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案例》课程论文基本要求

2024-08-04

《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案例》课程论文基本要求(共6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案例》课程论文基本要求 篇1

《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案例》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临沂市兰山区

指导教师纪爱真

年级学院专业班级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班

姓名学号李素素 20114040104

5联系方式183542637

32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临沂市兰山区

宽敞漂亮的住房街道,温馨和谐的邻里关系,足不出村成为“上班一族”,远在他乡亦对村务了然于胸„„临沂市兰山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农民在居住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驱车行驶在兰山农村大地,广袤秀美的农村风光惹人沉醉,不时有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映入眼帘;进村入户,看到的是一张张幸福笑脸,感受到的是新农村建设带来的不尽活力。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兰山区农村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一)迁村并点建起田园新区。在义堂镇王朱里村村前,连片公寓楼拔地而起,镇里的同志介绍说这是结合旧村改造建起的王朱里社区,1年前搬迁进110户,今年底又有90户将搬进新居。照此速度3年内全村500户村民将全部搬进新区,可腾出土地近200亩走进居住在3号楼101室的村民刘玉晨家,但见宽敞的三室二厅内摆放着时尚家具,大彩电里正播放戏剧节目。刘玉晨说:“我有两个儿子,以前住的是草房,这次旧房改造我一下要了两套房子,外加两个车库,一共花了10多万元钱。现在的新家水电暖齐全,做饭用的是煤气,干净又方便,和以前相比,这日子是‘一步蹬天’。”

记者打趣说:“搬进楼房后,串门就不方便了吧?”刘玉晨说:“现在谁还有闲空串门!我们村仅板厂就有150家,外来务工的有7000多人,无论是开饭店,还是搞运输,只要你想干,一年赚个三五万不成问题。到了晚上,大家都到小广场上去,扭秧歌、拉呱都行,方便着呢。”

义堂镇引进社区理念,将全镇35个行政村统一规划成“八个居住区,一个中心区”,结合旧村改造,实行迁村并点,建起高标准农民公寓楼,并进行了文化、教育、卫生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内幼儿园、卫生室、超市等一应俱全,不仅美化了农民生活居住环境,而且可以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生态家园勾勒幸福前景。沿着平坦的水泥路,穿过大片的庄稼地和飘香果园,记者来到李官镇杭上村。秋日的阳光下,村子显得明亮而安静,二层结构的小楼占了全村房屋的一半以上,道路两旁的柿子树硕果满枝,有收获的玉米、花生在农户门前晾晒。从村里科技示范园赶来的村党支部书记赵荣吉说:“我们的目标是按照‘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标准,把村子建成适宜居住的生态村。目前,村里的适宜土地大多改造成了果园,种植了晚熟布郎李、日本柿子等市场销路好的果品,家家户户也都搞起了庭院经济。”70岁的老人许秀存指着门前的柿子树对记者说:“这3棵柿子树一年能给我带来1000多元的收入,冬季取暖费用就解决了。”记者问:“柿子长在大路边,不怕别人给摘走了?”许大爷笑咧了嘴:“怎么会!村里人关系都好得很,相互照顾还来不及呢。”

(三)电子政务创新民主管理。在朱保镇前寨村便民服务室里,该村远程教育操作员高吉波给记者演示了网上查询村务公开的步骤:登陆因特网,搜索“中国板材之乡”,点击第一个搜索结果,就进入了“朱保镇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在“村务公开”一栏里找到“前寨村”点击进入,该村8月份村务公开内容一目了然。鉴于外出经商人员比较多的实际,该镇利用远程教育设备联结因特网,把“村务公开栏”延伸到网络上,使外出群众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随时查询本村的基本情况。不仅如此,全镇33个村都开通了视频系统,镇里召开大型会议或者

开展技术培训,都可以通过视频快捷高效地进行。每月29日,镇里还通过视频系统对全镇定期召开“四支队伍”(即村民代表、党员议事会、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会议的情况进行监督,确保了村民的决策权。同时,村民还可以通过电子信箱为村“两委”或镇党委、政府出谋划策,或举报违法违纪行为,有效畅通了干群信息交流渠道。实行电子政务只是朱保镇完善民主管理的措施之

一。除此之外,该镇通过配强村“两委”班子,完善“四支队伍”,建立健全制度章程,全面提升民主管理水平,促进了村内公益事业的发展,党群干群关系不断融洽,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临沂兰山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新能源利用上也做了积极的改进,以发展农村沼气来改善农村农民的生活发展环境。目前,朱保镇发展农村沼气池建设350家,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种植500亩,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了生态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沼气村”发展不断扩大,今年,朱保镇桥西村被山东省能源办评为新农村建设“沼气村”,目前该村农民有37户用上了沼气灯、沼气灶,建立了猪圈、厕所、沼气池“三位一体”模式。桥西村村民孙启田高兴地说:“自打家里用上了沼气以后,庭院里、巷道上再也不见粪堆的影子了,家里家外的环境变干净了了,另外沼液和沼渣可以用来肥田,这沼气用处太大了!”朱保镇围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以发展户用沼气为重点,建立健全农村基础服务设施为手段,积极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大力推行“一池三改”模式,倡导新型能源建设,“沼气村”发展由点到面不断扩大。

目前,兰山区乡间村容整洁、沃野无边。即便是天天生活在山东临沂的人也在惊叹: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能够实现如此大的变化,离不开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合作与努力。兰山区惯行节约集约的理念。土地总量少一直是兰山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兰山区总人口88万,人均耕地只有0.38亩。兰山每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只有一两百亩,而实际需求达上千亩,城乡建设用地缺口巨大。严峻的土地资源现状成为这个区走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的强大动力。仅2007年以来,全区就盘活城乡存量土地5.76万亩,极大地满足了用地需求兰山的节约集约用地经验,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积淀。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兰山分局局长冯连伟仍然清晰地记得,2001年12月28日,在临沂市人民会堂,召开了面向全市、10万人参加的全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凡是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都参加了会议,“从那时,就拉开了兰山区乃至临沂市节约集约用地的序幕。”

开始得早、谋划得早、政府主导,是节约集约理念能在兰山发展中站住脚的第一保证。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都重视做好节约集约用地这篇文章。兰山区区长耿学伟对节约集约用地表示大力支持。他说,节约集约用地已成为缓解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兰山区本着“节约优先、合理利用、循环利用”的方针,积极开创新思路,分别探索出在城区、村镇、园区节约集约用地新途径,走出了一条符合兰山实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为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保障。兰山节约集约用地的特点,归结起来是“节地八法”,即:旧村改造“腾地”、合村并点“节地”、土地综合整治“增地”、退二进三“换地”、片区改造“挖地”、开发地下空间“拓地”、处置闲置土地“收地”、建设标准厂房“扩地”。其中,兰山区分局与市防空办等部门联合编制规划,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利用,并于2009年成功挂牌出让一宗67亩的地下空间,成交价款2600万元,是“节地八法”最新的实践。

另外,兰山区还以集约为主,从旧村改造打开突破口,进行新农村建设。从政策方面来说,归结起来,兰山采取了“一堵、一疏、一进”的办法。“堵”是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早发现、早制止,绝不手软;“疏”是加强旧村旧城改造,每年都改造100万平方米以上;“进”是稳步推进、择优引进,对城中村改造搞和谐拆迁,走自主开发、联合开发路子。针对旧城抓改造,兰山区立足“建新区、促集约”,以实施百村旧村改造工程,2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村居变成了八大社区,实现了城区有限土地的增容扩能。兰山先后划定了滨河片区、商城片区、涑河片区、铁路南片区等旧城改造片区,进行封闭运作、整体搬迁、滚动开发,让有限的土地“活”了起来。其中,仅铁路南片区就通过对3695户居民和338家企业进行拆迁或还建,腾出建设用地3047亩。从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方面,在全面落实经营性土地和工业用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制度的同时,兰山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将工业项目用地集中安排在工业园区,以集中促集约。为实现节地扩地,兰山积极推进多层厂房建设。比如今年实施的临沂商城产品加工园,其生产车间设计全部为2~5层。2007年以来,整个工业园区盘活建设用地390多亩。在引进工业项目时,以“工业强街”为理念,设定严格的高门槛,要求投资企业土地利用率要高、投资强度要高,投入产出比例要高,达不到规模的投资者“不欢迎”。严格用地审查是兰山的一大特色。针对工业用地,兰山规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必须在现有批准的土地使用完后重新获得,对存在闲置土地倾向的用地单位,不批准新的建设用地项目;提高用地准入“门槛”,工业园区的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200万元,容积率不低于0.8,对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非生产用地比例达不到要求的,坚决核减相应的用地面积。自2007年以来,兰山预审建设用地56宗,核减960亩。

在新农村建设中,以节约为主,规范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以节约用地为主,这篇文章不好做,我们提出的理念是做好‘结合’。”冯连伟表示。所谓“结合”,就是城市、农村统筹发展、协调推进。在耕地较多的乡镇,兰山以土地开发整理为重点,着力在增加耕地面积上下工夫。兰山以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为龙头,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改造,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2008年完成3个市级土地整理项目开发,土地整理总规模达5819亩,新增耕地683亩。通过土地整理开发,稳定了现有耕地面积,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较多的乡镇,兰山2009年被列为省两型社会城乡统筹发展的试点区,主要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打开了在城市规划区外农村的节约集约用地的局面,盘活了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目前,兰山区一共规划了62个大社区和中心村,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居数已由原来的436个减少到382个。“在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依靠镇政府和农民自己的力量,想整体搬迁、住进楼房根本不可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搭建了一个好平台,解决了过去想解决又没有办法解决的大问题。”冯连伟如是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这盘棋不好下,兰山提出的目标是“打造全国、全省一流项目”。按照兰山区城镇村一体化发展规划,全区6个镇共规划为62个大社区和中心村,引导人口向镇驻地、大社区和中心村集中,由此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为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到土地综合整治现场办公,对项目区建设提出了高点定位、着力“做大、做优、做特、做快、做稳”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全市的重点工程“市里主办、区里承办、镇村落实”,建设成全国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突破点和临沂城建设的新看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这盘棋不好下,兰山提出的目标是“打造全国、全省一流项目”。按照兰山区

城镇村一体化发展规划,全区6个镇共规划为62个大社区和中心村,引导人口向镇驻地、大社区和中心村集中,由此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为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到土地综合整治现场办公,对项目区建设提出了高点定位、着力“做大、做优、做特、做快、做稳”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全市的重点工程“市里主办、区里承办、镇村落实”,建设成全国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突破点和临沂城建设的新看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出发点是让农村、农民、农业收益,这是第一要领,而不是单纯地增加建设用地指标。这一点在兰山可以尽管放心。”冯连伟自信地说。

兰山区的新农村建设今后还将不断的推进,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案例》课程论文基本要求 篇2

1 目前在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认识上有问题。部分基层干部对财务会计工作认识不清。特别是有的村政一把手, 认为会计工作是会计个人的事, 没有把自己置身于会计工作中, 不明确自身应负的法律责任, 这主要原因一是受自身文化素质和参政时间及经验的限制, 对农村财务会计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认识;二是政府有的部门没有认识农村财务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程度, 在培训指导上不注重对村干部灌输一些应会的财务会计法规常识;三是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 会计政策变更大, 农村接受新知识、新政策的速度相对滞后, 这对农村干部和农村财务人员来讲有点青黄不接。1.2财务收支无计划, 预算管理难执行。预算管理在有的村还是盲区, 资产管理很不规范, 财务收支随意性大, 更无控制措施, 由此造成村财务遗留问题多, 家底不清, 少数村干部和财务人员私心作祟, 集体存款多头开户, 甚至公款私存, 该问题在土地被征用的村表现更为突出。1.3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有的村没有按要求设置会计账目, 有的财会人员不懂业务, 干脆不设账、不记账, 把票据有和报纸封成包或扎成捆, 变成了“包包账”。1.4财会人员专业素质水平低。当前, 农村财会人员都是两委指定的, 没有经过正式的业务培训, 还不能完全适应新会计法的要求, 不能及时发现村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不能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造成村财务工作专业性和连续性差。1.5部分村组干部腐败, 致使农村集体财产大量流失。1.6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村账务公开只是应付上级检查, 上级检查什么才公布什么。其次, 在实行村账镇管时, 村里的财务由农经站代理, 村里就撒手不管了, 在有的村, 村账务只是书记一人说的算, 重大支出不经过村委班子讨论, 使村干部民主监督流于形式。

2 农村账务会计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2.1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错位。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者是全体村民, 其管理者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好用好集体资产, 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职责。但是, 目前部分合作经济组织已名存实亡, 集体资产管理者和使用者实际上是村党支部村委会。由于集体资产管理主体的错位, 致使政经、政企不分, 行政干预过多, 村民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管理权和监督权不能充分发挥, 造成集体资产被少数人侵占、挪用、浪费, 集体资产大量流失。2.2对农村财务监督渠道不畅, 管理不力。一是村级财务管理透明度低, 财务公开力度不够。公开的内容不具体, 比较空洞, 群众无法真正了解资金的用途、去向;致使群众无法实施民主监督。二是分散的家庭经营, 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给某些不廉洁的干部可乘之机。三是由于部分财会人员怕丢饭碗, 对村干部的经济违法违纪行为不愿监督或放弃监督, 发现问题不敢管, 听之任之。四是乡镇机构改革后, 全镇经管站人员相对减少, 对村级财务管理职能有所削弱。2.3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财务管理的工作性质要求财会队伍要相对稳定。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置, 按规定要同镇经管站进行考察选配。但是, 目前部分村的财会人员实际上是村干部指定, 用的是自己的亲信, 每逢村干部换届, 财会人员也跟着换, 另一方面, 会计人员老龄化, 学历偏低。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在村里干, 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致使一些业务生疏的财会人员无证上岗。

3 应采取的对策。

努力践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篇3

关键词: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新课程标准已经出台好几年了,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地践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进步。教师是课程标准的贯彻者和执行者,课程标准落实的好坏,取决于广大教师。那么,对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如何践行课程标准的要求呢?

1.要努力去研究新课程标准,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要积极地、大胆地努力实践,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思想。

2.要更新观念,准确把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用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能够跟得上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去践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基本思想,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

(1)站在课程标准理念的高度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思想意识,要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基本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2)站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高度去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新课标倡导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指导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们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感受和疑虑,这是语文课堂最基本的要求。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有了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作者单位 重庆市万州区走马中心小学)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 篇4

——以福清市东张镇华石村示范村为例 内容摘要:中国的城乡差距愈来愈大,而农村人口仍然占据60%,只有解决了“三农”问题,中国才能均匀发展,让农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缩小城乡差距使中国当前发展过程中的战略问题,只有解决了农民增收的实际问题,以此加快城市化进程,方可解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便凸而出。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一份子,按照先前的策划,我和同学于2010年8月4日-12日在福清市东张镇华石村进行了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此过程中对镇、乡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干部进行了主题采访;走访大部分的村民及农户。走访的同时也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通过实践调研,了解到了华石村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以及未来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新村建设的方式方法等。

关键字: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变化建设方案舆论宣传

2010年的暑期,在外求学的我一回到家乡——福清市东张镇华石村,便

感受到了政府推行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可喜变化。

首先,最明显的变化是村道路宽敞了,刚铺好不久的水泥路上已有不少的车辆在运行。道路堪称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农村的经济要发展,那么道路拓宽带来的便利就显得格外重要。其次,娱乐活动丰富了,村民每到夜晚便可到附近的小公园里下棋、健身、唱小曲、跳舞,这些变化在侧面反映 了村民的生活宽裕了,生活质量随之提高了。最后是村容的整改,现在村中每五户人家便建有有一个垃圾堆放处,各家的生活垃圾便投放在这些规范的垃圾堆放处,每隔一定时间便有工人来清理。这使得村容整洁不少,整个乡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我坚信,作为福清市东张镇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家乡的改变绝不仅仅只是我眼中见到的这些,而作为未来新闻工作者的我,在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宣传的同时,也有义务为村民了解乡村目前的建设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此,借着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也是对自己专业理论知识的考验,我和同学以记者的身份对家乡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尤其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主题。国家各种政策的出台,确实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自从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完善并加强“三补贴”政策出台后,农民更是实实在在的尝到了新村建设的甜头。在减负开源,让农民增收之后,我国也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现在,大家开口谈论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是新农村建设到底“新”在何处?该如何做“新”?

从国家的下发文件来看,新农村的“新”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劳动力技能;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

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4、“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而此次我们的华石村新村建设调研也是围绕着这五个方面展开的。

在家长的帮助,让我们有了与镇政府干部面对面的机会。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关于深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东张镇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实施方案。现将采访内容总结如下:

在指导思想方面,东张镇华石村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

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紧紧围绕“树信心、保增长、争先行、挑大梁”这一主题,在认真总结,持续开展“四大新家园”建设的基础上,以“学先进、求突破、争先行”活动为载体,以建设富裕农村、文明新农村、生态新农村、平安新农村为目标,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努力促使农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发展,深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此外,新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一)在试点村中开展“学先进、求突破、争先行”主题活动。

1、树典型、学先进。以农村建设水平的精品村三星村作为样榜村为先进

典型,深入总结该村的建设经验,结合华石村的实际情况,编印《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材料》同时利用宣传栏、宣传车突出专题宣传,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

2、抓建设,求突破。继续推进华石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华石村

“三网”建设。在建设经济林种和村庄绿化林带,继续完善农村下水道、农村道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等方面以重点扶持建设。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

3、多引导,争先行。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有效加强试点村班子建设

引导试点村在农村基层党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等方面争先行。深入引导试点村围绕率民致富、为民解忧、保民有权、与民同乐等方面切实有效地开展党员服务工作,严格新农村建设考评制度,在村工作层面上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掀起工作新高潮。

(二)推进农业生产发展,巩固并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后劲。

1、继续通过土地整理,整合农村土地资源。2010要完成华石村农村

综合开发整理项目,建成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商品粮土地整理开发基地,在土地整理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土地流转利用新机制,继续引进蔬菜、花卉种植大户,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对实施土地整理的周边村庄进行村容村貌整治,改善村容村貌。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壮大主导产业。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深入开展融台农业合作与交流,做大做强华石村绿野农业开发公司千亩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推进奥必佳农产品加工。

3、扶持龙头企业,引导村企联动。继续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推进

“订单农业”促进企业与种养专业村结成利益联结体,深入开展村企联动,加大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村企共赢。争取在5年内

培育完成5个章程健全、行业突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在甘薯、果蔬、枇杷、茶业等农产品领域,培育具有推广意义的村企联动农民合作社的典型。

(三)发展农村文体事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发展农村文体事业,创建文明乡风。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力争实现每个试点村都有一个文化活动室,有1套健身路径,有一个室外文体活动场地。丰富活跃农村文体生活,以“创五好文明家庭”、“邻里节”、“读书月”以及村内各类榜样评比活动为载体,组织举办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2、普及科技知识培育新型农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农科人员

进村入户,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继续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结合“阳光工程”计划,全年新增培训人员300人,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00人。

在采访华石村村干部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2010年华石村新村建设的方式与方法:

1、典型示范。深入总结各类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经验,通过树立不同类

型的成功典型,加强推广宣传,鼓励试点村因地制宜,学习先进经验,发挥带动作用,连点成线,组线成面,把华石村建设工作向更大范围铺开。

2、干部参与。做好包片领导和包村干部及服务队、服务分队的下村服务

工作,充分发挥他们信息政策、综合资源、思路方法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现场推进。根据建设进展情况,不定期举办现场办公会和现场观摩会,帮助试点村现场解决新农村建设当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各试点村在“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中推动工作上新水平。实施镇、村两级新农村工作例会机制,镇、村两级领导小组每个月底或次月初分别召开新农村建设工作例会。

4、资金投入。根据上级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和镇配套专项资金,积

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争取库区移民资金拓宽新农村建设资金渠道。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整合支农资金,集中财力支持较大项目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另外,在走访过程中以及问卷调查的书面反馈可知,华石村村民对于新

农村建设的内容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并不是非常了解,但很多村民都对新农村建设的前景和发展潜力充满信心。当谈到若新农村建设中大家义务出力怎么办时,大多数村民都积极的表示愿意接受。此外,还了解到村民最希望对

农村进行改造的是进村和村内道路,这在华石村已经基本完成了,所以,村民表示对村干部以及镇政府表示非常满意。而在经济方面,有82%的村民表示生活以及孩子学费方面的经济负担并不重,生活也越来越宽裕了。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认识 篇5

1.农业增长方式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近些年随着我国农业经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除非农民的耕作或经营规模有所扩大,否则,农民的收入水平没有因为专业化水平变化而提高;引起显著变化的是农民的劳动时间在缩短。所以,农业经济成长是一个加强农民隐性失业的因素。

2.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过程。解决农村隐性失业要靠城市化。从现实看,中国的劳动要素分配还不是一个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格局,新农村建设不可能是建造一个居住7亿5千万人口的300万个自然村的“集合体”。这个逻辑要求我们关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并提出关于“积极的城市化政策”的建议。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研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究竟有何影响?这个问题回答清楚了,农业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核心经济政策才能论证清楚。课题组将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的内在关系入手进行研究,以期在理论上说明农村发展水平对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影响。

(二)新农村建设中国家投入的规模、机制及其相关政策研究

1.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依据是什么?

2.国家财政投入农村资金的效益如何保障?2006年,中央财政对农村的投入计划达到3400亿元人民币,但这笔资金的使用效率如何为各有关方面所关注。按我们的初步研究,支农资金使用十分分散,多头管理问题相当突出。这种情形与支农体制很有关系。

3.目前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约束因素,一是国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得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有所增加,二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压力日益增大。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对农村社会保障继续深入研究,以适应国家政策调整的需要。

4.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家在农村投入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国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效率维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方面的关系;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机制等。

5.农村政策体系协调性研究。目前,我国农村政策可以分为大约10个方面,总体上看,这些政策对我国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政策的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政策的实施成本比较大,政策落实的部门扯皮现象比较严重。同一领域的许多农村建设内容也存在政出多门现象。需要对这方面的问题做一个综合性的整理和分析,并提出整改建议。

(三)新农村建设的微观政策研究

1.农产品供求平衡与农村市场体制研究。近年来,我国农村研究领域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求平衡有了深入研究,但这个研究在农产品供求的预测方面还没有显示很好的效力。农村市场特别是粮食市场的改革近年来迈出了较大步伐,但国家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统筹部署农村市场中农产品销售和工业品购进体制的改革还做得不够,问题不少。

2.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3.农村土地关系研究。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意见很不统一。农村宅基地研究是薄弱环节。对未来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可能走向,必须提出论证严密的研究结论。

(四)新农村建设中社会事业的发展与乡村治理机制研究

1.乡村政治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重点内容:第一,中国共产党在村庄层面上发挥的职能和作用,村委会在村庄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第二,村庄选举的具体形式、程序、原则和结果,以及其结果对不同地区的村庄发展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和

影响;第三,村庄其他基层组织、宗教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例如宗族、家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2.乡村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研究。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讨论的重要问题。但以往人们的讨论往往只停留在乡镇或乡镇以上政府的层面上,而缺乏对村庄层面的研究。村级公共财政已成为基层财政研究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但它却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和农民负担。在新形势下,我们将结合农村税费改革等政策讨论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影响和形式,探索进一步发展的经验。

3.乡村社会事业发展及其管理研究。农村发展差别较大的方面,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还表现在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管理上。由于国家在该方向上没有规定统一的标准,而村庄又是自治单位,因而导致了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管理体现在各个村庄上有较大的差异。从这点出发,我们将研究社会福利的层次、差别、原因以及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

4.乡村农民组织发育及其作用研究。农民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研究,但从近几年的观察看,农村各类组织已经广泛涉及农村社会活动,并在农村社会进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关于农民自治组织(包括各类农民协会等)的作用目前还存有争议,需要通过调查和理论研究对相关问题做出回答。

三、课题欲突破的难点及主要创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需要理论和政策研究回答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问题是原有的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所导致的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另一类是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相应地,为解决问题所进行的政策调整和新政策体系的构建也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宏观经济社会体制方面的政策调整;第二个层面是农村和农业自身政策的调整。从逻辑关系上,研究的路线是实践——政策——理论,在现实经济生活和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实践、政策和理论三者是互动的关系,但以政策研究为突破口。研究工作创新的可能性也在这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实现政策调整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下述三个方面,提出政策调整的建议、体现研究工作创新性也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滞后,部门既得利益固化的局面没有得到改观,严重影响国家支农效益。整个“十五”时期,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明显增加。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11300亿元,年均增长17%,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但第一个问题是口径不清,“三农”支出如何界定?究竟应该包括哪些科目?实际上仍较模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资金并不是直接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第二个问题是即使按这种口径,支农资金的比重也在下降。因此必须深化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国家财政资源的分配和投放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体现在专项资金的投入上。我国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中,专项资金占很大比重,市场配置资源的比重在缩小。专项资金的问题首先不在于比重和数额的大小,而是其分配的方式。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资源,集中财力为农民办大事,办实事,但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格局,也就意味着调整原有的部门利益格局,剥夺或削弱某些部门或集团的权力,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三)政府职能和管理模式尚未转变,保障社会和谐的乡村治理机制尚未形成。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和村级组织应由统治型转为服务型的管理模式,可是当前在许多地区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干部考核机制仍占据主导地位。

在力求对上述三个方面问题回答中做出创新性研究的同时,我们拟利用先进的经济分析工具对下述若干技术 性问题着力进行研究,以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

1.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但从我们的初步观察看,如果经营规模不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并不能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只是节约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对于这个初步的观察结论,要在研究中进一步给出确切的回答。

2.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在规模上和效益上都有一些不大清楚的地方。要勾勒出这方面的清晰现状,需要做大量研究工作。

3.城市化过程综合研究。在现有进城务工农民中,究竟有多少农民愿意放弃土地定居城市?中国村庄的结构性衰落趋势已经发生,这种趋势在未来会有什么表现?中国要不要实行积极的城市化政策?如何实行?回答这些问题很重要,需要认真的调查分析。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我们现在强调水、电、路、气以及文化、医疗等基础设施,而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信息交换平台等现代基础设则常常被忽视。按照动态的过程(考虑到乡村人口的减少等),所有这些基础设施按照什么标准建设?投资机制如何建立?究竟需要多少资金?目前,我们对这些问题并不清楚,也影响到政策的连续性。

5.农产品供求平衡与农村市场体制研究。近年来,我国农村研究领域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求平衡有了深入研究,但这个研究在农产品供求的预测方面还没有显示很好的效力。我们在这方面还需要更深入研究。

6.乡村两级公共管理机构职能与财源关系研究。这方面相关的研究比较多,但我们遇到的根本问题是责任与权利的对称机制的建立。进一步说,要通过省以下的分税制的完善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对这一点的研究工作还很缺乏。

7.关于反映农村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的建立。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研究,但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在认真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研究工作需要全面考虑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以及已经建立技术指标的可行性。

四、课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历史任务,在落实和执行过程中尚未解决的老问题还将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还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现有的理论储备和现行的政策体系显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和政策调整,这是理论工作者和决策者及政策执行者面临的新挑战,能否应对这些挑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理论,研究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体系,具有重大的学术和理论价值。

党中央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方面说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解决“三农”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过去的经验证明,仅仅是在农业和农村领域推行的改革措施,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症结不在农业和农村本身,而在于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体制和政策导向。我们过去强调,解决农业问题,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乡镇企业,促进工业化进程;解决农村问题,要推进城镇化,促进小城镇的建设;解决农民问题,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鼓励农民进城。当一部分农民转移出去,城镇化进程加速,非农产业发展了,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这部分农民如何发展?中国的农业如何更具有竞争力,既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又能使务农劳动者的收入增加?在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大背景下,乡村治理结构应如何改革与完善以保证农村的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应如何加速农村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和法制建设,使农民的权益更好地得到维护?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创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从宏观经济体制和农村发展两个层次相应进行政策调整,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必将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实践活动产生正面影响。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和从中所引申出来的结论,一定意义上可以给中央有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涉及到亿万农民的战略决策,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本项研究中所形成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对于推动这项伟大工作的进展、保证这项事关全局的事业的成功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农村城市化的新举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生产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二)生活宽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三)乡风文明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四)村容整洁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五)管理民主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意义: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典型材料 篇6

去年以来,**市委、市人民政府把**定为市级整片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我县以此为契机,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精心组织,加强领导,明确任务目标,抓好责任落实,以深化农村基层组织建

设为总抓手,以创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切入点,力图做到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创新载体,找准抓手,党建工作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了把村屯、农户和农民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产生互相辐射、互相带动、互相影响的效应,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我县提出了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县实施以“打造核心村屯、建设中心农户、培育骨干农民”为抓手的先锋工程,计划实现“十百千万”创建目标,即到2009年底,重点打造10个核心村、100个核心屯、建设1000户中心农户、培育10000名骨干农民。

为了实现“十百千万”创建目标,我县首批选择**红军村、中平村作为重点打造的核心村,选择平马游昌村内榄屯、中平村下东屯等14个屯作为重点打造的核心村屯,按“基础全、班子强、队伍优、村务清、民风好”标准来进行打造。同时,在全县95个贫困村中选择平马镇的新乐村、祥周镇的模范村等10个村屯开展“贫困村先锋行活动”,围绕开展“开展基本活动、增强基本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基础产业”等四项基本活动,做到“强班子、补位子、定法子、指路子、换脑子、富村子”六子并行,实现了先锋工程创建活动向全县贫困村的覆盖和延伸。

在骨干农民培训上,利用县、乡镇、村、基地、中心农户五级培训网络进行培训。目前,全县共举办培训班805期,参训党员、农民达32150人(次),其中核心村屯的村、组干,中心农户,骨干农民的培训率都达到100%。通过培训,中心农户、骨干农民成为核心村屯建设理事会的中坚力量,成为各村各屯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物。中心农户发挥了“一户带四邻,四邻带全村”的示范带动作用。骨干农民成为靠近党组织的积极分子,成为开拓致富和双带能力突出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各项建设的“排头兵”,“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对周边群众产生良好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先锋工程构建了新的“三级联创”模式,联创范围由县、乡、村向农户、农民延伸,成为“五级联动”,从而扩大了联创范围、深入了联创内涵,使基层党建工作“一竿子插到底,一板子盖到边”,无盲区,无遗漏,穿透各个层面各个群体,从而使农村工作,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目前全县已着手打造核心村屯50个,这些村屯班子凝聚力和号召力强,生产发展,集体经济收入大大高于一般村屯,群众收入增加,民风村貌逐步好转。

二、突出主导,强抓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筋壮骨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在抓强班子、强素质的同时,以“发展基础产业”为第一要务,抓好产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强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和发展后劲。

一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发展基础。2006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县作为全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我县在全县各乡镇共定14个点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其中**红军村2007年4月被列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中平村下东屯2007年8月调整为全市8个重点打造的示范点之一。在试点村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我县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为突破口,将14个核心村屯列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村,加大投入,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解决11800亩农田的用水难问题;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土地项目资金,建设“田园化”面积3万多亩;加大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力度,修建沼气池2608座。据统计,至2007年11月止,全县投入14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共投入经费5235万元(其中财政投入550万元;项目投入2350万元;集体经济投入35万元;农民自筹2300多万元)。通过上述投入,这些村屯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是做强“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基础在产业,难点在产业,发展产业要走工业化反哺农业的路子。我县积极引导全县农村和核心村屯走专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的路子,积极扶持南华集团、金荣纸业、福东香米加工厂、增年山茶油、华瑞集团、祥周香蕉组培苗基地等龙头企业,按“山下蔗海,山上竹海”发展思路紧抓25万亩甘蔗不放松,发展30万亩竹子不动摇;在北部山区建立了150万亩山茶油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发展大红花、软枝等优良品种山茶油;以“芒果正宗,源自**”为主题连续举办两届芒果节,大力宣传**优质芒果品牌,改良10万亩芒果品种;大规模发展香葱、甜竹笋、番茄等40多个品种无公害蔬菜生产20.8万亩,年产无公害蔬菜28.9万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建立香米、香芒、香蕉、油茶、蔬菜、板栗、竹子、速生桉、畜禽(鱼)等十大商品生产基地,在核心村屯和全县农村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从而促进具有**特色的“八香”系列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个维系全县农业发展的基地已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增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直接带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壮大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组建农民专业技术经济实体组织,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以协会的形式进行行业联合,创办产销合作实体,成立香米、无公害蔬菜、香鸭、香猪、甘蔗、香油等各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造就了一批专业户、专业村,培育了一批集工农、产供销、种养加工一体的产业化组织。目前,全县有种养、营销协会16家,吸收了农户2123户,农民企业126家,会员6803人,每年实现销售收入1亿多元。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主力军。如那拔镇成立“香鸭”养殖协会、福星村那瓦屯成立“土特产”营销协会,大部分试点屯成立甘蔗生产协会等。

四是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富余劳动力。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定单培训和优质服务,注重培育农村二、三产业,做大做强“农民下山进城入谷工程”,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至2007年9月全县农村人口有19600人外出务工,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全部转移,真正搞活农村、做优农业、富裕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精心规划,加强管理,确保新农村建设整体效益得到发挥

在新农村建设的管理上,我们着力在“规划,整治,鼓励,动态”等四个方面做文章,规范建设导向,形成激励机制,凸显整体效益。

一是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在抓好全县14个重点示范村屯规划编制的同时,拨出专款29万元,邀请广西大学等三所高校180名师生到我县开展“服务新农村,规划进百村”活动。规划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村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要素搞好规划设计,做到一村一景。目前全县已完成了108个村117个屯的规划编制工作。这些规划编制由群众讨论通过并经县建设局审核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按规划审批建设,群众按照规划要求建房,努力营造科学适宜的居住环境。

二是做好村容村貌整治。结合“城乡清洁工程”的开展,我县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把清洁工程延伸到村屯、延伸到农户、延伸到田园,在核心村屯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组织引导群众开展“三整”、“三清”、“五改”工作,提升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水平,村屯管理上了新台阶。如平马镇游昌村内榄屯对房前屋后乱搭乱建猪圈进行拆除,实行集中统一安置,做到人畜分离。印茶镇巴麻村下巴屯理事会组织群众大会,制定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成立了由农户组成的卫生工作组,逢周一、四、七轮流出来打扫公共环境卫生,形成了环境卫生户户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三是出台优惠政策。为确保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扎实推进,我县以县委县政府文件形式,先后出台了新农村建设保障措施和优惠政策,以激活新农村建设激励机制。规定在新农村试点村按规划建房的农户,每户补助5吨水泥、享受免收建房设计费等20多项优惠政策。

四是实行动态管理。在试点的选择上,实行“三个优先”,即“积极性高优先,产业优优先,户数多优先”,把群众的积极参与度摆在首位,在管理上采取流动式的竞争管理方式,对农民积极性高、主动参与性强的村屯,政府在公共设施方面给以适当支持;而对农民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性不强的村屯,采取撤牌换点措施,促其自动整改。自从实行动态管理后,全县有思林镇、作登乡、江城镇、义圩镇等四个乡镇中途易点,收到了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效果。

四、整合力量,多极带动,完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通过县、乡、村、农户、农民“五级联动”,建立和完善建设投入机制,力求汇聚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是落实部门帮扶机制。县委、政府明确了部门包村对象,将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列为乡镇和县直各部门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制定了乡镇及县直部门新农村建设工作责任制,对试点村实行一名县领导挂村,一个县直部门包村,一支工作队伍驻村,并细化分解,明确其工作职责、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对照责任制实行一月一检查一通报,一季一点评一交流,一年一考核一总评的工作推进落实机制,将新农村建设工作与年终评先评优及干部考核管理与提拔任用相挂钩,通过建立有效的工作激励机制,在全县形成了齐抓新农村建设,共促新农村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是明确项目申报农民为主方式。为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项目申报主要根据村民自主自愿原则,由村或村民小组代表签字提出申请,由乡(镇)汇总,报经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审查确定。通过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结合本村实际,明白了新农村建设的建设内容和主体作用,较好的了政府推动与群众主动、政策引导与群众主导的相互促进,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项目实施效果较好。

三是整合力量帮扶。切实整合资金资源,把扶贫、农业、水利、交通、卫生等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建立“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倾斜一点,包村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金融部门信贷支持一点”几个一点的筹资机制,加大对核心村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如整合扶贫项目资金77.7万元投入祥周镇中平村下东屯和那拔镇福星村那瓦屯试点建设,其中下东屯投入40万元完成屯级道路硬化2.5公里,那瓦屯投入37.7万元完成屯内主干道硬化690米(宽3.5米)、巷道硬化1060米(宽1.2米)、排水排污沟建设成259米。此外,积极动员在外知名人士、热心家乡建设者、企业家等社会力量和机关单位,踊跃为新农村建设捐献赞助和提供必要支持。

五、狠抓示范带动,扎实推进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2007年8月市委、市人民政府把我县中平村下东屯调整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来,我县在市直牵头单位市人大办和市直14个责任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各项部署,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目标,抓好责任落实,以深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总抓手,以创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切入点,力图做到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有力地推动中平村下东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重点抓好产业提升工作。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我县把谋划产业发展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产业发展开辟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进而促进公共事业农民自筹资金的力度。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实施“耕地田园化”项目,县财政投入150万元完成4条4公里水泥机耕路建设、衬砌渠道及埋设管道6条4公里、新挖浇灌水井23口,改善农民生产条件,保证无公害蔬菜生产用水达到水质要求。②充分发挥无公害蔬菜协会建设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无公害蔬菜协会组织建设,分发挥协会组织对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成员扩大至326户1530人,协会组织充分引导群众按市场需求调节香葱种植,做到统一种子、统一用肥、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整个村年种植香葱1200亩以上,保持日均3万斤的香葱销往深圳、珠海、北京等大中城市,仅此一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000元。③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建设200亩香葱示范基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推广“四季香葱”、“四季米葱”等优良品种、开展香葱产品无公害认证工作。④按“村庄果园化”目标实施下东屯果化绿化及沼气入户工程,种植石榴500株,杨桃300株,大红花10000株,沼气池入户率达100%。通过发展产业,全屯群众收入不断增加,据统计,2006年该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600元,2007年预计达到4000元,空调、电视、电冰箱、电脑等高档电器进入农家,基本消除贫困户,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

二是按社区化建设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中平村下东屯新农建设过程中,我县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入手,以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满足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在推进中平村下东屯新农建设过程中,我县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入手,以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满足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我县充分发动群众,整合部门力量,采取县、乡、村、农户、农民“五级联动”,建立和完善建设投入机制,至11月底全县共投入资金1205万元,其中市人大办支持25万元,县财政投入280万元,各部门支持220万元、群众自筹680万元。完成了村部装修、文化娱乐综合楼、协会扩建、卫生室建设、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村部周围9间商铺建设、小学“通透式”围墙改造、公厕建设、排水排污沟、观景台、林间小道、4.5公里的村级道路建设、2.5公里的环屯道路硬化及屯内路网建设等工作。屯内已向“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路网相联”的社区化生活小区迈进。

五是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村容村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在体现。随着收入的增加,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该屯村民理事会积极引导群众新建楼房及进行民居民宅立面装修,动员群众购买瓷砖、备沙备水泥完成楼房立面装修21栋,新建楼房21栋,瓦房10户。组织群众配合做好广播、有线电视、通讯线路改造,屯内电网改造及水井线路规范布置,旧房、厨房、猪栏、围墙的拆除回建等工作,理陈年垃圾、建筑垃圾500多吨,完成屯内竹林清理1000平方米。同时村务理事会还组织群众讨论决定,实行上门收垃圾有偿服务。村民理事会定期组织群众对本屯周围环境卫生进行治理,制定了《村规民约》,规范约束村民的行为;参加创建文明村、平安村、卫生村、“五好”文明家庭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活动,全屯居民邻里互助,尊老爱幼,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明显增强,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六是创新载体抓民主管理。加强民主管理,是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的重大举措。成立中平村无公害蔬菜协会党支部、创业者协会支部、营销协会支部,在下东屯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中设置党小组。党支部、党小组成员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屯里设有“中心农户”5户、“骨干农民”8户,“中心农户”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员、农家课堂教员、民事调解员、政策宣传员、市场信息员、公益活动协调员的“六员一体”作用。“骨干农民”精通或擅长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在生产经营上有一套本领,有一个稳定的致富产业或项目,文明守法,它们充分发挥互助精神,积极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村里、屯里设有村民议事、办事、监事等村民民主管理机构和民主决策制度。设有村务公开栏,村务管理民主公开,各项工作运转有序。

通过示范点的建设,有效带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深入开展,目前我县各试点村屯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扎实推进,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各试点建设出现你追我赶,亮点纷呈的喜人场面。

五、工作体会和下步打算

(一)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是新农村建设的理想模式和良好平台。通过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结合,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核心带头作用,使新农村建设高效有序、科学合理地开展,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根本和保证。

(二)整合力量,整体联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平衡发展的有力措施。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大,仅有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还不够,必须发挥职能部门和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通过五级联动,集中资源和各方力量加强投入,形成整体效应,确保最佳实效,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进程和目的。

(三)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形成长效机制的主要关键。新农村建设农民为主体。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基础,失去了“土壤”。因此,千方百计统一农村群众的思想素质,不余遗力、坚持不懈地增强他们的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和工作内容。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及试点村屯党员群众的积极努力下,我县新农村试点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仍有差距,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新农村建设量大面广,上级扶持建设资金相对较少,农民自筹资金不足,投入有限;部分群众文化素质较低,封建思想还存在,观念较落后;产业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加以解决。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的原则,循序渐进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有总体安排,又要有近期考虑,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精神,在巩固提高今年正在建设的14个试点的基础上,计划重点打造林逢镇平洪村江洞屯、**红军村,同时每个乡镇增加一个点以上作为重点打造村屯,力争2008年底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达到30个。核心村屯的选择重点倾向于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屯,在管理上继续采取流动式的竞争管理方式。

二是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屯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

三是始终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坚持“一村一品”,明晰主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农民稳定增收的渠道。

四是继续加大培训力度,重点是基层党员,村干部致富本领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党员、村干部乃至村民委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上一篇:描写秋天的校园600字作文下一篇:超经典的励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