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小组

2024-07-10

训练小组(通用8篇)

训练小组 篇1

摘要:在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 “口语小组”训练模式的积极优势较多, 对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参与度、自我管理意识、团队意识和英语语言的交流与沟通是一种有效的提升,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兴趣和人际交往能力, 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因此, 教师对“口语小组”训练应该重视, 发挥其优势, 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 主要分析和探讨了大学英语教授课“口语小组”训练, 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授课,“口语小组”,训练

一、前言

当前, 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以培养学生的听说等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通过对学生的培养, 可以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交往中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是现阶段, 我国高校的英语口语教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般情况下, 大学英语课堂的人数大概是40~60人, 但是开展英语口语教学的最佳人数是10人左右, 教师可以对课堂进行自如的掌握, 学生也能对教学和课堂讨论有足够的机会参与。 大学英语课堂的容量大,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加强“口语小组”训练, 克服大班口语教学难度大这一问题, 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二、大学英语“口语小组”训练的教学方法分析

大学口语的授课方法很多,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就是“口语小组”教学。在本科院校中大学英语课的人数是40~60人左右, 对英语的学习需要对听、 说、读、写都涉及, 但是教师的口语课实践很少, 一堂课只有45分钟时间, 在课堂上如果每个人都练习, 平均每个人需要1~2分钟, 再加上教师的点评时间, 一堂课的时间是不够的, 每个学生自己只能讲1~2分钟, 大部分时间在听别人讲, 并不能很好的达到口语训练的目的。

实验表明:人们能够记住自己听到的内容的20%, 能够记住自己看到的内容的30%, 能够记住自己阅读的内容的10%, 能够记住交流过程中自己表达的内容的70%。可见, 人对自己表达的内容具有很高的接受度, 在记忆方面也更加持久。因此, 通过“口语小组”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模式,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达到学生的口语训练言之有序和言之有理的目的, 学生在进行口语训练之前, 准备工作是必需的, 具体可以按以下分组应用模式开展教学, 可以让学生在课前10分钟做好话题陈述准备。

在每个学期开始时, 小组成员可以推选非常健谈的队友担任队长, 将纯英语的语言环境很好地营造出来。小组成员可以经常坐到一起开展口语任务组织, 首先是分工;其次是储备资料, 写出陈述稿的初稿, 并进行修改;最后定稿, 确定陈述的人选。

第一次话题方向可以根据自身专业进行陈述, 这也显示出了大学英语课的优势。综合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 不同专业的学生所讲的领域就不同。如果小组准备比较充分, 可以让说的学生的英语口语得到锻炼, 增长见识。第二次的展示话题可以自由发挥, 主题要求积极向上, 不限体裁和形式, 形式可以是小笑话、小故事、话剧、情景剧讲解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话题。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展现自己鲜明的个性。同时, 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 可以满足学生的表演欲, 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也会提高。

对于学生的口语训练, 有内容和信息等方面的要求。首先, 从内容方面来说, 讲的内容和形式要能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做到主题明确, 论据能够很好地支撑论点, 对论点能够顺利、精彩地陈述。其次, 从信息传递方面来说, 学生尽量做到脱稿讲述, 并且要声情并茂, 讲述者和其他学生要有眼神交流和互动, 发音准确, 音量适中, 发挥体态动作的作用。同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认真记录学生的展示。此外, 在小组训练结束后, 设置拍照环节, 将学生的表现进行留念记录, 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

在参与积极性方面, 教师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和督促学生参与“口语小组”训练。具体来说, 可以将奖惩机制加入其中, 通过实物对表现突出者进行奖励, 也可以在平时成绩中体现对学生的奖励, 以此提高学生对此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的平时成绩给予加分奖励, 也可以推荐这些学生参加学校的英语口语竞赛, 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大学英语授课“口语小组”训练的优势分析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 大学英语“口语小组”训练具有自己的优势, 只有将这些优势进行分析, 才能以更高的积极性开展“口语小组”训练教学。以下对“口语小组”训练的优势进行了分析。

1.“口语小组”训练能增加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在一堂课上让每个学生发言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是通过 “口语小组”训练可以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 在小组中进行分工, 组员之间相互监督, 和传统的授课方式相比, 这样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例如:一个口语小组, 有的学生负责讨论, 确定讲述主题, 有的学生负责相关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料的查找, 有的学生负责幻灯片的制作, 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观众, 这样可以使“口语小组”训练的效果更好, 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2.“口语小组”训练能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在“口语小组”中, 可以选择健谈、责任心强和能够作为榜样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小组长进行分工,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监督, 对每次活动的开展都要认真记录, 这样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一般情况下, 在做陈述展示时, 学生都会在陈述内容幻灯片的第一页写出小组成员的姓名。 在活动中如果有学生没有参加讨论, 也没有给小组做出其他贡献, 那么小组名单中就没有这位学生的名字, 这就是小组中互相监督和自我管理的一种体现。

3.“口语小组”训练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口语小组”训练最后是团队作品的比拼, 在团队中有分工, 对不同的观点要学会相互妥协。例如:在一次活动中, 一个小组中派了一个代表对他们陈述的内容进行了展示, 代表在台中央将PPT上几个国家的国花展示完之后, 忽视幻灯片开始展示讲述者自己的话剧表演, 教师对这段展示做了“所述内容和幻灯片讲述的内容不一致”的点评。最后得知,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小组成员之间的观点不一致, 小组成员更偏向于展示PPT上的内容, 而讲述者自己更加偏向于展示自己所表演的话剧。可见, 很多大学生比较欠缺团队意识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 在这方面对学生应该加强培养。

4.“口语小组”训练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沟通技巧。学习语言的最好方法是深处这门语言的环境中, 然而中国的本科院校很难做到这一点。有些学生在交流中用母语更舒适, 在公众面前用英语交流会很不自在。“口语小组”训练是在特定的人物和环境下,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将简单的问答作为切入点, 并且随着训练时间的加长逐渐增加难度, 学生能够克服害羞情绪在台上公开陈述, 教师要对学生的讲述进行鼓励, 这样能让学生树立说英语的信心。此外, 学生平时交流时, 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 如果有学生在纯英语的语言环境中说了母语, 要对其进行惩罚, 以此来督促学生多用英语表达。学生在刚开始可能会不适应, 但一段时间之后效果就会比较明显。通过自然的英语口语表达, 学生可以将大学英语中精读文章的字、词、句运用其中。此外, 如果在小组沟通中遇到不同的观点, 对小组成员进行说服的过程也可以有效提高沟通技巧。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口语小组”训练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开展“口语小组”训练有很多优势, 但也有一些问题。例如:“口语小组”训练讲述的话题大部分来自于网络, 缺乏学生自己的观点和整体感, 也很难有自己的创意。有的小组虽然选题很好, 但在内容和观点方面不够新颖。有的小组制作的PPT颜色搭配不协调, 学生不容易看清楚。此外, 小组成员也会出现意见不合, 不能脱稿讲述, 在讲述过程中和其他学生不能形成很好的互动等问题。

针对以上“口语小组”训练中的种种问题, 需要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主要的解决方法就是组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团结协作的竞赛精神, 精心准备是活动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口语小组”训练只是课堂的一部分, 也需要学生有认真积极的态度和较强的参与意识, 在这方面教师要采取措施, 可以给学生宣传口语学习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再加入对学生的奖惩措施。整个过程中, 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口语训练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内容进行评价时, 要以肯定为主, 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和正面的部分进行真诚的表扬, 对错误的地方要用委婉的方式指出, 营造出积极、轻松、和谐的英语表达氛围。

五、总结

综上所述, 大学英语的“口语小组”训练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操作也比较简单, 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中。本文对“口语小组”训练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文章首先分析了“口语小组”训练的教学方法, 再分析了“口语小组”训练教学的优势, 最后对“口语小组”训练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了阐述。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 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孔凡萍, 马洪武.浅谈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小组活动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03) :146-148.

[2]马冬梅.英语教学中小组口语活动后的学生自我纠错[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02) :131-135.

[3]丁艳雯.如何设计大学英语口语课堂的小组活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3) :66-68.

[4]李然.英语口语课堂中小组活动的设计与时效性[J].中学生英语, 2015, (06) :22-23.

[5]王晓莉, 赵华波.研究性口语教学与小组活动[J].邢台学院学报, 2012, (03) :150-151+154.

训练小组 篇2

计划一

一、训练目标

舞蹈兴趣小组是学生非常乐于参与的一个兴趣小组,活动内容与教育性和艺术性相结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形体姿态和良好的气质,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乐感。活动面向部分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坚持自愿参加和普及提高的原则,让学生在唱唱、跳跳、动动中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次参加舞蹈队的学生是一批老队员,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基本条件的不同,)所以不能要求同一标准,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软度和开度要在个人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因此,我结合我们舞蹈对的实际情况,特别做出如下的训练计划:

三、训练步骤

1、经过选拔组建舞蹈小队,对学生进行强化基本功训练,教师通过有趣的基训,使学生腿的开度和腰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压腿、踢腿、下腰等内容顺利完成。

2、当学生在地面完成软度开度的训练以后,可以进行把上规范而且简化的芭蕾训练,使孩子们的形体、姿态、腿线条、腰腿的软度、力度和控制进一步提高。

3、通过组合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基本功训练的系统性,更好的服务于平日的舞蹈之中。

4、舞蹈训练,这是使孩子们掌握、熟悉、提高表演能力和技巧的重要部分,这个训练主要解决形体、中心、控制和唿吸,因为只有掌握这些才能完成舞蹈的表演。

四、基本功训练内容

手、头颈、胯、胸肩、腰、腿等地面部分的练习:坐姿、勾绷脚、腿的外开、肩和头部的练习、后背挺直的练习、伸腿练习、压腿练习、胯膝屈伸、踢腿组合、背肌和腰肌的练习、腹肌的练习。腿的练习:前压腿、旁压腿、吸腿、压胯。身体协调训练:腰组合、头肩组合、手臂动作配合、步伐训练。活动后重点排练六一节目。

五、训练时间

每周三下午

六、编排成品舞蹈为六一联欢做准备

计划二

一、活动目标:

舞蹈兴趣小组是学生非常乐于参与的一个兴趣小组,活动内容与教育性和艺术性相结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形体姿态和良好的气质,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乐感,小学舞蹈社团活动计划。活动面向部分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坚持自愿参加和普及提高的原则,让学生在唱唱、跳跳、动动中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活动内容:

1、对学生进行强化基本功训练,教师通过有趣的基训,使学生腿的开度和腰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压腿、踢腿、下腰等内容顺利完成。

2、当学生在地面完成软度开度的训练以后,可以进行把上规范而且简化的芭蕾训练,使孩子们的形体、姿态、腿线条、腰腿的软度、力度和控制进一步提高。

3、通过组合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基本功训练的系统性,更好的服务于平日的舞蹈之中。

4、手、头颈、胯、胸肩、腰、腿等地面部分的练习:坐姿、勾绷脚、腿的外开、肩和头部的练习、后背挺直的练习、伸腿练习、压腿练习、胯膝屈伸、踢腿组合、背肌和腰肌的练习、腹肌的练习。腿的练习:前压腿、旁压腿、吸腿、压胯。身体协调训练:腰组合、头肩组合、手臂动作配合、步伐训练。

5、舞蹈训练,这是使孩子们掌握、熟悉、提高表演能力和技巧的重要部分,这个训练主要解决形体、中心、控制和呼吸,因为只有掌握这些才能完成舞蹈的表演。活动后重点排练六一节目。

三、活动时间:每周六上午。

四、活动对象:一、二、三、四年级部分学生。

教学计划:

在老师的组织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三字经》舞蹈动作。

计划三

一、教学目的:

1、学生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套路,知道基本的手位,脚位。

2、对学生要求基本功方面熟练掌握压腿、踢腿。软度不好的同学可延长时间。

3、对个别素质好的学生在技巧方面可加深一些,同时学一些简单的儿童舞蹈组合。

二、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技术,养成良好的姿态。

2、排练成品舞蹈节目,培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协调性和灵敏性。

3、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分解法、完整法、对比法、预防预纠正错误法、练习法等。

2、教学手段:影音教学、个别指导、、分组教学等。

四、教学安排:

1、时间安排。每周三、四下午的4:05—5:35。

2、教学准备。每次上课前点名,课后有记载,有成果积累。

3、不断交流和研讨。总结得与失,借鉴成功的经验,不断丰富完善,提升教育与活动的艺术,使特色更鲜明。

五、活动内容:

1、第一月首先学习舞蹈套路的基本动作,正确地掌握舞蹈的基本要领,知

道头、眼、手、脚等部位的配合。

2、第二个月要求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对个别软度不好的队员可加深练习,挑选汇报演出的节目,基本动作教学。

3、第三个月着重学习表演节目,编排节目队形,和音乐。

训练小组 篇3

一、宣传、动员、组建

由学校领导、体育教研组在教师大会上组织学习《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积极向教师宣传田径兴趣小组活动的意义、目标和任务,把活动落在实处。团队干部、班主任老师分别在班会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安全教育并讲明活动的意义,动员学生参加田径兴趣小组,确保每位学生在校锻炼一小时以上。

二、建立规章制度

根据教育规律,实施科学管理,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有利于规范学生参加训练的行为,以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舆论,促进队伍内部的自我管理,建设优良的队风。笔者主要制定了以下制度:

1. 遵纪守法,遵守学校、兴趣小组的各项制度。

2. 服从管理,积极参加训练,不迟到、不早退,有事及时请假。

3. 训练时,要吃苦耐劳,保证完成每次的训练任务。

4. 积极参加比赛,按要求完成比赛任务。

5. 在训练比赛中注意安全,并做好自身的安全保护工作。

三、训练

为了能更好地提高我校田径实力和培养更多的田径运动人才,一般在训练过程中笔者主要采取以下几点:

1. 培养兴趣。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身心地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

活泼好动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参加体育活动。但是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中学生的求新、好奇心理仍然较明显。所以教练要注意运用教法手段的多变性,充分体现兴趣小组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

2. 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时间。

根据田径兴趣小组的特点,必须确保学生以文化课学习为主,坚持课余训练为辅的原则。不要让训练影响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所以我校田径兴趣小组训练时间的安排如下:一是安排每天下午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训练时间,二是利用节假日安排运动量大、强度大的训练。

3. 制定完善的训练计划。

一般来说训练分为三步走:第一步训练养成阶段,为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兴趣。第二步为专项训练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内既要加大训练的运动量,还要安排好专项训练与素质练习的时间。第三步为比赛阶段,这一阶段的训练要在保证素质训练的基础上,加大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的时间,让学生尽快地适应比赛的氛围。

4. 训练中的安全。

田径运动各项技术较为复杂,动作难度大。在教学训练中要求的速度、强度以及量度水平高,所用的器械种类形状各不相同。为了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使教学训练顺利进行,应注意以下安全措施:

(1)教练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教学训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教学训练中要做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切不可马马虎虎,掉以轻心。

(2)认真备好训练计划,科学合理地使用教学手段及练习方法。细致地考虑训练中哪些方面、哪种情况会导致伤害事故,制订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3)认真全面地检查所需用的场地和器械,建立严格的领取送还器材管理制度。尤其要注意铅球、铁饼等带有击伤性的器材,在领取后不允许任何人乱掷乱扔。

(4)走、跑项目要严禁相互逆向行进,避免碰撞;跳跃项目的助跑跑道要平整,落地区域要松软,附近处不能放有坚硬杂物;投掷项目要特别注意安全,要在规定的区域内练习,不乱投乱掷。总之,在训练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安全,防微杜渐,做好安全保护工作,不让学生受到意外伤害。

5. 制定一个训练计划,使学生进入训练的感性阶段,并使学生了解与掌握简单的运动技术与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

以上内容是笔者近几年不太成熟的经验总结,希望与同行们共同商榷。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对业余训练工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增强学生体质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才无愧于我们的事业和责任。

摘要:<正>为进一步促进我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响应“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组建校园田径兴趣小组。笔者根据几年的训练经验,主要谈谈以下几点看法。一、宣传、动员、组建由学校领导、体育教研组在教师大会上组织学习《学校

排球兴趣小组活动及训练方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本学期,排球兴趣小组主要培养对排球运动的兴趣,学习和掌握基本姿势和移动、垫球、发球、传球和扣球等基本技术,享受排球运动的乐趣。发展体能(速度、灵敏、反应、爆发力等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业余生活方式;在练习中,学会调控情绪、磨炼意志、增强自信、发展个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二、人员组成:(条件)

1、热爱排球运动,具有一定的排球技术基础;

2、身体健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3、思想健康,能遵守校纪校规;

4、学习态度端正。

三、活动要求:

为确保活动正常有效的开展,做到计划、组织、辅导、活动内容的落实,学校从人员、时间、制度等方面加强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兴趣小组要有活动计划安排,每次活动必须严格按计划进行,并做好相关记录;

2、辅导老师要准时到岗,不早退,准时到指定活动地点,时间未到,学生不得提前脱离活动状态;

3、兴趣小组要切实加强安全教育,认真落实安全措施,教师自始至终担任指导工作,不得坐堂批改作业或做有碍于指导的事,将学生放任自流,辅导老师如有特殊情况,需事先向教务处请假,并通知到本组所有成员;

4、辅导老师要做好活动期间的常规教育和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活动场地物品保管工作,活动结束后,要安排学生打扫场地,保持场地整洁,对学生的教育要加强与班主任、家长的联系。

四、教学内容:

1、基本姿势和移动:站立姿势及滑步、并步、跨步、交叉步、跑步和综合步等基本步伐的移动

2、传球:正面传球(准备姿势、迎击球、手型、用力)

正面传球动作要领:额前击球一球距,两手张开半球状,蹬地伸臂迎击球,手指手腕反弹力。

3、扣球:正面扣球(准备姿势、助跑、起跳、空中击球和落地)教学重点:传球、扣球

五、活动时间

每周星期二下午课外活动2013、2、27、小学排球兴趣小组计划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培养和巩固学生对软式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在对四、五、六年级的队员进行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打好基础。

二、训练指导思想

科学进行训练,贯彻从小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原则,抓好身体素质、球技。

三、工作目标

争取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四、训练的基本任务,内容要求及手段

(一)提高队员的训练作风。

训练作风方面:

1、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2、严格的训练自觉性

3、严格的活动纪律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根据排球运动发展的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日常条件下开展少儿排球运动训练。

素质训练任务、内容与方法

全面身体训练,以灵敏为主。

1、灵敏练习:原地向上抛球转体180度或360度接球。

2、灵敏练习二:两人一组,互相抛接乒乓球。

3、垫上:腰腹及滚翻练习。

4、躲避球

5、手球比赛

学习准备姿势、并步、滑步、交叉步、上步。

1、准备姿势(口诀):

两脚开立同肩宽,双膝适当要弯曲,脚跟稍提脚微动,收腹重心向前移,两臂弯曲置腹前,两眼注视击来球。

准备姿势教学训练方法:

(1)讲解与示范,学生跟做。

(2)学生练习,老师指导与纠正学生错误动作。

(3)行进间听信号完成准备姿势。

(4)结合球练习。

2、并步:

动作要领:两脚前后站立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上体稍前倾,两手自然放松置于腰腹间;在此时做前脚上前一步,后脚迅速蹬地跟上成准备姿势。

3、滑步:

动作要领: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上体稍前倾,两手自然放松置于腰腹间;向左(右)滑步时左(右)脚向左(右)迈出一步,右(左)脚迅速跟上做滑步动作。

并步与滑步的教学训练方法:

(1)讲解示范。

(2)看老师的手势作不同方向的滑步和并步。

(3)2~~3人一组用滑步和并步接对方的抛球。

(4)快速移动:3米左右的距离做快速左、右滑步和并步移动。

基本技术训练任务、内容与方法

垫球:

学习正面垫轻球(运用软式排球,从徒手到结合球)

动作要领(口诀):

(1)手型:两臂伸直稍外旋,小臂相靠提起肩,两手互握腕下压,触球部位小臂前。

(2)击球动作:身体对准球,手臂插球下,两臂全伸直,前臂紧相夹,蹬地提腰抬肩,全身协调用力。(一插、二夹、三压、四送)

垫球教学训练方法:

(1)讲解示范。

(2)学生徒手练习,重点强调手臂伸直,手腕下压。

(3)垫固定球:两人一组,一人持球,另一人做垫球动作。

训练小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 年9 月-2015 年3 月收治的脑瘫合并语言障碍患儿中选取77 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中关于脑瘫和语言障碍的诊断标准[4], 经临床智力检测确诊为轻度或中度智力发育缓慢。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7 例和观察组40 例。对照组男22 例, 女15 例, 患儿年龄8 个月至16 岁, 平均年龄 (3.6±1.1) 岁, 其中轻度智力发育缓慢24 例, 中度智力发育缓慢13 例, 轻度构音障碍23 例, 中度构音障碍14 例;观察组男21 例, 女19 例, 患儿年龄7 个月至15 岁, 平均年龄 (3.5±1.4) 岁, 其中轻度智力发育缓慢25 例, 中度智力发育缓慢15 例, 轻度构音障碍24 例, 中度构音障碍16 例。所有患儿家属对该研究均知情同意,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 均行临床常规吞咽、针灸等综合治疗, 并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辅助治疗,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患儿采用专业一对一语言训练, 由专业护理人员专一对每位患儿进行针对性语言训练, 主要训练内容包括肌肉按摩、护患交流、引导患儿动作模仿、对视练习、节奏性唱歌训练以及丰富词汇量等, 0.5 h/ 次, 3 次/ 周;观察组患儿采用小组语言训练, 具体训练措施为: (1) 通过前期构音障碍检测结果, 根据每位患儿实际病情将水平相近患儿分为一组, 每组4 例, 实行小组语言训练; (2) 治疗开始时, 医师需热情接待患儿, 主动引导患儿通过语言或手势与其进行交流, 并通过欲望刺激提高患儿沟通积极性; (3) 口腔功能训练:口腔是人体器官中最重要的语言调节部位, 患儿口腔功能的训练, 对改善患儿语言障碍, 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指导患儿作圆唇、张嘴、鼓腮、噘嘴、轻咬唇齿等动作, 练习舌头在口腔内的左右移动, 锻炼灵活性, 增强患儿唇齿对口腔发音的控制; (4) 呼吸训练:指导患儿多做深呼吸, 或通过吹蜡烛、吹喇叭等多种方法引导患儿进行自主呼吸, 待自主呼吸稳定后, 可通过声带振动法指导患儿发音, 鼓励患儿正确使用声带; (5) 根据患儿构音障碍检测结果训练患儿构音水平, 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 先从单音开始练习, 之后进行词、句、段等高水平训练, 并在患儿发音过程中及时指出并纠正错误; (6) 根据患儿的训练成果和理解水平, 为每位患儿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提高患儿表达能力, 帮助患儿认识周围事物并建立二者间的空间概念; (7) 患儿各项训练项目交替进行, 每个项目训练时间为15 min, 1 h/ 次, 4 次/ 周, 连续训练0.5年, 多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 避免出现患儿哭闹现象。

1.3 观察指标

经训练后,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构音障碍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等。

1.4 疗效判定

制定该次研究中患者临床疗效判定标准[5]:显效:患儿构音障碍得到纠正, 语言障碍显著改善, 经语言发育迟缓S-S检测语言功能提高1 个阶段;有效:患儿构音障碍得到纠正, 语言障碍有改善, 经语言发育迟缓S-S检测语言功能通过2个项目;无效:患儿构音障碍和语言障碍改善均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 显效率 ( 显效/ 总例数 ×100%) + 有效率 ( 显效/ 总例数 ×100%) 。

1.5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构音障碍

两组患儿所发生的构音障碍类型主要有错误类型置换歪曲、错误部位舌根、舌部左右运动障碍以及舌部上抬障碍等。其中观察组中出现错误类型置换歪曲、错误部位舌根、舌部左右运动障碍和舌部上抬障碍的患儿例数分别为21、8、9 和11 例。对照组中发生上述各种构音障碍的患儿例数分别为20、8、8 和12 例。两组患儿中构音障碍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4.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小儿脑瘫主要是指小儿自出生后1 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 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 以形体姿势和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6], 是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 病变位置主要集中在脑部[7], 可累及四肢, 或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听觉或语言障碍等, 其中以语言障碍最为多见。语言障碍是脑瘫患儿常见合并症, 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单纯性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孤独性语言发育迟缓、智残性语言发育迟缓、环境性语言发育迟缓以及语言中枢受损等多个因素[8], 可导致患儿不能正常发音, 说话的速度过快或过慢, 或发音不准, 语句不流畅甚至出现失语等症状, 严重影响患儿健康成长。

语言训练是脑瘫并语言障碍患儿临床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性强, 其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患儿语言发展程度测定、训练目标拟定、明确沟通实用性、循序渐进训练以及不同环境之间的联系等, 对改善患儿构音障碍, 帮助其调节并控制发音, 提高语言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临床一般采用一对一语言训练, 虽然训练效果良好, 但是此训练方法容易使患儿产生紧张感甚至抵触情绪。该研究分别采用两种不同语言训练方法展开临床研究, 结果发现观察组患儿构音障碍发生情况和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脑瘫并语言障碍采用小组语言训练治疗, 不仅有效避免了患儿负面情绪, 而且能够提高每位患儿参与语言训练的主动性, 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脑瘫合并语言障碍患儿采用小组语言训练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脑瘫合并语言障碍患儿77例, 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40例, 对照组患儿实行专业的护患一对一语言训练, 观察组患儿实行小组语言训练,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构音障碍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6%, 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将小组语言训练应用于脑瘫合并语言障碍患儿的临床治疗中, 可有效改善患儿构音障碍, 训练效果良好, 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脑瘫,语言障碍,小组语言训练

参考文献

[1]张蓉.脑瘫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喉罩拔除时机的探讨[J].重庆医学, 2015, 44 (7) :948

[2]朱俞岚.康复网络下康复训练和个性化辅具适配对脑瘫患儿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 (1) :35-37

[3]张备, 孙莉敏.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 (1) :65-68.

[4]侯梅, 孙殿荣, 单若冰, 等.脑瘫共患病及其与脑瘫类型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的关系[J].中华儿科杂志, 2010, 48 (5) :351-354.

[5]赵红英, 罗佳美, 刘敏, 等.经络导平在脑瘫患儿语言障碍治疗中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 (9) :872-873.

[6]丁宇, 周兵, 陆波.家庭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的影响[J].科技通报, 2015, 31 (3) :42-45.

[7]李南玲, 徐俊峰, 张雁.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结合口服溶栓胶囊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 (2) :176-177.

训练小组 篇6

关键词:白内障,综合技能训练指导,康复,影响

白内障是老年人群最为常见的眼部疾病, 病人出现视力减退或消失, 严重影响了病人生活质量[1]。目前, 对于白内障的治疗以手术效果最好, 但仍有部分病人由于各种因素术后视力恢复不佳[2]。对于术后恢复不佳的病人目前主要通过助视器进行改善, 但存在训练和适应时间过长、病人耐受性不佳等不足, 影响了其效果[3]。因此, 如何有效提高病人对助视器使用依从性, 以改善病人视力,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已成为临床研究重点。本研究将小组化综合技能训练指导应用于术后使用助视器的白内障病人, 探讨其对改善病人应用效果的影响, 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基础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病人96例, 其中男47例, 女49例;年龄55岁~86岁 (69.2岁±6.7岁) ;所有病人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0.40 (0.22±0.10) 。病例纳入标准:所有病人术前均确诊为白内障, 具有正常的听说及阅读能力。排除其他眼部疾病人、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 以及药物、乙醇依赖者和具有精神障碍史者。利用随机数字表将所有病人随机分为综合指导组和常规组各48例, 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术后视力矫正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衡可比, 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病人均进行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病人在使用助视器后, 对其详细讲解仪器的作用及正确操作方法, 对所有病人进行相关知识健康教育, 并定期随访病人使用效果。

1.2.2 综合指导组

在常规组基础上对病人实行小组化综合技能训练指导, 具体措施包括: (1) 成立规范化培训小组:选取6名业务精湛的护理人员组成规范化培训小组, 专门负责病人综合技能训练指导, 小组所有人员均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 经过考核合格, 并于实施过程中不定期对小组人员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抽查, 以保证小组人员很好地掌握指导技能。 (2) 指导病人视力训练:对病人使用助视器方法进行指导, 分别从搜寻、定位、追踪等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以提高病人对助视器的操作技能。搜寻:叮嘱病人眼球不动, 仅靠头部移动进行阅读, 从左到右转动头部;定位:培训人员在书上指定某一字或图, 让病人迅速查找和定位;追踪:小组人员转动深颜色的圆球, 叮嘱病人由左到右、由上到下转动头部和眼球寻找目标, 并进行反复的训练。 (3) 指导病人行走训练:利用多媒体或专家讲座的形式向病人讲解定向行走方法及注意事项, 让病人掌握感觉触觉方法, 学会独行、障碍物绕过方法。同时, 对病人家属进行导盲引导训练, 让家属掌握正确的导盲方法, 以协助病人进行术后训练。 (4) 指导病人采用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合理饮食, 注重个人卫生, 让病人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运动锻炼, 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5) 成立互助小组:让情况相同或相似的病人组成互助小组, 定期开展活动, 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 让病人之间相互讲述康复及生活经验。

1.2.3 评价方法

分别于综合指导实施前及实施后3个月, 对病人自我管理、自我效能、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估。 (1) 利用中文版Lorig编制的《疾病自我管理效能测定表》[4]对病人自我管理和自我效能进行测定:自我效能包括11个条目, 自我管理包括3个维度14个条目。采用1级~5级评分法, 得分越高, 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2) 利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对病人负性情绪情况进行评估[5]。 (3) 利用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 (LVQOL) 对病人生活质量进行评估[6], 共4个维度25个条目, 采用1级~5级评分法, 总分125分。

1.2.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同组病人实施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白内障是严重危害我国老年人群健康的眼部疾病, 并有日趋年轻化趋势, 是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的第四大需日常生活照料的疾病[7]。白内障病人由于视力低下甚至失明, 不仅给病人日常生活、阅读、社会活动带来不便, 而且会导致病人生活质量降低, 同时, 由于病人不能有效感知外界环境, 会引发病人各种不良应激, 产生焦虑、抑郁及烦躁等不良情绪, 不利于病人健康[8]。对于白内障病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 大部分病人可获得较好的视力恢复, 但有部分病人视力恢复不佳, 需使用助视器以改善病人视力, 助视器是一种可有效改善视力低下病人活动能力的设备, 但作为一种仪器, 病人需要经过专业培训以掌握操作, 同时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9], 在这个过程中需加强对病人的综合干预, 以提高病人使用效果。

本研究在成立规范化培训小组的基础上, 从视力训练、行走训练、健康生活方式及成立互助小组等几个方面对使用助视器的白内障术后病人进行综合干预, 规范化培训小组经过了严格的培训和考核, 掌握了各项操作技能, 能够较好地指导病人开展训练;进行视力训练可提高病人对物体定位的准确性和灵敏性, 避免视力退化的发生[10];通过行走训练则可以改善病人定位定向能力, 提高病人独立行走的安全性;健康的生活方式则可以提高病人健康程度, 有助于培养病人良好的生活习惯, 减少对家属的依赖, 而让病友们在一起进行交流, 则可以有效地增加病人之间的互动, 效果较好的病人通过示范和讲解可对其他病人产生推动作用, 发挥“榜样”的力量, 增强其他病人康复的信心, 同时, 也有助于消除不良情绪[11]。本研究显示, 实施后综合指导组病人自我管理和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综合指导措施有助于提高病人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水平, 有助于病人采取积极的行为, 从而促进病人康复[12]。本研究显示, 实施后综合指导组病人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实施综合指导措施后, 有效改善了病人不良情绪, 这与互动小组之间的交流有关, 同时, 病人自我效能的提高提升了病人自信心, 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病人焦虑和抑郁情绪[13]。本研究显示, 实施后, 综合指导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在实施综合指导措施后, 有效改善了病人自我管理和自我效能, 减少了不良情绪, 从而有效改善了病人生活质量, 促进了病人康复[14]。

训练小组 篇7

关键词:小组合作,提高,合作能力

人际关系是门复杂的学问,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 如何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使其适应社会, 健康发展, 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南华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共计1200人, 其中男652人, 女548人, 作为现状调查对象, 因为大四学生面临实习、找工作、写论文等诸多事项, 故未抽取其作为测试对象, 其中选取大一60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研究过程中在制定问卷和测试指标时多次听取专家的看法和意见, 保障了研究的顺利进行。

1.2.2 实验法:采用两组前后实验设计, 笔者对南华大学大一的600名学生, 按照不同专业, 自然分配成12个体育学习班, 每班50人, 其中随机选取6个班为实验班, 另外6个为对照班, 教学内容为二十四式太极拳, 在教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每周均上一次体育课, 时间90min, 为期16周的实验研究, 由同一名体育教师执行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练习时间、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相同, 实验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实验结束后对两组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 并处理分析得出结论。

1.2.3 数理统计法:对实验前后调查、测验所得相关数据, 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交往好的占13.5%, 觉得一般的占68.3%, 觉得不好的占18.2%。可见人际关系不好的将近占了20%,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因年轻美貌趾高气昂而孤立;有的因经验不足或经济条件差而自卑;有的因性格原因只交结与自己性格相近的朋友, 而不能容纳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有的功利心太强, 对自己有利的就积极热情, 对自己不利的就不闻不问;有的不懂得谦让大度, 一昧斤斤计较。

从表2可以看出, 300名大学生当中, 参与个体学习组的学生实验前人际关系很好的占男生9.7%、女生6.7%, 较好的占男生14.5%、女生12.6%, 一般的占男生70.9%、女生72.5%, 人际关系较差的占男生4.8%、女生8.1%, 试验后人际关系很好的占男生9.7%、女生6.7%, 较好的占男生15.1%女生12.6%, 一般的占男生71.5%、女生74.1%%, 说明个体学习组实验前后人际交往没有多大的变化。

(p=m/n) (男161人, 女139人)

从表3可以看出, 300名大学生当中,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学生实验前人际交往很好的占8.7%, 较好的占13.3%, 一般的占73.2%, 人际交往较差的占5.0%, 试验后人际交往很好的占8.7%, 较好的占15.3%, 一般的占75.0%, 前后比较来看, 说明合作学习组试验后对人际交往有很所提高。

从表4可以看出, 参与合作学习组的大学生实验后人际交往能力中理解能力优秀的为15.3%、良好为27.3%、一般为57.3;表达能力优秀为21.2%、良好为37.7%、一般为41.1%;解决问题能力优秀为36.3%、良好为45.6%、一般为18.1%;协调能力优秀为9.7%、良好为36.4%、一般为53.9%;参与个体学习组的学生试验后理解能力优秀的为12.7%、良好为26%、一般为61.3%;表达能力优秀的为19.3%、良好为36.7%、一般为44%;解决问题能力的优秀为33.3%、良好为42%、一般为24.7%;协调能力优秀为8.3%、良好为33%、一般为58.7%。相比较实验组的学生要比对照组学生各方面进步都要大些, 从而我们可以得出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个体学习无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提高, 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各项能力,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说明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合作学习组优于个体学习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小组合作学习法减轻了大学生害羞、封闭、惧怕等心理压力, 提高了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 有效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为与人交往做好了心理准备。

3.1.2 小组合作学习法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 使每个成员都更大程度地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 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共同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合群性和适应性, 为良好人际交往打下基础。

3.1.3 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 并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3.2 建议

3.2.1 在今后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引起高度重视, 尽可能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和条件, 使体育课的学习, 既能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又能在愉快合作的环境中陶冶心灵, 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

3.2.2 在实施小组合作时, 教师应根据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特点, 考虑时代性和多变性,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过程, 把提高和发展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作为今后体育课重要的目标之一, 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现教学目标。

3.2.3 公共体育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时, 要结合合作学习理论的有关研究, 在进行分组时除了考虑学生的技能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外, 还需要从学生学习的主观幸福感、学习的态度等方面进行考虑, 使具体详细的分组方式, 成为有效实施和推进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良好途径, 以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与促进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为中心来不断探索和寻求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3.2.4学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要长抓不懈, 不能是短期行为, 还要在更多学科中进行推广, 不能只限于公共体育课堂教学, 对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建立学生生理、心理健康档案, 以便进一步观察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优势, 并且探索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的融合, 以更好地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逊.“分层-领会-合作”教学模式在排球普修课防守战术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Leung, J P, Leung K.life satisfaction, self-concept, andrelationship with parents in adolescence[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92;21.

[3]倪静芬.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师范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5.

[4]乔金珠.论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3.

[5]邵建永.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6.9.3.

[6]索红杰.魏旭波体育课合作教学对提高学生自尊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 2005.6.

[7]张林志.轮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中交往与认知的统一[J].广西师范大学, 2008.6.

[8]左健, 孙皓.小组合作0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成人教育, 2011.12.

[9]王李泽群等.大学体育教学小组合作模式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7) .

训练小组 篇8

关键词:合作性小组训练法,综合技能,强化训练

临床实习是由护生转变为护士的过渡阶段,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1]。为了使护生进入实习医院后能较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强化实习效果, 我们在实习前进行了强化护生综合技能的训练。然而, 由于传统的综合技能训练重视护生训练中的个体行为, 教学评价强调护生的个人得分而忽略了对护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因此已经不能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21世纪护理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既要具备知识、技能, 还要具备团结协作能力的要求[2]。现通过对实习前综合技能强化训练中实施合作性小组训练法的探讨, 试图说明合作性小组训练法在新的教学模式中适应现代护理教育理念和临床实践的重要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09级大专护生共10个班, 年龄均在19~21岁, 均为全国高考统招生, 学制3年, 招生入学由教务处依据入学成绩分班, 每个班的高考成绩平均分基本相同。笔者随机抽取了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1个班52人, 采用合作性小组法进行强化训练, 将其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53人, 采用传统的训练方法, 并将其作为对照组。两班护生的年龄、前3个学期考试成绩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内容与实施方法

我们的综合技能强化训练在第四学期进行, 每周4学时, 共计48学时。我们首先将根据教学大纲精心设计的10个临床案例分发到两个班, 让护生利用一周的时间根据10个临床例案中提出的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包括护理问题、护理技术, 其中护理技术涵盖了基础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对照组护生对临床例案进行思考并独立分析, 提出患者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 并对护理问题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 进而提出解决护理问题的护理技术, 并对需要实施的护理技术按照护理程序完成实验报告。实训时, 以班级为单位, 让护生根据自己在实验报告中提出的护理技术在实训中心进行强化训练, 教师巡回指导;实验组护生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每组6~7人, 选择班级中认真负责的护生担任小组长。教师首先向实验组护生说明小组训练的意义, 让她们做好训练前的准备, 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临床例案, 针对临床例案共同讨论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要应用到的护理技术, 然后自己完成实验报告。训练中, 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依据临床例案, 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强化训练, 在强化实训时, 小组内强调合作精神, 相互讨论、相互指导、纠正错误、点评不足、帮助提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求各小组长最后集中提出, 由教师回答, 教师回答时针对小组, 突出以小组为单位的指导。同时, 教师鼓励小组每一个成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

1.2.2 评价方法

在强化训练结束后进行评价时, 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以个人上交的实验报告成绩 (40%) 和参加技能考试的成绩 (60%) 计分, 两项成绩之和为个人最终得分。并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要求护生不记名填写, 问卷包括合作意识、学习兴趣、对专业技能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等。

2 结果

2.1 两组实验报告和技能考试成绩的比较 (见表1)

2.2 护生对两种教学方法的评价 (见表2)

3 讨论

3.1 符合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合作性小组训练法是一种富有创新和实效的、目前主流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实践, 强调人际互动对学生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3]。由于合作性小组训练法中的实验报告是在责任心强的小组长的组织下通过讨论完成的, 常言道“三个臭皮匠, 赛过诸葛亮”, 所以, 实验组学生提出的护理问题及需要的护理技术会更完善。由表1可以看出, 实验组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 ;实训方法又是以合作性小组进行的, 在训练过程中, 通过小组内角色扮演进行实训, 小组内强调合作精神, 相互鼓励、相互指导、纠正错误、点评不足、帮助提高, 表1中实验组技能考试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2 培养了护生的团队精神

临床护理工作既有独立的一面, 又有其协作的一面, 特别是护理急危重症患者时需要整个医疗护理团队的合作。护生实习前综合技能强化训练采用合作性小组训练法增加了护生讨论的机会, 能提高护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 小组成员共同面对问题, 共同商量解决, 激发了护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了护生的团队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由于护生在合作性小组训练中可以相互鼓励、相互指导、纠正错误、点评不足、帮助提高, 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合作性学习能创设出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 能促进护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4]。表2显示, 实验组护生在合作意识、学习兴趣及各项能力的提高方面均高于对照组, 说明合作性训练法有助于提高护生的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从而使护生更快地适应临床实习。

3.3 提高了护生的沟通能力

护理专业的特点是与人交往, 因此, 培养护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十分重要, 融洽的护患关系往往是患者配合护士实施各种护理操作的前提[5]。过去护生进入临床和社会后, 不懂得沟通技巧, 不能正确对待不同意见, 容易对学习、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合作性小组训练法能够帮助护生进入临床护士角色, 将交流沟通技巧运用到护理工作中, 通过护患交流, 护生能更准确地体现爱伤观念和护士的职责, 并且在完成护理操作的过程中, 护生的智慧与才能也能得到充分发挥, 这样不仅提高了护生的沟通能力, 也提高了护生的其他能力。表2显示, 实验组护生各项能力的提高均高于对照组。所以, 合作性小组训练法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护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 提高了护生的综合素质。

4 讨论

教学改革应该符合时代对医疗护理发展的需求, 遵循现代护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学原则。合作性小组训练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护生的主体地位, 帮助护生树立团队意识, 激发护生的集体观念、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在护生实习前的综合技能强化训练的教学改革中, 合作性小组训练法顺应了当今护理教学改革的方向, 缩短了学校教育与临床工作的距离, 使护生能更快地适应临床实习。综上所述, 合作性小组训练法是当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京力, 王玉红, 尹晋雯.强化护生技能训练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33-34.

[2]白继荣.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6.

[3]陈露.合作性学习与成人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励[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 2005 (1) :24-27.

[4]张路平.营造合作性学习情景——兼谈成人英语教学[J].成人教育, 2002 (12) :40-41.

上一篇:中医学课程设置下一篇:高层建筑火灾救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