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研究

2024-09-21

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研究(共12篇)

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研究 篇1

金融危机使众多企业的财务陷入困境, 为部分企业的扩张和投资提供了机遇。目前危机虽已基本过去, 但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仍未消除且更加复杂, 尤其是我国企业运行成本日益增高, 中小企业取得银行资金日益困难的情况下, 在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得企业面临众多风险, 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税务筹划风险, 因为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现金流量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风险。本文将着重分析在此情况下企业税务筹划应重点关注的风险, 并为如何有效防范这些风险提供一些思路。

一、企业税务筹划及风险概述

(一) 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 (Tax Planning) 最早起源于1935年英国“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一案, 随后理论界和实务界就从没有停止过对税务筹划的研究和追求。W.B Meigs (1984) 指出:人们合理合法的安排自己的经济活动, 缴纳尽可能低的税收, 使用的方法就是税务筹划。N.J Yasaswy (1987) 对税务筹划的定义是:纳税人通过财务活动的安排, 以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 从而获得最大的税收收益。但这些定义相对狭隘, 直到后期有效税务筹划理论、税后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提出, 税务筹划的内容才慢慢丰富起来。我国学者唐腾翔、唐向 (1994) 首次提出了税务筹划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张中秀 (2001) 认为: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通过非违法的避税方法和合法的节税以及税负转嫁方法来达到尽可能减少税收负担的行为。朱洪仁 (2000) 、宋献中等 (2002) 、高金平 (2007) 都对税务筹划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盖地 (2003) 对税务筹划的定义:即税务筹划是纳税人依据所涉及到的现行税法, 遵循税收国际惯例, 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下, 根据税法中的“允许”、“不允许”以及“非不允许”的项目、内容等, 对企业组建、经营、投资、筹资等活动进行旨在减轻税负、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的谋划、对策与安排。笔者认为, 税务筹划的本质就是纳税人为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现行税制 (国际惯例) 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税收政策减轻税负, 合理筹划和安排企业经营、投资、理财等事项的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

(二) 税务筹划风险

由于税务筹划经常在税法的空白或边缘操作, 因此, 税务筹划在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也蕴藏着很大的风险, 但许多企业对此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和防范措施, 甚至认识不到风险的存在。从实质上讲, 税务筹划风险就是纳税人在税务筹划和实施过程中因各种因素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在发展和转型时, 必然需要大量现金投资, 在外部出现困境的情况下税务筹划就成了企业减少现金流出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此, 企业在税务筹划时务必要关注、防控由此所导致的风险, 实现企业财务目标。

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分析

(一) 企业税务筹划过度风险

企业为节约现金流出可能会出现筹划过度的现象。首先, 可能会出现“恶意”的税务筹划。如对收入的取得、费用的摊销进行“恶意”的推迟或者提前, 虚增研发费用等以达到税负最小化的目的, 但这样会给企业的财务报告带来风险, 形成财务舞弊, 一旦被揭露或者查处, 会导致法律责任甚至破产的风险。其次, 片面强调税收挡板的作用。如企业运用折旧和存货方法等税收挡板以减轻税负。前者中的加速折旧法可以使得企业在资产的使用前期多提折旧, 增加税前扣除从而增加企业的税后利润的目的。这一方法的运用需要结合具体情形, 如果企业的某一部分或某项投资项目是属于税收优惠或免税的项目, 那么企业运用此方法就不能充分享受由此所带来的好处, 反而使得企业的激励措施失效。受近期世界范围内物价的普遍上涨, 企业会运用加权平均的存货计价方法增加经营成本从而减轻企业税负, 但我国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因此, 企业需要考虑更改存货计价方法的可能性、危机过后仍用该方法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等。最后, 企业涉税法律风险。有时企业为了减少税负, 节约现金流出, 可能会采取偷税、漏税等, 这在短期内企业可能会享受丰厚的利益, 但该违法行为时刻都有被征税机关查处的风险, 从而被重罚或者责令停业甚至没收营业执照。这一风险是企业经营最不应该出现的风险, 也是企业首先应控制的风险。

(二) 企业税务筹划目标风险

税务筹划目标:税负最小化、税后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如果企业把税务筹划的目标定为税负最小化, 则可能会造成税务决策的片面性。因为有时税务筹划的方案是针对特定的经营项目而进行的, 当同时存在若干个选择方案时, 若仅以税负最小化为标准, 则会造成企业成本的上升或者收入的减少从而使得企业的价值遭受损失。最重要的是此税务筹划目标并没有考虑各种筹划方案的风险, 而在新形势下, 企业经营首要考虑因素就应该是风险的控制, 按此标准选择的投资, 经营或筹资方案可能因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给企业额外增加不必要的风险。因此, 税负最小化的税务筹划目标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如果企业把税务筹划的目标定为税后利润最大化, 从税后利润的计算过程我们可知, 此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者不考虑收入和成本的缺陷, 但仍无法克服对风险不加考虑的缺陷。最重要的是利润最大化的税务筹划目标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和对现金流量的忽视, 有时企业为了追求近期的利润最大化而损害长远的利益, 如企业在投资时会选择前期利润大的项目而放弃后期利润较多的长期的项目, 事实证明大多真正有价值的投资都是前期利润较少, 后期利润较多。此外, 利润的最大化并不等于企业具有很好的现金流, 有时企业会出现年终账面利润很多, 但却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才是真正符合企业长远和整体利益的目标。它不仅克服了上述目标的缺陷, 而且还兼顾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通过从整体考虑企业的利益取向, 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加。因此, 企业税务筹划的总目标应该定位为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 企业税务筹划方案风险

危机刚过各国调整宏观经济的税收政策和制度会频繁变化, 即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会发生改变。如今年人民银行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各大银行也由去年的积极放贷变为紧缩银根。这时, 如果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 (特别是长期方案) 自身缺乏充足的灵活性, 当企业的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不再符合新政策和制度时, 原税务筹划方案就会带来风险。因为这些税务筹划方案就是针对政策的特殊性所进行的, 无论是这些政策发生了变化还是特定的经营活动发生了变化, 这都会导致方案的最终结果与预期存在偏差, 特别是海外经营项目, 他们不仅受经济因素和法律因素的影响, 还要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受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更大、范围更广, 此时, 若税务筹划方案缺乏足够的灵活性, 就会导致筹划失败的风险。

(四) 企业激进扩张的风险

国家为了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为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了机遇。有的企业会盲目扩张, 带来许多税务筹划风险, 表现为:首先, 缺乏税务战略的风险。企业在扩张时对异地环境不了解, 目标地区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也不熟悉, 在制定扩张战略时无法制定比较匹配的税务筹划战略, 因此, 企业的扩张只能盲目的扩张, 项目的税务筹划也只是局部的筹划、盲目的筹划, 根本无法形成整体效益, 从而加大扩张失败的风险。其次, 异地法律、税收政策差异的风险。企业在异地扩张时, 目标地区的法律、税收政策和制度与本地区的法律、税收政策和制度会存在差异, 特别是目标地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时, 一些额外的限制规定将会更多更繁杂, 若税收筹划人员不了解目标地区的法律、税收政策或理解错误或按照本地区的税收政策进行筹划, 就会导致筹划方案在目标地区无法实施从而导致各种损失, 甚至出现法律责任的风险。最后, 法律风险。由于不同地区的税务机关政策不同, 人员素质不同, 导致不同地区的税务机关对于避税的态度和稽核手段、严厉程度就会不同。有的地区税务机关认可企业合法的避税行为, 有的地区税务机关则不仅不认可此行为, 而且一旦发现查处, 即认定为偷税漏税给予重罚。因此, 在企业扩张前, 若税务筹划人员不了解目标地区税务机关的态度就根据本地区的惯例进行筹划, 就会加大税务筹划的风险。

(五) 企业税务筹划系统性风险

企业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 可能需要放弃部分业务, 新增部分业务或者对原有业务进行重组。此时, 企业的税务筹划人员就需要从整体上对各个业务进行税务筹划, 以达到最优的效益。但若税务筹划人员没有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 而是就某个业务进行筹划, 这种局部最优的税务筹划就有可能在整体上并不是最优, 它有可能对其他业务产生不利影响或者从整体考虑存在更低税负的筹划方案。如果两种业务在同一税收优惠政策上存在冲突, 选择其中业务就有可能对另一种业务的税收负担产生不利影响。如果两种业务可以运用转移定价, 则单个业务的最优税收筹划就可能不是整体的最优。因此, 单个业务税务筹划可能会使企业丧失这种整体优势而遭受损失。

(六) 其他税务筹划风险

企业在新形势下还应关注的其他税务筹划风险主要包括:税收政策的误解误用风险和税务筹划方案的执行不力风险。前者是指因税务筹划人员对税收政策、法律的误解误用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的风险。后者是指企业的会计人员对税务筹划方案执行不到位, 使得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出现偏差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的风险。

三、企业税务筹划风险防控对策

(一) 树立税务筹划风险意识

在现代管理中良好的企业文化已成为决定企业胜负的关键因素。对于税务筹划而言, 良好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员工具备税务筹划风险的意识。因此, 有效加强税务筹划风险防控的前提就是在企业内树立起税务筹划风险意识。企业的所有员工只有都认识到了防控此类风险的重要性, 才能全员参与, 从而有效实施防控措施。其次, 要加强税务筹划风险的管理。加强税务部门、内控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联系与沟通, 在税务筹划开始时需要风险管理部门相对精确的估计税务筹划风险的分布和发生的概率, 由税务部对各种经营方案的期望收益进行测算, 最终确定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优方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 内控部门要加强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 保证税务筹划方案的顺利实施。最后, 要建立税务筹划风险预警机制。基于目前种类众多的税收政策, 复杂多变的环境, 许多风险因素的甄别已超出人们的能力范围, 此时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设备建立起一个科学便捷的税务筹划风险预警系统。这样企业可以及时搜集各种政策和环境变动的最新数据, 自动分析这些数据的变动对原方案的影响, 并对输出的结果与预期的结果进行对比进而判断是否报警。这样企业的财务部就能及时了解这些最新信息和影响, 并判断是否需要修改原有的税务筹划方案。

(二) 制定税务筹划战略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总体发展目标的谋划, 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把税务筹划纳入企业战略使其作为企业战略的一个分战略, 可以使企业的财务目标与企业的战略保持一致, 并使其服从于企业战略。这样我们在制定税务筹划战略时就会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 统筹各项业务, 从而避免了由于仅仅局限在某项业务而使整体受损的缺陷。为此, 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在《大企业税务风险指引》中明确的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提到了企业战略的高度, 要求企业的董事会和管理层负责督导并参与决策。为使决策更加完善, 企业可以把税务筹划战略分为战略分析、战略实施和信息的反馈三个阶段。在战略分析阶段, 充分了解企业税务筹划的各种经营环境, 在各项业务设定时就充分考虑各种方案的收益和风险大小, 从而选择能使企业价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在战略实施阶段, 应加强筹划方案实施过程的监控, 保证其顺利实施。最后是信息反馈, 信息的及时反馈能帮助税收筹划者了解方案的执行效果和缺陷, 并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修正从而达到防控风险的目的。

(三) 正确树立税务筹划目标

企业税务筹划的目标可以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企业税务筹划的总目标应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具体目标应包括纳税成本最小化、考虑资本的时间价值和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首先, 企业的纳税成本可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纳税的直接成本, 易于用货币计量, 如税负额、咨询费、筹划费等。而隐形成本是指纳税的间接成本, 它是一种机会成本, 是无法用货币计量的, 如隐性税收、由节税导致的企业融资能力下降等。但企业纳税成本最小化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有时为了企业的长期利益可以在短期内牺牲一定额度的纳税成本。其次, 企业在税务筹划时应尽量将纳税的时间后移, 因为由于货币时间价值的存在, 以后的一元价值是小于现在一元价值的, 时间越长其差额就越大, 这样就可以为企业现在的投资无偿融资, 以帮助企业顺利度过危机时段。最后, 从契约角度上讲, 企业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一个集合, 企业在税务筹划时若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可以实现纳税共赢, 从而为企业的各项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形象, 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价值, 帮助企业顺利发展和转型。

(四) 增加税务筹划灵活性

税务筹划的灵活性就是税务筹划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能跟随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增加税务筹划的灵活性首先应做到企业的税务筹划应符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企业的税务筹划者只有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范围内顺势而为, 才能最大化的获得税务筹划的效益。在此基础上, 税务部门主管还需熟练掌握所在企业相关的重大财经政策, 特别是税收政策, 提高重大决策的时效性。其次, 要在税务筹划阶段增加备选方案, 并在备选方案中设立各种预案, 提前考虑当某些因素变化时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但这些工作不宜多, 多则会引起成本的过度增加, 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这样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处环境 (内部和外部) 发生变化时, 企业就可以启动备选方案, 或在原方案中对某些细节进行修订, 从而企业就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税务筹划方案, 使其适应新的环境, 最大程度的降低在此阶段所导致的企业经济利益的浪费。

(五) 提高税务筹划人员素质

企业的税务筹划风险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 提高企业人员素质是有效防范和降低税务筹划风险的基础。这些人员包括税务筹划人员、执行人员和企业的管理人员。税务筹划人员应熟练知晓各种财经法规、税收政策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准确理解税收政策的能力。执行人员要准确理解筹划方案的意图, 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管理人员要具备相应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企业应加强这些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道德水平, 风险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并且还要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绩进行定期考核, 奖惩分明, 以激励他们不断的更新和深化自己的知识体系, 更好的设计、执行税务筹划方案, 避免因个人素质的原因导致税务筹划风险和企业经济损失。

(六) 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

由于税收的特征 (强制性和无偿性) 和税务征管部门与企业之间权利、义务的不平等, 导致了企业税务筹划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务征管部门是否认可。特别是海外经营业务, 可能还会遭受不平等的待遇等。如果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最终没有被税务机关认可, 企业就会遭受重大损失。因此, 企业要经常与当地税务部门进行沟通, 了解税务部门的征管特点和相关政策的变化, 在税务筹划方案中考虑当地税务机关的因素, 这样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就易于成功, 实现其预期的效果。

四、结论

税务筹划在帮助企业度过危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既包括微观操作, 又包括宏观筹划, 但更重要的是后者。世界各大企业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把企业的税务筹划作为企业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看待, 将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结合目前我国对此重视不够的局面, 结合税务政策的变化, 加强税务筹划在战略上的研究将是企业今后在税务筹划方面重点研究和发展的对象。

参考文献

[1]腾翔、唐向:《税收筹划》,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2]张中秀:《公司避税节税转嫁筹划》,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版。

[3]盖地:《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盖地:《风险税务筹划方案的衡量与选择》,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9期。

[5]贾圣武:《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及控制研究》, 《财会通讯》2010年第5期。

[6]W.B.Meigs, Accounting.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 1984.

[7]N.J.Yasaswy.Personal Investment and TaxPlanning.Journal ofEconomic Theory, 1987.

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研究 篇2

【摘 要】啤酒适用普遍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是高税赋的行业。合理进行税收筹划、防范税务风险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提高税务遵从度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税收筹划;风险防范;应用研究

一、目前我国啤酒企业的税负情况

啤酒属于高税负行业,一般啤酒企业的税负率达到15%以上,甚至更高的达到20%,其税负远远高于一般不缴纳消费税的企业。

啤酒企业涉及的经常性税费有:(1)流转税3项: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2)所得税2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3)附加税费3项: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4)财产行为税等5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堤围防护费、车船税等;还有价格调节基金、重大水利基金等税费,可以说啤酒企业是几乎涵盖所有征税项目的高税赋企业。合理的税务筹划有利于提高啤酒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啤酒企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啤酒企业税收管理仍容易产生一些问题:(1)企业进行决策时考虑税的因素不充分,对企业税务管理认识不全面;(2)业务部门做业务、签合同也较少考虑税,员工税收意识不强;(3)会计核算事后对税收处理产生滞后及不全面;(4)啤酒涉及税收政策多且特殊,把握不到位容易造成税务风险。(5)没有将税务风险纳入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范围,没有建立起啤酒企业科学的税务筹划和风险防范体系,税务风险成为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啤酒企业税收筹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啤酒企业税收筹划的基本思路

(1)绝对筹划:思路是实现纳税绝对总额的减少。包括直接减少啤酒企业的纳税总额,减少啤酒在一定时期内的纳税总额,如增加进项税抵扣,减少视同销售税收收入,直接减少增值税。

(2)相对筹划:一定时期的纳税总额并没有减少,但通过筹划使各个纳税期纳税额发生变化,使某些纳税期的纳税义务递延到以后的纳税期实现,得到货币时间价值,从而起到相对节税的目的,如控制关联销售的库存,减少消费税、所得税的提前缴纳。

(3)风险筹划:考虑了节税的风险价值,思路在于啤酒企业所进行的税收筹划应把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以获取超过减少税额的效果。

2.啤酒税收筹划主要操作方法

(1)优惠政策筹划:技术优惠、地区优惠、增值税转型优惠。

(2)税制要素筹划:计税依据、纳税环节、时间、税率筹划。

(3)差异运用筹划:企业性质差异、所适用税种的差异、地域差异、优惠税率差异。

(4)会计核算筹划: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时,择定有利于税后收益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组合模式。

(5)临界处理筹划:寻找临界点,来控制税负。

四、啤酒企业税收筹划和风险防范的运用

1.生产采购环节的税收筹划

(1)设计分离建筑安装和设备采购的合同条款,加大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效率,最大限度增加进项税抵扣。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可从其销项税额中抵扣。啤酒企业可通过增值税转型优惠利用,整合业务和调整结算流程,最大限度增加进项税抵扣,节约增值税,比如对各类资产、设备、工程、维修合同进行设计,合理分离了建筑安装和设备备件采购、合理分离基建房产和机器设备。

(2)合理控制进项税额抵扣时间,充分利用货币时间价值,避免发票过期风险。啤酒企业应制定企业发票管理规定,在采购环节尽可能加快发票的抵扣时间,严格实行专用发票超期不予入账的“红线”制度;同时严格按照税法规定期限内扫描上传发票,避免出现由于发票超期问题造成公司税收损失问题。

(3)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购置抵免企业所得税备案。企业购置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可以按照专用设备投资额10%比例实行税额抵免。此外根据国税函[2009]255号,专用设备抵免所得税优惠属于事前备案优惠项目,需要在企业所得税申报前完成备案。啤酒企业购进合同谈判和设备购进时要注意上述设备是否属于优惠目录下的型号并及时做好税收优惠备案。

(4)严格实行采购合同、发票单位、付款账户单位“三统一”政策,避免取得代开发票的处罚风险。

2.销售环节的税收筹划和风险防范

(1)价税平衡点临界价格的税收筹划。啤酒消费税税率包括两个档次,吨酒销售额在3000元以下的消费税税率为220元/吨,吨酒销售额在3000元以上的消费税税率为250元/吨。因此要通过合理定价和促销政策评估,节支每吨30元的档次消费税。

(2)利用不同的促销方式进行筹划。啤酒销售的促销方式包括销售折扣、现金折扣、实物折扣和折扣销售等,在上述促销方式中,折扣销售的综合税负率最低。因此啤酒企业促销时,可实行“加量不加价”的操作模式,尽可能将销售的赠品、促销品、赠送啤酒连同正常销售的啤酒一起开具到发票中。避免进入“视同销售”中“无偿赠送他人”计算征收消费税和增值税。以“买一送一”促销政策为例,1000万元的销售额若按照“视同销售”处理,则需要额外交纳增值税170万元(1000万元*17%=170万元),但按照“加量不加价”模式处理,将“送一”的部分开具到同一张发票中进行折扣,则可减少该部分不必要的涉税支出。

(3)分离运输主辅业进行节税处理。啤酒企业销售啤酒的同时帮助客户运输,对于这种混合销售的行为,收到的运输费应视同价外费用缴纳17%增值税。如果将运输单位单独注册为运输公司,则原来按17%征收增值税的运输费就可以按照目前“营改增”改征交通运输业11%的增值税,同时可以享受购进的汽车油料、配件及修理费进项税抵扣。或将运输业务委托外包,也可以避免混合销售行为的征税。

(4)及时办理啤酒副产品的免税筹划。啤酒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啤酒糟,经过加工后成为饲料,经技术认定和税务申请后,可以免征增值税。

(5)构建包装物押金周转制,避免押金的征税风险。国税发[1993]154号文件规定:纳税人为销售货物而出租出借包装物收取的押金,单独记账核算的,不并入销售额征税。但对因逾期未收回包装物不再退还的押金,应按所包装货物的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福建雪津啤酒有限公司收取经营保证金征收增值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4]416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有关价外费用的规定,福建雪津啤酒有限公司收取未退还的经营保证金,属于经销商因违约而承担的违约金,应当征收增值税;对其已退还的经营保证金,不属于价外费用,不征收增值税。一是啤酒企业可借助ERP系统,将包装物押金和包装实物在ERP中全部实行账户管理,只要客户归还包装,系统自动完成真实的退押流程;同时规范客户的合同的押金处理,以便减少不合理税收负担;二是不含瓶销售的企业,必须将玻璃瓶的按金纳入销售价格,判断是否超过3000元征收消费税,以免漏缴消费税。

(6)规范关联交易行为,避免提前缴税和漏缴税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规定,纳税人与关联企业之间的购销业务,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作价的,税务机关可以按照下列方法调整其计税收入额或者所得额,核定其应纳税额;对啤酒生产企业销售的啤酒,不得以向其关联企业的啤酒销售公司销售的价格作为确定消费税税额的标准,而应当以其关联企业的啤酒销售公司对外的销售价格(含包装物及包装物押金)作为确定消费税税额的标准,并依此确定该啤酒消费税单位税额。

对于产销分离啤酒集团企业,一是要以销售公司(或关联销售单位)最后销售价格作为消费税纳税依据,并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通知要求做好消费税的申报;二是要严格控制销售公司库存,避免生产企业销售税款的提前缴纳。生产企业提前销售啤酒给关联销售公司,会导致提前缴纳220-250元/吨的消费税和销售额17%增值税以及利润所得的25%(或15%)企业所得税。

(7)注意规避套装酒的从高使用税率问题。啤酒企业往往会根据消费者的嗜好,组成套装酒销售,因为这样可以扩大销售、提高竞争力。而根据《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兼营多种不同税率的应税消费品,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率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销售数量;未分别核算销售额、销售数量,或者将不同税率的应税消费品组成成套消费品销售的,应从高适用税率。

3.筹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

(1)要注意防范“统借统还”涉税风险。目前啤酒企业的关联往来款比较大,但要注意往来款存在的税务风险问题。对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等单位向金融机构借款后,将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并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但统借方将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不得按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利息,否则,将视为具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性质,应对其向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全额征收营业税。同时财税(2008〕121号文件规定: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不超过以下规定比例和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计算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当期和以后扣除。同时具体规定了接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的比例,即非金融企业为2∶1。关联企业的借款费用要避免突破的税前扣除的比例限制。

(2)利用好“营改增”政策合理安排融资方式。目前银行贷款、企业发债等融资渠道业务尚未纳入“营改增”范围,即银行贷款利息、债券利息等尚未能取得增值税发票进行进项税抵扣,但融资租赁目前已纳入了“营改增”范围,在同等的利率水平条件下,融资租赁可以起到抵税作用更加有利。

4.技术开发活动中的税收筹划

(1)建立研发费用核算体系和项目备案管理,实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开发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税务筹划主要是对技术开发费的预先规划。啤酒企业对研发成本的处理,要注意会计制度与税法存在的差异,同时要合规建立好核算台账。

(2)及时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规划和备案工作,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15%优惠税率。除此以外,还有啤酒企业以外其他共性的税收优惠和政策问题,比如残疾人政策、固定资产处置等税收问题,需要啤酒企业关注。

五、啤酒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应考虑的问题

1.税收筹划必须合法合规、及时有效

企业税收筹划本质是一种法律行为,由税收政策指导筹划活动。税收筹划要因时因地制宜,做到合理节税而不偷漏税,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税收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同时税收筹划要有超前性,如果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己经形成,纳税义务己经产生,再进行税收筹划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

2.税收筹划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税收筹划不能一味追求税收利益最大导致企业总体利益下降,筹划应有利于提高啤酒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使到税收管理成为一种长期的管理理念。

3.税收筹划应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企业的税收筹划不是企业税收负担的简单比较,必须充分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评估纳税方案时,要引进资金时间价值观念,把不同纳税方案、同一纳税方案中不同时期的税收负担折算成现值来加以比较。

4.税收筹划应系统考虑,兼顾风险控制

税收筹划时需要全面系统的考虑母子公司的纳税情况,如相关的税收优惠措施情况、适用的税收税率情况,进行综合地系统地税收筹划,而不能只是对本公司进行税收筹划。税收筹划,不是事后筹划而是事前筹划,应贯穿到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税收筹划不是一个点一条线,而是一个流程一套系统。无论是从事税务筹划的专业人员还是接受筹划的纳税人,都应当正视风险的客观存在,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涉税事务中始终保持警惕性。

5.税收筹划要力争做到“五个一”,持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税务支持

做好啤酒企业的税收筹划,除了关注各环节筹划点,还要加强企业税收知识培训、学习和时刻掌握税法的变化和运用,开展企业税收风险检查和研究;制定和建立:(1)一本税务手册;(2)一部税务管理制度;(3)一套税务管理机制;(4)一套税务管理班子;(5)一套税务管理档案。最终形成啤酒企业科学的税务筹划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持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税务支持。

参考文献:

[1]尹淑平,杨默如.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及管理系统构建,财会通讯,2009第10期

[2]吕志明.税务风险研究:回顾与思考.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税务风险高曾论坛,2011.10

[3]王娟.浅析企业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6期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与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纳税筹划;必要性;风险;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竞争的不断加剧,纳税筹划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由于我国企业对纳税筹划研究较晚,在实际操作中与税务部门之间还存在不一致,使得企业纳税筹划制度难以有效贯彻,也给企业带来一些风险。为此,本文将着力就納税筹划的内涵及必要性,从风险识别中来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一、纳税筹划及必要性研究

纳税筹划是企业通过对相关涉税业务进行制定完整的、尽量减少税负的纳税计划,其目标在于降低涉税业务的税负,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根据我国税法相关政策,纳税筹划是对企业享受各类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企业税负合理优化的一种方式。当然,对于纳税筹划本身,并非是偷税漏税,而是依托现在税法制度规范下所进行的减税降负行为。纳税筹划是纳税人的自主纳税行为,是在遵守税法要求下完成的纳税方案。由于企业在纳税筹划中,对于不可控因素所带来的利益与计划的不一致现象,可能面临一定的纳税风险。因此,政府只有从税法制度完善上来促进企业纳税筹划工作的合理、规范,而企业在纳税筹划中,也需要从会计人员对税法制度的全面了解与掌握,正确评估企业纳税筹划的收益与纳税筹划方法,才能降低和减少纳税筹划可能带来的不确定风险。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在完善自我核算、自负盈亏管理中,始终将效益作为企业经营的重点工作。税收的强制性成为企业纳税筹划管理的基础,纳税筹划的实施,也是企业响应国家税法要求,践行纳税义务的具体表现。其必要性有三点。一是纳税筹划是现行税制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开展财务核算工作的基础。由于企业税法政策与税法技术的原因,企业面临的税种具有多样性,而不同税法核算方法将导致不同的纳税筹划方案。二是纳税筹划是企业履行的税收义务。企业在自我增长过程中,需要遵循我国税收部门的监督与管理,特别是在企业纳税行为上,企业可以根据税法规定享有相应的优惠政策,而纳税筹划就是从自身经营业务的调整中来合理调节纳税支出,达到降低经营成本的目标。三是纳税筹划是提升企业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依法纳税是必须的,而税法规定的纳税行为又具有一定宽泛性,企业通过纳税筹划来优化纳税税款,以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收益。

二、企业纳税筹划中的风险归纳

对于纳税筹划的风险,主要是纳税筹划人在制定纳税方案中,因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纳税筹划风险,特别是与税法规范不一致的纳税行为。因此,从纳税筹划风险归纳来看,主要有四种风险类型。一是企业经营上的风险。不同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业务具有差异性,企业在对不同业务的收益预测上也存在不确定性,而纳税筹划是基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纳税计划,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风险问题,如因经营不善而导致企业收益的降低,将会直接影响纳税筹划计划,使其陷入纳税筹划的经营风险中。二是企业纳税筹划人的操作风险。纳税筹划是企业财务人员对企业税收业务的策划、整理与实施,由于财务人员自身操作能力局限,如对整个纳税筹划方案的理解缺乏正确评估,产生理解偏差而导致纳税筹划方案未能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从企业纳税筹划方案可行性分析来看,税法政策理解偏差、纳税业务执行偏差都可能带来纳税风险。三是对国家税收政策的应用风险。我国在企业税法政策制定上,一些优惠税收政策在执行上,企业因未能充分理解和应用,可能带来因税收政策变化而增加税负的风险,使得企业未能达到预期的收益。因此,只有加大对税法政策的解读与关注,及时调整纳税筹划方案,才能避免税法政策风险。四是违反税法下的风险。对于纳税筹划方案的制定,纳税筹划人因不了解税法制度、规范预期,或者违反税法制度要求,钻法律漏洞,可能导致纳税筹划风险。

三、改善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制定企业纳税筹划方案,正确、全面评估纳税筹划的风险,并从多个方面来提升纳税筹划水平,降低和避免纳税筹划风险。主要从五方面来着手。一是加强纳税筹划风险及纳税筹划综合知识、能力的学习,特别是全面了解企业市场环境、税收政策、不同税种对纳税筹划方案的影响。如学习法律、税法、财务、风险等专业知识,加强企业纳税筹划专项学习与培训,提升纳税筹划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是构建纳税筹划风险管理部门,加强对企业各业务部门的协同合作,特别是定期开展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研讨,对企业纳税筹划风险责任进行划分,并落实到各部门、人员,促进纳税筹划风险协同机制的建立。三是保持与税务机构的良好沟通,特别是对税法制度、政策的及时了解,从纳税筹划不同税种的选择、征收方式的对比中,科学规划纳税计划;保持与税务机构的积极沟通,做好纳税筹划咨询与协同工作。四是做好企业内控机制建设,尤其是立足纳税筹划流程,加强岗位责任、财务审批、风险评价、业务考评等制度建设,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真正实现纳税筹划降低税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魏巍.关于提升企业纳税筹划工作科学性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5(09).

企业税务筹划风险规避研究 篇4

一、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分类

从风险的来源上看, 企业税务筹划时面临的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具体如下:

(一) 外部风险

企业税务筹划面临的外部风险如下:

(1) 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导致的风险。

企业的涉税事宜与国家的税收政策及所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而言, 政府想促进经济增长, 就会施行积极的财税政策, 此时, 企业的税赋也就相对较轻或稳定;反之, 当政府想抑制某产业的发展就会利用税收杠杆调整税收法律政策, 而此时企业的税赋可能加重或不稳定。这就给企业的税务筹划带来非常大的的不确定性, 导致税务筹划的风险变大。另外, 政府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 会运用税收杠杆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 针对不同地区、产品及行业实行的税收政策有差别。由此可知, 政府的法律、税收政策总是具有时效性, 这种纳税环境的不确定性将会给税收筹划人员进行税务筹划, 尤其是中长期筹划带来很大的涉税风险。

(2) 税收法律政策变化导致的风险。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快速

发展, 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将得到及时地修订、补充和完善, 新法规适时出台, 旧政策因此废止。税务筹划者就是利用国家税收法律政策进行税务筹划活动, 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若这一过程中税收法律政策发生变化, 就可能会使原税收法律政策设计下合法或合理的筹划方案变成不合法或不合理的筹划方案, 从而导致涉税风险的发生。由此带来的风险, 称之为税收法律政策风险。

(3) 税务行政执法力度导致的风险。

税务筹划是符合立法者的意图, 是合法的, 但这需要税务机关的确认。在确认时, 由于对税务筹划的行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导致税务筹划失败的风险。

(二) 内部风险

企业在税务筹划中面临的内部风险如下:

(1) 企业纳税意识风险。

由于税务筹划在我国兴起晚、发展缓慢, 所以纳税人的税务筹划的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这种由企业的纳税意识所导致的涉税风险, 严重阻碍了税务筹划在我国的发展。要想成功达到税务筹划的目的, 要求相关人员对财务、税收等经济知识融会贯通。而且, 在现实中, 企业选择及如何实施税务筹划方案, 完全取决于筹划人员的主观判断。

(2) 筹划人员职业道德风险。

有的企业为了追求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要求筹划人员做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 如伪造、隐匿记账凭证等;在账簿上多列开支, 甚至不列、少列收入等, 所有这些都会给企业带来涉税风险。

(3) 企业预期经营活动变化带来的风险。

企业预期经营活动变化带来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于管理、市场与技术等因素变化所引起的风险。税务筹划是一种预先谋划行为, 方案主要建立在对企业未来经济活动的合理预期之上, 若预计基础发生变化, 势必会影响到税务筹划方案。而方案一旦已经付诸实施就会依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产生“锁定效应”。实践证明, 由于企业预计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变化而带来的涉税风险是非常大的, 甚至还会导致税务筹划的失败。

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规避策略

在选定税务筹划方案之前, 企业应先通盘考虑各种风险因素, 找到风险的起因, 从源头抑制风险, 进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一) 规避企业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导致税务筹划风险的策略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与变化, 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以及经济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 世界各国的税收法律也越来越复杂, 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千差万别, 加之国家税收政策和税务筹划的条件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这就要求企业在保持适当灵活性的基础之上, 来制定和实施税务筹划方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经营情况, 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重新审查和评估, 准确把握有关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来及时调整与更新税务筹划方案, 采取措施分散风险, 趋利避害, 保证税务筹划目标的实现。

(二) 规避企业税收法律政策变化导致税务筹划风险的策略

企业税务筹划人员在进行税务筹划时之所以会产生企业税收法律政策的选择风险, 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税务筹划人员对我国的税收法律政策和会计政策的变化掌握得不够熟练。我国企业在实践中经常利用税率、税基、税额和转嫁税负四种方法进行税务筹划。但无论选择什么方法, 都与国家的税法、会计法密切相关, 可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是税务筹划的基石, 并决定了税务筹划的成败。因此, 企业的税务筹划人员对相关的税法、会计法做到融会贯通, 方可避免纳税风险的发生。

下面从税率与可扣除项目来研究其对企业税务筹划的影响, 并提出相应规避风险的技巧。

(1) 在企业成立时, 可从身份的认定上进行税务筹划。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否取得成功, 很大程度上和企业成立之初的各种筹划有关。因为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在影响企业的整体税收和获利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 企业组织形式有公司企业、合伙企业和独资企业。在集团公司内部有总分公司以及母子公司之分。所以企业选择的成立形式不一样, 税负也是不一样的。我国对公司的营业利润要征收企业所得税, 税后利润若作为股息分配给投资者, 投资者还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合伙企业只征收个人所得税。

案例:深圳市某甲要成立公司, 年利润预计达到150万元, 选择哪种方式可使企业税负最轻?

方案一:设置个人独资企业

个人所得税=150×35%-0.675=51.83万元

税后收益=150-51.83=98.17万

方案二:设置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所得税=150×25%=37.5万

投资者个人所得税= (150-37.5) ×20%=22.5万

税后净收益=150-37.5-22.5=90万元

经过比较, 应选择方案一, 甲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进行筹划, 既符合规定, 也达到了一定的节税效果。一般而言, 规模小的企业, 采用合伙企业合适一些;规模大的企业选择股份有限公司较为有利。另外, 集团公司在成立下属企业时就可进行税务筹划, 因为新税法实行法人税制后, 内外资企业统一实行总、分机构汇总交纳税款。根据这项规定, 若下属公司成立后较长时间无法盈利就可考虑设置分公司较好一些, 一方面可利用总公司扩张成本冲减总公司的利润, 从而减轻总公司税负;另一方面, 当总公司或下属单位有亏损时, 通过合并申报, 使总分公司之间的盈亏互抵, 从而减小税基, 少缴税款。反之, 就可考虑成立子公司。

(2) 从税率的选择上进行税务筹划。税率是指税款征收的比例或额度, 一般来说, 纳税人可通过税率看出一个国家的征税力度和企业的税负情况。新税法规定, 除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率为15%, 小型微利企业、非居民企业为20%外, 其他企业均为25%。根据此规定, 企业所得税筹划的重点应放到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行业上来, 以节约税收开支, 提高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另外, 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界定也发生了变化, 由过去以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一个指标变为应纳税所得额、资产总额、从业人数三个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认定标准为:“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 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 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其他企业,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 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因此, 小型微利企业在税务筹划时, 需认真规划企业的人数与规模, 当规模很大时, 可分立为两个独立的企业;同时也须关注年应税所得额的大小, 当企业应税所得额接近临界点时, 可采用加大成本费用的扣除或推迟收入实现等办法, 以选择低的税率, 减轻企业税负。

(3) 从税前的扣除标准上进行税务筹划。具体如下:

一是在业务招待费、宣传费以及广告费扣除限额上进行税务筹划。新税法规定, 企业招待费的扣除标准为:按发生额的60%, 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营业收入的5‰可以扣除, 且超出部分不得在以后年度结转;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不超过当年营业收入的15%准予扣除, 超出部分可在以后年度结转扣除。因此, 税务筹划师在进行筹划时, 可适当关注业务这三种费用的列支比例。

方案一:业务招待费和宣传费在实践中有时可相互代替。例如外购礼品若用于赠送按规定应以业务招待费处理, 但礼品中印有企业有关标记, 对企业的产品有宣传的, 也可作为业务宣传费处理;另外, 企业因产品展览和交易等所发生的住宿费、餐饮等也可以业务招待费对待。所以, 当业务招待费有可能超过规定限额时, 可考虑用业务宣传费替代。

方案二:要注意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发生比例, 及时进行控制和调整。在实际操作时, 当企业某一种费用接近规定的扣除标准时, 要及时进行控制与调整, 以降低企业税负;同时, 我国新税法明确规定了赞助费不得在税前扣除, 所以, 企业也应注意广告费与赞助费的区别。

二是从职工计税工资、福利费以及教育经费等方面进行税务筹划。新《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工资的规定, 由限额扣除变为全额扣除。职工福利费、教育经费、工会经费在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2.5%、2%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允许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这说明职工教育经费可在税前全额扣除。这样, 企业可通过扩大税前扣除标准的思想来进行税务筹划。

方案一:持有单位内部职工股的企业, 可把职工发放的股利改成年终奖金或绩效工资的形式发放;

方案二:增加单位职工的培训与再教育机会, 改善职工的福利待遇;

方案三:将董事、股东等兼任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职工的报酬计入工资;

方案四:尽量提高职工工资, 超支福利通过工资形式发放。

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 可考虑上述几个方案的灵活灵用。但需注意的是, 若职工工资超过国家规定的计税标准时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所以在增加工资时须权衡利弊, 有时也可通过提高职工退休金、给职工购买年金或提高住房公积金等方案来代替。不过, 企业在加大税前扣除工资标准时, 一定要参照同行业的正常工资水平, 不能超过同行业的正常工资水平, 做到真实合理。否则, 会被审计时予以纳税调整。

三是在企业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专项资金扣除方面进行税务筹划。新税法规定, 企业根据有关规定提取的用于环保、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 准予在税前扣除, 但若改变用途的除外。所以, 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 可考虑利用此项规定以减轻自身税收负担。若企业预计当年利润比较可观, 为加大当年可扣除金额, 则可以考虑提取一些环保、生态恢复方面的资金。在以后年度出现亏损时, 改变其用途, 这样既可以使企业的利润保持稳定, 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四是从企业公益性捐赠扣除比例上来进行税务筹划。通过符合税法要求的捐赠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税负。新税法规定, 企业在年利润总额12%以内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因此企业在进行捐赠时, 一定要注意通过特定的机构进行捐赠, 且要用于公益性目的;若当年的捐赠达到了规定的限额, 可考虑分两次或在下一个纳税年度进行捐赠。

此外, 企业在进行所得税筹划时可从存货的计价方法、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方法及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上进行税务筹划。

(三) 规避企业纳税意识导致税务筹划风险的策略

企业管理层应高度重视涉税风险的管理, 这不但要在制度上体现, 最主要的是在领导者管理意识中也要体现出来。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以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同时还要树立牢固的风险防范意识。企业高管在进行税务筹划决策时, 应摈弃靠经验或“拍脑门”等主观决策, 任何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涉税风险, 所以, 必须将风险规避的意识贯穿于企业理财工作的始终。

(四) 规避企业税务筹划人员职业道德引起的税务筹划风险的策略

企业在制定税务筹划方案时, 很大程度上需要靠筹划人员的职业判断, 这意味着筹划者的职业道德对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影响是比较大的。因此要加强企业税务筹划人员的职业道德思想教育, 提高税务筹划人员的综合素质及识别风险的能力, 从而为规避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奠定优良的基础。

参考文献

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风险提示 篇5

1、企业所得税-经营业务收入

风险描述:收入不具备真实性、完整性。如:各种主营业务中以低于正常批发价的价格销售货物、提供劳务的关联交易行为;将已实现的收入长期挂往来帐或干脆置于帐外而未确认收入;采取预收款方式销售货物未按税法规定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

重点核查:销售货物、提供劳务的计税价格是否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其他业务中变卖、报废、处理固定资产、周转材料残值等(如:处置废旧包装箱收入)迟计或未计收入;以及是否存在分期和预收销售方式而不按规定确认收入等问题。

稽查方法:查看内部考核办法及相关考核数据,以及销售合同、销售凭据、银行对账单、现金日记账、仓库实物账等相关资料,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及往来科目进行比对分析和抽查,核查是否及时、足额确认应税收入。检查科目:往来科目及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清理、原材料、库存商品、银行存款、现金等。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四条、二十三条;

2、企业所得税-其他收入

风险描述:未将企业取得的罚款、滞纳金、参加财产、运输保险取得的的无赔款优待、无法支付的长期应付款项、收回以前已核销的坏帐损失,固定资产盘盈收入,教育费附加返还,以及在“资本公积金”中反映的债务重组收益、接受捐赠资产及根据税收规定应在当期确认的其他收入列入收入总额。

重点核查:核查是否存在上述情形而未记收入的情况。如:核查“坏账准备、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以及企业辅助台帐,确认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核查“营业外收入”科目,结合质保金等长期未付的应付账款情况,确认企业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是否按税法规定确认当期收入。检查科目:往来科目及营业外收入、坏账损失、资本公积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

3、企业所得税-租金收入

风险描述:企业提供无形资产、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包装物的使用权取得的租金收入,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及金额全额确认收入。如:交易合同或协议中规定租赁期限跨,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的,未按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在租赁期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关收入。重点核查:结合各租赁合同、协议,“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看是否存在交易合同或协议中规定租赁期限跨,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的,未按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在租赁期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关收入。检查科目:其他业务收入等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第一条

4、企业所得税-利息收入

风险描述:A、债权性投资取得利息收入,可能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债券利息、欠款利息等各种形式收入,企业存在不记、少计收入或者未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实现的情况。B、未按税法规定准确划分免征企业所得税的国债利息收入,少缴企业所得税。重点核查:A、有无其他单位和个人欠款而形成的利息收入未及时计入收入总额,特别注意集团成员单位的借款和应收货款。B、“投资收益”科目,看是否存在国债转让收入混作国债利息收入,少缴企业所得税。

检查科目:往来科目及投资收益、银行存款、财务费用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

5、企业所得税-股息红利收入

风险描述:A、对外投资,股息和红利挂往来账不计、少计收入。B、对会计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与按税法规定确认的投资收益的差异未按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或者只调减应纳税所得额而未进行相应调增。C、将应征企业所得税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如:取得不足12个月的股票现金红利和送股等分红收入),混作免征企业所得税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少征企业所得税。

重点核查:A、是否存在对外投资情况,投资收益的股息和红利是否并入收入总额。B、结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核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等科目,核实当年和往年对长期股权投资税会差异的纳税调整是否正确。C、核查应收股利、投资收益等科目,根据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以及备案的投资协议、分红证明等资料,核实“免征企业所得税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否符合免征条件,不足12个月的股票分红(包括取得现金红利和送股)收入是否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检查科目:往来科目及应收股利、投资收益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第六条

6、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收入

风险描述: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销售等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用途的,未按税法规定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确认收入。重点核查:相关合同及结算单,核查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核实有无视同销售行为,确认是否有视同销售未申报收入等情况。

检查科目:库存商品、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等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

7、企业所得税-非现金资产溢余

风险描述:企业的非现金资产溢余(如固定资产盘盈),未按税法规定确认收入,未按税法规定以同类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确认收入。

重点核查:盘盈的固定资产是否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如无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则是否按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检查科目:固定资产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二十二条、第五十八条

8、企业所得税-限售股转让收入

风险描述:因股权分置改革造成原由个人出资而由企业代持有的限售股,企业转让上述限售股取得的收入,未作为企业应税收入计算纳税。

重点核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变动”或“交易性金融资产—— 成本”、“交易性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变动”、“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科目和企业所得税申报资料,看其限售股股票转让所得是否确认投资收益、投资收益计算是否准确、是否作为应税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

检查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变动或交易性金融资产—— 成本、交易性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变动、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等 检查科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有关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9号)

9、企业所得税-政策性搬迁

风险描述:未在搬迁完成进行搬迁清算,将搬迁所得计入当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企业由于搬迁处置存货而取得的收入,未按正常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进行所得税处理,而计入企业搬迁收入;企业搬迁期间新购置的资产,未按税法规定计算确定资产的计税成本及折旧或摊销年限,而是将发生的购置资产支出从搬迁收入中扣除。

重点核查:“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清理”等科目,看是否存在搬迁处置未按正常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进行所得税处理的情况。

检查科目: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收入-搬迁收入、营业外支出-搬迁支出、累计折旧、专项应付款、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政策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0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11号)

10、企业所得税-境外投资收益

风险描述:居民企业设立在税率水平较低的国家(地区)的企业并非由于合理的经营需要而对利润不作分配或减少分配的,上述利润中应归属于该居民企业的部分,未计入企业的当期收入。

重点核查:“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利润分配”等科目;索取居民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的合同文件等书面文件,确认是否属于控制被投资企业,看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在股份、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对被投资企业构成实质控制等情况,被投资企业并非由于合理的经营需要而对利润不作分配或减少分配的,上述利润中应归属于该居民企业的部分,是否违反税收规定未计入企业的当期收入。

检查科目: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利润分配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第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一百一十八条

11、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

风险描述:A、取得无专项用途的各种政府补贴、出口贴息、专项补贴、流转税即征即退、先征后退(返)、其他税款返还、行政罚款返还以及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手续费等应税收入做为不征税收入申报;非国家投资、贷款的财政性资金通过资本公积核算未作收入申报纳税或未按取得时间申报。B、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不征税收入(如技改专项补贴等)对应的支出,未进行纳税调整。C、符合规定条件的财政性资金作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未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应税收入总额。核查不征税收入相关文件等、确定是否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核查往来款项和“资本公积”、“营业外收入”、“递延收益”、“管理费用”等科目,了解政府补助款项取得时间、使用和结余情况。

重点核查:取得的补贴收入是否属于不征税收入以及对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形成的费用、用于支出形成的资产所计算的折旧、摊销数额和账务处理情况是否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检查科目:专项应付款、资本公积、其他应付款、管理费用、递延收益、营业外收入等 政策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1号)

12、企业所得税-非货币性资产转让

风险描述:在生产经营中,特别是在改制和投资等业务过程中,转让特许经营权、专利权、专利技术、固定资产、有价证券、股权以及其他非货币性资产所有权,未能正确计算应税收入。如:有偿取得的股权转让收入扣除其对应的成本后的股权转让所得列资本公积未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未比照公允价值销售确认转让收入;中途收回投入的非货币性资产并转让所形成的收入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列资本公积不计入应纳税所得。

重点核查:“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库存商品”、“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等科目,索取与转让相关的合同文件等书面文件,看其是否正确核算实际取得的转让收入及应税所得,特别注意非货币性投资和非货币性交换等业务所涉及的资产转让是否按照公允价值销售来确认应纳税所得额。

检查科目:库存商品、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资本公积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取得财产转让等所得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

13、企业所得税-债务重组

风险描述:A、以非现金资产抵债的债务重组收入的金额较大的,未按税法规定分期确认收入(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发生的债务重组所得,占应纳税所得50%及以上的,才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均匀计入各的应纳税所得)。B、企业股权收购、资产收购重组,收购方取得股权或资产的计税基础未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C、企业重组的税务处理未区分不同条件分别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和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D、企业股权收购、资产收购重组,被收购方未按税法规定以公允价值确认股权、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重点核查:“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营业外收入”等科目,核查相关重组资产的计税基础和账面价值,核实企业的重组协议,注意是否有特殊性重组的备案批复,根据企业相关重组协议裁决等文书来确认重组收入,同时核查非现金资产抵债金额较大的项目是否分期确认收入。

检查科目: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等

政策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

14、企业所得税-以前损益调整

风险描述:以前损益调整事项,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重点核查:以前损益调整结合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以前损益调整”科目,核实以前的损益事项是否进行了纳税调整。

检查科目:以前损益调整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15、企业所得税-成本

风险描述:A、将无关费用、损失和不得税前列支的回扣等计入材料成本;B、高转材料成本(如:将超支差异全部转入生产成本而将节约差异全部留在账户内);C、材料定价不公允,通过材料采购环节向企业所属独立核算的“三产”企业转移利润;D、高转生产成本(如:提高生产领用计价,非生产领用材料计入生产成本,少算在产品成本等);E、未及时调整估价入库材料,重复入账、以估价入账代替正式入账;F、高耗能企业,能源价格及耗用量的波动与生产成本的变化脱离逻辑关系,可能存在虚列成本的风险。

重点核查:A、核查采购成本是否正确;B、比对同期正常耗用量等,审查是否有高转材料成本的情况;C、比对材料及其运输成本,核查有无关联交易转移利润的情况;D、核查领用材料的计价是否真实,有无提高生产领用计价或非生产领用材料计入生产成本的问题;E、有无不及时调整估价入库材料,核查有无重复入账或者以估价入账代替正式入账的情况;F、重点核查产成品账户贷方是否与生产成本-动力;制造费用-动力;管理费用-水电的借方发生额相联系。检查科目: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营业成本等科目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

16、企业所得税-与生产经营无关支出

风险描述:关联企业成本、投资者或职工生活方面的个人支出、离退休福利、对外担保费用等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成本费用,以及各类代缴代付款项(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委托加工代垫运费等)在税前扣除,未进行纳税调整。

重点核查:“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通讯费、交通费、担保费、福利费”等相关成本费用账户,核实是否存在与生产经营无关并在税前列支的各项支出。

检查科目:生产成本等成本费用科目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第十条第(八)项及其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四十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意见(国税发[2008]88号)

17、企业所得税-其他不得列支项目

风险描述:列支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规定不得扣除的七八类项目(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企业所得税税款、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第九条规定以外的捐赠支出、赞助支出、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未调增应纳税所得额。重点核查:营业外支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看已计入损益的八类项目是否进行纳税调整,重点核实各种准备金、赞助支出、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检查科目:营业外支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3号)第四十三条

18、企业所得税-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风险描述: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未正确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如:在建工程等非销售领用产品所应负担的工程成本,挤入“主营业务成本”,而减少主营业务利润;大型设备边建设边生产,建设资金与经营资金的融资划分不清,造成应该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借款费用划分不准确;将购进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物资记入低值易耗品一次性在所得税前扣除;未按规定计算无形资产税前扣除,把取得的无形资产直接作为损益类支出进行税前扣除;应计入固定资产原值的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在成本、费用中列支;未对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进行摊销等。

重点核查:“在建工程”等科目明细,看是否有应资本化的支出未计入相应科目;核查期间费用中是否有直接列支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

检查科目:费用科目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低值易耗品等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

19、企业所得税-各类预提、准备支出

风险描述:已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项目中支出,没有实际发生的各类预提准备性质支出(如:预提费用;资产减值准备金;担保、未决诉讼、重组业务形成的预计负债),未进行纳税调整。

重点核查:是否有预提费用、提取准备金等,是否在申报时做纳税调整;特别注意如有担保、未决诉讼、重组业务,核查“营业外支出”是否有预计负债发生。

检查科目: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预提费用、预计负债、资产减值损失、各类准备金科目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二十七条、第五十五条

20、企业所得税-工资薪金支出

风险描述: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不符合税法规定的支付对象、规定范围和确认原则,未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如:A、工资支付名单人员包含:已领取养老保险金、失业救济金的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待岗职工;应从提取的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的医务室、职工浴室、理发室、幼儿园、托儿所人员;已出售的住房或租金收入计入住房周转金的出租房的管理服务人员;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原企业职工;虽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但企业不支付基本工资、生活费的人员,由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等列支工资的职工;无劳动人事关系或劳务派遣关系的其他人员。B、工资的方法未全部符合以下要求: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是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否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C、因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会计上确认了应付职工薪酬但在以后期间发放,而没有实际发放的(包括:已提未付上年工资,股权激励计划等待期费用,重组计划辞退福利等)。D、将应在职工福利费核算的内容作为工资薪金支出在税前列支(如:实行货币化改革,按标准发放的住房和交通补贴,会计上作为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但企业所得税应作为福利费,不作为工资薪金。企业存在未进行纳税调整的风险)。E、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总额是否超过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限额,超过部分是否按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F、企业作为用工单位,已向派遣公司支付派遣费用,仍税前扣除被派遣劳动者工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及以工资为基础计提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等。

重点核查:A、工资支付名单人员是否是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不应包含:已领取养老保险金、失业救济金的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待岗职工;应从提取的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的医务室、职工浴室、理发室、幼儿园、托儿所人员;已出售的住房或租金收入计入住房周转金的出租房的管理服务人员;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原企业职工;虽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但企业不支付基本工资、生活费的人员,由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等列支工资的职工;无劳动人事关系或劳务派遣关系的其他人员。B、企业是否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是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否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是否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是否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C、因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会计上确认了应付职工薪酬但在以后期间发放,而没有实际发放的(包括:已提未付上年工资,股权激励计划等待期费用,重组计划辞退福利等),是否调增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D、有无将应在职工福利费核算的内容作为工资薪金支出在税前列支;核查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总额是否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子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是否按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检查科目:费用科目及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等 政策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

21、企业所得税-三项经费支出

风险描述: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支出不符合税法规定的支付对象、规定范围、确认原则和列支限额等,未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如:没有《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或合法、有效的工会经费代收凭据列支工会经费;将职工福利、职工教育以及工会支出直接记入成本费用科目(例如将用于职工食堂等福利设施及相关支出计入管理费用)不作纳税调整;已计提但未实际发生,或者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超过列支限额(为计税工资的14%、2%、2.5%)不作纳税调整;本年未达比例,将上年超限额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结转核算等 重点核查:核实三项费用提取和使用情况,核查是否有违规混淆或超限额列支未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职工福利费,是否单独设置账册,是否按照税法规定项目进行准确核算;特别注意已计提未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是否进行纳税调整。检查科目:费用科目及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等 政策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

22、企业所得税-各类保险、公积金

风险描述:A、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应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税前扣除(如未获得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提取住房公积金比例超过12%),超出部分未调增应纳税所得额。B、为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部分未分别调增应纳税所得额。C、除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业保险费外,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未按税法规定不得扣除,未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重点核查:结合有关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文件、各类保险合同,核实账面计提和发放情况,重点核查超范围、超限额列支以及已计提未上缴的各类保险金、公积金,未进行纳税调整的情况。

检查科目:费用科目及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等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

23、企业所得税-利息支出

风险描述:超限额列支利息,如:企业向职工个人或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未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超过按税法规定的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比例(金融企业为5:1,其他企业为2:1)的部分,如果不能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企业申报扣除未相应调增相关应纳税所得额。

重点核查:企业贷款来源结构,看是否有职工个人借款,是否从非金融机构借款及相关合同;核查企业关联借款合同,看是否有超过税法债资比例计算的利息,如果有超额部分,进一步看企业是否有相关举证资料证明符合交易符合独立交易原则,以及企业与关联方实际税负等。检查科目:其他应付款、财务费用等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

24、企业所得税-租赁费用

风险描述:租赁费用税前列支错误,如:未区分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或一次性列支房屋设备租赁费,未进行纳税调整。重点核查:结合企业各类租赁合同,区分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结合在建工程、财务费用、未确认融资费用、管理费用-租金、制造费用-租金等科目,看是否正确归集租赁费用,是否应进行纳税调整:A、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租赁期限均匀扣除。B、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规定构成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部分,应当提取折旧费用分期扣除。检查科目:成本科目及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四条

25、企业所得税-业务招待费

风险描述: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未在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正确归集(未归集计入差旅费、办公费、会议费等其他费用的业务招待费),没有按照税前扣除标准(不超过发生额的60%且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千分之五)进行申报,超过部分未调增应纳税所得额。重点核查:成本科目中发生的业务招待性质费用,结合管理费用-其他、销售费用-其他等科目的明细科目,归集计算业务招待费实际发生额,看申报额是否正确以及是否超限额列支。

检查科目:成本科目及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

26、企业所得税-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风险描述:A、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不符合税法规定的条件〔即广告是通过经工商部门批准的专门机构制作的;已实际支付费用,并已取得相应发票;通过一定的媒体传播〕,未进行纳税调整。B、未准确归集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将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计入其他费用科目或将非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误计入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科目,未相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C、当年发生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超过部分未调增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重点核查:销售费用明细科目,看广告支出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的条件;核查企业广告宣传方式和支付方式有哪些,支付的费用通过哪些明细科目核算,是否正确归集;核查归集后的符合条件的广告和业务宣传费总额是否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申报扣除。检查科目: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

政策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48号)第三条

27、企业所得税-手续费及佣金支出

风险描述:A、将企业支付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直接冲减服务协议或合同金额或者计入回扣、业务提成、返利、进场费等其他费用科目,未能正确核算。B、超过税法规定比例(财产保险15%、人身保险10%、其他企业5%)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未按税法规定调增应纳税所得额。C、按税法规定不得税前扣除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如:没有与具有合法经营资格中介服务企业或个人签订代办协议或合同而发生支出;现金支付给非个人;与取得收入无关),未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重点核查:“销售费用”等科目,看是否正确核算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是否存在超过限额部分的或者其他不予税前列支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未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情况。检查科目:销售费用等

政策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29号)第五条

28、企业所得税-捐赠支出

风险描述:捐赠支出不是符合税法规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或者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未做纳税调增(其他规定可全额扣除的除外)。

重点核查:核实捐赠支出,看是否符合规定,计算公益性捐赠扣除限额,看是否超额列支。检查科目:管理费用-其他、营业外支出等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财税〔2008〕160号

29、企业所得税-财产损失税前列支

风险描述:在扣除程序、申报方式、确认时间、核算金额等方面不符合规定的财产损失进行税前列支,未进行纳税调整。如:损失未经申报或申报方式错误(应以专项方式申报而作清单申报等);未在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未减除残值收入、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重点核查:核实企业列支的各项损失是否真实,核算是否准确,重点核查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检查科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库存商品、原材料、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支出等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

30、企业所得税-关联交易支出

风险描述:A、关联企业间支付的管理费在税前列支,未进行纳税调整。B、总分公司等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利息进行税前扣除,对应收入则挂在往来账上。C、母子公司等关联企业之间的燃料购销、股权转让、设备采购、借款协议、原料运输劳务等业务往来,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未作纳税调整。

重点核查:A、重点审核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等科目,查看是否违规税前列支关联企业间支付的管理费、法人企业各营业机构间列支的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以及非银行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利息。B、重点审核关联交易往来账,看是否存在与关联企业之间的燃料购销、股权转让、设备采购、借款协议、原料运输劳务等业务往来,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的情况。检查科目:往来科目及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等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

31、企业所得税-企业重组

风险描述:企业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重组交易,且符合税法规定特殊性处理条件的,重组交易各方未对交易中非股权支付在交易当期确认相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并调整相应资产的计税基础。

重点核查:企业重组合同,看是否符合特殊性重组条件,对于交易中非股权支付额是否确认相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检查科目: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等 政策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

32、企业所得税-折旧和摊销

风险描述:未按税法规定,自行扩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税价值(如超过12个月长期暂估入账);未按税法规定的范围和方法进行折旧和摊销(如扩大折旧摊销税前扣除范围,扣除未使用机器设备的折旧等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折旧和摊销;扣除已超过5年或未经税务机关查实审批的应提未提折旧;扣除股份改造形成的资产评估增值所计提的折旧;扣除不符合规定的加速折旧和摊销;使用综合比率折旧摊销)等未进行纳税调整。

重点核查:核实资产计价,如:通过核对购货合同、发票、保险单、运单等文件,核查外购固定资产账面原值是否正确;核查折旧和摊销核算方法和计算金额是否符合税法规定。检查科目:管理费用、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五十六条、五十七条、五十八条

33、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

风险描述:A、资格审查方面:不按规定报送所得税优惠资料或不报批、备案;不符合优惠条件而享受优惠;优惠条件丧失或优惠期限到期是否及时恢复征税;对不符合优惠的已享受的减免退税款是否按规定处理和补缴。未按财务制度规定和会计法要求对税收优惠进行账务处理。B、确认计量方面:投资购置专用设备申请进行抵免的项目不符合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规定;实际购置并投入使用的专用设备在五年内转让、出租,未补缴已抵免企业所得税税款;计入三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费用支出不符合规定(如:将“三新”的范围扩大;汇缴成员企业发生的研发费超过总公司预提分摊的指标;企业自行研发费用归集不准确、资本化时点划分不合理,将外购机器设备和研发支出等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一次性列入加计扣除;安置残疾人员不符合规定或所支付的工资不实;上交总机构技术开发费并加计扣除等。

重点核查:A、核实主管税务部门的审批文件。根据报批、备案资料,看有无税务机关受理和批复等。是否存在优惠条件丧失或优惠期限到期不及时恢复征税;对不符合优惠的已享受的减免退税款不按规定处理和补缴情况。看是否按财务制度规定和会计法要求对税收优惠进行账务处理。B、结合相关目录、明细科目和归集表,核查各项目资产、费用等情况,看各类优惠项目核算是否准确。

检查科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管理费用、研发支出、累计折旧、应付职工薪酬、资本公积等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四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章、《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关于安置残疾人员就业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70号)等

34、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

风险描述:A、非居民企业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担保费,支付企业未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对利息所得规定的税率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B、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支付股息、红利、利息时,未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代扣代缴10%的企业所得税。

重点核查:A、“财务费用”科目及代扣代缴申报记录,看企业支付到境外的贷款担保费,是否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B、“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应付股利”、“财务费用”科目及代扣代缴申报记录,看企业支付到境外的股息、红利、利息,是否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

检查科目: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应付股利、财务费用等

政策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4号)第二条

35、企业所得税-扣除凭证

风险描述:企业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支出,应取得而未取得合法凭证或取得凭证存在不符合规定的情形,如过期发票、假发票、错误发票、内部收据在税前扣除。重点核查:成本费用类科目,抽查相关凭证,核查凭证附件中的发票是否真实合法有效,通过网络查询和电话查询等方式识别是否存在虚假发票。

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研究 篇6

经过两年的工作,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15年10月5日发表了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15项目行动计划最终版本。该行动计划总体上是围绕如何按照经济行为实际发生地和价值创造地来进行征税这条主线来确定的,大体可分为3个方面的内容:确定经济实质、增加国际税收体系的一致性、增加税收透明度。BEPS行动计划是对全球税收规则的一次大变革,不仅涉及企业税收问题,还将直接影响到公司如何管理、跟踪和报告他们工作人员在全球流动情况,在15项行动计划当中,对企业最有影响的几项行动计划之一便是行动计划七——防止人为规避构成常设机构,本文就该行动计划对我国“走出去”企业可能产生的税收风险及规避方法进行探讨。

我国现阶段“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包容、合作的倡议,“一带一路”沿线包括中国在内的45个国家是最具潜力的经济带,2014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8826.4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2221.6亿美元。2015年1-8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上亿美元的国家/地区有42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8个,分别为中国香港、开曼群岛、美国、新加坡、英属维尔京群岛、荷兰、哈萨克斯坦和澳大利亚。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8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07.3亿美元,同比增长48.2%,投资主要流向新加坡、哈萨克斯坦、老挝、印尼、俄罗斯、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其他的项目。可以看到,我国已经成为资本和劳务及技术输出大国,人员跨国流动及公司机构的国际化已成为新常态,而这些流动都有构成常设机构的潜在可能,如果不能妥善规避常设机构风险,我国的“走出去”企业可能会面临所在国更多的报告要求、纳税要求、税收检查和处罚等不希望看到的后果。因此,这种趋势下,我国“走出去”企业应该认真评估其在BEPS的背景下是否面临新的常设机构税收风险,企业现在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应对以减少不利影响,本文从以下方面分析“走出去”企业面临的常设机构税收风险:

二、对常设机构的认定和征税权的争夺不断加强

虽然常设机构的概念已经是老调重弹,但绝不能否定其重要性,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下行,全球各国的税务机关和政策制定者对其的关注又在不断升温。早在2013年普华永道对全球跨国公司做的一项调查当中37%的跨国公司承认其不同程度的接受过当地税务机关对于常设机构相关的税务审计,同时有63%的受访企业承认确实感到了当地的税务机关对其常设机构身份判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手段也不断强化,说明各国税务机关正不断加強对其管辖区内经营的外国企业的管理,旨在通过判定常设机构而获得征税权,提高当地税收收入,近几年,由此导致的世界范围内的税务审计和争端不断增多,也从侧面可以反映出我国的“走出去”企业双重征税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大。

以美国为例,IRS(美国国税局)实施了集中事实调查、境外实地核查、境内外工作人员广泛调查等手段强化对驻美常设机构的判定,而欧洲各国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更激进,例如:税务稽查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团队化实地调查,有时为了达到目的,不惜采取刑事制裁手段,不同国家税务部门之间的合作手段也越来越成熟和高明,《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标准》等协议的实施,全球各国的税收情报交换更加频繁和详细,大大拓宽了常设机构判定信息的官方取得途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税务机关收集信息的手段更是推陈出新,形式多样,对我国“走出去”企业来说,在国外的运营过程将变得非常透明。例如:2014年7月,印度的一个税收法庭利用LinkedIn(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里面提供的信息判定一个财富100强企业的雇员构成常设机构,该案例的核心证据就是LinkedIn信息包含了雇员在印度的详细活动情况,从中查出了该公司在印度的活动超越了准备性和辅助性的范畴,而应该属于常设机构性质。印度不是第一个利用社会媒体作为信息收集工具的国家,美国国家税务局(IRS)使用线上跟踪器软件在网上对海量信息进行大数据筛选过滤,把税务记录增加到社会安全代码、健康记录、银行对账单记录、财产情况等数据库当中,成为企业的基本备查数据之一。

以上这些都为收入来源国判定我国“走出去”企业是否在该国构成常设机构提供的潜在的便利条件和实施手段,对我国已经或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来说,应该首先明确认识到常设机构风险的存在。

三、BEPS建议如果实施将降低常设机构判定门槛

BEPS行动计划七——防止人为规避构成常设机构对OECD税收协定范本关于常设机构相关规定提出了几项重要的修改建议,总体上显示出对常设机构判定的有利倾向,例如:扩大了非独立代理人判定范围的同时提高了独立代理人确定的标准,并强化了对有固定经营场所特殊经营活动(准备和辅助性质)例外条件的限制。对我国“走出去”企业来说,工作人员的跨境流动无意构成常设机构的可能性增加,常设机构税收的风险随之增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非独立代理人(DAPE)

行动计划七提出了对非独立代理人的定义进行修改的建议。新的措辞扩大了非独立代理人的范围,例如:在缔约国一方代表缔约国另一方的企业经常订立合同或在合同订立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企业对合同不进行实质性修改,且该合同:

(1)以该企业的名义订立,或

(2)涉及该企业拥有或有权使用的财产之所有权的转让或使用权的授予,或

(3)涉及该企业提供的劳务,这个人为该企业进行的任何活动,应认为该企业在该缔约国一方构成常设机构。

对此建议的针对性解释和指南已经写入协定范本条款释义。不管为谁工作,一个人如果经常从事以下活动即构成非独立代理人:

(1)代表企业接受第三方提出的邀约从而使得该企业订立一项标准合同的情况,或

(2)在某国协商合同的所有条款和细节,且该合同对企业具有约束力,即使该合同由其他人在该国境外签署,或

(3)征求并取得(但并未正式确定)那些被直接送到用于交付外国企业货物的仓库的订单,并且外国企业通常都会批准交易。

但是,如果一个人仅仅从事销售或促销活动以及提供服务而并不直接促使合同的达成,则不构成非独立代理人。

这些表述扩大了当前非独立代理人定义范围,现有的OECD协定范本第五款表述强调了最终合同签订的物理空间,而这些建议更突出的是签订合同的实质内容发生地,即在哪通过谁使得第三方公司和其代表的企业正式进入合同实质订立阶段,按此标准,很多高级执行经理和销售代表在國外进行合同谈判如果使合同进入实质履行阶段就会构成常设机构,而不论最后合同是在哪国签订,新的建议也会产生很多的自由裁量空间,不同国家税务机关潜在的争端可能性也会增大。

2.独立代理人条款(Dependent Agent Rules)

OECD独立代理人条款的修改建议集中在判定代理人身份的专属性,具体措辞为:“在缔约国一方代表缔约国另一方的企业进行营业的人,如果是作为独立代理人,且代理行为是其常规经营的一部分,则不适用第五款的规定。但是如果某人专门或几乎专门代表一个或多个与之紧密关联的企业,不应认为该人是这些企业中任何一个的本款意义上的独立代理人。”这对判断在当地通过个人服务公司为我国“走出去”企业提供服务的固定人员是否构成常设机构产生影响。

3.固定营业场所常设机构(Fixed Place of Business PE)

OECD已经表达出对五款第四条中规定的常设机构豁免条款特别关注,他们认为很多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进行的经营活动都超出了豁免条款本身的适用范围,所以特别加强了对经营活动本身性质进行了规定,建议修改为“第四条以上活动或f)项所述的固定营业场所的全部活动属于准备性质或辅助性”,因此,利用第四条规定场所的经济活动(如仓储活动)的每一项都被限制在全部活动为准备性(短期)或辅助性质(非核心部分)的范围内。

一方面,作为一般规定,“准备性”活动是指在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关键、重要活动前所进行的活动。由于准备性活动先于其他活动发生,其开展期间往往相对较短,具体持续时间取决于企业核心活动的性质,然而,有时可能长时间在指定场所开展准备活动,而核心活动在其它地点进行。

另一方面,对于“辅助性”活动,通常是为了支持(但不构成)企业整体活动关键和重要的部分,如果需要企业投入显著比例资产或人员的活动一般不被认为是辅助性活动。

我国“走出去”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地区或第三方工作地点时应该注意到这些情况,一旦以上修改建议被采纳,我国公司利用境外设施进行采购、存储、交付产品就应该请税务专家进行咨询,以应对“准备性和辅助性的”要求。

四、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可构成常设机构形成风险

1.数字经济带来常设机构风险

BEPS行动计划——应对数字经济的税收挑战中提出“税收协定的常设机构定义,以及相关的利润归属规则问题。一直以来,常设机构概念不单单指在有关国家有显著的实体存在,也指非居民通过非独立代理人在有关国家营业(OECD范本第五条第5和6款包含了相关法规)。如今,公司没有固定营业场所或非独立代理人也可以积极参与另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比如,现今公司有能力通过科技手段如互联网、视屏会议等远程订立合同而不需要特定员工或非独立代理人的参与,这就对现行的常设机构概念下所关注的、基于独立代理人以外的人员的订立合同行为来确认是否具有常设机构的现行规则是否仍然普遍适用提出了挑战。

OECD于2013年11月22日公开征询意见,数字经济工作组考虑了几个应对广泛性直接税收挑战的备选方案,其中就包括了两个涉及有关常设机构的修改方向:(1)对于常设机构例外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2)有关现行常设机构的门槛的替代方案。

OECD数字工作小组初步认为,OECD税收协定范本第5条第4款有关常设机构例外情况的规定应在BEPS项目行动7的背景下进行修改。本文上面已经提到,在行动7的工作成果下,各方已经同意修改OECD税收协定范本第5(4)条,以确保常设机构的例外条款仅限于准备或辅助性活动,不应构成企业核心活动之一。但是,网络电商如果为了满足快速交付实体产品的需要在消费群体附近维持一个分销仓库、并有大量员工负责储存和配送在线销售的商品给客户的情况将不再符合常设机构的例外条款,因为实质上仓库已经构成企业经营的关键活动之一。

如果OECD税收协定范本第5条第4款被按照经济实质或利润来源地确定常设机构的原则修改,那么我国那些通过网络销售模式“走出去”的大型B2B、B2C公司如阿里巴巴、京东等如果在境外建立配送和物流仓储中心都将不可避免的构成境外常设机构,税务风险将随之产生。

2.公司结构进化带来常设机构风险

在当今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下,跨国公司和人员流动日趋频繁,跨国公司一方面建立高度专业的职能部门服务不同国家分公司需要,同时又必须在某一国家按项目接受不同类型的专业支持,针对这种专业化和项目驱动并行的运营方式,跨国公司大都趋向于扁平化管理,采取矩阵组织结构(matrix structure)和集中运营模式(principle model),矩阵管理模式下,一个境外的工作项目:如项目A、B、C等,一方面会受到地域领导,如项目组E、F、G(横向领导);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公司全球职能部门如财务、技术、销售部门的领导(纵向领导),以美国百事公司为例,一方面按产品分为软饮料部门和零食部门,同时按地域分为国内营销部和国外营销部。这样以来,跨国公司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分公司都接受总部的职能部门提供的垂直管理和服务,如果这种管理和服务是现场和持续的,根据OECD常设机构利润归属方法,这些外派职能团队承担了“显著的人的功能”,职能部门人员流动在分公司所在地创造价值,有可能形成固定场所型常设机构。

五、对我国“走出去”企业风险规避的建议

现阶段,对我国的“走出去”企业来说,员工的全球流动会带来意外的常设机构风险,特别是BEPS环境下,各国越发重视实质而不在看重合同或法律安排,全球各国税务机关对常设机构的认定和征税权的争夺不断加强,如果要合理规避这些风险,维护自己和国家的税收权益,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我国的“走出去”企业应该确保在整个企业内部建立合理和统一的方法来进行税收风险控制,企业做出重要决定、实施管理职能、谈判和签署合同时都要安排合适的地点和时间,更好的应对所在国税务机关可能的常设机构税务检查,如:向某地区或国家的外派人员从事总部的指定职能,如安装或建筑工程监督质量、营销产品、技术支持或者外出制定合同高级行政人员在履行签订合同的职责时,都需要审视哪一国承担了合同的风险和报酬,合同的实际达成过程是否在境外国家,合理安排经济行为实质所在地。

2.注意我国“走出去”企业在当地的分支机构是否从事辅助和准备性工作,尤其是那些网络电商的境外物流中心是否构成了公司的“全部经营行为”(full cycle of activities)的一部分,同时应该明确我国母公司和境外分支机构之间转移定价方法,如果符合OECD转让定价指南或所在国的定价方法,并且定价合理情况下,要注意当地税务机关是否为了本国的利润归属而采取激进的判定方法来判定常设机构,如有侵犯我国“走出去”企业税收权益的情况,要及时报告我国税务部门,启动双边磋商程序。

3.我国的“走出去”企业应该建立派出人员跟踪机制,对派出人员去向和执行任务情况进行跟踪,对人员在走出国的停留期限进行严格管理,特别是采取矩阵管理的企业职能部门外派人员“走出去”之前,对境外工作人员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常设机构风险评估,在企业现有的雇佣机制下,要权衡人员派出收益是否大于常设机构构成风险。

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及控制研究 篇7

一、税务筹划风险产生原因

(一)筹划方案自身缺陷

具体如下:

(1)筹划目标不恰当。企业税务筹划的直接目标是减少税款的支付,降低企业自身的税务负担,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如果在筹划设计过程中过度强调了税务支出的减少,就有可能产生税务支出减少,企业总收益同时减少的现象。

(2)筹划方案缺乏系统性。税务筹划方案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税务筹划方案对企业成本、收入和利润的影响、税务筹划方案实施过程的难易程度以及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的大小等。只有考虑了各种要素,权衡利弊,综合计算和考察各种指标,所设计出的税务筹划方案才会是最优的,也才能减少税务筹划活动给企业带来的额外风险。

(3)方案设计中对理论与政策不恰当运用。由于税务政策具有明显的时间范围和空间界线,一些在某一时间适用的税务政策可能会在另一时期不再适用,在某一地区适用的税务政策,在另一地区可能就是违法的。企业在税务筹划时必须要明确把握政策法律的时空界限。如果筹划时对政策精神认识不清,忽略了政策的时效性与空间范围,就很有可能使税务筹划因违反政策意图而受到追究。

(二)税务筹划方案执行中偏差具体有:

(1)理解偏差。在方案的执行过程中,由于方案执行人没有很好地理解方案的内容,或者错误地理解了企业税务筹划方案的意图,使方案的执行与实际要求不一致,筹划行为达不到预期目的,造成非执行人主观意图产生的税务筹划方案的失败。这种偏差的产生与执行人自身业务素质的缺陷有着直接的关系。

(2)执行不力。执行偏差的另一种情况是执行人完整的理解了企业税务筹划的内容,只是由于执行者主观的好恶或出于对自身利益等原因的考虑而拒绝执行筹划方案,从而使税务筹划方案目标不能实现。这种偏差产生的原因更大程度上与执行者的个人品质与道德水平有着直接关系。

(3)缺乏协调性。税务筹划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事先筹划,这种筹划涉及到企业的多项业务、多个部门和多个环节,其有效执行的前提是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的相互协调、配合与支持,如果筹划方案设计的活动在某个环节、阶段或方面出现不一致,就可能对整个方案造成影响。这种偏差的产生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及管理水平低下有关。

(4)缺乏灵活性。税务筹划方案的设计是以特定的前提条件或假定为基础的,但是客观条件可能会发生随时变化。在方案设计时所依据的条件发生改变时,就需要对原有的筹划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如果执行时一味地强调执行原有方案而不顾改变了的现实环境,方案的执行结果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三)法制环境影响具体如下:

(1)法律环境。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企业纳筹划权的保护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尽管税务征纳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其对应的权利和义务却是不对等的。在征纳过程中,税务机关作为税务管理者,被法律法规赋予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企业税务筹划方案是否符合法律、政策的精神,需由税务机关最终裁定。这种法律保护上的缺限,直接增加了税务筹划的风险。

(2)政策环境。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依据是国家的有关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筹划方案的制定必须以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前提。我国的税务法律制度尚不完善,会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而这些调整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筹划方案,使原来最优的方案成为次优,使本来合法的方案变成违法,从而导致税务筹划方案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效果。

(3)执法环境。执法环境对于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产生影响极大,同样的税务筹划方案,不同的执法环境可能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后果。在宽松的执法环境下,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就会较小,而在一个严格的执法环境下,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相对就会较大;在一个公正、规范执法的环境下企业的税务筹划风险会较小,而在一个不规范执法的环境下,企业的税务筹划就会面临较大的风险。

二、税务筹划风险控制对策

(一)增强风险意识

无论作为税务筹划方案的制定者,还是作为筹划方案的实施人或企业的管理当局,都应该明确这样一个问题:由于税务筹划目的的特殊性(少缴税款)以及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的复杂性,税务筹划的风险是无处不在并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一方面筹划人在筹划是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税务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避免出现违法的筹划行为。一项违反国家法律及政策规定的税务筹划方案即使它能够给企业带来再多的收益,也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了解和监控可能给企业筹划行为带来风险的各种相关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风险化解在形成过程中,避免由此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二)树立系统观念

税务筹划方案的设计应坚持系统观点,要以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作为税务筹划的最终目标,兼顾税务成本与综合成本、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恰当地处理收益与风险的关系。税务筹划方案在使纳税人获得税务收益的同时,也会使企业付出额外的实施费用,并可能由此产生相关的机会成本,只有当筹划所增加的各项成本小于由此获得的收益时,方案才是可行的。在税务筹划方案决策中,有时最终选择的方案往往不是税负最轻的一项,原因就是税负最轻未必整体效益最大。同时,在税务筹划方案选择时,还需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沟通协调

税务机关是企业涉税行为的主管部门,税务筹划方案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能否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方案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当地税务机关税务征管的具体要求,及时了解和运用最新、适用的税务法律政策;对于难以准确把握的税务方针政策,应主动征求税务机关的界定和解释。在方案执行后,如果出现与税务机关理解不一致的问题,企业应积极主动地进行恰当的解释与说明,提供方案设计的依据,求得税务机关的理解与认同。

(四)划清法律界限

进行税务筹划是企业对其自身涉税行为的一种优化,这种优化利用的是国家在税务方面的各种优惠政策以及税法没有明确规定不合法的各种涉税行为,因此在筹划前,筹划者必须要分清所依据的政策法规的法律界限。税务优惠政策通常被限定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地区或特定主体的范围内,超出了规定的区域和范围去应用这些政策,就很可能变成违法行为;由于税务法规方面不健全不完善,对某些涉税行为没有明确的禁止规定,这种情况就形成了法律的空白或漏洞,这也是税务筹划经常涉及的一个地带,但对于这一部分的应用一定要做到合理适度,避免由于过度筹划而被认定为恶意逃税,从而带来严厉的制裁。

(五)关注环境变化

国家的税务法律政策会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宏观调控的需要进行经常性的调整,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经营环境也会不断地改变,因此企业在执行税务筹划方案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收集各种相关信息,掌握政策环境变化的内容与趋势,另一方面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税务筹划方案做出及时的调整,以变应变,保持方案的适用性。如果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筹划方案,就可能会使原来的方案面临违法的风险。

(六)提高人员素质

税务筹划的许多风险与企业相关人员的素质有关系,包括筹划人员、执行人员以及企业的管理者。为此,企业应建立相关人员必要的培训制度,通过培训与考核,提高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道德水平、系统观念与专业技术水平,使他们熟悉自身业务,了解国家政策法规,增加执行力和管理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设计、执行税务筹划方案,避免由于个人素质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税务筹划行为增加风险和损失。

参考文献

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研究 篇8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会涉及纳税行为,企业应当依法缴纳税费。 税收作为我国重要的财政资金来源对平衡市场经济和宏观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纳税筹划行为是当前企业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 不仅会为企业带来十分可观的收益,还会带来风险。 因此企业正确识别风险,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2相关理论概述

煤炭企业以煤炭能源为主要经营产品。 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煤炭能源,但是我国煤炭能源分布不均匀、开采难度大,导致我国煤炭能源的经济存储量较少,可利用率较低。 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并且煤炭企业在建设初期的投资相对较大。 近年来, 随着煤炭资源的用量日益增加, 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增加煤炭企业税费以降低煤炭能源消耗。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涉及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所得税和资源税3种。

税务筹划主要指企业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对其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活动进行事先的安排和筹划以便能够达到节税的目的。 因为企业是在发生交易行为之后才会缴纳税费,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可能。 税务筹划的方法很多, 但是企业在具体进行税务筹划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对方法进行选择和结合。 常用的税务筹划方法主要有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和税收的会计处理方法利用等。

3煤炭企业税务筹划的意义

(1)税务筹划有助于提升企业纳税意识。 企业作为纳税主体, 必须熟练掌握税收筹划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 随时了解政策变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税务筹划工作顺利展开。 同时,企业也应经常根据相关政策的变动对税务筹划进行优化,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减轻税负,还能够提升企业的纳税意识。

(2)税务筹划有助于税务政策完善。 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工作需要根据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动随时进行变动, 其实质就是以税法政策性为基础进行筹划。 因此,税务机关可以根据企业税务筹划的方向,找出现行税收政策的漏洞,及时对税收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4煤炭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及动因分析

煤炭企业税务筹划是企业希望能够以合法的手段降低自身的税负。 企业的税务筹划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帮助改正和防范不规范的纳税行为,促进国家政策的实施。 煤炭企业税务筹划主要有3方面的风险:政策风险、认定风险和法律风险。

4.1政策风险及动因分析

不同的时期税收政策不同, 不同的地区税收政策也具有差异, 甚至相同的税收政策在不同的地区实施也会有相应的差异。 因此企业税务筹划在不同的地区就需要作出不同的安排,否则较易引起因政策理解错误而造成风险。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环境, 因此多样的经济环境也使得政策风险成为影响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之一。 当有新的税收政策出现时,企业不及时改变旧规则很可能会引发税务筹划风险。 煤炭企业利用相关的优惠政策进行税务筹划时,政策任何微小的改变都很可能会引发税务筹划风险。

4.2认定风险及动因分析

企业根据法律要求合理、合法进行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属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自主行为,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筹划方案并自主实施,在这一过程中税务部门并不进行干预。 税务机关对税务筹划过程中筹划方法等行为的认定关乎企业税务筹划的成败, 如果税务机关将企业税务筹划方案认定为偷税漏税,则企业将会因认定的差异造成风险。 因此,在企业税务筹划过程中,税务部门和企业双方对于税务筹划的认定差异也是企业需要防范的风险之一。

4.3法律风险及动因分析

煤炭企业为了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所带来的节税利益,对现有的经营活动形式进行改变,但是如果税务部门并不认同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企业很有可能因此而损失更多的成本并缴纳税费和罚金。 税务部门若认定企业税务筹划行为属于偷税或漏税,企业不仅需要承担罚金更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因此,法律风险也是煤炭企业税务筹划必须防范的风险之一。

5煤炭企业税务筹划风险防范措施

具体而言,煤炭企业税务筹划风险防范措施主要有:

5.1熟练掌握税收政策

煤炭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基础是准确把握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为了防范税务筹划风险,首先应该全面、彻底地了解所在地区的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根据相关政策制订税务筹划方案并预测其风险,并且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对现行的税务筹划方案进行优化,确保自身的方案符合税收法律制度规定。

5.2加强与税务部门沟通

煤炭企业税务筹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减少税费缴纳, 而企业税务筹划方案能否成功则取决于税务部门是否认可。 企业制订的税务筹划方案应当建立在税务部门允许的基础之上, 只有这样筹划方案才能安全、顺利实施。 因此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需要与税务部门加强沟通和联系, 随时关注当地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办法,争取取得税务部门的指导。

6结论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研究 篇9

目前许多企业缺乏系统的控制税务风险的机制, 应对税务风险的方式基本上是被动的。许多企业仍是以消极的方式对待出现的税务风险。作为新生事物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模式, 目前还没有被所有税务人员接受认可, 税企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 部分税务机关思路仍徘徊在事后管理的层面, 部分税务机关与管理人员居高临下的管理角度, 以及事后的管理检查为主的管理理念一时难以转变。我国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税务风险管理理论成果。税务总局目前依托的“三大系统”实现了风险管理主要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但仍需要通过实践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税制复杂, 要素关联性强形成风险。政策的多变、调整幅度过大给纳税人造成不适应, 使纳税人难于理解消化, 从而造成风险。

税务机关现有条件难以满足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需要。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需要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而目前税务机关税收信息化还处于建设完善进程中。企业税务工作正面临税务人力资源短缺问题的挑战。由于目前我国税收人员素质、税收征管条件、税收体制等因素, 使税务机关很难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财务核算、工艺流程、政策法规、达到充分了解的程度。

2 针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2.1 加强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企业内部控制一直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 大多数企业不重视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内控系统对于税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功能没有发挥出来。

企业通过节税管理降低税负是非常必要的, 但节税管理一定要以风险控制为前提, 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进行整体谋划和统筹安排, 争取涉税零风险, 制定周密慎重的节税筹划方案, 切忌为盲目节税而把企业置于巨大的税务风险之下, 不但不能降低税负, 反而加重税负。企业税务管理部门应对于国家宏观经济走向、产业政策变动、会计制度变化等方面的信息密切关注, 收集并整理与企业相关的税收政策信息、新的税收法规信息等, 对于企业适用的税收政策进行分析研究, 一方面可以预防并减低因税收政策变动导致的税务风险, 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企业错用税收政策而带来的税务风险。企业需要加强与税务机关的联系和沟通, 企业能了解税收政策, 及时得到税收征管部门的提醒, 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 不但有效预防税务风险的发生, 而且在企业不慎发生税务风险时, 可以通过及时主动的沟通, 说明原因和表明主动承担风险的态度, 避免事态恶化, 从而使风险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2.2 实行信息管税须建立和完善综合工作体系

2.2.1 建立和完善综合工作体系就要深刻认识信息管税存在的问题

一是数据信息采集归类不规范, 采集标准不统一, 应用标准不一致。目前, 综合征管软件中所采集的数据单一、不全面, 仅局限于纳税办证或资格认定过程中所必须提供的初始化信息, 而后继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以及与税收管理需求和与社会关联度高的信息采集不到位、不及时, 甚至难以正常采集, 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是数据信息的分析利用率偏低, 缺乏深度的分析水平。现行的信息化应用软件和相关的信息资源应用对现有数据信息的分析频率偏低、质量不高, 仅就某些或部分数据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缺乏深度和广度的拓展性分析比对, 削弱了信息管税的能量。

三是数据信息来源狭窄, 税源监控薄弱。目前, 涉税数据信息仅限于纳税人自行申报或纳税人的表象信息的收集, 对纳税人深层的信息或第三方信息获取力度不大, 条件局限明显。

四是信息管税理念滞后, 氛围欠佳。信息应用仅局限于现行的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和征管软件的机械性使用, 存在着重计算机应用、轻运行效能, 重硬件投入、轻管理使用, 重信息系统应用、轻数据资源系统管理的现象。缺乏信息管税复合型人才。善长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人才缺乏, 税收征管队伍中面向社会阶层科学严谨采集、分析、应用多方涉税数据信息的综合能力偏低, 缺乏信息管税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及分析应用能力。

2.2.2 建立和完善综合综合工作体系就要有效完善信息管税措施

一是要建立信息管税的良性互动机制。实施信息管税是一项复杂而多样化的税收管理服务系统工程, 必须大量采集、归类、分析、应用各类涉税信息, 需足够的人力精力, 需广泛的社会合作, 需广大纳税人的积极配合。

二是要构建信息管税的互动体系。建立和优化信息采集互动体系和信息互动分析体系是实现信息管税的基础工程。第一, 信息采集互动体系。多渠道、多类别的信息采集、录入是信息管理的核心。第二, 信息分析互动系统。信息分析, 要立足客观分析、微观分析、行业分析、项目分析、属地分析、市场分析等基本点。

三是要搭建行业信息管理平台。信息管税应突出行业税收管理的重要地位和行业的特性。具体而言: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大项目、风险高危行业应建立社会化信息管理主体平台, 不仅要纳入国税机关的重点管理范畴, 而且要纳入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能管理范畴;对小型企业应侧应重视规范财务建设, 纳入查账征管, 注重对其生产经营额度及利润情况信息的采集监控;对个体税收、零散税收应从建立社会化护税协税信息平台出发, 把握“双定税负”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利用, 公平税负、公正税负;对税负率明显偏低的企业, 应注重偏低成因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 着重采集企业的“最低能耗和最低限支付能力”等信息的收集分析应用, 从而, 建立“最低能耗控税”、“最低税负率风险预警”等信息管理措施。

四是要推进信息管税基础建设。要建立信息管税纵横向联动机制。进一步细化部门、岗位工作职责, 突出专业化信息管税岗责体系, 使具体的税收专业与信息管税完全整合衔接。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协作, 建立经济税源、经济社会指标、社会经济交往等信息共享机制, 完善综合治税、协税护税的机制, 提升信息管税社会化进度。要建立信息管税岗责绩效考核机制。按照信息管税的客观需求, 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岗责体系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将“数据信息采集质量、风险信息预警、风险识别应对、行业税负水平、重点税源企业信息监控、行业分析报告质量、评估稽查质量”等要素作为信息管税的岗责体系之一, 建立和健全与信息管税相适应的监督、评价、考核机制。同时, 以税收服务为着力点, 切实做好信息采集、索取、归类、分析、应用等各环节的服务工作。

摘要: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通过对企业税务风险识别、评估、决策的管理方法, 避免或减少企业因违反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或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形成的税务风险。对企业实行税务风险管理, 能正确引导企业利用自身力量完善自我管理, 实现税务管理重心前移, 促进企业自我遵从。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 我国大、中、小型企业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但同时, 企业做的越大其经营风险也就越高, 随之而来的税收风险也日益加大, 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增强控制能力、防范税收风险, 势必会给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 实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迫在眉睫。

关键词:税务风险,税收政策,信息管税

参考文献

[1]朱超华.我国企业的税务风险分析[J].天津经济报, 2010 (5) :25-29.[1]朱超华.我国企业的税务风险分析[J].天津经济报, 2010 (5) :25-29.

[2]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 (试行) .国税发[2009]90号.[2]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 (试行) .国税发[2009]90号.

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 篇10

一、企业税务风险

传统风险的含义侧重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而现代更加侧重于不确定性, 对于企业涉税来说, 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叫做企业税务风险。

一般来说, 所谓的企业税务风险指的是纳税人没有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而受到利益损害或者说是纳税风险规避失败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A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交税纳税的过程环节中出了差错, 没能及时上交所有的税务, 被税务机关查处增加的如税收滞纳金和罚金等不必要的额外支出;B企业没有充分利用税款优惠政策交税或者是交税时因为决策问题导致税款超出了规定税款导致经济效益的减少也是税务风险的表现。

企业税务风险是从企业开始就存在的, 二者是不可回避的一个整体。所以, 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税务风险。它和一般的商业风险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它的特点有较于风险越大损失越大的商业风险来说是损失和收益不成正比, 未来损失的风险是远远大于未来的企业的收益的。这是由我国税法制度规定的, 税法规定:纳税人多缴税款只允许在自结算纳税税款之日起三年内, 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返还, 但是一旦纳税人少缴、漏缴或者是偷税逃税企业就会被处于惩罚, 所以, 企业的税务风险带来的收益往往有着更大的损失风险。

二、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意义

由于企业运营中面临着很多风险, 税务风险是其中重要而特殊的风险。随着纳税制度的不断完善, 企业的纳税意识也不断增加, 企业税务风险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 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可以让企业及时发现交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企业加强管理, 合理合法的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有利于在减轻企业税务负担的同时也给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2.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实施可以有效的减少和避免企业发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经常对企业进行纳税风险控制和税务审计工作, 可以让企业依法纳税减少企业因税务带来的经济损失。

3.企业进行自身税务风险防范可以提高自己的信用度, 减少信用损失。如果企业因为主客观原因没能及时缴税纳税, 被税务部门认为是偷税逃税不仅会被罚款, 交滞纳金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的信用有很大的伤害, 降低企业的信誉。所以, 企业自身提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 是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些问题的。

4.税务风险是极有可能引发公司管理层的人员的变动, 造成工作人员的不安, 使得人才损失加大。同时也是有可能导致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此承担刑事责任。通过税务风险防范措施的实施, 可以有效避免管理人员的错误, 减小和消除税务风险可能给管理层造成的损失影响。

5.税务风险防范的实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税企关系, 对企业有着重要意义。企业通过税务风险防范的实施, 不仅可以减少税务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 还可以减少人员的损失, 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

三、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尽管企业税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很大, 我们也不要觉得企业的税务风险就如洪水猛兽, 无法战胜, 对待税务风险, 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面对。正视它, 了解它, 以及做好防范措施。

1. 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企业的种类很多, 所以每个企业在进行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的时候要实事求是, 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防范措施的实施, 不能生搬硬套, 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所以, 企业在实施税务风险的防范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合法性原则, 企业的税务防范的全过程都要依法守法, 根据法律法规进行。不能违背法律法规, 不仅要遵循税法规定, 更要在过程中兼顾其他法律和法规, 以免为了避免税务风险而犯法。造成更大的企业风险。

(2) 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经济学分析的重要工具, 同样适用于企业的税务风险分析, 它可以用来衡量某种防范措施是否可行, 以便企业选择更加经济有效的防范措施。

(3) 整体性原则, 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不是单一独立的行为, 而是企业的整体行为, 不单单是企业某部门某职员的责任, 更是企业里每一个人的责任, 需要全体成员的参与, 所以, 在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时要考虑整体性, 不能顾此失彼。

2. 税务风险的回避要从宏观入手, 避免减少税务风险的同时, 还可以对其进行转移和利用, 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

3. 宏观方向只是指导企业的税务风险的防范, 企业自身要从经营的角度去防范, 一般来说企业的企业文化会影响企业的决策变化, 所以, 树立企业文化中的诚信意识也是有效的降低企业税务风险的措施。

四、结束语

企业的税务风险永远不会消失, 会随着企业的发展一直存在, 所以, 为了企业的良好发展, 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要不断深入研究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不断完善, 减少税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摘要: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依法纳税的不断深入。纳税是每个企业都不能逃避的问题。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 机遇与风险并存。税务风险是其中之一。如果不能合理的处理税务风险, 它很有可能变成一颗定时炸弹, 影响到企业的运作。但是, 目前, 我国的大中型, 中小型和国有企业并不重视这个问题, 因而我国企业要加强对如何回避企业税务风险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就此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回避,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帆.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探讨[J].改革与开放, 2011, 12:76-77.

[2]梁榕伙.广州市国税局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3.

[3]陈燕青.大中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 2014.

[4]陈燕玲.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的探讨[A].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2012:5.

强化企业税务管理,防范税务风险 篇11

摘要:税务管理是企业对涉税业务、纳税实务所开展的一些互动总称,旨在提高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税务成本支出。财务管理是企业开展税务工作的出发点,如果财务管理不到位,不仅造成企业无法采取有效的规避税务风险的措施,加重税负,还极有可能直接遭受税务处罚,使企业在财务、信誉遭到多重损失。

关键词:强化;企业税务管理;防范;税务风险加强税务管理是企业防税务风险最直接的手段,而税务管理的加强必须在充分了解税务风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进行。本文首先论述了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接着据此提出了强化税务管理防范税务风险的具体举措,希望对大家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业绩考核及激励制度、信息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投资控制及担保制度等共同保障着企业税务安全,任何一个企业内部制度不合理都会导致税务风险的发生。所以说只有在一个健全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下税务风险才能得到有效防范。否者税务风险将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加大税务管理的难度,降低税务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2.企业所处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

税收政策、执法环境、税务执法、社会意识、法规环境等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税务环境,税务环境是不断发展和变变化的,它既能给企业带来一些合理规避税的机会,也会产生更大的税务风险。作为政府调控市场宏观的经济的手段,税收政策、法规变化的更快,而企业的财务人员若不不能及时掌握税收政策或法规的变动,那么其在进行税务管理的过程中难免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继而产生一定的税务风险[1]。此外,如果企业的经营者或管理者无法全面地预测和评估税务风险,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致使无法经济行为发生之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继而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3.税收行政执法不规范

我国的税务部门较多,有财政、地税、海关、国税等,不同的税务部门又分成不同的税务行政执法主体,这些同样会导致企业的税务风险。对于税务部门来说,其具有较大的税收法规的行政解释权,而我国的税收法规并不完善,只要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税务部门就可以根据自身的主观判断来认定企业是否纳税,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的财务人员很难把握税务管理的重点和方向,产生税法风险。对于执法主体来说,分属不同的税务部门其对同一涉税行为的理解和处理也是不一样的,导致税务管理很难兼顾到各方面的要求和规定,继而产生税务风险。此外,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同样会影响到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大小,执法人员的素质越低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就越大。

4.企业财务管理不到位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会计制度与纳税制度在涉税事项存有一定的差异,而财务管理的作用就是为了平衡这种差异,确保涉税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否者企业在筹划纳税方案上将出现较大的纰漏,继而产生税务风险。在财务管理中,影响企业税务安全的因素有:财务人员税法精神不高,缺乏专业的税务知识和技能;会计工作的开展没有充分考虑纳税因素,影响后期纳税方案的设计;财务管理混乱,税务工作不能有效及时开展[2]。这些因素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与纳税制度严重脱节,甚至干税务制度功能的实施和完备。

5.企业纳税意识欠缺

纳税意识越弱,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就越大。如果没有较强的纳税意识,企业就不可能注重税务筹划的规划和设计,具体的纳税工作也将得不到有效地开展,继而造成企业面临的社会风险大大增加。此外,有些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会尽可能降低税负,甚至不惜违背国家的税务政策和法规,如伪造、变造、隐匿记账凭证等,这些都是企业缺乏纳税意识纳税意识的具体表现。而这些行为极有可能被税务部门查实,由此造成的税务风险也是巨大的,甚至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

二、强化税务管理、防范税务风险的具体措施

1.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想要有效防范税务风险的发生,企业应逐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能有效弥补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之间的差异,使企业依法依规开展纳税工作,提升税务风险防范的力度。从防范税务风险的角度来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财务管理人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自掘地把风险的意识嵌入到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二是提高财务管理制度应对税务风险的能力,应根据企业可能面对的税务风险制定科学严密的防范机制,及时规避税务风险。

2.加强税务信息的收集和管理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数据的传递、收集和管理更加的便捷和高效。由于企业所面临的税务环境是复杂和多变的,无论是国家政策法规的调整,还是企业内部财务状况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税务安全。随意企业应建立一个信息收集和管理系统,加强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及时更新外部相关信息的变化和调整,为企业的税务筹划提供数据支撑。

3.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

企业应加强与税务机关沟通和联系,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我们现行的税务政策和税法体系,导致税务机关的税务执法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自由裁定全。在这种情况下,与税务机关良好的关系,能更深入地了解税务机关的工作程序、征税方法以及对税法的解读,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制定相应纳税规划[3]。此外,良好税企关系还有利于在面对一些模糊的税务事项达成共识,从而避免由于不同的理解引发的税务风险。

4.充分把握经济形势,准确学习税收政策

税收既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而宏观积极的发展是在不断变化的,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政府会实施较宽松的税务政策;为了避免经济过热,政府会加大纳税的征收力度。也就是说,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税收政策也是不同的,税收政府总是随着经济的周期波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企业应在把握经济大方向的同时,注重税收政策的学习,平衡好企业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尽可能减少经济波动和税务政策调整对企业税务安全的影响。此外,通过学习税收政策还能帮助企业利用优惠政策尽可能合理避税,减少不必要的税务成本。

结束语:

总之,只有在充分了解税务风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我们的税务管理才有可能不断改进和完善,才有可能有效防范税务风险的发生。相信随着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我国税收体系逐步完善,企业的税务规划将更加的合理、安全,继而实现降低税务风险的目标。(作者单位: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国强 吴春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研究综述与框架构建[J].会计之友,2012,(31):65-69.

[2]陈云婵.浅议企业内部控制与税务风险防范[J].改革与开放,2010,(16):67,69.

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研究 篇12

一、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一) 企业税务风险相对其他企业风险的特殊性

对于企业所面对的必不可少的纳税行为而言, 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不确定性被统称为企业的税务风险。由于国家税务部门征税行为的单向性与作为纳税主体企业的不对等性, 税务风险及各种涉税问题的发生, 这对于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具体而言,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 企业经济业务所面对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其纳税行为的不准确, 导致企业在缴税过程中的数目上发生矛盾, 这对企业的经济结果反映不利。

二是虽然说企业经营会出现不确定性, 但是税务机关作为国家机关, 对于企业的税务行为会有法律意义上永久的追缴权, 所以在企业税务风险的时间上具有不可撤销性, 相对于企业风险而言, 在这点上极其特殊。

(二) 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针对我国企业纳税的税收规章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 2009年1月, 国家税务总局将占我国企业总税收20%的相关企业集团确定为总局定点联系的企业, 在随后的5月5日, 又针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下发了《关于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的文件, 这对于规范我国企业税务、完善企业税务管理、规避企业税务风险有着重要意义。与此同时, 我国各类企业的纳税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然而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的税务风险却是层出不穷。

二、当前我国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企业经营行为的不规范

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 对于国家的税收政策没有深入的理解, 从而在其经营过程中, 经营行为的不规范直接导致了企业原本不应当承担的税款, 或者按照传统惯例处理特殊的经营问题, 错误的认为该经营行为不应当缴税,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造成了漏税行为的发生。

比如说在面对折扣或者折让的过程中, 我国相关税法规定必须出具发票, 而很多企业却错误地在制度上作出了相反的规定, 但是在缴税的过程总又按照扣减后的金额来计算税金, 由此导致了税务风险的出现。

(二) 企业运作过程中的财务行为不规范

财务行为的不规范是指企业的财务行为不符合相关税法规定, 比如说很多企业将交通补贴、津贴等相关薪酬补贴让员工通过报销的名义找票冲抵, 以此逃避个税, 这些大范围存在的代缴代扣行为直接导致企业出现税务风险。

(三) 缴税筹划行为不恰当

在企业的运作中, 为了更好的给企业带来相关的节税利益, 在企业的缴税筹划过程中, 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以人脉关系作为节税的手段, 相信人脉关系、信任人脉关系, 将税收相关规定置于脑后, 从而无视税务风险进行缴税的筹划, 结果事与愿违, 更大程度上加大了税务风险的存在。

(四) 企业财务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缺少沟通

在企业税务申报的环节上, 很多企业的财务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 经营管理中新增的业务环节当原来旧的业务环节进行处理, 经营管理同财务的衔接出现矛盾, 在税务申报环节上将增值税当做营业税申报, 将增值税以营业税的形式进行缴纳, 结果带来了严重的税务风险。

三、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构建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机制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具体而言, 应当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入手, 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构建税务风险机制的前提

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空间界定, 这主要体现在企业治理、制度建设、人员安排等方而。对于企业税务工作及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需要建立组织, 形成制度, 通过董事会在企业战略与经营计划中列入税务风险管理目标, 通过税务部门、税务顾问的共同工作, 对企业的重大税务问题、税务风险管理策略进行确认。同时, 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日常纳税事项进行明细指引。具体来说, 企业应在管理层、事业部等分支机构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 或将纳税事项进行外包。另外, 企业要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并且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 考虑引入税务风险防范的相关内容, 结合自身业务与管理架构, 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 从而控制税务风险。

(二)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体系是构建税务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手段

企业经营管理除价值流转外, 还存在着信息流转。税务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之源, 需要流动才有其价值。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体制中, 要考虑纳税信息的流动性与途径, 引起相关关键岗位的重视, 以便采取措施。

首先, 要建立企业的基础税务信息系统。企业应及时收集相关的税收法规并定期更新, 确保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处理流程与原则符合最新的税法规定。

其次, 要注意企业与税务机关的沟通, 经常性地就可能存在税务风险的业务或事项进行交流。

(三) 构建涉税风险评估体系, 强化企业税务风险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相关指引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就税务风险防范而言, 其侧重点应在于风险控制全过程、风险评估与企业信息沟通、监督体制等。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将税务风险纳入风险评估的全过程。

具体内容上, 主要是对特定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损失范围, 应用相关原理和技术方法, 对系统中固有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为制定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税务风险进行防范与规避。

(四) 在企业内部监督中进一步引入纳税风险防范机制

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方面, 对于纳税风险而言, 重点要通过内部审计与税收自查等进行预警。在内部审计时, 对于纳税事项进行格外关注, 通过重要性原则进行判断。此外, 企业应该定期对涉税业务开展检查, 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纠止。在具体操作上, 企业既要在内部审计对纳税事项进行同时检查与评价, 也要以聘请专业税务中介机构进行纳税审计, 消除风险隐患。涉及到特别重大事项如并购重组等, 企业应进行专项纳税评估与检查工作, 将税务风险的判断融入到决策之中。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 要想进一步的规避风险, 为企业更好的实现最大化的价值, 构建税务风险防范机制必不可少, 通过内部控制的形式来规避和防范税务风险, 这既可以推动企业价值流转的良性循环, 又可以为企业创造税收价值, 最终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所以, 在关于税务风险的防范过程中, 该机制意义重大,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蕴.企业涉税行为研究 (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8.

[2]李淑萍.论税务风险的防范与机制创新 (J) .财贸经济, 2005 (11) .

[3]黄冠胜, 林伟, 王力舟, 徐战菊.风险预警系统的一般理论研究 (J) .中国标准化, 2006 (03) .

[4]王震寰.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 (J) .中国中小企业, 2002 (04) .

上一篇:风格化设计下一篇:小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