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

2024-09-01

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精选10篇)

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 篇1

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被广大教师乐于采用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自从去山东学习后,我校也开始实行这种教学模式,至今已有三年多了。在尝试中,发现合作教学这种模式尤其适用于语文自读课及文言文的教学。

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提高参与的欲望。当思考出现困难,需要群策群力时可进行合作学习。当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 时,教师宜采用“抛锚式”教学策略,把问题放到小组内,让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启发;当提供的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时或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可进行合作学习。出现意见不统一时,学生总认为自己的思考是正确的,别人的意见往往不会去仔细分析,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下面是我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案例。

刚上课我用小故事导入新课:“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行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强,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一分钟要快13米,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别呢?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他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在他们缺少了一群天敌。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问题提出后,学生经短暂讨论得出:过于安逸的环境不利于成长,有时候恶劣的环境反而对生长有利。由此,我很自然地导入了课题。随即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对题目的理解,作者简介和生字注音。齐读课文后进入小组合作学习,以两人组为形式,结合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看谁做得好。学生合作期间,教师可巡视,注意学生合作情况及进度。五至六分钟后,可让学生先解释重点词,然后以师徒组为单位,一人读原句,一人翻译,通常是师父读,徒弟译,这样最能看出合作的效果。平常可经常向学生灌输徒弟的答题情况最能体现师父的水平的思想,以调动合作学习中师父的积极性。遇到答题时合作得好的师徒组,教师一定要及时表扬,以树立榜样。翻译完课文后,进入对课文内容的合作探讨。我设计了三组问题,一个大组一题,大约给了三到四分钟的讨论时间。设计问题时,主要围绕本文的论点及论证的方法等。经过讨论,学生很轻松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之后,进入引申探讨阶段,我向学生抛出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再举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学生讨论积极,答题踊跃,有的答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有的答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还有的答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确实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从而得到教益,增强了忧患意识。

通过合作学习,本节课的重点翻译课文和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轻轻松松得到了解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让我再次看到了小组合作性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优势。

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 篇2

1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倡导互动式教学

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引导, 教师普遍观点认为, 教学的关键在于知识的传授与训练, 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的过程, 且技能的训练是重中之重。而这样培养出的人才, 缺少创新能力, 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就必须改革基础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首先应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教师不应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控制者, 而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重要的是启迪、开发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善于把书本知识与自身体验结合起来,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传统填鸭、灌输式教学, 更多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 教学互动质量和水平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为只有在师生的交互过程中, 教师才能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进度、掌握情况, 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 从而避免吃不饱、跟不上的情况发生。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 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

2 树立民主、开放的教育理念, 聆听同学心声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必须对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树立民主、开放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来,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他们认为学生个体行为会扰乱教学秩序, 使原定的教学程序和任务难以完成。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就必须学会尊重不同的意见, 在内心去聆听和接受, 哪怕学生提的问题不正确, 借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意见中不断的修改自己的教学计划。学生们的思维永远无法预定知道的, 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学环境也都是教学过程中无法控制的。因此, 我们唯有树立民主、开放的教育理念, 允许有不同意见产生, 才能完整清晰了解学生个体的掌握情况, 这也是理解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 是新课程改革的精髓。

3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提升综合素质, 倡导终身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的强调竞争, 使得有些同学把比自己强的同学视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同学之间勾心斗角的事常有发生, 造成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严重阻碍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革, 倡导高效、开放的学习方式的同时, 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得到健康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明确的指出,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着力点应当是合作式学习, 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 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 让他们从众人智慧和力量中, 尝到共同进步的喜悦, 培养团队协助意识, 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 思想不断的进步, 视野更加开阔。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认为能把所有的东西都讲到、讲全也是不可能的, 在这个知识在不断的更新社会里, 教师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 也不能保证今天所传授的知识到日后就是有用、正确的。因此关键在于传授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技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4 由教学的整体化转向教学的个体化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以生为本”,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因此, 我们必须由教学的整体化转向教学的个性化。教师应当具备宽容之心,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待学生非整体性的个体性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 我们也就不能统一规格, 统一要求。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快慢, 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我们要了解并研究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动态的学习资料库, 资料库中可以详细的记载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学生风格等, 以及每一个学生对各科知识的掌握情况, 甚至细化到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熟练程度。再定期的对这些资料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 为每位同学量身制作相应的学习活动, 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个体化, 因材施教。

5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做多学科领域的带头人

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 教师是课程的有机构组成部分并作为主体而存在。因此, 教师需要在新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师对待学生不能存在丝毫的偏见,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对待每个学生如同己出, 在教学中实行仁爱、博爱教学。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应当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是教育改革的先锋者, 因此我们的教师应当具备相当的科研能力。在一线的教师最能体会到如何做才最适合教学的需要, 才最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 在一线的教师有更多的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机会, 他们可以及时获得反馈, 缩短开发周期, 解决当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的矛盾。新课程改革的对于教材改革的一个主要的思想就是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充实学生能够接受、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信息。但这同时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更加综合的知识能力, 不断进行自我知识结构的更新。广大教师不仅应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 还应做多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 在传授某一领域知识的同时, 贯穿运用其他领域的知识, 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升综合能力。

总之, 在具体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的教师应当感受到自身的挑战, 更新教育观念,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革, 逐步培养自身学术科研能力, 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在具体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把我国的基础教育推向二十一世纪。

摘要: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 教师能否深入的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 将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要求作全面深入的研究, 为广大的教师尽快的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意见, 从而使教师所必需具备的素养得到明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素养,研究者,带头人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8.

新课程 新目标 新要求 篇3

关键词:新课标;互动;要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17-01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目标(学生知识的习得及能力的提高)而进行的一种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能力的培养者,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是知识的习得者和能力的提高者,在活动中居主体地位。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成功高效率地开展双边互动是教学成功的基本要求,一个成功的教师必定要掌握顺利开展双边活动的基本知识及正确方法,本文将初步探讨顺利开展双边活动的基本要素,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双边活动的新方法。

一、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阐释

1、师生双边活动的概念界定。教学过程中一般指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过程,师生的双边活动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共同采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互动过程。

2、师生互动的内涵和结构,师生互动的结构有四个方面。(1)师生互动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均不是独立地出现在互动中,而是共同参与在互动活动中的。(2)师生互动的基础和条件即师生互动存在和发生的背景。其中,包括互动当时的具体情景,也包括以往师生互动的状况,还包括师生双方的个性、行为特征。

3、师生互动过程即师生相互影响和交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即包括师生双方各自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的过程,更包括相互影响过程。

4、师生互动的结果。包括师生双方对互动结果的认识、情感体验、满意程度及互动中问题解决的效果,对师生双方和他人各方面的影响等。师生互动的这四个方面并存于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系统之中。其中,师生是主体,互动过程则处于核心位置。

二、新课程改革中师生互动的全新理念及要求。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因此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 的平等参与者,又同为受益者。新课程改革中师生双边活动的成功展开要求教师把对“分”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把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关注,把对“独白”的关注转向对“对话”的关注。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师生关系是学校诸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直接关系到学办学特色。

三、成功高效率地开展双边互动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1、师生共同活动目标的确立。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人,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则分解为无数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上,虽然新的教育观念不再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但每一堂课的教学或学习目的仍然客观地存在者。

2、教师的必备条件。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学过程双边活动中的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

3、学生的必备条件。在成功的活动中学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较强烈的求知欲(2)积极主动的活动精神(3)较强的组织纪律性(4)学会聆听与表达(5)与他人的协调与合作能力(6)与教师在精神上实现默契。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活动素养,为成功开展双边活动打好基础。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实现师生互动的前提,应是和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这需要师生长期培养感情,教师应思考:自己是否真正高于学生,如果不是,就应该不耻下问,因为教师作为个体,在庞大的学生群体面前,只是一份子,因此,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小先生”,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

四、新型师生双边活动的构建。

1、理念上的建设。新型师生双边活动的构建最重要的是教师观念上的转变,只有教师改变重知识的系统掌握不重视能力的提高,重视升学考试的分数不重视语文素养的形成才能确实推动新型师生双边活动的建设。

2、活动方法的探索。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的支持下,教师应努力探索新型的活动方法,在探索和总结别人的经验中,我认为可以尝试下列活动方法。

师生共事法: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合作学习法: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

问题探究法:教师提出问题,在与学生的交流、辩论中明确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生互动法:把学习目标和活动的要求经过学生,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承担评判者的角色。发表式教学法:主要是作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激情,发挥学生在作文训练中的主体作用。

五、总结。

高效师生双边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但要实现由旧式活动方式向新型活动方式转变并非易事,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他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改革和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起决定性作用。新时期的教师,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轰轰烈烈展开的形式下必定要确立新的教育目标,一切活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在师生双边活动上,一定要定位在“平等对话”“民主与合作”上,在新理念的支持下积极探索新的有效的活动方式。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组织

[2] 《 数学课程标准》 研制组 编写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要求 篇4

推行新课改,首先要改变教学的理念。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有高效地实施课改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推祟新的教学理念,转换教师角色

现代科学的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物理学科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并且随着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被动摇了。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造思维的培育者,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物理学知识,掌握获取物理学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物理信息的方法,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如何“学”上。

教师的角色转变体现在四个方面:一要从教学实践者向实践与研究者并重转变。二要由物理课程的传授者向实施与开发者并重转变。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广大的教师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汹涌澎湃的改革浪潮。这就需要有二次开发课程的能力,要具备挖掘教材的能力、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开发新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能力。三要从单一的教育者向教育与学习者并重转变。现代社会提倡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者。四要从师道尊严的长者向亦师亦友转变。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差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要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切忌讽刺挖苦学生,伤害其自尊心。

二、反思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思维教学,一个思辨的、有思想的课堂,必须突出一个“静”字,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该静则静,不能只强调活跃。每个学生思考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把每个人的想法讲出来,让大家讨论互相取长补短,使课堂活跃起来热烈起来。当动则动,当静则静,动静结合,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情感教学,这是由教学生态论提出来的。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证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所以教师要注意营造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带着感情去教,教有感情的东西;学生学会带着情感去感受、体验知识,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会到物理学知识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完美,更加热爱科学、珍爱生命。

课堂教学还是生活教学,也就是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发展、自由探索知识和教师智慧展现的教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是知识反馈的过程,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创造出一种探求知识的情境,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唤起一种深深的感悟。

三、追求教学特色,形成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

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广大物理教师也要追求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我们应该在借鉴学习别人教学方法的同时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千万不可套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画地为牢。我们要正确地学习其中的精髓,不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四、变革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

学习方式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关于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尝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由“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的尝试

验证性实验是指先有结论,然后通过实验去验证结论。探究性实验是指知道实验结论再通过实验探索得出相应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课本中的实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如果仅仅注重实验是否成功,不注重对新知识的探索,会抑制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把验证性实验的注意事项加以分析,变为可探究性的实验。

三、由“重结果,轻过程”转变为“轻结果,重过程”的尝试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总对能得出正确结果的学生加以表扬,从而给了学生错误的导向,所以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的观念。在做实验完毕后要求每位学生写出实验操作的过程或者口述实验过程,对于没有得出正确结论的学生要特别留意,从而总结出一些学生易犯的常规性错误。

四、创设探究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问、敢答”。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行为,敢于质疑,敢于释答,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冲破思想牢笼,做到不唯书是从,不唯教参是从,不唯师长是从。教师要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在学生提问、作答时,尽量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哪怕是十分的幼稚和肤浅,都应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发掘其中可取的部分,防止从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

2.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想答”。心理学认为,内发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发性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作答。

3.传授方法,让学生“会问、寻答”。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能为学生的思维之舟指明航向。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自我提问。一般来说,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都有一种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对此,教师要采用“欲擒故纵”的方式,运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如何正确分析、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所学知识学有所用,培养学生通过身边的实例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尊重个性,鼓励创新

探究教学应分层次,适度把握,面向全体学生。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中,由于班级人数多,难管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教育背景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水平也有层次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探究学习中,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思维活跃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完成一般的探究过程,而且要求他们积极思考,开展有创造性的探究性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求把握好探究活动的梯度。

六、评价激励,体验成功

新课程教学要求学习心得感受 篇5

教育教学的改革其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课堂活了,真正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当之无愧的成了学习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满激情的人。

回想在我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也想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总是在思想上有所顾虑,担心学生不会学习,担心学生学不好,担心把学生给耽误了,担心课时紧,任务重,没法完成被学期的教学计划。另外,我还担心学生在课堂上玩大于学,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改革可能成功,但不意味着百分百的成功,教改失败又怎样来弥补? 我平时还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到了游戏厅里不需要任何人教,学生就能很快地学会打游戏,并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为什么课本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握?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我把学生管得太死了,总是规定学生做我教过的操作,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不活跃。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从根本上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同时,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新课程对中学物理教师的要求 篇6

湘桥区意溪镇初级中学吴柳衡

摘要:物理新课程的推行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人认为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适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才能适应课程的需要。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日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21世纪需要培养的是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已经得到全面落实和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对物理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课题,中学物理教育要为青少年在科学素养上的提高和将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与时代进步相适应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实施者是教师,这就意味着,物理新课程的推行对中学物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物理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的前提条件,《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可见当前的物理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掌握物理发展的前沿知识,而且要学习先进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具备广博的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和工具性知识。

具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中学物理教师必须掌握一套完整的物理学科知识体系,能正确理解各个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了解每个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有关背景知识和材料,特别是需要学习和了解最新的物理科学前沿知识以及它们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应用。以便教师通过展示物理学科发展的大致历程,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 篇7

1. 以学生为本, 以育人为本

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教学中, 以学生为本, 就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 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 以生活逻辑为主线, 选择、安排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 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 “尊重、关怀、对话”,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切实增强教学的人文性。

“以人为本”与“以育人为本”是统一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本质上是德育课程, 必须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力求实现学生个体生活知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理想目标的社会化, 实现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以及与国家意志和要求的统一。因此, 要鲜明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引导, 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思想政治的要求, 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 使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相对于教学实践, 任何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都有一定的滞后性。社会生活在飞速变化, 理论在发展, 思想政治课教学 (课堂教学) 内容理应不断地调整、充实。与时俱进地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 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时代性要求。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充分开发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使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我国的社会进步、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结合起来, 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结合起来, 反映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 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 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教学内容既要与时俱进, 又要客观、全面、辩证。客观、全面、辩证地表达教学基本内容, 是提高思想政治课程可信度和实效性的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学, 无疑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 思考社会现实问题, 但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看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客观、全面、辩证地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因此, 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是, 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对知识意义的引导不能片面化, 不能顾及其一不及其余。对有关价值标准的表述, 在确保规范、正确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介绍多元价值标准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 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标准的背景下、在价值标准的现实冲突中, 通过比较和鉴别, 认清主流, 做出正确的选择。

3. 体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民主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教师在这当中只起如何引导学生在舞台上更好地演出的作用, 或者说只起到“导演”的作用。我认为应该做到三让:

3.1 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

一节课的开始引入、结尾总结、中间的难点重点由教师进行点拨;其他内容由学生自学、思考。教师让出课堂, 让学生参与进来, 师生互动, 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

3.2 把讲台让给学生。

让学生走上讲台, 表演小品、作题、演讲。让出讲台就让出了一片让学生思考问题的天空;让出讲台就让出了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出讲台就解放了学生的手、口、脑,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动起来。学生走上讲台, 其主动性、积极性等内在能量就得以充分释放, 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真正体现出来了。

3.3 把发言权让给学生。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质疑、大胆讨论。这种大胆精神, 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学生在发言过程中会积极思考、认真准备, 既锻炼口才, 又提高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倾听学生意见来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体现教师对学生意见的重视与尊重。此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 接纳他人的观点, 形成既充满竞争又愉快合作的氛围。学生个性都比较强, 有自己的观点, 要让他们既竞争又愉快合作, 老师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办法, 如开展小组合作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判断, 从而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和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4. 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教学要以学科科学的逻辑顺序来开展, 初步构建模块知识结构, 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奠定认知基础。同时要以生活为主线, 结合应用性常识, 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 努力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中, 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评价生活事件, 正确解决生活问题, 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 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要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 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 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和社会认知的能力;要加强活动环节, 在活动中理解基本观点, 掌握基本能力, 形成基本信念。加强实践活动是时代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课程标准中强化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

5. 课堂教学必须确立和坚持“三维”的教学目标

课程改革对政治教师的新要求 篇8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教师 要求

一、新课程特点分析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往往试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激发强烈的思想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行为。整堂课的教学都是由外向内、自上而下的一种灌输。新课程则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它以初中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初中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初中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新课程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认知,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使学生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和社会性,从而突现了对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注。可见,思想政治新课程使得学生学习的学科知识与其日常生活相互滋养,相互提升,促进了其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沟通,最终在课程内容与结构上实现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整合。

实践性是初中政治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它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新课程进一步强调遵循初中生活的逻辑,以初中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源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感性知识积累,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自己感悟每一个生活体验。大量的实践活動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参与性极高。这样的教学,才有利于知识的内化、有利于从行动到知识再由知识到行动的转化,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主要的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各种组织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二、对教师的新要求

政治课改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键在教师。可见,初中新课程改革与建设高素质的老师队伍有着紧密联系。新课程不仅要求政治教师具备传统的教学基本技能,而且要具备适应新课程需要的研究能力,课程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

首先是教师要研究新课程。新课程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新课程面前没有老教师,大家共同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而教师要坚持不懈探索和研究,要了解制定初中政治的课程目标、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具体内容、评估要求、基本框架和特吴等,了解新课程新在何处,使自己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驾驶新教材的能力,使自己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新科研成果,不断吸收新知识。加强新课程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其次是增强教师的反思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己及其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自我监控能力,即对专业的自我观察、判断、评价、设计的能力。具体包括:教学效能感,主要指教师对自身教学效果的认识、评价进而产生的自我价值感;职业意识,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职业生涯和工作环境以及未来发展的期望;自我设计,指教师在对专业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的基础上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设计。二是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第三是增强组织教学和管理课堂的能力:包括制定课堂教学计划的能力,确定适度教学内容的能力,灵活运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的能力。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注意,机智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不压抑也不放任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课堂始终处于和谐和状态之中。所有的改革理念和思考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学和课堂上,教师要加大教学改革和课堂重构的研究,充分理解教材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知道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多途径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促进其能力发展,形成良好个性。学会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师生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启发学生思维,互动学习,发展创造能力。

第四是教师要研究学生生活、思想和学习实际。政治教师加强教学针对性,正确决定教学内容和目标、方法。学生是教学对象,教师必须对学生身心特点全面了解,做到细致深入、准确客观。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 篇9

三个特点:

(备课、授课,理念、原则)

以学定教——依据学情备、教

先学后教——依据学情调整、点拨

以学为主——依据学情跳一跳、尝一尝

●以学定教即了解学情,做到心中有数(会什么,不会什么)●先学后教即先让学生做探究性活动,后定哪些该怎么教。●以学为主即降低教师的掌控程度,以学生为主。

四个环节:

(达标过程,体现“以学为主”“过程与方法”)

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交流 达标测评巩固

●个人自主学习即培养学生主观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从校内外的学习中获得乐趣。在课堂上给学生“安静”的时间,自省的过程,自主默读、回答问题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即是形成自主学习的策略。在合作互助的活动中有机会获得与他人交流的时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己体验去发展。

●课堂展示即多创造性地设计活动去实现目标,吸引学生参加,贴近学生生活,活动的目标要有可操作性,每个环节都要有目标,每个环节链接就是总目标。一感知教育的显象:思想的展示,也许是无言的相对,切记表面的理解,要展示才能和理解力等。给学生帮助别人的机会、理解的机会和顿悟的机会。二量的把握:展示的作用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适可而止。三通过展示获取什么,学生做什么,展示的是什么。四鼓励的评价:不光是语言,是心灵的触动区赞赏的抚摸他的头,去欣赏的拍拍他的肩。●测评巩固即每个教学环节的测评环节,或是几个活动后的测评同一个目标。要有及时检测的意识,并检测到结果。最后要有一个明确的达标检测,可有拓展。没有目标意义的教学就是无意义的教学。不断地从学生那儿得到反馈,为下一步做铺垫。

观课议课三个精要:

(观课议课的视觉,学生学习状态,普遍达标程度)

学生整体,状态激奋

体现体验,达标训练

达标效果,明显明确,可测有量有据

●听课的目标:把课作为载体和老师探讨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效果好不好,看学生学会了没有。

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 篇10

刘敬中

新课程指导下的备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一、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备课时,教师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的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教师“预设”和学生的“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而且“预设”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开割的两个部分。以自己原来的设计和组织预设课程经验为基础,吸纳生成课程的理念和做法,经过同化、顺应,把原有经验整合为自己的经验。在考虑教育活动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孩子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当发现孩子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和现象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育活动内容。当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时,教师不要拘泥于原定计划,可以顺应事情的自然发展,因事利导。

二、备课要体现尊重差异性原理在备课中只有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当做一种资源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各尽其长,各有所得,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这才是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师只有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备课时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备课时要有学生个体的差异意识,这样备课时才会有所构思;其次,教师要设计分层教学教案,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三,教学时教师必须真正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 1 / 12 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分层教学中让学生各得其所;第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三、备课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一些具有生命价值的教学资源应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去挖掘,有大量的资源我们可以利用。我们首先要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并进行精心筛选;第二,平时做个有心人,经常搜集一些教学资料;第三,学会储备,把平时搜集的资料分类进行保管;第四,学会资源共享。在备课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所收集的资料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要力争做到;1.学“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2.用“生活”。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服务于“生活”。因为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所以,要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增强这方面的意识。4.创造“生活”。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行对生活的创新。

四、备课要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拓展,既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又要完成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有效地进行资源重组,合理运用多媒体整合课程资源,较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主要应做到三个整合:1.目标整合,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2.内容整合;3.形式整合;4.各种资源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必须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教育效果

五、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理念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在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的思想,强调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反对以教案为本位,其实质是以开发代替封闭,2 / 12 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的过程。教案要以显性教案为主转向以隐性教案为主,要从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2.教科书文本内容分析的维度是什么? 1.内容难度

所谓教科书的内容难度,简单地讲就是内容的难易程度。对于教科书的文本来说,内容的难度是人们首先关注的问题,这就须要借助一定的模型或工具开展研究。

2.设计风格

教科书文本的课程设计风格往往决定着教科书的发展方向。事实上,螺旋式与直线式是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而认知发展价值取向的设计模式与学术主义价值取向的设计模式也是风格迥异的价值取向。因而,进行教科书文本的质量研究,必须考虑教科书的设计风格。 3.课程容量

课程容量是教科书文本的重要指标,而通常的“容量”,多是指讲授知识的量。不容否定,知识的量是课程容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指标,还应该考虑学习者(即学生)参与操作、参与思考的量,即学生活动的量,思维的量。学生在学习相应内容时提出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产生了多少“闪光”的念头,发现了多少独到的思路,等等。当然,经验的积累、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亦应成为课程容量的构成因素。因而,确定课程容量的根本标准在于课程内容潜在的学习效果,也就是力求使上述的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取得最佳效果

/ 12 3.在备课活动中,教师要备学生的哪些方面?

答:在备课活动中,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备学生的知识基础,备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生活关注点,备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等内容展开的。

(一)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

学生原有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对他进一步学习新的学科内容、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教师要根据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认知活动能力,注重从知识的整体入手。对数学教学中一些重要概念和规律的揭示,注意遵从适应知识内在的矛盾关系,并有意识地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设计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和有丰富数学内涵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二)备学生的知识基础

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这对备好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备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

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四)备学生的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六种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终身学习4 / 12 能力。教师首先要将这六种能力结合所教年级制定出应达到的目标,合理地进行备课。

(五)备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备课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因此,作为教师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分析、记录学生们存在的各种问题,调整方法,制定相应措施。

(六)备学生的身心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总之,好的课堂教学,既要联系教学内容的实际,更要联系学生实际,注重研究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包括什么内容? 答:当前,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

(1)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

(2)研究教材。特别是要认真钻研教科书,理清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维目标在教科书 中的具体体现,准确理解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的关键,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

(3)研究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想状况,选准本课的起点和基点,使分层教学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4)研究例题、习题,设计好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内容。不仅要设计教学效果检测的基本方法与内容,而且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例题、随堂练习题,确保教学的 5 / 12 效果与覆盖面。例题、习题的题目要紧扣新课标、教科书和学生实际,要兼顾深度、广度,体现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5)研究教学的教育素材。要找出教学内容的教育渗透点,特别是要关注每名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终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意识的培养。(6)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学生现有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教法,并指导学法。

(7)制定教案。教案应有明确具体的三维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分析(即重点、难点、关键)、教学过程(包括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处理方法、教学手段、体现教育因素、教学小结等),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作业、板书设计等。(8)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针对课堂教学或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占用的时间一般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5.影响备课的主要因素有什么? 答:影响备课的主要因素有什么?

高质量的教案的形成,受制于诸多关键要素,准确地把握这些要素,是确保备课质量的关键。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准确性

所谓目标准确,是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因此,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制约着备课的质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把握的准确性

/ 12 几乎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

一般说来,一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难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

为此,在备课中,首先,我们必须把握住重点和难点,当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应该认真考虑:通过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那些主要的、关键性的知识就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容易出错的知识就是教学的难点。其次,考虑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重点和难点确定以后教师还要考虑:教学时怎样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怎样与学生已有的旧知相联系,最终制定出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此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学情分析的准确性

用于教学的知识要符合连贯性和逻辑性的原则,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引申而来的,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是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如果学生对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备课时,要根据所教知识的内容,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确定须要跟学生补哪些知识漏洞,课的导入安排什么复习内容,新授课应选择什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四)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源于备课工作的充分:首先要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7 / 12 例如,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其次,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教学内容。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再次,要根据教学需要来选择。对于一些思考方法一致、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在教学时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来安排教学内容。

总之,在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准,既不要多选也不能少选,多选了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少选了会造成课堂教学松散、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的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在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切不可盲目迷信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上的课时安排一般是比较紧的,它是在理想的教学情况下确定的课时安排,有的内容安排得过松,有的内容安排得过紧,一般都要对教参上的课时安排进行适当调整,至于怎么调整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学顺利时可以压缩一两课时,教学不顺利时可以放宽一两课时。

(五)问题设计的恰当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交流的多边活动,师与生、生与生间的相互交流活动主要是靠教师的提问、学生的答问、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来实现的。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之下进行思维和交流信息并相互启发,同时教师从学生的回答和信息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的进程。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机制正常运转,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主动的合作和交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就变成备课的重要工作,尤其在今天强调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今天。教师设计的问题,首先要精,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质量高优劣。教师的课堂提问要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能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兴趣,要能层层深入击中知识的本质,要能解决课 8 / 12 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避免诸如你们懂不懂啊,会不会啊,有没有问题啊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其次是时机要恰当,要把问题设置在知识的重点之处、知识的转折和发展之处、学生遇到学习困难之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节省教学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细节考虑的周密性

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虽然是一些细小的问题,但是也能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细小的问题也能酿成大的失误,因此,备课时不要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问题。细节问题包括的内容很多:有板书设计问题:板书是否科学、合理、简洁、实用;有提问、演示、作图的问题:问题是否准确,无歧义,演示是否到位,准确无误,作图是否科学,合理;有前后衔接问题:有没有过渡性语言,过渡性语言是否简洁明了;有教学设计问题:对教学的难点之处、关键之处是否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估计,是否设计了两套甚至几套教学的方案,以应付课堂教学中的特发事件等,做到万无一失;有学生作业书写格式的指导问题等。

在备课时,教师要通盘考虑各个教学环节,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才可能使课堂教学自然,流畅,扣人心弦。

(七)学习方法制定的适切性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又能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效果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而,备课质量也受制于学法的适切性。

目前,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种: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可分为机械接受性学习和有意义接受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可分为指导发现性学习、独立发现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

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法,首先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其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再次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一般来 9 / 12 讲,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可以选择独立发现性学习的方法,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可以采用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方法,对于有多种解决问题方法且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的教学,则应当采用创新性学习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各种学习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在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上,不要人云亦云,更不可追求时髦,追赶时尚,不管教什么知识、上什么课都使用指导发现性学习法、独立发现性学习法、创新性学习法,而把传统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法一律废除,这样教学只能是浪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提倡操作、发现、讨论、归纳、猜想、论证、自学、交流等学习方法。

(八)施教方法制定的恰当性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引探教学法等。教无定法是指在实际教学时,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不同的教师,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师不同的学生,同样的教师和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都不相同,因为每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各自的优点、缺陷和适用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般的做法是:一个知识开端的教学通常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进行教学,如数学概念的教学;比较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在教到关键之处采用演示法、实验法进行教学;对于一些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可采用尝试教学法、引探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和练习法进行教学。但是,一节课中用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教学的进程交替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有的教学内容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就要结合实际情况择优选择。

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为准。值得一提的是,选择教法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绝不能凭空想象,不切实际。

/ 12

(九)资源与教具准备的充分性

多媒体课件和教具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教具、多媒体课件制作演示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必要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具。多媒体课件和教具的制作要具备色彩鲜明、直观性强、便于操作演示、能反映知识的本质等特点。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制作好以后,教师还要先进行操作演示,看看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须要作如何改进,确保课堂演示万无一失。但是有的教师认为有了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就无须制作教具了。这是一种偏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原因是:多媒体课件和教具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多媒体课件是高科技产物,它具有动感性强、操作方便等优点,但是它又有制作麻烦、花时多、教学成本高的缺点,教师不可能课课都使用,一般在教学中偶尔使用或只在公开教学时使用,而教具具有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教学成本低等优点,便于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

另外,多媒体课件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东西,教具比起多媒体课件来更具有真实性,更直观,它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多媒体课件无法取代的,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就离不开实物教具的使用,认时间的教学就离不开实物钟的操作和演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这两种辅助教学手段,不可偏爱一种而放弃另一种。

课堂中偶发的小事故会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周详,尽量把这些偶发事件的发生率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如:上课前先检查要使用的电教设备是否已经安装或调试好,上课要用的图片、练习题或其他的教具有否准备就绪;一旦完成了教学任务却仍未到下课时间,应临时增加哪些活动;若时间紧,要下课了还未完成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该删掉哪些环节等。有了多方面的充分准备,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十)课堂练习设计的恰当性

/ 12 课堂练习是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服务的,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所以,课堂练习设计的恰当性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

在设计高质量的课堂练习题时,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基本题要练足练好,要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题要能真正发挥作用,要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可只重数量而轻质量。其次,课堂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有变化,有发展,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练习,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不可重发展提高题的练习而轻基本题的练习。再次,课堂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重点知识重点练,难点知识反复练,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要设计一些新旧知识的对比练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实施新理念下的中小学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是为学习服务。克服教学目标分析中的“知识结果中心”倾向,学习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倾向,和教学策略制定中的“教师中心”倾向,是当前备课活动中十分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上一篇:测绘数据保密协议下一篇:我不补课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