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几个倾向性问题

2024-08-01

新课程改革几个倾向性问题(精选6篇)

新课程改革几个倾向性问题 篇1

杨丽 叶辉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作法在实验区的推广过程中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极积参与,取得不少经验。同时,在一些方面也暴露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正视和解决,将给新课程的进一步推广带来隐患。

曲解自主学习导致课堂失控

一小学上数学课,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1000的概念,让学生花半节课时间走1000米。老师和家长都担心课活了,但基础知识落实不了,而知识点是中高考必考的内容。许多老师反映课改后课时不够用,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活动比以前多了,课堂很活跃,但容易失控。

新课改中一些学校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形式主义,这是许多深入课堂听课的专业人士的`看法。现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出现了变相“放任自流”的现象,有的学生用一种很笨的方法“自主学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收获不大,自主学习应是一种理性的探索性的学习,不是一种“自发的学习”。

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许多时候演变成了无效讨论。合作的目的是“1+1>2”,若个人学习效率比一起学习高,为何要与人合作?

一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行政部门的官员指出:一些做法恰恰把教学传统中最好的东西“抓好基础,当堂巩固”忽视了。

负担转嫁家长孩子更早抢跑

“我的孩子在幼儿园时是个相当愉快、自信的孩子,但她现在有挫折感,对上学兴趣不大。”一位家长抱怨,“以前没教她认字,就想让她愉快自由地成长,现在一下子要认这么多字,压力很大。我每天晚上和双休日都陪着她学拼音、认字。”

一位专家认为,虽然新课程要求“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但事实上并没有降低难度。新教材人教社小学语文第一册,要求认字400个,写100字,比起原来省编教材认写163个字要多。特别是在生字第二次出现时不再加注拼音,根本无法达到巩固的效果,学生掌握生字相当困难。从老师和家长的反馈看,一年级的识字量太大,“回生率”很高。

由于一年级集中了那么大的认字量,同时又强调学习的生活化,主张家长利用生活资源来教孩子学习语文,由此更多地把学习负担转嫁到了家长身上,许多开放

[1][2][3]

新课程改革几个倾向性问题 篇2

一、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改革的“特性”

1. 改革的必然性。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 改革就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改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的革故鼎新。从根本上说, 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 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 改革这种制度, 也就是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因此, 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践活动。

例如, 教师在讲授“商鞅变法”时, 就应引导学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角度来分析变法的必然性: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 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战国时期, 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 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 并且成为了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 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改革就成为了必然。

又如, 教师在讲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 应引导学生主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改革的必然性:19世纪中叶, 当欧美国家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展开时, 俄国仍然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 在农奴制度下, 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 国内市场狭小, 资金短缺, 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正是由于保存了农奴制这样野蛮和没有效率的社会制度, 才使俄国在19世纪中期的克里米亚战争中遭到惨败, 农奴制已经成为了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为了维护沙皇的统治, 亚历山大二世被迫推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 改革的艰巨性。

改革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 不可能一帆风顺。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的, 在改革过程中, 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 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 改革者不仅需要坚定的信念, 而且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勇气, 才能战胜各种困难, 完成改革大业, 这就决定了改革的艰巨性。

教师在讲授改革史时, 一方面可以就地取材, 利用教材知识, 阐释改革的艰巨性。如“商鞅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但是商鞅仍然坚定不移地推行改革事业, 直至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戊戌变法中, 谭嗣同临刑前“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的呼喊, 说明了要想变法成功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多么的艰难!

另一方面, 教师还可以拓展教学资源, 适当补充课外知识来阐释改革的艰巨性, 如在讲授“孝文帝改革”时, 可以作以下延伸:孝文帝改革遭到了一部分保守的拓跋贵族的反对, 他们不仅在改革前进行抵制, 在改革中和改革后也不断反抗。496年, 太子拓跋恂企图逃回平城发动叛乱, (连太子都不支持改革, 改革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被孝文帝处死 (改革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同年冬, 鲜卑贵族穆泰、陆睿勾结镇北大将元思誉等在平城发动兵变, 孝文帝派人前往平叛, 最终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改革艰巨性的同时, 还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外改革家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优秀品质, 增强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为日后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事业作好准备。

3. 改革的多样性。

改革具有多样性, 历史上没有两起完全相同的改革, 古今中外的改革, 由于时代和国情的差异而显得各具特色。

例如, 在中国古代史上, 梭伦改革的很多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 内容上有民主政治的色彩, 而商鞅变法则轻视教化, 鼓吹轻罪重罚, 很多措施都带有强烈的“法治”色彩。又如, “王安石变法”从富国强兵入手来解决北宋王朝面临的社会危机, 戊戌变法的维新派试图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改革政治, 实行君主立宪入手来挽救民族危亡。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者要想实现预期的目的, 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 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 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4. 改革的局限性。

任何一场改革无不打上阶级和时代的烙印, 带有相应的局限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改革做出辩证的分析, 在分析改革积极意义的同时, 还应注意分析改革的局限性。

例如, 梭伦在改革中由于受历史条件和本身工商业奴隶主阶级立场的局限, 没有满足下层平民对土地的要求, 没有使他们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氏族贵族虽然在经济、政治上受到打击, 但仍有很大的经济优势和政治权利, 凭借血缘门第仍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又如, 俄国农奴制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 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的情况下作了一些“让步”。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 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都被地主夺取, 具有残暴的掠夺性和欺骗性。由于自上而下改革的不彻底性, 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所以, 彻底肃清封建残余仍是俄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

二、要注意引导学生创新比较改革的异同

在改革史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引导他们在比较中理解改革的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改革从背景、内容、结果、影响等常规角度进行比较, 归纳它们的异同点, 形成规律性认识。另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挖掘新颖角度, 创新比较古今中外的改革。

例如, 教师先出示材料: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 说汉话, 穿汉服, 用汉姓, 与汉族通婚, 实行全盘汉化;日本明治政府以公历取代农历, 元旦代替春节, 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 实行全盘西化。然后从“移风易俗”的角度设问:为什么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措?两者“移风易俗”的目的有何差别?联系实际, 你认为改革中要不要移风易俗?这样的设问, 角度新颖, 层层深入, 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对提升其历史学科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改革史可以挖掘的比较角度还有很多, 如可以从反特权的角度对梭伦改革与欧洲宗教改革进行比较, 从近代化的角度对俄国农奴制改革与中国戊戌变法进行比较, 等等。教师可以针对这些新角度, 创设问题情境, 精心设问, 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性评判改革的成败

古今中外的改革, 从结果来看, 有成功也有失败。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 理性评判改革的成与败。评判一场改革的成败时, 切忌感情用事, 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 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例如, 商鞅虽死, 其改革措施却保留了下来, “秦法未败”, 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它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 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 这主要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的高低与权力的强弱以及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如戊戌变法, 这场变法的领导者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 而反对变法的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 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 策略失当。戊戌变法虽然顺应了历史潮流, 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高血压治疗中的几个倾向性问题 篇3

1.用保健品代替降压药

赵女士患高血压已经10多年了。这10多年来,她一直使用降压药进行治疗,血压控制得非常好。最近,她听说市场上有一种保健品出售。该保健品的生产厂家称,此保健品具有降血压、调血脂的作用,高血压患者使用此产品后便可停用降压药。想到降压药的种种副作用,赵女士便决定试用一下这种保健品。她买了几盒这种保健品,并在使用期间停用了降压药。结果一个月后,赵女士就在一次晨练时突然晕倒。被送到医院后,医生发现,赵女士的血压高达170/100毫米汞柱。

像赵女士这样的患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他们认为,既然这些保健品也能起到降压的作用,而且副作用小,那么用保健品代替降压药岂不是一举多得。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保健品之所以被冠以“保健”的称号,是因为它们的生产标识都是“健”字号的。而我国药监局对“健”字号产品的认定是:“此类产品不具有治疗作用,不可代替药物使用。”因此,很多保健品生产厂家宣传的“保健品可代替降压药”的说法具有欺骗性。高血压患者用保健品代替降压药,不但无法有效地控制血压,还会破坏以前的治疗成果,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高血压患者不可用保健品代替降压药。

2.血压降到正常水平时就停用降压药

几个月前,老张出现了头晕的症状。去医院检查后,他被确诊患了高血压。医生给老张开了降压药,嘱咐他回家后要按时服药。老张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治疗了一段时间,血压就降了下来,几次测量的结果也都正常。老张心想,血压正常就说明自己的高血压已经好了,就不需要再服降压药了。于是便停用了降压药,结果几个月后,老张便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而住进了医院。

在临床上,有很多高血压患者都像老张一样,在血压降至正常后,就认为自己的病情已经痊愈了,便停用降压药。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因为从人类目前的医疗水平来看,高血压是无法治愈的。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之后血压之所以会恢复正常,完全是由于降压药的作用。此类患者一旦停药,其血压就会再次升高。而且这种反复波动的血压比持续升高的血压会给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降压药进行治疗,不可因为血压暂时变得平稳而停用降压药。

3. 只重视用药,不重视定期测量血压

两年前,李先生被确诊患有高血压。当时,医生就嘱咐李先生,不但要按时服用降压药,还要定期测量血压,以检查降压药的疗效。回到家后,李先生便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降压药。但在用药后,李先生由于怕麻烦,加上自己也没有出现不适的症状,就没有定期测量血压。前不久,李先生突然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发现李先生的血压高达160/100毫米汞柱,而且合并了左心室肥厚。

在临床上,有很多高血压患者和李先生一样,只重视服药治疗,不重视在用药期间定期测量血压。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这是因为高血压患者在服药期间如果没有定期测量血压,就无法了解药物的疗效,更无法根据血压的变化情况来调整用药量。这就很容易使其血压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或忽高忽低,从而给身体造成损害。高血压患者正确的做法是:在服药治疗的初期应每天测量血压1~3次,以后可改为每周测量血压1~2次,并根据血压的变化情况随时调整用药的剂量。

4.对非药物疗法重视不够

一年前,何经理被确诊患了高血压。医生给何经理开了降压药,并嘱咐他要改掉以前经常酗酒、吸烟、吃高盐高脂饮食、晚睡晚起的不良生活习惯。可何经理心想,有病吃药就行,何必改什么生活习惯。于是他虽然每天服用降压药,却依然过着不健康的生活。半年后,在做定期检查时,医生发现,何经理的血压不降反升,而且合并了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

小学化倾向的几个案例及危害 篇4

镜头一:大班十几名幼儿家长联名强烈要求幼儿园大班教汉语拼音、书写汉字、计算等知识。

镜头二:学期末,幼儿园中班教师进行期末考试,考试内容为汉字听写和数学题。

镜头三:幼儿园大班幼儿严重流失,在园大班幼儿数远远少于中、小班,而所谓的“学前班”却爆满。

镜头四:某幼儿园的一日教学活动表:从上午9:00到下午4:00一共排了六节课。

小学化倾向的表现有以下方面:

1、小学内容搬到幼儿园,小班开始学习拼音、写字、算术、珠脑算,更有甚者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

2、很多幼儿园布置家庭作业,在一小时以上。

3、幼儿园进行多种考试竞赛,有的幼儿园进行一年级的考试,并将次成绩作为宣传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标准。

4、课堂教学为主,朗朗的读书声取代了幼儿的游戏。

5、语文、数学、英语的教辅材料进入幼儿园

6、幼儿背书包上学,课桌与小学一样摆放,学前班和大班的桌椅占满活动室,没有活动区。

7、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幼儿园的评价停留在写多少字、学多少加减法上。

8、小学有入学考试,将一年级的内容作为入学考试的内容。危害:

1、严重损害了幼儿心理发展,是一种拔苗助长的教育

2、幼儿快乐玩耍的年龄背负了沉重的不是这个年龄段应该承受的学习任务,很容易诱发厌学

3、应该是小学学习的内容,在幼儿园和小学都学习,是重复性教育

4、小肌肉群没发育,幼儿过早动笔造成幼儿近视、驼背

5、由于幼儿学习基础不一样,扰乱了小学的教学计划

6、幼儿园老师对小学的内容研究不够,方法不统一,入学后很难改正

“小学化倾向”的弊端有:

首先,“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害。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变化,如表情呆板等。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

其次,“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强迫幼儿象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会扼杀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在幼儿阶段所进行的小学式教育,其实进行的只是单项智育,由于这种做法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全面性发展的要求,结果,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被削弱了,其它各育的发展要求被忽视了,导致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

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几个问题 篇5

党的建设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已经是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自身所处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取得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辉煌的背景有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的要求。

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 1.世情

大变革、大调整、全球化、金融危机的影响、综合国力以及各种力量的较量日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正在增多。这些情况对于我国在新时期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十分严峻的挑战。

2.国情

30多年的改革开放,30多年的大发展。虽然基本国情未改,但中国奇迹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发展促使国情发生了阶段性特征大变化,产生诸多问题。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民生基本保障问题、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民主化进程滞后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党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更好的带领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问题上的极大的挑战。

3.党情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阶段的执政党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走过30多年改革开放光辉历程的成熟的执政党,我们突然发现,党内如今有了很多新的情况,面临四大考验,前进道路上还有四大危险有待我们去化解。

(1)新情况:信仰危机、宗旨认同危机、优良传统与优良作风传承危机、能力不足危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固等等问题。

(2)四种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些考验将会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3)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毛泽东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邓小平说共产党在最关键时刻一靠理想,二靠纪律)、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面对以上新情况,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危机意识,常怀忧党之心,烙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当前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用发生动摇,信仰不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社会上存在着种种说法可以理解,可以包容。但一个党员长期放松自身的理论修养,其所在的基层党组织是有责任的。我在我区某个培训班上做过调查,没有任何一个人现在还在读《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宣言》、更不用说《资本论》。说句实话,如果不通读经典,怎么能弄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怎么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这叫身在党内,心不在党内,思想还在党外。对于这种现象我是既不能理解,也不能包容的。

2.民主建设乏力、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 民主建设上的问题比较突出

小平同志说:我们的事业一靠理想,二靠纪律。这句话看似普通,却是一个经历了党的三个发展阶段,对党的建设的经典总结。

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民主不是不讲纪律。社会上说,党的决策保密范围就是中南海的围墙,出了围墙就谈不上保密了。想想当年“两弹一星”工程实施过程,当1964年10月16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宣布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时,邓大姐与全国同胞一样被这巨大的惊喜感动得流泪,她说她也是第一次听说有这个工程。邓稼先先生的一家人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根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没有纪律的约束,民主将会是什么样,很难想象。民主权利对于普通党员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权利。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定要通过种种努力,让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得到保障。唯有这样,组织才会有活力,有朝气,有凝聚力。唯有这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才会更有保障,推进过程才会更健康

3.基层党建乏力,软弱涣散现象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执政以来,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党所领导的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件法宝。梳理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历程。在火红的年代,奠定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开启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时期。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开创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开始向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覆盖、先进性建设等),坚决抵制了党建活动中的“业余化”,“兼职化”,“党的作用淡化”的错误倾向。新时期的党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达到新阶段,形成推动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凝聚党心人心的(加强基础组织)可喜势头。

深入剖析现今种种问题,不难发现软弱涣散现象还是比较突出。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之后,以前那种以党代政在基层是看不见了,但以政代党的现象随处可见。基层党组织建设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中,出现软弱涣散的现象就见怪不怪。党不管党,党组织不管党员,不能约束党员领导干部,本身就是软弱涣散。大多数腐败份子的腐败轨迹之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缺乏党的组织的有力约束。

4.党员宗旨意识不强跟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息息相关 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了毛泽东同志的政治报告,并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自那时以来,历次党章修改,这个党的宗旨从未改变过,成为我们党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为人民服务既是党的宗旨,又是我们党同其他任何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时间过去了快七十年,现阶段上,许多党员的宗旨意识开始淡漠了。莫非七十年真是一个迈不过去的大坎。毛泽东当年在表述这层含义时是这样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一切行动的最高标准。执政时间长了,改革开放多种利益并存格局的现实,使得一些党员、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忘记了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或者是宗旨意识淡漠了,这与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对党员的宗旨意识教育不够息息相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息息相关。

正是因为宗旨意识淡漠了,才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官僚主义严重,形式主义盛行。

三、夯实基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让党的建设在“基础工程”中得到保障

1.基层组织建设要坚决落实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部署 从当代管理学角度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建设学习型政党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落实是完全符合当代管理发展潮流的。管理活动依赖于管理组织,管理组织从职能发挥到引入学习元素,演变为学习型管理组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因为当代企业管理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职能发挥管理中脱胎出来,变成学习型管理组织才能应对现代营销,现代生产全过程。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一个日企的故事(略)。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党的基层组织唯有打造一支学习型的党组织才能有效应对新变化、新情况。

在学习中带着问题学,带着目的学,学习有针对性,学习有计划性,因学习而激活创新,因学习而推动发展,因学习而凝聚党员和民心,何乐而不为。学校的基层党建是最有条件实现这一目标的。

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注意处理好几种关系,把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各种新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这叫荤素搭配);把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这叫学以致用);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这叫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和激励结合起来(这叫激励管理)。

2.切实加强和落实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让民主真正成为党的生命 土地革命时期,红色根据地范围就有了基层民主建设。革命战争年代的民主建设使我们党充满活力,战斗力更强。

今天,作为执政党已经六十多年,虽然一刻也没有放弃过民主建设,但不争的事实却是党内民主状况还不如革命党时期。

民主这个东西的确是个好东西,是迄今最好的一种政治制度。但是我们社会上对民主有一些误解。民主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票决民主,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形式;还有一种就是协商民主,这种形式在国外有,在市场上有,在国内已存在了六十几年,与共和国同龄。

这种形式在西方不认同(虽然美国国会正式投票前会有大量的两党协商)。在我国也有人认为这不是民主的形式。党内民主,毛泽东曾这样表述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我们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分析一下,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实践中贯彻落实较好,少数服从多数这一条有折扣;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贯彻得比较好,民主基础上的集中这一条也是有折扣的,因此,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有时还真的像有些党员说的那样,这些权利是贴在墙上的民主制度,离普通党员比较远。

这样看来,基层党建工作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关键在落实二字。有人说落实二字好说就是难做到。具体说就是在顶头上司面难落实。其实不然,真正难是难在自己的内心,难在第一次。

3.一定要让组织生活成为基层党建的新亮点和支撑点

基层党建工作最薄弱之处就是组织生活流于形式。有些地方和单位、组织生活一年只有一两次。全年只有一两次组织生活的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是如何可想而知的。说句真话,像模像样的单位中,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也是不符合党章规定的。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有八条,除了学习这一条之外,其余七条都与组织生活或多或少有些关系,试想一下,要完成八大任务,每年只过一两次组织生活靠谱吗?组织生活是党组织中每个党员面对面的一个平台,组织生活太少,党组织怎么做好党员的动态(思想)管理?怎么关心爱护好每个党员?怎么让每个党员能够在这个组织中有家的感觉?怎么传承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作风?

4.用世界眼光去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用现代管理手段去优化党建工作,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党建工作要有质量意识,质量水准取决于工作质量。工作是细分为若干个环节,若干个环节整合成一个流程,流程过程有规范,规范可以用表格来表达。因此,首都钢铁公司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大量引入当代管理手段,运用表格形式使基层党建有了新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几个倾向性问题 篇6

一、教学中对学生仔细审题习惯的培养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 同时也是无法省略的一个必经步骤.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是实施解题教学的重要一环节.

在引导学生审题时, 重点放在阅读上.阅读是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最直接方法, 这一步一定要全面、细心.读题时要求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句、式, 弄清题中的已知事项, 初步了解题目中讲的是什么事情, 给了哪些条件, 要求的结果是什么?有时审题时除了值得注意的已知条件与要求的结果之外, 还要关注隐含的事项;有时还要以设问、列表、动手画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审题, 特别对题目中出现的情景、模型, 画一些必要的草图和变化过程.草画图形, 搞清过程, 还原模型, 找出题目的关键之处, 这是解题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 也是解题的突破口.

其实,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 是正确、迅速解题的前提.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最糟糕的情况是学生没有弄清问题就进行演算和作图.”事实上, 学生常常对此掉以轻心, 致使解题失误或陷入繁冗之中.为此, 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审题.教师教会与引导学生审题的时候:应读出问题表层的信息;读出问题隐含的信息.

二、解题时, 教会学生学会转化

这里列举一个数形结合转化的解题案例.

1. 阅读下面材料: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a、b, 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当A、B两点中有一点在原点时, 不妨设点A在原点, 如图1,

当A、B两点都不在原点时, 如图2, 点A、B都在原点的右边

如图3, 点A、B都在原点的左边,

如图4, 点A、B在原点的两边,

2.回答下列问题: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 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 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数轴上表示x和-1的两点A和B之间的距离是______, 如果AB=2, 那么x为_____;当代数式x+1=x-2取最小值时, 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当然, 把此问题转化在数轴上, 通过看图解决十分简单, 很快就得到结果.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裂分家万事非.”“数”与“形”反映了事物两个方面的属性.数形结合, 主要指的是数与形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 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 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抽象问题形象化.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 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 很多问题可迎刃而解且解法简捷, 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转化是处理问题的一般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 转化就是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把非常规问题转化为常规问题, 从而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解题过程中, 隐含着许多转化的方法, 如, 数形结合法, 动静互化法等等.

三、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建模

一个题目可能有较多的模型, 教师培养学生应选择自己最熟悉或运算过程少、技巧性不太强的数学模型来解答.

一般来说, 可采用下列策略建立数学模型. (1) 双向推理列式, 充分利用已知条件顺向推理, 重视所求结果进行逆向搜索.顺向推理可联想有关公式、概念等, 逆向推理可明确方向, 所以双向推理有助于顿悟或灵感凸现, 有效地缩短已知与结果的距离, 有助于我们在心理视野 (缩短记忆容量) “看到”题目的列式路径. (2) 从简单情况与特殊情况入手探索数学模型, 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通过适当假设和正确列式, 探索问题的主线及解题方向, 进而找到建立数学模型的突破口. (3) 借助常用模型直接列式.中学数学常见模型有:平均增长率的问题, 可建立函数或方程模型;行程、工程、浓度问题, 可建立方程 (组) 或不等式模型;拱桥、炮弹发射、卫星制造问题可建立二次函数模型;测量问题, 可建立解三角形模型;机会大小问题, 可建立概率模型等.

值得注意的是, 模型只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样本, 既非万能, 又非一成不变, 遇到一个新的、更深刻的现实问题或非常规问题时, 我们还需要转化、分解进行求解, 还需要对模型加以横向联想, 以便应用方便;同时, 我们还可创设更多和更高层次的模型, 逐渐进入得心应手的境界.

新课程中对数学建模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 教材一般采用从问题情境到建立模型到解释应用与拓展这样一个模式展开.教师要教会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四、教会学生学会操作

新课程明确提出了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要求, 题目呈现出来以后, 学生按题目的要求进行折叠等, 善于动手对于解决操作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其基本理念随课程改革的实施, 对数学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操作问题使得几何图形的设计更加灵活, 也更加贴近生活, 解题方法更加灵活多变, 教师在教学中, 通过具体的例子, 要教会学生平面操作, 如, 割、补、移等;也要教会学生立体操作, 如, 剪、折、转等.

五、教会学生学会反思

数学解题后的反思, 其实是对审题过程、解题方法及所学知识的回顾,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思维能力;数学解题后的反思, 可以反思思维互动, 反思解题经验, 反思拓展引申, 反思错误性的问题等等.

解题必须学会反思, 如果题是自己解出来的, 那么对于这个过程可以加工总结变为自己的经验;如果题不是自己解出来的, 那么经验比较间接, 可以做为借鉴.一般解题后的反思包括:反思解题方法;反思解题得失;反思解题后的拓展等.

数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不仅建立起一整套严密的知识体系, 而且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解题的通法的概括和提升,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加以归纳总结, 在应用中进行科学分析, 由此及彼, 合理推理, 解题将变得更加轻松, 更加简洁.

参考文献

[1]刘兼, 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马复.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G·波利亚.怎样解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

上一篇:电脑网络维护协议书下一篇:市长在全市交通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