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治疗失眠(精选7篇)
穴位治疗失眠 篇1
失眠症是一种困扰大众健康的疾病, 其主要的症状表现就是患者入睡困难或者是睡眠质量的低下, 有的严重患者甚至会出现彻夜难眠。失眠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呈现出了一种急剧升高的趋势[1]。本研究探究失眠症治疗的有效方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3~9月本院收治60例均为单纯性失眠症的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18~66 (38.5±0.2) 岁, 病程1个月~10年 (2.5±0.8) 年。将这60例的失眠症患者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1) 电针治疗, 电针针刺取穴:主穴取神门, 三阴交, 内关, 百会, 四神聪。根据中医辨证分型, 心脾血亏型加配心俞, 脾俞, 足三里 (心俞, 脾俞行快针) , 针用补法。心肾不交型加配太溪, 大陵, 心俞, 肾俞 (心俞, 肾俞行快针) , 针用平补平泻法。肝阳扰动型行间, 大陵, 肝俞 (肝俞行快针) , 针用泻法。痰热内扰, 胃腑不和型加配丰隆, 中脘, 厉兑, 足三里, 针用泻法。以上穴位针刺得气后, 在针上加用华佗牌SDZ-II型电子治疗仪以通电刺激穴位, 取穴神门, 内关为1组, 百会, 四神聪为1组。通电时间为30min, 每日一次, 10日为1个疗程。 (2) 穴位点压, 穴位点压的治疗主要是用拇指点压患者的百会, 四神聪, 风池穴, 每个穴位要以产生酸胀感为标准依次点压, 特别要注意的是, 双侧风池穴要以酸胀感传至头顶为度。以上穴位连续依次点压3遍, 每次每个穴位点压15s。
1.2.2 对照组
采用的是单纯的针灸治疗, 针刺取穴和方法同观察组。
1.3 疗效评价
治疗20d (两个疗程) 比较临床疗效。根据WHO制定的有关睡眠率方面的指标对患者的治疗后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定, 睡眠率=实际入睡时间/上床至起床总时间×100%。治疗的效果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 痊愈:患者失眠等症状完全消失, 停止使用安眠药, 睡眠率达75%以上; (2) 显效:主要症状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睡眠率在65%以上并且停服安眠药; (3) 有效:主要症状得到改善, 基本停用安眠药, 睡眠率在55%以上; (4) 无效:患者的症状没有改善, 睡眠率在40%以下, 要依靠安眠药来维持睡眠[3]。痊愈、显效、有效被定位为治疗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4%, 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67%,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比较见附表。
3 讨论
失眠导致睡眠不足,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会导致患者身体免疫力下降, 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减弱;会引起头痛, 记忆力减退;影响工作, 学习和生活;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大脑功能失调, 分析, 处理问题能力减退, 少数人甚至出现痴呆症状;使人过早衰老, 缩短寿命;甚至出现自杀倾向。相当一部分患者会通过服用安眠药来帮助睡眠, 但长期服用安眠药会产生药物依赖性和一系列毒副作用。故我们采用电针加穴位点压治疗失眠, 其更为安全且有效。同时通过对相应穴位的刺激、点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阴阳, 使得患者的阴平阳秘, 实现脏腑和调, 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其中对于患者风池穴的点压更是具有调节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的奇效。而在治疗中利用电针对患者相应部位的刺激可以有效的调节机体内5 ̄羟色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 起到间接调节睡眠的作用。而电针本身就具有的降低神经应激反应的功能, 还会在失眠症状的治疗中起到一定的镇静作用。在对失眠患者百会、四神聪、风池穴实施刺激的时候可以使得患者的神经末梢逐渐丰富, 同时调节大脑部位的血液循环、提高大脑的供血量, 这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失眠症带来的头昏、头痛等症[4]。
对照组仅仅采用针灸治疗失眠症, 只能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长期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研究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电针结合穴位点压的方法其疗效相对于单纯的针灸治疗而言, 是具备一定优势的。
摘要:选择60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电针结合穴位点压治疗失眠症, 对照组采用单纯的针灸治疗, 20d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4%,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67%, 两组之间存在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在失眠症的临床治疗中, 电针结合穴位点压治疗的方法其疗效相对而言更为确切、有效。
关键词:失眠,电针,穴位点压
参考文献
[1]何玲, 刘思攸.电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失眠32例[J].针灸临床杂志, 2008, 24 (3) :8-9.
[2]张波.电针、耳穴贴压配合穴位注药治疗失眠58例[J].中国药业, 2010, 19 (24) :71.
[3]刘大平, 张铁.电针头部穴位为主治疗失眠症6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13) :1704, 1728.
[4]胡静, 孙年怡.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现状研究[J].甘肃中医, 2010, 23 (7) :78-81.
穴位治疗失眠 篇2
神门、内关、百会、安眠这几个穴位是治疗失眠的特效穴位,一般来说,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失眠,都可以用这几个穴位。
神门在手腕部,手腕掌侧横纹的尺侧一段,尺侧的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取穴的时候可以把手掌朝上,手掌小鱼际上角有一个突起的圆骨,从圆骨的后缘向上用手按,能按到一条大筋,这条大筋外侧缘与掌后横纹的交点就是神门。
心主神明,心藏神。看名字就知道,神门这个穴位善治“神”之疾病。 神门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所以神门通治各种神志疾病。
内关在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如果把心看成是身体里的君主,心包就可以看成是君主居住的宫殿。心包有代心受邪的作用,用心包经的络穴调节心包的功能,也就是在调节心的功能。
神门和内关相配,能够宁心安神,我们针灸医生大多把它们作为治疗失眠的主穴。
百会在头顶,前发际直上正中5寸。大家看看人体经络穴位图就知道,百会是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厥阴经、督脉的交会处,通常所说的“三阳五会”就是百会。百会有提阳气、醒神开窍的作用,能够治疗气血不足、肝火旺盛、风邪侵袭引起的各种头昏、头疼,我们临床上常将它作为治疗头顶痛的首选穴。
治疗失眠,单独灸百会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在晚上临睡前做一做。先将百会周围的头发分开,让头皮露出来,然后将艾条点燃,置于离头皮2厘米左右处温和灸,以头皮感觉到温热为度。如果感觉有点儿烫可以将艾条移远一点儿。每天晚上灸15分钟左右,有利于入睡。这个方法对妇女产后失眠效果尤其好,患产后失眠的人,使用这个方法,每天灸1次,一般连续灸四五天就能治愈失眠问题。
穴位治疗失眠 篇3
关键词 中药足浴 糖尿病失眠症 临床观察 护理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68
失眠症是糖尿病常见的症状之一,糖尿病患者失眠症的发生可能与高血糖对血管和神经的影响有关,为神经衰弱症状,属于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理想导致的自主神经病变,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失眠症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增高[1]。积极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睡眠有利于其血糖的控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自拟具有活血通络,滋肾养阴,疏肝理气,安神作用的安神中药方行足浴并配合穴位按摩对睡眠障碍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0~75岁,均为无足部外伤,无严重心力衰竭,无镇静、催眠药物依赖者。
治疗方法:①用物准备:温水(适量),RT-T005足浴气血养生机,中药足浴液1000ml(夜交藤、川芎、合欢皮、桑叶、生地等煎制)。②实施步骤:取中药安神方熬制的中药液倒入足浴仪中,加适量温水至规定刻读,选恒温40℃左右,设定时间30分钟,根据个人情况加选震动、冲浪等功能,结束后及时擦干双脚并揉按涌泉穴10~15分钟,每晚1次,7次1个疗程。涌泉穴是人体足底穴位,取穴方法:患者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该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方法:用拇指端或中示指端在穴位上点按、指压、旋揉,力度适中,以患者感到微微胀痛能耐受为宜。
疗效判断标准[2]:①临床治愈:睡眠時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6小时,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②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小时,睡眠深度增加,但总睡眠时间<6小时;③有效:症状减轻,睡眠较前增加不足3小时;④无效:治疗后睡眠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结 果
30例患者足浴1个疗程后,其中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
护理要点:足浴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症情,进行心理调护,详细解释足浴的作用及方法,以取得患者的配合,病室环境宜安静舒适,室温适中,不要直接吹风,水温保持恒定,太冷容易引起感冒不适,太热会损伤皮肤,足浴过程中应加强病情观察,注意患者精神、面色、出汗的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足浴30分钟后擦干双足,平卧在床上,指导并协助患者按摩涌泉穴10~15分钟,教会患者身心放松,并暗示自己从头部开始放松到颈肩部,从而使患者慢慢入睡。
讨 论
足浴及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症的机制:祖国医学认为,人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黄帝内经》有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的记载,脚部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又是足三阳经的终止点,双脚穴位达66个,占全身穴位的1/10,它们联结人体内部经络。运用按摩、震动等刺激足部可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与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涌泉穴又名地冲穴,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中医喻其为“水之源头”,《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足浴结束后揉按涌泉穴,具有补肾安神的作用。
中药治疗失眠症的机制:糖尿病失眠症属中医消渴、不寐范畴。消渴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其中肾阴虚又是致病之本,肾阴虚则水不涵木,可致肝阳亢盛,阳不入阴,而致失眠。消渴病日久,气阴两虚,久病入络,气血瘀滞,心脑失养,常致失眠反复难愈。《景岳全书·不寐》云:“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医林改错》云:“不寐证乃气血凝滞。”总之,失眠总是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气血不和,心神不安。选用夜交藤、川芎、合欢皮、桑叶、生地等中药,具有养心安神,疏肝理气,解郁平肝,活血通络,滋肾养阴、辅助降糖降脂等功效。中药:夜交藤养心安神,有镇静催眠作用;川芎、怀牛膝活血通络,促进血气运行;合欢皮解郁安神用于心神不安,忧郁难眠;生地、杞子、白芍养阴生津、滋阴补肾柔肝;桑叶、桑枝、茺蔚子具有平肝明目、抑制血糖上升的作用。将这些中药煎制后用于泡足,同时配以按摩,即药物通过皮肤,穴位渗透加按摩对足底穴位的有效刺激,全面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两者结合,“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调和营卫,疏通经络而补养气血,宁心安神,令神守舍,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的功能得以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Skomro RP,Ludwig S,Salamon E,et al.Sleep complaints and restless legs syndrome in adult t.ype 2 diabetics.Sleep Med,2001,2(5):417-422.
穴位治疗失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失眠症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试验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8~69岁,平均(56.4±4.7)岁,病程1~11年,平均(4.8±1.5)年。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36~72岁,平均(57.4±5.1)岁,病程1~9年,平均(4.2±1.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降压治疗,对照组给予右旋佐匹克隆(国药准字H20070069,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产)进行治疗,2 mg/次,1次/d,连续服用30 d。试验组采取穴位按摩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头摆正。术者坐于患者头部前方,对睛明穴按揉5~7次。然后以一指禅推法从印堂穴由两侧眉弓向太阳穴往返5~7次。然后从印堂穴沿鼻两侧向迎香穴推揉3次。用四指从风池穴至颈部两侧反复搓推,重复3次。再点按神门、足三里及百会穴,按摩10~15 min。连续按摩5 d后,隔2 d继续按摩,连续实施30 d。
1.3 疗效判定
结合SPIEGEL睡眠量表评分作为疗效判定参考[2]。痊愈:失眠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SPIEGEL评分下降幅度超过80%;显效:失眠症状基本消失,评分下降幅度为50%~80%。有效:失眠症状有所改善,评分下降幅度为30%~50%。无效:失眠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出现恶化,评分下降幅度低于3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痊愈15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5.71%。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穴位按摩治疗高血压失眠症,通过对面部神经、血管等进行按摩刺激,使大脑兴奋性得以调整,以改善大脑血液循环,可起到活血通脉之功效。取神明、印堂等穴进行按摩,可让经脉气血流畅运行,并起到阴阳协调之效;同时刺激足三里、神门及百会等穴位,可对肾脏系统功能进行调节,起到益肝补肾、养血降火之效。上述穴位共同作用,可安神定志、助眠去烦。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穴位按摩治疗高血压失眠症可改善相关症状,有利于提升患者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何书杏,曾小翠,吴玉琼.穴位按摩治疗高血压失眠症33例效果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24):87-88.
穴位治疗失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门诊收治的失眠症病人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25岁~75岁;病程1个月至10年;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不寐的诊断标准确诊[1]。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①常规针刺方法。针刺主穴为四神聪、内关、神门、安眠、足三里、三阴交。若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穴以补法针刺;心虚胆怯,加神庭、气海、大巨穴以补法针刺;阴虚火旺,加大陵、太溪、太冲穴以补法针刺;情志扰心,加印堂、合谷、太溪穴以泻法针刺;痰热上扰,加丰隆、曲池、中脘穴以泻法针刺。穴位皮肤用75%的乙醇棉球进行消毒,选用28号~30号1.5寸针灸针进行治疗,留针30 min,每日1次。②穴位贴敷:采用我科自制吴茱萸粉,用时取适量药粉,用温开水调成药团,搓成直径约1 cm的药球,指导病人于睡前洗干净双脚,按摩涌泉穴致局部发热后将药球敷于两侧涌泉穴上,再用医用胶布压紧、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休息2 d,继续下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
1.2.2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在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好转: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略有增加,不足3 h;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护理
3.1 心理调护
失眠主要原因是心理社会因素,因此心理治疗是关键[2]。中医学提出“以心医心之法,乃是最妙上乘”。因此,护士应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解除病人的心理压力,尽量劝病人不要过于依赖安眠药,加强精神护理,注意情绪变化,消除不良疑虑,使病人保持心情舒畅并能积极配合调治。
3.2 针刺的护理
为病人创造一个温馨、幽雅、舒适的治疗环境,重视病人要求,保护病人隐私。针灸不宜空腹进行,以防晕针等不良反应,取穴准确、操作熟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感染。治疗中指导病人两眼微闭、全身松弛、自然呼吸,适当播放轻音乐,以舒缓气氛。
3.3 饮食及起居护理
调节好病人的睡眠时间,按时睡眠起床[3]。晚餐安排在睡前3 h左右,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少吃肥甘、厚味之品;不喝浓茶、咖啡,避免大量饮水,以防夜间因如厕而干扰睡眠。
3.4 服用安眠药病人的护理
给病人讲解安眠药所引起的睡眠并不能代替真正的自然睡眠,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而且有明显的毒副反应,如醒后有头晕、乏力和食欲减退。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病人由开始逐渐减量,到最后停药。
4 讨论
失眠症属中医学“不寐”范畴。中医学认为,不寐病因主要是七情所伤、思虑劳倦太过或暴受惊恐、体虚等,引起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神不守舍而致不寐。不寐主要与心、肝、脾、肾有关。因此,针刺选穴取四神聪益气安神;内关、神门养心安神;太溪滋肾阴;太冲平肝潜阳;足三里、三阴交健脾益肾,心俞、脾俞共奏健脾养心之效,安眠穴为经验效穴,诸穴合用,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改善睡眠的质量。而穴位贴敷疗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根据“内病外治、上病下治”等原则,将药物研末,用适当的液体调成稠汁或糊状,敷于相应的穴位,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的一种外治法。吴茱萸为辛热之品,功能散寒止痛、疏肝理气、温中止泻等[4];涌泉穴为肾经井穴,具有滋阴降火、开窍宁神的作用,在外治法中可以起到补益肾精、滋阴壮阳、降火纳气、引热下行、清上实下、交通心肾、行气活血等作用[5]。因此,配合选用吴茱萸外敷于涌泉穴,以通过调理脏腑气血阴阳,达到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且吴茱萸贴敷涌泉穴取穴方便,易于操作,副反应小。
近年来,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报道较多,效果亦较理想。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8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病人的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的效果。[方法]将40例失眠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7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病人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8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关键词:失眠症,针刺,穴位贴敷,护理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20.
[2]孙彩霞,骆燕宁.心理护理加针刺治疗失眠病人40例[J].护理研究,2001,15(2):108.
[3]梁淑珍,侯建萍.老年失眠症的护理体会[J].护理研究,2004,18(12A):2225.
[4]孙玉芝.吴茱萸贴敷涌泉穴临床应用概述[J].中医外治杂志,2009,18(4):53-54.
穴位治疗失眠 篇6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3-4]标准。排除由精神障碍、躯体疾病等诱发的继发性失眠。
1.2 纳入标准
1)性别不限,年龄>18岁;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5]总评分>7分;3)近1周内未接受与研究相关的治疗;4)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自愿入组;5)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3 排除标准
1)继发性高血压;2)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合并重要脏器(心、肝、肾等)、系统(血液、精神等)严重疾患;4)治疗部位合并影响治疗的皮肤破损;5)有发生在高血压前的顽固性失眠史,或合并药物相关性失眠;6)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1.4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高血压病伴失眠症患者188例,其中男128例,女60例;年龄28~81岁,平均(65.3±7.1)岁;高血压病程3~20年,平均(6.8±4.8)年;失眠病程1~10年,平均(2.4±1.5)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4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降压药控制血压。对照组只予耳穴压豆,观察组给予耳穴压豆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1)耳穴压豆:分别取心、神门、交感、皮质下、肝、肾、脾、枕等穴;每次选穴3~5个贴压,双耳轮流使用,所选穴位既可相同,也可互补。操作方法:患者取舒适体位,术者一手持住患者的耳轮后上方,一手利用耳穴探针找寻最疼痛穴位;确定穴位后,先常规消毒,再贴敷耳穴贴(王不留行籽),并用拇指、食指指腹轻轻按揉;待患者有气感(酸、胀、痛等)后,继续按揉20秒暂停10秒,再揉压20秒,重复揉压5次,注意按揉操作中术者指腹与患者皮肤间不可产生滑动;指导患者学习上述操作要领,并嘱咐其分别于餐前、餐后、睡前逐次对各耳穴进行5~7次揉压,上床后再冥想整个揉压过程,直至入睡;换耳穴贴1次/5d(若期间遇胶布潮湿、脱落等情况,应及时更换)。4周为1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2)中药穴位贴敷:取穴:分别取涌泉、巨阙、太冲、内关等穴位;用药:取等量的吴茱萸、钩藤、天麻、白芥子、川芎等方药,研成粉末后,加入白醋调制成糊状。贴敷方法:先确认贴敷部位及其周围的皮肤情况(有无破损、感染等),再用酒精清洁皮肤;选定穴位,另备3cm圆形胶布,取黄豆大小药糊置于其中央,敷于穴位上,用纱布固定后,轻按片刻;敷药1次/d(睡前),20~30min/次,4周1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
2.2.1 血压
收集治疗前、治疗后每周及疗程结束后的诊室血压。由专门人员以克氏音法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差(DP),2遍/次(中间间隔2分钟),取其平均值。
2.2.2 PSQI评分
参照文献[5]评分。得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睡眠质量好(深沉),睡眠时间恢复正常(夜间时间>6小时),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质量明显改善(深度增加),睡眠时间增加>3小时;有效:睡眠质量有改善,但睡眠时间增加<3小时;无效:失眠无改善甚至加剧。
3.2 两组患者睡眠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失眠疗效比较(n)
△P<0.05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
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s,mm Hg)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的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SQI评分比较(±s,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5.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成人低效率睡眠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高血压失眠患者因睡眠障碍对其血压变化的负性影响,血压控制难度上升,尤其在夜间睡眠剥夺后,患者交感神经活跃度增加,可致血压处持续升高状态。另外,失眠也可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可能出现烦躁、紧张、焦虑等精神障碍,此状态下小动脉持续收缩,可加剧靶器官(如心血管)损害。总之,合并失眠症可促进高血压发展,从而使血压控制难度增加。因此,积极防治高血压失眠症十分关键。以往,临床多采用西医药物治疗高血压失眠症,但此类药物多存在依从性低、费用高、副作用多等缺点,故近年中医非药物疗法(如针灸、穴位按摩、耳穴贴压等)成为了研究热点。
失眠症属中医“不寐”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这与高血压“阳亢于上,阴虚于下”的病机有着重合点。耳穴诊疗法是传承至今的中医物理疗法之一。耳作为人体缩影,其上有特定的脏腑、器官、骨骼、肌肉、组织对应耳穴敏感点;就经脉走行、络属等,耳中、耳周循行有6条阳经,可经其与脏腑相连。本研究选穴原则如下:取心、神门穴以安神宁心;取交感穴以调节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取皮质下穴以调节大脑皮层抑制、兴奋功能;取肝、肾穴以平肝、滋肾阴;枕穴为治失眠特定穴位。通过刺激耳穴,促进经脉循行,增强脏腑功能,以达调畅气血、阴平阳秘之功效。另外,耳穴压豆法可通过促进末梢神经与大脑皮质相应区的联系,减弱原有病理灶兴奋度,使患者大脑皮质的抑制、兴奋趋向平衡,以达睡眠时抑制状态。穴位贴敷法,既可通过刺激穴位及经络调节作用,促使药物功效的发挥,也可帮助药物经皮表入内里,循经络至脏腑,进一步发挥功效,从而调节气血阴阳,以达治疗疾病之目的。本文取穴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之首穴;巨阙穴为任脉之主穴;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输穴;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几穴相配具有宁心安神、滋肾养肝之功效,既可以治疗失眠,也有助于治疗高血压。药用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功效,可主治头痛、高血压病;钩藤平肝潜阳、通络祛风;白芥子散结通络;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几药合用即可通调气血、平和阴阳,又能通经活络。贴敷于上述诸穴,借助腧穴通里达外之功,发挥补益心肾、平肝潜阳、健脾化痰、益气养血之效,内病外治法,引阳入阴,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以调和气血,交通、平衡阴阳,从而恢复昼夜阴阳运转,有效改善患者睡眠情况。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SQI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的下降较之对照组也更为明显(P<0.05);对血压的维持也具有良好效果。提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不仅可以明显改善睡眠效果,同时对血压具有良好调节作用。
摘要:<正>高血压病患者随着高血压病程的发展,可能出现程度不一的睡眠障碍,其中以老年患者尤为多发[1]。而睡眠障碍又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一个危险因素,可影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可能加剧高血压进程[2]。因此,对于高血压失眠症的积极防治十分重要。本文观察了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法对于高血压失眠症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参考文献
[1]苏玉香,赖有莲.耳穴压豆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失眠症的观察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6):4848-4850.
[2]Lusardi P,Zoppi A,Preti P,et al.Effects of insufficient sleep on blood pressur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A 24-h study[J].Am J Hypertens,1999,12(1):63-68.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27-1531.
[4]陈彦方.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
穴位治疗失眠 篇7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焦虑性失眠,穴位敷贴,疗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常具有上腹部胀痛、腹胀、嗳气、食欲不正等症状。焦虑、失眠及多梦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并发症[1]。失眠常导致机体功能紊乱,从而加重了功能性消化不良,更严重的是导致了患者精力降低、负面情绪严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2]。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性失眠的处理往往是给与安眠药物如艾司唑仑,安眠药物起效快而稳定,但存在着容易上瘾等副作用[3]。中医药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性失眠有一定的治疗成果[4]。本课题组运用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性失眠患者81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附属中医老年科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区中医医院相关患者85例,因各种原因脱落患者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治疗组37例,治疗组男13例,女24例,年龄25~78岁,平均54.9±15.3岁,病程2~33个月,平均14.9±8.9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28例,年龄28~76岁,平均52.3±17.1岁,病程1~29个月,平均11.2±9.4个月。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实验得到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5]
①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部疼痛或上腹部烧灼感中的1条或多条;②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③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
1.2.2 失眠的诊断标准[6]
参考2012年《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1)入睡困难(人睡时间超过30 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 h)或常睡眠晨醒后无恢复感;(2)在有条件睡眠且环境适合睡眠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上述症状;(3)患者主诉至少下述1种与睡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①疲劳或全身不适;②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力减退;③学习、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④情绪波动或易激惹;⑤日间思睡;⑥兴趣、精力减退;⑦紧张、头痛、头晕,或与睡眠缺失有关的其他躯体症状;⑧对睡眠过度关注;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符合失眠的诊断标准;③近1周内未出现感染或发热,未使用过可影响睡眠药物者;④无严重躯体疾病如肿瘤恶病质、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者。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小于20岁或大于80岁;②伴有已经诊断明确的消化系统实质性病变以及肠易激综合征;③各种检查显示有颅内的器质性病变;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5 方法
对照组给与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恢复脾胃功能,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给与健康饮食。给予常规促进睡眠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如营造良好安静的睡眠环境、满足患者身体舒适要求,嘱患者心情放松,放轻柔音乐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组给与中药穴位敷贴,敷贴采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院内制剂安神方,原方黄芪12g、肉桂10g、吴茱萸10g、酸枣仁6g、珍珠母6g,将原药加200mL水煎煮,待药液浓缩后过滤取药液,用酒精、糊精调成浓膏,取8g置于普通小敷贴内圈中。选穴:取神阙穴,左右脚涌泉穴;贴敷时间:每晚先用温水足浴至微红,然后将治疗贴贴敷于相应穴位。留置12h,每晚一次,持续一个月。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是否有过敏、破损等症状,有则立即停止相应治疗
1.6 观察指标
1.6.1 疗效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失眠症的疗效标准拟定[7],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眼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睡眠时间增加至6 h,有时不足6 h,但自觉症状减轻);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
1.6.2 睡眠评分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对睡眠状况进行评分。PSQI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低,睡眠质量越好[8]。
1.7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睡眠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睡眠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睡眠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睡眠指数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器质性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近年来,功能性消化不良占消化道门诊已经达到20%~40%[9]。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发病机制都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已知的报道涉及了诸多因素,可能与胃的舒张收缩能力异常、胃肠激素的释放异常、胃肠基本电节律紊乱等相关[10]。同时,诸多报道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心身性疾病,与精神因素、环境等都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除了消化系统症状外,往往伴有失眠、焦虑及情绪低落,文献报道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焦虑性失眠发生率为54%,是最常见的并发症[11]。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常由于卫气留于阳,入阴不得,阴阳失衡。在传统的经络腧穴研究中,穴位是经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与脏腑内外相通[12]。选择合适的中药敷贴于经络上的穴位,可以通过经络直通内里,药力可直达病所,调整目的脏腑的功能状态,协调阴阳,引阳入阴,从而提高机体抗病力,生浮正气,驱邪外出。
【穴位治疗失眠】推荐阅读:
穴位注射治疗05-09
穴位按摩治疗慢性鼻炎11-13
失眠怎样治疗05-31
失眠治疗法08-31
中医药治疗失眠09-18
失眠症怎样治疗09-27
失眠的中医治疗与调养05-28
针刺穴位07-16
穴位封闭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