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乡镇财政

2024-08-07

新时期我国乡镇财政(共3篇)

新时期我国乡镇财政 篇1

乡镇财政是我国整个财政体系的基础和基石,直接面对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在巩固基层政权、提供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甘州区乡镇财政机构于1985年按“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设立,经历了建设期(1985-1993年)、发展期(1994-2004年)和转型期(2005年至今),乡镇财政的职能定位在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根据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需要相应进行了多次调整,特别是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和2007年实施“乡财区管乡用”改革后,乡镇财政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加速,新农村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内容逐年拓展,各级财政支持“三农”的资金迅猛增长,乡镇财政承担的工作任务比以前更为繁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较为突出,原有乡镇财政职能已不适应新时期乡镇财政工作需要。如何转变、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职能,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和监督,成为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座谈交流和听取意见掌握实情,借鉴外地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探索形成了一些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工作思路,以期对今后推进乡镇财政改革提供参考。

一、甘州区乡镇财政管理现状

甘州区乡镇政府共设18个乡镇财政所。乡镇财政所目前实行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区财政局管理为辅的双重管理体制。各乡镇财政所共核定事业编制87人,2013年末乡镇财政所实有在职干部83人,其中公务员39人,事业人员44人。每个财政所根据辖区人口等因素配备工作人员3—5人。2007年起撤消乡镇金库,实行“乡财区管乡用”的收支管理体制。乡镇政府运转经费、强农惠农补贴和项目资金等各类财政资金自2012年起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

为适应新时期乡镇财政工作,逐步调整完善乡镇财政职能,乡镇财政所目前主要履行非税收入征管、财政惠农补贴发放、预算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职责,履行乡镇财政资金、政府性债务、政府采购、国有资产、村级财务等监管职能。根据履行职能及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财政所设置所长、预算会计、专项会计、经费会计、惠农补贴发放专管员、财政监督员6个岗位。

总体来看,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组织税收收入职能消失,预算管理职能弱化,会计核算等财务管理职能持续加强,落实惠农补贴、项目建设等公共服务职能日益强化,财政监督职能作用发挥不够。乡镇财政职能有增有减,工作越来越细,业务量越来越大。但在乡镇财政工作实践中,原有的一些职能还不够规范和完善,新增的惠农补贴审核发放等职能不断强化,“条条”下达的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等尚未全部纳入监管范围,亟需加强统一政策指导和协调。

二、影响乡镇财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乡镇政府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对调整完善乡镇财政职能重视不够

近几年省市区财政把乡镇财政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面实施规范化财政所建设,2011—2013年省、市、区财政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对甘州区18个乡镇财政所基础设施进行整体更新改造,乡镇财政所办公用房、惠农服务大厅、交通工具和办公设备配备基本到位,为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不少乡镇领导认为乡镇财政所现在一不收税,二无预算,惠农资金也由银行代发,只是在办公室记记账、填填表,两三个人就能承担,对乡镇财政所当前承担的工作职责认识不全面、不准确,对新时期乡镇财政职能转变定位不清、重视不够,在工作上推动缓慢、配合不力,制约了乡镇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未能形成实施乡镇财政改革的大环境,导致乡镇财政职能上“缺位、空位、错位”等现象并存。

(二)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脱节,不利于实施乡镇财政职能转变

按中央和省上关于乡镇财政归口管理的要求,乡镇财政所应实行垂直管理,人员编制和经费要全部上划县区财政。但甘州区目前仍实行乡镇政府和区财政局双重管理的模式,财政所机构人员仍由乡镇党委政府管理,区财政局仅对财政财务业务工作给予指导。乡镇政府几乎每年都要对财政所人员进行调整,造成财政所人员极不稳定,队伍较为松散,工作力量明显不足,财政干部一般每所仅3-5人,大部分财政干部身兼数职,除完成繁重的财政工作任务外,还要进行乡镇安排的其他工作,影响了财政所职能的发挥。加上财政所长职级待遇长期得不到落实,挫伤了乡镇财政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财政所目前很难留得住年轻干部,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已出现一定的断档。

(三)乡镇财政监督体制和手段不完善,使乡镇财政监管职能难以落实履行到位

一是乡镇财政所是乡镇政府的内设机构,没有独立的执法主体资格,对乡镇范围内检查出的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乡镇财政所没有资格下达处罚决定,使违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罚和处理,难以形成有效的震慑和约束,使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二是受管理体制机制制约,惠农资金条块分割管理,很多农业类项目由区级行业主管部门管理实施,因行政隶属关系不同,乡镇财政所实际上无法对本辖区内的这些项目资金开展监督检查。三是过去乡镇财政的监管手段主要是会计监管,监管资金主要是政府运行经费,面对规模较大、种类较多的专项资金,乡镇财政干部财政监督知识较为欠缺,监管队伍专业化程度明显不足,监督方法较为简单,检查业务流程不熟,直接影响到监督检查的质量,乡镇财政监督职能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四)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滞后,难以适应当前乡镇财政改革的新要求

目前甘州区乡镇财政干部队伍总体呈现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不适应的情况,一是财政所长年龄普遍偏大,18个财政所长中12个已超过50岁,均为中专或高中学历,财政财务知识更新较慢,不掌握信息化管理手段,无法适应精细化管理和财政改革的需要。二是近几年新分配或调整到财政所的干部,财政财会类专业毕业的人员很少,大部分年轻财政干部对会计实务、强农惠农政策及财政监管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少,财政财务技能较为欠缺,不能在短时期内承担起主要财政工作,乡镇财政日常管理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三是乡镇财政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不高,受财政所长年龄偏大、人员流动性大等因素影响,乡镇财政业务和政策培训跟进不足,虽然每年都进行常规培训,但培训手段跟不上财政改革发展需要,培训总体效果并不明显,面对当前乡镇财政实施管理和落实政策的程序严、标准高、业务量大的形势,乡镇财政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还难以适应。

三、加快推进乡镇财政职能转变的思路和措施

针对上述乡镇财政管理职能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应从转变观念入手,准确认识和定位新时期乡镇财政职能,明确改革目标和方向,凝聚各方改革合力,切实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创造宽松有利的条件,加快实施调整完善乡镇财政职能工作,实现乡镇财政职能三个方面的转变,即由组织收入为主向管理支出为主转变,由为乡村组织服务为主向为“三农”服务为主转变,由重分配轻监管向分配监管并重转变,为全区“三农”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统一思想认识,增强乡镇财政职能转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思路决定出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积极引导乡镇政府领导切实转变观念,跳出认识误区,摒弃由于乡镇财政组织收入和预算管理职能弱化带来的乡镇财政所作用不大的消极认识,突破财政工作就是“收收支支”的狭隘观念,从乡镇财政是“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者、‘三农’工作的服务者、财经法规的执行者、财政资金的监督者”的高度,重新认识乡镇财政在乡镇政府职能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实施乡镇财政改革的紧迫性,积极支持乡镇财政所开展工作,为乡镇财政职能转变和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二)改革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强乡镇财政机构队伍建设

自2009年以来,省、市相继印发了乡镇财政管理改革的有关文件,其核心内容是改革现有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实行乡镇财政所上划县区财政垂直管理的模式,这是省、市政府站在新时期乡镇财政发展的高度做出的科学决策。目前,我区乡镇财政仍存在机构松散、队伍不稳、资金监管乏力、职能发挥有限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没有理顺造成的。因此,应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借鉴兄弟县区上划管理经验,向区委、政府主要领导全面、详细汇报在当前乡镇财政管理发展形势下,乡镇财政所实行区财政局垂直管理对实现机构独立、干部队伍稳定、业务素质提高、监管能力加强等方面的重要性,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对乡镇财政所重新开展“定编、定员、定岗”,及早完成乡镇财政机构及人员整体上划,实现乡镇财政垂直管理,推动乡镇财政机构建设,稳定乡镇财政队伍,为乡镇财政履行好职能提供保障。

(三)突出主业调整充实工作职能,不断提升服务和保障“三农”发展的能力

一是着力强化财政监督职能,确保强农惠农资金安全和使用绩效。研究制定《甘州区乡镇财政监管工作办法》,明确乡镇财政所以区财政局为主体开展监督检查,印发统一的监督检查工作流程及工作底稿、检查通知书、报告书等文书,指导乡镇财政所发挥自身优势,就地就近全过程实施规范的监督检查。乡镇财政所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区财政部门,由区财政部门对违规违纪单位或个人给予处罚,使监督工作统一、规范、严肃、有始有终,保障好“三农”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各乡镇财政所要创新工作方法,丰富监管手段,拓展监督范围,实现监管全覆盖,依据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办法和流程,对乡镇辖区内行政事业单位、村委会执行有关财政财务法规情况进行监督,对乡镇财政自身管理的惠农补贴资金、非税收入、公用经费加强会计监督,对上级财政及主管部门直接下达到乡镇行政事业单位、村委会的项目资金、惠农补贴以及公用经费等财政性资金进行跟踪监督,对乡镇行政事业单位、村委会国有资产及政府采购管理进行指导监督,为强农惠农资金发挥绩效“保驾护航”。二是调整收入征管职能,规范乡镇非税收入管理。乡镇财政要承担起辖区内社会抚养费、国有资产租赁收入、制种服务费等非税收入的征管职责,由财政所统一管理非税票据,建立起乡镇政府非税收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统一平台”的征缴体系,严查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乱摊派、乱收费增加农民负担等行为,确保“收支两条线”规定的落实。三是强化财务管理职能,夯实乡镇财政科学精细规范管理基础。乡镇财政要通过加强银行账户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应用财务软件核算、加强会计业务培训等措施,规范财政及辖区各单位和村级组织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使会计监督发挥应有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财政财务日常管理水平,及时消除有可能产生违纪违规的漏洞,为乡镇财政财务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打牢“地基”。四是健全落实惠农补贴政策职能,提升乡镇财政公共服务水平。各乡镇财政所要组织干部认真学习各项惠农政策,强化责任意识,把好审核关口,严格依据甘州区强农惠农补贴资金“一册明、一折统”工作办法和流程,规范惠农补贴资金发放程序,坚决防止虚报冒领、截留、挪用补贴资金的行为,使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下去,当好服务农民群众的“排头兵”。

(四)加强乡镇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切实提高乡镇财政履职能力

针对目前乡镇财政干部财务会计、财经政策和法规、财政监督、计算机信息网络应用等知识不足的现状,区财政部门将顺应形势,与时俱进,制定乡镇财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计划,拿出科学实效的教育培训工作方案,实行集中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专项业务指导与全面政策培训相结合,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开展培训,着力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通过“送出去、请进来”,一方面选送业务骨干到省、市财经院校进行专业学习,培养出乡镇财政管理改革的“领军人才”,另一方面邀请财经院校专业教师或上级财政部门有教学经验的业务骨干到我区进行讲授,全方位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素质,为推行各项财政改革建立知识储备,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各乡镇财政所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及时转换工作角色,主动履行好财政职责,变“事后出手”为“提前介入”,变“被动付账”为“主动买单”,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服务和监督水平,在积极服务于“三农”和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自身地位和价值,更好地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新时期我国乡镇财政 篇2

乡镇财政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财政,是乡镇政府履行各项社会经济职能的财力保障。为全面了解乡镇财政建设情况,探讨解决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升基层财政建设水平,根据省厅的部署安排,我局抽调人员组成调研组,着重就当前乡镇财政职能定位、乡镇财政体制、资金监管、机构现状、干部队伍建设等内容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乡镇财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乡镇财政自1983年建立以来,在巩固基层政权、加强乡镇政府收支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十一五”以来乡镇财政发展情况

1、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概况。金安区国土面积1657平方公里,东邻合肥,辖17个乡镇、5个街道,总人口8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6万人。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亿元,财政收入 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20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

近年来,金安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十一五”以来经济增长连续三年超过14%。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①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到20,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36.7亿元,比的17.6亿元增长了1.08倍,年均增长15.9%;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与202359元相比,年均增长19.6%。②乡镇工业快速发展。乡镇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以上工业户数由的21户增加到了年的90户,规模工业产值由20的5.1亿元增加到2011年54.3亿元,年均增长60.5%。③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末,全区农村农机总动力达到91万千瓦时,年均增长9%;农村用电量达到5566万千瓦时,年增长1O%;实现1OO%的行政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医疗卫生条件全面改善;基本解决了20万人饮水质量安全问题。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④三产旅游、商贸快速发展。在全面转型发展中乡镇逐步调优结构,特别是旅游,在南部四乡镇已获得4A景区4处、3A景区2处的情况下,将在三十铺镇着重打造投资达40亿元的中国—南溪古镇,张店镇大别山石窟二期,中店乡悠然南山、华侨城、老年公寓等,这些项目的建成和运营必将成为我区乡镇经济增长的新起点。

2、乡镇财政收支总量和结构情况。①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年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96万元,到2011年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358万元,增长3.31倍,年均增长33.9%。②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乡镇财政收入总量为50370万元,其中财政征收非税收入为9492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18.8%,且比例成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乡镇财政征收非税收入为2691万元,占全年乡镇财政收入19358万元的14%。③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06年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495万元,到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781万元,增长2.14倍,年均增长21%。2011年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3628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6%。

3、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及工作经费保障情况。2011年乡镇财政供养人员为1431人(其中在职819人,离退休612人),年人均实际财政支出9.5万元(含基本支出和各类专项支出)。

4、乡镇“三资”管理工作情况。为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三资)的管理,各乡镇都成立了“三资”管理服务机构,做到办公有地点、办事有人员、管理有制度、工作有程序。

5、乡镇政府债务管理情况。2006年乡镇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6亿元, 2011年乡镇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2.2亿元,乡镇债务多为历史性债务和建设性债务,大多因拆迁安置、道路修建、集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配套等形成的直接债务或间接债务。近几年通过加强债务管理和制度约束,区对乡体制中要求建立偿债准备金等措施,乡镇债务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近年来加强乡镇财政建设情况

1、财政职能转变情况。近年来,财政所主要是承担乡镇一般预算资金和收支管理、国有(集体)资产管理、财政补贴资金发放与信息化管理、执行财政监督、参与农村综合改革等,与取消农业税前相比,乡镇财政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主要表现在“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向农民收钱的“征管型”向现在给农民发钱的“服务型”转变。二是由过去抓收入为主的“收入型”向现在管理财政收支的“收支并重型”转变。三是由过去“单纯业务型”向现在“综合协调型”转变。

2、乡镇业务建设情况。近年来,由于不断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加强收支管理,乡镇财政业务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向乡直部门和村级组织延伸。将乡镇所有乡直部门的财务纳入财政统筹,取消乡直部门的会计和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变过去各自为政、多途管理为财政所统一管理。成立了“村账乡管”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帮助村级组织建立村民理财小组。二是强化对涉农专项资金监督,乡镇财政由资金管理向资产、债务管理延伸,乡镇财政监督向用款单位、具体项目等全程监督延伸。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主动参与土地出让金等专项资金管理;建立完善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同时对乡镇部门的固定资产进行了登记和监督,防止资产流失;乡镇财政会同有关部门对乡村债务权债务进行全面清理审核。三是预算管理逐步规范。实施乡镇财政综合预算改革,增强预算约束,乡镇预算编制随意,执行不严肃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加强乡镇非税收入管理,收支基本纳入预算管理。定期协调税收征管部门收入征管工作,协税护税抓收入机制基本形成。四是做好民生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由保工资、保运转向保民生、保农业农村发展延伸。通过实行“一卡通”、“一站式”服务等方式,将各项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把国家的涉农补贴、家电下乡等各项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向农村倾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

3、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1)目前,区财政设立专门的乡镇财政管理机构,即农村财政管理局(区局二级机构)负责乡镇财政所的日常管理、考核、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等职责。(2)金安区共有乡镇街财政所22个,其中:乡镇17个,街道办事处5个(其中涉农街道2个)。全部属于事业机构。(3)全区实有乡镇财政工作人员130人。按年龄结构分,30岁以下9人;30-45岁的52人;45岁以上的69人。按文化程度状况分,研究生2人,本科以上学历的56人;大专学历的64人;高中学历的8人。

自从4月全省乡镇机构改革后,财政所三权也上划区局管理,乡镇财政所工作人员的工资、医保、住房公积金等全部上划区财政局机关统一管理,上划管理后,通过这几年抓机关效能建设、人员培训、绩效考评、廉政教育等,财政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4、乡镇财政基础设施不断加强。近年来,乘着省厅提出创建规范化基层财政所的东风,区财政对基层财政所也做了详细改扩建规划,基本上分三年完成,到今年底全区90%以上的乡镇都能完成创建规范化财政所任务。通过近年创建规范化财政所工作的有序开展,乡镇财政所面貌大为改观,基本做到电子显示屏及时公布信息;电子触摸屏方便群众来访查询,办公环境优雅,办公设施齐全,办公逐步由手工化向电算化操作转变,财政干部精神面貌大为改观。但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改善,如电子信息化应用仍较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网上办公任重道远。同时全区没有一个乡镇财政所配备公务用车。

(三)当前乡镇财政管理开展情况

1、乡镇财政管理的主要对象和范围。乡镇财政管理对象,按照有关法规、文件精神理解,主要就是乡镇财政监督、协调、服务的对象。传统管理对象就是乡镇本级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收支,新时期则向村级组织经济收支延伸。现在仅从服务角度来说,则向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为全体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延伸,因为更多财政的惠农资金将直接通过乡镇财政发放到人民群众手中。乡镇财政的管理范围除了包括乡镇财政本级的各项财政性资金、上级下达资金、民生工程资金以及村级组织运转资金外,还包括各种惠农支农资金,还包括乡、村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的管理等。这种管理对象的不断延伸和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正是当前财政所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繁忙的原因所在。

2、当前乡镇财政管理模式。金安区仍是区乡两级财政,财政各自独立,区对乡实施财政管理体制,调节乡镇财政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具体管理方式仍实行“乡财区管乡用”模式,这是根据金安区政府《关于乡财区管乡用试点改革实施意见》来确定的,主要内容是“预算共编、账户统设、工资统发、采购统办、集中核算”。到目前为止,除了会计核算回归各乡镇以外,其他几项政策仍在继续执行。

3、“乡财区管乡用”改革所采取的措施。一是明确乡镇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属于乡镇的财政和事权范围内的支出,仍由乡镇按规定程序审批,区财政进一步加大对乡镇转移支付补助力度,支持乡镇发展经济。二是统一设置账户。取消乡镇政府及所属部门在各金融机构开设的所有账户,取消乡镇金库,乡镇国税、地税及农税收入直接划缴区级金库。三是实行工资统发。区财政在乡镇财力范围内对乡镇实行工资统一打卡发放。四是实行先会计集中核算,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改革初期实行乡镇收支区级集中核算,20核算回归乡镇,乡镇支出实行区级国库集中支付。五是加强票据管理。取消乡镇财政所的票据管理权,上收到区财政局统一管理,切实做到以票管收,票款同行。五是强化债务控制。一方面冻结存量债务,另一方面控制增量债务,乡镇举办公益事业,或因乡镇经济发展需要举借新债的,须在落实还款资金来源、还款时间后,报区财政局初审,经区政府审批后方可实施。

4、取得主要成效。通过几年的实践来看,实行“乡财区管乡用”这一管理模式对于规范乡镇收支行为、提高了乡镇财政管理水平、保障工资正常发放、保障乡镇正常运转、遏制新增债务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当前乡镇财政体制情况

金安区19个乡镇街,发展不平衡,有的乡镇发展很快,有的边远乡镇自保工资都很困难,根本谈不上发展,所以区财政必须根据乡镇经济发展现状、结合上级转移支付情况,对乡镇实行以调节收入、平衡支出为主的财政体制,落实“向下倾斜”政策,保障各乡镇正常运转、发展需要。目前区对乡20到第四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已制定实施。

1、新一轮财政体制主要内容。第四轮财政制定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结合、统筹兼顾和让利乡镇相结合、激励奖惩和调节机制、简明规范和便利操作相结合”的四项原则。确定了以“核定收支基数、差额全部上解(或补助)、一定五年不变、超收分档分成”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财政体制。

(1)核定收支基数。一是按前三年水平合理确定财力基数。二是通过认真测算,确定乡镇人均4.8万元为支出基数。(2)按照体制确定的乡镇财力、支出基数,确定乡镇上解或补助。财力大于支出基数,上交;财力小于支出基数,补助。一经确定,五年不变。(3)超收分档分成。根据年度完成财政实绩,超基数财力部分,区乡依比例参与分成,多超多得。

2、落实“向下倾斜”政策。新一轮体制进一步赋予乡镇行为一级政府所享有的权责。(1)财政收入向乡镇倾斜。区财政按照财权与事权匹配原则,将乡镇属地各项收入划归乡镇,包括国、地、财所有收入,确保乡镇收入完整性,包括部分区级招商引资企业落户乡镇,产生的税费收入都作为乡镇收入。(2)向乡镇下放财政支出责任。区财政部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将涉及乡镇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安治理、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群团工作、民政社保、抚恤救济、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农业生产、防汛抗旱、集镇建设、民生工程、消化偿还债务、提供公共服务等各项行政事业支出和其他适宜于乡镇直接管理的行政工作职责下放乡镇,同时也将支出责任随同下放乡镇,实现乡镇财权与事权的统一,并按规定在体制中予以经费保障。(2)财政体制统筹兼顾乡镇发展。对财力水平较低的13个乡镇,区财政拿出一定财力予以补助。对财力水平较高的6个乡镇,区财政调节上解,并制定激励机制,促进增收,统筹兼顾乡镇平衡发展。

(五)当前乡镇财政管理及其体制上存在的难点、不足、制约因素及其成因

1、难点和不足。随着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乡镇在财政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已影响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健康运行。

(1)职能、职责定位不明晰。目前,随着乡镇财政管理服务对象的不断延伸,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乡镇财政有些工作有“越位”和“缺位”现象,如“三资”代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家电下乡、联村包村等不同程度“越位” 现象;而预算管理、财政监督、资产管理等职能不同程度“缺位”。一是乡镇预算管理职能弱化。有的乡镇预算仅限于乡人代会的一份预决算报告,预算的约束与监督作用有待提高,“三公经费”所占支出比重有待降低。二是乡镇财政监督乏力。随着下拔到乡镇的涉农项目资金增多,按现行的管理办法理,实施区级“报账制”多,乡镇直接管理的少,使本属于乡镇财政管理监督的职能被肢解,资金使用监督“缺位”问题突出。三是非税收入管理与资产管理不到位。非税收入管理职能落不到实处。由于机构上划,在乡镇中的行政执法权(如公安、工商、司法等)大多直接或间接地掌握在上级相关职能部门手中,脱离乡镇财政监督。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也落不到实处,乡镇大部分单位由区级部门主管,单位的资产同乡镇财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区级财政“鞭长莫及”,乡镇财政“有职无权”,形成国有资产管理上的脱节。

(2)乡镇财政收入质量有待提高。 在区对乡体制中,每年对乡镇收入目标任务都有一定比例的增长要求,有的乡镇财政收入基数高,则增长要求高;有的乡镇本身有困难,完成任务压力大。为了完成任务,有的乡镇通过增大非税收入入库比重办法,造成财政收入质量不高;有的乡镇甚至出现“挖税”现象,既增加了税收成本,又影响了财政收入的真实性。

(3)财政所工作量、工作难度大。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越来越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农户补贴最终都要靠财政所来落实到户,加上“三资”代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民生工程工作,乡镇财政所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同时,由于人手普遍缺少,乡镇财政干部不得不身兼数职,做“万精油”型干部。大多数业务人员既当核算员,又当系统管理员,甚至还兼家电下乡、档案管理、票据管理等多项工作,还要联村办点,参与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等,任务十分繁重。

(4)债务风险大。乡镇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时间长、原因多、数额大,部分乡镇消化困难。乡镇地方政府性债务中近1.9亿元都属历史遗留债务,而且多属于经济条件不好,或正处起步发展阶段的乡镇。

2、制约因素及其成原因分析。上述存在困难和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完善。第一,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事权变化,财政面临的工作变化与传统制度要求不相适应,导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乡镇财政职能存在的“缺位”、“越位”等现象。第二,没有完全落实“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乡镇的预算和监督权限不完整,不配套,造成乡镇财政预算弱化、监督不力的现状。第三,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机制和制度约束,在财政支出中,财务收支活动不能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第四,经济发展目标任务考核任务重,特别是财政收入任务考核,是各级各位领导关心、关注的焦点,重压之下,常常出现扭曲情况。第五,历史性债务和政策性债务是乡镇债务构成的主要因素。

二、今后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乡镇财政的地位和作用。全区的乡镇财政所机构和职能在先后经历了两轮机构改革后方面基本稳定下来,其地位和作用也得到社会的逐步认可。一是乡镇财政作为农村乡镇财力分配的职能部门,为乡镇一级政权履行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等职能提供基本的财力保障。二是乡镇财政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乡镇财政充分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带动其他资金投入农业是增加农业投入的有力手段。此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很大一部分是投放在乡镇及乡镇以下的,乡镇财政对这部分资金使用,要进行项目论证和跟踪问责等工作,它所发挥的监督管理作用是区级财政和其他主管部门无法替代的。三是乡镇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区级财政的基础。首先从乡镇财政组织收入的能力上看,乡镇预算内收入不断增长,是乡镇经济发展后盾。其次从我区乡镇财政收入占区级财政收入的比重看,2011年乡镇财政收入占区级财政收入的比重达28%,是区级财政的稳固基础。

建议将乡镇财政建设纳入国家财政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尽快出台乡镇财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根据当前乡镇财政的特点,转变职能,科学宣传乡镇财政职能作用,加强对支出的监督和跟踪,从政策和法规层面明确乡镇财政的地位和作用。

(二)明确任务,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职能

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尽管征收的职能有所淡化,但资金监管和为民服务的职能非但没有削弱而且亟需加强。随着财政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乡镇财政管理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合理定位乡镇财政职能非常紧迫,非常必要。要根据“一级政府,一级财政”这个大前提,围绕有利于服务乡镇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利于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和规范财政资金管理,有利于确保党和政府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着力从五个方面加强乡镇财政职能建设。

一是收入管理职能。组织财源建设,培植乡镇财源;组织协调乡镇财政收入管理负责乡镇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及资产资源性收入等征收工作,管理财政票据。二是分配资金职能。包括统筹分配乡镇财政性资金,支持乡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组织执行乡镇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组织制订本级经费开支标准定额;批复部门单位的年度预决算;负责编制财政预决算草案,参与上级安排乡村项目的组织申报和资金分配;对乡镇财力进行综合平衡。三是监督管理职能。负责监督管理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监督检查各项财政政策和财务会计执行情况;负责监督管理乡镇各项财政性资金、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村级组织运转资金,监督管理乡镇资产,监督管理乡镇政府性债务,监督检查乡镇内公益项目的实施情况,协助监督管理乡镇范围内的会计工作,负责对乡镇财政性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四是落实政策职能。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民生财政政策,财经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度。五是服务发展职能。参与制定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运用财税政策工具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负责财税政策咨询辅导,指导单位申报政策扶持项目资金;组织或协助财政扶持的村内公益事业建设;负责会计培训、财务辅导。

(三)进一步创新乡镇财政管理模式

按照“工作流程科学化、管理目标精细化”的原则,在“乡财区管”的基础上,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乡镇财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对接。

1、预算编制管理精细化。坚持预算标准化,包括编制支出定额标准化、编制要求标准化、编制格式标准化等,全面掌握所属预算单位人员工资、资产负债、收费标准等基础信息基础数据信息。健全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推进基本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细化乡镇财政预算编制。健全预算执行机制,强化预算约束。2、收入管理精细化。编制完整收入预算,积极协调征管部门,严格按均衡要求组织收入入库。完善非税收入征管制度,在农村范围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款,实行收缴分离。3、项目资金管理精细化。首先要赋予乡镇财政履行资金监管的权利,乡镇财政要从项目的论证、立项、申报,到资金的拨付、工程的验收、跟踪问效等进行全程监管,及时发现并纠正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对各类项目的专项资金,实行分类管理,实行区乡两级报账制。对于实施范围广、涉及多个乡镇的项目在区级报账;在一个乡镇范围内的实行当地报账。4、“一卡通”资金管理精细化。对涉农“一卡通”资金实行“五个一”管理,即“指标一同下、资金一户管、服务一站办、补助一卡发、收支一本账”。财政所每年会同相关站(所)通过上门调查、走访等方式,核对补助对象上年补贴资金的领取情况,征求意见和建议,并对享受各项补贴资金的人员实行动态化管理。在资金发放过程中,对上报的补助对象名册和补贴金额核对无误后,再由信用社发放资金,并坚持每次发放补贴时都在财政所和各行政村张贴公示,公布举报电话,发动广大群众共同监督,杜绝冒领、套取补贴资金的现象发生。5、信息建设一体化。乡镇财政信息化建设是科学化精细管理的技术支撑,要纳入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金财工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推进乡镇财政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乡镇财政内部局域网建设和区乡财政内网联结工作,乡镇财政的所有业务工作要逐步实现网络化管理,逐步构建区乡一体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具备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乡镇财政与同级有关部门、单位的联网运行工作,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6、绩效考评制度化。加强乡镇财政目标管理考评,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考评结果的适用,做到有奖有罚。

确保上述管理模式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一是突出依法理财。严格按法津法规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二是注重流程设计。要按照精简程序、理清环节、分清责任、明确标准的要求,健全和优化财政管理工作流程,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管、绩效考评价等各项工作均依流程进行。三是完善岗责体系。科学设置工作岗位。明确界定定岗职责,确定工作衔接的节点和程序,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四是加强绩效考核。要根据岗责体系的要求,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合理确定考核标准,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积极推进预算、执行等工作绩效考核。五是健全配套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的方式稳定下来,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六是运用科技手段。加快金财工程建设,建立财政管理各环节畅通、业务标准统一、操作功能完善、网络安全可靠、覆盖所有财政资金、辐射有所有预算单位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四)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机构、队伍和基础实施建设

1、完善管理体制,着力加强乡镇机构建设。继续维持区财政局对乡镇财政所的人、财、物三权,完善管理体制。乡镇财政所代表区财政局管理乡镇财政工作,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完成乡镇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在机构性质上,建议落实乡镇财政所为行政机构,提升乡镇财政所为副科级待遇。

2、提高服务能力,着力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科学合理配备乡镇财政干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机构、岗位不健全,人员结构老化等问题,落实新人稳定增长机制。

3、建立健全乡镇财政干部激励机制。认真解决乡镇财政干部身份待遇,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经省批准的乡镇财政聘用制干部,尽快通过考核转为公务员,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将财政所序列定为公务员编制,从而赋予应有的执法主体地位,也有利于调动财政干部的积极性。

4、切实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管理水平。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乡镇财政干部培训规划,通过省、市、区三级共同努力,力争达到每三年时间对全体乡镇财政干部轮训一遍。制订实施乡镇财政干部“六五”法制培训规划,全面提高乡镇财政干部政策理论、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

5、加大乡镇财政机构投入。各级财政要加大乡镇财政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办公场所建设,完善乡镇财政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和完善财政服务大厅建设。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逐步改善办公条件,加快“金财工程”建设。建议为财政所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切实满足乡镇财政日常工作需要。

6、加强乡镇财政自身建设。一是建立基层财政所“评优创先”机制。深入开展创建“人民满意的财政所”和评选“优秀乡镇财政干部”活动。二是加强财政所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流程,健全票据管理、印鉴管理、网络管理、定期对账、定期互审等制度,保障乡镇财政人员和资金“两个安全”。三是规范和加强乡镇财政档案管理。要制订乡镇财政档案管理的具体标准和操作办法,促进乡镇财政档案规范管理。

(五)进一步完善区乡财政体制,稳步提高乡镇财力保障水平。

建立乡镇财政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向困难乡镇“补血”。继续落实“向下倾斜”政策。要根据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困难乡镇财政保障能力,向困难乡镇“补血”,解决乡镇发展平衡问题。一是在合理界定区乡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规范区乡财政管理体制,科学划分收入范围,统筹区域财力,保障乡镇基本运转支出和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需求。二是建立区对困难乡镇的体制外补助制度,对财政特别是困难乡镇进行重点帮扶。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对乡镇收入较大,财力较多的乡镇实行超收分成奖励,激励先进,不保护落后。

新时期我国乡镇财政 篇3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一、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意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其中,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 协调的运用无疑在这一成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 重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性, 在实施中注意二者的共性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

从根本上来说,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使供给与需求在变动中保持在一个最优的结构进而使社会经济维持在一个长期稳定的状态。从实施手段上来说,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二者通过政策来达到调控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相互配合才能使效果达到最好, 任意一方都不可能完全凭一己之力使问题得到完美解决, 而是需要相互弥补分别利用双方的优势来实现政策效益的最大化。以08年金融危机为例, 在危机初期, 为了扩大需求, 我们选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金融危机的中后期,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中心就由扩大需求转移到需求平衡方向上, 力图使供给需求的结构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虽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相互配合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使二者在协调中起到了制约还为经济发展设置了阻碍,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契合度, 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之一。

二、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配合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一)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协调配合方面存在限制

首先, 在货币政策方面的操作空间有限, 货币政策不仅要使人民币的币值稳定还要使外币币值稳定, 这就让货币政策陷入一个两难的选择, 既要治理通货紧缩同时又要防止经济过度膨胀, 然而对于这个选择, 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有限。比如, 央行通过操作外汇市场来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 不断地购进美元却减少人民币的发行, 使外币成为货币增加的重要来源, 又比如说, 央行通常发行短期国债来进行市场操纵而财政部却倾向于发行中长期债券, 这就使央行在市场操作方面受到很大限制。

其次, 财存款的日益增长趋势, 导致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受到阻碍, 从最近几年的数据上来看, 各级政府在央行的比例逐渐增长, 而且在一年内的不同季度中呈现不同的波动。在一个年度内, 往往前11个月内央行财政存款余额会上升, 这是由于发行国债和税收入库导致的, 从而商业银行的存款就会相应的递减, 而在第12个月, 由于财政支出加大, 央行的财政存款就会减少, 同时商业银行的存款会相应增长,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货币政策的实施造成了抵触, 使货币政策更难进行。

(二) 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不健全难以在实施中发挥最大效力

首先, 两大政策存在内部的不协调因素。通过财政政策能够使财政支出增加, 可是同时却忽视了税收在相等时间内的减少, 而货币政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解决物价和就业二者之间的矛盾, 因为很难再短期内满足物价稳定的同时又使就业量也随之提高, 而这二者之间的矛盾进而又会演变成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最后导致国内经济无法持续平稳的上升。

另外, 由于财政部与银行缺乏沟通机制导致在拟定和实施政策的过程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仅无法充分的相互协调还相互抵触, 这可以体现在1.当通货紧缩时, 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等积极地财政政策来扩大内需而货币政策则采用通货紧缩政策加重了财政风险。2.财政部与金融部的步调不一致, 这一方面体现在财政部发行的国债利率与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升下调步调不一致。例如, 当国债发行未结束时,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却下调, 致使财政部压力增大, 造成短时间内债券市场的混乱。

(三) 两大政策的市场定位不准确并且财政投资与融资体系不健全

先从第一个方面来说, 财政政策在市场中的功能侧重于经济结构的调节, 而货币政策则更注重于经济总量的调控,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财政投资与融资体系的不健全, 致使两大政策在调节过程中应把握的重点、调控实施的方法以及各自的功能定位不准确最终导致两大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 对经济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缓慢, 核心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率的解决 (核心问题主要是指近年来我国的社会资金总量持续增长导致社会资金结构失衡, 大量的资金盲目的流失现象) 。

再说第二个方面, 如前述, 财政投融资体系不健全是导致两大政策定位不准确的一个重大因素, 那么, 它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哪个方面呢?在一个标准的市场经济体系中, 财政投资与政策融资应该将大部分额度投向于农业领域, 基础性产业领域以及经济领域。可是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讲财政投融资大量运用于大型的商业和金融领域, 这就使货币政策实施起来倍加艰难, 同时也为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设置了障碍。

三、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建议

(一) 在两大政策稳定的前提下发挥各自在调控过程中的功能

第一, 要在财政政策稳定的前提下加强货币政策在稳定市场需求方面的功能,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重新为货币政策制定新的目标, 使之更加科学化并合理运用与货币有关的各种金融工具来作为辅助手段, 我们可以相对的降缓货币在供应量方面的增长幅度, 控制货币投放的总量, 完善货币的信贷结构, 我们还可以重视汇率变动在社会总需求方面的作用, 对汇率变动的区间适当的放宽, 提高人民币的升值空间, 降低社会总需求的操作难度。

第二, 在货币政策稳定的前提下发挥财政政策在总量调节方面的功能。首先要改变对货币政策的“过度有用性”观点, 放弃企图完全通过货币政策来改变现存问题的看法, 因为货币政策是通过稳定总需求来为市场经济创造货币环境, 而财政政策则是在优质的货币环境中通过对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来达到对总量的调节, 所以既要保证货币政策的稳定施行又要加强财政政策在总量调节方面的至关作用。

(二) 加强国债管理, 完善国债的市场结构

首先, 在国债管理方面要做到三点。第一, 应该发行多种国债, 增加国债发行的类型和涉及的领域, 还要扩大国债的发行量。第二, 应该逐步降低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的门槛, 解除商业银行进入国债市场的限制。因为, 只有商业银行持有国债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协调配合。第三, 对国债利率进行调整, 一直以来国债利率都普遍高于银行存储利率及其他金融产品利率, 这不利于形成市场化利率。

其次, 完善国债市场结构。1.要改变国债的投资方向, 减少政府性投资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 基础建设, 教育, 环境建设领域2.在发行长期国债的同时适当增加一年期以下的短期国债发行量, 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工具之一就是短期国债, 只有在现有基础上增加短期国债才能更加利于央行对宏观经济的把控使两大政策在操纵起来更加的容易。

(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

在各个时期,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必须适应那个时期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实现国家在宏观层面上调控的目标, 因此在不同的时期,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选择方式也不一样。比如, 在经济膨胀时期, 财政政策通常是利用增加收入减少支出来降低社会需求, 货币政策利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经济降温, 并且这一时期是以货币为主导, 财政政策为辅的理念, 而在经济低迷时期, 货币政策通过对资金投放量的控制来调整产业结构, 财政政策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增长。所以, 要特别注意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既要相互区别又要相互拟合。

四、结语

本文先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协调配合方面的意义开始, 强调在新时期加强二者协调配合在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接着提出二者在配合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比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协调配合方面存在限制, 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不健全难以在实施中发挥最大效力以及两大政策的市场定位不准确等, 最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要在两大政策稳定的前提下发挥各自在调控过程中的功能加强国债管理, 然后完善国债的市场结构, 最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 在新时期注重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实施中把握协同性, 才能使经济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蔺怀国.当前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J].天津经济, 2012 (4) .

[2]王旭祥, 汪圣明.国债市场发展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J].浙江金融, 2010 (4) .

[3]巴曙松, 刘孝红.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问题研究[J].福建金融, 2006 (9) .

[4]任碧云.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的技术路径[J].中国财经问题, 2009 (3)

[5]聂晴.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 2010, (21) .

上一篇:中年级实施课外阅读下一篇:弱化坚硬顶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