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穴位按摩(共12篇)
腹部穴位按摩 篇1
腹部手术后患者因麻醉, 手术对腹腔和肠管的刺激, 常可致胃肠功能紊乱, 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良好与否又直接影响手术后的治疗效果。我科对30例腹部手术患者进行足部穴位按摩, 同时与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3月我科腹部手术患者60例, 其中胆囊结石, 胆总管结石56例。胆囊息肉4例, 最大60岁, 最小28岁, 平均40岁;患者均无胃肠道疾病史, 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两组年龄、病情、麻醉方式、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 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后6 h指导早期下床活动,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足部穴位按摩。具体方法:以35~40℃温水3000~4000 ml (水过足背) 泡足10 min后,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 双腿伸直, 脚上涂抹少量凡士林, 以便于按摩。首先, 一手托住患者足跟, 另一手握住脚趾作踝关节环转摇动, 先顺时针再逆针, 摇动左、右足踝各10次, 再以肾上腺, 腹腔神经丛和肾3个反射区的敏感性为依据, 找出按压后感到胀痛舒适的力度, 然后按选配区原则[1], 从基本反射区 (肾经输尿管到膀胱, 及排泄系统) 到直接反射区 (胃、十二指肠及消化系统) 再到相关反射区 (神经系统) , 每个反射区按其特点分别采用拇指推压法, 食指压刮法, 指掌捏揉法进行推、压、揉等手法按摩, 每区按摩36次[2], 最后以排泄系统收尾。按摩的方向多为向心性, 即顺着血液回流心脏和淋巴回流之方向, 一般由足趾、足心向足跟、足踝方向按摩。按摩的总体顺序为先左足后右足, 从排泄系统→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排泄系统。每次足部按摩时或按摩结束时必须从肾反射区按摩至膀胱反射区, 反复按摩多遍, 以利于增强排泄功能。手法不宜太快, 宜缓慢而深透, 按摩时间因人而宜, 一般30~40 min/次, 不宜过久。
1.3 观察指标
1.3.1 胃肠道恢复排气时间, 即术后至肛门排气时间。
1.3.2 恢复饮食时间, 即患者术后至允许进食的时间。
1.4 统计学分法
所获数据经SPSS 10.0分析处理, 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胃肠道恢复排气时间及饮食时间比较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3.1 作用机制
我国医学认为, 人体经脉中的12条正经中的足太阴经起于足大趾, 联系于脾;足厥阴经亦起于大趾, 联系于肝;足少阴经起于足心, 联系于肾;足阳明经止于第二足趾, 联系于胃;足少阳经止于第四趾, 联系于胆;足太阳经止于小趾, 联系膀胱[3]。所以说人体的双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相当密切。另外人体的各脏腑器官在足部都有各自的神经聚焦点, 而且每点都和机体相应脏腑器官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 当按摩刺激足部某一部位时, 即可反射到机体相应的某一器官, 这就是足部反射区[2]。
机体各脏腑器官在足部的反射区多数分布在足底, 少数在足的内、外侧、足趾和足背, 心脏和脾脏等重要器官的反射区在左足, 所以, 按摩时先左足后右足, 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 这样可启动脾气, 增强全身免疫功能、增强心脏功能, 促进全身气血运行, 使全身循环都得以改善。观察组采用温水足浴和足部反射区按摩是对足部脏腑反射区的穴位、经络等进行湿热刺激, 可使血管扩张, 增加双足足底、胃、小肠等反射区血液的流量和速度, 促进血液循环, 从而改善脏腑功能, 使麻痹的胃肠恢复蠕动。本组结果显示, 观察组术后胃肠道恢复排气时间和饮食时间明显缩短,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 说明足部穴位按摩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有利于营养补充和机体康复。
3.2 部分反射区的定位
肾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中央第二、三跖骨后半部凹陷处。
膀胱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中央靠内侧, 足舟骨下方凸起处。
输尿管反射区:双足足底肾反射区与膀胱反射区之间, 是一斜线状区域。
胃反射区:双足足底第一跖趾关节后约一横指处。
十二指肠反射区:双足足底第一跖骨底与楔骨关节处后方。
腹腔神经丛反射区:分布在肾与胃反射区附近。位于双足足底中心, 第二、三跖骨中部。
参考文献
[1]封进启.足部反射区保健按摩.护理学杂志, 1992, 14: (10) :17.
[2]白效曼, 李业甫.足部保健按摩.新编图解穴位保健按摩大全, 2006, 2 (2) :98.
[3]俞大方.推拿学.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10 (2) :40.
腹部穴位按摩 篇2
穴位按摩排毒的方法介绍
一、是运动抗毒。
建议白领女性天天快走30分钟,最好天天做一套健身操,帮助肌体促进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垃圾通过流汗、排便彻底释放。
二、是饮食调整。
要吃得粗糙一些,吃一些粗的食物,如南瓜、土豆、玉米之类。蔬菜、水果也要多多食用,如芹菜、韭菜、菠菜、香蕉和柿子等。
三、是自我按摩。
医生介绍了一个白领自我按摩的方法:在肚脐下用手掌顺时针按摩50下,再逆时针按摩50下,早晚各一次,建议最好用掌心按摩。
日常排毒方法
1、喝一杯淡盐水
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饮水机冲一杯温的淡盐水(夏天喝凉的),盐水可以清肠。
比例是100毫升水盐水不超过0.9克,而且盐水可以保护皮肤可以使皮肤变好,如果按照正常比例没有副作用。早上喝一杯淡盐水,有助大便通畅。喝适量淡盐水,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喝一杯牛奶
一杯牛奶下肚能让人感到胃部饱满,所以喝牛奶减肥是一种很体贴人的幸福减肥方法。它易于购买,但肯定不会是光喝牛奶就能减肥,这里有方法。
牛奶减肥法:
1、早晨喝一杯纯净水再加一杯牛奶。
2、中午照常吃饭,但不能吃太饱。
3、晚上喝杯牛奶,适当吃些黄瓜。昼量管住自己不吃别的食物,特别是甜的东西。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中医按摩排毒减肥的方法,及日常减肥两个小方法,减肥是持久战,想要减肥就要有耐心。
日常食物排毒方法介绍
黑木耳
木耳因生长在潮湿阴凉的环境中,中医学认为它具有补气活血、凉血滋润的作用,能够消除血液里的热毒。黑木耳中的植物胶质有较强的吸附力,可将残留在人体消化系统内的杂质排出体外,起到清胃涤肠的作用。
芹菜
芹菜具有解热、利尿的作用,能减退宿醉引起的发热和帮助大小便的排泄,减少体内的酒精含量,同时钙磷含量较高的水芹还能够镇静保护心血管。值得注意的是,芹菜叶中含有的营养成分远远高于芹菜茎,其中芹菜叶含有的胡萝卜素是茎的88倍,维生素C的含量是茎的13倍等,从现在开始可得好好地利用芹菜叶了。
葱和大蒜
轻微汞中毒会有慢性疲劳、头昏眼花和食欲不振的症状,在蒸鱼的时候添加葱和大蒜不仅可以提味、去腥,还能够帮助排出体内积蓄的汞。而且葱和大蒜还具有消炎、杀菌的功效。根据研究,大蒜和葱能够使维生素B1更好地发挥功效,而维生素B1是帮助葡萄糖转化为供给大脑活动能量不可或缺的帮手;由此可见,多吃葱和大蒜还能提高大脑的灵活性和活跃性。
黑豆
黑豆富有丰富的纤维素,能减少食物在肠中停留的时间,预防肥胖并促进肠的蠕动,帮助排便。换句话说,具有卓越的排出体内废物、解毒的能力。在运动的间隙,喝一杯黑豆茶对排出身体毒素非常有效!
菠菜
含有大量水溶性纤维素的菠菜,能够帮助人体排出体内毒素,清理肠胃热毒,防治便秘和润肠通便。在菠菜叶中含有一种类胰岛素样物质,还能使血糖保持稳定,高血糖病人可以适当地摄取菠菜,但不宜过量,因为菠菜中草酸含量较多,与含钙丰富的食物同煮,会形成草酸钙,不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
胡萝卜
按摩穴位解郁理气 篇3
气是生命的原动力,它有进有出,有升有降,就像飞机一样一般情况不会“晚点”,但也有例外,比如七情内伤,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七情六欲”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过度;或者饮食不节,就是饮食无规律、偏食膏粱厚味、暴饮暴食或者吃了不卫生的食物;或者过度劳倦,包括体力劳动过度、思虑过度、房劳过度等;或者脏腑功能失调,都会使气的运行受阻,形成全身的或者局部的气机运行不畅或者阻滞,从而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
气运行不畅会有哪些问题?
主要是疼痛,如胀痛、串痛。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嗳气,也就是俗称的打饱嗝,打饱嗝能够使疼痛得到暂时缓解。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打饱嗝能够暂时舒缓气机,使气暂时运行畅通。
让身体之气运行顺畅,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前提。有什么好办法呢?从穴位上找。膻中、内关、合谷、太冲这4个穴位就是气血运行的润滑剂。
膻中 膻中是八会穴中的气会,被称为“上气海”,能够通达身体内外之气,调气宽胸,是治疗气病的要穴。膻中在人的胸口位置,两个乳头之间的中点就是。
内关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属于络穴。什么是络穴?就是联络表里两经的穴位,是表里两经经气相通的部位。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所以内关穴同时联系了这两条经络。这一独特的优势使它很善于调节三焦之气。所以用它与膻中配伍,能够在理气的功效上相得益彰。
合谷 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原穴,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合谷怎么找?我有两个好用的方法。方法一:把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张开,把右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右手拇指按在左手鱼际上的肌肉最高处上,点按处就是合谷。方法二:把拇指和食指并拢,在鱼际处能看到一块高高隆起的肌肉,肌肉的最高处就是合谷。
太冲 太冲是足厥阴肝经上的原穴,肝主疏泄,所以也具有极强的舒调气机的作用。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一种基本物质——元气。中医认为元气来自于肚脐下“肾间”,然后散布到人体各处,在人体的四肢相应的穴位上停留,停留的穴位就叫原穴。原穴是储存元气的地方,它与人体的元气关系非常密切,人体的十二经脉都有自己的原穴。合谷与太冲两穴“原原相伍”,疏肝理气、调气和血的作用非常好。
如何用4个穴位理气解郁
很简单,不需要特定的方法,按摩、拔罐、刮痧、艾灸等方法都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没事的时候多按按它们。坐办公室的人工作间隙用圆珠笔帽轮换着点按这几个穴位,既行气,又醒神。脾气不好的人,尤其是那些急躁易怒的人,应该多利用这4个穴位保健治疗。
合谷穴在手上,在太冲穴对应的位置,与太冲穴相配,能让人平静,让人理性。
太冲穴是肝经上的重要穴位,它不但能调节肝功能,使肝更易于疏泄毒素,而且能平息肝火,使人迅速消气。
耳朵是人体最敏感的部位,耳朵上的穴位也最密集,对于心情不好、经常生气的人,可以用按压耳穴的养生方法,补救坏情绪产生的恶劣影响。
因为坏情绪破坏的是人体内分泌系统,而大脑又主管内分泌,所以首先要按压内分泌和皮质下这两个养生穴位。同时,怒伤肝,肝的疏泄功能减退了,不利于毒素的排出,这时要舒肝,所以要取耳穴上的肝点。中医提醒,除了按摩养生穴位排解情绪低落、烦燥等不良情绪外,还可户外散步,听轻音乐等方法排解。
相关链接
抗衰老穴位
中医讲究平衡,以下10个穴位,让您身体康健,气血通畅、自然活力四射、永葆青春:
1.按摩耳轮。动作要领:用两手拇指、食指捏住左右耳轮,自上而下搓摩,以耳部发热发胀为好。作用:有聪耳明目、活络通窍的作用,且对全身健康都有好处。
2.掐睛明穴。动作要领:用拇指、中指掐在睛明穴上,同时食指点按两眉间的印堂穴,可谓“一手点三穴”。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可治疗眼疾、神经性头痛,也可治打嗝。
3.揉太阳穴。动作要领:用两手拇指或食指肚,按住两侧太阳穴,先做顺时针方向揉动8次,再做逆时针方向揉动8次。作用:可祛风止痛、活络明目,有防治头痛、治疗眼疾的作用。
4.叩劳宫穴。动作要领:一手握拳以曲骨处叩击另一手的劳宫16次,再换手叩16次。作用:清热泻火,开窍醒神,能除心烦,治心火过盛引起的口腔溃疡,以及精神方面的疾病。
5.掐内关穴。动作要领:屈臂手心向上,用另一手大拇指按压穴位。稍用力,以感酸、胀为度,左右各按1、2分钟。作用:有宁心安神、疏肝降逆、调和脾胃、活血通络之功效。
6.按合谷穴。动作要领:一手拇指张开,虎口拉开,另一手拇指按压穴位进行揉按,两手交换按压1、2分钟。作用:具有通经镇痛、解表清热、开窍醒神、熄风之功效。主治头面五官疾病,冶牙痛有特效。
7.按曲池穴。动作要领:以拇指尖按摩另一臂的曲池穴,两手交换按摩1、2分钟。作用:祛风解表,调理肠胃,疏利关节,能调理脏腑功能,泻火去热,是治疗上肢偏瘫的主要穴位。
8.搓命门穴。动作要领:两手相互搓热,两手依次在命门穴上下来回搓热,可做2、3分钟。作用:有培补肾阳、通利腰脊的功能,能壮肾补虚,温补睥阳。可治疗腰部虚冷疼痛、遗尿、腹泻等症。
9.拍击足三里穴。动作要领:双手握拳,以曲骨处敲打穴位。或者以拇指肚按揉穴位,须用力,以感麻胀为度。按揉、敲打5分钟以上为好。作用:调理脾胃,调补气血,疏通经络,扶正培元,是治疗胃肠疾病的重要穴位。常按此穴可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还可改善心脏功能、调节心律,提高防御疾病的能力。
10.揉太冲穴。动作要领:用手大拇指按揉两太冲穴3~5分钟。作用:清肝泻火,舒肝解郁,调经和血,舒肝理气,是治疗肝病的特效穴。
腹部穴位按摩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骨科就诊的72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顺序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为42~75岁,平均(61.2±6.8)岁;对照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45~70岁,平均(62.7±9.2)岁。本研究纳入对象在发病后就诊的时间均为0.5~2 d,全部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症状,排除术前具有长期便秘史及严重心血管、消化及神经系统等疾病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配合腹部穴位按摩,对照组则仅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内容主要包括病情评估、饮食调护、腹部热敷护理及心理护理等方面。常规护理配合腹部穴位按摩具体实施内容如下:(1)对患者进行腹部穴位按摩之前,护理人员首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的健康宣教,对其说明腹部穴位按摩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2)在患者手术治疗后实施常规护理配合腹部穴位按摩。首先对患者脐部进行热敷,2次/d,每次为20~30 min。(3)实施腹部穴位按摩,患者保持仰卧位,腹部穴位按摩的护理人员面向患者,两手搓热并取少许润滑油涂抹于掌心,双手相叠于患者腹部,于脐周围进行按摩,按摩穴位包括中皖、天枢、大横穴位,各穴位深压按摩1 min左右后以顺时针的方向按摩腹部,顺时针按摩10 min左右,穴位按摩3~4次/d,于患者入院后1 d之内开始[3,4]。
1.3 观察指标
观察各组患者护理效果及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等肠蠕动恢复情况。
1.4 判定标准
护理效果分成优、良、差,其中患者经腹部穴位按摩后24 h之内可自主排便为优;患者72 h内可自主排便为良;患者72 h之后仍然伴有腹胀且需要通便措施无法自主排便者为差。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优良率为94.4%(34/36),对照组护理优良率为69.4%(25/36),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观察组护理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骨科患者多因手术治疗较大而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如未及时的促进肠蠕动恢复,不仅易导致患者出现腹胀等不适感,情况严重者还可引起或者加重心律失常、脑卒中及高血压等疾病,进而造成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对其心理及生理均造成严重影响。报道显示,在骨科患者腹胀的护理过程中,临床上传统的解决方法为胃肠减压、床上锻炼、灌肠、肛门排气或者服用药物等,对减轻骨科患者腹胀症状具有一定效果[5,6]。
本研究对骨科腹胀患者实施了常规护理配合腹部穴位按摩,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配合腹部穴位按摩可有效减轻骨科患者腹胀程度,护理效果显著,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术后肠蠕动恢复情况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与黄文玉[7]的报道结果相仿,提示骨科患者发生腹胀的概率较高,通常为患者术后1~5 d内发生,部分发生时间更长,为骨科患者入院后较为痛苦的症状,需在住院期间及时解决。腹部穴位按摩之所以能改善骨科患者的腹胀情况,主要与其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患者腹部穴位,通过局部刺激达到促进患者胃肠道蠕动的功效相关[8]。本文腹部穴位按摩所选择的穴位均交汇于脐,脐部表皮角质层较薄且皮下无脂肪组织,因此,在使用外敷药物扩张血管吸收药物之后配合按摩,进一步的刺激了患者肠壁,促进了肠蠕动的恢复。
综上所述,骨科患者腹胀采用常规护理配合腹部穴位按摩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促使患者自主排便,缓解或消除腹胀,值得在骨科患者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梁玉焕.胸腰椎术后严重腹胀10例患者的护理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6,33(3):364-365.
[2]金小蕾,陈莉莉,蔡洁.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腹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7(4):88.
[3]李春会,李惠玲,邹叶芳.穴位按摩联合艾灸在预防脊柱术后腹胀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1):3673-3674.
[4]周嘉欣,林妙艺,刘凡.穴位按摩防治腰椎骨折术后腹胀的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2016,22(2):130-131.
[5]邹艳贤,谢红艳,胡梅,等.胸腰椎骨折患者腹胀的护理干预及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153-155.
[6]刘逸.中药封包腹部按摩对腰椎术后腹胀54例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4):1608-1609.
[7]黄文玉.胸腰椎骨折病患腹胀原因分析与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7):99-100.
手穴位按摩方法 篇5
1.推法手部按摩中常用的推法是指推法。操作时用拇指指端或指腹着力于手部一定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为直推法。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均匀,多配合适量的按摩介质,速度为每分钟2OO次左右,可用于手部各线状穴位。如用双手拇指从某线状穴位的中点向两侧分推,称为分推法。如用两手拇指端或螺纹面自某线状穴两端向中间推动合拢,为合推法,又称“合法”、“和法”。
2.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拿法就是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的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本法适用于手部各穴。
3.按法按法是最早应用于按摩疗法的手法之一,也是手部按摩常用的手法之一。在手部按摩中,按法是指用拇指的指端或螺纹面着力于手部穴位或病理反射区上,逐渐用力下按,用力要由轻到重,使刺激充分到达肌肉组织的深层,病人有酸、麻、重、胀、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钟,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操作时用力不要过猛,不要滑动,应持续有力。需要加强刺激时,可用双手拇指重叠施术。按法经常和揉法结合使用,称为按揉法。对年老体弱或年龄较小的病人,施力大小要适宜。按法 适用于手部各穴。
自我穴位按摩 篇6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外感病。常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头痛、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按摩穴位
1.大椎穴
【取穴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
【按摩指导】中指在穴位处缓慢垂直按压3~5秒,重复3~7次。
2.曲池穴
【取穴位置】屈肘成直角所形成的肘横纹外端,再向外移1.5寸处。
【按摩指导】中指指腹垂直按压3~5秒,重复3~7次。
3.外关穴
【取穴位置】手臂背侧,腕横纹上3寸。
【按摩指导】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3~5秒,重复3~7次。
腹泻指大便次数异常增多,甚至泄如水样,俗称“拉肚子”。
按摩穴位
1.关元穴
【取穴位置】脐下3寸处。
【按摩指导】用4指以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揉1~3分钟,重复3次左右。
2.气海穴
【取穴位置】脐下1.5寸处。
【按摩指导】用4指以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揉1~3分钟,重复3次左右。
3.天枢穴
【取穴位置】肚脐左右两侧大约2寸处。
【按摩指导】用4指以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揉1~3分钟,重复3次左右。
神经衰弱(失眠)生活不规律、精神受刺激、慢性持续性情绪不快、工作紧张等都是引起失眠的原因。
按摩穴位
1.太阳穴
【取穴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左右各一。
【按摩指导】用同侧中指指腹轻轻按压10~15秒,重复3~5次。
2.合谷穴
【取穴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间,靠近第二掌骨中点处。
【按摩指导】用对侧食指以及拇指按压3~5秒,重复5~7次。
3.足三里穴
【取穴位置】膝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
【按摩指导】坐姿,以同侧中指揉压,一次10-15秒,重复3~5次。
4.涌泉穴
【取穴位置】足底前1/3处,足跖屈时呈凹陷处。
【按摩指导】盘腿而坐,一手握拳,突出中指指间关节,揉压对侧穴位3~5秒,重复5~7次。
落枕颈椎小关节错位合并颈部肌肉损伤,痉较重,且多有受寒史,于睡醒时发现。
按摩穴位
1.肩井穴
【取穴位置】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
【按摩指导】用对侧手的4指轻轻捏揉,双侧交替,每侧1~3分钟,以双侧肩部肌肉感到放松为好。
2.风池穴
【取穴位置】后颈部大筋两旁凹陷,与耳垂平行处。
【按摩指导】食、中指一起以指腹按压,并以穴位为中心前后左右移动。
3.风府穴
【取穴位置】颈后正中,发际上1寸处。
【按摩指导】一手中指指腹垂直用力按压3-5秒,重复5~7次。
颈肩疼痛以颈项僵痛为主要症状,常常伴有一侧上肢的疼痛、麻木或颈部活动受限等症状。
按摩穴位
1.风池穴
【取穴位置】后颈部大筋两旁凹陷,与耳垂平行处。
【按摩指导】食、中指一起以指腹按压,并以穴位为中心前后、左右移动。
2.肩井穴
【取穴位置】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
【按摩指导】用对侧手的4指轻轻捏揉,双侧交替,每侧1,3分钟,以双侧肩部肌肉感到放松为好。
肩周炎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炎症导致关节内外粘连,产生疼痛,影响肩关节活动。
按摩穴位
1.合谷穴
【取穴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间,靠近第二掌骨中点处。
【按摩指导】用对侧食指以及拇指按压3~5秒。重复5-7次。
2.肩井穴
【取穴位置】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
【按摩指导】用对侧手的4指轻轻捏揉1~3分钟,以患侧肩部肌肉感到放松为好。
3.阿是穴
【取穴位置】痛點处即为阿是穴。
腹部穴位按摩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病人为胸腰椎骨折后住院卧床病人, 出现不同程度的便秘, 停止排便时间为3d~5d。排除标准: (1) 伴有大出血; (2) 过敏体质; (3) 有器质性便秘; (4) 脐疝; (5) 脐部周围湿疹等不宜用敷脐疗法者; (6) 不愿接受本治疗方案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30例, 男16例, 女14例, 年龄24岁~89岁, 平均59.77岁;对照组30例, 男11例, 女19例, 年龄22岁~80岁, 平均59.2岁。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治疗方式、卧床时间等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如饮食指导 (保证维生素、水分的摄入) 、心理护理 (疾病知识, 环境, 对床上排便的顾虑) 、健康教育 (解释骨折后易产生便秘的原因,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1];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用大黄贴敷配合腹部穴位按摩, 方法: (1) 每天早晚各1次, 每次10min~15min, 于早餐后1h、每晚临睡前或便后30min进行, 按摩前先协助病人床上自行排尿, 叮嘱病人腹部自然、放松, 食指到小指四指并拢后在病人脐周按顺时针方向按摩, 按摩力度适中, 慢慢加力, 以病人耐受为准, 以病人觉温热感为宜, 操作过程中如病人有不适应暂停进行。 (2) 一指禅法在天枢、中脘、大横穴位处深压按摩, 每穴大约1min。穴位:大横穴位于腹中部, 脐旁4寸。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上4寸;天枢穴也位于腹中部, 脐旁2寸; (3) 大黄贴敷于神阙:先取大黄胶囊2粒, 打开取其粉末溶于少许75%乙醇后待成糊状后置活血止痛膏中央, 再清洁脐部, 外敷于神阙穴上, 固定。每天1换, 连续3d~5d。
1.2.2 疗效判定标准
病人未服用辅助药物情况下24h排便量>500g为显效;48h排便量>100g~500g为有效, 72h排便量<100g或未排便者为无效。
1.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 胸腰椎骨折后腹胀痛便秘为骨断筋伤, 气滞血瘀, 瘀血化热, 积滞胃肠而致腑气不通。而现代医学认为胸腰椎骨折后会不同程度形成腹膜后血肿, 从而刺激位于脊柱两旁的交感神经节和脊柱前方的交感神经纤维, 使支配肠道的神经功能紊乱, 消化液分泌减少, 肠蠕动缓慢, 水分吸收[2], 另外病人需要卧床治疗, 活动下降, 另外排便习惯改变, 饮食减少, 饮水不足耗伤津液, 肠道失调, 传导失常出现大便秘积。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 脐位于“神阙穴”, 为人体神气出入通行的门户, 经要穴, 并且与冲脉、督脉联通, 借助经络下通肝肾, 中经脾胃, 上连心肺。同时脐与命门相对, 与肾有内在紧密联系。另外脐是任、督、冲脉的三脉会合处, 十二经脉的枢纽, 气通诸经百脉, 五脏六腑, 能够起到治病保健作用[3]。现代医学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腹壁中最后闭合部位, 其表皮角质层薄, 因此药物易通过角质层, 达到细胞间质, 而且通过对脐部局部穴位—神阙穴的刺激作用, 经络传导, 促进脏腑气血运行, 激发经脉之气,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4]。中药大黄性寒味苦, 具有活血散瘀、凉血止血、清热泻火、清利湿热、解毒等功效, 有较强的荡涤积滞、活血祛淤、泻下通便作用[5];古代就是泻下主药, 其通便作用已为医学界所公认。大黄酸为泻下的有效成分, 对十二指肠有兴奋作用, 能增强其推进性蠕动, 能刺激大肠蠕动, 使分泌增加而促进排便[4]。75%乙醇可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 同时扩张局部血管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上述药物混合于神阙穴外敷, 可行气中之滞、血中之气, 扶助中阳, 温补下元, 散结泻下, 所以有药效、穴效双重之功。传统按摩疗法可疏通气血经络、是一种广泛的、有效的、经济的物理疗法。现代医学也认为在感觉良好的部位, 合适的刺激能减轻疼痛, 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 改善人体血液循环[6]。胸腰椎骨折病人行动能力下降, 又饮食失调, 饮水欠足, 有时使用镇静、镇痛、利尿脱水药等, 有时会使病人产生脱水、高血钙, 低血钾等, 因此出现津液耗伤, 肠道失润, 升降失司, 无力传导, 出现大便秘结。特定穴位按摩重点在于调理病人的气机, 扶助正气、益气理气, 使肾气得冲, 肺气得益, 脉络通畅, 脾气得运, 荡涤秘结粪便, 穴位按摩治疗便秘, 虽然在排便时间上不如泻药见效快, 然而它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使病人气机得以恢复, 胃肠蠕动增加, 阴阳调和, 达到泻下通便的目的[1]。
在临床应用上中药敷脐不同于口服泻下剂, 口服泻下剂虽然能够导泻, 但长期使用可降低肠壁神经感受细胞反应性, 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副反应。中药敷脐治疗便秘, 尽管在时间上不如泻药见效快, 然而它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使病人气机得以恢复, 胃肠蠕动增加, 达到泻下通便的目的[3]。药物敷脐疗法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 是中医外治的范畴, 其功能具有药力集中, 容易吸收, 不良反应小的特点, 并且中药敷脐无绝对禁忌证, 操作方法简单, 对病人影响小, 安全性高, 无任何副反应, 且中药价格低廉, 易为病人接受。
摘要:[目的]观察大黄贴敷配合腹部穴位按摩对于胸腰椎骨折后便秘的预防疗效。[方法]将60例胸腰椎骨折便秘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 观察组30例,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 如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指导,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行大黄贴敷配合腹部穴位按摩。[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为73.33%, 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大黄贴敷配合腹部穴位按摩对于预防胸腰椎骨折后便秘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大黄贴敷,穴位按摩,骨折,便秘
参考文献
腹部穴位按摩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组81例, 男55例, 女26例, 年龄36~68岁。 将81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男27例, 女16例, 年龄36~ 68岁;手术11例;对照组男22例, 女16例, 年龄40~ 66岁, 手术10例;两组病人MRI检查均无神经受压症状;两组病人均否认胃肠道疾病史, 无习惯性便秘。
1.2方法
1.2.1对照组病人入院后即实施预防便秘的常规护理。①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排便习惯, 告知便秘的危害, 使其重视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②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排便环境, 帮助患者尽早适应床上大小便。 ③作好饮食调护, 指导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 可饮用蜂蜜水、梨汁等润肠通便饮品, 多饮水。忌食辛辣、油腻、肥厚刺激食物及牛奶、豆制品等肠胀气食物。 ④指导并协助患者直线翻身、五点支撑法、借助牵引床引体向上等活动。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预防便秘常规护理基础上予纳米穴位贴穴位贴敷和腹部按摩。①纳米穴位贴穴位贴敷:将由上海曼吉磁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纳米穴位敷贴贴于穴位上, 主要穴位有大肠俞、天枢、支沟、归来、 上巨虚。每穴一贴, 24小时内换贴。贴敷前将局部皮肤洗干净擦干, 贴纳米穴位敷贴时手指按压片刻, 使之完全贴于皮肤。如皮肤特别敏感者, 不宜在同一部位持续贴敷使用。②腹部按摩:腹部按摩前嘱患者排空膀胱, 协助患者平卧双腿屈曲放松, 以神阙穴为中心, 操作者先用右手掌紧按腹部, 左手叠于右手上, 沿顺时针方向绕脐摩腹50次以上, 再用左手掌紧按腹部, 右手叠于左手上, 逆时针方向摩腹50次, 按摩时用力要适度, 以不引起疼痛、腹内有热感为宜。每日上、下午各一次, 每次15min, 餐后一小时进行。入院第一天即落实以上两项治疗措施, 正常排便4d后停止。
1.2.3判断标准便秘是便质坚硬, 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尽和排便次数减少[3]。显效:入院2d内排便, 排便频率1d或2d一次, 排便不困难, 不费时, 无残留感; 有效:入院4d内排便, 排便频率1d或2d一次, 排便时出现困难、费时, 或残留感;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2.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率的检验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观察组中9例患者效果明显, 入院后2d内即排便1次, 且便质软、解时通畅;29例患者有效果, 入院后4d内排便;5例患者无效果, 发生便秘。对照组只有2例患者效果明显;12例患者有效果;24例发生便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χ2=13.58, P<0.05。
3讨论
3.1胸腰椎骨折后发生便秘的原因
中医认为胸腰椎骨折后, 瘀血蓄于腹中, 造成脏腑的功能紊乱, 六腑以通为顺, 伤后脏腑气机逆乱, 升降失常, 清浊不分, 气化不利, 脏不能藏谷纳新, 腑不能推陈出腐, 造成腹部胀满、大便秘结不解等症[4]。西医认为胸腰椎骨折后, 局部出血导致腹膜后血肿, 使支配肠壁平滑肌和肛管括约肌的副交感神经功能受损, 肠道蠕动减少, 肠内容物推进缓慢, 水分过度吸收, 大便硬结、便秘[5]。另外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由于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变化及环境改变也会造成胃肠蠕动减慢[6];另患者需绝对卧床, 活动减少, 肠蠕动减弱, 加上解大小便时引起疼痛, 有些患者尽量少吃少喝, 导致肠道内水分不足, 更易出现大便干燥, 加重便秘[7]。
3.2纳米穴位贴穴位贴敷和腹部按摩预防胸腰椎骨折后便秘的原理
按中医理论, 穴位经络联系各脏腑, 脏腑病症可在体表相应的穴位上进行治疗[8]。穴位贴敷疗法是通过对人体表穴位的刺激, 激发经络功能, 调和气血, 改善血液循环, 调整人体动态平衡, 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功效。纳米穴位敷贴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中医经络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它通过生物波效应和依据中医学经络穴位效应相结合产生作用。当纳米穴位贴片应用于相应穴位时, 纳米远红外所产生的能量与人体组织细胞的结构能量相结合形成共振热效应, 这种效应作用于相应穴位, 并在穴位内持续刺激经络, 起到疏通经络的效果。大肠俞乃大肠腑气转输之处, 天枢乃大肠募穴, 俞募相配疏通大肠腑气;支沟宣通三焦气机, 三焦之气畅通则肠腑通调;归来、上巨虚行滞通腑[9]。当纳米穴位贴的热效应持续作用这些穴位时, 使相应经络受到持续刺激, 激发经络经气, 从而起到疏通经络、 调达脏腑、润肠通便作用。而腹部按摩除了能通过机械性刺激增强肠蠕动功能和直肠张力使肠道传送有力外[10], 还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 增加胃肠内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 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 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 吸收和排泄, 明显改善肠蠕动功能, 促进排泄, 预防和消除便秘。按摩还可作为一种物理性抚触, 减轻患者的焦虑、紧张心理, 连接传递情感, 增进护患关系。总之, 纳米穴位贴穴位贴敷和腹部按摩都是通过一定的刺激达到通腑泻实、 行气通便的作用, 能有效的预防胸腰椎骨折后便秘。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联合腹部按摩预防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便秘的效果。方法:将8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防便秘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穴位贴敷和腹部按摩,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排便情况。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首次排便时间明显提前, 便秘发生少,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穴位贴敷联合腹部按摩能有效预防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便秘。
关键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便秘,穴位贴敷,腹部按摩
参考文献
[1]何桂娟, 虞为力.胸腰椎骨折后腹胀便秘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4 (5) :777.
[2]杨克勤.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3:301-302.
[3]罗金燕.慢性便秘诊治新概念[J].中华消化杂志, 2004, 24 (1) :43-44.
[4]王天宇, 孙波, 李瓦里.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腹胀便秘中医治法探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1, 19 (3) :62-64.
[5]朱建英, 叶文琴.现代创伤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97.
[6]张芸.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6) :62-63.
[7]潘佩婵, 刘永皑.穴位贴敷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所致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J].全科护理, 2010, 8 (5) :1224-1225.
[8]何树槐.针灸学上册[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 1986:247.
[9]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250-251.
穴位按摩治疗便秘效果观察 篇9
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以为, 便秘只不过是一种常见的小毛病, 因而不予重视。随着医学对便秘的研究不断深入, 认为便秘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病症, 而是多种潜在危险疾病的征兆———便秘患者易患痔疮、肠癌、腹疝、性功能下降、有损美容、加重精神和心理的负担, 甚至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猝死。我院对便秘患者采取穴位按摩治疗, 取得较满意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120例便秘患者, 均符合便秘的诊断标准[1], 属中医肠道实热和肠道气滞两种证型。临床检查排除严重心功能障碍, 合并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一般资料与中医辨证分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表2。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取穴:中脘、天枢、大横、关元、肝腧、肾穴、大肠腧。所有穴位均参考邱茂良[2]主编《针灸学》相关章节之取穴定位方法。
1.2.1. 1 操作方法
(1) 患者取平卧位时, 护士手指涂润肤膏, 以轻快的一指禅推法在中脘、天枢、大横、关元[2]穴进行按摩, 每个穴位大约1 min。再用手掌绕脐顺时针按摩腹部3 min, 按摩腹部的力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最后用揉法揉腹部3 min。 (2) 俯卧位时, 背部腧穴用轻柔的按揉法施术于肝腧、肾穴、大肠腧, 每穴约1 min。1 d治疗1次, 5次为1个疗程, 休息1 d, 共治疗4个疗程。
1.2.1. 2 中药治疗
(1) 肠道实热型:以麻子仁丸为基础方, 随证加减, 主要药物有:大黄、枳实、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药, 津伤加生地麦冬等, 肺热加瓜蒌等。 (2) 肠道气滞型:以六磨汤为基础方, 随证加减, 主要为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 腹部痛甚加厚朴、柴胡, 气郁化火加黄芩、栀子等, 气逆呕吐加半夏、陈皮等。1日1副, 5副为1疗程, 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 d, 共4个疗程。
1.2.2 对照组
予中药治疗 (同治疗组) 。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订[1], 治愈:2 d以内排便1次, 便质转润, 解时通畅, 短期无复发。好转:3 d以内排便, 便质转润, 排便欠畅。未愈:症状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3、表4。
3 病例介绍
患者, 女, 67岁, 因冠心病住院, 治疗4 d后, 胸闷、心悸感觉减轻, 但大便3 d未行, 感腹胀不适, 有便意, 经检查、询问得知, 患者既往有便秘史。在征得患者和主管医生的同意后, 让患者首先取仰卧位, 在腹部按摩, 顺时针50圈, 然后取坐位, 用双手示指和中指并拢按压天枢穴, 稍用力,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点按100圈, 患者立即通便。
4 护理体会
穴位按摩加中药治疗虽然短期内疗效与传统中药比较优势不明显, 因其是从整体上调整机体脏腑气机, 所以稳定持久, 远期疗效肯定。其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重要指导思想, 整体调理脏腑结合局部手法标本兼治, 疗效持久且无副作用, 并结合了推拿这一特色疗法, 治疗便秘取得了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332.
穴位按摩治疗慢性鼻炎 篇10
慢性鼻炎的病因主要是:由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 长期滴用血管收缩剂及邻近病灶的长期刺激转化所致;长期吸入污染的空气;许多全身慢性疾病及内分泌失调, 如贫血、结核、心、肝、肾病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 使鼻黏膜营养不良或反射性引起充血、水肿,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中医学认为, 此病由于肺气虚弱, 邪滞鼻窍而致气化功能不健, 易受寒邪侵袭, 失去清肃功能, 以致邪滞鼻窍;或脾气虚弱, 运化不健, 失去升清降浊之职, 湿浊滞留鼻窍, 壅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临床表现: (1) 鼻塞:特点为间歇性, 白天、天热、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夜间, 静坐或寒冷时加重。另一特点为交替性, 如侧卧时, 居下侧之鼻腔阻塞, 上侧鼻腔通气良好。由于鼻塞, 间或嗅觉减退, 头痛、头昏, 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等症状。 (2) 多涕:常为黏液性、脓性分泌物, 多于继发感染后方始出现, 鼻涕向后流入咽喉, 可引起多痰。诊断:根据鼻塞为交替性和间歇性的特点, 结合临床检查, 诊断不难。
笔者于2005年3月-2009年12月运用穴位按摩的方法治疗慢性鼻炎患者50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慢性鼻炎患者, 男21例, 女29例;年龄19~56岁;病程3个月~6年;治疗次数最多者15次, 最少者4次。
1.2 按摩方法
(1) 患者俯卧位:医者双拇指分别放于脊柱两侧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由肺俞至脾俞按揉5~8min。 (2) 患者仰卧位:医者单拇指由印堂至百会按揉4~6遍, 然后双手中指按揉迎香及头维穴各1min, 接着双拇指重叠由上而下按揉尺泽至列缺一段每侧3~5遍, 再以同样的方法按揉足三里至条口一段, 每侧3~5遍。 (3) 患者坐起:点按风府穴, 拿双侧风池, 点双侧合谷结束。每天按摩1次, 10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痊愈:鼻塞、流涕症状基本消失, 嗅觉恢复正常;显效:受寒时鼻塞、流涕症状略有反复, 嗅觉恢复正常;好转:鼻塞流涕及嗅觉减退等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所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 果
痊愈31例占62%;显效5例占10%;好转8例占16%;无效6例占12%, 总有效率达88%。
3 病例介绍
男, 49岁, 2008年5月23日来诊。主诉:鼻塞5年, 加重1个月。1个月前曾患感冒, 10d后感冒所引起的咽喉痛、咳嗽及畏寒等症状消失, 但鼻塞、流黏涕症状一直较重, 夜间及遇冷后症状加剧。诊断:慢性鼻炎。治疗:按上述穴位按摩的方法为其每天治疗1次, 连续治疗10次, 痊愈, 随访1年未复发。
4 讨 论
鼻为肺之窍, 按揉肺经的尺泽、列缺及膀胱经的肺俞等穴具有补肺的作用。虚则补其母, 按揉足三里、脾俞等穴可以补脾胃, 补脾胃也是在间接的补肺。如果说治疗慢性鼻炎补肺是治本的话, 那么按摩迎香、印堂、头维、风府、风池、合谷等穴具有祛风通鼻窍的作用, 则算是治标了。嘱咐患者平时多做体育锻炼, 以增强免疫力并注意保暖, 坚持每天用冷水洗脸, 洗脸时自我按摩迎香穴以提高鼻窍对风寒的抵抗能力。
穴位按摩防眼衰 篇11
1. 双掌横抹眼:睁开眼晴,双掌互相搓热后,竖捂在脸上,掌根大小鱼际着力眼眶,十指并拢着力前额,两手从两眉中间(印堂)分手慢慢横抹擦(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穴、承泣、四白、阳白、头维等穴)至头两侧30下,抹除眼内积水。增强视神经及眼肌功能。
2.双掌竖摩面:闭上眼晴,双掌竖捂面,两无名指挟沿鼻梁两侧泪水沟,掌心着力两眼眶,两掌同时用力从发际至下巴来回摩擦眼周神经和穴位30下。可促进眼球周围血液循环,疏通经络,保证泪腺畅通。
3.捏拿按揉睛明穴(在内眼角内侧一分,鼻边缘陷中):眼睛微闭,先用右手拇、食指岔开(剪去指甲),分按两侧睛明,捏拿按揉50下。后仰头用白内停眼药水滴眼,再用左手拇、食指岔开捏拿两侧睛明50下;用八指脶纹面横抹眉额部50下;用两中指脶纹面上下抹擦两泪水沟50下。以利眼药水浸润渗透和吸收。
4.按揉“瞳子 ”、“丝竹空”、“太阳穴”:用两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压瞳子瞊 (目外肌旁0.5寸处)、丝竹空(眉梢外侧端凹陷处)、太阳(眉梢与外眼角连线中点,向后约1寸凹陷处)用力先向前揉转50下,再向后揉转50下。
5.揉按“承泣”、“四白”穴:用两手食指分按两侧承泣(在瞳孔直下七分,眼眶边缘陷中取穴),两中指分按两侧四白穴(在承泣下三分),两手食、中两指并拢横按,同时用力旋转揉摩50下。
以上方法,我每天晚睡前、早醒后各按摩一遍,各滴一次眼药水,坚持锻炼不间断。现在不迎风流泪了;云雾也消失了,视力检测为0.4,较前提高了一倍,戴上300度远视镜为1.0,并能写一号正楷小字。
腹部穴位按摩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哮病、喘病、肺胀患者共96例, 其中, 男性54例, 女性42例;年龄30~80岁, 平均 (44.3±22.5) 岁。排除严重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呼吸性酸中毒, 需依靠呼吸机维持的慢阻肺患者, 并发严重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肿瘤的患者。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会批准, 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 每组32例。观察组中, 男性19例, 女性14例;年龄31~79岁, 平均 (44.4±22.4) 岁;对照组1中, 男性18例, 女性13例;年龄30~80岁, 平均 (44.3±22.5) 岁, 对照组2中, 男性17例, 女性15例;年龄32~81岁, 平均 (44.4±21.3) 岁,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基础治疗及护理:所有患者均给予消炎抗菌、解痉平喘、氧疗等常规治疗护理。
对照组1患者给予穴位按摩法治疗。选穴:1哮病患者揉膻中, 点揉50~100次。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呃逆、咳喘病等。2肺胀、喘病患者揉列缺、合谷。列缺穴可舒经通络, 合谷为大肠经原穴, 属阳主表, 取清走衰, 宣泄气中之热, 升清降浊, 有疏风散表, 宣通气血之功。2穴位按摩的操作方法:嘱患者完全放松心情, 肌肉松弛。患者采取坐姿, 用指揉法 (用掌跟、大鱼际或手指腹在体表作环形运动, 以带动皮下组织回旋运带的一种手法) , 顺时针按揉穴位, 手法由轻到重, 询问患者是否有“酸、麻、胀”的感觉, 即有“得气”现象为好。按摩根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整手法和力度[4], 每个穴位按揉10 min, 频率为120~160次/min, 2次/d, 持续按摩7天后, 改为1次/d, 再按摩5次。对照组2患者给予穴位贴敷疗法, 8~10 h/次, 每3天贴敷1次, 共3次。穴位贴敷的选穴、选药如下。1选穴:肺俞、定喘、肾俞、大椎、天突, 偏阳亢体质去大椎穴;选手太阴肺经 (大椎、肺俞、定喘等穴) , 鉴于中医俞穴理论[5]。天突穴可降逆止呕, 而定喘穴止咳平喘、通络止痛的作用更强;肺俞穴、大椎穴具有宣肺理气的作用。2选药:肉桂、白芥子、甘遂、玄胡、细辛、白芷、沉香共研粉, 生姜汁调和。
观察组给予穴位贴敷疗法结合穴位按摩, 穴位贴敷、穴位按摩方法同上。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三组患者咳、痰、喘、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住院天数及患者自我感受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各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为痊愈;患者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为显效;患者各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为有效;患者各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5%;对照组1总有效率为68.75%;对照组2总有效率为75.00%,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观察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穴位贴敷和穴位按摩均为传统中医治疗的常用手段, 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 以经络俞穴学说为基础, 以按摩为主要施治, 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6]。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穴位, 激发人经络之气, 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7]。临床研究显示, 穴位贴敷因其能同时发挥药物的作用和穴位的刺激作用, 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畅气机、消肿止痛的作用, 能有效调节机体的阴阳气血, 起到疏通经络, 平衡阴阳, 调理脾胃, 宣通肺气, 扶正祛邪的作用, 从而激发人体卫外自然抗病的能力[8,9]。中药贴敷所选诸穴中的肺俞、肾俞、膈俞为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俞穴, 大椎为手三阳督脉之会, 督脉为阳脉之海。诸穴合用, 可以激发人体的阳气、通调各脏腑之气。有研究表明, 贴药可刺激穴位, 激活皮肤中的某些神经末梢和酶类, 而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 提高免疫力或降低过敏状态[10]。穴位按摩加穴位中药贴敷即是基于这个原理衍生的一种外治疗法。贴敷药物中肉桂助阳散寒, 白芥子辛温走窜, 能豁痰利气散结, 玄胡活血行气, 细辛温肺祛寒, 白芷祛风散寒燥湿, 沉香行气散寒、温肾助阳, 佐生姜宣通肺气。诸药透过穴位, 通过经络而直达病所。通过穴位贴敷结合穴位按摩进一步加强疗效, 最终达到“正气内存, 邪不可干”, 提高机体免疫力, 防病治病的目的。穴位按摩是在体表相应穴位施于手法, 通过经络的介导作用和对脏腑的调节作用, 以达到调整脏腑阴阳平衡, 舒经通络, 而且因其无副作用、舒适感强, 患者容易接受。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75%;对照组1治疗总有效率为68.75%;对照组2总有效率为75.00%,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穴位贴敷结合穴位按摩治疗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效果较好, 其无创伤性、无副作用、操作简便, 患者易于接受, 在治疗过程中, 操作时间较长, 护士有足够的时间与患者沟通, 便于患者更好的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 加强护理干预, 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桂丽, 姚丽文, 张琪, 等.穴位按压与收腹提肛锻炼对腹部于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J].上海护理, 2014, 14 (3) :14.
[2]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3]曹燕亚, 比宏达.自制咳喘膏学位伏贴治疗哮喘的护理观察[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2007, 1 (3) :143.
[4]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92.
[5]崔宴医.三伏天新加芥辛膏穴位贴敷治疗缓解期哮喘500例[J].中医杂志, 2009, 50 (5) :438-439.
[6]王兰娣.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补肺益寿合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1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6 (6) :33-35.
[7]王超东, 邓柏颖, 苏莉.经络实质假说的文献综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9 (1) :7l-72.
[8]张怀亮, 潘钰蔚, 李晓霞, 等.中医经络细胞生物场与生物共振概述[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性病学杂, 2009, 8 (5) :329-330.
[9]刘涛, 周薇.哮喘敷贴的护理[J].现在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3 (10) :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