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小组

2024-09-20

有效小组(精选12篇)

有效小组 篇1

在教育改革盛行的21世纪, 小组合作课堂模式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之一。所谓“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小组合作的课堂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倾听是保障学生高效交流与合作学习的重要中介, 笔者就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倾听, 进而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课堂模式作出尝试性的探讨和阐述。

一、设计教学情境, 讲究生动的语言艺术

学生的参与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之一, 有些学生看上去坐的端端正正, 实际上却并没有认真倾听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其他同学的发言内容, 既无法融入课堂氛围中去, 也丢失了思考和交流的宝贵机会, 久而久之自然就违背了语文教学本身的旨意。所谓“情乎于辞”,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讲究生动的语言艺术, 在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时候, 把学生的心思拉回来, 完整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我的母亲》为例。显而易见, 这是一篇赞颂母爱的文章,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作者极富表现力的语句中感受至高无上的母爱。在课堂导入环节, 鼓励学生主动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 让听的同学思考并记录别人故事中母亲的特点。完成之后, 通过播放班得瑞的轻音乐《追梦人》来创设阅读的情境, 教师先以身作则, 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的第一段, 争取把学生带入空灵的背景声所创造的阅读氛围, 保持住学生刚才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故事时感恩的情绪, 然后鼓励学生轮流朗诵后面的段落, 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对朗诵者的朗诵效果进行记录, 待朗诵完成之后对其进行评价, 不同学生可以朗诵同一段落, 并对他们的朗诵效果进行对比。如此一来, 不但把语文课变得生动, 而且能够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 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丰富课堂活动, 激发浓厚的倾听兴趣

初中生的思维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 如果语文课堂不能够吸引他们倾听的兴趣, 就会出现心不在焉、想入非非等诸多现象, 尤其是在后半节课的时候, 学生的学习精力已经出现一定的疲乏, 而无法与教师进行互动, 更不可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 要保证学生倾听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课堂模式, 丰富课堂活动, 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倾听兴趣, 避免“不爱听、不想听”等情况的出现。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为例。该课程的重难点在于文言文阅读和虚实词的理解与掌握, 内容相对繁杂和枯燥, 因此, 学生在接近课堂尾声时肯定会缺失倾听的耐心和兴趣, 这样不但会影响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而且也难以实现小组合作课堂模式的有效性。因此, 教师在这时候就需要想方设法丰富课堂活动, 如“大家小时候是不是也跟作者一样, 做过作者描述的那些有趣的事情呢?现在我们请一些同学上来表演一下好吗?”在教师的鼓动下, 积极的学生就会上台表演, 这样就把其他同学的兴趣都带动起来了, 教师可以趁机进一步鼓励学生, 如“台下的同学要认真看和听哦, 评评台上哪个同学表演得最好。”这么一来, 学生倾听的兴趣就都被激起来了, 既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有效倾听的习惯的目的。

三、挖掘学生评价, 强化持续的高效训练

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学科, 可想而知, 语言能力不能一贯地依靠教师的灌输式教育来实现, 需要学生自己在认真倾听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自己组织语言并发表观点。另一方面, 教师只有在充分挖掘学生的评价的基础上,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 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激励, 强化持续且高效的倾听训练。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伟人细胞》为例。该课程的重难点在于体会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旨, 因为它是一篇生活气息极为浓厚的小说, 故事情节妙趣横生, 主题虽深刻但并不让人费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可让学生自由阅读。在课程导入环节, 鼓励学生先想想自己所知道的一些伟人的故事, 听的同学作适当的记录并总结伟人的特点。接着, 鼓励学生自由阅读, 如“这是一篇很有趣的小说, 同学们分成四个人一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给组员听, 组员在听的时候记录朗诵时出现的错误, 或者写下自己觉得更好的朗读方式, 等一位同学读完之后对他作出修正和补充。最后每个小组都要派代表上台口述小说情节。如果口述的同学能够附带动作表演, 我们后面给予他鼓励好不好?”为了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特点的掌握并能完全地各抒己见, 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辩论赛, 正方赞成贾里的做法, 反方反对贾里的做法, 同时, 评委也由同学来担任。这样就创造了一堂参与性的高效课堂。

随着小组合作模式在课堂上的应用, 学生在倾听能力上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实现。教育改革新时代要求教师能够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 相应作出课堂教学模式上的改变。诚如前文所述, 教师务必要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丰富课堂活动、趁势挖掘学生评价, 通过学生培养有效倾听的能力, 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课堂模式。

有效小组 篇2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目的是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单向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在优势互补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我校现正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听了视频材料后就学校提出究竟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效?就着这个问题,我反思几点:

(一)明确适度任务,安排适量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组协同探究的过程。

1.对开展合作学习的条件进行充分的考虑。明确的学习任务是探究的先决条件,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之前一定要有具体的学习、探究内容作指向。

2.对提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要充分考虑。以往在视导过程中,经常发现有的老师,不管提什么样的问题,都让学生交流讨论,有些问题在课本中能直接找到现成的答案,也让学生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口头语,这种合作是无效的。凡是要求进行合作学习的问题,一定是学生通过自学或个人思考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是不能全面、完整的得出答案,需要发挥小组力量进行讨论、完善的,这样的问题才有合作学习的价值。

3.要把握问题的难度。在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学习形式时,探究的问题不宜过难,否则会启而不发,无从下口;随着学生合作技能的增强,逐步提升问题的难度。

4.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作保障。因为合作学习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积极主动地操作、探究、分析、补充和归纳的过程,没有时间保障,无法有效合作。那么完成这一过程给予多少合作时间合适,要根据问题的量、难度、深度等因素正确地估计。合作时要保证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时间过短易使刚刚展开的合作交流戛然而止,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觉得没了头绪,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兴趣;合作时间过长,学生无所事事,纪律松散,也会影响合作效率。因此,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上,不仅要甄别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交流过程中所用的时间,要合理安排时间。

(二)教师参与,小组合理分工

1.教师的作用: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调者,应当积极地加入到活动中去,真正发挥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作用。当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融入各小组倾听,和学生共同探讨,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及认知的过程。当学生的争论偏激或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和点拨;当学生的讨论受阻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帮助学生采取更好的措施和方法解决问题,然后继续引导深化,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2.科学分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个体活动,而是一种群体活动。科学地分组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一个班级的缩影,力求使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性别、性格特征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小组成员一般以4~6人为宜,并且可让每个小组为自己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如“智慧”“勤奋”“必胜”等,从而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小组成员间要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个学生承担一种特定的角色任务,人人都有活干,没有旁观者。在合作中小组长可由教师指定,也可实行自主承担,轮换负责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指挥,获得管理、学习的机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在角色互换中,也学会了服从与尊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奠定基础。在组长的安排上,开始可以由任课教师指定,既要在本学科学习能力和成绩方面有突出表现,同时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对小组长任课教师要提前进行培训,作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定期向组长了解组内情况。待大部分同学适应合作学习模式后,再开始实行组长轮流制,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三)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基础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一提出合作探究的学习任务,马上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其实这种貌似热烈的合作活动,由于少了独立思考这一前提,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未启动,因而很难进入实质性的学习交流活动之中,尤其是一些中、差生则更是“交流”的旁观者。因此我认为,在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前,应根据合作的任务,先留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见解后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也可避免在合作过程中由组内优等生唱独角戏,合作学习仅仅流于形式的现象,进而增强合作的广度、深度,加强组内的凝聚力,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

(四)注重合作学习的评价

1.建立一种多元的评价体系,促进合作者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评价的方式,有个人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这几种评价可以多重组合,共同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作用,但我认为小组自评与同伴互评非常重要,因为这种评价体系关注的是学生团体合作意识与合作成果,有利于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格局的形成。

2.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内容有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个人对小组的贡献;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凝聚力的体现;能力的生成等。在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中,我们虽主张以学生评价为主,但教师的积极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忽视,特别是在学生对合作的技能尚未掌握的时候,教师的评价更具有导向性与激励性。

3.评价的主体:在评价时教师应注意到评价对象的变化。在语言的表述上应该是“他们”或“你们”。要求学生在汇报时表达的也是“我们小组”的意见,而不是“我个人”的意见。当一个小组代表交流后,教师要征求其他小组的意见,而不是其他同学个人的意见,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只安排一名代表发表全组的观点。这种做法也要提前让学生了解,这样在交流讨论时,每个同学为了本组的荣誉,一定会积极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丰富、完善自己的答案;另外教师在提问小组代表回答时,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可以让小组自己派代表回答,这样由小组选出的代表一般是生物学习不错的学生,能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学生慢慢熟悉这种学习模式后,就不能每次都由组内自定的代表回答,这样可能会出现一般倒的情况,就是每次都是好学生回答,其他一些基础差的同学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利于开展互帮互学。此时可以由教师指定代表代表小组回答,回答情况与本组成绩挂钩,这样在合作时每个同学才能动起来,成绩好的同学能自觉、耐心的帮助成绩差的同学,达到小组整体进步的目的。

4.开展小组竞争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凝聚力和动力往往就要靠小组竞争,当然这种竞争是在和谐氛围下展开的。对我们长期教学来说,竞争不要仅限于一堂课,可以延伸到一学期,当然每一次小组活动都要有所评价,使暂时落后的小组会在下次合作学习时有赶超的机会和动力。采取什么样的竞争形式比较合适,需要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开动脑筋,切忌不要仅关注竞争的形式,开展一些对高中生来说颇为幼稚的竞争活动,这样会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学生自身也会觉得很可笑。以往在省级优质课评选时,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关注形式,搞一些适合低年级小学生的竞争活动,显得很可笑,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我们要求大家开展的合作、竞争一定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为提高教学效率这一目的服务的,而不是给别人看的,要务实,千万不要务虚。另外,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展开的小组竞争,虎头蛇尾,活动结束后没有对小组合作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长此以往,小组竞争的热情会降温,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刚才说了每一次活动后必须给出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表扬表现好的、特别是有进步的小组,适当敲打一下表现不佳的小组,鼓励他们在下次学习中迎头赶上。对小组合作结果的总评可以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计入学生的个人档案。这个做法要提前告诉学生,适当增加压力,从而增强学习动力。每周或每两周公布

一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总成绩,起到中间调控的作用,督促大家不断进步,不要出现松懈现象。

(五)加强对学习效果的监控,真正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有效小组合作模式探究 篇3

关键词:疑是基础;思是过程;用是目的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29-2

随着新课程改革,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何种学习方法,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牛津教材起点高的特点,特开展小组合作“疑——思——用”教学模式,我有幸成为该模式实验小组英语组的一员,通过理论学习、中期实验课的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疑”——质疑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基础、前提。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是教师导学的重要依据,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疑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气氛,为课堂的小组合作作好铺垫,笔者主要通过两大过程来完成。

1.预先设置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最基础的知识,如Unit 4 Reading the Ghost in the park,我列出了几个最基本的单词和词组,让学生到书本上先找,在课堂五分钟时间内,通过“比一比,赛一赛”让学生回答,由于此问题较简单,95%以上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进来,让他们站起来回答,得到老师的表扬,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2.通过多种提问方式来促进学生设疑。

A.创设情景巧妙提问,提出问题的技巧关键在是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做文章,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因而,我多创设情景巧妙地进行诱导,引导学生心理上感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我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疑,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空间。

B.重点的“疑点”穷追不舍,对于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重要语言点、句型、话题,教师应多设问题,强化训练,使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一步到位,引导其思维深入发展。

C.积极策动学生质疑。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置疑,引诱质疑,”这样比教师自己设计问题更为有效,作为一名有新理念的教师,应该舍得下功夫,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真正使学生从被动、依赖的学习方式向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转变。

二、“思”——小组合作活动的精髓

思是“疑——思——用”的主体,思是解疑的过程,思是疑的升华。知识是学无止境的语言,更是变化多端,这要求学生达到一定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会对“疑”通过多种方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比比赛赛等解疑,在解疑的过程中同时也就完成新授内容。如在Unit 4, Reading中从一个单词的发音到一条语法规则的掌握,从一个问题的解答到一篇文章的理解,教师都应把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留给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思考而理解学习内容的体验,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快乐感。如果过早地把答案告诉给学生,实际上就是人为地终止了学生的思考,从而导改学生产生惰性心理,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Reading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所选的阅读材料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在阅读文章之后都安排了一些形式活泼的活动,所以我完全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活化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加强理解。

小组合作是我在课堂上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的主阵地,以组的形式展开学习,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语言交际,使每个学生都有开口、说话、解疑的机会,尤其是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太敢在班上讲话的学生,小组活动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舞台。

师生课中“互动”或许课堂会显得“乱”一些,但这种乱是积极的表现,是活跃的表现。教师把教学任务通过“思”这个过程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信心增强了,积极性、主动性也随之增强,效果自然明显,课堂中“互动”教学的总的原则是:学生能自己说的,自己归纳的,教师绝对不说;学生能自己做的,教师绝不代办;学生能自己找出答案的,教师绝对不加指导。如让学生描述My room,首先,教师把学生分为两人一小组,以小组形式展开此项活动,一个学生在描述,他的partner根据该生的描述把位置图画出来,再由其他同学评价。这样一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用on the wall, under the desk, behind the door等来表达,学生的参与率与积极性就高了。再如在牛津英语Unit 3教giving directions中,先让学生把座位摆放成street,分布好shop,station,hospital,school等预设目标,让学生找好合作伙伴,一个asking the way,另一个giving directions。这样一来,学生ask and answer的频率就高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在不断的practise中反复操练该课的词汇和句型,无形之中,对老师新授的知识,学生也就能运用。

三、“用”——小组合作功能的体现,也是对疑和思过程的检测,更是对学生能力的再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景,运用录音、幻灯、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手段,借助于情景、声音、音像、人物表情、动作等多种形式输入的信息,同时刺激学生的眼、耳、鼻、口等感觉器官,让学生置身于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把自我评价作为“用”的一部分,每课时、每单元结束时,抽出5~6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自我评价,如单词掌握的情况、方法的运用、出现的问题、参与活动的意识、值日情况、回答问题的情况等,都可作为用的检测,对于自评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那些自评欠佳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反思,不断进步。每位学生的进步、成功都依赖于小组中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这样就突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的作用,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在学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爱、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发展了学生积极向上、民主科学的良好心理品质,也有效地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如在Unit 4 Reading中,最后,我给出书本Reading有关的提示语,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当堂完成一篇作文,同学们马上寻找合作伙伴,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当堂演说,赢得同学们的阵阵喝彩。

如何有效开展小组讨论 篇4

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首先要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将学习成绩好,责任心强,善于与人沟通,且乐于助人的学生选作小组长,由小组长召集组员学习、督促学习过程、检查记录组员学习情况等。再根据学生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对学习小组灵活组合,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更有利于学生之间愉快地进行合作。力求小组之间能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让学生自行探求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和创新者。

二、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

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讨论习惯,合作就是空谈。因此,教师应利用小班人数少的优势,切实做好对学生良好讨论习惯的培养。

1. 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又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学生只有在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讨论,才有可能达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以及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因此,在讨论前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否则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学生应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 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的习惯

在小组内交流时,要多采用轮流发言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经过相互探讨,集思广益,解决疑难。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先搁置起来,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提出,老师进行点拨。学生在交流中应认真倾听,注意力集中,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仅要肯讲,更要会听,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同时,必须轻声交流,不影响其他小组。

三、成效评估、激励为主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5

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要教会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为他人交流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我在平时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合理分组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我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3—4人,并给每人编上合适的号码。(注:每组组长为1号,记录员为2号,依次类推)这样做能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我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实施动态分组教学。

2、明确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须达到以下几点:一是学会中心发言,能清楚表达本组的观点;二是学会积极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三是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看法,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四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五是学会求同存异,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

3、合理评价

平时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我一般把握以下几点:(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4)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意从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自我评价为主逐步过渡。另外,我们可以定期进行诸如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

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篇6

关键词:化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面对新的课时、新的教材、新的课标,如何创新课堂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摆在每一位化学教师面前的课题。新课程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使学生“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下面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分工要合理

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中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然而,在小组合作实施中,特别是小组讨论中往往出现学生只顾自己发言,忽视或缺少聆听其他学生讨论的现象。甚至一些学生不参与讨论而在“闲聊”,始终难以进入讨论状态。

针对这种现象,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因素,采取小组角色分工。如每个小组可设一名讨论小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每位成员的成果并向全班同学汇报……这样让小组每位成员都有事可做。此外,对小组成员的角色可经常转换,这次讨论的报告员有可能就是下次讨论的记录员。这样,学生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全面锻炼能力。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课题时,可按照以下流程展开,首先创设问题情境:(1)多媒体演示:木材和煤的燃烧情境;(2)由某小组学生负责演示实验:密封容器中白磷燃烧前后质量不变;(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发生变化吗?其二,让小组进行实验探究:(1)实验探究: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气球胀大前后的质量变化;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质量变化;(2)交流讨论:由小组汇报并展示各小组的现象和结论;(3)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由此可见,无论是小组还是全班交流,均須要求学生注意倾听,要求学生记录别人发言的要点,有时让学生起来复述别人发言的要点或别人的观点并作出评价。这样学生才会投入其中,不会发生“闲聊”等现象。

二、保障学生有充裕的独立思考和参与讨论的时间

在小组讨论前,一定要给每个学生预留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发言,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按讨论题目写发言提纲。这样,在进行小组讨论时,他们就会有话可说了。试想: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怎么可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呢?如在《质量守恒定律》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在做镁燃烧后质量有何变化的实验探究时,我们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汇报,学生的意见一般是:(1)(小组1)认为:变大。因为镁燃烧时与氧气化合,生成氧化镁固体。依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故镁燃烧后的质量变大。(2)(小组2)认为:我们想也是变大,但我们做出的结果是质量变小,究竟哪里出了问题?(3)(小组3)认为:我们的结果也变小。(4)(小组4)认为:我发现了,埚钳上沾有白色粉末,这部分氧化镁的质量没有称量……不少异常的现象以及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被一一揭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老师课堂的驾驶能力。可见,在讨论和汇报成果时,应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确保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议论,让每一个小组都能将本组讨论的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

实践证明,在化学学习中,只要给学习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参与讨论的时间,合作学习自然就能讨论出深度,讨论出成果,讨论出积极性。

三、小组结构的组成形式应多样化

学生知识层次的差距,参与的积极程度不同,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我们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与小组之间往往是按座位就近搭配分组,很多老师还特别注重好、中、差搭配结合。这样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往往就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是依赖的、主从的关系,即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就成了小组的主帅,自觉不自觉地包办了一切,代替了一切,而那些学困生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附庸,甚至一言不发,即使发言,不是语无伦次就是不着边际。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肯定是很不理想的。

为此,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如结构分组: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它适合小型的分量不重的学习任务,比如平时化学的单元预习、研讨可采取该方式;自由分组: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它适合选择多种内容的活动学习,比如在开展化学研究性课题学习时可采取该形式;同质分组:分好、中、差生组,它适合分层教学,针对好、中、差生的程度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开展化学学习小组竞赛时可采取该形式,竞赛时可选取不同层次的题目,采取不同类型选手作答,使各类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异质分组:优、中、差生混合编组,它适合优生带动差生,比如在化学复习过程中可采取该形式。

四、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参与性差是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总体而言,主要应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1)学会搜集资料;(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3)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让学生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的情感。

五、对小组学习进行及时、科学的评价

建立以小组为基础的积极的评价制度,能够激励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学习评价的新境界,把眼光洒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把个人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开展小组的学习竞赛。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且作为首要条件,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整个评价的重心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总而言之,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就一定能够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若干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祖浩.关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若干问题[J].化学教育,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03-06.

(作者单位 广东省恩平市鳌峰中学)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篇7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畅所欲言, 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学习, 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下, 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取长补短, 从而产生1+1大于2的合作教学效果。长期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健全学生的人格。但是, 目前课堂中一部分合作学习存在一些问题, 合作学习的效率较低。多数讨论、交流仅停留在形式上, 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 常见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教师把在课前准备的几个问题抛给学生, 让前后桌的若干名学生临时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然后各个小组各推荐一名发言代表来汇报学习成果。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常常容易使课堂秩序混乱, 学生七嘴八舌, 教师无法对场面进行调控, 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一定的探讨价值, 有的学生甚至谈论一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 忽视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使合作学习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如何让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个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的问题, 需要教师在许多细节问题上多下工夫, 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有效分组

如何分组、怎样分组对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帮助, 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是按性别、按性格、按能力、按兴趣爱好还是按座位次序来分组?

每个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与优势, 有不同的潜能, 合作学习大多采用异质分组, 既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 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 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 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异、组内异质。它为小组成员间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 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每个小组之间既是独立的个体, 又是一个整合的整体。

二选好组长

大家都知道“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这个道理, 选好一个小组的组长是首要条件。一个小组顺利而又有秩序的自主学习, 小组内的小组长要慎重选择。小组长一定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总体把握上, 要遵循一个原则, 那就是要“服众”。

“选举”方式应由小组成员自己选出代表。这样选出的组长能得到同学们的公认和信任, 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 必然会努力做好。对其他同学来说, 也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随着小组的不断变动, “代言人”也在不断变化, 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而成为小组内的组长,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中获得成就感, 这对自主合作学习尤为重要。

三合理分工

在教师组织合作学习过程中, 经常出现当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的现象, 小组内每个人都在发言, 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不能认为组建了合作小组后, 学生围坐在一起, 进行简单的议论, 就会产生合作效应。而是组内成员应有一定的分工, 每一位学生都有“活”干, 而且要轮流担任, 增强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四教师指导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 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密不可分。教师不仅是课堂的掌控者、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课堂的组织者、合作的参与者和学习的帮助者。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有能力解决随时出现的意外问题和有效问题。合作学习的实效, 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远远不够。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前瞻性, 能预测在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状况, 并能灵活地处理和有效地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要参与讨论、探究、交流, 需要以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认知能力作为支撑, 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 就直接参与合作学习, 那么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只有让学生在自主、轻松、和谐的气氛中互相讨论, 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能力。

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篇8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与优势

第一, 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在学习任务下达后, 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

第二,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自学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传统课堂上, 授课方式过于呆板, 教师讲、学生听, 教学气氛沉闷,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合作学习教学中, 教师布置完任务后, 在一边旁听 (观) 、指导、帮助或纠正, 学习气氛显得更轻松, 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彼此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 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从而促成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进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 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 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习环境更为宽松, 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 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动手实践, 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 提高了学习兴趣, 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与搭配

理想的小组人数是4~6人。因为小组工作的目的之一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发表不同见解、提出不同意见,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如果人数较多, 时间有限, 那么学生发言的机会就会减少, 甚至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人数过少, 又会减少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因此, 为了让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又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小组人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4~6人最合理。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 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在学习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 使各小组的学优生、中等生、学差生合理搭配, 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与问题设计

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差, 如果每个问题都要靠小组合作来完成, 一部分学生就会产生“投机”心理, 认为我不动脑筋也没关系, 反正有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久而久之, 就会产生依赖心理, 丧失独立思维的能力。

有的教师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 随意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实际上简单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太难的问题, 学生完成不了, 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布置小组学习任务, 问题难易要适度。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布局

任何学习都离不开思维活动, 要想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应该把独立思考作为合作学习的前提。有的教师为了表示讨论得“热烈”, 一开始就要求发言、讨论, 好像自己的学生成绩好、素质好, 不需要思考, 照样合作交流得“很顺利”、“很成功”。其实, 这不是有效的小组合作, 只能说是毫无意义的学习形式。

教师是小组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首先, 应让学生独立思考, 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进行讨论与交流, 使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审视、评判自己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 从而感受集体智慧、体验集体合作的乐趣, 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的优势。其次, 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思维空间,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 让思维能力弱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发现其中的问题, 并且有所感悟, 找到符合自己思维方式的解决方法。同时, 也要让那些思维能力强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从中能提出多个问题, 或对某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办法和途径。这样, 确保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 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保障

小组学习时, 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创建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合作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 有些教师在布置小组学习任务后, 不去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自觉性差的学生就不会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等其他同学得出答案;有的小组可能没有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 这就有待于教师去指导, 但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讨论结果是否有可取之处, 只要不符合标准答案, 就全部给予否定。这样, 不看过程只看结论, 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这也不是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如何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篇9

一分组要科学合理

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情况进行合理搭配, 即异质分组。组内异质, 可使小组成员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 全班各组就具有一定的同质性, 从而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的竞争。

按照这一原则, 将学生一般按两人配对、四人相邻进行分组, 这样对学习场地要求不是很高, 较容易实现。

二组内分工要明确

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根据内容组织、明确分工。没有规则、没有分工的合作学习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 嘈杂无序, 合作难以见效, 教师难以驾驭, 活动难以正常进行。

每四人小组, 组长一名, 负责组织工作;副组长一名, 负责协调、记录工作。组长为1号, 副组长为2号, 两名组员依次为3号、4号。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有效进行, 又能为全班交流提供便利。

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 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 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

第一,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 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 并把探究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 在组内进行交流, 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解决问题方式, 又能为学困生提供帮助, 真正发挥团体合作精神, 这对小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

第二, 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会听是会学的前提,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有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才能发挥合作的效应, 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交流时, 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简要记录别人的主要观点, 并与自己的意见进行比较;适时开展道德教育, 让学生知道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第三, 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 学习数学知识离不开实践操作, 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四要把握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 明确要体现哪些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 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 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 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 等等。在课堂上有很多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就不要让学生讨论交流, 使合作交流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形式。

五要适时指导学生学会合作

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时, 教师首先应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让组内学生会的教不会的, 解决中差生的一般疑难, 引导学生特别是组长对重点问题的思考和辨析, 提高合作的质量。其次教师还应是小组合作交流的促进者和共性问题的提炼者。为使小组合作交流更富有成效, 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全班学生的交流情况, 并要进行二次备课, 发现和梳理共性问题, 为展示汇报做好准备。还要置身于学习小组中, 适时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调控。

六重视评价激励措施

对学习小组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一些精彩的发言和讨论, 应及时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 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等进行评价、表示欣赏, 用小组捆绑式加分或用小红花等物品进行奖励、表示肯定。

在每一小组汇报后, 既要有学生评委发表意见, 又要有教师即兴点评。从评价形式看, 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在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 学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识和学会合作技巧, 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 从而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 不仅出色地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 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随着课改实验不断地深化,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 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摘要: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灵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倾听、表述、质疑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关键词:数学课堂,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朱建英.对小班分组教学的理论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 (7)

怎样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 篇10

一、课堂上出现虚假繁荣

在某些数学教学课堂上出现的有些问题本身非常简单, 学生个人的力量就能解决, 有些问题就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答案, 不必统一。但为了营造浓烈的气氛, 体现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方式和精神, 有些教师却不顾具体情况, 只追求那种表面的合作现象, 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 却是虚假的繁荣景象。比如有一位老师提出大家用自己的一句话来赞美老师时, 学生立即纷纷举手, 而教师却置这种实际于不顾, 让大家前后自由组合讨论。学生都会了还讨论干什么?用自己的一句话, 当然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还要什么讨论?

二、教师成了旁观者

经常看到, 学生讨论时教师站在讲台上, 或站在教室的一角, 嘴角挂着一丝笑容, 得意地看着学生, 其实这时教师已将自己置于学生之外, 把自己当作旁观的人, 这与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 合作者相违背的。

三、学生没了交流时间

课堂上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教学, 有可能提出比较多或比较难的问题与学习要求, 就要留给小组学习和讨论充足的时间。如果时间给得少, 学生不是没交流完, 就是意犹未尽。这样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与诚挚的情感体验。那就属于形式过程了。

那么, 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呢?

一、合理进行分组, 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 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 根据学

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考量, 适当运用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 通常为四至六人为一小组。组建好的合作小组间应力求均衡, 无明显差异, 这样, 缩小了组际之间的差别, 便于小组间的竞争, 从而真正体验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

2. 组内成员应各尽其职。

俗语有云:,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没有小组长合理正确的组织与指挥, 合作小组只是虚有其表, 组内小组成员随意行动, 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合作, 因此, 如何选出一个小组长特别重要。一般确定智力高, 口头表达能力好, 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做小组长, 也可以采用轮换小组长的方法, 又能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让更多发孩子得到均衡的发展。当然, 别的小组成员也必须有明确的分工, 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

二、把握合作时机, 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 不能单凭教师的意愿, 想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 而应选择适当的时机, 这样才能突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自然地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的时候;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 教师事前让学生准备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中要求学生用这些纸片拼成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学生这时就产生了相互合作的愿望, 通过合作交流, 学生们了解了几种不同的拼法、不同长方形的长与宽不同, 可面积是不变的, 就因势利导地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 而通过个人努力却无法解决;或者当学习任务庞大, 需要分工合作时, 可采取合作交流的形式。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统计》一课中, 要求同学们统计录象中一段路口机动车流量情况, 这就需要学生开展小组合作, 让学生们有的当记录员, 有的数小汽车, 有的数大客车, 有的数货车, 有的数吉普车, 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地完成任务。因此, 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 设置一定的障碍, 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合作的热情, 提高合作的最大效率。

3. 当学生的思路狭窄, 需要相互交流得到启发的时候;

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 让学生说出12-9的算理, 有的学生就面露难色, 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最后得出了很多富有创造性的算法。如: (1) 12-2-7=3; (2) 10-9+2=3;……由此可见, 教学中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选择当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指导, 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不是一个单纯的旁观者, 而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应根据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加强指导。《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会与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协同发展, 尤其培养了“团结合作”这一未来人才所必须具有的良好品质。然而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 就无法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 甚至无法合作学习, 因此, 应指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如:如何学习任务的分配;同伴间如何提问;如何倾听同伴的发言;如何开展讨论与交流;如何协调意见分歧并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等。

四、进行科学评价, 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对于小组成员的评价, 要体现“人人得到发展”的理念。要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 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对学生个体采用纵向比较的方法, 当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单元测试等有进步时, 应给予赞扬和鼓励, 从而由个体带动小组团体的进步。

总之, 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但是我相信, 只要我们教师能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 认真地思考和关注, 充分发挥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协调点拨作用, 就一定能使不同的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 发展能力, 从而真正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摘要:合作学习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当中, 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这不仅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学生的数学合作学习真正有效, 本文通过合理进行分组、把握合作时机、加强教师指导、进行科学评价四方面加以阐述、从而使我们的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发挥最大的效力。

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篇11

一、优化小组、确定角色

建立均衡、科学的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之基础。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特长习惯穿插分组,才能使每个孩子在小组合作中有事可做,成为小组合作的主人。

案例1:二(4)班共35人,分成7组。每组中的成员特点分别是:画画好、口语表达佳、记录速度快且字迹端正、组织能力强、表演能力高人一等;5名孩子中有2名男生,3名女生或者相反;5人中有性格外向的和内向的;有成绩比较优秀的和稍微薄弱的。

这样的分组,可以达到三个预期的效果:

1.减少差距,共同竞争。让他们大致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奠定公平的基础。

2.发挥特点,焕发活力。著名教育学专家叶澜教授的“生命学说”理论倡导“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3.接到任务,有的放矢。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组里面都有了明确的分工,组织能力强的可以先来当组长,表达能力强的可以先进行汇报。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多去了解学生,在分小组的时候注意小组成员的层次性、差异性和互补性,就能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二、确定内容、明确目标

一位专家说过:“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注意多样性、适时、适量和确定性。”教师应该事先精选内容才能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案例2:《自选商场》

目标:1.联系生活实践,交流认识的商品名称,理解短文内容;2.如果你是记者,会向图上的小朋友提出什么问题?3.如果你是图上的小朋友,会怎么回答呢?

学生活动:1.自主学习(自读课文,思考问题);2.小组讨论、交流 ;3.自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小组一起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内容是不是适合所有学生的发展?是不是能够人人参与?是不是能够发挥小组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指导方法、学会思考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技能、技巧,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尝试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范学指导、有样可依

低年级的孩子对于阅读的方法还有待逐渐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某个新的内容时,不妨教师先来做个示范。尤其是那些学法有点相似的环节,教师的示范能够更准确地为学生指明方向。

案例3:《北京亮起来了》

这篇文章的第2到第5自然段的内容是并列的,描绘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教师先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自然段进行学习。学好以后再让学生在小组里挑选剩下的三个自然段中的一个进行仿学。

这样的教学,由于教师为学生示范了学习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就不会愣在那里无从下手了。

(二)创设情景、帮助理解

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小组合作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图片、视频、导语等形式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他们理解、感悟。

让我们记住:只有“灵魂”才能塑造“灵魂”。

四、巧用竞赛、激发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去合作?乐于去合作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在合作之前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每个人的表现关系着整个小组的成绩。竞赛的内容除了学习结果以外,更重要的还要看小组之间团结与否,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时效率如何,组长的领导能力怎样,组员间合作意识如何,每个组员是否经过独立思考等一系列因素。

这样的竞赛,不仅激发兴趣,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孩子们的团队荣誉感和合作精神,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深远。

五、汇报成果、评价学习

小组合作的最后就是给学生机会进行汇报和展示,没有汇报或展示的小组合作我们可以称之为是无效的合作。

案例4:《笋芽儿》

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教师请几组雷公公和笋芽儿来读。在表演过程中感知雷公公是“轰隆隆”,春雨姑娘是“沙沙沙”的响声,体会雷公公是用“粗重的嗓音”,春雨姑娘是“低声呼唤”。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刚才的合作学习中发扬了互相团结合作的精神,在你们自己的努力下把这两个自然段学会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小组汇报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选取一个代表来汇报,也可以通过整组来演一演。教师此时此刻就应该拿出自身敏锐的洞察力,对汇报的小组进行评价。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又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适时地组织学生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交流,努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让每一位学生在每一次合作学习中都能得到锻炼;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凸显语用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策略探究 篇12

一、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 小组成员分工不明。

主要还是那些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占了主动地位, 能力弱的学生完全成了听众, 交流展示的过程中, 大多数情况也是集中在那些优秀的学生, 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 能力差的学生没有得到很好地锻炼。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应该分工明确, 做到人人有事做, 充分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

2. 部分教师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合作而合作。

次数过多, 忽略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学生自我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再者, 合作过急, 教师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够充裕, 有时问题根本就没有得到解决, 或者只是个别学生弄懂了, 组内的大多数学生还没能掌握, 这样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3. 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过于简单, 不够典型, 缺少一定的探究性。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 才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4.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弱。

学生缺乏合作的心理倾向, 无法进行有效的小组互动。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发言缺少中心, 七嘴八舌, 秩序混乱, 优秀的学生成为中心, 能力弱的学生容易被无视。

5. 缺少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

教师的评价仍然针对的是学生, 忽略了对学习小组的评价。这样容易失去对合作学习小组的激励作用, 对学习小组的建设不利。同时因为某些评价方式过于繁杂, 操作起来比较麻烦, 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干扰, 不容易坚持。

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以上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 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 只能看似热闹, 实则对学生能力和课堂效率的提高并无助益。我们通过教学实践研究, 明确了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合理分组, 分工明确

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一般按照“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 既可以促进组内的互相配合, 也可以增强组间的竞争性。但是也要因生制宜, 因班制宜。分组后, 教师应该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再由学生自行定出由谁担任这些任务,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来。角色可以经常轮换,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每个角色都应该承担怎样的义务和责任, 既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在确定小组后, 可以让小组成员自行设计本组的组名, 组训, 甚至组歌, 组徽等, 并制定出小组共同的奋斗目标。比如, 笔者所在班级的学习小组就拟定了这样一些组名和小组目标:繁星组———让每个人都能细心一点, 耐心一点, 每次都能进步一点;梦之翼组———以刻苦勤奋为轮毂, 用科学方法骨膜, 张开梦想之翼;艾欧尼亚组 (聪敏、勇敢的象征) ———知识改变命运, 奋斗决定人生;求索组———日质一小疑, 终能解大惑;励志组———积极探究, 努力学习, 共同进步等等。共同制定的小组目标等容易得到小组全体成员的认可, 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共同目标的引领能够激发小组成员的斗志, 并互相督促, 使他们成为一个战斗的集体。

但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 小组分组的原则要随着学生年龄及所在年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之一是以优带差, 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七八年级要照顾到全体学生, 且主要是新知识的学习, 差异性不是特别明显, 因此分组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原则, 扩大中间生群体, 促进组间竞争。但是到九年级尤其是下学期, 学生分层非常清楚, 学生中考的目标也各自不一样。如果继续按照“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就会出现以下问题:后进生因为跟不上进度, 被边缘化、孤立化, 最后自我放弃;成绩优秀学生则会因为老师需要照顾到全体学生, 训练的数量和难度达不到, 成绩提高受影响。因此, 我们在九年级下学期复习阶段将小组分组原则调整为“组间异质, 组内同质。”不同的组安排不同的合作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交流及评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全体学生分别为各自不同的中考目标而努力。

2. 教授技能, 培养意识

在我们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 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情况:小组在讨论交流时, 有的同学没听完别人的观点, 就打断别人的发言, 或者东张西望, 开小差, 做自己的事情, 根本没有听取别人的意见;或者在讨论的时候, 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结结巴巴, 条理不清, 声音细小, 有的甚至根本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唯成绩好的同学是瞻, 认为别人说的都是正确的, 自己不做独立的思考;再者, 在小组合作讨论的时候, 不能够将小组所有成员的意见集中记录下来进行梳理, 整理出综合性的解题意见, 有的是直接照抄成绩好同学导学案上的内容, 有的就按照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解答, 小组讨论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同时, 有的同学缺乏合作意识, 单兵独斗, 只顾展示自我, 忽略了组内的其他成员, 不善于接受他人意见, 有的则是缺乏参与意识, 只做形式上的听众, 游离于小组之外……

针对以上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要真正做到有效, 教师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讨论、表达、质疑、整合等技能以及合作和参与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倾听。一是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 不随意插嘴打断别人, 这是对合作者的尊重。二是要能够抓住别人发言的要点, 并做必要的记录, 为进一步的思考和整理做准备。三是要边听边思考, 要能够做出判断和选择, 并能够对不同的意见大胆质疑, 不能听后一味地盲从。

其次是要培养学生讨论和表达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要想顺利进行, 小组成员必须具备流畅的表达能力, 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要求, 表达时要做到声音洪亮, 吐词清晰, 不急不缓, 条理清楚, 自信大方。每次交流时, 要尽量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 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再者,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思考, 有效整理小组成员的综合意见, 敢于大胆质疑的能力。并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 让他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愉悦, 不断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这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只要教师能够不断去努力, 就能够收到一定的成效。

笔者所在学校根据以上要求拟定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标准》, 组织全体学生学习, 并张贴在班级小组评价栏上, 便于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把握时机, 营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 但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 比如较简单的思考题, 就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 应当把握恰当的时机, 让小组合作学习切实发挥效用。

一是每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 一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控制在三次左右比较合适, 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讨论和交流的时间。二是在合适的时机开展合作学习。具体来说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开展合作学习比较合适:在思考题难度较大, 学生思维受阻时;学生对某个内容意见不一致时;问题的答案多样化, 鼓励学生思维发散创新时。这样就能够充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用。三是应该在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这样既为小组合作学习做了充分准备, 同时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要把握恰当的时机, 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增强合作小组的凝聚力。一是让每一面墙说话, 将小组自主设计的组名, 组训, 小组目标等张贴上墙, 或张贴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名言警句,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除课堂外, 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些竞赛类活动, 比如演讲, 办手抄报, 手工制作, 讲故事等, 增强小组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4. 有效评价, 给予动力

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鼓励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 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一是要注重评价的方式。我们在小组评价时做到两个结合:自评, 他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自评能够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 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 有助于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 改进以后的学习。组内互评能够从小组的角度出发, 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教师评价则能够在全班比较的基础上, 做出较全面和客观的评价。而个人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则是一种捆绑式的评价, 个人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小组评价的基础上。比如同样评A的学生, 小组评价为A的学生就比小组评价为B或C的学生积分要高。这样评价的目的是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 共同探究, 以优带差, 避免单兵独斗。

二是要注重评价的时效性。及时的评价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也能够对学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我校经研究采取了以下小组评价方式:每节课后, 由教师评价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内自我评价组员, 各小组及时地将评价结果记载在纸质评价表上, 每天一汇总, 进行班级口头表扬。每周一总结上周记载的情况, 评出周优秀小组及个人, 登记到班级小组评价公示栏上。每月各班评出优秀组员及小组, 学校进行公示表扬。学期末则对表现突出的班级, 小组及个人进行表彰。

三是要注重评价的可操作性。很多的小组评价方式之所以中途夭折就是因为评价的方式过于繁琐, 增加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因此, 评价既要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同时也要简单易行, 这样才能够坚持下去, 并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我校采取的师生课后共评方式简单易行, 避免了对课堂的干扰, 减轻了教师的评价压力, 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上一篇:水库大坝管理论文下一篇:电极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