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湿敷贴治疗

2024-10-11

中药湿敷贴治疗(共5篇)

中药湿敷贴治疗 篇1

血竭定痛湿敷贴是由血竭、当归、丹参、赤芍等中药组成的中药制剂, 具有祛风散寒、温经止痛等功效, 临床用于关节疼痛、肿胀, 软组织损伤, 颈腰椎痛等痹证。本文采用血竭定痛湿敷贴治疗痹证60例, 疗效显著, 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入选100例痹证患者, 均来自我院骨伤科门诊, 病程1月~10余年。分为治疗组60例, 男性29例, 女性31例;年龄37~75岁;关节痛31例, 软组织损伤14例, 颈腰椎痛15例;寒湿证[1]44例, 湿热证[1]16例;疼痛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国家体检标准》轻度9例, 中度36例, 重度15例;肿胀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国家体检标准》) 无8例, 轻度12例, 中度29例, 重度11例。对照组40例, 男性18例, 女性22例;年龄41~72岁;关节痛23例, 软组织损伤6例, 颈腰椎痛11例;寒湿证27例, 湿热证13例;疼痛轻度16例, 中度21例, 重度3例;肿胀无5例, 轻度8例, 中度21例, 重度6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种、病情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2治疗方法

治疗组:外用血竭定痛湿敷贴 (院内制制) , 贴于患痛处, 每天1贴, 2天换1次;对照组:外用活血止痛膏 (安徽安科余良卿药业) 方法同上。两组均以15天为1个疗程, 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并在第15天作疗效判断。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 进行χ2检验。

3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中骨痹的疗效标准制定。痊愈:症状消失, 关节等部位活动正常, 行走自如, 半年以上不复发者;有效:症状明显好转, 过度劳累、气候变化时有轻度症状, 或经常反复发作;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变。

3.2 两组总疗效比较

见表1。

3.3 两组分型疗效比较

见表2。

与湿热证比较*P<0.05

3.4 疼痛、肿胀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3。

4体会

祖国医学认为痹证是人体营卫失调,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受外伤, 正邪相持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则脏腑的气血痹阻, 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乃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我院研制的血竭定痛湿敷贴具有祛风散寒、温经止痛等功效, 主治关节疼痛、肿胀、软组织损伤、颈腰椎痛等痹证, 疗效确切。方中以血竭、丹参、乳香祛瘀定痛;配当归、川芎、红花、苏木、赤芍、延胡索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诸药协力, 使风寒湿外邪得祛, 气血得充, 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本文结果表明, 治疗组总有效率、疼痛与肿胀改善情况, 略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治疗组中寒湿证疗效优于湿热证, 说明血竭定痛湿敷贴对痹证属于寒湿阻络证患者疗效更佳。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仅见治疗组有2例关节炎患者、3例颈腰椎疼痛患者用后有局部灼热, 但不影响继续用药, 可见其安全性也是可靠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9.

中药湿敷贴治疗 篇2

关键词:急性腰扭伤 推拿手法 中药湿热敷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78-01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病,多因运动或劳动时腰部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过度牵拉或椎间小关节紊乱而引起,以发病急,腰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为其特点,但不同部位不同组织的损伤其临床表现又不尽相同。本病多发于青壮年及重体力劳动者。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笔者采用推拿手法配合中药湿热敷治疗急性腰扭伤患者12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20例,男78例,女42例。年龄16~57岁,平均32岁。病程1小时~3天,平均1.5天。其中腰肌损伤42例、棘上韧带损伤22例、腰椎后关节紊乱36例、髂腰韧带损伤20例。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有关 “急性腰扭伤”诊断标准。即:①有腰部扭伤史。②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③腰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物,或有棘突偏歪,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无神经根刺激体征。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病程在l周之内;③年龄15~60岁。

1.4 排除标准。合并有下列病症者:①损伤部位皮下血肿、皮肤破损、皮肤病。②腰椎骨折、结核、肿瘤、骨质疏松症、腰椎滑脱等。③伴有严重内脏器质性病变患者。④精神病患者、孕妇等。

2 治疗方法

2.1 推拿手法。①点穴解痉法:此法适用于发病初起,腰痛剧烈者,患者俯卧位,肢体放松,医者用拇指指腹点按委中穴、承山穴、后溪穴、悬钟穴或腰痛点,选上述1~2个最敏感的穴位进行重按约半分钟,点按时可嘱患者轻摆腰部。②掌揉法:医者用一手掌或双手掌重叠揉按两侧腰部和腰骶部,先健侧后患侧,揉按同时可轻摇摆患者腰部,手法宜轻柔,时间约5分钟。③理筋解痉法:医者先用一手拇指指腹置于受损部位的腰肌或韧带上,此时的腰肌或韧带多呈痉挛状态,常可触及条索状物或感觉腰肌硬紧,压胀痛明显,然后用另一手掌根或拇指指腹按压在拇指背上配合用力,先左右弹拨分筋3~5下,紧接着顺筋推按2~3下,如此反复3~5次。④改良腰椎斜板法:此法适用于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侧卧位,患腿在上,髋膝关节屈曲,健侧自然伸直,医者立于患者前侧,一手前臂置于患者肩部,另一手前臂置于臀部,中指轻压在偏歪棘突旁,此时先边轻轻前后摆动身体,边旋转腰部,旋转到一定角度时,两手相对用力扳动腰部,往往可以听到清脆的弹响声。⑤掌根推按法:患者俯臥位,医者立于患者左侧,医者左手掌按在患者背部,用右手掌根沿腰椎棘突旁由腰背部往下推按至腰骶部3~5次,然后用同法推按另一侧腰部。以上手法每日1次,一周为1个疗程。

2.2 中药湿热敷。用本院协定外洗方,药用伸筋草30g、透骨草30g、寛筋藤30g、鸡血藤30g、当归20g、防风20g、牛膝20g、路路通30g、红花10g、川芎10g、制川乌10g、制草乌10g。以上中药布包置水中浸泡数小时后,加热煮沸用文火煎约半小时即可,用毛巾浸药液(稍拧干,叠成方形),趁热敷置患者腰部,待患者自觉热度不够时,叠加毛巾。每天1~2次,每次20~30分钟。一周为1个疗程。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腰部疼痛完全消失,活动无受限;显效:腰部疼痛基本消失,活动无明显受限;好转:腰痛及腰部活动部分改善;无效:腰痛及腰部活动无改善甚至加重。

3.2 疗效评定结果。本组120例,经采用上述方法治疗1周后按上述标准评定疗效,结果痊愈69例,占57.5%;显效43例,占35.8%;有效7例,占5.8%;无效l例,占0.8%;总有效率99.17%。

4 体会

急性腰扭伤多发生在腰部两侧骶棘肌、椎间小关节、髂腰韧带及棘上韧带等部位,在临床上其矛盾主要是疼痛和肌痉挛。现代研究表明,推拿手法可直接加速局部气血运行,使经络通畅,通过在局部施以多种不同手法,可以舒展肌肉筋络,从而解除肌肉痉挛。发病初起,腰肌保护性紧张,痛点(即损伤部位)往往没有表现出来,此时在腰部做手法容易导致腰痛加重,而在腰部以外找相关穴位点按,可以有效缓解腰痛。掌揉法和理筋解痉法可有效缓解肌痉挛,此法动作宜缓慢,用力由轻而重,以至深透,忌用蛮劲。改良腰椎斜板法与常规斜板法不同的是用中指定位,当腰部旋转到一定角度指下有感觉时,瞬间用力扳动腰部,起到定点复位作用。掌根推按法目的是充分舒缓腰肌,起到理筋整复作用。在整个手法过程中医者要专心、用意。中药热敷具有疏通腠理,舒经活络,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既可促进局部组织新陈代谢而消炎止痛,又可缓解腰肌紧张,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推拿疗效。本法充分体现中医药“简、便、廉、验”优点,见效快,患者乐意接受。

参考文献

中药湿敷贴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6例均为门诊患儿,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16例;年龄10天~3岁, 其中10天~3月岁11例, 3月~1岁17例, 1岁~3岁8例;病程4天~3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患儿夜间睡眠不安, 哭闹不休, 稍大年龄儿于熟睡中突然惊醒, 瞪目坐起, 躁动不安, 面部表情恐怖, 有时叫喊。发作时神志迷糊, 家长呼之不醒, 清醒后对夜惊发作情况完全不知。白天精神进食好, 无明显异常。发作次数不定, 一般连续发作数日或数十日, 或隔数日发作1次。排除疾病, 佝偻病, 癫痫等因素。

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夜啼的诊断标准 (1) 入夜良好 (多在子时左右) , 啼哭不止, 轻重表现不一, 但白天安静; (2) 多无发热、呕吐、泄泻、口疮、疖肿、外伤表现。

1.2 方法

采用自拟安神散外敷涌泉穴。安神散组成:茯神, 远志比例为1:1比例研极细粉混合备用。用法:每天临睡前取药粉20g左右用醋适量调和, 捏成小饼状, 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处, 再贴以无纺胶布固定, 于次晨起取下。每天1次, 3天为1疗程, 可连用2疗程。

2 结果

经治疗36例中, 22痊愈 (夜啼症状消失, 睡眠如常, 2周内未再发作) , 10例好转 (症状减轻, 夜啼惊恐症状基本好转, 偶有惊惕, 1周发着小于3次, 发作间隔时间延长) :4例无效 (治疗后症状、间隔时间无变化, 或加重或每周发作大于3次) 。总有效率88.9%

病案举例:张某, 女, 1岁2个月, 2009年11月25日就诊, 夜啼1月余。平素胆小, 生后半月常规补充鱼肝油家长断续补钙。近1月睡觉时经常哭喊, 躁动不安, 几乎每夜必发, 家长几乎每夜抱着睡觉。查微量元素血钙和碱性磷酸酶均正常。脑电图正常。白天玩耍如常。予以安神散敷贴双侧涌泉穴后当天晚上哭闹时间明显缩短, 第二天能安静入睡少许翻身, 第三天和病前一样。家长不放心要求再贴一疗程巩固治疗, 随访至今未再发作。

3 体会

夜啼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 因影响正常睡眠, 使脑下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减少, 食欲减退, 从而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故应积极防治。西医多给镇静剂以助眠, 但效果不佳且有副作用, 而中医治疗无西医治疗之弊端且疗效快。乳幼儿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抠的控制力薄弱, 熟睡时易惊跳。小儿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细胞浆、细胞膜分化差, 神经髓鞘形成未完全, 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之间正常关系尚未建立, 神经兴奋易于泛化, 由于夜间阳气闭藏于内, 邪气较励, 惊厥往往常在夜间发生。祖国医学认为, 本病病位在心肝, 阴血不足是导致心肝火旺, 神魂不舍的根本原因。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其"有余"是相对的, 而"不足"则是绝对的。心藏神, 主神志, 脏和则神安。因小儿神志怯弱, 魂魄易惊, 智慧未充, 受外邪机内伤后易致恐惧不安, 常致夜惊惕、精神拂郁、纳食不香等表现。治宜养心安神益智开窍为法。涌泉为足少阴经穴, 能清热开窍, 回阳救逆, 交济心肾。用醋调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 既能清心泻热, 更有釜底抽薪, 引热下行、引火归元之意[2]。

我院选用的安神散组方简便, 无毒无异味, 方中均为本草之上品, 其中远志功效宁心安神, 祛痰开窍。茯神功效健脾安神。二者合用醋调用取其酸甘收敛, 神不外散作用。临床疗效确切, 值得推广。因为部分癫痫患儿也表现为夜啼, 故要做好鉴别诊断, 特别是脑电图等检查以防漏诊。

参考文献

[1]姜育仁, 张奇文, 主编.实用中医儿科学[M].第2版.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5:221.

中药湿敷贴治疗 篇4

关键词:小儿支气管肺炎,中药,穴位

肺炎是小儿的一种主要常见病, 多见于婴幼儿, 也是婴儿时期死亡的主要原因[1]。如及时选择合适抗生素治疗及对症处理, 大多能顺利痊愈出院, 但也有部分患儿病情迁延, 肺部啰音难以消散, 从而导致病程延长, 增加了家庭负担[2,3]。2010年7月—2010 年12月我科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0年1月—2010年12月儿科住院支气管肺炎患儿62例, 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小儿肺炎”诊断标准;男 42 例, 女20 例; 年龄1个月至7岁;病程在1周以内, 无发热, 有咳嗽、气喘症状, 肺部可闻及喘鸣音和湿啰音, 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排除支气管哮喘。随机将62例患儿分为两组, 对照组 31 例,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组31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即应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口服对症药物、超声雾化吸入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中药穴位敷贴药物组成:白芥子、细辛、甘遂。将以上药物按2∶1∶1研成细末, 加温水适量, 调制成软膏状, 放在3M敷贴上制成7 cm×6 cm大小的药饼, 药饼质地干湿适中。敷贴时间及方法:将做好的药饼贴于第7颈椎棘突背部正中, 用热水袋 (内装38 ℃~40 ℃水) 压在药上。敷贴时间依据年龄不同及耐受程度而定:小于6个月8 min, 6个月~1岁10 min, 1岁~5岁12 min, >5岁15 min, 肤嫩、过敏适当减少时间, 一般每天1次, 重者每天2次, 刚敷完皮肤微红, 属于正常现象, 第2天可恢复正常, 体温>38 ℃停止使用。

1.2.2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3 d咳嗽明显减少, 气喘消失或明显缓解, 肺部喘鸣音及湿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有效:治疗3 d咳嗽减少, 气喘减轻, 肺部喘鸣音及湿啰音减少;无效:治疗3 d症状无改善或恶化。总有效=显效+有效。由专人负责, 对两组患儿每天评估1次, 观察记录症状和体征消失情况。

2 结果

3 讨论

婴幼儿时期容易发生肺炎是因为呼吸系统生理解剖上的特点造成的, 如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 黏液分泌少, 纤毛运动较差, 肺弹力组织发育差, 血管丰富, 易于充血, 间质发育旺盛, 肺泡数少, 肺含气量少, 易被黏液所阻塞[1]。故及时抗感染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解除呼吸道痉挛, 保持呼吸道通畅, 改善通气功能非常重要[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在止咳、平喘、促进肺部啰音吸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治疗组中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 具有温肺豁痰利气, 散结通络之功效, 用于寒痰喘咳, 胸胀痛, 痰滞经络[4]。有研究发现, 白芥子镇咳、平喘、祛痰的作用很强[5]。白芥子所含药用成分白芥子甙[6], 通过局部刺激, 改善肺组织的微循环, 使渗出物吸收加快, 稀释痰液, 有利于渗出物的排出, 从而缩短肺炎痊愈的过程。α-细辛脑是从中药石菖挥发油中提取的有效成分, 除可加强排痰外, 还具有抗感染、镇咳、解痉、镇静的作用[7], 并通过对抗组胺、抑制组织过敏原与特异性结合、抗乙酰胆碱、5-羟色胺的作用[8], 达到缓解呼吸道平滑肌痉挛, 扩张支气管平滑肌, 从而减轻黏膜充血和水肿。 《本草纲目》谓甘遂“泻隧道之水湿”, 又通调水道, 宜通肺气。诸药合用, 温肺化痰, 培元扶正, 活血通络, 调和气血, 共奏益气固本之功。另一方面, 根据经络学说, 药物贴于一些特定的穴位, 通过药物刺激这些穴位, 能激发大脑皮质对自主神经的调节, 改善各组织的功能活动。第7颈椎棘突下背正中有大椎、肺俞等穴位, 将中药敷贴该处, 可通过穴位、经络的传导, 比较迅速地作用于肺组织发挥其药效。敷背前评估患儿的皮肤情况, 敷背时要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防止烫伤。

本治疗组使用贴敷疗法辅助治疗支气管肺炎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且具有简便易行、无毒副反应、患儿依从性好等优点。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74-1180.

[2]秦伟玲, 阮毅燕, 陈力, 等.中药敷剂敷背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2010, 23 (10) :164.

[3]王淑清, 王虹, 刘影.TTS辅助药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和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10B) :2679-2680.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127.

[5]张子梅, 刘凡亮, 梁文波, 等.白芥子提取物镇咳、祛痰、平喘作用研究[J].中草药, 2003, 34 (7) :635-637.

[6]欧敏锐, 吴国欣, 林跃鑫.中药白芥子研究概述[J].海峡药学, 2001, 13 (2) :9.

[7]白兰芝, 刘丽平.α-细辛脑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46例[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5, 22 (5) :512-514.

中药湿敷贴治疗 篇5

目前, 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主要以消化酶类、维生素类、微量元素的补充来满足机体对能量物质的需求, 但它们只能改善症状。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将中药经过加工后外敷于神阙、中脘等穴位, 通过药物的持续刺激而达到改善胃肠机械运动[4], 增强胃肠道动力, 加速胃排空和增进食欲等作用[5]。同时也可提高微量元素含量, 促进消化腺的分泌, 改善脾胃功能, 增强免疫功能, 促进疾病恢复[6]等。加之小儿厌食症的儿童必然厌药[7], 这可能导致儿童服药困难, 而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可以避免儿童服药困难, 且安全性高, 易于接受, 特别是对进食少, 好动儿童尤为适用。临床研究也报道和肯定了其疗效[8,9,10,11]。

为了客观评价中药敷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 本研究收集所有关于中药敷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随机对照试验,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 客观评价中药敷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 以期为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1.1 研究设计

随机对照试验, 无论是否采用盲法。

1.1.2 研究对象

1) 纳入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属脾胃气痰夹织证的儿童, 性别、种族及国籍等均不限;

2) 有喂养不当史, 如进食不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

3) 之前短时间内未使用其他改善食欲药物者。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 (EG)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VS对照组 (CG) :内服药物 (包括消食片、锌制剂和加减白术散) 治疗。

1.1.4 测量指标

总有效率, 体重变化, 血红蛋白, 尿D-木糖排泄率, 唾液淀粉酶, 尿淀粉酶, 血清锌等。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3年8月15日。检索词包括:infantile anorexia, anorexia, infantileanorexia, application, applicationtherapy, 小儿厌食症, 敷贴, 敷贴疗法, 贴敷, 贴敷疗法, 外敷法, 中药穴位敷贴法等。随机对照试验检索策略遵循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0.2, 其他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 并根据具体数据库调整, 所有检索策略通过多次预检索后确定。另外, 补充检索了中国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库, 并用Google Scholar, Medical martix等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文献, 追查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 与本领域的专家、通讯作者等联系, 以获取以上检索未发现的相关信息。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2位研究者交叉核对纳入研究的结果, 对有分歧而难以确定其是否纳入的研究通过讨论或第3位研究者决定是否纳入。缺乏的资料通过电话或信件与作者联系予以补充。提取数据主要内容包括:

1) 一般资料:题目、作者姓名、发表日期和文献来源;

2) 研究特征: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各组病人的基线可比性及干预措施;

3) 结局指标。如遇分歧通过讨论或根据第3位研究人员的意见协商解决。如试验报告不详或资料缺乏, 通过信件与作者进行联系获取。

1.4 质量评价

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推荐的质量评价方法。由2名评价者分别独立进行质量评价。评价内容包括: (1) 随机分配方法; (2) 分配方案隐藏; (3) 对研究对象、治疗方案实施者和研究结果测量者采用盲法; (4)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5) 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 (6) 其他偏倚来源。评价中如遇分歧通过讨论或请第3位研究者协助解决。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0统计软件[12]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 (OR) 为疗效分析统计量,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 (MD) , 相同指标计量单位不同时采用标准化均数差 (SMD) , 各效应量均以95%CI表示。各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 若P>0.1和I2<50%,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若存在统计学异质性 (P<0.1, I2>50%) 时, 分析异质性来源, 确定是否能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如果研究间存在明显的临床异质性, 只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必要时, 采用敏感性分析检验结果的稳定性。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概述

按照检索策略和资料收集方法, 共查到相关文献58篇, 通过阅读标题、摘要进行初筛后, 排除重复或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44篇, 可能符合标准的文献有14篇, 再经过阅读全文按纳入标准, 数据完整性及方法学的质量进行筛选, 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13,14,15,16,17,18,19,20]。共767例患者。

2.2 纳入研究一般情况

纳入各研究的病例数均大于60, 且均报道纳入对象的病程。年龄均在1岁以上, 以3~6岁居多。3个研究[15,19,20]采用了《中医病症症诊断疗效标准》[21], 3个研究[13,14,16]采用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22], 1个研究[17]以卫生部中医司1986年制定的“小儿厌食症疗效标准”, 1个研究[19]分诊断标准由”小儿厌食诊断标准“和资料综合制定。在干预措施方面, 6个研究[13,14,16,17,18,19]采用了神阙穴等穴位的贴敷, 2个研究[15,20]采用脐部敷贴。3个研究[13,14,19]将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与消食片进行比较。3个研究[15,16,20]将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与加减白术散进行比较。2个研究[17,18]将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与锌制剂进行比较。在治疗作用方面, 8个研究[13,14,15,16,17,18,19,20]均报道了治疗的总有效率。3个研究[14,16,18]报道了血清锌的变化。3个研究[13,14,18]报道了血红蛋白变化和尿淀粉酶的变化。2个研究[14,16]报道了唾液淀粉酶的变化。2个研究[15,18]报道了体重变化。2个研究[13,14]报道了尿D-木糖排泄率的变化。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纳入所有研究均提及随机分组, 1个研究[16]采用简单随机法进行分组。其余未描述具体随机方法, 经电话联系作者核实随机方法, 只有1个研究[14]按患儿入院顺序分配;1个研究[16]对患儿实施盲法, 其他文献未描述;纳入研究均未描述是否采用分配隐藏;所有的研究均无不完全的数据报告和选择报告;是否存在其他偏倚均不清楚;纳入研究基线均可比。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初步分析结果

1) 总有效率。8个研究[13,14,15,16,17,18,19,20]报道了总有效率, 共有767位病人, 其中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组398位患者, 内服药物治疗组368位患者, 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 (P=0.002, I2=69%) ,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 OR=4.19 (95%CI:1.69-10.42) 两组在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如图1所示。

2) 其他指标。与内服药组相比,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对血红蛋白含量, 尿D-木糖排泄率及尿淀粉酶的含量影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血清锌、体重变化和唾液淀粉酶的影响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学意义, 见表1。

2.4.2 亚组分析

1) 中药穴位敷贴VS消食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13,14,19]比较, OR=7.69, 95%CI:3.23-18.31, 提示与消食片相比,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可提高总有效率 (P<0.00001) 。两组血红蛋白含量[13,14]比较, SMD=2.80, 95%CI:0.85-4.76, 提示与消食片相比,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可增加血红蛋白含量 (P=0.005) ;两组尿D-木糖排泄率[13,14]比较, MD=3.36, 95%CI:2.74-3.99, 提示与消食片相比,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可增加尿D-木糖排泄率 (P<0.00001) 。但尿淀粉酶[13,14]、血清锌[14]和唾液淀粉酶[14]的含量进行两组比较, P值均大于0.05, 提示与消食片相比,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尿淀粉酶、血清锌和唾液淀粉酶的影响不明显。具体数据分别为[SMD=1.86, 95%CI:-0.65-4.36, P=0.15], [MD=0.06, 95%CI:-0.21-0.33, P=0.66]和[MD=-0.01, 95%CI:-0.27-0.07, P=0.26]。

2) 中药穴位敷贴VS锌制剂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17.18]比较, OR=14.22, 95%CI:5.66-35.71, 提示与锌制剂相比,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可提高总有效率 (P<0.00001) 。其中对[18]的报道结果分析显示两组血清锌和尿淀粉酶含量比较, P值均小于0.05, 提示与锌制剂相比,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可影响血红蛋白、血清锌和尿淀粉酶的含量, 具体数据分别为[MD=1.30, 95%CI:0.97-1.63, P<0.00001], [MD=1.07, 95%CI:0.63-1.51, P<0.00001]和[MD=3.14, 95%CI:2.37-3.90, P<0.00001]。但在体重变化两组比较:MD=1.10, 95%CI:-0.90-3.10, 提示影响不明显 (P=0.28) 。

3) 中药穴位敷贴VS加减白术散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15,16,20]比较, OR=1.02, 95%CI:0.48-2.20, 提示与加减白术散相比,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并不能提高总有效率 (P=0.95) 。同时[16]的报道结果分析显示两组体重变化、血清锌和唾液淀粉酶含量比较, P值均大于0.05, 提示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体重变化、血清锌和唾液淀粉酶的影响不明显, 其结果分别为[MD=0.05, 95%CI:-1.78-1.88, P=0.57], [MD=1.00, 95%CI:-4.33-6.33, P=0.71]和[MD=-0.36, 95%CI:-1.60-0.89, P=0.57]。

3 讨论

本Meta分析通过阅读题名及摘要, 排除非随机、回顾性对照研究, 进一步阅读全文, 剔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 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扩大检索, 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各纳入研究间病例纳入排除标准相似, 同时各研究都对治疗前年龄、性别、治疗情况等因素进行了基线一致性分析, 具有可比性。共纳入8篇随机对照试验 (767名患者) , 系统地评价了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 但由于受不规范报道方式以及中药使用成分差异等因素影响使得纳入研究的异质性偏大。当前研究结果显示, 与内服药相比,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可提高总有效率, 增加患儿血红蛋白、尿D-木糖排泄率和尿淀粉酶的含量, 但对唾液淀粉酶和血清锌的影响不明显;同时也不能增加患儿的体重。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与消食片和锌制剂相比,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均可以提高总有效率。但与白术散相比,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并不提高总有效率。

本Meta分析纳入所有研究均提及随机分组, 除2个研究[14,16]外其余未描述具体随机方法, 且纳入研究均未描述是否采用分配隐藏, 提示存在选择偏倚的可能性较大;1个研究[16]对患儿实施盲法, 其他文献未描述, 提示有可能存在实施偏倚和测量偏倚;所有的研究均无不完全的数据报告和选择报告;是否存在其他偏倚均不清楚;提示本Meta分析的证据强度不高。为了减少本研究的偏倚, 对主要指标进行了亚组分析。

从影响结果的论证强度分析可知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 (1) 大多数研究均未提及样本量估算的依据, 很多研究样本量都较小, 这将导致检验效能低; (2) 所纳入的研究在药物的使用及治疗疗程上不一致, 这对最终的测量指标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 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中除一个研究[16]外无一项描述是否实施了隐蔽分组。据调查, 不实施或不充分实施隐蔽分组会夸大疗效; (4) 由于在评价有效率时采用主观性指标, 故盲法的使用在研究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中很重要, 人为因素影响结果的可能性较大。未充分实施盲法会直接导致实施偏倚和测量偏倚的发生; (5) 纳入研究对部分结果采用不同的统计量, 致使有些试验不能合并, 无法得出统一结论。但总体而言, 由于纳入研究的观察指标大多采用客观指标, 故本系统评价对结果有一定的论证强度, 但在上述几点尚需改进。

上一篇:汉字传承下一篇:社会林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