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的八项注意(精选9篇)
穴位敷贴的八项注意 篇1
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 是由各种因素引发的脸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 是一种常见的脸部疾病, 大多数患者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 能够痊愈[1]。在中医临床中, 针灸一直是面瘫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为了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本研究采用穴位针刺联合中药敷贴方案对42例面神经麻痹患者治疗, 并在治疗过程中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2年7月在我院进行中医治疗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患者83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1例, 其中男27例, 女14例;年龄24~62岁, 平均 (44.2±12.1) 岁;病程13h~16d, 平均 (7.9±2.2) d。观察组42例, 其中男26例, 女16例;年龄23~61岁, 平均 (43.6±13.5) 岁;病程10h~14d, 平均 (7.6±2.7)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针刺治疗, 取穴方法如下:患者仰卧位, 取患侧合谷、翳风、足三里、地仓、外关、颊车穴, 应用直径为0.3 mm、长度30~70 mm的毫针, 直刺或横刺入皮肤5~25 mm, 除了合谷, 所取的穴位均采用透针法, 均匀捻转, 得气后留针30min, 1次/d, 一周为1个疗程。
1.2.2 观察组
运用穴位针刺联合穴位敷贴治疗, 并实施针对性护理。针刺治疗取穴方法与对照组相同。穴位敷贴方法:采用云南普洱金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穴位敷贴, 产品标准号为YZB/滇0007—2010。将患者针刺治疗所取穴位周围皮肤进行清洁, 揭掉治疗贴的保护膜, 敷贴在相应的穴位上, 24h更换一次。针对性护理方法: (1) 治疗护理。由于面神经麻痹患者发病急, 病情发展快, 往往在几小时内症状就可表现为口眼歪斜、嘴角下垂、无法闭目、口水直流等, 这些突如其来的症状, 让患者情绪低落, 再加上对针刺治疗了解不够, 绝大多数患者在第一次接受治疗时会产生忧虑、紧张、害怕、拒绝等心理, 影响施针效果, 甚至会在针刺时发生晕厥而被迫停止治疗[2]。因此, 在患者治疗前与治疗中要进行心理护理, 向患者讲解针刺的目的、重要性、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消除或缓解其不良心理, 对针刺及中药敷贴的治疗效果有怀疑的患者, 通过讲解成功治疗案例来打消其心中的疑虑, 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在治疗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神情变化, 询问患者有无不良感觉, 并不断安抚患者, 及时告诉患者治疗的进展, 以稳定患者情绪。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情况, 要积极配合医生采取应对措施。 (2) 健康宣教。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训练, 以促进功能痊愈。指导患者合理膳食, 选择一些容易消化的、轻淡的柔软食物, 水、饭菜等食物要温度适中, 饭后要及时用淡盐水漱口, 避免引起口腔疾病。注意保持眼部及周围皮肤的清洁, 出门时要带好眼镜及口罩, 每天入睡前对脸部进行清洁。同时要特别强调, 不能让脸部直接吹风、受凉, 避免再次引发面瘫。 (3) 穴位敷贴的护理。指导患者正确保护敷贴, 保持敷贴处皮肤的干燥、清洁, 告诉患者敷贴处皮肤出现发红、瘙痒等症状时, 要及时停用。
1.3 评估指标
1.3.1 治疗效果评估
根据我国面神经麻痹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1个疗程后进行评估: (1) 完全治愈:治疗后面瘫各种症状完全消除, 面部肌功能完全恢复, 面容正常; (2) 病情明显改善:治疗后面瘫的各种症状明显缓解, 但还存在一些病症, 如眼睛大小不一、嘴巴歪斜、表情僵硬等; (3) 治疗无效果:面瘫临床表现没有得到改善。总有效率 (%) = (完全治愈+明显改善) /总例数×100%。
1.3.2 护理满意度调查
采用记名问卷方式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 (%) = (满意+基本满意)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计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100.0%) 高于对照组 (8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 (100.0%) 高于对照组 (90.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从中医学理论来讲, 周围型面瘫是人体正气不足, 颜面脉络空虚, 邪气乘虚而至, 导致面部脉络气机不畅、筋脉闭塞, 面肌纵缓松弛, 患侧脉络空虚, 健侧脉气过于爆满, 故健侧牵引患侧致嘴角歪斜。近年来, 穴位针刺在治疗周围型面瘫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其治疗周期较长。有关报道指出, 感染性病变引发的面瘫在针刺方法治疗下, 通常25~28d就可康复, 病情较重的患者在治疗2~3个月后, 大部分患者可恢复正常[3]。而最新研究表明, 面瘫患者治疗时间越短, 面肌功能恢复越好[4]。穴位敷贴是通过生物波效应与经络穴位效应发挥作用, 通过吸收、透射、反射、渗透等产生生物共振效应, 这种生物共振效应持续作用于人体穴时, 通过经络传导, 激发人体细胞活性, 有效改善人体微循环, 提高组织供氧, 从而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本研究运用针刺与穴位敷贴联合对面瘫患者进行治疗, 1个疗程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到100.0%, 而对照组为80.5%。联合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针刺治疗面瘫的有效率, 缩短了治疗周期, 对患者面肌功能的恢复、改善疾病预后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同时在治疗中, 实施有针对性护理措施, 在治疗前、治疗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临床观察等, 让患者以良好身心状态接受治疗。治疗后,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与敷贴护理,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与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些护理措施的实施, 不仅确保了治疗的顺利进行, 而且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中医面瘫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石冬菊.护理干预对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影响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21) :17-18.
[2] 王阿娜.面瘫的中医治疗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3) :627.
[3] 陶加平, 王玲, 杨表容, 等.针药优化方案治疗急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 2011, 27 (11) :7-9.
[4] 王声强, 黎云, 白亚平, 等.重症面瘫早期临床表现特点与治疗对策[J].中国针灸, 2011, 30 (5) :61-93.
穴位敷贴的八项注意 篇2
【摘 要】 目的:探讨加味四逆散足三里穴位敷贴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剖宫产术后患者共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加味四逆散足三里穴位敷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腹胀发生率及血清胃泌素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2天,观察组胃泌素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加味四逆散足三里穴位敷贴可显著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蠕动,而调节血清胃泌素水平是其可能作用机制。
【关键词】 剖宫产;加味四逆散;穴位敷贴;足三里;胃肠功能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043-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Jiaweisinisan tsusanli point application o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storation after cesarean section. Methods 200 patients with cesarean section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100) and observation group (n=100).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Jiaweisinisan tsusanli point application. The bowel sound recovery time, anorectum exhaust time, defecating time, abdominal distension rate and gastrin level of serum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bowel sound recovery time, anorectum exhaust time and defecating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sooner than contro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t postoperative 1d and 2d, serum gastrin level of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abdominal distension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Using Jiaweisinisan tsusanli 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esarean section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postoperation gastrointestinal peristalsis, regulating serum gastrin level level is the possible mechanism.
Keywords:Cesarean section; Jiaweisinisan; Point application; Tsusanli;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剖宮产患者因腹腔开放,加之麻醉抑制、手术刺激及术后镇痛泵使用等因素,易造成胃肠蠕动减弱甚至消失,造成术后胃肠功能不全,甚至引发腹痛、腹胀、肠粘连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及临床预后[1-2]。
如何促进剖宫产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并尽快恢复饮食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加味四逆散源自张仲景的经典名方四逆散,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加味四逆散可有效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蠕动,但加味四逆散经口给药患者依从性较差[3]。透皮给药是WHO推荐的第三代给药方法,采用透皮给药技术与中医药经络穴位理论相结合,可有效提高中药治疗效果[4]。
本研究采用加味四逆散为治疗药物,以氮酮为促透剂进行穴位贴敷给药,观察其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为提高术后护理质量提供可靠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产科行剖宫产术的患者共2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②单胎妊娠者;③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①严重妊娠并发症者;②慢性便秘者;③术中出血量>400ml。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年龄、孕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率手术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包括营养支持、补液、调节电解质和酸解平衡,术后6h去枕平卧,嘱患者自行翻身,早期下床活动。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加味四逆散穴位敷贴。加味四逆散组成: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桂枝10g,炙甘草10g,石菖蒲6g;药材研磨成粉,100目细筛过筛,配以促渗透剂3%氮酮,拌和适量的粘糊剂如蜂蜜等,医用胶布(氧化锌橡皮膏)制成相应剂量为10g的贴剂。取足三里穴进行穴位敷贴,每天夜间贴敷,每次持续贴12h,贴敷前揉搓穴位至微热,连续使用5d。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指标:记录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每4h听诊肠鸣音,记录肠鸣音恢复时间;②腹胀:观察术后患者腹胀发生率;③血液指标:于术前及术后第1d、第3d分别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试剂盒(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检测血清胃泌素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数数据用[例(%)]表示,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2 两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第3d,观察组胃泌素显著高于對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2.3 两组腹胀情况比较 观察组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3例患者出现轻度腹泻,停止穴位敷贴后症状自行缓解;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在手术创伤、麻醉抑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剖宫产患者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胃肠功能减弱,胃肠功能从术后抑制到复常需经历一定时间[5-6]。若术后长时间未肛门排气,则会引发腹胀、肠麻痹、肠粘连等并发症,影响术后进食及机能恢复[7]。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属于中医“胃痞、胃脘痛”范畴,手术应激导致脉络损伤,气滞血瘀,则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因此,活血化瘀、理气通脉的原则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8-9]。
加味四逆散以中医经典方剂四逆散为原方,加桂枝和石菖蒲组成。方中以柴胡、枳实为君药,可疏肝解郁、破气消积;白芍、炙甘草共为臣药,可健脾和胃、行气调中、疏肝理气;加味后桂枝搭配白芍、炙甘草可调和营卫气血,辛甘化阳,理气活血,更以柴胡疏通气机,全方调和气血、健脾和胃[10]。
谢慧臣等[11]研究证实,加味四逆散可显著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组织细胞的超威结构,上调胃组织胃泌素受体(GASR)表达水平,提示这可能是加味四逆散发挥胃肠功能调节作用的主要机制。但经口服用中药,存在味苦、依从性差等缺陷。经穴给药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经络系统是低电阻的运行通路,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药物贴敷于特殊经穴,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12]。穴位敷贴以现代透皮给药理论为依据,采用中医药经络穴位理论与透皮给药技术相结合,可大大提高了透皮给药的疗效,且可有效避免经口服药的缺陷,患者依从性更佳[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显著缩短,腹胀发生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加味四逆散穴位敷贴可显著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本研究依据针灸学中“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选取病变局部有关穴位相关。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刺激足三里有益气升清、健脾和胃、通调肠腑之功效,而以传统的化学促渗透剂氮酮进行药物促溶,从而有效提高加味四逆散的治疗效果[14]。
此外,胃肠功能还受内分泌因素调节,如胃泌素可促进唾液及消化酶分泌,刺激迷走神经反射,降低交感神经抑制作用,从而促进胃肠蠕动[15]。苏全武等[16]研究显示,加味四逆散可明显提高肝硬化患者胃泌素等胃肠激素分泌水平,改善患者胃动力障碍症状,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调节胃泌素等内分泌物质水平是加味四逆散发挥促胃肠功能作用的主要机制。
综上所述,采用加味四逆散足三里穴位敷贴可显著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蠕动,而调节血清胃泌素水平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Hsu Y Y, Hung H Y, Chang S C, et al. Early Oral Intake and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fter Cesarean Deliv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Obstetrics & Gynecology, 2013, 121(6): 1327-1334.
[2]Kalava A, Darji S J, Kalstein A, et al. Efficacy of ginger on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in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patients[J]. 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2013, 169(2): 184-188.
[3]谢慧臣, 刘芬, 杨强, 等. 加味四逆散对身心应激大鼠胃黏膜形态学的作用机制[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 20(30): 2873-2881.
[4]邹瞭南, 陈志强, 曹立幸. 中医外治法在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7): 899-901.
[5]薛明, 张冀红, 杨丽, 等. 剖宫产术后腹部按摩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6): 39-40.
[6]Craciunas L, Sajid M S, Ahmed A S. Chewing gum in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ileus in women undergoing caesarean s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J]. 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2014, 121(7): 793-800.
[7]邹瑜玲, 翟惠敏. 剖官产术后腹胀护理的研究进展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12): 34-35.
[8]姜利英. 中西医结合对急诊剖腹产术后胃肠急性不良情况发生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5): 804-804.
[9]袁春. 中西医结合治疗剖宫产术后急性肠梗阻的护理[J]. 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12): 162-163.
[10]谢忠礼, 李杰, 王兴华.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8, 14(1): 50-52.
[11]谢慧臣, 刘芬, 杨强, 等. 加味四逆散对身心应激大鼠胃黏膜形态学的作用机制[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 20(30): 2873-2881.
[12]康志强, 陈华德. 穴位注射作用效应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20(2): 119-120.
[13]彭惠平, 陆喜荣, 徐宏伟. 穴位敷贴联合胃炎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15(2): 124-125.
[14]陈艳, 刘诗. 电针足三里对胃肠功能性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1, 19(7): 705-709.
[15]徐艳松, 吴卫, 高枫, 等. 腹腔镜和传统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胃肠动力和胃肠激素的影响[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2, 29(003): 534-534.
[16]蘇全武, 邱明义. 加味四逆散对肝硬化患者血清胃肠激素变化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9, 16(6): 375-377.
穴位敷贴的八项注意 篇3
关键词:穴位敷帖,热性哮喘,小儿哮喘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 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应时刻注意此病的发作迹象, 避免心理负担较大[1,2]。本文选取桐柏县人民医院儿科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哮喘患儿100例, 分别应用穴位敷贴联合西药治疗和常规西药治疗, 比较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桐柏县人民医院儿科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100例哮喘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50例患儿中, 男27例, 女23例, 年龄2~10岁, 平均 (5.2±1.5) 岁, 患病时间7个月~7年, 平均 (4.3±0.9) 年。对照组50例患儿中, 男26例, 女24例, 年龄3~10岁, 平均 (5.3±1.3) 岁, 患病时间6个月~7年, 平均 (4.8±0.6) 。所有患儿均经临床确诊为哮喘。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运用常规西药酮替芬进行治疗, 按患儿年龄和体重进行给药。每日0.5~1.0 mg, 每日2次, 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组患儿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 联合应用穴位敷贴进行治疗, 敷贴的药物组成为:细辛、延胡索、肉桂、白芥子等, 将药物研末, 加入适量生姜汁进行煎煮, 无菌闷制24 h, 用时揉成药饼备用。穴位:双侧隔俞、心俞、肺俞, 分别贴服6~10次, 每隔10天贴服1次。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疗效、复发率、并发症等, 并进行比较。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3], 痊愈:患者哮喘症状已完全缓解, 且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FEV1) /肺活量 (FVC) 的比值 (FEV1%) 可达80%~100%;显效:患者哮喘发作与治疗前的症状明显减轻, 且FEV1%在60%~79%;有效:患者哮喘的症状有所减轻, FEV1%为6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与FEV1%或峰值呼气流速 (PEF) 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用±s表示, 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疗效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选用Z统计量, 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随访2年患儿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 尤其是小儿患者, 因其心智还未发育成熟, 当哮喘一经发作, 恐慌情绪会加重病情[4]。所以, 相关医护人员应注重小儿哮喘的诊治发展, 积极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通常临床诊治小儿哮喘只是单纯运用西药治疗, 但是, 长期应用患儿可能会产生耐药性, 致使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针对许多慢性疾病, 临床上越来越提倡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因西医治疗方法可以很快缓解患儿的危急情况, 而中医疗法, 是从疾病根本来调节体质。两者兼用, 标本同治, 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 治疗组运用穴位敷贴联合西药治疗小儿哮喘。方中细辛, 性温味辛, 可祛风化湿、散寒止痛 (内外兼祛) 、行水、开窍 (针对寒痹) , 归心、肺肾经, 对寒性咳喘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延胡索味苦辛性温, 可镇静、镇痛, 归肝、心、胃经, 善行走散, 可升可降, 能够使患儿更快的平静下来;肉桂性大热, 味辛、甘, 可发汗解肌、止痛、补火助阳暖脾胃, 除积冷, 通血脉[5];白芥子味辛、辣, 可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用于寒性咳喘。上述多味辛热药连用, 制成敷穴药饼, 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选择隔俞穴, 处于人体背部, 当第七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的部位, 此穴有活血化瘀、降逆止血、升降阴阳的作用;心俞穴处于人体背部, 当第5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的部位, 适当刺激, 可治疗惊悸、心烦、癫、癫狂, 缓解患者情绪;肺俞穴处于人体第三胸椎棘突, 旁开1.5寸的部位, 刺激此穴, 可缓解咳嗽、咳血、鼻塞、气喘等症, 是治疗、缓解呼气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6]。在上述穴位处, 联合敷贴, 可很好地缓解哮喘证, 帮助患儿恢复健康、降低复发率。综上所述, 穴位敷贴联合西药治疗小儿哮喘疗效确切, 且明显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崔华.咳喘方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 2012, 32 (4) :471-473.
[2]刘嘉君, 任现志.补肾健脾方配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7 (3) :380-381.
[3]甘励, 陈美珠.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 2009, 18 (3) :447-448.
[4]徐鑫, 张万臣.穴位敷贴联合西药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22 (6) :668-670.
[5]周明, 王日霞.穴位敷贴结合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慢性持续期8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23) :80-80.
穴位敷贴的八项注意 篇4
【关键词】 三伏天;腧穴敷贴;中药外治法;支气管哮喘
【中图分类号】 R91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27-02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1]。属于中医“哮病”范畴,常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劳倦而诱发。临床上多数患者由于教育水平、经济条件以及当地医疗资源有限等因素,往往只注重急性发作期的治疗,而忽视缓解期的防治,以致病情反复发作,不但造成患者的经济负担加重,而且浪费大量的医疗资源。故而防止复发亦成为治疗的关键。我院在2007年-2010年连续4年在夏季三伏天采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5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内科学》第七版及分期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第七版中哮病诊断标准制定。
1.2一般资料:病例选择100例在2007-2010年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15~65岁,平均(55.18±8.62)岁;病程1~20年,平均(14.63±1.36)年。对照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12~68岁,平均(55.73±6.73)岁;病程0.5~20.5年,平均(13.13±1.85)年。2组资料比较无差异显著性,具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药物制备:白芥子30g,延胡30g,细辛15g,甘遂15g,混合研末,每次取适量药末与25毫升姜汁混合,做成6个药饼,每个约直径3cm,高1cm。
2.2取穴:双侧肺腧、脾腧、定喘,避开皮肤发红破溃、水疱部位。
2.3操作方法:两组患者除在发作期给予解痉平喘、抗过敏、化痰、有感染者抗炎等治疗外,对照组在每年的7-9月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吸入每次200μg,每日2次;缓释茶碱0.1g,口服,每日2次。治疗组在每年三伏天的初、中、末三伏时,予三伏天穴位敷贴。用麝香风湿膏将药饼固定在以上穴位上,每次保持4~6小时。若贴敷时间未到但患者疼痛难忍,可提前去除药饼。
2.4注意事项:治疗期间,禁沐浴及同房,戒烟酒,勿食生冷辛辣海鲜虾等食物,不过度吹电扇、开空调。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标准拟定[2]。显效:一年内哮喘发作次数≤1次;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一年内哮喘发作2次;无效:症状无好转,一年内哮喘发作3次或3次以上。
3.2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治疗组显效3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64%。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3.3不良反应:所有观察病例治疗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咽部不适2例,头晕2例。
4讨论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几个伏日均为庚日,庚日属金,肺属金,二者相配,为诊治肺病的好时节。三伏之日,自然界阳气隆盛,人体阳气多升旺,故人体虚阳有欲动而趋于好转的态势。三伏天穴位敷贴是在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思想指导下,运气学说和天灸疗法的结晶。它利用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人体腠理疏松开泻、荣卫通达,便于药物吸收的特点,顺时就势摄取阳气进行中药穴位敷贴,在局部腧穴敷以辛温发散,逐痰走窜的药物,结合穴位和药物作用,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作用到达有关脏腑,达到祛除内伏寒痰,宣通经络,补益人体阳气的功效。白芥子温阳运气,化痰宽中;延胡行气活血;细辛祛风散寒,温肺化饮;甘遂驱逐痰涎;再配以温中作用的姜汁,能补火助阳,散寒消阴,温通经脉,促药力通过定喘穴降逆平喘,肺腧、脾腧宣通肺气,使邪从表解。穴位敷贴疗法,既有经络腧穴刺激,又有特定药物特定部位吸收的双重作用,故可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138.
穴位敷贴的八项注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确诊为颅脑创伤性头痛并已经处于平稳期的患者150例, 将其随机分为2组, 常规组72例, 男55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35岁;CT、腰穿诊断为脑挫裂伤42例, 脑震荡10例, 颅内血肿16例, 其他4例。治疗组78例, 男59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34.5岁;CT、腰穿诊断为脑挫裂伤44例, 脑震荡12例, 颅内血肿18例, 其他4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3]
(1) 有明确的颅脑创伤病史, 头痛发生在创伤之后; (2) 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等症状, 头颅CT检查无占位; (3) 颅内血肿已经手术清除或保守治疗自身吸收, 意识清楚, 处于恢复期; (4) 除外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
1.3 方法
1.3.1 材料选择
使用上海丰泽园医药研究所研制开发, 由云南普洱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产品标准号为YZB/滇0007—2010的治疗贴进行穴位敷贴。
1.3.2 治疗方法
常规组:西药对症治疗, 予颅通定30 mg, 脑复康0.8 g, 谷维素20 mg, 口服, 每日3次;治疗组: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西药对症治疗。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 治疗组1个疗程后停用穴位敷贴休息1 d, 2个疗程15 d后统计疗效。
1.3.3 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方法
(1) 取穴:取双侧太阳穴、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 2掌骨间约平第2掌骨桡侧中点,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连线中点, 向后约1寸凹陷处。 (2) 穴位按摩:操作者面对患者, 嘱患者全身放松, 双目微闭, 呼吸平顺, 心境平和。首先拇指轻揉双侧太阳穴36次, 先泻后补, 顺时针揉18次, 逆时针揉18次[4];再用大拇指及示指指腹拿捏合谷穴每穴5 min, 力度由轻到重, 要求按摩手法缓慢、轻柔, 力度刚柔相济, 以达到松肌透热为目的[5,6], 运力最好能达组织深部, 以患者有酸麻胀重得气感为度。 (3) 穴位贴敷:每次按摩后及时给予贴上穴位敷贴, 用75%酒精棉球或温水擦拭穴位周围皮肤, 待干, 揭掉治疗贴的保护膜, 治疗贴对准穴位贴上后抹平胶布, 并按压1 min以刺激穴位。 (4) 护理:24 h更换治疗贴1次, 为保护局部皮肤, 2次换贴间休息30 min~60 min, 7 d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后停用穴位敷贴休息1 d, 常规干预时间为15 d。教会患者及家属穴位按摩的方法, 睡前及头痛剧烈时予以穴位按摩。 (5) 注意事项:定穴要准确, 按摩均匀柔和, 避免用力过大损伤患者皮肤;需要注意的是对医用橡皮胶过敏者慎用, 局部皮肤有疥、疮, 创伤性皮肤、孕妇禁用, 出现过敏现象停用[7];穴位敷贴不可潮湿;避免患者在紧张、饱食、饥饿、二便未排空下进行;注意保暖。
1.4 临床疗效观察
1.4.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疗效评价标准, 将头痛强度分为4级[8]。临床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显效:疼痛强度减轻2级, 伴随症状减轻, 发作次数或疼痛时间减少2/3以上;有效:疼痛强度减轻1级, 发作间隔时间延长, 或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2/3;无效:疼痛强度减轻不足1级, 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1/3, 或头痛加重, 持续时间延长。
1.4.2 视觉模拟评分 (VAS)
国内临床上通常采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监制的VAS卡, 在卡中心刻有数字的10 cm长线上有可滑动的游标, 两端分别表示“无痛” (0 cm) 和“最剧烈的疼痛” (10 cm) 。患者面对无刻度的一面, 将游标放在当时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部位:医生面对有刻度的一面, 记录疼痛程度并进行评分。0分:0 cm, 无痛, 无任何疼痛感觉;2分:1 cm~3 cm, 轻度疼痛, 不影响工作、生活;4分:4 cm~6 cm, 中度疼痛, 影响工作, 不影响生活;6分:7 cm~10 cm, 重度疼痛, 疼痛剧烈, 影响工作及生活。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15 d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组 (P<0.01) , 见表1。
2.2 VAS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的显著降低 (P<0.01) , 说明两种方法治疗颅脑创伤性头痛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2组治疗前疼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治疗组对疼痛改善作用较常规组更为显著。见表2。
3 讨论
3.1 穴位敷贴的作用原理穴位贴敷是依据中医针灸学中的经络理论设立的一种内病外治法, 属于中医传统特色疗法。上海丰泽园穴位敷贴治疗贴是依据中医学、生物工程学、现代物理学、材料学等设计研制而成, 其可由纳米级的金属功能粒子辐射出和人体固有频率相匹配的生物波, 该波持续作用于人体穴位, 产生“经络共振”效应。头部创伤后因瘀血阻窍, 络脉滞涩, 不通则痛。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 因为穴位皮肤角质层较薄, 较周围皮肤阻抗低, 经络系统是低电阻的运行通道, 药物贴敷于此, 能迅速在相应的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作用, 进行单向或双向的调节, 从而达到缓解或消除疼痛的目的[9]。
3.2 祖国医学认为颅脑创伤后头痛属中医“瘀血头痛”的范畴, “头为诸阳之会”, 又为“髓海所在”, 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 输布气血上充于脑, 则耳聪目明, 神清气爽;脑创伤后瘀血阻滞, 脉络瘀阻, 脑失所养, 气血逆乱, 变生诸证[2]。穴位按摩法是祖国医学的独特疗法, 其融合人体解剖学、针灸学、推拿学等学科的优势, 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 产生外呼内应使肌肉松弛, 激发体内痛觉调制系统, 调节经气, 促进血液运行, 抑制痛觉感受和情绪反应, 达到通则不痛的镇痛目的[10]。同时穴位按摩还能消除恐惧和紧张情绪, 加强机体对疼痛的抵抗力和耐受力。
3.3 中医经络学认为, 穴位是经络的组成部分, 而经络又是通表里、通上下的一个独特系统, 外与皮肤肌腠相连, 内与五脏六腑相接, 推拿人体穴位, 具有双向调节作用[11]。合谷是手阳明大肠原穴,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能行气活血, 振奋周身之阳气。刺激双侧合谷穴的镇痛原理是通过深部组织感受器, 引起中枢神经及体液等因素的参与, 从而大大提高了痛阈。太阳为经外奇穴, 与手足少阳和足阳明之经脉临近, 其经气可弥散到该穴位;手阳明、手太阳和手足少阳之经筋结于太阳部, 该穴深部有颞浅动、静脉, 布有三叉神经第二、三分支和面神经颞支, 刺激该穴位具有调整神经和血管等多种功能。可以达到活血通络的目的, 使经络之气通畅, 阴阳协调, 瘀去络通, 使脑部气血顺畅和经络通畅, 邪去正安, 从而达到治愈头痛的目的。
穴位按摩不仅是一种物理性抚触与按摩, 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连接传递, 可以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 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痛苦, 为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供基础。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颅脑创伤性头痛效果显著, 其治疗简单易行、安全无痛苦, 容易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中医特色治疗。
参考文献
[1]吴承远.临床神经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26-137.
[2]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88-294.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489-490.
[4]陈树芬, 黎桂屏.中药足浴、头面部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 2009, 23 (23) :2109.
[5]方红.三部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护理体会[J].护理与康复, 2010, 9 (3) :210.
[6]陆金英.穴位按揉联合温水足浴对大肠癌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 2011, 10 (4) :336-337.
[7]沙丽君.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72例的护理体会[J].光明中医, 2011, 26 (2) :389.
[8]牟艳杰, 董梦久.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内伤癖血性头痛60例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3 (6) :53-54.
[9]张爱英, 白桂云.癌症疼痛的护理[J].现代医学杂志, 2006, 22 (9) :1376.
[10]蒋秋燕, 钟璐, 黎燕玲, 等.分娩穴位按摩镇痛法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5 (5) :4-5.
穴位敷贴的八项注意 篇6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穴位敷贴,穴位注射
荨麻疹, 中医称之为瘾疹, 其病因病机主要为禀赋不耐, 卫外不固, 风邪乘虚侵袭, 客于肌表, 致使营卫失调;或素体气血不和, 湿热内蕴而致[1], 本病易诊难治, 西医总体治疗有效, 但治愈率不高[2], 中医在治疗上多以调整气血阴阳, 祛除病根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药物穴位治疗以疏通经络气血, 达到清热疏表、活血祛风、调和脏腑阴阳气血之功效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0例患者均为2008年9月至2012年8月本院皮肤科门诊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3]标准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50例, 其中观察组男89例, 女161例, 年龄12~66岁, 平均年龄35岁, 病程6周~5年, 平均10个月;对照组男99例、女151例, 年龄13~65岁, 平均年龄34岁, 病程6周~4年, 平均13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入选标准
(1) 诊断明确, 主要表现为病程6周以上, 每天或几乎每天均出现泛发性风团及瘙痒; (2) 治疗前1个月内未服用糖皮质激素; (3) 无严重心、肺、肝、肾等系统性疾病。
1.3 排除标准
(1) 已知对苯海拉明过敏者; (2)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3) 特殊类型荨麻疹; (4) 12岁以下儿童患者。
1.4 方法
对照组每天以苯海拉明20mg足三里左右交替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进行穴位敷贴治疗, 每隔7d 1次, 连续6次, 两组患者均用药6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及治疗第3、6周各观察记录1次, 根据症状、体征评价临床疗效, 记录不良反应, 停药1个月后对治愈者进行随访, 了解复发情况。穴位敷贴药物组成及方法: (1) 药物的制备:取桂枝、白附子、吴茱萸、五倍子、白芥子 (炒) 、冰片重量比列为2∶2∶2∶2∶1∶1磨成细粉, 加入姜汁混合调匀。 (2) 取穴:参考1997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以及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针灸学[4]为依据, 取穴为肺俞、脾俞、肾俞、大椎、神阙。 (3) 敷贴方法:将药物压成直径1cm, 厚0.25cm的圆柱形小药饼, 用B型6cm×7cm一次性医用敷贴固定在相应穴位上, 防止脱落, 嘱成人约3~6h, 儿童1~2h后自行取下 (如局部有烧灼感、出现水泡、疼痛明显者可提前揭下) 。治疗期间忌辣椒、饮酒, 忌海鲜、鸡、鸭、鱼肉、牛羊肉等食物。
1.5 临床疗效观察及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观察标准分别在治疗前, 治疗第3周、6周末及停药后第4周末记录患者的瘙痒程度、风团大小和数目、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等指标, 其症状严重程度按 (0~3分) 4级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参照文献[5]。同时记录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并在疗程结束时和停药后第4周末判定疗效。疗效评判标准:症状积分下降指数= (治疗前总积分一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90%;显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为60%~89%;有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为20%~59%;无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20%。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计。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症状积分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 (疗效) 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停药后4周症状积分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6周时疗效比较见表2。
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F=11.28, P<0.001, 经两两比较, 治疗前两组人群症状积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3周、治疗6周、停药4周时间段两组人群症状的积分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经秩和检验, Z=-4.747, P<0.001, 两组患者治疗6周时疗效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治疗组中出现轻度嗜睡、口干20例, 胃肠道不适5例, 敷贴部位瘙痒10例。对照组中轻度嗜睡、口干6例, 乏力15例。上述反应均能耐受, 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停药后症状消失。2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3 讨论
穴位贴敷疗法是通过药物、俞穴、经络的综合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属于传统中医外治法之一。《素问》明确提出“治脏者, 治其俞”,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提出的经络穴位贴敷疗法具有药物的经皮吸收以及经络穴位效应的双重治疗特性, 中药敷贴疗法一方面通过间接作用即药物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 能促进气血运行, 从而达到活血通络, 调整阴阳平衡, 改善和增强机体免疫力, 鼓舞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6]。现代医学认为, 穴位贴敷能有效提高体内干扰素水平, 增强机体的非特异的防御能力, 降低白介素 (IL-5) 及嗜酸性阳离子蛋白水平[7], 而IL-5[3]是介导荨麻疹发生的因素。本研究中所敷贴穴位神阙归属任脉, 大椎归属督脉, 而任督二脉为机体的“阴脉之海”与“阳脉之海”分别调节机体的阴经气血与阳经气血。肺主气司呼吸, 五行属金, 在体和皮, 肺俞在治疗皮肤病中有重要作用。脾五行属土, 与肺脏为子母关系, 培土生金, 肺气不足, 脾可生之, 脾俞有助肺俞治疗疾病的作用。肾俞为肾脏之气转输处, 肾五行属水, 金水相生, 同时肾又为“五脏阴阳之本”, 与脾胃的“后天之本”相互作用, 固本驱邪。本研究通过选取以上各穴位敷贴, 通过药物引经作用、归经效应以调节机体阴阳气血平衡以及肺、脾、肾各脏器的功能协调发展,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研究中敷贴所用药物有:桂枝、白附子、吴茱萸、五倍子、白芥子 (炒) 、冰片、生姜汁组成。桂枝性味辛、甘、温, 具有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之功效;白附子性辛、甘、热, 补火助阳, 与桂枝共为君药;吴茱萸性辛、苦、热, 助阳为臣药;五倍子性酸、涩、寒, 敛肺降火, 与白芥子共为佐药以利气机, 通经络;冰片性辛、苦、微寒, 开窍醒神;生姜性辛、热, 温中散寒, 通脉, 以上诸药合用, 共奏温通散寒, 行气通脉之功效。而隐疹病因病机较为复杂, 主要包括六淫侵袭, 风邪侵伤, 正气内变, 营卫损伤, 脏腑、营卫失调, 致使气血壅塞, 不得宣泄于外, 病情反复发作, 必郁滞于内而化热生风, 脏腑不调、正气损伤、气血失和等病因是本病发生的关键。而本方中穴位敷贴所用之药以君臣佐使相互为用, 共助行气通脉, 调整阴阳平衡, 以改善和增强机体免疫力, 去除病邪, 与对照组相比, 疗效显著。足三里足阳明胃经之全穴, 具有强壮作用, 苯海拉明是常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 具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 穴位敷贴与苯海拉明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使用, 可达到扶正固本、疏经通络、祛风止痒的目的, 疗效显著, 两组患者治疗6周时疗效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方中组成药物药源广泛, 易采易购, 且使用方法简便, 易于掌握, 突显祖国医学特色, 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燕, 杨文思.荨麻疹的病名及病因病机探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3 (9) :646-648.
[2]孙大鹏.依匹斯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8, 37 (4) :260.
[3]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743-744.
[4]孙国杰.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14-436.
[5]杨勤萍, 陈连军, 徐金华, 等.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93例临床效疗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4, 33 (1) :50.
[6]陈秋帆.天灸疗法的临床应用概况[J].中医外治杂志, 2007, 16 (2) :56-57.
穴位敷贴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篇7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三伏天,中药,穴位贴敷
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以鼻痒、鼻塞、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等为特点[1], 多数患者出现咽痒、眼痒、哮喘等症状。其发病与个体体质、过敏原及天气变化和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笔者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 在三伏天采取冬病夏治, 选配中药制膏敷贴穴位进行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诊断与纳入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1, 26:134, 1997年11月海口会议修订) [2]。
1.2 排除标准
不遵医嘱治疗者;中途退出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严重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疾患, 或皮肤有破损, 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过敏体质、瘢痕体质者。
1.3 一般资料
将2012年在我院诊治的84例确诊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穴位敷贴组 (治疗组) 42例和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42例。两组性别、年龄、职业、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将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黄芩等按我院配方比例将上述药物研成细末混合备用, 入密封瓶中备用。穴位:膏肓、大椎、风门、肺俞、脾俞、气海、足三里、肾俞、关元。操作:三伏天时候穴位敷贴, 用时以姜汁调成糊状, 取一分硬币大小置于专用敷贴中央贴在上述穴位上。贴药时间可视患者情况而定。贴药后皮肤有微微发痒、灼痛感, 切勿即去, 一般敷贴2~6小时;如发痒、灼痛感不甚明显者则可敷贴较长时间, 但最长不超过8小时;如发痒、灼痛感非常明显者则应适当缩短敷贴时间。上中下伏前后3天每伏敷贴1次, 3次为1个疗程。上述穴位每次选取6~8个, 轮流选用, 穴位双侧敷贴。注意事项:敷贴部位若发生水泡, 嘱咐其不要弄破, 以免感染;如果水泡较大, 消毒后用注射器针头从最低处穿刺吸液, 再涂以红霉素软膏, 消炎止痛;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特别严重反应, 需及时请皮肤科会诊处理。禁食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及鱼虾等, 不要住空调房, 敷贴药部位不要接触冷热水刺激。敷贴治疗变应性鼻炎经过我院多年的观察研究认为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组同时采用对照组相同的治疗方法。
1.4.2 对照组
用H1受体拮抗剂口服氯雷他定片, 10mg/次, 1次/日, 口服。局部应用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喷鼻, 日3次, 连用10天停药。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α=0.05。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制定的疗效标准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修订) [2]评定疗效。即: (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 /治疗前总分×100%。≥51%为显效;50%~21%为有效;≤20%为无效。
2.2 疗效比较
中药穴位敷贴组 (治疗组) 显效率73.8%, 总有效率95.2%;对照组显效率47.6%, 总有效率83.3%。经统计学处理, 中药穴位敷贴组 (治疗组) 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显效率更明显。见表1。
注:Hc=8.22, P<0.05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在西医治疗方面主要是口服H1受体拮抗剂, 局部应用H1受体拮抗剂、色酮, 口服减充血剂、鼻内减充血剂、白三烯拮抗剂, 全身及局部用糖皮质激素[3]。变应性鼻炎归属于中医的“鼻鼽”, 早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记载, “鼽者, 鼻出清涕也;嚏者, 鼻中因痒而气嚏作于声也”。中医认为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与肺脾肾阳气亏虚, 体质和环境不同等关系密切, 故不易接受风寒和花粉等受侵, 或刺激性食物触发, 则导致鼻痒、喷嚏、清涕长流, 且反复发作。亦或因郁热内蕴、阴阳失调、寒热错杂所致。其病因病机主要为:肺气亏损, 风邪侵袭、脾气不足, 清阳不升、肾阳不足, 外邪侵袭、肺经伏热, 蕴结鼻窍。治疗上分别采用补肺固表, 疏风散邪、健脾益气、散邪化湿、温补肾阳, 固肾纳气、清宣肺气, 通利鼻窍之法。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三伏天即阳中之阳, 正好可以用热药防治寒病的良机, 因为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旺盛季节, 皮肤腠理疏松, 经脉气血运行流畅, 因而运用适当的温补类中药研成细末, 姜汁调敷于相关的穴位上, 通过透皮吸收。药物透皮吸收的机理是皮肤透入和经络传导, 与内治相比较, 外治利用其局部刺激、药物直接渗透、皮肤吸收、经络调节及脏腑输布等作用, 而取得温补肺肾、祛寒通窍的治疗效果, 并且增强机体免疫力, 减少发病次数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作用。大椎属督脉, 为三阳督脉之会, 可提升诸经之阳气, 它是预防感冒鼻炎之要穴, 抗过敏可以降低嗜酸性粒细胞。肺俞、风门有祛风宣肺通窍之功效;膏肓穴补益虚损, 调理肺气, 肾俞、脾俞、足三里补肾健脾, 益气升阳。共奏调和营卫, 调畅气机, 疏通经脉, 提升诸阳;“气海一穴暖全身”, 是补气之要穴、关元培补元气。敷贴药中, 白芥子温肺化痰, 利气散结;细辛散寒化痰, 祛风开窍;麻黄升发阳气, 宣肺平喘;黄芩苦寒佐制以上诸药大辛大热, 并可引以上诸药入肺经和泻肺热。故临床上采用温补类中药在三伏时候贴敷上述穴位, 共奏温经散寒、通鼻开窍、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之功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变应性鼻炎经过我院多年的观察研究认为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勇泉, 孙爱华.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7.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 (1997年修订, 海口)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3) :134-135.
穴位敷贴的八项注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慢性胃炎患者9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5例。观察组中男23例, 女22例, 年龄11~65岁, 平均年龄 (33.8±2.8) 岁, 病程4个月至20年, 平均病程 (9.8±3.1) 年;对照组中男25例, 女20例, 年龄11~65岁, 平均年龄 (34.9±3.0) 岁, 病程5个月至20年, 平均病程 (9.9±3.3)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纳入符合中医胃脘痛诊断标准的患者, 且中医辨证为寒凝气滞型慢性胃炎。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口服西咪替丁片 (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诺捷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23022274, 片剂, 规格:0.2g/片) , 每天2次, 每次1片。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中散穴位敷贴治疗, 采用酒精对患者中脘穴、神阙穴、足三里穴进行局部消毒, 将温中散 (丁香、干姜、元胡、肉桂、白蔻仁、苍术、白胡椒、白芍、莪术各3g研成细末, 加入米醋调匀) 敷贴于穴位上, 采用纱布块覆盖, 并用胶布进行固定, 每天换药1次, 持续治疗10天。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经过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已恢复至正常;有效:经过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改善, 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病变有明显好转;无效:经过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甚至恶化。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1.11%,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5%,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n (%)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在治疗期间, 观察组患者有3例发生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6.67%, 其中皮肤疼痛1例, 皮肤瘙痒2例;对照组患者有8例发生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17.78%, 其中腹泻3例, 腹胀2例, 头痛2例, 头晕1例。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发病率最高的胃病类型, 其病因多而复杂, 给治疗带来了较大困难[2]。该病导致的反复腹痛、泛酸等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因此急需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该病的治疗仍以西医为主, 但尚无特效药物, 一般给予胃酸抑制剂, 如西咪替丁等。虽可缓解临床症状, 但未能治本, 因此治疗效果仍然不甚满意[3]。
现代研究发现, 很多中医治疗方法符合自然科学,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4]。本研究采用温中散穴位敷贴对慢性胃炎进行治疗, 其中干姜对腹痛、呕吐有明显疗效;元胡具有明显的胃酸抑制作用;肉桂可健脾养胃;白蔻仁可缓解胸脘胀闷及反胃症状;苍术可健脾利水, 调节胃肠功能;白芍可杀菌消炎;莪术可行气止痛。诸药合用, 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调节胃肠道内环境,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5]。中脘穴、神阙穴、足三里均是中医理论中主治消化系统疾病的穴位, 药力透过穴位直达患处, 药效更加直接。
综上所述, 采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 且不良反应较少,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敷贴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胃炎患者9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对症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中散穴位敷贴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11%,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5%,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 对照组为17.78%,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穴位敷贴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 且不良反应较少,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穴位敷贴,慢性胃炎,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盼盼, 王彦刚, 魏娜, 等.化浊解毒方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慢性胃炎失眠症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2, 27 (4) :39-40.
[2]李林, 陈一周, 田秀峰, 等.胃炎合剂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3, 20 (1) :69-70.
[3]赵平.脾胃培元散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观察与护理[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 24 (8) :786-787.
[4]尤敏.脾胃培元散贴敷加红外线照射对慢性胃炎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 24 (7) :638-639.
穴位敷贴的八项注意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3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均为我院呼吸科门诊及急诊内科患者, 其中男45例, 女58例;年龄18~29岁27例, 30~59岁60例, ≥60岁16例;病程16~20年。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和分期标准及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且年龄18~65岁。排除标准:处于哮喘发作期者;有可造成气喘或呼吸困难的其他疾患;年龄<18岁或>65岁者;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疾病、精神病;对本方组成药物过敏者;符合纳入标准但治疗依从性不佳者。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200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3]的诊断标准和分期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及《中医证候辨治规范》制定肾阳虚证诊断标准。主症: (1) 畏寒肢冷; (2) 腰酸肢软。次症: (1) 面色苍白; (2) 舌质淡苔白滑; (3) 脉沉迟无力。具备全部二项主症, 兼具二项以上 (含二项) 次症者属肾阳虚证。
1.3 药物制备
“敷贴方”主要成分和比例为:熟附块2g、巴戟天2g、补骨脂2g、麻黄1g、丁香0.6g、肉桂0.6g等, 各研为细末, 过120目筛, 备用。
1.4 治疗方法
将“敷贴方”用姜汁调制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cm的锥状药饼, 然后用7cm×10cm麝香止痛膏 (或敷料) 固定于相应穴位, 取穴:天突、大椎、肺俞 (双侧) 。一般4~6h至局部皮肤发红甚则发泡, 如有皮肤溃破者局部涂以龙胆紫。在治疗期间, 除急性发作时予相应处理外, 不用其他药物治疗。疗程:夏季7~9月间, 每周2次, 共8周。
1.5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1988年制定的支气管哮喘疗效判断标准[4]。 (1) 临床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2) 显效:治疗后总积分值下降2/3以上; (3) 有效:治疗后总积分值下降1/3~2/3; (4) 无效:治疗后总积分值下降不足1/3。总有效率= (临床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6 结果
103例患者治疗后显效80例, 有效15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92.23%。患者咳嗽、咯痰、气喘症状明显改善。
2 讨 论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学“哮证”范畴, 历代医家强调“寒”[阳虚内寒和 (或) 风寒、寒饮等邪气]在哮喘发病中的重要性。东汉张仲景的诸多治哮方剂均体现出“温药和之”这一治则。明代张景岳指出:“喘有宿根, 遇寒即发, 或遇劳即发, 亦名哮喘”。《症因脉治·哮病》说:“哮病之因, 痰饮留伏, ……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 则哮喘之症作矣”。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独特的传统疗法, 是选用一些温热性药物在特定时间 (三伏天) 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敷贴, 从而达到预防、治疗“冬病”的目的。而“三伏”为人体皮肤温湿度最大、毛孔最为开放之季, 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中药穴位敷贴不单纯是刺激穴位作用和药物作用算术式的相加, 而是在刺激穴位对机体进行整体性、良性调整的前提下, 克服药物某些不良反应, 使药物的作用呈几何式的放大[5]。该法具有时间性强、方法简便的特点, 是哮喘缓解期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正如清代徐灵胎指出的“用膏贴之, 闭塞其气, 使药性从毛孔而至肤理, 通经贯络, 或提而出之, 或攻而散之, 较之服药尤有力, 此至妙之法也。”
本法所取穴位均为中药敷贴治疗哮喘的常用腧穴。肺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俞穴, 是肺卫经气输注所在, 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最基本穴位, 针刺、艾灸肺俞可改善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大椎穴为督脉的强身要穴, 为诸阳之会。《类经图翼》载:“大椎, 主治五劳七伤, 乏力, 风劳食气, 咳症久不愈。”天突穴为任脉要穴, 内应肺系, 外通气窍, 为气息出入的要塞。天突、大椎、肺俞穴相配, 外用附片、巴戟、肉桂、麻黄等温补辛散中药组成的“敷贴方”三伏天进行穴位敷贴, 共奏宣肺平喘、降气祛痰、温阳补肾、温经散寒之功。
参考文献
[1]朱元珏, 陈文彬.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54.
[2]封继宏, 刘恩顺, 张弦, 等.2419例支气管哮喘证候调查的文献统计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12 (8) :66-68.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支气管哮喘病学组.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 (2008年修订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8, 31 (3) :177-185.
[4]吴银根, 张惠勇, 王宏长, 等.温阳抗寒合剂治疗支气管哮喘98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 1996, 11 (2) :33-34.
【穴位敷贴的八项注意】推荐阅读:
中药湿敷贴治疗10-11
4例留置针敷贴过敏不良反应处理及预防措施06-16
食欲强哪个穴位可控制自己的食欲07-19
针刺穴位07-16
穴位封闭05-08
穴位外敷05-09
中医穴位07-09
穴位推拿11-14
穴位注射治疗05-09
穴位手法注射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