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容积成像(精选5篇)
自动化容积成像 篇1
在我国, 先天性心脏病已占出生缺陷的第一位, 提高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检出率成为产前诊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维超声目前仍是筛查和确诊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最主要手段, 在降低出生胎儿心脏缺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其临床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胎儿心脏体积小、心率快、结构复杂, 先天性心脏病种类繁多, 操作难度大, 超声医生必须经过专业培训, 同时, 由于检查耗时较长, 胎儿心脏可受到较多超声照射, 其潜在的生物学效应尚处于不确定中[1,2]。
近年来, 时空关联成像 (Spatio-Temporal Image Correlation, STIC) 以及新的三维成像模式超声断层显像 (Tomographic Ultrasound Imaging, TUI) 技术的出现, 将三维数据的采集与时相信息的获取结合起来, 可简化胎儿心脏图像采集的过程, 减少对操作经验的依赖和对胎儿心脏的超声照射时间, 为胎儿心脏筛查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但其后处理需要一定的时间、经验和技巧, 操作医生同样需要经过专门培训, 并十分熟悉胎儿心脏的解剖结构, 还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才能完成对三维图像的分析[3,4]。
自动化容积成像 (Volume 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VCAD) 是新近推出的实时三维超声时空关联成像处理技术, 可以快速标准化获取胎儿心脏筛查所需的二维超声标准切面, 相关文献国外仅有少量报导[5], 国内尚未见报导, 本研究通过比较VCAD技术自动获取的切面的心血管径线测量, 探讨VCAD技术在正常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的操作方法与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研究人员
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科行产前常规筛查的100例中孕期妇女, 均为初孕、单胎、孕周20~24周, 所有胎儿经超声筛查心脏均未见异常;
检查人员:检查者一人, 评价者2人, 共3人, 均为有5年以上经验的产前超声医师。
1.2 仪器
采用GE公司VOLUSON 730 Exper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腹二维、三维超声容积探头 (4~8MHz) , 4D VIEW 7.0软件脱机分析。
1.3 研究方法
方法:100例中晚孕期正常胎儿, 常规超声筛查心脏未见异常。 (1) 在2D模式下取胎儿心脏四腔心 (4CV) 切面, 然后于心房舒张末期分别测量左、右房横径 (LAD、RAD) , 在2D模式下取左室流出道 (LVOT) 、右室流出道 (RVOT) , 于心室收缩末期分别测量主动脉根部内径 (ARD) 和肺动脉内径 (MPAD) , 各径线均由检查者测量三次取平均值记录; (2) 采用 (Spatio-Temporal Image Correlation) STIC技术扫描获得胎儿心脏整体容积数据, 存盘[6]。
选其中35例起始扫描切面为心轴位于右上象限的容积数据, 利用4D VIEW 7.0软件VCAD技术, 通过模式自带的Set Starting Plane的Start Plane、cardiac 1、cardiac 2、cardiac 3、cardiac 4、cardiac 5, 分别自动获取上述各切面图像, 然后进行测量, 标准同2D超声。
上述3 5个容积数据, 由2名评价者, 采用超声断层显像 (Tomographic Ultrasound Imaging TUI) 模式, 通过调节层距和中心层位置, 分别显示上述各切面, 然后进行测量, 标准同2D超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1.3统计软件, 配对t检验比较同一测量者两种方法的测量差值;计算组内相关系数 (ICC) , 描述测量数据的相关性, 评估上述测量方法的重复性;Med Calc 7.0进行Bland-Altman制图, 计算两种方法的一致性限度, 评估测量方法及测量者间一致性, 参照文献事先定义临床上可以接受的一致性范围的界值为<测量指标平均值的10%。
2 结果
2.1 配对t检验:
同一测量者用VCAD技术和2D两种方法测定胎儿心脏上述各径线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2.2 2名评价者用VCAD技术和STIC-TUI两种方法测量重复性比较:
各项指标的ICC值均达到了0.93或以上, (95%可信区间:0.91~0.97) 。ICC值VCAD技术较高, 达到了0.96。
2.3 应用Bland-Altman分析2名评价者测量的一致性:
VCAD技术的系统偏倚及一致界限较STIC-TUI好, VCAD技术平均差值:0.10mm、0.12mm、0.11mm、0.20mm, 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 (-0.36/+0.30mm) 、 (-0.35/+0.31mm) 、 (-0.25/+0.41mm) 、 (-0.25/+0.34mm) (<1/10测量差值) ;分别有8.57% (3/35) , 8.57% (3/35) , 5.71% (2/35) , 11.42% (4/35) 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以外。
3 结论
3.1 VCAD可以取代2D超声用于中孕期正常胎儿心血管径线的测量, 可以为三维超声容积数据用于临床大样本量离线筛查, 以及研究获得胎儿心血管正常值奠定基本。
参考文献
[1]刘涛, 吴瑛.实时三维超声:胎儿心脏成像的新视窗[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7, 23 (1) :55.
[2]Goncalves LF, Espinoza J, Romero R, et al.Four-dimensionalultrasonography of the fetal heart using a novel tomographicultrasound imaging display[J].J Perinat Med, 2006, 34 (1) :39-55.
[3]Molina FS, Faro C, Sotiriadis A, et al.Heart stroke volume andcardiac output by four-dimensional ultrasound in normalfetuses[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08, 32 (2) :181-187.
[4]Messing B, Cohen SM, Valsky DV, et al.Fetal cardiac ventriclevolumetry in the second half of gestation assessed by 4Dultrasound using STIC combined with inversion mode[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07, 30 (2) :142-151.
[5]Cohen L, Mangers K, Grobman WA, et al.Three-dimensionalfast acquisition with sonographically based volume computer-aided analysis for imaging of the fetal heart at 18 to 22 weeks'gestation[J].J Ultrasound Med, 2010, 29 (8) :1265.
[6]DeVore GR, Falkensammer P, SklanskyMS, et al.Spatiotemporalimage correlation (STIC) :new technology for evaluation of thefetal heart[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03, 22 (4) :380-387.
自动化容积成像 篇2
关键词: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注射流率,对比剂剂量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始终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1],但是此方法因为有创伤性临床难以广泛开展。自从多层螺旋CT(MSCT)问世以来,心脏冠状动脉成像为临床冠心病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随着MSCT技术的发展,无创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对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随着CT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320排容积CT的问世,因其具更高的时间分辨力、完全各向同性和更先进的软件功能,使得在冠心病等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方面已取得了更大的进展。320排容积CT扫描速度快,意味着强化峰值的维持时间也被缩短了,这样为对比剂剂量也应该可以随之减少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就我院100例行320排动态容积CT冠脉成像病例进行分组比较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对临床拟诊断为冠心病的100例进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病例进行分组,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9~76岁,身高146~181 cm,体重45~82 kg,心率50~75次/min。其中按公斤体重1.1 ml/kg方法50例为A组,按公斤体重0.8 ml/kg方法50例为L组,两组的男女比例、年龄分布、身高分布、体重分布一样,病例排除标准包括:对碘对比剂过敏、严重心律不齐、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患者。
1.2 成像方法
采用东芝320排动态容积CT(Aquilion One CT)机,患者取仰卧位在胸部指定位置粘贴电极,正确连接心电监护检测心率,心率控制在75次/min以下为佳,嘱患者平静呼吸,行胸部正侧位扫描,首先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扫描覆盖宽度根据心脏大小设为120~160 cm,嘱患者屏气,增强扫描范围同钙化积分扫描,扫描方法为CTA/CFA或心率低于65次/min时可采用前瞻性冠脉扫描(prospective CTA)。扫描模式为VOLUME采集,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根据患者体型设350~450 mA,扫描野为FOV-M,转速为0.35 s,探测器准直宽度为320×0.5 mm,增强扫描应用Sure Start造影剂追踪技术,设定降主动脉的阈值为160 Hu,即当降主动脉CT值达到160 Hu时触发扫描。扫描后把数据导入Vitrea Fx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图像,行多平面(multiplannarreconstruction,MPR),容积再现(volume reconstruction,VR)及最大密度(maximu intensit projection,MIP)。
1.3 对比剂注射剂量
用双筒高压注射器(MALLINCKRODT)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对比剂(优维显Ultravist370 mgI/ml或欧乃派克350 mg I/ml),对比剂剂量对于A组按1.1 ml/kg给药,对于L组按0.8 ml/kg给药,流速均为6.0 ml/s,注射完毕后再以同样流速追加注入生理盐水30~40 ml。
1.4 对比剂增强效果及图像评估
在每例患者影像的冠状动脉窦层面测量CT值,同时测量冠状动脉左主干和右冠状动脉近段CT值,并进行记录。比较A组和L组冠状动脉窦和各段冠状动脉的增强效果有无差异,并对图像进行评估。根据VR图像将冠状动脉图像分为三级,Ⅰ级:血管显示良好,边界清晰,无阶梯伪影或血管断层;Ⅱ级:血管边界模糊,对比度欠佳或有轻度阶梯伪影;Ⅲ级:血管显示不清或有严重阶梯伪影。全部冠状动脉影像由两位有心脏影像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商量后定诊断。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增强效果
分别测出A组和L组冠状动脉窦层面,冠状动脉左主干层面,右冠状动脉近段层面CT值。对两组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图像质量
冠状动脉VR图像质量评定结果:图象质量Ⅰ级,A组48例(96.00%),L组49例(98.00%)平均心率61次/min;图像质量Ⅱ级,A组2例(4.00%),L组1例(2.00%),平均心率73次/min;图像质量Ⅲ级,A组和L组均为0。全部患者未见阶梯伪影。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冠脉成像按低剂量0.8 ml/kg就能达到常规剂量1.1 ml/kg的图像质量。
3 讨论
螺旋CT血管成像是指利用螺旋CT在检查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高峰期进行连续解剖及病理、生理原始数据的立体采集,然后运用计算机后处理功能,最终重建出靶血管立体影像的血管成像技术[3]。由于无创的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其分支狭窄、钙化、开口起源异常及桥血管病变,其诊断冠脉病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4],这项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临床需求的增加,MSCT技术正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320排容积CT的问世,因其拥有16 cm的宽探测器,容积扫描(volume scan mode),一圈扫描只需要0.35 s,为无创性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影像学评价开启了新纪元。
已知较高的碘负荷量将给患者带来更多的潜在损害[5],而碘负荷量与血管的强化程度呈正相关[6],如何兼顾图像质量与减轻碘负荷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320排容积CT拥有16 cm的宽探测器,容积扫描(volume scan mode)就如同没有床面移动的螺旋扫描一样,不需要采用目前多排螺旋CT的多次螺旋采集和数据重叠重建等方式,使心脏的器官检查时间大大缩短到0.35 s,显著提高了心脏检查能力,以往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需要大于5 s的扫描时间,这就需要有足够的对比剂来维持这么长的扫描。320排容积CT扫描时间很短,这样采集时间也就很短,意味着维持采集时对比剂强化峰值也跟着被缩短了,这样势必可以减少对比剂剂量。本研究也证明了320排CT冠脉成像采用低对比剂剂量是可行的。
国内外有报道使用16层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时需要注射80~135 ml对比剂,追加注射20~50 ml生理盐水[7];国外的研究中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对比剂量减少至70 ml[8]。
本研究表明,低剂量组与常规组血管强化程度无明显差异,低对比剂剂量按公斤体重0.8 ml/kg图像质量就能达到常规剂量1.1 ml/kg的水平,达到诊断要求,满足临床的需要,从而说明了320排容积CT冠脉成像对对比剂进行优化是可行的,可以用0.8 ml/kg的低对比剂剂量进行冠脉成像。
对于体重较轻的患者若注射过多对比剂可能造成扫描启动时上腔静脉、右心房及右心室内大量对比剂存留而产生大量硬化伪影影响对右侧冠状动脉的观察[6]。所以对比剂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同时较少的对比剂用量降低了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还有更短的扫描和对比剂注射时间不仅减少了浓度可能出现的变化,而且避免了静脉污染。由于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图像的质量被真正地提高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对比剂剂量进行优化。
较少的对比剂用量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对比剂浪费,而且能够节省患者的医疗费用,符合医疗的最基本原则,我们的优化方案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比剂剂量的优化是可行的,低对比剂剂量冠脉成像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对临床和患者更具吸引力。
参考文献
[1]Moon JY,Chung N,Choi BW,et al.The utility of multiple-detector rowspiral CT for dete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es[J].Yonsei Med J,2005,28:46(1):86-94.
[2]Nikolaou K,Flohr T,Knez A,et al.Advances in cadiac CT imaging:64-slice scanner[J].Int J Cardiovasc Imaging,2004,20(6):535-540.
[3]杜湘珂,朱锡强,沈复兴,等.螺旋CT血管造影[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3):202-204.
[4]王相国.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6):36.
[5]Morcos SK,Thomsen HS.Adverse reactions to Iodinated contrast media[J].Eur Radiol,2001,11(7):1267-75.
[6]Fleischmann D.Use of high concentration contrast media:principles andrationale vascular district[J].Eur J Radiol,2003,45(Suppl1):S88-S93.
[7]金征宇,张竹花,林松柏,等.十六层CT冠状动脉造影的初步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3):1150-1155.
自动化容积成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08年9月于我院行64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者589例, 其中53例为健康体检人群, 536例为疑似或确定为冠状动脉疾病。男353例, 女236例。年龄35~84岁, 平均年龄为59岁。受检者检查前心率在46~96次/min, 其中心率46~60次/min, 56例, 61~72次/min103例, 73~80次/min, 326例, 81~96次/min, 117例。所有检查患者领悟能力较好, 都能配合工作人员给与的指导。受检者均签署含碘造影剂使用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1.2.1 CT扫描方法
扫描设备为Philips Brilliance 64层CT机。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后心电门控扫描模式, 扫描层厚0.625mm×64的探测器, 机架转速0.42s/360°, 管电压120~140kV, 管电流800mAs, 螺距为0.2。使用20G静脉留置针经上肢前臂静脉以4.5~5mL/s的速度注射非离子含碘对比剂碘帕醇70-95ml。在对比剂注射完毕后以相同速度追加注射30mL生理盐水。使用对比剂跟踪技术启动扫描。扫描范围为气管隆突下1cm左右至心脏膈面。采用心脏标准算法于40%、75%R-R间期常规重建, 从中挑选影像质量最佳的时相经图像后期处理重建冠状动脉及心脏的三维图像。
1.2.2 影像质量评价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 评分标准采用4分法[3]:1分显影最差, 有严重的伪影或血管不显影2分血管周围有伪影但可以做出诊断, 3分血管周围可见较少的伪影, 4分显影最好, 血管显示光滑, 清析, 边缘锐利。2分以上能满足影像学评价。
2 结果
589例患者中, 443例患者检查前心率≥72次/min, 经过采取减慢和稳定心率的综合措施后, 心率降低至≤70次/min, 441例冠状动脉成像能满足影像评价要求, 2例因扫描过程中患者屏气不全冠状动脉成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
3 心率变化因素
患者检查时心率变化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患者原有的基础心率和心脏疾病, 患者的年龄, 心理状态和接受心理指导的能力, 呼吸深浅。年龄越小在等候扫描过程中心率波动幅度也越大, 其中以45岁以下年龄段较多见, 这可能与患者当时的生理状态和情绪不稳有关。具有焦虑, 恐惧等心理现象患者心率波动大。接受心理指导能力弱的比接受心理指导能力强的患者心率波动大。一部分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比浅吸气后屏气心率波动大, 个别患者心率波动幅度超过10次/min。患者心率变化多出现在这几个时间段:上检查床时, 患者此时多有紧张不安, 尤其是初次接受CT检查者;机器运转产生的噪声, 特别是心电监控报警声;注射造影剂时, 与造影剂注入时患者的全身热感有关。
4 护理干预措施
4.1 扫描前患者的一般准备
要求检查前患者禁食4~5h, 把患者安排在一个环境优雅的休息室里, 给患者讲解冠脉动脉CT成像的有关知识, 签署CT增强检查知情同意书。
4.2 心理疏导
患者检查前多有焦虑[4]。患者紧张不安、焦躁情绪可反应性引起心率加快, 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 掌握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对检查方法的了解程度, 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疏导。向患者讲明心率稳定与呼吸控制对成像质量的重要性和检查中对比剂使用中可能出现的不适。针对个别情绪紧张患者进行放松训练, 让患者随工作人员的指引做深而慢的呼吸, 把患者意念集中在一呼一吸上, 减慢和稳定心率。
4.3 药物控制
对那些经休息和心理疏导心率仍难以控制在72次/min以下的患者视其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药物控制方法, 如无β受体阻滞剂使用禁忌征的患者均口服倍他洛克50mg。经上述处理患者0.5~1h后, 心率仍超过72次/min者可暂时放弃检查。
4.4 屏气训练
检查前对每位患者均进行呼吸训练, 告诉患者当听到吸气指令时平静吸气后屏住呼吸, 切记不可深吸气。当听到请呼吸的指令后方可呼吸。注意向患者强调每次的吸气幅度需保持一致, 不可随意延迟屏气开始时间和提前停止屏气, 指导患者反复多次练习直到完全领会掌握。对缺氧耐受性差的给予吸氧以顺利完成屏气。
4.5 保证造影剂顺利注入
64排容积CT冠脉成像检查要求对比剂注射速度快5mL/s。为满足造影剂短时间内顺利注入, 采用20G静脉留置针, 选择前臂肘静脉穿刺, 以缓解对比剂的注射阻力, 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避免对比剂外渗导致的检查失败。并向患者讲明对比剂注射时身体会很快出现热感, 属于正常反应, 不必惊慌, 片刻即可消失。若有异常不适, 应立即告知操作人员, 以便及时处理。
心率和心率变化是影响64排容积CT冠脉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我们工作中做到细致深入地分析掌握影响患者心率变化原因, 有针对性地采取细致、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 让每位患者的心率稳定在70次/min以下, 保证检查的成功, 提高了冠脉成像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继琛, 邱建星, 孙晓伟, 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心率对成像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6, 22 (10) :1481~1484.
[2]李颖, 杨立, 刘新, 等.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6, 22 (10) :1477~1480.
[3]Hoffmann MK, Shi H, Manzke R, et al.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16-detector row CT:effect of heart rate[J].Radiology, 2005, 234:86~97.
自动化容积成像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室2011年1月—9月因各种原因施行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100例,随机分为疏导组和对照组各50例。疏导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7~89岁,平均(55.48±32.44)岁。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34~86岁,平均(54.16±38.21)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 临床发现有劳累后心前区、胸骨后疼痛或无规律的胸前区闷痛不适、怀疑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冠状动脉支架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功能不全(Ⅲ-Ⅳ级),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0次/min)及其他严重心律失常,既往碘过敏或过敏性体质,甲亢,妊娠,呼吸屏气不良者。
1.3 方法
1.3.1 放松训练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检查前签订CT增强检查协议书,所用造影剂及用药方法,均接受常规护理,包括介绍检查的目的、方法、大约需要的时间、检查过程、检查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应对措施,告知受检者检查时放松的重要性,受检者在安静状态下休息15 min,心电监测心率<80次/min者入选。疏导组在此基础上有专人详细介绍CT检查的注意事项、检查的目的、心率的要求、检查过程呼吸屏气配合、快速推注造影剂时全身不适反应、球管转动时发出的噪声等内容,让受检者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较全面的了解,尽量减少由于紧张恐惧而导致的心率加快。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患者深吸气后深呼气,反复进行七八次,在正式扫描前10 s开始屏气,并配合低流速吸氧(1.5 L/min) 进行扫描检查。
1.3.2 评价方法
比较2组受检者心率控制速度、呼吸配合训练所需时间和检查过程心率波动﹥10次/min的发生率、检查成功率情况。评定者由经过培训的主管护师和主治医师担任,分别于试验前后对2组进行评分比较。
1.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础心率和健康教育后心率比较
患者进入候诊室在进行该项检查前一般出现情绪紧张、心率加快,经健康教育后会稍有缓解,疏导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心率控制时间和呼吸配合训练时间比较
2组受检者常规护理后心率降至70次/min以下所需的时间及呼吸配合训练时间,疏导组比对照组明显缩短,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见表2。
2.3 2组检查过程中心率波动﹥10次/min的发生率及检查成功率的比较
疏导组检查过程心率波动﹥10次/min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检查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3。
3 讨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适合全身循环系统尤其是冠状动脉的检查,患者在1次屏气下可完成心脏扫描,是心脏冠状动脉首选的非创性检查,但其图像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率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3],因此如何使患者心率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对提高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发现受检者进入候诊室平静休息20 min后心率仍较基础心率快,受检者情绪紧张会延长受检者控制心率时间,导致了工作流程延长。通过放松训练,我们在检查前和疏导组受检者充分沟通,让受检者对整个检查过程有细致的了解,主动配合检查,减轻紧张、恐惧情绪,可快速控制受检者的心率及降低检查过程心率波动幅度。结果显示,疏导组受检者心率控制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检查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系统的放松训练在优化工作流程的同时保证了检查成功率。
同时疏导组在检查前由工作人员训练受检者均匀吸气,在屏气的同时捏住鼻子,这样效果更好,控制受检者不自觉的自主呼吸,减少了呼吸伪影的产生。
综上所述,工作人员在造影检查前与受检者充分沟通,进行有针对性的放松训练可有效控制受检者的紧张情绪,减慢受检者心率和缩小检查过程心率波动的范围,加上简单易行的呼吸配合训练能保证较好的图像质量,优化了工作流程,使设备、人力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加大对受检者的放松训练,从而提高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的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放松训练对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的效果。方法 样本为100例进行冠状动脉成像造影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疏导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检查前给予一般性造影检查指导,疏导组在检查前给予系统的放松训练,比较在行检查时两组患者心率控制速度、呼吸配合训练时间和检查过程心率波动>10次/min的发生率、检查成功率情况。结果 疏导组受检者心率控制速度及呼吸配合训练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检查过程中心率波动>10次/min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检查成功率较对照组高。结论 系统的放松训练能明显降低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检查者控制心率和呼吸配合训练所消耗时间,降低检查过程中心率波动幅度,明显改善成像效果。
关键词:放松训练,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
参考文献
[1]覃杰,刘凌云,孟晓春,等.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9):1598-1600.
[2]Rybicki FJ,Otero HJ,Steigner ML.Initial evaluation of coronary imagesfrom 320-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y[J].Int J Cardiovasc Ima-ging,2008,24:535-546.
自动化容积成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04~2010-03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经临床确诊的18例存在缺血半暗带的脑梗死患者中,男13例,女5例;年龄30~79岁,平均(62.2±10.6)岁。18例均行CT常规扫描排除出血。于CT灌注成像检查后3h~7d复查CT或MRI。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Toshiba Aquilion ONE 320排动态容积CT扫描仪,使用容积扫描方式,扫描层厚0.5mm。经肘静脉依次注射造影剂(碘帕醇370)50~60ml及生理盐水20ml,注射速率6ml/s。注射造影剂后延迟7s开始动态容积扫描,扫描参数:80k V,300m A。11~35s动脉期间隔扫描,间隔时间为1s;35~60s静脉期间隔扫描,间隔时间为5s;扫描参数:80k V,100m A。整个扫描持续约60s,保证能监测到造影剂通过颅内血管床全过程。动态扫描获得19个容积数据共6080幅图像。扫描辐射剂量为4.4m Sv。
1.3 图像后处理
将19个容积数据导入Vitrea fx软件包进行后处理。手动选择输入动脉和输出静脉,一般选择健侧大脑前或大脑中动脉作为输入动脉,上矢状窦作为输出静脉,由分析软件自动获得感兴趣区(ROI)动态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利用SVD+去卷积算法,生成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 ow,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经计算机伪彩处理后得到全脑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各参数灌注图。
1.4 灌注参数分析
由2位有经验的神经影像诊断医师对灌注图像进行分析,采用对比法,对比灌注图像与同期平扫CT或复查CT、MRI,CT低密度区或MRI DWI高信号区认定为梗死核心区,其周边低灌注区认定为缺血半暗带区。由于复查在灌注检查后3h~7d进行,可能存在缺血半暗带进展为梗死,此时将梗死核心区周边CBF、CBV均明显降低、且两者范围一致的区域亦认定为脑梗死,并达成一致意见。在灌注图像上手动绘制ROI,尽量避开大血管,取各参数平均值进行统计,然后再取镜像对侧区域数据平均值,并计算患侧与对侧比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各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CT灌注表现
18例缺血半暗带区MTT、TTP均延长,CBF降低,而CBV轻度升高、正常或轻度降低;梗死核心区CBV、CBF均明显下降,TTP明显延长,MTT缩短。
2.2 各区脑灌注参数比较
与梗死核心区比较,缺血半暗带区CBV、CBF升高,MTT延长,TTP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对应区比较,缺血半暗带区CBF降低,MTT及TTP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1)缺血半暗带区与健侧对应区各指标比较的统计学结果;(2)缺血半暗带区与梗死核心区各指标比较的统计学结果。CBV:脑血容量;CBF:脑血流量;MTT:平均通过时间;TTP:达峰时间
2.3 半暗带分期
18例存在缺血半暗带的脑梗死患者中,6例为超急性期,8例为急性期,4例为亚急性期。按脑梗死前期分期标准对缺血半暗带进一步分期,结果见表2、图1~3。
3 讨论
3.1 CT脑灌注参数评价
本研究中,18例缺血半暗带区MTT均延长,与文献[2]报道一致,而其梗死核心区MTT均缩短,与既往研究[3,4]报道梗死核心区MTT延长相反,其原因可能为:既往研究中CT扫描覆盖范围有限,主要使用单层灌注成像,可能存在梗死核心区不在扫描范围内,从而把缺血半暗带区认定为梗死核心区,使MTT延长;同时也可能与数学计算模型不同有关,本研究使用去卷积算法,既往多数研究使用非去卷积算法。梗死核心区MTT缩短可能与梗死核心区毛细血管闭塞有关,因为MTT为血液经不同路径通过特定脑组织区域的平均时间,血液流经血管结构时,包括动脉(大、中、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静脉窦,所经过的路径不同,其通过时间也不同,故用MTT表示,MTT主要反映对比剂通过毛细血管的时间,当毛细血管闭塞时,血液直接由小动脉流入静脉,引起动静脉短路,从而引起MTT缩短。
缺血半暗带Ⅰ2期,灌注图示左侧半卵圆中心梗死核心区(箭头)及周围缺血半暗带(箭),缺血半暗带区MTT、TTP延长,CBF下降,CBV轻度升高。
缺血半暗带Ⅱ1期,灌注图示左颞叶梗死核心区(箭头)及其后方缺血半暗带区(箭)。缺血半暗带区MTT、TTP延长,CBF下降,CBV正常。
缺血半暗带Ⅱ2期,灌注图示右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中心为梗死核心区(箭头),其周边缺血半暗带区(箭)MTT、TTP延长,CBF、CBV均下降
本研究显示,MTT在梗死核心区缩短,而在缺血半暗带区均延长,两者形成对比,梗死核心区显示更为清晰;TTP在缺血半暗带区延长,在梗死核心区明显延长,两者有显著差异,通过调整窗宽、窗位,TTP图可以清楚区分梗死核心区及缺血半暗带。同时MTT图及TTP图显示病灶的范围及边缘较CBV、CBF图清晰。因此,通过观察MTT图及TTP图,既可以发现有无病变,清晰地确定病变范围,又可对梗死核心区及缺血半暗带进行区分。
3.2 缺血半暗带的意义
缺血半暗带为存在于脑梗死灶周围的功能受损、但结构仍有可能挽救成功的缺血脑组织,这部分脑组织保持正常的离子平衡和结构完整,具有高度动态变化性,可以恢复正常,也可以进展为脑梗死。如果这部分脑组织的血流在有效时间内再通,该部分脑组织功能可恢复[5];如血流再通超过一定时限,则损伤进一步加重,发展为不可逆性梗死。
缺血半暗带不仅存在于超急性期脑梗死,也可能存在于急性期脑梗死[6,7]。本研究发现,急性期甚至亚急性期脑梗死均可能存在缺血半暗带,虽然发病时间远远超出以往所界定的溶栓治疗时间窗,但如果临床不采取积极措施,这部分脑组织很可能进展为梗死。因此,需要临床及时利用影像学手段评价脑梗死患者的病变基础、侧支代偿、脑组织灌注和脑组织代谢情况,以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而不是仅限于时间窗的限制。
3.3 缺血半暗带的分期
脑血流量下降到急性脑梗死经历了3个变化时期:首先是由于脑灌注压下降引起的脑局部血液动力学异常改变,其次是局部脑循环储备力失代偿性低灌注造成的神经元功能改变;最后,由于CBF下降超过脑代谢储备力发生不可逆转的神经元形态学改变,即脑梗死,高培毅等[8]将前2个时期称为脑梗死前期。
高培毅等[9,10]根据脑局部微循环的变化程度及动态CT灌注成像表现,将脑梗死前期分为2期4个亚型。Ⅰ期:脑血液动力学发生异常变化,脑血流灌注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机体可以通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平滑肌的代偿性扩张或收缩来维持脑血流相对动态稳定。Ⅰ1期:脑血流速度发生变化,脑局部微血管尚无代偿性扩张;灌注成像见TTP延长,MTT、CBF、CBV正常。Ⅰ2期:脑局部微血管代偿性扩张;灌注成像见TTP和MTT延长,CBF轻度下降,CBV升高。Ⅱ期:脑循环储备力失代偿,机体通过脑代谢储备力来维持神经元代谢稳定。Ⅱ1期:CBF下降,由于缺血造成局部星形细胞足板肿胀,并开始压迫局部微血管;灌注成像见TTP、MTT延长以及CBF下降,CBV基本正常或轻度下降。Ⅱ2期:星形细胞足板明显肿胀并造成脑局部微血管受压变窄或闭塞,局部微循环障碍;灌注成像见TTP、MTT延长,CBF和CBV下降。如果CBF、CBV均明显下降则提示进入脑梗死阶段。
脑梗死前期概念的提出是从影像学角度出发,将脑血液动力学异常、脑局部低灌注、脑局部缺血和脑梗死的最终发生作为一个整体事件。脑梗死前期是相对于脑梗死发生以后而言,即脑梗死前期、超急性期脑梗死、急性期脑梗死、亚急性期脑梗死、慢性早期脑梗死和慢性晚期脑梗死共同构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因而缺血半暗带处于脑梗死前期,与脑梗死前期具有相同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本研究尝试根据缺血半暗带区的各灌注参数变化,按脑梗死前期分期标准对其进一步分期。由于缺血半暗带由梗死核心区往外,血流灌注逐渐增高,呈阶梯状改变,故本研究分期采用测量缺血半暗带区各参数平均值进行分析。本组18例缺血半暗带,处于Ⅰ2期3例,Ⅱ1期9例,Ⅱ2期6例,未发现处于Ⅰ1期的缺血半暗带,可能与分期方法或病例数过少有关,或者Ⅰ1期仅存在于缺血半暗带的外缘部分,还需今后研究进一步明确。由脑梗死前期到脑梗死,脑组织的灌注状态是由高到低的一个过程,不同程度的低灌注会引起脑组织不同的病理改变。对缺血半暗带进行分期,可以更精确地了解缺血半暗带区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提供相关的脑血流动力学的功能信息,从微循环角度描述其状态,以区分不同程度的低灌注所致脑局部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学状态,有助于临床医师了解患者的实际状况,评估个体侧支循环、脑循环储备力和脑代谢储备力,预测其可能存在的时间及发生梗死的可能性,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本研究结果表明,缺血半暗带不仅存在于超急性期脑梗死,急性期甚至亚急性期脑梗死均有可能存在缺血半暗带,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对脑梗死患者可明确有无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并可进一步分期,从而为临床提供更深入的影像学信息。
参考文献
[1]Wintermark M.Brain perfusion-CT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Eur Radiol,2005,15(Suppl4):D28-D31.
[2]Lovblad KO,Baird AE.Computed tomograph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Neuroradiology,2010,52(3):175-187.
[3]初建平,杨建勇,陈伟.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4):440-444.
[4]Hoeffner EG,Case I,Jain R,et al.Cerebral perfusion CT:technique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Radiology,2004,231(3):632-644.
[5]Sharp FR,Lu A,Tang Y,et al.Multiple molecular penumbras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0,20(7):1011-1032.
[6]马春,余聪,赵建农,等.CT灌注成像对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动态观察.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8,14(3):195-199.
[7]Touzain O,Roussel S,MacKenzie ET.The ischemic penumbra.Curr Opin Neurol,2001,14(1):83-88.
[8]高培毅,梁晨阳,林燕,等.脑梗死前期脑局部微循环障碍CT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8):701-706.
[9]高培毅.重视和加强深层次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学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0):869-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