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CT

2024-10-1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腹部CT(精选10篇)

腹部CT 篇1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康荣、严福华、曾蒙苏教授主编, 国内诸多著名医学影像学专家历经8年精心编写的大型医学影像学专著——《腹部CT诊断学》于2011年2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周康荣教授主编的《腹部CT》曾受到广大读者的高度关注和青睐, 对当代中青年医生的培养具有历史意义。十余年之后, CT经历了多次里程碑式的发展, 因此, 编写一本符合影像学发展潮流的新著, 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作者的心愿。经编者的共同努力, 本书做了彻底更新和扩容, 新增图例近3000幅, 全书体现了临床、病理与影像学紧密结合, MDCT技术方案、CT及相关影像学表现并重, 常见病典型、不典型表现和罕见、少见病描述兼顾的特点。

本书定价350元, 由全国新华书店经销。邮购:上海市杨浦区国权路579号复旦经世书局邮购部;邮编:200433;联系电话:021-65109143。

腹部CT 篇2

【关键词】 CT诊断;腹部创伤;临床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9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80-02

腹部创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在临床上腹部创伤的患者占到创伤患者人数的0.5%-4.0%左右,死亡率占到由于创伤导致死亡人数的10%左右,因此,在患者发病的早期进行确诊,对腹部创伤的种类以及具体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就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本文对2012年4月到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腹部创伤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为今后对该类患者的早期诊断更加准确,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到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腹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在10岁-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岁。其中由于车祸导致腹部创伤的30例,锐器伤的13例,坠落、跌伤10例,拳击伤及踢伤7例。患者出现外伤后,就诊时间在1h内的有29例,在1-3h内的有23例,3-24h的有8例。

1.2 方法 在患者就诊之初,采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层厚5-10mm,层间距为5-10mm,对患者中的52例进行平扫后增强扫描,剩余8例作全腹部扫描。CT扫描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然后将手术后确定的患者的病症与之前CT检查的结果及进行对比,从而对CT诊断的准确率做出客观的评价。

1.3 统计学分析 本文选取的患者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效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收治的60例患者中,其中脾损伤的有28例,肝损伤的有12例,肾挫伤的有10例,横膈损伤的有3例,胃肠道及肠系膜损伤的2例,膀胱损伤的有3例,腹膜后充血的有例,胰腺损伤的有1例,胆道损伤的有1例。其中有35例患者为腹内脏器官多发伤或者为头、胸、腹、脊柱、四肢等多发伤。在60例患者中,手术40例,结果与CT诊断进行对照,38例相符,CT诊断的准确率为95%,2例与CT诊断不符,是由于血管损伤。在剩余20例保守治疗的患者中,死亡2例,主要是由于多发伤使得多个器官功能出现衰竭,最后导致死亡。P<0.05,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在所有外伤患者中,脾损伤的患者最为常见。在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中,脾损伤的患者有28例,占创伤总人数的46.67%。

不同程度的脾外伤,CT检测所表现出来的情况也不同,脾挫伤是脾内片状低密度影,边缘比较模糊;对于脾包膜下血肿来说,它是脾周围新月形高密度或者是混杂密度占位脾边缘变平或者凹陷。在血肿内,我们可以看到相对较高的密度区,提示活动性出血的部位。增强扫描,显示为脾外环绕的无强化区。实质内血肿是指脾内圆形或者卵圆形密度高或者是密度略低的区域,增强扫描血肿相对较低的密度区的时候,一般会有脾包膜下出血的情况。脾裂隙征是脾内线样的低密度区,宽度不同。在给许多病人进行CT平扫的时候,由于脾密度和很均匀,无法看到裂隙征,此时,脾周围就为高密度的凝血块或者是脾包膜下血肿。在临床中,人们经常把CT诊断的情况作为脾破裂的标准来进行评价,但是脾外伤究竟是需要手术还是保守治疗,还需要外科医师根据临床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并不是完全依靠CT的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脾损伤有28例,对23例进行手术治疗,剩余例进行保守治疗,进行保守治疗的患者还要在一周、一个月的时候进行CT的复查,来了解损伤部位的治疗情况,防治出现延迟性脾破裂的情况。[1]

肝损伤是仅次于脾损伤的腹部外伤,肝损伤在CT检查中多表现为肝内有界限模糊、形态不规则的斑片状低密度改变,损伤较大时,低密度改变弥漫,类似脂肪肝;肝包膜下血肿是肝外部周围,密度相等或则密度较低区域,相应部分的肝实质受压变平。如果肝实质血肿表现为肝内圆形或者不规则的高密度、低密度区,周围都许多环状的低密度影,肝破裂表现为肝内现状、带状、星状低密度区,边缘清晰。治疗肝损伤与治疗脾损伤是相同的,需要根据严重程度决定患者接受哪种治疗。如果肝包膜没有出现破裂,可以进行保守的治疗,本次研究中,有5例进行保守治疗,并且治疗效果较好。[2]

肾损伤主要表现为边缘模糊的片状低密度影,在通过CT进行平扫时,通常显示不清楚,容易遗漏。肾实质肿大、肾盂内高密度积血影可以提示人们肾有可能出现损伤;增强CT的检查,可以使肾实质的楔形低的情况增强。肾撕裂表现为肾实质的线样低密度裂隙,裂隙内有积血时呈现高密度影。增强后扫描成低密度裂隙样阴影,范围会显示得更加清晰,同时可以观察肾脏各碎块的血供情况。在肠道、橫膈以及肠系膜的损伤中,腹腔以及腹膜后腔积气是肠道破裂的特征性CT表现,也可以见到局部的肠管变厚、肿胀、出现积液等情况。

肝、脾、肾或者结肠周围、肝肾间隙、小网膜囊、肠系膜以及盆腔直肠子宫陷凹的血肿,都可以通过CT,明确的显示出来,而且,通过CT扫描。可以使人们明确积液的性质。具有操作简便、速度快、特异性高的等特点,在对腹部创伤的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CT检查作为临床对患者进行诊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对于腹部创伤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需要诊断的医师结合以往的经验对影像特征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今后,应把这种技术更广泛、更合理地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胡兵,张在沛,张有为.CT在外伤性肾损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1(2):59-60.

多排CT上腹部检查应用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somatom Emotion亚秒级十六排螺旋CT,造影剂欧乃派克75mL非离子造影剂。

1.2 检查方法

根据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对于上腹部的增强25s获得显示肝脏动脉期的最佳图像,70s左右获得显示肝脏静脉期的最佳图像,扫描时,扫描条件一般采用130kV,75~140mA,层厚5mm,螺距1~1.5,重建间隔3~5mm,对比剂用高压注射器以2.5m L/s快速由手背静脉注入。扫描前应禁食禁水6h,造影前口服稀释过的造影剂使其充盈肠道。增强扫描前先平扫,以初步了解检查上腹部脏器的病变情况,以确定增强扫描的范围,方式和增强扫描参数。

2 结果

通过在几年的工作过程中对部分图像质量不高的病例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发现影响扫描质量的因素有:CT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扫描前的准备;高压注射器;扫描参数的选择;后处理技术的应用。

3 讨论

3.1 CT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

为保证CT扫描的成功,CT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强烈责任感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尤其是X线、CT解剖知识,基本的临床医学知识,CT操作上岗证书。扫描时应认真阅读申请单,了解临床要求,扫描部位,确定扫描部位、范围、层厚和间隔、是否增强扫描,并注意重点部位。熟练应用CT各种功能,掌握各部位的窗值及CT值的测定等。

3.2 扫描前的准备

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对大部分患者来说增强扫描都是第一次,表现的心理反应为焦虑恐惧、多疑、抑郁、紧张、敏感等,检查前对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尽可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病人的紧张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减轻不良反应发生率;做好呼吸训练,上腹部的移动伪影主要来自呼吸的移动,告诉病人呼吸幅度的控制和屏气的时机,以保证平扫、动静脉期的同层位置;去除身上能产生扫描伪影的异物;口服稀释过的造影剂使其充盈肠道,能增加图像的对比度,有效地区分病变与肠道组织,提高诊断正确率。

3.3 高压注射器的应用是增强扫描成败的关键

螺旋CT双期扫描是目前检测肝脏敏感技术之一,尤其是提高了小肝癌的检出率和定性上,造影剂总量为7 5 mL或按体重1.5mL/kg体重计算,以3mL/s的流量检查时造影剂注射器就是必不可少的。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在开始注射后25s可获得显示肝脏动脉期的最佳图像,70s左右获得显示肝脏静脉期的最佳图像,扫描时机的选择是根据对比剂的注入以及药物动力学选择的,所以正确使用高压注射器扫描成败的关键之一。

3.4 扫描参数的选择

CT机的扫描参数一般都是已经设置好的,只要认真的选择好扫描部位即可。现在对病人的辐射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现在人们正在应用能够满足常规临床诊断需要腹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方案,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有多种,管电压、管电流、扫描时间、螺距、层厚、扫描容积、是影响病人所受辐射剂量的主要参数,辐射剂量与管电流、扫描时间及扫描容积呈正比例线性相关,减少CT辐射剂量的最常用方法是降低MAS及增加螺距。Hopper等使用80~125mAs低剂量螺旋CT扫描与常规350mAs的普通CT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低剂量CT除腹壁、腹膜后及食管裂孔疝的显示质量低于常规CT外,对肝脏器官的显示,两种扫描方法无显著性区别。也可以根据体重来选择扫描参数。

3.5 后处理技术的应用

窗口技术:窗宽窗位的调整是数字图像后处理工作中的一项常规内容,又是图像显示技术中最重要的功能。正确选择和运用窗口技术是获得优质图像和提高诊断率的重要手段;图像放大:为观察微小病变和细微的解剖结构,可采用放大技术。采集到容积数据以后,我们可以利用MSCT的强大后处理功能对一组数据用多种方式重建,使病灶获得最大程度的展示,多方位和三维重组作为图像的后处理方法,实际上它们都是在横断面扫描的基础上,经图像后处理后的不同方式显示图像的一种功能。一般根据需要,横断面图像可组成冠状面、矢状面、斜面或任意曲面的图形,这被称为多方位重组,多方位重组的优点是:首先是能够观察到特定的解剖结构,其次是能够帮助确定病变或骨折等的范围大小,有助于诊断,为正确诊治疾病提供更丰富的资料依据。

摘要:上腹部的CT检查常用的方法是平扫加双期法,通过几年的工作中的总结发现影响扫描质量的因素有:CT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扫描前的准备;高压注射器;扫描参数的选择;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本文对如何提高上腹部的CT检查质量做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多排CT,上腹部

参考文献

[1]任庆云,赵增仁,李敬玉.腹部低剂量CT扫描的临床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06,15(4):495~496.

[2]Hopper KD,Keeton NC,Kasales CJ,et al.Utility of low mAs1.5pitch heliacl versus conventional high mA ab-dominal CT[J].Cliniacal Image,1998,22:54~59.

[3]朱娟芳,岳士华.腹部CT检查口服造影剂的规范化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0(12):58~60.

[4]谭彩琴,曾玉英,甘汉娜.心理干预对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2006,22(17):2637~2638.

[5]刘晓辉,宋立疆.全自动造影剂注射器在腹部螺旋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1):13~14.

腹部CT 篇4

方法:选取2004年3月~2012年1月于我院放射科进行诊断的患者22例,对其采取单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方式。

结果:经过诊断有5例患者是恶性肿瘤,图像显示患者腹腔内存在面积十分巨大的肿块阴影。有1例患者检查出为肾上腺血肿,究其根源是肾上腺出现病变。3例患者确诊为血管瘤,经过单层螺旋CT检查后可以看出肿块旁边呈结节形状的血管十分显著。有4例患者为胆总管囊肿CT扫描后发现在肝门下方和胆囊两个位置会出现呈不规则形状的囊状液性阴影,当把CT的值调节到16HU时,囊壁的阴影有所增强。有3例患者诊断为肾积水。

结论:对患者采取单层螺旋CT增强技术可以准确的判断病灶的位置和面积,及时得出周围组织受侵袭的情况,极大的提高了确诊率,帮助患者早日接受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单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病灶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02-02

CT检查对患者病灶的确定至关重要,针对儿童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很有必要。单层螺旋CT扫描可以确定病变组织的位置和大小,但是一旦出现组织密度相当的情况,扫描出的图像清晰度也会下降,这点源于X线吸收度较低,可能会造成诊断失误的情况。为了提高诊断准确率和后期有效治疗,对患者采取CT增强扫描的方式十分有效,可以准确判断病变位置,同时可以完成血管病变和非血管病变的判断工作,帮助患者及早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3月~2012年1月于我院放射科进行诊断的患者22例,其中男性患儿10例,女性患儿12例,患者年龄维持在1~3岁之间,大部分患者存在腹痛、黄疸的情况,少数患者出现腹部包块的现象。

1.2检查方法。

1.2.1检查前的家属沟通工作至关重要,首先要向家长解释对患者进行静脉造影的作用,对确诊患者的疾病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应该让家长清楚的知道使用碘可能引起的过敏症状。一旦在“知情同意书”上署名后即可开始小儿腹部增强扫描准备工作,先给予患者0.6mg/kg的水合氯醛溶液,完成灌肠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将静脉通道疏通。等待溶液作用发挥至患者熟睡后即可将患者搬至单层螺旋CT扫描床上,将体位摆放正确以及检查好防护措施是否稳妥,需要一位家属在着装好铅衣后进入扫描室陪同检查。

1.2.2在患者的静脉通道上注入4mg/kg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溶液,同时要注入8ml浓度为0.8%的氯化钠溶液。考虑到儿童患者的外周血管宽度要远小于成人,而高压注射器的注射压力可能会让血管损伤,所以禁止采用高压注射器。一般情况下使用3ml/kg的欧乃派克,注射速度维持在2ml/s,注射完毕后开始进行单层螺旋CT增强扫描。

1.3仪器设备及扫描参数设置。

1.3.1我们使用了设备序列号为35122的SIEMENS SOMATOM Es-Prit单层螺旋CT机。

1.3.2要在病变位置上下6mm内进行参数设置和扫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辐射剂量。患儿进行扫描时不用呈压仰卧位。单层螺旋CT机的层厚为3.5mm,为了增强扫描效果需要2mm的重建层厚,扫描时间规定为2s/周,设备为0.8的螺距,管流电维持在55~65mAs之间,平均管流压为135kV,按照标准算法的流程来进行重建工作,对于延迟扫描的时间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最后通过图像显示和处理来完成病灶的检查。

2结果

经过诊断有5例患者是恶性肿瘤,图像显示患者腹腔内存在面积十分巨大的肿块阴影,多数呈现不规则的形状,以叶状居多,肿瘤有强化的趋势,经过进一步分析处理,发现肿瘤上面有多发点形状的阴影,病变的位置呈现不规则的形状,阴影的密度要稍低点,病变中心的边缘位置和机体本身未病变的组织有粘连现象,包括大血管在内的一系列组织在压力的迫使下已经发生了位置偏移,检查发现腹腔内有多发结节的影像。有1例患者检查出为肾上腺血肿,究其根源是肾上腺已经开始病变。3例患者确诊为血管瘤,经过单层螺旋CT检查后可以看出肿块旁边呈结节形状的血管十分显著,扫描时间适当延长6min,发现病变位置面积有所变小。有4例患者为胆总管囊肿CT扫描后发现在肝门下方和胆囊两个位置会出现呈不规则形状的囊状液性阴影,当把CT的值调节到16HU时,囊壁的阴影有所增强,但是病变位置和机体周围的组织并没有粘连在一起。有3例患者诊断为肾积水,造影剂在肾盂里面是可见的,肾盏扩大的趋势没有停止,实际上是肾实质位置出现增强的缘故。

3讨论

单层螺旋CT在小儿腹部增强扫描中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准确的判断病变的位置和腹部脏器的情况。增强扫描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患者注射剂的量和速度影響最大,还和患者的体重、心输出量有一定联系。相关报道显示,为了达到增强效果,必须加大对对比剂的用量,且要保持较高的注射速度,因为对比剂会反馈血管碘浓度急剧升高,此时的密度曲线会朝一个稳定的值靠近,对CT检查有显著效果。患者的体重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对比剂的使用量,只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节就可以准确的找出病变位置。对患者采取单层螺旋CT增强技术可以准确的判断病灶的位置和面积,及时得出周围组织受侵袭的情况,极大的提高了确诊率,帮助患者早日接受有效治疗。

参考文献

[1]郭文臣,赵斗贵,王石嵩,郭洪生.浅谈多层与单层螺旋CT的应用区别[J].上海医学影像,2002,11(2):147-147

[2]杨兴惠,杨诚,何瑾,雷军,梁茵,夏彬熊.小儿腹部内胚窦瘤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9):987-989

腹部CT 篇5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Castleman病,诊断

Castleman病原因不明,同义名称包括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angiofollicular lymph node hyperplasia)、血管瘤性淋巴样错构瘤(angiomatous lymphoid hamartoma)、巨淋巴结增生症。由于该病较少见,对其影像学表现认识不足,所以术前易误诊。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我们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CT表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3岁~76岁,平均年龄48岁。以胸闷、气急、咳嗽就诊4例,以腹部包块就诊3例,体检发现1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浆细胞型1例,透明血管型7例。位于胸部5例,后腹膜3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Brilliance 64排螺旋CT,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部分病例延迟扫描。胸部检查者无需特殊准备,常规平扫后行动态增强扫描;腹部检查前嘱患者口服阴性对比剂1 000 m L,后行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

2 结果

(1)胸部5例:其中4例为透明血管型,1例为浆细胞型。发生于纵隔4例,右肺门1例。CT表现为纵隔或肺门部边界清晰之类圆形软组织肿块,直径3.5 cm~6.5 cm,平均4.4 cm,其中2例肿块内见索条状钙化,余病灶内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与主动脉同步强化(见封三图1~7),静脉期强化减低,仍为明显强化。1例浆细胞型平扫呈软组织密度灶,密度均匀,强化不明显。(2)后腹膜3例:1例位于盆腔髂血管前方,1例位于肾门水平下方,1例位于盆腔乙状结肠左侧。CT表现为边界清晰之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强化程度近似主动脉。

3 讨论

Castleman病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是一种非干酪性淋巴结增殖性病变,病因尚未明了,近来的研究提示本病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1]。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肿块可发生于淋巴组织存在的任何部位,发病部位[2]:胸部(63%)、腹部(11%)、腋窝(4%),其他部位如:颈部、肩部、眼眶、盆腔、软脑膜、腹膜后、胃肠道也有发生的报道。

根据组织学不同,Castleman病分为三型[3]: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混合型,透明血管型占90%.按病变范围分为局限型和弥散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是富血供的病变,病理上是由淋巴滤泡和其间增殖的毛细血管组成,但两者的比例不同。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强化可以因成分的不同而不均匀。浆细胞型的强化不明显,常有全身的症状,如:发热、贫血、巨球蛋白血症等。

本病按病变范围可分为局限型和弥散型[4],与病理分型有交叉。局限型绝大多数为透明血管型,临床上多无症状,常为体检偶尔发现,部分病灶可压迫邻近器官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如:胸闷、气短、咳嗽等,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良好。弥散型多为浆细胞型,50%有症状,有恶性倾向,通常需联合治疗,预后多不佳。

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与其病理分型有密切关系。局限型Castleman病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多较均匀。CT增强扫描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病灶与主动脉同步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持续强化,较动脉期强化减低,这与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有较多的供养血管,加之病灶血管增生伴毛细血管异常增生和扩张有关。有文献报道病灶密度多较均匀,但也可出现钙化(约31%)[5,6],特征性表现为中心分支状钙化,大于5 cm可出现坏死。局限型浆细胞型Castleman病由于血管成分较少,呈轻中度强化,强化亦不均匀,缺乏特征性表现。弥散型者[3],CT表现无明确肿块,而是显示1个或多个区域的大小相近的肿大淋巴结,病灶增强扫描呈中等度强化,部分也可见早期强化和延迟强化,缺乏特征性表现。

鉴别诊断: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应与神经鞘源性肿瘤、异位嗜铬细胞瘤、无功能性肾上腺腺瘤、系膜间质瘤等鉴别;弥散型Castleman病应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等鉴别。后纵隔最常见的肿瘤是神经源性的肿瘤,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神经母细胞瘤、节细胞瘤、副节瘤等。其中,神经鞘瘤、副节瘤是富血供的肿瘤,但神经鞘瘤常因坏死、囊变而强化不均匀,副节瘤也可以呈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因此后纵隔内富血供的病变一定要把透明血管型的Castleman病列为鉴别诊断。功能性的异位嗜铬细胞瘤临床上多有阵发性的高血压,实验室检查尿中的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升高。淋巴结结核形成的肿块边界多不清楚,增强扫描结核灶在动脉期和增强早期不规则强化或边缘强化,中心常可见干酪样坏死区,没有延迟强化的特点。

综上所述,当于浅表部位扪及无痛性肿块或健康体检发现胸腹、盆腔等部位孤立的类似良性肿瘤影像学表现且提示血供丰富者(肿块强化动态变化与大动脉一致),中心见分支状钙化,应考虑到Castleman病,并应重视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Obuz F,Karabay N,Secil M,et al.Various radiological appearances of angiomyolipomas in the same kidney[J].Eur Radiol,2000,10(6):897-899.

[2]彭卫军,周康荣,张蓓.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CT及MRI表现[J].放射学实践,2001,16(2):95.

[3]Kim JK,Park SY,Shon JH,et al.Angiomyolipoma with minimal fat:differentiation from renal cell carcinoma at biphasic helical CT[J].Radiology,2004,230(3):677-684.

[4]顾绥岳.实用外科病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43.

[5]时克伟,王林省,宋光义.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特征[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9,32(3):187-188.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以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腹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这100例腹部创伤患者中, 男患者有79例, 达到了79%, 女患者有21例, 占21%。患者的年龄均在18~50岁之间。在这100例患者中, 有45例 (45%) 患者是因车祸而受伤的, 有31例 (31%) 患者因坠落受伤, 24例 (24%) 患者因锐器受伤。当患者受伤后, 最长就诊时间为3 h, 最短就诊时间为1 h。将100例腹部创伤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情资料等进行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在该次研究中, 对所有腹部创伤患者均给予CT检查和B超检查, 然后再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摄像检查结果和手术结果。对100例腹部创伤患者给予B超检查时, 需要采用到HITACHI-420 B超检查仪, 在检查过程中, 需要检查患者的整个上腹部, 然后再对患者腹腔内是否存在游离液进行判断, 若患者腹腔内存在游离液, 则为阳性[2]。

在对100例腹部创伤患者给予CT检查时, 需要全面性扫描患者的腹部, 采用岛津CT扫描仪来进行, 在扫描之前, 需要对CT扫描层的厚度和层间距进行设定, 其厚度为5~10 mm, 其间距在5~10 mm之间, 首先, 要对患者进行平扫, 然后再对患者进行增强CT扫描。在扫描的过程当中, 需要控制CT扫描的范围, 应该是从患者的膈顶到肾下极, 除此之外, 在CT扫描过程中, 还需要对患者的腹膜后腔和肠道情况进行重点观察, 若患者腹腔内存在游离液, 并且患者体内出现了腹内脏器裂伤和血肿等情况, 那就可以判定为阳性。当CT扫描完成后, 需要对其进行读片诊断, 这就需要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进行[3]。

1.3 观察指标

在对患者进行时, 需要判断患者腹腔内是否存在游离液, 若患者腹腔内存在游离液, 则为阳性;在对患者进行CT扫描时, 需要对患者的腹膜后腔和肠道情况进行重点观察, 若患者腹腔内存在游离液, 并且患者体内出现了腹内脏器裂伤和血肿等情况, 则判定为阳性。得出B超检查和CT检查的摄像检查结果后, 将其和手术结果进行对比, 若结果一致, 则证明结果准确;若结果不一致, 证明摄像检查结果不准确[4]。

1.4 统计方法

在对腹部创伤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时,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对实验数据进行t检验, 采用χ2检验的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5]。

2 结果

经过手术发现, 在这100例腹部创伤患者中, 有35例 (35%) 患者属于脾损伤, 26例 (26%) 患者属于肠系膜损伤, 15例 (15%) 患者属于肝损伤, 11例 (11%) 患者属于膀胱损伤, 7例 (7%) 患者属于胰腺损伤, 6例 (6%) 患者属于胆道损伤。通过对100例腹部创伤患者给予B超检查和CT检查, 发现B超检查结果有82例和手术结果相一致, 准确率为82%;而CT检查结果有95例和手术结果相一致, 准确率达到了95%。由此可见, CT检查的准确率明显高于B超检查的准确率, 将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1所示。

3 讨论

作为一种在临床中十分常见的急诊病症, 导致患者产生腹部创伤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 车祸、摔伤和坠落等等, 因此, 在创伤患者总病例数中, 腹部创伤患者人数较多, 占到了0.5%~4%, 这一类病症的患者死亡率也较高, 在创伤性死亡病例中, 其达到了10%。为有效提高这一类病症的存活率, 就需要选择正确的诊断方法, 这对患者的救治而言, 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目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交通业和重工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也正是因为这些工业的发展, 才会使得腹部损伤患者急剧上升。那在诊断腹部创伤患者时, 需要在患者发病早期给予准确的诊断, 根据摄像资料, 对患者腹部创伤的类别和位置进行准确判断,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确定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 从而减少腹部创伤患者的死亡率,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这对于救治腹部创伤患者而言,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

在该次研究中, 就通过对100例腹部创伤患者给予B超检查和CT检查, 将其摄像检查结果和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发现B超检查结果有82例和手术结果相一致, 准确率为82%;而CT检查结果有95例和手术结果相一致, 准确率达到了95%。由此可见, CT检查的准确率明显高于B超检查的准确率, 将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过去的研究成果一样, 该次研究证明了CT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但除此之外, 该次研究还证明了CT能在短时间对患者的腹部脏器和其他组织的受伤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 对于临床外科医师而言, 这种检查手段可以为其治疗方法的确定提供良好的依据, 这也是一种首选摄像学临床检查腹部创伤的方法。对于腹部创伤情况而言, 采用CT检查已经得到临床的广泛性认同。在该组实验中, CT检查的准确率明显高于B超检查。由此可见, CT诊断在检查腹部创伤方面具有显著意义, 和B超检查相比, 这种诊断方法更具有优势, 不仅能有较高的准确率, 而且还能使得患者腹部创伤的位置、面积、种类正确且清晰的反映出来, 对患者病情的准确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一系列的临床实践发现, 在检查过程中, 若患者能够很好的配合, 那就可以对患者进行憋气扫描, 若患者无法配合医疗人员, 则应该对患者注射少量镇静剂, 以便防止CT检查中出现运动伪影。在初步平扫检查中, 若怀疑患者存在实质肝脾脏器破裂情况, 那就应该及时对患者进行增强CT扫描, 以便防止等密度出血情况的发生, 从而避免这种遗漏, 除此之外, 还应该让脾破裂报告病例推迟出现, 当患者创伤后, 需要对CT进行检查, 检查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通常为了防止漏诊, 在检查时, 临床医生就需要对患者的CT检查影像资料进行注意, 尤其是那些细微征象, 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脾实质细微状况进行观察, 若患者的脾实质细微不够均匀, 而且存在左肾前筋膜增厚情况, 那就说明患者有可能存在迟发性脾破裂的现象, 这时患者就需要留院, 以待进一步观察[7]。

综上所述, CT诊断在检查腹部创伤方面具有显著意义, 和B超检查相比, 这种诊断方法更具有优势, 不仅能有较高的准确率, 而且还能使得患者腹部创伤的位置、面积、种类正确且清晰的反映出来, 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 对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方法[8]。

参考文献

[1]王秀兰.上腹部创伤的CT诊断研究[J].中外医疗, 2011, 30 (11) :15, 17.

[2]闫朋刚.多层螺旋CT平扫对急诊腹部创伤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6) :114.

[3]李大鹏.多排CT上腹部检查应用[J].中外医疗, 2012, 14 (43) :13-17

[4]吴凤英.探讨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4) :54-55.

[5]李杰, 符义军.CT对诊断腹部创伤的评价[J].当代医学, 2011, 25 (3) :40-41.

[6]吴尚红.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7) :17-25.

[7]董保国, 汪学琴, 魏德海, 等.138例腹部损伤的早期临床诊治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3 (9) :32-52.

腹部CT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腹部创伤患者122例, 其中男68例, 女54例, 患者年龄27~63岁, 平均年龄34.2岁。患者在CT和B超检查中均显示为腹部创伤, 同时符合其诊断标准。患者病程0.4~2.5 d。患者的受伤原因主要有车祸和钝器损伤、坠落伤、跌伤和踢伤。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B超检查, 取患者的平卧位, 让其放松平躺, 首先对患者的腹腔是否有积液进行检查, 同时对患者的受伤部位和疼痛部位进行仔细观察, 并对周围的脏器进行观察, 其主要的诊断标准为病变部位出现脏器的变性增大等现象[2], 以及在实质器官内是否有异常回声出现, 一般损伤在发生早期会出现增强, 另外血肿会呈现出低沉的回声, 而对于裂伤严重的则会出现片状回声以及液性暗区[3]。另外对于空腔脏器则要对其不规则的液性区进行详细诊断, 对于有肠部蠕动以及肠扭曲异常的则要进行详细检查。观察组患者则采用CT扫描, 扫描视野为50 cm, 厚度为2.5 mm;进行扫描时首选平扫, 再次检查时则进行薄层的增强扫描, 扫描顺序为从上到下, 一次为膈顶至右肾的下部,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以及部位较为特殊的患者可将扫描范围适度扩大。对于一些实质性脏器则根据是否有血中进行观察, 对于呈月牙形以及有条形的血中要仔细观察, 另外伴随脏器破裂的血肿以及周围有损伤的患者则要密切观察, 对于血肿和积血的密度有不同的患者则需要给予影像诊断。结合影像诊断资料以及患者症状对其进行手术治疗, 然后对患者的创伤做准确的诊断, 对手术结果以及影像诊断结果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别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诊断结果与CT扫描结果对比中, 有57例相一致, 其中脾损伤15例, 胆道损伤10例, 胰腺损伤11例, 肾损伤10例, 肝脏损伤11例, 其诊断符合率为93.4%, 另外2例肝脏损伤、1例脾损伤、1例肾损伤患者诊断错误。对照组患者的手术诊断结果与B超结果对比中, 有45例相一致, 其诊断符合率为73.8%, 其中脾损伤10例, 胆道损伤9例, 胰腺损伤10例, 肾损伤7例, 肝脏损伤9例, 另外6例肝脏损伤、4例脾损伤、4例肾损伤、2例膀胱损伤诊断错误。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图1为左肾挫裂伤, 图2为肝损伤, 图3为肾破裂。

3 讨论

随着各类意外事故的频发, 腹部创伤患者的人数越来越多, 且多为急诊, 主要表现为失血过多, 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目前, 其主要的影像诊断方式为B超和CT检查, 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外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B超检查本身有诸多的局限, 对诊断准确率有很大的影响, 而运用CT诊断能够对患者的抗感染、补液治疗均提供理论指导, 有利于患者的治疗预后。

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诊断结果与CT扫描结果对比, 有57例相一致, 其诊断符合率为93.4%, 对照组患者的手术诊断结果与B超结果对比中, 有45例相一致, 其诊断符合率为73.8%,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在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CT能够对创伤部位有更准确地定位, 病情、创伤大小等有更全面的了解, 与手术结果相符率高,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在腹部创伤的诊断中, 结合手术结果进行对比性分析, 探讨CT扫描的应用情况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腹部创伤患者122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1例, 对照组患者采取长队的腹部B超检查, 观察组患者则采用CT进行腹部创伤检查, 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后与影像学诊断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诊断结果与CT扫描结果对比中, 有57例相一致, 其诊断符合率为93.4%, 对照组患者的手术诊断结果与B超结果对比中, 有45例相一致, 其诊断符合率为73.8%,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CT能够对创伤部位有更准确地定位, 病情、创伤大小等有更全面的了解, 与手术结果相符率较高,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部创伤,CT诊断,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阿不来克木·马合木提, 阿里木·买买提, 景海涛.胸腔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新疆医学, 2013, 6 (43) :73-75.

[2]赵宏文, 杨加成, 罗自金, 等.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3, 22 (11) :67.

腹部外伤螺旋CT诊断的临床应用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近年来本院收治的64例急性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的急诊螺旋CT扫描资料, 男48例, 女16例, 年龄23~56岁, 平均36.24岁。急诊时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反跳痛、面色苍白、低血压、心率快、呼吸急促、休克、腹部移动性浊音等。

1.2 方法

检查使用东软CT-C3000螺旋CT机, 常规仰卧位横断面螺旋扫描, 层厚8 mm, 层距8 mm, 扫描范围由膈肌上方至盆腔上缘, 64例全部平扫。

2结果

脾损伤36例, 肝胆损伤12例, 肾损伤8例, 胰损伤4例, 其他损伤4例。部分患者同时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受累。

2.1 脾损伤

36例脾损伤中, 脾挫伤14例, 平扫表现为脾实质内条、片状低或等密度灶。脾撕裂伤6例, 平扫表现为贯穿脾实质的横行条带状或不规则的低或等密度灶, 有时可伴有斑点状略高密度影及腹腔积血征象;脾内血肿4例, 平扫表现为类圆形等或稍高密度影;脾包膜下血肿12例, 平扫表现为脾外缘新月形等或高密度影;其中2例脾内血肿和8例包膜下血肿与脾挫伤、脾撕裂伤并发。

2.2 肝损伤

12例肝损伤患者, 肝挫裂伤6例, 平扫表现为肝实质条片状低密度灶或混杂密度灶, 边缘模糊;肝撕裂伤2例, 表现为放射样条状低密度灶, 肝包膜下血肿4例, 其中2例合并胆囊血肿, 平扫表现为肝外缘新月形或梭形的等或稍低密度灶, 密度略高于腹水, 胆囊明显增大, 呈稍低密度影。

2.3 肾损伤

肾损伤8例, 其中肾挫伤6例, 平扫见肾影增大, 肾实质密度减低, 可见斑点状出血灶;肾撕裂伤2例, 平扫见肾轮廓不整, 实质内线样低密度阴影, 可见高密度之出血灶, 合并肾旁血肿。

2.4 胰损伤

胰损伤4例, 2例见胰腺组织肿胀, 轮廓模糊, 胰体区见血肿形成, 2例急诊检查时做了平扫, 胰腺未见异常CT征象, 仅见脾损伤, 术中探查发现胰损伤。

2.5 其他损伤

膈肌损伤4例, 表现为急性膈疝, 胃和肠管疝入左侧胸腔。

3讨论

目前临床腹部闭合性损伤多采用较快捷和经济的检查方法, 如X线平片、B超等, 但临床作用有限, 腹部外伤患者的病情多较重, 损伤体表无伤口, 要确诊是否有内脏损伤有时很困难, 容易贻误抢救时机, 导致严重后果。目前, 由于螺旋CT的广泛应用, 扫描速度明显提高, 使得其对急性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的检查的优越性得以突现。因其快速、准确、无创伤的特点, 使得螺旋CT越来越成为急性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的常规检查。绝大部分腹部闭合性外伤是由于钝性暴力引起的, 常见内脏损伤包括脾、肝、肾等, 脾脏富含血管, 质地脆弱, 是腹部闭合性损伤最常见的损伤器官, 其发生率约占腹部内脏损伤的50%以上。依CT所见分为脾挫伤、撕裂伤、脾内血肿、包膜下血肿等。在脾脏损伤中, 以上表现多复合存在, 少数单一存在。脾内血肿和包膜下血肿在急性期表现为等或略高密度影, CT平扫时易漏诊, 应仔细观察。肝脏是仅次于脾脏的腹部闭合性外伤最常累及的实质性脏器, 包括挫伤、撕裂伤、肝内血肿、包膜下血肿等。急性肝脏损伤的CT表现与脾损伤大致相似。肾、胰损伤在急性腹部闭合性外伤相对较少, 临床表现亦多较隐匿, 常规检查不易确诊[1,2,3]。本组肾、胰损伤共12例, 其中2例伴随脾或肝损伤。10例肾或胰单发患者的常规X线、B超检查均为阴性, 急诊CT检查确诊肾或胰损伤, 轻度肾、胰损伤表现为器官体积增大, 平扫密度减低, 边缘模糊;严重损伤时可见轮廓不规则, 实质内可见出血灶;部分肾损伤平扫仅表现为肾周血肿或肾包膜下血肿。

综上所述, 螺旋CT扫描对急性腹部闭合性外伤所致的脾、肝胆、肾、胰等损伤具有敏感性、特异性, 且能进一步估计损伤的程度, 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估计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谢肇钦, 付凯.腹部外伤的CT诊断 (附387例分析)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0, 16 (4) :227-229.

[2]黄瑞庭, 柳学国.CT对腹部外伤后决定是否手术治疗的探讨 (附65例报告)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2, 18 (8) :719-720.

腹部CT 篇9

【摘 要】 目的:探讨在肠梗阻诊断中分别采用超声、多层螺旋CT、腹部X线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肠梗阻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检查、腹部X线检查、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三种诊断方法同手术探查结果的符合率。结果:多层螺旋CT对梗阻原因、部位,肠绞窄以及肠梗阻的诊断符合率最高,而在梗阻部位、肠绞窄以及梗阻诊断方面,超声诊断符合率虽低于多层螺旋CT诊断,但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在梗阻原因方面,超声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多层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部X线诊断各方面符合率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种诊断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肠梗阻的声像检查中,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性最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肠梗阻;超声;腹部X线;多层螺旋CT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056-01

肠梗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急腹症,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的特点,同时具有较高危险性,患者如未得到及时诊治,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对于肠梗阻的诊断,以往主要以腹部X线检查为首选方法,但有报道显示[1],该检查方法诊断率较低,且不能提供丰富的影像学信息,较难满足临床要求。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超声以及多层螺旋CT等诊断方法在临床中得到应用,提高了诊断准确性,本研究通过对比,探讨了3种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证实,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53.2±3.4)岁,病程2~5d,平均病程(3.5±0.6)d。纳入标准:符合肠梗阻诊断标准者(存在不同程度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10d)[2];无手术禁忌征者;与本研究配合者。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病情危重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腹部X线、超声及多层螺旋CT检查。腹部X线诊断:选择Siemens数据胃肠机,患者取站立位,进行摄片,部分患者加卧位片。超声检查:选择Siemens Sonoline G60s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设置为3.5-7.5MHz,作全腹扫描,重点对患者肠管性状、肠腔大小、肠蠕动、肠壁厚度、肠壁血流量、肿块特征以及肠腔内积液等进行观察。多层螺旋CT检查:选择Siemens双源多层螺旋CT机,对患者实施平扫,部分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电流:200mA;层厚:5mm;间距:5mm;电压:120kV,选择0.5s螺旋方式。观察3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与手术探查结果符合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种诊断方法中,多层螺旋CT对于梗阻原因、部位,肠绞窄以及肠梗阻的诊断符合率最高,而在梗阻部位、肠绞窄以及梗阻诊断方面,超声诊断符合率虽低于多层螺旋CT诊断,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梗阻原因方面,超声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多层螺旋CT,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部X线诊断各方面符合率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种诊断方法,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肠梗阻是指任何原因导致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其病因及临床表现复杂,可引发不同程度全身性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及呕吐等,病情严重者甚至可造成死亡。由于肠梗阻是危险性较高的急腹症,因此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

以往对于肠梗阻的诊断,应用较广的方法为腹部X线检查,但临床观察发现[3],由于腹部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容易出现影像重叠,且该检查方法具有较低的分辨率,因此无法满足医师所需的影像信息。另有学者[4]指出腹部X线检查是通过肠腔内积气,从而对扩张肠管进行显示,最终完成诊断的,但由于患者早期肠管积气较少,因此无法进行有效诊断,不能满足临床要求。本研究中,患者采用腹部X线检查,同手术证实的符合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种诊断方法(P<0.05),表明该检查方法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准确性较低,应用价值较小。

超声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是一种有效的急腹症诊断方法,在肠梗阻诊断中,其能够对肠黏膜的皱襞进行清晰的显示,医师能够对肠壁结构进行观察,从而更好地发现肠腔内容物,有学者还表示[5-6],应用超声诊断肠梗阻,还能对粪石、肿瘤等对梗阻有诱发作用的病灶进行了解,从而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有效参考。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检查符合率同腹部X线检查比较,明显较高(P<0.05),提示超声检查准确性优于腹部X线检查。但有学者指出[7],超声检查与腹部X线检查均会受到腹腔条件以及医师阅片水平的限制,从而对诊断准确性造成影响,而多层螺旋CT不仅能够对腹膜腔的解剖结构、梗阻肠段以及系膜进行清楚显示,而且该诊断方法不受腹腔条件影响,可明显提高诊断符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检查对于梗阻、病因、梗阻部位及绞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均为最高,而且在梗阻原因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P<0.05),进一步证实了CT诊断的优越性。但多数学者认为[8-9],超声诊断具有价格低,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无辐射伤害等优点,患者接受度高,更利于在基层推广应用。因此有学者建议在肠梗阻诊断中应當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经济状况及医院水平选择具体诊断方式[10]。

综上所述,在肠梗阻诊断中,多层螺旋CT检查效果最好,具有较高准确性,而超声检查更经济适用。

参考文献

[1] 苏芬莲,陈小勋,莫旭林,等.超声、CT和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4):2333-2335.

[2] 赵杰,宁守斌.小肠梗阻的诊治现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06(5):1286-1288.

[3] 孙东辉,张继扬,万业达,等.多层螺旋CT在胆石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7):980-982.

[4] 姜建国,张国振.50例肠梗阻患者腹部X线平片与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的对比[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9):32.

[5] 程永远,曲林涛,徐希春,等.两种少见类型肠梗阻病因的CT及MRI对比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20):37-39.

[6] 王曼玲,孙兴龙.腹部X线平片和CT检查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西部医学,2012,24(9):1785-1786,1789.

[7] 潘春球,武钢,周望梅,等. 超声、腹部X线平片、双源CT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3,33(08): 1221-1224.

[8] 闫萍.超声、腹部X线平片检查诊断肠梗阻的效能对比[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4,37(3):150-151.

[9] 黄梅,王光霞.超声在肠梗阻及其病因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17(1):119-120,封3.

[10] 孙俊瑜,赵凌燕.肠梗阻应用超声、CT和X线诊断的临床对比[J].世界临床医学,2015,9(12):14.

腹部CT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5年-2010年共收治的腹部创伤42例患者,采用手术进行治疗,这42例患者的基本情况为:男35例,女7例;年龄18岁~51岁,平均41.3岁。患者创伤情况为:33例为车祸伤,4例为锐器伤、5例为坠落伤。创伤发生至就诊时间为1h至2d不等。

1.2 方法

1.2.1 CT诊断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均采用岛津扫描仪器对患者进行扫描,设定扫面层厚5至10mm,层间距(5~10)mm,先作平扫,再做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肾下极,部分患者做了全腹部扫描,扫描过程中,重点观察患者肠道和腹膜后腔的情况。CT扫描结束后,由放射科两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读片并给出诊断意见。

1.2.2 手术治疗方法

42例患者经CT扫描确定创伤的脏器及准确部位后,对诊施行手术。记录术中所见腹部损伤结果。

2 结果

2.1 CT检查结果

脾损伤30例,肝损伤8例,肠系膜损伤3例,胰腺损伤1例,膀胱损伤1例,胆道损伤1例。

2.2 手术治疗结果

其中21例施行脾切除手术,8例行肝部分切除术,1例行胰腺切除手术,1例行膀胱,3例行肠系膜血管修复术。

2.3 手术治疗结果和CT诊断结果分析

42例患者手术治疗中所见腹部损伤情况与CT检查诊断结果对照,42例患者相符,CT诊断正确率为95.24%,2例患者腹部血管损伤情况,CT检查未能诊断出来。

3 讨论

在临床上,导致腹部创伤的原因大致有车祸、坠落、摔伤等,患者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血,情况一般都比较危急。因此对这类患者的伤情检查要求必须快速、准确,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法提供依据。CT检查正好具备这两个优点。有学者[1]总结腹部创伤患者CT检查的主要适应征为:血流动力学稳定,根据损伤情况分析疑是腹内脏器损伤者;腹腔穿刺和腹腔灌洗不能准确诊断或者临床不能采用腹腔穿刺、腹腔灌洗者;临床需动态观察损伤变化情况者;明确为锐器伤,患者病情稳定,需进一步观察腹部损伤范围者。通过CT检查,不但可以达到查清损伤脏器和损伤的准确部位、大小,对估计损伤严重程度提供准确依据,给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还能保证创伤患者在检查期间生命安全[2,3]。检查医师在对患者行CT检查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发展,患者出现危象时,应立即终止CT检查,协助主治医生进行现场抢救。

在对腹部创伤患者进行CT检查时,应根据腹部创伤的特点,掌握正确的CT检查技术,才能提高对患者检查诊断的准确性。腹部创伤患者最易出现脾损伤,人们总结CT检查对脾脏损伤诊断准确率高95.00%以上。肝损伤居腹部损伤脏器的第二位,肾脏损伤居腹部损伤的第三位,影像医师准确了解这些脏器的CT特点,可以为临床检查诊断腹部创伤患者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防止出现漏检和漏诊[4]。对腹部创伤患者的扫描范围一般为:从两侧膈顶和肺底区域至双肾下极,对疑似空腔脏器损伤的患者则要扫描至耻骨联合处[5]。随着CT技术的(下转1345页)不断发展,较为先进的多层螺旋CT也广泛应用于临床,大大提高了扫描速度。患者在20秒内完成所有扫描。因此,很多人主张在对腹部创伤患者进行CT检查时最好进行胸、腹部联合扫描,防止出现漏诊。

本组资料显示:CT检查是腹部损伤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通过CT检查可以清楚显示创伤的位置、面积、类别等信息,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准确信息,对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整理我院收治的42名腹部创伤手术患者的CT诊断资料和手术治疗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4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发现有40例患者的CT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准确率达到95.24%,2例CT检查未能全面反映患者腹部损伤病情,血管损伤未能诊断出来。结论:CT检查是腹部损伤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通过CT检查可以清楚显示创伤的位置、面积、类别等信息,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准确信息,对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腹部创伤,CT诊断,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建军,叶巽,潘国兵,等.急诊CT对腹部创伤的诊断价值[J].慢性病学杂志, 2010;12(10):1177-1178

[2]郑星.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9): 1281-1283

[3]杨德淑,张惠.31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术后护理[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1;20(1):110

[4]徐斌,周琪钰.腹部创伤与损伤控制手术[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10;7(7): 418-41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电站改造下一篇:服务育人能力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