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小组

2024-09-09

专业小组(精选12篇)

专业小组 篇1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 运用整体观念的理念、辨证施护的方法、传统的护理技术, 指导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的一门学科[1]。由于中医护理在理论和方法上的独特优势, 中医护理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卫生部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中医护理。中医院护士对中医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临床操作技能、辨证施护等能力直接关系到临床中医护理开展的成效。但中医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中以西医院校护理专业毕业为主, 导致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缺乏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这成为西医护士开展中医护理的障碍, 阻碍了中医护理的深入广泛开展, 因此必须加快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中医医院医疗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中医护理的日益发展, 为了给病人提供更加贴近的需求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有效改善中医护理队伍的人才结构, 我院在2015年1月成立了中医护理专业小组, 负责院内中医培训、考核工作,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中医院, 集科、教、研为一体, 开放床位800张, 设有24个临床科室, 临床一线护理人员254人, 中医护士专业小组成员35人, 均是中医院校毕业。

1.2 方法

1.2.1 建立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组织架构

护理部副主任任组长, 护士长任副组长, 其余为小组成员, 此组织架构的建立有利于中医护理工作安全、规范、及时有效地运行。

1.2.2 明确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目标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中医培训, 制订中医操作标准、流程, 规范临床中医护理技能操作, 进一步提高全院护理人员中医理论知识, 提升中医护理内涵。

1.2.3 明确分工

护理部副主任负责协调及中医护理培训方案的审核、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应急方案的制定和督查, 副组长负责中医护理培训方案的实施、常规、流程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检查, 小组成员负责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技术流程、应急预案的实施及培训, 负责效果评价资料的收集。

1.2.4中医护理相关知识调查对全院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相关内容掌握情况予以摸底调查, 调查内容分为中医护理知识、中医护理技能、中医护理文书三大项, 中医护理知识水平通过理论测试, 中医护理技能通过对艾灸、耳穴埋籽、拔火罐的考核, 中医护理文书书写状况通过检查护理病历得来, 每个科室随机检查10份护理病历。

1.2.5 根据调查结果制订培训内容及方法

选用新编《实用中医护理学:理论篇》《实用中医护理学:临床篇》作为授课教材, 通过广泛征求护士的意见, 合理制订护士培训与考核计划, 采取集中培训与分届分层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利用下班时间每周培训2次, 每次2学时, 培训对象分为护士长、责任组长及10年以上护士、10年内护士3个层次。每次培训分3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培训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包括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诊法、中药、方剂、养生等;第二阶段主要培训中医技能, 如耳穴埋籽、拔火罐、艾灸、穴位按摩、敷药、贴药、药熨、中药熏洗等12项;第三阶段主要培训中医护理文件书写, 严格按照中医理论体系书写, 运用中医术语, 体现中医内涵。授课方式采取演示文稿 (PPT) 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情景演示、实地操作练习、临床护理查房等多种形式。培训系统充分运用院内微信网络平台, 开辟中医护理专栏, 培训前上传理论、技能培训计划, 授课前2d上传PPT课件, 中医护理专栏同时介绍中医食疗方、四季养生、预防保健等相关的中医知识和中医文化信息, 同时利用网络平台组建学习群, 学员与学员、学员与授课老师间的沟通交流。

1.3 评价指标

培训前后均对护士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操作技能、中医护理文书能力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设置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后护士的基础理论、中医操作技能、护理文书书写能力的成绩均显著提高通过对护士进行3个阶段的培训, 其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中医理论水平得到加强, 能够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实施辨证施护, 运用中医术语书写护理病历, 运用中医知识对病人进行中医健康教育, 适应临床工作需求, 提高病人满意度。

3.2 组织建设是保证中医护理质量的基础

中医护理质量的好坏与护理质量管理组织的建设有密切的关系, 是中医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管理组织架构合理、职责明确、分层清晰, 护理质量各管理层都认真地履行各自工作职责, 把好各层级的质量关,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确保中医护理质量的安全, 是要素质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

3.3 监督检查是中医护理质量的保障

规范的中医护理技术标准、流程是临床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前提, 也是保证中医护理质量安全的保障, 中医护理持续、有效的发展需要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所谓内力就是护士自主发挥出来的能力, 即业务能力;外力则是外在的监督能力。而中医护理专业小组重视业务培训和督导管理, 在质量评价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4 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护理质量的核心

护士是中医护理实践的执行者, 也是中医护理质量的制造者。中医护理技术的实施对设备要求低, 经济实惠, 深受病人喜欢, 但中医护理技术对人力的要求较高, 耗时量也多。因此, 要想完成高质量的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人员的配备及业务培训是基础, 也是重要的前提。

3.5 中医护理实践是中医护理质量的特色

中医护理实践包括2个二级指标“辨证施护”和“中医护理技术运用”, 专科病种辨证、中医护理方案实施、辨证施术等内容既是临床护理的重点, 也是凸显中医护理特色的核心指标, 符合中医护理临床需求。

3.6 中医护理效果评价是中医护理质量的关键

医院护士不仅是运用中医护理知识技术对病人进行护理、照顾、安抚的服务者, 也是中医护理健康知识、中医护理文化的传播者, 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技能操作水平, 很难达到临床护理工作的标准, 满足病人的需求。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是中医护理质量基于数据最为直观的指标, 通过评价中医护理知识、中医护理技能、中医护理文书合格率等直接反映临床中医护理水平, 知道存在的问题, 以便于持续改进。

4 结论

4.1 提高了护士的中医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护理文书书写能力

通过系统培训及不断强化, 护士中医理论及中医操作考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护士中医护理理论成绩由培训前的86.4分提升到培训后的90.5分, 护士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成绩由培训前91.4分提升到培训后95.2分, 护士中医护理文书书写能力成绩由培训前90.3分提升到培训后92.5分。

4.2 促进了全院中医护理技能项目的开展, 增加了中医护理技能项目全院开展的中医护理项目由原来的1 2 项增加到16项, 项目人次由2014年7 000余人次增加到2 0 1 5年1万余人次, 提高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4.3 提高了中医护理质量, 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通过中医护理专业小组有计划的培训, 护士中医理论水平得到加强, 技术操作更加规范熟练, 临床护士熟练运用掌握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 给病人更多的防病治病、养生康复保健等方面的护理服务及指导, 充分发挥中医操作优势, 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满足了病人的需求, 深受病人的喜爱。通过每月病人满意度调查, 对中医护理项目的满意度到达99%以上。

4.4 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在开展和推动医院中医特色护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院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科主任积极支持、医护共同协作的局面。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护士充分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实实在在为病人解除病痛。通过临床实践证明, 中医护理确实具有简便易廉的优势, 不但适用范围广, 而且具有安全有效、无创等特点, 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优势明显, 形成中医院的中医品牌, 这也是中医医院区别于西医医院的根本特征, 成为吸引广大病人就诊、入住中医院的良好举措。

4.5 增加了护士开展中医护理工作的信心

中医医院每年都会进相当一部分西医护士, 西医院校毕业护士中医基础薄弱, 普遍缺乏中医护理教育背景存在中医理论与中医操作技能缺乏的现象[2], 医院内通过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 可以有效缓解西医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压力, 有利于中医护理理论水平、操作技术及文书书写能力的提高。

摘要:[目的]成立中医护理专业小组, 负责院内中医培训、考核工作, 提高中医护理质量。[方法]通过建立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组织架构, 明确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目标, 小组成员明确分工, 中医护理相关知识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制订培训内容及方法。[结果]设置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后护理人员的基础理论、中医技能、护理文书书写能力均显著提高。[结论]建立中医护理专业小组, 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中医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护理文书书写能力, 增加护士开展中医护理工作的信心, 从而提高中医护理质量。

关键词: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培训,中医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桂华, 李佃贵.中医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2.

[2]宋玉磊, 徐桂华, 王秋琴, 等.江苏省785名中医院护士中医护理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 2013, 20 (23) :32-36.

专业小组 篇2

压疮护理改进小组 压疮发生于长期卧床病人且不能自行翻身病人,大小便失禁和多汗,皮肤经常受潮湿、摩擦的刺激,使皮肤抵抗力降低者,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恶病质等病人。压疮一旦发生不但会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增加住院天数,而且还可能引起医疗纠纷。为了更有效地防治压疮,我院于2015年组建压疮护理专业小组对住院病人压疮的预防与护理,实施系统的监管措施。

一、压疮护理改进小组的组成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联络员:各病区护理质控员。

二、压疮护理改进小组的工作目标 积极学习新知识,了解新进展,应用先进理论和循证依据指导。临床正确预防压疮和减少压疮发生率及适当处理压疮,促进压疮的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压疮的预防与护理的有效性。

三、压疮护理改进小组工作职责

1、参加相关业务知识学习班,相关书籍文献学习,不断充实专业知识体系,为所监管科室上报的压疮高危病人及压疮病人提供预防及护理措施指导,适时进行效果随访,网络成员在科护士长领导下,通过院内专业小

组知识的业务学习,认真学习压疮相关理论和实践操作,为科室同事提供压疮预防和治疗培训,参与并指导所在科室责任护士对病人进行压疮危险性评估,压疮预防及护理措施的制定,落实等。

2、在护理部的指导下,协助做好对全院压疮护理的评估、指导、督导工作,3、制定和完善压疮护理评估表及工作流程。

4、负责为压疮提供专科护理,提高护理人员在评估和处理压疮问题上的专科护理知识及专科护理技巧,给予患者全面护理.5、组织对难免性压疮的确认;科室经申报压疮高危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而仍然发生的少数难免性压疮,压疮管理小组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24小时内查看病人,确认是否为难免性压疮,提出进一步的防治措施。

6、及时对护理工作中的压疮问题给予评估和指导。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分析,制定护理措施,跟踪评价效果。

7、及时搜集、关注、传达、培训国内外有关压疮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业务信息。

8、每季度召开小组工作会议,统计分析相关数据,总结经验,持续改进。

四、压疮护理改进小组的工作计划

1、制定工作职责,明确分工:根据我院具体工作实际明确工作职责,分工管理.每科室推荐一名护士为联络员,负责科室内压疮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与指导

2、完善压疮评估及上报工作:统一全院压疮评估表,鼓励压疮上报,完善压

疮上报流程,科室护士长每月上报压疮发生率.3、加强指导培训,促进护士对压疮早期预防知识学习,重视基础护理的落实,使医院护士熟练掌握高危皮肤的风险评估及早期护理措施。

4、在护理部的指导和安排下,由小组成员在全院护理业务上授课,让全院护理人员了解压疮护理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转变护理观念,使护士熟练掌握高危皮肤的风险评估及早期护理措施。

5、每季度召开小组护理工作会议,分析和总结压疮护理存在的问题,拟定改进措施,有小组会议记录。

五、压疮护理的上报流程: 附图: 护理部 2015年3月 压疮护理的上报流程要点说明

流 程

评估

将评估结果记录在住院病人皮肤压疮评估与交1.根据压疮评估表评估病人的基本情况 班报告上 2.评估病人压疮的部位,面积,深浅,分期等基本情况 1 院内发生的和院外发生的压疮发现后均应立即报告护士长 2 由护士长报告给护理部 报 告 3 三度的压疮要在24小时内口头报告护理部或压疮小组

一度,二度压疮应72小时内填写压疮报告上报护 理部或压疮小组 5 凡发生压疮而发现科室隐瞒不报告者一经发现 按护理质量管理相应规定处理

患者压疮报告/督导表需描述压疮的部位,面积,深 填写压疮报告表 浅,分期,院外带入还是院内发生,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护士再填写检查意见

压疮护理专业小组检查,指导 专家下临床检查,指导并提出意见 健康教育

要详细指导患者及家属预防压疮的目的及注

意事项患者及家属懂得如何配合 跟踪处理,评价 1 定时评价措施的落实情况 2 及时记录压疮的发展,转归情况 3 患者出院或死亡后将患者压疮报告/督导表及时交回护理部,科室备存一份 4 患者转科时,应将皮肤情况在交接单中填写清楚,压疮观察记录表交转入科室继续观察填写 难免压疮申报/督导表 科室: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诊断: 入院日期: 护理级别: 身高: 体重:

申报难免压疮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强迫体位,如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肝衰竭、心力衰竭、昏迷等)、偏瘫、高位截瘫、骨盆骨折、生命体征不稳定等病情需要严格限制翻身为基本条件,并存高龄(≥70岁)、白蛋白<30g/L、极度清瘦、高度水肿、大小便失禁等5项中2项或2项以上者。请在以下所列的条件中选择是否:

1、必备条件和选择条件 1.1必备条件

强迫体位需要严格限制翻身(是 否)造成强迫体位的原因 ①昏迷(是 否)②肝功能衰竭(是

否)

③心力衰竭(是 否)④呼吸衰竭(是 否)⑤偏瘫(是

否)

⑥高位截瘫(是 否)⑦骨盆骨折(是 否)⑧生命体征不稳定(是

否)1.2可选条件 ①高龄(≥70岁)(是 否)②白蛋白<30g/L(是 否)③极度消瘦(是

否)④高度水肿(是

否)

⑤大小便失禁(是 否)⑥其它

2、预防措施:见皮肤压疮预防措施实施表

3、转归情况: 发生压疮(是 否),压疮发生时间 部位 大小 分期 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意见:符合难免压疮申报的必备条件(是

否),符合可选条件中的第条,请务必做好护理。报告人: 报告时间: 科护士长: 日 期 预防措施是否到皮肤压疮预防措施实施表

位 建

议 转

归 督导人 护士长

日期

预防措施

气垫床 减轻局部 压力 泡沫敷料

每小时一次 定时更换 每两小时一次 体位平整 清洁、无碎屑 床单位情况 干燥 饮食改善 肠保持皮肤适度湿润 保持皮肤清洁 皮肤护理 局部使用硅胶敷料 排泄物及时清理 外营养 改善营养

肠内营养 分泌物处理得当 改善措施 局部换药 局部用药 其他措施 压疮贴 实施者签字 备注:

1、本表格中的措施落实时间与评估表时间一致;

2、每项空白处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增添。皮肤压疮观察记录表

病人姓名: 性别: 年龄: 科室: 床号: 住院号:诊断: 入院/转入时间:

一、压疮来源:□院外 □科外 □科内

二、压疮发生/发现日期: 年 月 日

三、部位:

1、骶尾

2、髋部

3、脊柱

4、肩胛

5、肘部

6、膝部

7、外踝

8、足跟

9、枕部

10、耳廓

11、其他 压疮面积(cm):

四、分级:

1、Ⅰ期:淤血红润期

2、Ⅱ期:炎性浸润期

3、Ⅲ期:浅度溃疡期

4、Ⅳ期:深度溃疡期

五、创面情况:1.红肿 2.渗血渗液(水泡)3.溃烂 4.化脓 5.坏死 6.恶臭 7.其他

六、治疗方法:1.盐水换药 2.敷油纱 3.烤灯 4.褥疮膜

5.抗生素

6.其他

七、护理措施:

1、一般处理

2、翻身+皮肤检查

3、翻身+气垫床+皮肤检查

4、翻身+新型敷料+皮肤检查

5、其他

八、转归:

1、干燥

2、结痂

3、愈合

4、未愈 日期 班次 部位

分级 创面情况 治疗 护理措施 转归 签字

患者压疮报告/督导表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科室: 护理级别: 身高: 体重: 诊断: 压疮发生日期: 压疮来源:□家庭 □养老院 □其他医院 □其他 入院日期: 压疮部位:1.枕骨粗隆 2.肩胛部 3.肘部 4.脊椎体隆突处 5.骶尾处 6.左、右足跟部 7.耳廓 8.肩峰 9.肋骨 10.髋部 11.膝关节内侧 12.膝关节外侧 13.内踝 14.外踝 15.髂嵴 16.足尖 17.坐骨结节 18.股骨粗隆 19.右侧小腿 各部位压疮面积: 分期: □Ⅰ期(淤血红润期)皮肤完整,出现红、肿、热、痛或麻木,压之不退色。□Ⅱ期(炎性浸润期)部分表皮缺损,皮肤表浅溃疡,基底红,无结痂;也可为完整或破溃的充血性水疱。□Ⅲ期(浅度溃疡期)全层皮肤缺失,但骨、肌腱或肌肉尚未暴露,可有潜行和窦道。□Ⅳ期(坏死溃疡期)全层皮肤缺失,伴骨、肌腱或肌肉外露,局部可有坏死组织,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通常有潜行和窦道。□不可分期

全皮层缺损,伤口床被腐肉(黄色、棕褐色、灰色或褐色)和/或焦痂(棕褐色、褐色或黑色)覆盖。□可疑深部组织损伤

局部皮肤完整,呈紫色或黑紫色,或有血疱。伴有疼痛、局部硬结、热或凉等表现。可能会发展为被一层薄的焦痂覆盖;即便接受最好的治疗,也可能会快速发展成为深层组织的破溃。注:多部位压疮请在分期注释后空白处注明压疮部位。创面情况:□红肿 □渗血渗液(水泡)□溃烂 □化脓 □坏死 □恶臭 □其他 注:多部位压疮请在创面情况后注明压疮部位。患者状态: □意识不清 □瘫痪 □大小便失禁 □老年人(>65岁)□使用镇静剂 □肥胖者 □水肿病人 □消瘦者 □营养不良 □发热病人 □疼痛病人 □石膏固定的病人 治疗方法:□补充营养 □抗感染治疗 □换药 □外科手术 □其他 护理措施: □Ⅰ期(淤血红润期)去病因,防受压,强预防,透明贴。□Ⅱ期(炎性浸润期)护皮肤,防感染,需消毒,溃疡贴。□Ⅲ期(浅度溃疡期)清伤口,除坏死,控感染,泡沫贴。□Ⅳ期(坏死溃疡期)除焦痂,控窦道,护骨肉,清创术。□不可分期

防受压,清伤口(必要时请外科大夫清创),难切除的焦痂和腐肉,可用无菌刀片在表面划痕后,清创胶+水胶体敷料溶解。□可疑深部组织损伤 防受压,无血疱、黑硬者,水胶体敷料;有血疱、黑软者,需剪开疱皮消毒引流,泡沫贴。治疗前压疮图片 报告人: 报告时间: 病区护士长:

专业小组 篇3

一、调研分析,优化组合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真正地了解情况,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决策。以下是我市(县级市)农村教学点调查情况表:

50岁以下教师有135人,占总数的66.2%;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学历占80.4%;20-30岁的教师是近年来考聘的大学生;30-45岁的教师基本都是中师毕业,后经过自考、在职培训等方式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学点教师学历达标,“老、中、青”年龄比例比较适合。调查研究为设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途径提供了依据。为此,市教育局集中了全市小学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51人,按个人专长、年龄大小、不同学科组合成19个培训导师小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导师团队作用。如:地处偏远的教学点教师较少,就把相邻的2个教学点组合成1个培训小组,选派年轻、会开车的导师团队,以便培训工作的展开;年轻教师多的教学点则选派特级教师作为首席培训导师,希望唤起他们职业热情,或选派课题研究经验丰富的导师团队,旨在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他们教育教学水平……总之,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二、顶层设计,培训有方

根据我市教学点的实际情况,培训以“提升农村教学点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为着眼点,创建“三校”交融、“导师引领”“自我学习”的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模式,聚合优质资源,推进农村教学点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1. 走出去,开阔眼界。“三校融合”中的“三校”指的是高等师范院校、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学员任职学校。应该说,乡村教师不一定全都是专业上的弱势者,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处在中国教育的底层。有的乡村教师在教育生涯中从未跨出省门,有的甚至从未迈出过本市区域,一辈子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辛勤地耕耘,却由于自身专业发展所限难有太多作为。他们是最急需高质量培训的群体。在“教学点全科教师培训”的三年时间里,每一位教学点教师都要到高等师范院校进行高端培训。每到放寒、暑假,教学点老师们在进修学校主管领导、班主任的带领下到闽南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学习,聆听高等学府教授们精彩的讲座,感受大学的人文氛围。这对拓展他们的眼界,提升他们的教育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正常上课期间,他们则分批轮流到杭州“千课万人”听课研训。这样高端的培训让教学点教师受益匪浅。某一偏远的教学点教师从杭州听课回来后写道:杭州“千课万人”小学低段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情四射的示范课、见解独特的报告、思维碰撞的互动点评,让我这个来自偏远山村的语文教师大开眼界:原来语文课是这样的精彩纷呈;原来当语文教师是这样的幸福。名师也是磨砺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2. 请进来,增强内功。每一个学期,市进修学校都会邀请各路专家到“家门口”进行全员培训,如信息技术培训、汉语言知识培训、论文撰写培训等等。福建省教育十大杰出人物,全国模范教师陈文明老师先进事迹报告《执着追求,成就教育梦想》感动着每一位教学点教师。陈文明老师是乡村教师的典范。他1982年师范毕业后,就一直坚持在最边远、最艰苦的乡村小学任教,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铸就了他人生的辉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他的事迹告诉了乡村教师突围之道——成功来源于自己的努力,突破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构筑自身的思想园地,坚守教育信念。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平凡人、平凡事、身边人、身边事,点燃的是希望之灯,照亮的是人生之路。

3. 同进步,导师引领。教学点培训引用国外先进的“导师制”“指导小组制”,制定“导师责任制”实行培训考核目标,充分发挥导师作用,确保培训质量奠定基础。笔者和进修学校高级数学教研员黄老师与最偏远乡村的五位年轻教师结为师徒。在未来的三年里我们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014年12月,天上飘着小雪,我们第一次下校培训,山路十八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才到达目的地。我上了一节科学示范课后,听了罗老师、范老师执教的数学课和一年级语文单元试卷讲评课。听他们的课,我和黄老师都有一个共识:由于长期在农村教学点(完小)教学,缺乏信息沟通、专业引领、合作研修,他们个人专业成长基本停滞,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陈旧,教育素养逐步退化。

面对这五位年轻的教师,作为导师的我们该做什么?上示范课、听课、点评、研修是不可少的,但仅这样的常规培训是不够的。有什么方法能让地处偏远的山村教师、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一起享受现代教育资源?我想起了2013年去支教的某教学点。这个教学点只有5位老师(其中英语教师还要走教),四个年级,共38位学生。这个教学点是我市“数字化资源”全覆盖运用示范点,老师们的授课与全国名师精彩的讲解完美结合。拿音乐课来说吧,老师在一节课里同时上两个年级游刃有余。当二年级学生听视频里的老师上课时,执教老师便去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当一年级学生欢快地跟着视频且歌且舞时,老师又到二年级组织教学。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引导孩子们分享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优质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研讨会上,我把这个教学点教学情况向老师们做了介绍。这些好学的年轻人听了很感兴趣,很乐于去学习、去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看到了曙光。决定把这项工作作为课题深入研究,以此作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能。我开始忙活起来,调查、搜索资料,写课题论证……向省科学规划办申请课题研究。可惜这个课题申请未通过立项,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教学点数字化资源”运用的实践研究。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导师组成员、教学点教师之间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有一件事值得一提。2015年5月,我们特邀示范教学点负责人冯老师前往该教学点一起做培训,不料出城不到10公里出现了极其惊险的一幕:刚学会开车的黄老师一个小小失误导致车子像脱缰的野马冲向右边的山崖,眼看车子就要冲出排水沟,坠入深谷。“小命难保”的念头刚一闪而过,我已被甩到右边的座位上。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响声,车子竟然冲出排水沟折回到公路上,惊魂未定的我们赶紧下车,只见右边车门磨损得惨不忍睹。没想到,黄老师很淡定地说了一句:“没事,车还能跑。我们继续前行!”每次我想起这件惊心动魄的事,常会为自己,为我们的团队而感动: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呢?人活着有时需要一种勇气,需要一种精气神。

三、挖掘潜能,同伴互助

1. 创建学习共同体。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是尚未开发的巨大课程资源。如果没有教师主动的参与、研究,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是难以成功的。为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尤其要珍视教师自身的资源。

冯老师给该教学点带来了不一样的培训,一次教学点与教学点的深度交流。他不仅倾情提供了1至4年级全部学科的教学资源,还就地用“数字化资源”上了一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可贵的沉默》示范课。直观的演示,为教师们今后的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上完课后,冯老师手把手教大家如何使用数字资源,如何链接资源库、如何解压、如何寻找有用的材料……老师们在冯老师的指点下,逐一上台学习运用。

在这偏僻的山村,一群爱学习的年轻人,经过半年的摸索都能较熟练地使用“数字化资源”,如视频的切换、师生的互动、与视频同步学习、老师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等等。当然还有许多问题,如语文课,如何让乡村学生按视频的标准有声有色朗读课文;数学课学生看一遍视频还不理解,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补充视频的不足等等。老师们不仅能反思存在的问题,还能提出解决方法,改进教学方案。

教学点教师钻研教材、细读文本、二次开发教材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但是能把“数字化资源”运用到日常教学中,相当于天天向全国的名师学习。

专业小组 篇4

一、专业兴趣小组的组建与运转

专业兴趣小组的实施是结合本科生导师制进行的, 在综合考虑专业特点、导师研究方向和在研课题的基础上, 确定多个具有专业特色的研究小组 (果林营养诊断与施肥、荒漠生态系统碳氮循环、新型肥料的研制与开发、遥感与地理信息统、苜蓿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土壤生态等) , 这些研究小组相应地就是学生专业兴趣小组的方向, 每小组由2~3名专业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在前期宣传教育的基础上,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通过自愿报名和教师面试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6~8名小组成员, 同时任命组长一名。专业兴趣小组成立后定期开展科研活动, 包括组织学术讨论、邀请专家报告、实验进展汇报、旁听研究生开题和答辩等。组员主动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并独立申请创新课题。

二、专业兴趣小组实施效果分析

1. 激发学生科研热情,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专业兴趣小组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在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教育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 组员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 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开阔了视野, 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创新能力, 学生学会主动思考, 从生活中发现和专业相关的科学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其意义,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科研小课题进行探索, 在导师指导下确定方案, 最终形成正规的大学生创新课题申报书并得以立项。如土壤生态兴趣小组的创新课题“地膜残留对农田土壤和作物生长的影响”是组员在支农劳动过程中发现地膜白色污染的严重性, 从而提出这一设想的, 而另一课题“连作对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则是学生在观察到家乡草莓产量下降并且出现大面积枯萎后引发出的想法。关于“食用菌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分析”的提出则是源于生活中的细心观察和主动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整理综述、撰写申请书等科研基本功的锻炼, 科研能力明显提高, 更重要的是兴趣小组的科研氛围让学生逐渐体会到不唯师, 不唯书, 敢为人先, 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2. 转变师生角色, 以学生为主体, 真正发挥学生主动性。

本次专业兴趣小组的实施是结合本科毕业论文进行的, 组员从参与的科研活动中受到启发, 获得灵感, 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对毕业论文进行选题设计。学生从查阅文献着手, 独立设计实验并制定具体方案, 从实验实施到结果分析、总结报告, 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主角, 指导老师和研究生是配角, 只起到外围指导作用。通过专业兴趣小组的训练, 学生自己选题并设计实验, 得到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知识, 并且学生在实验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解决遇到的问题, 变静态学习为动态学习,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动性[3]。

3. 搭建实践活动平台, 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当今高校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 学生参与实践动手的机会有限, “重理论轻实践”已经成为部分高校教育的弊端, 因此, 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4], 尤其是对注重实践能力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来说, 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兴趣小组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小组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搭建平台, 小组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 而且多数组员有自己的创新课题,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锻炼机会, 充分调动了学生实践动手的主动性和责任心,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4.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整个过程中对学习目标、方法和策略等做出主动调节和控制, 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和探索活动, 主体性发展的独立学习过程, 其主要特征是学习动机由内部激发[5], 因此, 如何提高组员的兴趣至关重要。兴趣小组定期邀请专业老师作科研报告, 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相应地学生也真正成为科研实践活动的主体, 所以他们就必须认真地查阅资料, 考虑如何着手进行工作, 学习目的明确,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专业兴趣小组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充分展现学生兴趣爱好、推动教学相长和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方面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问题

当然, 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兴趣小组组织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怎样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兴趣小组之中, 而不是少数学生的专利。如何使有限的经费保证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 如何加强兴趣小组和疆内兄弟院校的沟通交流, 师资力量较为有限等。通过在本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组建专业兴趣小组, 开展研究性学习, 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 因此, 专业兴趣小组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辅助教学模式之一, 也是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个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潘其忠, 何维佳, 吴小波.兴趣小组辅助学习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2, (12) :48-49.

[2]高良才, 袁崇刚.生理学自主设计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11) :82-84.

[3]张明, 唐欣昀.开展微生物学兴趣小组活动提高综合素质教育[J].生物学杂志, 2003, (20) 3:40-41.

[4]吴鹏, 邢朝斌, 田喜凤.医学院校基础生物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 2008, (2) :34-36

专业化管理领导小组方案 篇5

组 长:王立静

副组长:郭必文、张立富、石秀堂、盛绍亮 石玉松、牛志宏

成 员:县局机关各股室(信息中心)负责人,稽查局、各管理分局负责人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县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统筹规划、重大事项决策、工作部署等。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征管和科技发展股):

主 任:石玉松(兼)

副主任:张洪瑞、高俊武、丁伟、朱 成 成 员:陈 艳、于 征、程 鹏、马 军、朱磊

办公室主要负责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落实、指导检查等。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八日

上饶市地方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绩效,将税源进行科学分类,以信息化为依托,整合征管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分类管理、分级监控,不断提高税源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为此,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上饶地税实际,特制定本方案,请各地遵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优化服务,严格执法,不断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二、组织机构

为促进上饶市地税系统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提高税源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经市局研究,决定成立税源专业化管理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徐志刚 党组书记 局长

副组长:俞灶久 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真生 党组成员、副局长

雷其和 党组成员、副局长

邱永为 党组成员、副局长 曾 辉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叶灵发 总经济师

成 员:徐文东、李振亭、钱国庆、陈水斌、汤哲荣、查吉胜、范丽娟、唐五成、郑任江、马军强

各县(市、区)局、市局直属分局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于2011年2月28日前上报市局征管科。

三、主要内容

(一)税源分类

根据《上饶市地方税务局税源分类管理办法(试行)》(饶地税发〔2010〕75号)和全省地税系统税源分类管理暨纳税评估专业化经验交流会议精神,将税源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个体工商户和零散税源四类。

1、重点税源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重点税源:①国家税务总局、省局确定的定点联系企业及其分支机构;②上缴纳地税税额达到50万元且本预测税源也在5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含个体工商大户);③房地产开发行业、金融保险业;④国家、省、市、县重点工程、年纳税额在50万元以上的建安工程、计划投资额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⑤重点税源企业的关联企业;⑥主管税务机关认为应该列入重点管理的重点税源。

重点税源实行动态管理,对于连续二年达不到重点税源标准的,要及时进行调整。

2、一般税源是指上述重点税源之外的单位税源,包括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税源。

3、个体工商户是指个体工商业者从事生产经营所产生的税源(不含已列入重点税源的个体工商大户)。

4、零散税源是指个人房屋出租、集贸市场、边远山区以及临时从事生产经营等所产生的零星、分散的税源和个人从事非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税源。

(二)税源管理模式

1、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对市局确定和各单位上报的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由各县(市、区)局成立重点税源管理分局(市局直属分局成立重点税源管理股),将重点税源归口到一个分局(股)进行统一管理,选拔优秀税收管理员配备到重点税源管理队伍,创新管理手段,明确管理职责,以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专业的管理标准对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的管理。

2、一般税源实施风险化管理。一般税源实行属地管理,以纳税评估和日常检查为抓手,积极推行风险管理。一是转变评估职能。对现有的纳税评估流程和工作目标进行修改,减少相应工作环节,在评估结果应用方面,以《纳税风险评估建议书》形式告知纳税人在办理纳税申报等相关涉税事项过程中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纳税风险,告知纳税人应履行的义务和所负担的责任,由纳税人进行自我审核或自我纠错。二是积极开展和建立纳税评估模型。各县(市、区)局,市局直属分局要根据各地实际,选择1-2个重点行业,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设置合理的纳税评估预警指标,建立纳税评估模型和风险预警指标库,开展风险管理。

3、个体工商户实施规范化管理。个体工商户以公平税负、透明管理为重点,规范计算机参数定税和民主评税行为,实施规范化管理。重点规范参数定税的信息采集、信息录入、税负核定工作,保证税负核定的公平与准确;规范税负评定和税负公开工作,保证税负核定的公开与透明;加强个体工商大户的管理,督促其规范建账建制;认真开展税源巡查,对定税不符或纳税人基本信息发生变化的,及时进行税负调整和信息补录,保证税负调整的及时性和征管基础信息的准确性。

4、零散税源实施社会化管理。零散税源以委托代征、简并征期为主要方式开展社会化管理,充分利用社会综合治税的手段,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健全协税护税机制,开展社会化管理。

(三)实施信息管税

1、成立信息管税工作办公室。市局信息管税办公室设在征管科,由征管、税政、信息中心相关人员组成。该办公室的工作职责是收集各种税源信息,评估全市税源管理状况,对各项管理问题进行预警,必要时分析人员要深入基层分局和大税源企业进行工作调研,定期出具税源分析报告。

2、加强信息采集、应用工作的考核力度。各县(市、区)局应重视税源信息的采集、分析应用工作,对于信息采集不真实、税源信息不应用或对预警信息不整改的责任单位和负责人,应列入考核内容并严格追究责任。

3、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大力推行网上办税,纳税人财务信息通过网上办税平台采集,工商、国税、财政、发改委等经济管理部门的税源信息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平台采集,征收等税后信息通过征管系统采集,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信息源、汇集成税源信息库,为信息管税奠定基础。

(四)税源分级监控

采取分级监控的方式对全市税源进行全面、动态监控。市局负责采集、传递市级各单位的税源信息,分析全市税源管理现状,对重大管理问题进行预警提醒,对市局确定的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源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县(市、区)局负责核实税源普查数据的真实性,深入开展社会综合治税,采集、传递县级各单位的税源信息,建立征管数据预警机制和纳税评估模型,督促各基层分局应用税源信息进行管理,对本辖区的税源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和预警;基层分局负责对税源信息的准确性进行监控,加工、比对、分析和应用税源信息,及时监控税源变化情况,督促管理员做好动态管理,提供征管数据预警指标值;税收管理员负责开展税源普查和税源信息的采集、录入,全面掌握管户税源;认真开展税源巡查,及时了解税源变化,动态调整税源预测数据;负责对纳税人申报数据的收集、录入工作,审核纳税人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开展纳税评估;负责对个体工商户参数定税信息的采集,实施计算机参数定税;负责对征管数据预警指标及其指标值的设置提出具体意见,对所辖管户全面实行征管数据预警管理。

(五)人员配备与培训 各县(市、区)局和市局直属分局对重点税源管理局(重点税源管理股)的人员要进行严格挑选或选拔,各岗位人员应分别具备如下能力要求:

分局长(股长):法治水平高、业务素质好、沟通协调能力强,做到清正廉洁;

税收管理员:工作责任心、服务意识强,具备扎实的业务操作能力,坚持廉洁从税。

各县(市、区)局和市局直属分局要在3月26日前将确定的分局长(股长)和税收管理员名单上报市局征管科,市局将根据税源分类情况,分期开展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和管理绩效。

四、工作目标

(一)建立税源管理新模式。各县(市、区)局和市局直属分局要结合当地实际,建立税源分类管理制度,根据本地重点税源的行业分布情况制定相应的行业税源管理标准,在全市范围内构建“以信息管税为基础,重点税源专业化、一般税源风险化、个体工商户规范化、零散税源社会化,分类管理,分级监控”的税源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管理水平。

(二)建立征管数据分析预警机制,提高税收执法风险防范能力。各县(市、区)局和市局直属分局要在纳税评估模型和风险预警指标库的基础上,结合征管日常工作,建立征管数据分析预警机制,对税源数据、征管信息质量、征管质量及其他征管数据信息开展全面的分析预警,及时发现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五、工作步骤 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组织动员阶段(2011年1—2月),主要工作内容为各单位开展动员,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重点税源管理分局;第二阶段为人员选拔阶段(2011年3月),主要工作内容为挑选或选拔分局长(股长)和税收管理员配备到重点税源管理岗位;第三阶段为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4-11月)主要工作内容为开展税源管理、建立税源管理制度、评估风险指标库、征管数据分析预警机制和纳税评估模型;第四阶段为总结提高阶段(2011年12月),主要工作内容为召开税源管理现场会,总结税源管理工作,进行现场交流。

六、绩效考核

为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比对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市局将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列入2011绩效考核,采取日常考核和实地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单位的工作开展和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对好的做法在全市进行推广和表彰,在考核中予以加分;对工作不积极、不认真、管理绩效差的根据考核内容进行扣分。

七、工作要求

(一)领导重视,明确职责。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把手”工程,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部署、亲自协调解决重要问题,分管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工作归类,根据分工,具体组织实施。

(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科学、精细、专业地管理税源,提高税源管理水平,各单位在开展此项工作中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切不可生搬硬套,真正做到管理制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提高管理绩效。

(三)加强宣传,注重服务。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对原有征管秩序的一次重大调整,各单位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要加强纳税服务工作,特别是对主管税务机关发生变化的纳税人,要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做好宣传服务工作,促进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专业小组 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中职教育专业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41-01

当前社会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而现实情况下是幼儿教师资源确极为缺乏,估计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落地,幼师教师资源缺乏的情况会近一步加剧。当前,中职学校注意到这个问题,近几年逐渐开设学前教育这门专业,而且成为较热门的专业之一。与之同时,我国也于2011年制定和实施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切要求开设学前专业的学院需要不断完善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方案,即要求各院校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研究,提高其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本文介绍一种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来为提高学前专业教学质量提供思路。

1.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优点

1.1 小组合作学习内涵的介绍

学习形式可以分为个体学习和小组式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方式来说,小组式学习更加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即将小组人员明确分工,而后相互协调,最后达成共同的目标。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较多、彼此相互支持和学习、能够明确理解个人责任及个人责任在团队中的作用,这对增加彼此信任、用于承担自身责任、提高团队合作精神都有重要意义。

1.2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应用中体现的优点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前中职教育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素质不高,学习兴趣不大。而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需要在小组学习中扮演自己的角色,这就会促使学生去主动的掌握应该掌握的东西,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将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传授给其他组员会得到很大的满足感,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原有单一的传授方式,将学习变成一种双方或者多方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这样过程是良性的循环。双向的沟通不光对学习基本知识有帮助,良好的沟通习惯对于日常生产和工作也有极大裨益。这样的交流延伸到课堂之外,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拥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三大优点。

2.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实践方法

2.1 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中小组合作学习应用情况,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分组不合理:学前教育专业中女生较多,大多数女生不愿意主动交流,在同一个小组内绝大数组员是不愿交流的女生,小组合作学习将没有办法进行;小组组员太多,目前班组人数在50人左右,如果分组对于8组,那么小组人员太多,不利于分享。

(2)教师参与程度太重:教师还保留过去那种教学观点,总想将小组学习的目标、过程和结构都设计好,所有过程在其掌控下进行。这样教师过度参与破坏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抹杀了小组合作学习中最精髓的部分。

(3)实施过程存在瑕疵: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想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倾向于积极发言的学生,对不积极发言的学生没有及时督促改进,在这种情况,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特定学生的发言的机会。

2.2 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前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1)合理分组

首先尽量将小组人员控制7个以下。其次,人员搭配上,在摸清每个学生情况后,以学习成绩、交流状况为主要依据划分出优、中、差三级,每个等级人被均匀的分到每个小组中去,以便于小组内更好的交流和沟通,也可以形成小组之间公平竞争的局面,这样能大大提高组与组竞争的积极性。分组注意还应该特别注意不要将闺蜜分到同一组中。

(2)转变观点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点,要充分认识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定位,教师在其中已经不是主导者,而是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也要转变观点,每个人都是学习中的主人,不愿意交流者要主动去改变,愿意交流者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分享。

(3)实施小组自评、组与组之间互评和老师点评结合的方式

考核学习效果是学习过程必须经历的阶段。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中,最好采用实施小组自评、组与组之间互评和老师点评结合的方式。小组自评能促进小组内部认识自我,组与组自之间的互评能从外面的角度看看自己的学习,教师的点评时为了维护整个大局,也能推动所有小组进步。

参考文献:

[1]崔永红,邱亚明.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探究[J].江苏教育,2010,(5).

[2]韩少蕾.浅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1,(3).

专业小组 篇7

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课堂讨论在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学校教育中被广泛地应用。新课程改革以来, 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也开始普遍使用这一方式。

课堂讨论的形式有多种,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它首先需要采用一定方式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小组, 由教师给出一定的话题, 学生通过查找课外资料、阅读相关文献,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一定的见解, 先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意见的阐发和磋商, 通过比较、分析和整合, 形成一致的或若干不同的意见, 并在小组之间进一步交流。

小组讨论事先往往由教师进行设计, 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扮演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讨论受阻或者偏离主题的情况下, 教师通过提供信息、进行思路点拨等形式, 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和进行适当的引导, 使讨论得以继续和深化。教师还要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则, 使讨论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公平的发言机会。学生作为参与者, 是事实上的活动主体, 小组讨论结果的呈现是全组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 小组一旦确定, 成员之间要进行密切的分工与合作, 以便有效地完成任务。

从讨论的过程和目来看, 小组讨论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1.发展思维和交往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讲授式教学, 主要是通过教师单方面地发出信息、学生一方接受信息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参与来完成, 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进行了理智的投入。同时, 教师的“一言堂”, 也使得学生在主要的生活场所——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大大减少。课堂讨论的引入, 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思考和语言表达的机会, 意见的形成、提炼和分享, 需要运用复杂的思维活动, 同时小组内的任务分工, 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此基础上, 教师在聆听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过程中, 能够了解到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 有的放矢地将讨论不断引向深入, 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接受新的刺激和挑战, 沿着正确的轨道向纵深发展。

2.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学习的自主性, 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进行思考,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学。小组讨论方式下的学习, 在讨论之前, 从解读话题, 到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分析、整合资料, 再到形成观点, 都要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始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如何理解主题?如何查找正确、全面的资料?如何分析、整合资料?如何提炼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自己的独立探索, 也有小组成员之间的共同探讨,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3.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一些灵感和顿悟往往在交流过程中的互相启发下形成。因此, 作为互动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合作学习能够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在以讲授为主的课堂上, 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对多”的形式, 加之课堂时间的限制, 客观上造成了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拥有与教师“一对一”互动的机会, 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是微乎其微。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讨论, 打破了这种格局, 为学生创造了在小组合作中互动学习的机会。

4.养成人文关怀的精神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 讨论的前期准备及讨论的过程要进行任务的分工, 如对话题不同部分资料的收集、整理, 以及讨论过程中的记录、PPT的制作等。讨论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小组最终的意见, 也是在综合小组全体成员意见的基础上形成, 体现一种民主、平等、公平的精神。在进行意见交流的过程中, 其他成员要认真倾听发言者的意见、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互相尊重的精神渗透其中。

正因为小组讨论的方式有诸多的益处, 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到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但在实际应用中, 也出现了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 如一部分同学活跃一部分同学漠然、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收获甚微, 甚至课堂局面失控。要发挥一种好的方法的优势, 往往还要以恰当的方式来使用。对于教师而言, 要合理地驾驭一种教学方法, 必然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

二、小组讨论方式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界定,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相关讨论主要集中在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三个重要方面。专业知识, 主要包括学科知识、一般教育知识, 以及学科教育知识、课程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教育政策法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的哲学、心理和历史知识;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管理、研究能力;专业情意, 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信念、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

(一) 教师知识方面

1. 讨论发生的心理机制

小组讨论是一个由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分析资料, 整合自身经验, 向同学表达自己看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不同意见的交流和碰撞, 最终调整原先不合理的看法, 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按照皮亚杰认知理论中的四个关键词——“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理解, 学生在进行讨论时, 往往是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方式, 调整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 以达到新的“平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 能够对本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较清晰的认识, 针对学生在完成这一心理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 如概念的混淆、理解的表面化等, 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在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适当的点拨, 帮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 使之正确、系统和完善, 并进行适当拓展。

2. 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

讨论的心理机制表明, 讨论本身是一种较高级的教学策略。因此, 讨论方式的运用要受到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 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少年 (11~15岁) , 即处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的学生, 已经完全具备了“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和系统思维, 此时儿童的认知趋于成熟, 逐渐摆脱了具体实际经验的支柱, 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1]处于这一阶段及以后的学生, 能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对某些话题进行有意义和有效的探讨。

3. 学科内容和跨学科知识

对于教师而言, 关于教学内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教学目标的清晰认识是基础。除此以外, 教师还应当对与所授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有适当的了解。讨论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的思考, 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意见交流对知识的理解深入化和条理化。讨论比较理想的形式是逐渐演变为辩论, 不同的小组之间围绕主题有理有据地为自己的观点作合理的辩护。因此, 讨论不同于预设性较强的讲授, 它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教师需要有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较广泛的知识基础和理论视野, 才可能给学生以合理、有效的指导。

总之, 教师需对讨论本身、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具有较宽厚的知识准备, 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合理、适当的指导, 有效地实现学生学科知识、思维能力、高尚情感的全面发展。

(二) 教师能力方面

在教师设计课堂讨论时, 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研究”能力, 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研究学生身心特点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符合教学目的、学生实际和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这种能力的养成, 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保持一种敏感性, 善于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 并能及时记录教学中的感悟、困惑和随时迸发的灵感。在实际的课堂讨论过程中, 教师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两个方面。

1. 提出“趣”而扣题的讨论话题

小组讨论通常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加以应用, 讨论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地探索和思考,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会。话题的选择既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同时又要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 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这类话题往往来源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性话题。

2. 营造“活”而有序的讨论氛围

活跃的讨论气氛是讨论得以开展和充分进行的必要条件。此处的“活”是指学生思维的活, 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 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而非表面的气氛的活跃。气氛能否活跃起来与话题的适切性和趣味性关系密切, 同时与教师是否以一种讨论的姿态与学生进行对话有较大的关联。

3. 运用“少”而精辟的指导语言

课堂讨论环节的主角是学生, 因此, 教师应当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教师的点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小组内部讨论过程中, 教师对部分小组的参与指点;二是小组之间轮流进行意见汇报时, 教师所进行的点拨和拓展。教师的点评应当既是对各小组意见的总结, 又对小组间的不同意见作以比较, 重在启发学生多角度深入思考, 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和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 教师情意方面

真正的课堂讨论是将课堂主体的地位完全地赋予学生, 教师提供适时的帮助和给予适当的指导。如果讨论只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的重复书本内容或者不加限制地随意发挥, 那么这样的课堂讨论只是流于讨论的形式,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碰撞。因此, 教师首先必须足够重视讨论本身的作用并进行精心的准备;其次, 教师能够对学生抱以期望并关注学生取得的实质进步。

1. 关注学生能力和道德的发展

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地思考,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交往能力, 在积极地自主思考和意见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进行实际运用。讨论的过程遵循公平、平等的原则, 培养倾听别人、与人合作的精神。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教师就应当考虑到这些因素, 并在课堂实践的指导中有意识地提醒学生。

2. 对每一位学生抱以较高的期待

课堂讨论是将课堂中的主动权赋予学生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一种体现。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能够放低自己的姿态, 摒除内心“学困生”“学优生”的偏见, 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观点, 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观点, 能将其作为生成性资源加以利用, 而不是流于形式地等待讨论结束, 将事先预设好的结论不加修改地加以复述。对于讨论中出现的思维混乱或词不达意、表述不清的地方, 教师能够积极地进行指点, 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思路、提炼自己的观点、规范自己的语言, 将讨论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专业小组 篇8

1.1 传统大班英语教学

根据常俊跃和倪春艳《外语专业教学加大班型的可行性研究》, 英语专业课堂可分为三种类型, 小班、中班和大班。小班通常有25个或25个以下的学生, 中班通常有26个到35个学生, 大班通常有36个到45个学生。

很多院校都采用大班教学, 但大班教学不利于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并未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学生。

1.2 小组活动在英语精读课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为弄清现阶段小组活动应用情况, 笔者选择西南交通大学大三的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男女各50名, 根据专四成绩的不同区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当问到“小组活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2%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小组活动应用的时间不够, 33%的学生认为小组活动内容十分枯燥, 14%的学生认为小组活动分配不合理, 30%的学生认为小组之间合作不够。

2 小组活动在精读课上的重要性

2.1 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起源于美国, 由John Dowy最早建立。20世纪70到80年代, 合作学习发展成为创新有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4]。刘书林等[2]也提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指导方式, 学生为了达到目的而共同努力。通过合作学习, 学生互相交流思想, 为了成功而相互帮助。

2.2 交际法

交际法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的相关知识及如何在交际环境下适当地使用语言知识[3]。

里特伍德在《交际法教学》中提出社会交际活动可通过谈话中的角色表演, 暗示和信息, 情景和目标, 辩论和讨论以及模仿活动和即兴创作实现。

3 小组活动在英语精读课上的有效应用

3.1 小组活动的建立

根据问卷调查, 每个小组4到5人最合适。划分小组时, 老师可将不同水平, 不同性格和性别的学生分为一组。对于小组分组情况, 16%的学生认为室友应分在一组, 60%的学生倾向于随机分组。将近40%的学生认为小组成员只需每月一换, 而20%的学生认为小组成员应一学期轮换一次。

3.2 小组活动的形式

3.2.1 小组讨论

因课堂时间有限, 老师不可能让每个同学回答问题, 而小组活动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参与进来。小组讨论中, 一个学生担任组长, 一个担任秘书, 一个作记录员, 一个作观察者[4]。小组长应安排整个讨论过程, 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言。

3.2.2 辩论

辩论有利于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进步。首先, 学生通过网络, 报刊杂志等查阅相关信息, 扩大了知识面而且锻炼了筛选信息的能力;其次, 为表达准确的信息, 学生需提前准备训练;最后, 辩论可提高学生的即兴反应能力。Fukuda曾做过实验, 开始30.8%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通过一段时间的辩论训练之后, 56%的学生敢于表达自己。

3.2.3 剧目表演

剧目表演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自然的英语环境。通过剧目表演, 学生可更多了解西方文化;其次, 剧本可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语表达, 学生的口语可以得到提高;再次, 剧目表演可激发创造性。对于原始的剧本, 学生表演起来比较容易。对于改编或创作的剧本, 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准备。

4 小组活动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4.1 性格的影响

“就二语习得而言, 许多应用语言学研究表明外向性格者在语言学习方面更为成功。许多研究者提出社会化的学习者更愿意交谈, 更喜欢参与课堂活动, 更能完全及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以交流。”[5]

根据问卷调查, 成绩好的女学生中, 80%喜欢坐在前排, 50%性格开朗, 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而对于成绩好的男生来说, 60%喜欢坐在中间而30%喜欢坐在后排。

4.2 认知方式的影响

中南大学的杨教授[6]谈到, 冲动型认知方式的人通过直觉获取信息, 他们可以很容易得到结论但缺乏准确性。而审慎型认知方式的人系统地获取信息, 但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得出结论。

在使用小组活动时, 老师应帮助两种性格的学生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对于审慎性学生, 老师可提供更多课堂机会让其回答问题以锻炼口语。而对于冲动型学生而言, 老师应帮助他们注意细节, 避免语法错误。

5 总结

小组活动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上使用广泛, 然而它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着眼于如何有效应用小组活动而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弄清学生对于目前小组活动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上应用的态度, 分析不同性格、年龄及认知方式的影响, 并对如何有效应用小组活动提出建议。本文可为英语教学工作者在课堂上应用小组活动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常俊跃, 倪春艳.外语专业教学加大班型的可行型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6) :25-28.

[2]刘书林, 刘春燕, 林跃武.英语教学新概念[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4.

[3]王向宁.课堂小组活动在二年级英语精读课中的运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3) :132-135.

[4]徐彬.合作学习在大学读写课中的应用[c]//外语教学法的机遇与挑战—第二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744-746.

[5]伊秀波.应用语言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4.

专业小组 篇9

“一对一”上课的教学形式多年来一直沿用, 而这种教学形式的弊端也渐渐显露出来:大量占用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 教师教学压力过大, 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 课堂教学内容单调, 学生只注重演唱技巧的学习, 而忽视了对多种唱法、演唱形式、教学方法及伴奏、弹唱等能力和一些音乐理论方面知识的学习。只强调“专业性”而忽视了“师范性”, 不适应高师音乐教学, 很难达到教学目标。而音乐小组课则不同, 课上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配合, 对演唱、教学等更多方面的知识都能得到一定的了解和学习。这样既兼顾了专业性演唱技巧的学习, 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观摩教师上课的过程, 学到教学方法, 这充分体现了师范性。所以高师音乐专业开展音乐小组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演唱方面

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以往采用“一对一”的授课形式, 从基础和普遍的知识入手, 在不断提高演唱技巧和能力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个人嗓音条件及悟性逐步培养出具有个人演唱风格的歌唱演员, 目标是培养舞台艺术家, 强调舞台演唱表演能力。教师单独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 学生被动接受。

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声乐教师, 这要求学生不仅要会唱, 更重要的是要会教, 要上得了讲台。合格的音乐教师不能只会唱, 更要会听, 要有一双灵敏的耳朵。一对一地上课, 学生只能听到教师在指导自己, 无法听到其他人的演唱, 学习受限制。

音乐小组课在高师音乐教学中是比较合适的, 是一个教师对几个学生上课, 首先找到学生会出现的共同的问题, 例如声音位置、呼吸控制、后头位置、咬字吐字等。把这些共同的问题同时讲给课堂上几个学生, 使学生都有一个正确的演唱概念, 又不用浪费过多的时间逐一讲解。教师可以从简单的基础技能训练开始, 逐步把科学的演唱方法、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然后对学生个体进行训练, 教师逐个指导, 找出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举一反三, 自我学习, 增强理解分析能力。再结合一些音乐理论知识进一步在小组课堂中详细讲解, 让学生在训练中相互观看聆听, 在教师的启发下, 相互参照、观摩, 相互评述, 取长补短。学生既可以学到别人的优点, 又可以避免出现别人的错误。学生通过这样反复多次对自己及小组同学正确方面的肯定, 错误方面的感悟, 能较快地掌握歌唱的要领, 取得较快的进步。

总之, 小组课上通过对课堂内数位学生的训练与讲解, 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调动学生积极研究,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发挥创造性, 使学习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钻研, 这样学生不但能学会专业技能技巧及歌曲的艺术处理, 同时还能学会技巧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和辅导训练的基本方法。

二、在教学方面

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演唱能力必须是过硬的, 但是会唱不等于会教。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必须会“教”。这个“教”的基本功, 是学生毕业后适应岗位要求的基本条件, 所以音乐教学法的传授在高师音乐课程中就显得非常重要。“一对一”地上课, 学生只能看到教师对自己的纠正指导, 只能看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而每个学生的特点、问题都不同, 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就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有不同的表现和解决方法。这是学生在“一对一”课堂上无法学到的。

在小组课教学中, 学生通过自身的练习和观听其他同学的练习及教师的示范, 分析教师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述, 对学生技巧课的基础教学能力、听辨分析能力、音乐思维能力和音乐表达创造能力, 以及对歌曲的分析处理表现能力的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小组课上教师逐步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 分辨出对错好坏, 教师再指导其改正缺点的手段和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对不同个体进行训练的方法, 能够悟出音乐教学方法的真谛, 使音乐教学法在小组课上得到渗透。在小组课上, 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是如何学习的, 也能够看到教师的教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特点各异, 演唱时存在的问题须单独纠正, 教师就要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同样的问题对于不同的人纠正的方法也会略有不同, 这样在小组课中学生能够把教师的讲解、范唱, 同学的改错过程看得清清楚楚, 大家互相提出问题, 共同解决问题, 也就逐步学习到了音乐教学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唱得好, 将来还能教得好。

三、开展音乐小组课有利于学生掌握多种演唱形式及积累大量音乐作品

1. 小组课有利于学生掌握多种演唱形式。

传统“一对一”的音乐课教学形式只是训练独唱的专业技能。而独唱只是声乐演唱的一种常见的演唱形式, 齐唱、重唱、合唱、表演唱等演唱形式在社会音乐活动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况且高师音乐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将要面对的是中小学生, 会遇到各种音乐活动, 如果只了解独唱形式就难以胜任今后的音乐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学生还必须熟练掌握其他演唱形式的专业技能。小组课上, 几个同学一起上课, 通过循序渐进、互相学习的教学活动, 学生的独唱水平能够得到逐步提高。同时, 教师也可以利用音乐小组课这一有利条件, 在进行集体歌唱练习时, 结合齐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等演唱形式来训练学生掌握各种演唱形式, 培养学生的组织排练音乐节目及课外音乐活动的辅导能力, 为今后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 小组课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大量多样的音乐作品。

“一对一”教学, 学生只接触到适合自己声音特点、声部属性及风格的少数几首作品。几年下来只能精雕细刻那么几首能“上舞台”的演唱曲目, 对今后“上讲台”是非常不利的。小组课能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积累尽可能多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教师在给每位学生选择和处理声乐作品时, 根据学生各自的声音特点、声部属性来决定其演唱风格, 这样学生就不仅可以熟悉、处理好符合自己特点的作品, 还能够接触到其他同学的演唱的声乐作品。这样不但学生熟悉的作品数量会大大增加, 而且风格范围也会更加广泛。

四、开展音乐小组课对学生的伴奏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

音乐课离不开钢琴伴奏, 但目前在高师音乐专业课堂上, 钢琴伴奏是不能进入课堂的。但是小组课是几个学生一起上课, 教师可以利用小组课这一有利的条件, 培养学生的弹伴奏能力。一年级的曲目并不难, 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弹伴奏, 几个人轮流弹, 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刚开始接触伴奏会觉得有一些困难, 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练习, 不断强化, 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有一定的伴奏能力以后, 再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弹伴奏和自弹自唱对学生掌握音准、把握作品风格有很大的帮助。利用小组课进行这种训练对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 高师音乐小组课吸收并保存了“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强的优点, 并突破了其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单一的缺点, 既具有了“专业性”, 又突出了“师范性”。学生学习演唱、教学、伴奏等方面都能得到学习, 全面发展。所以在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中开展音乐小组课非常必要。

摘要:声乐课是高师音乐专业的必修课之一, 高师声乐课一直沿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师范性, 影响了师范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针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特点, 一种新型的音乐教学形式逐渐形成, 这就是音乐小组课。它既保留了专业音乐教学的专业性特点, 又体现了音乐教育师范性的特点, 在学生学习演唱、教学、伴奏及学习一些相关知识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师音乐专业,声乐小组课,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张建明, 郝磊.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浅探.

[2]徐承跃.论小组课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专业小组 篇10

一、小组工作法的内涵

小组工作法并非新鲜事物, 起源于日本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企业生产质量管理, 是一种劳动和工作组织方法, 对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产生过深远影响, 后来被人们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如果在你的课堂上安排学生分组完成一个任务或讨论一个问题, 这其实就是小组工作法。小组工作法是一种能够更好的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的教学方法, 特别针对实践或需要学生亲自参与的环节。由于中职学生基础差,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有时个人独立工作很难完成一个任务, 而老师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一一指导, 在这种情况下, 合适的分组工作, 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差的学生得到了好学生的指导, 好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去指导别人。小组工作法与传统教学法比较见表1。

二、小组工作法在汽车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及实施效果

汽车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 在汽车专业课程中采用小组工作法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以《汽车构造》课程为例来介绍小组工作法的应用及实施的效果。

《汽车构造》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传统教学时, 教师通过各种教具或实物讲解汽车各部分的结构和原理, 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学效果较差。

现采用小组工作法对同样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践, 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讲解“汽车配气机构的结构与原理”内容为例, 笔者用小组工作法实施教学, 具体步骤如下:

1.教师阐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安排及要求。

2.分组:班级学生总数为40人, 每8人为一组, 共分5组。在分组时注意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男女学生比例、性格特征等情况, 进行合适的搭配组合。

3.教师发任务书, 并提出小组工作的要求。

4.小组形成后, 首先要选出小组长, 然后根据任务书进行各小组成员的工作任务分配。

5.小组开始工作:先拆卸发动机的配气机构, 然后小组内讨论配气机构的零部件名称、作用和工作原理, 以及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小组中的记录员要记录讨论的结果。

6.各组派代表陈述小组工作情况及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7.由学生评价哪个小组的工作结果最好。

8.由教师对各组的工作情况和结果进行点评, 并对配气机构的结构和原理进行归纳总结。

9.各组装复发动机。

10.清扫、整理现场。

小组工作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参与程度很高。由于设置了任务, 并且学生可以直接操作实物,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 学生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学生不但学习了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提升了他们的关键能力, 即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讨论和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以及竞争意识。

三、对小组工作法的反思和建议

1. 小组工作法是一种可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方法, 但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采用小组工作法。

使用小组工作法是有条件的:其一, 小组工作时, 各成员围在一起操作或交流讨论, 应当考虑客观条件的因素。比如, 在计算机室上课, 由于电脑台固定, 就不宜采用小组工作法;其二, 小组工作法是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配合来完成一项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 对一些必须每个人都掌握的技能, 就不宜采用小组工作法。

2. 作为一名教师, 在设计准备一堂课的时候, 要结合授课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方法很多, 每种方法都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往往是同样的教学内容, 由于学生的不同而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3.“采用小组工作法教学, 整堂课都是学生在做, 每次课就讲一点点内容, 那教学计划如何完成?

”这就是传统教学理念的误区。传统教学, 老师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 而不考虑学生能不能接收并消化掉, 结果很多内容学生都没学会。教师要考虑的应当是怎么把重要的、有用的知识教给学生, 而且要站在学生的基础上来考虑教给学生什么, 这就是“少即多”原则。

4. 在采用小组工作法进行教学时, 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小组成员要经常轮换, 不要每次都是固定的成员, 性格内向的和外向的、好学的与不好学的要相互搭配;二是要设计好任务或讨论问题, 任务或问题一定要适合学生, 具有可操作性, 任务量不宜过多, 同时要有目标性, 即设计的任务或问题应与教学有关;三是在小组工作时, 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那些不爱动手或动脑的学生, 要多鼓励和督促;四是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要有监控和记录, 便于最后评出优胜组, 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摘要:文章阐述小组工作法在汽车专业一体化课程中的应用、实施效果及注意事项。

专业小组 篇11

校外专业兴趣小组学习模式问题化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在参加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校内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虽然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很多学校推出了“走班制”“选课制”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无论如何都无法与校外的兴趣学习相提并论。学生参加校外学习可以说是真正的按照兴趣取向的学习,对哪个项目有兴趣,对哪个活动有兴趣就去报名参加学习。在校外,学生是带着兴趣而来,那么作为一名校外教师就更没有理由让学生带着失望回去。

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真正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才是真正有效的活动呢?我想这些问题是无论校内还是校外的教育工作者都在一直追寻和研究的问题,甚至在自己的整个教育生涯中都在探索和改进。

“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波利亚。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提出过这样的忠告:“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必须学会读懂学生的心灵,赏识、激活、唤醒、鼓舞学生的自信,从而实现教育的最优化。”作为教师,要想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活动目标,首先就需要教师能够深刻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特点。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以下几点共性:⑴自己的问题自己会动脑子,解决好了变成自己的东西;⑵学生表示更乐意在小组讨论中解决问题;⑶问题解决中有争议与交锋,印象最为深刻;⑷学生认为自己关注核心问题是有助于领会学习的重点。一名好的教师首先要善于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研究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读懂学生,而要真正做到读懂学生则必须做到“读懂学生的错误”“读懂学生的问题”“读懂学生的方法”“读懂学生的感受”。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营造学生喜欢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主的、愉悦的状态下开展学习,促进有效的学习。

二、概念界定

1.什么是基于问题化的学习

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或材料,通过系列的问题来推动持续学习的活动。它要求学习活动以问题的发现与提出为开端,用有层次、结构化、可扩展、可持续的问题系统贯串学习过程和整合各种知识,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追求学习的有效迁移,实现知识的连续建构。

简单地讲,问题化学习,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教学模式。

2.图解基于问题化的学习

它的概念核心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学习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并通过反思构建自己的知识。(2)学习内容:跨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可能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学科交叉成为PBL模式一大特征。(3)学习形式:强调以小组工作的形式,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来解决问题,分享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自主管理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4)学习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设置目标,自己作研究,成为独立的思考者与学习者。而教师是作为一个教练、支撑、引导学习的角色。

三、研究成果与显现

1.基于问题化学习的流程

在实践中针对基于问题化学习模式应该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

课前;在开展活动前,教师应将本次活动的教材或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仔细阅读,提前了解本次活动的主题、学习概念、清晰活动内容;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抓住活动重点,教师应该同时设计教材导读,通过明确活动目标、填空简答等形式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教师在设计教材导读时还应加入拓展阅读内容,针对活动主题联系生活实际,以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学生在结合教材导读认真学习学案以后,要求自我设计问题,以便在活动中提出,帮助促进其他学生的学习。

教材学材导读

课中:学生在活动中首先通过“我问你答”的环节,向他组提出自己在活动前设计的问题,同时也要回答他组提出的问题。通过一问一答,帮助全体学生建构本次活动的知识体系,对预习中出现的疑问和遗漏进行解释和填补;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进程,对有难度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讲解。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从表象问题向核心问题的思考,并对核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秘,发现规律,引发思考。

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次活动中自己的表现、本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这个评价不能是浮浅的,表面化的,而应该是深层次的,有思考的,要对别的小组有建设性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核心问题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特别是要能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下一次问题提供探究主题。

基于问题化学习的流程

可以说基于问题化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在课前自主研究、在课上相互交流、在评估反思的过程。

2.基于问题化学习的核心

基于问题化学习的核心在于三位一体产生有效问题,该问题应该是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以学科的问题为基础,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才能进教室,学生的问题是起点不是终点。而教师的价值是基于学生的起点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核心问题;基于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构建问题系统;基于问题系统,引导学生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通路。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所要经历的就是源源不断的自由、热情、智慧与能量所迸发的激动人心的过程。

3.实现问题化学习的有效路径

要实现基于问题化的学习,需要教师活动中充分体现问题化学习的理念,这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需要教师做好问题化学习的前期准备并回答好下列问题:(1)把一个个主题、专题建设成一个个课程资源包,具体回答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怎样程度?(2)教师理解并掌握目标分类、测量评价、课程、教学、知识、学习论……(3)如何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4)孩子们怎样学习才能更有效?(5)孩子们在自主学习时会有哪些障碍点?(6)搭建怎样的支架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克服这些障碍?同时,为了达到有效基于问题化的学习效果,教师还要从教师自身、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工具等多方面进行思考,从而真正促进有效的教学。

4.案例:学生在参与问题化学习的前后对比:

学习前的提问特点:随意性、思维混乱、缺乏归纳、“想起一出儿是一出儿”

通过推进基于问题化学习后的变化:

提问特点:有条例、学会尝试归纳、思维有条理、注重知识的建构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问题化学习的价值目标就在于实现学生自我知识结构、实现学生自我认知过程。作为教师在活动中不可能只使用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综合运用,教师应该是一位掌握了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灵活运用的大师。而基于问题化学习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教师深入研究,并在教学中加于运用。

参考文献:

[1]吴刚.《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PBL)的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安徽理工大学,2008.

专业小组 篇12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一)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关于“相互依赖”的概念涉及人们怎样影响他人和怎样受人影响。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在主观和客观的学习中成绩优异。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中,课堂小组的成功依赖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不但确保每名成员都掌握了全部信息,而且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密切,从而对个体产生正面影响。美国最著名的词典编纂家诺亚·韦伯斯特说:“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许多心理学家也从认知发展角度论证了社会环境中个体间的相互影响能够促进学习。

(二)群体动力理论。

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的理论核心是:当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均有重要作用。

二、在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及优点

(一)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社会的需要。

对于电子商务这一新兴行业,它所学习的方面包括经济、管理、营销、商务以及计算机等,学习难度大,要求掌握的技能也相当广,最终要培养出的是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2、学生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缺乏。

电子商务专业中所包含的商务营销、经济管理知识等都要求学生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能很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而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他们在家庭和学校都没有机会接受社交技能的培训。为了适应教育的社会化,培养与需要合作意识和社会技能的信息时代相一致的人才,把合作学习的理念引入职业中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1、能帮助学生有效克服理论学习的焦虑感。

合作学习之所以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感,是因为它改变了传统课堂组织结构,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为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使每位学生都有发挥他长处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自己应该宽容学生出现的小错误,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宽容他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

2、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由于商务课程的社会性和交际性,所以学习社交技能是商务营销及管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把社交技能作为学习经验的一部分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创造了人际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在相互交往中练习社交能力及与人沟通的方法,锻炼了诸如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建议、协调、管理、解释、道歉、修正意见等社交技能。随着社交技能的逐步内化,学生就能够有效地与人共事,提高学习效率。一旦掌握了社交技能,学生就可以受用终身。

3、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过去,学生往往过分依赖老师来帮助他们解决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然后他们只需用心记住一切就行。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这一局面,学生变得主动、积极,学习自主意识大大提高。

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方法

(一)小组划分评比法。

这一方法要通过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具体做法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阶段:(1)教师在授课前将学生按不同程度、不同性格以及男女学生的合理搭配分成4-6人小组。(2)教师讲授课程。(3)小组成员一起巩固掌握所学内容。(4)教师对各组学生分别抽样进行检测。(5)教师将测试成绩与学生以往成绩的相比较。(6)教师将所有小组成员的成绩归类并对获胜的小组进行某种奖励。

要避免简单根据座位划分小组,而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作能力,使得学习小组之间实力悬殊,缺乏竞争性和内部的鼓励性,如果一个小组里没有先进生这也就谈不上互教互学了。再就是在抽样检测时,尽量在各组选择层次相同的学生,以免让小组间觉得不公平。

(二)小组间协作任务驱动法。

该方法具体做法如下:(1)教师给所有小组布置相同的学习任务,每个小组成员承担小组任务的不同部分,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针对《现代商务》这一学科,可以分为:方案策划员、市场调研员、广告宣传员等,目的是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所侧重地完成不同任务。(2)各组负责相同任务的同学组成专家小组,集中智慧,共同商讨问题。(3)同组同学互教。(4)在小组所有成员学习掌握专家知识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运用新学的全部知识来检查小组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

(三)小组间经验交流法。

该方法步骤如下:(1)学生们在完成某个特定的相同项目之后,各组成员进行总结。(2)小组交换经验方法,取长补短。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创造了轻松、良好的教学环境,即严肃认真、宽松和谐、生动活泼、乐教乐学、自主、合作、探究,以促进更好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在高效率、高质量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人。

摘要:中职新课程改革的提出,顺应了新时代教育的需要。而其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极其实用的教学法,它将传统班级教学的竞争型目标结构转变为合作型目标结构为主。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交际的学习活动。在职业中学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减轻学生在交际活动中产生的焦虑心理,提高学生的交际和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上一篇:降水模拟下一篇:水墨飞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