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教育

2024-10-23

择业教育(精选12篇)

择业教育 篇1

在最近的几年, 青年人群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是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 解决大学毕业生择业问题也成为我国高校和政府的阶段性工作。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择业教育应当积极采取适应当下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模式, 结合学生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特点, 认真开展择业教育工作, 积极推动就业压力的缓解工作, 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尽一份力。

一、大学思政教育与择业教育的关系

(一) 相互联系与挑战。

思政教育和学生择业的关系具有二元性, 不仅两者存在相当的联系, 也孕育了相应的挑战。因为大学生在进行择业规划时需要对规划主体、手段以及目标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抉择, 这在一定程度和大学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形成了互动和融合。例如“人本原则、因材施教以及综合素质”。然而, 从另一方面分析, 在当今大学生面临巨大就业竞争和压力时, 究其原因大多体现这些学生在择业观念和择业心理偏差过大等方面, 其具体表现就是他们在就业问题上盲目性和过高的预期, 而没有对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实际分析。

(二) 思政教育有利于指导大学生就业。

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是可以为大学生顺利择业和就业提供不少助力的。因为从某层面上来讲, 大学已经是大多学生在融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 这里具有相对单纯和轻松的学习环境, 学生需要把握这一阶段的学习机会, 为今后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工作中走的更加顺畅。据此, 通过对思政教育的强化和重视, 是大学为学生顺利就业所尽的最后一份力, 也是思政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思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 主要是对学生未来的就业趋势、就业思路进行相应分析, 培养学生在挫折和困难中的应变能力和接受能力。

二、择业教育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地位

当下学生就业的困境既是供需所导致的结果, 也是目前教育所引发结构性矛盾的综合表现。现阶段, 大多数未就业毕业生主要存在两种状况, 一是“无业可就”, 二是“有业不就”。“有业不就”主要是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对于社会和市场的适应意识较弱, 在择业期望与工作实际状况存在较大落差时, 选择了不就业, 因此, “有业不就”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而这种情况究其根源是价值取向所造成的, 也就是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说明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 学生在择业教育模块部分掌握存在一定的不足, 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强化, 以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的经济制度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 这一转变带来了各方面的影响, 同时也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转变。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也发生了较大程度转变。其在面对远离家人家乡时, 在尚未完全定型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面对社会诱惑时, 往往会在择业问题上进入到陷入困境。因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择业教育需要积极发挥作用, 认真切实分析学生的困惑和难处, 为其今后的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择业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 也是实现学生有效就业的实际效载体, 对于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的择业教育是对大学生在今后社会工作中的职业实践能力进行系统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的培养, 而思政教育则是对于这一培养目标划分清晰的思想准绳, 例如其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准绳的塑造与衡量等, 是实现学生个人理想目标和现实目标的思想指引, 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三、大学思政教育中择业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观念的需要。

因为大学生在参与择业教育时, 往往需要面对自身在就业中的心态失衡、定位失准以及观念和目标的模糊等, 而这确是思政教育所应该解决的问题。因为思政教育往往是将理想信念核心作为对学生职业规划进行科学的引导方法。在择业教育中也需要对先进思想进行深刻的学习, 尤其是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 以此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武装, 以丰富多彩的发展观念完善教育, 通过教育的实践和体验让学生真实的体会到社会、工作和人际交往, 真正看到自身职业在未来的发展和适应状况, 深刻体会到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对之后就业所带来的帮助与意义。

(二) 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机制。

现阶段, 我国高校已经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相当的认识和关注度, 也在不断的进行了各种尝试和调整, 但是仍旧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 例如:工作和教育模式过于传统, 缺乏与社会实践的对接, 管理制度上存在一定的确实。因此, 综合来看, 高校思政教育仍旧需要更大程度的创新和完善, 以此来推动择业规划工作的深入。

(三) 创新思政教育方法。

高校是为社会提供人才的支柱性力量, 对人才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就业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这些也影响学生整体就业概率。综合来看, 这都离不开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因此, 在实际的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 教师应该转变原本的教学思路, 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让学生在关注的目光中成长进步, 激发并张扬自我的主体意识魅力。

结束语:

高校可以培养大学生进入社会后所必需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以及心理要素。各高校领导以及具体的思政工作者应当对自身的工作引起高度重视, 在明确自身义务和职责的同时, 积极推进思政教育和学生择业教育趋于完善, 强化对学生各方面就业理念的培养和引领, 帮助毕业生顺利择业、就业。

参考文献

[1]赵放辉.择业教育应是当前大学思政教育的重点[J].教育与职业, 2014, 19:75.

[2]尹大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与实现[J].学理论, 2014, 32:278-279+286.

[3]余艳婷.浅谈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才智, 2015, 07:247.

择业教育 篇2

军转论坛:军转干部拓宽自主择业渠道 投身国防教育事业

【关键词】军转 转业干部 军转干部 军转干 军转干部安置 转业政策企业军转 军转论坛 军转网 军转军人 军队部队 自主择业 国防教育 校外辅导员

佳木斯市于2012年12月7日召开工作会议,在军转干部中选派自主择业者担任中小学关于国防教育的校外辅导员,首批被聘任为校外辅导员的军转干部包括王春旭的6人。

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平同志指出,选派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担任中小学国防教育校外辅导员,是佳木斯市继选派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担任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后,进一步拓宽军转干部就业渠道的又一创新之举。

加强中小学校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是关乎国家安危、民族兴衰的长远战略大计。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不断提高中小学生基本国防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要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长远目标的需要,就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国防教育师资力量。

要把选派辅导员工作当作一项基础工程来抓,有关部门应主动协调配合,多措并举,在全面提高中小学国防教育质量上下功夫。首批国防教育辅导员要发挥革命军人本色,刻苦钻研国防教育新思想、新观念,认真履行职责。

把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带到学校,把革命军人优秀品质和国防教育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针对学校国防教育实际,大力开展少年军校、军事夏令营、国防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全市中小学生国防教育水平。

据悉,佳木斯市在军转干部自主择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拓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就业渠道;并且增强了国防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师资力量,提升了国防教育在中小学中水平。

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择业研究 篇3

摘 要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等院校要为学生化解就业压力,必须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就业能力,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扩宽学生就业渠道,适应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应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目标,不断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创业教育,开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法律意识 择业与创业

一、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择业概述

人文素质教育,正如唐世贵主编的《大学语文》序言中指出的:“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在21世纪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为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了解经典文类中所包含的中国古代语言文化常识的平台,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通过增强其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大学生欣赏美、审美、创美的人格力量。教学生如何做人,来实现人生价值。”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合于教学的全过程,伴随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气氛、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扩宽人文教育路子、进行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及学生和法律意识的增强。

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与大学生的择业具有密切的关系。因而,新的形势要求高校转变就业指导工作职能,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在择业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往往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并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快地适应岗位;相反,综合素质差的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不具备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是说,人文素质教育只有增强了大学生求学的能力、求职的能力、保职的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才能为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性提供可能。

二、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分析

1.大学生就业现状与成因分析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发显得突出与紧迫,出路何在?大学生就业难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政府方面,存在着人事、户籍等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在企业方面,存在着买方市场苛求人才、性别歧视、学校歧视等现象;在市场方面,存在就业信息流通不畅、数字化信息平台不到位的现象;在高校方面,存在着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在家庭方面,存在着大机关、铁饭碗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着自我定位不清、就业观念淡薄等现象。然而,不论是国家宏观政策与体制的限制,还是就业市场的用人导向,核心因素还是在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于自身品格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增强学生法律意识,以免学生在招聘中上当受骗,所以,必须大力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呼声①。

2.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是避免结构性失业的重要举措。“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大学生所学专业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导致的,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新专业开设和招生数量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导致毕业时的“输出”障碍;另一方面是因为原有专业的课程体系单一,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陈旧,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必须把招生、专业、课程设置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从教育教学本身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竞争力。首先,要把课堂教学改革纳入文化创新的组成部分,为学生创造发挥个性、自主学习的空间;其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动因,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终极目标。最后,加大第二课堂建设,积极创造实践教学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专业接轨。

3.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法律意识的增强

为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贯彻执行,必须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人文素质教育的法律意识的保障体系、职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等为组成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在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中,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思路,必须,设计制定“练过硬专业技能、具有多种爱好、取得双证书”的人才工程培养计划。

三、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择业的要求

现代教育理论中,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综合素质教育一直以来就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指出:为便于毕业生就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当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毕业生将不仅仅是求职者,而应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等学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创业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础,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素质。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以填补目前现有的就业岗位为目的,而创业教育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为目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将成为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领域,也将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新途径。在就业指导中开展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更能提高学生自谋职业的能力,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出路。

1.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职业发展要求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专业素质包括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基础文化素质体现在大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学习和探索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专业技术素质体现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和大量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新型职业和交叉职业层出不穷。社会职业的发展变化使专业对口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职业变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行业特征不像过去那么鲜明,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周期变短,复合程度提高。职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具有法律意识的专业素质。

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上的每一位从业人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胜任其所从事的工作。大学时代是学生向职业工作者转变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认清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取向,正确认识社会现实需求,热爱本职工作,履行职业义务的法律意识。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综合素质。现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愈来愈大。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市场规范,强化为顾客服务的理念,重视产品的人文内涵。这使得用人单位在聘用员工时掌握的标准从单纯注重专业变为注重社会综合素质。社会综合素质包括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等。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学生管理工作等,对于培养其社会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2.拓宽就业信息渠道,提高就业服务和增强法律意识性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法治社会,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是指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顺利实现就业的关键平台。目前,多数高校都是通过组织定期招聘会来实现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对接,尽管也建立了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就业信息数字化手段,但在就业信息的更新、网络服务平台维护方面存在不足。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网络信息服务成为实现就业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就业不仅取决于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社会经济、社会需求等因素,而且也取决于个体所获取就业信息的量与质,以及个体收集、处理、使用就业信息的能力。”因此,高校必须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创新信息手段,拓展信息渠道,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教育、管理、指导“四位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就业信息与大学生的快速对接,提高求职就业效率。

人文素质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是统一的。素质教育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好地帮助受教育者自我发展。高校在大学阶段所进行的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自我发展需要。因而,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成为大学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职业选择。

注释:

①攀枝花学院重点教改项目:<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J0818.

参考文献:

[1]唐世贵.大学语文.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

[2]姚书志.积极探索划转院校"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新机制.中国高等教育.2009:3-4.

[3]高桥.大学生就业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加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思考 篇4

一、大学生择业观

择业观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形成的对择业目的和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择业观是大学生择业行动的先导, 在择业过程中起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 它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方面的集中体现。不良择业观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消极择业观念, 制约了学生的择业。当前大学生不良择业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做“白领”的择业观念。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开始从满足培养少数精英的国家需要转向同时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的个人要求, 接受高等教育因此成为提高人的素质的手段, 而不是必然和从事高尚职业联系在一起。但当下仍有不少大学生一厢情愿地抱守“精英”身份和白领意识, 把目光盯在大城市、名企业、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 一味向往党政机关、教学科研单位和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单位, 而对求才若渴的乡镇企业、边远地区、艰苦行业不屑一顾。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求稳保守的择业观念。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毕业生大多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营企业就业, 毕业生的职业相对稳定, 很少有下岗和人才流动的问题, 职业稳定观念深入人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出现了下岗职工、人才流动, 出现了民营企业、个体企业、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情况, 使大学生认为就业存在一定的风险, 加重了毕业生在择业时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 使得许多大学生不敢轻易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的职业和单位, 竞相选择稳定性较高的大机关和大的企事业单位, 这一点在近几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热潮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三) 功利主义择业观念。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生产关系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建国立业的历史重担, 只有具有较高的文化道德素养, 才能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构筑重要的基础和储备, 这些基础通过时代特有的理想和信念教育, 使那些内化的涵养、气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 大学毕业生更加关注现实、个人价值的实现, 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 这就导致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 片面追求舒适安逸, 功利性较强, 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另外, 大学生之间的相互攀比, 更使得他们努力地追求去大城市、去大企业、去热门行业。由于都往所谓经济收入高、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的稳定行业、热门岗位上挤, 造成了人才恶性竞争的局面, 人为造成了就业难的局面。

(四) 消极等待的择业观念。

面对前所未有的人才竞争和用人单位的苛刻挑选, 加之对就业环境和就业制度的不了解或是不理解, 一些大学生对自己面临的就业处境无所适从, 对就业前景缺乏足够的信心, 担心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一些大学生就此生出苦闷和自卑, 经过尝试失败后选择逃避现实, 消极待命, 随波逐流, 或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 希望国家政策帮忙, 依赖社会关注, 等待家庭援手的人屡见不鲜, 人为地使择业过程变得繁杂无序, 不仅拉长了周期, 而且抬高了成本, 极大地降低了择业效率。

二、产生不良择业观的原因分析

(一) 错误的价值取向是导致不良择业观念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 大学毕业生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 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 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 片面追求舒适安逸, 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由于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存在, 如缺乏社会关系的一些优秀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而那些表现较差但有“关系”的毕业生却有单位接收, 造成了毕业生择业心理的不平衡, 使他们的积极性受挫, 产生抵触情绪。毕业生之间的相互攀比, 更使得他们努力追求去大城市、去大企业、去热门行业。

(二) 自我认识上的差距是不良择业观念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渡期, 虽然大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 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但是还不完全成熟。他们往往不能正视择业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 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的大学质精神在特定的环境中外化, 才有可能形成我们德育目标所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全的合格人才。

生只看到自身的长处, 自以为是, 一直以为自己是社会精英, 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 不切实际地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职业岗位。而有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缺乏信心, 不积极参与双向选择, 而是听之任之。这些认识上的偏差, 使得大学生在毕业求职中只埋怨理想和现实相差太远, 失落感不断增强, 从而产生自责、自怨、自卑的心理, 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三)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是不良择业观念产生的关键原因。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规划、总结、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 更重要的是综合考虑个人的价值、兴趣及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优劣势, 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 使得大学毕业生没有一个可供参照的职业选择计划, 同时由于对自身的价值、兴趣、个性等问题考虑不成熟, 对自身所处内外部环境的把握不够准确, 对自己优劣势的分析不到位, 往往使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不知何去何从, 当然就不能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呈现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 社会和高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对积极健康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择业观要鼓励和倡导, 对消极的、不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择业观要积极引导,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 加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和引导。

择业观念是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投射, 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首先, 针对目前大学生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特点, 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其进行冷静分析和正确指导。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择业、主动择业的意识, 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 看清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 以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择业的客观基础。要大力倡导和鼓励学生到一线、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施展才华, 建功立业, 使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与现在社会主导的价值观相吻合, 使大学生的追求与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愿望相一致。

(二)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宣传和教育。

学校要把国家的就业政策及学校的实施办法向大学生宣传, 使大学生掌握就业政策, 根据就业政策作出正确的选择。同时对大学生加强就业形势的教育, 因为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 通过教育让他们了解到严峻的就业形势, 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和规律, 克服和纠正理想化的、脱离实际的就业观念, 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 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三) 加强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教育。

从大学生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 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学习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 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要使毕业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必须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年起就进行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我, 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能力、特长的发展路线;帮助大学生进行人生定位, 正确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 加强社会舆论导向作用, 充分发挥典型事例的激励作用。

要大力宣传社会责任, 弘扬奉献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可以经常请一批在平凡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的校友返校与毕业生交流谈心, 启迪和鼓励毕业生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 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国家利益、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在发展事业的奋斗中发展自己。

(五) 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学校应该利用实习期和假期,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体察民情, 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大学生做社会调查并从事多种社会实践, 使大学生在与社会的直接接触中了解社会, 从而调整自我认识, 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另外, 大学生广泛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还能够增强劳动观念, 锻炼意志品质, 培养敬业精神, 从而形成报效国家的择业观。

总之, 不论是社会还是高校, 都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 让当代的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 增强自主择业的意识。通过引导, 大学生积极有效地将自身的个性特点与相应的职业结合起来, 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

摘要: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 促进了社会的迅速发展。但是, 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虽然高校扩招和社会供求关系的结构性失衡对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不可否认, 不正确的择业观念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观,不良择业观,原因,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肖强.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引导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05, 20, (3) :118-120.

择业教育 篇5

大家好!今天我很高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与在座的学弟学妹们交流一下我的择业心得.大学四年转眼飞逝,我们即将面对的是就业的压力.在众多应届毕业生中我们如何脱颖而出,如何顺利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是摆在每位应届毕业生面前的问题.

我们常说,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是风浪中前进的航标。而理想不只是想,需要我们实实际际去做。我们的理想最终能不能实现,不在于我们的理想是否宏伟,不在于我们的理想是否高尚,也不在于我们的理想是否远大,更不在于我们的理想是否绚丽多彩,而在于我们的理想有没有社会意义,有没有去实现这个理想的个人能力和社会基础。

择业是一个人职业理想的现实表现,我们自己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与个人的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和知识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从社会的角度看,今天的社会有着众多的行业,从而也就有了无数的职业选择。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无论选择什么行业,都有可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从这个意义上看,选择职业对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具有很重要的关系。我们知道,任何理想都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脱离现实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便是我们自己的奋斗。他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汗水,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付出我们的鲜血和生命。一旦我们选择了对社会具有意义的职业,就要义无反顾地用自己一生的的努力去实现它,去发展它,去延续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排除人们的理想带有一定的物欲成分,但在这里,请允许我用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下的一句话来表达职业与理想的关系——马克思始终认为个人的解放、个人的尊严价值实现的前提是整个人类的解放与尊严的获得,他自始至终将职业选择与人的个性的完善、人的尊严获得放在一起考虑,正因如此他才最终选择了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伟大事业,这正是他考虑职业较之旁人(包括为他设计具体职业的我们)高远的地方。正因为他选择的职业如此崇高,所以,马克思自信地宣称:“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流下热泪。”因此,如果我们选择为人类谋福利的事业,我们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面试.一旦你收到了面试通知,这就表明你离这个岗位的距离接近了一大步,用人单位录用与否就得看面试的结果了.因此面试的质量是重中之重.我先来谈一下之前提到的面试前的准备.这对于面试的成功很重要.1 自我介绍:每场面试都需要自我介绍,我们在平时就应该准备好(包括英文的介绍),自我介绍一定要突出重点,无需面面俱到.2 了解公司的一些背景资料.3 准备一些问题.面试是双方一起谈,再用人单位问完一些问题后,你可以适当地提出你的问题,以此表示你对对方很感兴趣.4 着装.根据你应聘的岗位来确定着装,但一定要整洁,大方.

在面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信心,切忌紧张.说话时要有条理,忌语无伦次.

最后,我说一下心态.其一,切忌“懒,拖”.择业方面的准备在大四初就应当步入正规.但有一部分同学在9,10月份(期中考试以前)时,仍然没有动向,什么都不准备.其后果就是到了需要的时候,就来不及了,缺这缺那,最后机会都流逝掉.其二,面试没有成功(包括没收到面试通知)时,千万不要灰心放弃.你要从面试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把这经验用到以后的面试中.要知道面试的机会多的是,看就看机会到时,你如何把握.其三,信心.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肯努力,肯学,什么事都可以现学现做.

乙肝患者如何择业 篇6

乙肝患者的择业方向取决于社会的要求和患者自身的健康状况。

根据我国卫生法规规定,乙肝患者不能在生产、经营食品(包括饮品)的单位工作,保育、幼教、血站等方面的工作也不适合肝炎患者。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血液HbsAg阳性,但无肝炎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正常,经半年观察无变化者),不按现症肝炎病人处理,除不能献血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访。表面抗原携带者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卫生以及行业卫生;防止自身唾液、血液和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所用食具、用具最好与健康人分开。根据高等院校招生健康体检标准,如果确系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一般均暂缓入学,痊愈的迁延性乙肝患者及慢性病毒携带者可录取,但要定期随访检查。单位在录用工作人员时,一定要明确患者是病毒携带者还是活动性肝炎患者,不能一见表面抗原阳性就将其拒之门外。

根据慢性乙肝的一些特点,患者本身也应选择一些适合于自己身体条件、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工作,总体原则是较为轻松、有规律性的工作,如一般性的文字工作:文秘、作家、教师、文书、广告设计等等;一般性的体力及脑力劳动:邮电、通迅、法律等方面的工作。对于广大农民,一般性的农活不会引起肝病的加重,只是在农忙季节,不宜过度劳累;对于广大工矿企业的工人,工作强度不宜过大,应避免长期倒班、生活及工作规律紊乱。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工作,动静结合、劳逸结合都是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培养业余爱好,如养花钓鱼、书法绘画、散步打拳、下棋唱戏等。

择业教育 篇7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把人才战略上升为国家重点战略。在我国,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而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 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发挥作用, 才能做到人尽其用。当前, 我国每年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是高校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重要工作之一。当代大学生们拥有开阔的眼界、先进的思想、丰富的创造力以及开放的心态, 他们自信、个性鲜明, 敢于接受挑战, 但是, 即将走上社会的他们,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择业竞争, 他们又表现出迷茫、压力和困惑。因此, 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 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 顺利地寻求到一份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的工作, 是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2 高校毕业生择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求职目标功利性强, 对成功的衡量标准单一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 越来越受到市场经济引导下功利主义的影响, 物质和功利渗透在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中, 在求职与择业的过程中, 已经明显打上了商品经济的烙印。面对多重的择业标准, 他们越来越将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厚的收入与优越的工作环境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 以此进行职业选择。

2.2 自身就业观念有待转变

目前, 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还难以转变就业观念, 对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势和自身的素质缺乏清晰的认识, 就业观念存在一定误区。比如,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时依旧将薪酬福利和沿海城市作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一些大学生非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不去, 只看重工作的体面与稳定。还有一些大学生将找工作寄希望于家长和朋友, 认为求职只能靠关系, 自身依赖性较强。

2.3 对自身情况缺乏明确的认识

在今天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一些毕业生的求职依然十分盲目, 不能对当前的形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自身的素质做一个明确的分析, 求职的准备不够充分。这就导致毕业生们在求职中眼高手低, 缺乏实践与动手能力, 面对求职的竞争, 不是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而是盲目地通过美容、服装等来包装自己。不能正确地分析用人单位的需求, 必然是自己在求职中处于劣势。

2.4 心理调试能力差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表现出心理的脆弱与情绪的不稳定, 抗压能力较差。在求职或工作中遇到困难, 就变得情绪低落、沮丧抑郁。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中缺乏自信, 不能在短短的面试中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用人单位。

3 加强思想教育,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3.1 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对毕业生来说, 面临就业抉择, 他们首先关注的是就业的形势以及与他们就业去向密切相关的具体就业政策。因此, 要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的宣讲和就业形势的教育, 是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实现成功就业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方法。为毕业生讲清就业形势, 正确为自己的就业定位, 使毕业生做好应对就业难的思想准备。此外, 要组织毕业生深入学习、领会国家的就业政策,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3.2 加强对毕业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对大学毕业生而言,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 苛求的用人单位, 都会感到无形的压力。由于缺乏承受挫折和困难的心理准备, 常常会感到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沉重。因此,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 应该着重对毕业生进行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的教育, 有针对性地引导毕业生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 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态, 及时作好自我调适, 调整好自己择业期望, 以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重新选择既适合自己又为社会所需要的工作岗位。

3.3 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强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很现实、很重要的内容。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培养毕业生的诚信意识, 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协作伙伴关系;培养毕业生的法律意识, 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自己要依法行事, 也要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4 加强对毕业生适应社会的教育

通过就业指导对毕业生进行适应社会的教育, 能真正为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 尽快成长成才提供帮助, 引导毕业生树立协作意识、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发展, 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迅猛增加。在高校毕业生数量如此庞大的形势之下, 找工作、选择一份满意的工作, 仍然是摆在高校毕业生面前严峻的现实问题。为了使毕业生们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摆正心态, 顺利求得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高校应当引导大学毕业生们在择业过程中能够转变就业观念、充分认识自己, 发挥特长, 展示能力, 针对毕业生自身的特点着重对其进行择业观的思想教育。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择业观,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2]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择业教育 篇8

传统的线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使得毕业生主体意识模糊或淡化, 存在流于形式化, 急功近利的弊端, 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和需要, 因此, 很有必要对目前的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变, 逐步的改变以往的封闭并且保守的教育模式, 要尊重人的需求多样性的特点, 并坚持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以毕业生为中心, 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 根据自己的对比进行取舍, 并要树立起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思政政治观点。

1当代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1高校毕业生对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定位不准确影响着他们的择业观念。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通常都是由他们自身对自己在整个社会或者就业市场的定位来决定的, 另一方面也会与其他的同龄人或者同校毕业的群体来做对比。根据这些认识对自身的未来就业会估计出一个大概的就业定位, 但是如果出现了较大的差距, 就会出现一种被剥夺的感觉, 从而影响就业期望。

1.2大学生择业观念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个体所做的决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 毕业生在进行择业的时候难免会自己考虑的比较少。而往往家庭都期望子女有一个好的就业, 期望值比较高, 因此, 毕业生也受此影响将择业的期望值增加。

1.3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影响毕业生择业观的确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与不到位影响当代大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观。如果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毕业生就能够及时确立合理的择业观。否则毕业生在择业时很容易无所适从, 难以对自己、对将来的职业生涯合理定位。

2基于择业观变迁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其目的

2.1基于择业观变迁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框架的分析本文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三体一要素”相关理论, 设计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锥型模式 (如图1) 。这种模式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 (主体) , 毕业生 (客体) , 就业环境 (载体) 在内的“三体”和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在内的“三要素”等六个相关因素。锥型模式即在开放式环境包围下, 毕业生作为整个模式的最终指向和目的为“顶点”, 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因素充当整个椎型模式的“材料”和“底面”, 教育者作为要素的制定者和教育过程的实施者而成为锥型模式的内部“枢纽”和“支柱”而构成的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

2.2基于择业观变迁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框架的分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也叫显性教育过程, 是以“要素→教育者→毕业生”为路径的、教育目的很强的线性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凭借相关的理论与个人的经验以灌输方式开展线性教育活动。

而本文提出的教育模式是以“教育者→要素→毕业生”为路径的通过大量的媒介组织及社会化的力量, 力图突破单一“授一受”线性灌输方式而实现教育目的的隐性教育过程为线展开新型模式, 也称隐性教育过程。

通过对“三体三要素”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椎型模式的整体建构, 在新就业环境下将思想政治教育新型理念有效地渗透到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中, 使各要素及教育过程更加清晰化、系统化、更具持久性和可操作性, 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适应现实的不断变化。

3基于择业观变迁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3.1教育主体观念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规律, 努力完成自身角色转变。他们应作为为毕业生提供帮助的服务者, 把毕业生当作资源来开发, 在尊重毕业生个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 同时要尽量为每位毕业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努力促使毕业生们达到在现有条件下应该达到的主体觉醒程度和潜力开发程度。

3.2毕业生观念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锥型模式的建构, 要求教育者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打破毕业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所抱有的成见, 使其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自身的尊重与关怀, 进而改变他们那种视思想政治教育纯粹以说服、诱导人们牺牲个性来服从社会发展需求的工具, 而对其漠视、避而远之的心态。使毕业生自觉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并主动配合整个锥型模式建构过程的实施。

3.3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转变

3.3.1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确立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摒弃传统的以就业指导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 要努力促进毕业生的自我实现, 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发掘每个毕业生的潜力。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关心毕业生的终极发展、培养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毕业生大度宽容的性格品质为目标。

3.3.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新的情况, 使教育内容尽可能地契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 为学生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开展价值观教育, 增强毕业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二是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终生择业的观念。三是开展毕业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培育他们的敬业精神、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 提升职业素养, 加强诚信教育。

3.3.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一是要充分发挥灌输教育方式和渗透教育方式各自的优势, 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二是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的教育方式, 使学生课堂所学与现实所见能紧密联系起来, 真正把显性教育的目标变为自己的内在需求。三是进一步探索人际互动教育方式, 发挥双向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文学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20-53.

[2]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95-120.

[3]潘守彬.大学生择业与思想政治教育[J].福建高敦研究, 2008, 2.

[4]白晓玉.试析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4.

择业教育 篇9

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高校择业教育的启示

1. 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也叫替代学习, 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 (或榜样) 的行为, 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 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它由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相互联系的亚过程组成。班杜拉的研究证实, 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富于魅力等特征的示范者易被模仿。观察者与示范者的生活风格、人生目标相似性越大, 就越容易产生模仿行为。对于强化, 班杜拉认为, 人不仅受到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 (直接酬赏与惩罚) 的影响, 还受到观察别人所遇到的结果 (即替代强化) 以及由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所产生的强化 (即自我强化) 的影响。直接与替代强化的行为有着两种作用:一是信息, 使人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二是激励, 激发人为此目标而努力。对于大学生来说, 引导他们通过观察了解行业中的领军人物、优秀人士, 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 可以获得真实可信的职业发展信息和奋发向上的激————————————————————————励作用,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择业教育。

2. 自我调节理论

自我调节指的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 包括三种过程, 即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包括自我酬赏的积极作用和自我惩罚的消极作用, 它支配着人的大多数行为。自我调节存在着不同的衡量标准, 个人的标准常常是与他人和群体的标准相比较、参照而确立的, 个人先前的行为水平同样也可以作为他现在的行为标准。人们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也影响其后确立的标准水平。班杜拉认为自我奖惩的标准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分化或选择性强化, 人在成长过程中, 由于父母、教师或其他年长者对合乎他们信念的行为予以奖励, 不合要求者给予惩罚或漠视, 使个人将这些行为标准内化为自己的标准;二是模仿, 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 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 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班杜拉认为, 支撑自我调节系统的原因有四条:社会的影响、对现实情境的预测、个人的得益和示范者的影响。大学生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对外部影响的反应者, 更是选择者、组织者, 在面向社会的择业教育活动中, 转变着作用于他们的刺激物、情感等对行为的多种影响。他们会凭借自我生成的诱因及后果对他们自己的行为施加择业影响。

3.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首先, 行为的成败经验 (指经由操作所获得的信息或直接经验) , 成功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 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 使人丧失信心;其次, 替代性经验, 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再次, 言语劝说, 包括他人的暗示和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然后, 情绪和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最后, 情景条件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 会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与强度。这就要求学校在组织择业教育活动时, 要通过活动对台上台下的学生都给予充分的鼓励, 注意和谐心理氛围和职业情境的营造, 积极促进良好职业效能感的形成。

4. 三元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的三元互动理论从环境、个人及其行为的互动关系中来考虑人的心理活动和环境表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环境、个人及其行为之间的互动, 真实地把握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强调了社会环境和人的内部心理因素的双向影响作用。校园活动作为学校所特有的环境教育力量, 是学生成长的潜课程。良好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多样而富有成效的校园活动在学校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是任何显性课程和规章制度所不能代替的。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对学生的心理感受、心理体验、心理发展甚至是对其学习、生活、交往、成长产生心理影响和行为制约。因此, 高校择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择业心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高校择业教育中的应用

1. 开设择业教育课程

择业教育课程的教育目的应与其他学科课程不同, 它不以系统地掌握某项科学知识为目的, 也不是为今后更深入地学习某项科学知识和技能奠定基础。它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为依据, 将相关理论经过处理, 以符合实际的生活化的形态出现, 课程的教育目的并非要学生通晓理论知识, 而是学会利用有关的知识、技能成功择业, 并在择业的过程中利用有关的知识、技能来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它不是一门独立于生活之外的课程, 而是有关高职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和职业成长中种种现象的探索, 是对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形成健康心理的各种需要的满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择业心理素质, 促进职业发展。

2. 开展择业专题教育活动

依据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 依据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要求, 组织学生开展提高择业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系列专项比赛, 如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等;邀请人力资源市场经理、企事业单位精英、优秀毕业生代表等来校进行职业指导讲座;邀请校内、校外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职业指导师对学生进行择业心理辅导, 等等。这些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而又丰富多彩的择业专题教育活动, 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动态、了解就业形势、了解职业特性、树立职业学习榜样, 从而明确学习目标, 产生学习动力, 调整择业心态,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为将来成功择业打下良好基础。

3. 建设校园择业教育文化

心理环境是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心理行为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事实。校园文化即校园心理环境, 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独特的校园空间环境和人文氛围, 是校园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总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作为心理环境的一种特定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起到渗透性的影响, 是心理教育广泛却重要的隐性课程。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几个方面。结合择业教育的基本原则,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 对大学生择业心理素质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制度文化, 营造“以人为本”“加强自我管理”的宽容的教育管理气氛;注重职业价值文化的建设, 营造民主、科学、尊重个体劳动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气氛;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技术与人文融通”的校风、学风的培养, 这些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 踏实、务实的人性化校园设计, 也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和职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这对提高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有很大的益处。如让学生参与学校评估建设, 参与校徽的设计和校歌的编写, 参与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卫生管理, 参与学校的园林基地建设和绿化工程, 参与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并积极入园创业, 等等。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参与,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学生也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 提高了职业技能, 提升了职业心理素质。

4. 组织择业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择业目标的指向性, 使当今大学生都很注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不仅应认真组织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见习活动, 也应鼓励大学生在课余和假期主动出击, 去社会生活中寻找锻炼自己职业能力的实践机会。这些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使大学生有了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 增进了对社会生活的认知, 也使他们更加了解职业生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认识到自己将来进入职业领域的不足之处, 进而能更好地安排在校的学习生活。同时, 这些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大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技能, 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工作实践, 提高择业效能感, 也是大有益处的。

5. 发挥社团活动的作用

社团作为学生自由组成的团体, 是学生标榜个性、展现自我的舞台, 各个社团自主举办的活动, 具有与学生的生活切近、形式活泼、参与性广等特点。因此, 学校可以发挥校园社团对择业心理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心理社团、创业就业协会、人际互动训练营等相关社团, 各社团可以定期举办活动, 可一个社团单独举办活动, 也可几个社团联合开展活动, 甚至可以和周边院校的相近社团开展联办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增进社会认知、职业认知的社会实践活动, 也可以是学生参与互动的心理游戏、心理剧表演, 等等。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 完全是凭自己的兴趣或需要自由选择的, 这就保持了他们学习心理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他们也会自主自愿地成为活动的主力。这些社团开展活动, 不仅使择业知识、理念更易被学生群体所接受, 也为少数学生主动寻求职业指导和心理帮助奠定了安全宽容的舆论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择业心态。

6. 开展择业教育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除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外, 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教室布置、主题班会等多种活动。为了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的环境, 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 应突出极具择业教育意义的主题班会活动。班主任 (辅导员) 应定期举办主题班会, 以学生学习生涯或职业发展中出现的或遇到的共性问题作为主题, 结合有关的游戏、体验等活动, 让学生们在活动参与中成长。主题班会一定要避免简单粗暴的说教, 这会导致学生的反感, 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陈欣银、李伯黍译)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2]姚篮.试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 :49~50

[3]张波、左兵.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看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7) :19~21

择业教育 篇10

本刊讯 (本刊记者冯玺玲) 3月16日至20日,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军转办在许昌军分区民兵训练基地举办了全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适应性教育培训班, 118名2008年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参加了培训。

据悉, 由省统一组织举办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适应性教育培训班, 这在河南省还是首次。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高度重视, 副厅长李西斌同志专程参加了开班典礼并作了动员讲话。他从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中国特色退役军官安置制度建设、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 深刻论述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教育培训的重大意义, 明确了这次培训班的授课内容和活动安排, 对参加培训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省军转办主任刘延光同志对培训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 为全体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四名自主择业干部代表在结业典礼上交流了心得体会。

这次全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适应性教育培训历时虽然只有5天, 但是培训内容丰富、方式灵活、收效明显, 得到了广大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普遍欢迎, 达到了预期目的。其主要特点有: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高度重视这次培训工作, 专门开会进行研究, 副厅长李西斌同志亲自到班并进行开班动员, 厅党组成员、军转办主任刘延光同志亲自安排部置, 保证了培训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是活动准备充分。河南省军转办提前20多天组织人员对课程内容、教师聘请、活动安排、住宿管理、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精心准备, 保证了培训的规范性、计划的针对性、授课内容的实效性。三是培训内容丰富。根据河南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特点和需要, 紧紧围绕提高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目标, 授课内容丰富, 既有当前国内外、省内外经济形势及其应对措施的分析论述, 又有国情、省情、社情的介绍;既有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政策规定的宣讲, 又有工商、税务、医保、投资理财知识的讲授;既有创业理论及创业技能的论述, 又有当前河南省就业形势的讲解;既有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成功者的现身说法, 又有现代企业式讲学。培训使学员对国情、省情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也对大家调整心态、改善初到地方工作的不适应情绪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四是学员态度积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对这次培训机会非常珍惜, 克服各种困难, 或请假或从外省市赶回来参加培训, 遵守课堂纪律, 以端正的学习态度, 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 仔仔细细地做学习笔记, 学习氛围浓厚, 参加培训的全体同志都写出了学习心得, 体现了良好的素质。五是培训效果明显。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通过培训, 学员们了解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省情、国情, 掌握了自主择业管理服务的政策规定, 学到了有关投资、税收、工商、医保、创业等方面的知识, 为尽快转换角色从而就业创业打下了基础。同时, 通过这次培训大家增进了交流, 加深了友谊。参加培训的118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来自不同的部队、不同的军兵种, 安置在不同的省辖市, 这次培训班给大家提供了加强交流的一次机会。参加培训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普遍感到, 这次培训班的举办很及时、很有必要, 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切合实际, 感觉收益匪浅。一些学员形象地把这次培训比喻成素质提高的“加油站”, 能力提升的“加速器”。学员们在交流心得体会时说:这次培训使大家实现了三个提升:一是实现了对当前择业、创业形势认识上的提升;二是实现了对国家自主择业安置政策了解程度上的提升;三是实现了面对前途, 勇敢择业、创业自信心的提升。

我的择业之道 篇11

If you’re stuck in a job you hate, you’re (unfortunately) not alone. In fact, an astonishing more than 80% of Americans are dissatisfied with their jobs.

I, too, was unhappy in the corporate job I took right after college. Like many people, I’d put more thought and effort into getting the job than into figuring out if it was something I actually wanted. There’s plenty of research and advice out there on how to write the perfect resume and ace1) that interview. But when it comes to figuring out what you want to do with your life, the strategies aren’t so clear.

I realized that, although I could predict and pontificate2) about a career path that might make me happier, I would never actually know until I was into the thick of it. I had an idea that I might like to do something related to entrepreneurship, but I didn’t exactly know what that meant. Did I want to join a start-up3)? Start my own? Try to get into venture capital? Join or start a non-profit? Do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work abroad?

More importantly, I didn’t know how I could figure it out without a huge investment of time, like starting another full-time job with a new company.

But then I had a different idea. I decided to enter a competition to shadow4) Dave McClure5), who runs the accelerator 500 Startups. Being selected as one of the top six finalists gave me the kick I needed to quit my job, fly down to Silicon Valley, and begin what I call a “self-education program” on something they don’t teach you in school, but is arguabl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all: what I wanted to do with my life.

Over the next few months, I began cold emailing6) anyone I could think of who I was interested in meeting and learning from. To my surprise, I had a shockingly high response rate. I got to meet with the founders of Airbnb, Square, Kiip, Mint, Color, and many more, and also various investors and professors in the Bay Area7). I asked them about their career path, how they’d come to where they were now, and what recommendations they had for figuring out my next move.

And I didn’t stop there. I also volunteered at major conferences, such as DEMO8) and Founder Showcase9), so I could meet more people and attend the talks for free. I checked out various events and talks in the region, and even sat in on10) classes at Stanford. Finally, to get a full holistic11) experience, I lived in a co-op12) in Palo Alto13) and had an amazing time learning about cooking, co-operative living, and alternative lifestyl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versations I had was John Krumboltz, an international career expert who teaches career coaching at Stanford. He advocated an idea that stuck with me: testing out the different career experiences I was interested in, in the most low commitment way that I could for each option. I had just been introduced to the entrepreneurial concept of “minimum viable product14)”—an interesting parallel, I thought—so I decided to apply these same principles to deciding what to do next with my career.

I began “prototyping” the different work experiences that I was considering—dipping my toe in each—so I could figure out which I liked best. Again using my favorite tactic of cold emailing, I reached out to and secured “shadow experiences” with companies including Launchrock (a 500 Startups company), Dojo, Causes (started by Sean Parker), Kiva, the Stanford d.school, and Ashoka (a non-profit that supports entrepreneurship). I spent 1~5 days with each company, not only learning from them, but also helping them out wherever I could. At Causes, I helped produce success reports for clients and sat in on strategy meetings and interviews with potential hires. At Kiva, the CEO Matt Flannery let me follow him around for the day and experience “a day in the life15),” complete with accompanying him on his daily walk in the park to clear his head.

So what did I learn through all of this? I realized that I wanted to pursue my own business, as soon as possible. In one of the classes I sat in on at Stanford, the professor asked the students how they wanted the world to be different when they died. I knew then that not only did I want to be passionate about what I was doing—I wanted others to be, too. I wanted my business to do something that helped other people find and pursue career activities that they were passionate about.

Since then, I was accepted into an incubator16) called Startup Chile and an academic program called Singularity University (started by the founders of Google and based at NASA), which have helped me to work towards that objective ever since.

But looking back, I’m so happy that I took the time to prototype my different career options—and am grateful for the fact that it was nearly free to do so. I learned more in those few months than I had in years.

And whether or not you can take a few months off from work, you can learn like that, too. If you’re not quite sure about your career path, pick a few things you think you’d rather be doing, and then prototype them yourself by setting up experiences where you can try out your different options. Find companies you’d like to work for and individuals whose career paths you admire, and then reach out to them to see if you can shadow with them for an afternoon, a day, or a week. Try informational interviews17), volunteering, even internships, and more. And don’t be surprised when they say yes, or even if many of these experiences lead to job offers—without you even asking for them.

One thing that really surprised me during my experience was how easily approachable, open, and helpful most people are. Cold emailing has become perfectly normal, as has saying “I saw you on Twitter and thought you seemed interesting, so I wanted to reach out.”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that people’s career interests and hobbies are listed online and are easily searchable—and it’s an amazing opportunity to create your own network beyond just the people you meet in person.

Take it from me: If you’re trying to decide on your next step, it’s an opportunity you can (and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如果你讨厌现在的工作,但又深陷其中,脱身不得,那么很不幸,很多人跟你面临一样的境遇。事实上,80%以上的美国人都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这个数字让人吃惊。

同样,我对大学刚毕业时做的那份公司里的工作也不满意。和许多人一样,我投入了很多心血争取到这份工作,却沒能花足够的心思弄清楚这是否真的是我心仪的工作。很多的研究和建议都在教你撰写完美简历的诀窍和面试成功之道,可一旦涉及如何明确自己一生想做的事时,就沒有那么清晰的策略可用了。

我意识到,虽然我能够预测并自以为是地断定某条职业道路会让我更加开心,但也只有当我深入进去之后才能真正了解。我想我可能会喜欢和创业相关的工作,但是这个想法意味着什么我并沒有确切的认识。我是想加入一家初创公司,还是想自己创业?是尝试从事风险投资,还是加入或者成立一家非营利组织?又或者是到海外从事国际发展方面的工作?

更加重要的是,如果我不投入大量时间——例如在新公司开始另一份全职工作——就无从知晓答案。

不过后来,我有了一个不同的想法。我决定参加一个竞赛,以跟随“500创投”孵化基金的创始人戴夫?麦卡卢观摩学习。我最终成为入围决赛的六名选手之一,这让我终于有动力辞掉工作,飞往硅谷,开始了我称之为“自我教育计划”的学习进程,学习学校里学不到但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东西:我想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开始发送陌生邮件,发给我能想到的任何我有兴趣认识并且向其学习的人。令我惊讶的是,这些邮件有着极高的回复率。我得以见到诸多公司(包括房屋租赁网站Airbnb、移动支付公司Square、移动广告公司Kiip、个人理财服务网站Mint、网络社交平台Color和其他一些公司)的创始人,还认识了旧金山湾区的一些投资人和教授。我询问他们的职业道路,请教他们如何一路走到现在,问他们对于如何确定我的下一步规划有怎样的建议。

我并未就此止步。我还志愿参加了一些重要会议,如DEMO创业者大会和创始人展示大会,这样我就能认识更多的人,还能免费参与讨论。我考察了这一地区的各种活动和讲座,甚至旁听了斯坦福大学的课程。最后,为了获得充分、全面的体验,我还在帕洛阿尔托的一家合作社里住了一段日子,在那里学习烹饪、合作式生活以及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方式,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

在我进行的交流中,与约翰?克朗伯兹的交谈是最为重要的谈话之一。克朗伯兹是一名国际职业规划专家,在斯坦福大学教授职业培训课程。他倡导的一个观点我一直铭记在心:体验我感兴趣的不同职业经历,以最小的投入尝试每一种选择。这之前我刚刚了解到“最简化可实行产品”这一企业概念——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类比。所以,我决定把这样的原则应用到我职业生涯的下一步决策当中去。

我开始就自己考虑的不同工作一一进行尝试——每样工作涉猎一点——这样就能弄清楚我最喜欢的是什么。通过再次使用我最喜欢的发送陌生邮件的策略,我向一些公司申请并获得了“观摩学习经历”,这些公司包括Launchrock公司(由“500创投”孵化)、Dojo公司、社交网站Causes (由肖恩?帕克创建)、在线小额贷款机构 Kiva、斯坦福设计院和Ashoka (一个支持创业的非营利组织)。我在每家公司都花上1~5天的时间观摩学习,不仅向他们学习经验,而且尽我所能地提供帮助。在社交网站Causes的时候,我协助为客户制定了成功案例报告,还列席观摩了战略会议和招聘面试。在Kiva,其首席执行官马特?弗兰纳里让我跟了他一整天,体验什么叫“生命中的一天”,其中还包括陪他去公园例行散步,以整理思绪。

那么,我从这些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呢?我意识到,我想尽快开启自己的一番事业。在我旁听的斯坦福的某节课上,教授问学生,当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希望世界有什么不同。那个时候我就认识到,我不仅希望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抱有激情,还希望其他人对他们从事的工作也能如此。我希望我的事业能够帮助他人找到并从事他们热爱的职业活动。

从那以后,我参加了一个名为“启程智利”的创业孵化项目和一个名为“奇点大学”(由谷歌创始人发起,位于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内)的学术项目,此后这些项目一直帮我朝着心中的那个目标努力。

回顾过去,我非常高兴自己曾用这段时间尝试了不同的职业选择。而对于这一切近乎免费这一事实,我也心怀感激。我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学到的东西比我几年里学到的都要多。

不管你是否能从工作中抽出几个月的时间,你都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如果你对自己的职业道路还不太确定,那就选择几件你认为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然后通过策划相关经历来尝试不同的选择,以亲身体验这些工作。找到你希望供职的公司和你欣赏其职业道路的人,然后和他们接触,看看能否跟随他们一个下午、一天或者一个星期来观摩学习。职业访谈、志愿服务,甚至实习以及其他更多的活动都可以尝试。他们可能会答应你的请求,甚至在你沒有要求的情况下,许多经历还会为你带来工作机会,对此你都不必大惊小怪。

在我的经历中,真正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大多数人竟如此易于接近、思想开放且乐于助人。发送陌生邮件已经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正如平常所说的那样:“我在Twitter上看到你,觉得你非常有趣,所以我想认识你。”人们的职业兴趣和爱好都写在网上,并且很容易就能搜索到,这是史无前例的。这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让你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人之外打造自己的人际网络。

请听我一句:如果你正在决定自己的下一步动向,这是一个你可以(并且应该)好好利用的机会。

1.ace [e?s] vt. 对??取得绝对优势;在??中取得好成绩

2.pontificate [p?n?t?f?ke?t] vi. 武断地表示意见

3.start-up [?stɑ?(r)t?p] n. 初创公司,新开张的企业

4.shadow [???d??] vt. (作为一种短期培训方式)陪随……工作,做……的跟班

5.Dave McClure:戴夫?麦卡卢,是硅谷一家名为“500创投”的孵化基金的创立合伙人。

6.cold email:发送陌生邮件

7.Bay Area:(美国)旧金山湾区(旧金山高级住宅区)

8.DEMO:DEMO创业者大会,1990年起源于美国,是创新项目面向投资家、企业家和全球媒体展现项目优势、寻找风险投资、发展业务伙伴的大型活动。知名的Tivo、Palm Pilot、 Java、Skype等技术均诞生于此平台。该活动在中国已成功举办五届。

9.Founder Showcase:创始人展示大会,由著名创业家阿迪奥?莱西(Adeo Ressi)每季度召开一次。十名事先选定好的幸运创始人向五名著名风险投资家组成的评审小组推介各自创立的公司,而其余的与会者在现场观看并用手机给自己最中意的创始人投票。

10.sit in on:列席(在场而不参与);旁听

11.holistic [h???l?st?k] adj. 全面的,整体的,全盘的

12.co-op [?k????p] n. 〈口〉合作商店,合作商场,合作社

13.Palo Alto:帕洛阿尔托(美国旧金山附近城市)

14.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简化可实行产品

15.a day in the life:文中此处是引用披头士乐队一首歌曲的名称。“A Day in the Life”《生命中的一天》是由披头士乐队成员约翰?列侬(John Lennon)和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创作的一首单曲,收录在乐队1967年的专辑《佩珀中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中。

16.incubator [???kj??be?t?(r)] n. 孵化器;孵化员

择业教育 篇12

一、当前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 是大学生衡量某种社会职业的优势、意义、重要性的内心尺度, 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由政府“统招统分”的计划分配制度, 而是完全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 实行“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自主择业作为大学生的个人权利, 一方面突出了大学生在择业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面临人才济济的就业市场压力。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才市场, 有些大学生无所适从, 陷入择业误区, 当前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 职业虚荣心理导致大学生急功近利

选择职业, 就是选择未来。大学生的求职心理与社会提供的职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落差, 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 并非找不到任何工作, 而是由于职业虚荣的心理, 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 急功近利。他们特别注重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等实惠条件, 注重社会地位等名誉条件, 不愿意从基层、从较艰苦的地区、从较低级的岗位上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出现的职业虚荣心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只在城区找工作。他们宁要城区一张床, 不要郊区一间房, 即使找不到工作或只能兼职也愿意漂在城区。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只在城区找工作”的想法在许多毕业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第二:工作期望值较高, 一心想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 并且只愿意从事管理工作。他们认为做管理比较体面, 不愿意加入到技术工人的队伍中, 在生产第一线上工作。

(二) 自负心理导致大学生盲目自信, 脱离现实

在人的自我意识中, 有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 大学生由于接触社会较少, 理想往往脱离客观现实。有些大学毕业生认为自身的条件比较优越, 比如在名牌大学就读、所学专业十分紧俏、或者认为自己无论专业学习还是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筹, 对自己估计过高, 对自己的不足和困难估计不足, 盲目自信。体现在求职动机方面, 大学生一方面追求个人潜能和特长的发挥, 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现实利益的高追求, 盲目地追求一些与自身实际并不相符的所谓“高工资、高待遇”的理想工作。在对用人单位的选择上, “这山看着那山高”, 这个单位不顺眼, 那个单位也不如意, 最终导致不少大学生在择业中受挫, 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三) 自卑心理导致大学生消极懈怠、放弃竞争

与盲目自信的心理相反, 有的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 可是面对激烈的竞争, 却产生了自卑畏怯的心理。觉得自己这也不如别人, 那也不如别人, 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自信心。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所学专业不景气, 或者因为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 往往也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低劣的心理素质和消极的心态, 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 有自卑畏怯心理的大学生对择业充满恐惧感, 他们害怕被淘汰, 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 也往往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所长, 从而限制了自己能力的发挥, 严重地影响了就业和择业。

(四) 依赖心理导致大学生盲目从众

“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 这是一句大学生耳熟能详的社会俗语, 对现在一些大学生的择业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 体现在职业的选择上, 具有强烈的依赖心理。一种是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明显地缺乏主见, 容易受社会舆论所左右, 他们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作出有利于自己成长的选择, 而是盲从于父母师长的安排、师兄师姐的建议。还有一种是缺乏独立意识,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无所适从, 过度依赖家长、老师和朋友, 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 或者寄希望于父母和亲戚帮忙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对自己的就业问题持随意、观望的态度, 即便有适合自己的职业, 他们也很难拿定主意, 而是左顾右盼, 最终贻误选择。

(五) 悲观心理导致大学生妄自菲薄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到2010年, 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过程中, 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 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大学生相继毕业, 一年多于一年,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突显出来。有些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太过悲观, 产生“毕业即失业”的错误论调, 对自己的未来悲观迷茫。同时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空间有待拓展, 一些强势群体更容易轻松获得就业机会和社会资源, 这种社会阶层流动僵化的迹象使得怀揣改变自己命运愿望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容易妄自菲薄, 面对择业过程中的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是腐败、丑恶的现象感到无助、苦闷和悲观。

(六) 急于求成导致大学生焦虑不安

求职择业是一件需要付出耐心和毅力的事情, 有些大学生择业心切, 急于求成, 为了寻找到一个相对理想和稳定的工作, “南征北战”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和面试。在择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紧张、忧虑、烦恼、恐惧不安这种种感受交织在一起, 就形成了焦虑不安的心理。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 适度的焦虑可以促进个体人格整合, 但过度的焦虑就会使人出现紧张不安、思维迟钝、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心理上或者是生理上的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最严重的甚至会使人丧失生活的兴趣。

二、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择业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 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 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 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 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择业观, 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 坚定理想信念, 理性对待择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体现。虽然中国共产党也曾经出现过一些失误, 党的队伍中也还存在着一些腐败的现象, 但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它永远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2010年中央机关及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将选择一些中央直属部门的基层单位试点, 积极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 这一举措就是对社会公平原则的回归和重塑。2010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中指出, 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 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2010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发文追问“是身份决定命运?还是奋斗决定命运?”对特权制造社会不公进行了批评。大学生应该从这些表述中认识到我们党正在努力消除各种阻碍人才发展的障碍, 正在努力拓展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空间, 正在努力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氛围。广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

职业是人们参与社会的分工, 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工作。同时也是人们获取合理的报酬, 作为物质生活的保障并且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 不应该单纯地考虑经济利益, 职业本身蕴涵着人们的人生理想和信念。作为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理想, 是个体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 对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难以避免会碰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科学的职业理想是激励大学生迎接挑战、战胜逆境的精神支柱, 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支撑,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容易丧失信心, 甚至迷失人生的坐标和方向。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

(二)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最新的实践中激发出来的, 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的总和。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形成和发展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它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2006年年初,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创新的基础在人才,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依托。大学生风华正茂、富有激情, 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 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 大学生只有努力拓展自身素质, 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才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创新的能力来自于实践, 各种教学实践环节对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高校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进行创新研究的实验技术设备和学术交流场地, 巩固、扩大和发展校外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已经完全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 大学毕业生完全由人才市场、就业市场来调节、配置就业。但由于历史惯性的原因, 不少高校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仍然滞后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导致毕业生知识面窄、社会适应能力弱, 严重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推进高等教育的创新与改革刻不容缓, 高等学校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建立与市场、社会相联系的专业设置新机制。

(三)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正确界定人生坐标

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和表达。荣辱观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动力作用、导向作用和调节作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概括精辟、内涵深刻, 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覆盖各个利益群体, 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它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 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以何为荣、以何为耻, 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 提供了基本规范。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社会给予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空间在不断扩展, 大学生也积极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共同价值的尺度,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约束自我, 提升思想境界, 正确界定自己的人生坐标, 创造出有价值的人生。

正确的荣辱观, 可以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 产生正确的价值激励, 推进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大学生对自己有较高的职业期许, 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无可厚非的, 劳动和贡献是社会主义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 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高校要做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工, 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扩招的决策有利于促进民族素质整体提高, 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在基层和广大的农村, 急需较高素质的人才,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时, 应该更多地考虑社会的需要, 把自我价值的追求, 同社会、同人民的长远需要、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 报效祖国, 奉献社会,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面对人才济济的社会竞争环境, 不少大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他们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拿着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书四处撒网, 发出像赶集一样的感叹。现在大学生已经能够较为成熟地看待就业与择业之间的关系, “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已经得到大部分同学的认同, 但是很多大学生刚踏上工作岗位就有了职业失落感。产生赶集的感叹和职业失落感的根源, 在于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欧美各国在学生高中阶段, 就通过职业日、职业实践活动有效引导孩子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 而我们许多学生的高考志愿是由父母越俎代庖, 进入大学后, 他们依然是被动地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进行学习, 缺乏清晰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定位。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 根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 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目标, 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一个设计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所处的主客观环境, 并进行认真系统的分析、总结和预测, 让大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职业发展趋势, 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高校是先进文化和价值观的发源地和传播者, 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知识水准和思想道德觉悟的群体, 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 应该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职业目标是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 在制定职业目标时, 既不好高骛远, 又不妄自菲薄, 把社会需要作为职业生涯设计出发点和归宿,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 确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二) 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

职业活动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 它既是人的谋生手段, 又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个人的职业生涯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 才能实现完美的人生。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努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但是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数还是停留于“发布就业信息, 宣讲就业政策”这一传统的层面上, 这样的指导方式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成效并不高, 更多地流于形式和表面。大学生普遍缺乏对自己个性和能力的真实了解, 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适合做什么, 常常将择业视为专业的选择、工资待遇的选择, 或者是机会的选择。大学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我们应该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 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所有环节和所有层面, 通过职业生涯辅导, 帮助大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 培养具有科学职业观的人, 增强大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扩招的决策有利于促进民族素质整体提高, 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造成这个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才资源配置失衡, 大量人才集中倾斜到了经济发达地区。职业选择不仅仅是个人选择职业的过程, 也是社会选择劳动者的过程, 只有个人与社会成功结合, 相互认可, 职业选择才能够获得成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 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 实现学习专业技能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 理性地评价自我, 合理定位未来人生发展方向, 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黄凯锋, 唐志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4]陈铭彬.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若干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3) .

[5]李法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6]李前进.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23) .

上一篇:职业生涯终结下一篇:政府外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