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评价(精选11篇)
自动化评价 篇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从以往以酸、碱、盐为主导的无机化工产业逐渐向石油化工产业转变,同时与石油化工产业相配套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化仪表等也都相应的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另外在时代的发展条件下,自动化仪表被广泛的应用于石油化工产业中,由于自动化仪表所具备的优势,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较好的前景,下面我们就对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预测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1 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1)DCS向中小型发展DCS是分散控制系统的简写,它具有体积小、价格低、功能强等优势,深受用户的喜爱。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DCS逐渐使用性能更为强大的微处理器,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CPU的控制处理能力。另外,随着DCS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套中小型的DCS在网络的帮助下构成了一个整体性规模较大的DCS,这样不仅符合整个工艺装置在控制方面的要求,也大大的提高了工厂在收益方面的效率,缩短了工厂在投资方面的周期。(2)开发先进、安全而高效的通信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在DCS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有效的保证DCS系统的先进性,开发先进、安全而有效的通信技术是一项重要的保障。就我国的DCS来看,通常都是由规模较大的集成电路组成的,由于其对静电、杂波方面的敏感性较高,故障发生的频率也在加大,情节严重的话可能会影响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所以为了保证DCS的安全性,提高DCS通信网络技术的安全性、高效性以及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3)应用嵌入式人工智能技术如果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采用智能型的控制算法以及软件仪表技术,逐渐形成一个人工智能型的控制模块和网络系统,将全面带动控制水平的提高。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人工神经网络在自学习、组织、处理方面没有较强的能力,因此需要通过专门的训练,对DCS进行全面的监控和监测,才能确保系统在工作上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 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性能评价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我国的自动化仪表在石油化工产业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是要与发达国家相比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对石油自动化仪表的性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对石油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的性能进行逐一的阐述,希望能够有效的带动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良好发展。
(1)电磁阀和气功元件的性能评价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首先需要肯定的一点是电磁阀和气功元件在自动化仪表安全控制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是用来控制流体的一项自动化基础性元件,具有灵活性和精确性的电磁阀还能够配合不同的电路,来实现对预期的控制。在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中,利用电磁阀可以有效的调整介质的方向、流量和速度。为了提高电磁阀和气功元件的工作性能,一要注意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工作环境,在必要的时刻对电磁阀进行维护和培养,二要注意在安装电磁阀的过程中,要留意气体在流动时的方向、气压以及接管工作的正确性与否,三要注意对电磁阀防尘性的处理,及时清理电磁阀的灰尘。就电磁阀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应当尽量简化控制回路以往的执行器,通过电磁阀内的工作介质形成自己的控制回路。根据可靠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电磁阀的通径已经扩展到300mm,介质温度的范围是在-200℃到-450℃之间,而在时间上也有了提高,从几十秒缩短到几毫秒,不仅有效的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电磁阀和气动元件在工作上的性能。
(2)温度变送器的性能评价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温度变送器也是自动化仪表系统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常情况下,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设备都有相应的指示控制,其中温度是控制在-200℃到-1800℃之间,温度变送器就是一项重要的温度控制系统,它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转变成电流信号,然后连接到仪表上,以温度值的形式呈现,这样就能为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提供直观的数值,方便观察和控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温度变送器可以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功能,提高信号传输和温度采集,从而为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指明方向。
(3)流量计的性能评价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在石油化工企业,流量计也是一项重要的应用仪表,它的功能是测量单位时间内流载物体的体积,它主要应用于石油的开发过程、石油的冶炼过程、石油的加工过程、石油的运输过程以及石油的销售等过程。在石油化工企业的自身发展中,流量计也有着新的发展方向,需要给微小输送管道和大口径的输送管道提供便利条件,另外流量计还有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这样一来可以保证流量计在后期的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4)压力变送器的性能评价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压力变送器是一种接受压力变量按比例转换为标准输出信号的仪表,在石油化工企业有较好的应用,另外由于压力与安全之间有较高的联系,因此通常情况下,石油化工企业的压力变送器在压力方面控制在300MPa左右,以保证工作的安全性,另外压力变送器还具有工作可靠、性能稳定、准确度高等特点。就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压力变送器逐渐向智能化、集成化、小型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3 结语
本文对石油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的性能进行评价和分析,同时也探讨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自动化仪表系统能够逐渐走向智能化、系统化和集成化,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石油化工企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其中自动化仪表技术的发展为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就目前石油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的现状来看,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本文就对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也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关键词: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性能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洋.当代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性能评价和发展趋势[J].硅谷,2014,08:12+8.
自动化评价 篇2
1、熟悉Unix/Linux、Windows操作系统,熟练掌握常用Shell命令
2、熟悉Java、LotusScript,SQL数据库相关语言;
3、精通J2EE,WebServices、Struts、Spring、Hibernate、DHTML、JavaScript等常用JAVA开发技术
4、精通开源数据库MySQL,熟悉SQL Server
5、熟悉UML,精通Eclipse、Delphi、CVS、Power Builder等项目开发工具
自动化评价 篇3
关键词: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测试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M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5-0099-01
1建立电力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总体测试评价体
系的原则和作用
应立足于客观、实用、易操作的原则,应建立标准配置环境下的各分项详细技术指标。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具体系统的配置与要求,测试出与标准系统的差异。
对系统的评价,应主要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即是否采用了先进、成熟、主流的技术和平台,是否遵循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否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安全性、灵活性、稳定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及可扩充性。
适合我国国情、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测试评价体系,应能起到以下作用:缩短电力调度自动化应用系统开发周期,节约应用系统开发成本,降低应用系统开发失败率,提高应用系统开发质量,简化应用系统集成,保护已有投资,减少系统初期建设成本,减少系统的维护升级扩展费用,保证技术进步的连续性,提高应用水平,增强应用系统的生命力。
2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测试评价时技术方面
需考虑的主要内容
2.1系统总体结构
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产品化程度、机械结构外观等因素。
2.2系统硬件
系统硬件的基本参数标准应随着相应技术的发展适时调整;主计算机,主CPU、内存、硬盘容量及接口、串行口、并行口、USB口、CD-ROM/DVD、显示、软驱等;外设,显示器、打印机、辅存等;网络设备,集线器、路由器、交换机、网络介质及布线方式、冗余设备切换方式等;其它,多媒体、热插拔、电源管理、设备管理等。
2.3系统软件
对系统软件的测试评价可分以下几个部分。主要评价所选择的系统平台能否满足实时监控系统的要求。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图形图像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网络通信标准等。
2.4支持软件
支持软件是系统的关键部分。由各供应商自行设计开发完成,主要性能也由此体现。主要包括数据库管理工具、画面编辑工具、报表编辑工具、任务调度与管理、系统运行管理监视诊断、人机界面等。
2.5SCADA应用软件
此软件是人机直接交互的部分,面向应用,至少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状态监视、事件顺序记录、事件及报警处理、控制、调节、计算统计累计、事故记录与追忆、显示打印、历史数据记录查询修改、计算机网络通信接口、模拟盘通信、与其它系统通信等。
2.6高级应用软件
高级应用软件属于高级应用部分,往往需要联入第三方产品。各应用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其有不同的选择,主要包括状态估计、网络拓扑、经济调度、自动发电控制、安全分析、调度员潮流、无功优化、负荷预报、机组计划及培训仿真等。
2.7文档及程序备份
文档手册及程序备份是系统运行中使用操作、维护管理、功能扩展、网络互连等方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评价中考虑的因素之一。评价它主要是看使用手册、维护管理手册、开发手册、测试试验验收文档、程序备份介质等是否齐全、完整、便于使用。
3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测试评价时非技术
方面需考虑的主要内容
系统提供者的经营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对应用对象及现场的熟悉与把握程度、对本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熟悉与把握程度,以及能提供的培训、文档资料、项目管理、售后服务等均对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有较大的影响,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此外,还需要把好生产及集成过程中的每道工艺和步骤,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
4测试方法
整个系统的测试可分为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稳定性测试等。测试前,要接入足够的设备,配备足够的合格人员,确定详细的测试大纲。与此同时,配备的仪器仪表必须齐全而且经过严格检测,达到要求的精度。
①按部颁地调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及有关文件进行功能测试。SCADA功能测试的主要内容至少包括以下项目(其中有些项目在功能规范中未作明确要求但在实际运行中是必需的):支持的RTU通信规约类型及管理模式;模拟量采集与处理;数字量采集与处理;脉冲量采集与处理;状态量采集与处理;控制(直接执行、选择-返校-执行、批次执行、顺序执行);调节(设点、升降、带限位、带返校);总加、计算、统计(定时、多段分时);事故响应及处理;画面显示与操作;报表打印;数据库编辑;画面编辑;报表编辑;在线/离线系统诊断;系统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继电保护、智能开关操作电源及其它智能电子设备的通信与管理;模拟盘通信;MIS系统通信;广域网通信。
②按部颁文件结合系统配置进行实时性指标测试。主要对系统总吞吐量指标、网络负载、各服务器负载、各工作站负载、各种操作及对系统事件的响应时间、各类数据的精度及处理时间、冗余设备的切换时间等项目进行测试。
③其它测试。包括按开放系统有关标准进行开放性测试、稳定性测试、方便性测试、可靠性测试(即极端运行条件下的测试)、安全性测试等。
5建立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测试评价体系的主要
难点
①标准系统配置的设立。实际应用的系统其配置是不相同的,不可能用唯一的一个系统配置评价所有的系统。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建立一套标准的系统配置模型,据此测出相应的技术参数。但以不同的思路建立的模型,其参数分散性较大,需综合考虑。
②计算机参考参数的确定。计算机的硬件配置参数与软件设计开发平台都在迅速变化,一个时期制订的标准过不了太长时间就可能需要调整。为此,如何根据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合理确定调整周期,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③标准系统与实际应用系统之间的差异。实际应用的系统总是与标准系统配置之间存在差异,只能按相近的配置对实际应用系统进行测试,然后对照配置的差异评价实测数据的差异。这样就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如何将此误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仍需进一步试验。
④主观性评价的差异。在测试评价体系中,有一部分项目尤其是人机界面部分是通过主观判断确定的,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人为偏差。如何尽量减少主观性对总体测试评价的影响,也需进一步讨论。
6结语
建立一个科学、全面、实用、可操作性强的电力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测试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艰巨、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努力。如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可操作性强的电力自动化系统测试评价体系,将对电力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开发、设备选型、调试维护等带来极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GB/T13730-92,地区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
件[S].
自动化评价 篇4
1.1 系统分析法
应首先对自动化系统有一个清楚的了解:系统有哪些子系统组成, 每个子系统作用原理如何, 每个子系统均有哪些主要设备所组成, 每台设备的作用如何等等。利用系统工程的相关性和综合性原理分析判断自动化系统的故障方法即为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推断法。如知道了设备的作用, 就会知道该设备失去作用后带来的后果, 由此而来, 就可知道系统发生什么样的故障是有哪些设备原因造成的。
1.2 排除法
简单地说, 就是“非此即彼”的判断方法。因为自动化系统较为复杂, 而且它还与变电所的一、二次设备有关联, 因而应先用排除法判断究竟是自动化设备还是有关联的其它设备故障。例如:
(1) 对断路器进行遥控操作时位置信号不变。如主站操作员对变电所的某台断路器进行遥控操作时, 调度端显示返校正确但未能反映该断路器变位。对于这种情况, 可用系统分析法, 如判断主站和通道是正常的, 那么问题出在变电所。先检查该变电所断路器在就地操作分合闸时其位置触点是否正确, 如断路器无论在合闸或分闸时, 其位置触点状态始终不变, 则证明问题出在位置触点上。如位置触点状态正确且相关电缆完好, 则可以认为问题出在遥信方面, 其它方面的问题可予排除。
(2) 母线接地信号。当调度端反映某变电所发生有单相接地信号时, 首先应运用系统分析法, 判断究竟是正确信号还是错误信号。如属于正确信号则一定是某变电所母线或馈线真有单相接地发生, 如属于错误信号, 则要分清究竟是自动化系统的问题还是相关联的一、二次设备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如短接或断开XJJ触点时, 调度端能及时反映单相接地“有”和“无”信号时则证明自动化系统完好, 故障不在此, 可以排除, 只需对XJJ触点以上的部分 (即不要怀疑母线接地) , TV一、二次侧保险熔断) , 故障肯定在遥信部分。排除法不是绝对的, 这需要远动人员多积累工作经验。
1.3 电源检查法
一般来说, 自动化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 进入稳定期, 设备本身发生故障的情况比较少, 但往往又发生了设备故障。这种情况应检查电源电压是否正常。如有熔断器线路板接触不良等都会造成工作电源不正常, 因而导致设备故障。而且无论是微机、RTU、载波机等设备, 其直流工作电压有几个, 如其中一个不正常都有可能导致设备故障, 检查时应仔细认真。
1.4 信号追踪法
自动化系统是借助数据通信来完成其功能的, 而信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可以借助示波器, 毫伏表检测出来。通过示波器、毫伏表追踪信号是否正常, 也是判断故障点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1.5 换件法
如通过上述方法已找到故障设备, 而这些设备都非常复杂, 一时难以修复, 可用备件换用, 先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 然后再修复故障设备。采用STD总线技术的RTU一般都配有备用模板, 如发现某一功能失效, 而且判定是某一功能模块故障则可通过更换模板即可使RTU恢复正常。
2 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评价时存在的认识误区
2.1 重硬件轻软件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以每一到一年半就推出一代的摩尔定律速度向前发展, 这为调度自动化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现手段, 但也为设计和应用人员出了一个难题。不选用最新型号的计算机, 怕时间不久即显得落后;选用最新型号的计算机, 则又怕在以后的发展中遭到淘汰, 或因技术尚不够成熟而给系统的运行带来不稳定因素。这确实是一个要特别慎重考虑的问题, 但有人或过于保守而宁愿选择已明显过时的机型使系统在投运不久计算机即需换代, 或过于激进而选择尚无实时运行数据的刚面世机型而使系统一直不能稳定运行, 都为系统的长期安全运行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这些偏差都应避免。
2.2 重局部轻整体
有的设计和应用人员或因原来从其它专业转来, 或因原来从事系统中某一部分的维护或开发工作仅对其中一部分了解较多, 故在评价分析系统性能时往往对某一部分重视较多而易流于片面, 从而不能对整个系统作出较准确的把握。
2.3 重应用轻支持
有一部分设计和应用人员因对电力系统接触较多, 而且由于电力系统的有关技术和理论变化不大, 对应用需求很熟悉, 但对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调度自动化底层支持, 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通信、接口、相应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等了解不够, 造成在进行系统评价时对支持部分的轻视或偏差。
2.4 重人机轻内核
由于整个系统均通过人机界面与使用人员打交道, 所以人们对人机部分最为熟悉, 也最为重视。但客观事实是, 系统核心部分更为重要。人机部分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修改或补充, 而核心部分却难以随时改动, 所以应对内核部分更为重视。
除此以外, 还有重外观轻质量、重产品轻服务、重名气轻实质等问题, 也应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避免。
3 建立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测试评价体系的主要难点
3.1 标准系统配置的设立
实际应用的系统配置是个不相同的, 没可能用唯一的一个系统配置来评价所有的系统。所以, 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建立一套标准的系统配置模型, 据此测出相应的技术参数。但以不同的思路建立的模型在参数上的分散性较大, 需综合考虑。
3.2 计算机参考参数的确定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其硬件配置参数与软件设计开发平台都在迅速变化, 一个时期制订的标准过不了太长时间就可能需要调整。若长期不调整, 则与实际的技术水平相差过大, 失去了指导意义;但调整过于频繁, 一则工作量很大, 二则具体应用人员不易适应, 容易失去工作兴趣。所以, 如何根据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合理确定调整周期, 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3.3 标准系统与实际应用系统之间的差异
实际应用的系统总是与标准系统配置之间存在差异, 所以, 只能按相近的配置对实际应用系统进行测试, 然后对照配置的差异评价实测数据的差异, 这就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如何将此误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仍需进一步试验。
3.4 主观性评价的差异
由于测试评价体系中有一部分项目尤其是人机界面部分属于通过主观判断来确定的, 不同人员的结论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人为偏差。如何尽量减少主观性对总体测试评价的影响, 也需进一步讨论。
结语
针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实际上许多方法可以类推或直接应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发电厂监控系统、电能量计费系统等。笔者相信, 如果能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电力自动化系统评价和测试体系, 会对电力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开发、设备选型、调试维护等带来极大的益处。
摘要:调度自动化是一项涉及多项专业技术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且是高技术设备的组合, 加之电力系统的连续性和安全性要求, 一旦自动化系统发生故障, 必须及时迅速排除, 使之尽快恢复正常运行。
自动化评价 篇5
空管自动化系统软件可靠性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
通过对影响空管自动化系统软件可靠性因素的分析,构建了空管自动化系统软件可靠性的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该系统软件可靠性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对空管自动化系统软件的可靠性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证明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作 者:徐肖豪 林琳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研究基地,天津,300300刊 名: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年,卷(期):25(z1)分类号:V355.1关键词:空管自动化系统 软件可靠性 指标体系 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
自动化评价 篇6
关键词 Sysmex 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不精密度 总变异系数
S批间=0.71,CV批间=S批间/X×100%=1.9%;
S批内=0.45,CV批内=S批内/X×100%=1.2%;
S總=[(2S日间2+S批间2+S批内2)/2]0.5=0.90,CV总=S总/X×100%=2.41%。
HCT异常值标本:日平均值的均值X=48.2,离群点的检查:每次双份测定的差值最大是1.8,初步精密度测定时标准差的±5.5倍是±48.2×1.2%×5.5=±2.47,无离群点。
S日间=0.92,CV日间=S日间/X×100%=0.92/48.2×100%=1.9%;
S批间=0.87,CV批间=S批间/X×100%=1.8%;
S批内=0.68,CV批内=S批内/X×100%=1.4%;
S总=[(2S日间2+S批间2+S批内2)/2]0.5=1.21,CV总=S总/X×100%=2.51%。
PLT正常值标本:日平均值的均值X=215,离群点的检查:每次双份测定的差值最大是23,初步精密度测定时标准差的±5.5倍是±215×2.6%×5.5=±30.8,无离群点。
S日间=14.2,CV日间=S日间/X×100%=14.2/215×100%=6.6%;
S批间=13.3,CV批间=S批间/X×100%=6.2%;
S批内=11.4,CV批内=S批内/X×100%=5.3%;
S总=[(2S日间2+S批间2+S批内2)/2]0.5=18.9,CV总=S总/X×100%=8.79%。
PLT异常值标本:日平均值的均值X=493,离群点的检查:每次双份测定的差值最大是45,初步精密度测定时标准差的±5.5倍是±493×2.6%×5.5=±70.5,无离群点。
S日间=38.0,CV日间=S日间/X×100%=14.2/493×100%=7.7%;
S批间=37.0,CV批间=S批间/X×100%=7.5%;
S批内=29.6,CV批内=S批内/X×100%=6.0%;
S总=[(2S日间2+S批间2+S批内2)/2]0.5=50.7,CV总=S总/X×100%=10.28%。
结果及讨论
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订的一套评价方案(evaluation protocols),对检验科使用的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试剂组成的分析系统测定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进行了精密度的性能评价。根据参考文献的介绍[4],血细胞分析检测项目精密度评价标准:设CLIA’88允许的总误差为TEa,则要求批内精密度CV%≤1/4TEa,批间和日间精密度CV%≤1/3TEa,总精密度CV%≤1/2TEa。通过以上评价步骤可知各项变异系数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符合CLIA’88的指标要求。见表2。
精密度性能是检测系统的基本分析性能之一,它也是其他方法评价的基础。目前国内最普及的精密度评价方案存在缺陷,而NCCLS EP5-A2文件是目前精密度评价实验方案中最全面和最有统计学意义的[5]。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操作,所采集的数据是可以真实反映仪器的精密度性能的,由上表结果可知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性能优良,检测结果精密度高,重复性好,可满足我科室血液常规检验的要求。再参考文献的结论[6]:Sysmex 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各项性能测试结果显示此仪器与常规镜检方法有很好的可比性。故它的应用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检测的精密度和准确性,是较理想的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
参考文献
1 NCCLS.EP5-A2 Evaluation Of Precision Performance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Methods;Approved Guide-line-Second Edition[S].Wayne,PA:NCCLS,2004.
2 日本Sysmex 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操作手册(中文版).
3 叶应妩,王毓三,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 冯仁丰.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技术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89.
5 黄福达,杨志钊,梁培松,杨山虹,张秀明.应用NCCLS EP5-A2文件评价CA7000全自动血凝仪的精密度[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8(7~16):1710-1712.
自动化评价 篇7
生产实习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实践平台,为了改善实习效果,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水平,笔者分析了生产实习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评价生产实习成绩考核的指标体系,根据模糊理论,建立了生产实习成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确定实习地点困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已完全走向市场,以生产效益为重,并逐渐强调技术保密和生产安全,导致企业对本科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态度由先前的积极变为应付进而转为消极。之前的实习大多是任课教师通过合作企业或行业内的朋友提供帮助,随机进行联系,这种做法没有规律性,也无法形成长效机制,既浪费了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甚理想。
1.2 生产实习形式化实习效果不理想
目前的生产实习由于时间、经费及安全因素所限,大多只是组织参观学习或邀请工程师进行报告讲解,学生很难进行实际现场操作,得不到独立的动手实践机会。
此外,现代化的机械制造企业已实现集成化、自动化、连续化,进行现场操作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学生在未接受充分的岗前培训及安全教育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在突发情况下错误操作,这就有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现象。因此,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能被动地看和听,无法进行动手操作,这将大大降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习过程也往往流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1.3 师资力量缺乏
学生是生产实习教学的主体,而实习指导教师则是实习教学实践的主导。目前高校的生产实习实践教学大多由机械类专业课教师兼带,而这些教师大多数是直接由学校毕业即从事相关的教学工作,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虽然大多数教师具有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等较高学历,但由于缺乏实际工程项目经验,在实践教学时难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此外,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较多,一般是20~30名不等,带队教师不仅需要将精力放在教学环节,还需要时刻注意学生的纪律与安全问题,难免会导致精力分散,影响学生的实习质量。
1.4 成绩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各个学校对实习成绩的评定方法各异,但以教师主观评分确定成绩的情况比较普遍。目前大多数高校是将学生的实习日记及实习报告作为生产实习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而没有注重学生在整个生产实习实践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这就造成其成绩评定的片面性。
2 生产实习成绩的评价体系
生产实习实践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环节,存在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而实习成绩却是一个具体的评价,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要建立相对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2.1 实习评价指标
建立科学合理的量化生产实习成绩评价体系是公平、公正评定实习成绩的依据。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体系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而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量化生产实习成绩评价体系必须要先明确体系应涵盖的内容及相应的评价指标。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习指导经验,并参考其他高校的教学经验,总结了生产实习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生产实习的评价指标分为两级,其中一级指标包括4个,分别为实习态度、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及实习答辩,每个一级指标又由若干个二级指标组成。实习态度主要考查学生的出勤及遵守纪律情况。实习日记主要考查学生实习过程中对实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情况,同时考察学生当天的实习态度及实习体会。实习报告反映学生在整个生产实习过程中的实践历程,是学生对生产实习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和工作总结的能力。实习答辩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提问可以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化,反映学生对生产实习的总体掌握情况及思考。
2.2 生产实习成绩的模糊评价模型
生产实习实践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环节,存在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而实习成绩却是一个具体的评价,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笔者引入模糊理论,建立生产实习成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期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生产实习成绩。评价流程图如图1所示。
用模糊语言{及格,不及格}表征学生的实习态度评分,用{优,良,及格,不及格}表征学生的实习日记成绩,用{优,良,及格,不及格}表征学生的实习报告成绩,用{良,及格,不及格}表征学生的实习答辩成绩,隶属度函数如图2所示。
学生生产实习成绩受到实习态度、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及实习答辩的共同影响,因此,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表示学生生产实习的最终成绩。表2是其模糊控制规则。
注:×表示可以任取其定义的模糊语言
3 结束语
以上分析了生产实习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两级的生产实习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模糊理论对一级指标进行模糊化处理,并给出了其隶属度函数,总结归纳了生产实习成绩评价的模糊规则,建立了生产实习成绩模糊评价模型。
自动化评价 篇8
目前,办公自动化课程已在我国各类中职、高职、本科院校开设,大部分院校把该课程定位为公共基础课,主要讲授Microsof Office组件的常用操作以及网络办公操作等内容,少部分院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和故障排除。在办公自动化的教学中,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是学生将理论和实际进行融合的重要环节,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的是未来职业学校的教师,学生在学校教学和管理活动中的办公自动化水平,也是高校应该重视的培养目标之一。各师范院校即使不开设办公自动化课程,也应该设计一个办公自动化的实训环节,重点训练学生的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能力。笔者所在学校就对部分院系的学生开设了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的实训环节,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效果显著。下面从设计、实施和评价方面谈谈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开设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环节的经验。
1 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的设计
1.1 教学目标的设计
办公自动化是人们产生更高价值信息的一个辅助手段,其目标十分明确,是为了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获得更大效益,对信息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在设计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教学目标的时候,主要侧重于能力目标的设定,对于知识目标,要求的不高,我们不是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基本应用,而是侧重高级应用和综合应用,使学生在面对一项具体任务的时候知道如何入手。
1.2 实训内容的设计
在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内容的设计上,从教学对象和教学效果出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突出其特点:
1)起点较高
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开设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环节,教学对象为大学生,他们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已经很普遍,对计算机基本技能已有初步的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从软件的初级应用讲起,学生就不会感兴趣,另外实训的时间一般为2到3周,从时间上来讲,也不允许对软件面面俱到的讲解。所以,在设计实训内容的时候,比如Word、Excel和PPT的工作界面、基本操作、菜单功能、常用工具不需要一一介绍和逐项设计训练内容,而是侧重高级应用和综合应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也符合青年学生喜欢接受挑战的性格。
2)基于项目
在实训内容的设计上,不是基于知识点,没有针对每个的软件的个别功能设计训练项目,而是在任务驱动法的指导下,采用基于项目的设计方法,在完成一个个完整的项目的同时,训练相关技能的综合应用,这样,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结果便于检验,而且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有利于其学习兴趣的提高。
3)内容实用
在具体项目的设计中,均选择一些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和生活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求职简历、办公行文、成绩管理、论文排版、产品介绍等等。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学生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有意注意,全力以赴完成项目。比如论文排版,是学生毕业前马上就要面临的任务,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于Word简单的应用比如文字的字体、字号设置,图片的插入等基本应用掌握得较好,而对于页眉页脚、目录设置等高级应用却知之甚少,所以设计实用的内容,是为了让学生经过训练之后能真正学以致用。
4)图文结合
在编写实训指导的时候,如果单纯的文字叙述,会过于抽象,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容易产生歧义也浪费时间,所以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采用文字叙述步骤和截图辅助说明的图文结合方式,既具体又直观,学生容易上手,另外效果图的运用也便于学生对自己训练成果的检验。
5)方法创新
针对实训环节的特点,在实训中融“教学、学习、创作”为一体。每次训练开始采用教师简单讲解关键步骤,并提供所需素材,然后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应用教师提供素材,依据实验指导将训练任务完成,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已经将本次训练的内容掌握,在此基础上,去独立完成在大部分实训项目后都设计的拓展项目,在拓展项目中学生可以将本次训练所学知识和其它项目中所学知识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综合运用,这样更能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2 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的实施
学生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按实训要求进行操作,操作之前,指导教师不必对操作步骤做面面俱到的讲解,只需要对关键技术及步骤进行点拨即可。之后,指导教师按照之前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所需的素材,素材尽量多一些,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也避免大家用到的素材一样,做出来的作品也一样,不利于评价。
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随时答疑,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实践证明,当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而不得解的时候,老师的正确指导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当学生经过努力,完成了自己作品的时候,可以和指导书上的实例效果进行对照,以此检验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如果和指导书的效果基本一致,说明本例用到的相应技能已经掌握,若效果差别较大,说明之前的操作还是存在问题,需要重新回头查找原因,直至达到效果要求。
若经过检验,学生的作品达到要求,说明其获得了本项目预设的经验,此时,可以让学生接着做拓展项目,而拓展项目一般均为综合项目,需要以本项目获得经验为主,再加上学生原有的经验方可完成。
拓展项目完成后,学生完全掌握了本项目涉及的技能,那么这一项目告一段落,进行下一个项目的训练。
每个项目实施的过程如图1所示。
3 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的评价
3.1 评价形式
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的评价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实训作品、平时表现、实训手册和答辩,各项总计100分,具体分值分配如表1所示。
3.2 评价细则
1)实训作品
实训作品是评价的主要内容,总计100分,最后核算总成绩的时候取其60%,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指导教师参照《实训项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2)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考核的是学生的平时表现,主要考核内容是出勤和实训表现,平时成绩总分为20分,详细请见《平时成绩考核任务与分值表》。
3)实训手册的填写
实训手册是对整个实训的一个总结,内容涉及平时的答疑记录和实训总结,总分为10分,详细请见《实训手册填写内容与分值表》。
4)答辩
答辩是在实训完成后,对学生训练内容掌握程度的一个检验,指导教师可随机提出两个关于实训的问题,由学生来回答和操作,总分为10分,详细请见《答辩分值表》。
4 总结
以上就是对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经验介绍,经实践检验,教学效果非常好。因此,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办公自动化实训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可以使学生尽早熟悉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办公自动化软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应用的普及,对教师的办公自动化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对师范院校的学生进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训练显得越发重要。该文针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学生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内容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办公自动化,实训课程
参考文献
[1]王改香.高职院校《办公自动化实训》课程改革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5).
自动化评价 篇9
1 应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 重应用轻支持
很多设计和应用人员长时间接触电力系统, 已熟练掌握应用需求。但是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调度自动化底层支持日新月异, 尤其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网络通信等方面, 而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与时俱进, 所以在进行系统评价工作时, 支持部分受到一定程度的轻视。
1.2 重人机轻内核
通过人机界面直接与工作人员打交道, 这是系统运作的主要方式。所以比起核心部分, 人机部分的使用率更大。核心部分比较稳定, 而人机部分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进行及时的修改与完善。理论上来说, 应以核心为主, 但是工作环境和习惯却扰乱了系统内部的比重分配。
1.3 重硬件轻软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应用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可行性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 在设计和应用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计算机不是最新型号, 在应用一段时间后会在技术上落后;如果选用最新技术型号的计算机, 在以后的应用中可能会遭到淘汰, 也可能因为技术不成熟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些问题在系统的长期应用过程中, 都是不确定、不安全的因素。
1.4 重局部轻整体
有一部分应用和设计人员并不是本专业毕业, 或者在系统中只是从事局部的维护和开发工作, 在进行系统评价工作时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估, 只对本身所从事的工作内容有评价能力。这样一来, 便不能对整个系统进行准确而科学的评价。
2 原则
电力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总体测试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客观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基本原则, 以标准配置条件下各项的详细技术标准为评价依据, 以各个系统的配置和要求为标准, 测试其与正常系统的不同。建立电力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总体测试评价体系时, 一定要遵循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采用成熟、先进、主流的平台和技术, 努力使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开放性、灵活性、扩充性和可管理性。
3 建立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测试评价体系的主要难点
3.1 标准系统配置的设立
在每个实际应用的系统中, 内部配置都是不同的, 所以不能用一个配置来评价所有的系统。对于这个问题, 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套标准的系统配置模型, 并根据此模型测出相应的技术参数。
3.2 计算机参考参数的确定
由于计算机发展迅速, 制定的标准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进行更新, 更新速度过快, 不仅在无形之中加大工作量, 也会造成使用人员不熟悉工作流程;更新速度太慢, 就不能与实际的技术水平相吻合。因此, 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调整周期, 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3.3 标准系统与实际应用系统之间的差异
实际应用的系统与标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差异的, 既然差异不能消除, 就应进一步缩小误差, 将误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这就需要不断进行试验和应用实践。
3.4 主观性评价的差异
在实际的测试评价体系中, 人机界面主要是通过主观判断来进行评价, 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些偏差, 最终直接影响测评效果。减少总体测评时的主观性, 也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4 作用
建立一个与我国国情相符、具有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的测试评价体系,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电力调度自动化应用系统研发的周期, 从而降低应用系统开发的成本, 减少应用系统研发失败的可能性, 可以提高应用系统开发的质量, 提高应用水平, 稳定已有投资, 节约系统初期建设成本。一个高端的测评体系能够将复杂的应用系统集成简单化, 从而能够控制用于系统维护升级扩展的费用, 从而保证技术进步与应用的连续性。
5 主要内容
建立电力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总体测试评价体系包括技术和非技术两方面内容。技术内容主要包括系统总体结构、系统硬件、系统软件、支持软件、SCADA应用软件、高级应用软件、文档手册和程序备份等内容。
系统总体结构是决定系统稳定性和可扩充性的主要因素, 对系统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产品化程度及机械结构外观都有严格的要求。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目前主要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或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要求清晰顺畅, 为关键的系统设备设计专业的故障侦测和切换机制以及合理的冗余结构;根据实施监控系统的可靠性、原始测试记录、运行反馈情况和工艺质量等因素选择成熟的产品, 保证高标准的产品化程度;以牢固性、操作灵活性、密封性、协调性和美观性等因素为依据打造高质量的机械结构外观。系统硬件包含计算机、外设和网络设备三种基本设备, 其各项参数根据配套的技术开发程度进行合理调整。系统软件由数据库、操作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网络通信标准和图形图像系统构成, 以对实施监控系统的满足程度作为衡量系统平台的标准。支持软件主要包括画面编辑工具、报表编辑工具、数据库管理工具、人机界面、任务调度与管理、系统运行管理监视诊断等要素, 由各供应商独立开发设计, 是系统的关键部分。SCADA应用软件包含采集、数据处理、状态监视、报警处理、事故记录等多种功能, 充分体现了人机交互。高级应用软件通常联入第三方产品, 应用单位根据状态估计、经济调度、安全分析等需求进行专业化选择。文档手册和程序备份多以完整、齐全、易使用为评价标准, 是系统运行中管理维护、系统扩展和网络互联的重要组成本分。
非技术内容是对电力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进行测试评价的辅助性因素, 系统提供者的经营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对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把握、可提供的售后服务都不容忽视。在实际操作中, 非技术内容在配合技术内容对电力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进行测试评价中功不可没。
6 测试步骤
系统测试主要包括功能测试、稳定性测试、可靠性测试等。在测试前, 符合要求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准备好详细的测试大纲和应有的设备。
6.1 稳定性测试
在系统正式投入试运行后, 要在一定的状况下进行三个月的测试, 保证不会出现影响正常运行与降低实用性的故障。
6.2 可靠性测试
在边界条件和极端条件下, 进行系统可靠性的重复测试。
6.3 功能测试
在多种功能测试过程中, 不仅要进行单项测试, 更要进行一体化测试。具体包括支持的RTU通信规约类型及管理模式, 模拟量采集与处理, 数字量采集与处理, 脉冲量采集与处理, 状态量采集与处理, 控制, 调节, 事故响应及处理, 画面显示与操作, 报表打印, 数据库编辑, 画面编辑, 报表编辑, 在线/离线系统诊断, 系统资源管理, 安全管理, 继电保护、智能开关操作电源及其它智能电子设备的通信与管理, 模拟盘通信, MIS系统通信, 广域网通信。
7 小结
本文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电力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的总体测试评价体系, 并从实际的问题和建立的难点出发, 全面阐述了建立一个科学实用的测评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体来说, 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电力化系统测评体系, 对以后的电力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开发和调试维护工作来说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浅谈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网络评价 篇10
1 被检监测网络的选择
由于监测网络具有密集型特性, 为了提高网络评价活动的效率和针对性, 在实施监测网络评价前, 可参考以下四个方面以选择适当的监测机构和污染因子来开展检查活动: (1) 最近的检查日期; (2) 监测结果处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限值附近的监测机构; (3) 环境监测结果表现该站点有饱和采样、点源为导向等特征, 或该监测机构及污染因子具有专项研究意义; (4) 在上次网络评价时, 被要求对网络进行调整的监测机构。
此外, 有特定污染问题 (例如, 臭氧不达标地区, PM10的“问题区域”等) 的区域应优先考虑开展检查活动。一旦监测机构被选为核查单位, 则其与网络评价相关的数据和资料都应被收集和评价。这些信息可包括以下内容:
(1) 监测机构的监测网络文件 (包括点位的更新信息和现场照片) ; (2) 过去五年监测网络空气质量概要; (3) 污染物排放趋势报告; (4) 污染物的排放信息, 如监测点位所在区域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源排放情况等; (5) 监测网络内的主要气象信息。
2 监测网络设计要求
检查人员必须确定网络的监测点位数量和布点位置是否适当, 具体来说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1) 监测机构的监测点位数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2) 监测点位设置是否合理, 是否满足监测目标和空间尺度代表性的要求。
2.1 监测点的数量
确定主要污染物点位数量的原则是:在满足相关技术规范以及监测目标的基础上, 由监测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我们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监测点数量是否适当: (1) 历史监测数据; (2) 污染物排放强度; (3) 污染扩散模型; (4) 专项研究/ 饱和采样; (5) 权威的专业判断; (6) 修订后的监测策略等。
2.2 监测点的位置
对于常规污染物, 应根据相关技术规范布设监测点位的位置。地图、图形叠加以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对评价监测点的位置是否合适非常有帮助。潜在污染物排放图和历史监测数据图对选择监测点的位置特别重要。
对光化学污染评估站点来说, 在不达标地区或传输区域设置监测点位时, 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最终确定光化学污染评估点位时需要考虑三个基本因素: (1) 扇形区域分析———点位需要设在适当风向的下风 (或上风) 区 (约45°) ; (2) 距离———点位所在位置应能够代表所监测区域的臭氧前体物排放情况, 并能够代表该点位相应的监测尺度; (3) 最近的污染源。
3 采样口设置要求
根据相关环境空气规范选址标准。通过现场调查包括测量和观察等手段, 确定采样口设置是否符合相关环境空气监测规范的要求, 例如离地面的高度, 距树木的距离, 地面铺设或植被覆盖等情况均应得到关注。现场调查前, 调查者应获得以下资料: (1) 最新点位描述的打印稿 (包括照片) ; (2) 各季节特定污染物最可能出现的高浓度数据; (3) 各季节的主导风向。
在核查过程中, 调查者应该检查和评估以下几点: (1) 多路支管和采样口的清洁程度; (2) 多路支管和采样口的内径和长度; (3) 站房是否漏雨、确认站房的安全性和安保状况; (4) 设备是否有缺失部件、线路磨损的情况; (5) 监测仪排出的废气是否有再次被吸入采样口的可能。并拍摄周边环境八方位图记录检查结果和现场状况。
4 核查清单和其它讨论内容
在网络评价和完整的监测计划中需关注的其它内容有: (1) 新监测仪的安装; (2) 现有监测仪安装位置的变动; (3) 选址标准的问题和建议的解决方案; (4) 数据提交和数据完整性的问题; (5) 现有监测仪及相关设备的维修和更换问题; (6) 质量保证问题; (7) 空气质量研究和专门的监测计划; (8) 其它问题。
5 网络评价报告
自动化评价 篇11
1应用能力评价工作的发展
自动监控系统在建设阶段, 主要考察的是联网率, 环保部在 “十一五”期间对国控重点源自动监控系统仅提出了75%以上联网的要求。有些省份在此基础上, 根据技术规范, 要求企业治污设施运行时间90%以上要有自动监测数据, 并提出了有效数据获取率等概念, 但此时如何准确获取设施运行时间以及自动监测数据何为有效, 并没有做过多的定义, 因此无法准确计算获取该指标。 这一阶段, 自动监控系统更多的只是发挥监控预警功能, 即数据达到或者超过设定的值就开始预警, 继而开展人工检查和监测。
随着自动监控工作的推进, 以及减排工作对监控系统的需求, 从2013年起, 环境保护部提出了传输有效率的概念, 对自动监测的数据状态提出了定义, 全国各地逐步开展了以传输有效率考核为手段的, 一系列加强自动监控运行管理的工作,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系统的应用过程中, 仍然发现有大量的数据虽然被判定为有效, 但实际上并不能真实反映日常数据的准确性, 究其原因是认定有效的前提太过宽泛, 每季度开展1次的监督考核, 并不能真实反映日常运行中的实际水平。另一方面, 将传输有效率的单一性无法体现出系统运行管理各方的实际工作质量和成果。
2评价方法的改进
基于当前传输有效率指标在实际管理和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结合日常运维管理工作对自动监测数据准确性的保障措施, 建立一组能反映自动监控日常运行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既可以用于评价自动监控终端的基本运行质量, 又可以用于评价该系统最终的准确和可信程度, 即应用能力的评价。
本文根据环境保护部当前关于自动监控系统传输有效率考核的方法, 结合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 通过研究, 提出传输率、有效率、完整率3个指标为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3个指标该具有相同的评价基础和范围, 即以排污单位实际排放污染物的时间和实施自动监控的污染因子数的乘积作为统一的评价范围。
传输率是自动监测设备传输至环保监控平台的数据量与应收数据量的百分比, 较之前的评价方法考虑了监控因子数量的因素, 而不是单纯的设备是否联通的概念。
有效率为实际收到的有效数据量与应收数据量的百分比, 是自动监控系统初始运行质量的评价指标。数据是否有效可以设置一系列的规则进行认定审核, 从方法上摒弃了一季度一次的有效性认定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脱管带来的无据性, 更多地考虑并发挥日常维护和巡检管理等工作在数据质量保障方面的作用, 并作为自动监控终端初始运行质量的评价指标。
完整率是经自动监控设备所有方在数据无效的时候开展人工监测等合法方式开展修约, 并经审核最终确定为有效的数据量与初始认定为有效的数据量之和与应收数据量的百分比, 就是最终有多少数据以及比例是能被各方认可是可用的数据, 即可作为自动监测数据应用能力的评价指标。
3评价方法的实现
3.1传输率的计算
传输率即某一考核时间段环保监控平台实际收到数据个数之和与应收数据个数之和的百分比, 其考核指向网络运营商是否能提供稳定的传输网络, 被监控站点是否具有规范稳定运行的数采仪。由于国家传输有效率考核中涉及的日均值, 仅仅是一个统计数据, 在设备运行质量评价以及总量计算时并无多大意义, 而平时接收的实时数据 (分钟值) 数据量大且重复性高。因此从可行性以及污染源排放量计算方法两方面考虑, 我们仅对时均值进行评价。
因此, 传输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P—评价时段内的传输率
A—某因子评价时段内实收时均值个数
D—某因子评价时段内缺失时均值个数
H — 某因子评价时段内小时数
n — 监控因子数
例如, 某个站点共监测COD、p H, 氨氮、总磷和流量5个因子, 在一个月内 (以720h计) 停运了100h, 理论应收数据为5× (720- 100) =3100, 实际收到时均值个数分别为COD 600个, p H值610个, 氨氮560个, 总磷500个, 流量610个, 则传输率为 (600+610+560+500+610) / (620×5) =92.9% 。
在实际计算时, 不论数据的状态是否有效、是否超标数据, 只需要准确记录该站点停运的时间段, 确保分母的准确性即可, 而分子由上位监控平台根据选择的评价时间段进行自动统计, 如果停运期间仍接收到数据的, 应该予以剔除。
3.2有效率M的考核
有效率是自动监测设备传输至上位监控平台的有效数据量与应收数据量的百分比, 是自动监控系统初始运行质量的评价指标。有效率的计算必须建立在所有数据只赋予一种状态的基础上, 即有效、无效、缺失、停运四种状态, 为了发挥日常运维和巡检管理等工作的效能, 在数据有效的认定方面采用排除法。无效的状态“包括非法、失控、故障等, 非法是指在自动监测设备未验收、 未开展监督考核、监督考核不合格或者超出监督考核有效期这四种情况下的数据状态。失控指设备在日常运行期间质控结果超出误差范围和重新校准之前, 这期间产生的自动监测数据的状态。 故障是指在设备运行正常情况下数据出现超量程、极小幅度变化以及明显不符合 (数据与现实的或相关数据之间的) 逻辑的状态”[1]。 排除无效的若干种状态后即可认定为有效。导致无效的几类原因可以在监控平台的计算机程序上进一步细化。因此, 有效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M— 评价时段内的有效率
A—某因子评价时段内实收时均值个数
B—某因子评价时段内有效时均值个数
C—某因子评价时段内失控时均值个数
H — 某因子评价时段内小时数
n — 监控因子数
例如, 在上述站点这个月内, 出现了四个方面的无效状态, (1) 由于监督考核工作不及时导致超期2天; (2) 由于COD、总磷运维不及时导致质控超期1天; (3) p H和氨氮质控失控经过6个小时维修后恢复正常; (4) 通过网络巡检发现COD、氨氮设备出现异常, 经现场调查为设备故障确认数据为无效, 30h后恢复正常, 但其中有20h数据未上传, 实际在平台上至有10个数据被确认因故障而无效。因此, 五个因子分别出现了COD (48+24+10=82个) 、p H (48+6=54个) 、氨氮 (48+6+10=64个) 、总磷 (48+24=72个) 、流量 (48个) 无效数据。则有效率=[ (600- 82) + (610- 54) + (560- 64) + (500- 72) + (610- 48) ]/ (620*5) =82.6% 。
通过这一指标对自动监控站点基本运行质量进行评价。从该指标的定义以及评价的规则上, 可以体现出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以及日常运维的质控保障的效果。要使其提升到一定水准, 除环保部门做好例行的监督考核工作之外, 企业或者第三方运营单位必须按照有关技术规范按期开展日常维护, 质控比对, 实样比对, 同时加强自我巡检, 提升故障响应和排除的时间, 该指标越高, 说明运维质量越好, 人工干预越少, 数据可信度越高。
3.3完整率N考核规则
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原始数据不可能全部有效, 因此如果当有效率低于某一应用中的要求时, 自动监控数据进行统计计算时就会存在缺失和不足, 需要进行人工干预。完整率是在有效率基础上, 对无效和缺失的数据按照技术规则经修约成为有效数据后, 最终所有有效的数据占应收数据的百分比, 就是最终有多少数据以及比例是能被各方认可是可用的数据, 作为自动监测数据应用能力的评价指标。同时可以计算修约率用于体现人工干预的程度, 因此, 完整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评价时段内的完整率
M — 评价时段内的有效率
E—某因子评价时段内按要求开展修约的时均值个数
F—某因子评价时段内未按要求开展修约的时均值个数
H — 某因子评价时段内小时数
n — 监控因子数
R — 评价时段内的修约率, 公式如下:
C—某因子评价时段内失控时均值个数
D—某因子评价时段内缺失时均值个数
例如, 在上述站点这个月内, 五个因子无效数据和缺失数据之和分别为COD (82+20=102个) 、p H值 (54+10=64个) 、氨氮 (64+60=124个) 、总磷 (72+120=192个) 、流量 (48+10=58个) , 分别及时修约的个数为COD90个、p H值60个、氨氮100个、总磷160个、流量58个。因此修约率为 (90+60+100+160+58) / (102+64+ 124+192+58) =86.7%, 而完整率为82.6%+ (90+60+100+160+58) / (620*5) = 97.7% 。
通过这一指标对自动监控站点最终可用数据情况进行评价, 直接反应自动监测数据的应用能力。理论上如果修约工作均及时准确, 则完整率将达到100%, 但如果无效和缺失的数据没有及时修约或者修约结果未获得环保部门认可, 则数据依旧为无效, 就不在完整率的统计之内。这就需要自动监控设备运营方在发现问题并尽快修复的同时, 尽全力开展其他方式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弥补排放监控的缺失。而完整率与有效率之差即为人工干预的程度,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以设置完整率的要求和干扰程度的置信区间。
4结语
传输率、有效率、完整率3个指标具有相同的评价基础和范围, 即污染源在排污期间应当获取的自动监控数据总个数, 因此互相之间既具有可比性, 又可以体现这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特点, 并针对不同工作对象和内容, 为各项实际应用提供一个简单、 易懂、量化、清晰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在对单个站点进行评价的同时, 还可以进行多个站点、多个时间段的汇总统计, 以体现某个地区运行管理的整体质量, 某个第三方运营公司工作的整体绩效, 可以作为运维经费拨付或者企业运维合同拨付的凭据, 与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倒逼企业或者运维公司提升运维质量。
在各级环保部门工作考核中还可以增加一些方式, 例如在上级巡检和检查发现的问题, 在对下评价考核时予以扣减, 通过此种方式提升下级环保部门对自动监控系统的管理能力。
摘要:当前传输有效率指标在实际管理和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本文提出在当前传输有效率考核基础上, 结合日常运维管理工作对自动监测数据准确性的保障措施, 建立一组能反映自动监控日常运行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传输率和有效率可以用于评价自动监控终端的基本运行质量, 完整率可用于评价该系统最终的准确和可信程度, 即应用能力的评价。本文还对各指标的具体计算进行例证, 并提出在具体管理中拓展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自动监测,应用能力,评价方法,传输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环境保护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的通知 (国办发[2013]4号) .
[2]环保部.关于加强“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运行情况考核工作的通知 (环发[2013]98号) .
[3]浙江省环保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实施细则 (修订) 》的通知 (浙环发〔2011〕28号) .
[4]余靖.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改进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 (10) :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