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参与

2024-10-01

小组参与(共12篇)

小组参与 篇1

一、“小组参与式”教学思路

1. 前期准备

以四至六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按好中差搭配。教师向学生传授一些小组学习技巧,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共同参与、互教互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都能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教师要转化好自己的角色, 教师既是一名指导者更是一名参与者。

2. 基本教学环节

(1) 导入预习, 明确学习目标。

(2) 根据学习目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 扫清生字词障碍, 由组长检查过关;读熟课文, 由同桌互查;组内交流预习中自己读懂些什么?没弄懂什么? (专人做好记录, 教师巡视, 并参与学生的学习交流。)

(3) 整理已知, 梳理未知。

(4) 抓问题找突破。罗列要探究的问题, 进行分组探究。 (注意:两个问题以上, 就必须把问题进行分组探究, 以免小组合作学习时拖延时间。教师要适时参与交流,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5) 交流展示。展示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进行个别解惑。

(6) 学习反馈。口头作业, 书面作业练习。

(7) 反思总结。谈学习收获、过程、感想等。

二、“小组参与式”教学案例

以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为例。

1.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通过具体的真实的古今中外的例子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事例真实可信。向读者讲述了真理是如何产生的,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 也就发现了真理。

2. 学习目标

会写“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漩涡”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摘抄对自己启发的句子, 能仿照课本的写法写一段对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 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 教学环节

(1) 导入预习, 明确学习目标。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 你会发问吗?你会“打破沙锅问到底”吗?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许多发现者都把“?”拉直成“!”, 最后发现了真理!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 看看真理“偏爱”哪些人?

出示预习目标:借助工具书, 读懂全文, 了解课文大意;勾画文中生字、新词。“澡, 械, 逆, 玫, 域”五个生字要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理解字义;“诞生、洗澡、机械、玫瑰、领域、里程碑、逆时针、卓有成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这十一个新词, 结合上下文, 组员分工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生字的检查可由二人小组互查, 新词的理解可由组与组互查;教师要注意指导学困生预习。

(2) 根据学习目标预习课文。以组为单位, 个人独立预习, 在本子上列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为后面的进一步合作学习准备材料。

(3) 整理已知, 梳理未知。通读全文后, 你读懂了什么?组内交流。比如, 课文讲了……

文中举了三个例子, 这三个例子分别是……作者用这三个例子向我们揭示了“_______”道理。

……

通读全文, 有哪些疑惑?组内交流。比如, 逆时针、顺时针, 分别怎么旋转?“最后把‘?’拉直‘!’找到真理。”这句话怎么理解?文中倒数第三自然段中。“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

组内汇总疑难问题, 在组与组之间寻求解决, 不能解决的问题, 或者答案不理想的在班内汇总。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 摸清学生的预习效果, 哪些学生已弄懂?哪些是学生没弄懂的?哪些是没有想过的问题?梳理出突破文章主题思想的问题。

(4) 抓问题找突破, 出示要探究问题。学生质疑: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真理, 这句话怎么理解?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 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

教师质疑:本文中心论点要阐述什么?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事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找出倒数第二段中含有“只要……就……”关联词的句子, 读读这个句子, 想想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

(注意:教师质疑的是紧扣文章主题, 突破重难点, 学生顾及不到的问题。)

师生共同参与对以上几个重点问题的探究。把以上四个问题分给不同的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效果。当学生遇到困难, 要作出相应的引导。比如, 探究问题可作引导:“?”表示有疑问, 在这句话中具体指不明白的问题。“!”表示感叹, 这句话中具体指找到了答案。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发现问题不断探索, 解决了疑问, 也就发现了真理。

展示交流对问题的探究情况, 以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探究的问题有不明之处, 要让学生大胆质疑、辩论, 教师注意引导, 但切记不能包办。

(5) 学习反馈。口头练习, 找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认真阅读, 在组内说说自己受到什么启发。

书面练习, 看拼音, 写词语。

理解课文填空。

最后“?”拉直变成“!”找到真理。这句话中“?”指________, “!”___________。作者这样描述使文章更______、______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本文作者通过三个具体事例一步步揭示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号之后”这个道理。这三个具体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 除此而外你还可以补充哪些事例?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练笔。仿照课本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 “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等。

(6) 总结反思。学生小结反思, 教师小结反思。

(7) 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总:提出论点 真理?

洗澡水 见微知著 善于观察

分:常见事 花变色 善于发问 反复思索

睡梦中 不断思索 乐于探寻

总:重申论点 总结全文

论坛

崇高的师德修养是教育智慧生成的核心

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行的一种自觉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影响活动。教师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为只有具备了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 才能将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责任感以及献身精神等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 从而为学生树立很好的榜样。

正是由于教师的道德、教师的形象、教师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对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所以, 人们对教师发出了内心的声声赞许:“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塑造心灵美的能工巧匠”……可见, 教师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 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其次, 教师要对学生有慈母般的爱心, 这种爱来自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来自于教师以身作则、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的榜样精神。这种爱具有无限大的感召力和教化力, 能彻底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小组参与 篇2

老师:黄小青 时间:2013年 1月8日

通过一段时间“参与式”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对“参与式”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就自己的一点点心得总结出来。

小组合作学习是“参与式”教学中一种教学模式,如果老师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小组工作、实物教学、提问和学习活动、学习游戏,就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会合作学习?如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中学到知识,学会提问,学会向别人学习,学会帮助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如何让小组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这些问题实实在在的摆在我们面前,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在实践中解决与完善。

我所任课的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在学习中能说完整的一句,把话说清楚,把课文读通顺,就已经了不起了。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在他们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之前,我想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应该给他们更低的“台阶”?于是我首先从最基础抓起:

①在知识上从最基础的训练开始——读课文,在思想上先让学生有小组合作意识与荣辱感,让学生四人一小组一起读课文,要求每个人都会点对字熟读课文,如果能完成任务的小组就能夺得一颗星。反之如果有的小组“单打独斗”或有小组成员开小差其他成员不劝阻的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并取消评星的资格。读熟课文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对于“学困生”来说有难度,如果让两类学生合作读就不会有难度,这是在知识训练点的第一个“台阶”。实践证明,学生在合作读课文中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会有压力感,因怕自己小组得不到五角星,除了自己读书,也会关注其他小组成员是否读书,当“优等生”发现有小组成员有不会读的字会教他读或有小组成员开小差时也会及时提醒他,不过只有少数“后进生”敢开口请教。

②针对“后进生”不敢开口请教的问题,我特别制定了这个方案,让“后进生”开口读书。在小组展示汇报中,也是先从易到难,让小组成员一起背诵课文,俗话说:人多势众。有了“优等生”的带领,“后进生”也敢在大家面前读书了,久而久之,他们也会练就一身胆量。

③在学生有小组合作的意识后,在学生合作学习的知识点、训练点及对学生个人、小组个性发展可以不断深入与推进,如:小组合作学习新生字,讨论记字方法等。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我觉得在训练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合作学习的知识点、训练点及对学生的要求都不能“一步登天”,要学生马上会提问题或全身心的投入到讨论学习中。我觉得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讨论点及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要求应该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个“小台阶”,顺着这一个个“小台阶”,他们才会愉快的参与到学习中。

④既然是参与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人人参与,人人去尝试,去动手,动脑,动眼,动心,从中获得结论。我想在这方面一定不能忽略。因此,我懂得了参与式教学是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卷入性,它是展示人,发挥人,培养人的重要途径。因此,我想“参与式”教学不仅要求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更是强调学生个人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所以我注重训练课外“参与式”教学,我觉得能让学生在家里主动参与学习,那才是“参与式”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这方面也作了初步的尝试,让学生在课外动手制作生字卡片,这个教学活动受部分学生的喜爱,他们能积极参与学习。这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也会在学生的学习中逐步完善。

⑤要想让学生在“参与式”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习,我觉得教师课前一定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只有在研读文本及“备学生”透彻了,才会知道让学生参与学习什么?怎样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要达到什么要求?只有教师“心中有招”才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小组参与 篇3

1评讲准备

讲评之前,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好统计试卷的难易比例,对试卷的各知识点归类,分析各知识点的得分率,对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准备好类似及拓展的题目,统计好进步快和进步慢的学生名单,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布置全班学生先自已找出错误的地方,不会找的请组长帮着找.各学习小组的组长,统计好本组的平均分,检查记录小组成员各知识点错误情况,在试卷上做出标注,并将小组成员本次考试成绩与上次相比较,找出进步退步的原因.小组长将统计的情况上交一份给老师,以弥补老师统计的不足.

2评讲过程

2.1教师重点讲评

教师首先要和学生分析试题在考查了那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时有哪些注意点.评讲试卷时,大可不必按照题号顺序对全卷一一进行讲评,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首先根据自己了解和组长反馈的情况,对班级组长失分率比较高的题目由教师亲自评讲,评讲时告诉学生该题是怎么考的,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注意应多层次、多方位加以解剖分析,对问题进行适度引申,鼓励学生“别出心裁”.

适当的让解答出色的学生上台讲解是如何思维的,可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授课效果,也能拓宽教师的解题思维.有时候学生特能做老师的老师哦.理清了班级中一部分“领头羊”的思路,发散了他们的思维,为下面的小组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小组分散讲评

在小组讲评前,教师要将试卷错题得分情况进行分析归类,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对小组提出目标.如大约多长时间要解决多少道题目,说出错误的原因等.讲评结束后,小组长对检查错题掌握情况,每个小组被检查的人数不限,最后评选本节课优秀小组并记录下来.这样小组长就会自己想方设法提高小组讲评的速度,会选派本组做得比较好的同学做自己的小助手.小组讲评时,如果遇到组内一个都不会的,鼓励派代表到别的组去“取经”.老师也不能“甩膀子”,密切观察同学们的学习过程,必要时给予帮助.并不时用一些亲切的话语鼓励表现不错的同学.

3小组反馈反思

小组讲评和检查结束后,由小组长牵头先进行小组内部反思.每个小组成员必须总结自己的得失,组长认真倾听,适当做些记录.待到全班总结时,小组长要认真汇报本组存在的问题及还需解决的问题.课堂上还来不及解决的少数问题,课后要安排合适的时间解决.

4教师点评反思

小组参与 篇4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增强了主体参与性和自信心。

2. 小组合作学习在开展小组合作的同时,也在全班同学中形成正当竞争合作。

3.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独立学习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培养了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有互查作用,能使学生从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思路中学到更多知识。

5. 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汇报,有利于开展有竞争的合作,还可以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合作小组的组成方法

在组成小组时,人数的设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在教学中,通常为8人一组,但是,美术课堂上教学时间很短不能给很充分的时间讨论研究,小组讨论中8人轮流发言所占用的时间就显得很长;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存在合作与竞争,必须团结协作才能与其他小组竞争,要统一小组意见,8人难度也较大。而且,这8个人中还有被忽视或者是不参与的同学。因此,我将学生就近按4人为一组从新分组,小组合作中个人的发言时间、受关注程度、统一意见的合作效率与意识立刻得到提升。

由此,我得出结论,针对像美术课这样教学时间短、实践时间长的学科,采用4人小组学习法更恰当。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1. 以活动导入新课。在美术新授课程中,很容易出现自由、散漫的现象,合作学习一旦在这种气氛中应用,必定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中,要加入一些能够全员参与的活动,避免出现自由、散漫的现象。

在六年级的实用与美术的结合这一单元中,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学生非常了解,想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心理,必定费一些脑子。在这节课中我插入了一个游戏———“心有灵犀”。以一个游戏的名义,调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及活跃了气氛,也以灵活的方法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学生在这个环节当中进行小组合作,必须通过肢体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2. 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在美术课中涉及到许多的活动内容,像在《色彩的魅力》中,教学目标与重难点,都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三原色、间色、对比色以及同类色。我在这一节课中,设计了一个“小实验”环节。在课前准备好试验用的试管、烧杯、稀释好的红、黄、蓝等颜色。教师利用颜料示范间色的调配,然后学生探索红黄蓝色,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得出什么颜色以及三种颜色等比例混合,有什么结论。

在这一环节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探究模式,使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而在视觉传达设计欣赏中,图像设计是要求学生自主分析,教师以提问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先出示一张图像设计图片,“在这些图片当中有共同点,你能找出来吗”? 观察能力较强同学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余同学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他的意见,如果不同意就补充不同的意见。最后,教师总结答案。

请学生针对不同的作品,模仿老师与同学的交流方法进行讨论,使其形成一种模式,给学生一个导向,再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讨论。这样由于教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3.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中,培养自我创作意识。在初中有制作面具一节,制作面具的步骤课本当中有图解,但是具体使用的材料以及工具没有详解,这就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手头上现有工具进行制作,在制作中思考所用的材料、工具。制作完成得出结论。教师出示大量资料供学生学习,给学生提供自主创作的题材。

4. 小组在合作中点评作业。学生在发挥自己的创作意识中,希望得到具体的评价,也就是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我在点评作业的环节中也插入了小组合作。在制作海报一节中,学生创作艺术节的海报。在制作完成后,所有的学生作品统一张贴在黑板上。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评出最佳绘画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并说明理由,形成师评、互评、自评的综合评价模式。在此环节中,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对同学作品的点评讨论中。

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作为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这种模式下更是一个掌控者与引导者。

1. 参与学生讨论与活动。在小组学习中,教师是学习中的一员,为了使教学任务开展得顺利,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教师有必要适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并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来,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去,分担一定的角色,以平等的态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 给学生适当的点拨。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有学生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参与交流。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才能使学生排除障碍。教师及时给予点拨,使他们能顺利与其他同学交流,参与学习。

3. 协调作用。在小组的讨论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巡视协调好课堂的纪律与气氛以及组内成员的关系,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在遇到不同意见与观点时,同学们之间的辩论怎样达到一个度,这都需要教师进行协调。

4. 及时总结评价。传统教学中,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在小组合作中已经落伍了。在合作学习中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成为教学模式的一种趋势。在评价中,要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点评应以激励为主,即使学生有点滴成功,微小进步,也应得到表扬和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成功的乐趣。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更大创造潜能和积极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起的是导向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经历探索、质疑、交流、解惑,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在这种合作学习中,有力于改善师生关系,能真正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并且能与教师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参与到学生们的小组合作中去 篇5

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里讲台上那个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呀,那个墨水盒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再举起那个墨水盒,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我感到很欣慰,不再可惜原来设计的环节没有用上了。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 学生习作:伤痕(网友来稿)

★ 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纪律的学生评语

★ 学生精彩习作两篇:不要摘花

★ 学生优秀习作:假如没有电

★ 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 安全生产投入

★ 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 初中去澳洲留学条件

★ 学生精彩习作:硕果累累的秋天

小组参与 篇6

其一,小组合作前,教师的要求和目的不明细,任务布置过于简单、粗略,学生茫然,无从下手。

其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由于没有责任到人,因此只有部分优秀学生更积极主动,无形中代做了很多应由其他学生来完成的工作;

其三,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一些技能,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他人讨论问题等。

其四、平时训练中缺乏激励和竞争意识,学生缺乏团队观念,形成了一种消极倦怠心理

其五、教师对组长的要求和帮带意识训练还不到位。

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提高学生的全员参与性呢?对以上的问题,我认真的进行了思考,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现总结如下:

第一,教师对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一定要根据教学任务的重难点确定,对每一个合作的任务做明确方法和步骤上的要求,有的放矢,学生便于操作,还可以考虑不仅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引起不同意见甚至争论。

第二、要引导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使每个人进步得更快。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第三,要使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坚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强化对小组交流学习方式方法与合作过程的指导,如交流回报的语言规范,组内交流时必须,让差生动口动手等。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参与性差是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总体而言,主要应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学会搜集资料。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3)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5)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而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第四、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保证每位成员都有不同角色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实践证明:当分工明确,人人有具体事可做的时候,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就高、实效就好。

第五、在活动中,如果能够注入一定的竞争性质,对小组学习进行及时科学的评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要对评价的标准做出规定,例如: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任务是否顺利完成等方面进行,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可以让同组学生评价,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主动、和谐,有没有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奖励,建立以小组为基础的积极的评估制度,能够激励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学习评价的新境界,把眼光洒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开展小组的学习竞赛。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且作为首要条件,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如我在所教的班中实施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评价制度,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周一评,内容包括课前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合作时的全员参与度、学生课堂学习的表现、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课堂纪律等。

第六,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参加一两个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识的过程,以便及时进行调控和引导。

第七、培训好小组长

小组参与 篇7

一、亲子制作小组活动的准备

1.充分了解家长的意愿。我们向每一位幼儿的家长发放了精心设计的、有关亲子制作小组的调查问卷,从中了解家长对“亲子制作小组”的参与意向;活动的内容、时间、人数、形式;家长可以提供的废旧物品和材料。从调查表反馈的信息中得知:赞成并愿意报名参加亲子制作小组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96%。我们还根据调查表确定每一个亲子制作小组的人数为10位~15位幼儿和一位家长, 活动的时间为每周五下午四点到幼儿离园,一个学期中一个小组活动四次。

2.制订家长的活动守则。我们召开了试点班的家长委员会会议,通过讨论,制订了《家长参加亲子制作小组的活动守则》,守则凸显“孩子是活动的独立主体”这一要求, 对家长在亲子制作小组活动中的言行做出具体的规定,如“家长是孩子的合作者,孩子应该做的事,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不能包办;家长与孩子在制作内容上要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对孩子说‘你不行、不许这样、你真笨’等话语”。

3. 详尽周到的家长指导。家长是亲子制作活动的重要角色, 为了帮助家长在活动前做好相关的准备,我们通过班级家委会、家长园地、亲子制作专栏等途径向家长通告有关事项。如学期初向家长通告本学期4个亲子制作活动的主题和内容, 家长自愿选择其中的一个或数个。教师根据家长选择的情况,组成数个小组,并推举出各组组长。学期中,提前通告每一个活动的时间、具体内容、所需的材料、工具和制作的具体步骤与方法。我们动员家长中的“能工巧匠”自愿担任教师, 在制作过程中进行讲解和示范。家长教师不仅更易和组员进行沟通与互动,还丰富了亲子制作活动的内容。

二、亲子制作活动的内容

我们的经验表明, 亲子制作活动的内容首先要体现亲情,不仅制作的过程需要亲与子的合作与互动,作品也要能表达亲与子的情感。从作品的用途来说,可分为以下三类:

1. 礼品类。三八妇女节 、中秋节和元宵节来临之际, 各个亲子制作小组活动任务是制作表达亲情的礼物。如三八节前,进行了主题“妈妈,我爱您”的亲子制作:小班是利用废旧筷子、纸壳、毛线等制作“全家福相框”;中班是幼儿用不同水果制作出各式水果拼盘送给妈妈。

2.画报类。中大班有些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要用画报的形式介绍主题活动的内容和进展, 我们常常将这些画报的制作列为亲子制作活动的内容。如大班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初期,大班亲子制作活动的内容是亲子画报的制作。家长和幼儿合作通过网络、图书、画报等途径收集有关春天动物、植物、人们的各种变化和活动的照片、图片等资料,为制作画报做准备;在制作画报时,粘贴、绘画、装饰是幼儿的工作,添加的文字则由家长来完成, 一幅幅主题画报成了家长和孩子之间共同学习的见证。

小组参与 篇8

关键词: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工作,参与式

社会工作是科学助人的专业,作为助人者首先也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整合自己。在社会工作服务中,除了专业的理念、知识和助人技巧,社会工作者的心理能量及人格影响力也是一种潜在的宝贵资源。如何去挖掘这种资源,提升助人者的生命质量?“自我认知与成长”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答案。

1 课程方法及理念

1.1 参与式教学

参与是一种理念,强调的是所有有关人员对相关事情的介入;参与也是一种过程,在过程中所有有关人员的自尊、自信和自主性都应该得到提高(陈向明,2003)。运用在教学上,参与式方法提倡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坚信课程所学的知识和达成的效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是一种主体性、发展性、民主性、差异性和创造性教育(《自我认识与成长》课程组,2009)。

1.2 小组工作

小组的概念来自于社会工作三大直接方法之一的小组工作。Toseland&Rivas(2005)将小组工作定义为由目标直接的活动组成以满足小组成员的社会情感需求或是完成特定任务的方法。依小组的性质和目的划分,本课程的参与式小组属于成长小组的范畴,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及有效的小组经验,发展组员的潜能、意识及情感,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获得成长(刘梦,2003;Toseland&Rivas,2005)。

1.3 课程理念

(1)师生地位平等、权利分享,协商合作,都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课程活动中,共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2)充分运用个人资源和小组资源。在课程中,个人的资源包括个人的特长、优势、人际关系、支持网络等,小组的资源包括小组所处情境、组员、小组功能、小组结构等。(3)主体性生命教育。“自我认识与成长”课程是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教育中的权利得到分享,在参与中得到快乐,生命的价值得以体验。

2 课程模式建构

本模式提倡在支持性情境下,个体和小组的全程参与。从个体层面看,是教师和每一位学生在课程不同阶段中的认知和情感的卷入,通过主题学习交流、互动分享提升自我认识的水平;从小组层面看,是课程教师和学生的总体投入状况,包括小组结构、小组互动、小组凝聚力、小组形成与发展等,从而增强小组的吸引力和组员对小组的认同,实现小组的共同成长。参与式方法不仅关注个人的成长,也关注小组的成长。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在小组活动中,个体的参与既能够影响其他组员的发展,也能影响整个小组和整个课堂的发展。

2.1 个体参与

2.1.1 课程前参与

在社会工作新生入学后,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督导社工学长(由社会工作专业高年级同学担任,目的是协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参与式观察等途径评估学生需求。

2.1.2 课程中参与

该课程旨在通过形式丰富的互动体验活动,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同时增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感。本课程拟定了五大主题,包括“我与价值观”、“我与自已”、“我与他人”、“我与理想”和“我与社会工作”,教师与学生一同参与到各个主题的活动分享之中。其中,“我与价值观”和“我与社会工作”部分是带有专业导入的色彩,“我与自已”、“我与他人”、“我与理想”则是为了进一步的加深自我认识,从而引出社会工作与自我认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具体的内容与形式会依据学生需求及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1.3 课程后参与

课程后的参与主要指在课程末期及课程结束后一段时间,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估课程效果。在课程末期,(下转第166页)(上接第126页)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课程历程,分享感受与收获,结合组后问卷、课程整体出席率、观察等进行评估。

2.2 小组参与

2.2.1 小组结构

小组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内部结构是指组员、工作者、目标、协议、活动等,外部结构是指小组的规模、时间和空间等。本课程的参与式小组是由5组7-8人社会工作专业新生组成的封闭式成长小组。在小组初期签订契约,小组活动形式多样。每周在团体工作室开展一次活动。

2.2.2 小组互动

小组互动是指在课程中组员透过沟通和不同形态的接触而产生的交往方式(陈宝剑,2004)。本课程的参与式小组倡导的是交错型沟通和轮状型沟通结合的方式,每一位组员与其他组员之间可以有充分的交流,同时也确保内容的正确性。对于提升小组的互动性,教师有时候需要从个体层面和小组层面着手,打破不良的互动模式,使小组有健康的发展。

2.2.3 小组凝聚力

小组凝聚力代表小组对组员的吸引力,以小组活动为中介。小组的凝聚力越高,组员的参与程度就越高。当小组的凝聚力达到一定水平时,组员会感觉对小组负起责任,共同向自我认识与成长的目标迈进。

2.3 支持性情境

支持性情境是参与式小组开展的前提。教师作为工作者,要营造尊重、平等、温暖、乐观、包容的支持性情境。当小组进程出现混乱时,工作者在给予组员空间的前提下协助组员面对混乱,寻找解决办法;当小组冲突发生时,工作者灵活应对,鼓励组员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确定干预策略。同时,工作者也需要为小组的开展提供舒适的场地,确保有充足的时间,让组员和小组做好准备全情投入课程之中。

3 课程反思

3.1 对整体课堂的把握与对个别学生的关注

参与式小组的模式注重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培养与优势的挖掘,但是课程载体也会对个体的参与权利产生影响。由于参加课程的学生较多,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的进度不同,但为了对课堂整体的进度有较好的把握,有时候会“牺牲”个别小组或个别组员的发言机会,在每节课快要结束时再给予提问和分享的机会。

3.2 对小组主题的把握与对学生需求的回应

本模式强调全体学生与教师的充分参与,但在课程主题设定上很难平衡所有学生的需求。有的学生在课程评估中反映出希望课程涉及学习方法的适应,也有些学生希望多做些学涯和职业规划方面的活动,使自己不再迷茫等。由于课时有限,也担心主题过多会影响课程的深度,一些要求并不能在本课程中得以实施,只能通过一些后续的课程或小组得以补充。

3.3 对教师自身的机会与挑战

本课程对教师而言,也是自我认识与成长的过程,并且机会与挑战并存。机会是指参与式小组模式改变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指引者的传统角色,而以协助者、协调者和分享者的身份出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让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分享中重新审视自我,思考社会工作的本质。此外,课程的实践可以从侧面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实务能力。在分享环节,教师首先要自我披露,因此需要教师在课程前正视并梳理自身未处理的情绪和未完成的事件。最后,由于自我认知与成长本身是难以测量的概念,因此给课程的科学评估增加了难度。

参考文献

[1]Ronald W.Toseland&Robert F.Riva(s2005):An Introduction to Group Work Practice(Fifth edition).Boston:Pearson Education.

[2]陈宝剑.小组动力在社会工作实务上的应用,载自何洁云主编.社会工作:小组理论与实践.香港: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2002:17-37.

小组参与 篇9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表明: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职场英语交际能力, 因此教学改革要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模式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来练习和使用英语, 小组活动因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 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因而得到广泛提倡。

小组活动指的是两个或更多学生一起完成作业的一项学习活动。在小组活动中, 组员之间互相合作, 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目的在于“让学生有更多开口说话的机会”。H.Douglas Brown认为小组活动源自合作学习理论 (cooperative learning) 。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目标的教学活动。同时小组活动的优势有:

首先, 能形成语言互动。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小组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操练机会, 不仅能提高语言操练的次数, 还能提高语言的质量, 因为在小组活动中, 学习者需要相互理解彼此话语的意义, 增加相互修正的机会, 从而产生更多有益于第二语习得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

其次, 有利于促进积极的情感氛围。在小组中, 学生不用在众人面前使用目的语进行僵硬的交流, 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安全感。小组是一个团体, 大家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使小组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和谐的氛围中,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小组成员有了归属感, 提高了小组成员完成任务的动力。

第三, 能够增加学习者的责任感, 促进学习者自主能力的提高。在小组活动中, 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活动, 承担自己的责任, 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努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后, 有助于实现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的需求和能力都是不一样的, 小组活动将能力不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来完成各自的任务, 发挥自己所长, 可以使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相互学习。

二、研究设计

小组活动的学习形式能给学生提供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 因而被广泛地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小组活动却往往不易取得成功。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完成情况不理想;在小组活动中, 小组成员只是在轮流说话, 而不是进行交流互动, 因为大多数人只是急于表达自己, 而忽略了其他成员的话语或是反应;在小组互动中遇到困难时, 学生都会借用母语进行交流, 起不到操练英语的作用, 更不用说能产生意义协商;在需要做陈述时, 往往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包办, 其他人则有偷懒的机会, 并没有承担起自己相应的责任。

对于影响小组活动成效的因素, 邹启明归纳出四个主要因素:任务因素、语言因素、小组成员结构因素、时间和场地因素。Yiqian Cao和Jenefer Philp指出了影响学生交际意愿的多种因素, 如小组人数、学生之间的熟悉程度、主题熟悉程度等。邓秀娥、郑新民的研究表明教师在小组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话题选择、小组成员合作关系、时间控制、动机、语言学能、性格、自尊及冒险能力对小组活动的成效有影响。综上所述, 影响小组活动成效的因素很多,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影响他们参与小组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才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笔者对某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了解他们对于小组活动的态度、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影响他们参与小组活动的因素, 并根据调查的结果, 提出一些促进课堂小组活动有效实施的建议。

研究对象为某高职院校经贸系、计电系、机械系四个班的193名学生, 每个学生至少有六年或六年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

研究方式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 研究工具是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问卷调查分为两部分:学生对小组活动所持的态度及影响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因素。访谈问题为是否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以及影响参与小组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 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数据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71.4%的学生赞同小组活动;69.4%的学生非常同意或同意小组活动有助于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由此可见多数学生还是认同小组活动的。但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的学生并不多, 只有31.6%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他们能经常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只有33.7%的学生表示在小组活动中, 小组成员能够充分合作, 共同完成任务。影响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因素的统计结果如下表:

在问卷所涉及的六个因素中, 有三个因素的均值超过了3, 分别是语言能力, 均值为3.83, 伙伴的合作态度, 均值为3.29, 教师的指导和监督, 均值为3.0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学生认为语言能力是影响他们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的主要因素, 其次为伙伴因素, 第三是教师因素, 第四是任务因素, 第五是情感因素, 最后是动机因素。

(二) 访谈

通过对20名学生的访谈, 有16名受访者表示, 他们只是有时能够跟伙伴完成教师布置的小组活动, 只有4位成绩较好的学生表示他们能经常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而对于影响参与小组活动的因素, 提及较多的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基础差, 词汇量不足, 不能流利表达;二是小组的其他成员不积极, 自己也受到影响;三是习惯了由教师讲授、自己阅读和做练习的学习方式, 不太习惯小组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四是自觉性较差, 教师监督不到位容易产生惰性。其他提及的还有性格、兴趣、紧张等因素。

(三) 讨论

通过调查发现, 虽然多数学生认为通过小组活动, 可以提高他们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但却不积极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他们认为由于自身语言基础、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教师的监督和指导, 以及学习习惯等因素阻碍了他们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

不论是问卷调查还是访谈, 学生都认为自身的语言能力是影响其参与小组活动的最主要因素。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就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语言水平, 从简单的活动开始慢慢过渡到较复杂的活动, 在开始阶段可以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语言交流活动。在组织小组讨论活动时, 应注意讨论的内容要基于课文, 并将相关的语言信息, 如关键词、句型等列举出来, 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语言负担, 另一方面还可以给学生机会练习所学内容, 使学生学一点, 会一点, 用一点,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访谈中, 有学生提到平时都不习惯开口朗读, 用英语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互动更是不习惯, 所以在进行互动时, 他们基本上是保持沉默。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平时应多重视朗读或是背诵等一些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 使学生习惯开口读英语的同时, 也能够增强语感, 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语言积累。而语言输入和积累对高职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因为在语言的输入和积累没有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 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只是一句空话。

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对任务的完成有较大影响。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伙伴因素对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影响仅次于语言能力。在访谈中, 学生也提出看到其他同学不积极, 自己也受到影响。要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就要在分组方面做好安排, 保证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力层次和知识水平有一定的梯度, 即每个小组里要有语言能力较高的学生和语言能力较低的学生, 使组员之间的能力优化互补。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能更好地提高小组成员的语言水平, 根据徐锦芬、曹忠凯的研究表明:在母语背景相同的情况下, 对于外语/二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 与水平较低的学生结对, 比与相同水平的学生结对互动更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外语/二语水平, 而水平较低的学生也会从这类互动中有效提升自己的外语/二语交际及语言能力。另一方面, 水平较高的学生也可带动水平较低的学生参与活动, 确保小组成员充分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减少由于小组成员的不合作态度对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积极性、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的作用。相当一部分的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 他们在小组活动中不会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因此, 教师在小组活动前应指定成绩较好的学生为组长, 负责分配小组成员的任务, 监督其他组员完成任务, 让每一个成员都有具体的任务, 避免偷懒。课堂上的汇报要由小组成员轮流进行, 避免由某个人包办完成任务, 这样才能让每个成员为完成任务而承担自己的责任, 逐渐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虽说小组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可是受到多年来形成的被动学习习惯的影响, 相当多的学生不习惯小组活动, 也不知道如何合作完成任务, 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培训, 包括小组意识的培训和互动策略的培训。小组意识培训是让学生了解小组活动的优势, 提高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意识;互动策略培训使学生掌握一些交际技巧, 尽可能地减少借用母语的情况, 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意义协商, 增加对话的轮次, 达到真正的交流而非轮流说话, 提高小组活动的效果。其次, 要加强监督指导, 特别是在学生小组活动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时, 教师的监督指导和有选择的参与才能保证小组活动的顺利实施。在小组活动开始前, 教师应把小组活动的目的、要求讲清楚, 让每个学生明白通过小组活动, 教师希望得到什么结果, 学生需要做些什么以达到教师的要求。在必要时, 教师还需要进行示范, 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参考。在小组活动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并不是要退到一边, 而是要在各个小组之间穿梭, 监督和指导各个小组完成活动, 同时教师还可以有选择地参与到其中的某个小组, 了解在实施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解决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动机和情感因素 (语言焦虑、自信和冒险) 并非影响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主要因素, 虽然在访谈中有学生提及用英语与同学交流比较紧张, 但人数不多, 只有两位学生有这样的情况。由此可见, 在小组活动中, 学生不用在众人面前使用英语, 其交流的对象不再是具有语言优势的教师,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焦虑感, 有助于保护学生学习语言的自信心, 而这正是H.Douglas Brown提到的小组活动的优势之一。而动机也是影响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主要因素, 表明学生也意识到了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四、结语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对利用小组活动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是赞同的, 但由于语言能力、小组成员合作的态度、教师的指导和监督, 以及自身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们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了小组活动的成效。针对影响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主要因素,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语言能力设计合适的活动, 平时注意加强学生的朗诵或是背诵练习, 增加语言输入和积累;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和知识水平差异进行分组, 并在活动中做好分工, 确保小组成员能积极参与并完成任务;对学生进行培训, 提高参与意识并掌握互动策略, 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如何合作;加强对小组活动实施的监督和指导。

摘要:小组活动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互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但小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易获得成功。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 了解高职学生对小组活动的态度及影响他们参与小组活动的主要因素, 根据调查的结果, 提出了一些促进课堂小组活动有效实施的建议。

关键词:小组活动,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H.Douglas Brown.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tolanguagepedagog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YiqianCao&Jenefer Philp.Interactional context and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a comparison of behavior in whole class, group and dyadic interaction[J].System, 2006 (34) .

[3]Liu Meihua&Jackson Jane.An Exploration of Chinese EFL Learners’Un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nd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8 (92) .

[4]邓秀娥, 郑新民.关于大学英语课堂小组活动有效性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08 (7) .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 2002 (1) .

[7]徐锦芬, 曹忠凯.国内外外语/二语课堂互动研究[J].外语界, 2010 (3) .

小组参与 篇10

一、参与式小组教学的概述

参与式小组教学具体就是指在教学当中,通过教师对学生具体情况的了解并且结合课程内容,将整个班级划分成几个合理的小组。同时保持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的长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整个过程当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起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求。参与式小组教学具有内在和外在两个特性,其中外在主要是依靠教师根据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情景的设置,并且引导学生在情景当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同时进行疑问的解答和重难点的着重讲述。内在侧面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介绍和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决断能力,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积极性。

二、参与式小组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实践研究

1. 课前准备

进行参与式小组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前对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要进行提前培养。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和自主学习,同时转变教育观念,教师不再是教育当中的核心而是以一个引导者的形式出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具体的运用分析

在进行参与式小组教学当中每个小组将会依据本组的任务,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及在教师的启发指引之后需要面向全班进行成果的展示,进而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表达能力。首先在教学当中可以设计一些课文对话、歌曲等,分配给小组进行展示,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提供展示机会。

比如在讲牛津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课程Unit 4“Part A Let”之时,在热身阶段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先通过一首儿歌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然后根据之前分配好的小组,通过击鼓游戏从两边往每个小组传递梨和桃子。当鼓声停止之时,手中得到梨和桃子的两个小组派出代表人物进行分角色的朗读,分别扮演课文当中的梨和桃子。这种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够为之后的教学进行铺垫,同时提高学生的语音教学和交际能力。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应设计相应的任务给每个小组,并且通过自主参与和合作完成。比如上述的游戏当中,通过几个小组的PK,让学生不断地重复本课重点单词和日常招呼用语。为了加强学生对四种水果的记忆,还可以将不同的水果制作成为图片,并且贴上对应的单词。然后让不同的小组分别负责将四种水果图片戴在头上,开展“吃水果”游戏。

A:Look,this is an orange ,anorange orange,I like orange very much(假装咬一口)hmm,it tastes good.

让学生通过以上方式进行吃水果游戏,以及配上相关的对话。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find your sisters andbrothers”的游戏。让带着不同图片的同学通过寻找的方式,并且利用对话找出课文当中所提到的几种水果。

B:(戴上相应水果的头饰)Areyou…?

C:Yes.(如果不是相应水果则换下一位同学询问)

在每个小组都寻找到了水果朋友之后,再让小组成员数一数自己小组一共找到多少水果朋友。找好之后让他们各站一队,大家一起数个数,教师则需要在这个时候进行水果单词复数的板书。通过这种形式在游戏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最后在整体完成之后留下练习任务,让每个小组通过课后的复习和合作完成练习,从而不断地进行巩固和反思以及评价。同时在整个过程当中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对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分析当中,并且解疑答惑,对于重难点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述和重点分析。

小组参与 篇11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数学

参与式教学要求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发现并获取知识。在参与式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我们常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许多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其能真正产生实效呢?本文将从如下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做好小组组织建设,增强小组合作意识是基础

做好小组组织建设,是进行小组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应首先进行小组组织建设。在构建合作小组时,一定要注意小组组合的科学性。小组人数一般以同桌或相邻的4人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明确组内成员分工。在平时公开课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合作学习方式,当老师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开始时,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人人都兴趣高涨,其实仔细一看,有人滔滔不绝,有说有笑,却也有人呆坐,也有人没动笔,到全班汇报时,有不少组说不出所以然,更多时候,老师也只是提问个别学生,而不是以小组的形式要求汇报。所以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

二、把握小组合作时机,精心设计小组学习任务是重点

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还必须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精心设计小组学习任务,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我的做法是:

1.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新知识的生长处组织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学习新知识,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思想。因此,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新知识的生长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了而分数的大小没变的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1)我们以前学过了“商不变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猜想分数会有怎样的性质?

(2)你准备怎样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可以根据什么道理去发现分子分母是按照怎样的规律在变化?

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交流中,不但找到了变化的规律,还将这一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建立。

2.在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很多时候的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是教师一提问,马上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常常无话可说,或只是几个优等生在说,其他的同学坐着听,参与面太窄,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实践证明,要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必须使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在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后,学生急于想把自己的发现、心中的想法告诉别人,或者遇到困难想寻求帮助,这时组织讨论交流,才能真正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

3.在学生意见不一、产生矛盾冲突时组织合作学习

当学生意见不一或产生矛盾冲突时,正是自主探索的好时机。在这个时候组织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讨论,可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及时调整思路,主动探索知识,比教师直接告诉答案要有用得多。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学生明确了可将除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概括出计算法则,我出示了这样的问题:两道题的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部分的位数不相同,你认为先移动哪个数的小数点比较合理?为什么?学生马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并争论起来。我看见时机已到,便布置小组讨论,再整理出意见到班上交流。

三、调控合作学习的过程,检测评价并汇总学习结果是关键

《新编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有效地给予帮助。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巡视,并适时参与小组讨论,在必要的时候帮助有困难的小组,使他们能及时克服困难,跟上学习的步伐。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如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因为问题指向不明或梯度太大,学生无法进行自主学习时,要及时调整、灵活处理,使教学能顺利进行。

总之,教师应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個人素质,增强调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控,使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能真正达到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文蓉.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广西师范学院.

[2]周日南.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天孝.数学教学案例与教法.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平乐县教育局教研室)

小组参与 篇12

一、什么是参与式小组教学

参与式小组教学就是将班级所有同学按照一定的分组标准,形成若干个具有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小组。参与式小组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身体力行的感受学习的乐趣。参与式小组教学具有内外双重特征,内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人际沟通能力,外在是指教师不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之中,而是以一种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到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主要负责知识的引导和启发教育。

二、参与式小组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以小组活动为基础

学生在课堂上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参与学习的,而不仅仅是以学生个体的形式出现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首先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部分,通过创设或模拟生动的生活场景,将其与所学语言知识进行融合,并为每个小组设置相应的任务,学生根据教室布置的任务可以在组内讨论发言交流,小组讨论的环境气氛比较轻松温馨,这样可以有效的调动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参与进来。

(二)改变了教师的形象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实际上就是一种知识的灌输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几乎不存在,而且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参与式小组教学恰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参与式小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亘古不变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和答惑者,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更多时候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思考,而不是主宰课堂教学。

(三)体现学生的独立性

参与式小组教学虽然打破了学生位置的空间格局,但它不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也是有其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案的。而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也是要在教学目标之内体现出来的,只要学习任务匹配,学习条件允许的话,整个小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就可以自如的的讨论与交流,发现问题,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真正成为学习的驾驭者,而不是学习被动的接受者。

三、参与式小组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探究

(一)合理分组

合理分组是参与式小组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参与式小组教学中的小组不是随机组合而成的,教师在分组之前,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水平、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小组人数应以4-6人为宜,而且小组成员应具有较大的异质性,比如可以将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学生与比较开朗活泼的学生安排在一组,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前者的课堂参与意识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小组成员应该具有明确的责任分工,需要有一名组长负责总体协调本组成员,需要一名学习组长、作业作者和纪律组长,分别负责小组成员的课堂学习、小组作业的回收和发放、小组纪律的规范。一般来说,全班大概可以分为5-6组,组与组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需要在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同时组与组之间也需要有效互动沟通。

(二)教学设计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小组教学为基础分配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尽量减少教师教授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小组的特长和能力情况,在下一次上课之前的两到三天为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开心学英语》这套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新授内容conversion、vocabulary、targets song和sound and words,分部分交给一个学习小组去教学。对话、情景、歌曲等在小组示范教学的作用下,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更高涨。而为了上好课,学习小组主动预习的动力也更大。安排学生上课不是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从备课到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再到教学实施,小学生都能够全身心的参与,而且教学设计能够更贴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实施过程中,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过程监督

开展参与式小组教学,尤其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教学秩序混乱的状态,尽管小组各自有纪律,但当学生完全投入课堂参与中,或者进行英语情景模拟时,会出现秩序失调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发挥一定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过程监督,维持教学秩序,促进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

(四)总结点评

由于小学生智力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故而他们在知识讲解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解释不清或解释错误的问题,因此,每次课堂教学需要留有1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教师对学生在小组教学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进行一一解释,澄清一些错误的认知,同时也要对各小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给予相应评价,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为每个小组进行评分,期末的时候评选“最佳学习小组”。

摘要:参与式小组教学是一种体验式教育,教学活动以小组为主,改变了传统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将参与式小组教学运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注重合理分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加强小组教学的过程监督,同时在课尾还需要对各小组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关键词:参与式小组教学,小学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夏云,李春晖.教育游戏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12(2):117-120.

上一篇:溶血磷脂酸下一篇:统计控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