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增强CT(精选10篇)
腹部增强CT 篇1
本文收集了自2001年3月-2008年6月经手术证实的272例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病例, 为了便于对比分析, 本组不含只做平扫的病例, 通过回顾性分析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表现, 以提高CT增强扫描对腹部脏器损伤诊断价值的认识。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1年3月-2008年6月急性腹部实质脏器损伤272例, 其中男198例, 女74例, 年龄12岁~65岁, 平均年龄29岁。临床均有明确的腹部创伤病史, 全部病例均有腹痛及局部压痛, 185例有腹胀、恶心、呕吐, 108例有早期休克体征和症状, 如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血压下降, 65例有血尿。本组病例多为车祸伤、拳击伤、跌落伤、刀刺伤等。CT检查前均做过B超检查及腹部立位片, 临床准备手术但病情不太明确而做CT平扫及增强扫描, 有休克体征和症状者, 全部经临床处理血压稳定后进行增强, 且有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在场。
1.2 扫描方法
采用飞利浦PQS型螺旋CT机, 扫描层厚、间距8 mm (胰腺为5 mm) , 130 kV, 150 m A, 扫描时间1.0 s。先进行平扫, 扫描范围:上至膈顶, 下至肾下极, 必要时可扫描至耻骨联合。增强高压注射器为CT9000ADV, 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欧苏碘海醇注射液) , 用量按1.5 ml/kg体重计算, 速率2~3 ml/s。
2 结果
2.1 脾脏损伤
102例 (37.5%) , 是本组腹部器官损伤最多的, 与文献记载相符。脾破裂的三大CT征象:脾实质密度不均, 脾包膜下血肿和腹腔积血, 一般分为完全性破裂、中心破裂和包膜下破裂。包膜下破裂CT表现为脾周特征性新月形密度异常区, 出血较长时间以后逐渐变成低密度, 而脾实质无特殊。中心破裂CT表现为脾内局限性低密度、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区, 境界可不清楚, 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完全性破裂CT表现为脾脏外形不整, 脾实质内条状、不规则形低密度影, 肝肾间隙、肝脾周围较低密度影 (见图1) 。
2.2 肝脏损伤
81例 (29.8%) , 肝损伤一般分为5级, 1级:肝包膜撕裂, 表面撕裂<1.0 cm深, 包膜下血肿<1.0 cm, 仅见肝静脉血管周围轨迹征;2级:肝撕裂1 cm~3 cm深, 中央和包膜下血肿的直径为1 cm~3 cm;3级:肝撕裂深度>3.0 cm, 实质内和包膜下血肿的直径>3.0 cm;4级:肝实质内和包膜下血肿的直径>10 cm, 肝叶组织破坏或血管阻断;5级:二叶组织破坏或血供阻断。本组1级损伤32例, 2级损伤18例, 3级14例, 4级9例, 5级8例 (见图2) 。
2.3 胰腺损伤
18例 (6.6%) , 均为多脏器损伤者, 轻度挫伤CT表现类似胰腺炎, 严重的表现为胰腺断裂, 本组病例4例为胰头、颈部断裂, 平扫未显示, 增强扫描清晰显示低密度裂隙影 (见图3) 。
2.4 肾损伤71例 (26.1%)
按CT表现将肾损伤一般分
3型。轻型:包括肾挫伤、浅表的肾皮质下血肿, CT表现为损伤区肾实质结构欠清, 高密度的新鲜血液不规则浸润, 损伤肾局灶性或弥散性肿胀, 伴包膜下或肾周血肿;中型:肾撕裂伤, CT表现肾皮质中断, 裂口可深达集合系统, 肾实质密度不均匀, 肾脏向前方移位, 肾周血肿不越过中线, 表现为高密度, 部分混有低密度区, 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损伤撕裂口;重型:肾横断或粉碎伤, 肾蒂血管伤, 均有肾周广泛积血, 厚径>3.0 cm, 肾旁间隙积血的密度低于筋膜囊内血肿, 增强扫描可见斑点状形态的肾碎片。
2.5 多器官损伤
83例, 其中肝脾损伤27例, 肝肾损伤23例, 脾肾损伤15例, 肝胰损伤10例, 脾胰损伤8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腹壁伤, 39例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及附件骨折, 43例合并肋骨骨折、血胸、气胸。
2.6 腹腔、盆腔积血
142例, 分别位于肝肾间隙左右膈下, 左右结肠旁沟和盆腔的Douglas窝, 急性腹腔、盆腔积血的CT值为30~55 Hu。
3 讨论
以往临床腹部闭合性损伤多采用较快捷和经济的检查方法, 如X线平片、B超等, 但临床作用有限, 腹部创伤患者的病情多较重, 损伤体表无伤口, 要确诊是否有内脏损伤有时很困难, 容易贻误抢救时机, 导致严重后果。目前螺旋CT因其快速、准确、无创伤的特点, 越来越成为急性闭合性腹部创伤患者的常规检查, CT扫描不仅能明确损伤的部位, 还能显示损伤的程度、范围以及附近情况, 更能显示腹腔是否出血并判断出血量, 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1]。如怀疑实质器官损伤但CT平扫未见明确异常者, 应增强扫描或短期复查, 因为血肿随时间的推移、实质脏器轻度损伤早期等CT平扫可呈等密度改变容易漏诊[2], 而CT增强扫描能立即发现病变, 因此笔者认为增强扫描较短期复查更有利于临床尽早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及随访对比。怀疑脾损伤的患者做增强扫描时特别注意要做静脉期扫描, 脾的动脉相呈不均匀的斑片状改变易误诊[3]。肝脏、肾脏损伤增强扫描是否强化及强化程度可以判断其损伤程度并估计预后情况, 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损伤[4]。胰腺损伤较少见, 多为多脏器损伤, 小的损伤仅导致相当轻的胰腺炎, 但胰腺撕裂伴胰管破裂能造成严重并发症[5], 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胰腺断裂, 本组病例胰腺损伤较文献报道比例稍高, 是因为增强扫描能更好地显示胰裂等平扫难以发现的病变。CT发现腹部实质脏器损伤, 应注意是否有其他脏器及结构的损伤, CT平扫对小的实质脏器挫裂伤的形态、大小及范围较难显示清楚, 增强CT扫描时正常实质强化而血肿不强化使脏器挫裂伤及脏器内外血肿显示更清楚。因此笔者认为, CT平扫加增强扫描能确定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范围, 对腹部实质脏器损伤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能为临床决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只要患者情况允许, 应将CT增强扫描列为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检查常规。
参考文献
[1]李果珍, 戴建平, 王仪生.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41~442、525
[2]江浩.腹部钝伤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1, 35 (6) :449~450
[3]仇涛, 林建余, 王培勇.腹部脏器损伤的CT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1995, 1 (2) :119~121
[4]许有生, 蒋伟荣, 赵富金, 等.外伤性脾破裂的CT诊断 (附38例分析) [J].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8, 17 (3) :153~155
[5]周康荣.腹部CT[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 294~295
腹部增强CT 篇2
【关键词】腹部创伤 ;CT 诊断 ;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55-01
腹部创伤是临床常见收治疾病,其发病率在平时约占各种损伤的0.7%左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的发生的增加和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腹部创伤的发生率越发增加。腹部损伤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两大类,闭合性损伤可能仅局限于腹壁,也可合并腹腔内脏损伤,开放性损伤涉及内脏,故诊断较为明确,但如体表无伤口,要明确诊断,有时十分困难。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可有较大差异,一般单纯性腹壁的症状和体征较轻,可表现为腹部受伤部位的压痛,内脏如有损伤,可有腹痛或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严重者主要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为腹腔内出血和腹膜炎。CT对实质性器官的损伤程度及其范围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CT影像比腹部B超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假阳性率更低。对肠道的损伤,CT平扫的诊断价值不大,但若使用造影剂,对肠道创伤诊断的意义十分重大。如予血管造影剂增强CT能使病变显示更加清晰,大大提高腹部创伤的诊断率。CT对腹部创伤患者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之间我院收治腹部创伤病人86人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8例,占 79.07%,女 18例,占 20.93%;年龄最大54岁,最小17岁,平均38岁;受伤原因:车祸伤42 例,占61.76%;高处坠落伤18例占26.47%;刀刺伤13例,占15.12%;其他13例,占15.12%。
2.方法
患者收治入院后,积极详细了解患者临床表现、受伤病史、体格检查等后,全部予CT检查和腹部B超,将影像学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最后得出结论。
3.检查标准
3.1腹部B超检查:使用Philips Envisor B 超检测仪,对患者的整个腹部进行B超检查,根据内脏器官的形态、大小提示损伤部位的有无、部位及受伤程度,以及周围的积血以及积液情况。
3.2 CT 检查 使用64排 CT 扫描仪对患者的腹部进行全面性扫描,首先进行CT平扫,诊断不明确者再进行增强 CT 扫描,怀疑有血管损伤患者,予血管造影剂增强CT扫描。CT 扫描的范围是为整个腹腔,在 CT 扫描中重点观察患者实质性器官、肠道情况及腹腔大血管,发现患者的腹腔内存在游离液体、腹内脏器裂伤、血肿等即为阳性。
3.3 CT 扫描后由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进行读片诊断。
4.统计学方法
我们使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结果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2 检验,当 P < 0.05 时,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5.结果
86例腹部创伤并予手术病例中,手术结果发现脾脏损伤34例,肝脏损伤22例,肠系膜损伤16例,膀胱损伤6例,胰腺损伤8例,膀胱损伤2例。其中24例(27.91%)为腹内脏器多发伤伴头、胸、腹、脊柱、四肢等多发伤。86例病例中,予腹部B超检查和手术结果符合率检出率为 70.00%,予CT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符合率检出率为94.00%。CT的对腹部创伤的诊断率明显高于腹部B超的诊断率。
二分析讨论
腹部创伤作为我国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高,精确诊断及积极治疗对患者预后十分重要。腹部CT检查能使得患者腹部创伤的位置、面积、种类正确且清晰的反映出来,可对医师的进一步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腹部创伤患者中,脾脏、肝脏最易受损,在车祸事故中,驾驶员胰腺常受累,俗称方向盘伤,其后果嚴重,必需积极给以手术治疗,CT可明确显示肝、脾、胰腺的损伤程度,对医师的治疗方案意义十分重大,同时,对抢救患者生命及患者的预后也起了积极的作用。CT予腹部B超相比,具有操作简便、迅速、特异性高的特点,在腹部外伤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对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可得出结论,予腹部B超检查和手术结果符合率检出率为 70.00%,予CT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符合率检出率为94.00%,腹部CT检查技术的诊断率正确性明显高于腹部CT检查,在临床工作中可予积极推广。
综上所述,CT检查技术在诊断在检查腹部创伤方面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不仅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而且具有能反应患者腹部受损严重程度,对我国腹部创伤病人具有抢救生命、改善患者预后和减轻患者负担意义十分重大。CT诊断对我国的临床医学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章跃武,朱希松,吴渭贤,等. CT 增强扫描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价值[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3):268-270.
[2] 郑 星.腹部创伤的CT 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9):1281-1283.
[3] 李 杰,符义军.CT对诊断腹部创伤的评价[J].当代医学,2011,17(25):59-60.
[4] 王 波 . 腹部创伤的 CT 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J]. 求医问药,2012,10(8):200-201.
[5] 刘 冬 .CT 诊断在上腹部创伤的临床应用 [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2,3(3):67-68.
腹部增强CT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3年5—7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行上腹部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选取体重指数(BMI) <20 kg/m2的40例过轻患者,随机分为A1组和B1组, 每组20例;同时选取20 kg/m2≤ BMI<25 kg/m2的40例适中体重患者,随机分为A2组和B2组,每组20例。 A1组和B1组、A2组和B2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647、-1.428,P>0.05),4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79,P>0.05)。排除:肝肾功能异常者。 共纳入80例患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17~85岁, 平均(58.65±12.75)岁。检查前训练患者呼吸使其在检查时保持平静呼吸。CT检查10~30 min前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并记录临床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配合检查。
1.2仪器与方法采用GE Light Speed VCT、德国ulrich双筒高压注射器进行扫描。4组对比剂注射剂量均为0.9 ml/kg, 注射速度为4 ml/s,然后再注射50 ml 0.9% 氯化钠注射液[3],注射部位选取右侧手背静脉[4]。先扫描定位片,选择膈肌水平进行smart监测层面扫描,感兴趣区选在腹主动脉中心,直径取10 mm,阈值120 HU,开始注射造影剂后10 s在smart监测层面进行触发扫描,25 s时行门静脉期扫描,180 s时行延迟扫描。对比剂选择及扫描参数:A1组选用威视派克270 mg I/ml, 管电压100 k V,管电流400 m A ;A2组选用威视派克270 mg I/ml,管电压100 k V,管电流500 m A ;B1组和B2组选用欧乃派克300 mg I/ml,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400 m A ;准直5 mm,层厚5 mm,FOV均为24 cm。1.3图像后处理每例患者共获得5 mm层厚的48幅图像,传送至GE AW 4.4工作站进行测量。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测量肝脏的CT值和肝脏的噪声,取肝左叶、右叶和尾叶3个不同区域的平均CT值,选择组织均匀部分划定感兴趣区,尽量避开病变、血管、胆管及肝脏边缘,同时测量同层面竖脊肌CT值,取左、 右竖脊肌CT值的平均值,背景噪声取同层面腹壁左前、 正前和右前方空气噪声值的平均值,感兴趣区面积均取10 mm2,按公式(1)分别计算动脉期、门静脉期的对比噪声比(CNR)。
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在不知道扫描方案的情况下,由2名工作10年以上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根据肝脏强化程度、肝脏病变和血管结构的显示情况,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独立判读图像质量:优异5分,图像清晰细腻,噪声不明显;良好4分,噪点增多,图像清晰; 中等3分,噪声明显,但仍可满足诊断要求;较差2分, 伪影较明显,影响正确诊断;很差1分,不能满足诊断要求。取2名医师评分的平均值作为该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
1.4辐射剂量记录患者的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按公式(2)计算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
其中按照欧盟委员会关于CT的质量标准指南[5], k值取0.015 m Sv/(m Gy · cm)。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CNR、图像质量评分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组图像质量评价、碘摄取量及射线剂量结果见表及图1~4。A1组和B1组动脉期、门静脉期CNR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539、-1.396、 -0.709、 -0.000,P>0.05);A2组和B2组动脉期、 门静脉期CNR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415、 - 0.932、 - 1.324、 - 0.710,P>0.05)。 B1组和B2组动脉期CNR及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期CNR及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动脉期CNR和图像质量评分高于A2组(P<0.05),门静脉期CNR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和A2组碘摄取量下降了0.27 mg I/kg,同时,A1组ED相比B1组下降了37.9% ;A2组ED相比B2组下降了30.7%。
3讨论
3.1选用低浓度对比剂及降低管电压的可行性在以往的CT增强检查中常采用降低管电流以降低射线剂量,但降低管电流对辐射剂量的降低程度有限。Cho等[7] 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肝CT增强检查中当管电压从120 k V调整到80 k V时,虽然图像噪声升高,CNR有所下降, 但在非肥胖型肝癌患者的检查过程中仍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这说明在肝脏CT增强检查时利用降低管电压来降低辐射是可行的。另外Schindera等[1]在肝脏体模中, 采用80 k V的低管电压及选用300 mg I/ml对比剂使得模拟血管和病灶的显影对比度显著增强,这说明在低管电压条件下可用同样的碘获得较大的增强或采用较少的碘获得同样的增强,因此在降低管电压时选用常规剂量的低浓度对比剂或在选用低浓度对比剂时降低管电压均可达到减少碘摄入量及降低辐射的双重好处。
注:*与A2组比较,P<0.05;#与B2组比较,P<0.05
图1 男,72岁,A1组,BMI=19.47 kg/m2。动脉期CNR=1.78, 图像质量评分为3.5分(A);门静脉期CNR=4.91,图像质量评5分(B);单期 DLP=351.03 m Gy·cm,ED=5.27 m Sv
图2 男,42岁,A2组,BMI=24.22 kg/m2。动脉期CNR=0.65, 图像质量评分3分(A);门静脉期CNR=5.61,图像质量评分5 分(B);单期DLP=391.98 m Gy·cm,ED=5.88 m Sv
图3 男,60岁,B1组,BMI=19.07 kg/m2。动脉期CNR=0.93, 图像质量评分3分(A);门静脉期CNR=3.57,图像质量评分 4.5分(B);单期DLP=566.18 m Gy·cm,ED=8.49 m Sv
图4 男,50岁,B2组,BMI=23.78 kg/m。动脉期CNR=1.21, 图像质量评分3.5分(A);门静脉期CNR=3.94,图像质量评分 4.5分(B);单期DLP=566.18 m Gy·cm,ED=8.49 m Sv
3.2低浓度对比剂低管电压扫描方案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肝脏CNR评价腹部图像质量,结果显示相同BMI范围的两组患者选用低浓度对比剂和低管电压扫描方案与常规增强扫描所得到的腹部图像CNR及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的ED相比后者下降了37.9% ;20 kg/m2≤BMI<25 kg/m2的患者选用低浓度对比剂低管电压扫描方案时,欲得到与常规扫描方案同等的腹部图像质量,可适当提高电流,ED仍能较常规增强扫描方案下降30.7%。降低管电压使X线强度降低,会直接导致图像噪声增加[8]。噪声增加对增强的血管影响不大,因为此效应可以由CT值的增加来补偿[9]。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A1组和A2组) 和对照组(B1组和B2组)的腹部图像CNR和图像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说明增强的软组织可以由增加的CT值补偿一定的图像质量。因此,对于选用低浓度对比剂低管电压扫描方案的患者可在获得良好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碘摄入量和射线剂量。
3.3BMI对本研究图像质量的影响BMI是最重要的影响血管和实质强化程度的患者因素[1-3]。本研究根据BMI将低浓度对比剂低管电压组分为A1组和A2组,常规扫描方案组分为B1组和B2组。A1和A2组除了BMI不同,管电流也不同,因为在预实验中发现A2组在采用电压100 k V、电流400 m A时图像质量欠佳, 所以为满足诊断要求提高管电流至500 m A,A1组和A2组动脉期CNR、图像质量评分和门静脉期CNR、 图像评分无显著差异,考虑为提高的管电流正影响掩盖了BMI的负影响,与Cho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 B1组和B2组动脉期CNR、图像质量评分有显著差异, 两组的研究条件除BMI不同,其余的均相同,因此认为两组在动脉期图像质量差异源于BMI的不同,与文献[9,10,11,12,13,14]的研究结果一致。门静脉期CNR、图像质量评分无差异,考虑为BMI因皮下脂肪增大对血管内的血容量影响较小[10,13],而肝脏的血供有75% 源于门静脉, 故在门静脉期肝实质的强化程度受BMI的影响相对小于动脉期。因此可考虑在设置协议时选择性降低门静脉期电压。另外,A1组和B2组的图像质量无显著差异,考虑源于B2组的BMI较大抵消了A1组的低管电压影响。A2组和B1组的图像质量评分有显著差异, 可能是因为A2组提高的管电流对图像质量的正影响远远不及大BMI和低管电压对其的负影响。
3.4本研究的局限性研究过程中将A2组的管电流设置为500 m A,与其他3组缺少一定的可比性,原因在于本研究对象均为患者,且预实验采用400 m A管电流影响A2组的图像质量和诊断结果;本研究未纳入BMI ≥ 25 kg/m2的病例。
总之,本研究结果得出低浓度对比剂低管电压扫描方案可以在降低碘摄取量及辐射的同时获得与常规增强扫描同等的腹部图像质量,对20 kg/m2≤ BMI<25 kg/m2的患者采用低浓度对比剂低管电压扫描方案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毫安提高图像质量,同时,在肝脏增强检查协议中可选择性降低门静脉期电压以降低辐射。
摘要:目的 探讨低浓度对比剂低管电压在过轻或适中体重患者腹部CT增强扫描中应用的可行性,寻找减少腹部CT增强扫描射线剂量及碘摄取量的最优方案。资料与方法 选取体重指数(BMI)<20 kg/m2的40例过轻患者,随机分为A1组和B1组,每组20例;同时选取20 kg/m2≤BMI<25 kg/m2的40例适中体重患者,随机分为A2组和B2组,每组20例。A1组和A2组采用低浓度对比剂低管电压(威视派克270mg I/ml,管电压100 k V)行腹部CT增强扫描,B1组和B2组采用常规扫描方案(欧乃派克300 mg I/ml,管电压120 k V)行腹部CT增强扫描。比较4组的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分和有效射线剂量(ED)。结果 A1组和B1组、A2组和B2组动脉期、门静脉期的CNR及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39~0.000,P>0.05);B1组动脉期CNR及图像质量评分明显高于A2组和B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浓度对比剂低管电压扫描方案可以在降低碘摄取量及辐射的同时获得与常规增强扫描同等的腹部图像质量;BMI对肝脏动脉期图像质量影响较大,对门静脉期图像质量影响较小,可考虑在肝脏增强检查协议中选择性降低门静脉期电压以降低辐射。
腹部增强CT 篇4
【关键词】CT诊断;腹部创伤;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133-01
腹部创伤是创伤性疾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类型的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恶心、呕吐、便血、血尿等,这种疾病病因比较复杂,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会出现更加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是死亡。因此医生要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症治疗,以良好的控制患者的病情,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对于腹部创伤类疾病准确的诊断是相当必要的,以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本研究主要探讨腹部创伤的CT诊断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意义,现对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腹部创伤患者采用CT诊断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68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9例,女性29例,年龄为35-57岁,平均年龄36.8 5.9岁,其中车祸引起的创伤27例,锐器导致创伤19例,跌倒引起的创伤11例,坠落引起的创伤10例。经过临床诊断患者全部为腹部创伤,对患者全部进行CT诊断,针对诊断所得结果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治疗。68例患者中,60例采用的是手术治疗方法,8例采用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比分析CT诊断结果和治疗结果,并跟踪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过程,记录所得数据。
1.2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使用16排螺旋CT机进行CT扫描,层厚为5-10㎜,层间距为5-10㎜,先进行平扫,然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增强扫描。68例患者中18例患者需要进行增强扫描,位置是膈顶到肾下极,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全腹部的扫描,观察患者的腹膜后腔和肠道的情况。患者进行完CT扫描诊断后,根据诊断结果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记录治疗结果,并将治疗结果和诊断结果进行对比。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指标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的CT诊断和治疗前后情况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回顾所有患者的CT诊断结果:68例患者中,脾损伤患者有15例,占22.1%;肝损伤患者13例,占19.1%;肾挫伤患者10例,占14.7%;胰腺损伤患者8例,占11.8%;膀胱损伤患者8例,占11.8%;横膈损伤患者10例,占14.7%;胆道损伤患者4例,占5.9%。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68例患者中60例使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8例采用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分析患者的治疗结果和CT诊断结果:60例手术治疗患者中,56例符合CT诊断,准确率为93.3%,对患者采取的治疗手段效果显著。
3讨论
腹部的床上大部分都属于急性创伤性的疾病,如果没有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病情的控制和生活质量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还可能会受到威胁,患者可能会因为出现失血过多而休克甚至是死亡。除此之外,因为该种疾病的临床症状,患者常常需要忍受相当大的痛苦,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患者的精神负担,会对患者的身心带来双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对于腹部创伤类疾病,就需要医院进行准确的诊断,医生根据诊断以及病人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有效地对症治疗,从而控制患者的病情,减小患者的痛苦,并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臨床上在腹部创伤类疾病方面广泛使用CT进行诊断,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对于患者病情的帮助是十分明显的。
因为腹部创伤会对患者产生比比较严重的危害,因此就需要CT诊断迅速、准确地进行,能够在短时间内观察清楚患者创伤部位、脏器。创伤面的大小等等,从而帮助医生对患者的损伤作出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在患者进行CT诊断期间,医生任然要给予患者基础治疗,例如基础的吸氧治疗、补液治疗、抗感染治疗等等,从而帮助患者改善身体的各项指标,邦正患者德生命体征的稳定。对于生命体征发生严重波动的患者,要马上停止CT诊断,立即给予患者急救治疗,先要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然后进行后续诊断治疗。在本文的研究中,68例患者中,60例使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8例采用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治疗;60例手术治疗患者中,56例符合CT诊断,准确率为93.3%,这表示CT诊断结果具有相当高的准确率,能够很大程度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从而控制改善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对于腹部创伤类疾病,首先要对患者进行CT诊断检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确诊,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误诊的产生,然后医生根据患者的CT诊断结果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合适的对症治疗方法,这种诊断治疗的方法效果明显,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晶.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1,95(08): 99-100.
[2] 袁富红,高娟,张玥玥,郑玲.CT在腹部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疗卫生装备,2012, 62(02) : 69-70.
[3] 张志强,李孟云.时间因素对创伤后患者CT 扫描结果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0, 42(31) : 32-33.
[4] 吴尚红. 腹部创伤的 CT 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02):5458-5459.
多排CT上腹部检查应用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somatom Emotion亚秒级十六排螺旋CT,造影剂欧乃派克75mL非离子造影剂。
1.2 检查方法
根据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对于上腹部的增强25s获得显示肝脏动脉期的最佳图像,70s左右获得显示肝脏静脉期的最佳图像,扫描时,扫描条件一般采用130kV,75~140mA,层厚5mm,螺距1~1.5,重建间隔3~5mm,对比剂用高压注射器以2.5m L/s快速由手背静脉注入。扫描前应禁食禁水6h,造影前口服稀释过的造影剂使其充盈肠道。增强扫描前先平扫,以初步了解检查上腹部脏器的病变情况,以确定增强扫描的范围,方式和增强扫描参数。
2 结果
通过在几年的工作过程中对部分图像质量不高的病例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发现影响扫描质量的因素有:CT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扫描前的准备;高压注射器;扫描参数的选择;后处理技术的应用。
3 讨论
3.1 CT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
为保证CT扫描的成功,CT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强烈责任感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尤其是X线、CT解剖知识,基本的临床医学知识,CT操作上岗证书。扫描时应认真阅读申请单,了解临床要求,扫描部位,确定扫描部位、范围、层厚和间隔、是否增强扫描,并注意重点部位。熟练应用CT各种功能,掌握各部位的窗值及CT值的测定等。
3.2 扫描前的准备
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对大部分患者来说增强扫描都是第一次,表现的心理反应为焦虑恐惧、多疑、抑郁、紧张、敏感等,检查前对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尽可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病人的紧张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减轻不良反应发生率;做好呼吸训练,上腹部的移动伪影主要来自呼吸的移动,告诉病人呼吸幅度的控制和屏气的时机,以保证平扫、动静脉期的同层位置;去除身上能产生扫描伪影的异物;口服稀释过的造影剂使其充盈肠道,能增加图像的对比度,有效地区分病变与肠道组织,提高诊断正确率。
3.3 高压注射器的应用是增强扫描成败的关键
螺旋CT双期扫描是目前检测肝脏敏感技术之一,尤其是提高了小肝癌的检出率和定性上,造影剂总量为7 5 mL或按体重1.5mL/kg体重计算,以3mL/s的流量检查时造影剂注射器就是必不可少的。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在开始注射后25s可获得显示肝脏动脉期的最佳图像,70s左右获得显示肝脏静脉期的最佳图像,扫描时机的选择是根据对比剂的注入以及药物动力学选择的,所以正确使用高压注射器扫描成败的关键之一。
3.4 扫描参数的选择
CT机的扫描参数一般都是已经设置好的,只要认真的选择好扫描部位即可。现在对病人的辐射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现在人们正在应用能够满足常规临床诊断需要腹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方案,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有多种,管电压、管电流、扫描时间、螺距、层厚、扫描容积、是影响病人所受辐射剂量的主要参数,辐射剂量与管电流、扫描时间及扫描容积呈正比例线性相关,减少CT辐射剂量的最常用方法是降低MAS及增加螺距。Hopper等使用80~125mAs低剂量螺旋CT扫描与常规350mAs的普通CT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低剂量CT除腹壁、腹膜后及食管裂孔疝的显示质量低于常规CT外,对肝脏器官的显示,两种扫描方法无显著性区别。也可以根据体重来选择扫描参数。
3.5 后处理技术的应用
窗口技术:窗宽窗位的调整是数字图像后处理工作中的一项常规内容,又是图像显示技术中最重要的功能。正确选择和运用窗口技术是获得优质图像和提高诊断率的重要手段;图像放大:为观察微小病变和细微的解剖结构,可采用放大技术。采集到容积数据以后,我们可以利用MSCT的强大后处理功能对一组数据用多种方式重建,使病灶获得最大程度的展示,多方位和三维重组作为图像的后处理方法,实际上它们都是在横断面扫描的基础上,经图像后处理后的不同方式显示图像的一种功能。一般根据需要,横断面图像可组成冠状面、矢状面、斜面或任意曲面的图形,这被称为多方位重组,多方位重组的优点是:首先是能够观察到特定的解剖结构,其次是能够帮助确定病变或骨折等的范围大小,有助于诊断,为正确诊治疾病提供更丰富的资料依据。
摘要:上腹部的CT检查常用的方法是平扫加双期法,通过几年的工作中的总结发现影响扫描质量的因素有:CT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扫描前的准备;高压注射器;扫描参数的选择;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本文对如何提高上腹部的CT检查质量做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多排CT,上腹部
参考文献
[1]任庆云,赵增仁,李敬玉.腹部低剂量CT扫描的临床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06,15(4):495~496.
[2]Hopper KD,Keeton NC,Kasales CJ,et al.Utility of low mAs1.5pitch heliacl versus conventional high mA ab-dominal CT[J].Cliniacal Image,1998,22:54~59.
[3]朱娟芳,岳士华.腹部CT检查口服造影剂的规范化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0(12):58~60.
[4]谭彩琴,曾玉英,甘汉娜.心理干预对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2006,22(17):2637~2638.
[5]刘晓辉,宋立疆.全自动造影剂注射器在腹部螺旋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1):13~14.
腹部外伤的CT诊断临床探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搜集我院40例腹部闭合性外伤病例, 其中19例经手术证实, 21例经保守治疗后复查证实。
男性29例, 女性11例, 年龄18~72岁, 平均年龄40.5岁。均有明显的腹部外伤史。交通意外17例, 高处坠落10例, 钝器击伤8例, 其他5例。40例中均有腹部疼痛, 20例有休克症状和体征, 12例可见肉眼血尿。所有患者均行腹腔穿刺, 阳性22例阴性18例。
1.2 扫描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四排螺旋CT机, 120 kV, 100~150mAs, 螺旋扫描, 重建层厚5 mm。增强扫描采用60%泛影葡胺80~100m, l快速注射。
2 结果
2.1 肝损伤11例其中肝实质损伤2例, CT平扫表现为肝实质密度不均匀, 呈线状、裂隙状或不规则带状低密度影。实质及包膜下血肿6例, 实质血肿显示为肝实质内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 CT值为60~70Hu。包膜下血肿表现为弧形、带状低密度或高密度影。肝破裂2例, 为右叶前段破裂。CT平扫除显示裂口处肝包膜不完整, 高密度出血或裂隙状低密度影外, 还显示腹腔、肝、肾间隙或盆腔积血。本组增强扫描1例, 显示肝实质强化, 而肝脏裂口和血肿不强化, 较平扫更清晰显示破裂口形态、范围及血肿范围。本组4例复合伤, 分别为肾挫伤及脾包膜下出血.
2.2 脾挫伤13例, 5例手术证实, 8例保守治疗。其中5例挫伤征像延迟出现, 1~7dCT复查确诊。CT表现为脾体积增大, 密度不均, 包膜下血肿, 腹腔少量、中量或大量积液征像.
2.3 肾挫伤14例, 其中肾挫伤并肾周积血9例, CT表现为肾体积增大, 密度不均, 其内可有高密度出血灶, 肾包膜下血肿7例, 均手术证实。3例保守治疗痊愈。
2.4 肠穿孔3例, 2例为刀刺伤, 1例车祸伤, CT表现为腹腔游离气体, 3例均手术证实。
2.5 膀胱破裂1例, CT表现为腹腔积液, 险些误诊为腹腔实质器官挫伤, 后经膀胱造影CT检查证实, 与手术相符。
2.6 包膜下血肿本组14例, 其中, 脾包膜下血肿7例, 肾包膜下血肿3例, 肝包膜下血肿2例。CT表现为包膜下沿实质脏器外缘呈半月形高密度或低密度阴影, CT值为50~70Hu。
2.7 腹腔积血13例脾损伤中腹腔内积血5例, 7例肾损伤中腹腔内积血4例, 9例复合损伤中腹腔积血5例, 10例肝损伤腹腔积血4例。腹腔积血的CT值36.4~55Hu, 平均44.8Hu。
3 讨论
3.1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建筑业、交通行业等迅猛发展, 急性腹部外伤患者比例日渐增多。事故损伤已成为当代社会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腹部外伤的死亡率占创伤的10%, 腹部创伤是比较常见的外科急诊, 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过去, 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体征、腹部穿刺, 随着CT的临床普及应用, 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肝脏是腹腔内实质器官之一, 血运丰富, 在腹部外伤中肝损伤仅次于脾脏, 居第2位。死亡率高, 可达18.6~56%[1]。肝损伤分肝挫伤、肝撕裂伤和肝内血肿。肝挫伤CT表现为肝实质内低或稍低密度病灶边缘模糊, 若胆汁外溢则形成胆汁瘤[2]。
脾脏是腹部内脏中最易受损的器官, 其发生率占整个腹部损伤的50%左右。脾破裂分中央型破裂、被膜下破裂和真性破裂。在脾损伤中, 44%有左下肋骨折, 10%合并左肾损伤[3]。脾损伤的CT诊断准确率可达96%。
3.2 腹部外伤中复合性损伤占一定比例, CT检查为外科医生制定手术或保守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在检查中应特别重视对成像进行多窗观察[4], 软组织窗观察实质器官损伤情况, 肺窗观察有无气腹, 骨窗观察有无脊柱、骨盆损伤。
3.3 CT检查阳性率与伤后距检查时间长短有关, 本组患者有13例首次检查阴性, 其中9例1~7d后CT复查确诊4例脾裂伤, 3例肝挫伤其余6例表现仍正常。CT检查为阴性者, 在临床中要密切观察体征变化, 及时复查CT。
3.4 CT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较高, 易于早期发现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 对损伤的程度和范围可作出较准确地判断, 内失血的多少能作出粗略估计, 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的决择提供重要信息。我院CT投入使用以来, 腹部实质性脏器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极大提高, 合理的检查, 是获得准确诊断和良好预后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立人, 杨晶.外伤性肝破裂手术处理问题[J].中国急救医学, 1985, 5 (4) :22.
[2]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441~445.
[3]胡春洪.脾影像学[J].国外医学 (临床放射学分册) , 1996, 2 (1) :94.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以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腹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这100例腹部创伤患者中, 男患者有79例, 达到了79%, 女患者有21例, 占21%。患者的年龄均在18~50岁之间。在这100例患者中, 有45例 (45%) 患者是因车祸而受伤的, 有31例 (31%) 患者因坠落受伤, 24例 (24%) 患者因锐器受伤。当患者受伤后, 最长就诊时间为3 h, 最短就诊时间为1 h。将100例腹部创伤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情资料等进行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在该次研究中, 对所有腹部创伤患者均给予CT检查和B超检查, 然后再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摄像检查结果和手术结果。对100例腹部创伤患者给予B超检查时, 需要采用到HITACHI-420 B超检查仪, 在检查过程中, 需要检查患者的整个上腹部, 然后再对患者腹腔内是否存在游离液进行判断, 若患者腹腔内存在游离液, 则为阳性[2]。
在对100例腹部创伤患者给予CT检查时, 需要全面性扫描患者的腹部, 采用岛津CT扫描仪来进行, 在扫描之前, 需要对CT扫描层的厚度和层间距进行设定, 其厚度为5~10 mm, 其间距在5~10 mm之间, 首先, 要对患者进行平扫, 然后再对患者进行增强CT扫描。在扫描的过程当中, 需要控制CT扫描的范围, 应该是从患者的膈顶到肾下极, 除此之外, 在CT扫描过程中, 还需要对患者的腹膜后腔和肠道情况进行重点观察, 若患者腹腔内存在游离液, 并且患者体内出现了腹内脏器裂伤和血肿等情况, 那就可以判定为阳性。当CT扫描完成后, 需要对其进行读片诊断, 这就需要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进行[3]。
1.3 观察指标
在对患者进行时, 需要判断患者腹腔内是否存在游离液, 若患者腹腔内存在游离液, 则为阳性;在对患者进行CT扫描时, 需要对患者的腹膜后腔和肠道情况进行重点观察, 若患者腹腔内存在游离液, 并且患者体内出现了腹内脏器裂伤和血肿等情况, 则判定为阳性。得出B超检查和CT检查的摄像检查结果后, 将其和手术结果进行对比, 若结果一致, 则证明结果准确;若结果不一致, 证明摄像检查结果不准确[4]。
1.4 统计方法
在对腹部创伤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时,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对实验数据进行t检验, 采用χ2检验的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5]。
2 结果
经过手术发现, 在这100例腹部创伤患者中, 有35例 (35%) 患者属于脾损伤, 26例 (26%) 患者属于肠系膜损伤, 15例 (15%) 患者属于肝损伤, 11例 (11%) 患者属于膀胱损伤, 7例 (7%) 患者属于胰腺损伤, 6例 (6%) 患者属于胆道损伤。通过对100例腹部创伤患者给予B超检查和CT检查, 发现B超检查结果有82例和手术结果相一致, 准确率为82%;而CT检查结果有95例和手术结果相一致, 准确率达到了95%。由此可见, CT检查的准确率明显高于B超检查的准确率, 将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1所示。
3 讨论
作为一种在临床中十分常见的急诊病症, 导致患者产生腹部创伤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 车祸、摔伤和坠落等等, 因此, 在创伤患者总病例数中, 腹部创伤患者人数较多, 占到了0.5%~4%, 这一类病症的患者死亡率也较高, 在创伤性死亡病例中, 其达到了10%。为有效提高这一类病症的存活率, 就需要选择正确的诊断方法, 这对患者的救治而言, 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目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交通业和重工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也正是因为这些工业的发展, 才会使得腹部损伤患者急剧上升。那在诊断腹部创伤患者时, 需要在患者发病早期给予准确的诊断, 根据摄像资料, 对患者腹部创伤的类别和位置进行准确判断,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确定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 从而减少腹部创伤患者的死亡率,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这对于救治腹部创伤患者而言,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
在该次研究中, 就通过对100例腹部创伤患者给予B超检查和CT检查, 将其摄像检查结果和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发现B超检查结果有82例和手术结果相一致, 准确率为82%;而CT检查结果有95例和手术结果相一致, 准确率达到了95%。由此可见, CT检查的准确率明显高于B超检查的准确率, 将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过去的研究成果一样, 该次研究证明了CT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但除此之外, 该次研究还证明了CT能在短时间对患者的腹部脏器和其他组织的受伤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 对于临床外科医师而言, 这种检查手段可以为其治疗方法的确定提供良好的依据, 这也是一种首选摄像学临床检查腹部创伤的方法。对于腹部创伤情况而言, 采用CT检查已经得到临床的广泛性认同。在该组实验中, CT检查的准确率明显高于B超检查。由此可见, CT诊断在检查腹部创伤方面具有显著意义, 和B超检查相比, 这种诊断方法更具有优势, 不仅能有较高的准确率, 而且还能使得患者腹部创伤的位置、面积、种类正确且清晰的反映出来, 对患者病情的准确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一系列的临床实践发现, 在检查过程中, 若患者能够很好的配合, 那就可以对患者进行憋气扫描, 若患者无法配合医疗人员, 则应该对患者注射少量镇静剂, 以便防止CT检查中出现运动伪影。在初步平扫检查中, 若怀疑患者存在实质肝脾脏器破裂情况, 那就应该及时对患者进行增强CT扫描, 以便防止等密度出血情况的发生, 从而避免这种遗漏, 除此之外, 还应该让脾破裂报告病例推迟出现, 当患者创伤后, 需要对CT进行检查, 检查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通常为了防止漏诊, 在检查时, 临床医生就需要对患者的CT检查影像资料进行注意, 尤其是那些细微征象, 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脾实质细微状况进行观察, 若患者的脾实质细微不够均匀, 而且存在左肾前筋膜增厚情况, 那就说明患者有可能存在迟发性脾破裂的现象, 这时患者就需要留院, 以待进一步观察[7]。
综上所述, CT诊断在检查腹部创伤方面具有显著意义, 和B超检查相比, 这种诊断方法更具有优势, 不仅能有较高的准确率, 而且还能使得患者腹部创伤的位置、面积、种类正确且清晰的反映出来, 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 对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方法[8]。
参考文献
[1]王秀兰.上腹部创伤的CT诊断研究[J].中外医疗, 2011, 30 (11) :15, 17.
[2]闫朋刚.多层螺旋CT平扫对急诊腹部创伤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6) :114.
[3]李大鹏.多排CT上腹部检查应用[J].中外医疗, 2012, 14 (43) :13-17
[4]吴凤英.探讨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4) :54-55.
[5]李杰, 符义军.CT对诊断腹部创伤的评价[J].当代医学, 2011, 25 (3) :40-41.
[6]吴尚红.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7) :17-25.
[7]董保国, 汪学琴, 魏德海, 等.138例腹部损伤的早期临床诊治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3 (9) :32-52.
腹部增强CT 篇8
多层螺旋CT以其具备的分辨率高、操作简便易行等优点在临床中得到广泛普及, 已逐渐发展为腹部急诊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1]。本组研究中, 对我院收治的102例腹部急症炎性病变患者行CT检查, 对其诊断价值进行探讨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5年8月收治的102例腹部急症炎性病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其中, 男63例, 女39例;年龄为7~81 (33.5±6.7) 岁;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腹胀痛、发热、呕吐等。所有患者发病到进行CT扫描时间均在2h~3d内。
1.2方法本组所有患者均使用GE提供的16层螺旋CT扫描仪, 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参数设置为:螺距1.375∶1, 速度0.6s/r, 扫描层厚度:5~10mm;重建层厚1.25mm, 准直器宽带2mm。扫描范围:上腹痛隔顶到腰3椎体下缘, 下腹痛腰3椎体上缘到耻骨联合, 全腹痛及不明确者扫描隔顶至耻骨联合。数据生成图像后由专长腹部CT医师进行分析。
2结果
本组102例患者经临床确诊为急性胆囊炎40例, 急性阑尾炎28例, 急性胰腺炎21例,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1例, 肝周炎2例;经CT检查后, 诊断总符合率为95.1% (97/102) 。详见表1。
3讨论
急性胆囊炎为临床急诊中的一种常见疾病, 发病主要由于结石梗阻、细菌感染、胰液反流等因素导致出现胆囊增大、充血、水肿等病变[2]。急性胆囊炎病理表现主要包括单纯性急性胆囊炎、坏疽性急性胆囊炎以及化脓性急性胆囊炎等。经超声造影检查, 能够将胆囊壁增厚直观显示出来, 但该种方法仅适合用来进行筛查。经CT检查, 急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胆囊扩张、黏膜水肿、胆囊壁增厚以及胆囊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等。在进行诊断鉴别时, 要注意和各种全身性疾病或者其他胆囊疾病相鉴别, 如心脏衰竭、肝功能异常以及肾功能衰竭等, 均会导致胆囊壁增厚, 因此, 要和患者具体临床表现相结合进行综合、全面考虑。虽然急性胆囊炎为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病, 但注意和慢性胆囊炎、胆囊腺肌症、胆囊癌、全身性疾病继发胆囊改变以及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等疾病互相鉴别。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列居各种急腹症发病首位。急性阑尾炎主要包括四种, 分别是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以及阑尾周围脓肿等。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转移性右下腹痛为患者主要临床表现, 但约有三分之一的阑尾炎患者临床表现不具有典型性, 还存在着类似阑尾炎疾病的临床表现[3]。CT检查结果显示, 急性阑尾炎直接征象如下:阑尾肿大、增粗, 直径>6mm, 阑尾壁明显增厚;阑尾边缘较模糊, 密度高;阑尾横截面呈“同心圆”变化;间接征象:阑尾钙化, 腰大肌前方或者阑尾周围肠系膜密度增高, 脂肪组织模糊。早期急性阑尾炎无明确炎症性变化患者, 应在24h后对其再次进行CT检查。此外, 对阑尾炎进行检查诊断时, 还要和急性肠穿孔、肠梗阻等急腹症以及妇产科疾病等进行鉴别;阑尾周围脓肿则要和腹部肿瘤进行鉴别。
急性胰腺炎多数患者经过临床、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 但部分患者由于病情不典型, 需要应用影像学进行辅助诊断[4]。通过应用影像学检查, 能够直观显示出胰腺炎炎症累及范围、病变严重程度、伴随并发症等。病理上主要将急性胰腺炎分为两种, 分别为急性单纯性水肿性胰腺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其中,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 通过CT检查, 胰腺体积呈弥漫性肿大;平扫检查显示:水肿、坏死区域主要为低密度;增强扫描显示:坏死区域无明显强化, 胰周水肿范围大, 4~6周后形成假性囊肿与胰腺脓肿。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溃疡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指的是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在胃酸作用下出现溃烂症状, 穿破浆膜层。大多数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主要为急性起病或者亚急性起病, 且大多数患者均伴有溃疡史;穿孔前, 患者临床症状会持续加重, 行穿孔后, 症状恢复至正常。在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 可将患者既往病史、临床症状以及腹部平片检查游离气体征象等作为重要依据, 提高诊断准确率。如患者症状不典型, 且应用腹部平片检查后无气体, 则诊断过程中易出现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胰腺炎混淆的情况[5]。本组研究中, 经CT检查, 能见到穿孔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存在少量积气, 且片絮状为稍高密度渗出影、穿孔处胃模糊、肠壁增厚以及肠壁模糊等征象, 和患者以往病史相结合, 即可准确诊断。另外, 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 能够清晰显示出胃肠管壁、腹腔内脏器以及胃肠管壁周围组织等;但在应用CT诊断过程中, 虽然能够提高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敏感性, 但如发现和该病的直接征象、间接征象相同, 则要注意和妇产科疾病、其他急腹症等进行鉴别[6]。
肝脏周围炎在临床中较为少见, 主要表现为肝脏周围炎性病变伴右上腹部疼痛[7]。应用CT平扫检查后, 肝包膜下有积液, 为线形或者带状低密度影;行增强动脉期检查, 肝包膜不同程度增厚, 均匀性强化, 且累及范围较广, 该症状与胆囊炎及胆结石相近, 应注意分辨。
综上所述, 多层螺旋CT对腹部急症进行诊断具有准确、快速等优势, 能快速诊断病变范围, 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指导。无法确诊时应根据发病部位、患者以往病史、临床表现等联合实验室检查, 进而大大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
参考文献
[1]胡敏霞, 赵心明, 宋俊峰, 等.64层螺旋CT腹部扫描参数优化的个体化选择[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2, 46 (7) :624-628.
[2]马宇, 周智鹏, 邱维加.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腹部CT低剂量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2 (2) :145-148.
[3]王倩, 赵心明, 宋俊峰, 等.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腹部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影响的体模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3, 47 (7) :648-653.
[4]莫秀凤, 赵相胜.护理干预对腹部CT增强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2) :2227-2229.
[5]茅旭平, 陆建东, 许冰弦, 等.CT平扫在腹部闭合性创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10 (31) :102-104.
[6]王强, 张敏.螺旋CT对症状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14 (16) :2202-2203.
腹部增强CT 篇9
查体:现患儿左侧阴囊较以前明显增大,呈椭圆形肿物,大小约为10cm×5cm,皮肤不红,表面光滑,质囊性,无触痛,站立、哭闹时增大,平卧安静时变小,挤压肿物时体积也明显缩小,无肠管气过水声,透光试验阳性,睾丸位于肿物后方,大小正常。
根据病史和查体,临床医生建议应与腹股沟斜疝相鉴别,复查B超。超声所见:于左侧阴囊与腹股沟内,可见无回声暗区,大小4.3cm×1.1cm,其下方可见睾丸回声。于左侧中下腹部可探及6.4cm×2.9cm的囊性回声,与阴囊、腹股沟处无回声相同。
超声诊断:不除外腹腔肿物,腹股沟处改变结合临床。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患儿做腹部CT扫描检查。CT扫描见-25~-185mm层,左侧中腹、下腹以及延伸到腹腔外尿道旁,睾丸前上方,有大小约为16cm×6cm×4cm,边缘光滑规则整齐的密度稍低影,其CT值为11~17HU,肠管受压向右侧移位,余未见异常(见图1~5)。临床根据查体、B超、CT扫描等多个检查项目结果综合诊断为腹部囊肿,腹股沟斜疝。
手术所见:肿物位于精索的前内侧,深入到腹腔,远端至阴囊底部。
病理所见:囊肿由纤维结缔组织囊壁被覆单层扁平上皮构成。
讨 论
精索鞘膜积液,是鞘突管在睾丸上极部已闭塞,仅精索部鞘突管与腹腔相通,腹腔液体流注止于睾丸以上的精索部位,称为精索鞘膜积液[1]。患儿初来医院就诊时,由于左侧阴囊肿物较小,所以根据临床及超声检查,考虑精索鞘膜积液。当患儿17个月大时,再次来诊,见左侧阴囊部肿物明显增大,且站立哭闹时增大,平卧安静时变小,用手推扶、挤压肿物时变小,可有部分回腹,根据病史和现患儿临床症状,临床考虑不除外腹股沟斜疝。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常见病,它是腹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管的内环沿着腹股沟管经皮下环脱出[2]。一般常可见腹腔或盆腔内容物如小肠、大网膜等由此坠入腹股沟管和(或)进入阴囊。但此患儿无论是超声诊断、CT扫描,还是手术下所见,都清楚可见是腹部囊肿延伸穿过疝环进入阴囊。像此患儿单纯是腹腔内囊肿穿过疝环而疝出体外并进入阴囊的较少见,很容易造成误诊,所以报告此病例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正,王慧贞,吉士俊,主编.实用小儿外科.第1版.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40.
腹部外伤螺旋CT诊断的临床应用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近年来本院收治的64例急性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的急诊螺旋CT扫描资料, 男48例, 女16例, 年龄23~56岁, 平均36.24岁。急诊时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反跳痛、面色苍白、低血压、心率快、呼吸急促、休克、腹部移动性浊音等。
1.2 方法
检查使用东软CT-C3000螺旋CT机, 常规仰卧位横断面螺旋扫描, 层厚8 mm, 层距8 mm, 扫描范围由膈肌上方至盆腔上缘, 64例全部平扫。
2结果
脾损伤36例, 肝胆损伤12例, 肾损伤8例, 胰损伤4例, 其他损伤4例。部分患者同时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受累。
2.1 脾损伤
36例脾损伤中, 脾挫伤14例, 平扫表现为脾实质内条、片状低或等密度灶。脾撕裂伤6例, 平扫表现为贯穿脾实质的横行条带状或不规则的低或等密度灶, 有时可伴有斑点状略高密度影及腹腔积血征象;脾内血肿4例, 平扫表现为类圆形等或稍高密度影;脾包膜下血肿12例, 平扫表现为脾外缘新月形等或高密度影;其中2例脾内血肿和8例包膜下血肿与脾挫伤、脾撕裂伤并发。
2.2 肝损伤
12例肝损伤患者, 肝挫裂伤6例, 平扫表现为肝实质条片状低密度灶或混杂密度灶, 边缘模糊;肝撕裂伤2例, 表现为放射样条状低密度灶, 肝包膜下血肿4例, 其中2例合并胆囊血肿, 平扫表现为肝外缘新月形或梭形的等或稍低密度灶, 密度略高于腹水, 胆囊明显增大, 呈稍低密度影。
2.3 肾损伤
肾损伤8例, 其中肾挫伤6例, 平扫见肾影增大, 肾实质密度减低, 可见斑点状出血灶;肾撕裂伤2例, 平扫见肾轮廓不整, 实质内线样低密度阴影, 可见高密度之出血灶, 合并肾旁血肿。
2.4 胰损伤
胰损伤4例, 2例见胰腺组织肿胀, 轮廓模糊, 胰体区见血肿形成, 2例急诊检查时做了平扫, 胰腺未见异常CT征象, 仅见脾损伤, 术中探查发现胰损伤。
2.5 其他损伤
膈肌损伤4例, 表现为急性膈疝, 胃和肠管疝入左侧胸腔。
3讨论
目前临床腹部闭合性损伤多采用较快捷和经济的检查方法, 如X线平片、B超等, 但临床作用有限, 腹部外伤患者的病情多较重, 损伤体表无伤口, 要确诊是否有内脏损伤有时很困难, 容易贻误抢救时机, 导致严重后果。目前, 由于螺旋CT的广泛应用, 扫描速度明显提高, 使得其对急性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的检查的优越性得以突现。因其快速、准确、无创伤的特点, 使得螺旋CT越来越成为急性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的常规检查。绝大部分腹部闭合性外伤是由于钝性暴力引起的, 常见内脏损伤包括脾、肝、肾等, 脾脏富含血管, 质地脆弱, 是腹部闭合性损伤最常见的损伤器官, 其发生率约占腹部内脏损伤的50%以上。依CT所见分为脾挫伤、撕裂伤、脾内血肿、包膜下血肿等。在脾脏损伤中, 以上表现多复合存在, 少数单一存在。脾内血肿和包膜下血肿在急性期表现为等或略高密度影, CT平扫时易漏诊, 应仔细观察。肝脏是仅次于脾脏的腹部闭合性外伤最常累及的实质性脏器, 包括挫伤、撕裂伤、肝内血肿、包膜下血肿等。急性肝脏损伤的CT表现与脾损伤大致相似。肾、胰损伤在急性腹部闭合性外伤相对较少, 临床表现亦多较隐匿, 常规检查不易确诊[1,2,3]。本组肾、胰损伤共12例, 其中2例伴随脾或肝损伤。10例肾或胰单发患者的常规X线、B超检查均为阴性, 急诊CT检查确诊肾或胰损伤, 轻度肾、胰损伤表现为器官体积增大, 平扫密度减低, 边缘模糊;严重损伤时可见轮廓不规则, 实质内可见出血灶;部分肾损伤平扫仅表现为肾周血肿或肾包膜下血肿。
综上所述, 螺旋CT扫描对急性腹部闭合性外伤所致的脾、肝胆、肾、胰等损伤具有敏感性、特异性, 且能进一步估计损伤的程度, 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估计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谢肇钦, 付凯.腹部外伤的CT诊断 (附387例分析)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0, 16 (4) :227-229.
[2]黄瑞庭, 柳学国.CT对腹部外伤后决定是否手术治疗的探讨 (附65例报告)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2, 18 (8) :719-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