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倾向性

2024-07-18

职业倾向性(共12篇)

职业倾向性 篇1

为了维护当事人的诉讼权益, 进一步落实庭审模式的改革, 完善证据制度, 2013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9条建立了专家辅助人制度:“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 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或专业问题提出意见。”这个“有专门知识的人”一般被称为“专家辅助人”, 是指在科学、技术及其他专业知识方面具有特殊专门知识或者经验的人员, 根据当事人的聘请并经法院准许, 出庭辅助当事人对案件事实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阐释或者发表专业意见和评论的人。

新民诉修订, 我国之所以在民事诉讼领域创设专家辅助人制度, 其原因是有多方面的, 既与社会发展的相应需求有关, 也是为应对现有民事诉讼制度中许多病症而开出的一剂药方。专家辅助人制度能够有效地避免审查鉴定意见太过流于形式, 能够充分发挥庭审质证的功能。

一、专家辅助人的性格分析

笔者认为, 我国的专家辅助人制度兼具两大法系鉴定人特点, 具有独特双重性格的专家辅助人制度。

(一) 专家辅助人具有中立性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在对案件专家辅助人必须保持其中立的地位, 才能体现公平和正义。在诉讼活动中其必须坚持以科学为依据, 发表的专家意见必须是客观公正的, 不应有偏袒任意一方的立场, 不受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扰。在担任某案件的专家辅助人后, 必须保持内心的绝对中立, 在主观上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辅助工作。专家辅助人的职业属性决定其没有必须支持聘请方当事人主张的责任, 而只有对当事人争议的专门性问题就其专业领域内提供意见的义务。

(二) 专家辅助人具有倾向性

专家辅助人是对抗制诉讼下的主体。专家证人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无法保持客观中立的, 这是由于对抗性诉讼模式与专家辅助人的中立地位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一般情况下专家辅助人是由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 所以专家辅助人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一方当事人的诉讼主张提供帮助的, 其必定会与鉴定人形成对抗;而特殊情况下双方当事人都有委托专家辅助人的可能, 双方专家辅助人都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己方当事人的诉讼主张提供帮助, 那就会出现专家辅助人和专家辅助人之间的对抗。在法庭的询问环节中, 专家辅助人可以向鉴定人发问, 也可以主动将自己与鉴定意见不相符的观点以书面形式提交法庭。专家辅助人正是通过提出有力的专家意见, 维护当事人合法权利来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的。

二、学界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引发争议

具体来说, 最具争议的问题就是专家辅助人是否可以隐瞒不利于己方当事人的专业意见, 如医疗纠纷中, 原告患者聘请的专家辅助人发现鉴定意见中有与己方当事人情况不符的鉴定, 加重了患者的身体受损程度或者错误地作出医疗机构的过错导致患者的损害的鉴定, 专家辅助人是否应当据实说明, 驳斥鉴定意见?基于目前理论界中立性和倾向性的立场, 学者们对该问题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中立性学派的观点认为, 在庭审过程中, 专家辅助人制度是除了司法鉴定制度外, 法官、律师和鉴定人的另一个“守门员”。目前, 中国的专家辅助人群体大部分都是鉴定人或者医生, 他们将此作为兼职, 并不是专职工作。很难想象一个受过正规专业培训的鉴定人或者医生, 会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而毁坏自身的声誉和职业前途, 在庄严肃穆的法庭上为当事人出具与事实不相符的专家意见。如果在处理专业问题过程中, 发现有不利于己方当事人的事项, 专家应当只按照自己对专业的理解, 据实全面说明真实情况, 而不受他人的引导, 不得隐瞒某些事项。

倾向性学派的观点则认为, 在法庭上辅助询问当事人时, 专家辅助人应当是作为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的身份, 针对某一案件事实的鉴定意见, 根据案件的事实, 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分析这份鉴定意见是否正确, 是否对己方当事人有利, 如果不利将采取什么对策来解决, 并且有发表自己的意见, 接受询问和交叉询问, 与鉴定人或对方专家辅助人进行对质的义务。如果出现不利于己方当事人的资料或证据, 只要不违反国家禁止性规定, 就可以不向法庭提交, 以免造成己方当事人败诉, 违反自己的职业道德。专家辅助人并不是以中立的立场参与诉讼, 而是以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为基础。

三、专家辅助人立场之中立性大前提下的倾向性

笔者认为, 专家辅助人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通过提供各种的专门性法律服务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职业。在司法实践中, 对当事人而言, 当然是希望专家辅助人与自己站在同一个立场上, 所以在聘请专家辅助人时, 往往会选择看上去对己有利的人。在实践中, 通常医疗纠纷诉讼的当事人需要医学专家辅助的, 一般会聘请专职的专家辅助人, 而不会聘请在医院任职的医师为专家辅助人, 原因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聘请专家辅助人的费用是由当事人本人支付, 谁会希望自己花钱请来的人做出对己不利的事呢?这种观点法律上认为是普遍的, 是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的, 不能一味的否决倾向性而片面强调中立性。当然, 维护法律的尊严是专家辅助人的最重要的责任, 在接受当事人委托时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事实为依据, 在当事人提出违反国家的禁止性规定的要求时, 专家辅助人可以拒绝委托;但一旦接受了委托, 就应当倾向性的为当事人服务, 不得作出有损当事人利益的行为。只要不是出于任何目的同当事人沆瀣一气, 诬蔑诽谤对方的, 在不损害国家利益, 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 允许专家辅助人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适当的倾向性的行为同样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

摘要:新《民事诉讼法》第79条确立了专家辅助人制度, 专家辅助人从科学精神角度来说具有中立性, 从职业道德准则上又具有倾向性。过分强调其中立性或者过分强调其倾向性都是有失偏颇的。本文将通过分析专家辅助人的双重性格, 对在具体实践中其是否可以帮助己方当事人隐瞒对其不利的专业意见这个在目前理论界颇有争议的问题, 提出笔者的浅显看法。

关键词:专家辅助人,中立性,倾向性

参考文献

[1]王刚.“略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专家辅助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03 (3) .

职业倾向性 篇2

年龄:

性别:

是否是应届生:

父亲从事工作:母亲从事工作: 专业:

年级:

测验时,请您仔细阅读每一题,采用“五级评分法”(A.强E.弱)对自己进行评定。

1.快而容易地学习新内容

ABCDE

2.快而正确地解数学题目

ABCDE

3.你的学习成绩处于

ABCDE

4.对课文的字、词、段落篇章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

ABCDE

5.对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能力

ABCDE

6.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ABCDE

7.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ABCDE

8.掌握词汇量的程度

ABCDE

9.您的语文成绩

ABCDE

10.您的文学创作能力

ABCDE

11.做出精确的测量

ABCDE

12.笔算能力

ABCDE

13.口算能力

ABCDE

14.打算盘能力

ABCDE

15.您的数学成绩

ABCDE

16.解决立体几何方面的习题

ABCDE

17.画三维的立体图形

ABCDE

18.看几何图形的立体感

ABCDE

19.想象盒子展开后的平面图

ABCDE

20.想象三维物体

ABCDE B.较强 C.一般D.较弱

21.发现相似图形中的细微差别

ABCDE

22.识别物体的形状差异

ABCDE

23.注意物体的细节部分

ABCDE

24.观察物体的图案是否正确

ABCDE

25.对物体的细微描述

ABCDE

26.快而准的抄写资料(如姓名、日期、电话号码)

ABCDE

27.发现错别字

ABCDE

28.发现计算错误

ABCDE

29.能很快查找编码卡片

ABCDE

30.自我控制能力(如较长时间抄写资料)

ABCDE

31.玩电子游戏

ABCDE

32.打排球、篮球、足球一类的活动

ABCDE

33.打乒乓、羽毛球活动

ABCDE

34.文字录入能力

ABCDE

35.灵巧的使用很小的工具

ABCDE

36.传针眼、编织等用手指的活动

ABCDE

37.用手指做一件小工艺品

ABCDE

38.使用计算器的灵巧程度

ABCDE

39.弹琴

ABCDE

40.用手把东西分类

ABCDE

41.在推拉东西时手的灵活度

ABCDE

42.很快的削水果

ABCDE

43.灵活的使用手工工具

ABCDE

44.在绘画,雕刻等手工活动中的灵活性

职业倾向性 篇3

就业指导的现状分析

目前,就业指导架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各高校都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加大了投入,使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地拓宽领域,并向纵深发展。与此同时也明显存在着一些问题:

1.体现在就业指导的功能和内容上

目前就业指导的内容比较片面和狭隘,只考虑眼前的问题,如一般形势介绍,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应聘技巧的传授,招聘信息服务等,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表面上看似有效,实际上缺乏指导学生进行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没有从根本上告诉学生如何去分析社会职业发展动向与前景,如何根据个人特点与就业实际合理定位,如何把现时的就业与个人生涯规划、未来的事业发展有效地结合。

2.体现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上

首先是大众化的指导多于个性化的指导,缺乏分类指导、差异化指导和一对一指导,忽视学生个性特征,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其次是阶段式指导多于全程化指导,缺乏系统化的指导,没有将两种方式有机结合,按照全程化安排、分阶段实施,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对学生培养教育的全过程。

3.体现在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上

缺乏对相关人员长期化和系统化的培养,队伍的稳定性和人员的综合素质都存在较大问题。

学生方面由于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合理认识,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职业选择和决策的能力不足,期望值设定不合理,定位不科学,知识结构不合理,职业目标不明确,生涯准备不足等。这些问题既有共同的,也有个性的。

为了使就业工作更上一个台阶,针对存在的问题,学院探索和开展了“基于大学生职业倾向基础上的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项目研究和实践,建立和完善与就业课程并行的就业指导体系,在做好常规化就业指导的同时,以一套系统、两个基础、四种途径、六个专题教育方案(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职业倾向测评体系,科学系统地设定测评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检测评价;做好专兼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和职业倾向测评基地建设;通过大学生职业倾向测评、就业指导课程、个性化咨询指导、职业能力训练这四种途径和以霍兰德六种人格类型为基础的六个专题教育方案),深化个性化就业指导,因为个性化指导才是就业指导的魅力和生命所在。个性化就业指导是指以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挖掘潜能,促进个性化就业和生涯发展为目标,在尊重个体主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按各自方式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开发潜能,培养就业竞争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就业和多元化发展。

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究和创新

就业指导基本模式包括课程、讲座、咨询、参观、实习、活动、网络学堂等,一般以团体化形式进行,解决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共性需求。

基于职业倾向测评的就业指导模式作为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新型模式,用于分类指导、差异化指导和一对一指导,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1.要建立职业倾向测评体系

职业倾向测评是随着现代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它借助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知识,通过人机测评、情景模拟等技术,对人才的知识水平、能力及其职业倾向、工作技能、个性特征和发展潜能进行测量,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及组织特性进行评鉴,从而实现对人才准确、深入的了解,将最合适的人用到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人岗匹配),以实现最佳工作绩效的一种测量与评价方法。通过职业倾向测评可以达到3个主要目的:一是可以比较科学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力特长、兴趣爱好、价值观、职业倾向等,以此作为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职业定位的工具,帮助学生因势利导,明确自己的择业和发展方向;二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素质结构评价,使个人能够根据测评结果判断,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从“被动就业”积极转向“主动择业”,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与职业,让自己赢在职场的起跑线上,成为抢手的职场新人;三是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基本职业倾向,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接受教育培训,并在实践中尽量扬长避短,使自我能够更好地全面发展。

职业倾向测评作为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必不可少的工具,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实际工作中,不仅仅只是运用这个工具,给学生进行职业倾向测评,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测评样本数据,进行总结和提炼,作为其职业倾向常模,以此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科学分析,初步形成职业倾向测评体系中学生的素质结构。

2.基于职业倾向测评开展系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

基于职业倾向测评开展系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霍兰德六种人格类型为基础,以在职业倾向测评中对学生的素质结构评价为依据,将有共同需要或问题的学生组成团体,建立个性化同类就业互助群体,把个性特点相近、兴趣爱好相同、职业理想基本一致的学生组织成一个互动交流的群体,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进行分类指导,为他们在职业选择、生涯规划中提供咨询、建议和帮助等。同时在这个互动交流的群体中,通过同类就业互助群体成员间的互动,多元价值观与信息的交流,促使个体在相互的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群体中他人的关系,发展与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归属感,体验互助与互利,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这个互助的过程,“和别人一样”的体验,使学生能够发展特长,弥补不足,自我成长。 二是通过职业倾向测评,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力特长、兴趣爱好、价值观、职业倾向等,对学生进行个体的素质测评整体诊断之后,进行一对一相应的咨询与干预工作,帮助解决困扰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提升素质技能。

在进行一对一就业指导时,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要提供适宜的背景环境、角色扮演、情景设置,让学生去体验、观察和思考自身及周围人持有情感的方式和行为模式等。师生间是平等的对话者、合作者,教师要善于尊重、倾听,运用开放式的提问,与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了解自己的情感、价值、行为、心理、心态等诸方面,使之醒觉与蜕变。通过体验让学生得到一种真实的感受,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并不断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完善人格,学会用全新的角度看待生活和工作,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创造快乐生活、快乐工作、快乐成长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基于职业倾向测评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始终在一套系统、两个基础、四种途径、六个专题教育方案相辅相成的体系中运作,其体系也为基于职业倾向测评的就业指导模式提供了基本保证。

本文系“北京地区高校就业特色工作项目”成果展示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倾向测验方法研究 篇4

1. 心理测验方法。

职业倾向测评需要借鉴心理测验方法, 如:“武德沃斯个人资料调查表”, 武德沃斯个人资料调查表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规范的人格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是本世纪4O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临床心理系主任郝兹威教授及该校心理治疗专家漠金利共同编制的。它是最著名的以经验效标为主的、强调实证效度的人格量表。“基于因素分析技术方法”, 因素分析是处理多变项数据的一种现代数理统计方法, 它可以揭示多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主要目的是从众多的观测变量中概括和提取出少数的“共同因素”, 从而建立起最简洁、最基本的结构系统。“基于某一人格理论或概念系统的构思方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构制心理量表时, 主要依据某种系统的人格理论或某些人格概念, 在构制心理量表时, 主要依据某种系统的人格理论或某些人格概念, 确定人格的特性和各分测验的设置。

2. 量表法。

进行职业倾向测评需要设计跟职业倾向相关的量表, 量表题目设计测试目标要明确, 要保证效度和信度同类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数量, 量表的层次结构必须分明, 每一层要完成对某些特征的测试。确定量表题目权重设定规则, 设定选择答案权重, 设定权重计算方法, 设定组合权重规则和计算方法。

3. 测验结果分析方法。

通过心理特征分析、行为特征分析、环境因素分析, 构建学生素质结构。通过时间维度推测学生的成长经历, 特别需要找出影响学生心理、行为的关键事件, 通过这些事件分析学生心理特征变化和行为特征变化。

结果分析原则:结构分析而非单一分析;价值分析而非经验分析;定性量化而非定性分析;服务规划而非实践规划;注重过程而非突出状态;事件验证而非事件争论;特定分析而非经验引导;客观分析而非信息依赖;缜密思维而非坚持自我;价值引导而非价值利用;综上, 我们利用直方图分析测验结果:

测评后, 我们所获得的结果仅仅是个体性的, 其意义常常不很清楚。例如, 某次职业倾向测验中某人得了80分, 看这个80分也许你会说这个人不错, 但在公司中他究竟算优秀职员还是中等职员呢?我们并不清楚。因此获得个体测评结果后, 还应从整体上分析。只有从总体中、从个体与个体的相互关系中, 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与认识单个职员的素质水平。职业倾向测验结果的总体分析, 主要包括整体分布总体水平分析、差异情况分析、分析内容如下: (1) 整体分布, 整体分布分析即是通过图表的形式来分析职业倾向测验结果的一种方法。 (2) 频数分布图分析, 图形化的频数分布表即为频数分布图。频数分布图也称次数分布图。它是以曲线或折线来表示相应的频数分布表的一种形式。常见的有直方图与多边图两种。直方图是以面积来表示频数的分布, 即用位于横轴上各组上下限之间的矩形面积表示各组频数分布的情形。 (3) 总体水平分析, 上述整体分布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频数分布表或分布图了解在各分数段上的人数分布、最高分与最低分及其差距、偏态与峰态等情况;在于人们能够从直观上迅速地把握总体情况。总体水平分析则是通过众数或平均数分析, 把握全部被测评者的一般水平。 (4) 差异情况分析, 差异情况分析包括整体差异分析与个体差异分析。整体差异分析有两极差、平均差、方差、标准差与差异系数等不同形式。当我们对职业倾向测验结果作了系统分析之后, 最后剩下的工作即为报告测评结果了。

二、研究途径

职业倾向测验研究从职业倾向测验方法研究开始, 找出最有效的测验方法, 列出影响学生职业倾向的因素, 分析各因素影响强弱度, 通过对因素的权重赋值加以区分, 设计赋值规则, 设计测验量表, 通过大量样本检验量表的效度和信度, 通过不断地调整量表结构和权重使之达到一个满意的效度和信度。根据设计完成的量表、测验系统功能模块、统计算法、分析算法, 最后完成职业倾向测验系统设计和开发。建构职业倾向测验体系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对需要测评的人员素质的要素进行分解, 这是标准体系的横向结构;二是将每一个要素用规范化的行为特征或表征进行描述与规定, 这是标准体系的纵向结构。这两个基本问题是相互交叉的, 对要素层层分解的同时也是从测评内容细分到测评目标、项目、指标的过程;这两个问题又是相互区别的, 前者注重测评要素的完备性、明确性和独立性等, 后者注重测评要素的针对性、表达简练性和可操作性等。

摘要:职业倾向测验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当前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自己适合什么职业, 无法正确地制定职业规划。我们希望通过职业倾向研究, 帮助大学生和从业人员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 准确完成职业定位, 从事自己擅长从事的职业。本文介绍了一些职业倾向测验方法和研究思路, 重点介绍了结果分析方法, 提出了通过构建素质结构, 确立一个人职业适应性和职业发展方向。作者希望通过本文为从事开展职业倾向研究的同仁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法, 对大学生进行基于职业倾向的个性化就业指导。

职业倾向测评报告 篇5

一、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概述

每个人在面对就业择业的时候,在职业兴趣和适合的工作领域等方面,一般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然而大多数人并不了解(或不是真正清楚)自己最感兴趣和最适合的工作领域。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不同的.行业和职业的数量有成百上千种,我们往往很难在数以千计的职业中,来确定哪种职业最适合自己。因此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是首先将众多庞杂的职业归为数量有限、划分合理的职业群,然后从这几个职业群中去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职业群,并从中寻找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

在这种职业群分类的研究中,对我们影响较大并且已得到人们广泛认可的,当属美国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ohn L.Holland)的相关理论,

霍兰德的职业理论,其核心假设是人可以分为大概六大类,即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职业环境也可以分成相应的同样名称的六大类,当我们就业择业的时候,我们的人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

职业倾向性 篇6

关键词:成人依恋;依恋回避;依恋焦虑;职业选择

一、引言

依恋理论从Bowlby 创立以来,已经逐渐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Hazan 和Shaver 在研究中发现在成人的行为模式中也存在着和母婴关系相似的依恋关系,因而研究者的注意力也从最初的母婴关系转变到后来的青少年甚至成人后的行为方式。Bowlby曾经指出,安全的依恋者在面临压力时能保持健康的心态,而不安全依恋者则可能导致心理问题。鉴于这样的观点,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与安全的依恋者相比,不安全的依恋者更容易焦虑、敌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成年人在职业选择方面的不同倾向。

本研究从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模式入手,探讨了大学生群体的成人依恋类型及其与职业选择倾向之间的关系,试图从大学生群体的内部工作模式去认识并且了解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当中的心理倾向,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安某所高校四个年级、三个不同专业的220名本科学生,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1份,回收率为95.9℅,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89.5℅

(二)研究工具

1、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Inventory,ECR) ,采用李同归等人修订的ECR 量表,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的€%Z 系数,分别是0. 8055 和0. 8025,经检验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

该量表包含两个维度,分别是:依恋回避维度和依恋焦虑维度。计分时通过计算被试分别在这两个维度上面得分的高低来确定依恋类型。

安全型--低回避 低焦虑;迷恋型--低回避 高焦虑

恐惧型--高回避 高焦虑;冷漠型--高回避 低焦虑

2、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

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职业理论,其核心假设是人可以分为六大类,即技能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职业环境也可以分为相应的同样名称的六大类。本测验共有七个部分,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 测试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控制情境,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然后按要求完成问卷。问卷填写采用无记名方式,全部数据采用SPSS17. 0 进行统计分析。

三、讨论

(一)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分布

按照依恋理论,Brennan 的研究发现成人依恋模式中存在两种基本的维度。一个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回避,另一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焦虑。在ECR 中各有18 个题目分别是用来测试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在计算得出依恋回避和焦虑两个维度的得分后,按照Brennan 教授( 1998) 依据1082 人的样本,从分类系数( Fisher 判别公式) 来计算依恋风格类型。

研究发现,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分布情况为:安全型42.6﹪、迷恋型27﹪、恐惧型11.2﹪、冷漠型19.2﹪。这种依恋类型的分布与国外成人依恋测量的比例有所不同,在Bartholomew 对美国的大学生依恋类型的研究中,发现安全型的比例为46%,恐惧型占20%,迷恋型15%,冷漠型19%。从数据上我们容易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被试的成人依恋类型的比例有所差异。本研究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因素: 1. 使用的测量工具的差异。虽然都是用两个维度转变成依恋类型,但用来测试依恋类型的工具不同。2. 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在本研究中,对一所高校的宿舍进行分学校类型、专业群、年级以及性别进行分层抽样,对选取确定的对象,以宿舍为单位,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小集体测试,这样的样本代表性相对而言对取样的过程相对简便,对测试结果可能会有一些影响。3. 经济条件、就业、恋爱、考研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4. 中外被试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思想观念差别显著

(二) 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的类型分布

通过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的测查,研究表明,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的类型分布为:实际型18.4﹪、调查型12.1﹪、艺术型15.7﹪、社会型25.4﹪、事业型13.7﹪、常规型14.7﹪。

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倾向选择社会型的职业方向,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而选择方向最少的就是调查型,思想家而非实干家,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考虑问题理性,做事喜欢精确,喜欢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探讨未知的领域。

(三)不同依恋类型同职业选择倾向的相关分析

研究中发现,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群体在职业类型选择上有着显著差异。依恋回避同职业选择倾向中的I(调查型)、C(常规型)存在显著相关。依恋焦虑同职业倾向选择中的S(社会型)、E(事业型)存在显著正相关

依恋回避是指在父母教育子女的过程当中,仅仅保证了孩子的生理需要,而忽略了同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从心里虚角度来讲,这类宝宝在其安静的外表下面隐藏着很多将来进一步发展的隐患。如果在依恋回避这一维度得分较高,他们在日后的人际关系中倾向于退缩、被动,对各钟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有可能成为独行侠。

依恋焦虑是指一个人如果没有很好的完成依恋的满足,就会在人生各阶段、各种情形下,想办法去完成他依恋的满足,他基本是在焦虑的状态下去寻求,也可能对依恋对象不加分辨,最后是再次的失望,在心底里激发出更大的焦虑,循环往复。在依恋焦虑这一维度得分较高的学生,他们的依恋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更倾向于在外界继续探寻自己的依恋对象和依恋的方式,所以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型或者是事业型的工作,比如: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营销管理人员、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法官、律师。更倾向于在外界与人交往,来寻找他们所缺失的依恋。

参考文献:

[1]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CR) [J].心理学报(中文版),2006,(3).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1999,( 4).

职业倾向性 篇7

近年来,顾琴轩和黄培清对研发人员的职业倾向和职业成功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应该关注研发人员的职业倾向,走适合其职业倾向的道路,才能促进其职业更加成功地发展。美国的伊格巴利(M.Igbaria)、苏莱曼(Suleiman)和卡西斯(K.Kassicieh)也有一个类似的研究,对研发和工程等专门人员的职业倾向和职业成功发展,提出组织上应该为这类人员提供合适的职业出路以维持他们的工作动机,并平衡组织需要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罗伯特·兰特(Robert W.Lent)和斯蒂文·布朗(Steven D.Brown)等人通过霍兰德的六种职业倾向探讨了意大利高中学生的社会认知兴趣和职业选择假设。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了职业倾向,其中,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影响兴趣倾向,也可以通过影响结果预期,从而间接地影响职业倾向。樊钱涛、毛禹忠和毛协群等进行了大学生职业倾向和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大学生的职业倾向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职业倾向是否匹配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其个性特征对学习动机也有明显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了解师范院校的学生和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职业倾向的现状与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探索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学科、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职业兴趣倾向上的差异,并尝试对其现状、特点以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做出分析和解释。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师范类院校,选取新疆师范大学二年级至四年级的学生为测试对象,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文科男生25份,女生25份;理科男生25份,女生25份。对职业技术类院校,选取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二、三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被试分布情况与新疆师范大学相同。

(二)研究工具

由于霍兰德(Holland)职业倾向量表较符合逻辑和实证的科学标准,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而被广泛使用。本研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应用心理发展中心修订的霍兰德(Holland)职业倾向问卷。这套系列问卷由三部分组成:兴趣倾向问卷、个体经历问卷和人格倾向问卷,分别对人的兴趣、能力和人格特点进行测查。3个问卷各有48道题,整套职业倾向系列问卷共由144道题目组成。

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873;分半信度系数为0.785(见表1)ㄢ

每种职业倾向都有对应的职业范围。现实型倾向(R):需要进行明确、具体分工的,并有一定程序要求的技术型、技能型工作,如机械制造、建筑、渔业、野外工作、工程技术等职业。探索型倾向(I):善于通过观察和科学分析进行系统的创造性工作,一般的研究对象侧重于自然科学而不是社会科学方面。适合这类人的职业有生物学、物理学、气象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科学工作,化学技师、实验研究人员、建筑设计师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工程师等。艺术型倾向 (A):善于通过非系统化的、自由的活动进行艺术表现,但精细的操作能力较差,相应职业有演员、影视工作者、画家、歌唱家、音乐演奏家、诗人、作家,工艺美术设计人员等。社会型倾向(S):从事更多地与人打交道的说服、教育和治疗工作,如教师、医生、护士、心理学工作者、社会活动家等。管理型倾向(E):适于从事需要胆略、冒风险和承担责任的活动,主要指管理、决策方面的工作,如经理、推销员、电视节目主持人、政治家等。常规型倾向(C):严格按照固定的规则和方法进行的重复性、习惯性的活动,能够较快地见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需要一定的自控能力,具体职业有会计、录入员、图书管理员、审计员、出纳员、秘书、邮递员、税务员、统计员等。

注:*P<0.05,**P<0.01,下同。

结果

(一)对被试总体做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

通过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显示:在不同学校类型方面,在艺术型(A)维度上存在主效应;不同学科性质在现实型(R)维度上存在主效应;不同性别在现实型(R)维度和艺术型(A)维度上存在主效应;学校与学科之间无交互作用;学校与性别之间在常规型(C)维度上存在交互作用;学科与性别在探索型(I)维度上存在交互作用;学校、学科与性别三者之间无交互作用。

(二)对不同学校类型的职业倾向差异检验分析

结果显示:师范院校在艺术型(A)维度上平均数得分显著高于职业技术院校,即师范院校学生的职业兴趣比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更倾向于艺术型(见表3)ㄢ

(三)对不同学科性质的职业倾向差异检验分析

t=3.825, p<0.01, 显示不同学科性质在现实型(R)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理科生在现实型(R)维度上平均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说明理科生比文科生更倾向于现实型(见表4)ㄢ

(四)不同性别职业倾向差异检验分析

不同性别在现实型(R)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现实型(R)维度上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男生要比女生更倾向于现实型。同样,不同性别在艺术型(A)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艺术型(A)维度上平均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更倾向于艺术型(见表5)ㄢ

通过对总体被试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学校与性别之间在常规型(C)因素上有交互作用,但对数据进一步拆分处理后,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学科与性别在探索型(I)维度上也存在交互作用,对数据进一步拆分处理后,发现不同学校类型的女生在此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职业技术院校的女生平均分高于师范院校的女生,即职业技术院校的女生更具有探索性。

讨论

(一)不同学校类型学生职业倾向的差异

研究表明,师范院校的学生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艺术型 (A) 上差异比较显著。通过T检验发现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艺术型上的均值显著大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这说明师范院校的学生比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更偏向艺术型。这应该也与两类学校教育体制上的区别有关。师范院校一般拥有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而且具有很强的师资力量,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所有的学生在校期间都需要选修艺术方面的课程,成绩合格后方可毕业,但相对缺乏技术类的实践活动。而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更重视实际操作,特别是技术实践,但对学生在艺术上的要求相对较低。所以两类学校在艺术上有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两类学校生源的差异也体现了这一点,由于后期培养模式的不同,造成这方面差异加大,研究的结果与理论假设一致。

(二)职业倾向的文理科差异

理科生和文科生的职业倾向在现实型(R)上的差别也比较大,这与以往的研究是一致的。理科生比文科生更倾向于现实型,这与两类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关。文科生学习社会科学的知识,倾向于文学和艺术;理科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知识,与科研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更倾向于现实型。

(三)职业倾向在性别上的差异

本研究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属于现实型,即更偏好与物体打交道,喜欢摆弄和操作具体有形的实物,比如修理东西;而女生比男生更多地属于艺术型,即更偏好模糊、自由和非系统化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创造艺术作品,完成自我表现。比如,女生可能更倾向于文学、艺术方面的工作,更偏好对他人进行传授、培训、教导、治疗和咨询等方面的社会服务活动,更愿意从事教学、服务等工作,还更偏好对数据资料进行明确、有序和系统化的整理工作,比如打字、文秘一类的工作。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兴趣上,由于社会对不同的性别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在职业选择的范围上便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由男女两性间的生理差异造成,另一方面,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传统观念特别是对男女社会角色期望的差异,使男女在职业选择范围上受到了限制,随着个体社会生活的深入,有些将会内化为有性别差异的职业兴趣。男生思维往往很严谨、动手能力比较强,倾向于喜欢那些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职业,性别角色定位上更容易选择类似自然科学工作者,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需要实际操作的工作。就总体而言,男生逻辑思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体思维能力较强,比较适合从事现实性职业,女生想象力强,感情丰富,喜好凭直觉做出判断,比较适合从事艺术性职业。

结论

(1)研究发现不同学校之间的职业倾向差异还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艺术型上。师范院校学生在艺术型倾向上显著高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职业院校女生在探索型(I)维度上显著高于师范院校的女生。(2)不同性别之间,男生更偏向于现实型,而女生则偏向于艺术型。(3)不同学科性质之间,理科生要比文科生更倾向于现实型。

摘要:采用北师大修订的霍兰德职业兴趣倾向系列问卷, 选取师范院校与职业技术院校学生200名作为被试, 其中文理科比例1∶1, 性别比例1∶1, 进行统一施测。结果表明:师范院校的学生职业兴趣倾向比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更偏向于艺术型, 职业技术院校的女生比师范院校的女生更倾向于探索型, 就样本总体而言, 男生偏向于现实型, 而女生更偏向于艺术型。理科生在职业兴趣倾向现实型维度上显著高于文科生。

关键词:师范院校,职业技术院校,职业倾向,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顾琴轩, 黄培清.研发人员职业倾向与职业成功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12) .

[2]Magid Igbaria, Suleiman K.Kassicieh.Career orientations and career success amo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J].J.Eng.Technol.Manage, 1999, (16) .

[3]Robert W.Lent, Steven D.Brown, Testing social cognitive interest and choice hypotheses across Holland types in It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3, (62) .

[4]樊钱涛, 毛禹忠, 等.大学生职业倾向及学习动机实证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5, (2) .

[5]姚永松.大学生择业意向、职业倾向与职业价值关系研究[D].上海:华中科技大学, 2006.

都市职业女性服装消费倾向研究 篇8

1 研究方法

1.1 分析模式

本研究将消费倾向分解成17个变量, 对都市职业女性在购买服装时的倾向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

这17个变量是相互联系的, 可以用主要因子来表示变量中的大部分信息, 再根据目标顾客对各因子的重视程度的不同, 把目标顾客在购买服装时的倾向进行分类总结。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问卷由6个问题组成, 分别涉及顾客在购买服装时的需要、购买动机、偏好以及顾客的职业、月收入、每季在服装的消费支出等个人资料。采用目标人群准确定位下的方便取样方式, 对25~40岁的都市职业女性进行了调查。对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做分析处理, 分析项目包括调查对象的样本结构以及对目标顾客在购买服装时的兴趣倾向做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2 数据分析

2.1 样本构成

样本的收入构成情况见表1。本次研究调查目标顾客83人, 有效问卷75份, 问卷有效率90.36%。

2.2 因子分析

对目标顾客的消费倾向中17个变量做主成分法因子分析, 提取出五个因子。五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51.122%, 可以认为这些因子是说明目标顾客消费倾向的主要信息。按因子负荷量将变量归于绝对值最大的因子见表2。

第一因子的贡献率为13.524%, 主要由“实用性的需要、对服装购买的偏好、服装实用性”组成, 根据这些变量内容, 将因子一命名为“务实因子”。

第二因子的贡献率为10.287%, 主要由“表现自我享受美的需要、享受购物乐趣的需要、穿上好看美的享受”组成, 据此, 将因子二命名为“美丽因子”。

第三因子的贡献率为9.942%, 主要由“追求时尚的需要、受身边人影响”组成, 据此, 将因子三命名为“时尚因子”。

第四因子的贡献率为8.846%, 主要由“适应身份与工作的需要、对服装风格与穿着场合选择的偏好、价格、服装款式”组成, 据此, 将因子四命名为“象征因子”。

第五因子的贡献率为8.523%, 主要由“对服装结构和制作的偏好、对服装款式和流行的偏好、服务品质、品牌魅力、购物环境”组成, 据此, 将因子五命名为“休闲因子”。

2.3 聚类分析

采用SPSS软件中的聚类分析, 按目标顾客对五个因子的重视程度, 将其分为四类人, 见表3。

采用SPSS中的均值多重比较, 分析四类人群对于每种因子的重视程度, 由高到低以A、B、C、D表示, 最终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和均值多重比较结果, 总结为表4。

按各类群体对各因子的重视程度等级将各群体命名, 第一类对务实因子、时尚因子、象征因子、休闲因子都很重视, 将其命名为“全面型”;第二类对休闲因子较为重视, 故命名为“休闲型”;第三类对美丽因子、务实因子最为重视, 将其命名为“理智型”;第四类对象征因子最为重视, 故命名为“身份型”。

2.4 各类顾客倾向

最终根据目标顾客在购买服装时的消费倾向的不同, 把目标顾客分为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顾客在购买服装时的需要、偏好、购买动机的倾向归纳总结为表5。

3 结论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五个因子, 说明都市职业女性在购买服装时的消费倾向性可以用“务实因子”、“美丽因子”、“时尚因子”、“象征因子”、“休闲因子”来概括;通过聚类分析, 将目标顾客在购买服装时的倾向分为“理智型”、“休闲型”、“全面型”、“身份型”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顾客在购买服装时所表现出的需要、偏好和购买动机都有明显的差异。在为目标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时, 可以通过判断顾客的倾向类型, 来发现不同的需要, 更好地满足顾客。

参考文献

[1]祝文欣.卖场顾客消费心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23-40.

[2]谭箐, 耿黎辉.论女性自我概念与服装消费行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5, 6 (4) :119-122.

[3]裴国洪.都市女性消费心理与行为[J].社会心理科学, 2006, 21 (6) :69-73.

[4]倪银娣.女性品牌服装消费心理的实证研究[J].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 2000, 14 (4) :1-4.

高校课程的职业化倾向及其思考 篇9

大学课程的职业化倾向是将大学教育与社会密切结合的一个动向, 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在考虑职业与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 设立以职业培养为方向的主修课或专业, 将学生的工作经验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如, 在英国, 半工半读的学生近年来不断增加, 所有大学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就学期间就了解工作的需要。在印度, 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比较高, 选择文科专业的学生比较多。为了提高文科学生的就业能力, 从1991年起, 印度的大学拨款委员会发表了《第一学位教育的职业化》文件, 组成了四个专家小组 (人文和社会科学、商业、经济学和管理科学和工程及技术) , 对职业教育科目进行遴选, 并指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新成立的职业班实行科目组合的教学方式, 学生以一种职业为主, 辅以其他两种与职业科目相近的学术性科目。而在美国, 高等教育的职业化程度被认为是非常高的, 从1983年起, 每所学校从学生注册那一天起到毕业为止都应为他们提供系统的就职指导, 每所大学都设有职业指导中心, 学生可以随时到中心查找资料。而在中国, 以前设立专业和课程多是依靠有关专家的主观判断或经验, 现在为了解决职业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发明了很多研究方法, 对现有职业进行分析, 然后将研究的结果作为设置专业和课程的依据等等。[1]

一、我国大学课程职业化倾向的原因分析

在前言部分提到, 我国大学课程必须不断向职业化靠拢, 其有充分的理论根源和现实依据, 这部分将从理论根源和现实社会需要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大学课程出现职业化倾向的原因。

(一) 理论根源

1. 杜威的职业教育观:为职业做准备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

杜威 (John Dewey, 1859-1952)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 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 于1916出版了他最具有影响力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一著作, 其中有一章——《教育与职业》专门论述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在这一章中, 杜威提出了在高等教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重要的职业准备。杜威在《教育与职业》一章中论证学校有必要通过知识传授、智力开发来为学生进行职业准备奠定坚实的基础。杜威首先认为大学教育与职业劳动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他指出学校有必要通过“作业”的形式、途径并且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爱好这几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有个性化的职业准备。杜威并不局限于以简单的机械劳动作为职业的前提, 指出在高等教育教学中也应根据学生的各方面实际情况 (特长、兴趣、爱好) 进行职业训练和职业准备。[2]杜威通过以大学教育与职业劳动的关系为视角, 研究了学校教育与职业工作的连接, 从而深入追问大学教育的本质, 为我国大学教育改革及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提供理性的支撑。杜威的大学教育教学与职业准备是对大学生顺利做好由学校到工作的准备, 对高校及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服务价值。

2. 教育社会学的结构———功能论流派对大学教育的功能的批示

功能主义学派于上世纪5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帕森斯、默顿、克拉克等人。这一学派是运用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来研究教育而形成的。结构功能主义认为, 社会是由许多既相互协作, 又彼此承担着不同社会化功能的部分组成的有机体, 只有每个部分都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功能, 才能维持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故功能主义流派又被称为和谐理论。结构功能论流派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同质和异质) :一是帮助个体完成社会化, 使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 都能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 以达到和谐;二是教育具有传播技术与选拔人才的功能, 教育可以把人培养成相应的角色, 并把其分配到社会结构的适当部位中去, 以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3]因此, 对于大学教育的功能, 可以借鉴之, 即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地在其毕业后适应这个社会, 即通过知识技术的传授, 培养大学毕业生担当社会中相应的角色。为了做到这两点, 大学课程的职业化倾向不可避免。从而, 大学课程日益呈现职业化倾向有了相当的依据。

(二) 现实社会需要

1. 高校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组织方面的不足

高校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组织方面的不足使大学毕业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 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是日益高涨。自从扩招以来, 大多数高校的学生人数成倍增长, 随之而来, 教师紧缺, 教学任务繁重, 高校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大多数高校仍然沿袭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上来说, 重理论教学轻实验实习, 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基础理论课程多, 新兴学科与应用学科课程少;从教学活动组织方式来说, 实行的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大学生学习期间更多的是在课堂上接受理论知识, 很少有机会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高校对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素质结构和标准关注不够, 与用人单位缺乏充分必要的联系。因此, 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从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等方面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普遍反映, 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和培训过程, 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都不能很快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2. 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冲击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的进步, 随着世界范围内大力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也日益重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 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因为, 近年来出现的“技工荒”, 是观察职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重要视角。我国高技能人才存量有限, 国内的就业市场大量缺乏技术工人, 特别是高水平的技工、技师。因此,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得到了劳动力市场的热烈欢迎, 因为目前的社会缺乏了既懂得理论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而作为高校上百万大学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发愁,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毕业生很大部分只懂得理论而不懂得动手操作。时下, 随着国人对职业教育的“低人一等”的观念的转变,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许多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对普通大学的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大学普通本科教学只能不断地通过学术理论的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能够得到提升。

二、我国大学课程的职业化倾向的现状

通过上文对大学的职业化倾向的原因的分析, 我们已明了其中的缘由, 而至于高校是如何具有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说明他们的课程的职业化倾向呢?在这一部分, 将重点谈谈我国大学课程的职业化倾向的现状。

(一) 在传统的学术性课程融入并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 高校改正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的现象。在传统的学术性课程中融入并加强有效的实践教学。[4]通过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 使高校师生广泛接触社会, 接触实际, 从而推动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 也使高校的学术思想、服务方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直接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 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到社会所需人才的种类和规格, 不断改进教学。同时通过高校与企事业合作项目的建设和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 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学分的比例, 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 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重视学生进入职业前的准备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发展, 大学生获得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目前, 大学生 (并不仅仅是指大学毕业生) 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不再局限于政策、程序和择业技巧等层面, 已扩展到个性测定、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目标的选择与决策、择业心理辅导、形象设计等领域。[5]

当前, 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当部分的高校已建立了健全的就业指导体系, 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强化大学生的职业准备, 从理论、现实的社会需要等角度对大学教育与职业的内在关系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的职业选拔, 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 步入社会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劳动的社会现象, 它是大学生个体的职业选择和社会的职业选拔两种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制约。[6]当前,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了高等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因此, 关注并做好学生进入职业前的各种准备成了高校非常重视的现实问题。

三、由我国大学课程的职业化倾向所引发的两点思考

诚然, 在当今提倡大学课程的职业化已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趋势, 课程的职业化倾向可以为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提供一定的职业训练, 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提供知识和能力储备。它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够起到一定的良好的影响。可是, 我们也不可否认, 由于大学课程的职业化倾向, 引发了我们对以下问题的深入思考。

(一) 对高校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反思

课程的价值是对教育的价值的直接体现, 教育的价值不仅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还需要超越社会和个体, 起到引导社会发展和人格升华的作用。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同时, 人们还应该注意高等教育所承担的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维护社会公正等各种使命。

大学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 缺少一定的无功利的自由空间, 大学中的创造活动是无法展开的。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 创造性更是大学的生命所在。所以, 大学的价值取向如果过于功利化, 大学的活动无疑会受到损害, 甚至导致整个社会发展观念的扭曲。[7]因此, 尽管功利主义介入大学已成为必然, 但是大学不能完全为功利主义所控制, 大学应该协调好大学理念与功利主义的关系, 使二者处于一种良性互动状态, 因为我们的教育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不管大学课程是倾向于学术化还是倾向于职业化, 我们的前提都是人文关怀。但是, 如何在人文关怀和社会的需要之间求得一种平衡, 这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

(二) 相对于高校课程的知识化倾向, 职业化倾向是否能真正锻炼大学生的能力的反思

职业倾向的教育不一定能够为人才市场提供合格的人才。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学校内的职业学习不一定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必需的能力。在有的情况下, 学科学习所获得的能力在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可能更加具有持久发展的潜能。

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去认识新的具体事物。学生已有的各种普遍性的知识, 比如各门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哲学理论、认识论和思维科学的知识等, 在新的认识活动中起着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论原则、逻辑思路和逻辑方法的作用。同样, 对专业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在将来工作中提供的一定的理论、方法上的指导。[8]但是, 要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 就必须有正确对待这些普遍性知识、专业知识的科学态度, 并且要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 才能将它们变成开辟新的认识领域的思想武器。此外, 人类本身就包含着创新的本能。这种潜在的创新能力需要开发才能变成现实的能力。知识是开发这种潜在能力的基本手段。也就是说, 知识是基础,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的前提。因此, 只有更好地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对我们的工作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从而, 在意识到知识与经验同样能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 为此, 我们可以采用“批判的职业化主张”。[9]批判的职业化的原则要求首先要考虑的是, 年轻人能够以哪种方式将知识与工作联系起来?怎样在学科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对工作的理解的基础上, 形成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凭借学术科目, 使学生了解社会分工以及当代工作组织的变化, 凭借学生的工作经验, 赋予学科知识以意义和背景。

参考文献

[1][9]邢克超主编.共性与个性——国际高等教育改革比较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

[2]约翰.杜威,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的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5]付永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8期

[6]卢宁.高等教育的新课题———大学中的职业准备[J].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27期

[7]胡弼成陈桂芳.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矛盾冲突及现实抉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五期

职业倾向性 篇10

职业倾向是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1],它与个人的性格、能力、动机、需要、价值观等相符合,是满足自我稳定的职业定位,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Holland将职业倾向划分为6种类型: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和常规型[2]。职业倾向与人格特征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职业对人格因素有不同的要求。Caspi,Bem和Elder (1989)发现,儿童期脾气不良的男孩倾向于较早退学,他们与具有良好天性的同伴相比获得的职业地位更低,并且事业容易下滑[3]。Roberts (1994)报告,大学中收集的类似于大五因素的内外向和责任心指标可成功地预测20年后的职业收入[4]。Fred等对校长的研究表明:优秀校长具有乐群性、恃强性、幻想性和独立性[5];Bartram(1995)的对英国飞行学员的研究发现,16PF对飞行训练成绩有一定预测作用[6];Kevin G.Love,Ph.D.和Sarah DeArmmond,M.S.(2007)对警官的研究发现16PF能有效预测上级评价的工作绩效[7];肖海霞(1999)对律师人格特征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表明,优良的律师与稳定性、兴奋性、敏感性、怀疑性、实验性、独立性呈正相关[8];林建华(1999)研究发现优秀校长稳定性、恃强性、敢为性、敏感性、自律性、实验性、幻想性都显著高于一般校长[9]。靳建辉(2004)对影响警察工作绩效的人格特征研究表明,优秀警察具有高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实验性和自律性,低兴奋性、敏感性、忧虑性、和紧张性[10]。黄继真等(2005)研究了二炮官兵个性特征对军事作业成绩的影响,发现除兴奋性外,16PF各因素及次级因素均与第二炮兵某部官兵的军事作业成绩显著相关,其中8个因子进入业绩回归方程,影响大小依次为:忧虑性、稳定性、聪慧性、自律性、独立性、世故性、紧张性、乐群性,标准回归系数在0.05-0.2之间,其中忧虑性、世故性、紧张性的回归系数是负的[11]。李志等人采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国内外30位知名企业家的研究表明著名企业家具有诚信责任、战略沉稳、敏锐创新、勤奋进取、坚韧务实、合作尽职6种人格因素[12]。李存生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优秀教师要具备特定的人格因素[13]。邱永祥等人的研究表明快速列车乘务员要具备特定的人格特征[14]。张素真的研究表明了秘书职业与人格特征的密切关系[15]。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专门针对企业人员的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找出企业员工人格特征与职业倾向的相关关系,以优化企业人员招聘和人力资源管理。

2.对象与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的样本是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的某大型国有集团的职工。采用匿名方式,按照统一的指导语,由专业人员采用团体测试,当场回收。测验中共发试卷305份,回收305份,实得有效答卷297份。样本构成为:男性200人,女性105人,平均年龄为23.56岁,年龄的标准差为1.922。

2.2测验工具

2.2.1Holland职业倾向量表

该量表有48个子项目,将职业倾向分为现实型、探索型、社会型、艺术性、管理型、常规型六种,这六种职业兴趣依次排列在圆周上,相邻的相关最大。该量表广泛应用于职业倾向的测量,信效度可靠。

2.2.2人格测验量表

采用卡特尔16PF,该测验被国内外的学者广泛使用,信效度比较高,该测验包含16个人格因素。

2.3统计处理

采用spss1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职业傾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以性别为自变量,六种职业倾向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男性和女性在现实型(F=24.88,P<.001)、探索型(F=10.88,P<.01)和艺术型(F=15.44,P<.001)职业倾向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男性更倾向于这三种职业类型。而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型职业倾向(F=.14,P>.05)、管理型职业倾向(F=.20,P>.05)和常规型职业倾向(F=.16,P>.05)上差异不显著。

3.2年龄、人格因索与职业倾向的相关

*p<.05;**p<.01;***p<.001

3.3年龄、人格因素对职业倾向的回归

为进一步分析年龄、性别、人格因素与职业倾向之间的关系,分别在不同性别被试上以年龄、人格因素为自变量,以职业倾向为因变量,对六种职业倾向进行逐步回归,结果如下:

以男性被试考察人格对六种职业倾向的预测作用发现,敏感性、有恒性和幻想性对现实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有恒性、聪慧性和幻想性对探索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有恒性、实验性和自律性对常规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兴奋性、年龄、敏感性和敢为性对艺术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兴奋性和聪慧性对社会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敢为性、实验性、独立性、忧虑性和兴奋性对管理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以女性被试考察人格对六种职业倾向的预测作用发现,乐群性对现实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律性、敏感性对探索性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有恒性、敏感性、稳定性对常规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敏感性、年龄、兴奋性、自律性对艺术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乐群性、兴奋性、自律性和恃强性对社会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兴奋性、敢为性和有恒性对管理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4分析讨论

根据霍兰德职业理论,具有现实型职业倾向的人愿意运用工具或操作机器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手脚灵活,动作协调,不善言辞与交际。在本研究中发现,具有该职业倾向的男性敏感性和幻想性低、有恒性高,这样的人能够脚踏实地地坚守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具有该职业倾向的女性乐群性低,不擅长交际。

具有探索型职业倾向的人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喜欢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工作。 本研究发现,具有该职业倾向的男性有恒性和聪慧性高、幻想性低,这样的人能持之以恒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具有该职业倾向的女性自律性高、敏感性低,这样的人理性并且注意对自己言行的调控与约束。

具有艺术型职业倾向的人,喜欢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乐于创造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艺术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主要从事各类艺术创作工作。具有该职业倾向的男性较为年轻,兴奋性、敏感性、敢为性高: 具有该职业倾向的女性年轻且敏感性、兴奋性和自律性高,具有这些特征的人想像丰富,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强,敢于创新,看重美的品质。

具有社会型职业倾向的人,喜欢从事为他人服务和教育他人的工作,喜欢参与解决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喜欢从事直接为他人服务的工作,如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生活服务等。具有该职业倾向的男性兴奋性和聪慧性高,这样的人能够充满活力地、圆满地做好繁琐的工作。具有该职业倾向的女性乐群性、兴奋性、自律性和恃强性高,这样的女性喜爱并善于与他人打交道,谨慎、热情而规范地完成工作。

具有管理型职业倾向的人,精力充沛、自信、善交际,具有领导才能,敢冒风险,喜爱竞争、权力、地位,喜欢从事组织与影响他人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工作。具有该职业倾向的男性敢为性、实验性、兴奋性高,独立性、忧虑性低,这样的男性善于考虑周围情景果断做出决定。具有该职业倾向的女性兴奋性、敢为性和有恒性高,对于女性来说处于管理岗位的难度要大于男性,这就要求女性要有极大的热情与奉献精神,此外还要具有敢想敢干的气魄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具有常规型职业倾向的人,喜欢按计划办事,习惯接受他人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不喜欢冒险和竞争,工作踏实,忠诚可靠,遵守纪律。喜欢从事各类与文件档案、图书资料、统计报表之类相关的工作。具有该职业倾向的男性有恒性、实验性和自律性高,他们能够耐得住寂寞、仔细认真的完成各项工作。具有该职业倾向的女性有恒性和稳定性高、敏感性低,她们心态平和能够持久地做好某项工作。

浅析教师评语的倾向性 篇11

关键词:恰当;表扬;鼓励;批评;简练;亲切;千篇一律;因人而异

教师评语是教学评价的一个方面,经常是在学期末对学生整个学年表现的整体评价,因此,学生十分关注,甚至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教师评语比考试的分数更为重要,它包括评价学生的成绩、学习的态度、思想是否积极以及教师的期望等等。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评价的语言是倾向于表扬、鼓励,还是倾向于批评呢?

无数教学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一份富有激励性、赞赏性的教师评语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可以成为他们发奋学习、创造性地发挥自己潜能的巨大动力和精神支柱。因此,我认为,教师评语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教师评语语言简练、语气亲切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很能理解含蓄和富有深层含义的语句,因此,教师评语应做到直白、亲切、通俗易懂,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你聪明伶俐,是守纪律的模范,学习中的佼佼者,没有老师会不喜欢你,我衷心希望你能再接再厉,用你的认真劲儿加上你的聪明劲儿,我相信你一定会是一个十分出色好学生。”

二、教师评语要倾向于表扬和鼓励,适当进行批评

事实证明,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的评语能催人上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鉴于小学生自制力较差,面对老师的一味表扬会使他们忘乎所以,不会看到和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因此,针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应适当进行批评,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这样,既能使学生清楚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使学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目标。

三、教师评语不能千篇一律,应因人而异

教师评语针对的是不同性格及不同表现结果的人,所以要因人而异。对于那些胆小、内向、没有自信的学生,评语应多表扬,关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时刻都在关注自己;但对于那些学习好但品行不好的学生,评语一定要要求严格,语气稍严肃。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解决,切忌千篇一律,套用格式,以避免教师评语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教师评语,涵盖了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这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但我相信,只要教师肯下功夫,一定会用精辟的语言反映出更多的信息,发挥出教师评语的巨大作用。

职业倾向性 篇12

德国职业学院“双元制”办学模式的特点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以能力为目的的使用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和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其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方法上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 处处体现了其实用化倾向。

1. 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

职业教育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否与生产结构及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为了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相对稳定性, 体现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和适应性, 德国职业教育以职业分析为导向, 根据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 对培训职业进行重新的界定,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动态的现代社会, 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出新要求。“双元制”职业教育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 还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它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 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 劳动者所具有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 是劳动者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很快地重新获得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能力。

3.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程来完成的。“双元制”模式理论课程的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的, 所有课程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呈阶梯式逐渐上升。三门专业课始终围绕职业实践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开展。这种模式的实践课程设计更加突出了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特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掌握有效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4.教学活动以受培训者为主体

教学活动的组织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些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 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者, 变为主动地获取者, 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造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均得到了全面的培训和提高。

5.考试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

考试考核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手段, 为了确保考试的客观性不受培训机构影响的独立性, “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这有利于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由于“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的客观与公正。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权威性”及其在世界职教界所享有的声誉。

德国职业学院“双元制”办学模式分析

1.它促进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双元制”工读交替、学工结合的学习制度, 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 它促进了校企双方的实质性合作办学, 实现了校企双方双赢的合作目标。通过实施“双元制”办学模式, 一方面, 生源和就业渠道相对稳定, 学院得以集中精力抓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 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 企业依托学院的智力、技术资源, 通过“订单式”模式培养自己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解决了企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短缺问题, 促进了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3. 它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学科专业。强调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 实行“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模式, 较好地解决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有利于职业学院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 促进学生的良性就业。

4.它对师资队伍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严格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学历和高素质, 而且要不断学习, 及时地更新知识, 掌握新技术。为确保职业学院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借鉴与改革

目前, 我国高职教育正处在较快地发展时期, 已经成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我国高职教育与企业界相脱节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国内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 从多方面强化实用化教学内容。

1.改革教学计划, 突出实践学习。在教学计划加强基础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特点。学制三年, 第一学年进行职业基础培训, 第二、三学年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三年中实践课要占总课时的70%。第一学年60%的时间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 40%的时间在校内实践学习;第二、三学年20%的时间学理论, 20%的时间在校内实践学习, 60%的时间在企业实践。三年的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的课时比大体为2:2:6。

2.改革课程设置, 增加课程认识实习。围绕培养目标, 精简课程门类, 实现整体课程设置综合化。在课程学习中增加课程认识实习, 巩固基础知识。课程认识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 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

3.改革教学内容, 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在搞好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专业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 加强学生的敬业精神、创业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4.改革教学形式与方法, 实践学习渐进为生产实习

⑴建立校内实习基地,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改变传统职业教育中分科教学、集中一次性生产实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校内实习一般结合专业课的开设而进行。采取从课堂、实践场所到培训企业的“三点”式教学, 层层递进, 螺旋式上升, 逐步提高技能培训的层次, 最终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精确熟练的高度。

⑵走进校外实习基地, 为学生提供真实战场

校外实习基地可分为协议式企业和订单培养企业。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工作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为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架起了桥梁;同时也为职业院校的实践改革提供了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蔡炎斌.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民办教育研究.2006 (5) :32—33.

[2]徐晓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点及启示[J].衡水学院学报.2007 (2) :21.

上一篇:缺血性/中医药疗法下一篇:近代体育广播发展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