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社会效益

2024-06-18

林业社会效益(精选12篇)

林业社会效益 篇1

坚持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和生态效益优先,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是新时期我国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但现实林情是“中国的森林为了生态保护的目的, 一棵树不砍也不够;为了用材的目的, 一棵树不留也维持不了多少年” (周生贤, 2005) 。因此, 如何实现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始终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进程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一、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调节器, 其生态效益远远大于直接的经济效益 (周生贤, 2002) 。日本、前苏联、芬兰等国的研究和我国对云南省的调查测算都表明, 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评价值占森林总效益的90%以上, 而木材产值不足10%。鉴于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和森林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空气净化、护路护岸、农田防护、顶级群落和生物种质资源保护、自然风光维护和生态旅游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我国对林业的生态需求已经上升为第一需求。

林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产业, 木材和林产品在轻工、化工、军工、农业、食品、医药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这些领域的生产条件或重要原材料。同时, 森林还是人类重要的食品来源、山区农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并为数百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林业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80多亿立方米, 竹材近100亿根, 以及大量的茶油、桐油、核桃板栗、中药材等林副产品, 并在造纸、人造板、花卉、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木材深加工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所以, 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 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木材及其他林产品的需求, 也是林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 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动态平衡规律, 追求物质要素及其能量转换相对关系趋向最大的稳定态;而经济系统则以趋利为核心, 需要持续获取自然资源, 加大系统的投入、产出, 并不断排放物质能量, 追求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生态功能是森林的一种自然属性, 生态效益的发挥必须以森林实体的存在为前提。森林一旦被砍, 生态效益的发挥随之终止。因此, 在稀缺森林资源既定的条件下, 两个效益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均是以牺牲或放弃对方为代价的。另一方面, 生态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了必要的生态环境介质和有效的物质资源载体, 是获取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而经济系统从永续利用的角度出发进行生态投入和建设, 维护生态平衡, 促进资源再生并改善资源利用状况, 也是持续获取生态效益的必要条件。在林业领域, 这两者统一于森林资源同一物质载体之中, 构成森林资源的一体两面。有人形象地指出, 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体系是林业的一鸟两翼, 缺了哪一个, 都是残缺不全的, 都飞不高、飞不远。

二、林业两大效益不相协调的状况

我国既是人口大国, 又是少林国家, 对林业的生态需求和经济需求都很旺盛。受林木生产周期长、更新速率慢, 林业建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投入、不产出, 以及历史上对资源过度开发、无节制利用等因素的制约, 森林资源存量少, 质量低, 增长缓慢, 供需反差大, 林业生产力落后。以有限的森林资源应对几乎无限的需求, 既未持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又损失了大量的生态效用, 导致林业两大效益之间的对立十分尖锐。

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 我国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的29.6%低了11.39个百分点,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1.5%, 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9.421立方米,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 居世界第122位;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 (区) 森林覆盖率只有5.86%;全国林木平均每年净生长率为4.31%, 每公顷林分平均年生长量3.55立方米, 仅为林业发达国家的50%;每公顷林分蓄积量84.73立方米, 比世界平均水平110立方米低约25.27立方米。我们用占世界不足5%的森林资源, 既要满足占世界22%人口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又要保障占世界7%的耕地生态安全 (雷加富, 2006) 。协调两大效益矛盾的基础平台过低, 回旋余地过小, 统筹兼顾困难。

与此同时, 我国林业长期在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经营思想指导下, 过度消耗了森林资源, 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 我国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整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表现为水土流失仍在持续, 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8%, 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平方千米;沙漠化面积有增无减, 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达3 436平方千米, 导致耕地、草场的退化, 全国有1.7亿人口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湖泊和湿地面积持续减少, 天然湖泊已由历史上的2 800个减少到1 800个, 总面积减了36%, 三江平原湿地面积1975年占48%, 现在只占22%;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程度依然很高, 全国有15%-20%的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 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李美锋, 申宪武, 2007) ;极端气候现象和旱灾、涝灾进入频发期, 危害日益严重。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已经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最紧迫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三、协调林业两大效益的措施

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实质是政府对森林生态效用这种公共产品的购买活动。其意义在于弥补林业活动的生态效益外溢, 降低森林营造和管护的边际成本, 提高林业资源经营的平均利润水平, 从而扩大森林资源配置, 并在其他利益参数的配合下, 共同形成林木立地比采伐更有利可图的利益导向, 进而实现生态公益林营造和管护由政府全部背负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转变, 可以从根本上协调林业两大效益, 并倒逼以木材节约和代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森林资源”开发。补偿对象应是发挥生态效用森林的经营、管护主体, 补偿依据为实际发挥生态效用 (包括商品林立地条件下产出的生态效用) 的森林, 补偿方法是在效用测定和计量的基础上, 政府分年购买。

2. 税费调节资源配置行为

林业税费通过税种 (或收费项目) 的设置、税率 (或费率) 的调整、税款 (费额) 的增减或退税等方式, 助长或致弱特定的林业资源配置或生产经营行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 微观主体税费实际负担与其经营收益之间存在数额相等、方向相反的关系, 对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 故可成为广泛使用的重要利益参数之一。如通过降低林业整体税费负担水平, 可以提高行业平均利润, 刺激林业资源配置规模的扩大;同时, 通过对林木砍伐和一般木材加工业保持一定税负, 并对森林营造、管护、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综合利用、木材保护和节约代用、资源产权流转和活立木交易行为免税或轻税, 可以减少采伐量, 增加蓄积量, 并吸引社会主体投资林业, 进一步增加森林资源, 从而协调两大效益, 实现生态效益优先目标。

3. 林权激励

林权作为一种稀有资源产权, 不仅是林业活动的基础性生产要素和经营获利的基本依据, 而且是步入林业改革和发展广阔空间的“门槛”及多元社会主体进入林业的“钥匙”。因此, 林权激励既是林业利益机制构建和运行的主要内容, 又是其建立和运行的前提条件。林权激励的重点有两个, 一是产权明晰, 二是流转顺畅。世界各国林业产权制度安排的经验表明, 产权明晰是调动林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的基本前提, 而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规范流转才能真正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切实解决林业生产经营周期长与经营主体所追求的经济循环周期短的矛盾, 实现由森林资源资产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转化, 为社会资本注入林业建设创造条件 (缪光平等, 2005) , 从而达到政府的资源配置目标。林权流转在此定义为林权改革确权颁证基础上的再流转, 包括林地经营权流转和立地林木及其他生物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流转两个层次, 以及权属转让、承包、租赁、抵押、担保、折资入股和合资合作等具体形式。

4. 增加林区公共产品供给

林区公共产品供给应以森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和生态效益优先为目标, 以林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资源、人口、生态四个再生产的综合平衡为基本着眼点, 适应林区特点, 科学规划, 突出重点, 努力归还历史欠账, 尽快达到公共产品存量的社会平均水平, 不断改善林区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降低林业交易成本。当前, 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首要任务应是在公共预算中建立固定渠道和来源稳定的林业基金, 主要用于购买林业生态效用或提供造林补助,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5. 疏通生态效益的市场和第三方力量供给渠道

市场途径提供生态效益的主要存在方式包括: (1) 河流上下游之间的水文服务交易, 如河流下游的矿泉水和水电企业对水质改善有着强烈的需求, 如果这种改善的成本低于设备改造或产能损失, 则可协商上游种树, 下游付费。 (2) 碳汇贸易, 在国际公约或国内法律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规定减排任务的条件下, 由于森林能将CO2气体经过固碳以后转化为O2, 排放国或排放厂商要么减排, 要么营造一定数量的森林后继续排放, 要么付费由其他国家或国内组织实施“碳汇”造林项目, 相当于购买排放权, 然后继续排放。生态效益的第三方力量供给是指除了政府和市场以外的力量对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无偿投资、投劳行为, 如慈善捐赠、非政府组织义举和社会公民自愿奉献的植树造林、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 等等。

对于市场和第三方力量供给, 政府不仅应积极倡导, 还应提供交易规则或操作规范、技术标准、效用评估、效果反馈等制度供给。同时, 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国际碳汇机制上来, 在自身有效减排和利用森林吸收抵消的前提下, 通过参与规则制定和国际谈判, 与减排国家合作开展森林碳汇项目, 以弥补我国生态建设的资金缺口。在此基础上, 参照国际规则, 逐步启动国内清洁发展和碳汇贸易机制, 建立国内碳汇市场, 以增加排放企业的环境成本, 为适时承担减排义务创造条件, 并借以推进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德权, 黄清.协调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理论考察与创新[J].财政研究, 2007, (11) :25-27.

[2]李万古.论生态经济生态价值和生态经济效益[J].山东师范大学报, 1998, (3) :10.

[3]陈晓倩.可持续生态林业融资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27-31.

[4]周玉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1-4.

林业社会效益 篇2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已经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迫切需要,同时也越来越受到人民的欢迎和认可。本文是对企业当前生态发展和绿色生活问题加以探索,了解国家现行的关于生态和绿色的政策措施,及具体实施手段,并提出相关意见及建议。

关键词:生态发展绿色生活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想子子孙孙延续和发展下去,必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安全的、多样的生态系统,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存空间,积极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的整体布局,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一、国家近年来关于生态发展和绿色生活的政策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在集约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继续大力实施保护工程,推进文化生态名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倡导生态文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协调发展,实现双赢。坚定不移地实施“三个坚决不搞”的原则,即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职工安全的项目坚决不搞;黄、赌、毒的项目坚决不搞。一以贯之地强化“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等理念,突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在发展中加强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做到生态环境景观好、生态环境质量好、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效果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2、坚持科学定位,规划先行。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制定完善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保护、整治、建设的基本依据。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变更规划内容。

3、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府加大投入,强化监管,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机制。

(三)主要目标。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

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的绿色生活,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实施工程

(一)公路、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和矿山开采复绿工程。按照复绿工程的要求,所有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红线范围内的山坡地,必须修建护坡,工程竣工后,必须恢复植被,做到施工不流土、竣工不露土,并注意提高道路两旁绿化带的观赏性。矿山开采必须兼顾生产与生态保护,尽量保护山体不遭破坏,因开采而受毁的植被必须尽快恢复。此项工程由交通、国土资源部门负责落实。

(二)国家级自然保护、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保护工程。制定严格的保护方案,不准设立企业的坚决不许设立;不准有的设施和建筑物坚决不许建设,获得批准的建筑物要注意与整体环境保持协调,做到和谐美观。此项工程由建设、林业部门负责落实。

(三)江河源头及湖库保护工程。科学划定抚河源头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不能搞工业园区,不能搞项目,不许开矿。此项工程由环保、水利部门负责落实。

(四)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合理布局畜禽禁养区、控养区和适养区,强化规模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监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和控制化肥、农药使用;合理确定围网养殖规模,切实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此项工程由农业部门负责落实。

(五)城镇饮用水保护工程。科学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禁止向保护区内排放污水及其它可能污染水源的生产活动;禁止在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此项工程由环保、建设部门负责落实。

(六)工矿企业退城进园及节能减排工程。用3-5年时间,分期分批将位于城市主城区的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企业退城进工业园区;淘汰、搬迁建成区和近郊主导风向内所有污染严重的燃煤锅炉、工业窑炉。此项工程由经贸、中小企业部门负责落实。

(七)创建生态市、生态县(区)、生态工业园区工程。加快创建生态示范县(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建设步伐,积极引导和推进工业园区向生态工业园区方向发展。此项工程由环保、发展改革部门负责落实。

(八)植树造林绿化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加快推进平原绿化、“四旁”造林、农田林网培植和道路绿化。此项工程由林业、建设部门负责落实。

(九)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工程。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绿色食品供给率和覆盖率。到2012年,争取我市“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达到3个,“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基地)”达到4个;绿色(有机)食品环境监测面积(含山林、水面、耕地)达260万亩;实现绿色食品销售收入15亿元、出口创汇达1200万美元。此项工程由农业、农垦部门负责落实。

(十)市、县(区)水、空气质量达标升级工程。编制好市、县(区)水质、空气环境质量达标升级规划,严格控制和监管废水、废气的排放。各县(区)地表水达到Ⅲ类标准及以上,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此项工程由环保部门负责落实。

三、相关意见及建议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了生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项目实施中的有关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协调相关部门间的行动,将绿色政府创建任务纳入目标考核责任状,层层抓落实推进,实行半年一考评,一考核,做到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

(二)制定方案,细化措施。按照整体推进,分布实施的原则,突出重点,有序组织实施。制定了《绿色政府、绿色决策创建方案》、《绿色政府创建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创建绿色政府相关保障措施》,从组织领导,机制建立,体系构建等方面逐一明确。同时,细化创建工作任务,制定了绿色创建政府创建项目分实施计划安排表,强化各项工作举措,注重实效。

(三)建章立制,创新管理。从建立健全生态建设、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强化监督,做到依法行事,遵章办事,有章可循,制定和完善了《休宁县关于加强生态建设工作的决定》、《休宁县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此外,健全了环境监督管理生态创建考核考评制,并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报道生态建设先进典型,激发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发挥政府在生态创建中的协调作用,提高服务保障力,积极探索区域治理新经验、好做法,创新管理模式,为绿色政府创建提供良好的前提保障。

(四)加强教育,营造氛围。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增强公众对绿色政府、绿色决策创建重大意义的认识,着力构建公民生态意识大教育体系,一是突出政策宣传;二是突出项目宣传;三是突出发展循环经济宣传;四是围绕生态建设,集中开展宣教;五是抓成果报道,大力营造生态创建的浓厚氛围。并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不断提升各级各部门的生态意识和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始终,倾力打造绿色休宁,促进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的实现,形成了上下配合、统筹兼顾、平稳运作的工作格局,创建氛围日渐浓厚。

参考资料:

黄岩打造全国效益林业强区 篇3

近几年来,黄岩区委、区政府依托当地山地类型多样、特产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林业开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标准构建竹木工艺加工业基地、名特优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实现资源优势向生态优势、商品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变,促进了林业的大发展。1996年以来,黄岩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蜜桔之乡”、“中国杨梅之乡”;列为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区)、国家柑桔“948”项目实施县(区)、 获“全国造林百佳县(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区)”、“全国优质柑桔生产基地县(区)”、“中国特产之乡开发建设先进集体”等十多个省部级荣誉称号。

积极抢占市场先机打造全国知名竹木加工基地

黄岩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民间工艺黄岩翻簧竹雕等久负盛名,位列浙江三大雕刻之一。改革开放后,黄岩区依托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抢占市场先机,在全国率先开展工艺品出口加工,促进了民间工艺向外向型产业的发展。十五期间,通过加强宏观指导、政策扶持,大力搭建产业信息平台,引进高新人才,加大技术改造、推进集群化发展等措施,积极培育壮大竹木工艺加工企业,促进产业由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内涵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企业家数量从改革开放前的10家,发展到今天的1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家,产值从1978年的100万元,发展到2005年70多亿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出口创汇20多亿元,成为区域经济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品生产基地之一。2003年黄岩区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工艺品之都称号。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全国知名优质水果生产基地

黄岩是中国宽皮桔始祖地之一和东魁杨梅的原产地,因盛产黄岩蜜桔而闻名于世。后起之秀东魁杨梅,色艳味珍,果大独绝,为世界杨梅之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发展,黄岩蜜橘等优质水果面临土地资源等发展要素制约,加之全国各地水果蓬勃发展,黄岩蜜橘和杨梅等水果产业的先发优势受到强烈冲击。实施品牌战略,走“精品化”之路成为黄岩水果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2000年以来,黄岩加快水果品种结构调整,大力实施标准化种植、基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水果产业继续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全区现有各类经济林总面积25万亩,其中,建成省级以上万亩黄岩蜜桔、东魁杨梅生产基地和洛阳青枇杷、笋竹两用林等11个千亩以上现代林业特色基地和水果示范园区,形成了柑桔、杨梅、枇杷三大支柱产业格局。全区水果总产量稳定在16万吨左右,产值4亿多元。2004年,黄岩蜜橘获国家产地域产品保护,黄岩蜜橘、东魁杨梅等一批林产品在全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屡获金奖。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黄岩积极发展水果加工等配套产业,建成罐头食品工业园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桔罐生产基地,年出口桔罐10万多吨,占全国产量的1/2。同时充分整合产业优势,在全国创新构建林产品物流平台,成立新型中介组织林产品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外接市场、下联农户,树品牌,提内涵,年吞吐水果15万吨,交易额达3亿多元,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发森林旅游资源打造全国知名生态休闲旅游基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逐步成为人们的第一生活需求。为充分开发森林旅游资源,黄岩以生态区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区建设为目标,抓住中国柑橘博物馆和台州铁路客运站落户黄岩的有利契机,超前规划,挖掘潜力,精心包装,大力发展现代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万亩中国柑橘博览园、大寺基森林旅游、划岩山森林旅游、上郑瀑布群森林旅游、翠屏山文化森林旅游和百丈大型休闲旅游为主的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带,森林旅游其及相关产业不断发展,指标不断攀升,朝着全国知名森林旅游基地的宏伟目标大踏步迈进。

“十一五”期间,黄岩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加强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推动生态建设,加强科技进步和精深加工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加强品牌建设和人文培育提升林业文化内涵,使黄岩成为全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区,成为全国产业经济优势明显的林业经济强区,成为全国林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示范区,成为全国林业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样板区,在林业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

蓝图已经绘就,使命催人奋进。热烈欢迎各界有志有识之士来黄发展创业,为黄岩林业发展献计献策,共创黄岩林业美好明天。

林业社会效益 篇4

关键词:林业重点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现状,建议,青海海晏

海晏县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 位于青海湖东北部, 西邻刚察, 北接祁连、门源, 东至大通、湟中, 南抵湟源、共和, 西南频临青海湖。东西宽85.7 km, 南北长102.2 km。县政府所在地三角城镇距西宁90 km, 全县国土总面积44.46万hm2。

海晏县天保工程区国有林场 (实施单位) 辖2个镇4个乡和1个国营牧场, 26个行政村, 其中农业村14个、牧业村12个, 共50个合作社。2013年全区总人口35 000人, 9 537户, 其中农业人口19 396人, 非农业人口15 604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4‰。2013年全区共农业总产值15 545万元, 其中工业产值2 139万元,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 449万元, 其中农业产值420万元, 林业产值32万元, 牧业产值2 997万元。粮食总产值达到2 398 t, 农民人均产量123.6 kg。海晏县财政收入686万元, 农牧民人均收入2 162.22元。

工程区交通、通讯、水利设施、电力、信息等产业发展迅速。距西宁90 km, 距海北州政府所在地西海镇13 km, 315国道、青藏铁路贯穿县境, 乡村道路、电力、邮电较为发达, 基本实现了村村通, 移动通讯基本覆盖全县。文化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现有学校26所, 其中初级中学1所、小学1所、幼儿园24所, 在校学生3 654人, 教职工280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99.9%。群众生活和取暖能源来源不完全统计, 城镇居民生活和取暖能源主要靠集中供暖、煤等约15 459人, 农牧区生活和取暖主要靠煤、太阳能和自产的畜粪为能源约20 000人。

围绕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这一主题, 通过对海晏县、近26个村 (林场) 、9537多个户进行跟踪监测, 以大量的数据分析为基础, 真实反映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运行、政策执行情况, 科学地评价工程区内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效果, 以期为有关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1 海晏县林业资源现状

1.1 林地分布

海晏县林地面积14.96万hm2, 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3.65%;非林地面积29.50万hm2,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6.35%。林地中, 有林地313.33 hm2, 灌木林3.89万hm2, 未成林造林地3 560 hm2, 未成林封育地9 433.33 hm2, 苗圃地33.33 hm2, 灌丛地2 946.67 hm2, 宜林地9.45万hm2, 分别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0.07%、8.74%、0.80%、2.12%、0.008%、0.66%、21.25%。全县森林覆盖率为8.8%。生态产业方面优势:海晏县土地面积广阔, 草地资源丰富, 是一个以主要经营畜牧业为主的先, 全县牲畜达到144.28万头 (只、匹) , 牧业渔业总产值的86.95%。

1.2 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

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经营管理工作, 主要以海晏县国有林场为主, 主要管护对象是全县范围内分布的有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 管护总面积5.22万hm2, 其中, 纳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区面积3.03万hm2, 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380 hm2, 另外, 未纳入的面积2.152万hm2。

2013年森林资源管护情况:2013年填报工程森林管护面积3.03万hm2, 其中灌木林地2.80万hm2, 未成林地2 273.33 hm2。涉及全区7个乡镇场, 共177个林班、1 217个小班。工程区共划分8个管护站, 即:甘子河、拖勒、青海湖、三角城、哈勒景、金滩、水峡;11个管护点, 即大水塘、沙岛、新泉、海东、东大、永丰、那日、海峰、三角城、哈勒景口、乌兰哈达;总管护人员74名, 其中行政人员13名、事业编制人员17名, 事业单位合同制职工27名, 乡村护林员17名。行政与事业单位正式职工工资总额98.52万元, 由县财政支付作为地方配套, 社会护林员年工资总额9.38万元, 由天保资金支付。

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 财政资金投资及使用不到位

天保工程一期期间, 中央财政投入资金主要用于国家林场职工工资的发放, 20%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由于地方财政拮据, 财力有限, 配套资金又难以落实, 一些应建设项目无法完成, 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程的顺利实施。由于海晏县经济困难, 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到位, 影响工程任务完成, 建议地方保证配套比例。

2.2 林牧矛盾突出

天保工程实施以后, 完全杜绝了天然林的采伐和占用林地的现象。但天保区是青海省以主要经营畜牧业为主的县份之一, 草原面积24.15万hm2, 各类牲畜46.28万头 (只匹) , 不仅在宏观上包围着森林, 而且在林区内部也占有很大面积, 畜牧业的近期经济效益比林业高, 且林地又都宜牧, 在土地利用上的林木矛盾长期处于尖锐对立的局面, 大面积的疏林、灌木林地被作为草场分配到户, 分户承包, 省政府禁牧令无法执行下去。在“二类调查”工作中, 一经多方努力将绝大部分疏林地和灌木林地由以往的草地调整规划为林地, 但在具体的林业生产中造林或封山育林的难度会很大, 特别是造林后的管护难度更大[1,2]。林业建设除了需要巩固林业成果, 还应当重点解决管护问题。

2.3 管护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海晏县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是乔木林面积小、灌木林面积大、树种结构单一、分布分散、点多面广。近几年, 虽然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一定改善, 但仍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护林工作的需要, 各基层管护点及护林点大都处在非常遥远的深山, 地理位置偏僻, 交通不便, 且无交通工具, 通讯工具简陋、营林设备十分落后, 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紧急状态下, 难以应对当前的局面。特别是护林防火工作, 随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面积逐年加大, 封育区林草植被盖度增加, 冬春季节火险等级也随着上升, 防火形势十分严峻, 加之防火道路不不畅等, 给防护工作带来了不便,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林业建设事业的发展[3,4]。

2.4 人员多, 业务素质低, 技术力量薄弱

工程区森林资源管护职工中, 大多数职工是从企业调入或下岗后在就业人员, 整体业务素质差。特别是林业方面的专业人员比较缺乏, 目前管护队伍中林业技术人员仅1名, 技术力量十分薄弱, 尤其是在新形势下适应现代化林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严重不足, 基层林业生产人才奇缺, 对森林资源保护管护、营林工作带来很大影响。为此, 要求加大扶持力度, 提高林场职工的业务素质。

2.5 低效林比例大, 森林生态防护效益不高, 低效林改造任务重

低效林比例增大的原因, 除自然因素外, 主要是由于树种单一, 加之长期过牧、混交林少、自然更新能力较弱等诸多因素。林分病虫害发生严重, 自然枯死亡量较大, 生长缓慢, 稳定性与森林资源质量差, 抗御自然灾害及病虫害能力弱。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 水土流失控制、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效益差。全县有林地中低效林面积为120 hm2, 占林地的37.28%, 集中于黄水流域河谷两岸;灌木林中的低效林面积为2.91万hm2, 占灌木林面积的75%, 多数集中于北部查拉河两岸、包忽图、黄水流域河谷南北山一带。低效林改造刻不容缓。要求增设森林抚育和病虫害鼠害防治经费, 确保森林资源健康有序发展[5]。

2.6 生产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低下

多年来, 海晏县国有林场在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工作中发挥了骨干、示范和带动作用, 为培育国家后备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 国有林场还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投入严重不足、森林资源只强调管护、对培育经营不够等问题, 尤其是基础设施薄弱、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虽然, 国家、省在这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但远远满足不了工作的需求, 距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相去甚远。国有林场总体上仍未走出困境, 与新时期林业和海晏县生态建设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不相适应。

2.7 政社性人员情况

森林公安派出所是天保工程实施中的一支生力军, 至目前天保工程政社性人员共23名, 其中行政人员13名, 事业编制人员10名。经费方面除县财政保障工资和天保工资工程投资资金6万元外, 无其他渠道资金来源。与地方公安相比, 装备十分落后, 主要是车辆、通讯设备落后, 刑勘设备单一, 无痕检等刑侦工具, 人员素质低等, 办案条件差, 破案率低, 严重阻碍森林警察的规范执法。因此, 应增加天保工程政社性费用补助的人员。

2.8 职工养老保险存在缺口

由于县财政困难, 只能维持保障职工工资发放, 养老保险金支付缺口大, 不能按时足额上缴。要求工程给予补助, 弥补缺口。

2.9 档案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领导,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依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档案管理办法》《林业重点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扩大规模, 规范档案管理。以“二类调查”图形库和数据库为主, 采取先进手段加强档案管理, 充分利用配备的微机对工程实施的有关情况和基础数据, 建立电子和网络化档案, 实行森林资源管护计算机管理。初步实现工程档案管理的自动化。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今后的工作中, 县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部门将加强管护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管理办法》《省天保工程“四到县”考核办法》, 制定检查验收制度, 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长期坚持下去, 严格对管护人员进行奖罚, 对工程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服务。强化工程意识, 领导亲自抓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天字一号工程”, 位于各项林业重点工程之首。根据海晏的实际, 进一步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每年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工程设计一定要及早进行, 实地落实, 因地制宜, 确保天保工程顺利实施, 并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宋立梅.森林的管护与造林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1) :177, 180.

[2]李秀侠, 冯荣芳.森林生态化经营模式浅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3 (S2) :229-230.

[3]黄江效, 上官卉彦, 吴一凡, 等.惠安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江西农业学报, 2014 (1) :106-110.

[4]任毅华, 蔡靖, 袁杰, 等.秦岭火地塘林区3种森林类型乔木层碳密度和碳储量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2012 (9) :79-83.

某某镇社会办林业经验介绍 篇5

打造林业发展平台推动绿镇富民进程

——绩溪县临溪镇社会办林业经验介绍

我们临溪镇地处宣城市最南端,与黄山市歙县桂林、北岸、溪头等乡镇接壤,素有绩溪县南大门之称。全镇拥有人口10425人,面积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95公顷,山场5636公顷。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各项林业优惠政策的推行实施,全镇社会办林业热情空前高涨。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积极推进,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全镇林业发展的决定》、《鼓励社会力量办林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坚持“绿镇富民、以山养山”的发展思路不动摇,积极营造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氛围。为临溪镇社会办林业创建了一个开放、民主、宽松的投资环境,激发镇内外一批又一批的“林老板”纷纷慕名来此投资开发,有效地促进和带动了全镇林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使林业资源在市场化运作中,最大程度地发挥着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全镇有林面积达52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8。

一、我镇社会办林业的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林。在推进林业经济发展中,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是完成新时期林业建设任务的重要保证。多年来,一直限制林业发展的“瓶颈”,在于投入不足。一方面是国家和地方财力有限,不可能给予全方位的顾及,另一方面,农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又难以筹措到相当的资金集中投放。对此,一些实力雄厚,看好林业经济的个私业主纷纷把眼光投向了山场。特别对经济林的发展充满信心。时势呼唤林业经营权的流转,山场等待能人志士的开发。我镇罗昆村村民季益福早年*个体运输积攒了不少资金,2002年10月,在镇林业部门的指导下,他以个体股份合作制的经营形式,联合其他7名同伴,投资30多万元,将村集体林场买断经营权,建立开发“罗昆果树科技示范园”340亩。示范园以竹笋两用林、名优、特水果栽培等短期收效经济林为主,珍稀绿化苗木培育和家禽放养立体经营相结合的特色林业经济模式,实现了“以短养长,以山养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镇外运输专业大户吴锋鸣被我镇社会办林业的投资环境所吸引,毅然放弃城内舒适的优越生活条件,买断雄路村集体林场1500亩经营权,先后投资120万元,建成集高产笋竹两用材栽培、系列高档水果栽培、家禽水产养殖及休闲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生态山场,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象季益福、吴锋民这样的能人志士加盟我镇社会办林业不在少数,他们以发展经济林为切入口,不断加大林业投入,使林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镇党委、政府在推动、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经营管理,还十分注重社会效益,强调社会投资办林业,必须在不损害国家、集体和社会公共利益,有利于林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前提下,对投资者“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保证收益权”,落实经营主体、利益主体和责任主体,创造性地推出“树随地走,谁栽谁有,合造共有”、“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等多种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措施,因地制宜,不断搞活经营形式。

(二)精心组织,特色经营,围绕“共赢”,促进增收新亮点。镇党委政府在推动社会办林业进程中,以“林场发展、农民增收”为主线,通过政策扶持,组织到位,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力向社会林场进发,为农民副业增收创造了条件。据初步统计,全镇推行社会办林业以来,林场组织农户上山开发生态林场正蔚然成风、方兴未艾。“林老板”们雇佣农民工更是与日俱增,轰轰烈烈。“罗昆果树科技示范林场”、“富林场生态示范场”“峰鸣生态综合林场”和“大自然生态林场”等社会力量兴办的林场佣工就达8.2万个,为当地农户创造劳动就业岗位在1300个以上,农民因之从事林场开发收入达160多万元,从事社会办林业经营生产成为当地农户林业增收致富的一大新热点。目前,全镇在社会办林业的影响下,“林业专业户”、“林业专业村”正悄然兴起,雄路龙潭村70以上的劳力均把眼光投向了林场,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陆续回乡上山干林业,该村从事林业开发的劳力,人均年收入达3000元以上。此外,社会办林业在“劳力效应”上还吸引和带动了周边乡镇农户的参与,辐射周边地区农民从事林业生产增收。形成了林场得发展、农民得实惠的“共赢”新局面。

面向林场市场化运作带来的竞争,我镇林业部门坚持“依法治林”和“科技兴林”并举,极力引导林场培育珍稀苗木,以特色品种取胜,通过科技示范推动,以“林老板”葛强光和黄长安为代表的珍稀苗木培育基地已经初步形成,一个集女贞、桂花、红枫和山核桃苗木为一体的500亩综合培育中心,形成了临溪镇社会办林业中的特色景观,为争创林业绿色银行夯实了市场基础。

林业社会效益 篇6

第一个特性:林业是公益事业。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物种是地球最珍贵的自然遗产。森林、湿地、物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生产生态产品的主体,也是维护生态安全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

第二个特性:林业是生态产业。几乎所有的产业都要增加排放,只有林业在生产生态产品。发展林业可以为国家不断积累生态资产、绿色资产。

第三个特性:林业是碳汇产业。据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据日本《木材工业》报道,全球木制品碳储量每年约增加6000万吨。国际上已把森林减排确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成本最低、综合效益最大的主要途径。

第四个特性:林业是循环产业。林业是利用太阳能和土地生产生物量及林产品的规模最大的循环经济体,其产品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环利用。林业部门管理着46 亿亩林地、8亿亩湿地、39.1亿亩荒漠化土地。这些资源不利用是巨大的浪费,即使是荒漠化土地也可以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

第五个特性:林业是生物产业。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库和基因库。我国是世界上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红豆杉提取的紫杉醇一公斤可卖到40万美元,银杏叶提取的黄酮每公斤3000元,龙脑樟每公斤1600—2000元,1吨杜仲橡胶轮胎可以减少70吨汽油消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生物物种资源的拥有和开发利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六个特性:林业是美丽产业。我国花卉种植面积达1564万亩,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163处、森林公园2932处、湿地公园727处、沙漠公园10处。以这些优美的资源为基础,我国森林旅游和休闲服务业产值已达4250亿元,花卉产值也达到1627亿元。

第七个特性:林业是富民产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27亿多亩集体林地成为1亿农户、5亿农民最大的资本,改变了过去农民自身无法创造资本的历史。除了林业第一产业,林业二、三产业全日就业人数达到5700万人。2013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73万亿元。云南省漾濞县发展核桃产业,收入在1—5万元的农户达1.2万户。新疆若羌县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216元,现在仅红枣一项人均收入就突破了3万元。辽宁省本溪市发展林下经济,已有1.6万户农民年收入达到10万元,3000多户收入和资产达到100万元。

第八个特性:林业是投资回报率很高的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林业的直接投资为9000亿元,已创造了三个10万亿的价值:一是现有森林每年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0万多亿元。二是林区为全社会木材消费累计提供了140亿立方米的森林资源,价值约10万亿元。三是全国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64亿立方米,价值超过10万多亿元。

第九个特性:林业是具有巨大市场优势的产业。目前我国50%的木材靠进口,70%的食用植物油靠进口,全球有86个国家限制原木出口。林产品庞大的国内国际市场空间不会造成产能过剩。德国森林只有1.65亿亩,林业产值略低于汽车工业,就业人数为汽车工业的近2倍。我国有46亿亩林地,是德国的28倍,对推动绿色增长、改善民生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十个特性:林业问题是国际政治问题。联合国说,因为对木材和耕地的需求,砍的森林太多,地球的森林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大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说,森林即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科学家说,由于森林大量被毁,已经使人类生存的地球出现了比以往任何问题都难以对付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将有可能取代核战争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现在有关林业的国际话题特别多,包括物种问题、木材贸易问题、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等等。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成为国际交往的道德制高点。

虽然这几年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央林业投入达到1450亿元,但平均每亩投入不到30元,投入不足已成为发展林业最大的制约因素。加大林业投入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社会就业、增加绿色资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支持林业建设,就是支持公共产品生产,就是支持民生改善,就是支持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建议各级财政部门把林业作为支持的重点,为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论林业企业的社会责任 篇7

事实上, 自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提出以来, 相关研究就日益深入, 成果非常丰硕, 但以林业企业为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纵观国内文献, 以林业企业为对象, 与社会责任相关的研究文献非常少。笔者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林业企业社会责任”为题进行搜索, 只有5篇文章;以“林业企业”及“社会责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与主题相关的文献只有十几篇。虽然国内有些学者 (胡江、陈刚华, 2007;田月香, 2010;蒋德启, 田治威, 2011;耿玉德、张默涵, 2011;印中华、宋维明, 2011等) 在研究中注意到了林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但行业特性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何影响;林业企业社会责任和其他企业相比有何不同, 有无特殊性;如何践行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实践中, 林产品质量低劣、污染环境、危害消费者健康等现象也频繁发生。如2011年的“达芬奇”事件、林业企业乱用胶粘剂、甲醛事件等都昭示着林业企业社会责任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鉴于林业企业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及在理论研究中的不足, 加强对林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林业产业是指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 以森林资源为基础, 以技术和资金为手段, 有效组织生产和提供各种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的行业。林业企业是指以森林资源的再生产为基础, 以满足社会和人民对各种林产品的需求为目标, 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从事林业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单位。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 各国政府都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并将林业作为战略发展规划的重点,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而必须关心、履行的责任, 既有强制的法律责任, 也有自觉的道义责任。据此, 我们认为,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是指林业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 对股东、员工、消费者、债权人、客户、社区、政府、环境等利益相关群体所担负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生态责任、道德责任等。

(二)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分析

一方面, 大部分现有研究都认为:从长期来看, 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另一方面, 社会责任运动的日益兴起, 并引起了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关注。因此, 林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势在必行。

1.承担社会责任是中国林业发展的需要。

彼德·德鲁克曾经说过:“一个健康的企业和一个病态的社会是很难共存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社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林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更是中国林业发展的要求。一方面, 中国森林资源相对稀缺。从统计资料来看, 中国森林覆盖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 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 居世界第122位;人均木材消费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纸制品的消费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另一方面, 林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林业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木材和竹材、木本粮油、药用植物、林化产品等产品, 还具有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效益, 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中国林业企业应该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保护林木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在保证林产品供给满足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需要基础上, 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 实现林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

2.承担社会责任是林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承担社会责任是林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企业要被社会所接纳, 就必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注意伦理道德, 履行相关的社会责任。从长期来看,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会对企业绩效造成不利影响, 反而有可能是发展机会和竞争力的来源。林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比较大, 经济效益不稳定, 竞争压力比较大。因此, 林业企业更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林业企业要为消费者着想, 在研究、设计和生产林业产品时做到“绿色”, 提供高质量、价格合理的林木产品, 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形象, 提升品牌价值, 获得消费者认同, 从而为企业带来稳定的利润来源。同时, 林业企业的生产经营都离不开森林、土地等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对林业企业的效益和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反作用, 因此, 林业企业也必须要履行环境责任。

二、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

林业企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组织中的一种形式, 既有普通企业的共同特征, 又有其独特特点。因此,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也有特殊性。

(一)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极端重要性

林业和农业一样, 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 林业不仅要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林业产品, 还肩负着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 林业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林业基础产业的地位决定了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极端重要性。林业企业的产品一般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 如果林业企业提供给社会的产品存在安全问题, 将给人们造成直接的伤害。因此, 不管是政府还是消费者对林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都格外重视。

(二)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物质基础的薄弱性

林业与农业一样, 是一个弱质行业, 部分林业企业 (尤其是种植型林业企业) 对自然资源依赖性较强, 林业企业的经营业绩除了受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影响外, 还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由于自然条件的客观性和不可控性, 使得林业企业经营风险大、效益不确定, 使得大部分林业企业缺乏广泛实施社会责任的物质基础, 直接导致林业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物质基础薄弱性的特点。

(三) 环境责任地位突出

有学者指出,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蔡剑辉、张春霞 (1999) 认为, 狭义的社会责任就是林业企业对社会和生态环境应承担的责任。由此可见环境责任在林业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突出地位。林业在构建生态文明, 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资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林业企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及其加工产品, 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因此, 保护社会生态环境是林业企业的重大责任。林业企业不仅要考虑物质财富创造问题, 追求经济利益, 更要考虑如何实现林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分析

林业企业是现代经济组织的一种企业形式, 因此, 林业企业首先要承担所有企业都应该履行的共同的一般社会责任。由于林业企业的特殊性, 它还应该承担一些特殊的社会责任。由此, 我们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 分析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内容;从林业企业的产业链来分析其特殊内容。

(一)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内容

企业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因此, 林业企业应该追求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需要承担对股东、消费者、商业伙伴、员工、政府、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内容如表1所示。

(二)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内容

在分析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时应考虑林业企业的特殊性, 林业企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产销链上。因此, 笔者基于林业企业产销链角度分析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内容。我们认为, 林业企业的产销链主要包括采购环节、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内容如表2所示。

四、提升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和措施

提升林业企业社会责任, 首先需要考虑林业企业自身的特点, 针对林业企业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 需要政府完善法律、法规, 需要消费者进行监督, 需要企业提高认识, 采取必要的行动。

(一) 原则:根据林业企业的特点提升企业社会责任

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 林业企业有两个典型的特点。一是林业企业以森林资源为依托。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如果开发利用适当, 森林资源可以做到永续利用。但是, 森林资源的生产周期比较长, 在整个过程中, 林业企业不仅投资回报期较长、资金周转慢, 而且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高, 经营风险大。二是林业企业的产销链具有不同特点。如上文所述, 林业企业的产销链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等过程。在不同的过程, 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和表现形式差距比较大。因此, 在研究如何提升林业企业社会责任时, 要充分考虑到林业企业的特点, 要充分考虑林业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要求与特征, 在行动中, 要始终遵循这一原则, 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最终目的是实现林业经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 具体措施

1.政府:

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负有引导和监管的责任。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企业的自觉行为, 政府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对林业企业进行监管。如不断完善劳动标准方面的《劳动合同法》, 环境保护方面的《环境保护法》, 职业安全卫生的《安全生产法》, 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企业竞争方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特别是针对林业企业来讲, 通过法律、法规遏制非法采伐是促进林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因此, 在木材采伐领域, 政府应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通过规范性的法律法规防止破坏生态、乱砍滥伐等现象的发生;在木材贸易领域, 政府应建立完善监管体系, 保证市场上的木材来源合法。

2.消费者:

提高素质, 增强维权能力。消费者、员工、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都能影响林业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其中, 由于消费者可以通过产品购买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效益, 因此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影响最大。首先, 消费者应该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对所购买林产品的认识和了解, 增加对林产品的辨别能力, 并增强维权意识和能力, 当碰到那些不讲责任的林业企业时, 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 消费者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在购买林产品时, 能将企业社会责任情况纳入到购买决策中来, 在同等条件下, 优先购买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产品, 使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林业企业能得到经济回报, 激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

3.林业企业:

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首先, 林业企业要提高社会责任认识, 把社会责任主动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中。林业企业要强化内部环境建设, 通过构建优秀的林业企业文化, 引导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都采取合乎道德的行为, 将社会责任意识融入林业企业的经营中。其次, 林业企业在经营中要节约森林资源, 遵循可持续的原则。林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要根据森林资源的特点, 按照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要求, 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林业产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产品综合能耗, 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第三, 林业企业要积极植树造林, 保护生态环境。林业企业主要是通过对森林资源的种植、采伐、加工实现经营目标的。因此, 林业企业要格外重视生态环境责任, 在消费森林资源的同时通过积极的植树造林等活动, 增加森林资源的供给, 维护生态环境的和谐。

摘要:鉴于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开始引起学界关注, 但相关的研究成果还较少。基于此, 文章首先归纳了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认为林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是中国林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林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其次指出了林业企业社会责任具有极端重要性、物质基础薄弱性和环境责任地位突出等特殊性, 并分析了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内容和特殊内容;最后, 文章提出, 要提升林业企业社会责任水平, 必须根据林业企业自身的特点, 从政府、消费者、林业企业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关键词: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特殊性,内容

参考文献

[1]蔡剑辉, 张春霞.林业会计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 (三) ——林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J].林业经济问题, 1999 (6) :20-22.

[2]耿玉德, 张默涵.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研究[J].林业经济, 2011 (10) :64-67.

[3]鞠芳辉, 谢子远, 宝贡敏.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基于消费者选择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9) :91-98.

[4]蒋德启.中国林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0.

[5]蒋德启, 田治威.试论我国林业企业的社会责任[J].林业经济, 2011 (8) :75-78.

[6]田月香.林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 2010 (3) :56-58.

[7]汪建新.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D].天津:南开大学, 2009.

[8]杨春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 2009 (1) :66-76

刍议如何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 篇8

在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过程中, 要重视其主体就在于它的森林建设, 由于森林资源具有非常丰富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因此, 保护生态效益型的前提下, 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 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那么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基本内涵主要有。

1.1涵养水源

林业资源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 森林的生态系统在洪水季节可以抵挡洪水的侵蚀, 保护居民的生活环境, 除此之外, 还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涵养水源能力最大的一种资源。

1.2固碳制氧

从生物学角度看, 林业资源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其主要产物是氧气, 同时又通过自身新陈代谢以凋落物的形式将部分二氧化碳以有机物质的形式贮于林地土壤。这一生态效益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3固土保肥

林业生态系统具有固土保肥的基本功效, 茂密的森林凭借庞大的树冠, 深厚的枯枝落叶层不但截留天然降水, 还可有效地减轻雨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

1.4保护生态多样性

森林生态系统一方面为生物提供繁衍生息的物种, 另一方面还为生物的生长提供产生和形成的条件。由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的可观。

2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发展出现的问题

2.1森林生长周期慢

由于森林的生长周期较慢, 不像农业的发展时间较短。人工培育森林的生产时间很长, 这就阻碍了林木贸易的发展。并且想要在短时间内获得森林资源是不可能的。因此, 成为阻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一个问题所在。

2.2森林资源的地域固定

森林资源主要的分布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以及西伯利亚地区。在东北亚区域林木贸易合作中就造成了森林资源固定的现象。再加之中国的东北地区森林资源过度的开采, 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资源危机, 日本与韩国等地区的森林资源不足, 质量欠佳。

2.3林业合作单一

在林木贸易合作中, 每个地区所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样, 但是在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还是依靠着劳务合作与合资经营为主要的经济贸易发展, 缺少经济合作的流动模式, 对林木贸易合作的长效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2.4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经济的发展, 对于林业的发展常常不能很好地秉持着稳定的发展方向, 使得森林资源得到了严重的破坏, 浪费现象非常的严重。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3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措施

在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过程中, 森林资源的特点有:森林资源生产周期较长、资源利用率不高、过度开采利用。其次在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过程中, 没有建立健全林业贸易合作机制、林业贸易合作单一、国家的宏观管理较差等特点, 需要在合作的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保护森林资源充分开采与利用, 减少森林资源的浪费, 促进林业贸易合作的长效稳定发展, 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具体有以下几点措施。

3.1完善森林资源供应体系

现代林业的核心问题是发展生产力, 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实现林业资源的持续经营, 获得更大更环保的经济效益, 就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林的发展战略。在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过程中, 需要完善森林资源供应体系, 保证森林资源的合理科学的开采利用, 建立健全多样的森力资源供应体系。对待出现的资源危机时, 做到灵活运用, 以一个规范化的专业性、系统性的森林资源供应体系进行贸易经济合作。此外, 按照相关森林资源供应体系, 构建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减少林业经贸合作中对单一资源的依赖, 减少对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

3.2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

在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中, 森林资源大多以初级产品出产, 没有进行深加工, 这对于林业经贸合作的升级转型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因素就是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应该加强对森林资源进行再加工, 增加森林资源的整体附加值, 提高科技含量。需要完善林业科研团队, 采取有效的措施、方针, 提高森林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林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 培育速生的优质新品种, 促进森林资源总量的增长。除此之外,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 并将生物措施侧重在生物种群选择和种群匹配等工程, 使得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加快森林资源产品的科技含量,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重视初级产品的再加工, 同时减少森林资源的开采数量, 提高森林资源的附加值与科技含量。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注重生态环保。定期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 验收森林资源的加工质量, 防止出现森林资源的浪费与过度开采现象。最大限度地利用森林资源, 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 降低资源开采加工成本。

3.3加强国家宏观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在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中的作用日益提高。需要我国在林业合作的过程中, 努力将环保、低耗、高效等理念与森林资源的开发相结合, 利用科学技术, 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贯彻每一个环节, 为我国的林业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对于林业经贸合作的管理, 一个关键之处就是加强我国的宏观管理, 保证在林业合作中掌握主动权, 避免出现在国家与国家的贸易合作中出现的被动情况。一方面本国林业企业的对外开展, 将强企业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 另一方面, 规范自身的合作模式, 加强对相关企业人员的培训, 加强管理。要求相关林业企业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制度进行对外合作, 在点滴细节处保证本国森林资源的长效利用与发展, 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 保证我国在林业经贸合作中的长效发展。这对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有着积极作用, 促进我国相关行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3.4加强多边贸易合作

在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过程中, 要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多边经贸合作, 推动双方合作转向多边贸易合作的模式。加强民间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发展模式, 向着更加深入的模式发展。努力推动整个林业经贸合作的发展。

4结束语

在经济合作化全面发展的今天, 需要完善森林资源供应体系, 保证森林资源的合理科学的开采利用, 建立健全多样的森力资源供应体系, 减少经贸合作中对单一资源的依赖。同时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多边贸易合作, 推动双方合作转向多边贸易合作模式步入正轨, 促进林业经贸合作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景波.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9.

[2]陈云芳.多功能林业的协同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

[3]庄莉.中国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3.

[4]李军超.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途径的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 1995, 6:56-59.

林业社会效益 篇9

关键词:乡镇林业站,自身建设,职能变化

林改后, 我国林业由政府大包大揽逐步转为政府只负责其中的一小部分, 而大多数功能由社会和市场来完成, 即出现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它指为林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服务组织和活动的组合。从国外的经验来看,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才是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乡镇林业站的服务对象由村集体变为千家万户之后, 林农的需求千变万化, 林业站由于自身资源的限制, 没有足够的能力提供林农所需的所有服务;并且随着林改的进一步深入, 林农的需求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的变动和增长, 会出现其他林业服务提供者, 承担了部分原来由林业站承担的职能。所以, 林业站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处理好林业站与其他林业社会化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同时加强自身的建设。

1深化认识林业站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乡镇林业站工作范围涉及林业建设的方方面面, 林业站确保了林业政策和林业工作在基层的落实。首先, 林业站受县 (区) 级林业管理部门的委托, 行使林业执法权。在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技术推广、林业生产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组织管理作用。其次, 基层林业站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服务组织。基层林业站的服务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过程的始终。一方面, 基层林业站向林农广泛宣传林业政策法规;另一方面, 积极为林农提供科技服务。有计划地组织林农、乡村林场广大职工、乡村护林员、林业专业户开展技术培训, 培养林业科技致富带头人, 创办林业技术示范基地。积极引进林业先进实用技术, 开展试验示范, 有效地促进了林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同时, 为林农提供法律咨询和市场信息服务, 积极引导林农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实践表明, 乡镇林业站在基层林业建设和林农致富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林业站职能的转变

就目前龙泉市的情况来看, 林业服务的需求强度是很大。林权改革完成不久林业的规模经济效益表现还不十分明显林农对林业服务的需求强度是很大的。虽然建立了一些专业合作组织, 但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户还较小。这些组织多数是由政府出面组建的, 产生的时间还不长, 在整个林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有限, 还不能取代林业站的很多服务功能。从目前来看, 林业站仍然要承担相当重的服务任务, 职能转变可以分两个步骤:一是短期内, 林业站可以从以前的重点抓组织生产, 转移到重点抓资源管理上来, 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二是从长期来看, 随着林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的逐步成熟和林改的进一步深化林业站的工作应重点突出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 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林业企业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

3乡镇林业工作站今后的工作重点

3.1充分发展林业站宣传作用, 切实加强领导,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林业站是林业政策的“宣传部”, 要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 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思路, 切实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林业的重要任务来抓。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宣传媒体的作用, 采取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林业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和繁荣农村经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中提高林业部门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3.2加强林业站的管理职能, 注重生态公益林的种植与管护

随着林业的发展和政府工作方式的转变, 国家越来越重视林业的生态功能, 实行生态优先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等。所以从林业站工作目标上来看, 林业站也应将其工作重点放在生态建设和资源管理及对生态公益林的种植与管护上。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 商品林的种植、经营主要由个人来承担, 所以林业站这部分职能主要是管理功能。在职能转变中, 可将这部分职能弱化或直接取消。

对生态公益林的种植与管护要明确责任主体, 落实管护技术措施。对护林员培训考核, 经考核合格的, 方能聘为管护员, 否则不能上岗。与护林员签订管护合同, 要明确管护面积、管护责任、管护质量要求、管护年限、管护措施, 以及管护报酬、奖惩措施等内容。管护人员按照管护合同完成管护任务, 达到质量要求的要按照合同规定及时兑现管护报酬。要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例会, 一是让护林员汇报当月管护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二是安排近期主要工作;三是加强对护林员进行业务培训, 集中学习《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努力提高护林员素质。做到依法护林, 依法兴林。要建立完整的森林管护档案, 及时准确提高管护报表和信息。要积极采用先进手段, 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现代化, 不断提高管护水平。要按月对护林员日志进行审核, 并逐一签字。护林员巡山护林的同时, 对退耕还林地进行补植, 对新造林地进行管护。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落实管护责任, 明确到人, 制定奖惩措施。要加强对森林的抚育管理工作, 严格林地林权保护管理, 实行林地用途管理制度。

3.3发挥林业站的服务作用, 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对林业站兼有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的部分和单纯服务功能的部分, 应根据各林业站自身的条件和其他林业服务提供者的情况等有选择地提供其中有限的一部分。这符合我国政府改革需要, 而且从林业站的资源配置来看, 也更加现实、有效, 能够保证林业站为林农高质量的服务, 让林农满意。从林业生产过程来看, 根据林业经营主体的变化和需求, 林业站应重点强化那些林农需求迫切 (如产前市场信息) , 以及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 (如伐后验收) 。例如在育苗过程中, 林农可以自主选择种苗的来源, 即除了林业站的统一调拨苗, 还可以自由选择市场上的其他苗木, 甚至不再需要林业站的苗木;林农对市场信息的需求很强烈, 特别是对经济林产品的价格、市场的需求了解不够, 这是林农在产前迫切需要的信息。在造林过程中, 林改前林业站在整个造林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 从取苗、林地准备、栽种、抚育到质量验收, 都由林业站组织完成, 这时的技术指导的力度较大。而在林木生长过程中, 林业站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随着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林农个人, 林木管护的工作主要由个人承担, 盗伐的现象基本消失;林木防火问题由林农交纳一定数量的防火费用给村集体, 由村组建防火队或防火协会, 如有火灾发生, 由林业站统一指挥各村组建的防火队灭火;林业站的服务重点要放在病虫害的预测与预报上面。为此, 需要加强以下工作。

(1) 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乡镇林业站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 充分利用农村护林员的人力资源, 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 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 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 做到及时发现, 及时除治, 防患于未然。从长期发展来看, 要在各个基层林业站之间建立起一个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 使各基层林业站之间的森防信息实现共享, 以便能够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 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 而且能够结合森林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 进行区域性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

(2) 加大科技含量, 改进防治手段。针对当前基层林业站人员老化、技术力量薄弱的现状, 选派年轻有为、专业知识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到基层林业站去, 切实加强基层林业站的技术力量, 为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此外, 还需强化防治手段:一是坚持发展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 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 采用良种壮苗, 营造混交林, 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生产措施, 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增强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 逐步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植物性农药、仿生农药、动物源农药、矿物性农药等, 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要大力普及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四是加大科研开发和技

办刊宗旨

深入研究、预测、报道科教创新发展现状以及改革热点、焦点;广泛探讨、交流科教工作中的优点;多方位、多层次介绍科教创新的前沿性内容;有效传播我国科教工作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合理构建我国科研教育学术交流平台。

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为更好的提升本刊的信息技术全面性, 我刊现面向各级科技与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科教领域管理人员、科技教育人员、各类院校的广大师生征集优秀稿件。

投稿须知

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真实、逻辑严谨、文字准确、语句通顺。

2.文章以2200~2700字为宜;文章标题字数在20字以内;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 (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 等要素齐全。

3.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须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标点符号使用准确;表格设计合理, 推荐使用三线表;图片清晰, 注明图题图号。

4.投稿请使用word格式并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5.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所投稿件进行修改。

6.本刊已被相关电子期刊等网络媒体所收录, 本刊发表的文章将在网络媒体上全文发布。7.严禁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 否则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办刊宗旨及投稿须知

术推广力度, 研究和探讨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

(3) 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防治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必要条件。因经费投入不足, 每年都有不少面积的森林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的。因此, 今后应继续加大资金投入, 确保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 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 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三是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按“谁受益, 谁补偿”的原则, 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总之, 在病虫害防治等服务方面, 林业站应与林农更多地沟通和宣传, 林业站在技术指导中应该更加强调针对性、示范性、定向性。当然, 林业站也有少量的服务针对林业加工企业, 如提供原料信息、作为企业与林农之间的中间桥梁等。这些事实上也为林农的生产提供市场信息。

3.4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

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和《国家林业局林业工作管理总站关于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好4件实事的通知》精神, 乡镇林业站应该结合全区实际, 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的活动体, 抓好林农培训、开展林业科技推广、扶持林业合作经济组织, 兴建“绿色小康乡”、“绿色小康村”、“绿色小康户”等实事, 进一步推进村庄绿化工作。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形成, 林业站作为基层的林业部门, 其职能应该突出重点, 有选择性地提供林农满意的服务。此外, 林业站的职能转变, 要从市场需求政府工作目标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有计划、分步骤进行, 同时还应协调好林业站与其他林业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关系。总之, 乡镇林业工作站今后要在林业政策宣传、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近如.从集体林区看林业站的作用[J].中国林业, 2002 (10) .

[2]陈祖挺.浅谈林业站在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中的作用[J].福建林业科技, 2 0 0 4 (4) .

林业社会效益 篇10

一、主要做法

1.制度先行。

做好林业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制度必须先行。从2008年初开始, 我们按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林业建设目标, 针对11大类项目进行了逐个调研, 从科学规范、有利操作的角度出发, 分类设计评价指标体系。2009年初出台了《浙江省林业项目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 (试行) 》, 对绩效评价工作程序、评价指标和标准、组织方式与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应用等作了明确规定, 为我省开展林业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目标明确。

明确的目标是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南针”。按照“转变观念、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强化监管、确保绩效, 建立起管理规范、运行有序、监督到位、绩效挂钩的林业项目资金支撑体系”的总目标, 以查违规、除隐患、抓整改、健制度、创机制、强预算等为抓手, 重点对2006年度和2007年度资金补助单项投资规模50万元以上的林业项目以及2008年度省财政安排的竹产业发展项目、重点防护林项目、林业救灾和国有林场扶贫及基础设施项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费补助项目、林业“两金”转移支付项目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等的支出绩效进行了总体评价, 评价资金总量达86 978.5万元, 共涉及80多个市、县 (市、区) 260个项目。以项目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作业设计 (或实施方案) 执行情况、预期目标实现情况等为主要内容, 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 通过自评、报告、评定、抽查、复评、整改、跟踪等一系列程序进行评价。

3.稳步实施。

建立严格、规范、高效的工作流程, 是积极稳妥地开展绩效评价, 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评价任务的基本工作步骤。我们采取了“统一指标、统一标准、分级评价、上下联动”的评价方式, 全程分六个阶段进行, 即准备阶段、自评阶段、抽查复评阶段、整改落实阶段、培训提高阶段及整改成效反馈和回头看阶段, 做到各阶段工作内容、时间要求和组织形式明确。准备阶段重点做好总体方案确定, 通过文件、浙江林业网宣传发动;自评阶段重点做好自查、自评和报告工作;抽查复评阶段重点做好自评报告评定, 抽查方案设计, 专业评价组抽查复评和总报告等;整改落实阶段重点做好情况通报, 整改要求的提出, 整改方案和措施的落实等;培训提高阶段重点是举办全省林业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培训班, 邀请了国家林业局和省财政厅的有关领导、专家就林业项目申报和项目管理进行了专题讲座, 培训班学员达160多人, 并全部通过笔试考核;整改成效反馈和回头看阶段重点是对各单位的整改措施落实包括纠错、制度建设等情况的信息反馈, 并组织有关人员开展了回头看活动。

二、取得的成效

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 对存在问题的及时发现、绩效理念的树立、支出效益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1.有效实现了对林业建设的问效功能。

在有效促进项目支出效益和项目单位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 也客观地对我省近年来的林业建设成效进行了一次总结评价。一是通过几年来生态公益林、生物防火林带、阔叶林发展工程等项目的实施, 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 生态效益十分显著;二是通过竹子现代示范园区、竹产业发展等项目的实施, 明显增强了山区农民的致富能力, 特别是竹产业项目的实施, 显著提高了竹林的集约化经营程度, 大规模竹林道的建成, 使农民的生产作业成本大大降低, 扩大了增收空间。据调查, 平均每公里竹林道可覆盖300亩竹林面积, 可节约生产成本7元/百斤, 综合计算可促进增收2万元/公里;三是通过高效生态林业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 进一步促进了特色优势林业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香榧、山核桃、油茶等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推动了设施林业的发展;四是通过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 林道、危旧房改造、饮用水工程、电力线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 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五是林业救灾补助资金快速到位和有效使用, 促进了灾后林业生产能力的快速恢复;六是通过林改项目的实施, 有力地推进了森林资源流转、林权登记、抵押、林木火灾保险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工作的有序开展;七是促进了林业项目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林业基层管理队伍的日趋稳定, 基层林业干部和技术骨干等在项目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项目建设和管理水平日趋提高。另外林业“两金”转移支付的实施, 解除了基层林业干部的后顾之忧, 林业队伍得到了进一步稳定。

2.有效实现了在林业项目和资金管理中的纠错功能。

通过绩效评价, 及时发现了我省林业项目和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合同管理和招投标程序等竞争性程序不规范, 项目实施方案执行不严肃, 县级监督措施不到位, 项目建设进度缓慢, 会计核算不规范, 县级配套资金到位不足, 林业“两金”转移支付资金使用不够规范, 项目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 个别单位对绩效评价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等不足之处, 充分发挥了绩效评价的监督和纠错问责功能, 经过落实措施, 健全制度, 切实整改, 提高了林业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3.促进了项目管理者绩效理念的转变。

树立项目管理者的绩效理念, 优化预算, 切实做到“花钱讲效益”是开展绩效评价、实行预算监督的真正目的。通过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对绩效评价、绩效预算、绩效目标等理念的认识有较大提高。总结起来有四个方面的转变, 即由注重微观管理向注重中观、宏观管理转变;由注重分配、争资金向注重绩效、抓项目储备和程序化管理转变;由注重前期立项管理向注重全过程监管转变;由被动受理向主动设计转变。“使用财政资金要进行评价, 必须讲究效益”的绩效理念正在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逐步形成。

4.制度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通过开展绩效评价, 各地认真清理和调查研究, 根据当地实际, 都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 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有了加强。据调查, 我厅重点抽查的36个县 (市、区) 均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5.促进了林业行业党风廉政建设。

我厅把绩效评价工作作为抓好2009年“两提高、两降低”效能建设主题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强化监督机制、促使权力规范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及时有效地揭示了项目管理活动中存在的竞争性程序不到位、违规使用项目资金等问题, 通过说服教育, 督促整改, 并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制度, 从源头杜绝了“人情项目”, 有效促进了林业行业党风廉政建设。

6.引起了社会关注。

我省开展的财政支持林业项目绩效管理行动得到了省效能建设督查组的高度评价。同时, 也得到了省财政厅的肯定, 专门发文在省级农口系统推广我厅的做法和经验, 认为“省林业厅的做法, 为我们进一步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增强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要求各农口部门加以借鉴。

三、几点体会

对林业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我们有三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关键。要扎实开展好绩效评价工作, 领导重视是关键。厅领导对绩效评价工作高度重视, 多次召开厅长办公会议听取专题汇报, 并成立了由厅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为组长和副组长、相关处室和厅直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和专业评价组, 并明确每位厅领导联系一个专业评价组, 对重点抽查和复评工作进行督导。形成了“统一领导、责任明确、共同参与”的良性工作机制, 切实做到组织到位、措施扎实、保障有力。同时, 各市、县 (市、区) 林业主管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 负责项目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自评, 并对自评报告质量、报送的及时性负第一责任。

2.协同配合是基础。绩效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做好此项工作, 必须依靠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为确保我省林业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有序开展, 我们建立了“计财处牵头、各业务处 (单位) 配合”的协调机制。评价项目共性指标由计财部门制定, 个性指标由各业务处 (单位) 提供, 评价工作共同参与, 为绩效评价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3.周密部署是保证。周密部署是保证绩效评价顺利进行和工作质量, 提高评价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为确保整个评价工作的有序推进, 我们在2008年底即着手准备, 从评价办法的制定, 评价对象的选择确定, 评价的组织机构等方面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设计出评价总体方案, 经厅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 全面开展实施。

林业社会效益 篇11

关键词:林业;社会化服务;建设

中图分类号:S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3-0004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建设生态文明和加快林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个湖北”建设总规划。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事业,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居于主体地位,发挥关键作用,承担重大使命。新的历史形势下,既保障森林资源增长和生态良好,又能保证经营主体的利益,达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进而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和谐统一,这既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公共事务治理的合理选择,对于生态文明和“美丽湖北”建设意义重大。

湖北在全面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林农成为林权主体,经营形式趋于多样化。林农生产经营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其个体分散经营的方式也暴露出市场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受理念、技术、管理、信息、投融资等方面的制约明显。要适应现代林业发展要求和林农需求,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培育与合理利用,必须加快发展和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部门林业”向“服务林业”的职能转变,以巩固林改成果并推进林业的转型发展,这对于促进湖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林业社会化服务的概念及特点

1.1概念

林业社会化服务属于第三产业范畴,是指为林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服务组织和活动,主要通过技术指导、营销协作、信息共享、政策咨询及其他相关职责等完成对林业的社会化服务[1]。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是政府、社会和市场在内的多元主体,其服务对象是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林农或林企。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而来的,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林权主体实现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各地充分意识到林业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专业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2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点

1.2.1社会化

市场经济和发展环境达到一定阶段,经营主体对于服务有需求,市场组织具备相当条件并能提供服务的前提下,林业的部分管理职能就可以转向社会化,可以交由市场组织进行市场化经营,林业社会化服务应运而生。因此,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的服务是具有利益性和经济性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具有社会化的性质。

1.2.2多样化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由各种各样的经济组织、服务机构组成的一个大系统,服务的主体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政府主管部门,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类科研机构和院校,涉林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等[2]。

1.2.3系统化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的服务系统、全面地覆盖了林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包括生产资料、资金、信息咨询的提供,良种推广、防火抗灾的技术服务以及产品的加工、储存、销售等服务,具有系统化特点。

2湖北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2.1概况

湖北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特别是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湖北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明显加速。2006年湖北明确提出要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指出要按照服务组织网络化的要求,创新林业服务体系,并积极扶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和自治组织。

湖北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的基本完成以及森林资源流转、林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及时跟进,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的全面兴起。目前,湖北各地已设立林权管理服务机构70余个,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67个,全省已有2800余家林业中介服务和自治组织,为林企、林农提供社会化服务。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湖北林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体系建设日渐完备,为维护生态安全、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建设与管理做出了积极贡献。

2.2取得的成效

2.2.1社会化服务体系格局基本形成

(1)积极推行林业抵押贷款制度

2010年湖北出台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的管理办法,要求全省积极开展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大力发放小额林业贷款,鼓励开展专业公司担保贷款,各地大力发展林业合作组织成员或者协会成员联保、互保方式发放贷款,效果显著。截止2014年,抵押面积达到20余万hm2,受益林农近100万,累计贷款金额近80亿元。

(2)大力发展林业合作组织

截止2014年,湖北省已有林业合作组织2800余个,其中林业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的社(会)员近30万人。近年来合作组织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有效解决了分散的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降低了经营风险。

(3)试点启动森林保险

2012年湖北省开始实施政策性森林保险,启动14个县市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的试点。据统计,2013年以来全省14个试点县市共签投保森林面积200余万hm2,占应投保面积的80%以上,有效保护了林农利益。

(4)全面开展科技支撑和推广

经过多年建设,湖北已形成覆盖省市县乡的科技服务与保障体系,由科研、推广、基层林业站等构成的科技队伍,以科技支撑、合作、咨询、示范、培训等多种形式服务林农和林企,极大地发挥了科技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近年来,湖北开展了林业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科技产业园等一批特色服务工作,社会化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2.2.2服务多元化,覆盖面较广

从全省范围来看,湖北的林业社会化服务已基本涉及林业生产的全过程。一是产前服务,包括科技创新与推广、政策及法律咨询、产品市场信息、林地资源流转、投融资服务等;二是产中服务,包括良种壮苗培育、林地规划,造林抚育,采伐更新作业设计、有害生物防控、森林防火、资源评估服务等;三是产后服务,包括林产品的采收、储运、加工、销售服务等。

2.2.3创新运行机制

近年来,湖北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扶持“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得到林农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林农入社率达97%,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林农以林地资源入股,由合作社集中经营,推进规模、集约和产业化经营;二是通过企业和合作社的带动,降低林农个体发展产业的风险;三是形成主导产业,企业、合作社和林农组成利益共同体,构建了长效保障机制。

2.3存在的不足

2.3.1经费投入不足

湖北林业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底子薄,周期长,而且林业长期处于相对弱势产业,需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时,林业服务行业对社会投资的吸引能力相对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完善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会越来越高,现有的林业资金投入水平和运用效果都还达不到现代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需求力度[3]。

2.3.2林业市场化程度较低

目前,湖北林业市场还不能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优化的资源配置,使其适应现代巿场经济体制。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在金融服务方面,还没有完善的林权抵押信贷巿场化操作程序;二是在保险方面,尚未全面建立保险公司与政府合作的林业风险保障机制;三是在法律服务方面,林业市场的空白较大。

2.3.3林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均衡

就地域分布来看,其中宜昌、恩施两地的合作组织数量占全省总数的40%,有的地区则仅有1~2家;就提供服务的种类来看,林业科技、政策法律、资产评估、防火措施等方面的咨询与服务相对较少。

2.3.4缺乏服务人才

当前,林业服务体系中的大部分工作是面向基层,条件艰苦、经费少、待遇低,缺少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4]。现有工作人员中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人员学历不高,而且部分人员为非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也不够合理。

3湖北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原则及有关对策

3.1发展原则

3.1.1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

实现森林资源保护培育与合理利用,就必须遵循林业自身特点和社会服务的规律,充分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组织和制度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林农等组建各种林业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和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并正确界定政府和市场组织的职能范围,实现合理分工和互补合作[5]。

3.1.2重点突破与全面带动相结合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涉及面广,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不一样,因此,要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重点解决突出的问题,逐步带动并实现全面发展。

3.1.3实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

就服务主体而言,目前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上划分两大类:一类是提供有偿服务,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组织;另一类是政府为主作为服务主体、提供无偿服务的组织等[6]。对于第一类服务领域,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进一步规范其运作;第二类则需要适应角色转变,加强服务功能建设。

3.2发展对策和建议

3.2.1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多元供给的服务体系

林业要适应市场发展,其服务应由部门独揽的形式逐步转变为大多数功能应通过社会和市场来完成,积极构建政府、社会和市场“三位一体”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即政府部门发挥主导、监督的作用,主要依靠政策引导,依托专业的技术、经济、信息等组织或部门,形成多渠道、多元化供给的新型服务体系[7]。

3.2.2拓宽服务范围,建设功能多样化的服务体系

相对于传统林业而言,现代林业需求广泛、全面,而且不同地区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内容、方式、程度等也不尽相同。[8]目前湖北的林业社会化服务总体上规模小、范围窄,这就造成了经营需求与服务供给上的矛盾。因此要合理采取分区域或者集中建设的方式,搭建“政企、农企、银企、科企”等一系列合作平台,切实构建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功能的多样化与全面化。

3.2.3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社会化服务活动和行为

市场中介组织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湖北市场服务组织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规范管理、经营水平、市场意识和职业素质都有待提高。尽快制定系统的法律法规,对林业服务组织的性质、宗旨、功能、组成方式、运行模式等进行规范,并用法律手段对服务活动和行为进行约束、监督和管理,使林业社会化服务有法可依。

3.2.4完善配套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要重点围绕林权管理落实配套政策,保障合理的市场行为和公平交易;二是积极引导组建家庭联合经营、股份制等形式的林业经营实体,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加强金融、保险等部门的协调,规范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林业投融资体系,积极培育市场并增强林农和林企抗击灾害风险的能力;四是要着重加强湖北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进重大、专项和系统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3.2.5优化基础和环境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的协调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平台、交通、灾害防御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着力改善从业人员待遇,夯实发展基础;二是加强多部门的联动和协调沟通,将政策及时落到实处;三要顺应网络信息时代发展,大力采用科技信息技术,切实提高运作和服务效率;四是加强人才教育与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秦邦凯,程云行,梅阳阳.我国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述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13(5):553556.

[2]郑苗苗.内蒙古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鲍钦,张隆平,施湘锟,等.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01):113114.

[4]晋书元.湖南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查报告[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杜豹.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乔永平,聂影.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以福建省邵武市林业服务中心为例[J].中国林业经济,2010,(05):2528.

[7]朱海强,刘晓华.广西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07):2224.

[8]丁胜,廖浪涛,蔡志坚.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聚类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5):103106.

林业社会效益 篇12

一、北兴林业发展的现状

北兴农场经营总面积为77 652公顷,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为31 802公顷, 占总面积的41%, 非林业用地45 850公顷, 占总面积的59%。其中有林地面积为20 815公顷, 疏林地99公顷, 灌木林地242公顷, 未成林造林地1588公顷, 苗圃6公顷, 无林地8872公顷, 在有林地中天然林13548公顷, 占有林地的65.1%, 人工林7128公顷, 占有林地的34.2%, 森林覆盖率为30%;现有活立木蓄积905373立方米, 其中天然林蓄积为727 848立方米, 占活立木蓄积的80.4%, 人工林蓄积117 525立方米, 占活立木蓄积的19.6%;全场森林共分为两大林种, 即用材林面积20 133公顷, 占有林地总面积的96.7%, 蓄积860 259立方米, 占有林地蓄积的95%。防护林面积543公顷, 占有林地面积的2.6%, 蓄积立方米, 占蓄积的4.9%。

二、问题的提出

(一) 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转变,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原有的林业经营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

(二) 北兴农场林地资面积广阔, 但幼成林面积大, 成林面积小, 可采资源不多。

(三) 森林资源丰富, 野生动植物尤其是食用菌、山野菜、中草药资源品类繁多, 林内土质肥沃。但是, 这些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思路与措施

(一) 活化林业经营机制, 实施人工林流转试点。

活化林业经营机制, 就是将农场人工林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作价后实行公开竞价拍卖, 一次性将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按期限转给他人经营。这样可以有效地发挥我场人工林资源优势, 推进人工林产权制度改革, 盘活人工林资源, 逐步建立多元化人工林经营体制。从而实现人工林增值、保值、和收益协调发展的目的。

(二) 稳步实施森林管护经营责任制, 继续发展和壮大林下经济。

森林管护经营, 就是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因地制宜, 由经营者承包和管理, 利用林间、林冠下优势, 开发和培育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一种立体开发模式。这是恢复森林资源、变林业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增加职工经济收入, 拉动农场经济总体发展的有力举措。

第一要加大宣传力度, 转变职工观念, 真正将森林管护经营机制深入人心。要形成观念形成氛围, 让老百姓对森林管护经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明白林地可以象承包土地一样承包到户, 谁承包谁经营谁受益。这同时需要我们林业部门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维护承包者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森林管护经营才能在北兴得以全面实施。

第二要继续完善和强化服务体系, 加强管理, 在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方面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为老百姓发展管护经营解决后顾之忧。

第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制定政策, 优化环境, 最大限度地引入外部资金, 共同开发, 共同发展。

近几年, 北兴农场依托森林资源优势, 在森林管护经营责任制方面进行了不断尝试和探索, 林下经济获得迅猛的发展, 成为了黑龙江农垦林下经济发展的一个典范, 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截止到目前为止, 已形成以林下参、穿地龙种植为主的林下种植基地。已发展林下参2500亩, 西洋参880亩, 刺嫩芽1200亩, 穿地龙900亩, 五味子870亩, 创建规模性家庭林场120个, 极大地增强了林业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拓宽百姓致富的门路。

(三) 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管护能力。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逐步完善和加强, 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对外要招收各种专业人才, 对内要对原有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更新他们的知识, 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以更好的为林业建设服务。

(四) 强化生态意识, 加强农场生态环境体系建设。

上一篇:保险下一篇:中国城市广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