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价值(共12篇)
民间美术价值 篇1
遍布中华大地的民间美术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体系。自由的造型、深厚的情感、奇异的想象, 以及对生命的渴望与赞美都是民间美术的魅力所在。与其它艺术相比, 民间美术还有着鲜明的群体性, 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艺术。这是由它的文化根源、创造动机、思维方式等一整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决定的。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一脉相承。民间美术起源早、范围广、影响深远, 是哺育滋养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母性艺术。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宗教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民间美术这个根源和基础。只有从民间美术这一母体中吸取营养, 才会有深厚的根基和底蕴。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来源, 又是美术创作的基础。民间美术是民间精神、观念、情感的传承载体。
一、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民间美术经过了原始社会, 又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延续、发展。至今我们仍可以从民间美术中看到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对图腾的崇拜、对生殖的崇拜等等, 可以看到阴阳五行等古老哲学思想带来的影响。
秦汉之前, 没有“民间”与“非民间”的界定, 也可以说民间美术涵盖了所有的艺术种类。因为青铜、雕刻、壁画、漆画、瓦当、陶俑等都是由工匠制造的。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 气势雄浑博大, 不仅有写实的、写意的、装饰的, 还有象征符号的、几何造型的等等。可以说秦汉是艺人施展才华的重要时代。
六朝以后, 文人士大夫进入宫廷美术的行列, 用于满足皇族的情趣和审美需要。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民间艺人们又承担了绘制宗教宣传图册、宗教壁画、雕刻佛像的职责。虽然有范本和程式规范的束缚, 但他们仍能不受其局限, 在外来的佛教艺术中注入本民族的思想意识, 使外来佛教形象中国化, 并且赋予神以人性的精神, 融入了许多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创造了中国的宗教艺术。如永乐宫壁画, 规模大, 场面宏伟, 人物众多, 色彩丰富绚丽, 形象一蹴而就, 用线流畅有力, 着色泼辣大方, 构图严谨有致。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文人士大夫的地位逐步提高, 文人士大夫美术逐渐占领了艺术的主流。民间美术强烈、热情、富于生命色彩的艺术则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 反映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地域特征。中国民间美术用其特有的审美观念、造型、用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 形象地体现了民俗文化, 是民族精神的视觉象征。
二、民间美术的类别与材料
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地域、风俗、民族等差异, 民间美术发展到今天, 形成了品种繁多这一特点, 而且美术作品的目的和用途也各不相同, 有供赏玩的造型艺术, 也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就民间美术的艺术种类来说, 可分为六大门类:供奉类、宅居类、服饰类、器用类、贴饰类、游艺类。在这六个类别下又有很多艺术种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影响更广泛, 形成了地方特色, 获得了普遍认同, 成为脍炙人口的代表性民间美术种类和品类。如年画、剪纸、石雕、木雕、泥模、土陶、花瓷、香包、布老虎、木偶、风筝、贵州蜡染、扎染、绞染、蓝印花布、刺绣、织锦、泥塑、面塑、花模、灯彩、砖雕、面具、玩具、竹编、草编、棕编、内画等等。
民间美术与人民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联系密切, 它们的制作材料虽然多是寻常可见的木头、布料、纸张、竹子、泥土等, 但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巧妙, 擅长大胆想象、夸张, 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 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 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 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民间美术独特的美感
(一) 稚拙美
民间美术从原始艺术直接继承来的天真烂漫、异想天开的审美趣味, 就像以儿童的好奇眼光看世界、想宇宙, 能够使现代文明中精神负担沉重的人类得到心灵的慰藉, 使他们暂时忘记种种苦恼而得到愉悦。它不是以和谐为标志的优美, 而是一种不和谐带来的趣味。不注重透视, 喜欢着重表现对象中各组成要素里最富有表现力的一面。
如刺绣布老虎, 造型似虎非虎, 不追求真老虎的凶猛反而绣得很是可爱。太阳眼、人祖鼻、鱼眉, 把儿童形态精神与动物形态交替互渗, 憨态可掬, 稚拙可亲。“十斤老虎九斤头”, 为了突出其表意性, 把老虎的身躯和尾巴都大幅度地收缩, 四肢也变短, 但老虎的主要特征并没有减淡, 反而给予更夸张的刻画, 又圆又大的眼睛, 龇牙咧嘴的神态, 强调需强调的部分, 缩小简化不需要的部分, 充分突出了对自然美的意象化、理想化。
在民间美术中还可以看到类似的画面:耕地的明明是一头牛, 却在两个方向都画上了腿;透过鸟巢可以看到巢内的小鸟;透过母鸡可以看到腹内的鸡蛋;画侧面的牛仍会画上两只眼睛;透过房屋可以看到屋内的摆设和屋中的人等景象。对此民间艺人的解释是:“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真实。我站在耙上向左边晃就看到牛的腿朝那边, 往右边晃就看到牛的腿朝这边;产蛋期的母鸡腹中确实有鸡蛋;屋子里也就是这样的摆设。”让人感觉民间美术就是这样的稚拙、纯粹, 用自己的方式贴近生活。
(二) 和谐美
和谐美的具体形式有对称、均衡、协调、多样的统一等等, 造成安详、平静、舒畅、轻松、完美等审美愉悦。和谐美在各种装饰性图案、纹样中, 在陶瓷、染织、刺绣、挑花、剪纸等品种中, 都占据着极主要的位置。图案纹样规范流畅, 构图对称均衡。
美好、善良、神圣的形象, 如菩萨、佛、送子娘娘、牡丹、凤凰、孔雀等一般也采取优美的造型。这种优美造型, 也是以自然物的基本形态为基础, 对其进行提炼概括, 按创作者的意念需要被选择搭配, 以达到圆满、流畅、明丽等优美效果。如汉族、苗族等民族的织绣中, 具象的形象元素比较多。如凤凰就是对锦鸡的加工变化, 加长其尾羽, 并加上许多的装饰, 头顶加上孔雀的“王冠”、尾部加上孔雀尾羽的图形图案, 使其更加美丽优雅。
再者, 民间美术以生命繁荣为最高的美。民间美术通过积淀形成了一系列艺术形式, 但都与生命、欢喜、圆满、幸福、长寿的内涵和外形有关。如长命锁、百家衣、双喜、福禄寿等字形, 团花、如意、生生不息图案等纹样。以至于使追求完整、圆满、和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态的稳定特征, 成为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理想。
(三) 奇异美
民间美术以其离奇古怪、令人惊心动魄的夸张造型以及神秘莫测构成的强大悬念, 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愉悦。民间美术中这类美感范畴的原型是从原始社会传承而来的。如良渚文化玉琮上的兽面图案、饕餮纹等。此外, 在傩戏、藏戏、地戏面具、社火、戏曲脸谱及木版年画中, 很多造型都发展了怪诞美, 形成了民间美术中丰富多彩、异想天开的怪诞审美形态。
如社火脸谱是隋唐时就流传于民间的古老的面部色彩造型艺术。红色代表忠、白色代表奸、黑色代表正义、黄色代表残暴、蓝色代表草莽、绿色代表侠义、金色银色代表神妖等等, 使观者能够仅仅通过每一个脸谱的色彩搭配就能对人物的性格有很直观的把握。
能体现奇异美的还有互渗的造型。互渗造型是指用互渗的思维方式创造的超自然物种形态的综合形象。这种造型体现了人类无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形成了强大的艺术魅力和奇特的美学趣味。把多种事物的元素拼接在一起, 形成一个整体形象, 如人首蛇身的伏羲, 龙、凤、玄武、麒麟等瑞兽祥禽等就是把多种动物的优点特征综合得到的形象。
四、结语
由于地理、人文、历史、哲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才有了各国家、各民族艺术的林林总总, 越是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 就越是容易被其它国家关注和喜爱。据传鲁迅先生曾说:“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民间美术作为原始文化的嫡系传承, 通过集体无意识或集体表象传承, 最直接、最完整地继承了原始阴阳五行哲学。“天人合一”观念成为民间艺术的深层文化内涵, 使得民间美术显示出一种浩然、博大的民族群体精神。生发出的特异的凝聚力和深厚的审美魅力, 使其不同于服从皇权的宫廷艺术、不同于服从宗教教义的艺术, 也不同于服从客观物象的写实艺术与服从自我的西方现代主义美术, 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因而, 民间美术具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民间艺术在历史上一直是相对于官方艺术而存在的, 但千百年来却蕴含了民间艺人们无数的智慧。民间艺术永远是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宗教美术、现代社会新的美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现今这个世界文化交流、互渗的时代大趋势的影响下, 我们要注重保留人类艺术的差异性, 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有的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
摘要:由于历史的积累、传承的变迁和地域、风俗、民族等差异, 民间美术发展到今天, 形成了品种繁多这一特点, 而且美术作品的目的和用途也各不相同, 有供赏玩的造型艺术, 也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就民间美术的艺术种类来说, 可分为六大门类:供奉类、宅居类、服饰类、器用类、贴饰类、游艺类。它们的制作材料也多是寻常可见的东西。其本身蕴含的稚拙美、和谐美、奇异美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独有的美学价值,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份民族文化资源。
关键词:民间美术,精神内涵,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6
[2]杨学芹, 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0
[3]滕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6
民间美术价值 篇2
1、通过对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简介和欣赏,使学生了解它的特点、品种与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爱好和兴趣;增进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重难点
1、重点:工艺美术和民间工艺美术的区别。
2、难点: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爱好和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课前准备
CAI多媒体光盘,其中尽量收集当地工艺美术品。
五、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三月三》,介绍童年时代放风筝的情景,以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㈡解决重点
介绍民间工艺和一般工艺的区别
民间工艺:实用经济与美观的结合较好,善于化腐朽为神奇地进行巧奇天工的创造,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质朴健康。
1、是劳动人民为适应并满足自己生活和审美的需求而创造的,大部分属于生活日用品,它根植于民间,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制作的材料就地取材;
3、为手工方式制作的;
4、它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的特征。
一般工艺:虽因物质条件、生产条件优越而有便于发挥工匠艺术家的聪明才智,但却,由于材料价值过大,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不利于资源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㈢民间工艺美术的种类。
民间工艺美术范围广泛,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有服装类、服饰类、器皿用具;雕刻类、竹藤柳草编织类、染织绣类;玩具、家具、车舟、建筑装饰以及戏剧人物造型等等。
(以下为课件内容,其中穿插图片)
1、民间雕刻工艺
⑴石雕:
①浙江青田石雕(出图片)
②福建寿山石雕
⑵木雕
①浙江乐清黄杨木雕(出图片)
②浙江东阳木雕
③广东潮州金漆木雕
⑶竹刻
上海嘉定竹刻
2、民间编织工艺
竹编、草编、藤编、柳编、棕编、麦杆编等。
(出《提盒》、《垫子・草盒》)
3、民间染织绣工艺
我国染织绣工艺的两条发展道路:
一是民间劳动者自纺、自织、自染、自绣、自用;
二是由官方设置染织绣机构组织生产。
(出《绣花鞋》等图片)
4、剪纸工艺
⑴北方剪纸:
风格朴实粗犷,造型精巧简练;(出图片)
⑵南方剪纸:
构图繁密,剪刻精工秀丽。
(出图片)
5、玩具工艺
是供儿童玩耍、观赏的民间传统工艺品
江苏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彩塑、山东高密彩塑、北京布老虎、北京、天津等地的风筝等。(出图片)
6、彩灯工艺
上海龙灯、广东走马灯、硖石彩灯、泉州料丝灯、北京宫灯等(出图片)
7、民间戏剧人物造型
⑴傩戏面具
造型夸张,上色大胆
显得古朴、洗练、浪漫、诡奇
(出图片)
⑵社火脸谱
是从我国古代祭祀活动中的一种化妆表演形式延续而来的(出图片)
⑶木偶戏
著名的有泉州木偶、广东木偶、四川木偶、泰顺木偶等
⑷皮影戏
造型雕刻精巧优美,犹如窗花剪纸,色泽明快,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出图片)
㈣小结
学习的目的,重复民间工艺美术和一般工艺的区别及民间工艺美术的种类。
民间美术价值 篇3
[关键词] 民间美术 学校美术 教育 意义
一、民间美术在现今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当中,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美术教材、设置课程,但实施的效果各地不同。有些省编教材设置的美术教材内容中,有一部分与民间美术相吻合,如“人美版美术教材中,第十四册第七单元《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有一定的认识,并进行探索运用,人教版美术教材中,有民间剪纸课程的设置,虽然这些课程有些部分内容涉及民间美术,但数量十分有限。有些地方补充了民间美术内容,但却处于一般“应付”层面,并未将其作为正式的课程纳入课程教学。实际上是认为可有可无,没有认识到它的意义与价值,只片面强调西方领域中的素描、色彩、油画、水粉等课程内容,而忽视民族美术的教育,尤其是民间美术的教育。其结果是我们的学生对现代、西方美术知识了解很多,但对本民族的美术知识了解甚少。认为民间美术是乡下人的艺术,并非阳春白雪与非主流。还有一些地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补充民间美术内容,对于民间美术的教学还是处于空缺状态。
在大学和专业美术院校的美术教育当中,如“2002年,江苏大学成立了民间美术研究所,该研究所以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为宗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发觉,整理和研究工作,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绝活技艺融入到教学之中,并以此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这里可以看出各高校在民间美术教学中的认识较好一些,但对于民间美术教学的深度还是不够,只是重在了解,没有对其开发和利用。这种状况对于学校教育来时是一种严重的资源闲置,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唾手可得的课程资源,有待于我们重新正确认识民间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
二、民间美术的释义
在了解了民间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现状后,我们来认识民间美术的概念和内容。
(一)民间美术的概念
提起民间美术我们都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农民、乡土文化、祭祀;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内容。因此可以看出民间美术史是生长和发展于传统下层民间社会的,其创造主体是包括一般劳动者、手工艺人等在内的劳动群众,接受对象也是平民百姓。民间美术在古代是区别于贵族的宫廷美术、士大夫的文人美术和佛教等的宗教美术而言的,在现代则是相对于专业美术家及其创作而言。因此,民间美术指的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美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
(二)民间美术的内容
民间美术的内容极为广泛,它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它的过去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现在是丰富多彩的人民大众生活的艺术体现。首先,它包括存在的自然景观,大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存在,是最广泛的审美对象。其次,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形式与作品是构成民间美术的主要内容。这包括用于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木石雕刻;生活中的用具:陶瓷器皿、竹木器皿;用于衣饰的印染花纹、刺绣;用来装饰生活空间的剪纸、织锦、年画;用来娱乐的儿童玩具如泥塑、面塑和娱乐戏曲中的皮影、木偶等;在各种民俗节庆活动中出现的花灯、风筝;婚丧嫁娶中用来渲染气氛的物品等;用于宗教信仰中的各种神的雕像如财神、观音和各种门神版画等。
民间美术以其简洁的造型、完美的功能,在精神和物质上满足了劳动者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其通俗的形式受到劳动者的欢迎,并为劳动者所掌握和运用。它是人民淳朴之美的结晶,反映了质朴的审美观念。
三、民间美术的存在意义
实际上,民间美术之所以引起劳动人民的重视是在于它不但是“审美”意义上的艺术,更是“实用”意义上的艺术。
(一)民间美术是各地历史的见证
民间美术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又是历史的见证,是当地人们创造历史的物证。它能为我们的学校美术教育提供丰富而又形象的史料。过去我们都是从文学、古籍中了解艺术史,然而这种艺术史是史学家用语言描述出来的,艺术史究竟是怎么回事,过去流传下来的民间美术作品就是一个最真实的讲述者。它讲述着世代人们曾经怎样地生活过,当我们看到这些物品的时候,会想起昨天,正是这些东西将历史与现实贯穿起来,正是这些昨天让我们明白自己的位置所在。然而,也因为民间美术是历史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与条件,当这些环境与条件不复存在的时候,它们也随之退出历史的舞台。虽然这是历史的必然,但当它们消失的同时也是我们失去历史物证的同时。
(二)民间美术是民族多元化的标志
人类学家基辛指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间的差异,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可能会剥夺人类一切智慧与理想的泉源,以及充满分歧和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我们迫切需要了解人类的多样性,文化人类学研究世界各地人类的生活方式,他们最后获得的智慧就是多样的智慧。……从人类差异的研究,我们对人类社会的可能性会产生灵感。”多元文化的形成是单个的地域文化和谐共存的结果,可以说没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多元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在生活中会受到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空间位置及特定文化心理结构的制约,因而在文化上会表现出地域差异。民间美术蕴含着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而地方特色正是体验人类文化丰富性与多样性之所在。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容易被其它形式的文化所同化。因此需要在学校美术教育中介绍民间美术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护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提高认识多元文化的意识。
四、重新正确认识民间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
广西北部湾民间美术价值研究 篇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由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四个城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 在交通、物流的规划中还包括玉林和崇左两市独特的区位, 悠久的历史和多族群的文明, 造就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拥有丰富的特色民间美术资源, 为北部湾地区文化产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 壮锦与绣球
壮锦是广西壮族妇女用多种颜色的丝绒和细纱精心编织的著名的手工艺品。壮锦精美的编织工艺, 绚丽多姿的色彩搭配和内涵丰富深刻的图案, 是壮族妇女心灵手巧和富于创造的结晶, 储存着壮民族丰富独特的文化信息与历史记忆。另一个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作品就是绣球它作为广西壮家人的定情物和吉祥物, 是广西极具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广西绣球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大多为12瓣, 每瓣都绣上各种吉祥物, 如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其结构独特、选料考究, 且全部以手工制作, 做工精细小巧玲珑, 色彩鲜艳, 是世界上最精美的绣球。广西曾做过超大绣球供日本国立民族博物馆收藏, 同时为迎接港、澳回归分别制作直径达1.97米和2米的超大型绣球;为庆祝申奥成功, 制作了直径达2.2米的超大型绣球;为迎接中国-东盟博览胜利召开, 制作了直径2米以上的超大型绣球等。
(二) 北海的贝雕与京族哈节文化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 高挂着两幅贝雕画《程阳桥》和《真武阁》, 这两幅作品均由北海贝雕艺人金永光生前独立制作及与他人合作完成。此外2013年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 北海贝雕作品《锦上添花》在全国2000多幅参展作品中脱颖而出, 摘得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奥斯卡奖的“国信·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贝雕, 顾名思义, 是用各种贝壳制成的艺术品, 贝雕是海边人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三面环海的北海, 海岸线盛产各种贝类, 海边人把小一点的贝壳穿成串, 挂在颈项或手腕, 当作装饰品。这种对贝壳自然形态的利用和初步加工, 是贝雕工艺的发源, 在北海已有悠久历史。从贝串、贝堆、平面贝雕画到立体贝雕, 经过多年的发展, 北部湾的民间艺人不断发现、创造、继承和创新, 使北部湾贝雕艺术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 成为广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一朵奇葩。《富贵锦绣》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前来南宁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东盟国家领导人。京族是我们国家55个少数民族中唯一的一个海洋民族, 与海为生, 与海相伴。而京族哈节就是其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 它有着非常鲜明的民族、地域还有海洋文化特色, 具有强大的文化魅力。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 崇尚自由的天性, 其较之内陆文化更为开放、包容的精神, 始终影响着逐海而居的人们。日复一日的海洋生产生活, 为京族传统文化注入了浓郁的海洋气息。而一年一度的哈节, 正是京族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的缩影。在京语中, “哈”即“歌”, 哈节即京族传统的歌节。每逢这一节日的到来, 京族同胞即身着节日盛装, 载歌载舞, 以丰富多彩的祭祀和庆祝活动,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三) 钦州坭兴陶
兴陶 (学名:紫泥陶) 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 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 按软六硬四混合, 骨肉得以相互支撑方为上品。深藏于山腹地层, 天然洁净、泥质细腻、绿色环保, 且含有铁、锌、钙、锶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丰富矿物质。成品后的坭兴陶器古色古香、光润柔和、音质铿锵、耐酸耐碱、绝无毒性 (铅镉释出量为零) , 它独具透气而不透水的天然双重结构使得器皿内氧分充足, 有利于食物长久储存。坭兴陶土质奇特, 在装饰艺术上采用传统雕塑技法, 纯手工制作、工艺精美、器型变化多姿, 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近百年来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家级展览会评比并获大奖40多项, 产品远销东南亚、东欧、美洲以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历代珍品更为20多个国家级博物馆所珍藏。
(四) 北流型铜鼓和玉林羽毛画
铜鼓是一种铜铸的敲击乐器, 既是古代部落首领的权力和财富象征, 又是祭祀和庆典的敲击乐器, 表面有精美的图纹。1966年, 广西考古工作者在北流县发现了铜石岭汉代冶铜遗址, 经过研究和分析, 认为广西北流铜石岭遗址不仅是汉代冶铜遗址, 而且是铸造北流型铜鼓的遗址。北流型六蛙铜鼓-故宫藏品, 以广西北流县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 其特点是体积高大厚重, 鼓面大于鼓胸, 部分鼓的面沿下折形成“垂檐”, 鼓腰缓缓收缩, 附环耳;遍体饰以精细的云雷等几何花纹, 鼓面的立蛙一般瘦小无纹, 鼓面背部有调音铲痕。玉林羽毛画, 是以各种禽类的美丽羽毛为原料, 借助传统的国画构图法及雕塑、木刻、装饰工艺等表现手段制作的一种图画。而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玉林市工艺美术厂, 便是羽毛画的集中生产地。这个厂生产的羽毛画曾远销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国、法国、西班牙、希腊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综上所述具有独特区位的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和东南亚国家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心之一。这里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是今后北部湾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合作的重要资源和基础。
二、广西北部湾民间美术的当代价值
北部湾民间美术的价值包含文化艺术价值和经济实用价值, 北部湾民间美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 根植于乡土中, 形象地、直接地、全面地体现了中国民间和民族文化。文化艺术价值主要指艺术审美和文化传承而言。在非物指纹化遗产研究日渐炙热的今天, 民族民间美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是我国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形象大使。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北部湾民间美术在其产生、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 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 洋溢着一股雄健、浑厚之气和纯朴自然的艺术情趣, 表达了广西北部湾人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当代美术教育应注入民间美术教育意识, 提高全民族的艺术素质, 奠定良好的价值观, 文化修养, 传承传统文化精粹, 维系民族情感, 促成民族文化共识, 保障社会团结。此外民间美术的文化艺术价值对外则有利于树立在世界上文化大国形象。正是因为民族文化具有这样的文化艺术价值, 自2003年以来, 广西与东盟各国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近70起、上千人次, 其中包括官方交流、民间往来、商业演出等, 内容有艺术展览、文化艺术研讨、文化考察等多个方面。
北部湾民间美术经济实用价值是因为它属于生活实用艺术, 具有发展经济的作用。从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看,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民族民间美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涵盖了经济的、市场的、产业的.乃至就业和旅游的价值内容。为此通过对北部湾民间美术资源的普查与筛选, 了解民间美术资源的形式特点, 探究民间美术资源经济价值, 寻找适合本土资源利用开发的途径, 选择北部湾民间美术特点突出, 具有实用价值的民间工艺品进行开发利用意义重大。
三、广西北部湾民间美术价值实现的几点建议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加快的背景下, 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水陆相连的省区, 广西在推动中国-东盟友好关系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目前文化产业正成为广西加强与东盟国家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载体。
据了解, 广西正全力做大做强以桂林山水、北海银滩、乐业天坑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 以壮锦, 靖西绣球、临桂三皮画、北海的贝雕等“一地一品”为代表的民间工艺品牌。为此结合北部湾经济发展趋势, 北部湾民间美术的价值实现可以按以下的三个步骤实施:
(一) 加强政府的导向作用
2008年1月16日, 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把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期为2006—2020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 广西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广西与东盟各国经贸往来的日益密切, 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合作更具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的发展, 北部湾的民间美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家政策支持为北部湾民间美术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前提条件, 可喜的是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 中央下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 可以看到鼓励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已成趋势, 所以借助政策支持和企业资本介入是民间美术得以发展的保障。一方面, 政府要加快民间美术产业结构调整, 将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结合起来。另一方面, 加强对本省民间美术资源的调研, 优先发展一批影响力大、有市场前景和合作前景的资源项目给予专项资金的支持, 在政策上进一步给予倾斜。
(二) 民间美术资源与本地旅游文化结合
无论是开发多元新品工艺, 抑或将传统转化为时尚的能力, 工美行业的发展仍要落到对行业规律的把握。当前我区不少工艺品欣赏价值虽然很高, 但形成产业优势的工艺品甚少。工艺美术业与我区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力也欠缺。常在广西多处旅游景点发现, 旅游纪念品多是千篇一律, 抑或舶来产品, 鲜见广西特色工艺。工艺若与旅游相结合, 不失为一门生财之道。“新”需与“古”融合, 才有强势之力。我区工艺生产多为分布零散的小微企业, 需把现代化科技手段和经营理念运用到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之中, 提升个体作坊发展模式, 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区域, 建立现代工艺产业体系, 方能夯实特色实用的工艺品牌。
广西省乃至全国现阶段旅游纪念品千篇一律。旅游纪念品的最大特点应该是: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的精华。从这一点说, 民间美术最能成为旅游纪念品——这是由民间美术的地域性所决定的。广西有很多的民间美术资源可以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纪念品, 比如, 壮锦与绣球, 北海的贝雕, 玉林羽毛画等。我们要从文化价值和社会需求等方面做深入的研究。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传统观念比较封闭导致绝世技艺面临失传。自古以来民间工艺一直以各自为营的方式存在着。这种农耕文化的特征是以家庭式或师徒制的方式沿袭着, 具有极大的技术封闭性。由简单到复杂, 徒弟跟着师傅照着做, 他人则秘不可传。很多绝技都技随人而亡, 永久失传。直到今天, 多数民间工艺还只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引导与开发民间工艺, 传承民族文化显得优为重要。加强对本省民间工艺资源的调研, 选择一批影响力大、有市场前景和合作前景的资源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及影响力的民间工艺品牌, 以文化来带动地方的旅游。
(三) 树立民间美术产业品牌意识, 积极拓展民间美术市场
在大批民间美术资源开发过程中, 许多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面对变化多端的现代审美市场, 没有足够的准备和积累, 产业品牌意识不强, 在商品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许多传衍数百年的民艺名品遭到市场无情地拒绝。在商品化的时尚审美观念的强势冲击下, 传统民间美术作品形制也过分受“民间性”的影响, 很难打入国内外艺术市场和现代人的生活领域。树立民间美术资源产业品牌意识非常重要。此外适当改进经营模式, 促使民间美术品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在当今经济大潮中, 民间美术既不能丧失民间美术的原真品味, 又要适应现代人文化消费心理的变化;真正促使民间美术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 形成有效的销售能力。目前广西民间美术产品多集中于旅游区及个别农贸市场, 产品的销路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要拓展民间美术市场, 首先要知道现在市场最受欢迎的民间美术产品是哪一类, 根据市场需要, 结合美术作品特色, 赋予民间美术文化内涵, 加上现代科技创新创造出让广大消费者乐于接受的带有现代时尚品味的民间美术产品。所以民间美术产品的创新是民间美术产业化的前提, 也是开拓民间美术市场的基石。此外, 拓展民间美术市场应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技术, 可以借助电视、广播、网络宣传自己的产品, 或借助专业广告公司, 对产品进行合理定位和包装, 打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风格, 将地方特色和商业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民间美术资源才能充分得到发展。
(四) 加大民间美术后备人才的培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因素, 广西北部湾民间美术产业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还需要相关从业人员的努力。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民间美术传承人断代和人才匮乏的问题。当前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由于年龄、社会环境等因素已不能担负起大规模培养民间美术后备人才的需要, 因此学校教育就成为普及民间美术, 培养民间美术从业人员最好的场所, 尤其在一些艺术院校或有相关专业的综合性大学, 我们的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与时俱进, 把推动民间美术的发展作为战略目标, 外聘一些在民间美术方面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来充实我们的师资力量, 只有从事民间美术人员的增多, 才能将更多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和精湛技艺推向社会。一些高校推出的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高校与社会、经济、科技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改变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同经济、社会、市场、科技相脱节的状况。明确艺术设计是一种社会生产力, 艺术设计同社会与市场联系紧密, 艺术设计必须面向市场需求, 民间美术后备人才的需要, 值得推广。
(五) 与教育相结合, 体现它的审美功能
民间美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体上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民间美术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促进又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抢救保护民间美术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合理开发利用它们的潜在价值, 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开办民间美术研究专业, 欣赏北部湾民间美术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艺术修养。把民间美术融入当地的美术教育中, 培养学生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实现民间美术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君兰.浅谈民间美术的变化趋势[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04) .
[2]朱晓红.南阳民间美术[J].文史知识, 2008.5.
[3]周贺.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J].东方艺术, 2005 (19) .
[4]亢进.广西少数民族实用工艺美术研究[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
[5]赵伟乾.远古的回音——浅析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J].美术大观, 2009 (07) .
[6]李鑫.略论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J].艺术百家, 2007 (03) .
[7]唐家路, 潘鱼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0.
[8]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应把民间美术资源引进美术课堂 篇5
应把民间美术资源引进美术课堂
[摘要]:文章介绍了贵州民间美术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其问题的方法即在学校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同时阐述了把民间美术资源引进美术课堂的策略,民间美术的课堂教学承栽着传承和发展的重任,民间美术进入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意义。
[关键词]:贵州民间美术资源 引进课堂 引进策略
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在“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的序言中是这样描述:“中国是一个工艺美术十分发达的国家。贵州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尤其发达的省区。表现为不同的刺绣、挑花、陶艺、木雕、漆作、剪纸,世代相传,这样的遗产实在万分珍贵。趁现在这些东西还存在着,趁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应该去做一些抢救性的工作……不同地区的人就可能看见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想想他们都是出自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劳动者之手,都是出自那些从来没上过学堂,受过正规教育的民间艺人之手,却又是那样的精美,那样经得起任何审美法则的和尺度的挑剔,我们都会心存感动……”.而今受到现代信息不断的冲击,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正在逐渐消失,贵州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呼吁保护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贵州的现代美术教育如何妥善保护和传承贵州民间美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持着相对的完整,一些民族工艺仍保存着古朴原始的自然生态与和谐风貌,民间美术资源遗存相对完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贵州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已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传承关系上,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青少年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使本地的一些民间美术品种产生了传承的危机。
其次,民间美术在很多人心目中丧失了地位,通常当我们提到“民间美术”常常会听到“太俗气了,难登大雅之堂”之类的言论,其实只要是真正了解欣赏民间艺术的人,都能感受到它质朴而强烈的艺术魅力。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蕴涵民族性的艺术创作更具感染力。不理解、不欣赏,不爱好,甚至不屑,形成审美观上的一种偏见,这是民间艺术在现代人意识上的一种较普遍的反映,这种意识严重地影响到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民间美术的教育缺失,目前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本地传统文化的课程更少。许多学生在整个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就没有通过课堂接触过民间传统文化,甚至有的高校亦未涉及当地民间美术的教学。
另外,对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很少,重视程度不够等等。这些都是造成贵州民间美术衰败乃至消失的重要因素。如不重视和抓紧抢救保护,脆弱的文化生态环境会在现代工业文明中迅速地消失。保护民族美术文化要从教育人手,要使民族民间文化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必须使民间美术进入课堂。
二、贵州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首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地方学校不可能有现成的民间美术教师,一是通过短期培训、边学边教或选派热爱民间美术专业、事业心强的骨干教师专门进修。鼓励美术教师承担民间美术研究的课题,专心钻研备课,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另外,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兼课、举办讲座或作技艺表演。早在上世纪初,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曾经邀请民间艺人来校为师生授课,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二、加强地方高校美术专业的和非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美术专业学生民间美术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内容可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赏析、民间美术工艺品的设计制作等。如蜡染、陶艺、剪纸等都可进入课堂教学。对民间美术有浓厚兴趣的专业学生还可以进行选学,内容为:贵州民间美术采风考察、民间美术创作设计。对非美术专业的学习可列选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欣赏等。
第三、加快贵州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研究和完善教学设备。各地方高校应组织编写具有地方特色、高质量的教材。鼓励教师认真编写课堂讲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锤炼。民间美术教学既是理论课、欣赏课,又是技能课,需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如参观考察、手工制作等。因此,要有足够的专业教室和校外实习基地,配置性能质量较高的教学设备和专用工具。
第四、举办民间美术讲座,不定期的邀请当地一流的民间艺人来校园办讲座,以座谈、现场表演及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同学们了解民间美术精湛的技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对一些难以实施课堂教学的民间美术种类,应多以讲座、视频等形式加以介绍,这样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让学生对家乡民族文化有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对家乡民间美术的热爱之情。
第五、建立民间美术研究所,地方高校应成为民间美术的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民间美术研究所由专业教师组成,并吸收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参加,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实施民间美术教学工作;搜集、整理民间美术资料,进行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和表现形式,开发设计现代民间美术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第六、建立民间美术陈列室,展示优秀民间美术作品,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了观摩欣赏作品的场所,让学生有机会经常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是对当地博物馆收藏的补充。陈列室除收藏陈列社会上有价值的民间美术品及有关资料外,还可收藏陈列师生临摹仿制或创作设计的作品,便于学生参观学习。
第七、建立民间美术的校外实训并重视田野调查,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的教学,还应让学生走出去,与当地民间艺人交流,虚心请教,深入民间体味当地民俗活动与民间美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进行调查研究。
将贵州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来,可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贵州民间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免遭断裂与绝迹的命运,并能不断向前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民间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有了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民间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给学校现代美术教育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民间美术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给现代美术教育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杨晓辉《贵州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贵州人民版社10月
[2]吴禾《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建构》泰山学院学报3月
在中学美术教学引入民间美术 篇6
【关键词】民间美术 中学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16-02
艺术源于生活,民间美术又是艺术这个大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民间美术是实用性与审美性有机结合的一种传统民族艺术,它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具有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审美功能,更具有长期被人们所忽略的教育功能[1]。201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再次着重强调“关注文化和生活”。阐述民间美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是深刻的,学生应对中国文化加深理解,既有助于拓展美术学科的学习范围,也有助于民间美术的交流与传承。将其引入中学课堂,为中学美术教育所利用,并且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2]。
一、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内容和实践的意义
1.民间美术引入课堂丰富了中学美术教学资源
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建议各地要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开发地方美术资源。现阶段在理论方面还是西方美术理论占主导地位,由于中学生平时对美术接触较少,加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要一下理解的确很难,民间美术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看到接触到的东西,同时我们又是每天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斌不需要刻意学习和理解,润物于无声,这是一种自然的浸润文献[3]。同时民间美术内容很丰富,如宁夏民间刺绣,民间剪纸,民间彩塑等等都可以作为学校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各种民俗活动,如满月礼,结婚礼,丧葬礼,节令,庙会,也可走出课堂,走入乡间,走访民间艺术传承人,了解民间美术的历史,特点,艺术特色,了解民间美术背后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这么多的途径,这么多的渠道,这么多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积极性,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在快乐游玩的过程中愉快地接受教学。教学效果自然不在话下。
2.民间美术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民国时期,我国早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美育》中指出,教育要以德育为中心,强调德育的重要作用。民间美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的内容很多。美术教育又处在教育的大范筹中,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最根本目的,尤其是的德育的提高和发展。在义务教育进行之前,我国民间艺人是身处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群众,文化水平不高,他们的创作题材多来源于生活与先祖们代代相传的故事,所以民间美术作品在构思与创作过程中深受中华文明与传统道德的感染。民间艺人通过匠心独运的制作,将中华文明与传统道德的精粹融入到民间美术作品的制作中,我们可以在民间美术作品上常常见到: 象征“孝”的卧冰求鲤,象征“悌”的孔融让梨,象征“信”的曾子杀猪,象征“敬”的程门立雪等题材。这些民间美术作品蕴含中华文明传统美德,使人在欣赏的同时受到中华文明与传统道德的熏陶,起一定宣传教育作用。民间美术以图画、剪纸、皮影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中华文明传统美德,具有教化作用,使学生在欣赏、娱乐之余能够更直观的了解中华文明[4]。罗丹说美随处可见。对于我们,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为了发现、认识、创造美,就需要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学习掌握对世间的真善美丑的正确的认知力,鉴别力和判断力。
民间美术是各种学科的综合体,例如民间剪纸中有数学,几何知识,纸要折叠,折叠之后图案会成倍数增加,展开之后的图形有会是如何,我们要有一个空间概念的理解;剪纸中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又是历史文化知识;剪纸中的戏曲人物脸谱,又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知识;各地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都有其形成的不同地理特征这是地理知识;面塑的立体造型方法又涉及力学,几何,雕塑的知识;皮影有是光,电,色,影的艺术,又有很多物理,化学,美术的知识等等,民间美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民间美术与很多知识之间存在很多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民间美术教学把多种学科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综合的全面的素质。
3.民间美术的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打当地的历史文化,并促进本地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民间美术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的祖辈留给我们的珍贵艺术遗产,它的身上储存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化的、历史的、宗教的、审美的、伦理的种种信息。在经济开发的大潮中我们不能不加干预的任她自生自灭,传统文化的缺失,将造成民间美术的日益消亡。失去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之后,我们也将失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那么我们今后的发展更是不敢想象的。在当下需要我们重新认知、了解,继承和发扬它。所以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之有效地保护措施加以防范, 否则民间美术一旦失传,我们将无以为继, 原生态的民间美术也将一去不复返了,这样的后果是令人不寒而栗的。因此,作为传承和保护当地传统民间美术的民间美术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民间美术与课堂教学创新融合
1. 欣赏课中
在剪纸和花馍的造型表意中都注重象征性,不仅看重生动形象外在的表现形式,更重视造型蕴含的象征意义。象征性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达相似或近似的概念、情感和思想,其造型特点通过谐音与寓意得以实现。谐音象征是民俗文化力较为显著的特征。在民间艺术中都可以看到谐音象征的影子。在面塑的造型中谐音象征的运用随处可见。如“鹿”,谐音“禄”,象征着加官进爵,高官厚禄;“鸡”,表“阳”谐音“吉”,“羊”,为“祥”,两者结合象征吉祥如意;“莲”,谐音“连”,“鱼”,谐音“余”,将莲与鱼放到一起象征连年有余。佛手象征福。 寓意象征较常见,主要有形象,意义,意象寓意等。形象寓意是以事物的形象来寄托一定的含义,如莲花寓意“女”和“阴”;意义寓意是比如用果实累累的葡萄,石榴多子来寓意“多子多孙”。用鸳鸯是成双成对来表达婚姻美满,出双入对,常用鱼戏莲的造型形象来寓意爱情甜蜜。而在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中的中国画欣赏课中的第二课借物寓意中说,借物寓意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抱负,志趣。在表作者的“意”时,就借以具体“物”体来表达。使作品更巧妙,更充分,更有感染力。这是写意画非常重要的特征。例如在齐白石《祖国万岁》中描绘一株生机盎然的万年青,枝叶饱满茁壮,花色鲜艳夺目,来表达作者对祖国繁荣昌盛,万年长青的美好祝愿。再如宋代郑思肖的《兰花图》用墨作兰,花叶萧疏却不画土地,表达国土被夺,忧伤屈辱,寓意宋人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就可以把民间剪纸,花馍和国画一起加以欣赏。就可以更好的利用日常所见的通俗易懂的民间美术,加深对国画中抽象的借物寓意的理解。endprint
2. 写生造型课中
花馍供品是人们内心意绪情感的物化表达,而非直接复制。供品的制作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内心情感对事物本身进行了加工改造。以概括的手法展现出事物的本来面貌。造型概括大胆取舍,强化特征。夸张、提炼、达到神似。在岚县花馍中的面老虎为例,将老虎兽中之王加以提炼概括,突出强化一个大大的王字在老虎的额头上,而对于老虎的四肢以简化处理。再如做兔要突出红眼,长耳;鹿要夸大鹿角;狮要突出大嘴和鬃毛等等。这样的造型就使对动物的一种高度的提炼概括,过程式,先造大的形状轮廓,再慢慢加入细节,最后画龙点睛。这与素描的造型是不谋而合的。在七年级上册人物写生的素描教学中就可引入以上这些民间美术的造型方法,从中化解素描教学的造型练习中,概括起型的难点问题。使素描教学变得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3.设计课中
剪纸是宁夏民间最常见的民间美术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 剪纸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已不在限于单纯的装饰图案“喜字”和“窗花”,伴随着新的设计理念的发展并与当代设计结合在一起,呈现不同的面貌 ,衍生出更多新的使用功能。有运用剪纸的剪刻技法创作出各种创意独特的图案,如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中使用的图案。也有把剪纸的纹样加以提取并同生活用品相结合的日常用品图艺。为了是设计作品有所突破,一些设计师在镂空艺术的视觉特质中找到设计的灵感,创作家居设计作品;也又在服装设计融入剪纸团的。上海世界博览会里有很多的剪纸元素,波兰馆的龙,澳大利亚馆的蝴蝶饰物等,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我们可以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二单元第二课设计纹样中也可以民间剪纸的内容,比如,在剪纸团花的制作的过程是先将纸折叠,再将图案画于纸上,剪好后展开,但我们所画案,好不好看,符合不符合你预先的设计,这是很难说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展开后观察图案,并进一步做修改,并在此折回原样,重新画图再剪,循环往复,经过多次我们才能设计制作出漂亮的剪纸作品。而纹样设计也同样是这样的过程,先写生后变化,变化中还可以象剪纸一样添加纹样,就如剪纸中,剪好动物大轮廓之后可以在动物身上加如一些图案,如漩涡纹,锯齿纹。而图案也为了装饰效果,可以大胆添加纹样,这也是图案设计中最常用的方法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从中了解掌握纹样的实际的设计制作过程,也使晦涩难懂的创新设计变得水到渠成。
三、总结
本研究从民间美术融入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作为切入点提出一点方向进行浅显的探讨。无奈人力、时间的有限,研究很不深入,离课堂教学实践还有很大距离。地方民间美术应用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配合,仅凭数人之力,远远不够,由此看来本研究更是沧海一粟,所以如果要进行深入研究,必先有一个较详尽细致的统计,需要有更加全面、广博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作为基础,更为严谨的教学过程及评价总结。总之,盼望能有更多的同行加入到此项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1]靳之林.论中国民间美术[J].美术研究,2003,(03).
[2]杨先让.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位置[J].美术,1988,(07).
[4]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150.
民间美术价值 篇7
关键词:西海固,民间美术,信仰,补偿
西海固民间艺术之所以产生的原因, 就是更深层次的隐藏在人们潜意识当中的生理、心理需要, 就是为了克服愿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幻想通过精神意识的表达来实现潜意识层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需求, 通过“实用动机”这种民间艺术普遍的创作动机的帮助下渴望达到统一, 使自己的心灵上得到补偿。因为西海固人生活的太苦, 悲剧太多, 民间艺术家想借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来补充生命的力量, 鼓励自己勤劳善良、朴实坚韧的生活勇气, 这样才能满足审美心理的需求, 才能调解审美心理的平衡。
民间美术的这种艺术需求, 更多的是心灵上面的需求, 而心灵上面的需求, 又来自生活, 有了对生活的体悟与感受, 再加上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 就会无形中产生一种潜意识, 而民间艺术就是为了这种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模式, 需要决定功能, 民间艺术的美学功能就是这种需要的满足。
一、表达愿望, 实现幻想
中国文化是农耕文化, 而农耕文化是人与自然界最根本的接触, 是农业文明最初级、最朴素的基本生产形式, 这种生产形式最受自然界的干扰, 从而形成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恐惧, 这样就形成了原始自然崇拜信仰, 他们信仰神灵, 意识到神灵会给他们带来吉祥, 来年风调雨顺, 丰衣足食的生活, 为了回馈自然界和神灵, 他们就要许愿, 而许愿是西海固地区最基本的民间信仰形式, 而这种信仰绝大部分是对神灵的许愿, 这种许愿是建立在以民间工艺品作为交换的具体形式来实现神灵保佑自己愿望的目的, 比如像西海固民间社火的操办、迎喜神、祭灶神等民俗活动, 都充分体现了民间老百姓祈求神灵的庇护, 他们在制作工艺品时可谓极其尽心尽力, 生怕有任何的瑕疵和不足, 因为他们认为为神灵献贡品, 关键是要心诚, “心诚”则灵, 只有这样, 就可以实现许愿者在心理上的祈求, 他们就可以摆脱焦躁不安的痛苦, 就可以保佑全家人四季平安、吉祥如意了。
西海固地区在生产力低下, 交通闭塞, 生活单调的各种困境下, 人们的精神意识形态却并没有被残酷的现实世界所束缚, 各类民间艺术的创造却恰恰成为了表达内心丰富情感世界的支点。他们在剪纸、年画、陶塑、农民画以及其他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形式上表达着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希冀。在宁夏隆德县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上可以看出, 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大部分都是表现丰衣足食、牛羊满圈、鸡鸭成群以及人们幸福和谐的生活和劳动场景, 这就从根本上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幻想模式。还有许多刚成家的年轻妇女在丈夫外出打工时给他们绣的各种形式的诸如并蒂莲、鸳鸯戏水等题材的鞋垫中不难看出, 她们夫妻之间的爱慕之情和牵挂情绪, 也寄托着对丈夫外出时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
西海固人特别重视孝道, 这基本反映了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道德, 体现出对生命的思考, 对生命的尊重。但凡家有老人的门户, 就一定有相关寓意的工艺品陈设在家里, 这种题材的表现形式多样, 有以木雕的形式请民间艺人在家具摆设上刻画天鹤或是松柏寿桃等是这方面题材的, 也有诸如剪纸等样式, 还有利用刺绣制作寿衣的等等。家有小孩的就有小孩的娘亲、家里长辈、或是邻里长老缝制的虎头枕头, 项圈、长命锁等, 这些都是寓意长者能够安享晚年、长命百岁;小孩乖爽无疾、无病无邪、健康平安。这种民间寓意深刻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民间文化的普遍形式, 这种形式有着深刻的民间文化的象征意义, 充分的表达了农村人对人生意识的体现, 反映出人类对于自身繁衍和生命崇拜的深刻理解。
二、心理平衡的补偿
1. 对欢乐的补偿
西海固地区干旱少雨、荒凉贫瘠, 人们总是一年四季忙忙碌碌的在农田里劳作, 平时很少有娱乐活动, 这种现状就使的人们对年时节令、谁家办喜事、谁家小孩满月等节日喜庆的向往, 这种具有民俗娱乐性质的事情往往操办的特别隆重。因而, 当一家办喜事时, 基本上全村人都要参与进来, 敲锣打鼓, 鸣放鞭炮, 披红挂彩, 全村上空都充斥着嘹亮的流行歌曲或是高亢的秦腔唱腔, 喧闹的气氛充斥着村落的每个角落, 村民们伴着笑声不约而同的赶往办喜事, 送情礼, 送祝福。这种情景在我国民间是普遍存在的, 尤其是到正月间各村落举办的社火民俗活动, 更是全民性的盛大的狂欢节,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毫无例外的投入到这种欢乐的游艺队伍当中, 舞龙狮, 踩高跷、看社戏、唱歌、跳舞、各种杂耍等, 在这样盛大的节日里, 人们把积攒了一年的激情几乎全部释放出来, 得到的是极大地心理愉悦, 这种在平时冷清寂寥的村落里一旦办喜事就像炸开锅一样的热闹背后其实是人们对热闹的补偿, 这种补偿方式既满足了人们审美心理的需求, 也调节了审美心理的调解和平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贫困荒凉的西海固地区的广大劳动人民是多么的需要文化艺术, 需要娱乐, 需要文化精神的洗礼和眷顾。
西海固民间艺术之所以在年头节下这么隆重的举办群众性的集体娱乐活动, 而且有这么高涨的乐观精神, 正是由于民间艺人们象劳苦大众一样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的生活清贫, 苦难太多, 悲剧也不少, 他们很是在意再现那些生活中已经饱尝的痛苦, 也十分避讳那些有关死亡和不吉利的事情, 他们要用喜悦和吉祥的题材和内容来抚慰现实世界给自己造成的严重的创伤, 这种用艺术化的方式来进行欢乐补偿的方式其实质是让这里的人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重新获得生命力的希望, 从而能够更加有能力和信心战胜自然界的各种苦难, 从极度的痛苦中摆脱出来, 恢复精神心理的平衡。
2. 对生命的补偿
西海固人对生命的崇拜由来已久。一般认为人是世界万物的精灵, 是改造自然界的决定因素, 他们相信人定胜天。在远古时期, 生产力低下, 人类的寿命很短, 为了延续子嗣, 进而产生了生命崇拜, 对于生命的崇拜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并被一直延续下来, 所以就有了百家衣、长命锁、栓娃石狮等民间民俗艺术, 这种对生命的崇拜其实质是对死亡的补偿, 祭奠亡灵其实也是一种对死亡的补偿方式。西海固人相信人死后灵魂还在, 对逝者的祭奠就是让其灵魂能够在生前没有享受或得到的东西能够如愿得到, 他们就让民间艺人、能工巧匠把生前没有享用过的东西创作出来, 意即死后也可以享用, 而民间艺人制作“纸火”实现了孝子们的夙愿, 这种象征性的“纸火”艺术的历史由来已久, 而且到现在已经很发达了。总之,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死者在生者的幻想中得以继续存在, 使死者能够在冥界感受到子孙后代对他的尊敬和爱戴。这样既体恤了死者对生者的心灵抚慰, 也能使生者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亲人亡故的解脱, 重拾生活的勇气。因为这种习俗虽然是在关于灵魂的误解中创造的, 也触及了民间迷信的范畴, 但是却达到了心理学和美学上的高度科学的辩证法和统一性。
3. 对色彩的补偿
西海固地区缺少江南山清水秀的迷人气质, 也没有常年盛开不败的花草树木, 这里除了荒凉就是寂寥, 时常看到的不是一道道沙墚就是绵延起伏的的沟壑, 还有那平淡无奇的土黄色调, 虽然这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了没有色彩的日子, 但是对颜色的渴望是隐藏在心底的, 生活中只要发现哪怕是一点点鲜艳的颜色, 都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和兴趣。这里的人们需要鲜艳的颜色来点缀生活, 需要颜色来调和他们的生活, 这就表明人们对绚丽色彩的无比渴望, 这不禁就让人联想到天山脚下的新疆人为何有迷人的歌舞和色彩斑斓的民族服装, 既然自然界中花开的很少, 也很短暂, 但人们会把稍纵即逝的花朵颜色固定在服饰上, 这样它就永开不败了。可以看出服饰的颜色也是对大自然的点缀, 也是对人们视觉上的补偿, 补偿了大自然中缺少的颜色, 补偿了自然环境的缺陷, 填充了人们对颜色的渴求, 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内心的审美价值取向。
另外, 像正月里高高挂起的红灯笼, 家家各屋窗棂上粘贴的红彤彤的剪纸作品, 无疑是对生活的点缀。说到剪纸, 这可能是民间艺术中最普及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样式了, 那红彤彤的单色剪纸和五颜六色的套色剪纸, 还有那大红大绿的被面、枕巾和衣服。充分表达着人们对丰富色彩的渴求。民间美术对色彩的认识上仍然处于对色彩的原始感知上, 他们特别钟情原色带给他们的快感, 他们没有复色、补色以及颜色的明度、纯度等复杂的色彩知识, 也不理解这些概念, 他们对颜色的认识本能是出于对色彩的第一感知。这种大红大绿的颜色在现在艺术家看来是一种极为“俗气”的色彩, 在传统古典绘画当中是极力排斥的, 但这正好反映了民间艺术对色彩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种极为朴素的色彩认知就决定了他们在颜色的抉择上呈现的唯美情趣, 现代审美上的“俗极则雅”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是国外或是国内, 在现代绘画中对原始绘画或民间美术当中对色彩上的认识和理解上都得到了尊重和理解。
4. 对阴柔之美的补偿
西海固这片热土孕育了阳刚之美的人文气息,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性格倔强、坚韧、张扬, 但又不乏朴实无华、重情重义之感, 不难看出这都是这片地域和自然环境造就出的秉性特征, 这种阳刚之美使这里的审美理想得到张扬和宣泄, 毫无疑问这种民间具有人本主义的审美价值主流是西海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但这还不够, 在这体现阳刚之美为主流文化地方, 人们就要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来创造较多的阴柔之美来进行中和之, 体现阴柔对阳刚的补偿, 这就不禁让人想到西海固那委婉动听的花儿唱腔, 精巧细腻的民间剪纸, 惟妙惟肖的民间刺绣, 生动滑稽的民间泥塑等, 这种民间艺术的表现元素虽不起眼, 但却悄悄然进入了生活的每个角落, 无处不在的补充和完善着只有阳刚之美的缺陷。
“补偿”是艺术的基本功能, 也是艺术产生的潜在动力, 他决定着艺术的某些本质。人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有着基本的物质追求, 也有着精神上的渴望, 自然界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赋予人类,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处理自身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中使民间艺术发生着不平衡的因素, 而这种“补偿”的艺术调和剂随时进行调解着, 这种调节有时是看不见的, 摸不着的, 也有时是人为调节的, 但无论怎样, 补偿都是要以艺术形态来实现, 要通过民间艺术创造、艺术欣赏等环节来实现人们的心理需求, 来实现民间艺术关于精神平衡的调节作用, 避免人类在审美心理需求上的单一性, 使人类得到生命力的充续和满足, 克服困难, 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杨学芹, 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4.8.
浅谈民间美术在艺术设计中的价值 篇8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 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 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 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 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 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 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 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 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 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 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比如说, 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 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 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 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 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 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 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 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 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 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 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与现代艺术设计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民间美术既是现代设计的“源头”, 它们之间应是一种相互渗透、互相依存、互相连接、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关系。民间美术在造型上强调主观精神的表现, 不受形的束缚, 本质于传神达意。主要运用原始造型法, 依据人对客观物质的知觉进行造型, 通过用几何形对自然进行夸张、概括、变形, 从而对世界得到一种本质上的理解、把握与表现。这种造型手法与现代艺术设计追求单纯、简洁形象的纯粹性不谋而合。
象征性寓意是民间美术造型中常见的手法, 表达了一些民间百姓对吉祥如意与生命崇拜的观念。如:牡丹象征富贵;喜鹊、梅花意为“喜上眉梢”;莲花、鲶鱼为“年年有余”。在民间艺术中莲花里生子是对生命的赞美, 寓意着生命的绵绵不断和美好吉祥的希望。这些造型, 以它深刻的内涵和美好的寓意为人们所传承, 成为民间美术造型中最富有美学价值的一部分。而在现代艺术设计中, 有的设计就是从这些民间美术本身蕴涵的寓意中寻找灵感。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 就巧妙地把中国的“中”字和中国传统的圆形方孔币作为金钱象征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自然地运用传统寓意, 用民族、地域所拥有的“集体表象”, 使设计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造型上的合理性的范例。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必要性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 西方文化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然而, 到处充斥的西方设计思想也使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我国的现代设计越来越受到西方设计思想体系的影响, 在我们的设计师不断模仿西方设计的同时, 我们发现民族文化的淡化和被取代。我们可以学习西方的现代设计理论, 可以借鉴西方的文化成果, 吸收他们有益的文化营养, 但不能放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独立精神, 没有文化根基的艺术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当然, 民间美术与设计艺术之间在相互交融的时候, 事实上还存在有一定的过程和许多的问题, 在中国, 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正如张道一先生所指出:“民间艺术是一种本元文化”, 这就是说, 民间艺术具有“原发性”的特质。
每个民族都有其相对共同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生活情趣、价值观念, 我们一直在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只有把各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质体现出来, 才能使世界丰富多彩, 也只有是各种不同民族文化的不断冲突和融合, 才可能创造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累累硕果。在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中, 我们的设计也必须发掘本民族、本地域的优良素质和内在情操, 使本土文化能够超越引进文化。总之, 中国民间美术作为中国设计之路的始发者, 其重要性以及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对于21世纪的中国的艺术设计来说, 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从实用美术到艺术设计, 中国的设计艺术完成了一次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 如今, 当我们在设计“眼光”不要停留在“西方的”、“现代的”阶段, 当我们在接纳一种新的文化时, 也要传承一些传统的艺术文化。中国民间美术, 有着被逐渐忘却的危险。而在审美与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 对中国民间美术在艺术设计中的价值研究, 应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1]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民间美术价值 篇9
同时, 中国民间美术在中国文化中是民俗的产物, 是与生活习俗相互依附而存在并发展的, 它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地域特征。它的创作题材来源于自然物象的原生形态, 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与创造思维, 再加上创作主体所具备的丰富的形象思维特征, 使得它既具有在写生基础上的夸张想象, 又富有神话般的象征意义, 体现了东方艺术不求形似, 但求神似的感性审美特征。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大致可以归纳为六大类, 即:剪纸刻花皮影、织绣印染、门神年画、雕刻彩塑、风筝泥玩和脸谱灯彩。分布于各地的民间美术以丰富的风格、品质和种类, 反映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间风俗以及不同的民族气质和感情。无论是绘画、雕塑、服饰、刺绣和编织等艺术形式, 还是生子祝寿、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迎神赛会、龙舟彩船等民族民俗活动, 都紧密地与人民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中国民间美术作为一种岁时民俗事项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即使是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 也有其独特魅力, 已经被应用在现代的各种设计艺术中。它结合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 在标志、书籍装帧、包装、服装、动画、室内装饰等设计领域中广泛使用, 对现代的设计艺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设计中, 只有把现代意识与民间美术那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隐喻、神秘与直率的审美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才能使现代设计艺术更具生命力。
例如中国民间美术的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就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世界很多知名的标志设计就是利用传统剪纸造型的虚实结合的观念来进行设计的, 利用虚、实形的互动, 提高设计传递信息的能力。在设计中强调阴阳相依而存, 阴阳互补, 这种造型基础给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中, 随着传统剪纸“正形”的演变, 不断地扩张、紧缩、转换、演变, 它的形象可以是真实的, 又可以创造超越真实, 产生一种虚空的形。如果能对实形进行充分的运用, 更能提高设计的意味。如靳埭强设计的中国人民银行标志, 就是一个成功的融合传统文化的例子, 圆中有方的铜钱造型蕴涵了深厚的哲学内涵, 即天圆地方、宇宙的无穷、矛盾统一的思想, 把它运用与银行标志的设计, 不但符合银行的属性, 而且象征着中国银行面向世界的广阔前程。它的实形采用了中国古代货币的基本形, 中间则形成了虚形“人”字空白以突出行业的特点。阴形或依附于阳形之中, 阳形或依附于阴形之中, 造型统一, 整体性强。传统剪纸艺术的这种阴阳空间形式为视觉艺术带来了新的视角, 也促进了对平面空间的新的理解与追求。
在长期的民间美术的发展演绎中, 蕴涵了深厚、丰富的民族情感, 形成了丰富的吉祥纹样的宝库及与之相对应的较稳定的象征寓意。如牡丹象征富贵, 石榴象征多子, 龙、凤、麒麟等寓意祥瑞, 取谐音来象征吉祥的有:“蝙蝠”象征“福”, 画五只蝙蝠和寿桃, 代表“五福捧寿”, “莲”与“连”谐音“鱼”与“余”谐音, 莲花和鲤鱼画在一起, 象征“连年有余”, 等谐音象征手法。现代设计如能汲取如此丰富的创意养料, 不但具有亲和力, 能深入到人的情感深处, 而且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 就是采用变形的盘长纹, “盘长”象征吉祥如意, 而其相互缠绕的造型寓意着公司的发展绵延不断及沟通无障碍的通讯公司的属性。
不仅如此, 在现代设计中, 如商品包装设计、书籍的装帧设计等, 体现出的都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完美结合, 直接把民间美术的构成形式或色彩以及某些表现手法或工艺制作方法借用到设计之中, 将民间美术的图案、造型样式作为一种创作的素材, 直接运用到实践中去, 使现代设计艺术更具有民族性。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 抽象性地再现是个性化表现的一种方式, 它往往需要用古代的造型元素来展现产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蕴。中国民间美术中的图形符号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是特定文化的结晶与标志, 作为民族共同的思维同化的一种符号, 它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如“牡丹”、“中国节”、“龙”、“喜鹊”、“仙鹤”等就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形符号。这些意象符号被经常应用在酒类和月饼等传统礼品的包装设计中, 抽象而又富于情感的画面会使观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 对版面的设计编排要求很高, 一本书中的空白能够造成视觉上的纵深感, 空白与不同形体的文本、插图相配合, 墨色浓淡的不同, 会给人们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 使其更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显示出艺术化的魅力。
总之, 中国古老的民间美术是华夏民族文化艺术宝藏中的精华, 它积淀着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给人以极强的审美感染力和文化内涵, 为现代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财富。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角度来看, 拥有民族性才会更具有国际性。因此, 我们只有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学习其他优秀文化, 我们的设计才会被世界所认同。
参考文献
[1]谢志诚.中国民间美术研究[M].贵阳:贵州美术出版社, 1987.
[2]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社, 2004.
[3]陈新生.艺术与现代设计[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民间美术价值 篇10
一、亲近生活,赏民间艺术的美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强调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环境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大自然是最好的创作场所。孩子们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可感知、欣赏、体验、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观察和感受自然万物中的生命形象,描绘心中的美好世界。笔者曾利用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利用节假日带领幼儿走出课堂,参观镇淮楼、文通塔、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淮安府署、胯下桥等名胜古迹,感受民间建筑的美。利用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进行教学,不仅使幼儿充满新鲜感、亲切感,更能激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采纳以往经验,选民间艺术内容
阿恩海姆认为:“在发育的初级阶段,心灵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对于那些幼儿来说,事物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或闻到的那个样子。”因此只有那些幼儿直接感受过的事物才能被他们同化到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去。所以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幼儿熟悉的、贴近幼儿生活的、与幼儿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有过积极情感体验的民间美术作品,有组织有系统地为幼儿提供民间艺术作品,有助于他们的感知经验系统化,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内容,便于儿童提高注意力和兴趣。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这些前人总结的经验值得遵循。如我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层次性的教育目标:小班为初始层次,以民间绘画、撕纸、面塑为主。中班为发展层次,以面彩塑、泥彩塑、蜡染、扎染为主。大班为提高层次,以刺绣、编织、剪纸为主。
如:剪纸,那些贴在窗棂上的红窗花、新房中的并蒂红双喜,祖祖辈辈的中国人都见过。幼儿剪纸时的心理动机和民间高手一样,自我表现的愿望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由于工具和材料的便利,使幼儿在稍微具有操纵能力后,便可以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依据自己的造型能力,剪贴出许多颇具个人审美情趣的图像来,这种创作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和游戏成分,因此幼儿非常喜欢,作品也有强烈的独创性和即兴感。
三、创设区域,享创造美之乐
在各区域设置民间艺术内容,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多功能、多层次的材料,创设特色活动区。
对于一些内容比较简单的活动,我们为幼儿提供许多比较原始的材料,开展制作活动。如剪窗花、做灯笼、捏泥人、蜡染等。幼儿通过折折、剪剪、画画、染染这些较简单的、能够尝试进行的活动,认识到自己也能够创作出美丽的作品,在成功体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活动区,自由地选择操作,区域活动没有一定局限性,幼儿可以大胆地想象,俗话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如美工区中,小朋友用玉米皮编出许多“小鞋垫”“小花”“小眼睛”等;幼儿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大胆造型:孩子们在饭勺、锅铲上堆色画脸谱,在杯垫上描绘各色花纹,利用碎纸屑制作纸浆画,在鹅卵石上大胆造型,在快餐盆上描绘中华吉祥图案……他们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美术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件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幼儿的小手中变得精美异常,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四、结合民俗,家园互动
1. 开展与民间传统节日活动密切相关的民间美术活动
如花灯、年画、中国结、剪纸等,通过家、园配合的途径,引导幼儿参加本地本社区相关的民俗活动,让幼儿在传统节日气氛的烘托下,与家乡的民间艺术对话,亲身感受民间美术的独特美。又如在春节主题活动中欣赏中国结、年画、剪纸等与春节节日有关的民间美术作品;放寒假前,通过看录像和图片,向幼儿介绍春节习俗,关注春节期间大街小巷及家家户户环境的布置,共同动手粘贴彩条,布置班级环境。放寒假中,家长带领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如逛花市、挂年画、贴春联、走亲访友拜年等。寒假后,教师和幼儿共同交流春节见闻,欣赏各自收集的年画、剪纸等民间美术作品。在浓浓的民俗节日文化氛围中感受民间美术作品的美。
2. 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民俗活动
民间工艺美术 篇11
青海民间常见的重要艺术品和实用品。
由于银的比重高、纯度高,久用耐磨,不易腐蚀、氧化,色白有光泽。所以,藏族牧民在长期的牧业生活中,习惯用银装点自己,美化生活。银器用具、饰品在藏族民间应用很广泛。这些银器可分为四类,用银点缀镶饰的品种就更多。
银器造型、材料的历史变化过程,与藏族宗教文化、生活习惯的关系十分密切。银器加工业在青海流传广泛,分布于西宁、湟中、乐都、互助、化隆、湟源、尖扎、贵德、同仁、门源、玉树等地。从工艺造型、内容、历史来看,艺人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以西宁、湟中为中心,汉族艺人为主;另一部分以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安冲乡的藏族能工巧匠为主。这些艺人世世代代生活在牧业山区,以放牧、手工艺谋生,长期为玉树、果洛、昌都、甘孜、阿坝等地的牧民加工生活、生产用品。产品还远销尼泊尔、印度等地。
藏族银器工艺品的加工材料主要有银、铜(白、黄、紫、红)、铁、木材、牛羊角、玛瑙、珊瑚、松石等。银器的表现形式,从效果上看,有高浮雕、浅浮雕、嵌丝、镂空、镶嵌等,艺人用多种刃部形状不同的金属冲头,变换的点、敲、冲、划、锉等繁杂技巧,对纹样局部进行琐碎、细腻的精工处理,无论是点、圆形、直线、弧形、起伏形等如何变换,其组成的纹样非常有规律,图案复杂,使人眼花缭乱。
银器饰品的图案大多是宗教内容。银器装饰图案的构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独纹样,常出现于藏刀、针线盒、首饰类;一类是对称纹样及二方连续,用于银盾、带环、奶勾等。
青海藏族银器艺术是民族民间工艺宝库中的精华,是藏汉文化艺术的进步和民族团结和睦的象征,也为当地发展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提供了生活依据和艺术源泉。
贺兰砚
砚台的一种。产于宁夏,因其石料出产在贺兰山而得名。
根据贺兰石韧而坚硬、细腻的石质特点,制成石砚,具有发墨、存墨不干不臭、护墨等奇效。贺兰砚深受国内外书画爱好者的宠爱,为我国雕刻艺苑增添了一朵奇葩。
贺兰砚雕刻工艺比较复杂。首先,选材、相石、构思、定形下料;其次,设计图案、粗雕、细修、抛光;最后,经过题诗、落款等多种工序才能完成。因构思精巧,充分利用“三彩”或“多彩”的层次结构,施展绝技,故能精心雕刻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各种艺术佳品,形成独特的贺兰砚风格。
贺兰石除了制作砚台外,还可雕刻书画章、图章、镇纸、水洗、笔架、笔筒、印泥盒、墨水盒等文房用具,并可制作鼻烟壶、挂屏、插屏、立体圆雕等工艺品。
艾德莱斯绸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织造工艺品。是当地工匠生产的一种双面丝织品,被誉为“朝霞锦”,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深受维吾尔族群众的喜爱,妇女们都喜欢用它做成漂亮的裙子打扮自己。
艾德莱斯绸的织染技艺比较独特。织前要先按设计图案的要求,将沙扎染。在染色过程中,故意使染液浸泡不均,染出的纱深浅不一,形成自然色晕。染色后,现分层、整理、织绸。由于染色不均,织出的彩锦新颖别致,风格独特。有人形容,像是用一支干笔用力搓刷出来的参差不齐的花纹,由深到浅,活泼自然。图案的层次感强,并且富于变化,色彩灿烂。
艾德莱斯绸由于地域因素,多有不同,样式很多。
维吾尔族印花布
维吾尔族民间印染工艺品,历史悠久。印染的方式很多,其中模戳多色印花和镂版单色印花尤受赞誉。
模戳多色印花,就是使用模戳印花。维吾尔族的模戳多采用梨木或核桃木等硬木雕刻制作。先设计好纹样精美的图案,然后复画在选好的木料上面,雕刻成凸凹分明的图案。一个模戳为一个单独的纹样。用它可以任意拼装组合成不同的图案。印花布时,多使用土法制成的墨染料,印出墨色纹样。一下一下地印下去,就可组合成自己满意的图案。然后,再用填色横戳和毛刷蘸上其他艳丽的色彩,逐一绘印上去,就制成了五彩缤纷的花布。印成的花布要经过漂洗、晾晒以后,才可以使用。维吾尔群众多用这种布做衣里、墙围、窗帘、餐巾、腰巾等。
镂版单色印花是将纹样画在厚纸板或铁板等材料上,用刀镂空,制成各种式样的印版。印制时,将印版平放在布上。然后,用石膏粉、面粉和少许蛋清加水配成灰浆,均匀地涂抹在镂空的花纹处,再取开印版。将布晾干后,放入染料缸内浸染,然后晾干。再经去灰、漂洗等工序,就形成了色、白相间的花纹。由于当地多爱使用蓝靛草浸染,所以多为蓝白相间的花样,也叫蓝印花布。这种花布的图案结构严谨,颜色协调,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很受姑娘们的喜爱。
维吾尔族花帽
维吾尔族民间手工艺品。
这种花帽奇特而美丽,维吾尔族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人首一顶。它既是精美的工艺品,又是日常生活的装饰品、馈赠亲友的贵重礼品,而且还是姑娘向小伙子表达爱情的定情品。
花帽的种类很多,不下一二十种。但总的说来,不外“奇依曼花帽”和“巴旦姆花帽”两种形式。
“奇依曼”是繁花似锦的意思。它是一种色彩斑斓、鲜艳夺目的花帽,适于青年男女戴用;“巴旦姆花帽”和鲜美的巴旦杏有关。这种从西亚引进的果品,被维吾尔人渲染、变形成为一种特有的装饰图案,运用到花帽制作上。黑底衬白色花朵的图案,显得淡雅素净、隽永大方,多为中年以上的男子戴用。
花帽虽小,但做工复杂。它是用丝绒或织锦缎等作面料,以金、银线或彩线精心绣制的。由于地区不同,使用对象不同,制作方法也各异,千姿百态,各展其才。做成的花帽,美丽典雅,四方起棱,既柔软可折叠,戴起来又十分平整。 花帽还附加多彩的装饰,有用金银宝石花、孔雀翎来装饰帽花的,也有用玉、玛瑙、翡翠、珊瑚、琥珀等缀在花帽中央的。
花毡
维吾尔族人非常喜欢的传统工艺品。在许多维吾尔家庭中都能见到。
维吾尔族居住区盛产羊毛,擀花毡的能工巧匠历代层出不穷。过去制作时多用手工操作。染羊毛的染料以当地出产的各种天然染料为主,如核桃皮、桑树皮、米汤、铁锈等。随着民族地区印染技术的发展,花毡生产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
花毡分贴毛花、印花、贴布绣花三大类,以贴毛花历史最久。
贴毛花毡是将原色毛和染色棉,在白色羊毛或黑色羊毛为底的毡基上摆成各种精美的图案,擀制而成;印花毡是用固定的印模在擀好的素毡上印制的;贴布绣毡有如补花绣,是将各种色布剪成美丽的图案,绣在毡子上。
维吾尔族的花毡制作精美、讲究,花色繁多。各种图案独具民族特色,有的充满宗教色彩,有的寄托着维吾尔族的审美情趣。
新疆地毯
新疆各族人民传统的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素以工艺精湛,色彩绚丽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被誉为“彩霞”的和田毯,是新疆地毯中的代表。它质地柔软,富有弹性,防腐防潮,经久耐用,一直是销路稳定的名贵出口商品,远销四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博得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好评,被称为独具一格的“东方式地毯”。
这种地毯除采用手工打结、编织、图面织工精细以外,还得力于织毯的羊毛质地优良。新疆地毯主要采用著名的半粗毛与和田羊羊毛作原料,羊毛粗而不粘,坚韧而富于弹性,具有耐拉、耐压、光泽好、弹度大等优点,最适于织毯。
和田毯的图案和设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国际地毯制造业中独树一帜。它具有多层边框、几何图形内填入品类繁多的纹饰等特点,结构严谨而富于韵味,活泼多变中显示出盎然的生活情趣。
英吉沙小刀
新疆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十分喜爱的工艺品和生活日用品,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并位居新疆四大名刀之首。因原产地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的英吉沙县,遂以产地命名。
英吉沙小刀工艺精湛独特。先用优质钢板锻打成形,用锉磨光,再用祖传方法淬火。刀锋利耐用,不生锈、不崩口,在开水锅里使用(如切肉)也不退火。共有弯、直、箭、鸽等12个样式,花色30多个。著名的是一种刀体上尖后倾、刀柄下端前倾、整体成“S”形的弯刀,被认为是英吉沙刀的典型代表。
英吉沙刀的刀柄多种多样,装饰大方。常以铜、银、玉、骨、宝石等材料拼花镶嵌,组合成各种对称的纹样图案。其中纯银的和宝石镶嵌的最为名贵。近年来广泛采用了有机玻璃装饰刀柄。刀柄上还有巴旦木花成月形、葫芦形的标志。近几年则采用维吾尔、汉两种文字的“英吉沙”字样为标志。
刀鞘主要用牛、羊皮缝制,内衬木片,绘有一些朴素大方的花纹。色彩不一,有玫瑰红、暗红、褐、橙、黑等颜色。有些刀鞘还用铜、银等金属制造。
英吉沙小刀作为日用品,是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切瓜、割肉、削木、剥皮和宰杀牲畜必不可少的工具。作为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是各地游客的喜爱之物。凡到新疆来的客人,总要挑选几把作为纪念或赠送亲友。英吉沙小刀除了满足新疆广大消费者使用外,还远销日本、德国、美国和巴基斯坦等国。
阿不都和其拉布其
维吾尔族家庭中几乎普遍使用的两样铜制生活器皿。前者是高身大肚的洗手壶,后者是小肚大沿儿的接水盆。都是配套使用的民族特需工艺品,除富有实用价值外,还具有装饰和美化居室的作用。
民间美术价值 篇12
湛江这片红土上, 先人们创造了雷州石狗、吴川泥塑等丰富的民间美术遗产。这些民间美术资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艺术魅力, 也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它最直观也最贴近本地民众生活, 是对本地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最生动的案例。把本地民间美术资源渗透进美术鉴赏的教学之中可谓是一项双赢的艺术活动, 一方面, 本地民间美术依靠学校美术教育得到传承与弘扬, 避免了断裂与绝迹的命运;另一方面, 学校的美术课因为有本地民间美术的内容而拉近了学生对美术的亲近感, 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味,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一、雷州石狗、吴川泥塑是雕塑欣赏课最直观最贴近生活的素材
雷州半岛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 春秋战国属楚界, 秦汉为南越象郡, 是百越聚居之地。在上古时代的雷州人民把狗作为图腾, 作为自己与自然界斗争、求生存、求发展的庇佑与精神力量。长期以来, 雷州人民发挥其智慧与创造力, 雕刻出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的石狗奉置于村头、巷口和家门前, 作为保佑平安的神灵,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狗文化。石狗是雷州半岛独特的文化艺术, 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极为少见。这些石狗千姿百态, 有的鼻大耳肥, 有的咧嘴含笑, 有的憨态可掬, 有的面目狰狞, 它们或坐、或蹲、或伏,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抽象的、写实的、表现性的、装饰性的, 体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的艺术特征。
吴川泥塑, 这种被当地人称为“泥鬼”的民间艺术, 由于取材易, 寓意浓, 故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仅梅录就有300多人懂得制作。泥塑题材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相当部分题材贴近生活, 更具有乡土特色和时代气息, 让人耳目一新。近年来, 泥塑作品除了传统的题材外, 还增进了许多新的内容。如《吴川状元林召棠》《狗六爹》《抗日将领张炎将军》《反腐倡廉》《扫除黄赌毒》《歌舞庆升平》等, 都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泥塑的制作过去是用稻草、竹木支架、泥为材料, 使用材料简便, 制作快捷, 体现了“快”“准”“稳”的特点。现在泥塑已发展到水上彩塑、活动彩塑, 配上现代灯光、音响、舞美设计, 集电、光、声、动于一体, 显得更加流光溢彩, 美不胜收。
雷州石狗、吴川泥塑, 它为中国雕塑艺术史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是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碰撞结合的产物。秦始皇兵马俑、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昭陵六骏固然雄伟精美, 但中学生们很少有机会能亲临实地进行学习和考察, 而雷州石狗就在我们的身边。把雷州石狗带进美术鉴赏的课堂, 让学生去面对自己身边的历史文物, 见证古代民间工匠的独具匠心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民族情怀, 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民族美术文化遗产的兴趣, 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不再只是知道“肯德基”和“麦当劳”, 不再只是记住某些歌星或球星的名字, 不再对本土文化一无所知。
二、吴川花桥、吴川飘色是我们上工艺鉴赏课最鲜活的案例
吴川花桥始于明代, 隔水而居的村民为方便过江闹元宵, 在江上架起浮桥, 吊上花灯、挂上字画、桥两旁栏杆点缀鲜花, 把一座桥装扮得花团锦簇、灯光辉煌。花桥设计既继承传统, 又具有时代气息。桥上吊满灯笼、彩旗、彩带、彩灯、气球及各种吉祥物造型、桥两侧贴满风格各异的书画, 桥头两端及两旁摆满争妍斗奇的鲜花。用鲜花、书画、灯笼、彩灯、彩旗、气球装扮桥梁供游人欣赏, 独具地方特色和艺术魅力。吴川飘色是运用力学原理, 集铁工、木工、戏剧、杂技、魔术、美术、服饰等工艺为一体而精心制作出来的空中艺术造型。飘色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 在高可逾人的空中飘然欲飞。有的角色还脚踏着活动物, 有的会转动、喷火、喷水。飘色的制作选题之意多取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张扬真善美, 鞭笞假丑恶, 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良好心愿。
飘色、花桥艺术, 丰富了当地民间的节日生活, 展现出当地民间艺人的智慧。这是工艺美术鉴赏课最鲜活最亲近的现成教材。我们把飘色、花桥这民间工艺美术引进课堂, 这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有极其重要意义。所以这些本土的民间工艺美术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让我们见证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巧夺天工。
三、当地民间美术为我们高中美术鉴赏课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情景”
民间美术往往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自然的审美追求。今天有些东西我们只有在美术馆、博物馆才能看到的, 今天被我们奉为杰出艺术品的东西, 以前就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 这样说来, 那时的人们活得离艺术更近, 与艺术更容易融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我们从小生活在家乡的自然环境中, 潜移默化地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 从这种意义上说, 当地民间美术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情景”。
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艺术根植于民间, 尤其是广大农村社会蕴藏着丰富的美术资源。这为本地学生的美术学习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些俯拾即是的泥土、木料、竹子等都可以用来作为泥塑、木刻竹雕、竹编的创作材料。现在的农村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 如婚丧嫁娶等活动都是农村美术教育的资源优势, 这必然给农村美术教育开辟一个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新的发展道路。如:吴川的陶鼓从制作到演奏, 它将美术与音乐相融;又如吴川的木偶、木鱼、舞二真、舞貔貅, 都将音乐伴奏和舞蹈表演融为一体;现在的一些电动飘色、水上飘色集光、电、动、色于一体, 真是巧夺天工, 它涉及到物理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本土民间美术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相通的意识, 以生动活泼的美术学习丰富了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