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组论文

2024-05-28

数学小组论文(精选12篇)

数学小组论文 篇1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浪潮中, 各科的教学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 初中数学的学习亦是如此,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 初中的数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 讲究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充分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的精神。小组合作教学的模式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为初中数学的教学带来了不可小觑的效果, 那么我们可以针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一下探讨, 看看小组合作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讨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都是老师教授学生记录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节课下来老师口干舌燥学生筋疲力尽, 教学效果微乎其微, 所以就引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那么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呢, 就是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 不要去借助老师的讲解, 而是把问题与自己小组内的同学拿出来进行探讨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为数学课上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是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怎样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 教师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的参与的, 教师作为合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调控者, 要充分地做好自己的职责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地开展进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是其中的一位成员, 在小组遇到疑问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同时, 教师也是小组合作中的引导者, 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例如:在进行解方程的时候, 老师可以多列出几个方程:8x=5x-3, 7- (2x-1) =x- (x-3) ……先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几个方程有什么样的不同, 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出来解决疑惑, 最后引导学生去一步步解决这个方程,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保证小组合作完成的质量。

(二)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的意识

如何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呢, 首先老师要创造情境, 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合作学习感兴趣了, 合作学习才能更好地开展进行, 那么, 老师该如何创造小组合作的氛围呢, 就比如说在学习平均数的概念的时候, 老师可以这样举例, 咱们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是多少呢, 大家算一算, 这样, 学生就会自己成立小组, 把自己所拥有的数据结合到一起进行计算, 合作小组自然也就形成了。另外, 在小组合作中, 经常会有同学表现出不配合的样子, 因为有的人会怕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去告诉了其他人别人就会超过他, 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充分去给学生讲解小组合作的好处, 大家都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分享出来, 其实是一个共同进步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 同学与同学之间都不是敌对的关系, 都是同一个战场上的战友, 只有大家都强大了, 那么, 学习才是有效果的,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 以防学生会排斥学习小组。

(三) 合理地利用小组合作进行教学

怎么样才能做到合理地利用小组合作进行教学呢,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多么简单的问题都进行小组合作的话, 那么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很有可能失去兴趣, 因为太过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 如果特别难懂, 大家都不会的问题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话, 那么小组讨论一节课也没有能有一个结果, 学生会对小组合作失去信任, 所以, 老师要合理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太过简单的问题让个别不会的学生私下问问题就可以了, 太过复杂的问题老师一定要先对学生进行点拨,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路之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组讨论, 这样, 教学的效果才会更高。例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一般平面几何的难度比较大, 尤其是在学生对个别平面几何习题进行解题的时候, 往往是毫无头绪的, 需要往哪儿加一条线才能把这个题解出来或者是这个图形要怎么划分才能得到答案呢, 学生往往是没有头绪的, 老师可以给学生一点提示, 而不是直接帮助学生把这条辅助线给画上, 而是告诉学生可能要借助一条辅助线, 让小组内部进行讨论, 看看这条线作在哪里才能把这道题解出来。

(四) 小组之间进行激励机制

课堂上总是要有比赛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争强好胜的年纪, 老师可以让小组之间举行比赛, 看哪个小组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的任务, 给予一定的奖励, 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向他们看齐。同时, 在班里的一角可以设置一个PK台, 把每个小组的名字、口号、得分都公布出来, 这样每个小组都能关注到其他小组的动向, 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加强自己小组内部的学习。这种激励的机制, 对于小组教学来讲, 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帮助小组内部提高了效率, 节省了时间。

三、小组合作学习所带来的课堂效果

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的模式开展以来, 收获了很好的效果, 它摒弃了填鸭式教学留下的糟粕, 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老师“一手遮天”学生“一脸茫然”的现象, 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此同时, 学生成为了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在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自己去努力思考, 而不是等待老师进行讲解, 在这个程度上, 小组合作的模式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同时, 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教学的氛围融洽了, 学生之间的情谊也加深了。

总述: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小组合作进行教学的模式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为初中的数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充分利用好小组合作这个学习模式, 让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晋彦.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与实践.教育科学, 2014

数学小组论文 篇2

数学是一门主要的学科,并且也是物理学与化学等课程的基础课程,但在学校里,一个班有几十名学生,老师的授课只能紧扣大纲,着眼于全体学生,这样一来,对一些数学成绩好且学有余力的同学,就感到“吃不饱”,从而阻碍了他们数学能力的发展。我组举全组之力,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各班中选出一部分数学基础好,对数学学习十分有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兴趣小组,为他们提供一个学数学的大舞台。让这些爱好数学、钻研数学、长于数学的同学在这个舞台上表现自己,发展自己,同时也是吸引更多的同学学数学,爱数学,从而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

一:兴趣小组的组织

小组负责:教务处(具体负责指导教师的授课安排与调整,授课计划的制订等工作)

指导教师:刘晓云

二:实施方案

1: 兴趣小组学生的选拔条件

(1)思想健康、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积极要求上进;

(2)、数学基础扎实,不怕苦、不怕累,热衷于数学问题的探究;勇于拼搏有竞争意识;思维敏捷、解题速度快;学习成绩中等偏上。

(3)、学生须通过选拔赛,符合条件的方可进入学习。从中选出每班15~20人,组成课外兴趣小组。

初一初二观察筛选:由于小学到初中是一个飞跃阶段,学生变化较大,小学基础好,到初中也有可能不适应,小学不怎么好,升入初中后,随着环境、年龄的改变,可能会脱颖而出,初一第一学期教师要细心观察、分析,物色合适的人选。由学生自愿报名,最后由教师综合确定。初三强化筛选:通过初一初二的学习,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已处于稳定状态,在初一初二学年考试的基础上,选出一部分成绩优异者,进行数学竞赛系统培训,强化训练,尔后组织数学竞赛,优胜者作为初三数学兴趣小组成员。

2、择 材

要造就一流的竞赛选手,摘取炫目的竞赛桂冠,就必须要有一套理想的辅导资料。辅导教材要求浅显易懂,技巧性强,方法别具一格,也有一定的权威性。为此,我校以四个“一”为主。“一本教材”(《奥赛全解》),“一本杂志”(《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一份报纸”(《中学生数学报》),“一套试卷”(《初中数学竞赛训练卷》)。另外,再不断充实一些教材,杂志作参考,以取百家之长。

3、分 导

分散时间,分散教材,分散学生进行辅导,做到步步扎稳,层层落实。从初一抓起,在小学升入初中摸底考选苗后,即成立数学兴

趣小组,以后逐步筛选充实。制订活动计划,一般每星期一次,定时布置、检查,批改数学竞赛练习。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多询问,多督促,多鼓励,多指导。

三:兴趣小组活动方案

1、指导教师的授课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每次授课前以海报形式公告讲座课题与主讲人;

2、学期结束时,要进行专题小结,总结兴趣小组工作的得与失,为进一步搞好工作作准备;

3、各位指导教师在拿到自己的专题后,要认真研究专题内容,搜集相关资料,每讲一个专题要有专题教案,上过课后将专题教案交组内保存,作为本组的校本教研材料;

浅谈数学小组教学 篇3

关键词:数学;小组教学;合作学习

依照《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识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克服小组学习活动中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等弊端,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呢?

一、以优化组合原则进行参与活动

小学生数学合作活动要求人人参与,因而合理配置人员、达到最优化是首要条件。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我发现,小组成员间确实是很有默契,活动也有共同目标,但组与组之间活动效果差别大,有的组在短时间内就高效地完成了任务,而有的组却活动效果较差,感到无从下手。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优生与优生走在一起,调皮的与好玩的走在一起,学习基础较差的走在一起。如此一来,小组的合作就难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于是,我在学生自愿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适当应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重新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便于公平竞争。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的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效果特别明显。

二、体现民主互动

我曾在一位教师的一节公开教学中,听到学生无奈的一句感慨:“唉,又是组长。”接着,只见其情绪马上从激昂跌入冷漠,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他再也提不起兴趣了;小组活动时,他不再与其他同学配合,只是做他自己的事。从中可以感受到,授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虽说是分小组合作学习,但没有很好地分工合作,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是不行的。

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化得以充分发挥呢?首先,小组合作前要先确立活动目标,对具体的问题解决有个明确的方案,在整个小组中达成共识。其次,有的放矢,明确分工,让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资料员、记录员、发言人等,在一段时间后角色转换,使每个成员都有愉快学习的体验。最后,在教学中构建一个合理、有序、平等、情感化的合作学习模式也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给予的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必然引起学生很多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所以,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到学生当中,共同体验,淡化教师的身份,去帮助学生建立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在新课引入教学中、巩固练习过程中,可采用游戏的形式,特别是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经常开展师生对口令、猜一猜、夺红旗、找朋友等游戏,在游戏里面是有许多数学方法存在的,其中不乏趣味性、情感化、价值观。

三、把握机会,适时引放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绝不仅是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摆正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发挥其“主体”作用。而如何摆正其中关系,做到“收”“放”自如,其关键就在教师的“引”。

“引”是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得“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有趣味性的问题,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

“放”是教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解放学生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的答案,要允許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问题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是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老师置之不理,或因答案的不正确而遭到老师批评或同学的嘲笑,学生怎么能够再积极思维、畅所欲言呢?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应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教学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意义,实施策略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角”, 教师只起“主导”“导演”作用,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 自主探索学习, 获取知识, 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 有利于发展学生认知水平, 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如何进行分组合作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我们已经了解,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分组合作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合作, 提高学习成绩呢?下面我们分几个方面来论述一下。

(一) 进行合理的分组

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教学中最首要的, 也是最关键的。如果分组不合理, 那合作学习就无法顺利进行。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合理的分组呢?这就需要我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并且规定好人数。组内异质, 就是说同一个小组内, 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相同, 不能只有学困生, 或者只有优等生, 或者只有中等生, 不能都是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 也不能都是“书呆子”, 不能都是活泼好动的学生, 也不能都是内向羞涩的学生, 每一个小组都要涵盖这些学生的类型, 这样才会有交流, 有不同的意见。组间同质是说每个小组和每个小组要有可比性, 不能一个小组学生学习成绩都比较好, 而另一个小组学生学习成绩都比较差, 这样就不具备可比性了, 就无法进行组间的竞争了。所以分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此外, 在分组的时候, 要注意人数控制在4-6人, 人多了不方便进行交流, 人少了又缺乏交流的气氛。

(二) 教师适当引导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不用参与, 完全放手。如果教师不加以组织和引导, 那会使学生在分组合作的过程中无法把控局面, 也找不到适当的合作学习方向。因此, 教师要多多指导、加以引导, 才能使学生更有效的进行合作学习。对此, 课前教师可示意组长每次讨论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说, 别的学生补充说明。同时, 教师还要努力创造条件, 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 在提出问题后, 可先不急于讨论, 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 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使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又保证了生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同时,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 科学评价合作学习的过程,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 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 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前者的评价要更注重学习过程, 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 后者的评价更注重集体, 因为合作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 所以要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一节时, 按照传统的数学教学, 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作为学生来说, 他们只有毫无怀疑的接受, 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 剥夺了学生许多思考和学习发展的机会。因此可以依据新课程理念, 把这节课的情景创设改为游戏形式:“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请你计算一下搭n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呢?”

通过动手操作,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 不到两分钟, 同学们陆续举手, 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1) [4+3 (n-1) ]根; (2) (3n+1) 根; (3) [4n- (n-1) ]根; (4) [n+n+ (n+1) ]根……在学生搭建火柴棒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想到了更多的方法。不同基础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都获得了新的发展。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质疑、反思、协商, 最后明确了“用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的实际意义。

(四) 切忌将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混为一谈

不少教师认为, 三五个学生聚在一起, 围绕某一个问题你争我辩探讨一番就是合作学习。其实这是很不全面的。美国合作学习倡导者约翰逊兄弟曾经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三种“小组”形态。第一种是“假冒小组”, 虽然有讨论或共同学习, 但是大家并不热心, 课堂讨论中可能很热闹, 但实际上却互相不信服, 整体力量并未大于个人。第二种是“传统课堂小组”, 这种小组虽然大家都在一起学习活动, 但很少自觉分享、帮助等行为。只有体现了“积极互助, 同时互动, 人人负责善于技能和小组自治特征”的小组才是“合作学习小组”。所以, 小组讨论只是小组学习的外在形式之一。小组讨论并不等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本身是一种有着深刻精神实质, 丰富理论内涵和广泛操作技术的教学策略。

合作是一种品质, 需要教师耐心地培养和长期地训练, 希望我们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合作学习, 从而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义才.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之设想[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 (15) .

[2]秦泽丹.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1.

[3]王劼.小班化教育环境下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 2010 (12) .

[4]沈长福.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J].新课程:教师版, 2005 (12) .

[5]张志勇.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的措施[N].学知报.2010.

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篇5

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对于教材内容的把握与处理方面,能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等实际情况,作出适当,合理的设计,合理地运用教学资源。

尤其是马秋影那节课。“植树问题”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但在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生活原型。它原本是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而新课程教材把它放在了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中,作为普通数学的教学内容让所有的学生学习,这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掌握起来自然就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马秋影老师在课前的合理铺垫,先将本课的难点解决,就避免了很多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使一节本来很难的教学内容,一下子就得简单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最大的程度的实现。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教师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实例活动,比如卢燕老师的《照片中的数学》所选取的就是我们吉林市的代表性建筑。

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杨红老师则更是将教材中的人物与数据均改成了班级同学们的实际情况。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继续探寻知识,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更使学生渐渐感知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营造良好氛围,自主合作学习。

在教师的课堂上能明显的看到老师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和关爱,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指导和激励。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朋友,真心地帮助他们,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课堂很轻松、自然。学生在这样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能独立学习、合作探究、与人交流。教师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提出明确要求,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及时评价。

4、再有一点就是教师的教育机智很强,对于课堂上突发的种种问题处理得有条不紊。

小学数学学习小组建设 篇6

一、组内成员搭配妙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虽有这样的说法,但是有时很多人的智慧相加不一定能够比得上一个人的智慧,一个成功的小组不是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就行,想要使小组内的这些“臭皮匠”能够在合作学习中能发挥“诸葛亮”的作用,小组的划分必须有明确的依据,最好是依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每个小组都必须兼顾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这样可以方便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考虑到男女生在心理品质上的差异,也要注意男女生的比例,切忌一个小组都是清一色的男生或女生。总之尽量做到使各个小组的实力相当,这样才方便在班级中进行小组竞争。

二、小组长的选拔别小瞧

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领头羊”,小组长可以确定目标,明确分工,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这头“领头羊”的作用,有助于有序完成活动任务,缩短活动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小组长的选拔上一定要严格把关。

为了调动全班的积极性并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可以实行“竞争上岗”的制度,凭各方面的综合表现竞选组长,综合表现可以分课内和课外。课内包括课堂发言、上课表现等,课外有朗读、作业、卫生等,最关键的一点是组长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组长可以一月一换,这样现任的组长会努力保住自己的位子,而其他组员也会你追我赶,随时准备挑战。

三、各司其职分工好

组员确定了,组长选好了,组长以外的其他成员也要各司其职,这样课堂上小组才能运转起来。我们可以在小组活动中安排一个正组长,负责学习,另外,有专门负责纪律、课后作业的,小组活动时,由学习组长安排发言,负责对本组后进生进行辅导,纪律组长随时注意控制讨论声音的大小,提醒开小差的组员。这样,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每个组员都清楚自己的责任。

四、互帮互助不能少

小组内各人的素质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课上不能将所教知识全部“吸收”,这就需要课后慢慢“消化”,这时如果能有小组内的其他成员的帮忙,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小组内要建立帮扶对子,一个优等生搭配一个后进生,中等生之间则可以互相帮助。帮扶对子的二人既要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在纪律、卫生上也要互相监督。平时还可以对帮扶对子进行考核,评出“最团结小组”,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五、你追我赶向前跑

小组内的合作、团结很重要,但是合作、团结不代表没有竞争,组内和组间的竞争也是不能少的。在小组里面,除了平时结对互助外,也可以在小组里确定两人一组的“竞赛组”,即能力和技能相当的两个人为一个组,既对自身在小组内的表现进行比较,同时又对自己所帮扶的对象的表现进行比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即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让帮扶对子齐头并进。

六、及时评价促实效

初探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篇7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有利于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位学生教学的不足, 尤其是对这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互动、个体之间不同的认识、观点、解法, 通过合作学习共享这些资源, 某一方面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在这一方面表现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 达到人人教我, 我教人人的目的。

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性格特长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做到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比例相当, 在实施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定期进行人员的调整, 以保证小组间竞争的活力, 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 只有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有了交流的需要后, 才适宜展开合作学习。这时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 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我认为这样的合作才有价值。小组交流前让每个学生有准备, 如在小组交流中说哪几句话, 怎么说, 而不是毫无准备, 信口开河。在合作学习中, 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 他们发言的机会很多, 而有些学生发言机会则很少。为此, 在小组交流中, 大力提倡每个组员都能发表意见, 话可长可短。组内其他同学发言时, 要学会倾听。有效的倾听能帮助学生博采众长, 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学生触类旁通, 萌发灵感;还能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小组交流的语言教师要作示范。在小组合作时, 要求学生发言的音量要适当, 声音太响亮要影响其他组的学习, 太轻了会影响本组的合作, 以本组成员能听清楚为宜。小组合作结束, 在进行小组学习情况汇报时, 不要面向老师, 与同伴间要有眼神的交流。要合理安排合作讨论的时间, 时间过长会使学生厌倦, 时间过短又只是流于形式, 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此外, 要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 如果教师用同一种标准来评价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是不科学, 不合理的。因此, 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方式来正确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 可以通过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核心, 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 我们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契机, 选择好讨论的内容, 使讨论成为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不要泛滥, 教师必须选择好小组学习的内容, 通过自己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适合开展小组学习: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时候, 开展合作;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 而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 开展合作;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 而使学生思维受阻, 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 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 而应当及时抓住学生愤悱心理, 组织小组讨论, 促使学生思考探究, 合作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 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 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 开展合作, 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 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经常进行发散性训练, 会使学生广开思路萌发创造性思维;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 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 开展合作;教学中, 教师不能把某一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 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 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 怎么做。这样学生对规律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当学习任务较大, 需要分工合作的时候, 开展合作。例如, 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 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 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 决定谁来数, 谁来记, 然后才能合作, 显然面对这个较大的任务, 仅凭学生个体去完成, 费时费力。此时, 十分需要由小组合理分工合作完成, 学生能明确意识到这一点。因而, 合作起来必然有成效。

在教学中, 只要我们设计好合作讨论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 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就一定能发挥它的效能, 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悦的合作学习中, 知识得到充实、能力得到培养。教师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和主动探究,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理解, 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和碰撞。让学生多一点个性张扬, 少一点自我贬抑;多一份自信与自尊, 少一点自轻与自贱, 多一点自主选择与自主承担, 少一点轻信盲从与不负责任。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8

一、建立学习小组, 逐步掌握学习技巧

现在很多小组合作没有真正体现合作意义, 其原因在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不愿意聆听他人的意见, 都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又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弱, 合作意识淡薄, 因此, 想要实施小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分阶段培养学习小组的原则

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 他们对合作的概念理解不深, 因此小组训练应从基础开始, 对每个人进行分工:有人分析问题, 有人针对问题进行操作, 有人总结问题, 然后更换位置。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了解各个“岗位”并不断适应小组合作的氛围。

2.“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同, 反应能力以及接受能力不同, 就会导致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反应不同。因此, 在小组中应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3. 小组内部成员编号原则

在进行小组合作前, 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及表现情况按1~4进行编号。在讨论前教师不透露让编号为几的学生进行发言, 在讨论完毕后由教师指定某个编号进行总结, 这样在讨论过程中每位学生都会去思考, 让每位学生都有成为中心人物的意识。

4. 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原则

教师组织小组活动就是希望小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分工, 那么他们就会像一盘散沙一样, 不能体会到小组合作的意义。我班共有40 名学生, 刚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时, 他们陷入一片混乱, 对合作学习完全没有概念, 但他们对这种学习方式兴趣很高。针对我班的具体情况, 我将他们分成10 组, 并针对每名学生布置了相应的任务:2 名组长, 负责问题的组织;1 名操作员, 负责问题的具体操作;1 名汇报员, 负责向班级汇报小组的情况。在这次活动中, 每位学生都做得很好, 尽职尽责, 在这个小组中他们学会了彼此间相互信任, 不断合作。为了让每位学生可以了解各个岗位, 我也在一周后进行组内人员职责的调整, 让他们知道每个岗位都是重要的, 缺一不可。

二、仔细钻研教材, 精选合作学习内容

教师在提供给小学生小组学习的内容时, 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合作能力、认知能力进行出题。在选题过程中找一些可以发散小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题, 让小学生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努力完成不了学习任务, 必须整合整个小组的智慧才能完成。以下几点学习内容适合小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1. 实践活动内容

在实践活动中, 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些内容, 这些内容对小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都有要求, 这类活动的答案具有开放性,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具有趣味性, 这类内容是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教学中首选的内容。

2. 操作实施探究性内容

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是活泼好动的, 缺少对知识的探索力和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 因此, 在小学生小组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充足的条件进行知识探索,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动手实践掌握新知识。

3. 需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中不是要求教师对小组活动进行干涉, 而是深入小组内部去, 不断了解学生小组成员内部讨论过程, 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 从而进行下面活动的调节。

在教学生认识图形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根据身边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例如粉笔盒从不同的角度看, 会发现其形状是不同的, 那它到底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然后教师再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区别的比较, 讲解完区别之后小学生就会知道粉笔盒是长方体。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来对学生合作意识进行培养。

三、总结评价, 提高合作后劲

小组合作能够实现数学课堂高效 篇9

小组合作学习, 这不是新的名词, 很多同行都有自己的见解,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真正能熟练应用的并不多, 更谈不上高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中, 老师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组织好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不是能够有效, 关键就是看老师的组织能力和引导能力能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合作的兴趣和动力,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一合理搭配学习小组是基础

第一, 在班级里面组建学习小组时, 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 按学习成绩的优、中、差搭配, 在这基础上, 再考虑学生多方面的因素, 进行适当的调配, 从而将班级组建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帮助学生树立“组荣, 我荣;组耻, 我耻”的理念。这样学生就会把学习当作一种组内的责任感来对待,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想办法, 想点子, 争取让本组能够在每一次比赛中获胜。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 让学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 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第二, 培养好一名小组长。从小组内选出一名同学当小组长, 选组长时不能只是简单地依靠成绩, 还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能力, 特别是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如进行预习检查、组织讨论、提问同学、指挥操作等领导小组协作互助和掌握小组的秩序等, 尤其要关心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 向老师汇报情况要实事求是, 不弄虚作假。小组长就是老师的眼睛, 能及时地发现每个同学的问题, 及时地向老师汇报, 以便老师能及时地掌控学生学习的情况, 对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及时地调整。

二把握好合作的时机是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 就如水上浮萍, 落不到实处, 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 一方面会使学生无法交流, 另一方面还会造成对好学生的“垄断”,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 学生将丧失自主学习能力, 并产生依赖情绪。教学中, 当提出一个问题后, 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形成“统一”意见后, 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 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三掌握合作技能是核心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出现时, 全国上下出现了使用小组的热潮, 但在小组使用上较多流于形式, 小组内的成员只有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在说, 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地听, 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 没有自己的观点, 这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点没有理解透彻, 对别人的解决方法听不懂, 自然而然, 就无法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判断。因此, 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 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 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 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 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比如:在探讨一个较难问题时, 可以让理解较好的学生先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他同学仔细听, 思考组内的其他同学是如何思考问题, 找到自己不会的原因, 这样的小组合作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达到真正的合作。

四追求合作的价值, 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目的

在合作学习中, 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 只满足于小组形式, 就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 主动探究数学知识, 有利于集体研究, 促进合作学习。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 不能采用小组合作。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张口就会, 看起来气氛活跃, 久而久之, 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 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实行小组捆绑式评价, 树立“组荣, 我荣;组耻, 我耻”的意识是保障

好的评价制度能够促使小组合作更高效, 及时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奖励, 给全班树立榜样, 让不会合作的小组向合作有效的小组学习, 更能激发受表彰小组的学习积极性, 在班级里面建立起一个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 这样就能大大地提高班级的成绩, 并能树立学生为小组争光的意识, 提高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组合作,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10

1. 优化分组 ,提升合作效率

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考虑班内各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基础程度、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使各小组之间形成均衡的竞争力,营造稳定、和谐的学习气氛. 通常,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之原则,以每组4~6人为佳,并需确定小组长以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同时还可指定小组发言人、活动记录人等,以促进全员参与.

例如,在学习完“长度单位”后,为组织学生实际运用知识,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老师这里有许多尺子,你们每小组派代表来领一把然后完成桌椅长度的测量,看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好又快! ”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 在测量过程中,各组学生分工合作,有人专门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记录数据,有人负责用粉笔做记号等,通过通力合作,各小组成员发挥出了最大优势,顺利完成合作任务,学会了测量的方法,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2. 预 留充足时间 ,促进合作深入开展

小组合作由多人组成, 且各成员的学习水平有差别,若在合作学习时预留的时间不足,则往往容易造成仅有数学学习水平高、能力强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而其他学生则难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更别提发表意见了. 此外,时间太短也难以使学生深入探讨问题、交流意见,致使合作的质量不高,成效不大. 因此,教师应预留出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以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探讨解决之道.

例如,在每次的数学小组合作中,我都会根据合作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内容量的大小预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 对于难度较小, 不需要太多动手操作的问题会留出5-10分钟时间;对于难度较大,需要动手操作进行研究的问题,则留出12-18分钟时间. 当然, 我也会根据实际的合作学习进度、讨论激烈程度、是否出现新问题等情况适当调整时间,以促使每一名同学都有时间去思考、探讨、参与解决问题,促进合作深入开展.

3. 教师引导 ,使合作高效进行

小学生的年龄小,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不够深入,其思维方式也较单一,为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对学生加以引导,促进学生转变思路,提高合作效率. 在引导时机的把握上,教师应做到适时适当,如加强对知识重难点处的引导,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指导学生合作的方法及开展形式,等等,以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时,在与学生共同完成圆柱的学习任务之后, 我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圆锥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我适时对他们给予方法指导,如让每组学生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模型,并通过实验观察二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 进行提问引导:“圆柱与圆锥模型的共同之处在哪里,不同之处又在哪里? ”“用什么实验方法可以得出二者在体积上的关系? ”“通过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如何推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通过这种有效的方法和提问引导,学生们找到了思考和探讨的方向,小组合作得以高效进行.

4. 合 理评价 ,提高合作质量

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后,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对小组合作进行评价与反思,总结小组合作经验,探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寻求更高效的合作方法. 评价可分为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等多种方式,并结合教师的评价,达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此外,评价还应遵循正面化原则,促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评价内容应重点化,促进学生有效反思;评价还应全面化,既重活动的结果,更关注活动的过程.

例如,在每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我都会根据自己的观察,总结各小组的合作情况,对于讨论认真积极、发言正确完整的小组给予表扬;对于合作不认真、未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并提出希望. 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自评和互评,如谈谈自己在合作中的表现,为完成合作任务做了哪些工作,效果怎么样;要求小组发言人汇报本组在合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是否已解决,怎么解决的;等等. 通过合理的评价,各小组从中总结问题和经验,合作质量不断提高.

结语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048-01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重要学习之一,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做到以卜几点:

一、优化组合,强化合作

1.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

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2.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

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

3.培养学生掌握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交流,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方法 社交技能。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

二、创设问题情境,当好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设。

三、优化师生关系,当好合作者

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合作者,要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的组织、引导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平等的,建设性地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于旁观,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要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盲从。要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让学生树立“我与大家”,“我与集体”的观念。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是实施合作交流学习的关键。老师应注重在学生中培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敢于承认自身不足和虚心向他人请教的良好风尚,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四、合作交流,培养协作意识

“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于段,是开展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取了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交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五、以学生为主体,当好指导者

教师要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角色,这是新课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在指导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

六、以生为本,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1.评价原则正面化,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2.评价内容重点化,使学生反思学习的得失;

3.评价方法多样化,使学生全方面了解自己;

要实现评价方法多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①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②关注共性,更关注个性。

正如美国数学教育家舍弗尔德所提倡的:教学应主要由“全班性的讨论”和“分组讨论”这两个环节组成。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

小学数学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篇12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及其价值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活动, 这种学习活动有助于改变学生之间的竞争方式, 由原来的相互竞争转变为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学生由相对独立的个体转变为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这种学习方式也改变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由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师生互相合作学习方式, 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小学数学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 合作学习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次数与广度远不及外国的教育。我国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的。我国的教学方式一直是教师在讲台讲, 学生坐在下面听的形势。很少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通常就是权威, 教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这样大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后面的学生只是看到前面学生的背影, 也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个体对个体的互动, 是一种封闭的互动。课堂是由教师一个人控制的。而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下, 由于座位的排列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后面学生看到前面学生的背影的状况, 加强了所有学生与老师的联系, 更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不再是则很对个体, 而是群体, 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 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在我国长期的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都注重竞争, 而忽略了合作, 致使大多数学生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上, 利己行为严重, 不敢与别人交流自己的心得, 害怕别人会超越自己。正是在这种心理影响下使他们大都缺乏合作意识和与人交流的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将这种个人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 使小组内的各个成员相互合作, 形成小组与小组间相互竞争的格局。这样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学习与小组之间的和谐统一, 学习过程既要遵守自主原则又要注重个性化。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有以下过程。

(一) 明确任务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 要他们知道合作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哪些是重点, 哪些是难点。哪些需要进行合作学习, 否则小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把课桌摆到一起就是合作学习, 合作草草了事, 学生还没有得出结果便终结。实习时也听过有些老师采用合作学习的课。例如, 在教学“百分数”, 涉及8个问题, 数学教师布置任务后, 让全班分成小组合作学习数次, 每次都是同一个问题, 然后迅速就在全班让小组几个优秀学生汇报、展示, 大多数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 小组学习便告终。这实际上就是教师用了合作学习的名称, 秀了一场。这就是因为在学习前没有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更没有在小组学习结束后进行考查, 丧失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造成了课堂热热闹闹, 学生云里雾里。又如, 在教学“锐角三角形”一课中, 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 并能通过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三角形的性质的认识。把全班学生分成3人一组, 每个组员负责一方面的内容, 收集资料, 然后在小组中总结。经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 最后在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每个组的成果给予鼓励。

(二) 合理分组

分好小组, 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分组时, 如果小组人数过多, 就会造成组员分工不明确, 责任不到位, 有的学生忙得焦头烂额, 有的学生无所事事, 严重影响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认为小组合适人数一般4-6人, 并且分组时我们还应把全班好、中、差平均搭配到每一个小组, 使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整体相近。此外, 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要明确到人, 如组长、记录员、资料收集员、发言人可由每个成员轮流担当。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组织管理和纪律, 记录员负责记录, 每个组员都要做资料收集员, 负责搜集某一项资料, 小组整理好结果后由发言人负责汇报结果。小组成员之间的角色互换可以使每个成员能够在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们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分组方式, 比如为了营造竞争氛围, 我们可以尝试按男女分, 还可以按照兴趣来分, 学生合作得更密切。

(三) 加强管理, 规范合作

合作学习提倡学生互动, 需要学生多说话、多动手、多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向比较, 小组合作学习比较吵闹, 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课堂的管理。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明确合作的规范、纪律, 如果教师不注重这一点, 势必会造成一堂课气氛热热闹闹, 成了几个优秀学生和教师的表演, 大多数学生什么都没有学到。

(四) 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比如在做一些计算题时, 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 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所以教师在确定合作学习的目标时, 要充分考虑到哪些内容适合合作学习。我认为选取目标的原则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基础, 并且选取的目标能够挑战学生的智力、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另外, 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要考虑合作的必要性。因为合作学习是要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通过各个成员的合作、交流、拓宽每个组员的思路, 交流大家的心得, 使每个组员都能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 丰富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逐步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与威力。因此, 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其次, 还要考虑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努力就能够解决的, 与他们的经验、知识结构等水平相当。

(五)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原则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的参与活动, 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全面, 有针对性。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遵循两个原则。

1. 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对小组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果, 更要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前后知识技能的发展与变化。教师要对每一个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 哪怕只是一点简单的成功, 都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 使学生明白自己得到教师的肯定, 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使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习, 共同解决问题。

2. 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以小组的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 这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应该关注个体的发展, 毕竟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形式。教学是为了学生个体的发展, 它只是为了个体发展而服务的。因此我们对小组合作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检查小组集体做出的成就, 二是要关注小组每个成员具体工作的完成情况与表现。总之,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把课桌椅摆在一起, 不是什么科目、什么内容都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否则只能是热闹的场面, 无效的学习。

上一篇:大型群众体育比赛下一篇:细节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