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坚持

2024-11-09

不能坚持(精选4篇)

不能坚持 篇1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我们党以超人的胆识和智慧带领广大人民不懈努力、艰苦奋斗, 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另世界刮目相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中国在面临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要解决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促进中国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而不能走回头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坚持,不动摇

改革开放实施以来, 中国崛起的步伐另世人惊叹, 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西方对中国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许多质疑。邓小平同志去世后, 他们对中国的下一代领导人能否领导中国继续前进提出质疑;香港回归前, 他们怀疑香港能否继续保持繁荣;汶川地震, 他们怀疑震后的中国是否有能力继续承办奥运会;2008年金融风暴, 他们又质疑中国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等等, 甚至我们有些中国人也对自己的发展模式心存疑虑, 而不管是西方的怀疑还是中国人自己的疑虑, 我们都予以了坚决有力的回击, 而这正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道路的结果。历经磨难的中国人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决不能走回头路。

一、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的发展, 只有从世界和时代的坐标上去认识, 才能更加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 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把握, 才能更加清晰”。[1]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主旋律,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有着深刻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的。

从国内来看, 改革开放前,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认识上的错误, 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2]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 思想僵化, 使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和挫折。后来又提出了“两个凡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依旧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一系列“左”的政策依旧存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 “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 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 实际上是出于缓慢发展和停止状态”, 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甚至出现了大陆不如台湾的说法。形势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尽快结束这种局面, 迈出新的步伐。就国际背景来说, 20世纪70年代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 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而中国在这一阶段错失了发展的良好机遇, 和世界差距明显拉大。1978年12月,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出号召:“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 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3]后来, 邓小平在回忆这一段历史过程时曾说:“我在东北三省到处说, 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国家这么大, 这么穷, 不努力发展生产, 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 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 我强调指出, 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4]

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们可以看看西方一位著名专栏作家对中国的评价, 他曾经写过一篇评论《中国这七年》, 刊登在2008年9月10日的《纽约时报》上, 文章说“你可以比较一下纽约肮脏陈旧的拉瓜地亚机场和上海造型优美的国际机场。当你驱车前往曼哈顿时, 你会发现一路上的基础设施有多么破败不堪。再体验一下上海时速220英里的磁悬浮列车……转眼功夫, 你已经抵达上海市区。然后扪心自问:究竟是谁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3]然而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中也传来了一些指责的声音:有人提出改革开放会越来越走向资本主义了, 有人说我们现在走的道路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帜的资本主义道路, 这些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 它不是要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曾经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机制, 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等是正确的, 是不能改变德, 但是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则是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 是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新的形式的, 当具体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或者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 就必须进行改革, 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就会影响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改革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而不会丢掉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曾经指出, 老祖宗不能丢呀。历史也反复告诉我们, 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实践证明, 通过改革开放,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更具活力, 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不仅是正确的, 而且是成功的。

三、解决前进道路中的问题必须依靠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这项伟大事业的完成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在巨大成就面前我们更要看到当前形势下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比如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 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发展方式有所改变, 但是仍然存在很大范围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对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影响了可持续发展;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拉大的现象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所改善, 但是仍然不健全、不完善, 民主、自由权利有待进一笔提高, 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痛恨的贪污腐败现象依然存在等;改革开放虽然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 但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道德失范, 没有信仰等现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出现了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等。总之这些问题, 是发展中的问题, 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就要着力解决。近年来, 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努力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 着力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在社会稳定中求发展, 反过来, 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前进的, 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胡锦涛同志曾经强调, 中国过去的快速发展, 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 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 奋发图强, 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创新, 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9.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1949-1978) 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3]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4]杨先才.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中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

不能坚持 篇2

2013-07-30 08:40:04 引导语:许多人很迷茫,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这篇文章详细分析了为什么不能坚持的七种原因,适合困惑中的所有人。

1、我们没有形成固定的时间节奏感

高中阶段我们都比较容易坚持做一件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良好规律的生活,我们每天按时起床,按时上课,按时自习,按时睡觉。

在一个有规律的生活里,人是容易有相对固定的受控时间去完成自己既定的目标。到了大学阶段,课表不是天天相同,生活也开始多了很多可能性,这意味着你的生活变得丰富的同时,你获得各种自由的同时,你开始失去你过去养成的节奏感。你开始慢慢变成被不同的事情推动去行动的人,而不是坚持在固定的时间干一点什么的人。

这种被碎片化事情推动的现象,不仅仅是在大学,一直到了职场,都会越来越严重。我的第一个建议是:要养成坚持的习惯,你最好要让自己有一些固定的时间去做固定的事情的习惯。

我为什么总是建议大家做一些小事情?比如每天坚持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写日记,练字,锻炼,一切你喜欢的事情都好,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哪怕就15分钟。这些小事情会慢慢形成你新的时间锚点,有了这些时间锚点,你才能在不同的环境里慢慢养成你生活中的新节奏感。有了时间节奏感的人,才能逐渐掌控自己的时间。大家要明白,对自己时间无法掌控的人更容易觉得累,而不是对自己时间有掌控的人,我们只是更有产出。

2、我们没有找到好的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励

你和怎样的人交往越多,你就越可能变成怎样的人。

在高中,因为有各种制度和外力约束,大家都被集体化成一种行为模式,往往能为某个特定的目标长期全力以赴,互相追赶激励,很多人觉得自己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很有充实感,和这个环境是分不开的。

我上班以后和我很多从小玩到大的老同学关系越来越淡,倒是和一些不在一个城市的朋友关系很好。我发现一个特点,我们这些玩得好的人往往是同一个生活节奏的人。

比如我的蓝颜知己,我们就成为一种互相激励的关系。我的灵感是他工作的推进,他的进步是我努力的理由,我们彼此成为对方的激励,最好的同伴教育。

3、我们没有选择一个更适合目标的环境

我们往往缺乏和自己有同样目标的同伴,这也导致我们很难一个人特立独行下去,毕竟人是群体性动物,很难摆脱从众的自然基因行为模式。

在高中即便你的同学不求上进,我也不太担心你不会坚持,因为班主任、家长和学校构成了一张网,为你设计好了每天的行为模式。中国的高中不如看做是一种学习集中营模式更为恰当,它的升学率成功是以牺牲人的个性、人的自由意志为代价的。

但这种模式在短期内能让你在某个点上快速突破,脱颖而出,所以还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到了大学,无论是班主任还是辅导员,又或者是学校,对你的管理都是很粗放的,没有人天天监督你上自习,甚至是上课!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才会发现没有外力约束,他很难建立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

不仅仅是大学,即便是在职场,我也是比较反对在家办公这种模式。真正办过公司的人都知道,让新员工在家办公而不是集中到办公室管理,不但不会产生工作效率,往往还可能毁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因为他会养成很糟糕的工作习惯。

绝大部分人离开环境的约束就一无所成。想享受自由的生活,前提是你为自己选择了某种有控制的生活。

这是像我这样经过十几年修炼的人才能勉强做到的功力。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考研时那么多人会去报考研班,一需要同伴环境,二也需要上课的环境。没有这个环境,他们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

4、我们丢失了自己真正想做的目标

有一名大一学生,从新学期开始他做了很多打算、计划,但是一学年下来,他几乎没怎么实行过,现在上课他没啥兴趣,要不看小说,要不睡觉,要不宁愿发呆,但过后他又特后悔,特纠结,他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在大学里,他过得混沌,看不到啥希望,一味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甚至有不想念书的念头。他很烦,想改变这种现状,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即便能够坚持,但是前提是为自己找到一个坚持的理由,或者叫目标。

高中阶段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而且被同伴和环境驱动去努力。到了大学,就业一时半会还很远,考研也得三年后,经过十二年艰苦求学的日子,人都想为自己放松一下,大学又不缺乏这种放松的方式。但正在这种放松的环境中,我们想不起自己的奋斗目标了。这是第一个问题:没有目标了。

高中有一个现实的目标叫上大学,上好大学。其实大学倒是有一个现实的目标叫就业,就好业。

为了上好大学,高中阶段发展了一套以拿分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体系,虽然这套体系影响人的思维开放性,但是它能帮你拿分。

在大学里,课程体系设置往往让你看不到和就业这个目标的关系,它的实用性和社会现实脱节的确很严重,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往往看不到自己和就业需求之间的进展,只是感觉到自己一天天在混日子。

如果你没有办法衡量你现在离目标的距离是否更近,你就会慢慢忘记自己的目标。甚至慢慢用还在学习这件事情安慰自己在接近目标,其实这是自欺欺人。

如果不自欺欺人,大学生就应该主动在大一了解自己想去的就业单位,了解他们的就业岗位,了解这些岗位对人的素质要求,主动在大一就明确自我成长的目标和实现的手段,并找到恰当的手段衡量自己的进展。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好的教学体系应该做到的事情,但是在中国,你是选择抱怨国家呢还是先去改善自己?

5、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离目标更近

有的大学生倒是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依然很难坚持。为什么?在高中你遇到任何自己不能突破的困难,都有老师教你答案。但是在大学,一切似乎都没有人给你答案,或者给你太多的答案。到底哪种是你想要的?这真很难讲。

所以很多同学在走向目标的路上,往往看不清自己坚持的方向是否是对的,因为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而总是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是最佳的,在这种畏手畏脚的犹豫中,如果没有太多的进展,也就慢慢放弃了坚持。

6、我们的性格中有太多好逸恶劳的成分

还有一些同学看到了进展,但是也没有最终坚持下去,这很可能和他的性格有关。心理学家说习惯推迟满足感的人才更容易成功。

推迟满足感这个概念可能有的同学并不清楚,这里我分享一个摘抄来的故事,也许对你有启发。

不久前,一位30岁的财务分析师请求我的帮助,她想纠正在最近几个月里,总是拖延工作的恶习。我们探讨了她对老板的看法,老板对她的态度;她对权威的认识以及她的父母的情况。我们也谈到她对工作与成就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其婚姻观、性别观的影响;她同丈夫和同事竞争的愿望,以及竞争带给她的恐惧感。尽管一再努力,但这种常规心理分析和治疗,并未触及问题的症结。终于有一天,我们进入久被忽略的一个领域,才使治疗出现了转机。

“你喜欢吃蛋糕吗?”我问。她回答说喜欢。

“你更喜欢吃蛋糕,”我接着问,“还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

她兴奋地说:“啊,当然是奶油啦!”

“那么,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的呢?”我接着又问。我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愚蠢的心理医生了。

她不假思索地说:“那还用说吗,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的。”

就这样,我们从吃蛋糕的习惯出发,重新讨论她对待工作的态度。正如我预料的,在上班第一个钟头,她总是把容易和喜欢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个钟头里,她就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我建议她从现在开始,在上班第一个钟头,要先去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考虑到她学的是财务管理,我就这样解释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个钟头计算,一个钟头的痛苦,加上六个钟头的幸福,显然要比一个钟头的幸福,加上六个钟头的痛苦划算。她完全同意这样的计算方法,而且坚决照此执行,不久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坏毛病。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其实,我们早在小时候(通常从五岁开始),就可以学会自律的原则,避免只图眼前安逸带来的不利。例如在幼儿园里,有的游戏需要孩子们轮流参与,如果一个五岁的男孩多些耐心,暂且让同伴先玩游戏,而自己等到最后,就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乐趣,他可以在无人催促的情况下,玩到尽兴方休。对于六岁的孩子而言,吃蛋糕时不把奶油一口气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实践“推迟满足感”的最佳手段。孩子满12岁时,无须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到了十五六岁以后,他们的实践更可以得心应手。到了青春期,他们处理类似问题,应该形成一种习惯或常态。

7、我们会因为一点点小成功替代了真正的目标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当人为目标奋斗得到一点点进展的时候,往往会奖赏自己放纵一下,这样就很容易让自己脱离正确的轨道。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已经取得了一点点进展的话,一定要提醒自己,要继续加油,因为目标还没有实现呢!

好吧,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坚持?

1、没有形成固定的时间节奏感

2、没有找到好的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励

3、没有选择一个更适合目标的环境

4、丢失了自己真正想做的目标

5、无法确定所作所为是否离目标更近

6、性格中有太多好逸恶劳的成分

7、因为一点点小成功替代了真正的目标

论坚持实事求是的不能与不愿 篇3

关键词:实事求是;不能;不愿

实事求是,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它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要坚持和遵循的准则,但在实际过程中却往往难以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能不能”“愿不愿”等因素在阻碍着实事求是的实现,怎样解决实事求事的不能与不愿问题,笔者联系现实情况就如何做到实事求是提出几点意见。

一、实事求是的内涵

我国最早记录“实事求是”一词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记录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娴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故事[1],以此来告诫人们因该注重实证的作用,作好治学之道。而在毛泽东看来,“‘实事求是’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2]其实简而言之,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此后,邓小平的解放思想,江泽民的与时俱进,胡锦涛的求真务实,习近平主席的一系列讲话精神等都是实事求是的创新发展,并不断地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不能与不愿

(一)实事求是的不能

1.客观事物复杂性影响人们对其本质的、规律的认识

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就是要把握事实,但人们往往因为客观事物的外在现象就无法辨别和认识事实,把现象假象化,与事物的本质分离等现象频频发生。客观事物本身就包含诸多内容,加之其趋势不断向上发展的,会增添许多新的内容,对其的认识是一个曲折的、复杂的、漫长的过程,使人们不能轻易并正确认识它。

2.实践手段的有限性阻碍实事求是的发挥

实践手段就是人们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桥梁。在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实践手段的落后性等局限已经影响我们实事求是的改造客观事物,我们需要对其创新与发展,而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谈到得调查研究的方法,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认识能力的局限性阻碍对实事求是的认知与把握

“主体的局限性受制于所处的时空,也受制于个体自身水平、能力、经验等个体素质。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客观事物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和发展也是无限的。但由于个体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任何真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某一部分、某一片断的正确反映。”[3]时代的发展,认识水平、认识环境的制约,人们自身水平、能力、经验等等,都使人们的认识能力产生局限,很难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二)实事求是的不愿

实事求是,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通俗来说就是说实话、干实事、做老实人。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不愿实事求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象尤为严重,实用主义泛滥。“要求别人实事求是,自己却不实事求是;讲成绩、讲优点实事求是,讲缺点、讲问题却不实事求是;平时可以实事求是,关键时刻要承担风险时就不能实事求是;不涉及个人利益时讲实事求是,一旦涉及个人利益就不实事求是,甚至弄虚作假,欺骗组织。”[4]怕说真话、怕担风险、怕丢乌纱帽等涉及自身利益的事件时,只有极少数人坚持实事求是。

三、如何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一)尊重事实,务实求真

实事求是,首先是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即“实事”。事物具有复杂性,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对客观事实不了解,仅凭主观想象去“求”,是不会得到“是”。所以,我们必须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求真务实。在其过程中我们应排除个人的主观意志随意性,克服自身能力的限制,准确把握客观的事实。此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必须先对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与教条主义,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事实的本质,才能务实。

(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就是“求”,即探索研究。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这需要我们解放自我思想,排除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的现实,起到思想引领作用。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学会与时俱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体现其预见性、超前性。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发展的方法去探究研究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向,以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探究规律,理论联系实际

探究规律,即“是”。这需要我们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我们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正确探究到事物本质的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根据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用发展的、全面的、历史的看待问题,善于发挥大脑的思维加工作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升华到事物的本质规律中去,以此来指引我们发展的方向。

(四)提升自我素养,主动实事求是做好表率

当前实用主义泛滥,能坚持实事求是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在思想上“不愿”实事求是,这实际上是一种私心在作怪。面对这种现状,这需要我们抵制私欲,自觉树立立党为公、乐于奉献的精神,坚持自我本真,通过培训提升自我理论素养与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党性修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强调查研究与反思总结,在实践中做好表率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娅珲.论实事求是的阻力及其实现途径[J].学理论,2013(36):6-7.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3]吴洪芹.关于实事求是“难”之探析[J].理论前沿,2007(19):29-30.

[4]李敬学.关于解决实事求是难得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1990(10):33-35.

为什么我们不能坚持励志文章 篇4

2、我们没有找到好的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励

3、我们没有选择一个更适合目标的环境

4、我们根本就丢失了自己真正想做的目标

5、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所作所为是否让自己离目标更近

6、我们的性格中太多好逸恶劳的成分

7、我们会因为一点点小成功替代了真正的目标

我不知道你是哪种原因造成的不能坚持,也许还有更多的原因,我想通过高中和大学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很多细节的不同,这些不同的细节恰恰影响了你现在的行为,你如果要改变,也只能针对每个细节,一点点去想办法完善。

上一篇:民间美术价值下一篇:自动化容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