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市

2024-05-16

海洋强市(共5篇)

海洋强市 篇1

威海市三面环海,海岸线近1 000千米,占山东省的1/3和全国的1/18,是全国的海洋大市。海洋是威海市最广阔的空间、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大的优势所在。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工作,先后实施了海上威海、海洋经济现代化、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市海洋开发利用从弱到强,由点及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绩。2007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426亿元,占GDP的26.9%。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管理好海洋,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海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威海市海域使用管理的基本情况

伴随着《海域使用管理法》、《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威海市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也从由无到有、由浅入深,基本形成了以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权属管理制度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框架和体系,使海域使用基本上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2003年威海市被确定为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2005年全市四个县市区被确定为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县,2006年被国家海洋局确定为全国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建设的首批试点地市,成为山东省唯一的实现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一片红”的城市。2007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海洋经济建设先进市”。海洋综合管理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在规划制定上先行一步

高起点、高标准进行了《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已经由山东省政府审批并公布实施。根据功能区划,在全国首批制定出台了《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并着手编制《海域使用规划》、《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以及威海湾、石岛湾等重点海湾的海域使用规划,为海洋开发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2007年在国内地级市率先开展了《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并由国家海洋局在全国进行了推广,为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

2. 在论证审批上严格把关

严格贯彻落实海域使用管理的三项基本制度,在海域使用审批上严格把关。对于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规划、拉动力大、带动力强的海洋经济重点项目,在规划布局、海域选址、可行性论证、手续办理等方面提前介入、主动协调、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条件。3年来全市共新建造船项目22个,使用海域240 hm2余;新上海洋交通项目20个,使用海域280 hm2余。对于改变和严重改变海域属性的围海、填海等用海项目,严格执行海域使用可行性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近年来,先后对近100起用海项目进行了海域使用论证,否决了一批投资大的海洋项目,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新上用海项目的科学合理。

3. 在环境监测上高点起步

先后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共建了威海、文登海洋环境监测站和威海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为建设高水平的全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体系奠定了基础。投资300多万元购入监测设备仪器,充实实验室配备,从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引进多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监测水平不断提高,威海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成为“全国地级市海洋环境监测示范站”。目前,已在全市布设100多个监测站位,对海洋环境进行常规和应急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布《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和监测结果。海洋环境监测在政府决策、审批项目、解决纠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作用。同时,还不断强化预警机制,开展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确定了全市防风暴潮警戒水位和赤潮监控区,制定了《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向社会发布海洋预警报信息,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4. 在海域权属转让上积极探索

威海市渔业局积极推进海域使用权的拍卖、抵押等市场化进程。先后三次对文登市五垒岛湾海域进行了公开拍卖,拍出海域1 533 hm2余,收取海域使用金1 500余万元。先后办理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200多宗,涉及贷款6亿多元,使海域使用权在盘活资产、促进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 在执法管理上创优争先

着眼于建立一支准军事化的海洋监察队伍,大力加强队伍和装备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办案承诺制,严格执法程序,将海监执法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促进了公开、公正、公平执法。深入开展了“保护蓝色国土”、“海盾”、“保护千公里海岸”、打击盗采海砂等专项执法行动,对全市海岸线进行拉网式检查,及时查处各种海洋违法案件。近三年累计查处海洋违法案件300多起,有效地规范了海洋开发秩序、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威海市海洋监察支队被评为“全国海洋监察执法模范示范支队”。

虽然威海市海域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快速发展、变化的海域使用管理形势和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面临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在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要生产力不断升级的情况下,围填海过热的趋势比较明显,海域使用管理的压力进一步加大。(2)违规、违法用海事件时有发生。擅自围海、填海、用海,未批先建、边批边建、少批多建等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海域使用管理秩序。(3)海域使用金的征收使用不够规范。尤其在海域使用金的使用上,目的不够明确,机制不够完善,海域使用金真正用于海洋开发与管理的比例偏小,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海洋监察执法需要进一步强化。主要是海洋监察执法能力和手段不足,全天候、快速反应的监督检查机制仍不够完善。(5)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围填海造成的岸线缩减、海湾消失和动力失衡,由于陆源污染和溢油等突发性事件带来的生态污染,由于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造成的环境受损、生态破坏,均使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

这些问题是伴随着海洋开发利用和海洋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提升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二、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打算和措施

2008年初,国家监察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海洋局联合颁布了《海域使用管理违法乱纪行为处分规定》。前不久,山东省政府又召开了全省海洋综合管理工作会议。这些都为做好海洋综合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将以此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规定》和会议精神,进一步改进和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工作,努力开创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主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 进一步完善海洋管理的规划体系

要在《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制定《海域使用规划》,要以岸线保护与合理利用为重点,明确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探索建设用海指标化管理的模式和路子,指导全市近岸海域资源科学适度利用。同时,以规划编制为契机,加强与各市区及各涉海部门的联系与协调,使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宣传海洋工作的过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统一思想的过程,推进民主决策、依法管理、科学用海的过程。

2. 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审批程序

海域使用审批是《处分规定》规范的重点内容和环节,其目的是有效地监督防止海域使用审批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避免不作为、乱作为。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把好依法审批、科学审批关口,严格依程序、按权限审批,维护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规范受理登记、现场踏勘、海籍调查、审核报批、档案管理等项工作,按照规定的时限、程序进行海洋行政审批。要规范海域使用论证、海域测量标准,督导各海域使用论证、海域测量资质单位进行计量认证和标准化建设。在海域使用审批工作中,要紧密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和保障能源交通类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公益事业和重点项目用海,严格控制房地产以及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用海,禁止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产业用海,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真正体现有保有压,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3. 进一步强化海域使用监察执法

要加强海洋监察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工作素质,改善执法装备,强化执法能力。要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对于未批先建、边批边建、少批多建、污染损害、炸礁采石、盗挖海砂等违法案件,必须依法严厉查处,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决不手软,使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和成本,受到应有的处罚。要强化对海域使用尤其是围填海类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督检查。海洋环境的脆弱性和不可逆转性都决定了对围填海类工程必须持审慎的态度,不但在论证审批环节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也要加强施工监测和竣工验收。不但要对围填海工程的位置、面积进行监管,而且也要对施工工艺、施工技术进行监管,尤其对于不按规定用途擅自改变用海类型的,应加强监督检查,早发现、早处理。通过将监管的关口前移,建立全过程的监督检查机制,可有效地控制甚至防止少报多填、灾害性环境污染等现象的发生。

4. 进一步探索海域使用管理新机制

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用新的思维、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积极探索海域使用权的价值实现机制,海域使用权是一种用益物权,既关系到海域使用权人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利益;要通过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流转制度建设,保证国有海域资产的大幅增值;要善于利用经济杠杆控制过多、过快、过热的围填海热潮;要积极探索海洋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目前,虽然大部分围填海事先都与利益相关者达成了征用补偿协议,但围填海区域国有资源的损失,以及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补偿却一直是个空白。今后,在围填海项目的管理中,要体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失补偿的内容,并探索最终建立相关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

5. 进一步规范海域金征收使用工作

要加大海域使用金的征缴力度。海域使用金是国家的权利金,对海域使用金的征收工作要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执行好。要加强对恶意欠缴海域使用金行为的打击,该强制执行的,一定要强制执行,做到海域使用金应缴尽缴,应收尽收。要进一步加强海域使用金的管理。海域使用金一律通过非税收入征缴系统征缴入库。海洋管理部门征收海域使用金,应当向海域使用单位和个人发送《海域使用金缴款通知书》,填写“山东省非税收入缴款书”,由用海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金额、期限、方式,到就近的代收银行,通过非税收入征缴系统缴款。海域使用金上缴财政后,财政部门要专款专用。要本着取之于海、用之于海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海域使用金使用机制,确保用于海洋开发管理的海域使用金逐年增加,充分发挥海域使用金在海洋开发与管理中的保障、导向和杠杆作用,最终形成以海域使用金促进海洋开发管理,以海洋开发管理促海洋使用金增收的互促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海洋强市 篇2

编者按:今天出版的《求是》杂志2012年第2期发表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的署名文章《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文章深入阐述了对我市实现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的战略思考和格局谋划。本报今予以全文转载。

宁波海洋资源丰富,港口区位优越,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优势。2011年2月国务院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把以宁波——舟山港海域为核心区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面对这一新的发展机遇,宁波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港航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为重点,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实力较强、辐射服务功能突出、空间资源配置合理、科教文化体系完善的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实现“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历史跨越。

一、完善集疏运网络,推动贸易物流跨越式发展

大力发展以大宗商品交易为重点的贸易物流和金融信息服务,是提升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宁波大宗商品交易和港口物流发展基础良好,拥有77个大宗商品交易专业市场,2010年实现交易额2000亿元,原油、铁矿石、塑料、液体化工等市场交易量位居全国第一;各类物流企业5000多家,物流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但与国际先进港口城市相比,我市贸易物流在总量规模、辐射范围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金融信息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十二五”时期,我们要以完善多式联运的集疏运网络为依托,努力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一是大力发展以海铁联运为重点的集疏运体系。按照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在推进甬台温高速复线、构筑市域“一绕五射”公路网、推进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的同时,着力发展海铁联运,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对接。加快宁波海铁联运集装箱中心站和港口支线建设,提升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功能;同时,加强与长江沿岸和国家铁路干线城市合作,开通到江西、安徽、四川等省的集装箱班列,切实增强面向长三角和中西部的辐射功能。二是积极构建浙江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依托现有市场基础和海铁联运优势,提升液体化工、塑料、钢材、镍金属、船舶等交易平台,加快建设铁矿石、进口煤炭两个交易平台;新建一批煤炭、钢材、铁矿石等交割仓库和储运基地,引进一批大宗商品国际运营商、贸易商和期货经纪商等服务机构,带动发展现货即期交易、远期合约交易等功能业务。三是加快拉长港口物流产业链。积极开展进口业务,大力发展流通加工、分拨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等商贸型、增值型物流。在推进以宁波梅山保税港区为重点的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同时,加快完善航运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化、广覆盖、高时效的数据交换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港口信息互联共享和港口业务的协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电子口岸信息系统服务功能,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专用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提升航运物流信息化整体水平。四是加强航运金融服务创新。推进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建设,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航运、贸易、金融等服务企业,扶持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咨询、海洋培训等航运服务业,积极发展船舶融资、航运租赁、航运结算、航运保险等航运金融服务,创建发达健全的港口金融服务环境。

二、加快港口工业转型,打造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些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临港工业是海岸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和成功之路。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以石化、钢铁、汽车、造船和能源等行业为支柱,绵延二十几公里的沿海临港产业带,基本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2010年,实现总产值7000多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0%以上。但在产业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上,与世界先进港口的产业发展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我们要坚持临港工业择优发展,按照国家战略和规划定位要求,努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是推进绿色发展。坚持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体现国家战略要求、符合绿色环保标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环境影响小、产出效益高的产业,提高临港工业生态化发展水平。二是推进高端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重点发展附加值高、带动力强、进口替代型的临港制造高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三是推进集群发展。加快产业集中,促进产业集聚,重点推进镇海炼化扩建15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一体化、台塑宁波石化一期后续和二期等石化产业项目,吉利汽车20万辆整车、沃尔沃10万辆整车等汽车项目和中船集团宁波基地等造船项目,统筹处理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环境保护的关系,不断增强重大项目带动水平,努力建成在亚太地区甚至全球有影响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三、深入推进科技兴海,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在海洋经济竞争中的成败。目前,宁波市已将海洋高技术列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30%以上、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达70%以上。一是完善技术研发体系。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突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实施专项攻关,力争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依托宁波大学等在甬涉海院校,支持设立海洋综合性研究机构,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创办海洋科研创新服务基地,构建海洋基础研究平台、高科技研发平台和科技应用平台。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扶持政策和区域性技术交易中心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推动海洋新兴产业集聚。三是扩大新兴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生物育种、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六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重点推进浙江造船二期、三期扩建和三星重工扩建、中策动力船用柴油机等项目,加快宁波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及储备基地建设,规划建设象山东南沿海、杭州湾新区、国电北仑穿山半岛等风电场项目。同时,进一步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规划建设石浦水产城等一批水产品加工区,探索发展主要渔货远期合同交易;积极争取发展邮轮产业,带动提高滨海旅游业发展水平。

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思考 篇3

一、日照市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

日照市是一座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海岸线长99.6 km,拥有-20 m等深线以内可供开发利用的海洋面积6万hm2余,建港岸线20 km余,可布设万吨以上泊位200多个,可供旅游开发的优质沙滩岸线64 km,拥有日照、岚山两个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大港。近年来,日照市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坚定不移地实施“港口立市”和“以港兴市”战略,建设大港口、开拓大腹地、搞活大物流、发展大工业,大力培育临港经济,基本形成了以港口经济、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为主的海洋产业体系。2006年实现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值290亿元,增加值140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7.7%。

1. 港口经济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共开工建设了矿石、粮食、集装箱、油品等92项港口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2亿元。日照港股票于2006年10月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0.81亿元,成为全省首家上市的港口企业。2006年,日照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1亿t,成为全国沿海第九个、全省第二个亿吨大港,港口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预计2007年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3亿t,港口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 临港工业规模不断壮大

依托港口大力培植钢铁、能源、浆纸、粮油加工、液体化工、木制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临港工业,特别是华能日照电厂、亚太森博浆纸、日照钢铁、韩国现代威亚汽车发动机等大项目的建成投产,初步拉起了大型临港工业框架。目前,全市已开工建设投资过亿元的临港工业项目78项,累计完成投资150多亿元。2006年,全市38家主要临港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60%、70%和76%,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11家企业全部是临港工业企业,临港工业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

3. 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

充分利用“蓝天、碧海、金沙滩”的自然优势,大力实施滨海旅游开发工程,先后投资建设了世帆赛基地、海洋生物馆、国家海滨森林公园、刘家湾赶海园、万平口风景区、灯塔风景区、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等旅游设施,积极发展“渔家乐”等民俗旅游,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等荣誉。2006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 008.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9%、32.4%,滨海旅游业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4.“科技兴海”成就显著

主动接受国家、省驻青岛海洋科技优势的辐射,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2006年8月,成功主办了“山东·日照(2006)海洋科技论坛暨科技合作洽谈会”,日照市企业与有关科研单位签署多项海洋科技合作协议;2007年5月,日照市海洋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会议,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投资6 000万元的“国家海水鱼类研究与发展中心”项目落户日照。科持创新成为拉动日照市海洋产业升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强力助推器。

5. 海洋渔业持续稳定发展

海洋捕捞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前列,以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浅海贻贝养殖为主的生态、立体养殖迅速发展。2006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0.03万t,水产业总产值135.52亿元,渔业增加值22.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4%、7.29%和8.69%。水产品加工出口9.85万t,出口创汇3.8亿美元,创汇同比增长22.17%。

6. 海洋相关产业稳步发展

全市现有海洋化工与医药食品生产企业102家,年销售收入67亿元,其中以生产褐藻酸钠、甘露醇、碘等产品为主的洁晶集团为我国最大的海藻综合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2.8亿元。全市现有盐业生产企业3家,年生产原盐近2万t,销售各类盐产品3万t,年销售收入5 0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尽管日照市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和制约因素。

1. 海洋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还相对较低

日照市海洋经济的集约化程度还不高,经济总量偏小,海洋产业增加值仅为青岛的31%、烟台的40%、威海的39%。海洋产业档次偏低,2006年全市海洋经济三次产业比例为14∶49∶37,第一产业比重偏大,渔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50%以上。在海洋经济二、三产业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高,海洋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滞后。海洋经济发展质量还不够高,资源利用方式粗放,产业链条较短,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整体效益不高。

2. 尚未形成发展海洋经济的强大合力

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海洋经济意识、蓝色国土意识还不够强。沿海群众在支持港口建设、支持临海经济发展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只顾眼前利益,不从长远着想,不从大局着眼的“短视”行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机制、体制还不够理顺,没有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机构和明确的主管部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发展海洋经济的中长期规划。在全社会尚未形成关心海洋经济、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3. 存在一些发展海洋经济的“瓶颈”制约因素

从世界各国和我国发达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一般规律看,在港口区之外是庞大的物流园区,再之外是临港工业园区。而从日照市现有情况看,临港工业大都靠近沿海和港口,没有留出充足的港口物流空间,这为今后日照市的海洋经济发展和建设吞吐量6亿t大港的目标增加了困难。

三、日照市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1. 各级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高度重视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为了抢占海洋时代的新优势,世界海洋国家纷纷调整海洋政策,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本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我国为了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这一方略。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在做好陆地规划的同时,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山东省委书记李建国在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抓住港口建设、腹地开拓、主导产业培育、科技兴海、环境与资源保护五个关键环节”。同时,山东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海洋经济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这为日照市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奠定了政治基础。

2. 区位条件优越

日照市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东临黄海,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位于泛黄海经济圈、环太平洋经济圈、我国沿海经济带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交汇处,处在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山东半岛城市群与鲁南经济带的结合部,居于沟通东西、连接南北、联系内外的战略枢纽上,是山东省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和中西部沿桥地区的便捷出海口,海向和陆向腹地市场广阔,具有对外对内开放的双重优势,这为日照市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3. 港路优势明显

日照市拥有日照、岚山两个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可规划建设各类深水泊位247个,年吞吐能力6亿t,开发潜力巨大。目前,已建成泊位34个,年通过能力超过8 000万t,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通航关系,开通了多条集装箱航线和至韩国平泽的客箱班轮航线。港口集疏运体系比较完善,有多条铁路、高速公路与全国交通网相连,对外交通便捷畅通。同时,在2007年11月召开的山东省港口建设座谈会上,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将沿海主要港口全面实现与高速贯通,日照港、岚山港疏港公路确保2008年开工建设。加快建设日照至东明、日照至枣庄至菏泽高速公路。争取尽早开工建设日照至潍坊高速公路。要加快菏兖日铁路扩能改造,加快坪岚铁路改造及复线工程,尽快开工建设青岛至日照铁路等。这为日照市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便利条件。

4. 自然资源丰富

日照市拥有99.6 km海岸线,管理海域面积近1万km2,海洋岛礁33座、0.35 km2。近海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各类水生生物资源200多种,海水可养殖面积6.7万hm2,沿海滩涂可养殖面积1 700 hm2。可供建港岸线20km余,湾阔水深,不冻不淤,很少台风登陆,地质条件良好。海滨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绵延64 km的优质金沙滩,“蓝天、碧海、金沙滩”相得益彰,是避暑疗养、休闲度假、开展水上运动的理想之地。近海海底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种8个,总储量35亿t。这为日照市发展渔业经济、港口经济、滨海旅游等海洋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对策建议

1. 明确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

根据日照市所处的区位、港路、资源优势等,结合世界海洋国家及我国对海洋经济工作的重视,建议日照市明确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把发展海洋经济提升到战略的高度,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举办讲座、召开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日照市市情和海洋经济知识的宣传教育,强化全市上下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海洋经济意识,提高对发展海洋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使日照市能够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发展海洋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发展。

2. 尽快研究制定《日照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大思路、宽视野,要坚持近期、中期、长期规划相结合。如港口建设方面,到2020年吞吐量达到2.5亿t,集装箱要达到400万标箱,相应的临港工业、滨海旅游业、港口物流业等都要明确发展目标。

3. 进一步理顺领导协调机构

借鉴沿海其他城市的做法,建议成立日照市海洋经济发展促进委员会,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研究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海洋部门下设办公室,由海洋部门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设立海洋经济科,负责对海洋经济工作的调度统计、督查考核,搞好海洋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等。

4. 争取尽快建成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港区

设立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港区,对于加快港口建设、推动物流业发展,进而拉动临港经济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从全省港口发展情况看,青岛港已经国家批准设立了保税物流园区,而且山东省委、省政府也已将其列为设立保税港区的首选目标。日照市应采取措施,加大力度,争取国家尽快批准设立保税物流园区,要创造条件,争取“十一五”期间由国家批准设立保税港区,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层次,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 争取国家批准设立“鲁南滨海新区”

福州加快海洋经济强市的对策思考 篇4

2014年的“海上福州”借助福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东风, 一系列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步伐正持续、有效地推进: (1) 港口发展切实推进。12月10日, 随着宁波和易首航“日照—江阴”的内贸集装箱船舶“和瑞”轮顺利靠泊, 福州港江阴港区的第10条内贸航线正式开通。目前, 福州港江阴港区现有的内贸航线业已直达天津、营口、大连、太仓、上海等我国多个沿海港口。据统计, 2014年1-11月江阴港完成内贸箱量累计达330025标箱, 同比增长19.07%。 (2) 临港工业发展迅速。2014年上半年, 江阴港和罗源湾为重点的“南北两翼”四县 (市) 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增430.1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9.2%, “三群联动”发展趋势良好。 (3) 园区建设稳步推进。闽台 (福州) 蓝色经济产业园规划展示馆已投入使用, 填方工程完成一期征交地7200亩, 海洋研发中心、会议中心一期等项目正加快推进, 国轩高科项目已落地。 (4) 涉海重大项目进展顺利。2014年11月2日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于马尾正式上线。 (5)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快推进。2014年5月举行的第十六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上, 福州市政府与中非发展基金、国开行福建分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携手合作设立预计总规模100亿元人民币的海上丝绸之路基金, 务实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打造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城市。 (6) 渔业经济稳步发展。2014年1-6月份, 福州全市水产品总量117.5万吨, 同比增长8.11%, 占全省的36%;全市产值亿元以上水产企业达45家, 福清、马尾、连江等县 (市) 水产加工基地的地位不断巩固。远洋渔业增加到408艘, 占全省的90%以上;1-6月, 全市远洋渔业产量达11万吨、产值12.05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4.2%、10.3%;福州宠龙、恒盛昌 (福建) 投资有限公司等远洋渔业龙头企业在印尼瑟兰岛、金马安、马淡岛3个养殖基地签约面积13万亩, 目前建成投产8100多亩。

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省会中心城市, 福州是全省的重心所在, 地位重要、责任重大。虽然近几年福州的海洋经济产业有长足的发展, 但全市海洋经济规模还是不够大, 海洋经济工业化的程度仍较低, 临港工业的集聚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化进程较为缓慢, 海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海洋经济科技含量还是较低, 海洋产品的深度加工不够, 附加值小;尚缺乏对海洋产业统一协调的部门, 对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引导、统计力度和统筹协调力度不够;海上突发事件应急救助、海洋灾害预警监控等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加强;海洋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海洋环境污染的综合控制任务仍然艰巨。

当前, 经济社会已进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新时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面对新的历史挑战, 福州市委、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快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 把海洋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的海洋经济优势, 加快实现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战略。

1. 继续加快福州港港口建设与生产

珍惜当前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省政府《关于加快港口发展的行动纲要》等政策实施的机遇, 认真落实港口发展规划, 切实推进港口发展。加大港口项目建设力度, 加强与福清市政府、项目业主沟通协调, 形成合力, 加快推进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福州港江阴、以大宗散货运输为主的罗源湾可门两个省级“一集一散”核心港区连片开发建设。深入基层调研, 切实掌握港口项目业主、码头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加大服务力度, 认真协调帮助解决, 促进港口生产更快更好发展。

2. 推动重大项目对接, 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加快临港产业集聚

推进闽台 (福州) 蓝色经济产业园项目。加大入园项目推介支持力度, 创新机制, 引进“飞地岛”, 为内陆地区开设窗口与港口对接。建立金融、科技创新平台, 深化海洋银行合作。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规划指导工作, 推进福州金鱼产业园项目。明确“蛟龙”号系列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规模及主体, 积极引导海洋装备类企业入驻产业园区, 推进“蛟龙”号大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加快形成罗源湾船舶产业集群, 推进罗源湾、江阴港等煤炭储备中转基地建设, 继续以福清中景石化等项目为龙头, 推进江阴工业集中区化工新料片区建设, 形成石油和化学工业上游产业链。

3. 积极发展现代渔业, 促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 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推进现代渔业项目建设, 提升海洋与渔业展会规模。将连江县、福清市、闽侯县列入第三轮 (2014-2016年) 现代渔业项目县, 积极争取由国家海洋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共同承办首届中国国际 (福州) 海洋经济博览会。推动福州市渔业产地市场与水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 打造以福州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为主要集散地的现代水产品流通网络。加快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提升园区的品牌竞争力, 鼓励水产加工企业入驻园区, 形成规模效应。加大福州特色渔业品牌宣传力度, 推动渔业品牌建设。

4.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积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充分利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 加快海外综合渔业基地建设和水产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政策支持。加大力度把“海上福州”建设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海洋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和涉海国家级基地建设、福州市鼓励发展的海洋产业项目建设、海洋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研究、海洋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产业化、海洋经济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海洋企业总部引进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

5. 坚持生态立海, 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支持罗源湾海洋世界建设, 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 推动福州罗源湾养殖区生产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 将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到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处理好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控制和治理各类污染源, 确保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而进一步突显福州在“美丽福建·美丽海洋”的重要作用。

6. 加强海洋文化建设, 推动海洋宣传协作

加强与市委宣传部、市发改、海洋、交通、旅游等涉海部门的沟通交流, 建立福州海洋宣传联席会议制度, 形成福州海洋宣传协作机制, 全方位宣传独具特色的马尾船政文化、海丝文化、福船文化,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繁荣福州海洋文化。同时加大福州海洋经济亮点、海洋产业园区、海洋品牌、海洋龙头企业, 以及远洋渔业等特色海洋产业、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福州新区和海洋意识教育等方面的宣传力度, 凝聚正能量, 营造好氛围, 促进海洋经济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发改委.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读本[M].福建科技出版社, 2013 (5) .

[2]叶钦地.“海上福州”海洋文化发展策略[J].福州党校学报, 2013 (1) P69-74.

海洋强市 篇5

1宁德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现状

1.1海洋经济总产值逐年增加

近年来,随着对发展海洋经济重视水平的提高, 海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高。2011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499亿元,占全市GDP的24.3%[2];2012年总产值达到648亿元,同比增长18.6%,占到GDP的24.84%;2013年,宁德海洋经济总产值高达891.4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7.3%,高于GDP增幅5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总体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宁德市成为海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2临海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港口建设的不断完善,宁德临海工业快速成长,初步培育为海洋产业的重要支柱。一大批临海工业项目如大唐火电、宁德核电、台湾义联、鼎信镍合金等相继建成投产,从而形成以海洋电力、钢铁冶金和船舶修造等为主导的临海工业集群。2013年宁德海洋工业年总产值近达491.16亿元,占宁德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9.6%,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临海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1.3海洋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

随着宁德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港口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海洋交通运输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宁德已建成大小码头泊位74个,其中5万吨级码头1个,万吨级码头2个,3 000吨级4个,500吨级及其千吨级泊位29个,一类口岸1个,二类口岸6个。港口基础配套设施和环境的日臻改善,推动了宁德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2013年宁德完成水路货物运输量751万吨,比上年增长18.1%;完成水路货物周转量46.4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9%;全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 254.15万吨,比上年增长10.7%; 水运旅客周转量0.62亿人公里,同比增长22.5%。

1.4现代海洋渔业稳步发展

近年来,宁德全力推进渔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生产模式、技术的创新,生态健康、休闲渔业、现代渔业养殖模式迅速发展,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渔业平稳健康发展。2013年宁德水产品总产量达77.87万吨,同比增长6.4%,渔业总产值156.38亿元,同比增长6.2%,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5%。通过积极探索发展现代海水养殖新模式,逐渐形成了大黄鱼、鲍鱼、海参、海带、紫菜、大弹涂鱼等区域化优势养殖品种,取得了良好效益。目前,宁德渔业共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国家注册地理标志商标4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17个,省著名商标27个。蕉城区、福鼎市、霞浦县分别被授予“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鲈鱼之乡”、“中国海带之乡”和 “中国紫菜之乡”等称号。

1.5滨海旅游业初具规模

宁德依托滨海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滨海旅游项目开发力度,积极培育滨海旅游产业,基本形成“三区两带一中心”的旅游发展格局。2013年宁德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 34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 长21.4% 和22.8%,旅游总收 入占宁德GDP份额已上升到8.4%。随着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山、海、岛旅游景区被开发,为宁德滨海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宁德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SWOT分析

2.1优势因素(Strengths)

2.1.1区位条件优势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处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带,地处长江、珠江三角洲两个发达经济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的前沿门户。东部面临着浩瀚的东海,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目前已大体上实现了“三通”;西部连接着闽北地区;南部与福建省会城市福州接壤,可受到省会城市的辐射效应;北部与浙江温州市相接,具有跨省、沿边的地缘优势,有利于融合不同省份之间的发展资源。宁德位于我国大陆黄金海岸线和太平洋航线的中段,是不同区域开展经济交流和实现资源流转的重要节点。

2.1.2海洋经济增速较快

“十二五”期间,宁德市海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海洋经济总量增速显著。2013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891.43亿元,比2011年增长78.6%。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海洋领域的三大产业均得到有效发展。2013年,宁德第一 产业海洋 经济增加 值86.9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0.3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2.11亿元。

2.1.3海洋资源丰富

宁德位于福建东北部,海疆辽阔,水质优良,海岸线长达1 046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30.3%,居全省各设区市之首;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洋渔场面积的35.63%;岛屿307个,占全省岛屿总数的21.3%;还有浅海、滩涂面积 分别达9.34万公顷和4.36万公顷。宁德水产资源极为丰富,是全国最重要、最集中的大黄鱼、海带、紫菜养殖基地。 海洋生物种类高达6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大的鱼类100多种,虾蟹类10多种,贝类10多种,藻类10多种,有大量的品种可以开发利用,深水养殖潜力大。

2.1.4港口条件优越

宁德内海海岸线曲折,可利用岸线222.9公里, 深水岸线110.4公里,是福建沿海港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三都澳、沙埕港、三沙湾等全国著名的避风深水良港,其中三都、赛岐、三沙、沙埕四个港区可建泊位221个,万吨级以上泊位151个,年吞吐能力可达4亿吨以上。港口优势明显,海上交通运输业发展前景广阔。

2.1.5滨海旅游资源独特

宁德滨海旅游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旅游资源是海洋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白水洋、白云山,以及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之一的嵛山岛。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海域分布着大小岛屿344座,港湾29个,且大部分的岛屿、港湾保护良好,气候条件适宜,是开发滨海旅游业,特别是生态、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

2.2劣势因素(Weaknesses)

2.2.1海洋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长期以来,宁德海洋经济的发展主要局限于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现代海洋产业起步较晚,海洋经济总量规模较小。2013年宁德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海洋经济总量约为1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宁德市海洋 三次产业 增加值的 比例为26.41∶ 39.56∶34.03,福建省同 期海洋经 济三次产 业比例8.3∶43.1∶48.6,全国同期海洋经济三次产业比例为5.4∶45.8∶48.8[3]。宁德海洋各产业的增长比例与全省乃至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还处于比较不合理阶段。从结构上看,宁德海洋经济三大产业中,以海水养殖和海洋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偏高,而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特别是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海洋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产值低、产业链不深,影响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

2.2.2水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

由于传统渔业重养殖生产、轻产品加工,加之渔业产品精深加工生产所需的前期大投入、研发或引进先进技术和良好管理模式等困难,目前宁德涉海企业普遍存在集约化程度不够高、规模偏小、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名优产品缺乏等问题。2013年宁德省级水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共13家,其中产值在亿元以上的仅4家。销售的水产品以鲜活产品和干货等初级产品为主,水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大部分的海洋产品仍然属于低技术层次、低附加值的产品,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相对匮乏。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使得水产品资源得不到高效利用,海洋渔业只有 “量”的增长而缺乏“质”的提高,加上环境污染、价格走低等的影响,宁德海洋渔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2.2.3港口基础设施仍不完善

长期以来,宁德受政策、历史、交通条件等条件限制,临港产业起步较晚,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近年来港口基础建设虽取得较快发展,但仍存在港口码头泊位规模小、布局分散、建设不规范、运转方式单一等问题。2013年宁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为0.23亿吨,与福州港的1.27亿吨及厦门港的1.91亿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现代化集疏运网络不够健全,交通方式的衔接程度有待提高,综合运输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深水港口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宁德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2.2.4海洋生态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程度。 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存在边开发、边污染的现象,使得宁德市海洋环境状况恶化。近岸海洋环境问题突出,主要海湾及江河如海口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偏高,富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陆源污染控制工作任重道远,闽东沿岸生态监控区生态环境尚处于亚健康状态。海洋环境的污染严重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存,使得海洋物种有所减少,赤潮、风暴潮等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2.2.5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宁德海洋科技力量与其它海洋经济发达的省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实力相对薄弱。 一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例仍然偏低,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科技发展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大;二是海洋科研单位数量偏少、海洋科技投入不足、海洋高技术研究平台建设相对落后,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海洋产业需求;三是海洋新兴产业领域的高素质人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人才偏少,特别是创新型领军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海洋科技研究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偏低。

2.3发展机遇(Opportunity)

2.3.1政策环境完善

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就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并将福建省纳入全国海洋经济的试点省份;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了 “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构想。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 福建省颁布的《福建省海峡蓝色经济实验区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为福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导向和发展方针指导。市级层面的政策支持。2012年,《宁德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为宁德市海洋经济详细描绘了发展蓝图,提出建设“一环、一带、四区”的海洋经济聚集区和实现海洋经济总产值达5 000亿的发展目标;2012年11月,宁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九条措施的通知》,从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支持等九大方面扶持海洋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后, 提出了建设“六新大宁德”的口号,明确指出要推动宁德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国家、 省、市颁布实行的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政策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支撑,为实现海洋经济强国、强省、强市提供具体政策指导。

2.3.2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在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的今天,海洋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 海洋经济前景广阔,大有文章可为,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4]。在此形势下,作为拥有全省三分之一的海域面积的海洋资源大市,宁德应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优越条件,挖掘海洋发展潜力,深入开发、合理利用海洋,推动海洋经济的增长,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宁德现有的海洋产业发展集中于第一产业,在高科技含量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整合自身资源优势,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引领宁德海洋经济向崭新的领域发展。

2.3.3滨海旅游消费潜力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逐渐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作为享受生活、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滨海旅游受到大众的青睐, 假日休闲的消费持续增长。2013年宁德市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占整个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6%,可见发展前景广阔[3]。宁德拥有三都澳、太姥山、杨家溪、白水洋、白云山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畲族乡、霞浦赤岸等历史悠久的人文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的充分发展,旅游景点的完全开发,将为宁德旅游业带来创收。

2.3.4港口物流需求量大

海上运输上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大吨货物运输的首选,承担着货物集装运输的重任,是实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港口之间运送货物的一种重要运输方式。 港口是社会物流的主要集散地,是进出口物流的重要流通载体。作为货物流转的重要站点,海上运输的实现离不开港口的发展,离不开港口物流业的完善。在运输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的今天,港口物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5]。港口物流是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是物流业中的一个亮点,也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2.4主要挑战(Threat)

2.4.1区域竞争不断加剧

根据福建省的行政分区和海洋环境分布特征,全省可以分为厦、漳海洋经济区,湄、泉湾海洋经济区, 闽中海洋经济区,闽东海洋经济区等四大重点海洋区。就省内而言,由于宁德地处闽东地区,其海洋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其他三大重点海洋区的竞争。从福建省的周边省份看,浙江、广东都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海洋经济发展试验区,对福建整体海洋经济的发展构成威胁,对宁德的海洋经济发展带来挑战。从国际上看,海洋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争相发挥海洋优势,发展各自的海洋事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的竞争压力,使得如何发展、增强竞争实力成为宁德海洋经济的重要挑战。

2.4.2自然灾害频发

宁德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台风、洪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频发区。其中,台风是给海洋经济带来直接损失的重要自然灾害。2013年影响宁德市的台风有“苏力”、“潭美”和“菲特”,造成我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7.07亿元[6]。此外,随着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和沿海工、农业的发展,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造成近海、港湾地区的富营养化程度严重,引发了赤潮等一系列的海洋自然灾害。2013年, 宁德三沙湾出现赤潮,严重影响了海洋渔业活动的正常开展。

2.4.3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不强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全社会关心、保护海洋的意识尚未形成。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受到重视,关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虽然,宁德市建立了多个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借以维护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环境健康发展。但是,由于边开发边污染、先建设后污染等落后发展模式的存在,造成了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此外,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陆域国土、轻海洋国土的陈旧观念依然存在,民众关于懂海、爱海和可持续用海的意识还有待提高,这些都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威胁。

3宁德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对策建议

宁德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应充分挥发自身优势、把握机遇、克服劣势、应对威胁,多元化选择自己的发展策略。结合SWOT分析结果,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3.1S+O策略选择

鉴于当前国内外海洋经济的发展热潮,宁德市应提高海洋经济战略地位,打破传统思维方式,树立开发海洋产业的经济意识,充分发挥宁德自身优势,着力构建“一环、一带、四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优化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差异化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努力在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中抢占先机。加快培育扶持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构建现代化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提高海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强化港口物流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港口在现代物流链中的地位,通过多种措施引导、 促进、健全港口现代物流发展模式的发展,提高港口的经济生产力。

3.2W+O策略选择

根据宁德海洋产业发展特色,科学谋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布局、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问题,拉动海洋产业链向纵向延伸,形成海洋产业特色链,推动宁德海洋经济发展。一要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第二产业的占比,通过发挥第二产业在 “拉”动第一产业和“推”动第三产业中的作用,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二要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加快推动传统海洋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转变,培育发展水产品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渔业增效,实现渔民增收;三要有效开发利用港口资源优势,加快港口建设步伐,投资建设优化、专业化的新型深港码头,完善港口基建,提高港口经济价值;四要重视发展海洋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加快旅游资源整合规划,加强旅游产品宣传推介,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

3.3S+T策略选择

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海洋经济的建设离不开区域间的合作。结合宁德的区位优势,开展区域间的合作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必然选择。宁德地处闽浙交界,面向宝岛台湾,且有高速直通江西,区位条件优越,应促进宁德与周边省份的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共同探索适宜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寻求海洋经济合作, 减小市场风险的局限性。同时,还应全面推进宁德与台湾海洋经济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深度合作规模,推动经常性的双边人员和贸易往来,进一步促进货物运输业务,构建两岸海洋深度合作平台。此外,作为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带, 不管政府、企业还是公众都应制定可行方案降低自然灾害对海洋产业的影响,将损失控制到最小。此外, 要坚定不移地走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开发并重的发展道路,加强海洋工程项目管理,走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道路。要加强海洋经济的宣传力度,唤起各级领导干部及公众的大海洋意识、海洋环保意识和海洋保护意识,有效遏制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顾海洋自然承受能力的开发,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7]。

3.4W+T策略选择

上一篇:自动化评价下一篇:院前急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