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观自主教育

2024-09-17

择业观自主教育(精选8篇)

择业观自主教育 篇1

本刊讯 (本刊记者冯玺玲) 3月16日至20日,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军转办在许昌军分区民兵训练基地举办了全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适应性教育培训班, 118名2008年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参加了培训。

据悉, 由省统一组织举办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适应性教育培训班, 这在河南省还是首次。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高度重视, 副厅长李西斌同志专程参加了开班典礼并作了动员讲话。他从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中国特色退役军官安置制度建设、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 深刻论述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教育培训的重大意义, 明确了这次培训班的授课内容和活动安排, 对参加培训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省军转办主任刘延光同志对培训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 为全体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四名自主择业干部代表在结业典礼上交流了心得体会。

这次全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适应性教育培训历时虽然只有5天, 但是培训内容丰富、方式灵活、收效明显, 得到了广大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普遍欢迎, 达到了预期目的。其主要特点有: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高度重视这次培训工作, 专门开会进行研究, 副厅长李西斌同志亲自到班并进行开班动员, 厅党组成员、军转办主任刘延光同志亲自安排部置, 保证了培训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是活动准备充分。河南省军转办提前20多天组织人员对课程内容、教师聘请、活动安排、住宿管理、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精心准备, 保证了培训的规范性、计划的针对性、授课内容的实效性。三是培训内容丰富。根据河南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特点和需要, 紧紧围绕提高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目标, 授课内容丰富, 既有当前国内外、省内外经济形势及其应对措施的分析论述, 又有国情、省情、社情的介绍;既有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政策规定的宣讲, 又有工商、税务、医保、投资理财知识的讲授;既有创业理论及创业技能的论述, 又有当前河南省就业形势的讲解;既有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成功者的现身说法, 又有现代企业式讲学。培训使学员对国情、省情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也对大家调整心态、改善初到地方工作的不适应情绪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四是学员态度积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对这次培训机会非常珍惜, 克服各种困难, 或请假或从外省市赶回来参加培训, 遵守课堂纪律, 以端正的学习态度, 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 仔仔细细地做学习笔记, 学习氛围浓厚, 参加培训的全体同志都写出了学习心得, 体现了良好的素质。五是培训效果明显。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通过培训, 学员们了解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省情、国情, 掌握了自主择业管理服务的政策规定, 学到了有关投资、税收、工商、医保、创业等方面的知识, 为尽快转换角色从而就业创业打下了基础。同时, 通过这次培训大家增进了交流, 加深了友谊。参加培训的118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来自不同的部队、不同的军兵种, 安置在不同的省辖市, 这次培训班给大家提供了加强交流的一次机会。参加培训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普遍感到, 这次培训班的举办很及时、很有必要, 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切合实际, 感觉收益匪浅。一些学员形象地把这次培训比喻成素质提高的“加油站”, 能力提升的“加速器”。学员们在交流心得体会时说:这次培训使大家实现了三个提升:一是实现了对当前择业、创业形势认识上的提升;二是实现了对国家自主择业安置政策了解程度上的提升;三是实现了面对前途, 勇敢择业、创业自信心的提升。

择业观自主教育 篇2

聚焦就业需求量身打造课程体系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就业问题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关系到军心稳定和国防安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军人是最好的职业典范,因为他们有执着的敬业精神、强烈的竞争意识、严格的制度观念、顽强的工作作风、强烈的团队意识、较强的管理能力等。从就业需求来看,企业需要的是像军人一样的“职业化”人才。正是军人的这些优秀品质与职业精神,造就了很多伟大的企业家,如:联想的柳传志、万科的王石、海尔的张瑞敏、华为的任正非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面临着角色转换与职业定位的问题,如:从“主观命令”角度转向“客户思维”角度,从“服从”角度转向“服务”角度,从打胜导向转向利润导向等。许多人在就业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方面,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脱离社会比较久,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缺乏必要的现代企业职业技能,往往自我定位过高,而胜任工作的实际能力有差距;另一方面,军人的“职业”素养多是军事化领域的,与企业衔接不够紧密,而一些同志在就业过程中,角色转换不及时、不到位。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这次培训班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特点,查缺补弱、扬长避短、科学设置,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职业化打造。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自我定位与人生梦想、商务职业素养、经营理念与关键步骤、军人FABE商业路演法、商业计划书的制作与讲解,自我推荐(项目推荐)撰写及演练、人际关系拓展等,使他们学会融入企业的基本行为规范,实现从军队人到社会人、从军人理念到社会创业者和就业者理念心态的转变,具备现代企业人必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理念、职业风范、职业操守、职业素质、职业技能。

丰富教学形式培训效果立竿见影

本次实验班在培训模式上进行了改进创新,着眼于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军人个性特质和职业规划进行研发,主要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技能分解。以日常工作中应当掌握的基础行为技能为导向,强调关键行为与技能的改变,不同于以往“说教式”的培训,更加强调行为技能的演练。比如沟通素质训练,被分解成五个最基础的技能动作,并按照这些技能动作对学员进行逐一的打造训练,在训练中进行反复的演练。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通过掌握这些技能,沟通能力就会得到根本提高,改变原有“命令式”的沟通习惯,适应企业的需要。二是封闭训练。本次训练采用全封闭的形式。30%的时间宣讲,70%的时间训练,以训为主,以讲为辅。摒弃了传统的宣讲式、说教式培训方式,强调现场技能的演练,即“我说你听,我做你看,你做我看,你做你说”的训练模式,特别是对于细微的、不恰当的个人习惯,以及不到位的技能动作进行反复演练,直到固化形成习惯。三是准军事化。本次实验班引入军事化的管理与训练内容,包括早训、队列、日常生活等内容,锻炼了学员遵守纪律、执行命令、完成任务的工作作风。四是量化效果。在训练中,学员都要经过严格的技能考核,技能都有严格的考核标准,这与以往书面考试方式相比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效果更明显。

通过这次实验班,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学到了如何科学自我定位,如何将军队里学到的优秀管理办法,在新的企业岗位上发扬光大;掌握了现代企业人必备的基础技能,如企业面试沟通技巧、薪资水平评估及薪资洽谈技巧。培训中,还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建立了完善的个性档案,根据个人特点、特质、职业技能分数推荐匹配的职业平台,帮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快速积累就业、创业和从商、从企的经验,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通过五天的封闭式培训,我感到个人的能力素质有了较大提升,不仅学到了适应现代企业和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学会了快速融入企业、打造团队的方法,进一步坚定了就业信心。”参加培训的6号学员崔军耀如是说,也反映了多数参训学员的心声。

现场展示技能企业竞相争抢人才

学习训练结束后,第五天上午进行了人才技能展示环节。参加培训的20余名代表每人用5分钟的时间上台演讲,采用所学到的“军人FABE商业路演法”进行自我推荐,分析本人的职业优势和能力特长、就业愿望。同时,结合人才的DISC性格分析和培训期间的表现,为每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制作了《人才说明书》,在每名同志登台演讲前,逐人把《人才说明书》发布到微信群里,让企业家们边听边看,全面了解人才特质。为提高时间效率,将20余名学员分成4组,在每组人才技能展示环节的休息间隙,还安排了人企洽谈交流时间,为每个企业准备了《人才录用意向书》,企业看中人才即可签约。通过人企双方深入面谈,当场拍板签订用人意向协议,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吃了定心丸。

当天共有来自省内的30余家企业代表参加活动,并担任大众评委,现场与13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签订了31份《人才录用意向书》。其中4号学员孙怀滨收到了9家企业的用人意向书。孙怀滨在部队从事财务管理专业,转业后有过四个月左右的工作经历,当时的工作平台与他的职业理想存在差距,他选择了放弃。培训班报名时,他填写的职业目标是找一份月薪8000元左右的工作。经过这次培训和人才技能展示,他获得了金马工贸董事长黄涛的认可和欣赏。两次深谈后,两人感觉甚是投机。经过慎重筛选和沟通,孙怀滨确定与金马工贸董事长达成就业意向,即刻上岗担任董事长助理职务,年薪近20万元。孙怀滨由衷感叹到:本次活动不仅使他提升了职业能力,树立了职业自信,更重要的是让他找到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为了再续职场新篇章,他一定会快马加鞭,奋勇向前。

做好延伸服务增加成功就业机率

培训期间,为参训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建立了微信交流群;培训结束后,授课老师随时接受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就业咨询,并根据个人需求,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

18号学员王国斌这个春节一直很“纠结”,有6家企业老板都选中了他,每家给出的工作岗位、薪酬待遇都不错,令他难于取舍。他说,培训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很苦恼;培训后有这么多企业给出好的工作机会,幸福来得太突然,也使自己不知所措。河南善智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职业指导专家提醒他,一定要结合本人的职业能力和发展前景来选择工作机会,更重要的是选择一个能够欣赏你的老板,这使他最终下定了择业决心。

自主择业工作研究 篇3

自主择业是对传统计划安置模式的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这种安置方式,进一步拓宽了军转安置渠道,有利于合理配置军转干部人才资源、提高安置质量,是解决地方政府安置压力的重要途径。为推进这项安置制度的改革,我们从当地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拓宽思路,不断强化管理服务力度,使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是出台配套措施。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在《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颁布实施的第二年,我市就制定出台了《菏泽市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管理若干问题的试行意见》,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接收安置办法、退役金发放、住房和医疗保障,以及管理服务机构的职责等方面都作出了详细规定。在地方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增加了夏季防暑降温、冬季取暖和独生子女等福利待遇。郓城县还制定优惠政策,由财政列支,按照当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有关规定,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办理了住房公积金补贴。

二是放宽安置地去向。从2002年开始,我市逐步放宽了团职(含技术9级)以上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安置地去向条件。从2003至2004年,连续两次下发文件,明确规定“选择自主择业安置方式的副团(含技术9级)以上军队转业干部,可根据本人意愿在本市范围内选择安置地去向”。这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在更高层面拓展了军转干部自主择业的空间,增强了自主择业的优越感和吸引力,搭建了更加有利于他们干事创业的平台,使一些原打算计划分配的军队干部纷纷要求改报安置方式,选择自主择业的比例逐年上升。仅2004年,我市安置的副团(含技术9级)以上军转干部选择自主择业的比例就高达60%以上。

三是加强组织管理。4年来,我市共接收安置自主择业军转干部84名。目前,这部分同志分布在本市9个县区、30多个街道、乡镇,相当一部分街道、乡镇辖区内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只有一、二名,很难实施有效的管理。为此,我们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市直和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较多的县区都专门建立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党组织,确保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中的党员及时转移党组织关系,正常参加组织活动。这样一来,就把每个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都纳入组织管理之中,真正做到了管理不挂空、人员不失控,也使广大军转干部真正感到有了个“家”,消除了失落感。通过经常性的组织活动,也加强了军转干部相互间的学习和交流,促进了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

四是强化服务职能。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搞好服务,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是人事、军转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在日常服务工作中,市军转办为每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建立了专门的档案,完善了退役金发放、住房补贴、医疗保障、住房情况、家属子女现状、本人就业意愿等方面的资料。每年我们都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座谈会,特别是在每年“八一”前后,坚持采取召开座谈会、茶话会、走访慰问等形式,广泛听取军转干部意见,了解其思想情况,帮助协调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军转干部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关爱和“家”的温暖。不少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动情地说:原以为自主择业后,会成为部队不管、社会不管、组织不管的“流浪儿”,没想到地方人事、军转部门把我们转业后的事情什么都考虑到了。

五是加大择业指导力度。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能否实现二次创业,是衡量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指导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实现二次创业,也是我们各级人事、军转部门的重要职责。为此,我们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军转干部的自身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大胆创业,使80%以上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成功地实现了二次创业。我们发现,在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中有不少同志存在小富即安、小成即满思想,有的宁可坐享其成、等待观望,也不愿去闯市场、担风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自主择业政策规定,宣传先进典型事例,引导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特别是2003年下半年,我们紧紧抓住省、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和去年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菏泽”战略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组织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广泛开展“在部队保家卫国不怕流血汗,到地方要勇闯市场不怕担风险”的大讨论,进一步鼓起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二次创业的信心和勇气。大家纷纷表示,要在“突破菏泽”和家乡建设中大显身手,再铸辉煌。在市军转办的协助下,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范铁山、亓传宪等同志积极发起,于2003年12月在鲁、豫两省成立了第一家由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出资创办的企业---菏泽市军转自主择业实业有限公司。这一联合创业的做法,使军转干部人才资源得到了有效聚集,整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全省乃至全国开创了一条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二次创业的新路子。2004年11月,我市16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又联合创办了“菏泽市军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公司目前已开始正常运转。同时,我们还先后帮助在部队从事过消防工作的军转干部创办了消防安全服务部;帮助在部队从事过后勤管理、有一定餐饮管理经验的军转干部开办了酒店;帮助在部队从事过汽车管理工作的军转干部开设了汽车美容店等,从而在我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中形成了你追我赶、争相创业的喜人局面。许多同志凭着自身良好的素质和奋力拼搏的劲头,跑市场,拉业务,生意越做越红火,在取得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这一做法受到部队领导和省军转安置部门的高度评价,多家报纸还进行了宣传报道。

择业观自主教育 篇4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 王志佳和大家一样, 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在踊跃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的同时, 作为一名在部队长期从事医疗工作的她, 想得更多的是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

当她得知河南天龙有限公司为援助灾区, 正在面向社会招募医务人员, 就立即报了名。

到达震区后, 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将他们医疗队安排在重灾区———安县的茶坪镇桑枣云丰救助站。王志佳顾不上长途跋涉的疲惫, 立即投入到救治伤员和防疫的工作中。展现在她眼前的灾情让人从内心感到悸动, 道路全部被摧毁了, 现在的路全是被人们新踩出的;所有的房屋都没有了, 灾区的群众被安置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内, 厕所、厨房都是紧急开辟出来的, 条件极其艰苦。王志佳心里清楚, 在这种情况下, 灾区所面临的卫生状况异常严峻, 伤病人员众多, 急需救治;阴雨潮湿、蚊虫肆虐, 疫情防治工作十分迫切。她暗暗下定决心, 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 保证茶坪镇灾区人民的身体不受到侵害。

由于自己在部队长期从事医护工作, 经验比较丰富, 她就自告奋勇地担任了门诊部主任。没多久, 他们所带的药品就用完了, 指挥部调配的药品也已供不应求。王志佳就拿出自己随身带来自用的药物, 陆续发给了急需药品的灾民。在她的带领下, 大家纷纷拿出自带的药物, 为一些急需用药的灾民解了燃眉之急。

抗震救灾的条件异常艰苦, 王志佳和另外9名同志一起挤在一顶10平方米的帐篷内, 帐篷搭建在稻田旁边的湿地上。王志佳患有严重的膝关节炎, 长期在潮湿的帐篷里居住, 她的膝关节疼痛难忍, 但她始终咬牙坚持, 与大家一起坚守岗位。

她感到, 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 虽说现在已经转业了, 但是党和国家培养了自己那么多年, 自己应该为国家做一点事。在那段艰苦而又难忘的日子里, 王志佳每天睡得最晚, 起得最早, 跑的路最多, 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她和医疗队的同志们只有一个信念:面对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灾民, 要尽自己最大努力给予帮助。只要灾民的痛苦能稍稍减轻一些, 只要疫情能够避免发生, 就是对他们工作最大的肯定。

择业观自主教育 篇5

1 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原因

1.1 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与就业岗位增长的矛盾

随着高校扩招, 毕业生人数大量增加,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在一段时期内供远远大于求, 这就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与有限的工作岗位间的突出矛盾。在20世纪80年代初, 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仅为几万人;在2002年,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为321万, 在2004年上涨到447万, 到2006年上升到540万, 2007年;495万, 2008年创历史新高, 达559万。然而, 与之相对的是, 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根据教育部估算, 2005~2007年, 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分别为79万人、91万人145万人, 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1.2 我国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从宏观经济形势看, 国内物价上涨, 加之美国信贷危机导致国际经济形势动荡;人民币持续升值, 人力资本不断上升, 直接影响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减少, 拉动就业增长、创造更多的新就业岗位面临更大困难, 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1.3 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雷骅宇在全国首届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大学生调查报告资料表明, 有9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择业困惑, 仅8%觉得自己没有困惑;有33%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前景如何, 43%的大学生对此甚至都没有思考过, 只有24%的学生对自己职业前景有所了解。另外一组数字同样触目惊心:大学生因为不掌握职业发展信息而在就业过程中迷茫不定, 或无法把个人自我设计与所选职业有机结合。67%的学生没有掌握职业发展信息, 30%的人甚至没有注意过, 而了解职业发展信息的人仅占3%。

1.4 学校职业生涯知识普及力度差

目前, 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 但真正普及的面还不够广。据本人对西华师范大学800名在校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12.86%的同学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是通过学校课程或讲座获得, 51.57%认为学校无专门的课程但偶尔有讲座, 有35.56%的同学回答学校根本没有传授职业生涯方面的知识;在问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的, 有41.43%主要从网络上获得, 从课堂上获得的仅为8.32%, 还有50.52%的同学认为是凭自己的经验认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

1.5 大学生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市场信号沟通

从20世纪90年代初即建立了“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 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已基本确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由政府的教育、计划和人事部门管理, 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和落实就业单位的主渠道是学校举办的各类招聘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 高校缺少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平台, 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造成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就业信息盲区。

2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

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还存在, 而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2.1 就业指导缺乏生涯规划

高校就业工作主要局限于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 准备就业材料, 提高就业技巧等方面, 以便毕业生就业时现学现用。其实职业生涯的规划应该尽早, 高校要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职业生涯辅导活动, 从入学开始, 就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纳入就业辅导必修课程体系, 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体会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环境, 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需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各阶段的有机结合, 做到逐次递进, 构成一个全程的生涯规划链。

2.2 就业指导内容缺乏专业化

从就业指导人员情况来看, 有的仅是就业指导机构的日常工作围绕发布职业信息, 对于学生的真正需要和问题缺乏了解, 就业指导机构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职业生涯的规划并不仅仅是职业的选择一个方面, 涉及的内容应该很多, 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国高校在职业生涯辅导工作时, 仍然停留在人职匹配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没有建立专门的辅导机构, 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涯辅导服务。没有高素质的专业辅导队伍。辅导工作要以专职人员为主, 且要求专业化、专家化。

2.3 就业指导忽略创业化

我国传统的就业指导以提供就业信息、面试技巧, 帮助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 却忽视了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行为的指导和帮助。高校要始终把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管理全过程, 加强创业教育, 倡导创业精神, 培养创业意识、创业能力, 并开展有针对的创业实训和实习实践活动, 通过讲座、演讲、树立创业典型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 这样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 而且还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各种岗位, 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 高校必须依托市场经济的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 高校的发展和改革才不会走入死胡同。必须依据市场规律在市场的竞争力和用人机制上下功夫, 改革就业制度, 实行学生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 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辅导的长效机制, 才能使学生根据社会需要, 建立完善知识结构, 增强能力培养, 提高综合素质, 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 才是大学生理性就业的关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雷骅宇.全国首届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大学生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8.

[2]汪翠琴等.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8, 10.

[3]沈国金.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效果的宏观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 8.

择业观自主教育 篇6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就业心态1功利心态

随着就业体制的改革,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深入人心, 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一些学生择业时考虑自我兴趣与爱好, 但又表现为追求职业的经济实惠性, 即表现为功利心态。功利心态是大学生择业时最常见的、较难避免的一种心态。也就是说大学生择业时只看重那些经济收入高、社会声望高的职业, 心理上倾向于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的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与西部边远地区及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毕业生对就业地域的选择较为重视。这其中也有攀比的心理, 收入高、职业声望高容易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其实毕业生有这种择业心态是正常的, 经过多年的苦读步入社会之际, 希望找一个理想的工作, 这是人性的本质体现。但是有些大学生期望过高, 就会误入功利心态。首先就业岗位是有限的, 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有差异, 未必能一步到位。如果不能百丈这种心态, 可能会错失就业机会。

2依赖与从众心态

这种择业心态主要表现为依赖与从众方面。一些大学生选择择业目标、面对就业竞争时, 期望依赖家人、朋友、学校、教师帮助的一种心态。家庭条件好、社会背景优越的学生, 无需自己多努力, 有家长及亲朋包揽一切。同时大学生求学期间, 很少有求职择业经验, 很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如果虚心听取别人的指导, 是有益处的。但如果一味地依赖是非常有害的, 因为大学生最终要独立自强, 才能获得更快更好地发展。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 如专业、兴趣、能力、素质等, 择业时盲目从众, 随大流选择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盲目追求高收入、高地位的职业。这样的心态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与职业追求, 缺乏整体规划, 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造成这种心态的原因有很多, 如择业意识淡薄、自卑感严重、不了解职业岗位信息及所具备的能力等。

3情绪波动心态

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就业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情绪波动较大。情绪波动表现为复杂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很多的毕业生对就业制度改革持欢迎态度, 认识到自己可以凭借自身专长、爱好、能力等选择自己理想的、适合的工作岗位。尤其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更会感受到就业制度改革给自己带来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情绪波动较大, 出现焦虑、不安、抑郁等不良心态。造成这种心态的主要原因在于就业形势严重, 大学生缺乏自信, 抗压能力低等。就业制度在改革中还存在一些弊端, 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选择, 一些优生可能得不到优配。一些毕业生面对激烈的竞争, 感到痛苦、恐惧, 怕择业竞争失败, 被社会抛弃。还有的毕业生感觉自己成绩一般, 能力平平, 怕不能胜任职业, 自卑心理严重。

4实现自我心态

有一些学生在择业时以实现自我为中心, 主要考虑职业能否为自身价值的实现提供机会, 看重自身的发展前景、潜能挖掘等, 不首先考虑薪酬待遇因素。这种择业心态有助于学生在择业时调动积极性, 发挥自身潜能。但择业时国度重视自我, 会给择业带来人为障碍, 使就业路子变窄, 甚至难以实现就业目标。

二、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教育指导途径1加强思想教育, 转变择业观念

目前, 我国地域、行业间发展不平衡, 边远、欠发达地区急需人才去建设。很多的毕业生择业就业时趋向功利化, 重名利、重待遇、轻事业、轻奉献, 不愿意到基层、偏远地区去工作。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择业价值取向引导、正确成才意识等。通过思想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 转变择业观念, 既为个人理想奋斗, 又有为国家、社会、集体奉献的精神。教育毕业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增强时代感、责任感, 克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学校要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 介绍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及用人单位情况, 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就业信息, 打消学生的思想顾虑, 了解就业形势, 在社会中找准自身定位。

2培养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增强择业竞争力

目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增强择业竞争力。首先培养学生的能力要素, 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其次调整知识结构, 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知识, 又要熟悉其他相关知识。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所需, 培养复合型人才, 为大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及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要针对学生不良的择业心态, 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及就业指导, 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 敢于竞争, 做好择业心理准备, 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将大学生就业咨询指导与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认识自己的不足,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

参考文献

[1]潘梅英,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择业途径探析,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2008 (6)

择业观自主教育 篇7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把人才战略上升为国家重点战略。在我国,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而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 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发挥作用, 才能做到人尽其用。当前, 我国每年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是高校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重要工作之一。当代大学生们拥有开阔的眼界、先进的思想、丰富的创造力以及开放的心态, 他们自信、个性鲜明, 敢于接受挑战, 但是, 即将走上社会的他们,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择业竞争, 他们又表现出迷茫、压力和困惑。因此, 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 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 顺利地寻求到一份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的工作, 是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2 高校毕业生择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求职目标功利性强, 对成功的衡量标准单一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 越来越受到市场经济引导下功利主义的影响, 物质和功利渗透在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中, 在求职与择业的过程中, 已经明显打上了商品经济的烙印。面对多重的择业标准, 他们越来越将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厚的收入与优越的工作环境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 以此进行职业选择。

2.2 自身就业观念有待转变

目前, 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还难以转变就业观念, 对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势和自身的素质缺乏清晰的认识, 就业观念存在一定误区。比如,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时依旧将薪酬福利和沿海城市作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一些大学生非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不去, 只看重工作的体面与稳定。还有一些大学生将找工作寄希望于家长和朋友, 认为求职只能靠关系, 自身依赖性较强。

2.3 对自身情况缺乏明确的认识

在今天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一些毕业生的求职依然十分盲目, 不能对当前的形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自身的素质做一个明确的分析, 求职的准备不够充分。这就导致毕业生们在求职中眼高手低, 缺乏实践与动手能力, 面对求职的竞争, 不是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而是盲目地通过美容、服装等来包装自己。不能正确地分析用人单位的需求, 必然是自己在求职中处于劣势。

2.4 心理调试能力差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表现出心理的脆弱与情绪的不稳定, 抗压能力较差。在求职或工作中遇到困难, 就变得情绪低落、沮丧抑郁。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中缺乏自信, 不能在短短的面试中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用人单位。

3 加强思想教育,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3.1 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对毕业生来说, 面临就业抉择, 他们首先关注的是就业的形势以及与他们就业去向密切相关的具体就业政策。因此, 要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的宣讲和就业形势的教育, 是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实现成功就业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方法。为毕业生讲清就业形势, 正确为自己的就业定位, 使毕业生做好应对就业难的思想准备。此外, 要组织毕业生深入学习、领会国家的就业政策,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3.2 加强对毕业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对大学毕业生而言,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 苛求的用人单位, 都会感到无形的压力。由于缺乏承受挫折和困难的心理准备, 常常会感到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沉重。因此,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 应该着重对毕业生进行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的教育, 有针对性地引导毕业生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 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态, 及时作好自我调适, 调整好自己择业期望, 以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重新选择既适合自己又为社会所需要的工作岗位。

3.3 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强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很现实、很重要的内容。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培养毕业生的诚信意识, 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协作伙伴关系;培养毕业生的法律意识, 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自己要依法行事, 也要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4 加强对毕业生适应社会的教育

通过就业指导对毕业生进行适应社会的教育, 能真正为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 尽快成长成才提供帮助, 引导毕业生树立协作意识、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发展, 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迅猛增加。在高校毕业生数量如此庞大的形势之下, 找工作、选择一份满意的工作, 仍然是摆在高校毕业生面前严峻的现实问题。为了使毕业生们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摆正心态, 顺利求得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高校应当引导大学毕业生们在择业过程中能够转变就业观念、充分认识自己, 发挥特长, 展示能力, 针对毕业生自身的特点着重对其进行择业观的思想教育。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择业观,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2]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择业观自主教育 篇8

一、当前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 是大学生衡量某种社会职业的优势、意义、重要性的内心尺度, 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由政府“统招统分”的计划分配制度, 而是完全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 实行“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自主择业作为大学生的个人权利, 一方面突出了大学生在择业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面临人才济济的就业市场压力。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才市场, 有些大学生无所适从, 陷入择业误区, 当前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 职业虚荣心理导致大学生急功近利

选择职业, 就是选择未来。大学生的求职心理与社会提供的职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落差, 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 并非找不到任何工作, 而是由于职业虚荣的心理, 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 急功近利。他们特别注重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等实惠条件, 注重社会地位等名誉条件, 不愿意从基层、从较艰苦的地区、从较低级的岗位上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出现的职业虚荣心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只在城区找工作。他们宁要城区一张床, 不要郊区一间房, 即使找不到工作或只能兼职也愿意漂在城区。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只在城区找工作”的想法在许多毕业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第二:工作期望值较高, 一心想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 并且只愿意从事管理工作。他们认为做管理比较体面, 不愿意加入到技术工人的队伍中, 在生产第一线上工作。

(二) 自负心理导致大学生盲目自信, 脱离现实

在人的自我意识中, 有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 大学生由于接触社会较少, 理想往往脱离客观现实。有些大学毕业生认为自身的条件比较优越, 比如在名牌大学就读、所学专业十分紧俏、或者认为自己无论专业学习还是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筹, 对自己估计过高, 对自己的不足和困难估计不足, 盲目自信。体现在求职动机方面, 大学生一方面追求个人潜能和特长的发挥, 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现实利益的高追求, 盲目地追求一些与自身实际并不相符的所谓“高工资、高待遇”的理想工作。在对用人单位的选择上, “这山看着那山高”, 这个单位不顺眼, 那个单位也不如意, 最终导致不少大学生在择业中受挫, 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三) 自卑心理导致大学生消极懈怠、放弃竞争

与盲目自信的心理相反, 有的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 可是面对激烈的竞争, 却产生了自卑畏怯的心理。觉得自己这也不如别人, 那也不如别人, 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自信心。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所学专业不景气, 或者因为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 往往也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低劣的心理素质和消极的心态, 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 有自卑畏怯心理的大学生对择业充满恐惧感, 他们害怕被淘汰, 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 也往往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所长, 从而限制了自己能力的发挥, 严重地影响了就业和择业。

(四) 依赖心理导致大学生盲目从众

“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 这是一句大学生耳熟能详的社会俗语, 对现在一些大学生的择业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 体现在职业的选择上, 具有强烈的依赖心理。一种是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明显地缺乏主见, 容易受社会舆论所左右, 他们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作出有利于自己成长的选择, 而是盲从于父母师长的安排、师兄师姐的建议。还有一种是缺乏独立意识,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无所适从, 过度依赖家长、老师和朋友, 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 或者寄希望于父母和亲戚帮忙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对自己的就业问题持随意、观望的态度, 即便有适合自己的职业, 他们也很难拿定主意, 而是左顾右盼, 最终贻误选择。

(五) 悲观心理导致大学生妄自菲薄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到2010年, 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过程中, 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 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大学生相继毕业, 一年多于一年,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突显出来。有些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太过悲观, 产生“毕业即失业”的错误论调, 对自己的未来悲观迷茫。同时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空间有待拓展, 一些强势群体更容易轻松获得就业机会和社会资源, 这种社会阶层流动僵化的迹象使得怀揣改变自己命运愿望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容易妄自菲薄, 面对择业过程中的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是腐败、丑恶的现象感到无助、苦闷和悲观。

(六) 急于求成导致大学生焦虑不安

求职择业是一件需要付出耐心和毅力的事情, 有些大学生择业心切, 急于求成, 为了寻找到一个相对理想和稳定的工作, “南征北战”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和面试。在择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紧张、忧虑、烦恼、恐惧不安这种种感受交织在一起, 就形成了焦虑不安的心理。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 适度的焦虑可以促进个体人格整合, 但过度的焦虑就会使人出现紧张不安、思维迟钝、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心理上或者是生理上的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最严重的甚至会使人丧失生活的兴趣。

二、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择业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 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 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 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 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择业观, 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 坚定理想信念, 理性对待择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体现。虽然中国共产党也曾经出现过一些失误, 党的队伍中也还存在着一些腐败的现象, 但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它永远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2010年中央机关及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将选择一些中央直属部门的基层单位试点, 积极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 这一举措就是对社会公平原则的回归和重塑。2010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中指出, 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 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2010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发文追问“是身份决定命运?还是奋斗决定命运?”对特权制造社会不公进行了批评。大学生应该从这些表述中认识到我们党正在努力消除各种阻碍人才发展的障碍, 正在努力拓展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空间, 正在努力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氛围。广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

职业是人们参与社会的分工, 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工作。同时也是人们获取合理的报酬, 作为物质生活的保障并且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 不应该单纯地考虑经济利益, 职业本身蕴涵着人们的人生理想和信念。作为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理想, 是个体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 对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难以避免会碰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科学的职业理想是激励大学生迎接挑战、战胜逆境的精神支柱, 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支撑,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容易丧失信心, 甚至迷失人生的坐标和方向。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

(二)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最新的实践中激发出来的, 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的总和。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形成和发展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它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2006年年初,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创新的基础在人才,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依托。大学生风华正茂、富有激情, 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 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 大学生只有努力拓展自身素质, 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才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创新的能力来自于实践, 各种教学实践环节对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高校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进行创新研究的实验技术设备和学术交流场地, 巩固、扩大和发展校外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已经完全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 大学毕业生完全由人才市场、就业市场来调节、配置就业。但由于历史惯性的原因, 不少高校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仍然滞后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导致毕业生知识面窄、社会适应能力弱, 严重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推进高等教育的创新与改革刻不容缓, 高等学校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建立与市场、社会相联系的专业设置新机制。

(三)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正确界定人生坐标

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和表达。荣辱观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动力作用、导向作用和调节作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概括精辟、内涵深刻, 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覆盖各个利益群体, 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它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 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以何为荣、以何为耻, 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 提供了基本规范。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社会给予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空间在不断扩展, 大学生也积极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共同价值的尺度,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约束自我, 提升思想境界, 正确界定自己的人生坐标, 创造出有价值的人生。

正确的荣辱观, 可以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 产生正确的价值激励, 推进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大学生对自己有较高的职业期许, 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无可厚非的, 劳动和贡献是社会主义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 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高校要做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工, 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扩招的决策有利于促进民族素质整体提高, 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在基层和广大的农村, 急需较高素质的人才,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时, 应该更多地考虑社会的需要, 把自我价值的追求, 同社会、同人民的长远需要、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 报效祖国, 奉献社会,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面对人才济济的社会竞争环境, 不少大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他们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拿着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书四处撒网, 发出像赶集一样的感叹。现在大学生已经能够较为成熟地看待就业与择业之间的关系, “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已经得到大部分同学的认同, 但是很多大学生刚踏上工作岗位就有了职业失落感。产生赶集的感叹和职业失落感的根源, 在于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欧美各国在学生高中阶段, 就通过职业日、职业实践活动有效引导孩子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 而我们许多学生的高考志愿是由父母越俎代庖, 进入大学后, 他们依然是被动地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进行学习, 缺乏清晰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定位。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 根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 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目标, 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一个设计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所处的主客观环境, 并进行认真系统的分析、总结和预测, 让大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职业发展趋势, 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高校是先进文化和价值观的发源地和传播者, 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知识水准和思想道德觉悟的群体, 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 应该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职业目标是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 在制定职业目标时, 既不好高骛远, 又不妄自菲薄, 把社会需要作为职业生涯设计出发点和归宿,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 确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二) 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

职业活动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 它既是人的谋生手段, 又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个人的职业生涯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 才能实现完美的人生。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努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但是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数还是停留于“发布就业信息, 宣讲就业政策”这一传统的层面上, 这样的指导方式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成效并不高, 更多地流于形式和表面。大学生普遍缺乏对自己个性和能力的真实了解, 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适合做什么, 常常将择业视为专业的选择、工资待遇的选择, 或者是机会的选择。大学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我们应该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 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所有环节和所有层面, 通过职业生涯辅导, 帮助大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 培养具有科学职业观的人, 增强大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扩招的决策有利于促进民族素质整体提高, 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造成这个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才资源配置失衡, 大量人才集中倾斜到了经济发达地区。职业选择不仅仅是个人选择职业的过程, 也是社会选择劳动者的过程, 只有个人与社会成功结合, 相互认可, 职业选择才能够获得成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 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 实现学习专业技能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 理性地评价自我, 合理定位未来人生发展方向, 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黄凯锋, 唐志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4]陈铭彬.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若干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3) .

[5]李法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6]李前进.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23) .

上一篇:高中新课标英语教学下一篇:高压脉冲传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