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林业研究

2024-10-11

社会林业研究(共9篇)

社会林业研究 篇1

0 引言

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 高等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传统的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探索, 也是今后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重要方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是高校与企业共同根据市场需求来订制人才培养计划, 学生毕业后直接前往企业就业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订单式”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实现高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社会力量有机结合, 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 最终实现人才的高效培养。

1 社会实践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1.1 传统社会实践人才培养特点

当前, 高校传统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型模式, 另一种是根据社会服务需要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服务型模式。“专业型”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中参与实践活动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自主性。在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中, 往往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专业特色选择对口的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同时, “专业型”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中活动的开展具有分散性, 学生不是集中在某个单位进行集中营式的实践活动, 而是分散在与各自专业对口的单位开展实践活动[2]。

“服务型”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中大部分的实践活动是由高校组织安排, 活动的形式相对单一, 实践地点和时间也相对集中。“服务型”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中, 参与实践活动的对象具有协作性, 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被动性。实践学生被动参与社会实践, 主观能动性较差, 但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彼此相互合作共同完成,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大学生在校虽然对专业知识等形成了一定的概念, 但到企业后才发现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另外, 不少高校的教师相对缺少实际工作经验, 从毕业到任教, 基本生活工作在大学校园中, 导致其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脱离, 并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1.2 传统社会实践人才培养瓶颈

就传统社会实践中人才培养, 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活动开展过于盲目、培养活动规模过于庞大、针对性不强且实效性差。传统的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设计, 无论是哪种模式下的实践活动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无法实现将大学生就业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能提供助力, 特别是缺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这也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的重要原因[3]。传统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政府牵头、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特点, 往往开展的活动由于规模过大, 而缺乏有效管理, 取得的成果不尽如人意, 同时也打压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传统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很大程度上由于自身不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专业契合度不高, 造成人才浪费严重, 最终导致大学生动手能力差, 很难有自主设计并且将其理念转化为产品的能力。

2“订单式”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2.1 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

作为创新型的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需求导向性、开放性、以及资源共享性。根据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规模和质量要求等条件, 有计划有针对地与企业共同打造适合当下大学生发展的培养方案, 并有效推广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传统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中, 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到实行, 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下运行, 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则将社会市场的最新需求加入到培养方案中, 激发人才培养模式的活性, 这不仅能够加强对学生管理的开放性, 同时强化了学校与外界的联系, 拓宽了学生认知的视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社会资源引入实践育人环节, 使得高校与企业充分整合教育资源, 帮助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 享受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 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上的显著提高。

2.2 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目标

社会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有机整合了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 联合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同时将合适的毕业生推荐给企业, 既能够有效解决企业用工荒, 又能适当减缓毕业学生的就业压力, 将高校育人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效接轨, 实现人才“错位”向人才“对位”的转变。实践表明, 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且设立对接机制, 能有效减少大学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时间, 解决结构性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既深化了实践育人体制的改革, 培养实践型人才, 实现学校传统育人体系向现代化育人体系的合理转变, 同时, 企业还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实践育人过程, 及时更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积极寻求实践型人才来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 提高企业的用人效率, 促进企业发展, 实现双方共赢[4]。

3“订单式”社会实践人才培养实施难点及对策

3.1 实施“订单式”社会实践人才培养的难点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利于高校在实践育人方面进行革新, 有利于提高企业用人效率, 有利于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在实施阶段, 必然会遭遇到一些困境, 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难点有:高校普遍主张扩大发展规模, 力求发展速度, 进行跨越式发展, 同时盲目追风进行软件环境的革新, 普遍转型成综合型、研究型高校。因此, 在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发展目标上, 也显现出趋同的现象。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下,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特色性和针对性, 是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如果无法认识到自身不合理的功能定位, 不改善自身不恰当的发展目标, 在实践育人方面不根据自身的教学实力, 只求一个纸质性标准, 那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必然也是盲目追风, 没有实效性的[5]。

目前, 高校在教育方面的资源是有限的, 解决需求无限与资源有限之间的有效协调是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重要问题。然而, 大多数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所需要的资源并没有具体指标, 高校往往将大量的资金支持投入到扩大招生规模及外延扩张上, 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有效缓解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改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不够重视。虽然, 目前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革新, 但是现有的资金配置方式无法进行配套的革新, 没有一定的激励措施和资金投入,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就一定会遭遇阻碍。同时, 部分高校的教育模式仍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 把大量的精力、资金投入到大学生的理论教学当中, 在实践设备上的投入相对少了许多。高校缺乏实践设备、实践基地、合作企业, 而陷入了“贫困教学”、“单独奋战”的教学困境当中, 最终造成了培养质量低下。此外, 高校大都具有理论知识过硬的教师, 而普遍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然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具有扎实实践经验的教师, 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实用的专业技能, 帮助他们迅速适应企业环境、满足企业要求。高校部分教师缺乏对整个行业态势足够客观的了解, 也没有相应的考核将实践作为教师业绩的一项标准, 间接导致教师缺乏动力走出去了解市场动态, 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信息。

3.2 实施“订单式”社会实践人才培养的对策

在社会实践中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需要对自身的教学功能进行合理定位, 明确自身培养人才的目标, 需要培养什么类型、什么方向的人才,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进行人才培养, 这些问题都和高校自身的教学功能定位有关, 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开展则是建立在准确的教学功能定位基础之上。高校需要建立起长效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人力、财力等发面给予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一定的支持, 通过多种途径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资源投入的量和持续性。高校要有针对性地打造“订单式”社会实践平台, 与企业通力合作, 给予学生最为直接的实践能力锻炼机会, 一方面弥补学生实践经验不够的短板, 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的工作需求, 挑选毕业生分配到适合他们自身的岗位当中, 缩短企业培养毕业生的时间, 提高了企业用人效率, 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才流失。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 需要建立一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 这支团队不仅要精通理论知识, 同时也要对实际业务具有一定的了解, 能够言传身教, 唯有建立健全这样一支队伍才能够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质量[6]。团队的建立, 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前往企业挂职锻炼, 进一步把握当前行业的动态、市场的需求, 以帮助教师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时,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不同于理论的实践知识。高校也可以通过聘请行业领域中的专业人士, 来担任高校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 讲授工作时的实际案例。

4“订单式”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案例研究

多年来, 南京林业大学通过与企业合作, 在全校林学、林业工程、家具设计、园林等专业开设“虚拟班”, 以构建“订单式”社会实践平台, 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社会实践实习岗, 提高青年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和水平。例如, 在浙江圣奥集团有限公司设立“圣奥班”、在广东省太兴家具制造有限公司设立“太兴班”, 建立“订单式”社会实践人才培养平台, 取得了良好成效。学校与江苏大亚集团、宜华木业有限公司、福建金森林业有限公司等行业大型企业合作设立虚拟班, 加强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制度的无缝对接, 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杰出人才。

一方面学生具有极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申请加入“虚拟班”进行学习和实践, 不断丰富完善所学知识, 增强就业实践能力, 为就业和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企业从“虚拟班”中招收毕业生, 直接应用于企业的实际生产中, 缩短或避免了企业招人后的试用期和培养期。近年来, 学校提供“订单式”社会实践实习岗近千余个, 每年解决了千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就业保障, 虚拟班”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每年就业率均达到100%。

目前“订单式”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中广泛推广。通过开设“虚拟班”进行相关专业人才的订单式培养, 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 是校企配合实施培养计划的开始。高校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要, 在学校规定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企业的特定培养目标, 指导学生攻克企业布置的生产技术难题, 提高科研能力。企业接受学生在假期参加生产实践活动, 由学校教师带队, 企业安排专人辅导, 学生全面参与生产过程, 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 积累实战经验。同时, 学生在全面提升自我的同时, 生活上也能得到相应的经费补助, 可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南京林业大学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证明, 以“虚拟班”为典型的“订单式”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推广性, 实现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双赢。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利用企业优良的职业环境, 构筑出一个实践平台来更好地为学生生产实习、实践活动和就业创业提供帮助。这一实践平台不仅能够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且也能提高将来学生在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专业技能, 最关键的是, 这一平台储备了更多与企业未来发展对口的杰出人才, 同时也为将来学生更好的就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亚威, 高宏伟, 于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 2012 (12) :79-80.

[2]徐伟.“虚拟班”家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教育研究, 2010 (8) :56-58.

[3]郭福春.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思维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9) :172-173.

[4]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 2005 (6) :102-103.

[5]崔志锋.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研究[J].成人教育, 2013 (9) :100-102.

[6]谈慧.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J].价值工程, 2012, 31 (17) :190-191.

社会林业研究 篇2

对世界社会林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作了详细介绍,对中国发展社会林业的.前景作了分析.认为:自中国提出林业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以来,进入了中国林业发展的最好时机;发展社会林业的思路己写入<中国可持续林业发展战略总报告>,为中国社会林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 者:何丕坤 何俊  作者单位:何丕坤(云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社会林业研究室,云南,昆明,650031)

何俊(云南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研究会(CBIK),云南,昆明,650032)

刊 名:林业调查规划  ISTIC英文刊名: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年,卷(期): 29(1) 分类号:F326.2 关键词:社会林业   世界发展趋势   机遇分析  

论林业企业的社会责任 篇3

事实上, 自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提出以来, 相关研究就日益深入, 成果非常丰硕, 但以林业企业为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纵观国内文献, 以林业企业为对象, 与社会责任相关的研究文献非常少。笔者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林业企业社会责任”为题进行搜索, 只有5篇文章;以“林业企业”及“社会责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与主题相关的文献只有十几篇。虽然国内有些学者 (胡江、陈刚华, 2007;田月香, 2010;蒋德启, 田治威, 2011;耿玉德、张默涵, 2011;印中华、宋维明, 2011等) 在研究中注意到了林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但行业特性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何影响;林业企业社会责任和其他企业相比有何不同, 有无特殊性;如何践行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实践中, 林产品质量低劣、污染环境、危害消费者健康等现象也频繁发生。如2011年的“达芬奇”事件、林业企业乱用胶粘剂、甲醛事件等都昭示着林业企业社会责任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鉴于林业企业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及在理论研究中的不足, 加强对林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林业产业是指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 以森林资源为基础, 以技术和资金为手段, 有效组织生产和提供各种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的行业。林业企业是指以森林资源的再生产为基础, 以满足社会和人民对各种林产品的需求为目标, 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从事林业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单位。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 各国政府都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并将林业作为战略发展规划的重点,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而必须关心、履行的责任, 既有强制的法律责任, 也有自觉的道义责任。据此, 我们认为,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是指林业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 对股东、员工、消费者、债权人、客户、社区、政府、环境等利益相关群体所担负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生态责任、道德责任等。

(二)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分析

一方面, 大部分现有研究都认为:从长期来看, 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另一方面, 社会责任运动的日益兴起, 并引起了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关注。因此, 林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势在必行。

1.承担社会责任是中国林业发展的需要。

彼德·德鲁克曾经说过:“一个健康的企业和一个病态的社会是很难共存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社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林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更是中国林业发展的要求。一方面, 中国森林资源相对稀缺。从统计资料来看, 中国森林覆盖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 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 居世界第122位;人均木材消费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纸制品的消费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另一方面, 林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林业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木材和竹材、木本粮油、药用植物、林化产品等产品, 还具有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效益, 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中国林业企业应该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保护林木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在保证林产品供给满足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需要基础上, 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 实现林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

2.承担社会责任是林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承担社会责任是林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企业要被社会所接纳, 就必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注意伦理道德, 履行相关的社会责任。从长期来看,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会对企业绩效造成不利影响, 反而有可能是发展机会和竞争力的来源。林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比较大, 经济效益不稳定, 竞争压力比较大。因此, 林业企业更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林业企业要为消费者着想, 在研究、设计和生产林业产品时做到“绿色”, 提供高质量、价格合理的林木产品, 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形象, 提升品牌价值, 获得消费者认同, 从而为企业带来稳定的利润来源。同时, 林业企业的生产经营都离不开森林、土地等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对林业企业的效益和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反作用, 因此, 林业企业也必须要履行环境责任。

二、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

林业企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组织中的一种形式, 既有普通企业的共同特征, 又有其独特特点。因此,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也有特殊性。

(一)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极端重要性

林业和农业一样, 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 林业不仅要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林业产品, 还肩负着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 林业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林业基础产业的地位决定了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极端重要性。林业企业的产品一般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 如果林业企业提供给社会的产品存在安全问题, 将给人们造成直接的伤害。因此, 不管是政府还是消费者对林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都格外重视。

(二)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物质基础的薄弱性

林业与农业一样, 是一个弱质行业, 部分林业企业 (尤其是种植型林业企业) 对自然资源依赖性较强, 林业企业的经营业绩除了受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影响外, 还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由于自然条件的客观性和不可控性, 使得林业企业经营风险大、效益不确定, 使得大部分林业企业缺乏广泛实施社会责任的物质基础, 直接导致林业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物质基础薄弱性的特点。

(三) 环境责任地位突出

有学者指出,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蔡剑辉、张春霞 (1999) 认为, 狭义的社会责任就是林业企业对社会和生态环境应承担的责任。由此可见环境责任在林业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突出地位。林业在构建生态文明, 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资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林业企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及其加工产品, 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因此, 保护社会生态环境是林业企业的重大责任。林业企业不仅要考虑物质财富创造问题, 追求经济利益, 更要考虑如何实现林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分析

林业企业是现代经济组织的一种企业形式, 因此, 林业企业首先要承担所有企业都应该履行的共同的一般社会责任。由于林业企业的特殊性, 它还应该承担一些特殊的社会责任。由此, 我们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 分析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内容;从林业企业的产业链来分析其特殊内容。

(一)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内容

企业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因此, 林业企业应该追求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需要承担对股东、消费者、商业伙伴、员工、政府、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内容如表1所示。

(二)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内容

在分析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时应考虑林业企业的特殊性, 林业企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产销链上。因此, 笔者基于林业企业产销链角度分析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内容。我们认为, 林业企业的产销链主要包括采购环节、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内容如表2所示。

四、提升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和措施

提升林业企业社会责任, 首先需要考虑林业企业自身的特点, 针对林业企业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 需要政府完善法律、法规, 需要消费者进行监督, 需要企业提高认识, 采取必要的行动。

(一) 原则:根据林业企业的特点提升企业社会责任

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 林业企业有两个典型的特点。一是林业企业以森林资源为依托。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如果开发利用适当, 森林资源可以做到永续利用。但是, 森林资源的生产周期比较长, 在整个过程中, 林业企业不仅投资回报期较长、资金周转慢, 而且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高, 经营风险大。二是林业企业的产销链具有不同特点。如上文所述, 林业企业的产销链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等过程。在不同的过程, 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和表现形式差距比较大。因此, 在研究如何提升林业企业社会责任时, 要充分考虑到林业企业的特点, 要充分考虑林业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要求与特征, 在行动中, 要始终遵循这一原则, 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最终目的是实现林业经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 具体措施

1.政府:

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负有引导和监管的责任。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企业的自觉行为, 政府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对林业企业进行监管。如不断完善劳动标准方面的《劳动合同法》, 环境保护方面的《环境保护法》, 职业安全卫生的《安全生产法》, 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企业竞争方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特别是针对林业企业来讲, 通过法律、法规遏制非法采伐是促进林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因此, 在木材采伐领域, 政府应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通过规范性的法律法规防止破坏生态、乱砍滥伐等现象的发生;在木材贸易领域, 政府应建立完善监管体系, 保证市场上的木材来源合法。

2.消费者:

提高素质, 增强维权能力。消费者、员工、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都能影响林业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其中, 由于消费者可以通过产品购买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效益, 因此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影响最大。首先, 消费者应该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对所购买林产品的认识和了解, 增加对林产品的辨别能力, 并增强维权意识和能力, 当碰到那些不讲责任的林业企业时, 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 消费者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在购买林产品时, 能将企业社会责任情况纳入到购买决策中来, 在同等条件下, 优先购买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产品, 使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林业企业能得到经济回报, 激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

3.林业企业:

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首先, 林业企业要提高社会责任认识, 把社会责任主动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中。林业企业要强化内部环境建设, 通过构建优秀的林业企业文化, 引导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都采取合乎道德的行为, 将社会责任意识融入林业企业的经营中。其次, 林业企业在经营中要节约森林资源, 遵循可持续的原则。林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要根据森林资源的特点, 按照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要求, 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林业产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产品综合能耗, 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第三, 林业企业要积极植树造林, 保护生态环境。林业企业主要是通过对森林资源的种植、采伐、加工实现经营目标的。因此, 林业企业要格外重视生态环境责任, 在消费森林资源的同时通过积极的植树造林等活动, 增加森林资源的供给, 维护生态环境的和谐。

摘要:鉴于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开始引起学界关注, 但相关的研究成果还较少。基于此, 文章首先归纳了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认为林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是中国林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林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其次指出了林业企业社会责任具有极端重要性、物质基础薄弱性和环境责任地位突出等特殊性, 并分析了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内容和特殊内容;最后, 文章提出, 要提升林业企业社会责任水平, 必须根据林业企业自身的特点, 从政府、消费者、林业企业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关键词: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特殊性,内容

参考文献

[1]蔡剑辉, 张春霞.林业会计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 (三) ——林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J].林业经济问题, 1999 (6) :20-22.

[2]耿玉德, 张默涵.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研究[J].林业经济, 2011 (10) :64-67.

[3]鞠芳辉, 谢子远, 宝贡敏.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基于消费者选择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9) :91-98.

[4]蒋德启.中国林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0.

[5]蒋德启, 田治威.试论我国林业企业的社会责任[J].林业经济, 2011 (8) :75-78.

[6]田月香.林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 2010 (3) :56-58.

[7]汪建新.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D].天津:南开大学, 2009.

[8]杨春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 2009 (1) :66-76

某某镇社会办林业经验介绍 篇4

打造林业发展平台推动绿镇富民进程

——绩溪县临溪镇社会办林业经验介绍

我们临溪镇地处宣城市最南端,与黄山市歙县桂林、北岸、溪头等乡镇接壤,素有绩溪县南大门之称。全镇拥有人口10425人,面积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95公顷,山场5636公顷。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各项林业优惠政策的推行实施,全镇社会办林业热情空前高涨。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积极推进,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全镇林业发展的决定》、《鼓励社会力量办林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坚持“绿镇富民、以山养山”的发展思路不动摇,积极营造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氛围。为临溪镇社会办林业创建了一个开放、民主、宽松的投资环境,激发镇内外一批又一批的“林老板”纷纷慕名来此投资开发,有效地促进和带动了全镇林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使林业资源在市场化运作中,最大程度地发挥着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全镇有林面积达52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8。

一、我镇社会办林业的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林。在推进林业经济发展中,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是完成新时期林业建设任务的重要保证。多年来,一直限制林业发展的“瓶颈”,在于投入不足。一方面是国家和地方财力有限,不可能给予全方位的顾及,另一方面,农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又难以筹措到相当的资金集中投放。对此,一些实力雄厚,看好林业经济的个私业主纷纷把眼光投向了山场。特别对经济林的发展充满信心。时势呼唤林业经营权的流转,山场等待能人志士的开发。我镇罗昆村村民季益福早年*个体运输积攒了不少资金,2002年10月,在镇林业部门的指导下,他以个体股份合作制的经营形式,联合其他7名同伴,投资30多万元,将村集体林场买断经营权,建立开发“罗昆果树科技示范园”340亩。示范园以竹笋两用林、名优、特水果栽培等短期收效经济林为主,珍稀绿化苗木培育和家禽放养立体经营相结合的特色林业经济模式,实现了“以短养长,以山养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镇外运输专业大户吴锋鸣被我镇社会办林业的投资环境所吸引,毅然放弃城内舒适的优越生活条件,买断雄路村集体林场1500亩经营权,先后投资120万元,建成集高产笋竹两用材栽培、系列高档水果栽培、家禽水产养殖及休闲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生态山场,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象季益福、吴锋民这样的能人志士加盟我镇社会办林业不在少数,他们以发展经济林为切入口,不断加大林业投入,使林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镇党委、政府在推动、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经营管理,还十分注重社会效益,强调社会投资办林业,必须在不损害国家、集体和社会公共利益,有利于林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前提下,对投资者“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保证收益权”,落实经营主体、利益主体和责任主体,创造性地推出“树随地走,谁栽谁有,合造共有”、“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等多种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措施,因地制宜,不断搞活经营形式。

(二)精心组织,特色经营,围绕“共赢”,促进增收新亮点。镇党委政府在推动社会办林业进程中,以“林场发展、农民增收”为主线,通过政策扶持,组织到位,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力向社会林场进发,为农民副业增收创造了条件。据初步统计,全镇推行社会办林业以来,林场组织农户上山开发生态林场正蔚然成风、方兴未艾。“林老板”们雇佣农民工更是与日俱增,轰轰烈烈。“罗昆果树科技示范林场”、“富林场生态示范场”“峰鸣生态综合林场”和“大自然生态林场”等社会力量兴办的林场佣工就达8.2万个,为当地农户创造劳动就业岗位在1300个以上,农民因之从事林场开发收入达160多万元,从事社会办林业经营生产成为当地农户林业增收致富的一大新热点。目前,全镇在社会办林业的影响下,“林业专业户”、“林业专业村”正悄然兴起,雄路龙潭村70以上的劳力均把眼光投向了林场,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陆续回乡上山干林业,该村从事林业开发的劳力,人均年收入达3000元以上。此外,社会办林业在“劳力效应”上还吸引和带动了周边乡镇农户的参与,辐射周边地区农民从事林业生产增收。形成了林场得发展、农民得实惠的“共赢”新局面。

面向林场市场化运作带来的竞争,我镇林业部门坚持“依法治林”和“科技兴林”并举,极力引导林场培育珍稀苗木,以特色品种取胜,通过科技示范推动,以“林老板”葛强光和黄长安为代表的珍稀苗木培育基地已经初步形成,一个集女贞、桂花、红枫和山核桃苗木为一体的500亩综合培育中心,形成了临溪镇社会办林业中的特色景观,为争创林业绿色银行夯实了市场基础。

林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篇5

对林业来讲, 最主要的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来安排好林业的各项工作。我们人类对林业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解放初期, 我们把林业看作是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原材料 (木材) 的, 所以当时林业部 (含森木, 主要从事砍伐原始森林的系统) 其产值仅次于钢铁、煤炭、水泥, 位列为全国第四位, 是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即使是从绿化角度来看, 也仅停留在“挖坑栽树”这么个肤浅层面上。后来,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 尤其是森林的生态功能逐渐被人们所了解接受, 知道森林是二氧化碳的过滤器, 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有资料表明, 森林每生产10吨干物质可吸收16吨二氧化碳, 释放12吨氧气, 森林被称之为地球的“肺”, 认识上升到生态建设这么个比较高的层面。

从历史的角度看, 森林对人类的贡献远不止这些。我们人类本身就是从森林里走出来的, 而且我们现在搞现代化建设所必不可少的石油、煤炭等能源, 也都是远古时期森林中的动植物由于地壳运动被埋在地下, 经过几亿年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形成的, 所以森林不仅是人类的摇篮, 也是我们依赖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然而, 在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中, 各个国家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过度砍伐森林和过度开垦等行为。全世界的森林面积为此减少了30%, 全世界的森林覆盖率为31.9%, 中国仅为18.21%。森林的减少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沙漠化, 造成当地人民的贫困化、洪灾频繁、生物物种减少、全球气候因温室效应而变暖等等。近百年来, 大气CO2的浓度增加30%以上, 海平面上升50cm, 而且这些问题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林业的出路在哪里?怎样的林业发展之路才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笔者以为,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思考与努力。

一、坚持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是人类反省自身发展历程而作出的痛苦选择, 从卡逊夫人的《寂静的春天》到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 以及后来的联合国的人类环境大会, 环境与发展大会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会, 人们在发展过程中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促使人们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三次大会面对地球上的能源和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和环境、能源、发展三大危机的现实, 提出了我们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来改变发展模式, 提出全球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样, 我们林业也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湖州不是林业大市, 但是林业产业大市, 现在也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 南浔木地板全都是进口木材, 资源都掌握在别人手里 (已有专家学者提出, 地板业厂家适当转型要尽早摆上议事日程而不至于突然窒息) 。竹业尽管我们有安吉, 但每年自身也只有2000万枝可供, 离6000万枝的加工能力还缺4000万枝。所以我们要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发展循环经济, 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 走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之路。

二、坚持优先保护林业资源并能合理利用的原则

近年来, 我市坚持义务植树造林, 森林覆盖面积有所增加, 但成熟的森林面积却在减少。针对森林覆盖率偏低、且林分质量不高的实际, 提出上述原则, 其目的是尽可能保护为数不多的森林资源。

这里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抓紧制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规划要科学合理, 切实可行, 并列严格执行 (不是挂在墙上, 放在桌上的那种) , 最终要形成法案, 具有刚性 (不允许任何人以各种名义随意的经常性的修改, 要修改也要经过立法机构审查程序来进行) 。二是林地开发利用要制度化, 严格按制度程序办事, 无论是采伐林木, 还是征占用林地, 都要由开发利用的单位和个人制定方案来实现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经政府同意并且由第三方监理单位来监督实施, 最后由政府的审计机构审查, 并向立法机构负责。另外我认为征占用林地, 目前的植被恢复费标准要提高 (相对于城市绿地和基本农田) , 加大征占用林地的成本。

三、坚持努力发展城市森林和推进平原绿化的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现在已有绿化率、公共绿地等指标, 尽管偏低, 但已有要求。而对于广袤平原农村也要有政策上的要求, 不仅农田林网绿化, 搞建设、建房、建厂房等每平方米是否也要有绿化方面的指标要求。

四、坚持山林区发展高效林业, 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

要走规模化、集约化林业发展之路, 我认为当前的障碍是林农的承包山、自留山或者集体的统管山都偏小而散, 所以要在自愿的基础上, 合理流转基础是明晰林权, 我们正在开展的山林延包发证工作是基础性工作。有学者认为正在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还不如解放初的《土地法》, 其最大问题是土地产权“国家与集体 (公社、生产队) 共有”是极其模糊不清的, 所以我个人认为, 当前我们搞的山林延包工作, 最终目的是承包山的权属都要归位于农民, 做到真正的林权明晰。

五、坚定不移贯彻生态移民、退耕退宅还林的政策

关于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篇6

要突破传统林业生产关系的束缚和思想观念的束缚, 充分认识到发展社会林业不仅是对林业生产关系调整的重大突破, 也是林业生产经营机制和组织形式的全面转换和调节, 是提升林业的社会地位, 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林业资源资产管理, 增加林业投入,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增加林农收入, 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的有效形式, 是新世纪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纵观30多年来的发展与实践证明, 通过社会林业的发展, 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林业的高度重视, 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林业, 吸纳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林业, 为城市绿化和山区林农增收创造了条件, 加快了林业生态建设和林农脱贫致富的步伐。

2 产权制度

山林属地, 是社会林业的核心问题, 长期以来, 由于集体林沿用旧的管理模式, 由集体统一组织造林和管理经营, 导致一些地方林木产权不明晰, 严重阻碍了社会林业的持续发展。

因此, 必须加大产权制度改革步伐, 特别是林权制度改革, 要把它当做当前林业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和推动社会林业发展的根本切入点来抓, 积极鼓励和支持其他经济主体 (形式) 打破行政界限, 参与林业生产与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允许继承和转让”等要求, 加快培育林木市场, 规范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流转, 盘活林地的经营使用权和森林、林木的经营管理权, 真正建立起明晰规范的林木产权制度, 做到明晰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 有效促进中国现代社会林业产权制度模式的实施。

3 林政管理

要革除原来林政管理上不分生态公益林、商品林, 也不分自然林还是人工林, 一样手段、一样管理, 特别是对商品林采伐管理存在要求过多、规定太死、管理太严、手续繁杂的旧办法。要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 对社会林业中的商品林经营在林政管理上要充分考虑其经营目的和市场因素, 营造的商品林要及时给予采伐指标允许采伐, 营造的生态公益林受有关政策及时给予生态保护补偿。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区分对待, 区别管理, 减少限制, 简化手续, 确保林农经营者真正能够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的, 来调整自已的经营方式和行为, 从而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这也是落实制度改革中林农经营者财产处置权的关键所在, 让投资经营者有实实在在的财产拥有感和经营自主权。

4 生态经济特征

林业产业是以经营森林为主体, 保护、培育及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和生态经济系统的产业。林业是培育、保护、管理、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 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产业和公益事业部门, 肩负着治理国土, 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提供林产品、农村能源和繁荣山区、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

林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有许多特殊性。森林的培育、保护和管理, 即森林营造业, 具有种植业性质, 属于第一产业;森林的开发与利用, 即木材采运业和林产工业, 是工业的组成部分, 属于第二产业;森林提供的生态、社会效益以及森林旅游, 林区社会的商业、服务业等, 具有为其它产业服务的性质, 属于第三产业。林业具有的三种产业属性, 均以森林资源为基础, 三者关系密切, 融为一体。因此, 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 林业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产业体系。

林业产业是根据生物资源具有的再生性, 人为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干预、调节的生产活动。林业产业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 受地域、树种、产量、加工品、资源量等平衡的限制, 经济运行是在森林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的。所以, 在发展林业产业的过程中,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 是保障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林业产业具有明显的生态经济特征, 林业的生产过程不是一般性的的生产规模。它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 但是可以被人们驾驭的规模性、系统性、连续性较强的生产方式。森林资源作为生物资源的主体, 由植物、动物、微生物所组成, 具有很强的再生性。它们是通过物质的转换进行循环的。首先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把二氧化碳、水和无机养料合成植物体的有机物质;然后再以植物为食料的动物及昆虫, 把部分植物性的蛋白质转化为动物性蛋白质;最后由微生物把动物和昆虫的残体及其排泄物, 分解成为无机物质, 归回到土壤环境中, 再被植物重新利用。这就形成了植物生长、动物转化和微生物分解还原的统一循环运动。生物资源这种循环的实质, 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统一和物质的转换, 它是靠光、热、水、大气、土壤循环和物种繁衍来维持的。实现生物再生长, 在循环转换中创造经济价值, 这是生态经济型林业产业的一般原理。

5 税费征收

林业税费过高是制约社会林业健康快速发展、挫伤林农经营者积极性的最主要经济障碍, 也是造成集体林经营管理粗放, 生产量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很不相称的根源。因而, 要想推进社会林业大跨度、跨越式发展, 必须从调整林业税费政策入手, 结合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落实, 在国家有关税费政策规定和各级政府权限范围内, 因地制宜, 尽可能地调低税费征收标准。要逐步清理废除不合理的林业收费项目, 统一收获标准, 规范收费程序, 让利于林农经营者, 尽可能地减轻负担, 增加林农经营者的收入,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林农经营者的经营积极性。

6 社会化服务体系

由于林业的生产周期长, 获效益慢, 市场风险比较大, 而社会林业又具有鲜明的多方参与和公益性特点, 这就决定社会林业的发展除了需要政府的强有力引导和推动外, 还必须要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来推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 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或形成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不论在其性质、结构、功能, 还是在其服务主体、方式、内容等方面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林业发展要求的需要。因此, 必须建立守起一个服务结;需要各省、市、县建起林业技术服务中心, 乡镇办起林业技术服务站, 重点乡镇建立林业科技示范村, 村有科技示范户, 要有科技明白人, 形成较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相比较稳定的科技队伍。

摘要:社会林业是一种能较好地协调林业生产者与社会的利益关系, 从而有利于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社会林业是以制度的内在机制来规范和固化人们的生产行为, 促进林业生产在不断的循环反复中实现再生产的连续性。

关键词: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思考

参考文献

[1]范少辉.从文明进步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与森林可持续经营[J].林业科学, 1999 (1) .

林业生态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篇7

林业既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又是生态效益共享的公益事业, 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发展林业生态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挖掘林业潜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在新农村建设中林业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林业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林业大有作为, 大有可为。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我们林业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好作用。通过发展林业生态建设,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优化农村生态,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培育森林资源, 绿化美化乡村;发展林业产业, 扩大农村就业;明晰山林权属, 推进民主管理。

(1) 加快林业生态建设, 才能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 为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提供重要保障。加快林业生态建设, 不仅将产生巨大的生态、社会效益, 而且将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人类对自然的理念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由利用变为了征服, 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 使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人类起源于自然, 生存于自然, 发展与自然, 与自然相处、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题中之意。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 保护自然就是呵护人类自己, 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反应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 同时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 经历了由和谐到失衡、再到新和谐的旋律上升过程。工业文明的出现, 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 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的提高。

(2) 大力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 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 才能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在充分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果品、苗木花卉、以核桃、板栗为主的木本粮油、蚕桑业和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 让林业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农村经济发展优势,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让广大村民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 充实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和钱袋子, 推进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山区要实现生产发展, 必须高举生态建设旗帜,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不动摇。

(3) 加快林业生态建设, 可以为农民提供最适应、最直接 、最可靠的就业机会, 充分释放林地、沙地、湿地资源和物种资源及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潜力, 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发展。森林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我国木材和林产品需求急剧增长,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 经济越发达, 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量越大。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又对保护森林资源提出了强烈要求。森林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的刚性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加快林业生态建设, 立足国内解决木材和林产品供应问题, 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4) 加大林业生态建设 , 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 , 尽快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和补偿机制。推行林业分类经营试点经验, 加大公益林管护的资金投入力度, 提高补偿标准, 管护经费直接发放到农民或经营者手上。其次, 全面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改革, 维护林农的合法权益。让利于民, 让农民在经营林业中得到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加大对非公有制林业支持力度, 增强林业经济活力。结合生态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为旅游资源变旅游资本服务。按照“加快旅游大发展, 构建和谐生态村”的发展思路, 奋力打造旅游景区精品。根据社情、山情、林情, 改变单一种树、砍树、卖树的传统林业经营方式, 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 大力兴办农家乐, 发展观光林业, 改变人居环境, 让游客住农家大院, 吃农家饭菜, 乡间山水, 赏乡村风情, 促进百姓增收。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 是新农村建设中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特别是山区林业县, 希望在林, 潜力在山, 做好山上这篇大文章,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具有很强的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就是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 寻求和建立新的更高层次的和谐, 重要的是要采取行动去扭转和改变造成不和谐的因素。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是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林业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现代林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 是运用现代技术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多样化需求的林业。新世纪的林业发展, 是在盛世兴林背景下中国林业的时代性发展, 林业在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应当承担更重的责任, 做出更多的贡献。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要求, 引导中国林业走上健康、和谐、稳定、快速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社会林业研究 篇8

当今社会, 由于森林资源减少和生态环境胁迫, 森林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 养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成为各个国家及其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可依赖其强大的行政权威, 设计“激励约束”机制, 借助于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等手段, 刺激经济主体积极培育森林资源, 限制其过度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以促进森林资源增长、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而制度经济学认为, 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有限理性经济人, 他们各自的理性决策是为了追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理, 作为森林经营的主体———林农或林业企业, 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 由于森林培育和利用比较利益的存在, 短期内经营者必然出现森林资源培育动力不足而森林资源利用动力“过剩”, “森林培育与利用”难以达到博弈均衡状态, 从而导致森林资源减少、环境恶化, 最终影响到森林经营的不可持续和威胁到全社会的生存利益。特别是林改后, 林权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组织决策分散化, 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参与, 资源增长和生态良好的目标则很难实现。

由于在林业上公权力历来强大, “部门林业”一统天下, 限制了多元主体参与, 窒息了林业发展活力, 因此政府应在“集权与分权”间作出选择, 进行适当分权。而治理理论告诉我们, 公共事务治理参与者是由包括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一套社会公共部门和行为者所组成的。政府为实现“保护森林资源与环境”这一公共目标, 在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的同时, 必须兼顾“三林”问题 (林农增收、林业增效、林区增益) , 通过建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达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资源保护培育与合理利用”的统一, 这既是现代公共事务治理范式的必然选择, 也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此,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遵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部门推动、稳步发展、平等实惠、服务林农”的方针, 也就是说要突出政府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导地位, 政府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建设中来, 同时林业部门要积极推动, 并协调好政府、部门、企业、林农多元化主体间平等、互惠、协作的伙伴和利益关系, 稳步推进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林农组织化程度, 切实为广大林农这一特定主体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2 建设原则

2.1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遵循林业自身特点和林业服务的规律, 突出政府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导地位抓好各级林业经济技术部门的建设, 调整机构布局和结构, 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服务意识, 巩固林业社会化服务基础, 逐步充实基础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 提高林农组织化程度和林业服务效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利益分配中的作用, 加强组织和制度创新, 引导、鼓励和支持林业事业单位、林业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林农组建各种林业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和林业经济合作组织, 扩大服务覆盖面, 依法督促管理。

2.2 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带动相结合的原则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涉及方方面面, 不可能一步到位, 服务体系的发展需要量力而行, 既要抓紧, 又不能操之过急, 也不能强求一律。对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牵涉全局性问题和矛盾不同, 因此, 要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地制宜.需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积极稳步发展。

2.3 民办服务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林农协会、各专业协会是农户在商品生产中为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 自己创办、自主管理、自身受益的群众性组织, 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可引导、支持和依法管理, 但不可非法。

2.4 林农接受服务实行自愿的原则

服务组织要根据林农的需要开展服务, 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吸引农户做那些自己可以决策和自己办得了的事情, 或者暂时不愿接受的事情。

2.5 实行分类施策的原则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供有偿服务, 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 这类服务根据保本微利的要求, 不以盈利为目的, 合理收取服务费用;另一类是无法或不适合通过提供有偿服务实现自我发展的, 这种类型是属于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对林农的扶持, 以及协调组织方面的工作。目前第一类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服务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市场服务不够专业, 服务质量有待标准化管理, 需要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第二类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政府作为投资者主体相对缺位, 需要进一步强化投资主体功能。对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领域, 国家要制定特殊政策, 扶持其尽快发展。

3 建设重点

(1) 强化林业技术服务部门的建设。加强对现有为林业技术服务部门的领导, 调整布局, 充实力量, 改善条件, 转变职能, 提高其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2) 建立林业专合组织体系。积极引导林农自愿组建家庭联合经营、股份制等形式的新的林业经营实体, 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扶持各类林业专业协会和林业经济合作组织, 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 (3) 建立森林资源“三防”体系。引导农民建立以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防止乱砍滥伐为主的群防群治体系, 积极探索共管、村民联防等管护的有效形式; (4) 建立林业综合服务体系。切实建立完善金融、保险、科技和产业服务体系, 搭建政企、农企、银企、科企合作平台, 为林业经营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5) 建立森林资源流转体系。依照有关政策法规, 尽快制定森林和林木所有权、使用权和林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实施办法、林业中介组织管理、森林资源评估等管理办法。加快培育林业要素市场, 搭建流转平台, 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 促进商品林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6) 加强双层“三防”体系建设。防火、防伤、防病虫害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在强化森林专业消防队、森林公安、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建设基础上, 政府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地探索灵活、高效的管理模式。民间“三防”协模式在重点林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要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加紧组建, 使之基本覆盖林业重点乡村;即以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为主、各村组采取村规民约户户联防形式, 效果也很明显, 不必强求一致; (7) 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要抓好基层林业工作站的规范化建设, 定期进行标淮站、示范站等达标评估。强化林业工作站的服务职能:一是负责区域内林业规划、调研、技术指导与推广服务, 并负责村组干部、林业大户、林农实用先进技术培训和技术辅导工作;二是围绕信息、法律、种苗、科技、流通等方面, 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三是负责织建乡村林业技术服务网络, 推动林农协会、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 形成以林业站为中心、辐射到各村组和林农的林业经济技术服务网络。

参考文献

[1]张颖.伊春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11.[1]张颖.伊春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11.

社会林业研究 篇9

信息社会化已经成为林业高校图书馆服务发展的重要课题。网络环境为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提供了重要的媒介,也给林业院校图书馆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挑战和发展契机。在网络的支持下,每个图书馆个体通过校园网、地区网或行业网联合起来,可以向任何一个网络终端提供信息资源,为信息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有些院校的图书馆实现全国信息的联网,核心价值实现了信息流动性,从而更广泛地满足了社会用户的需求。

一、林业院校图书馆信息社会化现状

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功能是指在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需求的同时,图书馆采取有偿或无偿的服务方式接纳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是主动满足社会对信息资源需求的过程。当前,林业院校中的图书馆社会化进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大部分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并未社会化,图书馆的资源也未达到完全公开化。这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管理、服务和思想转变的软件上,软件的缺失导致硬件无法完全发挥效率。如有些院校规定在毕业生离校前,图书馆注销他们的账号,不再为毕业生服务,也缺乏跟进发展毕业校友的服务项目,这就形成了信息资源内容公益性服务的实质。相反,一些图书馆继续为校友提供信息服务,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书目期刊和资料,开放精品课资源,学校教师对专业性较强问题的解答、免费书籍借阅和电子期刊访问的服务; 其次,开拓校友服务项目,让毕业校友在学校熟悉的状态下满足信息需求,使图书馆的功能不仅仅提供信息服务,还增进了校友和母校的情感。

二、图书馆信息社会化服务特征

1. 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图书馆的社会属性,即如实地反映社会对图书的需求; 二是图书馆的服务属性,即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服务,也是图书馆的自觉社会性义务。总之,在人性化服务的宗旨下,图书馆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读者第一,实现一切为了读者、保护读者利益的目标。其中,“读者”的需求是“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基本出发点。

在实践过程中,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群的需求,在图书馆内设置醒目清晰的各类标识牌和提示语。另外,每层楼都应该有清晰的布局图和功能区域,通过设置相应的标识,读者可以更加容易快捷地找到资料。通过以上做法,实现良好的人性服务,从而合理地应对用户的各种需求,完善社会化服务需求。“共享社会资源,服务社会”应成为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基石。

2. 建立合作机制

现在,很多林业院校的图书馆已经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贯彻在社会化的服务中。第一,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处处都在合作,逐步走向社会,通过网络资源的建设,可以突破图书馆的空间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及合作,既强调合作也重视协调,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协作是以资源共享和互联网络作为基础。第二,这种协作不但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在互联网相链接的各国图书馆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国际合作。第三,资源共享的概念也发生了拓展,由原来的图书资料的共享拓展为既有图书资料的共享,又有新的电子信息共享。

3. 多样化的情感色彩

为了得到读者的认可,除了提供系统、详细的学习服务,图书馆还应该提供相应的配套支持服务。图书馆开展一些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支持性服务。

( 1) 对毕业的校友,他们在图书馆可以享受到更加优厚的待遇,这项服务可以增加校友对母校的感情,加强对图书馆的支持和捐赠的意愿。

( 2) 对于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考虑到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和信息获取方式的特殊性,应了解他们的需求,分析他们的接受能力,考虑他们的感受,设置专门的服务内容,让他们在利用图书馆资源时得到方便与快捷。

( 3) 利用学校的背景,结合图书馆网络课程的资源,尝试将学习资源与课程一体化,建立共享及自我管理的学习体系。推荐本校的精品课,呈现学习资源和课程内容的条理性,发挥网络优势,实现图文声像综合利用,使学习的内容更加简单、明了。

三、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新探索

借鉴其他国家对图书馆的先进管理经验,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1. 健全规章制度

为保障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图书馆应制定相应的完备、健全制度。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更加复杂,既为校内用户服务,也向社会用户开放。因此,在图书馆的管理上,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赋予不同的权利,提供不同的图书馆指南。另一方面,图书馆也可以接受用户的投诉和申请,解决图书馆使用权争议,保证每位用户的权利。在从事社会化服务的同时,用户对图书馆社会功能的体会更加直接具体,健全的规章制度既保证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顺畅,也维护了图书馆用户的权益。

2.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目前的就业形式严峻,图书馆应该为毕业生提出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提供专家咨询,并定期出版就业辅导小册子,配备专用场地、必要设备,提供经费和人员。图书馆还可以利用在线学习资源,为毕业生寻找第三方合作的项目,与社会机构合作提供新途径。这些项目可以包括青少年服务项目、信息服务项目和综合性服务项目等。让毕业生尽快找到他们在社会中的位置,以便尽早实现为社会做贡献。

3. 扩大网络信息服务范围

打破传统的图书馆对客户的孤立服务,要考虑将同一类客户归为客户群体。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与科学家或机构间的合作,而非一己之力。知识和信息为每一个人所分享服务。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在线学习资源,并从中学到新知识、新技能,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可以多校实行全部馆藏的联机目录,提供视听资料检索,以及大百科全书等数字化图书的检索。把各个院校的图书馆以网络为载体,联系形成一个网络上的超级图书馆。每一位用户,无论是教师、研究人员或是有特殊文献需求的校外读者,当本校的文献资源不能满足需要时,可以利用超级图书馆的整体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一个最大的数字资源环境。

4. 关于免费服务的设想

我国大部分林业院校图书馆除了办理图书证、参加讲座、美术展览、职业教育讲座等免费外,其他项目的服务都是收费的,如代为检索、复印、发快递、电信等。还有的院校开办各种补习班、诗歌朗诵、电影、音乐及舞蹈表演等。有的学术性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提供的服务也都是收费的。期待随着信息社会化的普及,这些收费的项目能越来越少,免费的服务项目越来越多,或者只有特殊服务才收费。

四、结语

上一篇:中药湿敷贴治疗下一篇:中国烟草行业年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