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2024-09-20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通用12篇)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篇1

工业用水总量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总的水量。改革开放后, 中国工业生产快速发展,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用水量量不断提高。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工业生产用水量在2013年末达到6 170万吨, 比上年增长3.7%。研究国内生产总值与工业生产用水量之间的关系, 对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

2000—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与生产用水总量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2000年的5.7倍, 同期生产用水总量增长较快。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3

二、线性关系分析

相关分析能够计算出一个确定性系数, 它可以显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在进行分析时把两个变量看成是平等的, 不直接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而是根据两个变量的数值计算确定性系数。一个变量通常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但一般只有一个因素起关键性作用。这时若因变量于自变量在平面坐标系上标出, 就可得出一系列点, 若点的分布呈现出直线型模式, 便可采用一元线性回归预测。两个变量在平面坐标系上所构成点的分布统称为散点图[1]在互为因果关系的基础上, 确定性系数也只有一个, 相关系数有正有负, 表示变量之间的相关的方向。运用Eviews软件, 对中国2000—2013年生产生产用水总量 (Y) 和国内生产总值 (X) 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以能源消费总量为被解释变量,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解释变量, 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从散点图可以看出, 生产生产用水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呈现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

三、建模

为进一步分析生产用水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线性关系, 运用eviews6.0软件对2000—2013年生产用水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回归分析, 进而构建模型, 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 模型的确定性系数R2=0.90, 这说明该样本回归直线的解释能力达到了90%, 即在生产用水总量总变差中, 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解释部分占90%。可见, 所构建模型的拟合度还是较好的。在给定a=0.05水平下, prob.=0.0000, prob.值远小于0.05, 说明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在95%的置信下对被解释变量生产用水总量有显著影响, 即通过了显著性检验[2]。

经过eviews软件估计后所建模型如下:

式中, Y为生产用水总量, x为国内生产总值。

结语

计算结果表明,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工业生产用水总量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过程中用水量的增长。随着经济发展, 工业化中前期用水总量呈上升趋势。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当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 工业生产用水量便开始下降。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207806.

[2]赵海英, 张明旭.化肥施用量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35) :71-72.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篇2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核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也是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 心指标。

(二)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经济领土是指由一国政府控制或拥有的地理领土,也就是在本国的地理范围基础上,还应包括该国驻外使领馆、科研站和援助机构等,并相应地扣除外国驻本国的上述机构(国际机构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常住单位,但其雇员则属于所在国家的常住居民)。经济利益中心是指某一单位或个人在一国经济领土内拥有一定活动场所,从事一定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并持续经营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单位或个人,一个机构或个人只能有一个经济利益中心。一般就机构(单位)而言,不论其资产和管理归属哪个国家控制,只要符合上述标准,该机构在所在国就具有了经济利益中心。就个人而言,不论其国籍属于哪个国家,只要符合上述标准,该居民在所在国就具有经济利益中心。因为常住单位的概念严格地规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范围,所以其对于确定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口径,明确国内与国外的核算界限以及各种交易量的范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不要迷信国内生产总值 篇3

关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算法,世界上主要有3种算法: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中国采用的是支出法,也正是在这种算法的基础上,产生了我们所熟悉的“三驾马车”的提法。支出法的弊端正是其对支出的偏重,所以当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遇到难题时,我们首先想的就是增加支出,如加大行政购买、拉动消费等等。

但是,总的来看,真正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是有效积累的。现在各地都在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在园区内跑马圈地,许多厂房建成以后并未投产就闲置起来,这些厂房与围墙的投资虽然也使当地产生了国内生产总值,但究其本质,这种方式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一种徒有其表的无效国内生产总值。

从前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来看,我们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1978年以来,我们有很多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保持在一个非常高速的状态下,8%~9%是很正常年份的速度,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得我们逐步进入到经济大国的行列,特别是在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30多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我们仅仅是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多美元变成了4000多美元的状态,换句话说我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状况只有10倍到11倍。如果以8%、9%的百分比连续30年增长,作为一个简单的数学题,我们会看到,正常情况之下,我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今天应该能达到六七千美金的水平。这些钱到底到哪里去了?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保持一种高速增长的时候,我们的经济总量无论是从人均还是从总量来看,并没有达到一个应该有的水平,这个背后的问题在哪里?

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当中可以看到,越是改革开放前沿的重要的城市和基地,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越低。比如说深圳、苏州这样沿海的、作为外向型经济主导型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0%左右,中西部地区相对高一些。但是总体来说整个中国的比例都非常之低。而很多发达国家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是80%以上,甚至于90%。即使像俄罗斯、印度这样的国家,大概也是50%~60%的水平。

为什么我们经济的增长速度非常高,但是反映出来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还是最关键的老百姓层面,财富收入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成长?换句话说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纠结到底在哪里?或者我们国内生产总值的情结,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赶超战略到底还能走多远?需要不需要调整?这样类似的话题这些年来也逐步受到大家的重视。

我们姑且不谈太多的改革开放前期的形态,即使从最近十几年来的发展来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这些年来我们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甚至在美国次贷危机还有现在经历的欧债危机的背景之下,中国经济始终还是保持了非常快速的增长势头。

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脆弱性或者说我们的软实力方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在更深层面上逐步显现,具体的表现就有“增长不增收”、“大而不强”以及缺乏国际上的定价权、话语权等等。很不幸的是,这种状态并没有让很多人感到危机和压力,相反,却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数字上表现出来的增长而沾沾自喜,甚至洋洋自得。

在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的2010年,北京政协主席会议上呈报了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北京一线职工收入水平现状是“增长缓慢,长期偏低”。同期的另一份同类报告也反映了类似问题:广东省2010年的“社会温度计”调查报告,居民认为广东当前存在的最重大社会问题排在第一名的是:工资涨得慢。

与薪水成为对比的是生活成本的增加——最近流行晒全国各地娶老婆成本,广州要128万、杭州要178.2万、上海要200.82万、北京要202.8万、深圳要208万。

一个国家不能只谈国内生产总值,一个人不能只谈钱。国内生产总值只是一个衡量经济发展的参考数据,并不能全面反映真实的经济发展状态,更不能成为一个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对于国内生产总值,我们也许已经忘了这只是工具,只是手段,而不是最初的目的。

在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模式的影响下,中国经济也形成了以下几大特色:

一、大而不强。如果说作为现代经济的状态来看,分析和梳理一下中国现有的一些行业和部门,如果按照国际核心竞争力或者真正的国外500强的概念来看,我们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并未占领优势地位。

以我们装备工业、汽车、航空,以及高铁等等这种大型的带有综合性的领域和行业为例,跟国外同行相比,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进一步研发的能力方面,还是作为品牌影响力方面,我们是远远不足。如果希望通过这种行业或者这种产品的出口,来提升我们在外贸领域当中的竞争力,提升我们的品牌和影响力,这种可能性在短期来看几乎不存在。

目前,国家在大力支持发展我们自己的大型商用飞机的项目,粗略估算,这个项目75%~80%的核心部件需要通过海外采购来完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说起来是我们的飞机,也只是表现在简单的设计和品牌上,而真正一些核心的技术和做法都还是由国外的企业所掌握的,而且在短期内很难得到相关的技术。

二、忽略了软实力。最近十几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逐步演化成了一个世界工厂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国经济目前的困境。当然,具体来看,国内生产总值也好,世界工厂也好,并不是政府当年主动推出来的一种发展战略,而是由于经济政策逐步累积出来的结果和现象。

由于“发展是硬道理”一直是中国政府工作当中的一个主要思路,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的主要衡量指标,就被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思路,再层层分解下去,就变成各个地方政府他们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的一个主要考核指标。这样一种从上到下的发展思路,导致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在管理当中,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怎么样在自己任期之内把国内生产总值提升上去。

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园、招商引资等模式就成为大家公认的比较好的做法。通过给国外企业一些特定的优惠政策,吸引这些外国企业到中国来落户,到所在地园区去落户。园区落户过程当中,首先解决的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问题,此外也可以解决当地的就业、税收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早期落户的外国企业,由于很多核心部件、材料都依赖海外进口,这样也从贸易方面,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

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很大,贸易量很大,发展速度很大。但是我们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软实力并没有提升,很多老百姓的收入也没有跟着增加,甚至在一些沿海城市,老百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还不如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的平均水平。

三、对自主创新造成障碍。中国现在企业最强势的是“山寨能力”,由于短期国内生产总值的要求,使得地方无法在自主创新上加大投入。我在美国、日本的商学院与MBA学生沟通时就发现一个问题,这些学生很奇怪为什么中国的企业爱谈创新,他们觉得他们每天做的工作就是在不断创新,在不断转型升级,他们奇怪中国企业家们为什么意识不到作为企业来说,本身就孕育着每天都要进行转型升级创新的功能,因为你自己不能提升,不能发展的话,你在国外市场上就没有生存能力。

在国外,并没有太多“山寨”的空间,因为如果真的存在模仿和侵权,企业将会遇到很大的麻烦。所以,在他们眼里,产品和企业都要求原创,要有自己的东西,而且要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地提升。

当然,模仿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模仿只能作为一个短期的手段,因为如果你没有自己的创意,没有自己的创新能力,没有研发能力,不仅有可能触犯法律和道义,还永远只能跟着别人屁股后面去追赶,永远达不到别人的水平。

四、资源与环境的过度开发。由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无法说明效率,也无法提供资源、能源消耗等方面的依据,所以,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必定会忽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过度消费资源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严重破坏。

所以,这样的一种发展思路是要不得的。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认识上,一定要非常明确它的本身的缺憾,而不要过度迷信或者神话国内生产总值。从历史上来看,在一战之前,也就是1914年前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是全球“老二”,但这样的一个国内生产总值大国,当时在世界的综合实力却非常落后。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篇4

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货币供应是否稳定直接制约着经济的平稳增长, 特别是货币中最活跃的部分———广义货币 (M2) 的稳定与适宜的供应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幅度影响极大。因此, 激励我们对国内生产总值与广义货币供应量投入研究的力度。

专家认为: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6%。如果公式成立的话, 要想按照上式确定最佳的货币供给增长率, 必须首先确定实际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而实际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是不能事前确定的, 最理想的办法是预期的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与最终实现的实际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最接近乃至完全吻合。

二、模型的建立

(一) 用总投资预测GDP增长率

在货币当局选择投资政策时, 主要考虑的是:各企业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宏观经济的预定目标, 而作为企业的投资是扩大生产能力、采用先进技术和增加就业的基本前提, 因此企业的投资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首先取决于支出 (投资加政府支出) 的变化。为此, 我们将投资总量与GDP的1992—2009年的数据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利用国家统计局各年《统计公报》的数据, 通过计算GDP与总投资之比的平均数是2.43。而且两者之比的数值较稳定, 其中最高为3.157, 最低为1.491, 说明两者具有稳定的动态关系。因此, 从数量上说可以用总投资预测国内生产总值。

鉴于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未来投资增长率增长幅度不会有太大幅度的增长变化, 即该幅度不会剧烈变动, 其增长幅度不会比近几年有很大的提高, 因此本文使用近18年中总投资增长率的最低八项, 计算得出总投资增长率的平均数12.99%来预测2010—2019年的总投资, 则计算得出的这10年的总投资的预测数据。

根据上述理论, 我们建立如下模型: (ZTZ表示总投资)

可以看出, 国内生产总值与总投资均为非平稳变量 (用ADF和PP检验法亦可得出同样的结论) , 因此取对数并差分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 然后判断残差项是否为平稳过程。

回归结果如下: (括号内数字为t检验值)

通过观察散点图以及ARCH<χ20.05 (1) =3.84, 随机项序列不存在异方差;残差序列值的时序图形显示不存在自相关;D.W统计量的一阶非自相关的临界值为 (1.54, 2.46) , 1%显著性水平下t检验临界值为2.62, 1%显著性水平下F检验临界值为7.21, 上述检验均获通过, 同时LM (1) <χ20.05 (1) =3.84, LM (2) <χ20.05 (2) =5.99也说明不存在自相关。模型残差的正态性JB统计量检验表明残差是正态分布。因此从检验结果与实际比较两方面说明模型拟合情况即解释能力较好。这样根据上述方程就能够预测未来八年的GDP总量及增长率。

由于根据上述方程预测出来的近十年的GDP总量及增长率是根据拟合值而非根据实际值计算的, 因此需根据2009年的实际值进行调整, 得到的GDP值称之为修正的GDP, 附于表1, 说明近十年中国的GDP增长率的范围应是9.188765%-9.188904% (见表1) 。

(二) 最佳货币供应量的确定

专家认为:世界公认的良好通货膨胀率的区间是2-3%。而我国, “物价水平有5%左右的温和上升, 可以给企业营造一个需求旺盛、利润预期上升的良好经济环境。同时, 还可以通过货币对内贬值引起的对外贬值, 刺激外贸出口的扩大。”如果此种说法成立, 那么我国的通货膨胀区间应为2-5%。按照“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6%”可知, 21世纪10-20年代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最低为17.188765% (9.188765%+2%+6%) , 最高为20.188904% (9.188904%+5%+6%) 。也就是说, 在目前的条件和我们所能利用的工具的情况下, 我们只能估计最佳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区间为17.188765%-20.188904%。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想象, 人们对于保存资产的形式不仅限于货币和债券, 而且包括股票、机器、房产和耐用消费品等。同时各种形式的资产各应分别持有多少, 会形成一个适当比例, 使所谓的资产处于均衡状态。所以, 一旦货币供应量增加, 当人们发现自己手中持有的货币过多, 破坏了资产分配的均衡状态时, 就会自发地进行调整, 把过多的货币转移去购买其它资产, 其它资产的价格便会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而某些因通货膨胀而被扩大了的经济活动只有靠持续的通货膨胀才能得以维系, 同时这些经济活动因通货膨胀的中断而同时终止, 这样就会造成可怕的恶性后果:某些收入的下降引起另一些收入的下降, 一直如此蔓延下去, 无以复收。美国《货币、信用与银行》杂志1986年第5期发表了美国两位学者伍斯·江 (Woos Jung) 、帕同·马歇尔 (Peyton J Marshall) 的《关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经验》的论文。论文选用了56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19个工业国家, 3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统计区间最长为30年, 最短也在15年以上。其结果是:从全球范围看, 并不存在通货膨胀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这样一种关系。在19个工业国家中, 没有一个工业国家的资料能够证明通货膨胀是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在联邦德国、英国等9个国家的资料中表明:通货膨胀损害了经济的增长。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也有类似的结果。同时, 凡是高通货膨胀的国家, 对经济增长均无正效应。同样, 其他学者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根据弗里德曼的观察, 巴西、智利等国就是因为货币数量增加过多, 引起物价急剧上涨。因此, 防止货币增量引起通货膨胀、防止增加货币→物价上升→产出增加的错误做法, 按照“单一规则”确定合理的货币供应量保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显得尤为重要。

格雷姆·S·多兰斯曾经考察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48个成员国里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他通过计算得出了结论:实际产出量的增长受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相反影响。在一个动态的均衡过程中, 实际收入的增长率与价格的增长率没有关系。从我国GDP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来看, 也能说明上述观点。现将1992—2009年的GDP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数据绘图1如下。

从图1可以看出, 在1992-1994年, GDP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而通货膨胀率却在急速上升, 随后的1994-1998年, 又在急速下降, 1998年通货膨胀率达到了最低, 而GDP增长则趋于平稳。随后几年两者呈相向方向运动。从 (图1) 中观察, 通货膨胀率不是GDP增长率的先行指标, 恰恰相反, GDP增长率是先于通货膨胀率运行。如果上述观点无误, 同样说明了“单一规则”优于“相机抉择”的货币供给规则。因此, 我国应按照“单一规则”的货币供给规范控制货币供应量, “单一规则”有利于货币稳定、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在过去大约20年中, 相对低而且平稳的通货膨胀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中,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 我国政府应通过法律形式将用科学方法计算出来的各层次货币供给增长率确定下来, 作为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 保持货币供给的基本稳定并不是说该指标绝对固定不变, 因为经济运行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每年在制定货币供给计划时,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在“单一规则”的基础上, 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原则上, 这种调整应保证货币供给稳定增加, 避免经济出现过大的起伏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 它同样会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换创造稳定的货币经济环境。

数据采集来自中国统计局1992年-2009的《*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摘要:货币需求研究是建立货币理论的起点, 而货币供应量的大小是影响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文中在深入研究总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上, 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 建立了数学模型, 通过了各种检验, 采用适应性预期的预测方法, 对近十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率做出了预测。同时又进一步对近十年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做出了预测, 分析了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提出了按“单一规则”控制货币供应量, 是从货币供给的角度来稳定经济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GDP,货币供应量,总投资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5.

[2]王黎明, 陈颖, 杨楠.应用回归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6.

国内微米铝粉生产情况汇总 篇5

超细均质铝粉的制备方法,包括铝锭熔融、制粉、物料输送、气固分离、收集成品、产品包装、其特征在于由下列步骤组成:a)先将铝锭熔融,在全封闭容器内的高速盘式雾化器,并在情性气体保护下进行雾化制粉;

b)雾化的铝粉,通过容器底部鼓入的惰性气体和容器上部喷入的油浸润下,同时从容器上部通过惰性气体保护的管道输送至一次旋风分离器和二次带过滤网的喷淋塔进行气固分离;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篇6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6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299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7%。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从主要指标数据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好于预期。不过,由于我国经济仍处在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

积极因素不断聚集

盛来运说,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稳定态势,积极变化在增多,从增长、就业、通胀、国际收支等几大指标看,稳的基础有所加强,且稳中有好。

从增长看,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7%,与上半年持平。其中,工业增长6.1%,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趋稳态势更加明显。

从就业看,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预期目标;9月份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自2013年6月份以来首次低于5%。

从物价水平看,前三季度CPI同比上涨2.0%,比上半年微降0.1个百分点;PPI同比降幅不断收窄,9月份实现同比由负转正,结束连续54个月同比持续下降的局面,表明工业领域的供求关系有实质性变化。

从国际收支看,货物贸易继续保持顺差,前三季度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净的顺差占GDP的比重初步计算在3%以内。

“结合宏观经济的四大指标,无论从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还是从国际层面看,宏观经济稳的态势都在继续保持,而且稳的基础在加强。”盛来运说。

此外,节能降耗成效突出,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实际增长6.3%。居民在消费领域的支出继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继续加快。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前三季度居民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保障房建设领域等方面财政支出普遍增长在14%以上,民生事业继续改善。

改革成效掷地有声

今年以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盛来运表示,从“三去一降一补”看,前三季度原煤产量同比下降10.5%,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连续7个月减少,企业成本和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环境保护、农林水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投资增长较快。

从产业结构看,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8%,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工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6个和3.1个百分点,占比分别提高0.6和1.2个百分点。

从需求结构看,高技术产业投资和服务业投资占比在提高,高耗能行业占比在下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比去年同期提高13.3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效是实实在在的,也是超预期的。”盛来运说,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了一些落后产能,促使供求关系发生积极变化,加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上涨,钢铁煤炭价格回升,工业企业利润明显好转。由于工业效益好转,企业预期也在好转,制造业PMI近两个月均为50.4%,增强了发展信心。此外,“三去一降一补”也推动了相关领域深层次的改革。

盛来运表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又跟不上,导致不少商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满足不了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这是中国经济结构升级面临的重大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确定的适应新常态规律的大政方针,方向是完全正确。

“通过加大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去产能、去库存,淘汰‘僵尸企业,把一些优质资源转移到适合消费升级的产业部门上来,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和产业升级,这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盛来运说,要按照既定的方向和路径,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动摇。

民间投资企稳回暖

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2690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增速比1月至8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增速比1月至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增长速度比前8个月有所加快,且9月份当月增长4.5%,比上月加快了2.2个百分点,表明民间投资出现企稳回升的态势。”盛来运表示,民间投资的企稳,一方面是因为近期市场环境在好转,工业品出厂价格在提升,企业的利润在改善,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意愿进一步增强。这有利于促进民间投资的回升。

另一方面,政府也加大了改革的力度,特别是加大了对民间投资的支持力度。今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开展了专项大督查,重点督查了促进社会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落实情况。

“我们也要看到,民间投资的增速与其他领域的增速相比来讲,确实水平还比较低。”盛来运表示,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产能过剩的程度虽然有所缓解,但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部分企业出于安全考虑仍在观望。因此,有关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关于民间投资相关政策落实的力度,为民间投资的回升继续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消费增长稳健强劲

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7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3504亿元,增长8.8%。

“无论是名义增速还是实际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势都比较稳健强劲,是当前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之一。”盛来运表示,我国经济稳定运行,就业形势较好,居民收入增长稳定,消费者的预期比较稳定。从近两个月来看,消费信心指数持续走强,消费信心指数稳定在105%左右。

从结构性因素看,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上个月有所加快。这是因为汽车的消费比较强劲,前三季度汽车销售额增长9.1%,比前8个月加快了0.5个百分点,对消费的贡献率在提升。

盛来运说,目前,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老百姓解决了温饱以后,都希望能住得好、吃得好,更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车。因此,汽车的消费量有持续回升的基础。从政策层面看,去年以来,政府出台了1.6及以下排气量的汽车销售优惠政策,有些人担心这项政策到今年底会到期,因此加快了购车节奏,这也带来了汽车消费的走强,与汽车消费相关的产品也表现较好。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篇7

一、生产力研究机构及相关学术研究简况

(一)生产力研究机构的设立

1979年,于光远提出了《关于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经济学”的建议(草稿)》。1980年11月,由于光远提议,在贵阳市举行了全国第一次生产力经济学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生产力经济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生产力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后,学术界掀起了关于生产力研究的热潮。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生产力学会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以“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1]为新目标,开展相关研究。

(二)关于生产力研究的学术概况

1979年7月《经济研究编辑部》收录了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40多篇研究和讨论生产力的有代表性的论文,编写了论文集《论生产力》,该论文集涉及了一系列有关生产力的问题,包括概念、要素、性质、动力等等。孙显元的《科学与生产力》是第一本系统地研究科学与生产力的著作,提出“科学生产力”的概念。熊映梧的《当代中国生产力考察》对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生产力状况进行了实证考察。1992年第一本大型生产力工具书《生产力经济学辞典》诞生。第一本研究生产力理论史的专著,是王慎之的《生产力理论史》。丁俊萍的《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共党史的角度,系统、全面地研究了中国共产党的生产力思想。

二、新时期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发展

关于新时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考察”,学者们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了研究:一个是从新时期党的领导集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成果的角度进行研究,另一个是从新时期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历史进程的角度进行梳理。

(一)对新时期党的领导集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后,党的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理论成果,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者们对其中的生产力理论进行了研究。

1. 对邓小平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有学者指出,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的学说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庞元正认为:“邓小平把生产力理论视为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破除了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牢固地建立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基础之上。”[2]郭大俊认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恢复了生产力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有地位;其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生产力视角的转换,找到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新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3]

(2)有学者对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于金富归纳了邓小平生产力观点的主要内容,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实质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精神文明建设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证[4]。魏炳义认为邓小平的生产力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首先,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其次,邓小平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同时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形式是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

(3)还有的学者在研究中指出了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意义。陈范华认为:“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无论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标准还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6]

2. 关于江泽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论的研究

(1)学者们主要论述了江泽民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邓小平的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龙观华认为,江泽民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是在继承和发扬邓小平的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江泽民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包括:为什么要发展生产力、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如何发展生产力以及发展生产力的目的等基本问题[7]。

(2)江泽民在“三个代表”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术界对江泽民生产力思想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在先进生产力这一方面。2000年,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指出学者们的研究涉及以下几方面:第一,从先进生产力与党的先进性角度,指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首要条件,揭示了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地位及其与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联系[8]。第二,从人的全面发展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刘建新指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必由之路;人的全面发展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9]第三,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历史经验,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为先进生产力发展开辟通途[10]。

(3)还有学者对江泽民生产力理论的意义进行了研究。张爱军认为,江泽民的生产力思想具有时代性,他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党的建设和先进性联系起来,同时强调科技和劳动者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的作用[11]。

3. 关于胡锦涛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的研究

学者们对胡锦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发展观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上,重点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郭杰忠解读了科学发展观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考虑生产力发展的总量,而且要考虑生产力发展的综合效用;不仅要考虑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考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提高生产力的量,而且要提高生产力的质;不仅要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且要提高认识自然的能力;不仅要代表先进生产力主体的要求,而且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客体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2]蔡普民从科学发展观对生产力的创新的角度出发,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纠正了工业革命以来人们仅仅把生产力定位于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单向度内涵,把生产力看作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界定生产力概念,认为生产力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能力。”[13]学者们对胡锦涛生产力理论的研究多集中在科学发展观上。在肯定了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但要注重量的积累,更要关注质的提高。

(二)对新时期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历史进程及影响的研究

关于新时期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进程问题,一般有三阶段论和四阶段论两种观点。

1.持四阶段论的代表着主要有逢锦聚,他认为,新时期我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致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12月至1984年10月,这一阶段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和局部试验阶段;第二阶段是1984年10月至1992年10月,以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经济体制改革进人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探索阶段;第三阶段是1992年10月至2002年10月,这一阶段以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生产力解放进入全面推进,改革攻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第四阶段是2002年11月至今,这一阶段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以2002年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为标志。在梳理改革开放历史阶段的基础上,逢锦聚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正负面影响。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GDP年均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均有大幅度的提高,而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有大幅度减少。在肯定成就的同时,逢锦聚也提到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问题突出、城乡及区域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党风廉政建设等等问题[14]。

2.阶段论的支持者有李忠杰等。李忠杰把改革开放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是改革开放起步和全面展开的阶段;第二阶段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是改革开放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深入发展的阶段;第三阶段从十六大至今,是改革开放沿着科学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的阶段。李忠杰强调必须充分认识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次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现阶段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仍需坚持改革开放[15]。

三、学者们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改革开放的关系、生产力的特性、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生产力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陈文通论述了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的合理性[16]。

(二)对生产力特点的研究

我国的学者对生产力的特性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生产力继承性、延续性、客观性、连续性、阶段性、多层次性、革新性、领先性、借用性等等特性[17]。孙大德等学者,突破了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生产关系推动的理论,提出了生产力本身也是推动自身发展的动力的理论[18]。

(三)对生产力发展动力的研究

王刚认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有三个层次:一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生产力自身的内部矛盾;三是人的利益的影响,并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以上的三个层次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19]。

(四)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研究

学者们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证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起杠杆作用[10]。

(五)关于经济发展与生产力的关系方面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内在统一的内容;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就是要满足人的社会需要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经济发展的高度[17]。

总体来说,我国学者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研究是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而且形成了专门研究生产的学科———生产力经济学,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学者们对生产力的研究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

摘要:新时期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进程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和不足。国内关于新时期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时期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发展、阶段及意义上。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篇8

2009年11月6日, 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10 万t/a乙苯脱氢装置建成投产, 并生产出合格的苯乙烯产品。该装置是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10万t/a干气制乙苯装置的配套装置, 采用美国Badger专利技术, 应用高温、低压、固定床反应器完成乙苯分子内脱氢得到苯乙烯单体。装置采用了目前苯乙烯行业中最先进的CST和耦合塔技术。这2项技术的应用分别可以延长脱氢催化剂的使用周期和降低精馏过程能源的消耗, 能够大幅度降低苯乙烯产品的成本, 能耗、物耗指标都低于国内同类装置。该装置投产可生产苯乙烯单体10万t/a, 苯688t/a, 甲苯1720 t/a。该装置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 除压缩机采用进口, 其余设备均采用国产设备, 使装置国产化达到99%以上, 大大降低建设成本, 装置生产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理论分析 篇9

关键词:绿色GDP,经济发展,分析

GD P是衡量经济过程中通过交易的产品与服务之总和。也就是说在GDP的总量核算上要扣除在经济活动中投入的自然资源的代价和污染治理、生态恢复的成本后而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

一、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存在的不利因素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只重视经济产值及其增长速度, 而忽视了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 即未考虑自然资源耗损的折耗和生态环境的损失。这种不考虑外摊成本的经济核算后果是:一方面使经济产值虚幻增加, 使现行经济产值的增长带有虚假性, 看不到不合理利用自然的回报;另一方面使资源持久削弱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严重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GDP的理论应用分析

GD P经济的增长, 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指标, 因为它没有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造成的损失, 所以并不能反映经济的增长质量和代价, 这样就给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分析、评估以及相应政策的制定带来诸多的不便, 亟待解决。工业的进程的大力推进和人们意识程度的逐渐的加深, 在社会进步中资源生态环境的发展愈来愈重要, 所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途径, 一种环保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而建立绿色GDP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就是关键, 其势不可挡的发展速度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并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依据。

目前, 世界通行的经济增长指标绿色GDP, 它是在经济核算中将生态影响也纳入框架体系中, 以最大程度的保证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增长统一, 使得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 (包括生活环境的变化) 得到真实的反映, 所以绿色GDP的核算指标体系可以真实的反映国家的发展水平, 可以准确的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总量。又由于GDP在判断经济运行态势、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 所以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宏观管理部门了解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但是现行的GDP在实际的操作和运行中还存有一定的缺陷。

衡量经济过程中通过交易的产品与服务之总和就是GDP, 在这个交易的过程中并不能辨识其发挥的作用是正作用还是逆作用, 也就是增加社会财富还是减少社会财富, 由此可见, GDP中包括有损害发展的“虚数”。之所以在本质上认为GDP任何的货币交易都“增加”社会福利, 这是把收入、支出、资产、负债一律抛开其正号和负号, 统统以“绝对值”状态累加在一起, 所以就造成了它在反映发展上的表达不实。

1、GDP不计增加部分的质量, 而仅仅反映增加的数量。

2、G D P不计总量增长过程中的破坏性后果, 这种破坏往往是由于人为所造成的。不能反映分配不公、社会贫富悬殊等瓶颈问题。

3、G D P未真实反映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看, 它把妇女生育、志愿者的贡献、家务劳动等非市场经济行为完全或部分地忽略掉了。

4、社会财富的不合理计算, GDP把造成社会无序和发展倒退的支出均视为社会财富, 如犯罪、自然灾害、家庭解体等成本等。

5、G D P计入并累计产生环境污染的经济活动, 不能如实反映自净能力下降、环境的缓冲能力下降、抗逆能力下降。

上述种种都集中反映了GDP作为测量国家财富指标的弊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中, 要逐步改变GDP带来的“非实”部分, 将其改造或还原成能更准确反映发展数量和质量的新指标, 如绿色GDP等。

人们企图把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 从传统意义上所统计的GNP中扣除, 从而再现一个真实、可行、科学的指标, 去衡量我们所面对的国家和区域的实质性进步。在众多的度量中, 绿色GNP应当是其中一个较易理解、较为方便计算的指标。所谓绿色GNP, 从最简单的图示出发, 它是将现行统计下的GNP, 扣除两大基本部分的“虚数”。

即绿色GNP=现行GNP-自然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绿色GNP将比较合理地扣除现实中的外部化成本, 并从内部去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和进程, 因此, 它应逐步地被认同, 并且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

据经济学家分析, 我国要想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 又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发展目标, 我们就要把资源生产率提高4-5倍。在这种情况下, 对环境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 若想进一步改善环境, 就必须把资源和生产率提高8-10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 但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增长质量却不高。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源投入, 重复利用率很低。在传统的发展模式里, 环境保护的代价是巨大的看, 除非有大的技术突破, 这种环保的期望方有实现之可能。发展循环经济是消除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泡沫的必由之路, 也是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所以寻求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选择循环经济是十分明智的。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是一种闭环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经济的发展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它建立在对物质的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之上。在这种经济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这也是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的经济活动准则, 它的追求目标是以尽可能减少环境代价和资源消耗最大限度的实现发展效益。“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是一种开放型的单向物质流动模式。在这种经济中, 对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是高强度的, 而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 且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减量化是指在经济活动中, 减少生产过程的能量资源消耗及废弃物的产生, 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再循环是指对生活生产使用过的废弃物进行适当的处理, 进行全面循环利用, 使之最大限度地重新变为资源。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资源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 建立闭环的经济发展系统和物质循环模式。再利用是指解决产品自身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这种模式主要从生态角度出发, 比如尽量使用翻新、修复后的产品, 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提高零部件及产品的循环利用率, 节约生产成本和资金投入。

四、建立环保型经济增长体制

现有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指标及其计算方法都是通过评价自然环境、经济和人文系统的表现来反映一定的政策对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 人类不得不重新寻求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生态之间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 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不管是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就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仅仅从经济目标来衡量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 从形式看它们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同, 实质上都把环境当作一个容纳生产废弃物、提供资源的载体, 不注重环境的保护, 忽视环境质量的变化, 在这种经济模式下, 环境保护不能真正被落实下去的。因此要想真正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以此为基础向环保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而仅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远远不够的。把环境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进行评价, 环保型经济增长集约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本质的不同, 在经济评价的过程中把环境作为生产要素的一个因素参与到经济总量中进行评价, 把环境资源经济增长联系起来, 将其纳入到经济增长体系中去, 最终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两个目标同时实现。

五、结语

总之,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理论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 亟待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掘和科学地研究,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魏法杰, 王玉灵, 郑钧编著《工程经济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实证分析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复苏与发展, 如城乡储蓄存款年末总额的增加,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增长, 进出口额的飞速增长等等。为了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就必须研究分析相关因素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找出他们内在的关系和属性。国内生产总值 (GDP) 是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依赖国民经济各方面协调发展来促进增长, 研究这些方面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得出理论结果, 这些成果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在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增强综合国力, 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阐述

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是靠固定资产投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消费和储蓄, 以及对外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普遍认为拉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这无可厚非, 但并非说明储蓄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方面就没有贡献。另一方面, 对外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对外贸易是否已经超越固定资产投资成为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因素, 都是要研究的问题。本文着重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和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

建立了下述的一般经济模型:Y=X1X2 X3。其中, 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 X1表示城乡储蓄存款年末总额, X2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 X3表示进出口贸易总额为待定参数, 表示随机干扰项。利用E v i e w s软件建立模型, 并输入1 9 8 7-2 0 0 9年的原始数据可以得到结果:Yt=1 5 3 6 6.9 0+1.0 6 4 5 5 8 X1 t+0169672X2t+0.097549X, (2253.187) (013 12 72) (0.1 230 33) (0.1 033 82) .

t= (6.80075) (8.109554) (1.379083) (0.943574) .R2=0.995561 F=1420.2 8 0.

由回归结果得出DW=0.757016, 查D W检验上下界表可以查出, 对于2 3个观测值和3个解释变量, d L=1.1 7, d U=1.5 4所以d0.05, 所以模型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再进行异方差检验, 由怀特检验得到P=0.201552>0.0 5所以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因此, 只对序列相关进行修正。然后对时间序列相关处理。序列相关的修正:在原方程后加上AR (1) 即可。然后利用DW检验, 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 d L=1.1 7, d U=1.5 4由于d U

五、政策建议:

政府要提倡国民在消费的同时适当储蓄鼓励, 此外, 政府要鼓励对外贸易。实施结构升级带动战略, 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实力;实施加工贸易升级战略, 增强结构优化带动作用;实施多元开拓市场战略, 努力扩大出口市场容量;积极开辟新的国际市场。加强自主创新, 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实力, 同时积极鼓励引导各行业的进出口贸易。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更新改造, 通过政策支持引导房地产业的投资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投资;支持城乡集体经济单位投资, 进一步拉动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繁荣乡镇经济;同时为城乡居民个人投资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 积极引导居民个人投资。

参考文献

[1]、邢红.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看我国的服务贸易[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1

[2]、顾卫平《.当代世界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

[3]、王平, 钱雪峰《.WTO与中国对外贸易》,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4]、史德信, 郑桂环.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贸易平衡问题[J].管理评论, 2004 (5) :54-58.

[5]、Ethier, Wilfred J., 1979, “Internationally Decreasing Costs and World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9, 1-24.

国内生产关系范畴的研究综述 篇11

关键词:生产关系;所有制;三分法;四环说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101-02

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从而,对生产关系内涵的界定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对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生产关系的研究做一梳理。

一、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概念的界定

关于生产关系结构的界定问题,一直在国内学术界争论不休。然而,我国大部分哲学教科书都参考斯大林对生产关系的界定。斯大林在1952年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明确地界定了生产关系的内容。他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这里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斯大林说道:“生产关系的状况回答的则是另一个问题:生产资料(土地、森林、水流、矿产、原料、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等等)归谁所有,生产资料由谁支配——由全社会支配,还是由个人、集团和阶级支配并且被用来剥削其他的个人、集团和阶级。”

通过斯大林的此番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所有制问题在斯大林的生产关系定义占据重要位置,并且所有制问题贯穿从生产资料的占有到生产资料的支配过程。然而,国内在50年代开始兴起“左”的思潮和方针政策,针对这些“左”的方针和政策,张闻天1963年撰写《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一文,对斯大林的定义提出过质疑,认为斯大林有关生产关系的界定排除了表现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方面,单纯研究生产关系,这样所有关系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生产关系也就被简单化了;其次,它把所有关系和阶级关系看作生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承认所有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关系即阶级关系,这样就缩小的所有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内涵,所有关系和阶级关系理应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都有表现。该文在1985年发表,引起理论界探讨的热潮,至今也有学者对其生产关系两重性理论进行研究。

二、国内生产关系概念界定的理论争鸣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学术界对生产关系的界定和结构分析空前热烈起来。

(一)对斯大林生产关系定义的支持

首先,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斯大林的“三分法”说与马克思的“四环节”说虽然略有出入,但是并没有违背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的界定,本质是相同的。马树方肯定了斯大林把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核心进行突出的做法,认为这样是抓住了生产关系的本质,从纵的方向对生产关系的内涵做以说明。因此,斯大林只是从异于马克思的角度去探讨生产关系,没有违背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的考察。计瑗澄等认为,有些人批判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中没有交换这一做法是站不住脚的。斯大林在生产关系定义的第二项内容“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这里,斯大林并没有单独指出交换是商品交换,但是肯定了交换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并且斯大林把所有制作为独立的一项是非常必要的。蒋学模对斯大林的定义表示强烈赞同。认为,斯大林对于生产关系内容的定义,是完全正确的。这一定义符合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对政治经济学对象的论述,也没有违背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史中对生产关系的演绎。赵家祥认为,应该把斯大林对生产关系内容的“三分法”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环说”结合起来界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运动的过程必经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是以社会性物质为基础的,而所有制作为一种物质所有制,则是这种运动过程的体现。因此,斯大林的生产关系“三分法”,是对在生产过程中同物的运动结合着并作为物出现的人们的相互关系的本质的反映。

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生产关系内容的界定,大多也都采用的是斯大林的这一说法。就算稍有变动,本质上也并未否定斯大林对生产关系的界定。

由赵光武、芮盛楷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992年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对生产关系的定义依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说法: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关系的内容则援引斯大林的说法。该书指出,生产关系的三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基础,起着决定作用。首先,它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劳动者以什么身份从事劳动,其次,它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即决定产品归谁所有。总之,抓住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就抓住了生产关系的根本,就能够搞清楚生产关系的性质、类型。

由肖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994年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中指出,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且生产关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经济结构系统。并且生产关系结构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去讲,其静态结构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和分配形式等方面;从其动态过程看,则其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其核心组成部分。人类历史上各种经济形态的区分就是以生产资料的不同形式为依据的,因此,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最本质的关系,它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其他关系。当然,这里的其他关系也是从静态和动态双重性质上去讲的,即所有制关系决定着各个环节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着生产过程中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的进行。

(二)对斯大林生产关系定义的质疑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不太认同斯大林的“三分法”。于光远指出,所有制是从人对生产的物质要素的关系来看人和人的关系。他指责斯大林把所有制作为单独一项列出来,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并列。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所有制的实现贯穿这四个环节的完成。将所有制作为独立一项列出来是违背生产关系的本质含义的。这里,于光远把所有制的内涵扩大,认为所有制的内涵涵盖生产关系的所有内涵。孙冶方借鉴恩格斯关于生产关系的界定对斯大林进行批判,认为,“斯大林在生产关系的定义中,没有把交换关系单独列出来,而是把它作为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项目提出来的。这正是杜林的观点;曾经受到过恩格斯的严厉批判,”他接着指出,在恩格斯的定义中,所有制作为一个法律用语,已经包含在生产关系的三个组成部分(生产、交换、分配)中。斯大林的定义,“不是从恩格斯的定义前进一步,而是后退了两步。”鲁品越认为,苏联教科书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的根本缺陷是脱离活生生的人的主体活动。因此,他认为生产关系应当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是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第二是人们在生产中的权力和地位关系;第三是物质利益分配方式。在鲁品越的定义中,这三个组成部分是以社会性再生资源为基础的相互决定、环环相扣的三个环节。与斯大林的定义方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他更强调了人的利益动机和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在生产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对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采取既不绝对否定也不绝对肯定的态度,认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如朱剑农,他提出,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考察,斯大林把所有制列为生产关系中的重要一项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他通过自己三分法的定义把交换排除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之外,这样是“从恩格斯的定义后退”了。他还说,我们不能认为所有制的概念和生产关系的概念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概念。生产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关系,涵盖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其中,这四个环节的进行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更多的是一个静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所有形式。他们二者是存在一定联系的,但是我们也要辨析二者的差别。他们是有不同重点指向的两个概念。

参考文献:

[1]斯大林选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J].经济研究,1979,(10).

[3]马树方.生产关系应包括哪几个方面?——与孙冶方同志商榷[J].经济研究,1979,(12).

[4]蒋学模.蒋学模自选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5]赵家祥.对生产关系内容界定的历史考察——斯大林观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观点的一致性[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07,(5).

[6]赵光武,芮盛楷.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8]于光远.谈谈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9]孙冶方.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J].经济研究,1979,(8).

[10]鲁品越.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1,(1).

浅谈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认识 篇12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积极作用,局限性,发展观

一、定义及基本概念

国内 (地区) 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季度或一年) ,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有常住单位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 需要准确把握以下几方面的概念和内容:

(一) GDP核算遵循“在地原则”。所谓在地原则, 是指不论生产者隶属哪个国家 (地区) , 只要在本国 (地区)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生产成果都计入本国 (地区) 生产总值。例如, 广东公司驻山东子公司的生产成果计入山东省生产总值, 而山东公司驻广东子公司的生产成果则计入广东省生产总值。

(二) GDP的生产者是“常住单位”。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常住单位既包括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 也包括居民个人。它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在一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活动场所。2、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3、经济活动超过一定时期 (一般以一年为标准) 。根据这一界定, 在中国的外企属于中国的常住单位, 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应包括在我国的GDP中。但是, 各国的驻华使馆, 由于它们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 就不属于中国的常住单位。

(三) GDP核算的是“最终的”产品和服务。从实物运动角度看, 生产活动的成果可以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类。中间产品就是本期生产出来, 并在本期再次投入生产活动作为原材料、燃料、动力、辅助材料的产品。最终产品则是指本期生产, 本期不再加工, 可供社会最终消费、使用或者库存的产品。例如, 棉纺厂用棉花生产出棉纱、织布厂用棉纱织布、服装厂用布生产服装, 其中只有服装才是最终产品。计算全社会的GDP时, 应扣除棉花、纱、布等中间产品的价值。

(四) GDP各项交易的记录时间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定, 在价格方面, 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中间投入、消费、投资等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而进口和出口都按离岸价格计算。

二、GDP的积极作用

GDP是一个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经济指标, 作为价值形式, 包含了以各种使用价值为基础的全部交换价值, 进而还可以包含没有进入市场、但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产品的价值。在GDP的统计中, 不同的劳动形式和不同的使用价值, 都可以作为同一的东西加以计算、加总和比较。我国将GDP作为衡量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指标,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反映经济增长率。

GDP是衡量一定时间经济产出总量的代表性指标, 经济增长率的变化用公式表示为: (报告期GDP-基期GDP) /基期GDP。根据经济增长率, 可以进一步计算各产业部门, 各需求成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点数。

(二) 进行结构分析。

GDP作为增加值的总和, 一是可以反映产业结构, 即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 以及各产业的内部结构。二是反映地区结构, 即各地区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三是反映分配结构, 即劳动者报酬, 固定资产折旧,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的份额。四是反映支出结构, 即GDP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份额。

(三) 进行国际比较。

对不同国家进行经济比较, 可以反映一国经济和其它国家经济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国民富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但由于不同的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是采用本国货币为计算单位计算的, 因此要考虑不同国家货币购买力之间的差别, 通常用购买力平价法来调整国内生产总值, 实现两国的比较。

三、GDP的局限性

(一) 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GDP的核算中, 没有考虑资源环境和经济过程的关系, 忽略了经济产出的资源环境投入成本, 以及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和破坏。现有的GDP指标不能显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 相反, 环境质量的恶化还会促进GDP的增长。

(二) GDP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一个国家财富能否有效地增长, 不仅取决于GDP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大小, 还取决于其质量。如果固定资本没有到使用期限就不得不报废, 那么它们再多也许都不能有效地提高一国的国民财富。比如我们盖了许多厂房、住房, 修了许多道路、桥梁, 但质量差, 没有多久就不得不拆除, 虽然GDP表现得一派繁荣, 但国民财富不会增加, 反而可能会减少。

(三) 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一是GDP不包括自给性服务产品的价值, 家庭和个人为自己最终消费而生产的自我服务如自己洗衣做饭, 照顾老人儿童等服务。二是不包括义务劳动的生产成果, 如义务医疗、义务植树等。三是不包括不正规经济的生产活动成果, 不正规经济由于具有高度的隐瞒性和分散性, 很难准确统计而这部分经济成果所占比重较大, 不能反映全部生产成果影响经济分析和决策。

(四) GDP不能反映人们的分配、贫富差距状况。

GDP是一个生产指标, 其核算只给出了当期可用于最终使用的经济产品总价值, 本身并不等同于一国国民当期所获得的总福利, 也无法体现国民经济不同组成部分在经济产品以及福利获得程度上的差别。因此无法用这个指标反映国民生活质量状况、收入分配平均情况等。

四、GDP新的发展观

在新的发展观下审视GDP, 不难发现, GDP局限性的日益突出, 正是社会不断进步, 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日渐突出的体现。正因为如此, 人们提出了新的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抑制过剩产能, 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 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是推进自主创新,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推进技术改造, 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三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 以市场调节为基础, 促进经济增长由一二三产业协调推进, 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变动的系统, 每个经济指标都是为反映某个领域、某个过程、某个方面而设计的, 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上一篇:计算流程下一篇:腹部X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