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

2024-06-01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通用9篇)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 篇1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女大学生又是这特殊群体中特别的存在。与男生相比,由于生理和性别的差异,在学习、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有着更为艰巨的挑战。作为现代知识女性,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除培养自己宽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能力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女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它作为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对女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女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女大学生心理障碍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自信。很多女生有着好胜、好强,不甘落后的特性,然而却由于自信心不足,害怕失败,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过多注意负面信息,怀疑自身能力,没有勇气去表现自己。甚至,有些女大学生因缺乏自信导致自我评价过低,怯弱,形成自卑心理,觉得万事不如人,悲观厌世,结果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二、虚荣、攀比心理。作为一个女大学生,拥有虚荣心理在我看来是一种幼稚的表现。然而,它却是真实存在在很多女大学生的心里。有些女大学生盲目追求、攀比不切实际的东西,迷失了方向,不能专心学习,导致自我淘汰。还有不少女大学生不顾自身经济条件,盲目追求时尚,买名牌,追求身体刺激。更有甚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出卖自己,到歌舞厅担当一些不正当职业,自甘堕落。

三、心理压力过大。中小学时代,考虑的大多是如何能上好一点的学校。上了大学后,来自学习、就业的压力很大。对女大学生来说,来自学习、就业、恋爱等方面的压力远远高于男生,很多女大学生因为压力过大导致抑郁症、神经衰弱、焦虑、人格分裂,甚至自杀。

四、嫉妒心理。嫉妒是一个有丰厚历史的词语。嫉妒通常是跟人比较引起的,因为在比较中发现别的女生某个方面优于自己,而自己又认为无能力赶上别人,便会导致嫉妒心理的出现。经常听到某女生为了贬低某人而说三道四,甚至不惜降低自己的人格搬弄是非,散布流言蜚语,这是嫉妒的典型表现。有些女大学生嫉妒心理严重到破坏别人物品的程度,甚至伤害别人身体。这种病态心理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威胁。

那么,造成这些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很多女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一直是学校的尖子,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同学的羡慕,家长的夸奖,自我感觉良好。进入大学后,原有的优越感不明或消失,新的目标尚未形成,学习上遇到困难问题,出现了迷茫彷徨等心理状况。自信心开始下降,甚至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同时,由于生理和性别的差异,在某些方面女生没有男生出色,加之社会传统观念对女性的看法,严重影响了女大学生的自信。上了大学后,与社会接近了一大步,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受到了现实的冲击。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使好多女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忧虑,无形中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压力。

有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自然有解决的办法。

“四自”即“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精神对提高女大学生心理素质有很大帮助。

首先,要建立自信。作为现代社会的知识女性,应该学习古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精神。不能盲目的否定自我。试着接纳自己,发现自己,挖掘自己的优势,寻找机会,创造条件,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将自己的闪光点展示出来,自己的自信心会随之提高。学习成绩,人际关系都要做到最好,一个聪明善良有宽容的女生总是会受欢迎的,受欢迎又会是自己的自信心得到很大提高,成为一个自信快乐的女大学生。

其次,要保持自尊自爱。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爱惜自己,这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除了学习,社会交往对女大学生来说也很重要。师生交往,同学交往,朋友交往等会给大学生活带来无穷乐趣。但要做到适时,适度,自制。适时,女大学生们要珍惜学习时间,同学朋友间的交往不是全部,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学习和青春时光为代价。适度,要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关心、爱护;不能用身体换友谊,换金钱,换地位,不能出卖自己的人格。自制,要能抵制一些诱惑,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不能随波逐流。

第三,要自强自立。现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极大,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

张口的生活。然而,上了大学后,自强自立显得尤为重要。做自己的主人,能吃苦,肯吃苦,在艰苦的学习和生活中寻找发展自我的机会,用自己的双手奏响自己生活乐章的最强音。同时,一个自强自立的女大学生也会是一个有自信的女大学生。

第四,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虚荣、攀比、嫉妒都是不健康心理,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危害极大。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解宽容对待同学朋友。对别人的成功表示祝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到成功比在背后诋毁他人要节约很多时间。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自己会活的更快乐一些。

最后,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缓解压力。压力过大时,找朋友、家人倾诉或找心理医生咨询,也可以听听音乐,适当做做运动缓解一下,甚至可以选择大哭一场宣泄不良情绪。正确处理压力还可以将压力转化成动力,帮助自己前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女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它影响和制约着女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渗透到女大学生的一切行动中。因此,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女大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将会成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 篇2

一、心理因素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的控制和调节下完成的,歌唱也不例外,它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因为演唱是一个复杂的肌肉运动过程,需要各个发声器官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在这个过程中,歌唱者的心理调控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有心理负担或压力,就会影响演唱效果。由此可见,优秀的声乐表演者,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演唱技能,使自身这件“乐器”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更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通过自己的技能和技巧将声乐作品的内容和传递的思想情感充分表现出来。因此,心理因素对声乐表演的效果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歌唱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够灵活应对歌唱中的突发情况,能够适应不同的表演场景、不同的观众,不仅能够愉悦和感染受众,自己也能享受到喜悦和幸福。反之,如果歌唱者的心理不稳定,容易受到其他条件的影响和制约,那歌唱活动会给他带来自卑和失望。

二、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1. 重视歌唱技巧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过硬的歌唱本领

很多声乐专业的学生在登台表演时,由于不稳定的心理状态而影响了其正常水平的发挥,这些不稳定的心理因素大多是因为紧张、怯场,在其实是不自信的表现。俗话说得好:“艺高人大胆”,高超的歌唱技巧是演绎好声乐作品不可缺少的条件,学生掌握了歌唱技能,有了扎实的演唱功底,过硬的歌唱本领,在进行声乐表演时才会充满自信,才有可能镇定自若、无所畏惧,甚至超常发挥。

如果学生掌握的歌唱技巧还不熟练,或者还不具备自如运用歌唱技巧的能力,他在声乐表演时肯定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心里没底,内心忐忑,焦虑不安,最后的演唱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基本功不扎实、不能熟练运用歌唱技巧是造成声乐专业的学生怯场的很重要的原因,因此,使学生树立临场表演的信心,要让他们掌握过硬的歌唱本领。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反复的刻苦训练,使他们熟练掌握气息的运用、发声方法、咬字吐字技巧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通过反复训练能够形成条件反射式的技能,这是因为经过反复的长期训练,人的大脑皮层就会对某种活动形成固定的、暂时的神经联系系统,在一定条件的刺激下,活动的一系列过程就会一个接一个地自动发生。歌唱属于高级的心理活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多个发声器官在运动,因此,通过长期的反复训练,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发声习惯,类似于生物学中的条件反射。“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夯实了歌唱基础,掌握了发声方法和歌唱技巧,学生才在临场表演时有底气,有信心。

2. 适时与学生进行沟通

以往的声乐教学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其权威性不容质疑,几乎是教师主导了整个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教导下反复训练,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其学习主体性无法得到体现,长期处于这种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被消磨,而且自信心也无法树立,他们的抗压能力较差,歌唱过程中应具备的心理素养自然也是缺乏的。为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教师影子教学过程中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使他们能够在歌唱表演中自如发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教师与学生是合作关系,学生的在歌唱表演中获得成功,说明教师的教学是成功的,反之亦然。因此,声乐教师应当经常与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歌唱技巧、学术思想,以及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使师生间构建起良好的合作互助关系。其次,声乐教师应建立无权威性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第三,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通过与教师的积极沟通找出最佳的教学方法,要让自己会教学。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声乐教师就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演唱中放松自如的境界。

3. 通过舞台实践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歌唱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艺术活动,歌唱者要想成为优秀的歌唱家,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舞台实践,从实践中寻找自己的不足,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表演。歌唱者经过多次舞台实践,能够逐步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调节能力,而且,随着舞台经验的积累,他们的演唱技巧、艺术修养也会不断得到提升,并能以更加成熟的心态来适应不同的演唱环境和观众。适应也是声乐表演者驾驭舞台的心理素质之一,舞台实践的机会多了,就具备了应对外界事物的能力,因此,培养声乐专业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和争取参加各种实践和演出的机会,比如,音乐会、联欢会、慰问演出、声乐比赛、独唱音乐会等,使他们多熟悉各种演出场所和不同观众,适应不同的演出环境和氛围,进而提高自己的临场应对能力,提升自己的心理素养。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中,歌唱技巧的训练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娴熟的歌唱技巧可以使歌唱者更有自信,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歌唱者自如地运用歌唱技巧,进而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师要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从课堂走向舞台表演时顺利的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杨芳.浅论声乐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20).

[2]孟天屹.浅谈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J].黄河之声,2010(8).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 篇3

一.把握学科特点,洞悉学生心态,挖掘人文素养内涵

教师要把握学科特点,注重开发和利用语文课本中蕴涵的人文因素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成长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时代的新型人才。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美文,探究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享受字里行间中的美好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拓宽学生的眼界视野,为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新型人才。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注重把握学生的感知心理,了解掌握学生的情感需求,走进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把握学生的思维发展脉搏,树立“引领成长、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共同进步”的教学理念,由重“知识传授、知识提高”向重“能力培养、思维训练”转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不但使自己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且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启迪学生的智慧,指点学生的迷津,回答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赏识学生的奇思妙想,使学生的思考路径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搭建教学平台,创造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要整合利用教学资源,搭建教学平台,拓宽教学渠道,要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互动交流,融洽关系,尊重学生情感爱好和人格尊严,创设愉悦、宽松的教学情境,搭建合作、探究的教学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尊重、合作、信任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收获成功,体验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深入研剖问题,合作探究问题,深入解决问题,在充满人文的情景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善于合作,乐于助人、积极参与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探究所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在语言感悟中弘扬人文精神,在领会感悟中体验人文的意蕴,使学生理解掌握课文知识,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如,笔者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为学生设计了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情感爱好、学习能力、感知能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通过仿法表达对父亲的情感,通过交流讲述自己父亲的形象等等,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烈讨论,集思广益,让学生在激烈思辨中感悟作者对父亲的热爱,体会人世间的真情,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积累人文素养。

三.拓展教学空间,提升思辨能力,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民族自尊心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知识的态度,激发学生进取精神,让学生勇于创新,学会创新,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爱科学,养成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的精神;爱自然,养成融入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爱艺术,养成追求高雅,积极上进的情趣。如笔者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感知实际,在课前精心制作了课件,用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有关苏轼的资料,通过详细的介绍,了解苏轼不同凡响的一生,了解他的情感爱好、性格特点、主要作品,精典诗词,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激发对作者的敬佩之情,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教学时,我边读边讲,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究苏轼尽管被贬、内心悲凉、壮志难酬,却能借月言志、借月抒情,在悠闲的漫步中舒展豁达的内心世界。以此联系到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学习压力、学习困难的过程中理解苏轼、欣赏苏轼,排除现实生活的忧愁和烦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 篇4

2015年12月9日,在霸州市二小,来自全市14所学校的14名教师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大赛决赛,有一百余人观摩了竞赛,参赛老师准备充分,现场发挥良好。

此次竞赛经过三个月的准备,国办中小学及乡镇文教室共40个单位,各单位经过本单位初赛选拔一名选手参加复赛,教研室魏巍老师对复赛选手进行培训,对各位教师培训后提交的培训心得及活动设计方案进行评选,成绩优异者进入决赛,参加决赛的教师现场说课,决赛邀请霸州市第四中学王海英、霸州市青少年宫邵雅轩、霸州市实验中学王煊、霸州市第十五中学刘红、霸州市第十八中学荣运红几位教学及心理活动课操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评委,评委在竞赛中考察选手对心理活动课主题的思考及设计理念的表述,考察团体辅导进程的四个环节在活动课中的体现,考察选手自身素养,综合打分之后进行排名,共有七名教师获得一等奖七名教师获得二等奖,另外有二十名教师未能进入决赛但复赛成绩优异的获得三等奖。

这次竞赛取得超出预想的效果,一方面是各位参赛教师的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另一方面是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四中及十八中的两位校长,一直对教研室工作鼎力支持。竞赛提高了各位参赛教师心理活动课的设计水平,通过赛前培训及教师的观摩学习也厘清了对心理活动课这一新的课程的各种误区,通过竞赛促进了各单位心理活动课教师的交流,推动了心理活动课操作模式在各单位的推广普及。

女大学生素养 篇5

你要化过很多浓妆,才会欣赏素颜的清新。你要喝过很多碳酸饮料,才会回归白水的平淡健康。你要穿很久的高跟,才回想念帆布所代表的青春。你要见惯城市的喧嚣,才会依赖田园的安静。你要错过很多人,才会在某一刻一把抓住对的那一个人。不都是这样吗?你见得多了 就知道怎么选了!一个人的成熟与否,不是出口成章,说出许多深刻的道理,或者是思想境界达到很高。而是待人接物让人舒适,并且不卑不亢,保留自我的棱角又有接纳他人的圆润而活着。成熟的人不需要辩解,仅仅一个微笑就足够了。

【告别平庸的10种简单方法】

1、每天坚持读书1小时;

2、坚持提升专业,成为单位专业权威;

3、战胜两个坏毛病——拖延与抱怨;

4、先从形象上改变,提升你的自信;

5、时常反省自己,但不诋毁自己;

6、向优秀的人学习;

7、坚持早睡早起;

8、坚持体育锻炼;

9、保持微笑;

10、帮助他人。

优柔寡断,是人生最大的负能量。人生没什么好优柔的。从生命角度去看,你人生路径上的任何一种选择都是错误的,无论你怎么选,都有差错;因此,当选择来临,A或B拿一个走就是。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后的坚持,不后悔,走下去,就是对的。我最喜欢的一句诗就是:走着走着,花就开了。女子的强大,不是你的外壳,而是你的心。真正强大的女子,不靠美貌,不靠才华,更不靠男人,而是在失落、悲伤、打击和孤独后能够迅速宁静下来的心,和备受伤害后依旧留存的那一点点温暖。内心的宁静会迅速治愈一切伤痛,把你扶回正确的位置。活动感悟

:

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必须牢记造福人民造福社会的宗旨,在18

期党校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我们

小组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鉴于最近

天气变化异常,很多同学会感冒发烧,于是我们首先想到了宣传,我们用卡片做了宣传生活

小常识的海报和卡纸,把它们张贴在学校的公共创所。

虽然这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是大事

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引申到大的方面,就是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地

以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自己对人民和社会的爱心,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怀着关爱他人的心情去做,没有多么惊天动地,也没有多少丰功伟绩,我们用自己的双

手和耐心,怀着对党的热爱、对同学的关爱现出了微薄的一份力量,当同学路过时看到我们

对他们的小小关心,或多或少能在他们心中激起一股感动,特别是远离家乡的同学们更加需

要身边人对他们的关心和提醒,通过这次实践活动,看着自己所做的锦语广被大家阅读,心

里是快乐与感动,感受到什么叫“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体会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快乐青春在党旗下显得更有意义。

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该认识到,党员作为中国最先进的群

体,应处处为他人先,时时刻刻为周围人着想,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周围的人,使周围的人感 受到党的光辉,使更多的人在党的关怀下奋进向前。

这次党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同学

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也使我们懂得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

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 篇6

摘要: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创造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出发,本文分析归纳了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四个问题,并针对这四方面探讨了培养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信息素养

培养策略

引言:

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技能。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必备能力,正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文: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1.信息素养概述

信息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信息资源不断出现以及人们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解释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HA)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工具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的技术和技能”。1987年,信息学专家Patrieia 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够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将信息素养定义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进一步制定了学生学习的9大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行表述,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2.大学生信息素养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大学生已成为网络信息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价值观多元化、信息泛滥的网络社会环境下,面对日渐突出的信息安全问题以及连续呈现的校园网络犯罪事件,如何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存在的缺失现象,在分析讨论信息安全素养形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探索培养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的有效措施和方法。所谓信息安全素养是指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以及对信息安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综合能力,包括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等具体内容。然而,从网络信息安全视角看,当前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存在许多缺失现象。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差,抵御能力弱不断迅速发展应用的互联网.2.1 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前提,是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它决定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包括主体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更新意识、信息安全意识等。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准则,良好的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道德,是指在组织和利用信息时,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准确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

2.3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有关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式、信息的功用及效应、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

2.4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保证,是信息素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信息能力教育,是要培养和训练人们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在大量无序的信息中辨别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检索工具,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信息,并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

二、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21世纪学校教育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但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不完备,没有明确的信息素养的标准;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不高;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比较低。

1.课程体系不完备,没有明确的信息素养的标准

目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或师范类院校的“教育技术”及“信息检索课”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课和教育技术则侧重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而文检课侧重于对信息资源的查找和检索技能力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很明显单单靠三门单薄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三门课程在高校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文献检索这一课程,即使很多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多数也被安排为公共选修课,其课时数随学期其它课程课时数多少而定,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近年来我国对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教育专家的认可和广泛关注。但是在就我国现在的状况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也并不完善,对其过程中的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量与操作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至今也没有相关文件来指导和评价有关信息素养的教学与实践。

2.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的培养

构成信息素养的三个要素(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目前的信息素养教育过多地强调信息技能的学习,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经常被忽略。信息伦理与道德从根本上就是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的中德育教育,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对象没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意识,那么他所掌握的信息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将越大。因此,笔者认为信息素养中伦理道德的教育是根本,我们的教育应该重视它,积极地寻求一条提升信息伦理与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3、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不高

许多资料表明,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远不能适应当今教育信息化的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部分高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落伍”于新的信息素养要求。在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上有误区: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在许多教师看来,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在于计算机操作,片面追求技术的深度与广度,而不大顾及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学习、教学与研究。

4、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比较低 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情况还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 4.l 信息意识淡薄

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有目的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较弱,积累、管理知识的意识淡薄.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很多学生除了写毕业论文,平时一般不会就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

4.2 信息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的学生停留在文字处理和简单的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的工具使用上,对于网页的制作、网站后台管理和开发以及实用软件的开发方面略懂一二的学生不多,精通这些信息工具使用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4.3信息道德缺失

我国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许多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情况视而不见,有的学生法律观念差,缺乏信息道德。如,有的学生不清楚或不遵守信息行业的网络社交安全规则,以致网络欺诈、网络成瘾以及进入网恋误区等网络社交不安全的情况屡屡出现。

三、大学生信息索养培养策略的探索

对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出路的问题探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问题,笔者针对前面论述的四大现状,大胆地提出相关的观点和建议。

1、建立完善的培养目标体系和建立完整丰富的课程体系

1.1 制定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目标

由于我国的信息素养培养起步比较晚,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向英、美等发达国家学习,比较分析其发布的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指标,吸收其先进的成分,改进其不科学的成分,并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体系。同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建立多元的目标体系;尽量细化目标体系、尽可能做到量化。

1.2 建立完善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

信息素养教育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单靠一个部门不可能做好,必须对有关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等做出统一安排,各单位各部门协调合作才能有明显效果。

我们可以仿效美国的一些高校做法,成立信息能力小组或信息素养开创性计划委员会,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可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长、图书馆馆长、教师和有关教学单位和行政管理单位的领导组成,共同研究信息能力的界定,开发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和项目。实施以图书馆为主导,以文献检索课为龙头,计算机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为支撑,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机制。开发出适于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时,才能确保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真正落实。具体来说,就是在分析信息素养课程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层次性的培养目标,分解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设计原则,对课程类型、课程的组织结构以及课程实施评价策略进行规划,形成一个有机的、富有一定稳定性和灵活性的课程体系。

2、提高教师队伍信息素养水平,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一个自身缺乏求知欲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只有当专业教师具备整合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在专业课教学中把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联系和照应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做好引导者,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伦理道德修养。

提高专业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各高校对所有教师作硬性规定,抓好持续的教师信息素养教育,让教师们通过系统的信息素养课程教育。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励高校学生自觉提升信息素养的三个要素 3.1评价内容全面,原则要清晰

评价内容要全面,转变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的培养错误的评价理念。把信息素养的中人文素养和信息伦理道德的放在评价内容的重要位置。同时要坚持量化评价,在量化评价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1科学性的原则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符合高校学生素养培养总体目标的前提下还要切实可行,这里面的科学性是指所确定的指标体系须具有比较高的结构效度:一是评价因素的确定要全面合理,每个评价因素的内涵具体明确;二是各评价因素权重的分配要合理,其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3.1.2可测量性的原则

在确定高校学生信息素养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以教育科学和系统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因素分解,从一级指标到二级指标层层分解直到分解成可见可测的因素。对每级指标均要规定指标的名称和内涵,并做到语言明确,外延清楚。而且评价要点必须具有可观察、可测量和可比较的特性,即必须用评价对象的外显行为来标志评价的内容,便于评价者进行判断。

3.1.3 公开性的原则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要公开,这样有利于被评价的对象了解自己在一定的范围内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的长处和薄弱环节,形成紧迫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3.2激励信息素养培养的主体—学生自主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学生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主体,对整个信息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应该组织和激励学生自主地对自己的信息素养进行不断的构建,以让广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较快的提升。

在信息意识和信息理论道德的培养方面,激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即是在活动课程中让学生自主地培养自身的信息意识和情感,激发学生树立积极的信息的信息需求、形成对信息的强烈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在信息能力的培养上,当代高校学生应该勇于开拓进取,积极参与各种信息技能的实践或者比赛(如网站设计比赛、程序设计比赛、软件开发比赛),比如有意识地参与班级网站、BBS的建立、积极地开通个人的主页,积极创造、传递新的信息,提高自己驾驭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鉴别信息的能力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4、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物质保障。图书馆必须参与,并取得合理的位置。高校图书馆员在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完备的网络检索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手段和场所,图书馆里有一批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又熟悉信息加工、处理和组织、检索的馆员,他们是教育的重要“后台”力量。如果要想使学校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实现在馆舍、库藏、员工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的重大突破。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协调、资源优化,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网络中心应该为学生提供安全、畅通、优化、多样化的网络服务,能保障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任务是加快全校教育信息化步伐,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带动全校师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和学习,使高校校园真正成为一个信息素养培养的良好环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不够理想的现状,我们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加以重视,寻求更好的出路。自主利用网络和其他各种媒体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即读、写、算的能力),增广自己的信息的基本知识(包括信息的理论知识、对信息化的性质、信息化社会及其对人类影响的理解,信息的方法和原则)、信息技术知识(如信息技术原理、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及其未来)以及外语知识。

总之,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作为新世纪的学生也必须把提高信息素养作为己任,培养信息素养能力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主编.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4 [2] 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9-14.[3] 桑新民 《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4] 邹志仁.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8(3)[5] 胡家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措施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6第1期 [6] 陈娬 信息素养概念比较及培养[J] [7] 陆芳 骆雪超《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的研究及实践》[J] [8] 刘纪菲《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

论护士心理素养 篇7

关键词:护士,心理素养

随着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开展, 人们对护患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护士在为病人解决问题的同时, 更应注意病人的情绪、想法和感受, 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使病人主动参与配合护理活动;要求护士深入的接触病人, 主动地、自觉地发现病人的问题, 从而提供确切可行的护理与服务[1]。在临床的护理过程中, 服务对象是人, 而且是患了疾病需要照顾的人, 对于一个护理工作者来说, 除了要有专门的医学、护理知识和精湛的技术外, 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现就护士应具备的心理素养探讨如下。

1 护士要有崇高的理想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对患者的护理已由机械地执行医嘱转变成根据患者的问题, 采取各种护理方法, 以满足患者身体、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需要, 传统式的功能制护理已不适应现代护理要求。“以患者为中心”、“人性化服务”的理念体现了当今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 而医疗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护士一生都要把病人的利益和人类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一项平凡而高尚的职业, 护士应端正自己的处世态度建立助人为乐的价值观体系, 树立崇高的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在病人的康复中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为体现自我价值而感到自豪,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 患者对疾病的康复抱有过高期望, 而现实中患者的病情变化又难以把握和预料, 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区别等实际问题又造成患者的期望与现实情况的不吻合[2]。因此对护士的期望标准也在不断的变化。不论护士自身的个性特征差异如何, 都应以护士的职业形象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塑造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

2 稳定的情绪

2.1 情绪的发生、发展

人在刚出生的时候能表达的情绪种类很少, 根据30年代布里奇斯 (K.M.Bridges1932) 的研究, 认为儿童出生时只能表现出来分化的兴奋、激动状态。到了三个月左右, 才分化为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快乐与痛苦, 在此之后分化继续扩大, 从三个月到六个月分化为愤怒、厌恶、恐惧等情绪种类, 六至十二个月快乐进一步分化为高兴和喜爱, 十六个月出现嫉妒情绪, 直到两岁左右, 儿童显示出大部分成人的复杂情绪[3]。因此, 保持稳定的情绪,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同时对护士本身形象和个体的身体健康是有益的。

2.2 护士保持稳定的情绪可减轻心理压力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单位度过的, 所从事的职业性质和工作环境常常影响人们的安宁和幸福, 而护士的工作和家庭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当不同的角色在转换的过程中发生冲突时, 即会造成心理压力。研究表明:女性本身就有高忧虑倾向[4]。工作中的压力是当今中国护士共同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5], 所以, 护士必须认识自己, 控制自己并合理调整自己的情绪, 善于克制不健康的情感, 以保持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6]。

2.3 护士的稳定情绪可促进病人的早日康复

积极的情绪使人精神饱满、兴趣广泛、工作有序、差错事故少而工作效率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士能将积极乐观的情绪尽可能较多的帮助满足舒适和安全感, 对缓解患者的焦虑程度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心理医学认为心理因素的作用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 消极的心理因素可直接影响病人的生理与病理过程, 降低治疗效果[7]。因此, 护士用饱满的热情主动关心病人, 体贴病人, 使之产生信任感, 且针对不同的文化层次, 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 以增强病人对疾病的正确了解, 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力[8];同时帮助病人正视现实, 减轻悲观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帮助病人建立有利于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从而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3 良好的性格和敏锐的观察力

性格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对己、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9]。“性格决定命运”一直被奉为至理名言, 可见性格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作为护士, 首先对工作应有热情、负责的态度, 同时正确面对工作中产生的精神压力并学会及时排遣。另外, 护士对病情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是病人24小时的守护者, 护士应细心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为医生的治疗提供依据, 为病人早日康复打下基础。

4 善于沟通

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 每个人一生中都要与成千上万的人进行交流。不管交流的方式如何, 交往中每个人总是由于自己的某种愿望或需要, 并且总是希望这种愿望或需要会得到满足。而作为护士这一特殊人群中的人, 面对的是被各种躯体疾病折磨的病人, 与他们沟通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技巧。人在生病时, 情绪状态往往是急躁的, 特别是急诊。据有关资料显示:医疗工作场所的暴力行为实际上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 是倍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0]。且医院暴力事件明显高于其他领域暴力。2005年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调查结果显示, 全国有73.3%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及其家属用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情况[11]。因此, 护士如仅注重执行医嘱, 完成注射、发药的工作, 忽视主动观察病情, 忽略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语言沟通, 极易引起纠纷。

随着社会的发展, 作为护士职业中的护士个体, 其价值观、世界观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护士所具备的心理素养最终要符合社会角色的需要, 这也是现代医学模式所要求的;同时也是促进医患和谐, 使病人早日走出疾患阴霾, 享受健康人生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苏兰若.以病人为中心是护理工作改革的宗旨[J].实用护理杂志, 1996, 12 (11) :519.

[2]蔡文智, 邓凌.医务人员遭受医院暴力先兆经历的访谈[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5) :405.

[3]胡佩诚.医护心理学[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45.

[4]黄爱松, 范景敏.护理工作应激原因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5) :54.

[5]李小妹, 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4 (11) :12~14.

[6]沈洁.任梦.论护士的情商及培养[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3) :70.

[7]殷萍华, 季燕东.老年类风湿关节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及护理[J].中华护理学杂志, 2002, 37 (6) :456.

[8]李瑜, 张红, 等.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内置引流术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12) :900.

[9]胡佩诚.医护心理学杂志[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60.

[10]张斌.对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 2006, 26 (3) :70.

提升人文素养 完善心理品质 篇8

一、提升人文素养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来自深厚的文化积淀,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既来自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来自语文教师自身所闪烁的人文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师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面对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全情投入、智慧火花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达到学习的最佳境界,才能体验到语文学习的真正魅力。可见,在积极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师尤其要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彰显语文教师的人文魅力。

(一)语文教师提升人文素养离不开学习

荀子有云:“学不可以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自己的读书积累,提升自己的读书品质,实现自己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一个不读书的语文教师是可悲的,而一个只读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语文教师同样是可悲的。不仅要读课本,读教参,还要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还要读历史、哲学、美学、自然科学……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杂家”。只有知识背景丰厚,文化底蕴深厚,上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而不至于捉襟见肘。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上网也不能代替读书。语文教师要有书卷气,因为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才能吸引学生。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厚积而薄发”。

(二)语文教师提升人文素养离不开写作

语文教师既应当是一个文化的传播者,也应当是一个文化的创造者。而语文教师的写作在文化传承和创造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教师的写作可以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加以认真总结,赋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其次,教师的写作即使走在教学的边缘,也与学生的生活保持着近距离的状态。当然,语文教师不是作家和诗人,但语文教师也可以成为作家和诗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的角色将是多重的:他既是一个人气很旺的语文老师,还可以是一位诗人,一个导演,一个节目主持人,一个心灵的倾听者……

(三)语文教师提升人文素养离不开反思

面对新的课标,面对新的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新的评价体系,我们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异同,吃透语文教材的特点,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反思性教学的出发点在于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思考和探究进行分析归纳和处理知识信息等活动来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最终实现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思维意识,提高分析能力,形成综合创新能力的目的。确实,我们语文教师也许不能去进行深邃的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把握,对自己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某个教学理念的运用、某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某个学生的具体分析进行反思。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二、完善心理品质

语文新课程改革需要全体语文教师从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做起,创设更为宽广的人文精神的时空。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冲击与挑战面前,完善心理品质也应成为当务之急。

语文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集中体现于具有教育机智、教学能力和人格特点三方面,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包括观察的敏锐性、记忆的持续性、思维的创造性、想象的丰富性、注意的敏捷性等等;人格特点包括美好而丰富的情感、自觉而坚强的意志、广泛而专一的兴趣等等。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把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和提高心理水平作为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任务,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刻苦磨砺,追求最高境界。

教师应注意培养以上因素,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人格特点尤为重要,它不仅能调节教师的整体智力活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塑造高尚的师魂、师德。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运用文质兼美的教材,及自身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心理、道德面貌,塑造学生的灵魂。语文教师应力图优化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以便通过语文教育影响学生心理。

既然完善语文教师的心理品质,尤其是人格特点(非智力因素)这么重要,那么怎样完善语文教师的心理品质呢?我认为:

首先,教师自身要放下过多的心理负担,轻装上阵。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接一浪,而语文教学这块敏感的区域从来就没有平静过。语文新教材的面世,给老气横秋的语文界送来一股清新的风。“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每一位语文教师丝毫不敢大意,不敢懈怠。现实社会中,教师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现实压力,教育活动中的互动压力,传统观念中的形象压力等,因此,语文教师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调适需要,增强奉献意识;保持心灵的单纯与自在,调适情绪,保持兴趣稳定;多方交往,促使心理平衡,让失衡的心理恢复正常。

其次,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也有义务帮助教师完善心理素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教师在学校不能经常地学习,不能得到职业发展,因而,个人需求、兴趣和职业发展水平没有得到有效体现,教师就会缺少热情,出现倦怠感,出现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因此学校管理活动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目标,就是调动全体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智慧和才能,提高教育的功能效率,使教师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使其以愉快乐观的精神状态去从事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因此,注重心理成长,加强心理完善,教师和学校双边负责,才能真正抚慰容易受伤的心。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养 篇9

所谓素养,是指人们在经常修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

在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的当今世界,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形成中教育在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造能力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和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高等教育事业得以长足发展, 现在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 应届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面对市场,面对竞争,各高等院校纷纷采取不同形式,对现行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指导和教育,但从就业市场特别是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用人单位最看中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因为素质是底蕴、是内涵,只有高素质,才能转化为高能力。当代大学生要能够参与社会竞争,适应社会要求,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能够脱颖而出, 就必须从以往的片面注重专业知识学习,转到同时注重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轨道。

人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和身体素质四大方面。其中,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心理品格素质是关键,政治思想素质是主导。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就是这几方面综合水平的衡量。大学生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需要具备的特定品质。大学生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几个方面。

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于:

1、没有动力,缺乏恒心。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并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远打算、远大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没有强大的动力。

2、缺乏奉献精神。由于国家政策导致大量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大多数人养成了只讲索取、不懂奉献的习惯。导致成年后的敬业精神匮乏、社会诚信形象不佳的情形,背离了职人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3、缺乏正确开展社会交往的能力。有的人自私自利,被他人排斥;有的性格孤僻,自制能力差,不善于交往,缺乏宽容与合作精神。

4、缺乏自理、独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基本功不扎实,专业素质不高,实干能力欠缺,被动应付现象突出,主动参与能力较差,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身体、心理上的问题。许多学生身体状况不佳,身体瘦弱,近视眼较多,体育成绩一般或勉强过关,心理脆弱,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培养大学生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入手:

1.思想道德素质

从近几年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反馈的信息看,很多用人单位选人重才更重德, 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奉献精神的毕业生成了首选目标。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等方面。

(1)较高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不仅表现在政治立场、观念方面的远见和洞察力,还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对国家宏观政策的预测把握能力及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

(2)事业心和责任感。用人单位在人才的要求上都强调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希望并要求毕业生把选择的工作当作长期追求、投入的事业,要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职业和临时落脚点。敬业的大学生积极进取、胸怀大志,能开发蕴藏在自己身上潜在的创造性,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这也是创业者应有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坎坷,这就需要毕业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单位需要的是能踏踏实实工作,有吃耐劳,而从来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2.科学文化素质

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今天,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愈来愈多,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愈来愈多,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要求从业者的知识程度高、内容新、实用性强。

(2)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要做到围绕自己选择的就业目标,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组合、恰当调配、形成知识系统。

(3)要有更新知识的能力。就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4)要有创新能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更是衡量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在社会就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大学生一味地想找到一个理想的就业位置已不太现实,社会迫切需要有一大批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学识自主创业,也为他人创造出更多的就业位置。

3.身体、心理素质

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已成为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激烈的竞争、物质生活的悬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协调等,无不冲击青年学生的心灵,引起了部分学生认知失调、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这都影响了毕业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也不利于就业求职。因而大学生必须加强心性修养,提高心理素质,能正确评价自我,胸襟开阔、豁达大度、积极乐观;正确对待挫折,克服期望值过高的心理,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心理调试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4、专业素质

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高素质人才必然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这里所说的专业基础是全面的,全面的专业基础应是指融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于一体的广博的学科基础知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融会贯通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透彻地研究高深学问,这本身就是一种素质。精神是素质的内在本质。大学生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必须遵循政治和道德的规范,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坚定的政治目标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是精神的最高形式。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素质

高必能力强,在一定意义上讲,能力是衡量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个人的才能与从事的活动的关系表现在,如果人的才能与活动要求相符,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从事某种活动时就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反之,才疏学浅、能力较差的人,做事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事倍功半。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吸收,但决不是知识的堆砌,而在于知识的运用。

大学生在培养自身综合素质过程中可以从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入手:充分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在内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完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步入社会,能像一个社会活动家一样,正确、有效在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初具组织管理能力。要求大学生必须能从全局的角度加以协调处理好工作中涉及日常的行政、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千头万绪、具体繁杂的工作中有条不紊,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良好的决断能力可以实现对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最佳选择。

5.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及策划能力。大学生要做到急而能安、缓而不缀,既忍让又不失原则,沉着冷静、灵活应变地处理问题;适应能力是其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要求大学生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屈服,更不是对落后、消极现象的认同,甚至同流合污。实际操作能力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作用的发挥;策划能力要求大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抓住有利时机,把握有效空间,筹办和开展形式各异的介绍宣传和业务活动,使工作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锻炼自控能力。遇到挫折冷静处理,是对大学生素质高低的一种考验, 避免因小事而引起大错,导致工作的失误。素质发展的创新性要求,是当代人才素质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核心要素。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立足于现实的必备素质。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超前的预测力,大胆设想并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发展的个性化要求,是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的个性张扬,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强化自我竞争意识,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努力挖掘个人潜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发展个人素质。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一个人综合素质素养的高低,将决定他求职择业的层次与自由度。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靠毕业前的突击武装能解决的。它要求我们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在整个大学期间,按高要求有针对性、分阶段地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可成为择业竞争中的强手。

上一篇:惶恐滩头说惶恐下一篇:借文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