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能急于求成

2024-10-14

写作不能急于求成(精选3篇)

写作不能急于求成 篇1

一、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阶段学生基本上没有进行正规系统的写作训练,英语写作的基础也比较差,主要表现在词汇贫乏且运用能力差、句式单一枯燥、段落和文章的逻辑性差、中英句式差异分辨不清几个方面。

二、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策略

1. 加强阅读,丰富语言储备。

要想学好英语、提高写作能力,必须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了解词义,并能正确拼写和熟练运用,词汇量的多少及运用情况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英语表达能力。除了记忆单词外,还应结合一些词组、同义词、反义词来加强记忆,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生动性。

阅读与写作二者关系密切,相互促进。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和揣摩原文的语言特点、用词造句、习惯用法和固定搭配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找出主题句,分析扩展句,总结概括文章大意,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英语和汉语,各自有自己独立的词汇体系,词汇含义不可能完全一一对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由于各国、各民族的语言习惯、风土人情和思想观念的不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即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汉语中有“像老黄牛一样耕作”,而英语则用“马”来表示:work like a horse。学习类似表达时,提醒学生注意通过语言对比,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不仅能够加深理解双方的文化,而且有助于英语学习和英文写作。英汉在表达上的差异很大,在学习中注意和积累有关知识,正确运用英语表达式,养成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使写作更加规范,提高表达能力和文章的质量。

3. 指导背诵,发挥范文的作用。

背诵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背一些好文章、好句子、好段落,使学生深刻了解英语的句子结构和变化规律,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提高英语表达能力。众所周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坚持让学生背诵一些好文章、段落、句子、谚语等,在写作中注意引用和借鉴,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教师应尽量提供各种文体的范文,范文不仅要在格式、内容要点、语法修辞上给学生树立样板,而且要考虑到英语的多种表达方法。学生可通过范文比较一下自己的习作,找出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快速掌握英文句子的写作技巧,使文章语句流畅、结构规范、语义清晰,符合英语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

4. 故事接龙,培养写作中的合作意识。

优秀作品的诞生往往凝聚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智慧,更多的是集体的力量。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故事接龙是写作教学中合作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以8—10人为宜),要求学生合作编写一则对话或一个故事。具体做法是:教师给出故事的开头,然后请学生在小组内以接龙的方式,每人续写一、两句话,使故事完整有序、符合逻辑。这种做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及合作意识,对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有效。学生感觉到英语写作不再是简单的文字堆积,而是一种有意义的合作工程,自己的每一句话都是长链中的一节,都关系着整篇文章和整个集体的荣誉。所以他们会用心思考,用心完成,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更精彩。

5. 培养写作习惯,加强写作技巧。

教师要教会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如切题,抓住全部要点,不能遗漏有用信息,但也不能加一些不着边际无关紧要的内容;要抓住不同的文章体裁对时态选用的特点。如:介绍性文体、说明文、书信体等,在表达时常常以一般现在时为主,穿插对过去的回忆(一般过去时态)和对未来的展望(一般将来时态);记叙文、日记等常以一般过去时为主,因为他们常常记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包括即时的感受,也用一般过去时表达;通知、便条等在表达时常常以祈使句为主,用将来时态交代要做的事情,还要注意选用适当的表达方式;留意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在写作时要多从交际角度来考虑。如:在写信时,就要考虑写信的目的,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关系,什么是对方已知或未知的信息等等。对写出的每句话,都要考虑是否能明白地传递信息,是否符合英语的习惯,是否符合写信人的身份;认真对待书写效果。定稿前要打草稿,认真检查无误后再定稿。书写要整齐规范。

6. 坚持写作训练,持之以恒。

写作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和思维创作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奏效。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鼓励学生坚持每天动笔,比如写一篇日记、记一件事、谈一点体会、或者背一些好段落等。只要通过大量的写作知识的学习和写作训练,掌握写作技巧,英语知识就会不断得到巩固。

写作不能急于求成 篇2

可是同时做那么多事情,根本不可能。首先是时间不够,时间就是指尖的沙,容不得我挽留;其次是金钱不够,毕竟家里没有一座金山。不管我如何努力,都还是不能够把它们一起学好。

我把我的困惑告诉了爸爸,他并没有说什么,而是从厨房里拿来了一个瓶子,一个漏斗和一堆玉米,我很奇怪他为什么要拿那么多东西。

他先让我一颗一颗把玉米放进漏斗,我照做了,只见玉米一颗一颗地掉进了瓶子里,是那样的轻松和畅快,我仿佛看到那一颗颗玉米开心快活地从瓶口落下来,来到一方新的天地。他又让我将一把玉米放进漏斗,一把玉米,从那么小的一个瓶口里面放进去。一颗一颗又一颗的玉米,似乎在比赛似的一股脑儿地往瓶口挤,他们将瓶口给堵塞了,没有一颗玉米从瓶口里露出来,都卡在那口子里。这时爸爸说话了:“你看到了吗?”要是你把玉米一颗颗放入瓶里,就会顺利地掉进瓶里。而要是将一把玉米放入,就会将口子堵住。要是玉米不能掉进瓶内,这就好比你,如果你是一样一样慢慢地去学,坚持你总会成功,但是如果你急于求成,那么你最后会什么都得不到。”

金融业对民间开放不能急于求成 篇3

缺乏外部约束机制容易诱发金融风险

不错,民营经济的优越性确实有竞争行业中的诸多例证作为支撑,金融业民营的优越性也有西方发达国家的实况做证明。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法制环境规则体系和信誉机制尚未健全的中国,所谓淮橘成枳,民营经济的优越性在许多方面被环境所扭曲,往往表现为劣根性。

在生产流通领域,民营经济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是建立在股东对经营活动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上的,因此更易于按市场法则进行经营和竞争,体现出较高的效率。但事情一到金融领域就有了不同。由于金融业本身的虚拟特性,由于金融机构可凭信用吸引游资快速扩大资本,金融企业的总资产,很容易就能大大超出股东投入的总股本;经营者拥有很方便正当的途径,可以把资本转移出去。在这种情况下,股东也是可以被收买的,能被大于他所投入股本的资本所收买。

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的约束即成为关键。在外部约束尚未健全、尚不到位的情况下,内部的股东约束很容易被突破,企业就会由市场运作的载体变成“内部人”控制的工具。监督者(股东)被收买的民营经济,相对于公权力掌控下的国有经济,在正常的激励和监督方面,不但没有优势,反而还有劣势。因为公权力对国企的管理和运作毕竟已经有一整套与之相配套的成形制度,予之约束、牵制,但市场对资本的约束才刚刚起步。比之公权力,资本无疑更具有不顾一切的赢利冲动和投机冲动。因此,在环境和制度的约束缺位或乏力的情况下,急匆匆开放金融业,结果只会是酿成大量金融腐败和金融风险,堆砌起更多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即使在实业领域,民营经济也面临类似的诱惑和考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民营企业以获取和吞没贷款作为赚取“利润”,挖“第一桶金”,完成“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一些对国企抱有偏见的人一味指责金融机构“偏国有,轻民营”,却无视民营企业贷款中蕴涵的道德风险,即或偶尔一提也拿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稳扎稳打才是最好办法

实际上,近年来民营经济在实业领域之所以能够相对“健康”地发展,能够循正途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或许与金融机构对民企一定程度的“惜贷”分不开——既然没有“捷径”可走,就只能老老实实走正途,既然没有“劣币”可用来驱逐“良币”,就只有大家都做“良币”。凡是被金融过度“扶持”的企业,很少有能抵御住“走捷径”诱惑的。结果不是过度扩张而导致泡沫破裂,就是弄虚作假东窗事发。当然,“捷径”成功,至今威名赫赫的也不在少数。

国企当然也有类似问题。但因为它受到整套行政管制的约束和牵制,走起“捷径”来没有民营那样无所顾忌。因此总的说来,国企的胆子要小一些,为害要轻一些,许多风险的形成都有历史包袱和政策包袱的原因。

金融业为什么严于对内开放却宽于对外开放?这是因为,尽管在目前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下,对外开放也蕴藏不小风险,因此也要谨慎从事。但对外开放,一方面可因外资的进入带来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加速市场规范;另一方面,先期获得准入的外资一般都会有较强的风险偿付能力——既有强大的资本后盾,其行为又受到巨大的信誉成本制约,因此相对风险较小。

在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治环境等条件尚不具备以前,民营经济的拓展只能一步步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搞一蹴而就,尤其是在金融业等关键领域。民营经济的拓展最好能与市场建设同步,相互呼应。这样的经济转轨,给社会造成的震荡和负面效应,才是最小的。毋庸讳言,中国今天正处在一个经不起多大折腾的敏感时期。因此,金融业的对内开放犹须谨慎。绝不是开放得越快越好,也不是越开放越好。

上一篇:电子油泵下一篇:政府行政效率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