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环境的构建(精选10篇)
真实性环境的构建 篇1
印度神话中有这样一则:“其实世间的一切,不过是梵天做的一场梦,你我都活在他的梦中。梵天一旦睁眼,这个世界便消失了,直到他再次睡去,周而复始。”在这则神话中,梵天做梦才是真实,而世间的一切不过是梵天构建的“拟态环境”。而人们的生活,所接触的世界是否就如同这则神话,只不过是梵天做的一场梦,所不同的是传播扮演了梵天的角色,在我们称之为“议程设置”的传播理论中构建了一个“真实”的“拟态环境”。
电影《楚门的世界》就是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某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公司为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一切却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该剧的唯一主角——楚门。楚门看上去似乎过着与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但他却不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秒钟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更不知道身边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楚门的世界》的演员。以电视台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演员们共同制造的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以及楚门毫不知情的自我传播最终为楚门构建了桃源岛这个“真实”的拟态环境。
在探索本文结论的过程中,本人通过对《楚门的世界》进行传播学层面的分析,深入思考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的“拟态环境”和“议程设置”的理论,并且在下面几个方面对这一传统经典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真实环境与拟态环境之间的区别
“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即人们和环境之间的插入物——拟态环境。人们的行为是在对拟态环境作出反应。但因为是行为,如果见诸行动,行为后果就不是出现在刺激行为的拟态环境中,而是在行动发生的真实环境中。……因为,在社会生活层面上,所谓人作出适应环境的调整是以虚构为媒介来进行的。”(1)李普曼认为人们是生活在“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叠合的双重环境中,拟态环境和真实环境是同时存在,但又是截然不同的。就好像北方的人经常会问“云南是不是遍地都是孔雀,出门都是骑大象”,这就是他们通过各种信息来源渠道形成了云南的“拟态环境”,而真实的云南是一个与其他城市一样的现代化都市,既没有那么多孔雀,也不可能骑大象出门。在这个例子中,可以清晰地辨别拟态环境和真实环境,它们之间的区别泾渭分明。
但是我认为,从大众层面来说,拟态环境和真实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区别。然而对于作为个体的人来说并不存在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区别,二者应该是同一的,所不同仅仅是人自身的意识发生了改变。就好像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在大众的眼里,在真实的世界中,楚门作为一部泡沫剧的主角才是他生活的真实,而桃源岛上楚门的生活不过是媒体刻意为之的“拟态环境”。然而在楚门意识到他的生活是一场演出之前,他的工作、朋友、家人等构成了他的生活环境,这些对于楚门这个人本身来说就是真实环境。直到他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不过是一部肥皂剧,桃源镇对于他才成了虚幻的存在。再举一个例子说明,二战时期逃入深山的日本兵一直不知道战争的结束,那么对于他来说二战仍然在持续就是他的真实环境,尽管对于大众来说“战争没结束”不过是“拟态环境”。
不仅是大众传播构建拟态环境
“回过头来看,我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的认识是何等的间接。我们看到,报道现实环境的新闻传递给我们时快时慢,但我们把自己认为是真实的东西当作现实环境本身来对待。”(2)李普曼对“拟态环境”进行阐述时用的是“报道现实环境的新闻”,传统理论认为拟态环境通过大众传播得到构建。就像《楚门的世界》中,电视媒介搭建了桃源岛这个平台,虚拟了楚门的生活环境,并且通过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向大众展示这一“拟态环境”。
但是我认为在“拟态环境”的构建中不仅仅是大众传播媒介发挥了作用,而应该是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甚至是自我传播在内的所有传播方式共同构建了“拟态环境”。例如在《楚门的世界》中,楚门所处的桃源岛这一拟态环境就是由演员构成的人际传播、电视媒体参与在内的大众传播,甚至是楚门自身的自我传播共同构建的。当楚门通过人际传播得知他所处的世界不过是一场闹剧,他的自我传播在其中不断地深化“闹剧”这一事实,最终他从桃源岛逃离出来,但是谁又能保证楚门之后的生活就是完全真实的呢?其实出走的生活不过是各种传播方式合力打造下的又一个属于楚门的“拟态环境”。再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朋友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如果是“温柔的”,那在平时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就会强化这个人的这一特质,最终让其真的很“温柔”,这就是人际传播对“拟态环境”的构建。
关于议程设置理论广义范围的探讨
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该理论认为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可以判断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得到三个关键词:“公众”、“公共事件”、“大众传媒”,也就意味着“议程设置”理论只有在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
然而在现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只是大众传媒,其他的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也体现了“议程设置”理论,比如和朋友交谈时通常会把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排列,并且期望通过话题的排列和强调改变或者强化朋友的态度。因此可以把议程设置理论的关键词做一个范围延伸,把“公众”、“公共事件”、“大众传媒”改为“所有人”(包括公众和个体)、“事件”、“传播”(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由此得到一个议程设置理论的新概念:所有个体的人对事件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正相关关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通过对“议题”的排列和高度强调影响人们对事件的判断和观点的形成,同时影响人们的行动。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构建了拟态环境,拟态环境和真实环境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人们生活在拟态环境和真实环境叠合的双重环境中。另外,“议程设置”是大众媒介通过对公众事件进行议题的设置从而影响公众的态度,最终导致公众的行为发生改变。
而我的结论可以通过三个层面进行阐述:第一个层面,是传播而非仅仅是大众传播构建了“拟态环境”;第二个层面,议程设置对于“拟态环境”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议程设置的最终结果就是构建了“拟态环境”;第三个层面,就个人而言,在议程设置中构建的是真实的“拟态环境”。
“广义议程设置构建‘真实’的拟态环境”的现实意义
首先,通过这个结论我们不得不对目前比较流行的“大众传媒构建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危害性”的说法进行反思。比如前段时间热议的网游玩家跳楼事件,各方都认为在该起事件中网络游戏负有主要责任。然而这一“拟态环境”不仅仅是网络这个大众传播媒介造成的,在小男孩所处拟态环境的构建过程中有大众媒介的因素,也有网络游戏其他玩家的人际传播因素,还有小男孩自身自我传播强化的因素。它是一个多方面传播造成的后果,而不仅仅是大众传播的错。
其次,在议程设置中构建的拟态环境就个人层面而言就是真实环境。也就是说通过传播对议题进行强调和排列,可以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进行塑造。如果在教育中应用该结论,就可以在人的幼年阶段发现其潜能和天赋所在,之后利用各种传播方式通过对议题的设置和排列让其潜在天赋不断得到强化,增强教育效果。
在广义议程设置中构建真实的拟态环境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其中必然存在若干不足和缺陷,但是相信这一探讨的发展和丰富可以对传播学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蔡帼芬、郭之恩:《李普曼新闻思想的变迁》,《国际新闻界》,2007(3)。
[2].边剑:《从〈楚门的世界〉看媒介拟态环境下的群体失衡》,《电影评介》,2008(2)。
真实性环境的构建 篇2
利用信息沟原理,创设真实的英语听说环境
英语听说课上机械操练句型势必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失败,学生应变能力较弱.笔者在此想探讨利用信息沟原理,设计听说内容,使交际活动更接近于真实,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交际中的应变能力.
作 者:游英慧 刘鹏涛 作者单位:游英慧(潍坊医学院外语教学部)刘鹏涛(潍坊医学院计算机教研室)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1) 分类号:H3 关键词:信息沟原理 交际能力 英语听说真实性环境的构建 篇3
【关键词】外资企业 利润 真实性审核
一、外资企业利润管理现状及局限性
从外汇管理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管理主要集中在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下,对外商投资企业外方所得利润境内再投资或增资、外商投资企业将未分配利润转增本企业资本进行了明确规定,由外汇局直接进行核准办理;经常项目下,外汇局授权外汇指定银行,对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或红利汇出,及外方人民币利润再投资退税款售付汇业务进行审核办理。但是现行的管理措施对利润的形成和处置尚存以下问题。
一是利润形成的监测手段落后,易形成隐形外债风险。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对外商投资企业利润产生的真实性缺乏有效的统计监测手段,以至大量的外资企业投资收益,以各种形式滞留境内,至今未纳入外债统计监测范畴。而这部分利润具有处置的随意性和隐蔽性特点,若外资企业真实的利润统计不完整,一旦国际收支发生逆转,外方随时可以通过正常或非正常渠道将此类资金调回境外,对国际收支平衡管理有着严重影响。
二是利润处置的管理手段滞后,易形成重复处置事实。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进行再投资或增资,由资本项目外汇管理部门进行核准处置;利润的汇出管理,则由被授权的外汇指定银行进行审核处理。按规定办理上述业务后,要求在企业的外汇登记证上进行相应的记录,国际收支申报系统要予以逐笔统计,外汇账户系统要进行核准件的录入。但是,这些业务操作界面互不交叉,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口径,业务信息不能共享,以至利润的重复处置难以有效避免,极易形成骗汇或虚假投资风险。
二、利润的会计处理方式
无论外汇局或外汇指定银行,办理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处置业务,都要对企业年度审计报告中利润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审核。但报告中的利润数据不是孤立存在的,如利润的货币处置则与现金流量表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对资产负债表、外汇收支情况表和现金流量表等利润关联数据之间的逻辑性、平衡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审查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利润处置的审核部门应深入认识外商投资企业利润的会计处理流程(见图1),通过严格的外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以及相关涉外管理部门操作行为,详尽分析企业各种财务报表中利润数据的关联关系,进而有力提升外汇局或外汇指定银行对外商投资企业利润的真实性审核管理有着积极意义。
在企业所有报表中,资产负债表是最为基础、最为全面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中利润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企业不分配年度利润,将利润作为所有者权益,直接记入“未分配利润”科目,作为企业的留存收益,为企业扩大经营发展留足充溢的流动资金保障;二是企业通过股东会决议,制定了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并且将利润以货币资金的形式直接分配给所有股东,此种情况的会计处理,同时减少资产项下的“银行存款或是现金”科目数据,与所有者权益项下的“未分配利润”科目数据;三是企业通过股东会决议,制定了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但暂时尚未将利润实际支付给每个股东,此种情况的会计处理,将应支付的利润作为负债项,反映在“应付股利或应付利润”科目中。在对资产负债表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详细分析年度外汇收支情况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关联科目,以更为准确的掌握企业利润形成和处置的合规性。
三、完善外資企业利润管理的建议
1、利润真实性审核的管理思路
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规定了外商投资企业在进行利润处置时,需要进行审核的相关资料,但是对如何确认利润形成的真实性却没有一个完整的审核机制,以至出现虚假利润和利润重复处置等状况。为此,把住利润形成的源头关口,共享利润处置的关联信息,建立利润形成与处置的真实性审核模块,统一纳入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监测系统管理,是构建科学而高效的外商投资企业利润真实性审核机制的关键所在。
2、利润形成的真实性审核
企业的经营状况无非两种结果,有利润形成或是发生亏损没有利润。在利润不进行处置的情况下,由于企业没有相关的外汇收支行为发生,因此外汇局无法及时了解企业利润形成的真实性状况,但是掌握外商投资企业利润的整体状况,对我国的外汇收支平衡管理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无论外资企业是否对利润进行处置,外汇局都必须强制收集外资企业利润形成数据,统一进入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统计监测系统的“利润管理”模块,此原则不能变。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收集利润形成数据。
一是应该充分利用外汇年检平台开展利润审核。结合现有的操作规程,主要对企业提供的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和年度审计报告等文书进行审核,以确认企业出资和利润形成的真实性。一方面,建议在每年的外汇年检期间,外汇局对为企业出具验资报告、审计报告和外汇收支情况表等文书的会计师事务所(图1简称“A会计师事务所”)实行“文书真实性确认制度”,一来可以杜绝虚假的会计报告,二来可以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履职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为进一步确保利润数据的真实性,建议建立“利润专项审核制度”,借助外汇收支情况审核报告这一载体,相应丰富外汇收支情况表中对外资企业利润关联项目的审核范围,以更为详细的披露企业利润状况。并且由异于出具年度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图1简称“B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核,以形成相互交叉审计的监督作用。鉴于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参差不齐的现实,为保证外汇收支情况审核报告质量,建议外汇局每年根据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情况,指定一定范围的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外汇收支情况的会计审核业务。具体流程见图1。
二是建立“利润关注企业”制度采集关联数据。此项制度主要通过逐月的非现场数据统计,对重点的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变动情况进行监测。以外商投资企业外方出资规模和企业营业收入为主要指标筛选出重点监测的外商投资企业,根据企业每月的利润表或损益表的主要项目,计算出重点企业的净利润。建议此项工作可由外汇指定银行直接向重点企业收集数据,因为每个企业都有主要业务受理银行,因此,由企业决定利润监测数据的报送银行,再由银行统一汇总后报外汇局备案(见表1)。
(注:(1)+(2)-(3)-(4)=(5)。)
通过上述两种渠道,对重点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形成情况进行逐月登记,与每年外汇年检所掌握的利润情况进行汇总核对。而且,外汇局要加大对资本项目工作人员会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使其详尽掌握企业年度审计报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利润关联科目数据关系,以便于提高履职能力。
3、利润处置的真实性审核
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形成的真实性得以有效审核后,如何有效避免外商投资企业利润的重复处置是当务之急,它能够及时防范因利润的重复汇出或出资等形成的骗汇和骗税行为。
一是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处置信息共享机制。以正在开发的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统计监测系统为平台,嵌入“利润管理”模块,从外汇账户信息管理系统和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分别提取资本项目下利润处置的外汇业务核准数据(如再投资或增资等),与银行审核的利润汇出等数据,从而即时掌握企业的利润处置情况,有效避免利润的重复处置。
二是加强对外汇指定银行代位履责的监管力度。一方面对正在开发的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系统,能够与外汇指定银行接口,使银行在办理利润汇出等业务中能够及时查阅相关的利润处置信息,进而从机制上统一外汇利润处置信息。另一方面银行要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对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的现场审核力度,保证利润汇出的真实性。
真实性环境的构建 篇4
1. 报道不真实
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是真实、准确。即在新闻报道中, 一定要客观、真实反映事情的原貌。在食品安全的报道中, 更是要坚持真实、准确的原则, 不能让假新闻出现。例如在2011年的2月, 一些关于“皮革奶”的报道疯狂地在网络上传播, 如“长期食用皮革奶要致人死亡”等等, “皮革奶”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各个地方的食品监督部门以及奶业食品公司, 都对这一问题作出回应:乳制品内没有发现皮革奶。而这一夸大的报道引起了奶业市场的虚惊。
2. 引起群众的恐慌心理
媒体的职能在于正确地对舆论进行引导, 充分发挥作用。媒体在新闻报道中, 从群众利益出发是工作的出发点。错误引导的舆论为吸引大众的眼球而夸大报道, 不重视在报道中可能引起的负面效应, 在造成群众恐慌的同时还会影响到相应市场的稳定性, 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非常不利。在近期的新闻报道当中, 太多有关食品安全报道问题, 如哪些食物一起吃容易致癌、水质不良容易致癌等等。很多群众被这些新闻所吓到, 甚至认为在这个年代, 吃什么都是不安全的。实际上, 根据我们国家相关部门出示的检验报告, 在2013年, 蔬菜、水产品、肉类等的检测合格率均达97%以上。而添加剂的食用, 只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对人体是没有影响的, 而媒体应该要及时给出合理的解释, 并且在食品安全报道当中, 要积极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告知大众吃什么对健康有利, 如何配合食物比例更营养等。
3. 不重视企业合法权益
媒体在报道新闻当中, 还具有对社会负责和保护大众利益和企业合法权益的任务。在新闻的报道当中, 对积极、正面新闻要及时对其弘扬, 起到带头作用;在报道问题时, 要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后再开展一系列的详细报装, 对具体企业、个人在报道中要说明是什么企业, 是哪一个人等, 同时, 还应该要注意到报道中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如何构建真实的“媒介环境”
1. 找准定位
媒体的主要功能是将信息进行传播。而媒体的工作人员对自己角色要有明确定位, 信息传播和发布是媒体职能。要知道, 媒体并不是食品安全管理部门, 也并非检验局, 不可以将问题在这些机构定论之前先进行定论。媒体虽然具有监督和批评的职能, 但并不属于仲裁机构, 不能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定势:认为遇到不公平的事就只能通过媒体进行处理。如果群众过度依赖媒体, 其媒体的角色也更复杂, 会让其专业化程度降低。而且在一些特定领域, 媒体人员不具备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 对于群众而言也是不好的。
2. 优化责任意识, 找准报道的基调
媒体应该要优化自己的责任意识, 把握住准确的食品安全打交道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与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相比也是一样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稳定都具有联系的。
在真实、准确、全方位客观反映食品安全现状基础上, 媒体要充分宣传并解读国家关于食品安全的政策、法律, 充分反映政府近年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及各职能部门工作成绩, 让群众正确并理解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在群众对食品安全不信任的情况下, 广大媒体应该担任安慰剂而不是放大境的作用。
3. 媒体工作人员所需要做的工作
(1) 敢于、勇于去批露侵犯人民利益的错误行为, 同时正确发挥出积极的舆论作用。在食品安全的报道当中, 要求记者一定要勇敢去面对相关食品的企业, 不能害怕打击报复。
(2) 在食品的安全报道当中, 记者在对问题食品企业的态度方面, 要全面、客观、平等、公正的, 要为建立起一个和谐的食品消费环境而做出一定的努力。如果食品的确是存在一些问题, 在报道问题食品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对问题食品所在的行业进行报道, 维护其合法经济的正当利益, 保护企业发展。
(3) 保护新闻真实性。媒体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去核实相关的信息来源, 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多方面的证明, 确认之后再进行相关的报道。对食品安全新闻报道时, 记者要在信息真实的基础上保证速度, 却不能因为贪图一时之快而丢失了真实性。
(4) 提高媒体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的知识。提高记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 同时在媒体的当中, 要注意食品安全的知识的普及。对一些并不属于食品专业的记者而言, 一开始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 一定会有很多的专业知识需要去学习。例如, 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的相关概念、食品健康知识等等。
(5) 保持廉洁作风。媒体工作人员要保持好廉洁的作风, 不能为了一个人的经济利益参与到商业的炒作当中。食品安全问题只要报道出来, 对问题食品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因而很多企业会采用一些公关的方法, 对记者进行贿赂, 希望记者想办法为企业进行开脱, 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或是给对手的企业泼脏水。所有这些都是记者不能作为的。
参考文献
[1]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 2007年6月第一版
[2]王勇.浅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J].《新闻世界》, 2009年10月19
[3]桑志罩《.试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J].中国期刊网, 《今日财富》, 2009年11月
[4]谢婧.《名利驱动造出“纸包子”新闻》[J].北京电视台, 2007年7月24日
[5]丁永刚.《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J].《新闻知识》, 2007年10期
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共同体构建 篇5
关键词 真实情境 情境学习 学习共同体
一、真实情境概述
真实情境(realsituation)指在学习过程当中建立真实的以实现操作性任务为主的学习氛围,强调环境对学生的重要性。良好的真实情境具有5个特征,即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情感性。
而情境学习指在真实情境任务的推动下开展学习活动,解决任务从而掌握技能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况下,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学会这些东西。情境学习强调两个原则:其一,于实际情况中表现任务,结合学习与实际操作,让学习者思考并实践;其二,通过合作互动的方式学习。
二、学习共同体概述
1.基本概念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组成的集体,在学习过程当中,成员们相互沟通获取各类信息和资料,最终实现任务的生态型学习团队。
学习共同体由三个重要的因素组成,分别为助学者、学习者和信息。助学者即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监督并赋予帮助的教师和助学专家;学习者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独立任务并与其他参与者沟通合作的成员;信息是学习中成员之间交互的内容,它并不只是知识技能的分享,同时包含情绪、情感的交流。
2.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步骤
(1)确定任务阶段
任务的确定应全面考虑到是否能使学生产生兴趣、是否贴合学生生活经验、是否能令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激发学生解决任务的欲望等问题。
(2)探讨、解决任务阶段
该阶段助学者应及时予以学生适当的帮助,使得学生能有效出色地完成任务。
(3)交互、共享信息阶段
在与其他成员的交流中,学生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并且完善自己须要改进的地方。
(4)整合成果阶段
这一阶段中,将不同学习者所完成作品整理起来进行评价,反思集体任务成果如何,并做进一步修改。
3.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1)转变对学习观念的理解
不要把学习当作学生独自克服难题、获得知识的过程,要试图将其看成社会行为。
(2)促进学生从自主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化
学习共同体的特色在于不同身份的参与者通过对问题或任务的沟通探索,融合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难题,在一个自主与合作高度统一的环境下将学习轻松化,进而获取文化知识或实践技能。
(3)实践学习
在类似于实际工作的情境之中通过任务解决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方便学生在未来工作环境中得到充分应用。
(4)加强对话和沟通
相互交流是成员之间分享自己学习经验的主要方式,通过共享,每个人才能更好地了解别人、了解自己,并做到完善和提高。
三、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共同体
1.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内容
(1)学习规则
共同体中的学习规则是不同参与者通过交流和讨论而产生的,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态度、语言表达规范、任务执行准则以及沟通过程冲突解决原则、助学者评价标准等,要能够被学习者所接受并履行。
(2)学习参与者
学习参与者指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和助学者,他们为达到统一目标或实现某一任务而彼此分工合作、共同学习。
(3)学习任务
在学习共同体当中,学习任务符合实际生活,它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任务的实现使得学习者获得思维的扩展和技能的提升。
(4)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由共同体成员协商确立,满足任务的要求、参与者的需求,并不仅限于以学习主题为导向,而应表现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学习的能力,并能培养出自主个性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氛围。
(5)学习任务分配
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有着与任务相关的一定的知识和能力,都能为达到学习目标或任务付出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根据任务的需求,对不同的学习者分配不同的小任务,使每个学习者能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又能实现共同目的。其主要分工,一方面,是目标达成分工,学习过程统一了团体成员的统一目标和价值观并全面分布于学习活动,将各种学习活动整合起来;另一方面,是学习活动分工。学习者能够便捷地使用不同学习工具和资源进行解决的任务,且由于任务的不同学习者时刻转变着自身的责任,能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活动得到发展并被成员分享,不能的则被放弃。
(6)学习资源和工具
学习资源和工具可以有效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能融合于学习过程中。此外,学习参与者本身的知识、专长、技能和经验等,也可以被看作学习中重要的资源和工具。
2.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共同体要素分析
(1)助学者的指导作用是学习共同体的关键
助学者包含教师、学科专家,他们在学习中分别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并反馈学习活动,同时做好学生交流沟通的管理监控,并针对不同学生制定针对其任务相应的学习目标,方便学生更为清晰地完成任务。学科专家则负责提供技术性的指导,并对任务完成情况作出适当评价。
(2)学习者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
学习共同体的设计旨在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者是学习共同体的主体,有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选择使用自己喜好的学习方式、选择自主解决任务或者寻求帮助共同完成。
(3)学习环境是学习共同体的保证
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和情感交流应处于一个健康的文化氛围当中。好的学习环境须满足学习共同体要求,通过整合各种沟通工具,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手段促进任务的完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任务制定、学习有效进行、成员合作以及分享沟通的基本保证,可以提升成员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使得共同体凝聚性更高。
(4)学习任务是学习共同体的中心
真实任务是学习共同体活动效果的中心体现。基于学习任务,助学者要积极与学生互动,对他们的学习予以监管调控,并提供相应资源工具和必要指导,从而激励学习者自觉得到文化知识和社会技能。学习者之间也要针对学习任务进行协作学习。学习任务实施时共同体参与者通过相互交流、积极评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3.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
(1)参与者的确定
参与者即为学习者以及助学者,成员们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需要确立。助学者负责通过对学习者自身个性化特色、学习手段以及交互情况等方面的观察为学生提供相应帮助,同时随时调节他们的学习活动,归纳学习结果。学习者在教师与专家帮助下及时调整任务交互、执行、归纳、反思的方式和手段,完善学习过程,优化学习效果。
(2)共同任务和目标的设立
制定具体、明确的统一学习任务和目标,使学习者在活动实施过程当中共享知识、获取技能、完善自我,让每一个参与者的需求得到满足,真正地经历共享、彼此受益、相互信任,获得集体荣誉感。
(3)规则的明确
任何事情的实现都需要规矩来加以约束,同样,学习共同体应该使用规则标准来促进发展从而得到保证。规则的明确可以约束参与者行为,同时对成员们的行为做出评估以便及时调节不良举止,让成员相互适应,达到整体的融洽。
(4)共同体成员的交互
互动式学习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过渡的过程,在最初的学习阶段,成员之间关系薄弱、互动少。在活动逐步展开的情况下,成员之间开始相互疑难解答、交流合作,整个过程中成员们的关系变得紧密,集体归属感加深。该阶段参与者的交互主要是针对参与者集体共识确立、学习情况分析、任务分析、学习任务分配、学习资源和工具的明确做出讨论和安排,为下一阶段活动的实施做好铺垫。
(5)共同任务的执行
为了共同的任务和目标,学习者积极对话、合作和反思,协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将重点放在任务的完成上,并最终将其实现。在这个阶段,学习共同体慢慢形成。
(6)成果展示
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既包括前期活动中认知能力、交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多维目标的实现,还要使学生具备准确的表达与表现能力。此环节中,个体学习者将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思维成果和能力上的提升以某种形式展现出来,既是对真实任务的一种总结,也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展现和对学习过程的重温。
(7)反思总结
反思总结是对整体学习过程的回顾和归纳,是学习活动的点睛之笔。面对丰富而零散的学习成果,应进行科学的归纳与梳理,深化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后继学习进行引导,同时也有助于助学者进行反思,促进学习的优化。
4.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模型
结合上述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模式,构建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共同体基本模型:学生依托以真实任务为中心的学习情境,以制定规则为标准,借助参与者所给予的资源,以共同的任务和目标为导向,积极开展学习和情感方面的交流并相互合作,在过程中逐步形成深切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归属感,最终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知识的意义构建和个体的全面发展。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共同体基本模型如图2所示。
为改善学习质量,每一位教育者和学习工作者都在不断地思考、创新、应用、反思。对于学习形式的创新,每一次探究和实践都是对教育理念的重新整合。学生实际任务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理想,基于真实情境进行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正是为这一想法的达成所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田春艳.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 潘洪建,仇丽君.学习共同体研究:成绩、问题与前瞻[J].中国学术期刊,2011(3).
[3] 王书林.任务导向的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4] 于凌云,蒋立兵.基于任务的导学型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中国学术期刊,2006(25).
[作者:王永花(1981-),女,山西文水人,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真实性环境的构建 篇6
由此可见,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已由单纯强调语言自然属性的“语言知识本位”转向了关注语言社会属性的“交际能力本位”。因为语言交际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 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要通过交际情境的创设来实现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真实性对于交际情境中学生交际体验的获得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笔者试图对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教学情境的设计进行研究, 以求教于方家。
真实性交际情境的构建
真实性交际情境的构建有两个核心的问题, 即什么是交际情境的真实性和交际情境的构成要素。
(一) 交际情境的真实性
Breen认为情境的“真实性”涵盖以下四点: (1) 语言输入的真实性; (2) 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理解的真实性; (3) 对语言学习有益的练习活动的真实性; (4) 语言课堂所需再现的社会情境的真实性。姜大源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 认为情境的真实性指的是学习情境刚性、具体的存在, 是实际职业情境不经过加工而直接移植的最具典型意义的学习情境, 是“真实的再现”。Breen有关课堂交际情境的真实性的理解主要侧重从课堂语言输入、学生的活动和设置的社会情境予以阐述, 而姜大源则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 重点提出了情境的真实性的构成和含义。两者都有一定道理。笔者认为高职公共英语课堂真实性交际情境可以理解为一种模拟工作过程或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情境, 这是一种“真实的虚拟”, 具体说来, 交际情境的真实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情境性
情境性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在课堂上虚拟日常生活或工作过程的有关人际交际的真实过程, 使学生经历与现实相类似的语言交际过程。课堂上主要形成两种层次的情境:一为形式情境, 指的是教师模拟的工作和生活情境;二为心理情境, 是学生在接受形式情境的刺激后, 根据以往的经验, 心理上对这些刺激做出反映, 从而形成新经验的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 紧密围绕语言使用的情境, 有目的地将教学内容根据交际过程的逻辑展开, 将形式情境转化为心理情境。
参与性
参与性表现为心理情境对形式情境的融合度, 即形式情境能够激活学生原有经验的程度。融合度高则学生愿意进行一系列的语言交际活动, 积极参与情境体验, 并处理情境中出现的各种实际交际问题, 以进一步获取新的经验, 融合度越强, 参与性越强, 反之则弱。
意义性
意义性强调交际情境的目的性和经验性。交际应促使语言学习者形成心理情境, 而不是为了语言学习编造难以形成心理情境的情境。例如, 在情境设计中, 编造一个在现实中不存在的情景, 人物使用不符合交际原则的语言等。情境的意义性在于它能展现日常交际中的一般过程 (目的、过程、结果) , 交际内容对学生有潜在意义, 并能使学生的心理情境中表现出一种参与交际的心向, 能够隐含与学生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的交际情境线索, 为学生形成新的交际经验提供帮助。
(二) 交际情境的要素
单个真实性交际情境主要包括交际主题、教学材料、任务等要素。交际主题是交际情境构建的基础, 教学材料是交际情境的内容, 而任务就是学生参与情境的过程。
主题的确定
因为交际情境的设计都是围绕主题生成的, 并且主题也是交际意义的基础, 所以交际情境主题的选择不是随意的, 应遵循高职英语教学培养目标的定向性、应用性及整体性的要求, 还要考虑真实性交际情境中的情境性、参与性、意义性等原则。
教学材料的选择
主题确定后, 就要选定合适的教学材料。教学材料是对交际主题及内容的体现。真实性交际情境的教学材料应呈现两方面特点: (1) 内容来源的真实。即教材应来自真实的工作或是日常生活, 避免出现与实际职业情境、生活情境脱节而只具备语言操练的内容。教材应能够为形式情境的构建提供真实的素材, 继而为学生心理情境的形成提供支撑。 (2) 材料的可参与性。参与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材内容能为真实交际情境的设计提供范例和指导依据, 并为学生参与这些情境提供支持, 即为学生形式情境与心理情境的融合搭建平台。Cunningsworth提到判断教材是否有利于交际教学的主要依据就是考察学生是否能参与到真实的交际中, 教材是否蕴含了可供他们学习的范本和活动。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单元“Directionsand Signs Section1”为例, 教材中出现了两幅地图, 并围绕这两幅地图开展了有关问路的情境对话。这两幅简单的地图很好地虚拟了场景, 课文中还出现了对话范本, 具有较高真实性。
任务
在交际情境中, 学习任务的完成是一种与情境互动的过程, 学生参与情境的过程就是他们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 也是他们心理情境的外显化过程。因此, 真实性任务设计是真实性情境设计的基础。Wilson认为, 语言学习的“任务”就是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学生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 是一种在“实践中学习”的语言实践。任务的形成可以是教材本身设计好的, 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境自行设计的。它的真实性体现在使用英语解决交际情境中自然生成的真实问题的一系列活动中。单个任务设计应注意三个因素: (1) 任务目标的针对性。任务是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工作中的真实情况相结合, 锻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载体, 而不是仅仅为了掌握现成的语言知识点。 (2) 任务内容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给学生想象和拓展的空间。 (3) 任务过程具有可执行性。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语言和认知水平进行任务设计, 即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和情感准备状态。
情境链的设计
以上讨论的是一个单独的交际情境的构建。在课堂中, 要把这些单独的交际情境串联起来, 构成一个完整的情境链, 情境链中有情节、人物等,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交际事件。情境链把相对独立的交际情境串联起来, 将各单独情境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贯穿起来构成整体。在教学实践中, 一般把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设计为一个完整的情境链, 例如, 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单元的“Directionsand Signs section1”为例, 如表1所示。
情境链的设计一般有以下几种结构:
(一) 情境编排的串行结构
串行结构的概念由姜大源提出, 他提出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与专业所对应的典型工作顺序, 或与实际多个职业工作过程经过归纳抽象整合后的职业工作顺序即行动顺序, 都是串行的。真实性交际情境编排也是如此, 按照工作或者是生活事件发生的逻辑顺序编排内容。
(二) 交际任务链的螺旋结构
在一个完整的情境链中, 语言交际知识和技能训练转化为具体的任务。情境链为任务链的形成提供问题线索, 使情境中的各个任务构成一个完整的任务链, 各个任务之间有系统性和延续性。各个阶段的任务能衔接起来, 层层推进。随着一个任务的完成, 某项语言技能的训练及情境交际任务的完成, 又进入下个任务, 最终完成交际目标。交际任务呈螺旋上升式排列, 一方面, 语言知识通过“听说读写”的形式在这个任务完成过程中循环加深, 技能学习的效果得以强化。另一方面, 人际交际知识也在这个过程中循环加深。如有关问路的话题, 课文编排以主人公找工作为主线, 展开一条完整的任务链, 任务可以涉及阅读报纸上的招聘广告 (阅读) 、写求职信 (写作) 、问路找到公司 (听、说) 等。教师以此情境设计一系列综合性任务, 让学生完成, 以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等交际能力。这种任务编排不是简单重复, 而是对已学过知识的更深入、更全面的阐述。
(三) 教学内容重组
由于尚未出现以一个完整情境链为教学单元编写的高职公共英语教材, 现在以单个情境为单元的教材是目前选用较多的, 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英语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英语》等。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 选取其他的教学材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在情境链的例子中, 教材中的主题只是问路, 为了形成一个完整的情境链, 教师添加面试、招聘等为主题的教学内容, 构筑了一个真实的交际情境, 主题内容也没有超出《要求》所规定的范围。
参考文献
[1]Breen M.Authenticity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Applied Linguistics, 1985:60-70.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9, 25.
[3]Alan Cuuningsworth.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18.
互联网环境下新闻的真实性探究 篇7
一、互联网环境下,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因素
互联网中的新闻发布者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媒体人转行至网络媒体;二是网络媒体的扩张吸收了部分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媒体人;三是源于广大网民的“草根记者”。互联网中新闻发布者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使得其发布的新闻质量也良莠不齐。此外,网络环境下为了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往往陷入一个抢新闻的误区,不经考证的速成品新闻屡见不鲜。为了提高阅读量,“标题党”使用极尽夸张的字眼误导受众,极大地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为了引起读者共鸣,新闻发布者捕风捉影,在新闻中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甚至助推网络暴力的滋生。
从网络中的新闻传播机制来看,造成诸多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内部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网络中的大部分新闻发布机构处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下,吸引受众的关注才能赢得利润、维持运转。这就使他们在选择新闻时用蓄意制造“噱头”来博得版面,从而逐渐脱离了新闻的本质。而缺乏内部考核机制,只一味地迎合受众,则会使新闻陷入“媚俗”的漩涡,从而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二是网络新闻的外部监管机制不够健全。首先,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追究责任非常困难,即便知道是虚假信息,也很难立即找出源头进行管制;此外,我国也尚未形成监管网络的法律条例,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些互联网新闻从业人员游走在道德与伦理的边缘。其次,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人们都可以自由地发布新闻,就像一个新闻的自由市场,与此形成对比的则是“把关人”的缺失。当下,网络新闻媒体的采访权并未完全放开,相关媒体在转载新闻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往往会省去事实调查、细节核对等重要环节,导致新闻的真实性严重缺失。
受众媒介素养较低也成为虚假新闻的助推器。在互联网环境下,接近事情真相越来越困难,受众在碎片化的信息中逐渐失去了判断力,越来越趋向于“乌合之众”。一方面,受众缺乏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力,从技术层面上来讲,科技的进步进一步导致新闻失真现象的泛滥,一些偷拍、偷录的行为不仅侵犯了被采访者的权利,而且还很容易误导受众;另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与虚拟性给了网民释放“本我”的场所,大多时候网民只挑取自己感兴趣或者跟自己相关的信息进行浏览,这就使得受众的同理心很强,容易冲动,进而助推虚假新闻的传播,再加之现实生活的压力,虚假新闻在网民宣泄情绪的“狂欢”中得以传播。
二、互联网环境下,应对虚假新闻的策略
互联网环境下,虚假新闻的应对策略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新闻的发布者,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应该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网络媒体可以通过加强新闻记者培训、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等,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新闻的发布。同时,网络媒体要加强行业自律,不能陷入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怪圈,新闻媒体要努力成为社会的监督者与瞭望者。另外,新闻从业者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树立自身的职业道德准则。
二是新闻的传播机制,可以从三个层面建立严格的把关制度。第一个层面是技术层面,对于网络中许多虚假的图片、信息,专业人士可以辨别真伪,但是对于普通受众来说却是真假难辨。因此,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自动甄别部分虚假信息,对其进行直接排除,也可以组织专业人士进行新闻的甄别工作。第二个层面是新闻媒体内部的把关,媒体内部同样要建立严格的把关制度,不能被利益驱使,更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的“新”而忽略了对新闻真实性的审查。第三个层面是国家相关部门的把关。一方面,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虚假新闻的责任认定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还要加大传播虚假新闻的惩戒力度,提高虚假新闻的传播成本。
三是对受众的引导,互联网中受众的“乌合之众”特征体现得更为明显,在网络环境下很容易被人误导、利用。在互联网环境下,加强对受众的积极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受众的不理智情绪大都源于新闻本身的模糊性,这就需要权威机构建立透明的新闻机制,让受众了解事情的细节与始末,还可以利用网络中的舆论领袖对舆论进行正面引导。但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培养受众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让受众积极参与举报虚假新闻活动的方式,逐渐培养他们参与社会事件的热情与社会责任感。
我国网民数量逐年攀升,加之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具有爆炸式传播的能力,任何微不足道的虚假新闻都可能触动受众敏感的神经,进而演变成一场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事件。互联网环境中,只有国家、媒体、社会等多方的努力,才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营造出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黄慧.论网络媒体中新闻的真实性[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49.
[2]屠荣根.论网络舆论对新闻真实性的“双面放大”效应[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11):46-47.
[3]计方胜.论新闻真实性的三重内涵[J].新闻记者,2010(01):59-61.
[4]曹成立.网络环境下新闻真实性探究[J].现代试听,2011(3):19-21.
[5]张千山.网络新闻真实性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2001(9):115-118.
[6]姜雪莹.以“马航MH370失联”为例新媒体时代新闻的真实性[J].赤子,2014(02):356-357.
口语教学中真实语境的构建 篇8
一、语境的特征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马氏提出, 他认为“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语言的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之后众多语言学家和语用学家如弗斯 (Firth) 、韩礼德 (Halliday) 、海姆斯 (Hyms) 等也对此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传统的语境研究认为语境是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的一个静态的, 固定不变的概念。但后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语境是由不断被激活的语境因素和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所生成的” (Jef.Verschueren) , 它产生于言语交际过程之中, 只不过有些语境因素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如交际参与者的身份、地位, 交际的环境, 有些语境因素却会变化, 如动态的交际“互识”或“互信”, 在交际过程中受话者通过对新信息的解码将新信息转化为与说话者共有的知识, 为进一步的交际奠定基础。因此, 语境会随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更, 而非在在交际发生之前就设定好了。它产生于交际过程之中, 是交际双方选择的结果, 因而是动态的。
同样的事物/事件, 在不同人眼里可能呈现为不同的存在;同样的参与者, 从不同角度看可能有不同的相互关系;同样的事情, 不同的人处理起来, 可以采取不同的渠道, 使用不同的交际媒介。这说明参与者这个语境要素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此语境既包括如交际的时间、场合、交际对象、交际话题、事件、体态、关系、时态特征等客观因素, 也包括如交际者的认知水平、情绪、心理状态、交际目的等主观因素。
二、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影响
交际是参与者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影响相互认知状态的过程或现象, 既包括口头上的交流, 也包括凭借肢体语言 (如眼神、手势、面部表情) 、书面语言 (如书信、邮件) 产生的交流。在实际交际中, 参与者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话语习惯、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等, 使自己的言语交际符合相应的语境要素, 利用各种语言或非语言手段, 为下一个言语交际创造一个适当的语言环境。交际双方不断地变换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角色, 在交际过程中不断更新已达成的交际“互识”, 因此言语交际也具有动态的特征。语境对于言语交际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语境制约着言语交际
语境的制约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对交际双方语言使用上的制约。说话者在进行言语交际时, 必须根据自然的交际用途, 建立与自己的话语相符合的语境, 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如当与一个不会本族语言的外国人交流时, 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我们会倾向于选择用受话者的本族语与之进行交谈, 为了便于沟通理解有时还会配上夸张的手势和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另一方面表现在对语义的制约。由于受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的不同, 交际的时间、地点不一样, 交际者的心境和交际目的的变化等一系列构成语境的要素的制约, 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受话者在理解话语时, 只有结合具体语境, 才能有效地理解话语含义。如, “You are good.”如果说话者是持以肯定、感激的态度, 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这句话含有赞赏的意思。若说话者是持以否定、轻蔑的态度, 那么这句话则讽刺味十足。
(二) 语境对言语交际有着解释的作用
语境的解释意义主要是指传统语义无法解释的语言意义。由于语境的排他性能对某些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 所以, 交际双方常借助语境来排除歧义, 解释一词多义, 明确指示词语的指称意义, 或是猜测交际中的省略意义。如,
这三句话里的“pick up”意义都不相同, 分别表示“学到、习得”“捡起, 拾起”“开车接某人”的意思。
(三) 语境能预测言语交际
语言的预测主要表现在对交际内容和交际结果的预测。当交际对象在交际过程中表现出不耐烦、回避等态度时, 交际另一方由此可以预测出交际对象想换个话题或退出交际。又或当交际过程中出现“虽然”一词时, 受话者可以预测出说话者接下来的话会有个转折。
交际过程中, 交际双方虽然会受到语境要素的制约, 但却能借助一些语言手段来“操纵”语境要素, 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如发话者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语码, 创造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语言环境, 迫使交际对象按发话者的意愿行事。交际过程实际是一个语境的选择过程。交际者在有限的交际时间内选择相关的语境要素组成一个言语环境, 以便更快更有效地理解话语, 提高交际效率。
三、口语教学中真实语境的构建
口语教学的中心是言语交际, 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的能力。在“中式课堂”这个大背景下, 英语的口语教学注定会面临“缺少英语语言环境”这一问题。真实语境的缺失, 直接影响口语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出近乎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对于口语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 由于语境的动态性和主观性, 本文对于语境构建的研究主要是从相对稳定的客观语境因素出发。从语言学的角度讲, “语境”在宏观上可分为“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两大类。本文将从这两方面来探讨口语教学中真实语境的构建。
(一) 言内语境的构建
言内语境由语言能力和言辞的上下文构成。语言能力是语言传情达意的基础, 其中的语境因素如语音、语法和词汇等都较为固定, 而言辞的上下文主要用来生成语言材料本身没有的某些意义, 其动态性较强。所以, 对言内语境的构建实际上是对语言能力的构建。语言能力即语言运用的能力, 既包括对词汇、短语、句型等“语言片段”的熟练掌握与运用, 还包括对语音、语调、语气等的正确把握。然而, 词汇量小, 句型单一, 词语搭配混乱, 找不准重音, 不恰当地添音、省音, 语调平淡无升降调等都是当前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能正确地说”,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孤立地补充和讲解大量词汇, 俨然使得口语课变成了一堂词汇课;有的过度地训练语音语调, 又使得其变成了一堂语音课。这些传统的教授模式都不利于语言能力的构建。因此, 在口语教学中, 教师应设定真实贴切的语境, 采用真实的语料, 如从英美国家中小学的原版语文教材中选取适当的材料, 或是从英语原声电影或音像制品中截取某一片段等, 将相关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子, 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作为语境中的参与者参与到实际交际中, 做到“寓教于说”, 让学生在“说”的同时学到相关的语言表达方式, 通过对语音语调、表情神态等非言语语言的模仿, 加深对词汇、短语、句式等的记忆。
(二) 言外语境的构建
言外语境主要指语言外的相关环境因素, 包括“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认知语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其本身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因此语词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语境。而影响文化语境的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常识, 社会规范和会话规则。文化语境的构建, 实际上是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构建。在口语教学中, 适当适量的向学生补充相应的文化背景常识和社交规范知识, 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和眼界, 拓宽学生的口语交际面。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文字、图片或影音资料,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 设立逼真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氛围, 积累相应的文化知识。但在具体场景的设置中, 教师应避免将学生放置在一个“全新外国文化”的或是“全中式”的文化环境中。全新的外国文化环境在带给学生惊奇同时, 也会使学生恐慌和不安。由于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 在此环境中学生完全丧失了交际的主动性, 只能被动地充当受话者。由于学生太过熟悉中国文化, 在一个“全中式”的文化环境中, 学生的口语交际极易受到母语和中式思维习惯的影响, 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会出现大量错误的“中式英语”的表达方式, 也不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情景语境指话语的即时语境, 即环绕话语即时的所见所闻, 是与语言交际活动直接相关的客观环境。具体包括参与者及语言活动所涉及的范围, 言语活动的渠道和媒介, 参与者的地位、身份、文化修养以及相互关系等。情景语境随着交际中语境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其动态性最强, 最不容易把握。然而, 情景语境中的参与者以及与其相关的语境因素相对固定, 因此是构建情景语境的核心。在口语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具体场景, 设立多种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角色和交际关系, 如上下级关系, 同辈关系, 师生关系, 亲友关系等, 通过角色扮演, 情景模拟等, 让学生尝试不同的交际方式,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认知语境是与人们心理和认知水平相关的知识语境, 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它依赖于平日存储的百科知识, 依赖于这种知识所形成的背景语境, 依赖于根据知识背景所进行的合理的想象与推理。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地构建认知语境, 但能通过构建言内语境、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让学生从习惯西方的思维模式, 到不自觉地模仿其思维模式, 从而在实际的口语交际中自主地选择构建有利于交际的其他形态的语境模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只有将口语教学置于真实自然的情景语境中, 打破传统的书本教授方式, 将师生角色转变为交际活动中的参与者,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能动地学习, 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实现口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孔伟.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实践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1 (03) :120-122
[2]彭利元.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异同考辨[J].四川外国学院学报, 2008 (01) :108-113
[3]李文辉.动态语境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语文学刊, 2010 (06) :122-126
[4]刘妍.认知语境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18) .
[5]黄新化, 胡霞.认知语境的建构性探讨[J].现代外语, 2004 (03) .
[6]李梦莉.语境化策略与外语口语教学[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0) :132-134.
真实性环境的构建 篇9
一、目标分解,突出明确
判断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合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首先体现在目标设计上,科学、合理、清晰、明确的目标,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策《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及分解如下:
1. 全课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血脉亲情、骨肉同胞、暂停、空旷、幸运、谈何容易”等。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血脉亲情”“骨肉同胞”的意思。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 课时目标分解
品读课文,感受小钱生命的垂危和对骨髓的迫切需求。第二课时“研读课文,以抽髓手术背后的艰辛,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制订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好三维目标,最关键的问题是根据每篇教材的课时有机地安排分解到具体的课时中去。这个“有机分解”是指为了达成某一目标,需要把课文教学目标分解到不同的课时中,有的时候,需要对同一目标进行再分解,即同一目标在几个课时中分步达成。这样的分解体现了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层次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进行教材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让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机整合,实现课堂高效。
二、字词揣摩,品中玩味
课文教材大都语言美、用词准。阅读时如能对某些重点词字进行揣摩,可起一字触全篇的巨大效果。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文塑造了武松机智勇敢、胆大过人的品格,教学的重点是“武松打虎”。打虎过程中最为惊险的是老虎进攻时“扑、掀、剪”三招,武松则避其锋芒,以三“闪”应之,毫发无伤。这三“闪”充分表现了武松的沉着冷静、有勇有谋。
教学可照下例进行:师:面对老虎来势汹汹的三招,武松均一“闪”而过,这里“闪”字是什么意思?生1:躲。师:可用哪些字来替换?生2:躲、避、跳……师:文章为什么用“闪”而不用“躲”呢?生1:(小组讨论后回答)“闪”像“闪电”一样,显得动作快,“躲”显得动作慢。生2:“闪”显出武松动作灵活敏捷,而不是笨手笨脚。生3:“闪”是主动躲避,“躲”是被动的、没办法的。生4:“躲”给人害怕的感觉,怕虎而采取“躲”,有损武松威武豪放的形象。师:武松一开始为什么不攻而要“闪”呢?生:挫老虎锐气,耗老虎体力。师:如果攻会怎样?生:武松要吃亏。师:这说明什么?生:武松的沉着机智、有勇有谋。师:一个“闪”字,让我们看出了作者用字之准,也间接体会到了武松的聪明才智。
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抓住了一个“闪”字,精心设计了几个很有层次性的问题情境,通过理解字意,比较词义,让学生体会“闪”字之妙,武松沉着机智的英雄人物形象就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的一个“闪”字,使语境背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层层深入、丝丝相扣,同时也实现了语言文字训练与人物性格体会的有机结合,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披文入境,以读促情
语文本身就需要一种对真实的理解,对情感的体验。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要以文本为依据,深入挖掘文本中丰厚的情感因素,心与作者联在一起,体会作者写作意图。要做到这一点,读要真,体验也应真实。《再见了,亲人》是作者亲身在朝鲜目睹朝鲜亲人惜别志愿军的悲壮场面而含泪写下的。找准文章的情感触发点,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合理、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课堂氛围营造得感人至深,使整个教学过程真实、高效是本文教学的关键,可创设情境引读,让学生披文入境,悟情抒情。
如,师:(满含眷恋之情)在车站上,中朝人民即将离别,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千句万句并作一声呼唤——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师:此时大家心中唯有的希望——生: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师: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里呼喊——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以上教学我们可以看出,引读的环环入扣,是真实的,教师的指导是有效的,学生的朗读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体现在能按老师的“引”,读出真实的感情,足见对文体感悟的深和透,以及情感体验的深入。
四、读中联想,合理拓展
有效的课堂构建还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联想因素,引导学生在联想中读书,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读书中借助生活已有经验,将课文内容转变成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读出真情实感。读后联想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学习深度与层次,使阅读更有效、更高效。
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竹石》时应问学生:“食不可无肉,居不可无竹。你门前屋后有竹子吗?你知道竹子有什么品格?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竹子在风雪中刚正不阿,你由此会联想到什么?”接着,找准“千磨万击”为切入点,让其背后的情味和意蕴都在这个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出,一泻千里。我在教学“走近诗人”环节中,先让学生想象诗人郑燮所遭受的“千磨万击”,然后在学生想象、交流的基础上引读。
师:同学们,竹子所遭受的千磨万击是风雪冰冻的磨难,诗人所遭受的千磨万击又是些什么?能否结合课外阅读,说说他的坎坷人生。生1:因为郑燮清正廉明,所以受到同僚的排挤,三次丢官。生2:他早年丧子,考试落第。生3:他一身贫寒,靠卖字卖画为生。生4:当百姓受灾时,他不顾上司阻拦,开仓救济,被罢官。师:是啊!当他丢官受排挤时,他还是坚定地说:“任尔东南西北风。”当考试落第、痛失亲人时,他说:“千磨万击还坚劲。”
凭借“千磨万击”这个意象,通过反复引读,让学生投身物我之间,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一步一步引领学生感受文本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由此说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本,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环节,以情引读、意象引读,启发联想,激发真实感情,在组织真实有效的教学过程中,点燃起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让阅读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更加生动、高效。
摘要:高效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共同追求的目标。教师要科学合理地针对目标,安排合理有序、有科学性的教学环节,使教师、学生双方都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应确保时间安排合理、充分,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对文本潜心阅读,反复揣度,细细咀嚼,悟出文本的文味、情味和人文味,并对文本语言文字的诗意、情韵及意蕴含蓄的言外之意一一体察,让学生将文本知识与自身知识经验有效整合,从而建构极具个性的文本资源,使文本内容增厚。
关键词:语文,科学建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温祖恒.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J].小学教学参考,2010,(36).
学校学习的真实环境:课程与文化 篇10
詹姆士·B·麦克唐纳说过:“课程是研究如何去占有学习环境。”而当前的中小学是这样表述学习环境的安排的: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其课程有基础型、拓展型、研究(探究)型课程,或者分为学科类、综合实践及社团类课程,还有分为国家、地方、校本或特色类课程的。这些类型(模块)下有海派课程、双语课程、民族文化课程、环境课程、消防课程等各种展示学校骄傲的子课程。其中,基础型课程是颁考的学科课程,必须执行国家意志,学校能做的是对其进行“校本化实施”,如光明中学的确保课时、浦光中学的根据学生程度布置分层作业等就是遵照执行的范例。此外,拓展型课程是为了多样化,研究型课程是为了创造个性。所以,光明中学在德育中张扬“中国风·民族魂”,赏诗作画,练武术,也涉及一些法国文学等,受到学生的欢迎。通过这样的特色课程,学生享受着因材施教,教师巧施导,视听感官共享和谐等,这样建学生喜欢的课堂、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文化便形成了。光明和浦光两所中学都是上海的百年老校,确实都是学生和家长喜欢的学校。
喜欢之余,我们会想到在真实的学校学习环境中时间要素的缺失。课时,在书面报告的描述中往往可以被挪用,甚至忽视,而在学校的日时、课时的现实安排中却像火车时刻表那样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对比现行《高中课程标准》的课时规定,会发现学校实在是很少有时间去建设校本的、特色的课程的。我们看到一些教师在利用政治课由通货膨胀、加息政策,联系到学生零花钱“理财能力”的经济学学习,一些班级学生除了和其他学生一样学习英语外,每周要增加几个课时的第二语言课等,这种做法在当前真是难能可贵。这样,我们就会联系到课程的另一个要素,即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
上海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经累积了大量的课程理论,现在或许是放开手脚让学校自己去编制课程(包括课时)的时候了。看到光明中学和浦光中学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的探索,我想,除了数学、音乐这些独立的学科,浦光中学是不是可以采用主题课程论的思想,在人文社会类主题中专门开设经济学的课程呢?光明中学是不是可以专门招收法语班呢?还有,如果我们采用正式学科课程与潜在课程这一对“并行课程”的概念体系,就会少掉多少名目繁多的课程概念之苦,可以合并多少课程,可以避免为应付督导检查而滥用、硬套课程名称的毛病。总之,自觉的课程才是真实的学习环境,真实的文化。
【真实性环境的构建】推荐阅读:
真实工作环境10-23
真实典型环境12-04
诗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07-04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05-18
科技档案的真实性06-06
中国古迹的真实性06-30
电视新闻的真实性07-13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11-24
绿色营销的真实性思考10-13
政府审计结果的真实性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