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护理

2024-09-21

小组护理(共12篇)

小组护理 篇1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 运用整体观念的理念、辨证施护的方法、传统的护理技术, 指导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的一门学科[1]。由于中医护理在理论和方法上的独特优势, 中医护理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卫生部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中医护理。中医院护士对中医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临床操作技能、辨证施护等能力直接关系到临床中医护理开展的成效。但中医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中以西医院校护理专业毕业为主, 导致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缺乏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这成为西医护士开展中医护理的障碍, 阻碍了中医护理的深入广泛开展, 因此必须加快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中医医院医疗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中医护理的日益发展, 为了给病人提供更加贴近的需求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有效改善中医护理队伍的人才结构, 我院在2015年1月成立了中医护理专业小组, 负责院内中医培训、考核工作,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中医院, 集科、教、研为一体, 开放床位800张, 设有24个临床科室, 临床一线护理人员254人, 中医护士专业小组成员35人, 均是中医院校毕业。

1.2 方法

1.2.1 建立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组织架构

护理部副主任任组长, 护士长任副组长, 其余为小组成员, 此组织架构的建立有利于中医护理工作安全、规范、及时有效地运行。

1.2.2 明确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目标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中医培训, 制订中医操作标准、流程, 规范临床中医护理技能操作, 进一步提高全院护理人员中医理论知识, 提升中医护理内涵。

1.2.3 明确分工

护理部副主任负责协调及中医护理培训方案的审核、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应急方案的制定和督查, 副组长负责中医护理培训方案的实施、常规、流程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检查, 小组成员负责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技术流程、应急预案的实施及培训, 负责效果评价资料的收集。

1.2.4中医护理相关知识调查对全院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相关内容掌握情况予以摸底调查, 调查内容分为中医护理知识、中医护理技能、中医护理文书三大项, 中医护理知识水平通过理论测试, 中医护理技能通过对艾灸、耳穴埋籽、拔火罐的考核, 中医护理文书书写状况通过检查护理病历得来, 每个科室随机检查10份护理病历。

1.2.5 根据调查结果制订培训内容及方法

选用新编《实用中医护理学:理论篇》《实用中医护理学:临床篇》作为授课教材, 通过广泛征求护士的意见, 合理制订护士培训与考核计划, 采取集中培训与分届分层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利用下班时间每周培训2次, 每次2学时, 培训对象分为护士长、责任组长及10年以上护士、10年内护士3个层次。每次培训分3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培训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包括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诊法、中药、方剂、养生等;第二阶段主要培训中医技能, 如耳穴埋籽、拔火罐、艾灸、穴位按摩、敷药、贴药、药熨、中药熏洗等12项;第三阶段主要培训中医护理文件书写, 严格按照中医理论体系书写, 运用中医术语, 体现中医内涵。授课方式采取演示文稿 (PPT) 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情景演示、实地操作练习、临床护理查房等多种形式。培训系统充分运用院内微信网络平台, 开辟中医护理专栏, 培训前上传理论、技能培训计划, 授课前2d上传PPT课件, 中医护理专栏同时介绍中医食疗方、四季养生、预防保健等相关的中医知识和中医文化信息, 同时利用网络平台组建学习群, 学员与学员、学员与授课老师间的沟通交流。

1.3 评价指标

培训前后均对护士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操作技能、中医护理文书能力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设置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后护士的基础理论、中医操作技能、护理文书书写能力的成绩均显著提高通过对护士进行3个阶段的培训, 其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中医理论水平得到加强, 能够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实施辨证施护, 运用中医术语书写护理病历, 运用中医知识对病人进行中医健康教育, 适应临床工作需求, 提高病人满意度。

3.2 组织建设是保证中医护理质量的基础

中医护理质量的好坏与护理质量管理组织的建设有密切的关系, 是中医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管理组织架构合理、职责明确、分层清晰, 护理质量各管理层都认真地履行各自工作职责, 把好各层级的质量关,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确保中医护理质量的安全, 是要素质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

3.3 监督检查是中医护理质量的保障

规范的中医护理技术标准、流程是临床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前提, 也是保证中医护理质量安全的保障, 中医护理持续、有效的发展需要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所谓内力就是护士自主发挥出来的能力, 即业务能力;外力则是外在的监督能力。而中医护理专业小组重视业务培训和督导管理, 在质量评价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4 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护理质量的核心

护士是中医护理实践的执行者, 也是中医护理质量的制造者。中医护理技术的实施对设备要求低, 经济实惠, 深受病人喜欢, 但中医护理技术对人力的要求较高, 耗时量也多。因此, 要想完成高质量的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人员的配备及业务培训是基础, 也是重要的前提。

3.5 中医护理实践是中医护理质量的特色

中医护理实践包括2个二级指标“辨证施护”和“中医护理技术运用”, 专科病种辨证、中医护理方案实施、辨证施术等内容既是临床护理的重点, 也是凸显中医护理特色的核心指标, 符合中医护理临床需求。

3.6 中医护理效果评价是中医护理质量的关键

医院护士不仅是运用中医护理知识技术对病人进行护理、照顾、安抚的服务者, 也是中医护理健康知识、中医护理文化的传播者, 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技能操作水平, 很难达到临床护理工作的标准, 满足病人的需求。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是中医护理质量基于数据最为直观的指标, 通过评价中医护理知识、中医护理技能、中医护理文书合格率等直接反映临床中医护理水平, 知道存在的问题, 以便于持续改进。

4 结论

4.1 提高了护士的中医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护理文书书写能力

通过系统培训及不断强化, 护士中医理论及中医操作考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护士中医护理理论成绩由培训前的86.4分提升到培训后的90.5分, 护士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成绩由培训前91.4分提升到培训后95.2分, 护士中医护理文书书写能力成绩由培训前90.3分提升到培训后92.5分。

4.2 促进了全院中医护理技能项目的开展, 增加了中医护理技能项目全院开展的中医护理项目由原来的1 2 项增加到16项, 项目人次由2014年7 000余人次增加到2 0 1 5年1万余人次, 提高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4.3 提高了中医护理质量, 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通过中医护理专业小组有计划的培训, 护士中医理论水平得到加强, 技术操作更加规范熟练, 临床护士熟练运用掌握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 给病人更多的防病治病、养生康复保健等方面的护理服务及指导, 充分发挥中医操作优势, 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满足了病人的需求, 深受病人的喜爱。通过每月病人满意度调查, 对中医护理项目的满意度到达99%以上。

4.4 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在开展和推动医院中医特色护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院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科主任积极支持、医护共同协作的局面。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护士充分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实实在在为病人解除病痛。通过临床实践证明, 中医护理确实具有简便易廉的优势, 不但适用范围广, 而且具有安全有效、无创等特点, 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优势明显, 形成中医院的中医品牌, 这也是中医医院区别于西医医院的根本特征, 成为吸引广大病人就诊、入住中医院的良好举措。

4.5 增加了护士开展中医护理工作的信心

中医医院每年都会进相当一部分西医护士, 西医院校毕业护士中医基础薄弱, 普遍缺乏中医护理教育背景存在中医理论与中医操作技能缺乏的现象[2], 医院内通过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 可以有效缓解西医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压力, 有利于中医护理理论水平、操作技术及文书书写能力的提高。

摘要:[目的]成立中医护理专业小组, 负责院内中医培训、考核工作, 提高中医护理质量。[方法]通过建立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组织架构, 明确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目标, 小组成员明确分工, 中医护理相关知识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制订培训内容及方法。[结果]设置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后护理人员的基础理论、中医技能、护理文书书写能力均显著提高。[结论]建立中医护理专业小组, 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中医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护理文书书写能力, 增加护士开展中医护理工作的信心, 从而提高中医护理质量。

关键词: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培训,中医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桂华, 李佃贵.中医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2.

[2]宋玉磊, 徐桂华, 王秋琴, 等.江苏省785名中医院护士中医护理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 2013, 20 (23) :32-36.

小组护理 篇2

护理实习小组鉴定

在9个月的实习过程中,该同学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该生在实习期间,对待病人亲切热情,对护理工作有热情。对待工作态度严谨认真,能够很好的胜任日常工作。将会是一个好的护理工作者.

小组护理 篇3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小组;临床护理;作品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94-01

临床代谢疾病当中比较常见的就是糖尿病,糖尿病通常就是指因为人体内部的胰岛素分泌异常,从而使得血液中的葡萄糖不断的积压,这种疾病还会引发非常多的并发症,所以患者也需要不断的进行治疗,甚至这种治疗会贯穿患者患病之后的生活,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传统的护理工作中,主要负责人员是分泌内科的医务工作者,护理人员在糖尿病知识方面是相对比较缺乏的,对科室内部的工作比较重视,但是对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情况并不是十分重视,同时在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给患者普及相关的知识,这样就需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这对提高患者的生活的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糖尿病患者240例,均为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男140例,女100例,年龄17~85岁,平均(42.2±2.7)岁,均与WHO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符合。抽取100名非糖尿病专科的护理人员,年龄21~35岁,平均(27.2±1.9)岁。取得护士资格64名,护师资格36名;本科30名,专科70名。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人员构成

这些参加人员来自于医院的每一个单元,这些患者是按照双向选择和自愿的原则执行,同时护士长有对相关人员决定的权利,报名者要在初期的时候就接受护士长的检验和审查,检查的内容中也包括很多的内容,收看了能力和英语能力以及对糖尿病的了解程度等等都要进行综合的考量,在对这些要素进行考察和对比之后才能选择合适的人選。

1.2.2组员的职责

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学习和糖尿病护理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护理水平,在自身可以为病人提供很好的护理之后还能够给很多病人提供理论上的知识。还要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做好指导和培训,还要参加到血糖仪和胰岛素比操作具体流程的操作培训当中,提高基础操作的规范性,组员还要了解临界危险血糖值的制定过程,同时还要有解决护理中出现紧急情况的能力,对临时出现的任务要积极的参与和接受。

1.2.3小组运行

在小组运行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每个月都要抽出半天的时间组织课程,在这一课程当中要实现和其他科室的交流,另外教师也应该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组织更多的相关内容的学习,在自己的小组当中也可以选择2个专门负责协调的人员,他们主要是负责建立小组内部的通讯簿,让组员能够更好的取得联系和沟通,其中对邮件和课件的分配和处理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能够接受其他人员的控制和监督。

1.2.4小组培训

首先是专科护理教育理论。在工作的过程中要选择一些专业的培训人员,在小组刚刚成立的时候要以演讲的技巧和人际的风格,这样就可以让培训人员更好的自信,同时也应该对自己的职业形象进行塑造,老师还要对讲课过程中所需要的技巧进行讲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受训人员的特点,激发他们的优势,从而也提高了自己的授课水平。其次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培训小组的成员要对糖尿病相关的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为受训人员讲解一些糖尿病的一些饮食上的误区和生活方式上的一些调整,同时如果患者正在处于妊娠期应该如何进行护理等等,这样才能在基础上更好的对其进行更好的处理。再次是护理技能上的培训。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详细的护理知识,主要可以将其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进行糖尿病的知识上的培训,这种培训在每一个月可以进行三次,组长负责授课,这样可以促进护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快的速度得以提升,同时也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还要在这一过程中举办相应的活动和竞赛,以此来提高人们参加培训的热情。最后是进修和培训,糖尿病护理小组的负责人可以带领小组的成员到外地进行进修和学习,这样也更加有利于护理人员个人的成长。可以让医务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更好的对糖尿病的患者进行护理和指导,从而也提高了护理的质量。

2、结果

与培训前比较,培训后教育方法、教育内容、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血糖监测指导、用药指导、急性并发症处理、预防并发症指导、出院指导掌握情况评分均居较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前口服降糖药率为75%,足部护理率为70%,自我监测率为72.9%,胰岛素治疗率为66.7%,培训后分别为100%、95.8%、93.8%、99.2%,有统计学差异。

3、讨论

糖尿病在临床属慢性综合性疾病,由多种原因引发,患病程度及病因不同,观察临床表现,也存在系列差异,另外,患者病发糖尿病后,机体多个器官或系统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造成程度不等的损害,单纯实施针对并发症预防或糖尿病治疗的方法,较难保障预后,故综合医护才可使糖尿病患者病情得到控制。通过专科护理的实施,可使糖尿病患者对专科知识进行掌握,主动参与血糖控制的热情提高,并付诸实际行动,进而使血糖得到控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生活质量改善,与新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模式符合,是社会进步的外在体现。

参考文献

[1] 刘春雨.开展糖尿病联络员的做法与体会[J].西部医学.2011(09)

小组护理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5月我院危重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男65例,女35例,年龄23~79岁,平均43.51±5.23岁;对照组男63例,女37例,年龄24~80岁,平均41.56±5.2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危重患者包括重症颅脑损伤、血气胸、脑出血、大型手术后等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临床采用ICU常规护理,密切关注患者体征变化,发生意外情况立即通知医生救治,配合医生实施抢救;谨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及药物注射,做好基础常规护理,预防并发症。

1.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成立4个小组ICU护理小组进行全面护理,各小组受护士长领导,采取轮班制度,每12小时换班1次。(1)采用护士长领导小组责任制,基于护理人员职称及工作能力设立护理小组,主管护师1人,护师2人,护士1人,明确分工职责,在护士长的带领下进行护理工作,责任到个人,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感,提高护理效率。(2)密切关注患者的体征变化,定时查房,查房过程中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特点,主动获知患者的临床需求,主动询问患者的不满并记录,之后通过小组会议解决相关问题,减少护理安全隐患。(3)主动完善细节管理,做好日常护理;除关注患者体征情况外,护理人员还要营造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做好日常清洁,保持空气清新流通;患者予以心理护理,普及相关疾病知识,传播正能量,增加患者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包括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到位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数值越小,护理到位率、护理满意度数值越大,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实验组住院19.52±4.32天,对照组住院24.45±5.61天;实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到位率、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 讨论

ICU患者为重症危急患者,具有病情严重、变化反复、病种较多等临床特点,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护理措施不到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率,甚至加重患者病情[1]。

临床护理ICU重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护理人员要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熟练辨识心电图、血压、心率等临床指标并详细记录,及时向主治医生反馈[2]。良好的责任意识是ICU护理小组强调和重视的内容,责任意识缺乏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待重症患者必须保持耐心,主动了解患者需求,予以周到的临床护理;明确岗位职能,加强护理管理是ICU护理小组工作的特色之一,按照患者需求合理分配护理人员,以有效提高护理效率和护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3]。

本研究表明,实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到位率、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ICU护理小组可以明显提高危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姜超美,杨磊.ICU护理导小组的建立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4):279-280.

[2]丁志鑫.ICU护理小组对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4,(32):7304.

护理质控小组活动记录 篇5

为贯彻落实1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管理,夯实基础护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护理工作更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会,真正实现患者满意、会满意、政府满意的目标。我院实行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各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制,形成了覆盖全院的护理质控网络系统。

护理质控组织根据职责和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对照护理质量标准,每日科室动态检查、每月护理部全面质控和每季护理质量督导委员会召开研讨会,进行质量控制活动,使各项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由事后控制变为事前控制或环节控制,开展护理安全隐患排查,实行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及时追踪调查、指导,使工作有了预见性和计划性,全院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1年4月3日,在我院小会议室,召开了全院护理质控成员会议,会上由护理部副总护士长温素芹结合我院的工作情况,主讲了《护理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护理质控成员进行了讨论,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1年5月5日,护理部又组织全院护理质控组成员学习讨论《安徽省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解释》,研讨我院在新病历书写规范后的护理文书改革问题,听取外出学习归来的护士长林爱霞传达外院的经验和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讨论大家明确了护理质量控制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是保证护理安全和服务质量的根本。护理工作是一个连续性的工作,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科内质控小组把关,保证本科室的质量和安全,把住临床护理工作的每一环节;针对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结合护理结果的不可逆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提醒各科注重抓护理环节中的质量,以达到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和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我院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已经健全,方兴未艾,对全院护理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大量的工作有待开展。我们相信,护理质控组织将成为保障护理安全的一道屏障,对提升护理质量,防范护理缺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贯彻落实1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管理,夯实基础护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护理工作更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会,真正实现患者满意、会满意、政府满意的目标。我院实行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各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制,形成了覆盖全院的护理质控网络系统。

护理质控组织根据职责和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对照护理质量标准,每日科室动态检查、每月护理部全面质控和每季护理质量督导委员会召开研讨会,进行质量控制活动,使各项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由事后控制变为事前控制或环节控制,开展护理安全隐患排查,实行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及时追踪调查、指导,使工作有了预见性和计划性,全院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1年4月3日,在我院小会议室,召开了全院护理质控成员会议,会上由护理部副总护士长温素芹结合我院的工作情况,主讲了《护理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护理质控成员进行了讨论,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1年5月5日,护理部又组织全院护理质控组成员学习讨论《安徽省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解释》,研讨我院在新病历书写规范后的护理文书改革问题,听取外出学习归来的护士长林爱霞传达外院的经验和学习体会。

小组护理 篇6

【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64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建立糖尿病护理小组对其实施专科护理,比较护理前后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改善情况。结果: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患者在用药依从性、血糖控制水平、饮食、运动以及对并发症认识等方面的评分均得到提高,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建立糖尿病护理小组对患者实施专科护理,能够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控制病情发展,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水平;临床护理;护理小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169-01

糖尿病是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表现特征,该病由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生物学障碍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引发,具有复杂性和易变性的特点,患者需接受终身治疗,期间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命安全,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专科护理尤为重要[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64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糖尿病护理小组来对其进行专科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31例,女性33例;年龄范围为44~77岁,平均年龄为(56.2±6.3)岁;病程为1~14年,平均病程为(6.7±1.2)年。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1型糖尿病22,2型糖尿病42例,对于患有精神疾病及存在语言认知障碍的患者予以排除,纳入患者均知情且愿意合作。

1.2方法

①组建护理小组。以自愿报名方式选取各科室护理人员共15名,组成糖尿病护理小组,以护士长为组长,另选2名有多年糖尿病经验护理的护士担任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工作;由组长对各组员具体情况进行评估,所选组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尤其是对糖尿病知识以及相关护理技能有所了解。②专业培训。培训可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为专业知识培训,由组长和副组长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对组员进行糖尿病专业知识培训,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胰岛素注射、并发症处理等内容,将理论知识与护理实践相结合,提高小组成员的护理技能;第2階段为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内容由院内糖尿病主治医师讲授,并在培训后对小组成员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后方可投入到实际工作中[2]。③高效护理。由组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正确用药、合理饮食、适当锻炼等,同时为达到高效护理目标,利用网络技术搭建交流平台,便于小组成员学习新知识,分享新技术。

1.3观察指标

比较护理前后患者服用依从性及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并对患者护理前后饮食、运动以及并发症认识情况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4.5软件包对收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标准差( ±s)描述各项观察指标评分情况,采用t检验,标准以P<0.05表示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护理前后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患者在用药依从性、血糖控制水平、饮食、运动以及对并发症认识等方面的评分均得到提高,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 64例糖尿病患者护理前后各项指标评分情况比较( ±s,分)

观察指标护理前护理后P值

用药情况62.4±1.595.4±2.8<0.05

血糖控制情况46.2±4.782.6±3.5<0.05

饮食情况50.8±2.990.4±3.0<0.05

运动情况54.6±2.886.4±2.4<0.05

并发症认知情况41.5±1.682.7±1.8<0.05

3讨论

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综合性疾病,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给身体各器官系统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害[3]。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药物治疗,提高其用药依从性对病情的控制尤为关键,同时血糖水平又与日常饮食习惯、运动等因素有关,给予专业化的综合护理,效果将更为显著[4]。本组研究通过建立糖尿病护理小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然后再对糖尿病患者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结果显示,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患者在用药依从性、血糖控制水平、饮食、运动以及对并发症认识等方面的评分均得到提高,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以60分为及格标准,在开展专科护理前,各观察指标中只有用药情况达到及格,其余各项均在及格水平之下,而开展专科护理后,各观察指标均达到及格水平,且均在80分左右,护理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糖尿病护理小组的建立,首先提升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水平,通过开展专科护理工作,也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控制病情发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海英.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病患中的具体应用办法和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4,12(3):67-69.

[2]徐丽萍.糖尿病护理小组对提高糖尿病护理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疗,2015,15(8):139-141.

[3]白昆霞,潘桂琼,谭丽君,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开展专科护理服务实践与效果[J].现代医院,2013,11(4):94-97.

小组护理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82例糖尿病患者。 通过抽签法对糖尿病患者实施随机分组。 分别利用C1组(观察组41例)以及C2组(对照组41例)表示该实验分组的组别名称。C1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分布为25~79岁,平均年龄为(52.3±1.9)岁;疾病病程为1.6~26年,平均病程为(14.7±3.3)年;其中患有1型糖尿病的患者19例,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22例;C2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分布为26~81岁,平均年龄为(52.5±2.1)岁;疾病病程为1.7~25年,平均病程为(14.9±3.5)年;其中患有1型糖尿病的患者20例,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21例;所有糖尿病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针对C2组糖尿病患者,临床选择常规护理的方法; 主要包括护理人员针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有效完成相关的检查工作,针对患者认真实施健康教育,针对糖尿病患者认真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以及对血糖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等。 要求糖尿病患者合理进行相关的运动,对患者的体重进行有效控制[2]。

针对C1组糖尿病患者,临床选择糖尿病护理小组实施临床护理。 具体内容为:首先完成糖尿病护理小组的有效确立。 针对糖尿病护理小组的工作人员认真实施全方位培训,保证护理人员针对患者表现出的低血糖体征、 对患者实施监测的方法以及表现出胰岛素不良反应进行认真掌握。 在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首先按照常规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对患者认真讲解糖尿病疾病的发病机制、具体的糖尿病预防方法以及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糖尿病疾病治疗产生的影响等[3]。 保证能够将患者从医行为以及日常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 除此之外,护理小组需要同患者长时间保持联系,针对糖尿病患者在出院后的遵医行为、患者表现出的心理情绪以及患者的血糖水平等进行认真了解,针对患者的反映情况进行认真倾听,针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 确保患者针对糖尿病疾病的相关防治知识可以进行有效掌握,将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以及护理质量有效提高[4]。

1.3评价标准

针对两组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前后血糖水平的控制情况、患者的抑郁程度以及患者的焦虑程度等进行认真对比。 针对患者的焦虑程度以及患者的抑郁程度, 分别选择焦虑自评表以及抑郁自评表进行评价[5]。 主要将50分作为评价的临界值,最终得分小于50分表示患者未表现出焦虑情绪以及抑郁情绪。 最终得分大于50分表示患者表现出焦虑情绪以及抑郁情绪,最终获得的分数越大,表示患者存在越大的焦虑程度以及抑郁程度。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选择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以形式表示患者的血糖水平、患者的焦虑程度以及抑郁程度,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糖水平

在准备对两组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前,C1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127.6±10.4)mmol/d L,C2组患者血糖水平为(125.9±11.5)mmol/d L,在空腹血糖水平方面,两组糖尿病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糖尿病患者完成护理干预后,在空腹血糖水平方面,均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下降。C1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86.5±8.2)mmol/d L, C2组患者血糖水平为(107.4±10.9)mmol/d L, 两组患者分别同护理前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进行比较发现,C1组明显优于C2组糖尿病患者(P<0.05)。

2.2焦虑程度以及抑郁程度

在准备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前,在焦虑程度以及抑郁程度方面,两组糖尿病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其实施护理干预后,两组糖尿病患者的焦虑程度以及抑郁程度均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改善,在评分方面,C1组明显优于C2组糖尿病患者(P<0.05), 见表1。

[(±s),分]

3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疾病病程不同的患者,在临床症状表现方面也有所不同,针对患者体内的诸多器官以及诸多系统均会造成程度有所不同的损伤,导致患者出现疾病并发症的现象。 针对糖尿病患者,临床选择单纯性治疗的方法, 无法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6]。 对此针对糖尿病患者,临床需要选择有效方法对患者实施综合治疗以及系统护理,进而将患者的疾病情况有效控制。 在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有效应用糖尿病护理小组,不仅能够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有效提高,而且能够确保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护理知识进行详细了解,将患者主动治疗积极性有效提高, 进而将出现疾病并发症的概率有效降低,从而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提高。

因为糖尿病被归属为慢性疾病的一种,针对糖尿病患者要求其做好自我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在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知识培训过程中,需要将患者针对糖尿病疾病护理的重视程度有效提高,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有效改善,从而将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效提高。 护理人员能够有效根据相关要求对患者实施血糖检测, 将糖尿病患者自身健康程度有效提高。

对于糖尿病护理小组,于医院中的诸多科室均有涉及,主要为了将因为糖尿病疾病导致出现的疾病并发症进行有效处理,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诸多护理需求有效进行满足。 此外在对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需要有效避免因为护理不合理导致患者的疾病出现严重的情况,针对医院每一科室护理行为进行有效规范,针对糖尿病患者, 认真进行疾病护理知识以及疾病相关注意事项的传达,进而将护理质量有效提高。

在该研究中,所有糖尿病患者在准备实施护理前, 在血糖水平、抑郁程度以及焦虑程度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护理干预后,在血糖水平、焦虑程度以及焦虑程度等方面,同护理前比较,表现为显著缓解(P<0.05);C1组明显优于C2组糖尿病患者(P<0.05)。 从而证明在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有效应用糖尿病护理小组,可以将患者血糖水平有效改善,缓解患者的焦虑程度以及抑郁程度,从而有效促进疾病的康复。 同薛艳艳[7]在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表现出一致的研究结论。

总而言之,针对糖尿病患者在实施临床护理过程中, 糖尿病护理小组发挥了显著的价值, 能够将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有效改善,将医患水平有效提高,将自身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最终显著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有效改善。

摘要:目的 探讨在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过程中,分析护理小组发挥的作用。方法 选择该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糖尿病患者82例。通过抽签法对糖尿病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分别利用C1组(观察组41例)以及C2组(对照组41例)表示该实验分组的组别名称。C1组:选择糖尿病护理小组实施临床护理;C2组:选择常规护理方法。比较所有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情况、抑郁程度以及焦虑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 所有糖尿病患者在准备实施护理前,在血糖水平、抑郁程度以及焦虑程度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护理干预后,在血糖水平、焦虑程度以及焦虑程度等方面,同护理前比较,表现为显著缓解(P<0.05);C1组明显优于C2组糖尿病患者(P<0.05)。结论同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进行比较发现,在实施临床护理过程中将糖尿病护理小组有效引入,能够将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将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缓解,最终将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小组护理 篇8

1 一般资料

我科共有护理人员22名, 床位51张, 分成3个护理小组, 选出3名护理小组长。小组长均为主管护师, 护理专业本科毕业, 工作经验10年以上, 除去护士长及办公室护士, 每个小组长各带5~6名护理人员。每组成员按能级分配, 即主管护师、护师、护士以及助理护士。护理人员文化层次均为专科以上水平。

2 方法

2.1 建立三级查房制度

我院建立了《护理三级查房制度》及《护理三级查房质量评分标准》。护理查房, 是上一级护理人员指导检查下一级护理人员, 并实施能级管理的措施[2]。《护理三级查房制度》要求护士长每月护理查房一次, 护理小组长每月至少查房一次, 护理部负责监管及考核, 编制护士长、护理小组长查房本册, 规范相关流程, 对查房的对象、时间、要求、形式与方法、内容及查房记录的书写格式等项目进行规范[3]。

2.2 培训及学习

定期聘请上级医院护理专家来院讲课, 派护士长外出学习, 每月各科护士长轮流实地查房一次, 并利用“相约星期五”的学习时间开展大型的多媒体讲课活动, 对查房的步骤、时机、注意事项等进行全面阐述, 各护理小组长要求参加实地查房及讨论, 使护理查房更趋专业化。

2.3 查房流程

2.3.1 查房前小组长准备

在查房前24~72小时内确定查房对象, 通知护士长及组员, 明确查房目的。查房应以拓宽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和实用性为出发点, 选择护士业务及理论知识的弱项组织查房。小组长查房前有目的地去病房询问患者病情, 了解患者需要、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协助解决的问题并挖掘潜在的问题, 做到心中有数。

2.3.2 查房程序

查房程序统一。邀请护士长参加, 全部护理人员按顺序要求到患者床前, 说明查房目的, 责任护士汇报病例、查体、询问患者情况, 评价责任护士工作。在查体过程中, 小组长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阳性体征;查看病历 (护理记录) 与实际查体结果是否相符;判断目前存在的高危因素。通过询问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程度、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护理查体结束后, 将检查结果告知患者。这时根据情况回护士站或继续查房。结合责任护士所提护理问题, 小组长有导向地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讨论, 必要时讲解或提问。提出目前的主要护理诊断/问题及下一步重点解决的问题, 并根据疾病或并发症的转归和现存的护理危险因素预测潜在的护理问题。小组长要与患者及其家属多沟通, 以关注患者健康、解决患者所需为主线, 护士长负责监管查房的质量, 对查房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评, 指导小组长及责任护士的护理工作。

2.3.3 查房总结

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下级护士更好地护理患者, 提高护理质量和业务技能为基本目的, 对患者的治疗护理需要及现存的问题、解决的措施、所查病种的前沿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小组长的总结针对的不仅是组员, 也包括患者及其家属, 让他们了解疾病的护理及难点,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预后和最新的治疗知识, 让他们觉得受到了足够的重视, 进而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增强和疾病做斗争的信心。

3 效果

3.1 改善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满意度是患者对护士工作质量和服务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是当前医疗行业一个重要的考核管理指标。对查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进行床旁互动, 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与重视, 改善了护患关系, 减少了护患矛盾, 大大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3.2 促进护理人员对知识的掌握和更新, 提高了专科护理质量[4]

对知识的掌握和更新是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是为患者提供更好服务的根本措施。只有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工作热情, 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护理查房过程中, 对讨论时见解独到者予以口头表扬及物质奖励, 提高其积极性及荣誉感。每个小组查房时, 护理人员都去观摩, 找毛病、选亮点,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知识共享, 有效地进行护理经验交流, 提高护理专业技能。

3.3 提高护理小组长的综合能力, 加速人才队伍培养

护理小组长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人才梯队培养中的一个必然的过程。护理小组长和患者接触多, 对自己分管区的患者病情更了解, 知晓特殊患者护理的难点, 又较一般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高, 患者家属有什么事情更愿意与其沟通。小组长护理查房制度的实施不仅对新护士的考核及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也提高了护理小组长的辩证分析能力, 提升了查房的护理内涵, 给小组长提供了一个实施管理、开展业务等的平台, 为人才梯队的培养起到了引领导航的作用。

4 总结

小组长护理查房制度是现行护理模式下一种必然的管理模式, 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 是护理训练的长效机制。传统护理查房多注重疾病而忽视了患者, 通过实施小组长护理查房制度, 我们加强了与家属的沟通, 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了重视。通过知识的更新和掌握, 在查房中不断提升专科护理内涵和质量,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 保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在查房中, 小组长要面对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 发挥着组织、教育、咨询及治疗的作用, 这不仅培养了小组长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知识的整合能力, 还巩固了小组长的地位, 为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小组长护理查房制度的实施明显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是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蒋海兰, 刘冰, 曹敏, 等.护理查房实施医护患一体化模式的效果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5) :348-349.

[2]郭小红, 郭巧英, 何池生.运用护理程序实施三级护理查房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3) :49-50.

[3]叶雪雯, 张艳红, 黄蓓蓓.三级护理查房模式在专科护理小组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5) :84-85.

小组护理 篇9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眼科医院有床位126张, 每年门诊量近10万人次, 收治住院病人5千余人次, 手术量达到1万余台。共有护理人员52名, 1名总护士长, 3名病区护士长, 分别负责3个眼科病区、2个手术室和2个门诊的护理工作。

2 方法

2.1 学习QC管理知识, 了解其方法和意义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QC管理的相关知识, 了解QC管理的特点, 从而提高全科护士的质量意识和主动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2.2 组建QCI小组, 完成实施QCI管理的构架

围绕医院每月考核的8项护理质量指标, 将全科52名护士分为8个QCI小组, 即基础护理小组、护理技术操作小组、护理文书小组、急救药品和物品管理小组、病区管理小组、消毒隔离小组、服务满意度调查小组、护士言行举止小组。由各位护士长担任组长, 分别负责2个QCI小组的工作, 下设1名护士任副组长。要求各小组成员必须熟悉和掌握本组质量指标的工作标准和考核内容, 了解其他小组的质量标准。

2.3 明确各QCI小组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各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应用PDCA循环进行护理质量问题自查→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其他任务如下:①认真研究本组质量指标的操作常规和现行标准, 提出新的改进工作建议;②围绕本组的质量指标, 开展改进工作和提高质量的活动;③保证本组负责的质量指标在医院检查中达标;④各小组每月必须提出至少1项改进工作的建议。

2.4 建立QCI小组履行职责的方式

各小组成员均有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提出改进工作建议的责任。2周召开1次小组例会, 各成员报告问题并提出建议;发现的问题如果非常紧急, 立即向科里提出并在全科推广改进, 常规问题则在每月进行的“QCI工作汇报及讲评”会议上提出。在每月的汇报会上, 各组汇报的内容包括本月工作完成情况、上月问题改进情况、本月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及下月的工作计划, 汇报后就问题进行讨论, 最后由总护士长进行点评。

2.5 QCI小组工作的检查和评估

主要有3种方式评估各小组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第1种是医院护理部每季度的质量检查;第2种是由眼科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 对现存问题和改进工作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效果评估;第3种由全科护士在年终投票, 评选本年度“优秀QCI小组”和改进临床工作效果好的“金点子”, 由科室给予奖励。

2.6 制作《QCI工作简报》, 便于新制度和改进工作建议的查阅和执行

由于每月的QCI工作汇报及讲评会的内容丰富, 涉及面广, 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较多, 为便于护士随时查阅和执行, 由病区管理小组负责总结每月各QCI小组提出的建议和落实情况, 制成《QCI工作简报》, 存放于各护理部门。

3 结果

3.1 持续改进管理模式提高了护理质量

自实行QCI小组管理以来, 眼科各项护理质量指标的合格率均有显著提高, 见表1。临床护理质量综合得分在全院67个护理单元中名列前茅。

2年来, 各QCI小组共提出“改进临床护理工作建议”86条, 落实效果好的66条, 全面提升了护理质量。护理文书曾是眼科的弱项, 实行QCI小组管理后, 文书组根据眼科特点, 对护士在书写护理交班报告、护理记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制订出规范的模板和详细的要求, 对全科护士书写护理文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眼科护理文书质量逐步提高, 在2008年医院护理病历展评中, 眼科护理病历成为全院从上百份病历中评出的10份优秀病例之一。全院护理文书合格率排名中, 眼科A区为第1名, B区为第7名。眼科病区被评为医院的“三无病区”, 获得奖金2万元。

3.2 提高了全科护士主动改进工作的能力和意识

QCI小组管理要求各成员轮流当副组长, 分担组长工作, 同时需汇报自己在小组中发挥的作用, 以督促每位护士主动为小组工作的改进出谋划策, 促使其养成在临床工作中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挖掘了护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原来的“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我愿意做”“我要做好”。

3.3 全体护士参与, 拓展了护士长的管理思路, 增强了对护士能力的了解

QCI小组质量管理要求各成员充分发挥主动性, 积极参与科室质量管理, 为护理质量控制出谋划策。从各成员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和对小组工作的参与度, 能够发现其工作态度和管理能力。护士长从护士提出的“改进临床护理工作建议”中得到了一些管理思路的启示, 并制定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和规范, 如QCI简报制作、天使之星评选条件、优秀QCI小组评选标准、眼科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等。

3.4 提高了护士的交流能力和演讲能力

每月的QCI小组工作汇报要求以幻灯的形式, 各小组成员轮流上台进行汇报, 这种方式为护士提供了上台演讲的机会, 提高了护士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2年的锻炼, 我科护士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交流中充满自信, 大胆发言。在2007年重庆市眼科护理教学擂台赛及2008年的护士节演讲比赛中, 我科护士均获得第1名。

4 讨论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2], 2年来, 利用QCI小组管理的方法建立了“全体护士参与, 主动控制, 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模式, 持续提高了护理质量, 提升了护士自我管理和参与科室管理的能力, 使护理质量进入了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思考和解决, 例如, 目前我国的护理质量标准不太完善, 部分指标欠科学[3], 导致虽然各项护理指标在检查中均达标, 但和临床病人的实际需求仍有差距。因此, 如何利用QCI的管理方法在大量繁杂的临床护理制度和质量标准中筛选出更加符合临床护理工作的实践要求以及满足病人实际需要的临床护理质量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将遵循“持续改进”的宗旨, 不断完善QCI小组质量管理方法, 使其在临床护理质量控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目的]持续提高和改进护理质量。[方法]根据护理质量指标建立QCI管理小组, 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 全体护士参与质量管理。[结果]提升了护士参与质量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和改进了临床护理质量。[结论]QCI小组质量管理模式能持续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QCI小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马尔科姆.沃纳.管理思想全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602.

[2]翁庐英.我国临床护理质量评价现状与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 (5) :30-31.

小组护理 篇10

关键词:四肢创伤骨折,急性疼痛,疼痛护理小组,护理

急性疼痛是四肢创伤骨折病人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常见症状, 在给病人带来巨大生理、心理影响的同时, 也阻碍了正常的治疗活动, 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诸多不必要的损失。随着当前医学界对急性疼痛的关注, 医疗人员也逐渐从保守治疗转变为主动治疗[1,2]。然而急性疼痛的镇痛效果依然有待加强, 病人的痛苦依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我院通过对收治的四肢创伤骨折病人建立疼痛护理小组、给予专业疼痛护理的方法,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我院骨科在职护理人员15名组成疼痛护理小组, 其中科室主任1名, 护理主任1名, 护士长1名, 护理小组2名, 护士10名。

1.2 方法

1.2.1 建立疼痛护理小组, 开展疼痛护理

疼痛护理小组积极开展疼痛护理工作, 进行培训学习、病人教育、药物使用等活动。 (1) 培训学习。成立疼痛护理小组后小组成员通过对收治的四肢创伤骨折病人的基本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对病人的实际需求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在此基础上疼痛小组成员针对病人的需求与自身给予的服务之间的矛盾, 找出以往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对培训学习活动进行必要的规划和商议。在规划过程中坚持以学习为主, 深化护理人员的疼痛管理意识, 提高护理人员的疼痛护理技能水平[3]。培训学习活动具体来说, 包括理论培训和实践学习2个方面。第一, 在理论培训方面, 小组长带领组员对四肢创伤骨折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学习, 包括疼痛的特点、疼痛的性质, 当前疼痛管理的现状、管理活动中的存在的一系列不足与疏漏、疼痛管理未来发展方向等。同时, 组员还需要掌握必要的急性疼痛护理技能与工具, 包括掌握疾病疼痛护理常用工具、对疼痛药物的作用及其不良反应有相当熟悉的了解, 对治疗急性疼痛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及其重要性有明确了解。在急性疼痛的专业护理过程中止痛药物的合理选择和使用是护理的关键性因素, 要求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树立起科学看待学习止痛药物的意识, 耐心学习有关止痛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相关知识点[4]。 (2) 病人教育。急性疼痛护理小组在对病人进行必要知识与技能教育活动时, 应当要坚持“一对二”的健康教育理念。首先, 急性疼痛护理小组要对病人进行基本的评估工作, 评估病人对于急性疼痛的认识程度、病人对于急性疼痛治疗与护理的需求程度、病人家属对急性疼痛相关基础性知识的认知和掌握程度等。其次, 护理小组在完成对病人初步评估的工作之后, 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的疼痛知识宣讲与教育力度。通过定期开展必要的学习活动, 让病人了解疼痛的具体定义分类、急性疼痛的判断、常见的镇痛方法、疾病疼痛术后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等, 在教育过程中护理小组人员一方面要确保病人能够尽量接触与接收到足够的急性疼痛相关知识宣传,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对病人的具体接收程度与学习结果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一般选用向病人抽查相关知识点的方式, 对于一些病人极易忘记的知识点, 应当予以重点教学, 指导病人进行反复记忆, 直到基本掌握该知识点为止。 (3) 药物使用。急性疼痛护理小组在成立后应当更加重视相关的止痛药物的管理和使用。一般来说, 护理小组应当按照急性疼痛的具体疼痛程度和等级进行药物分类管理, 具体可分为治疗轻度疼痛的选择性非甾体类药物、治疗中度疼痛的弱阿片类药物与治疗重度疼痛的阿片类药物。止痛药物分类管理工作完成后, 小组成员应掌握止痛药物的用法、用量, 并做好病人的疼痛评分活动。

1.2.2 效果评价

分析四肢创伤骨折病人在接受急性疼痛专业护理前后的康复率和护理效果。

2 结果

成立疼痛护理小组并开展相应活动后, 护理人员能对四肢创伤病人的术后早期疼痛规律进行把握记录, 病人的相关疼痛基础性知识得到显著提高, 康复率较急性护理前高, 护理效果显著。

3 讨论

尽管近年来医疗人员针对当前急性疼痛镇痛效果不佳的问题已经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和探索, 对待急性疼痛的态度也已经完成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然而急性疼痛给病人所带来的巨大创伤仍然难以显著缓解, 这就需要相关的医疗工作者及时转变自身思路, 着力研究一条急性疼痛治疗与护理的新道路。急性疼痛护理小组是针对临床上的急性疼痛症状所成立的一种专业性护理组织, 通过汇集具体部门与单位的护理人员, 将其形成一个有机集体, 继而发挥个人所不具备的集体的力量。近年来, 相关的文献资料显示, 急性疼痛护理小组的成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同时它还实现了护理质量的提升与病人对护理满意度的增加的双赢局面。

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四肢创伤骨折病人行成立急性疼痛护理小组并给予专业疼痛护理的办法, 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人员能对四肢创伤病人的术后早期疼痛规律进行把握记录, 病人的相关疼痛基础性知识得到显著提高, 康复率较急性护理前高, 护理效果显著。一方面, 护理人员通过对病人进行及时的疼痛评分, 对病人在住院期间的疼痛控制状况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 这就有利于护理人员增加自身疼痛护理经验, 有效提高个人急性疼痛护理能力;另一方面, 护理小组通过建立完善并实践“一对二”的疼痛教育方式, 帮助病人对自身的病情、对疼痛的认识程度、对疼痛控制的满意程度均有了一个质的飞升[5,6]。研究结果还显示, 病人性别的不同、具体骨折部分的不同与病人术后的疼痛程度息息相关, 一般来说, 女性病人由于自身心理上的特点与负担, 比男性容易遭受更大的疼痛。同时, 在急性疼痛的临床治疗与护理过程中专业性疼痛护理小组的建立能够及时有效地对病人术后疼痛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本次研究中我院通过将骨科护理人员集中起来建立相应的疼痛护理小组, 一方面强化小组成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个人综合素养, 一方面提高病人的医学常识和治疗依从性,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 当前我国的疼痛专科护士的培养工作仍然处于刚刚发展的初始阶段, 疼痛护理小组制度的建立能够有力弥补疼痛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当前存在的诸多劣势和不足。护理人员是疼痛护理的关键性人物, 只有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疼痛意识和疼痛管理水平, 才能切实提升疼痛质量, 提高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本次研究中, 病人及其家属经由疼痛护理小组的相关教育活动后, 在病人的术后疼痛控制中发挥了较为显著的作用, 说明病人及其家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对治疗与护理活动的阻碍, 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 帮助病人及其家属对急性疼痛的性质、治疗方法、治疗重要性等一系列知识有基本了解, 可以有效地缓解骨折病人在接受手术和护理前在心理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紧张、不安、焦虑、惶恐等消极情绪[7]。护理人员只有通过不断耐心、信心地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 坚持以心换心, 才能真正地让病人消除心中的疑惑和顾虑, 才能真正建立起友好、和谐的医患关系[8]。

综上所述, 在四肢创伤骨折病人急性疼痛的护理过程中, 通过成立相应的疼痛护理小组, 给予病人急性疼痛专业化护理, 有利于护理人员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组织, 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确保了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儒君, 符琰, 段迎, 等.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疼痛管理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 2012, 26 (1B) :116-117.

[2]汪晖, 徐蓉, 黄海珊.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相关知识及态度的调查[J].全科护理, 2010, 5 (1A) :17-19.

[3]陆小英, 赵存凤, 张婷婷, 等.“长海痛尺”在疼痛评估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4) :264-265.

[4]蒲莉, 佘军红.整体干预对急性疼痛治疗的影响[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11, 5 (10) :133-134.

[5]佘守章.急性疼痛治疗体系的规范化建设[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0 (2) :45-46.

[6]吴金京, 张景红.急性疼痛的护理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1) :49-50.

[7]杨明巍.急性疼痛治疗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0) :133-134.

小组护理 篇11

关键词:内科护理;小组合作式教学法;传统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35-02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职少数民族护理人才,促进各少数民族学生的团结,笔者新疆支教期间,在护理中职学生《内科护理》的教学中,用小组合作式教学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了对学生沟通、理解能力及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培养,促进了中职民族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体会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选择新疆博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77人,为应届和往界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年龄17~23(18.10±1.30)岁,均为女生。实验组33人:其中维吾尔族21人,蒙古族6人;哈萨克斯族6人,对照组34人:其中维吾尔族19人,哈萨克斯族7人,蒙古族7人,回族1人。两组学生民族特点、年龄、基础课成绩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2、方法

(1)教学方法 两组均于第五学期开设《内科护理课程》,由同一名教师讲授内科护理知识。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之间是“讲授”与“接受”的关系[1]。实验组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法,具体如下:

第一步 分组 将33名学生中的维吾尔族21人随机分5组,然后将哈萨克斯族6人,蒙古族6人随机分入前边已经分好的五组维族学生中。

第二步 实施合作学习的结构模式

以目标设计为导向的合作学习是以班级授课为前导。小组活动为主体再由教师控制教学进程,分配学习任务和设计教学,从而达到全员互动合作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一般结构模式为:目标明确:教师要明确本次课(或本单元)的教学任务、目标。(2)组合优化:不同的分组方式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选择。(3)小组设计:计好本组的活动计划,即小组根据教师制定的总目标来规划本组的子目标。(4)集体呈现:形成初步的技术概念即通过教师讲解、示范、练习等手段进行教学。(5)小组活动:引进激励机制,發挥小组成员的各自优势,展开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共同提高。(6)教学评价:最后教师点评,进行小组内互评,自评再开展组问评比。

(2)评价方法①课程结束后,两组均以《内科护理》教学大纲为蓝本,进行考试。考试内容分两部分:内科护理基本理论、综合运用能力和内科护理实训技能的测试,②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发放自行设计的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评价表问卷统一发放,当场收回,发放问卷33份,回收33份,有效回收率100%。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用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两组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1

2、实验组学生对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的评价 见表2

三、讨论

1、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学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课堂学习效果的直接体现,还是期末考试的课堂表现,都是实验组各组学生的成绩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各学生的成绩。充分说明小组合作式教学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

2、有利于促进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采用小组合作式的实施,有利于每个小组不同民族的学生精诚团结,就促进了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只关注组内学习,而忽略了组与组间的合作学习。

3、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合作式教学,利用中职学生逆反心理较强,不满足现状,不服输好辩论,富有竞赛的精神及好奇、好动、好新的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它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和终生自学能力,促使评判性思维的形成,表2显示,100%的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

4、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小组合作式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汉语进行表达,汉语水平的提高才能提升他们的竞争力,让学生抓住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提高了汉语口头表达能力。

5、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将合作式教学很好运用到教学中去,就必须制定适合学生的竞争目标,就要把握课程标准,熟练掌握内科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技巧,选择合适的竞争方式与项目,才不会仅仅在形式上追求所谓的竞争。因而需要丰富过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激励教师自觉地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教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合作学习还处于实验阶段,对于学生的凝聚力,培养集体荣誉感有待加强。这种教学方法不应成为单一的、完全的满足内科护理教学需要的唯一方法,而是应该根据需要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式来完成内科护理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刘全荣. 问题解决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53~55.

小组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 的220例糖尿病患者和该院110名非专业糖尿病护理人员,共同组成糖尿病护理小组。其中糖尿病患者中有男性100例,女性120例,年龄在18~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3.6)岁,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110名非专业糖尿病护理人员年龄在22~37岁之间,平均年龄在(28±2.6)岁,护理人员中,有72名取得护士资格,38名取得护师资格;其中42名本科护理人员,68名专科护理人员。糖尿病患者与护理人员均自愿参与该研究。

1.2 方法

将护理人员和糖尿病患者分成小组,向护理人员讲解日常的操作和理论,参与制定血糖仪等操作,安排专业老师授课,对护理理论教育、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使专业护理能力逐步提升。同时通过培训期间护理使糖尿病患者对自我护理有一定的了解。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在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对于教育方法、内容,饮食运动指导,血糖监测用药,突发并发症应急处理等情况的掌握程度,得分越高效果越好。同时记录患者对口服降糖药、自我检测、足部护理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1.4 统计方法

将记录的数据采用专业的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人员培训前后比较

培训后与培训前相比较,护理人员对护理的常识和应急处理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前后的评分具有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糖尿病患者培训前后比较

患者在培训前口服降糖药率为77.27%,足部护理率为70.91%,自我检测率为72.72%,胰岛素治疗率为66.82%。培训后口服降糖药率为100%,足部护理率为95.90%,自我检测率为91.36%,胰岛素治疗率为99.09%。二次数据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n(%),n=220]

注:培训后与培训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些年,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同时随着医疗的进步,人们开始对在医疗中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治疗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护理,患者能够得到全面的照顾使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糖尿病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治疗与护理的疾病,建立糖尿病护理小组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治疗,具有高效护理、方便沟通等优点。在每个科室都有有关糖尿病的专业护理,对知识的分享使护理方式得到融合,有更大的平台交流经验,使护理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提高,保障护理的效果[2]。

该院进行的这次研究对非糖尿病专业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护理技能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培训,规范了糖尿病患者和护理人员的行为,采用正确的护理流程以及对仪器正确的使用方法。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培训前后效果进行对比,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小组的建立不仅增强了护理水平, 还提升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极大的保障了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后期护理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糖尿病护理小组对护理工作的知识培训在糖尿病护理中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有非常好的影响。使糖尿病治疗患者的健康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保障了患者的健康,护理小组对患者疾病的治疗与照护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针对糖尿病护理小组对糖尿病患者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220例糖尿病患者和该院110名非专业糖尿病护理人员,共同组成糖尿病护理小组,经专业培训后对培训前后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培训后护理人员对护理常识和应急处理等的评分与培训前相比具有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培训后的糖尿病患者对自我护理的知晓率有所提升,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护理小组对护理工作的知识培训在糖尿病护理中有效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康复,值得推广和应用。

上一篇: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研究下一篇:环境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