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新闻真实性(共10篇)
坚持新闻真实性 篇1
摘要:随着网络的兴起,维护新闻真实成了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深入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面对各种阻挠,巧妙采访,是新闻采写中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新闻采写,真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本质要求。维护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闻采写中如何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话题,笔者结合相关理论、自身的经验以及当前新闻媒体的关注的热点展开论述,对保证新闻真实性提出自己的观点。
1 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新闻真实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信息传播、宣传、新闻、文化、传播政策,以及组织内部思想交流的思想。
追求新闻真实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首先要做的是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学习我党关于新闻真实性的相关理论。从观念上予以重视,用心去维护新闻的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基础。新闻采写中应该树立的观念主要包括: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真实。为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新闻采写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作不公正的报道。群众是新闻报道最权威的检验者,应坚持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报道群众关心的话题。
2 深入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新闻采写中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可以分为两点:采访中坚持真实性,写作中坚持真实性。在采访中记者要深入新闻现场,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在新闻写作中,记者要对新闻事件中的时间、地点、数据等细节信息写清楚,从细微处维护其真实。
目前我国新闻工作者出现了一种“见风就是雨”现象——新闻记者在报道事件时看到一些表面的迹象,部分新闻工作者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就盲目的采写,造成新闻失实。同时微博时代到来,新闻采写中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更是尤为重要。微博成为人们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成为记者获得新闻现实的重要来源。但其信息参差不齐,经常出现各种谣言和假消息。
记者怎样在丰富的网络中线索中报道真实的新闻事件呢?首先,记者需要深入调查。对记者来说,到现场才能掌握第一手素材,最大限度地接近和还原事实真相。到现场最重要的任务是认真观察、了解情况,冷静分析、识别信息真假,防止一面之词和错下结论。其次,记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不但要客观公正全面,不偏听偏信,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找到新闻事件的主流。对于经过调查后的事实,记者要对获取的材料进行甄别,这样透过表面的事实,得到更深层次的新闻信息,提炼自己的观点,使新闻更有深度。
3 主动采写新闻,巧妙维护真实性
3.1 保持新闻完整性
新闻采写要进行跟踪报道,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新闻的影响力。对新闻涉及到的当事人和事件进行调查,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责任人进行详细的取证,同时在将新闻事件加以报道后根据受众的反应和需要,及时进行跟踪,因为有时候一些典型事例因其本身的特殊性,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阶段的报道才能发觉其舆论影响力。如果新闻采写只报道事件一部分信息,会造成报道真实性的缺失,这样不仅使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丧失了公众的信任。
3.2 采写中遇威胁和阻挠,巧妙采访
《南方周末》曾调查记者因为进行新闻采访监督而遭受到人身威胁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记者怎样有效地进行新闻采写,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此时,隐性采访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记者称其为“曝光稿”的新闻采写中,记者往往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因为它能突破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帮助记者了解客观、真实的新闻事实,向受众推出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新闻。记者在隐性采访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在于,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采访的路线、寻找的人物、内容等,以及应对突发问题的对策,以防在情况出现变动时影响到采访质量或威胁自己的人身安全。
此外,新闻采写中曝光稿涉及到单位的利益,官员往往以各种理由拒绝配合新闻采访,此时,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就成为一大难题,也成为考验记者能力的重要时刻。记者怎样才能维护新闻真实呢?首先,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如果有了上级领导的支持,记者的采访可以畅通无阻。其次,新闻记者要争取时间,以巧取胜。记者在事件发生的时候迅速采访,以雷厉风行和高效的业务能力,新闻单位拍板即发,这样就可以冲破阻力。第三,记者突出特色扩大知名度。采访时,以自身的知名度得到百姓的信任,以获取更多的真实有效的信息,达到采访目的。
4 结语
报实情讲真话是新闻采写的基本点。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更是如此,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同时将其贯彻到实际的采写中,巧妙地运用技能找出真相,切实维护新闻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刘莹.新闻采写的技巧[J].新闻窗,2011,(3).
[2]张岚.当下新闻采写困局之我见[J].北方文学,2011,(6).
新闻伦理下的新闻真实性 篇2
关键词 新闻真实性 新闻伦理道德 整体真实
就像陈力丹说得那样,新闻的真实性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不容商量的,它已经成为所有新闻从业人员最基本的从业准则。然而,在追求新闻真实的过程中,新闻界却出现了着这样一种现象:记者假借新闻真实肆意践踏新闻伦理道德。
如何在遵循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做到报道的真实性?新闻“浮光掠影”的工作特点使得记者很难做到两全,事实上,近几年也出现了很多不顾伦理道德,一味追求轰动效应的新闻报道,新闻真实成为记者违背伦理道德的借口。
作为社会公共资源,新闻媒体为社会提供新闻资讯,并反映、引导社会意识。一方面,媒体将事实的真相客观的公布给民众,满足受众的需求,这使得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另一方面,新闻绝大部分又是关于“人”的报道,必然要考虑新闻当事人的情感接受,因此,新闻媒体的伦理价值要与社会基本伦理价值相一致,而不是与社会基本伦理价值相冲突或违背。新闻从业者如何处理新闻真实和新闻伦理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完全尊重事实的新闻就是好新闻?本文就是结合一部分新闻报道来论述这一问题,以期能够找到新闻真实和新闻伦理的平衡点。
新闻真实性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世界各国媒体从业人员,都以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作为新闻道德规范的核心和基础。如何在新闻真实性层面中贯彻新闻伦理的原则,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消息源的真实。新闻信息是否真实,取决于消息提供人提供的消息是否真实,假如消息源不真实,则会造成虚假消息。
采访手段的真实。《国际新闻记者联合会记者行为原则宣言》第四条规定:“只用公开的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正当合法地获取新闻,是新闻媒体之间,新闻工作者之间公平竞争的采访行为准则。
消息内容的真实。我们所见到的新闻消息是经过记者编辑选择的。它只是每时每刻变化着的世界中极其有限的事件,只是选中的事件中的部分事实,在这个选择过程中,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后面要探讨的新闻真实的相对性。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最基本伦理要求,也是新闻伦理的根基。但是否可以就此把对新闻真实的追求等同于最高新闻伦理准则呢?记者是否就可以在新闻真实性的大旗下为所欲为呢?显然仅仅这样来理解真实性原则又是不够的,严格地说,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真实性原则并不是一般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求真原则”,它不仅仅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还必须回答“应该如何”的问题。
事实表明: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是相对的、有限度的,它必然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新闻传播活动中伦理不仅仅就是事实的真与假的问题,它至少包含两个层面上的东西:第一层面就是事实层面,本质上是一个“事实判断”问题,也就是事实的真与假的问题,它是一切新闻伦理的事实基础;第二个层面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就是某种新闻行为在价值上的“应该”与“不应该”的问题,某种新闻行为是否符合基本社会伦理准则的问题,二者合二为一,相辅相成。
如何走出新闻真实性的伦理困境?这不仅仅有赖于新闻从业人员对静态新闻伦理价值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还有赖于新闻传媒人在动态新闻实践过程中不发生与基本伦理价值偏离的现象,而后者处于实践层面上尤其重要。因此,唯一的方法是我们要确保新闻传媒伦理价值在其运行环节中得以充分渗透,以促使新闻真实性与伦理价值得以实现。
作为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一种意识形态,新闻在遵循自己真实性的前提下,更要符合基本的社会伦理,体现一种人性关怀。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新闻伦理实践。新闻工作虽然建立了某些原则,但是在新闻行为中却不可避免有其矛盾和冲突之处。李普曼曾言:“想要以现存的文献资料作基础,来建构道德规范,就好像把不断变化的事物看成静止不动,然后再来尝试理解在做的事情。”他们试图以一组固定的概念,来掌握变化万端的社会状况中的本质,这根本是办不到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从业者不变的信条,也是新闻传播活动实现其一系列社会功能的前提。
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伦理监督。公众的伦理监督,是指受众对新闻传媒传播活动中出现的伦理问题,依据传媒的基础伦理价值作出道德评价和判断。这是新闻传媒的基础伦理价值最重要的保障措施。公众用社会文化和道德对传媒行为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形成社会舆论,迫使传媒遵守其道德规范的制约。如果没有公众对传媒行为的监督,则传媒的价值、传媒的功能都难以实现,传媒的伦理目的也不可能达到。公众对媒体的伦理监督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传媒传播环境。
新闻真实不仅包括基本事实的真实,即细节的真实,同时也包括整体的真实,即报道的事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不是一种极个别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谈谈发生新闻失实的几个环节[J].新闻三昧,1999(9).
[2]陈力丹.陈力丹自选集: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甘险峰.中国报纸版面[J].编辑之友. 2009(1):66-69.
[4]赵永枝.强势艺术与报纸版面的吸引力[J].采写编,1997(6):45-46.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篇3
一、新闻真实性含义
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这本书中提出: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他认为, 新闻本源是物质的东西, 事实第一性, 新闻第二性, 即先有事实然后才有新闻报道。基于这一认识, 要求记者在报道时一切都必须从实际出发, 要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符合, 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 这是对记者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同时也增强媒体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如果是主观想象或者是无中生有捏造事实, 那么就成为不了新闻, 任何抛开和背离事实报道新闻的做法都有违新闻真实的本质。
近年来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焦点访谈》, 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 也是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一个栏目。作为一个以深度报道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 它的定位就是“用事实说话”, 正因为用事实展现真相, 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 赢得了权威, 深受人们关注和喜爱。
二、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1.新闻“五个W”要真实准确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就决定了记者要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调查研究是记者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 获取事实的真相, 确保新闻的的五个W:What (何事) 、Who (何人) 、When (何时) 、Where (何地) 、Why (何故) 等必须准确无误。新闻的五个W是新闻产生的前提和构成的元件, 也是新闻存在的最基本条件。其次, 所引用的材料、背景材料必须完全真实, 做到全面、客观, 实事求是。不能捏造事实、夸大事实, 道听途说、虚构、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等进行假新闻报道。
笔者曾经历过, 有人报料说一退伍军人白手起家, 经历过无数的艰辛和失败, 终于创业致富成功, 现种有300亩的柑桔及养了几十头母猪, 年纯收入近200多万, 其创业经历曲折事迹令人感动。但笔者到现场一看, 退伍军人只是种了几亩的柑桔和几头猪, 年收入不过是几万而已。所以, 新闻报道一定要做好调查研究, 来源必须可靠真实, 要坚守新闻核实, 不能凭空捏造道听途说, 未经证实的消息、信息一律不得采用。同时, 要确保把对新闻真实性的把关贯穿到采编工作的各环节, 制定严格的流程和监控, 确保新闻的“五个W”等事实要素齐全, 真实客观。
2.不做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
新闻记者曾被称为“无冕之王”, 但近年来, 有的记者愧于这称号, 为了贪图扬名立身、谋取私利或者道德缺失、责任缺失甚至因某种潜规则, 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层出不穷。那什么是虚假新闻呢?虚假新闻就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发布假信息达到欺骗当事者的一种舆论, 带有个人或他人的主观意愿, 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 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而失实报道则一般情况是在一些失实基础上加入了一定的主观臆断成分, 凭借猜测对现有事实加以延伸和扩展, 或者无端地对事件结局给出似是而非的预测和推断。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然而, 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依然层出不穷, 特别现在是“自媒体”时代, 谁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发布信息, 有些信息一旦引起广泛关注, 便成了“新闻”。如果是事实还好, 但如果是不实事实那么就很容易成为生“假新闻”了。
如“千年木乃伊诞下活婴奇迹存活72小时”这条新闻, 图文并茂令不少网友惊诧不已, 有的一看就断定是假的, 但也有的信以为真的。但后经证实这是一条虚构新闻。前段时间有网友发上来的“烂棉花做大米”这条视频新闻, 更让广大网友表示很震惊, 一时间微博微信圈里大量转发, 恐慌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之后记者展开调查证实原来视频中的车间是塑料造粒工厂, 所谓的棉花其实是某种塑料或化纤, 所谓的大米其实是塑料颗粒。类似还有网上热议的“东莞警方将拘留非法同居者”、“孩子失踪24小时才立案”等新闻, 这些都是网友没有弄清楚事实的情况下断章取义发布, 给社会和受众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如果一旦出现失实, 那么作为媒体就要及时纠错, 公开更正并向受众、当事人及相关单位团体进行道歉。并检讨造成失误的原因, 并通过教育, 加强把关和完善机制等方式来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
如中国新闻网2013年刊发的《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的新闻, 一时引起《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官网转发而成为网上热点新闻。后经深圳媒体证实, 这条新闻报道的内容严重不符合事实真相。, 当事记者郑小红收到这一条社会来稿后, 没有核实事情的真相就发上中国新闻网, 并署名是记者采写、摄影。此外, 核实的生产机制和报道责任缺失也导致了这条虚假新闻在社会上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为此, 中新社对当事记者郑小红和网站当日值班责任人等作出处理, 并进一步加强审核机制等采编流程管理。郑小红也承认“未能严谨地核实新闻事实, 没有尽到一个新闻记者的责任”。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底线, 一切新闻都必须真实, 这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 这是媒体从业的原则和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底线, 也是媒体公信力的支柱。
由于虚假报道、失实报道混淆视听, 会给社会和受众带来严重的伤害, 对于新闻界自身来说也是致命的毒瘤, 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尤其是法律类, 医学类的虚假新闻失实报道, 会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等等。
既然媒体公信力是媒体的立身之本, 那么, 就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如果忽视真实性, 那么公信力必然受到伤害, 权威性、信誉度和影响力会急剧下降。特别是在面对社会突发事件、敏感事件和重大事件时, 如果公信力一旦下降, 势必会引发信任危机。
三、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要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 遵守党的新闻宣传纪律,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新闻的真实性, 关乎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新闻报道, 那么就是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果新闻报道是建立在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基础上的, 那么就是错误的舆论导向。媒体既然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就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要加强新闻工作者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 防止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要加强专业精神的培养, 培养新闻从业者的独立判断意识、中立和平衡报道立场, 不带个人偏见、客观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要强调新闻自律约束, 特别现今的环境, 新闻行业和新闻工作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职业道德意识有可能变得淡薄;要恪守职业道德, 完善对新闻从业人员的采编从业资格制度, 建立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学习机制, 坚持采编、经营分开等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考核、奖惩机制, , 建立记者采编活动信用记录体系, 使新闻事业走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摘要: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新闻事实要真实准确, 确保“五个W”等事实要素齐全, 事实和数据要核实, 不做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使新闻事业走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五个W,公信力,正确舆论
参考文献
[1]柳斌杰.蒋建国:《新闻记者培训教材》;人民出版社;2013-8-1
[2]方延明:《新闻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8
[3]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03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第4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08-01
坚持新闻真实性 篇4
关键词:“真实再现”;电视新闻;真实性;适度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187-02
众所周知,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现实情况的不确定性,电视新闻工作者很难拍摄到所有新闻事件的现场,尤其是突发性新闻。被记录下的画面常是进行之中或过去式的,事件过程变得不完整,因而新闻现场画面的缺失也成为电视新闻的一大遗憾。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人对事物的整体性、和谐性有着基本的心理诉求。也可以说,人们总是反感残缺、杂乱无章的事物,倾向于接触完整、和谐的事物。对相对完整的事物能更好地接受、判断和理解。
因此,缺失现场画面的电视新闻不仅影响新闻本身信息和意义的传达,也影响受众的接受、判断和理解。故电视新闻应尽可能地补充发生过的或无法拍摄的画面,还原完整的故事过程。除了传统的解说词配现场空镜头、采访当事人并加以追述、配发评论的手段之外,“真实再现”也是一种可适当运用的方法。
“真实再现”的概念初始自电影创作领域。1926年,约翰·格里尔逊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的概念。实践运用中,“真实再现”的手法在纪录片中得以初步体现,典型代表是法国克罗德·朗兹曼的作品《浩劫》。而该手法进入电视新闻节目领域,则要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视栏目《60分钟》首先在一些案件题材的新闻专题节目中运用“真实再现”。1993年以后,中国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等新闻类栏目也较早将“真实再现”这一手法引入进来。
“真实再现”的影像创作手法称谓很多样,例如“情景再现”、“情景模拟”、“情景回放”都表达同一个意思。它是指根据事实,用摆拍和导演的方法,部分还原过去的人物和事件,起到对新闻现场复原、重现的效果。换言之,是通过摆拍的方式达到报道的要求的一种手法。毕竟在客观新闻报道中添加了“演”的因素,“真实再现”手法下的新闻真实常与质疑声相伴。有人认为,“真实再现”手法有悖新闻专业要求,与“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新闻基本原则相左。
那么,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是否影响其坚守真实本色?我们应该如何恰当地使用“真实再现”手法?本文将从“真实再现”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和使用中的适度性两个方面试加以阐述。
一、电视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中真实是其首要标准和第一选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新闻真实性也是最核心的关键词之一,有三层含义:一是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二是新闻事实是客体与主体相统一的真实;三是新闻事实是总体与具体相统一的真实。
新闻真实按照不同标准有着不同的划分。例如,又可分为对象真实、内容真实、叙事真实。对象真实,即电视新闻针对的拍摄采访对象来自于客观,不是带有假设意义的真实,并且报道过程没有经过传者预先的策划安排、导演和摆拍。内容真实,指新闻报道中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和事情经过等因素必须符合客观标准。电视新闻中,要求真实准确的除了声音、文字以外,还有画面。电视画面应该做到与声音、文字提供的信息相匹配,画面内容与声音文字所指称的内容是一致的、高度吻合的。而叙事真实,指的是报道中所选内容的重要性、逻辑性应与客观现实相符,而并非在电视报道的建构中歪曲客观事实。强调叙事真实在电视新闻领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在构成事实的片段中,有的是主要事实片段,对事件整体产生影响,决定新闻价值的大小,少了它新闻事件的真实报道无从谈起;有的是次要或装饰性片段,它起到补充丰满新闻报道的作用,使新闻趣味性增加,变得生动又吸引人。如果颠倒或更改这种主次结构的话新闻就可能相应失真。不过,新闻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真实,究其根源,是因为它的采集、制作和传播过程均贯穿了人的因素。
需要明确的是“真实再现”手法是建立在有事实有依据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观众看到的再现画面都来源于过去的、存在过的客观事实,只不过出于节目编排和新闻叙事的考虑,事后通过摆排的方式对相关场景加以某种程度的还原和重现。其次,“真实再现”手法是新闻事实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涉及诸多方面的表现元素。视觉元素中如光线、场景、构图难免会发生变化,另外像时间、地点甚至时间人物都或多或少融入了虚拟的成分。但是,“真实再现”核心反映的新闻事实是真实无疑的,这一点也是运用“再现”的新闻同虚假新闻的主要不同之处。所以一方面,观众没有在理解新闻事实上产生偏差,而是欣赏到内容更加立体化的新闻;另一方面,“真实再现”手法通常尽最大可能还原事发场景,观众通过观看画面弥补了遗漏的信息,增强了他们对事件现场感的感知,产生了审美上的愉悦。从2007年的“纸包子”事件到2012年某媒体刊载“90后男孩破解世界数学难题”,我们不难发现,假新闻最突出的特点是变更了新闻事实,甚至去掩盖、篡改、“制作”新闻事实。“真实再现”则好比是新坛装老酒,使用了另一种新闻的外在表现手法,却并未更改新闻的核心事实,故味道依旧醇厚。因此,笔者认为“真实再现”手法在一定意义上是符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
二、“真实再现”的适度性
虽然“真实再现”手法一定意义上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但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也不能毫无顾忌的大量使用,而是要遵循谨慎的原则。
如上所述,“真实再现”手法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但本质说来它所呈现给观众的是对现场的“还原式重现”,并非是原生态的、未经加工的事件,是真实背景下的一种“主动的意义制造”和电视化的叙述。实际应用中,因电视新闻制作水平的差异和指导思想水平的不同,节目中有时会不同程度的产生对所还原信息的变形或放大。所以,报道很可能因为掺杂进人为因素而与新闻的真实性初衷相背离。同时,“真实再现”手法是在电视新闻创作中起事后弥补作用的一种辅助表现手法,不能过分地强调,而是要适当运用相关镜头,达到事件现场再现的目的。因此,“真实再现”手法在一个节目中不能使用太多,太频繁,应遵循“适度”的原则,使“再现”得来的画面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具体说来,包括使用中不能出现对话、基本上不用真人摆拍、不用局部代替整体、最好是运用带有一定寓意的空镜头等。
我们知道,根据类型、性质、内容、价值大小的不同,电视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分为消息、专题、评论等不同的报道体裁。不过“真实再现”并不适合于所有新闻节目,而是主要适合在新闻、社教类专题、新闻评论和纪录片等栏目中加以运用。这类节目的共同特征就是意识形态性相对淡薄,事实相对清楚、明晰,故事性、情节性、文学性、论证性、娱乐性比较强,考虑到故事表达和论证过程,适当使用“情景再现”是允许和必要的,由此故事才会更加吸引人,论证才能更明确、充分,节目也才能更加鲜活和有生命力。
正因为“情景再现”手法的特殊性和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在使用中还应明确如下几点:第一,“真实再现”也要时刻注意“真”字当头,而且宜粗略不宜细,宜写意不宜写实,要讲求自然和谐。第二,使用“再现”镜头时应配上相应的字幕来提示观众,让观众对真实与模拟画面一目了然。第三,象征性地去表现事物,多加使用虚化处理的情景。在电视节目中使用此种写意和借景的手法,能够增加节目的艺术性,也避免了细节对观众的误导。第四,该手法的运用要因节目而异,不同题材应区别对待。作为社教类、专题类节目可以适量的使用,因为其故事性、文学性、论证性较强。纯新闻类节目要少用或尽量不用“情景再现”,因为它主要以传递新闻信息为主,故事性相对较弱,若遇到过程性、故事性较强的新闻,则可运用空镜头和同期声采访来表现,让观众更能体会到新闻的客观性。总之,无论什么类型的电视新闻节目,其中“真实再现”手法都应适量使用,把握好度。另外,尽管“真实再现”手法优点明显,但它并不能成为报道的主要手段,现场采访、现场报道和跟踪拍摄等才是表现电视新闻的主力军。故电视新闻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则要不断强调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三、结语
目前,学着如何讲故事是策划电视新闻的一种主导趋势。为了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具观赏性和魅力,主题变得故事化,故事变得人物化,人物变得情节化,情节变得细节化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从受众心理来看,故事性也符合他们的欣赏习惯,激发他们的收看兴趣。在一档电视新闻节目里,如何用画面来更好地表现故事的进展、情节和细节的问题有待解答。对制作者来说,“真实再现”一定意义上拓展了创作空间,将抽象的、对过去事件的阐述变为具体可感的、对当前事件的展示,在还原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该手法使电视新闻内容更加翔实生动,信息量更大更丰富,提高了电视新闻的观赏性;从受众角度看,“真实再现”重视缺失的情景,人们可以弥补遗漏的信息,有更好的审美体验。
不过,需要承认的是,在“情景再现”表现手法的运用中,现场是部分缺失的,节目一定程度依赖于后期制作这样的二度创作。因此,在电视新闻领域应不断规范“真实再现”手法的使用,划定它的使用范围,限定它的使用程度,使从事电视新闻的人员拥有可以参照的行为准则,使观众有清晰的节目期待,从而更好地去维护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而如何尽可能去平衡“真实”与“再现”的关系,又让观众得到审美愉悦和智慧启迪,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丁玲华.论电视新闻真实性的三个层次[J].新闻界,2009,(1).
[2]马云云.简论电视新闻中的“情景再现”[J].新闻记者,2009,(1).
[3]王风森.“情景再现”在新闻类专题节目中的应用[J].新闻爱好者,2007,(6).
[4]朱惠民.电视“再现”镜头与新闻真实性[J].新闻记者,1992,(1).
坚持新闻真实性 篇5
追求新闻真实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首先要做的是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关于新闻真实性的相关理论。从观念上予以重视,用心去维护新闻的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基础。新闻采写中应该树立的观念主要包括: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真实。为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和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新闻采写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作不公正的报道。群众是新闻报道最权威的检验者,坚持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报道群众关心的话题。
2 做到深入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新闻采写中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可以分为两点:采访中坚持真实性,写作中坚持真实性。在采访中记者要深入新闻现场,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在新闻写作中,记者要对新闻事件中的时间、地点、数据等细节信息写清楚,从细微处维护其真实。
新闻工作者中有时出现一种“见风就是雨”现象——新闻记者在报道事件时看到一些表面的迹象,不经过调查就信以为真地进行新闻报道,比如:报道饭店饭菜出现异物的现象,其实有些情况是由顾客蓄意制造的,而部分新闻工作者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就盲目地采写,造成新闻失实。微博时代到来,使得新闻采写中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尤为重要。微博成为人们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成为记者获得新闻现实的重要来源。但其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经常出现各种谣言和假消息。
记者怎样在丰富的网络中线索中报道真实的新闻事件呢?首先,记者需要深入调查。对记者来说,到现场才能掌握第一手素材,最大限度地接近和还原事实真相。到现场最重要的任务是认真观察、了解情况,冷静分析与识别信息真假,防止一面之词和错下结论。其次,记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不但要客观公正全面,不偏听偏信,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找到新闻事件的主流。在经过调查后的事实,记者要对获取的材料进行甄别,这样透过表面的事实,得到更深层次的新闻信息,提炼自己的观点,使新闻更有深度。
3 积极主动采写,巧妙维护新闻真实性
3.1 保持新闻完整性
新闻采写要进行跟踪报道,这样才能有始有终保持新闻的影响力。对新闻涉及的当事人和事件进行调查,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责任人进行详细的取证,同时在将新闻事件加以报道后根据受众的反应和需要,及时地进行跟踪,因为有时候一些典型事例本身的特殊性,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阶段地报道才能发觉其舆论影响力。比如:前些年发生的郭美美事件,通过新闻媒体的跟踪调查,使其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并且还引发了媒体关于红十字会的相关新闻调查。如果新闻只报道事件一部分信息,会造成报道真实性的缺失,这样不仅使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丧失了公众的信任。
3.2 采访中遇威胁和阻挠,要巧妙灵活应对
前几年,南方周末曾调查过全国因为记者进行新闻采访监督而遭受人身威胁的现象。事实证明,这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记者被打、被抓,事件时有发生。2011年8月9日,央视记者采访化工企业遭数十人围殴。
面对这种情况,记者怎样有效地进行新闻采写,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此时,隐性采访就是有效地一种方式。在记者称其为“曝光稿”的新闻采写中,记者往往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因为它能突破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帮助记者了解客观、真实的新闻事实,向受众推出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新闻。记者在隐性采访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首先在于,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采访的路线、寻找的人物、内容等,以及应对突发问题的对策,以防在情况出现变动时影响到采访质量或者威胁自己的人身安全。
此外,新闻采写中曝光稿涉及政府部门的利益,官员往往以各种理由拒绝配合新闻采访,此时,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就成为一大难题,也成为考验记者能力的重要时刻。记者怎样才能维护新闻真实呢?首先,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如果有了上级领导的支持,记者的采访可以畅通无阻。其次,新闻记者要争取时间.以巧取胜。记者在事件发生的时候迅速采访,以雷厉风行和高效的业务能力,新闻单位拍板即发,这样就可以冲破阻力。最后,记者突出特色扩大知名度。采访时,以自身的知名度得到百姓的信任,来达到获取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达到采访目的。
4 结语
报实情讲真话是新闻采写的基本点。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更是如此,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同时将其贯彻到实际的采写中,巧妙地运用技能达到找出真相的目的,切实维护新闻真实性。
摘要: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本质要求。维护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闻采写中如何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话题,笔者结合相关理论、自身的经验以及当前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展开论述,对保持新闻真实性提出观点。
坚持新闻真实性 篇6
1 “摆拍”要尊重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因此本文所说的摆拍, 必须尊重真实。也就是说, 电视新闻中的“摆拍”是一种还原真实现状的重构, “摆拍”表现的内容必须是板上钉钉的客观存在, 而不是记者道听途说、未经论证的信息, 更不能是记者和摄像师凭空导演的内容。
“摆拍”不仅在电视新闻中, 甚至在纪录片中都被大量使用。纪录片, 以展现真实为本质, 记录真实就是纪录片诞生的初衷。纪录片通过画面重构或者“摆拍”再现真实世界是一种业界惯用的手法。“摆拍”在国内外的纪录片中都大量出现, 甚至可以说, 纪录片的历史就是一段“摆拍”史, 世界上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北方的那努克》就是通过“摆拍”实现的。当时, 导演罗伯特拍摄该片时, 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已经开始使用猎枪打猎了。但导演为了再现爱斯基摩人的传统, 还是让爱斯基摩人通过传统捕猎工具来完成历史再现。
纪录片《迁徙的鸟》曾经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纪录片提名。这样一部大片最震撼的镜头便是一只鸟儿深陷在原油之中无法动弹, 然而, 很多观众们并不知道, 画面里的原油其实并非真实, 这只是导演通过一桶又一桶的巧克力酱“人造”的场景。
如果说, 记录片通过“摆拍”、画面重构的方式还原真实世界的方式都能够被广泛使用的话, 那么在电视新闻报道中, 只要是尊重客观真实的“摆拍”, 也应该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
2 “摆拍”要尊重常识
本文所说的“摆拍”, 还必须要尊重常识, 不尊重常识的“摆拍”容易出现技术破绽, 带给人不真实感, 让人觉得报道太假大空, 真事儿也被拍假了。
真实感, 是人们一种主观上的感觉, 主要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得来的。然而, 很多记者拍摄的电视新闻即使是真人真事, 但是由于过去其拍摄手法简单粗糙, 没有尊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 拍摄的内容会让人感觉失真, 在“摆拍”过程中, 还会出现人物报道“神化”、“雷锋化”、新闻事件发生过程简单因果化等现象, 主要原因就是, 记者“摆拍”的内容不符合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变形记》之《温暖的痛》中, 曾经有这样一段视频让网友们质疑:在广州某小学勤工俭学的胡若男, 帮助同学们清洗衣服——通过手洗的方式, 估计编导认为手洗能够体现该同学勤工俭学之不易, 然而, 在接下来的镜头里, 我们却看到了平时工作人员用的洗衣机, 为什么有洗衣机不用, 却要手洗呢。根据人们的经验判断, 正常人都会选择洗衣机的, 如果有规定说同学不能使用洗衣机, 那也应该在节目中予以说明, 正是这样不尊重常识的细节, 让人觉得片子假。
电视新闻的真实感不仅要选择真人真事, 还要尊重常识和经验, 要和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符合, 才能更好地体现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3 避免“摆拍”失真的注意事项
从客观上来说, 电视新闻的拍摄内容其实只能是无限接近客观真实本身的, 毕竟, 当摄像机对着任何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 他的表现以及事件的发展都不可能和平时一样。其次, 记者在拍摄节目之前的策划安排、人物选择、镜头编辑都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人为因素, 也就是说加入了个人喜好和个人价值观, 这就让电视新闻与客观真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所以, 在拍摄过程中, 避免“摆拍”失真就尤为重要。
用“摆拍”来重构客观现实, 并不是拿起摄像机就开拍, 在“摆拍”之前, 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需要记者深入了解, 提前沟通, 核实新闻事件, 用真感情投入到新闻事件中, 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开始拍摄的时候, 记者和摄像师要做到已经清楚要拍什么人, 什么事, 过程怎样, 结果大致会如何, 记者还需要在拍摄过程中预估会有哪些人出现, 预判事件的发展方向, 只有做到心中有数了, “摆拍”才会出现好效果。
在前期工作中, 与被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非常重要, 时间允许的话, 最好和采访对象交朋友, 让采访对象在朋友面前袒露心扉, 和被采访者“打成一片”, 也是“摆拍”成功的前提条件。同时要避免拍摄的仪式感, 并不是说, 要等到被采访者开始回忆往昔, 追缅思怀, 总结发言的时候才开机, 而是要随时随地注意, 通过镜头保留细节, 当然, 这需要摄像记者够勤快, 轻易不要关机。中央电视台记者李小萌在汶川地震中路上偶遇灾民, 在采访一位老农之后, 李小萌突然失声痛哭, 这一段痛哭刚巧被摄像机捕捉到了, 如果当时摄像师关机了, 《路遇》就不会被记录下来, 那么央视也就错过了一个中国新闻奖。
“摆拍”过程中, 记者最好通过自己的问题, 把所需要的内容问出来, 而不是要求被采访对象说出自己想要说的内容, 否则会造成报道生硬呆板。
在“摆拍”过程时, 我们还要注意, 不能随意更改被采访者的生活环境, 这是对人的尊重, 同时, 被采访者处于自己熟悉的环境中, 才能真正的放松自然, 流露真情。
4 结束语
电视新闻“摆拍”并非洪水猛兽, 本文所说的“摆拍”只是一种画面重构, 是一种基于客观真实的采访策划, 一种让被采访者真情流露的事件安排。当“摆拍”的内容是真实的内容, “摆拍”方式是尊重常识和经验的, “摆拍”到的东西是人物的真情实感或事件的自然发展过程, 那么, “摆拍”的存在就是合理的, 并不违背新闻的真实性。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是新闻报道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然而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如何更好地体现真实性?这就需要对报道真实感的拍摄方式进行研究, 基于画面重构的“摆拍”到底是不是造假?国内外的纪录片、新闻报道中, “摆拍”是如何进行的?“摆拍”本身又有怎样的边界和注意事项?文章对摆拍的合理性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电视新闻,真实感,真实性,摆拍
参考文献
[1]安洋.电视新闻中“情景再现”的运用[J].新闻前哨, 2011 (3) :25-27.
坚持新闻真实性 篇7
关键词:电视新闻,娱乐化,真实性
大众媒介的狂欢时代下, 使得我们生存的世界被打上“娱乐”的烙印, 当今, 娱乐已经不再是人们工作闲暇之余的谈资, 而已经开始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一、电视新闻娱乐概述及表现
(1) 电视新闻娱乐化概述。当今, 关于电视新闻娱乐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一般而言, 新闻的娱乐化将严肃的硬性新闻软化, 减少新闻的严肃性, 增加软性新闻内容。例如, 日常事件、具有煽动性事件、刺激犯罪的新闻、暴力事件等等作为新闻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 与娱乐性新闻相比又有较大不同, 它不像娱乐节目仅是关注明星轶事, 而是一种从政治事件中挖掘娱乐元素。就外在表现形式而言, 强调故事性、情节性, 适当地加入感情因素。简言之, 新闻娱乐化是指新闻传播的主体, 无论在内容选择还是形式制作上都着重将娱乐化的因素加入新闻的制作中。电视新闻娱乐从经济角度出发, 立足民众视角, 采用软性内容及方式打造新闻, 最终追求大众化的娱乐新闻。
(2) 电视新闻娱乐化表现。总的来说, 其具体表现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标题娱乐化, 对于新闻而言, 标题不同, 产生的标题效果就不同。因而, 对受众的影响也就不同。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下, 信息量大, 新闻传播渠道较多, 标题成为吸引人的关键因素。因此, 当今标题强调趣味性、新奇性, 在语言上多是追求诙谐、娱乐, 进而博得观众的眼球;新闻内容娱乐化, 媒体在选择新闻内容时, 硬性新闻的数量日趋减少, 而社会、文化、体育等软性新闻数量逐渐增加, 特别是对于一些硬新闻而言, 媒体喜用娱乐化的形式进行报道, 从而导致大量的电视新闻媒体着力于新闻娱乐业的发展, 但是, 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新闻事业的健康法律;报道方式娱乐化, 电视新闻节目开始着重矛盾性、冲突性作为指导方针, 从而吸引观众眼球;主持风格变化, 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选择上, 主持人大多以大众的需要为基础, 用平民的视角选择节目内容, 关心老百姓关心的话题, 尽可能采用朴实化的语言对新闻进行报道。例如, 一些民生电视频道, 使用平民化视角去关注老百姓自己的事情, 可以说, 这一表现方式不仅得到观众认可, 并且也获得了新闻工作者的采纳。
二、电视新闻娱乐化对真实性的影响
(1) 影响新闻真实价值。《华尔街日报》发行人彼得·凯恩指出:那些过于注重娱乐性的新闻几乎注定会导致歪曲事实和产生误导。那些冒充新闻的娱乐产品更为阴毒, 因为它们玷污了真正的新闻。对于电视新闻自身而言,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生命, 也是新闻赖以生存的基础。新闻的娱乐化虽然娱乐了大众, 带来了乐趣, 可以说, 它对新闻的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这种娱乐化模糊了新闻的真实性, 使得新闻偏离真实性本质。笔者以2010年“药案”媒体报道娱乐化的操作手法为例进行分析, “药案”中, 药家鑫为什么杀人, 应该受到怎样的惩罚, 以及给我们怎样的警示才是重点, 但是不少媒体新闻为提高阅读效率、收视率及点击率, 迎合受众心理, 对受众浅层次的审美情绪甚至感官性趣味进行一味迁就, 忽视社会的有效价值, 用低级庸俗趣味迎合观众需求, 在药家鑫女友及家庭背景大做文章, 甚至药家鑫的辩护律师称其“激情杀人”, 甚至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央视采访中认为连捅八刀是“弹钢琴的重复性动作”, 并且拿“激情杀人”和“弹钢琴杀人”到处乱侃。可以说, 这种一味迎合大众心理的做法是严重地违背了新闻的价值性。
(2) 影响受众知情权。新闻过渡的娱乐化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从而损害了大众的知情权, 并且还损害了人民的民主政治权利。新闻过渡的娱乐化使得娱乐新闻信息愈来愈多, 占据了严肃的新闻空间。此外,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快乐新闻起到一部分的麻醉作用, 让人们只是沉浸在快乐之中而忘却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导致他们失去外界动向的敏锐嗅觉, 并且对自己的民主政治不关心, 仅是陶醉在娱乐新闻里不能够自拔。
(3) 影响新闻媒体权威性、公信力。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社会守望、宣传教化、文化传承及娱乐消遣等功能, 特别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监督力量规范社会, 使全社会的各项机制得以正常运转的“社会守望者”角色更被看作是大众传媒的首要功能。新闻媒体为了追求利润而忽视了这种功能, 将导致传媒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下降。
三、平衡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和真实性
(1) 加大监管力度。当今, 新闻娱乐化现象愈来愈严重, “娱乐至死”已经让人们惶恐。因此, 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发展能动作用, 加大监管力度, 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应当看到娱乐化现象的危害, 防止新闻娱乐化现象扩大发展, 确保电视新闻的真实性。
(2) 提高新闻记者自身素质。针对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而言, 记者应当负有较大责任。因此, 记者应当牢记自己的岗位责任, 坚守媒体道德底线, 提高自身素质, 在看到“他律”的同时要“自律”, 将新闻的娱乐性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把握好娱乐化的“度”, 最终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不受影响。
(3) 重新认识新闻价值。新闻价值作为能不能报道的客观标准, 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较大。因此, 记者应该站在专业的角度对新闻价值进行评价, 对收集到的新闻材料和新闻事实进行筛选。这一做法可以有效地防止新闻节目过度的娱乐化, 并且提高了新闻的真实性。
四、结语
新闻娱乐化现象在当今愈演愈烈, “娱乐至死”现象不再是天方夜谭。因此, 针对这一现状, 新闻工作者应当明白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 明确新闻真实性的重要作用, 并在今后的工作中, 严格要求自己, 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可靠性。
参考文献
[2]卞海霞.电视新闻娱乐化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4) .
试论新闻真实性 篇8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是新闻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和衡量新闻价值的基本尺度。关于新闻真实性的定义, 《新闻学大词典》中对新闻真实性的定义就是:“新闻报道反应客观事实的准确度。”《舆论学》中则指出:“新闻与真实性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者应明显区分开来。新闻的作用是突出说明某个事件, 而真实性的作用是揭示出隐藏的事实, 摆出这些事实之间的关系, 人们能够根据他来行动。”而目前国内的学者普遍将新闻真实性的问题归结于“新闻传播、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就是新闻报道、新闻传播反应客观事实的准确度, 主体与客体一致是真实性的最终标准”其中, 主、客体一致指的就是新闻认知的人和新闻事件的现实相统一的过程。因此, 新闻的真实性可以从现实的真实、媒介的真实和主观的真实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 新闻的报道对象———现实真实
现实的真实简单说来就是新闻报道所涉及的对象, 也就是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是否真实存在, 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件事情是否真实存在而已, 更多的是对新闻事件进行更深层次的评判。
(二) 新闻的客观报道———媒介真实
新闻报道作为客观事实的陈述, 其所包含的语言、摄影等方面在其特定的表达形势下是否真实,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就是说, 进行新闻报道的记者是否掌握了真实的事实材料, 他是否按照客观报道的原则和正规的操作规范进行新闻事件的采写。与此同时, 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素质修养及整个媒介内部甚至社会是否受到限制都将直接影响新闻报道所呈现的效果。
二、新闻失实
新闻失实指的是新闻在报道中违背了真实的现象。最近几年, 新闻失实的现象尤为突出, 对媒介的公信力和整个社会的舆论环境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就现阶段我们遇到的虚假新闻大多是新闻工作者或新闻媒体为了扩大影响力等原因对新闻进行夸大, 甚至凭空捏造而成的。其 (1) .中, 虚假新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源头众多。不仅局限于国内。 (2) .虚假新闻的发布方是一个公信力 (“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是指对于新闻传播机构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权威性等的评价。”) (3)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低下导致虚假新闻增多。
(一) 新闻失实的原因
1. 新闻内容的选择影响新闻事实的真相还原
新闻媒介可以通过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报道方式的运用等方面吸引受众的眼球甚至引导他们的行为。可是随着传媒的市场化运营以及利益的驱动, 媒介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会出现捕风捉影的现象。
2. 新闻娱乐化影响新闻价值的体现
新闻所要传达的信息除了包括一些新近发生的事件, 更应着重于对人类社会有深层影响意义的事情。这其中有的新闻事件显然是不适合从娱乐的角度出发的, 如果一则新闻的报道角度出现偏差将直接影响其新闻价值。
(二) 新闻失实的解决对策
1. 规范新闻摄影加强新闻准确度
现如今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 新闻摄影成为了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所记录的是新闻发生过程中的精彩瞬间, 可这并不能证明这一瞬间是真实的、准确的。就比如说之前提到的“挟尸要价”事件, 照片中老汉伸手的动机是否与作者描述的相一致就成为了后来大家争论的焦点。这时就需要准确的文字进行补充说明, 以加强图片的说服力, 使其更真实、准确的反应事件本身。
2. 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提高素质修养
我们应该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伦理教育, 培养对新闻的敏感度和正确的认知能力和评判能力, 在具备独立思考的同时加强团队意识。“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的报道者, 引导着受众对于报道的情感和评价取向, 看似不经意的措词或者轻微的有失偏颇的感情取向都会影响受众对最本原的事实的理解。…作为新闻工作者而言, 最重要的就是陈述一个事实, 观众在接收到这一事实信号的同时, 进而会依据自己的道德评判体系、生活常识、知识体系等形成自己的评判。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才能在新闻报道中将自身价值最大化。
三、结论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价值取向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只有在新闻现实方面坚持对其真实性的追求, 在新闻报道方面努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 始终将“事实第一”的原则贯穿于工作当中, 以此积极带动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正确认知, 才能使新闻事实体现其自身价值, 还原其意义本身。因此, 单纯要求新闻事实的完全真实, 或仅仅要求新闻传播者始终坚持客观报道, 或是希望受众能主观避免虚假新闻都是不全面的, 应该将三者结合起来达到现实真实、媒介真实和主观真实三者相互和谐、统一。
摘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向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基于此, 从现实真实、媒介真实和主观真实三方面诠释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以及三者之间相互转化并和谐统一所为新闻媒介带来的积极影响;从新闻真实性的角度出发谈新闻失实, 具体分析新闻失实的原因, 并提出一系列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新闻失实,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2, () 237.
[2]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4.
[3]陆晔.香港中文报纸中的中国内地新闻:新闻文本的框架研究[J]新闻大学, 1998, () 夏季刊.
[4]雍华.别让虚假新闻蒙蔽了受众的眼——当代新闻传播亟需重视新闻的真实性[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1, (5) .
电视新闻画面的真实性表达 篇9
关键词:电视新闻画面;真实性表达;虚假失实
一、影响电视新闻不那么真实的几种现象
1.不在现场
到现场去,是获得电视新闻第一手资料的最直接、有效方法。电视新闻需要采访,需要镜头,没有现场的电视新闻,难以让人如“身临其境”,会觉得记者“偷工减料”,真实性大打折扣。现有衍生于纸媒的电视新闻存在:记者坐在办公室通过网络、电话等通讯工具,从相关网页或有关部门了解到一件事实经过,运用资料库中的图片、空镜头,就拼凑、组接成一个电视新闻,虽然也向观众交代清楚了事实的来龙去脉,但看见这样的电视新闻,和在茶馆里听故事相差不大。
2.现场在,镜头不在
俗的说来就是镜头不到位。镜头中体现出交通事故现场发生在哪了吗?镜头中体现出事故现场的损失程度吗?镜头中体现出事故现场得到哪些救援帮助吗?镜头中的细节是否有感染力呢?如果这些都没有,或缺少了几项,那采访就不是一次真实性的完整展现,留给了观众太多的想象空间。
3.现场在,镜头在,声音不在
在文字记者向交警、医生、目击者了解情况的同时,正是摄像记者最忙碌的时刻。镜头开机,取景,调焦,录制。大景、中景、特写……背景环境、疏导交通的交警、救援伤者的消防队员、忙着抢救的医护人员、围观的人群、撞掉的汽车轮胎……摄像记者满满录了一盘带,带着汗水和微笑,采访结束,打道回台。可就在稿成编片之际,编辑发现了问题:这些摄录回来的素材都是默片!原来摄像记者忘记了开本机麦克,原本噪杂喧闹的现场,现在正安静的躺在编辑的时间线上,鸣叫的警笛、救护车也都熄了火。本该把观众带到现场的镜头,却把我们的耳朵落在了家里。视觉到场,听觉失位,真实性的完整再打折扣。
4.现场在,镜头在,声音在,有关人员说的话却不在
前面几项的采访过程都很顺利,到了现场、了解到情况、录好镜头——带音轨的,写完稿子,编辑片子,收工!可在领导审片的时候,提出了疑问:稿子里说“据有关人员介绍,伤者伤势无大碍”,这个有关人员他说的话——注意是“说的话”,而不是写在稿子里的文字——哪去了?是啊,在文字记者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的时候,摄像记者正忙着摄录“撞掉的汽车轮胎”呢,没有了有关人员的现身说法,观众会觉得这是不是记者自己给伤者诊断的病情呢?领导说:至少我觉得你更像一个医生了。
5.所有的元素都在,还觉得差了点什么
审完片子,还觉得差了点什么,一名路过的资深记者看了一眼,指点迷津:“镜头的逻辑出错啦”。在预审片中镜头是这样剪辑的:①夜色下的现场——②损坏的汽车——③被救援出汽车的伤者——④现场围观的人群——⑤忙碌的医护人员——⑥被撞掉的汽车轮胎——⑦采访交警和医生的同期声——⑧呼啸而去的救护车——⑨救护车警示灯特写。资深记者说:“我会把第⑥个镜头放到第②个镜头后面,把第⑨个镜头删掉”。——删掉电影般美感的镜头,因为它破坏了这条新闻的整体。
二、让电视新闻更加真实的几种表达方式
在上面的采访中,我们的菜鸟采访组听取了资深记者的建议,修改了镜头剪辑,片子终于完成了。但事实上,如果是资深记者来做这条新闻,还会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
1.现场出镜
现场报道可以说是目前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最佳形式,也正在成为各级电视机构进行电视新闻报道的主流。既然说现场报道,一定离不开记者的现场出镜。现场出镜就好比一个出色记者所掌握的大招,大招一放,强烈的带入感一下就会把观众带到现场,真正的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其真实性的表现淋漓尽致,毋庸置疑。
2.更多层次的被采访者的声音
真实性是事实内容的真实,也是逻辑上的完整。在一场交通事故的现场采访中,我们既有交警、医生的声音,也该有目击者、双方驾驶员的声音。我们把更多的声音放进来,不是为了更“好看”,而是为了新闻真实性的完整。只有挖掘更多的声音,我们才会更接近事实的真实,才会让新闻的真实更完整、立体的呈献给观众。
3.展现更多的细节
如果只是一个动态短消息,菜鸟采访组的片子可以说还是能让观众满意的,可是很多时候记者要做好深度报道的准备,如果把这次的交通事故做成深度报道,他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就是去发现更多的事实细节。虽然我们不能带着主观臆想去采访,但也许你在采访中挖掘到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有可能使一条社会短消息“上头条”。
4.镜头的现场情绪
对于一名资深的摄像记者来说,摄录已不单是要拍的稳、准、美,镜头更应该带有一种复合现场情境的情绪。举个例子,我们常会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一队整齐着装的执法人员进行检查,现在很多电视台领导都会要求摄像记者用三脚架进行拍摄,我对此持不同意见,有时拍得稳不一定就是对的,比如在这样的检查行动中,一队执法人员急冲冲的走进市场,而带着三脚架的摄像记者此时却早就选择好了一个绝佳位置,调好了一个很棒的构图、景别,等在那,执法队伍入画、跟进、出画,一气呵成,又稳又好看,然而正是这稳和好看,却造成了错误的镜头情绪。
5.更丰富的现场声音元素
我们曾做过一条“港口吞吐量破亿”的获奖新闻,开头就放入了货轮鸣笛、锣鼓喧天、然后是记者的现场出镜,强烈的带入感,突出的现场感,抓住了观众的眼睛,也抓住了观众的耳朵,再配合后面的完整的采访介绍,内容之完整、逻辑之连贯、表达之真实形象,呼之欲出,扑面而来。
6.空镜头的深远含义
短消息中一般不会用到这样的空镜头,更多是运用在专题类节目或深度报道中。比如在最后的评论中,文字这样写“酒后开车误事,肇事,很多人明白这事,却时常犯事”,编辑上的画面是:远处略显模糊的肇事现场,镜头清晰的前景原来是一个“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宣传牌,这样的画面很多时候也是神来之笔,可遇不可求。但在现场的采访中,记者应该有去寻找它的意识。它源自真实,更升华了真实。
三、结语
对新闻真实性的探讨 篇10
1. 新闻真实性理解
新闻所要履行的便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性, 他是由新闻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如果新闻报道不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人物和事件, 不能反映事物本来的面目, 新闻就失去了最本质的意义。
在来源上, 先有事实, 再有新闻, 事实是新闻报道的依据,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真实的新闻能引导人们的正确行为, 避免由于虚假新闻给人们心里造成的恐慌。同时真实的新闻能够消除恶劣的社会影响和社会风气, 为人们工作和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除此之外新闻的真实性能够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取向。要想倡导良好的价值观, 必须培育社会公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虚假新闻必将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错误的诱导。真实可靠的信息能够给人们带来正确的判断, 尤其是在网络盛行的今天, 虚假的消息将会给新闻报道中的受害人带来很多的压力, 误导人们的思想倾向。所以真实的新闻对于舆论导向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失真现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各种新思想、新观点的潮流蜂拥而至, 新闻从业人员也面临着各种诱惑和考验。新闻报道失真现象也随之而来。
有些记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和排行率而忽视新闻的事实, 采取各种手段, 添枝加叶, 大肆渲染, 以新闻为市场产品, 大肆买卖, 对于新闻内容的选择也以利益的收取大小为出发点, 使得社会上很多的投机取巧之人有机可乘, 导致了新闻业的腐败和新闻内容的失真现象不断发生。有的报道对新闻事实本身就不清楚, 为了工作目标, 不得不用毫无依据的的主观评价来掩盖事实;还有些新闻从业人员素质过低, 缺乏业务能力, 对于发生的新事件缺乏见解力、洞察力, 只是用笼统的叙述代替新闻报道, 不会对新闻进行评论, 使得新闻报道缺乏思想性和深刻性, 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 如何保障新闻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业存在的根本依据, 新闻的失真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不仅影响新闻的公信力, 而且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更重要的是会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 不利于受众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作为新闻从业人员, 要按照客观事实如实地报道, 才能充分保证人们获取真实新闻的需要。要加强新闻的真实性, 关键在于新闻从业人员, 因为新闻从业人员是接触新闻事件的主体, 是新闻报道的整理者, 是新闻真实性的承载者。加强新闻真实性不仅具有法律道德意义, 更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3.1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
制度是防止违法行为的有效措施, 因此要建立健全的制度, 形成一套与新闻相联系的全面管理体制, 加强内部管理, 用制度来约束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与素质, 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 对于严重违法并构成侵权行为的, 要予以严厉地惩罚, 同时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和评价体系, 使得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3.2 对新闻工作者加强教育。
对新闻工作者的教育要坚持法制与德治相结合, 双管齐下的原则。法制教育就是教育新闻从业人员增强法制意识, 严格按照制度和规章办事, 不能违背法律。法制教育能够使新闻工作者更好地去判断事实的价值和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对于违背法律而报道虚假新闻的从业人员, 必须进行惩罚以形成示范效应。加强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改正新闻从业人员存在的不良行为, 规范其行为, 使其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和本位意识, 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和水平, 增强他们对于新闻事业的使命感, 以认认真真的态度去开展新闻工作, 更好地维护新闻事业的发展, 直面读者。还有就是提高其对于新闻事件的敏感度, 对于事件的深刻理解程度和对于事件的判断能力, 使新闻工作者能够真正客观地表达新闻的真实性, 经得起受众的检验, 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 促进经济的发展。
3.3 加大对新闻媒体的重视。
新闻媒体属于第三产业, 其对于社会的功效远不及工业、农业来得直接, 其目的在于宣传理论体系, 倡导社会和谐, 培养良好的社会氛围, 塑造和推动一个社会的成长。但是如果缺乏重视, 人们的思想和精神就会混乱, 价值观无所适从, 道德难以贯彻下去, 缺乏信仰的支撑, 其带来的后果和影响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要加大对新闻媒体的重视。首先是要社会文化体制改革, 破解当前文化产业中出现的问题, 改革文化产业中的人事机制和考核机制, 建立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其次是加大对新闻媒体的扶持, 完善制度安排, 尤其是纸媒面临着互联网的压迫, 要想获得一席之地, 充分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 就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和财政的扶持。
4. 结语
综上所述, 新闻报道离不开新闻事实, 而新闻事实的真实与否关系着新闻报道的质量, 作为新闻从业人员, 一定要牢记真实性的原则,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树立自己的职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实际工作中新闻从业人员要把真实的事件放到真实的环境和背景中进行报道, 坚持学习与教育相结合, 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去完成新闻事件的报道, 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参考文献
[1]刘建平《新闻传播学》大连出版社2008[1]刘建平《新闻传播学》大连出版社2008
【坚持新闻真实性】推荐阅读: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05-18
新闻客观真实性08-09
电视新闻的真实性07-13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11-24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07-03
新闻中的真实性09-04
美国新闻自由的真实性09-05
受众情感与新闻真实性05-24
新闻的真实性与倾向性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