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真实性与倾向性(通用7篇)
新闻的真实性与倾向性 篇1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 我们要始终坚持两点, 也只有坚持两点, 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才可以健康有序地发展。其一, 就是必须坚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真实, 是新闻存在的前提, 如果受众看到的是加工后的、假的新闻, 那么媒体就会失去受众的信任, 失去公信力。其二, 新闻传播具有一定的政治性, 媒体必须要坚持自己的政治使命, 才能保证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健康有序发展。
一、新闻传播的真实性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真实性是我们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新闻报道一旦掺假、失去真实性, 那么不止这一则报道, 甚至于整个新闻栏目、新闻频道都会失去观众的信任, 失去公信力。而现在媒体上存在很多虚假的新闻报道, 对此我们需要严肃对待。
(一) 虚假新闻传播的主要表现
现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上的确有很多传播失实情况,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捕风捉影。
从2011年开始, 陕西有很多相关媒体都在报道, 称陕西将会成为继上海、天津、重庆、浙江之后的第五个新区, 报道是言之凿凿的, 好像陕西真的已经是第五个国家新区了。实际上, 2012年8月国家国务院发布相关新闻, 宣布兰州成为四大新区之后的第五大新区, 这说明之前关于陕西将成为国家第五大新区的报道是不实的。这类报道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根据自己听到的一些小道消息, 比如捕风捉影地听到一些关于国家建立第五大新区的消息, 不经认真核实就当成新闻来报道, 这是当前虚假新闻比较常见的一种表现。
第二, 凭空捏造。
2007年, 有一条轰动全国的假新闻, 就是“纸馅包子”。当时, 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主观上想确定一个十分新奇的选题, 就初步确定了“纸馅包子”这个令人听起来很新奇的题目。在确定了主题后, 为了充实、丰富这个主题, 记者就去寻找素材, 因为主题本身就是新闻工作者制造出来的, 所以素材自然也就是新闻工作者虚构、导演的了。这类新闻虽然在媒体上并不常见, 但是性质十分恶劣, 如果新闻工作者不断效仿的话, 那么对我们国家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无疑会有很大的不良影响。
第三, 转载失实。
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 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面对海量的信息, 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有时会沉溺其中, 只图信息获取方便而不问信息来源的准确性, 很多不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甚至认为, 只要是网上报道出来的东西就可以成为自己的报道素材, 甚至可以自由转载而不负责任, 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无疑也违背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
(二) 保证新闻传播真实性的主要方法
我们在了解了虚假新闻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之后, 必须做一个深入的思考, 在我们平时的新闻传播工作中应该注意什么、应该做什么, 来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看:
第一, 在新闻传播工作中, 要做到报道的篇幅短、速度快、思想强。
新闻除了真实性这个根本要求外, 还有很多的具体要求。其一, 就是要求篇幅上的短小精悍, 这是由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很多新闻工作者就把这点作为新闻失实的客观原因, 他们认为, 篇幅要求短小很多地方自然就不能交代清楚, 那么造成新闻传播的失实也是必然的。实际上, 这种想法是十分不负责任的。我们要求新闻传播中篇幅短小精悍, 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短, 而忽略文章应该给广大观众、听众所要交代的内容, 一些构成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必须齐全, 否则不仅算不上新闻, 连记叙文章也算不上。其二, 就是要求新闻报道速度快。从新闻概念我们知道, 新闻报道的一个特点就是快, 陈年往事的报道我们不能称之为新闻, 也正是因为要求快, 我们的很多新闻工作者为了能快速发稿, 就不顾新闻的真实性, 比如为了速度在新闻的来源上就不会认真考证其究竟是真是假, 更有甚者, 为了速度会捏造事实, 这都是不可取的。其三, 就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新闻的思想性。我们的新闻, 不是仅仅为了报道而报道, 而是为了能保证民众的知情权, 要保证我们的民众可以知道事实, 并用来引导自己的行为。
第二, 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我们经常说, 干一行爱一行,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于工作我们应有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干一行、爱一行, 更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提高自己的职业匹配度。新闻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喉舌, 重要性一目了然, 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注重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首先, 应该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新闻传播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 新闻工作者只有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才能使自己的新闻报道真实、快速、有思想。
其次, 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道德素质, 在一定程度上, 这点比业务素质更为重要。新闻工作者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 才能抵御各方面的压力诱惑, 真正成为国家、党的喉舌, 始终不渝地坚持真实性原则, 才能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
二、新闻传播的政治使命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真实性是新闻传播首要坚持的一个原则, 除此之外新闻传播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它的政治使命, 这同时也是我国大众传媒的特色。
(一) 新闻传播与政治的渊源
改革开放之初, 我们的新闻传播主要是以收拾文化大革命的残局为主, 这时的新闻传播无疑可以看做政治的工具, 发挥的完全是政治功用, 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1992年。1992年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开始复苏, 这时期新闻开始发挥其专业作用, 新闻不光考虑政治作用, 更多的是为民众发挥报道事实的作用。到2003年更是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 这时的新闻在保证民众知情权的同时勇于担负社会责任, 这时的新闻传播与政治在本质上可以说是一样的, 都代表着人民大众的意愿, 这两者同时也是互相约束的, 如果我国的政治发生如腐败等问题时, 新闻就发挥监督舆论的作用, 如果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中出现不合规定的现象, 政治这时就发挥它的社会监管作用。由此可见, 新闻传播和政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二) 新闻传播的政治使命
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和政治息息相关, 政治性是我国大众传媒的一个特色, 事实上我们的大众传媒正是现代政治的一个写照。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政治使命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对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宣传。事实证明, 我们的国家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走上共产主义道路, 作为党的喉舌的新闻传播业, 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宣传中国共产党。
其二, 对政府制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等信息做传播。我们的受众具有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知情权, 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要保证每一个受众都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目标。
其三, 对党和政府出台的政策进行传播。我们每一个受众只有了解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熟悉这些政策, 才能根据这些政策看到我们国家的发展走向, 同时根据这些政策来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由上可以看出, 在大众媒介广泛发展、普及的今天, 政治和生活密切相关, 大众传媒在为我们受众提供各种信息的同时也向民众履行传递党的大政方针的职责, 还在社会中发挥引导舆论的政治作用。
(三) 新闻传播政治使命的具体要求
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政治使命给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具体要求, 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第一, 坚持党性原则。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政治使命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 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 要以党的发展目标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所有的报道都必须服从党的发展方针, 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服务于人民是一致的。
第二, 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 那么在组织上就必须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所谓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在新闻传播中必须坚守一定的规则, 不能乱来。新闻是自由的, 但是这种自由也是相对的, 也是有边界的。我国一直提倡新闻自由, 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享有知情权、报道权、监督权等权利, 但是新闻自由是有条件的自由, 没有规则的自由必定带来新闻的无序和混乱。我们的大众传媒和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牢记, 新闻自由是和一定的规则相联系的, 必须坚持政治责任感。
第三, 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性。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并维护党中央的相关政策, 并且积极向人们宣传和介绍我们党的相关理论、政策、路线, 让人民明白, 只有党才能带领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并让人们把这一点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性。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还必须严格执行党的相关新闻政策, 所有新闻报道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 做到有序发展。
综上所述, 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在发展过程中, 必须坚持两点, 一是要时刻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一是要坚持新闻传播的政治使命, 只有把握好这两点, 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才能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定一:《陆定一新闻文选》, 新闻出版社, 1987.[1]陆定一:《陆定一新闻文选》, 新闻出版社, 1987.
[2]付素素, 陈力丹:《传播报道应是客观事实》, 《当代传播》, 2004年第3期.[2]付素素, 陈力丹:《传播报道应是客观事实》, 《当代传播》, 2004年第3期.
[3]桑荫:《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和涵义》, 《新闻世界》, 1986年第8期.[3]桑荫:《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和涵义》, 《新闻世界》, 1986年第8期.
[4]邵培仁:《政治传播学》,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1.[4]邵培仁:《政治传播学》,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1.
[5]李元书主编:《政治体系中的信息沟通——政治传播学的分析视角》, 172页.[5]李元书主编:《政治体系中的信息沟通——政治传播学的分析视角》, 172页.
媒介把关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 篇2
“把关人”理论也称“守门人”理论,是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之一。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在其著作《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一文中提出的,“把关”一词也由此出现和流传。库尔特·卢因在文中说:“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他认为,“把关人”遍布在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例如,记者和编辑决定报道哪些事件、采访哪些人,报社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稿件、刊登哪些作品等。“把关人”由个人(包括记者、编辑等)和媒介组织两部分共同组成。
2媒介把关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
媒介把关的实质是一个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取舍的过程。媒介在进行把关时,会根据自身的行文风格、价值取向、方针政策和利益关系等因素对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取舍,然后再将筛选后的信息投入到大众传播的环节中去。媒介把关对新闻真实性所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来源于把关形式和内容的主观性。
笔者认为,媒介把关对新闻真实性具有无法消除的影响。“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由此可以看出,新闻本质上是报道,是对事实真相的一种描述,而描述势必有一些文学加工手法的运用。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的新闻学家李普曼就提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人的意识是主观的,因而报道活动对人们的影响也是主观的。大众媒介在传递信息时,会根据事实的时效性、轰动性、新奇性及意义价值等多方面的因素,对所获信息进行筛选、加工,进而决定获得的信息是否能够进入流动环节及有多少信息可以真正进入流动环节。同时,媒介的传播方式也会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媒介把关对新闻真实性的限制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媒介进行把关,“把关”是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传播过程中,无论是媒体所获得的资源,还是受众能够接受的信息都是有限的。如果媒介没有进行有效的把关,而是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源全部呈现给受众,就会导致信息的混乱和繁杂。由于“无法准确地复制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使没有媒介把关,也很难绝对正确地认识、反映世界。此外“把关”不仅可以呈现大众媒介想要让受众接受的信息,还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不良信息和虚假新闻的过滤,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例如,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有些照片过于血腥和残酷,刊登出来会造成一定的负面的社会影响。这时媒介就可以对刊登出来的照片进行“把关”,删除过于血腥的部分,在保证向受众传递真实灾难信息的同时,避免一定的负面影响。
媒介把关与新闻真实性的兼得并非不可实现。陈力丹教授曾说:“新闻的真实是事实的真实。”新闻真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正如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真理一样,绝对的新闻真实性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存在的。因此,即使是最理性的报道或是最客观公正的媒介组织,也只能得到相对的新闻真实。愈加客观、公正、理性的报道愈能够拉近与事实的距离,更加接近真相。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要落实于媒介把关的各个环节。真实是新闻的根本,真实性原则是媒介进行“把关”的基本原则和首要考虑因素。要使新闻的客观真实成为把关的“第一要旨”,就必须将媒介“把关”与新闻真实性密切结合。因此,媒介应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价值准则和受众的需求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取得良好的“把关”效果。
在当代社会,随着新媒体媒介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者的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传统媒介中,信息来源的权威性高,信息的筛选和制作专业性也比较强;“把关人”的身份和概念更加明确,把关的力度也更强一些。然而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具有传播信息的可能;原本相对集中的话语权被分散到群众手中,每个人都具备了“把关人”的能力和身份可能。随着大众对把关人筛选、传播信息权利的分享,把关的力度也被削弱。接踵而至的便是新闻的可信度降低,虚假、黄色新闻的泛滥及作为新闻生命的真实性在新媒体时代难以得到彻底地贯彻和落实。新媒体媒介在把关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永远都应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因此,在网络媒体时代,无论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在微观方面,新闻的可信度和真实度都要至于新媒体运营的首位,实现有效、理性、公正的媒介把关。
摘要:在大众传播中,媒介把关无处不在。媒介的把关作用是对新闻真实性的有效保障,但有时也会限制新闻事实在读者面前的真实呈现。在当代社会,随着新媒体媒介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者的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媒介把关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值得人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媒介把关,新闻真实性,关系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新闻的真实性与倾向性 篇3
作为叙事学意义上的新闻叙述,旨在对新闻写作和新闻文本进行研究,沿用的是叙事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即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由此相应出现了新闻叙事主体,即新闻叙事视角与新闻叙事结构的概念,在新闻叙事学中,这三者作为二次定义的概念,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在新闻作品中,客观事实的叙事者并不完全等于写作新闻的记者,新闻的叙事主体主要由记者和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构成;所谓新闻叙事视角就是作为文本的新闻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也是记者决定采取何种口吻和身份来叙述某一新闻事件,是选择形式技巧的角度,由于记者的不同,观察事物的位置不同,解释这些事实所持的立场不同,呈现在记者面前的客观事物的各个方面也就有所不同,由此产生的新闻文本可能就千差万别,作为话语或者文本的新闻也才有真实与不真实、客观与不客观的分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新闻文本的特殊性,视角的不同是新闻文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而新闻叙事结构按台湾学者蔡琰、臧国仁的说法就是故事和论述两个部分;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中也认为新闻结构由概述、事件、背景、后果、评论等几个部分构成。总之,新闻叙事主体与视角成为新闻叙事学中主要的关注点,如果把新闻叙事视角与叙事学的理论相对应,则可分为以下几种:
全知全能视角。冯·麦特尔·艾姆斯在《小说美学》中说:“一般的方法是这样:无所不知的作者不断地插入到故事中来,告诉读者知道的东西。这种过程的不真实性,往往破坏了故事的幻觉。除非作者本人的风度极为有趣,否则他的介入是不受欢迎的。”
韦勒克、沃伦在《文学原理》中说:“他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作,做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这无疑是传统的和‘自然的’叙述模式。作者出现在他的作品旁边,就像一个演讲者伴随着幻灯片或纪录片进行讲解一样。”
全知全能视角的新闻报道方式,是记者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声音,仿佛报道的一切都是记者个人意识的体现。在这种新闻叙事形态下,报道大多是封闭的,新闻报道结构比较呆板,时空基本按照自然时序延伸扩展或改变,缺少腾挪跌宕;加之是“全知”的叙事,留给读者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读者是在被迫接受新闻叙事,言者说什么就是什么,缺乏读者个体的思维动向,这显然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全知全能视角讲述新闻事件的人无处不在、无所不知、高高在上,对人物外部形态与内心动态均能评论。即托多洛夫所说的“叙述者>人物”。
人物限知视角。记者或其他叙述者为了特定的目的,对视角划定的信息范围进行限定,自始至终从人物的视角出发进行叙述,严格根据人物的知识、情感和知觉来表现。即托多洛夫的“叙述者=人物”。与全知视角相比,限知视角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大增强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观察读者接受的角度,“限知叙述”一般情况下,会造成接受的盲点,也就是说,作品的某些情节在读者看来是本应存在却被“忘”了叙述的,因而在客观上也就成了叙事的“空白”,用西方接受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所谓的“召唤结构”,它和读者特定的阅读期待视野(一种由阅读或生活经历而造成的阅读期望)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张力,正是这种张力展开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想象中感受再创造所带来的审美愉悦。
纯客观视角。纯客观视角,一般来说,就是叙述者只叙述人物所看到的,不作主观评价,也不分析人物心理,仅仅反映人物的语言、行为、外貌、环境。记者或其他叙述者无法对人物做内心分析,无法对事件进行评判。以上的三种分类,在具体的新闻文本中,叙述者往往交叉重叠使用,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叙述中安排合理的视角转换,使之超越某一单一视角所限定的信息而不影响读者的阅读和判断。因此学者又提出了“复合视角”,托多洛夫称之为“客观视点的变化”。综合以上,叙事视角实质上就是叙述者权力的限制问题。因而,人物限知视角和纯客观视角均可以称为限知视角。从新闻叙述角度看,就涉及新闻客观性问题。
下面就《南方周末》刊载的一篇新闻报道《悬崖小学的幸福与烦恼》进行新闻叙事视角的分析。
《悬崖小学的幸福与烦恼》是关于四川汉源县古路村小学目前处境的一篇深度报道。全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纲,交代了这个小学的志愿者杨菲、包唐韬及本村老师申其军,并指出幸福与烦恼的原因;第二部分以“钱来了,心烦意乱也来了”,讲述学生们的一天、用的是善款招待;第三部分题目是“山上的堂吉诃德”,讲述了申其军的经历,介绍了杨菲、包唐韬的性格与教学情况;“古路村小学,不负责接待吃饭住宿”是第四部分的题目,着重讲述杨菲的经历,最后以包唐韬的牢骚结束。
就此新闻文本来看,很明显这个文本的叙事主体是这篇新闻报道的记者何海宁,也即讲故事的人;运用的主要是复合型的视角:全知全能叙事与纯客观视角的交叉使用。“11月21日早晨,志愿者杨菲做了一个混乱的梦:‘在梦里,我和包唐韬走了之后,有个孩子打电话给我,要我快回去。所有的孩子都在哭’。”这是全知全能叙事,文本中所引的善款“58380元”,“近三个月学校开支3897元”,“全村有400多人,不到十户有电灯”等均是一种全知叙事。而“中午在一间教室里吃喝,旁边学生在上课,有条狗循味而来,杨菲撵了过去:滚,来混吃混喝!吃完,众人出门招呼学生:来和我们照相”。“晚上,有人为孩子们放电影,不过,他们深夜还在唱歌,包唐韬恼了,几脚踹坏了办公室的门。”这就是纯客观视角。当然整个报道中的全知叙事视角与纯客观叙事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赘述。
《悬崖小学的幸福与烦恼》作为关注民生的深度报道,运用全知叙事视角与纯客观视角进行叙述是对新闻客观性的维护,尽管这篇报道在时效性上不及日报类新闻,在叙事模式上采用的也是不同于宣传模式和新闻模式的故事模式。新闻作为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事实的结局对叙述者来说是真相大白的事情,而结局对读者则意味着一种阅读期待,新闻叙述者如何使读者能相信这种事实的结局,是叙述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而新闻叙述时使用全知叙事视角能够把事实背景,各种数字、人物的心理变化等叙述出来,让读者相信事件的结局是必然的、有因可循的。只因记者不是诗人,而是今日历史的记录报道者。这是全知叙事视角的功效。但对全知叙事视角的挑战,恐怕也是源于对事实真实性的追求。如上文所述,全知叙事视角能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阐发,这可能是叙述者(很大程度上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通过被采访者的语言、行为揣摩而得知的。如“11月21日早晨,志愿者杨菲做了一个混乱的梦”,何以得知杨菲的梦境情形?很显然,这是记者何海宁与其交谈的结果。因此,揣摩的准确率相应地成为质疑的首要对象。全知叙事追求的权威性、真实性又成为被质疑的要点,由此形成了一个悖论,人物限制叙事与纯客观叙事应运而生。人物限制叙事视角与纯客观叙事视角的不同之处在前者是作为人出现在现场,而后者是作为“物”在场,具有非人格化特点。但两者均被认为是真实性的把关者。尤其是后者排除一切主观思想,摄像式的视角,则是还原事实真实的最好范式。罗兰·巴特所述的零度写作、新闻式写作即是纯客观的叙述。“比较起来,零度写作根本上是一种直陈式写作,或者说是非语式的写作,可以说,这就是一种新闻式的写作,如果说新闻写作一般来说是未发展出祈愿式或命令式形式的话。”由此,可以看出,去除了叙述者主观意识的纯客观叙事视角对新闻的客观公正性、真实性来说,是最本质的叙述范式。
应该说,新闻叙事中的叙事视角的使用对真实性的作用有不同的特点。全知叙事视角具有俯瞰一切的特点,详尽的背景与数据材料使新闻具有权威性,但伴随着叙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新闻文本的自然性;人物有限视角靠叙述者的感知能够造成一种在场的真实,但对更为广大的时空进行感知的自由受到限制;纯客观视角突出叙述的客观公正,对事件进行原生态的叙述。目前,人们对公正客观权益的追求正处于上升之势,故对纯客观的新闻叙事已具要求,至于全知叙事中所持有的评判式说教亦被人们厌烦,但因纯客观叙事限制过多而难以操作。因而,复合视角的使用弥补了上述三种视角的缺陷成为目前主要的新闻叙事视角方式,《悬崖小学的幸福与烦恼》即是如此。
总之,对新闻文本的叙事分析,并结合真实性的评析,能在更细微的文本批评模式下研究新闻文本的构成要素在新闻话语上的意义,记者在民生问题的报道上如何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对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如何保持逼真性等可以由此获得启迪。
参考文献
[1]夏琼编著.新闻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8.
[3]何海宁.悬崖小学的幸福与烦恼[N].南方周末,2008-11-27(8).
新形势下新闻真实性的困境与探索 篇4
一、新闻失实性表现形式 (1) 虚假新闻
新闻传播过程中, 不断涌现的虚假新闻妨碍了新闻真实性的报道, 是影响新闻传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虚假新闻故意掩盖事实的本来面貌, 依靠个人的主观愿望或者他人的意志, 故意捏造一些虚假的东西。其表现五花八门, 种类繁多,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政治需要, 故意造假;隐匿真情, 谋取私利;宣传典型, 随意拔高;粗枝大叶, 调查不详;捕风捉影, 道听途说等。
(2) 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是导致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虽然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阻止有偿新闻制定了许多的举措, 但有偿新闻仍然屡禁不止。在现阶段, 其表现形式有很多种, 形式千奇百怪, 例如用“联办”的形式, 对电视节目、报纸版面及广播明码标价;提供新闻的单位对新闻记者、部门给予各种好处, 从而为该单位刊登一些新闻作为交换;有一些用包住、包吃、包旅游等方式, 进行有条件的报道;有的用新闻稿做公关, 谋取私利, 打通关节。
(3) 低俗新闻
当前, 一些新闻从业者社会责任感淡化, 一味追求收视率、订阅率等, 故意搞一些低级趣味、庸俗不健康的内容, 宣扬暴力、色情等, 热衷个人隐私, 损害别人名誉权。例如一些电视台用大众娱乐作幌子, 制作播放低级趣味、不健康的电视节目, 诱导观众兴趣, 以提高收视率。
二、原因分析
1. 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滞后
近年来, 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还比较滞后, 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特点的社会运行规则仍在不断地探索当中。大众心理的失衡, 功利主义的抬头, 人际关系的歪曲, 均对我国的新闻道德建设产生不好的影响, 对新闻工作者和受众的心理健康造成了非常消极的负面影响。
2. 缺乏职业道德素养
新闻职业道德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特殊道德要求, 对新闻传播活动成功与否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我国新闻教育的现状, 对专业知识及技能重视多, 而对职业道德的教育重视少。不重视职业道德的新闻工作者, 很难想象会遵循真实报道的原则。
三、建议
(1) 注重新闻职业道德自律
新闻队伍的自律, 是靠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共同来完成的, 它对新闻整体自律有重要的关系。仅当新闻工作者来自内心的道德感约束自己, 完善自己, 方能对各种新闻丑陋行为感到羞耻。可以看出,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从业者自律是关键。由于新闻工作者担负特殊的社会责任及历史使命, 如果其道德素质缺失, 就无法肩负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道德自律是对新闻行业长远发展的保证, 是人们思想、言行的标准及尺度, 对促进新闻工作者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有长远的效力。新闻自律就是要促使新闻工作者变成一个能够自律的人, 能够变成具有高度责任感和道德感、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及修养的工作者, 这也是新闻自律最根本的要求。
(2) 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
在当前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 寻求公利和私利两者间的平衡, 是社会各行业主体包括新闻媒体在内追求目标。所以, 只有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 才能避免新闻工作者的腐败行为。不管什么行业, 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 必然会有腐败的发生, 新闻行业也是如此。公众的新闻自由权利, 通常要以新闻媒体这种方式来实现, 这就意味着新闻媒体工作者拥有这一方面的特权。新闻工作者除了要严格自律, 以及法律法规制约外, 还要受到社会大众的有力监督。大众对新闻媒体的监督,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新闻媒体对是非善恶的理解, 要受到社会生活对其理解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了新闻价值观, 其实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 体现的是对社会大众的追求。
(3) 将新闻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新闻法制的建立与实行, 确保了其有效地行使权利, 也强制了其承担的义务的执行。新闻法制不但是保护法, 也是限制法, 不但是权利法, 同时也是义务法。新闻法制的实行, 可以为新闻监督提供一个有效的法律依据, 能为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提供必要的保护以及限制。当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自律无法发挥作用, 社会监督也没有起到应有的实际效果, 那么只有通过国家立法的手段, 把新闻道德法律化, 方能有效解决新闻的失实性, 为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提供一种重要保障举措。
当前, 新闻传媒为社会和谐发展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加强新闻行业的建设, 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对于体现公平正义, 推动民主法制进程, 营造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苏芬.刍议“草根新闻”及其发展对策.新闻爱好者.2009, 10
[2]屠荣根.论网络舆论对新闻真实性的“双面放大”效应.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 11
探讨新闻工作的及时性与真实性 篇5
关键词:新闻,及时性,真实性
一、前言
新闻的及时性与真实性是新闻工作中的原则。如何保障和做好新闻及时性和真实性的工作,是我国现在新闻事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从新闻的采集、编写和报道三个方面,切实解决影响新闻及时性和真实性的问题,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在新闻发展的各个阶段真正做好新闻及时性与真实性的保障。
二、新闻工作及时性与真实性的意义
(一)新闻工作及时性的意义
新闻工作中及时的新闻采集和及时的新闻报道是新闻及时性的重要表现,新闻不能够做到及时性的要求,新闻的“新”就无法体现出来,并且新闻的价值就会大大降低。新闻工作者做到及时地采集和报道是对新闻的负责。例如,在一件新闻发生之后,本应该尽快地报道出来,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新闻在几天甚至是几个月后才被报道出来,新闻的时效性已经过去,关注人群减少,新闻的价值自然大大降低。
(二)新闻工作真实性的意义
真实是对新闻最基本的要求,它的地位高于及时性的地位。真实的客观的新闻报道才是受群众喜爱的,违反了真实性的新闻,就像是穿着皇帝的新衣一样,一切都是自我想象中的新闻,是虚假的新闻。而且虚假的新闻的出现会误导受众、败坏传媒界的名声,阻碍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一些触犯了国家法律法规的虚假新闻还会受到国家的法律制裁。可见,新闻的发展就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不编造、不夸大,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三、影响新闻及时性与真实性的因素
(一)名利驱使
现在一些新闻的从业人员为了提升自己在新闻界的地位就会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创造出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博取关注度。还有的新闻从业人员受到金钱利益的吸引,收受贿赂,为他人制作虚假新闻,就像在一起矿难事故中,本来有多人伤亡,但是煤矿的管理者买通记者让其报道无人员伤亡的新闻。在新闻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新闻从业人员大有人在,受名利的驱使创造虚假新闻的人员有很多,制约了新闻行业的发展。
(二)技术限制
我国技术领域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很多时候,制约新闻能够及时有效地报道因素也有很多。例如,在一起突发事件当中,受到环境的限制,新闻工作人员无法进入现场,经过努力进入现场的工作人员由于信号技术的限制也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新闻报道,而一些人为了争取新闻的头条报道,也会编造一些虚假的新闻内容。所以许多时候新闻报道受到技术的限制,及时性和真实性都会受到影响,解决新闻采集中和报道中的技术问题已经显得尤为重要。
(三)人员素质限制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良莠不齐,有一些新闻从业人员视新闻为工作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有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都不高,对新闻的及时性和真实性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有新闻能报道就可以,对新闻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没有要求,对新闻事件不进行筛选,就算是已经过了时效和明知是编造的新闻也进行选择报道,是对新闻事业的极度不尊重。培养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已经刻不容缓,否则新闻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堪忧。
四、保障新闻及时性与真实性方法探究
(一)做好及时性与真实性的互动
新闻的及时性与真实性看似是新闻发展的两种要求,但是实际上及时性和新闻性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当中,最开始的就是具有时效性的新闻报道,在突发事件的新闻工作中,让新闻及时地报道出去是非常重要的,在确保真实性地简单报道之后,还可以对新闻进行深入的挖掘,找到与其他媒体相区别的新闻价值。
(二)做好新闻及时的采集与筛选工作
新闻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时有效的筛选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新闻从业人员可以通过自身对社会新闻的发现能力和朋友等人际关系积极寻找和发现新闻,在了解新闻信息后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做好第一手的报道,确保自家新闻的及时性,在这之前要对他人提供的新闻进行确切的了解。确认是真实的事件还是编导想要借新闻手段宣传自己意愿的事件,不要成为虚假新闻传播的工具。
(三)新闻编写要快速客观
在获知新闻之后,如何编写新闻也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事情。在新闻的编写中,一方面要尽快地完成编写,不可以拖延,否则新闻可能还没有被编写好就已经失去了价值。另一方面新闻的编写要客观,不可掺杂个人的主观因素,尤其是在一些社会新闻中,新闻编写中很容易将自己的感情因素也编写到新闻之中,就违背了新闻客观真实的原则。
(四)报道内容的及时报道与再次确认
新闻报道之中有很多争取优先报道,对新闻的真实性确认不足,所以在以后的新闻工作中,对一些时效性非常强的新闻初步确认报道之后,也要再次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确认,确保所报道的新闻是真实的,如果发现之前报道的新闻是虚假的或者有部分不实的消息,要积极地进行改正,不能遮掩。
五、结语
新闻是对社会事件、政治事件的报道工作,它的内容有着很强的思想导向性。虽然新闻不会有新闻工作人员的情感表现,但是一件事情的清晰叙述会使读者在阅读后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会产生强烈的情感。现在被很多人称为自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和发声者,这就更加要求新闻的及时性和真实性,为新闻事业的良好发展作出保障。从新闻的发现到新闻的编写再到传播报道,重视每一个阶段新闻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切实做好新闻事业发展的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艳.新闻报道如何提高采访质量[J].西部广播电视,2016(01):173+180.
[2]康炳祥.新闻采访报道的时间性[J].科技传播,2013(03):15-16.
新闻的真实性与倾向性 篇6
关键词:客观性,真实性,公信力
客观的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生命与灵魂,这本是新闻媒体早已取得的共识,是必须坚持的一个根本原则。大家知道,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或者说是新近发生变动事实的传播。这就确定了新闻必须把事实放在第一位,新闻是对事实的客观反映,没有事实就不会有新闻。
新闻传播决不允许把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说成已经发生了,把正在做的事情是说成已经完成了;也不允许把不同人、不同机构、不同时间的某件事情,集中到同一个人,同一个机构,同一时间上;当然更不允许虚构、凭空想象捏造等。新闻传播的实践证明,只要新闻工作坚持了客观性、真实性的原则,讲究实事求是,新闻传播才能对社会、人类生活的进步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反之,则会造成危害。
1 新闻传播工作必须严守真实性的原则
然而近些年来,违反新闻客观性、真实性的新闻事件屡屡发生。如2006年轰动全国的《纸做的包子》假新闻事件,涉嫌损害商品声誉罪,“纸包子”事件主角自食其果,一审被判一年刑期,并处罚金1000元。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镇坪县发现野生华南虎”,并公布了周正龙拍摄的两张华南虎照片。照片引起了公众的质疑,成为社会与舆论的热门话题。最后陕西省林业厅于2008年2月4日发出《向社会公众的致歉信》,承认“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反映出我厅存在工作作风漂浮,工作纪律涣散等问题”。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批评通报,指出林业厅的做法很不严肃,极其轻率,违反了《陕西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意见》的有关规定,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但虎照是否造假欺诈,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而2008年初,陕西省“周老虎”事件余波未平,湖南省又掀起了“华南虎”风波。湖南平江县传出消息:当地电视台记者吴华在石牛寨山上拍风景时,无意中拍摄到野生“华南虎”的新闻又一次惊动了整个中国,据湖南省林业厅调查显示,这一新闻事件是不良商人伙同湖南平江电视台有关人员人为制造的假象,湖南省平江县政府对有关人员进行了处分。从这一事件得到的启示,人们认为,政府惟有摆正小集团利益,地方利益与全局利益、根本利益之间的关系位置,树立维护政府公信力至上的理念,政府公信力才可能得到应有的彰显与弘扬。
因“华南虎”事件的影响,《大庆晚报》编委会在2008年2月18日通过互联网发表了公开道歉声明。道歉声明中说:“本报记者刘为强于2006年发表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一稿,在全国多家媒体转载,并获得中央电视台《影响2006》年度新闻图片铜奖。本人确认,该新闻图片为PS合成图片,不是真实场景,违背了新闻记者的操守和职业道德,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大庆晚报》在声明中表示,为了吸取教训,维护媒体的公信力,决定全面整顿新闻队伍,加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刘为强退回在中央电视台获得的奖杯和证书;对摄影部副主任刘为强给予解聘处理,并取消其所获荣誉称号。(江南都市报2008年2月19日A13版)
第16届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金奖作品《为什么不回家》的作者,杭州某媒体记者王一主动致电评委会,承认这组作品第7号照片的天空是经过加工拼接的,并表示歉意。评委们说“如果作者不坦白,确实发现不了图片有问题。”无暇顾及甄别照片的真实性,当即取消该组图片的获奖资格。(2008年2月27日信息日报第10版)但作品作者这种主动承认错误的态度还是好的,值得同行们引以为鉴。
2 应在新闻传播工作中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首先,从思想认识上,牢固地树立起真实是新闻生命的观点,把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当作自己进行新闻采访活动的第一准则。只有在思想上重视了这个问题,才能在行动上注意遵循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也才能在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中注意不搞任意拔高,不搞夸张和编造。其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充分掌握第一手的精确材料,弄清事实真相,做到心明眼亮,区别真伪,准确报道。第三,在新闻传播的每个环节上,要注意层层把关,在各个主要环节与步骤上毫不马虎、含糊,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对于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一定要注意核实,有充分的人证、物证。在最后送审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差错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动机不纯,故意编造假新闻,这种情况虽然是极其个别的,但危害最大,在根本上背离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给党的新闻事业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
4月11日,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省召开,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此次论坛的关键亮点之一,是国民党2008年台湾参选领导人马英九的副手萧万长先生率团出席博鳌亚洲论坛会议。胡锦涛主席在会议期间会见了萧万长先生,并给予了高规格礼遇。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到机场迎接等等,90人的台湾媒体大军里,蓝绿媒体有着各自的观点看法。如台湾“自由时报”的记者发布消息说:萧万长先生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受到高规格礼遇是因为交了25万美元的会费原故,是“刻意矮化台湾”等等。博鳌亚洲论坛会议秘书长龙永图先生气愤的说:台湾“自由时报”媒体记者简直是不顾及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这哪是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
3某些西方媒体不遵守新闻传播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原则
3 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
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网点和政府机关,使当地的秩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18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造成直接财产损失近2.5亿元。这是一起骇人听闻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西藏自治区党委、公安及武警,对在拉萨街头十分猖狂地进行打砸抢烧的不法分子依法打击,迅速平息了事态,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维护了国家法制,维护了西藏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的,是由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这是一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斗争。
部分西方媒体炮制了不少不实的西藏报道真相。BBC、CNN、法新社等境外媒体,各种各样的错误报道,让人瞠目结舌,他们的报道当中,什么“军事镇压”、“武力管制”、“藏人被杀数百人”等内容全然不顾事件的骚乱本质和事实真相。CNN网站图中,把“暴徒向车辆投掷石块”的图片切去右边图片的暴徒,变成“没有暴徒向车辆投掷石块”的图片刊登出来。BBC在图片说明上竟写道:“在拉萨有很多军队”,似乎完全没有看到救护车上大大的“急救”二字。德国NIV电视台也在报道中将尼泊尔警察抓捕藏人抗议者说成是“发生在西藏的新事件”。还有《柏林晨报》网站将一张西藏公安武警解救被袭汉族人的照片“硬说成是在抓捕藏人”。不惜“张冠李戴”,有意制造假新闻。
近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转播北京奥运火炬在旧金山传递时,主持人卡弗蒂发表攻击中国的言论,妄称“中国产品是垃圾”,“在过去50年里中国人基本上一直是一帮暴民和匪徒”。一家主流的电视台,成天将客观、公允当作招牌,却肆意对一个国家的人民进行肆意侮辱,显然是到了泼妇骂街和歇斯底里的地步。暴露了西方媒体对华毫不掩饰的歧视和仇视的双重心理。跳出来充当西方权力架构的耳目喉舌,说出了西方国家权力机构想说而不能说的话。他们利用西藏问题搅局奥运,摸黑中国。可以说是新一轮反华潮流的一部分。
失实信息具有某种欺骗性和误导性,它蒙着真实的面纱,使受众判断失误,信以为真,进而作出错误的决定。西方某些新闻媒介就是有目的地传播“反间信息”和“假事件”,或者传谣,造谣,公开干涉别国内政。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他们不公开谴责达赖集团搞分裂的叛国暴力行为,反而把矛头指向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西方这些媒体的倒行逆施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和谴责,激起了广大中国海内外华人的愤怒和强烈不满。我们严正要求CNN和卡弗蒂本人收回其恶劣的言论,向全体中国人民道歉。
江西上饶青年邱国新写歌抗议反击西方媒体歪曲报道而创作的《中国的复兴不可阻挡》蹿红网络。歌词是:谁在说谎,把中国绘成妖魔之邦,把暴行说成是和平,把文明和忍让说成是野蛮,谁在狂妄,对中国内政信口雌黄,惟恐不乱挑事端,把阳光抹黑说成阴暗,中国的复兴不可阻挡,我们的前途不可限量,挑拨让我们更团结,伪善让眼睛更亮,中国的复兴不可阻挡,我们的未来必定灿烂,逆境让我们更自强,冬雪让梅花更香。成为反CNN网站的主题歌,唱出了全中国人民的爱国之心。(江南都市报2008年4月22日第一版)
前段时期西方媒体比较集中地对北京奥运会加以指责,少数人包括少数的所谓的NGO(非政府组织),急于利用奥运会对北京施加压力,以图达到他们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中国现在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跟过去不一样了,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有分量的国家,虽然不能影响大局,但我们要重视这些问题,予以澄清和反击让大家了解真相。这些西方媒体的背后,肯定有一些反华势力在操弄,既然是反华势力的喉舌,他就不可能跟中国的立场观点一样,就必然会误读、曲解和歪曲事实的真相,这不能不令广大中国人民和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失望。某些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成为广大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极好的反面教材。如CNN等不实报道带来3个意想不到的结果:(1)中国民众空前的团结;(2)让我们认识到了西方民主的虚伪;(3)愚蠢的表现手法导致了其公信力的丧失。卡弗蒂这个名字在中国过去不是很知道,现在是变得差不多是家喻户晓了,因为他在中国已臭名昭著。像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通过以上的国内、国外媒体的实际事例,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新闻媒体要在一定范围内取得应有的公信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进行新闻传播时,一定要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也只有坚持确保新闻客观性与真实性的原则才能使新闻媒体的传播工作做好,才能完成历史所赋予新闻媒体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邱沛篁,张惠仁,徐怀钰,余杰.实用新闻学基础[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2]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新闻的真实性与倾向性 篇7
1 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产生的主要原因
1.1 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媒体市场需要面对很多的激烈竞争以及电视媒体的一些新技术的发展和挑战,使得我国的媒体市场必须要做出一些相应的改变,才能够去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找到自我发展的新出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得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这样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方式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使传统的媒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广播电视媒体方面,传统的模拟技术也已经是被现在的数字压缩技术多代替,而原来的那些设备、管理的方式以及对于媒体的理解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使得广播电视媒体需要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改变才能去适应市场的发展。
其实,电视媒体也是一种需要经营的组织,所以也就要求了他们要把自己的一些信息的产品以及服务要在市场上去销售出去,从而来达到一种盈利的目的。要想使得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很好的销售出去,那么就必须要保证自已的产品和服务是消费者能够去接受的,能够满足他们平时的生活要求。同时,在市场当中经营,就会面对着很多的竞争。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胜出,就只有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加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要不断的转变自己的销售方式。作为广播电视媒体来说的话,就是要改变自己的制作方法和操作的模式,从而来争取更多的观众,在竞争当中获得胜利。
1.2 观众的需求
现在这个社会也是一个比较多元化的社会,而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都是很希望能够从自己的身边,去获得更多的信息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和生存的需要。他们在收看广播电视媒体传播的信息时,在希望这些信息对于自己是必要的时候,还希望这些信息能够满足自己的感官刺激以及心理的快感,从而来使得人们的信息获取的欲望能够得到一定的激活。将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当中的信息通过故事化的倾向表达出来,则可以为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提供一种比较轻松和活波的文化休闲的方式。它主要就是通过实时实景以及轻松幽默的方式,使得人们获得他们需要的一些信息。这样的话就能够很好的去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在观众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以及舆论的环境不断宽松的时候,电视观众也应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愿意去当作一个比较被动的观众,而希望自己也能够积极的去参与到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当中,形成一种互动的形式。在这种互动的形式当中,可以使得观众的一些平面化的诉求能够很好的实现。比如,现在很多的广播电视媒体当中,都有这样的一种形式,那就是有奖征集新闻线索以及一些有奖的问答等,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另外,也出现了一种比较新的方式,那就是拍客。拍客也就是不管是社会当中的哪一个人,只要是你拍下了一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也是有一定的社会价值,那么就可以在广播电视媒体当中去播放。这样就可以让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制作当中。
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社会当中的每一个在每天的工作当中都是非常的紧张和忙碌,所以在下班回家之后,需要一个简单和放松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上班的时间,人们的基本上都是脑力劳动,对于精力消耗的太多,所以下班回家看电视的时候,更加愿意去接受一些比较简单和不复杂的事物和信息。他们更加关注那些比较真实的故事以及生活当中的一些琐事,才能够使人们的心态得到一个很好放松,缓解工作当中的一些压力。
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是比较的狭窄和封闭,人们的心理是非常需要交流和对话的。在现在的社会当中,公共的话语权空间是非常的小,所以现在很多的电视媒体观众希望可以通过故事化倾向的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来实现一个公众和媒体之间的一个平等的交流,从而使得观众能够获得一种认同感。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的社会,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充满着媒体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在很大的程度上其实是可以看成人和媒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因此,在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之后,这些信息就更加能够被人们所接受。
1.3 文化以及娱乐的变化需求
在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以后,其实也是一种对于娱乐化的策应和跟进。同时,在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的文化主要就是一种注重个性发展的文化,随着我国对于西方文化的慢慢接受,很多的电视节目也更加重视娱乐和个性化的表现。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之后,结合着西方的文化,电视媒体就形成了一套新的新闻特色。故事化倾向就是这种新闻特色当中的一种,这种新闻特色能够很好的满足观众的需求。
2 人文关怀在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中的表现
人文关怀主要是从欧洲的人文主义当中产生出来的,主要的要求就是说要把人性以及人从那种封建迷信当中解脱出来,对于愚昧、野蛮以及迷信的世界观很反对,主要提倡的就是人思想的解放以及个性的发展。目前,很多的广播电视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类节目报道的时候,对于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一些小事以及普通百姓生活当中的成长状态比较的关注。这样的话,就能够更加的促动人们的心灵以及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最终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的情节;同时,也能够使得人们的心声得到传达。现在进行新闻报道以及题材选择的时候,人文关怀不仅仅是视角和向导;同时,它还是在制作电视节目的时候,必须要去考虑的一种原则,更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存在。在现在的新闻报道当中,从题材的选择一直到最后的选择表现的形式,始终都有人文关怀的存在,因为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去满足观众对于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需求。
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主要就是指采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然后在设置一定的悬念,最终来把要传播的信息表达出来。在以前的传播方式当中,就主要是把一些比较主要的信息直接的告诉给观众,然后对于一些细节的地方则是尽可能的省略了。现在这种故事化的方式主要就是信息的情节进行精心的挖掘和选取,对信息的当中的一些冲突和矛盾进行重点的表现和捕捉,对信息当中的细节进行重点的提炼以及抓取。对于整个叙事的节奏,也进行了重点的控制和把握;对于电视语言当中的画面优势进行重点的突出;对于新闻事件的一些细节和情节则是需要进行重点的发掘。在对新闻事件进行讲故事叙述的时候,应该要充分的利用电视画面,还应该利用电视的一些手段和技术来营造出一种和故事情节比较吻合的气氛。这样的话,就会使电视新闻当中的一些传播的元素得到一定的丰富,从而来传递出更多的信息给电视观众。在用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报道一些国家的政策和方针的时候,更加的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电视观众能够更好的去接受这些信息。而现在很多的地方电视台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会采用一些本地的方言来对新闻进行故事化的表达。这样的话,除了通过对故事的叙述和议论来吸引观众之外,还可以依靠故事当中的一些跌宕起伏的情节来一些观众的兴趣。在对新闻节目采用故事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当中,可以捕捉到那些社会当中的普通人身上一些闪光的地方,突出人性的真善美。
在一个新闻栏目当中,主持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对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主持人主要就是一个引导和穿针引线的作用。但是其实很多的时候,主持人也是一种新闻的载体。在以前传统的新闻节目当中,主持人或者是播音员基本都是正襟危坐,高高在上,字正腔圆的报道新闻。但是现在有了故事化报道新闻节目之后,主持人也不再是之前的那种一板一眼的样式。在对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采用的说新闻、讲新闻以及表演新闻的方式,通过一些对话、讨论以及拉家常的一些方式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这样就会给观众表现出一种好像朋友之间的信赖感和亲切感。很多栏目,在主持人的身上进行进一步的发掘,使得主持人具有一些不同的个性和特征。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主持人也是尽量的要融入到所讲的故事情节当中,从而增加观众对于新闻的信任度。
3 结语
在新闻传播类节目当中,采用故事化的倾向其实是一种良性的倾向。它主要就是采用一种比较随和以及平常的人文关怀,去让观众能够产生一种比较熟悉的感觉,从而来引起观众一种情感上的理解和共鸣。采取这样的方式去制作新闻传播类节目所需的费用是比较的低,但实际收到的效果却是很好,使得现在很多的电视都能够比较从容的去面对现代观众的需求以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摘要:在现在的电视新闻传播类的节目当中,为了能够满足现代人们观看的需求以及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出现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那就是将电视新闻传播类的节目通过故事化的倾向表现出来,也就是将电视新闻要报道的事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报道出来。在现在的电视新闻节目当中,对于社会小人物的关注越来越多,关注这些普通百姓身边的一些小事,体现出了人文关怀的情节。本文主要对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与人文关怀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电视新闻传播,人文关怀,故事化倾向
参考文献
[1]相琨.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2]高凤群.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J].记者摇篮,2013(4):33-34.
[3]刘迪.电视新闻如何体现人文关怀[J].科技与企业,2013(16):247,249.
[4]董玉芝.从评论类节目看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倾向[J].新闻爱好者,2009(11):69-70.
[5]李莎.论中国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表达[D].郑州:河南大学,2011.
[6]李庆.谈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J].新闻传播,2009(11):102.
【新闻的真实性与倾向性】推荐阅读:
受众情感与新闻真实性05-24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05-18
电视新闻的真实性07-13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07-03
新闻中的真实性09-04
美国新闻自由的真实性09-05
新闻客观真实性08-09
诗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07-04
新闻语言的导向性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