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风险防控研究

2024-07-19

企业管理风险防控研究(精选12篇)

企业管理风险防控研究 篇1

审计部门开展委托审计,借助民间审计力量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管,很好地解决了审计任务繁重、力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现实问题,这十分有利于审计机构集中精力搞好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由于目前进行的委托审计多为工程决算委托审计,其事项繁杂、技术性强、难度较大,所涉及的审计对象更是复杂多样,因此所产生的委托审计风险也相应增加。做好委托审计风险防控,切实保障审计工作的全面有序开展。

一、委托审计的现状

一是工作任务繁重、责任较大,但人力资源却极其匮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财政投资规模不断增大,审计部门的监督范围也随之扩大,面对庞大的投资规模,有限的工作力量难以做到对众多监管对象的有效监督,更难以实现全面真实审计、杜绝工程领域的浪费和腐败滋生、全面实现“真实、合法、效益”的三大目标。二是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目前进行的委托审计多为工程决算委托审计,其事项繁杂、技术性强、难度较大。但现有的审计人员多属审计和会计等财会专业,对工程造价及工程合同法规等知识知之甚少,这些都限制了对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管。三是审计人员结构搭配不合理。大型工程项目需要审计的内容及其繁多,如对一基建项目的审计,就涉及到土建、电力、装饰等专业,这就需要对此类专业深知的审计人员通力合作,团结一致才能做好对该项目的审计监督工作。

二、委托审计所存在的风险

(一)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所带来的风险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十分惊人,但繁荣的经济背景之后却是法律法规制度的严重滞后,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委托审计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多种风险:中国法律规定只有审计机关才能行使审计监督的权利,这既是其权利也是其义务。由于审计法未对委托审计进行规定,这就使得委托审计显得缺乏法律依据,更是审计机关随意处置权利的行为,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二)点多面广任务重所带来的风险

投资项目规模巨大,施工过程可变因素多、审计过程中涉及的单位数量多、涉及到的专业类别较广,这都给委托审计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固有风险源,例如施工方弄虚作假、施工图纸设计不达标、监理力度不够等,这都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超高的业务能力和超强的识别能力。任何细节的疏漏和忽略都会增加委托审计的风险。

(三)违规委托审计所带来的风险

对于不可以进行委托审计的项目如政府及各部门的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及涉及国家机密的审计项目或事项进行委托审计。同时在审计时对没有经过招投标、竣工验收及报审资料的项目进行委托审计;在选取中介时,对中介的实力考察不够深入全面,由此选了一些资质不达标、人力配备薄弱或是内部管理比较混乱的无法胜任委托审计工作的中介机构,这些都会带来执行上的审计风险。

三、委托审计风险所产生的危害

各级审计机关对委托审计结果负责,这就意味着一旦委托审计出现任何风险,其所产生的严重后果都应该由审计机关来负责而不是委托审计的中介机构。委托审计风险所产生的危害层度十分严重:首先是会严重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致使国有资产大幅流失;其次是会造成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利益方情绪上的严重不满,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再者是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危害审计机关的信誉;最后会迫使相关方面进行行政复议甚至付诸法律进行行政诉讼,给社会添加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审计机关如何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促使中介机构很好地参与审计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委托审计风险的发生,已成为当下摆在审计机关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四、委托审计的风险防控管理

中国社会经济正处理改革多变的浪潮之中,委托审计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审计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风险因素,目前来讲风险尚不可消除,但完全可控,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对于委托审计的风险防控尽快做到正规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使委托审计工作顺利进行,促进整体审计工作更上新台阶。

(一)加强审计立法及制度建设

由于制度建设未能够赶上超前的经济增长速度,致使委托审计缺乏法律依据,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确定委托审计的地位。以制度建设为主,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社会中介机构,控制审计风险。必须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委托审计行为的法律法规,使委托审计有法可依,做到法制化、规范化,有助于降低委托审计的风险。

(二)从源头上强化对监管对象的监督力度

委托审计中的部分由于建设项目不符合委托审计的基本条件,其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多有不合规的地方,因而都会对委托审计的实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造成委托审计风险的发生。要不断强化对诸多细节的管理,加强对委托审计各环节的管控,从源头抓起,查漏补缺,降低委托审计风险。

(三)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目前,审计从业人员工作能力及素质参差不齐,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是预防委托审计风险的重要一步。首先是要明确参审人员。按照各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特长,合理分工,精心选定中介机构参审人员。其次是要加强对参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大力开展廉洁从审教育、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等,提高参审人员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及业务能力,引导他们保持廉洁奉公的风尚,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审计人员应始终绷紧审计风险这根弦,时刻谨记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降低直至化解审计风险。

五、结语

委托审计风险及防控管理,主要因素还是要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委托审计不失为是审计机关创新探索审计模式的一种好方法,虽然存在着几多风险,但是严格落实各项控制措施就能够有效降低风险甚至防范风险的发生。经后期高效发展,委托审计将能够在审计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李兆暖.工程结算委托审计质量控制技巧[J].商业现代化,2006,(30).

[2]姚礼旺.审计职业道德与廉政制度建设[J].审计研究,2007.

[3]黄小忠.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会通讯,2006,(12).

企业管理风险防控研究 篇2

国有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应该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方面作出表率。党的十七大曾提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即在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努力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近年来,我们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从健全机构、完善体系、加强制度、扎实推进惩治防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经过努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得到落实,国有企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实践证明,党中央作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各项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将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一、健全企业管理机构,完善管理体系

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教育是基础,监督是关键,制度是保证,内容科学、程序严密的制度不仅可以夯实教育基础,堵塞监督的漏洞,更重要的是可以严密惩防体系,筑牢拒腐防线。国有企业构建惩防体系,必须立足于建立健全包括科学有效的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制度、权力运行的防范制度、权力运行的监控制度等为一体的制度体系。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运行监管机制,全面提高国有企业风险防范的能力

在国有企业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对国有控股企业的政治领导,立足于企业的改革发展,建立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决策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加强和改进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这是巩固、发展和完善公有经济的必然要求。为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和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

(二)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切实提高经营质量。首先,理顺企业领导人员的组织管理关系。通过制定国资委监管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明确党管干部原则与《公司法》相一致、管人与管事相结合、干部分级管理三条原则,着力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其次完善企业领导体制架构。积极推行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一人兼,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如TCL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由一人担任,强化了企业党建和经济工作第一责任人的作用,确保了企业党建和经济工作互相促进、协调推进。党委其他委员都是集团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委员会的成员。集团各总支、支部书记也大都由各事业本部、事业部、企业的正副总裁(总经理)担任。这种交叉任职强化了党组织的保障监督职能,有效地消除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现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企业最高层到企业各级分支机构畅通无阻,并与企业经营管理融于一体。最后,实行“授权经营”措施。授权经营责任书规定,国有资产授权给企业董事会管理,被授权者要保证资产年增值10%,达到或超过这一指标,被授权者可按照一定比例提取奖励,反之则受到处罚。为体现奖罚对等、风险与利益共担的原则,责任人需向政府交纳授权经营保证金。

二、大力构建和谐国企,强化企业法制法规

要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依靠制度防止和减少检察队伍中的违法违纪问题。一要把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省委、高检院《实施办法》,作为推进自身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措施,融入到检察工作、检察改革、队伍建设之中,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各个环节之中。二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一岗双责”,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切实把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和每个领导,使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纳入检察工作总体布局,与各项检察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三要以执法办案的关键环节为重点,针对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和完善业务工作运行、执法质量保障、业务考评等规范,健全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切实把执法活动纳入制度的有效规范之中。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增强抓好制度落实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提高对制度的执行能力,维护制度的严肃性,确保各项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四要严格执纪执法,严肃查处检察人员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清除害群之马。此外,我们还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以企业经营管理为中心开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着重解决企业中的现实问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企各级党委及其各级基层党组织要多做正确引导、化解矛盾、温暖人心、维护稳定的工作。特别是在企业变革过程中出现阵痛所带来的人心浮躁、冲动,防止矛盾的激化;要求充分利用党组织活动和群众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党组织、党员与群众的交流和沟通,听取群众的倾诉、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解决群众存在的实际问题;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矛盾日趋尖锐。为及时化解矛盾,国企各级党委积极推行把信访工作重心下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的工作方法,同时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建立和完

善 “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自上而下的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从机制上保证重心能够下移。

第二,健全规章制度,实施全方位监督。党的十七大要求“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制约要靠制衡机制,当前最重要的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形成分权制约的格局。领导班子要带头廉政,严格遵守纪律,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凡重大决策、人事任命、经营投资等事项的决定,都通过班子扩大会集体讨论通过。凡涉及职工利益的福利、工资、奖励等政策,都交给职代会讨论通过执行,充分发挥职工的参政议政作用。要全面发挥稽核监督、财务监控、审计监督、考核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把自上而下的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监督、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专门监督部门的监督与员工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保证企业管理者正确行使职权。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建立国有企业外派董事会,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推行决策层与执行层分开,解决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叠、职责不清、相互错位、相互越位的问题。对国有独资公司由国资委统一建立监事会,将现有的国有独资和控股企业监事会改为具有高度独立性的外派监事会,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外派监事工作全面到位,提高监管时效性和有效性。完善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出资人委派产权代表相结合,对国资委出资企业的领导职务管理权限进行调整,切实做到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国企领导人要切实担负起保证企业稳定的责任,尤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更要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切实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第三,制订和审批企业改制方案的时候,充分考虑职工的合法权益,尽最大可能从根本上减低产生不稳定因素的可能性。要求各企业在制订改制方案的时候,都要相应成立由企业领导、部门负责人、职工代表组成的企业改革领导小组,且在改制方案的草拟到最终定稿的整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职工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消除职工上访隐患。

第四,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的收入分配办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重国家、投资者、管理层以及普通员工的利益平衡,合理把握企业负责人薪酬与职工工资水平的比例,追求和谐发展,减少负面影响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三、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惩治防体系建设

充分认识国企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国家对腐败惩治力度的不断加大,对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起到了有效的震慑作用。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无论是作为管理者还是企业员工,大家逐步认识到加强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保证企业实现可持

续发展。

(一)通过全面收集和分析风险信息,最大限度查找腐败风险,提高企业人员风险意识、自律意识。从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等方面进行系统治理,以建设性思路、建设性举措、建设性方法完善体制机制制度,这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按照风险管理要求,腐败风险收集应具有全面性、系统性、超前性,覆盖企业多层面、多领域、多环节,考虑企业当前存在和未来可能发生的腐败风险,避免腐败风险问题遗漏,为全面风险识别奠定基础。系统、全面地收集有关腐败风险信息,包括企业信访举报中反映的情况,效能监察、巡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等。认真分析研究腐败风险与其他各类风险的具体表现和发生条件,为后续的系统治理提供重要依据。风险信息收集过程是提高企业全体人员风险意识、自律意识的过程,通过思想引导、行为规范和营造氛围,进一步形成企业领导人员廉洁经营、全体职工共担风险的企业风气和企业文化,夯实体系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通过定期开展风险识别,认真分析企业各层面、各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存在的腐败风险,明确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既全面推进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又紧紧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大治理力度,这是确保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方面。充分有效地利用风险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果,定期开展腐败风险识别,特别在企业各层面、各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范围内,重点围绕投资决策、产权交易、资本运营、财务管理、营销采购、工程招投标、重要项目管理、劳务管理、用人管理以及境外资产项目监管等,查找辨识可能发生的各类腐败问题,这就把治理腐败、风险防范和企业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体系建设根植于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中,贯穿于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风险识别进一步明确了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把反腐倡廉任务落实到生产经营和管理部门,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三)通过科学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腐败风险等级,提出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重点任务,把体系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阶段性任务与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做到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的有机统一,这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方法。依据风险评估标准,分析确定腐败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风险级别和治理规划,进而明确相应管理层次和工作力度,既有战略性思考,又提出具体要求,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体系建设。通过风险评估,把对重大腐败风险的治理作为体系建设重点任务,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规范和制约权力为核心、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统筹协调有关部门,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更加有效地规避风险、治理腐败。

(四)通过制定风险防范应对措施,落实惩防体系建设基本任务,健全防治腐败风险有

效机制,依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充分发挥制度的保证作用,这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在腐败风险收集、识别、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切实有效的防范腐败风险应对措施。根据廉洁教育方面提供的信息,明确教育重点对象、重点内容、重要方式、重要阵地,切实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制度建立和执行方面提供的信息,找出制度漏洞,增强制度刚性,提高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根据监督方面提供的信息,查找监督薄弱环节,健全监察体制机制,加强监督机构建设,形成监督工作合力。根据惩治方面提供的信息,及时发现案件线索,健全查办案件协调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查处,防止大要案件发生,发挥惩治的治本功能。进而做到,通过加强教育形成不想腐败的自律机制;通过健全制度和执行制度形成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通过监督和查处形成不敢腐败的惩治机制,真正构建成覆盖企业各个层级、各个方面的惩防体系。

企业管理风险防控研究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制度建设;廉洁风险防控

1.廉洁风险防控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廉洁风险防控指的是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针对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关键环节中潜在的腐败风险,运用风险管理的科学理论,进行识别查找、分析评估、预防监控的一个系统过程。它的有效运行对于国有企业廉政建设、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廉洁风险防控工作是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 也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是创新反腐倡廉工作方法、探索预防腐败新机制的有益实践,为促进国有企业深入改革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国有企业制度建设与廉洁风险防控的关系

廉洁风险防控是惩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都与廉洁风险防控有着紧密联系,比如重大事项决策、合同管理、资金管理、采购管理等制度若存在缺陷和操作失误,都构成廉洁风险防控重点识别和预防的风险点。再加上要扎实做好廉洁风险防控,必须渗透到企业的整个生产运营当中,这就势必与企业各项制度产生关系。由此可见国有企业制度建设和廉洁风险防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党的十八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反腐倡廉的任务,并且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制度作为每一个社会组织和个体都必须遵守的秩序和规则,可以说是廉洁风险防控的根本保障和基础。反过来,廉洁风险防控过程中会进一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为完善制度建设提供材料和助力。由此可见,两者不但是紧密关联,更是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3.国有企业制度建设与廉洁风险防控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

①国有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与廉洁风险防控工作联系不够紧密。有的企业没有把廉洁风险防控的要求融入到各项管理制度当中去,监督触角始终不能延伸到经营管理的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中去,以致问题层出不穷;有的企业没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只是按照上级规定和要求出台相应规定,甚至照搬上级规定条文,应付上级检查,制度条款“一脉相承”,这样的制度流于形式,更无从谈贯彻执行了。

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内控制度的缺失,导致廉洁风险防控过程中对权力运行缺乏有效制约。失去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防止权力腐败关键在于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内控制度不健全,约束力就只能取决于掌握权力者本身。掌握权力者掌握的权利越大,资源就越多,受到腐蚀的机会就越大。我们不能把希望全放在权力者的自律身上,最保险的做法是制度制约、自律、监督三者相结合。对于权力而言,没有制度的制约,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可以为所欲为。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无疑是杜绝腐败、推动廉洁风险防控的有效途径,即便有人心存贪念,但因制度环环相扣、相互制约而无法得手只好作罢。

③制度缺乏执行力,导致廉洁风险防控。制度的意义和作用关键在于严格的执行,然而现实中不按章办事的事例却屡见不鲜。有的企业由于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造成了在执行过程中无从把握;有的企业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具有两面性,弹性过大,时紧时松,缺乏严肃性和公正性;有的企业重制度制订轻制度落实,对执行情况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制度成为摆设;有的企业人员不愿受制度束缚,有意无意地规避制度,敷衍塞责,做表面文章等,这些现象实质上就是权力和制度之间的直接冲突,靠制度来监督制约权力以实现廉洁风险防控的初衷,演变为轻视践踏制度,直接导致廉洁风险防控无法有效运行和发挥作用。

④制度体系不清晰、操作难、执行难,导致廉洁风险防控举步维艰。有的企业制定的制度很多,但由于内部缺乏有效关联,职责界定不清晰,往往出现某个问题多头管理或者无人来管的尴尬局面;有的企业在制度制订过程中没有全局观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忙得不亦乐乎问题仍然层出不穷等。由此可见,缺乏合理的制度体系规划,就会出现管控盲区、交叉管理等弊端,这直接导致廉洁风险防控的难以开展。

4.完善国有企业制度建设,推进廉洁风险防控有效运行和发挥作用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要结合企业特点,将国有企业制度建设和廉洁风险防控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实现两者共同进步。

①建立健全廉政教育制度,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把廉政教育纳入学习型党组织的学习制度建设中,坚持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单位主要负责人定期讲廉政党课、反腐倡廉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坚持和完善预防职务犯罪教育、警示教育、廉洁从业教育、党纪政纪条规教育等制度。通过扎实有效、形式多样的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世界观、事业观,筑牢拒腐防变、廉洁从业的思想道德防线。

②建立健全源头预防制度,降低经营管理风险。发挥党组织在企业重大问题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党组织工作制度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运行规则相结合的领导体制。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推进重大事项决策、财务管理、工程招投标、资本运营等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排查廉政风险,健全内控机制,完善精细化管理和风险内控机制,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的科学防控机制。

③建立健全监督制约制度,规范权力有效运行。依照党内监督条例,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尤其要健全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领导人员重大事项报告、民主生活会、礼品上缴登记、诫勉谈话、述职述廉等制度,监督检查领导干部及重要岗位人员履行职责和廉洁自律情况。建立和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完善决策监督机制,全面加强对企业重要经营领域和关键管理环节的监督。拓展效能监察领域,深入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健全决策失误纠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整合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果。

④强化制度的贯彻落实,提高制度执行力。纪检监察部门要重点查处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贪污贿赂、滥用职权、失职渎职、腐化堕落以及物资采购、企事业改组改制、产权交易和经营管理活动中国有资产流失等案件,违反“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以权谋私、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坚决惩治腐败分子,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企业改革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强化对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阶段性检查、日常监督和定期考核,及时发现和解决制度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不仅要遵守制度,还必须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坚决杜绝因事废制、因人废制的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制度建设与廉洁风险防控是紧密关联的。我们要结合企业实际,在制度建设和廉洁风险防控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互为促进,共同完善自身和为企业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曹立江. 从预防入手加强企业反腐倡廉建设[J].党政论坛,2008.5.

[2]陈发旺. 国有企业制度反腐建设对策探讨[J].经济师,2009.5.

集体企业改革风险防控措施的研究 篇4

一、集体企业改革风险分析

1. 人员安置问题

在改革过程中, 人员的安置以及劳动关系的处理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也是导致改革出现风险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安置方面出现问题, 极易导致企业职工的不满, 要求再次予以安置甚至提出各种补偿要求等, 严重影响到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2. 资产、债权、债务处理问题

在改革过程中, 相应的资产、债权、债务处理问题, 也是重要的风险因素。在改革的过程中, 如果出现企业产权不清晰的情况, 便会导致处置各种集体企业资产的时候, 在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以及清产核资过程中出现风险问题, 导致归属不清以及资产流失等的出现。另外, 在债权债务方面, 也可能会出现来自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的双方面风险。其中, 外部风险主要是指集体企业与第三人之间可能会因为改革而出现债务纠纷, 导致一定风险的出现。内部风险则来源于不同的主业和集体企业之间的债权问题, 包括抵押和贷款等, 可能会出现不易追回的情况。

3. 舆情风险

在集体企业改革过程中, 因为改革的涉及面广, 相关政策内容繁多, 加之受到不同企业规模和经营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容易导致舆情复杂程度的提高。尤其对一些企业职工而言, 因为缺乏对相应政策和咨询等的了解, 容易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

二、集体企业改革风险的防控

1. 做好人员安置工作

为减少改革过程中各种风险的出现, 首先要做好人员安置工作。对于集体企业改制、关闭或破产的, 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 对在职集体职工予以妥善的安置, 并对其相应的劳动关系予以处理。集体企业可用净资产支付解除在职集体职工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 如果净资产出现剩余, 剩余部分作为主办国有企业持有改制企业的股权, 也可转让给改制企业的员工或外部投资者, 所得转让收益归主办国有企业所有。集体企业净资产不足以支付解除在职集体职工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的, 差额部分所需资金由主办国有企业、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其中, 对地方国有企业兴办的集体企业, 中央财政补助50%;对中央下放地方的煤炭、有色、军工等企业兴办的集体企业, 中央财政补助100%;对中央企业兴办的集体企业, 中央财政将根据企业效益等具体情况确定补助比例, 原则上不超过50%。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可统筹用于安置集体企业职工。对于不同地区而言, 在改革过程中, 需要根据财政补助资金相关申请要求的具体规定, 合理上报申请材料, 以及时获得一定的补助资金。

2. 合理处理资产、债权、债务

集体企业改革过程中会涉及到十分复杂的资产和债务等问题, 需要予以妥善的处理, 与避免出现风险。进行处理的时候, 可以将各种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划拨给集体企业, 以更好的开展人员安置工作。对于改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税费, 需要接受严格的检查。如果经检查符合我国税法当中相关减免的要求, 则可以予以相应的减免。如果在对职工进行经济补偿的过程中出现净资产不足的情况, 则由其他一些主体负责对差额予以承担, 包括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以及主办国有企业等。对于行政划拨土地, 如果经所在地县级以上政府批准, 则可经过分割后由集体企业接受相应的土地使用权。如果不符合划拨用地条件, 则需要按照有关法律办理有偿使用手续。对在规定的时间内形成的集体企业与主办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 予以合理的轧差。轧差后集体企业欠主办国有企业的债务, 在集体企业净资产不足以安置职工时, 由主办国有企业予以豁免。轧差后主办国有企业欠集体企业的债务, 由主办国有企业予以偿还。如果集体企业在职工工资等方面存在债务问题, 则需要接受科学认定, 然后根据具体的债务情况, 制定相应的清偿方案。然后通过多种渠道筹集所需资金, 包括资产变现等, 以及时支付相应的债务资金。

3. 加强舆情风险防控

首先, 做好对舆情的监控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完善的应对预案。及时发现风险, 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解决。其次, 做好相关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和各级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 并积极的进行沟通与合作。以获得更大的支持和帮助, 更好的引导舆论走向等。另外, 与当地媒体等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各级媒体, 做好对集体企业改革相关措施和益处等的正面宣传工作。另外, 对企业职工进行宣传教育。通过设置宣传栏以及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 将改革的背景和相关细节问题高职广大职工。并积极与职工进行交流, 了解广大职工, 尤其是一线职工的实际诉求, 以更好的处理各种问题, 防患于未然, 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束语

集体企业曾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特殊产物。在进行集体企业改革的过程中, 涉及面广, 情况复杂, 工作难度大, 因此要注意提高对集体企业改革重要意义的认识, 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风险问题, 并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控。惟其如此, 才能把握好改革的节点和节奏, 确保集体企业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张红涛.国有大型煤企实施集体企业改革存在的困难和政策建议[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3, (8) :56, 63.

企业管理风险防控研究 篇5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税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各界关注税收的程度在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税收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加强,税务机关人员因执法不当、执法错误、服务不到位或行政不作为引起的不良后果的事例数量逐步上升。本文从行政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如何避免、预防和化解税收行政风险的建议。

关键字:风险、管理、控制

一、转型中的基层税务机关

探索建立多部门参与、多环节协调、多层次监督的税收执法内控机制是国家税务总局在加强执法监督方面的重要思路:税收执法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内部控制环境、控制手段较为弱化的状态,决定了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强化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建设。与此同时,随着税收理念的重大变化,我国税收管理将从“纯管理时代”、“微笑服务时代”向“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现代纳税服务体系格局迈进。在注重行风建设的同时,将执法和服务结合在一起,以“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这一纳税服务理念为主线,注重防控对税务行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正确树立税务机关的公众形象,实现建设和预防并举,努力创建和谐征纳关系成为了我基层税务机关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二、税收行政风险的主要表现

1、系统内部对行政执法风险的认识不到位。社会公众涉税维权意识及能力日益增强,纪检监察机关、新闻媒体对税务部门的关注度和监督力度日益增加,加之税收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专业性强、矛盾多等特点,使得税收行政风险日益加大。但,在系统内部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部分税务人员素质不高,在执法时错误理解和适用法律依据,造成一定程度的执法风险;法制观念淡薄,部分税务人员因缺乏法制观念,有时出于方便纳税人考虑,有时为了简化工作,有时出于应付征管质量考核或其他目的,代纳税人办理相关税收事宜而造成执法和服务风 1

险;疏于管理,由于部分税务人员在税务管理工作上存在把关不严、调查不实的情况造成了执法风险的存在;怠于履责,部分税务人员由于思想懈怠等因素未及时履行法定职责引起的税收行政风险。征、纳双方的意识的需要同步提高。

2、行政执法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建立。虽然组织重视行风建设,采用教育、培训等多种手段加强干部职工素养,但是个人素质能力提升需要阶段性,突发的个人非正常行为对组织形象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近年来,税务系统在开展税收执法监督、加强内部控制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强化行风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初步建立了对税收行政过程监督制约的制度。但目前国内税务系统普遍存在重事后监督、轻事前防范;重单方面问题整改、轻普遍问题全面规范等情况。导致执法问题屡查屡犯,内部执法检查风平浪静,外部检查问题较多的状况。要建立营造公正、廉洁、高效的执法环境,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同时,必须先建立执法风险防范的内控机制。

3、控制活动的精细化、专业化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基层认为该点主要存在的风险点在于,没有很好的把握痕迹管理。从执法检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基层执法工作中不正常的现象,以及纳税服务大厅服务过程中投诉问题分析,主要是没有有效地记录工作痕迹。痕迹管理既是对基层执法风险、明确监管责任的需要,同时也是税收征管系统和基层管理服务平台理念的体现。更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的工作作风的体现。在服务工作中,服务项目的痕迹化更有利于纳税人把握涉税事项的办理,避免了说你服务差“有口难辩”的尴尬。在服务内容不到位的纠纷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4、社会化信息沟通机制不够健全,以税务系统为主的正面宣传力度不够。历史观念性认知对地税服务形象的提升存在阻滞,小事件的社会跟风现象严重,由于信息不对称、宣传不到位、反馈渠道不畅通,使得舆论无法将征、纳双方放在公平合理的平台进行比较。宣传和意见反馈依然停留在你来我往的阶段,主动性的缺乏导致只能在出问题后寻求应对策略。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解决过程的时间过长,无法合理控制不良影响的扩散。

三、对税收行政风险防控的建议

1、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加强税务部门的内控预防体系建设,是实施依法治

税、促进反腐倡廉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法治、效能政府的必然要求,而对于担负具体税收管理工作、实施具体税收服务的基层税务机关来说,这更是一项不可回避的重点工作。

在建立这个风险防控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以我们的“目标客户”——纳税人为导向。所以,建立纳税人满意度评测指标体系并开展相关分析是首要的。了解纳税人需求,借鉴国际经验,才能积极构建因地制宜、因人而需的现代纳税服务体系。此次借助民主评议、行风建设的东风,围绕地税中心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民主评议工作与“创先争优”、“三思三创”、“千局万站优环境促发展推进年”、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以及“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民主评议行风为载体,以优化纳税服务、提高工作效能、提高满意率为出发点,将各项制度规范化、条例化、将防控体系文字化、人心化,为建立起有实效的风险防控体系提供可靠的目标导向。

第二,当前基层税务机关的对外的主要工作包括三方面:一是税收管理,二是行政管理,三是纳税服务。所以在建立风险防控体系的时候,也要紧紧围绕这三大主体展开,建立完备制度、机制、以税收业务为导向,将制度贯穿、渗透到税收征、管、查的所有环节,消除风险控制的“盲点”。

第三,就是要依照制度改变我们的工作流程,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加强潜在风险的预见和控制,是税收管理的现实需要。当前,税务行政风险包括执法风险和服务风险两个方面,在建立风险防控体系的同时,要加强岗位的风险评估,找准风险点,并针对其建立条规具体、有可操作性的风险管理流程。针对某些可预见风险,可以适当调整和改善当前的工作流程。

2、强化税务行政管理。税收服务,主要从“三化”着手:(1)监管常态化。开展对纳税服务和税收执法情况的第三方抽查和定期自查,全面建立服务质量反馈的档案化管理,建立税收执法文书录入数据准确性的抽查和税收数据的逻辑比对机制。(2)服务书面化。在硬件上完善服务风险的防控,设施到位,服务到位。可以提供书面资料的尽量提供书面资料,如一次性告知书、一次性告知卡;对不清楚纳税事项的纳税人,可以采用书面化告知,并保留相关资料。(3)导税标题化。在设立导税员、值班长的同时,将经常发生的涉税事项以及群众关心的内容标题化,在服务大厅设立专区张贴,减少服务对象在讲解过程中的误解,同时也提升地税部门服务的形象。

对税收执法过程中的行政风险防控,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切实加强税务机关的痕迹管理。首先要将所要纳入痕迹管理的内容以及开展痕迹管理的具体要求确定下来。其次要明确要求,培养干部职工的良好习惯,积累日常管理工作的“痕迹”,在工作环节无论是依申请事项或依职权事项或服务事项都要即使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归档、保管各类资料。在保证数据和资料的连续、完整与准确的前提下,要求行政事项有重点的记录和保留佐证,并安排专人及时装订、归档。对列为特别监控的人和事,要实行一户一档制。注重内部工作中的痕迹记载,就可以减少内部的工作扯皮;注重外部工作的痕迹取证,则可以减少因外部证据链条不完整而造成的纠纷,从而减少行政执法风险。

3、提升干部自身素质。首先要改变干部队伍中对风险防控认识不到位的现象,由于长期以来税务部门内控预防教育力度不够,部分税务执法人员存在执法不严、行为失范的问题,不作为、乱作为以及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时有发生,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此次,可以民主评议行风建设为契机,建立规范化机制,全面提升税务干部队伍的执法素质和服务能力。自身队伍素质的提升是应对风险的最好武器:一是加强全市有关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相关文件的学习;二是加强税收法律知识学习培训,提高税务干部业务素质;三是加强税收执法风险教育,强化干部职工风险意识。特别是要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对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深入开展风险防控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税收征管人员执法风险和责任意识,强化纳税服务和风险防控的概念。

4、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地税系统长期致力于要求公民依法纳税的宣传,对地税公平执法、税收服务于民的形象化、案例化宣传不够,在主动建立财税干部正面形象方面有所欠缺。下一步在宣传的角度上应有所调整,要加强纳税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创纳税服务品牌,将品牌的推广媒体化、网络化,主动建立群众对地税系统新的感官。同时,对税收从入到出,如何用之于民、用之效果如何的宣传力度要加强,明明白白晒晒账本,能赢得更多群众对税收事业的支持和理解。

在正面宣传的同时,也要加强反面回应的能力。如何将负面事件回应好,得到群众和社会的理解,变成正面的宣传也是一个课题。目前,防控群体性跟风差

评事件,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舆论环境非常重要。基层税务机关的信息报道和政策宣传要走出小机关,将个性化服务和办税服务厅的建设进程展现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同时借助QQ、微博、传媒体开发更多的服务渠道,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建议着重培养地税干部积极争取舆论监督支持的智慧和行为,同时支持新闻每体通过舆论的力量维护征、纳双方的应享权利、应尽义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5、作好应急处理预案。首先,要畅通与外部的沟通、投诉渠道。根据宁波市局对纳税服务培训的相关内容,借鉴《宁波市地方税务局办税服务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意见征求稿,根据实际情况中出现的冲突情况,基层对在纳税服务中可能出现情况做了以下归纳:一是服务提供者自身负面情绪带来的非系统性服务风险,主要以自我和群体心理辅导为主;二是服务接受者观念性或突发性负面情绪带来的非系统性服务风险,主要以隔离区别化对待、心理疏导、正面宣传来解决危机;三是系统性问题出现带来的服务风险,主要是以解释疏导、设立服务应急措施、以纳税人的便利为首要条件来解决问题;四是个别冲突引发群体性负面事件,以重视对待、个别解决、畅通沟通渠道和正面回复来解决和防控。

其次,应急处理预案的制定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要与时俱进。应验越多、总结越多、方法越多。请专家、借鉴国际经验、学习其他服务行业的准则,都是提升预案的好方法。

必须重视企业“互保”风险防控 篇6

在浙江,许多中小企业采取三五家企业之间互相担保的方式从银行获得贷款。这不仅能够解决缺乏抵押物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题,而且保证了银行贷款的安全,曾被认为是银行为企业融资服务的创新和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模式,被推崇。

然而,去年温州爆发的金融风波和今年杭州发生银行急催还贷款之风,却让企业着实感受到“互保”,“联保”贷款风险的可怕。温州接连发生企业倒闭老板“跑路”、跳楼事件,其中不少是被“互保”所连累;杭州600家知名民营企业联名上书省政府求助,也是“互保”、“联保”风险爆发所至。

其实“互保”、“联保”最初是10余年前,中国农业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针对农户推出的一种贷款方式。由于农户缺少抵押物,银行为了控制风险,要求农户在贷款时找一家农户或者几家农户为其担保,一旦出现还不上贷款的情况,就由其他农户承担还款连带责任。这种针对农村推出“互保”、“联保”的贷款方式,有明显的政策性。再者,由于每家农户贷款数额不大,金额多为三五万内,即使出现风险,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因此“互保”、“联保”方式一度被当做商业银行的创新和经验不仅在农村中进行推广,而且在城市一些地区的中小企业中广泛运用。

“互保”、“联保”虽然解决了部分企业贷款缺乏抵押物的难题,但也积聚着很大的风险。因为“互保”、“联保”所形成的担保链条,一旦发生断点,其中有一家企业出事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原本一家企业的风险就可能蔓延至数家、数十家企业。

多数企业采用“互保”、“联保”方式进行贷款,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并不缺乏资金的企业,在被其他企业要求担保时,出于人情为一些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企业担保,无形中加大了自身的风险。

在较好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互保”、“联保”能做到有效的风险防控。如今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税收、原料价格、用工成本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压倒企业的一根稻草。这种情况下,银行更加重视资金风险,回收贷款成为了头等大事。但是由于银行忽视对企业的信息调查,不管是放贷环节还是收贷环节都过于依赖“互保”、“联保”这一风险防控模式,一旦发现某些企业出了问题,就紧急收贷和跟风收贷导致风险蔓延,将许多优质企业拖下水。

控制当前“互保”风险蔓延发酵,政府部门负有重大责任。要组织力量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准关键,出面与银行沟通协调;财政良好的地方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帮助企业“转贷”,也是救火的一种紧急措施;对着火源头企业尽快整治、帮助企业通过调整结构、以股抵债(债转股)等方法,实现资产重组,以减轻给银行和互保圈其他企业带来的压力。

“互保”风险防控,银行起关键性作用。银行对企业无论是放贷还是收贷,都是主角,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因此银行在放贷之前必须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作深入的了解,认真评估企业的还贷能力。放贷之后,也要不断收集贷款企业的相关信息,不可“一放了之”。“互保”实际上只是风险的转嫁,银行把对一家企业贷款的风险转嫁到另一家或多家企业身上,以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如果互保圈中某一企业出了事,银行就在这担保链条上全面收贷,这不只是对自己风险防控责任的一种推脱,而且容易产生更加紧张的空气,加剧风险蔓延。所以建议银行面对当前的“互保”危机,不要一味全面收贷,应全面分析贷款企业的具体情况,对经营基本正常的企业尤其是有较大影响的优质企业,不要把它逼上绝路,尽力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样,挽救的可能不只是一家企业,很可能是某一个行业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国外债管理制度和风险防控研究 篇7

(一) 外商投资企业境外融资实行“投注差”管理, 较为宽松

外商投资企业“投注差”是指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差额。按现行有关外债管理规定, 外商投资企业借用的外债规模不得超出其“投注差”, 即外商投资企业借用的短期外债余额、中长期外债发生额及境外机构保证项下的履约余额之和不超过其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差额。

(二) 中资机构借用外债需进行资格审核, 较为严格

根据现行外债管理规定, 境内中资机构举借短期国际商业贷款实行余额管理, 余额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核定;举借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 须经国家发改委批准。

二、现行外债管理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 外债规模较快增长加大了外汇局统计监测工作量

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国内货币信贷政策趋紧及本外币较大利差等因素影响, 涉外融资快速增长, 外债流入呈现明显增长态势, 以日照市为例, 截至2011年末, 辖内直接外债余额81739万美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174%, 2011年直接外债签约登记金额36108万美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246%;提款金额达24747万美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373%;外债结汇85笔、金额4870万美元, 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63%和下降7%;外债还本付息付费等82笔、金额4863万美元, 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61%和14%。由于外汇局按照“五个转变”的管理思路重点转向非现场监测和事后管理, 当前逐笔登记核准的外债统计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外债规模的较快增长。

(二) “投注差”管理和来去自由的宽松模式不利于外汇均衡管理

现行政策规定, 在“投注差”范围内外商投资企业可自行借用外债;另外对已签约登记外债, 借债企业实际上仅凭一纸借款合同或追加补充协议即可办理外债变更登记, 对借款偿还的期限及利率等均可灵活调整, 现行借还外债的宽松管理难以应对异常形势下企业通过借债快进快出、收放自如以合规渠道规避监管的行为。

(三) 中外资企业的举债资格用途差距不利于缓解中资企业资金周转难

当前外资企业外债登记审核条件较中资企业明显宽松, 中资企业外债资格审批较为严格, 规模管理偏紧;且对于外债的结汇使用, 中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 对于中资企业借用的外债, 视同国内外汇贷款管理, 其借债资金的使用受到严格的限制, 不得结汇, 只能用于进口支付。而外商投资企业可根据企业经营实际自行结汇, 借债资金使用上的区别对待, 使得外商投资企业在融资环境及资金运用效率远优于中资企业。

在国内信贷政策趋紧外资企业纷纷借入外债的背景下, 中资企业咨询借外债的情形增加, 但限制约束条件较大, 大多难以通过资质审核, 中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 2011年日照市5家中资企业因境内贷款成本高且融资难, 咨询外债登记寻求境外融资, 均因无短贷余额指标及中长期外债举借计划未通过发改委部门审批, 无法及时取得境外融资支持。

(四) 外债结汇逐笔审批监管成本加大且无法有效监测资金流向

现行政策下, 企业外债结汇需要外汇局逐笔核准, 企业需向外汇局提交申请、合同、书面支付命令等纸质材料, 外汇局审核资料真实性后出具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核准件, 银行再凭核准件及相关资料为企业办理外债结汇业务, 双层审核模式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也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且企业间的资金业务往来较频繁, 提供表面审查资料较为容易, 目前外汇局也只是对企业提供资料的合规性和表面一致性进行审核, 对结汇支付实际用途的真实性难以甄别和跟踪监测, 无法达到有效遏制不明跨境资金借外债渠道流入境内的目的, 且面临管理成本增加、效率不高及效果不明显的窘况, 因此简化现行外债结汇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当前, 外汇局外债管理上实行借、用、还全程登记核准管理模式, 近年来客观上随着涉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和企业发展需要, 借债主体的借债需求保持较快增长, 目前几乎全过程登记核准的外债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建议从简化外汇使用事前管理环节入手, 改进现行外债管理模式, 由银行直接办理结汇审核, 外汇局加强外债使用事后核查和非现场监测管理。

三、改进外债管理方式的设想

改革外债统计监测方式, 建议在外债借入环节执行适度均衡的规范登记管理, 要在资本金按合同规定到位的前提下, 企业凭借款合同等材料到外汇局办理登记和借款条件核准及开户等手续。改革主要针对外债管理的使用和归还, 按照外汇局登记核准的条件, 依托系统整合后改进的统计监测功能, 直接交由开户银行办理外债使用归还环节, 外汇局和银行通过系统数据共享, 加强事后核查, 掌握借债主体外债余额的动态变化情况, 不会对外债管理和风险控制带来影响。

(一) 参照资本金结汇管理简化外债结汇使用环节

改革现行外债结汇管理方式, 参照汇综发[2011]88号文件资本金结汇由银行直接审核办理, 外汇局不再出具核准件, 取消结汇核准环节, 由银行直接审核企业结汇提交资料的真实性, 并按规定向外汇局反馈和报备外债结汇信息。

外汇局重点通过事后核查, 跟踪结汇资金流向。一是建立外债结汇支付情况非现场核查制度, 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对外债结汇使用情况进行非现场核查, 必要时开展现场核查。二是要求企业开立外债结汇人民币资金专户, 与外汇局外债统计监测系统有效衔接, 纳入非现场监测预警体系。三对银行外债结汇业务及时有效开展现场核查, 实现对外债结汇资金流向的监管, 规范和完善境内企业外债结汇监测手段。加强对外债结汇办理及事后全流程跟踪和监管, 重点核查通过关联企业人民币资金使用情况, 将外债结汇监管环节延伸至其关联企业人民币使用环节, 对于存在可疑交易的不能办理结汇, 并将关联企业交易结汇向外汇局进行报备, 以便开展针对性检查, 防止企业改变资金用途或将结汇资金用于其它不合规范围。

加强对银行办理外债结汇业务的事后核查力度, 要求企业在交易完成后提供发票、支付凭证、会计凭证等证明交易真实性的材料, 并上网查验真伪, 防止企业通过虚构交易, 将结汇资金挪作它用。同时重点核查大额和频繁发生的可疑外债结汇业务, 深入银行、企业跟踪外债结汇后人民币资金流向, 核查其结汇资金是否用于企业生产经营, 是否存在改变资金用途等情况。

(二) 建立完善对外债的非现场核查和监测预警体系

一是进一步整合外债统计监测系统、FDI管理系统、外汇账户系统及国际收支申报系统资源, 实现主体监测信息共享, 加强对企业外债的全方位非现场监测, 对高频外债的使用、偿还实现动态监测。完善现有外债统计监测分析系统, 规范银行端外债结汇信息的审核, 要求企业提供外债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对应的收款人、账号、资金用途等信息, 并对上笔结汇人民币资金对应的划款凭证号和发票号及发票金额进行登记, 使外汇局通过非现场监测系统能够提取银行办理的全部外债结汇及使用业务信息。同时, 增加外债结汇风险预警功能, 对外债结汇率过高和发票重复使用等情况进行系统监控, 实现非现场筛查可疑和违规外债结汇线索, 提高非现场监管效率。并对企业主体外债使用总体情况进行真实性评估, 确保借债实际用途与贷款合同用途一致, 堵住境外异常资金借道外债流入的漏洞。

二是加强与人民银行反洗钱部门沟通联系, 发现企业以虚假支付合同骗取外债结汇后违规投向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 坚决予以立案查处。另外, 通过建立完善外债统计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借债主体的期限结构、币别结构、利率结构、资金流动情况, 以达到有效控制外债规模, 防范外债资金异常流入风险的目的。

(三) 科学分类, 控制外资企业举借外债的规模

当前形势下, “投注差”作为外债登记审核原则手段过于宽松, 削弱了外债管理政策的有效性, 不符合当前“控流入”和均衡管理的目标要求, 外汇局外债管理工作面临较大资金流入审核压力。为完善外债登记和结汇管理, 在满足企业合理需要的同时, 防范企业通过外债及其结汇渠道进行跨境套利投机, 建议在外债登记“投注差”管理和外债结汇“支付结汇制”基础上, 采取以下措施, 引导企业合理使用外债, 防范异常资金流入,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一是根据国际收支形势需要, 适当提高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占投资总额的法定比例, 压缩可借外债规模。基于对外债偿还风险的考虑, 建议在“投注差”计算公式中加入外方投资占比比例, 即:外资企业可借入外债额不超过 (投资总额-注册资本) ×外方投资比例。由此公式计算出的“投注差”能够更客观的反映外资企业可借外债的数额。

二是充分发挥产业投资导向的职能, 可将现行的“投注差”办法改为根据产业政策, 加强对借用外债资金的必要性和真实性审核。根据借债主体的不同产业特点, 分类控制外债融资规模, 可在充分考察借债企业行业类别、科技含量、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特点的基础上, 将企业分为“支持”、“限制”、“禁止”三类, 并实行比例控制。如对于“支持”、“限制”类企业, 可允许外资企业分别按照“投注差”的100%、50%比例从境外股东、金融机构正常借用外债。对于已经出现投资过热的行业要限制或禁止其借入外债, 从而在控制外债数量的同时切实提高外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三是将外商投资企业人民币债务有效纳入“投注差”限额控制, 从而收缩其外债规模, 对其内外债统一管理, 进而实现将资产负债比例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防范债务规模和结构比例失衡潜在风险。

(四) 积极拓宽境内企业境外融资渠道, 平衡中外资企业借款手续审核

对于中资企业的对外借债需求, 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确有需要的企业到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 鼓励符合条件的中资企业从境外直接借入短期外债, 平衡中外资举债主体资格管理, 缓解中资企业境内融资难困局。

(五) 加大对违规主体的依法处罚力度

加强外债管理风险控制, 还应依法对违规主体进行处罚。银行不按规定履行外债资金结汇审核、统计、报告义务和外债资金账户限额控制, 出现严重错误的, 外汇局除按外汇管理有关规定对其处罚外, 对违规情节特别严重或暂停期内未能进行整改的, 可取消对该银行的外债业务办理资格;对提供虚假材料和改变外债结汇资金用途的违规企业, 要按照外债管理处罚规定的上限予以严肃处理, 以维护外债管理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摘要:作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形式, 借入外债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加快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外债管理上的超国民待遇、管理模式落后、规模增长过快等问题逐步显现。本文就如何缩小外债管理中的差别待遇, 提高外债使用的安全和管理的便捷高效, 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外债管理方式和体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企业管理风险防控研究 篇8

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 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 企业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 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完全消除财务风险是不可能的, 而只可能通过某些措施对财务风险加以预测和控制, 所以县级供电企业要想稳定、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了解影响财务风险的因素, 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 而且最好能预测和衡量财务风险, 并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控制和防范, 努力将因财务风险引起的损失降到最低。县级供电企业要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资产管理, 优化资产结构, 提升资产运营效率

资产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县级供电企业的资产由于规模大、种类多、分布广、改造频繁, 给资产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县级供电企业需要做到资产结构合理, 不良资产比重低, 现金流量大, 客户欠费少, 才能降低各种风险, 这对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建立健全本单位资产管理体系, 明确内部职责分工, 落实管理责任。加强和规范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 确保资产的安全, 贯彻执行国家电网公司固定资产管理政策, 按照集团公司系统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固定资产目录进行管理, 按规定计提折旧及减值准备, 及时准确反映其价值增减变动情况;电网资产内部调拨、转移、报废、技改、维修、租赁等业务的流程规范统一, 实现实物与价值管理的协同处理;制定资产质量评估标准收集、分析资产信息, 动态监控各项资产管理情况, 保证固定资产帐卡物相符, 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真正实现“电网坚强、资产优良”的目标。

(2) 及时进行资产清查, 明晰资产状况。全面、系统的资产清查使供电企业可以摸清家底, 明确企业的实物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实际状况, 对于已经报废毁损的资产及时进行清理。清查过程中应综合分析应收款项的回收情况以及投资的实际状况, 避免企业发生资产损失, 及时发现不良资产和存量呆滞资产, 重新加以利用, 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增强企业盈利和抗风险能力。

(3) 优化资产结构, 保持资产流动性。通过比较各项资产的比例关系, 控制存货数量, 减少资金占用, 确保资产流动性, 减持高风险投资, 防控财务风险, 达到优化资产结构的目的。

2 加强资金和账户管理, 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流动性

(1) 健全资金管理制度, 明确资金管理职责权限, 建立授权审批机制, 严禁越权实施资金审批行为。严格按照年度预算和综合计划进行资金的使用, 未列入预算、未经规定程序审批的资金支出不予办理。

(2) 严格账户管理, 银行账户新增、撤销、变更均经市公司批准, 杜绝出现未纳入财务账簿核算管理的资金账户, 实现资金的统一归集、调度、运作和备付。各县供电企业严格按照集团公司关于银行账户管理的规定, 银行帐户总量控制8个以内。坚持以收保支、先收后支的收支原则, 电费收取后及时划入公司电费账户, 不准拖欠和挪用, 严禁公款私存, 严禁户外存款, 堵塞容易和有可能形成“小金库”的管理漏洞。

(3) 严格执行企业内控制度, 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出纳人员不得兼任审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及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加强岗位之间的监督牵制, 严禁一人办理资金支付的全过程业务。

3 加强融资管理和担保管理, 严控金融风险和信用风险

(1) 县级供电企业要正确的预测资金需求。企业在筹资前必须准确预测资金需要量, 既能保证生产经营的需要, 又不会出现不合理的资金闲置, 可由熟悉企业财务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的专家提出初步意见, 经过修正补充, 得出最终结果。根据年度预算和综合计划, 合理估计本季度电网建设的资金支出。

(2) 确定筹资渠道, 合理安排资金结构。县级供电企业的筹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所需时间较短, 能迅速取得资金, 而且筹资成本不高, 但财务风险较大, 需定期还本付息, 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 可能产生不能偿付的风险, 甚至导致破产。办理银行贷款要充分考虑国家宏观调控因素和利率因素。在国家紧缩银根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贷款授信额度, 防止因为调控因素造成贷款审批不力的情况。

4 注重事前管理和成本管理, 通过强化预算管理来防范财务风险

强化事前财务预算管理, 并注重落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应当积极主动, 克服过去工作中存在的消极依赖心理。事前按照预算的投入, 生产成本, 费用, 销售收入, 实现利润等方面的计划编制资金预算, 发挥各级预算分管部门和预算责任单位的职能作用, 有效的权衡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 优化企业的资金配置, 避免因事先缺少资金预算而导致使用资金的盲目性而增加资金成本, 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 落实预算管理制度, 投资项目的预算一经确定, 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关的各项活动中, 要以财务预算为目标, 各部门积极落实, 将财务预算的目标完成情况及时反馈给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 针对预算执行的正负差异分析主客观因素, 以纠正有偏差的财务政策。

5 结语

总之, 县级供电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应该从资产管理、资金管理、融资管理、信用担保等方面进行控制, 并在每项涉及金融活动中从事前、到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 保证企业的财务安全。

参考文献

[1]李佳晋.供电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企业研究, 2012 (2) :99.

企业管理风险防控研究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上海市35家三级甲等医院, 其中综合性医院20家、专科医院15家, 调查目前医院建立的管理制度的异同度, 分析管理制度与管理流程执行中存在的风险防控环节和风险点, 界定风险等级。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查询。

本项目基于《上海市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 (2010) 》、《卫生部三级医院评审标准 (2011) 》、《国际医院通用管理标准》涉及医院管理的规章制度, 以前期调研后编撰的“上海市级医院管理风险环节和风险点制度汇编”为基础, 初步筛选梳理出涉及医院日常运营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可确定为具有管理风险的核心制度, 包括医院行政管理、组织人事管理、财务审计管理、药品耗材设备管理、后勤基建管理和精神文明行风管理等6方面91项。

1.2.2 专家征询。

通过对医院资深管理专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领导、上海市三甲医院党政领导进行个别访谈和问卷征询, 全面剖析市级医院医疗、科研、教学、人事、财务、物流、党群有关制度, 设计医院核心制度调查问卷, 请受访者针对“是否应列入医院管理核心制度”和“所列制度对医院运营与管理风险防控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共发放问卷140份, 收回有效问卷140份, 有效回收率100%。

1.2.3 统计分析。

录入数据并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征询“重要程度”的各题项按1-5分赋值, 1分表示“非常不重要”, 2分表示“不太重要”, 3分表示“一般”, 4分表示“比较重要”, 5分表示“非常重要”。计算每项制度的认同度、重要度均值及标准差, 为建立核心制度基本框架, 确定风险等级提供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类管理制度认同度分析

从指标认同度来看 (见表1) , “财务审计管理”类制度平均认同度最高, 为72.7%;“精神文明行风管理”类制度平均认同度为71.9%;“后勤基建管理”类制度平均认同度为50.7%。

2.2 各类管理制度重要程度分析

从指标重要度来看 (见表2) , “财务审计管理”类制度重要度均值最高, 为4.31;“精神文明行风管理”类制度重要度均值为4.23;“后勤基建管理”类制度重要度均值为3.63。各类制度重要度均值趋势与认同度指标分布基本一致。

2.3 筛选医院管理核心制度

将认同度指标排序用四分位图进行划分, 得到认同度指标第一分位数为48.2, 即25%的专家对各项制度的认同度低于48.2%, 第二分位数 (中位数) 为61.2, 第三分位数为77.7, 即专家认同度≥50%, 且认为应列为非常重要、具有管理与廉洁风险的重要核心制度。根据四分位图分布, 剔除第一分位数48.2以下的数值, 即认同度指标<50%的一组数据, 共25项制度, 保留第一分位数及以上, 确定认同度较高的66项制度作为核心制度。其中包括行政管理18项, 组织人事管理11项, 财务审计管理11项, 药品耗材设备管理11项, 后勤基建管理6项, 精神文明行风管理9项。

2.4 划分核心制度风险等级

根据调查征询结果, 在确定具有管理风险的核心制度基础上, 按照核心制度重要度均值分布情况, 对医院管理风险控制进行等级划定。将重要度均值高于4.39的23项制度列为高风险, 将3.86≤数值≤4.39的22项制度列为中等风险, 将重要度均值低于3.86的21项制度列为一般风险。其中“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绩效考核、干部选聘、财务管理、集中采购、党风行风建设责任制等涉及医院重大决策事项和职工权益的制度均为高风险制度 (见表3) 。

3 讨论

3.1 建立医院管理核心制度的重要性

为确保医院医疗护理质量, 规范诊疗行为, 杜绝医疗事故发生, 原卫生部制定了16项医疗重点规范制度, 并把它作为医疗护理质量控制的核心制度[3], 它要求医务人员要在正常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如同医疗护理核心制度一样, 医院管理核心制度是要求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者必须严格执行的制度, 它对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工作方针, 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方向, 提高医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确保公立医院运行效率, 规范医院和医护人员执业行为,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具有重要作用。

3.2 完善廉洁风险防控制度体系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医院科学、规范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公立医院管理风险预警防控, 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厘清和完善医院管理核心制度, 夯实全面防控医院管理风险基础, 必须将医院管理运行中具有高风险, 廉洁风险易发多发的重点岗位, 医疗服务中社会关注度高、容易发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关键环节等, 作为重点预警防控的关键, 增强制度的执行力, 加大薄弱环节管理力度, 防范易发多发风险, 进一步规范职务权力和执业权力运行。

3.3 基于科技实现管理风险有效防范

完善的制度编制非常重要, 但要依据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建立, 才能确保制度落地, 才具有实际价值[4]。根据研究结果, 医院内部管理的核心制度主要涉及财务管理、集中招标采购管理、人事管理和医德医风行风管理等方面。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应在计算机系统中建立年度财务预算数据库, 规范每项经费使用流程, 控制年度经费使用的随意性, 降低财务使用风险;建立高值耗材准入数据库, 凡不在数据库内的耗材, 不可越流程申领, 避免了“体外循环”的风险;建立供应商不良记录数据库, 对被准入进入医院的医疗耗材、器械、药品、试剂、基建工程等供应厂商, 其产品质量、资质、价格和违法违规行为等均被录入数据库, 在招标采购时设定强制查询, 较大程度上对执行国家卫生计生委“不良记录”规定[5]起到很好作用;采录人事、医德、患者满意度等数据建立医德医风行风数据库, 与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 促进医务人员廉洁行医, 提高服务质量, 也为加强医院内部管理, 提高风险预防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构建科学完善的医院管理核心制度, 对推进现代医院管理与廉洁风险防控,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上海市35家三级甲等医院为研究对象, 针对医院管理风险关键环节和风险点, 研究基于风险防控的现代医院管理核心制度框架。经认同度指标检验, 筛选出涉及医院职务权力、执业权力、患者满意度、供应商诚信度, 且具有管理与廉洁风险的核心制度66项。按照核心制度重要度均值分布情况, 对医院管理风险控制进行等级划定, 有23项核心制度被列为高风险。

关键词:医院管理,风险防控,核心制度

参考文献

[1]阎惠中.建立医院现代制度:一个跨世纪的目标[J].中国医院管理, 1995 (10) :5-8.

[2]蔡志明, 陈春涛.代企业制度与现代医院制度[J].中国医院, 2003 (3) :44-46.

[3]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 (2011年版) [Z].2011-01-14.

[4]俞海燕, 陈蓓, 张琛, 等.基于医院OA系统权力风险“制度加科技”防控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13 (6) :16-17.

企业管理风险防控研究 篇10

关键词:科技企业,战略重组,财务风险

一、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的推动下, 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在深入发展, 企业为了获得并保持生存优势而进行的竞争更为激烈。企业的发展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通过内部投资, 进行资产经营, 用新建方式扩大生产规模;二是通过并购重组进行资本运营, 获得行业内原有生产力。其中并购重组是企业外部成长、追求规模经营和资本绩效的一条重要途径, 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力, 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 河南省顺应经济发展需要,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采取引进战略投资者、企业之间强强联合、一般企业并入优势企业、企业内部业务重组、改制上市或整体上市、劣势企业有序退出等多种形式, 做优做强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骨干企业, 并在2010年先后发布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促进企业战略重组的指导意见》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河南省科技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意见的通知》, 进一步鼓励并规范了相关的并购重组行为, 对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二、企业战略重组及其风险分析

(一) 相关概念辨析

企业战略重组在广义上是指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对存量资产进行调节和重新组合, 包括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变更等活动;在狭义上则是指一家企业对另一家企业的一定比例或全部股权购买或者吸收合并的交易行为, 以达到对并购企业控制的目的。而收购是指企业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 以获得该企业的控制权。兼并通常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 使其他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 并取得对这些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从概念上来看, 三者内容有所交叉, 而且现实中三者都是增强企业实力的外部扩张策略, 都是以企业产权为交易对象进行资本运作的基本方式, 联系远大于区别, 因此, 本文提到战略重组时也经常涉及到兼并与收购。

(二) 研究企业战略重组财务风险的必要性

战略重组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优势, 如发挥经营协同效应、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有效降低进入新行业障碍等, 但战略重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作过程, 有着很多不确定因素, 这些因素带来的风险可能是现实的, 也可能是潜在的, 存在于战略重组的全过程, 如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文化风险等, 这从众多并购重组失败的案例中可见一斑。其中财务风险的影响尤为关键, 因为要实施战略重组, 必须进行资本运营, 处处需要资金支持, 财务风险防控是否得当关系到重组所具有的财务协同效应的发挥以及重组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 科技企业战略重组财务风险的特点

科技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创办的, 主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或实行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智力、技术密集型经济实体。这类企业的战略重组是吸收其他组织核心知识技术的重要途径, 是以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为动机, 以技术创新的方式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科技企业战略重组的财务风险较一般企业而言, 除具备通常的特点之外, 首先, 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更加特殊化。比如难预测性, 一般企业重组目标中的财务协同、渠道协同和规模经济等基本上可以预测到大概的范围, 而科技企业重组的结果表现在知识、研发能力、无形资产等的整合创新上, 受市场环境、科技进步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 因而能否实现战略重组效益, 战略重组隐性和显性的财务风险更难预测。其次, 损害程度大, 风险和收益相伴相生, 一般企业战略重组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增值收益是有限的, 主要是通过扩大规模、扩大市场实现, 而且风险损失相对来说也是短期内可以承受的;科技企业战略重组可能带来巨大的增值收益, 但一旦重组失败, 由于科技会引发财务风险的放大性和传导性, 可能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投资损失。再次, 管理难度大, 科技企业战略重组的财务风险难预测, 对企业的损害程度深, 而且科技企业本身要求的信息化、知识含量及网络化程度较高, 财务风险贯穿于重组活动的各个环节, 使得对财务风险的分析防范更加复杂, 管理难度更大。

三、科技企业战略重组案例

(一) 国际应用镁业公司战略重组概况

鹤壁市维恩克科技集团成立于1996年, 是一家以阴极保护与腐蚀控制产品和高性能镁合金材料为主导的专业化跨国集团, 其中维恩克 (鹤壁) 镁基材料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河南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河南省镁合金及制品工程研究中心。加拿大蒂明科公司是全球最早从事镁行业技术研究领域的企业之一, 具有60年历史的皮江法炼镁和合金化技术及道屋化学公司镁合金挤压及其相关技术, 可以称之为镁行业的鼻祖企业。两公司有类似的业务领域, 基于相同的战略目标, 强强联合, 优势互补, 实施了战略重组。经过一年多复杂曲折的重组历程, 维恩克与蒂明科的重组程序和交易在2009年7月22日全部完成, 新重组而成的国际应用镁业公司正式成立, 这是镁行业首例具有规模和影响的国际产业战略重组案, 标志着中国镁工业国际化再上新台阶。

(二) 国际应用镁业公司战略重组财务风险的防范

1. 目标公司的选择。

企业被视为资本市场上的一种商品, 企业间的战略重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交易活动, 首先应做到知己知彼, 在合适的时间选择适合的目标公司, 这是降低财务风险、防范重组失败的第一步。企业自身要有明确的意图, 战略目标是什么, 如何实现, 并购重组可以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提升空间, 是否有能创造价值的强有力的核心业务来作为重组的基础, 如果只将重组作为向股东掩盖核心业务业绩不佳的屏障, 这种做法永远不会成功。另一方面考虑目标公司的选择, 可能存在多个候选企业, 要结合本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标准和挑选程序并严格执行, 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状态进行充分的调查与评估, 发现和了解已知情况以外的其他情况, 特别是一些可能限制重组的潜在风险, 最终的选择应侧重于适宜性和可行性, 达到双方的互利共赢。反之, 如果公司对自身或对方公司的能力了解不够, 选择了错误的目标, 后面的一系列工作将矛盾重重, 导致巨额财务损失。

维恩克是专业化跨国集团, 下属机构包括四家中国公司、两家美国公司、一所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一所联合办学的镁业学院, 是成长型的企业, 拥有自己优良的核心业务:高性能镁合金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加工, 在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目标公司蒂明科是加拿大的上市公司, 同样从事镁行业的技术研究, 历史悠久, 掌握先进的工艺和技术。重组后的国际应用镁业公司将维恩克在中国生产企业拥有的原镁资源和人工成本优势与蒂明科公司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优势结合在一起, 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 良好的开端便将财务风险降低了一半。

2. 实现方式。

战略重组的实现方式有承担债务、现金购买、股份交易等, 承担债务主要是在目标企业资不抵债或资产债务相等的情况下, 以承担目标企业全部或部分债务为条件, 取得其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采用现金支付的方式可以迅速达到战略重组的目的, 一方面有利于股东们权衡利弊促成交易尽快完成, 另一方面也不必承担因证券支付带来的收益不确定性风险, 但是这种方式使重组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 从而降低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 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维恩克集团在实施战略重组前制订了全面严格的预算, 结合重组能获得的资源、收益、股价的不确定性、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等, 遵循资本成本最小化原则, 最终采取了资产重组和股权置换的方式, 使维恩克和蒂明科在国际应用镁业中分别占80.5%和19.5%的股权, 从而维恩克成为公司的绝对控股股东, 顺利实施重组, 有效规避了在支付方式上可能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和融资风险。

3. 业务调整。

企业实现重组后, 其核心生产能力必须跟上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的需要, 根据既定的经营目标调整业务方向、产品结构体系, 形成统一稳定的业务类型, 避免重组企业业务繁杂, 水平不一, 使有限的资金利用分散, 效率降低。维恩克科技集团在重组中对业务的调整遵循了三大原则:分清重组双方的主营业务和非主营业务, 承续核心优良的主营业务, 剥离非主营业务;新的国际应用镁业公司要有较好的投资回报率;要有利于新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维恩克和蒂明科将各自企业中与金属镁冶炼及镁合金深加工应用产品相关联的各类有效的有形资产和注册商标、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等在内的无形资产分别从各自的母体剥离, 全部注入到国际应用镁业公司, 并将原有的硅业务分离。该公司还主持或参与制定了绝大部分主营产品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 从而成为全球镁合金高附加值应用产品的领军企业。通过战略重组的资产业务调整, 国际应用镁业公司实现了对有限资金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日后的发展中取得良好的投资回报率, 在资本市场拓宽了融资渠道, 筹资成本降低, 有效防范了经营中的财务风险。

4. 战略转移。

国际应用镁业公司根据战略目标的需要, 形成了两个运营集团, 一个是主要负责全球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的国际集团, 另一个是负责公司核心生产基地的中国集团。公司把原蒂明科的皮江法高纯镁生产工艺引进到鹤壁镁合金生产基地, 增加中国的生产设施, 同时还将蒂明科公司的挤压和加工设备从美国丹佛市搬迁到墨西哥的新拉雷多市, 这样提高了公司的质量管理效率和水平, 更重要的是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和公司运营的成本, 为企业实现预期的重组目标利润。

5. 动态管理。

没有哪一项措施可以使财务风险管理一劳永逸, 因为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总在变化。国际应用镁业公司在重组中采取了前述积极有效的措施化解了可能出现的主要财务风险, 在重组后的经营中也未放松警惕, 整合了财务部门的结构和职能, 制定了对财务风险检测、评估和预警系统, 可以跟踪主要风险因素的变化实施动态管理, 掌握这些因素的变化方向, 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使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尽可能降低。

四、结束语

战略重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种重要方式, 同样适用于科技企业, 甚至对科技企业会更加的高效快捷, 但由于科技企业的无形性和技术性要求, 使得这种方式存在的财务风险也更大, 因此科技企业应考虑行业前景, 结合自身发展目标审慎对待,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控财务风险, 发挥战略重组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朱瑞华.河南省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后的整合路径选择[J].企业活力, 2011, (7) :72-76.

[2].黄志启.影响河南省企业战略重组因素的因子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1, (12) :61-63.

[3].陈博, 李志超, 王丽.软件企业并购的风险分析[J].特区经济, 2010, (10) :278-280.

[4].谢小军.企业并购整合风险管理问题探析[J].企业家天地, 2007, (4) :37-38.

[5].朱建平.对水泥行业并购重组风险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11, 3 (下) :41-42.

[6].傅元略.财务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控 篇11

关键词:法律风险;概念;特征;类型;防控措施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间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的法律、法规的出台等,都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风险。现代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开始逐渐意识到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重要性,重视和加强法律风险管理是我国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述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

所谓企业的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的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2006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开始在央企推广全面风险管理,2009年国资委办公厅发布《进一步加强当前形势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有关问题的通知》,2011年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编制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并作为国家标准发布施行。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与管理逐渐被现代企业所重视。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特征

1.发生原因的法定性或约定性。企业违反法律规定、合同约定,侵权,怠于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等原因,都是由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否则不能直接导致法律风险的发生。

2.发生结果的强制性。企业的经营活动如果违反法律法规,或者侵害其他企业、单位或者个人的合法权益,势必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等法律责任,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企业必然处于极其的被动地位并承担不利后果。

3.发生领域的广泛性。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离不开法律规范的调整,企业实施任何行为都需要遵守法律规定。法律是贯穿企业经营活动始终的一个基本依据。企业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和各项业务活动之中,存在于企业从设立到终止的全过程。

4.发生后果的可预见性。法律风险是有法律规定的原因产生的法定后果,因此事前是可以预见的,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加以防范和控制。企业法律风险的事前防控正是基于法律风险的可预见性实现的。

二、企业常见的法律风险类型

(一)合同行为中的法律风险

合同是由各合同相对方订立、履行的,不可能完美无缺,因此就会有人利用合同,将合同中的漏洞变成危险的陷阱。在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合同一方或多方利益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就是合同行为中的法律风险。

(二)并购、融资中的法律风险

企业并购涉及公司法、税法、知识产权法等多个法律部门,操作程序复杂,产生法律风险的可能性较高。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面临融资困难,既难以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获得融资,此时往往通过民间借贷、集资、违规借贷等方式筹资。这类融资手段一旦遇到资金周转困难,便极有可能将企业推入绝境,最终导致企业破产。

(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风险

商业秘密、专有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产权缺乏有效保障,是企业最担心的问题之一。一些掌握了企业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的人员跳槽时,往往会带走企业的技术秘密、客户信息甚至客户关系,这种商业秘密的泄漏或丢失,往往会对一个企业造成致命影响。

(四)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从招聘开始,面试、录用、签订劳动合同、员工待遇直至员工离职这一整个流程中,都受到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的任何不遵守法律法规的行为,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劳动纠纷,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

(五)企业涉及诉讼、仲裁的法律风险

企业若想赢得一场官司,就必须了解相关司法程序及实体法方面的知识,掌握必要的诉讼或仲裁技巧,以保证自己不受对手的误导或限于诉讼之累。这样才能更胸有成竹的面对法律事件,防止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三、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总法律顾问制度

建立以总法律顾问为核心的法律风险防控机制,总法律顾问全面领导企业的法律事务,充分发挥自身的核心作用。明确法律事务部门的定位与职责,发挥其牵头和引导作用,并与业务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二)强化企业法律风险意识

提高和强化法律风险意识是识别风险、化解风险的前提,也是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思想基础。必须强化企业领导人和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企业领导人的法律风险意识,是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关键。

(三)建立法律风险评估机制

企业应对其所面临的现有以及潜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就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重大法律风险提出解决方案,确定具体措施、实施期限和先后顺序。法律负责人应当制定法律风险管理战略的具体实施计划,企业总法律顾问和法律负责人承担其实施与管理职责。

(四)法律风险管理的规范化

建立法律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从制度层面上防范与化解企业在处理内外事务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并实现规章制度管理的静态与动态结合,保证规章制度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创新,进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制度管控体制。

(五)形成科学的流程,实现防控程序化

企业要主动建立法律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依据流程进行确定目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处理反馈,将法律风险、法律防控措施落实到业务流程中,实现法律风险防控的程序化管理。

(六)优化合同管理机制

不断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强化合同沟通、谈判、审查、订立、履行等交易主要环节的管理,实现合同管理全过程的制度覆盖。要推进合同文本标准化,避免合同条款不完备的风险。建设合同管理信息化网络,规范合同行为。

(七)加强法律培训和法律顾问队伍建设

企业管理风险防控研究 篇12

我院在对近年医疗机构商业贿赂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选取廉政风险系数较高的高值耗材、大型仪器设备、基建工程、体外试剂以及药品采购等管理工作,进行调研,探索建立完善医疗机构采购领域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从制度建设层面,规范权力运行,实施有效监督,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避免腐败问题的滋生。

1分析医疗机构职务犯罪案例,明确廉政风险防控的关键环节

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2007年-2011年通报的部分医疗卫生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来看,涉及商业贿赂案件27件,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工程建设、医药监管、医药购销及药品保管等方面;近期曝光的安徽16位公立医院院长落马,“以权换钱”也主要通过药品采购、医疗器械采购和基建工程这三个环节。医疗机构的职务犯罪案件具有如下特点:

1.1犯罪主体多元化

犯罪主体多是医院领导、中层干部等握有决策权的管理者,但也不乏出纳、办事员等基层工作人员。

1.2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案为主

在通报的27件职务犯罪案例中,受贿罪16件,占59%;贪污罪9件,占33%;挪用公款罪3件,占11%。其他还包括玩忽职守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部分案例存在数罪并罚的情况。

1.3大案要案特点突出

其中,药品回扣案件,窝案串案多,犯罪金额大,最高达1056万。

1.4犯罪手段复杂隐蔽

犯罪手段主要有:利用基建、设备、药品招标采购过程收受贿赂;制造虚假单据进行退费,或截留现金账款;利用手中审批的权限,在医药审批过程中收受贿赂等。犯罪时间具有持续性,如某出纳,持续5年挪用公款,说明监督的严重缺位。

通过对医疗机构职务犯罪案例的分析,不难发现,廉政风险多集中在利用设备、基建、药品等招标采购领域,收受回扣贿赂等;风险防控的关键环节在于,重点查找由于权力过于集中、自有裁量权幅度过大、规章制度不健全、运行程序不规范、以及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等可能造成的权力滥用或失控等权力运行的风险点。

2探索建立完善采购领域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

我院重点针对高值耗材、大型仪器设备、基建工程、体外试剂、药品采购管理情况进行调研,从廉政风险防控角度查找风险点及管理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实施整改,并在建立完善采购领域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具体如下:

2.1高值耗材采购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

2.1.1高值耗材采购的基本情况。高值专科医用耗材,一般指对安全至关重要、生产使用必须严格控制、限于某些专科使用且价格相对较高的消耗性医疗器械。医用高值耗材主要是相对低值耗材而言的,主要是属于医用专科治疗用材料,如心脏介入、外周血管介入、人工关节、其他脏器介入替代等医用材料,具有资金量大,品种集中,规格繁多,部分产品有效期短等特点。我院高值耗材采购主要包括:瓣膜、封堵器、膜肺、冠脉产品、外周产品、电生理产品、起搏器产品等消耗性医疗器械。

2.1.2高值耗材采购的廉政风险点及管理薄弱环节。通过调研,在医用高值耗材的采购和管理中,容易出现如下廉政风险问题:医用高值耗材直接由供应商送到临床部门,凭医生签字与医院办理结算;缺乏规范的入库、出库手续,库存管理混乱,一级库账实不相符;二级库设在临床科室,由临床科室自行管理,库存不详;应付账款不详,不断有公司凭医生的签字单要求付款;应付款数额巨大;医院对医用高值耗材采购,缺乏统一控制;收费混乱,存在漏费;无法获得医院资产负债和盈亏情况的真实信息,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

2.1.3建立完善高值耗材采购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我院在建立完善高值耗材采购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近7年的探索,并持续改进。

2008年,我院对高值耗材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建立财务、计划、采购“三权分离”的管理制度,规范高值耗材采购工作,明确了高值耗材二次遴选的工作方法。2009年,我院成立设备、耗材管理委员会,对首次进入临床的医用耗材严格把关,均衡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选购质优价廉的产品,既要保证医院医疗质量和学术上的领先地位,又要兼顾院所经济利益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统一组织医用耗材的招标和二次遴选工作,尤其对医用高值耗材进行宏观调控;明确采购步骤、岗位职责及监督机制。即:规定高值耗材采购要按照政府招标结果,对品牌和份额进行二次遴选;建立高值耗材使用公示制度;管理部门根据高值耗材使用情况进行宏观调控。

2013年,我院依据《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加强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采购与使用管理的通知》,进一步强化内部监督,完善了《阜外医院高值耗材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高值耗材采购工作流程,明确各关键环节的责任人(参见图1)。并进一步规范高值耗材二次遴选和宏观调控方法,具体包括:(1)对于遴选品牌份额的调控,即遴选耗材单月使用份额超过所占遴选份额的30%或连续3个月使用份额超过遴选份额的20%,将对该品牌采取临时停用措施;(2)对术者使用单品牌耗材的调控,即术者使用单品牌遴选耗材,超过本人使用所有产品份额50%,暂停该术者使用该品牌30天,对单品牌使用接近本人使用所有产品份额50%的术者,提交慎用通知;(3)对术者单台手术使用高值耗材进行调控,即对于术者每台手术支架或球囊使用率超过介入中心平均使用量50%,首月对术者提出慎用通知,对次月仍超过的,提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核,抽取一定病例组织讨论,对有过度医疗的术者酌情采取暂停手术等措施(参见图2)。

高值耗材采购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不仅加强了对高值耗材采购权的制约和监督,清晰了权责、明确了风险、规范了流程、强化了监管,还在防控出现高值耗材准入管理不严,个别术者同一品牌用量过大及对同一患者介入手术使用多个支架等情况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推进了高值耗材管理及使用的科学、规范、高效。

3大型仪器设备采购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

3.1大型仪器设备采购的基本情况

医疗机构的大型仪器设备通常价值昂贵,且对工作环境(空间、温度、湿度等)有特殊要求,如CT、核磁、造影机等,而且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的设备除了医疗用途外,无法挪作他用,转换价值几乎为零,与其它生产设备有极大的区别。

3.2大型仪器设备采购的廉政风险点及管理薄弱环节

通过调研,在大型仪器的采购和管理中,容易出现如下廉政风险问题:

3.2.1在大型仪器设备采购的遴选、招标、签约、到货验收等工作衔接中存在断层,部分岗位职责不清,出现工作推诿。

3.2.2论证工作不严谨,科室在提出采购申请时同时指定或限定了供应商;个别论证会议流于形式。

3.2.3招标环节出现供应商的投标文件存在问题而导致流标、废标等情况,或中标后不能满足需要而造成医院损失。

3.2.4在设备管理上缺乏使用情况追踪分析以及成本效益的复核,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3.3建立完善大型仪器设备采购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

针对大型仪器设备采购的廉政风险点及管理薄弱环节,纪检监察处协同器材设备处,对照医院权力明晰表和权力运行流程图关于采购权的规定,对大型仪器设备采购,按照互相协作、互相监督的原则,规范了工作内容、流程及责任落实(参见图3),并重点明确了采购、管理、维修岗位的相互协作关系,防止发生因工作推诿造成影响临床工作效率及增加采购成本的情况;从采购验收入手,成立设备管理组,由采购科协助进行设备到货验收工作,验收过程以采购合同各部分货号为依据,明确强调了验收参加人员类别以及各岗位在验收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以及按照职责权限的请示汇报制度,强化了内部监督机制。

3.4进一步加强大型仪器设备采购廉政风险防控的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大型仪器设备采购廉政风险防控,针对采购中的论证及采购等环节,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3.4.1论证环节。(1)科室在提出采购申请前进行内部论证,重点明确:科室目前有无同类产品及使用情况,采购必要性,设备参数,预期利用率,成本效益分析(经济或社会效益)等;提交申请时必须提供论证报告且不得指定或限定供应商(对于科研采购,特殊情况可以根据科研工作需要,设定供应商范围)。(2)由器材处进行调研,审核科室论证报告,提供备选供应商,提交论证会审议。(3)建立论证专家库,根据需要抽选专家参加论证会,每次论证应确保一定的参加人数。(4)在论证会上,由申请科室做说明,但不得再做评委;器材处汇报调研结果和备选供应商情况,根据评委意见形成采购意向。

3.4.2采购环节。建议器材设备处加强对意向供应商的资质、实力、产品参数、售后服务等内容的审查;要求招标代理机构对所有购买标书的应标人明确招标要求及应标条件等,避免出现流标、废标等情况。

此外,建议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全过程的内部管控和监督机制;并建立使用科室申请采购的分析机制,对成本效益不佳的仪器设备采购予以适当限制。(参见图4)。

4基建工程采购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

4.1基建工程采购的基本情况

对医院而言,后勤保障工作责任重大。很多建筑和设施的老化,需要装修、改造;后勤社会化进程缓慢,水、暖、气、空调等维修、维保任务繁重;而后勤从业人员总体存在文化水平相对不高、专业管理素质和能力相对不足等问题。

4.2基建工程采购的廉政风险点及管理薄弱环节

通过调研,在基建工程的采购和管理中,容易出现如下廉政风险问题:

4.2.1后勤部门涉及到采购权、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权及固定资产管理权几项权力,前两个项目被界定为A类廉政风险级别,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关键风险点和责任人尚不清晰,不利于科室管理和责任到人。

4.2.2个别采购项目存在先实施后报审的问题,使院内采购和监督都趋于被动,不利于与供应商的谈判,无法控制项目成本

4.2.3采购报审超时限。工程审批分预算合同审批和结算审批两部分,有些采购项目在完成招标或谈判之后,由于工期安排等原因,未及时进行预算审批,签订合同,有时甚至拖至决算才同时进行审批。

4.2.4调研论证不规范。后勤保障工作完全以临床要求为依据,缺乏完善的调查论证环节,尤其是涉及人员的服务类工作,难以定价,且不利于监督制约和廉政风险防控。

4.2.5招标评委组成不规范。按照我院《招标采购暂行规定》要求,“招标承办部门负责组成评标小组,总人数为≥5人的单数,并且2/3以上的成员为非招标承办部门成员,行业内专家不少于1/3,必要时还应邀请外单位的非专业人员参加。”目前院内招标,评标委员组成存在招标承办部门成员过多问题,尚不能全部符合上述要求。

4.2.6招标文件的技术参数及验收标准不全面。部分院内招标的招标文件格式有待规范,条款不够清晰,商务部分和技术参数不够详尽,有可能留下隐患,在今后实施过程中发生争议。此外,在验收环节,存在施工图纸备份不全,主要责任人不够清晰,使用部门和承办部门责任人不清,缺乏验收意见等问题。

4.3建立完善基建工程采购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

针对基建工程采购的廉政风险点及管理薄弱环节,纪检监察处协同行政后勤处,探索建立完善基建工程采购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对以下工作予以了规范:(1)重新修订权力明晰表和权力运行流程图(参见图5)。明确了关键风险点及直接责任人,做到层层落实,相互监督。(2)规范报审流程,对于零星工程实行“一次招标、分次施工、及时备案、统一结算”模式,加强监督,提升效率。(3)加强调研论证,要求涉及金额5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服务类合同必须提交论证报告。(4)规范招标工作。行政后勤处与招标代理公司签订代理合同,大于50万的项目由招标代理公司承办,借助招标代理公司的专业性,规范招标工作。对于院内自行组织的招投标工作,在广泛征求采购部门意见基础上,设计采购和过程招标文件格式范本,招标材料中签订廉洁承诺书,解决招标文件格式不规范问题;招标评委组成严格按照《招标采购暂行规定》的规定。

5体外试剂采购使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

5.1体外试剂采购使用的基本情况

试剂又称化学试剂或剂药。由于主要是实现化学反应、分析化验、研究试验、教学实验、化学配方使用的纯净化学品。一般按用途分为通用试剂、高纯试剂、分析试剂、仪器分析试剂、临床诊断试剂、生化试剂、无机离子显色剂试剂等。为方便管理,我院使用的试剂分为临床诊疗用试剂和科研用试剂,其中临床诊疗用试剂又细分为随仪器设备配套购进的试剂和非随仪器设备配套购进的试剂。

5.2体外试剂采购使用的廉政风险点及管理薄弱环节

通过调研,在体外试剂的采购和管理中,容易出现如下廉政风险问题:临床科室或科研部门私自采购使用;在提出采购申请时同时指定厂家;主责管理部门不明确;发现问题未能及时处理,或处理结果不满意;缺乏有效的监管。

5.3建立完善体外试剂采购使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

针对体外试剂采购的廉政风险点及管理薄弱环节,纪检监察处协同药剂科、科研处、医务处等部门,探索建立完善体外试剂采购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对以下工作予以了规范或提出改进建议:

5.3.1明确体外试剂采购管理的主责部门是药剂科。对于临床试剂,由药剂科根据政府采购目录筛选采购供应商;对于科研试剂,需严格按照试剂采购要求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执行。

5.3.2规范对采购供应商的管理。建立供应商准入考核机制,所有供应商均需到药剂科备案,药剂科逐一审核供应商的全部资质,药剂科与之签订合同时要签订廉洁协议,违反协议将列入医院不良记录,2年内不能采购其产品。

5.3.3规范了出入库管理,做到账实相符。所有试剂均纳入药剂科统一库存管理,有申请单并经使用科室负责人签字方可出库,对试剂库存做到心中有数,对应付账款由药剂科签字方可生效。

5.3.4药剂科与医务处、科研处、财务处等建立联动机制,制定规范的管理流程。成立体外试剂管理领导小组,并借助信息化,建立全过程的内部管控和监督机制,纪检监察处进行外部监督,不定时抽查。建议建立风险问题定期报告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主管领导和医务处、科研处、纪检监察处等,形成合力,与问题科室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沟通,限期改正,如不能改正应建立强制处理的有效措施和机制。

根据试剂种类不同,药剂科、器材设备处、科研科室分别与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做到试剂价格全部有据可查。同时对于使用院经费采购的试剂,价格谈判之前,使用科室需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价格谈判小组将成本分析数据作为价格谈判目标,切实节约成本。自2013年以来,共组织3次谈判会,讨论了105个品种,涉及中标品种65项,非招标品种40项,共涉及41个检查项目,为医院节省试剂购置经费共计人民币49533.45元,维护了医院及患者利益(参见图6)。

6药品采购使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

6.1药品采购使用的基本情况

医院药品采购工作受到各方重视,相对规范,但在使用管理环节,因为医学诊治工作的特殊性,医生根据国际诊疗指南、患者病情、用药偏好等,拥有较高的自由裁量权,其监督难度很高。

6.2药品采购使用的廉政风险点及管理薄弱环节

在论证采购环节,临床科室或专家在提出进药申请时有时会同时指定厂家;在使用管理环节,有时出现超范围用药、超剂量用药、药品盘盈现象;在问题处理环节,有时发现问题未能及时处理,或处理结果不满意。

6.3建立完善药品采购使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

针对药品采购使用的廉政风险点及管理薄弱环节,纪检监察处协同药剂科、医务处、信息中心等部门,探索建立完善药品采购使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对以下工作进行了规范或提出改进建议:

6.3.1论证采购时,对于临床用药,采购供货方可由药剂科根据政府采购目录进行筛选或补充候选;对于科研用药,特殊情况可根据科研需要指定采购供货方,但需严格限定使用人员的范围。

6.3.2在药品使用管理过程中,严格限定某些特殊药品(如手术专用药、毒麻药等)使用的专业及科室、适用病种、应用剂量、使用方式等,加强监督,定期对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公示。6.3.3建议借助信息化,加强药品使用预警,提升工作效率和有效性;建议建立风险问题定期报告制度以及整改的联动机制;建立由纪检监察处进行外部监督,不定时抽查;建议出现问题时,及时上报主管领导和医务处、纪检监察处等相关部门,形成合力,与问题科室负责人和用药责任人进行沟通,限期改正,如不能改正,采取有效措施强制处理(参见图7)。

建立完善医疗机构采购领域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其核心在于“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因此,是规范权力运行的有效途径,是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重要举措。但要进一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还要从加强教育、文化建设、完善制度、强化信息化监控手段等方面预防商业贿赂和职务犯罪;从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动态监控及逐级防范方面不断研究并采取相应对策,使医疗机构各项采购工作风险明确、权责清晰、流程规范、监管有效。

参考文献

[1]章航飞.开展医院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378-379.

[2]田友家.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让权力晒在阳光下[J].首都医药,201 1(3):57-5 8.

[3]张秀琴.风险管理在检验检疫廉政风险防控中的应用[J].中国检验检疫,2012(7):21-22.

[4]贺丽君.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初探[J].医药教育,2012,28(5):1-3.

[5]何希耕.高校设备采购领域的廉政风险及其防控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234-236.

[6]寿清和,施小红.医院廉洁风险防控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11):59-60.

上一篇: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分析下一篇:人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