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信息分析(精选12篇)
用户信息分析 篇1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是实现用户与GIS软件之间交换信息的过程, 软件使用者通过用户化所提供的便捷有效的途径来调用GIS资源、高效实现GIS功能。同样, GIS软件也是通过实现用户化来实现用户的功能请求。因此, GIS用户化有着其独特的特点。
1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现状分析
GIS用户化建设满足了城市建设管理者、企业管理者、百姓居民对GIS的需求, 同时也运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技术, 来进行各种空间信息辅助决策工作。它是超越城市问题传统解决方法的先进手段, 也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社会用户上, 如市政管理工程、企业决策、资源管理、交通运输、医疗保健、邮电通信、公安急救、市场销售、金融保险、石油化工、水利电力、环保旅游、科研教育等等。
1.1 资源管理
资源的清查、管理和分析是GIS应用最广泛的领域, 也是目前趋于成熟的主要应用领域, 包括森林和矿产资源的管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土地资源潜力的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等。该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种来源的数据和信息有机的汇集在一起, GIS软件能在一个连续无缝方式下管理大型的地理数据库, 这种功能强大的数据环境允许集成各种应用, 最终用户通过GIS的客户端软件可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显示、统计、制图, 以及提供区域多种组合条件的资源分析, 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规划决策提供依据。如可以通过地球图形显示某鸟类在全球范围内的迁徙路径, 通过GIS分析森林火灾的受灾面积、损失程度等。
1.2 城市规划与管理
空间规划是GIS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例如, 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保证绿地的比例和合理分布、如何保证学校、公共设施、运动场所、服务设施等能够有最大的服务面 (城市资源配置问题) 等。通过GIS我们可以实现规划方案设计辅助决策、规划土地管理及划拨、市政道路规划与管理、市政管线规划及管理、城市设计辅助方案等。
1.3 人口普查与统计
把GIS引入人口普查, 极大地推进了人口普查技术的发展, 在宏观调控、数据汇总统计、查询分析、专题图制作、分析结果输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应用GIS, 不但可以提高人口普查的工作效率, 更给人口普查工作融入了先进的管理方式。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数据采集、自动地址编码、数据检查和质量控制、数据汇总统计、查询分析、制作各种专题图、查询分析的结果图, 并可通过Internet在网上发布人口信息, 从而大大提高了普查数据的利用率。
1.4 城市应急指挥
解决了在发生洪水、战争、核事故等重大自然或人为灾害时, 如何安排最佳的人员撤离路线、并配备相应的运输和保障设施的问题。
1.5 土地和地籍管理
土地和地籍管理涉及土地使用性质变化、地块轮廓变化、地籍权属关系变化等许多内容, 借助GIS技术可以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这些工作。例如GIS能以三维方式显示城市的建设现状, 并提供城市相关的信息分析功能。
2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需求分析
如本文中所论述的, 用户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目前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土测绘及教育科技等方面, 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很强烈。而市场上的成熟软件由于价格过高或功能无法满足用户化需求等原因, 致使无法满足部分用户需求, 因此GIS用户化开发是必不可少的。GIS用户化常常涉及以下这些方面的需求。
2.1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需求
我国的城市规划成就辉煌, 但城市规划的现状却并不总是令人满意;在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中, 事故时有发生;城市建设的市场不规范, 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城市交通、土地、水资源、能源、灾害管理和决策的水平急需改善和提高。为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广大城市规划师和城市决策者迫切希望能够更完整、准确和全面地把握城市及其周边环境的动态空间特征。
2.2 GIS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发展和完善, 电力、水利、房产、规划、环保、交通、市政、金融、物流、商业等领域的面向应用的GIS用户化的增长大大推动了我国GIS产业的发展。
2.3 培植新型产业, 改造传统产业的需要
在GIS产业发展的同时, 随着GIS用户化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大, 会不可避免地利用其技术与产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传统的产业部门, 例如测绘、地质普查、石油勘探、地籍测量、林业普查、土壤调查、环境调查、水利水文测量等等, 都是一些野外工作量大、生产效率低的艰苦行业。利用先进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进行全行业的全面改造, 已经客观地摆在了这些行业决策者面前。
3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理论和技术支撑分析
GIS用户化的理论基础包括地理空间认知理论、空间决策理沦、人机交互理论、软件工程理论等等。
地理空间认知是研究了解地球表面各种事物与现象的相互位置、空间分布、依存关系, 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是知觉、注意、表象、记忆、学习、思维、语言、概念形成、问题求解、情绪、个性差异等有机联系的信息处理过程。
空间决策理论涵盖了对空间决策过程、空间行为决策、空间模型、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人机交互理论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是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很广, 包括心理学领域的认知科学, 心理学;软件工程领域的系统构架技术;信息处理领域的语音处理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
4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特点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的目的是让用户和GIS之间更有效地交流信息, 以便GIS尽可能完整地获取用户的需求信息, 并让用户参与完成GIS的开发。结合RS, GPS等相关技术, 提供给用户一个友好、高效的GIS应用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具有以下特点:
(1) GIS用户化:就是基于一个通用GIS系统开发出一个面向特定需求、面向特定应用的GIS系统的过程。
目前, 主流的开发方式是集成二次开发, 如基于Arc Object, Map Object, Map X, Supermap Object等组件包的开发实现;基于Arc IMS, Map Xtreme, Supermap IMS等地图发布服务器的Web GIS等等, 这些都是基于一个通用的原型GIS系统针对用户需求而开发出的面向特定应用的GIS系统。
(2) GIS用户化涉及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管理、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地理信息共享技术以及新型GIS如Web GIS、组件GIS、三维GIS和嵌入式移动GIS等技术。
(3) GIS技术有着良好的空间分析、辅助决策、可视化功能, 可以让用户更好地理解GIS, 有助于用户更好地展开自己的应用。
(4) 用户不再是一个旁观者, 用户可以与开发人员进行交互, 并且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所处行业应用背景对GIS应用系统提出用户化需求信息, 可以极大地吸引、激发用户的兴趣, 从而提高GIS应用系统优势。
参考文献
[1]陈述彭, 等.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5.
[2]http://www.nrsee.gov.cn/zt/dl/dI.asp.
用户信息分析 篇2
在网络中,用户可能会遇到以下情况:由于标题具有超链接功能,用户能够迅速获取想要的信息,同时,搜索服务帮助用 户获取准确有用的结果,然后按自己的感受选择所需信息,体验是快捷的;用户被网站中各种精美的图标和图片所吸引,尽管网站形式丰富,内容多,但组织方式难 以与需求认知相协调,用户很难找到想要的专业信息。以上两种情况表明成功的信息构建必须在任何时候都满足用户需求,而不是单纯地吸引用户注意力或仅限于给 用户留下深刻印象。这说明,信息构建应注重信息的组织与展现,从而使客观知识空间有序化。事实上,人们获取、使用或共享信息的外在行为和内在认知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因此在信息管理中不能再局限于技术方面,而要重视人、信息以及人与信息环境的互动。美国建筑师R·S·沃尔曼
(RichardSaulWurman)曾提出了信息构建的5项规则,其中之一是,如果用户理解了事物,那么用户就比较容易理解与该事物相关的新事物。这 意味着,信息构建要通过用户体验来扩展相关性,最终实现信息构建的目标,因此信息构建必须考虑用户体验的问题。用户体验与信息构建
信 息空间的构建应考虑环境、用户、技术和内容的协调,其中,技术选择和信息内容组织必须以适应用户需求与体验为前提。因此,用户体验应该是信息构建必须考虑 的重要方面。关注用户体验,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以改善信息浏览、信息检索和数据交换为目的,创新先进的“信息构建”理念,选择先进的应用架构和技术,开 发交互式网络数据资源应用系统,已成为当前网站设计和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开发所面对的新问题。
1.1 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是用户与信息服务互动的客观反映,它要求以用户为中心进行组织设计和提供服务。用户体验包括用户对品牌特 征、信息可用性、功能性、内容性等方面的体验。用户体验对当今的互联网产业有特殊意义。一个特定的网站或应用系统客观上存在着积极和消极的用户体验。当用 户拥有积极的体验后,他们可能会成为回头客,增加消费,这对服务经营是非常有利的。另一方面,消极的用户体验代价高昂,通常导致减少收益、丧失用户忠诚、丢失免费的广告宣传、破坏品牌标识。因此很多人把用户体验构建看作网站成功的关键之一。
1.2 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构建
信息构建强调信息表达和展示,其目的在于提供给用户清晰和可理解的信息,这就要求在构建中应考虑信息资源、信息空 间和用户三者的关系,为其提供合理科学的资源空间,以利于用户获得所需信息和服务。从深层次而论,基于用户体验的构建,其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对信息内容的 把握,而且强调帮助用户在获取所需信息的过程中形成满意的体验。因此,用户体验是信息空间构建的重要内容,即在构建过程中应该始终考虑用户体验因素。基于 用户体验的信息构建强调以用户为中心,要求在信息资源组织体系的构建中,不仅强调所需技术和硬件设备的先进性,还应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组织信息的系统设计,即重视用户在使用信息中的真实体验,以便从用户的观点来考察信息构建的内容组织和界面设计。信息构建中的用户体验设计思想来源于与不同用户的交流,对潜在 用户的测试和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组织实践。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构建对当前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和网络空间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更紧密地把用户与网络空间联系在 一起是网络服务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越发展,动态地响应用户需求的手段也就越丰富,因此,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构建应广泛应用于企业信息资源门户和数字图书 馆门户建设等方面。信息构建不仅扩展了这些方面的视野,而且提高了它们的运作效率,扩大了它们的影响,在赢得用户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信息构建中用户体验要素分析
信息构建的用户体验要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分析。
2.1 宏观用户体验要素
从宏观上分析用户体验过程,我们可以归为以下要素。
(1)表面层要素。表面层由一系列网页构成,网页是表面层的基本元素。表面层要素包括网页色彩的搭配、文字变化、图片处理和网页布局。其目的旨在通过有形界面将网站内容进行展示。通常,表面层主要与视觉设计有关,如有人对网站可信性评价研究,发现46.1%与网站的 外观有关,远远大于任何其他因素。事实上,在服务质量难以感受时,用户对外观的关注就显得非常重要,甚至Google那样完全实用的站点也要使用个性化的 标识来加强其友好、活泼的用户体验。
(2)框架层要素。框架层要素主要包括按键、列表、照片以及许多文本的设置。框架层的作用在于优化设置这些元素,使之产生最大的效应和效率,以便当用户需要时,通过标识就能找到需要的按键。
(3)结构层要素。结构层确定站点的各种特征和功能组合的方式,主要解决用户所需信息的分布结构,区分信息的重要程度,以确定导航目标设置,允许用户按需浏览有序分布的信息源。
(4)范围层要素。范围层要素主要指网站包括哪些范围的特征和功能,在一定范围内它针对不同的特征和功能,选择不同的技术手段,确保用户体验与站点的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业务的开展相一致。
(5)战略层要素。战略层要素主要包括站点目标和用户对象的定位。战略层需要把商业利益和其他目标结合在一起,并 且与用户的需要和愿望保持一致。这是一种从下至上的构建。在每个层面,需要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人更加易于理解。在最底层上,设计者不再关注站点的最后 形式,只关注站点怎样适应战略而且满足用户的需要;在最高层,设计者仅关注站点外部特征的展示,然后将各层相连。当某一层面的选择与上面层和下面层不一致 的时候,目标就不会实现,而且会延时,费用猛涨。更糟的是,当网站最终启动时,用户甚至会排斥该网站。与此同时,在每一层上可用的选择受限于对下一层问题 所作的分析。这种关系可利用计算机树型结构与分层体验结合来说明,如图1所示。
2.2 微观用户体验要素
微观方面的用户体验要素主要指帮助创建积极用户体验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包括:信息构建,信息设计,工作流程,资源转换,界面设计和跨平台的兼容。
(1)信息构建。基于信息构建的设计把网络体验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它们形成了用户体验的基础。作为用户体验的核 心,信息构建主要处理网站结构,它与图书馆的分类体系组织有很大的联系,图书馆的知识分类、检索原则可以用于信息构建实践。信息构建过程包括调查、分析、设计和执行过程,它涉及到组织、标识、导航和搜索系统的设计,其目的是帮助人们成功地发现和管理信息。组织系统负责信息的分类,由它确定信息的组织方案和 组织结构,同时对信息进行逻辑分组,并确定各组之间的关系;标识系统负责信息内容的表述,为内容确定名称、标签或描述;导航系统负责信息的浏览和在信息之 间移动,通过各种标志和路径的显示,让用户能够知道自己浏览到的信息位置和可以进一步获得的信息内容;搜索系统帮助用户搜索信息,通过提供引擎,根据用户 提问,按照一定的检索算法对网站内容进行搜索,并提交用户搜索结果。其中比较典型的Web信息构建,通过信息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和搜索系统的设 计和处理,帮助人们在Web环境中成功地发现和管理信息,因此它被视为组织管理网站信息资源的基础工作之一。
(2)信息设计。信息设计的目的在于高效化处理信息提问并提供尽可能清晰、易于理解和有用的信息,为了达到这一目 的,信息设计必须了解学科领域的知识,积极参与增强信息理解和信息表达的研究,如用户怎样响应信息,为什么响应,人的大脑怎样处理信息和形成知识,又怎样 转化知识等。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信息的交流互动。当前,信息设计通过可视化设计来增强用户对所呈现的网上信息的理解。通常,信息构建师和视觉设计者共同 通过信息设计来构建积极的用户体验。
(3)工作流程组织。网站的信息构建和信息设计是一项很复杂的任务,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图表来构建工作流程图。通过工作流程的设计,可以把复杂的工作简单化、明晰化,并且使网站信息构建过程规范化,在流程的有效组织中提高用户体验设计的效率。
(4)资源转换。当前很多网站把印刷资料通过复制,不经任何调整直接放到网站中,以致于产生的信息内容不丰富、欠详尽,且相关度不高,因此去掉不必要的信息,通过资源转换和重组向用户提供真正需要的内容至关重要。这一工作是用户因为高质量的内容而选择返回网站的保证。(5)界面设计。界面设计意味着不仅使网站看起来好看,而且界面也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同时与站点的标准和风格一致。在网站界面设计中,Web页面构成、布局、图像、字体、效果、颜色和屏幕等方面要求符合清晰表达信息的目标。
(6)跨平台兼容。跨平台兼容要求用户能够以其他的工具浏览网站,包括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屏幕阅读器等。从总体上看,令人满意的用户体验交流原则是“我们考虑你的注意力并且尊重你的选择”,基于此原则,网站的开发者要把主要的精力用于用户体验的设计。基于用户体验的网站信息构建模型 对网络用户体验的设计存在两种看法:一种是把每一种问题都作为应用设计问题来对待,从而应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问题。另一种则把网络看作信息传递、检索、发 布、出版的传媒系统和工具,对其按需组建。这两种看法都忽略了人的因素,没有充分考虑用户体验的问题。因此,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构建必须首先考虑用户体验 的层次性。
3.1 用户体验的层次推进模型
信息构建中必须充分考虑用户在获取信息、使用信息和发掘信息价值等方面的体验。首先,用户希望信息易于找寻并且可 以使用,如果与期望符合,用户还会考虑信息是否易于获取,在使用中,信息的价值如何,进而产生对网站的信任。用户体验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因此,网 站要不断加强与用户的交流互动,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用户体验,以利于最终实现信息构建的价值。通过构建用户体验的推进模型,可以说明用户体验的层次关系,如图2所示。用户体验的推进模型强调网站的环境、内容和用户的协调。因为用户总是带有一定期望进入网站,因此,如何合理的安排要素来满足用户的期望是信息 构建者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导航的设计,使用户易于发现信息并使用信息,并且不断通过技术整合各种资源,通过信息内容的挖掘服务获取用户对网站的信任,提 高用户体验,从而实现网站的最大价值。
3.2 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构建模型
与用户体验的层次性相对应,网站的信息构建模型要求从用户和服务的角度进行考虑。在面向用户方面,因为用户往往把 网站作为一种工具,利用它完成某种特定的信息获取和交流任务,因此,信息构建主要关心完成任务的步骤以及用户怎样完成任务。在面向服务方面,信息构建关注 网站提供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对用户的实用价值。基于以上构想,我们提出面向用户体验的网站信息构建模型,如图3所示。图3基于用户体验的网站信息构建模型
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构建模型从宏观要素出发,组合各种微观构成要素,以此建立综合的用户体验系统。战略层关注用户 需求和目标定位,是网站信息构建的基础。战略层既要考虑自身目标,又要界定用户群及服务内容。用户对象对网站设计有重要影响,面对网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 和面对一般性的普通用户,其技术实现方式就不一样,对“使用方便”的理解,两个群体也是不一样的。范围层把战略层的目标进行了细分,确定网站有哪些特征和 功能,对各种信息的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对网站的功能进行说明,从而有效地组织信息内容,以利于不同的用户获取信息。结构层通过互动设计,定义系统如何响 应用户,实现各种信息资源在网站中的布局安排。同时,根据网站目的确定突出哪些内容,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更新服务内容。框架层通过界面设计和导航设计,合 理安排界面要素,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信息,使用户能够与系统服务进行交互。表面层要充分考虑用户不同的偏好、不同的工作环境和物理能力,必须充分理解用 户的感觉系统(视觉,听觉,触觉),考虑信息交换和传递手段,通过合适的板块、文字、图案、图片、动态效果和色彩表现具体的信息内容和意境,应用合适的技 术表现网页效果,吸引访问者。互联网技术为多方位,多层次,从平面到立体、从无声到有声、从虚拟到现实和从静态到动态地表现网站内容提供了可能。亚马逊网 站是基于用户体验进行信息构建的范例之一,因此,在解释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构建模型时,结合亚马逊网站的特色分析,有助于模型理解。在战略层,亚马逊网站 的目标定位为一般性的普通用户,因此它的信息构建和设计是尽量帮助普通用户,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通过比较推荐,让用户放心地购书。在范围层,亚马 逊网络书店的功能就是通过灵活的技术手段和人性化设计,使用户能够在购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用户体验。该网站丰富的信息内容,特色的数据库,快速便捷的搜索 功能,不仅使用户可以进行Web检索,而且可以进入书中搜寻。通过“一点就通”的设计,用户只要在该网站买过一次书,其通信地址和信用卡账号就会被安全地 存储下来。下次再购买时,顾客只要用鼠标点一下货物,基于网络的系统就会帮你完成以后的所有手续。亚马逊还利用软件收集顾客在购物爱好和购物历史方面的信 息,随时为顾客购买图书提供建议。在结构层,亚马逊网站响应的时间非常快,其网站强调专业化设计,栏目设置清晰自然,板块结构分布合理。在框架层,亚马逊 网站的用户界面非常友好,而且导航方便、简洁和顺畅。亚马逊的信息资源整合允许网络读者提供评论,让用户总能知道最新的信息。亚马逊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 分析及整合告诉用户畅销的书籍。正是由于亚马逊体现出的这种个性,在表面层上网站页面简洁明快,功能设置突出用户至上原则,以人为本,以客为尊的经营原则 渗透在每个环节,从而保证了网站的有效运行和基于网络的书店经营的发展。结语
用户信息分析 篇3
关键词:科研用户 标准 信息需求 获取行为
中图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4-112-006
Survey of Information Need and Access Behavior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User
——Taking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s an Example
Cao XiaWu XinnianMa Jianling (The Lanzhou Branch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Gansu,730000)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formation need and access behavior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user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ers' information need and access behavior by taking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s an example, then discusses the standards information support mode toward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Key words: user;standards;information need;access behavior
CLC number:G252.6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4-112-006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1]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标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贸易、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技术进步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标准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对科技创新具有积极影响力,能够支撑科技自主创新,推动科技研发创新体系建设,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也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了解科研人员对标准的信息需求和获取行为,开展面向科研创新的标准信息保障问题研究,促进完善标准信息服务体系,是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必需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部分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为研究样本,通过抽样调查分析了科研人员的标准信息需求与获取行为。希望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总结科研人员标准信息需求与获取行为特征,以期为面向科研创新的标准信息保障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
1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
1.1 样本的选择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科研创新过程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骨干、引领和示范作用。《中国科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了未来5至15年的领域方向,确定了1+10个重点领域。“1+10”科技创新基地分成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三大片。本次调研在样本选择上,采取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分别从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等不同领域,通过样本框随机选取中国科学院部分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研究所图书馆、研究所科技管理部门为调查对象,调研中国科学院科研用户标准信息需求和获取行为,总结科研用户标准信息需求特点和获取行为特征。同时对作为科技创新生力军的研究生标准信息素质教育状况进行了调研。
1.2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研究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设计了各有侧重的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调研及电子邮件两种方式发放。问卷从发放到回收历时2个月(2008年4月10日到2008年6月13日)(发放回收情况见表1)。
表1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通过分析,接受调查的科研人员、所图书馆、所科技管理部门、研究生所属的创新领域分布比例接近(见图1)。
图1 不同调查对象所属创新领域分布
(注:其他针对研究生问卷而言,包含支撑机构、院外机构、空白选项等)
2 结果分析
2.1 科研人员标准信息需求特点
(1)对标准信息的价值认知度与需求程度较高
①科研人员对标准文献作为一种重要情报源的认知度较高。被调查对象中有81.58%的科研人员了解或听说过标准文献是一种重要的情报源(其中非常了解6.28%,了解占35.22%,听说过占40.08%)。表明科研人员对标准文献作为一种重要情报源的认知度还是比较高的。
②科研人员对标准信息的需求程度较高。调查数据表明,科研人员对标准文献的需求占73.34%。按照研究领域划分,需求强度依次为战略高技术(76.2%)、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71.53%)、基础研究领域(67%)。
针对未关注标准文献的原因,通过对科研人员未关注标准文献的原因分布统计数据分析(见表2),可以得出:没有关注标准文献,排在前三位的原因依次为获取不方便(24.60%)、对标准信息不了解(22.87%)、工作未涉及(18.52%)。这恰恰体现了用户利用信息资源“最小努力原则”的行为特征。用户希望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获取信息资源和服务的工作量最小化,消耗最小化,是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的基本特征。[3 ]其次,对信息的了解程度、工作中对信息的利用程度也是影响用户关注/利用信息资源的主要原因。
对于不知道标准信息源的存在(12.30%)、没听说过此项服务(11.14%)、价格问题(10.56%)等原因分布较为均衡。反映出图书馆对于信息的宣传力度也是影响科研人员关注/利用标准文献信息的重要因素,图书馆需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来引导科研人员关注并利用标准文献。对于价格因素,也是影响科研人员利用信息的一项因素。
表2 科研人员未关注标准文献的原因分布
③科研人员、研究生关于标准对其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度较高。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科研人员认为标准对其科研工作重要,占79%,还有18%的人员认为重要程度一般(见图2)。
④科研人员对标准文献的主动关注程度一般.调查数据显示,科研人员对标准文献的需求不像期刊论文那样频繁,大多数科研人员(66.30%)仅在需要时才会主动关注标准信息。14.36%的科研人员由于工作需要,会主动了解标准信息。按照研究领域,关注强度依次为:战略高技术领域(82.05%)、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81.1%)、基础研究领域(75.96%)。
通过对不同需求程度科研人员关于标准的主动关注程度分析,可以看出,在22.79%非常需要标准文献的科研人员中,偶尔关注标准文献的比例占到59.35%;在50.55%需要标准文献的科研人员中,偶尔关注标准文献的比例占到74.91%,反映出多数科研人员已经能够想到利用标准文献,但并未对这种情报源形成依赖(见表3)。
(2)用户标准文献信息需求的多样化
在网络环境下,中国科学院科研用户的标准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调查结果显示,科研人员对不同层级、不同类型、标准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标准都有所关注。例如,按照标准的层级划分,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会较多使用或关注各类标准。以国家标准(35.28%)、国际标准(33.30%)和行业标准(23.31%)居多,对于企业标准(4.23%)、地方标准(1.98%)和区域标准(1.89%)也有少量需求。
再如,按标准的生命周期划分,大多数被调查人员经常使用或关注现行标准,占总选择项的81.92%,此外,16.09%的科研人员经常使用或关注标准草案,还有1.99%的经常使用或关注作废标准。可以看出,现行标准还是科研人员使用最多的标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看出,标准草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有助于科研人员及时了解标准制定的进展情况,抓住创新技术转化为标准的有利时机;有助于提前预知标准的更改内容,防止技术性贸易壁垒(TBT)造成的损失和产品研发及生产的风险。科研人员也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对其存在一定的需求。
此外,当今科学技术呈现出密集创新跨越态势,科研人员不仅需要其所从事的学科领域信息,还需要其他学科的信息,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跨越发展。以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专业领域为例,该专业领域研究人员所需的标准信息学科,不仅需要本学科信息(59.39%),还需要工程技术、生命科学乃至哲学、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信息(见表4)。
(3)用户标准信息需求的精准性
信息的价值是用户评价信息资源的首要标准,即便是标准信息也不例外。在深度访谈中,有科研人员表示“希望图书馆能够准确把握用户需求,提供专业的标准信息服务,为其找到有价值的信息”。由于用户的时间宝贵,促使用户对所需信息精准性的意识增强,不再追求完全掌握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一切信息,而只希望能够迅速、准确地获取所需有价值的信息。
(4)用户标准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可以直接从网络中获取所需信息。很多科研用户不再满足于图书馆提供的标准目录和全文提供服务,还需要图书馆基于不同领域用户需求,对不同学科领域的标准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二次开发,为其提供国内外最新标准动态、重要标准实施指南、新标准对产业影响的分析等经过对信息的析取和重组形成的、面向知识增值的知识服务。而且,科研人员不仅需要即时性的信息,还需要图书馆提供面向用户解决方案,贯穿用户解决过程的服务,以此推动科研创新(见图3)。
图3 科研人员对标准信息服务的需求
2.2 科研人员标准信息的获取行为
信息行为是人们满足其信息需要的活动,用户的信息行为主要表现为信息查寻行为、信息选择行为和信息使用行为。整体来看,科研用户的标准信息获取行为呈现如下特征:
(1)科研人员对标准文献的获取存在一定困难。
图4 科研人员获取标准的难度及
造成获取困难的原因分布
半数以上(56%)接受调查的科研人员认为获取标准文献的难度一般,还有30%的科研人员认为不容易获取标准文献,甚至有3%的科研人员认为非常不容易获取标准文献;仅有11%的科研人员认为容易或非常容易获取标准信息。
针对造成获取困难的原因分析,大多数科研人员(62%)认为是由于不能方便地获取所需标准,还有34%的科研人员认为是由于不知道如何获取所需标准(见图4)。可以看出:随着用户的信息环境向数字化、网络化、开放式发展,科研高效率诉求也在增强。越来越多的调查表明,用户希望方便、快捷、一站式、随时随地在桌面、在现场获取最新、最相关的信息。[4]国家科学图书馆目前通过原文传递的方式提供标准信息服务,用户不能像科技期刊、科技报告那样方便地获取标准。此外,也能够反映出图书馆应该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培养、引导科研用户的信息需求与行为。
(2)获取渠道多元化
在现代信息环境下,用户获取标准信息的渠道、利用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信息需求更加深入化和个性化。Google等搜索引擎、标准信息服务机构网站、信息咨询机构、网上论坛、免费标准网站等的发展使用户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4.32%的用户通过国家科学图书馆网站获取标准目录信息,35.05%的科研用户通过本所订购的全文数据库或通过图书馆提供的原文传递服务获取(见图5~图6)。另一方面,用户获取标准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47.80%的用户通过两种以上渠道获取标准目录信息,42.94%的用户通过两种以上渠道获取标准全文信息。
图5 科研人员获取标准目录信息渠道分布
图6 科研人员获取标准全文信息渠道分布
针对最希望的获取标准目录信息的方式,51%的科研人员希望通过国家科学图书馆提供完整的目录查询服务,25%的科研人员希望通过标准化机构网站获取,20%的科研人员希望通过标准信息服务机构网站获取,还有3%的科研人员希望通过订购标准发行单位发布的光盘或通过其网上服务获取。
针对最希望的获取标准全文信息的方式,有62.93%的科研人员希望由国家科学图书馆直接购买所需标准全文数据库来获取标准全文,也有28.52%的科研人员希望由国家科学图书馆通过原文传递服务保障,还有6.65%科研人员希望由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或所图书馆员协助从其他途径获取,还有1.90%的科研人员选择了其他。
至于科研人员不借助图书馆获取标准文献的原因,20.85%的科研人员表示不知道图书馆有此项服务,这就说明图书馆需要加强标准信息资源与服务系统的宣传、培训。有19.43%的科研人员认为由于使用不方便而导致其不借助图书馆获取标准文献,还有14.75%的用户想利用图书馆,但由于手续复杂,而放弃了使用图书馆获取标准文献。还有10.35%的用户没有想到借助图书馆,6.67%的用户在进行了图书馆服务系统与其他渠道服务系统的体验后,认为其他渠道比图书馆更方便,而不借助图书馆获取标准信息(见图7)。显然,图书馆确实有必要考虑尽快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充分考虑用户偏好与用户体验的服务机制,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并加强宣传,以赢得科研用户的信任与支持。
图7 科研人员不借助图书馆获取标准文献的原因分析
(3)仍有相当多的科研人员希望能够通过图书馆获取标准信息
统计数据表明,半数以上的科研人员希望国家科学图书馆能够提供完整的目录查询服务(占51%)。中国科学院李静海副院长曾指出:“文献情报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文献情报工作对国家创新体系来讲,是一个基础性工作,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离不了文献情报的服务。文献情报系统对于科研工作就像物流系统对于经济社会一样,没有文献情报系统,整个科研工作就会陷入瘫痪状态。”而笔者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一位研究人员也提到:“我们研究人员对图书馆理解为流通系统,希望所有学术资源能够通过图书馆一个平台上提供。”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图书馆的价值以及科研人员对图书馆的信赖和期望。
3 结语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总体可以看出科研人员对标准的信息需求和获取行为呈现出以下特点:
(1)随着我国实施专利、人才、标准三大科技战略,科研创新过程与标准生命周期进程紧密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科研人员越来越认识到标准文献对其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对标准文献的信息需求也在提高。
(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所面临的信息环境呈现数字化、网络化、开放式特征。在现代信息环境下,科研用户对标准信息的需求具有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等特征,获取行为具有多元化特征。
(3)目前科研人员对标准信息的获取还存在一定困难。随着社会的发展,科研创新环境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科研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科研用户希望方便、快捷、一站式、实时获取最新、最相关的信息,同时,多数科研人员还是希望通过图书馆获取标准信息。在这种新的环境下,图书馆应该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宽资源保障渠道,提升信息服务,来保障用户信息需求。同时,还需要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培养、引导科研用户的信息需求与行为。
基于这种形势,笔者认为标准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在科研创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也得到了科研人员的普遍认可,但在当前综合科技资源体系中标准信息资源尚存在保障不够充分的情况,也没有与其它科技资源间形成有效的关联和整合,同时面向科研一线的知识资源服务中针对标准信息资源的个性化、知识化服务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标准资源保障模式建设的总体原则是需求决定服务,服务决定资源。首先应以需求为导向,根据需求的强度采取分级保障方式,如即时获取、电子文献传递、印本文献传递、第三方传递保障同时,加强和拓展面向科研一线的标准资源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另外标准作为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还应将其融入整个知识资源体系中,与其它知识资源开成有效的关联和融合。
加强面向科技创新的标准信息保障工作既要追求最理想的服务效果,还要考虑现实的可实现性和经济性。在遵循这个基本原则和根本目标的基础上,构建面向科研创新的标准信息保障模式还应该做到最大限度最充分地开发利用标准信息资源、充分调用各方面服务力量以及具有可实现性。在此基础上,从标准信息资源保障、标准服务保障、用户能力保障三个方面构建面向科研创新的标准信息保障模式的思路框架。其中,对标准信息资源的保障不仅需要集成各类标准信息资源,还要加强标准及其与其他知识资源间的关联集成。对于标准信息服务的保障应针对不同的需求开展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例如,一般信息服务、信息咨询与服务、学科化个性化知识服务、情报服务等。同时,可从用户的资源获取能力、服务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不同层次进行用户能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GB/T 20000.1-2002 标准化工作指南[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2]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年鉴(2008)[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74.
[3]吕俊生等.科技用户信息行为特征与服务策略[C].成都: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科讨会,2007.
[4]初景利.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理念与实践[R]. 2008.
用户信息分析 篇4
1 建立企业用户电能信息采集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 节能减排问题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重点课题, 为了有效的应对环境污染对于传统能源产生的影响, 提出了绿色能源的概念。智能电网的运用, 能够在用户之间、用户与供电企业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连接网络, 进而实现即时的、高效的双向的信息读取, 便能够有效的促进电网运行效率的提升。同时, 利用智能化技术能够实现电网的互补功能和对应功能, 有效的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将环境污染与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一个可控的范围, 这样便能够使用户在电能成本与效益方面达到一个合理的状态。
对于供电企业来说, 在用户信息通道、终端设备的管理等方面都显得较为薄弱, 同时在智能电网与电网公司之间的互动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多的困难。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 企业用户的数量却很少, 然而其在通信与终端的管理方面却具备一定的经验, 因此可以将企业用户作为首要的系统推行方向。电力企业通过有效的信息数据的交换与管理, 对用户电能信息进行采集, 便能够实现用户信息的自动化, 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将用电管理、故障定位功能顺利的实现, 将监控工作深入到企业用户的供电末端, 以此来实现供电企业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企业用户电能信息采集系统的有效运用, 能够将传统的用电模式进行改进, 不断的提高用户用电质量, 并且提高设备运行的效率, 使得用电成本大幅度降低, 实现供电企业的持续运行。
2 企业用户电能信息采集系统的特点
通过信息采集系统的运用, 能够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自动的转换与分析, 并且生成各种报表, 及时传递到相应的管理部门, 同时自动生成费用计算报表, 并且与银行微机系统联网, 通过银行实现电费的自动划拨。另外, 该系统具有预付费用跳闸功能, 也就是说, 用户要事先买电, 当预存的金额不足时, 便会自动跳闸断电, 这样便能有效的避免的不正常用电的存在。
从另一方面来说, 该信息采集系统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其最为显著的局限性就是必要安装在低压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侧, 并且通过电力线汇集该配变下所有终端电能表的数据。这一弊端的存在为系统的运用产生了较大的局限性, 但是当前国内外都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如果能够将集中器安装在高压侧, 将会使采集系统的功能更为全面。
3 企业用户电能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企业用户电能采集系统的整体构架
一般, 电能信息采集系统主要由采集终端、企业服务器和电力公司三个部分组成。
采集终端主要负责对企业用户的用电设备运行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测, 并且对其运行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 然后再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信息传递到企业服务器。企业服务器主要负责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处理, 当前通信网络能够提供的信息, 主要包括电能质量、故障信息、设备运行信息等, 有时也包括企业的生产计划信息等, 这样便能够为电力公司对于该企业用户的个各种用电信息有更为全面的把握, 有利于促进电能质量的提升。电力公司主要是对其区域内的企业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收集与管理, 并且根据这些信息来完成对用户设备可靠性的评估与分析, 以此来为企业用户提供更为安全和节能的用电建议, 进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促进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3.2 采集终端的设计
采集终端需要同时对三相电流、三相电压信号的信息进行采集, 并且对电压有效值、电流有效值等数据进行详细的计算, 然后才能够将电能信息按照要求进行编号, 并且发送到企业服务器, 通常采集终端与企业服务器之间使用的是无线组网的连接方式, 运用的是zig Bee协议。根据采集终端对系统和数据的要求, 一般将采集终端分为三个部分, 即ATT7022B模拟板、ARM数字板和zig Bee SZ02终端节点。其中, ATT7022B模拟板主要是完成对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工作, 同时为ARM数字板提供电源接口;ARM数字板主要负责对接收的数据进行读取和存储, 同时需要相应服务器的指令;zig Bee SZ02终端节点是传输的中介, 通过其将数据信息传送至服务器。
3.3 采集终端测试
在对该采集系统进行测试时, 需要对采集终端进行校对, 这时必须具备标准电能表。进行电能表的校对时, 具有功能量脉冲的CFl能够直接达到电能表上, 然后根据电能表产生的误差对其进行科学的校正, 一般功率校正分为比差校正和角差校正两种方式, 而且都需要进行分段校正。在校正的过程中, 一般需要按照要求设置存储器, 然后利用校对的误差对功率增益进行必要的调整, 比差校正和角差校正分别在功率因数1.0及功率因数0.5时进行。ATT7022B只需要对有功功率进行校正, 无功功率不需要进行校正。
4 结语
近些年来,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 因此电能采集系统的功能也需要随之进行不断的拓展, 才能够有效的适应当前社会生产与生活对供电质量的要求。因此, 在实际的工作中, 需要通过对数据接口与信息的有效整合, 建立和健全以电能数据为中心的电能信息采集系统, 加强对用户用电的实施监控, 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加强对线损的管理, 能够及时发现非正常用电情况并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为供电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数据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政琦.供电企业的电能采集和管理系统实用性探究[J].科技创业家, 2012.
[2]周碧红, 赵春字.电能质量监测中同步采样时钟发生器的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 2008.
[3]张峰.电能量采集与运行管理系统设计及在常熟供电公司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 2008.
[4]张丁伟.电能量信息采集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华北电力大学 (保定)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2011.
用户信息分析 篇5
海量的信息环境中,人们用于信息处理的时间越来越长,病态信息使用行为已给使用者带来种种威胁。
1.信息反客为主
信息数量巨大,会导致信息消费主体熟悉信息的时间大大挤压反思的时间,信息反客为主,产生信息异化现象。知识是用于解决问题的结构化信息,信息要转化为人需要的知识,上升为智慧,须将原始信息经过整理。由于知识具有隐性特征,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提炼等人的心智内化过程,才能被真正理解并被准确运用。而信息的归纳、总结、提炼需要一个人留出时间,专门用于信息的处理。如果原始信息的组织性、有序性差,形不成知识体系,信息使用主体的创造性降低。“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不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当一个人一味地追逐新信息,那么最终必会沦为信息的奴隶。
2.身体疾患增加
长时间的信息接触会导致身体的虚弱,头痛、注意力、记忆力下降、视力下降、腰椎间盘突出、血压增高、鼠标手等生理疾病。甚至,科学家认为未来人类的形体将会因此发生很大变化。因iPhone等移动类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需更加复杂的手眼协调能力,未来人类手臂和手指将会变得更长,以便减少常常伸出手臂的动作,而手臂上的神经末梢数量将会增加。因为计算机将会帮助人类进行很大一部分记忆和思考功能,而大脑体积将会缩减。由于人越来越依赖手机短信与别人联络,说话渐少,双眼经常盯着手机屏幕,科学家预测人类的眼睛将会变得更大,且眼纹更多。
3.催生精神疾病
信息超载已引起心理学研究专家的重视,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是信息焦虑。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接受过多的繁杂信息,大脑中枢来不及分解消化,便会造成一系列自我强迫和紧张,被称为“信息焦虑症”。沃尔曼认为信息焦虑的产生源于人们所理解的内容与期望自己应理解内容之间的差距,并警告说由于缺乏时间反思,信息超载会将人们变为机械的信息查询者。人们在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中,由于信息量过大,超出了个人的有效处理能力,从而产生面对信息的低分析决策能力和无形的压迫感。长时间的信息超载还会导致人的阅读心情越来越浮躁,患上“注意力缺乏症”。为在有限时间内更大范围触及流行信息的“全景”,以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已成为人们从信息海洋中搜寻和捕捉有用信息的主流方式。过大的信息负荷会减少信息选择的时间,增强延迟选择的可能性,甚至使使用者只重视对信息的了解,而放弃对信息的知识性理解选择。对信息反思性选择工作量的减少,必然使用户的信息接触行为背离人的信息需要,不能确保思维和行为满足目的性和有序性。
4.弱化社交能力
过多的信息活动会减少社交时间,降低社交能力。现代数码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信息用户开会、吃饭、看电视等日常活动,人际关系也因此疏离。现实交往越来越被感觉“不需要”,因网络视频已让人觉得“天涯共此时”了。然而,现实交往是一种全感官即时性交往,而网络中介化的交往则是部分感官参与的异步交往,因此网络虚拟社交并不能弥补现实交往活动不足带来的缺憾。同时,从知识学习来看,隐性知识很难在中介化的信息交流活动中得到转移。由于隐性知识是扎根于特定情境下的行动、参与和使命,是非口语化的、直觉的和难以表达与编码的,这类知识转移的难度很大。因此,一个人要获得体系完备的知识结构,须在实际的社会交往中得到锻炼,并增强线下社会交往活动量。
5.影响创新能力
过度的信息接触会导致信息迷航,学习效率低下,影响创新能力。信息用户如果受兴趣的支配,在各类信息间自由跳转,就难以将精力聚集在某一特定问题上,从而忘记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信息迷航现象。特别是网络媒介的信息消费,尤其要注意信息使用的效率问题。网络信息接触从内容来看,属于摘要式阅读;从时间上看,属于碎片化阅读;从阅读的思维参与度来讲,属于浅阅读;从阅读内容的内在逻辑上讲,属于非线性阅读。摘要式阅读和非线性阅读破坏了阅读内容的完整性,弱化了对某一主题内容的深入思考。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影响了阅读时的思想参与,削弱了用户的创新思维。而全神贯注、将注意力长久地倾注于某一件事,才有可能灵感勃发,产生超常的创造力。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在不同的信息窗口中不断切换,注意力不断转移,工作效率必会降低,个体潜在的创造力受到抑制。此外,由于疲于应对新的信息,记忆被迫外包给了网络,大脑本有的信息贮存功能被交付给电脑。记忆外包当然节省了脑力,但主体也因此削弱了对相关信息的熟悉理解程度,外在于己的信息难以转化为内在于我的知识,主体借助知识的实际运用而产生智慧的可能也因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信息超载时代的用户自赎
面对日益严重的信息超载问题,信息用户并非无所作为,虽无法突破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极限,但用户可通过科学组织信息活动避免超载带来的负面影响。
1.养成良好的信息使用习惯
各种符号类型的信息产品要合理搭配,图像、文字符号各用其长。如视觉符号具有瞬间性,是最高效的信息接收方式,而阅读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才能接受相对完整的信息;电子媒介特别是网络的多媒介符号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却容易干扰人们的思维,其接受效果往往不如纯文字文本。因此,在学习性信息活动中要注意各种符号文本合理搭配,特别要为纯粹的文字阅读留下一定的空间。在关注内容上,要结合工作需要和兴趣所在,确定重点关注的信息范围,排除对工作和个人发展无效、低效的信息。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对用户有意义的信息必然会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或抵消,为减少无意义信息的干扰,用户应在长期的信息活动中缩小信息关注范围,重点关注最有价值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类型。同时,还要增强心理控制力,避免被兴趣支配,一味追新求异而在信息活动中模糊了信息接触的目的,丧失信息使用的主体地位。
2.科学组织信息来源与内容
过度信息对生活充实的人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为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信息使用者须懂得取舍,善于选择。“信息对人的生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并不意味着信息越多越好,要考虑它在量上的适度性以及在质上的适用性。量上的适度性就是信息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承受力来说,既不缺乏,又不过量。质上的适用性是指信息的有用、有利,不会对个体的身心构成危害。”信息媒介组织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对海量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组织,将无序化的信息结构化、专题化。信息媒介组织强化了信息的有序性,但每类媒介对信息的组织化程度不一样,因此对各类媒介的特征应有清醒的认识,并能正确利用。如报纸可选择新闻周刊看。新闻可选择要闻看,以浏览式为主,将厚报读薄。电视可充分利用节目预告,选择性收看频道与节目。对网络要充分利用专题数据库、特色数据库、个性化数据库。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信息的组织具有非线性特征,信息之间的跳转极为容易,因此要更加注意信息超载问题。
3.合理分配信息使用的时间
合理分配信息使用的时间涉及两个方面。首先,要限制信息接触的时间,有规律地留出部分时间远离信息媒介,将这段空白时间用于身体锻炼;坚决反对“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过度信息活动,讲究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增加信息整理的时间和信息应用的时间。理由在于只有将信息整理归类,才能转化为用户自己的东西。电脑日益掌中化,手机日益电脑化,现代个体已成为网络中的移动节点,信息的快速更新激化了人们的时间紧迫感。然而只有在远离外界信息打扰的寂静中,才会转向自我内心,在静默中体会、反省、怀疑、选择,升华对已知信息世界的理解。
4.掌握现代信息使用技术
掌握专业化的信息搜索技术。首先要掌握信息搜索技术,信息搜索技术具有智能化与精准化等优点。通用搜索与各类垂直搜索软件,能帮助用户快速地寻找到所需信息。其次要有效地利用推技术。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具有身份识别功能,可通过IP地址、用户登录、cookie、视频辨认等手段区分每一个用户,用户可根据自己定义的准则,让软件系统自动搜集个人感兴趣的信息,并使其将信息传递至指定的地点。再次,要变传统的信息储存方式为网络储存方式。传统的信息存贮方式多种多样:笔记、音像制品、纸质载体、剪报这些以物理形态存贮的信息存在诸多缺陷:不方便整理、信息归类费时费力、查阅困难、存储空间大、物质载体容易毁损、复制共享困难、信息购置成本高物理形态信息产品的种种弊端,都可以被电子信息产品有效地解除。
5.付出必要的信息服务成本
安卓用户,谨防信息失窃 篇6
为避免更多安卓设备用户进入或点击该虚假应用程序商店,赛门铁克提出三点建议:
使用安卓系统设备的用户应对来源不明的电子邮件及其链接保持高度警惕;
一定要从可信的、广为人知的应用程序提供商那里下载相关应用;
在设备上安装安全工具,例如:诺顿手机安全软件或赛门铁克手机安全软件。
用户信息分析 篇7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信息系统获取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用户行为可以分类为搜索、点击、阅读、位置等。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中国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4年年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49亿人, 全年累计新增人数3117万, 互联网的覆盖率达到47.9%, 相比于2013年底提高2.1%[1]。这些综合决定了用户行为数据量是巨大的, 并且将继续增长。现代公司、企业也变得更加关注用户的网络行为, 希望从中挖掘出商业价值[2]。随着近年来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Hadoop、Spark这样的分布式计算框架来处理PB级的数据, 让用户网络行为数据采集分析成为可能[3]。
1 需求分析与设计
作为运维支撑、系统开发部门需要了解所运营系统的用户的基本情况, 主要需求为用户画像、用户来源、用户偏好、用户群扩展四个主要功能。
其中用户画像, 用一个例子来描述就是某个用户性别男、年龄26岁、已婚、喜欢看体育类新闻、最喜欢的品牌是Nike等。主要包括三个维度的数据:基本维度、兴趣维度、商业维度, 每一个维度包含很多用户特征属性 (如图1所示) 。
用户来源分为两大类, 线上是指用户从哪里进入当前系统的, 用户通过直接输入网址、搜索引擎、其他网站的外部链接等点击进入, 了解这些对于更有效的推广系统、增加用户访问量很重要。如果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访问系统, 了解用户的搜索词、使用的搜索引擎等对于SEO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 获得更多流量十分重要。线下是指用户的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位置, 在移动设备越来越普及的今天, 用户的GPS位置比较容易获取, 用户的位置分布来源对于客户分区域定向投放也是很有价值的。
用户偏好是指用户的喜好, 其涵盖的方方面面很广泛, 和用户画像中的兴趣维度基本类似, 单独拉出来做分析是因为用户偏好的商业价值很高, 而且这里谈论的用户偏好更为精细。目前获取用户的消费数据是比较困难的, 占有市场主导地位的大多是银行、支付宝等金融类公司, 这里的用户消费数据主要有合作方客户线下提供。
用户舆情是指用户对于客户产品或者客户服务中各种现象问题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述, 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 对客户业务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用户群扩展是为了帮助客户挖掘想要找的目标人群, 提高人群定向营销的效果, 主要需求是通过种子人群寻找类似人群, 其可以提升客户人群定向投放广告的精确度。一般情况客户清楚自己的商品想要接触的用户群体。
2 总结与展望
用户行为采集分析系统包括用户画像、用户偏好、用户来源和用户群扩展四个主要基本功能, 通过用户行为分析根据种子人群扩展出相似人群, 也是电力信息化系统后续应用的重要基础支撑数据;本文结合互联网用户行为分析方法, 给出了电力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需求, 对电力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三川.CNNIC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 2015 (2) :31.
[2]马丽娇.用户网络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4.
用户信息分析 篇8
关键词:网络学术信息,信息搜索过程,影响因素
一、引言
在当下这个知识社会, 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迅猛发展, 互联网也不断普及;以人为本及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文理念逐渐被重视, 用户的信息检索行为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探讨的网络学术信息指一种新型数字化资源, 其内容丰富, 种类繁多, 包括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的学术信息。用户信息行为就是指网络用户在信息需求和动机驱使下, 借助检索工具进行网络信息搜寻、选择、利用、反馈、交流和发布的一系列活动。那么在具体的检索过程中用户信息行为对网络学术信息的合理有效获取的影响与作用有哪些以及如何体现?这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内容, 旨在帮助网络用户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尽可能更快速高效地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
二、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研究
本文在总结分析其他学者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从主体因素, 信息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三方面来探讨, 见图1。
(一) 主体因素
1. 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平
知识结构是指用户经过长期学习积累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与结合方式;知识水平指用户所处现阶段所存储的知识量及各方面知识的权重。
2. 认知能力与行为经验
认知能力是用户通过对信息进行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行为经验主要指用户在对以往成功失败经验的长期积累并在自我剖析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个人体验和能力, 对以后信息行为的有辅助作用。
3. 信息需求与信息动机
信息需求源于信息需要, 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 它产生于用户无法理解某种情境或者背景时, 并且想借助某种方式来填补。信息动机是用户行动的主要动力技能。
4. 信息意识与信息素质
信息意识包含用户对信息及信息环境的认识和态度。 信息素养是用户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
5. 社会角色
用户作为社会大环境中的主体, 其信息行为也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其个体的职业、地位、地域等因素终会影响信息行为的目标和行为模式。
6. 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是一个重要且弹性较大的因素, 用户检索过程中支配的时间既激励行为的发生, 相应的又制约着其相应的操作步骤或选择行为。
7. 理性因素
主要指一切既定的具有稳定性和逻辑性的推断因素。
(二) 信息环境因素
1. 网络信息资源的状况
当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增长迅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但是网络上也充斥着大量冗余重复、低价值的信息。
2. 网络信息的有用性与易用性
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资源虽然较多, 但对于特定用户群体来说, 有效的可用信息才能决定其信息行为。 当前, 很多学术网络博客还是存在信息内容少、价值量不高且更新不及时等缺陷。
3. 网络信息工具及设施
网络信息的工具主要指检索系统或者学术网站、数字图书馆等平台, 用户的检索行为与这些检索工具的可用及易用性有着紧密关系。 网络设施指网速、网费及设施安全等方面。
4. 网络安全及隐私举措
网络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措施是用户进行检索行为过程中的最大问题, 在诸多影响因素中, 这两个因素可谓是致命性的, 通过之前一些学者的调查发现用户对于病毒和自身隐私的泄露问题十分看重。
(三) 其他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也是对网络用户的信息行为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因素。
三、基于学术信息搜索过程的用户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在Wilson模型]、Kuhlthau模型和Choo三阶段模型的启发下, 再根据相关理论提出新的针对用户学术信息搜索的三阶段模型, 见图2。
三阶段模型主要包括:任务驱动与信息需求阶段、信息搜索与选取阶段、信息获取与反馈阶段。
(一) 任务驱动与信息需求阶段
1. 任务驱动环节的影响因素分析
网络学术信息检索过程的每一阶段、环节都与用户的信息行为有着紧密联系, 因为任一环节的操作都会导致最终获取结果的不同。任务驱动是检索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 用户只有在给定某项科研任务或者突然对某个课题学术点产生探索兴趣时才会激发任务驱动。
2. 信息需求确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网络学术信息检索过程中用户的信息需求主要是在任务驱动下形成的。虽然这是个很短暂且隐蔽的脑力活动过程, 但是主体自身的信息素养、意识及认知能力都发挥着作用。
3. 信息概念鉴别与信源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信息概念的鉴别是在主体的大脑经过思考形成信息需求, 并在各种主观因素影响下确定具体信息需求后, 需要进行的下一步环节。信息源的选择是紧接着信息概念确定而来的, 也是能否快速有效获取正确信息的决定性因素。
(二) 信息搜索与选取阶段
1. 检索平台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检索平台的确定在用户整个搜索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工具, 用户对于检索平台的选择更多地受到信息环境客体因素的影响。
2. 检索词选取与检索式组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检索词的选择与检索式的构建与其选择的检索平台所提供的搜索功能和系统设置有着直接关系, 因为不同的检索系统可能有不同的概念和术语的组配方式, 也与用户的知识结构水平及个人经验等有关。
3. 检索结果浏览与反馈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 该环节主要取决于用户对于给定课题任务的理解程度和其预先的期待及其自身的经验。 在用户查找过程中, 可能由于自身原因, 只看着标题而忽略对摘要、关键词等的仔细查阅, 因而可能会遗漏有价值的信息。
(三) 信息获取与反馈阶段
1. 检索结果确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检索结果的确定是用户检索过程中的最后阶段, 但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该环节是对检索结果的价值性进行粗略评估后再与其自身预先设定结果进行匹配的过程。 用户的主体影响因素、信息环境的影响因素如其有用性及易用性对其有影响作用。
2.信息获取与反馈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网络学术信息的获取是整个用户行为过程的最后且最重要环节。在检索结果最终确定后, 用户紧接着就会努力获取所需学术信息, 这时网络环境中的网速及上网费用等基础设施对其获取过程也有一定影响。
四、网络学术信息获取的策略研究
为了能够准确、高效地检索到所需学术信息, 在仔细分析了用户获取网络学术信息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的影响因素后, 很有必要针对每个环节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 针对主体影响因素的对策研究
1. 加强信息检索课程的教育和培训
现阶段, 大部分高校均已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的相关课程, 但是从反馈来看, 效果不太明显, 所以需要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程和安排专门教师。
2. 积极参与信息检索的实践活动
“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的知识需要学习和积累, 但是要让其彻底成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还是需要亲身动手实践。用户要积极参与检索的实践活动, 因为不断丰富的行为经验在之后的实践操作中可能上升为一定的认知能力, 用户若是做到这些必定受益匪浅。
3. 丰富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和检索技能
用户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决定了其自身信息素养的高低, 要注重积累个人的知识储量, 多阅读, 多交流, 开拓眼界, 增长知识。检索技能是用户检索成败的关键因素, 从任务给定开始就要明确理解需检索内容, 才能方便检索技巧的实施。 其次检索词的选择, 尽最大力量找出显性和隐性主题, 尽量选用术语, 多了解同义、近义词以备结果不满意时及时更换。检索式的构建, 要根据基本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利用逻辑运算, 来构造提问式。
( 二) 针对信息环境影响因素的对策研究
1. 优化资源组织, 加强数据库改进
纵观整个互联网领域, 网络用户主要使用通用搜索引擎 (谷歌、百度等) 和专业学术数据库来进行学术信息的检索, 所以改进用户常用的搜索引擎和数据库并优化信息资源配置非常必要。改进检索界面和优化检索功能, 从用户体验角度来讲, 检索界面的设计合理与否将影响检索功能的发挥, 也影响用户的检索行为。
2.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改善网络设施
为了能够有更好的网络环境, 应切实保障网络安全, 国家安全部门应出台更明确的相关法律法规, 管理部门要安排网站维护者定期清理垃圾软件, 并注重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
(三) 针对其他因素的对策研究
在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环境背景下, 应该更好地顺应发展潮流, 更充分地在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不断发展进步。
五、结语
在网络学术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当今, 用户如何才能快速准确地检索到所需的学术信息并有效利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基于这一视角, 总结出用户检索网络学术信息的三阶段分析模型, 并深入分析每一阶段的具体环节, 对影响用户进行网络学术信息检索的具体环节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 最后基于此提出优化策略。 但是, 为了能够更深入对用户检索行为进行研究, 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更多地考虑具体细化的影响因素, 并利用实践证明;这将是之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宝强, 崔健, 成颖.促进网络学术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的对策[J].情报科学, 2010 (07) .
[2]朱宁, 唐娜.网络学术信息获取可信度感知的用户信息行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 (05) .
[3]姚海燕, 邓小昭.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概述[J].情报探索, 2010 (02) .
[4]Wilson T D.Information Behavior:A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1997 (04) .
[5]Kuhlthau C C.APrinciple of Uncertainty for Information Seeking.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93 (04)
[6]Choo C W.Closingthe Cognitive G aps:How People Process Information.Financial Times of Lo ndon, Info rmation Management Series, 1999-03-22.
用户信息分析 篇9
1.1 信息主要来源
广西农业信息网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广西历年来培训的农村信息员采集, 分为其他媒体转载和信息原创两种来源, 近年来原创率逐年提高, 2011年原创率达到位10%以上。网站信息是动态类信息和供求信息两个亮点内容, 都是各市县信息员、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深度互动的结果, 是原生性、动态性、自发性的信息, 实现了可持续良性发展。
1.2 信息发布管理
近年来, 为了加强对广西农业信息发布的管理, 规范发布程序, 确保信息发布质量, 先后制定了《广西农业信息网站信息发布管理规范》、《广西农业信息网责任编辑管理办法》, 从制度上加强规范和管理, 信息的发布实行授权制, 经过注册审核的信息员才能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实行信息发布实名制, 发布信息必须署作者的真实姓名, 落实信息发布的主体责任。实行信息发布责任编辑审核负责制, 对于上线发布前的信息, 由具有审核资格的编辑对信息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整体把关, 经过审核后才能发布上线, 强化的责任编辑的责任。加强对网站信息发布工作的考核, 列入部门的绩效考核的指标, 作为考核信息员、年终工作评比、责任编辑考核的重要依据。对于部分公共信息栏目, 如广西农产品贸易网供求信息的发布, 实行注册会员发布制, 广西农业信息网贸易版注册会员近50000个, 通过手机实名注册, 实名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 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提升了网络促销的信用水平和服务效果。
2 广西农业信息网运营分析
广西农业信息网2003年6月以来, 广西农业信息网 (政务版和服务版) 的总访问量近5000万人次, 其中广西农产品贸易网访问量接近520万人次。网站发挥公开政务, 传播科技, 服务生产, 宣传政策, 普及技术, 促进流通, 引导消费等的综合信息服务功能。
2.1 用户搜索关键字分析
从关键字搜索的情况分析, “广西农业信息网”占了绝大多数, 并且搜索的关键字多数是以农业种植、养殖、管理方面的技术, 以农产品供求信息为重点, 关键是生产和流通环节的信息, 反映了农业信息需求的实用性倾向。
2.2 搜索引擎应用
搜索引擎来源统计, 百度占82.49%, 搜狗占5.81%, 谷歌占4.5%, 腾讯SOSO占4.37%, 百度图片占了2.11%。
2.3 用户终端分析
用户的访问介质统计数据显示, 手机用户约占1.95%, 人均浏览次数2.85, 平均停留时间116.8秒。电脑用户占到98%以上, 人均浏览次数3.22, 平均停留时间100.82秒。
2.4 用户接入服务商分布
对网络接入商的监测统计数据显示, 广西农业信息网访问者中通过电信、电信通、网通、移动等运营商提供网络通讯服务的用户位居前列, 累计占到98%以上, 反映了上述电信运营商是主流接入服务商地位。
2.5 访客地区分布情况
(1) 国内兄弟省区关注度分析
根据2012年5月数据分析, 广西农业信息网用户主要以广西网民为主, 达到39.67万人次, 占58.11%。广东省6.18万人次, 占9.05%, 山东17035人次占2.5%, 河北16179人次占2.37%, 江苏16172人次, 占2.37%, 北京12158人次占1.78%。河南9698人次, 占1.42%。
(2) 境外国家关注度分析
境外访问总体关注度不高, 2012年5月份的统计数据依次是美国1890人次占到总量的0.28%, 越南370人次占到总量的0.05%, 马来西亚243人次占到总量的0.04%, 加拿大142人次占到总量的0.02%, 日本95人次占到总量的0.01%, 澳大利亚90人次占到总量的0.01%, 此为还有英国、法国、德国等在内的80个国家和地区的少量网民关注广西农业信息网。
(2) 访客语言背景分析
从访问者语言的分析上看, 绝大数是中文访客, 关注广西农业的是中文语系的人员, 反映华人世界为主体的人群关注广西农业的发展, 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广西农业国际影响力现状和农业的国际合作水平现状。
(3) 东盟国家关注度分析
根据2012年5月数据显示, 东盟十国的网民对于广西农业信息网的关注情况按访问人次排序依次是:越南370人次、马来西亚243人次、新加坡60人次、柬埔寨39人次、泰国22人次, 菲律宾15、印度尼西亚12、老挝6、文莱2人次、缅甸1人次。
2.6 用户忠诚度分析
用户回头率主要反映了访客回访次数情况, 用户距离上次访问超过12小时的再次访问, 被记录为一次回访, 回访次数越多, 用户的忠实度越, 明网站粘性越好, 网站内容和服务越有价值。广西农业信息网访客回头率五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 第一次访问的比例为75.63%, 一次回访的比例迅速下降为7.36%, 二次回访的比例再次下降为2.89%, 三次回访的比例只有1.69%, 四次回访的比例为1.16%。
CNZZ统计广西农业信息网日访问量分布数据
2.7 访问深度分析
根据通常理解, 网站访问深度就是用户在一次浏览某个网站过程中浏览网站的页数。用户来到网站是要寻求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如果访问页数多说明访问深度比较深, 说明网站内容经迎合了用户的需求, 有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用户访问网站深度是PV和IP的比值, 比值越大用户体验度越好, 网站的粘性越高。根据对广西农业信息网5月用户访问数据的分析, PV总计为699297, IP总计为206614, 平均访问深度为3.38页。7.22%的人访问深度为一, 10.48%的人访问深度为二, 4.36%的人访问深度为三, 2.89%的人访问深度为四, 2.14%的人访问深度为五。
2.8 访问时段分析
通过对广西农业信息网5月数据显示, 从小时流量分析, 访问量相对集中在8:00-24:00的时间段, 9:00-11:00出现第一个峰值, 15:00-17:00出现第二个峰值, 20:00-22:00出现第三个峰值。表明多数网民在工作时间和晚上时间访问。从日流量分析, 呈现出明显的工作日流量大节假日流量小的趋势, 表明对网站的访问以工作时间为主的特点。
2.9 访问来路分析
网络用户从上网到浏览信息的渠道以主要有三种, 数据是广西农业信息网2012年5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的访问者来路统计结果, 表明有超过六成的网民是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网站的。
3 主要分析结论
(1) 广西农业信息网用户以百度、搜狗、谷歌、腾讯为等主渠道进行信息的定位搜索, 网站的流量主要来自百度、搜狗、谷歌等工具的搜索。
(2) 移动新媒体的用户在广西农业信息的使用比例低, 手机用户约占1.95%, 电脑用户占到98%以上, 农村地区移动互联网应用处于起步阶段。
(3) 广西农业信息网用户通过电信、电信通、网通、移动等运营商提供网络通讯服务的用户累计占到98%以上, 反映了上述电信运营商的是主流接入服务商地位。
(4) 广西本地网民是关注广西农业信息网的主体, 占到接近60%, 广东省、山东省、河北省、江苏省、河南和首都北京对广西农业信息网的访问量较高, 东北的黑龙江、吉林, 西部的宁夏、青海、甘肃、内蒙、西藏网民对于广西农业信息网的访问量靠后。值得关注的是海南省的访问量只有1622人次, 只占到当日访问量的0.24%。
(5) 广西农业信息网站国际关注面比较宽, 访问者来源涉及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同国家和地区关注的程度不均衡, 访客主要相对集中在美国、越南、马来西亚、加拿大、日本、澳大利来等国家。东盟十国网民对于广西农业信息的关注体现了总体关注度不高和国家之间关注度分布不均的特点。2012年5月东盟十国对于广西农业信息网的总访问量是770人次, 总量不高。关注的群体相对集中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泰国等5个国家。
(6) 表明网民对于广西农业信息网的关注多为简单获取信息进行浅层访问, 网站的粘性不强, 信息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与用户需求有偏差。
(7) 近七成的人是浅层访问, 表明广西农业信息网一定程度上存在内容与用户的需求偏差、网页视觉效果不佳、网站导航不够丰富便捷等方面的问题。
(8) 网站日流量呈现出明显的工作日流量大节假日流量小的趋势, 对网站的访问以工作时间为主的特点
4 对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网站的启示
4.1 通过用户访问关键字的频度监测热点信息引导信息发布
发现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主要有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 访问的入口是广西农业信息、广西农业等关键字, 通过搜索引荐找到广西农业信息网。通过访问量确定最受欢迎的栏目、最受欢迎的信息、最冷门栏目、最冷门信息, 对各市县发布的信息根据济览量进行统一排名, 把握内容的重点。
4.2 加强搜索引擎应用
广西农业信息网的流量基本来自百度、搜狗、谷歌等工具的搜索, 体现了互联网门户的信息导航功能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广西农业信息网应加强在搜索门户的宣传推广。注意信息的分类和关键字标引等信息的标注规范, 为搜索工作的定位提供准确的标识, 提高查全率和查准度。
4.3 根据不同用户终端定制不同的服务内容和形式
手机用户约占1.95%, 电脑用户占到98%以上, 移动新媒体的用户在农业信息的使用比例很低, 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当前广西农业产业从业人员中对移动新媒体的应用推广有广阔的前景。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网站应根据用户客户端类型、浏览工具、阅读习惯等特点, 开发不同用户群体或者不同介质的版本, 提升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服务的针对性。
4.4 兼顾不同运营商用户的网络访问应用需求
数据显示广西农业信息网访问者中电信、电信通、网通、移动等运营商位居前列, 是主流接入服务商, 政府通过网络开展的各项在线服务, 接入应考虑不同地区用户和不同运营商接入用户的需求, 提供多运营商线路接入服务, 满足不同运营商用户的需求。
4.5 适应不同地区的网络信息用户需求
从国内情况分析, 除了广西本地网民关注广西农业信息, 东部地区的山东省、河北省、江苏省、河南和首都北京对广西农业关注度较高, 广东、新疆网民对广西农业的关注度相对也比较高。东北的黑龙江、吉林, 西部的宁夏天、青海、甘肃、内蒙、西藏网民对于广西农业信息关注相对靠后。一方面应加强对网民关注度高的省市区有针对性地优化服务, 开设有专题信息服务栏目, 着眼于农业农村经济的互补性, 在农产品流通、招商引资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 注意加强对于关注度低的兄弟省区网络信息交流, 通过友情链接、信息共享等方式, 加强联络 (下转第10页) (上接第47页) 沟通, 提高广西农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从国外分析, 重点做好美国、越南、马来西亚、加拿大、日本、澳大利来等国家相关农业信息服务, 特别是做好与广西农业密切相关的东盟有关国家的农业信息服务, 为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业合作提供信息服务。
4.6 通过优化内容和服务提高网络用户使用深度
数据显示, 近七成的人是浅层访问, 表明网民对于广西农业信息网页数不多, 访问的深度不够, 网络信息服务内容与用户的需求偏差、网页视觉效果不佳、网站导航不够丰富便捷等方面的问题。网民对于广西农业信息网的一次回访的比例迅速下降为7.36%, 二次回访的比例再次下降为2.89%, 表明多为简单获取信息进行浅层访问, 网站的粘性不强。主要原因是信息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与用户需求有偏差。下一步对策建议, 深化内容, 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 在细分目标用户的基础上量身定做定向信息服务栏目, 以丰富的内容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信息的原创率, 以新颖的内容提高网站的可读性。对网站的内容进行稳定有规律的更新, 吸引用户经常浏览;提高网络性能, 在网络通讯能力、数据访问并发响应能力等方面提升访问响应的速度;提高搜索精准度、增加关联信息导航等为用户深化访问提供快捷手段;美化界面, 提供延伸阅读、收藏服务和RSS订阅服务, 增加内容导读功能, 最精彩最重要的内容摘要提示, 排在前面, 在面对海量信息提高用户的阅读时效, 提高应用舒适度。
4.7 根据用户访问时段及时做好内容更新
根据网民对广西农业信息网访问量集中时段, 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内容建议重点在0:00至8:00时段更新, 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实行24小时滚动更新, 尤其是对于一些突发性的重大事件信息, 网民在第一时间就可以获取相关的信息, 进而提高政府网络信息服务的应急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星恒.网站综合测评的指标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2) :125-126.
用户信息分析 篇10
1 网络信息资源及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的含义
1.1 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放在光、磁等非印刷型载体中, 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方式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内容庞杂、数量巨大、形式多样、传递快捷、动态性强、非线性排序等特征, 在带给人们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 如何准确、快速地向用户提供所需成为了新的挑战[2]。
1.2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
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称谓和表述, 如网络信息资源重构、网络信息资源重组、网络信息资源集成等。结合高校图书馆工作实际, 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融合是为了满足在校大学生和教师特定信息需求, 依靠大学图书馆情报技术专业人才和计算机专业人才, 通过计算机软硬件设备把图书网络信息资源以特定、一致、有机联系的模式呈现给读者, 为解决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零乱存放与质量参差不齐而提出的一种信息情报综合利用模式。
2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用户需求调查分析
科技的进步, 网络技术的发展, 引发了用户需求意识、结构、特点的明显变化, 研究用户需求是拓宽服务范围, 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3]。本文选取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切入点, 期望通过对采用调查问卷方法了解和分析在校大学生使用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便为高等院校在未来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融合利用提供参考。我们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为平台, 通过对在校学生和教师发放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来研究用户需求, 并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发现:
2.1 在校园内 (包括图书馆、办公室及宿舍) 上网的用户至少在8 成以上, 不到2 成的读者是在校外上网的, 说明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利用采取IP地址身份鉴别能使80%的师生使用。
2.2 调查问卷中列出的万方数据期刊、同方知网电子资源、同方电子期刊、超星电子图书、万方科教视频数据库等10种电子资源中最被读者普遍使用的是“同方知网电子资源”占调查人数的25%, 其次是“万方数据电子资源”占调查人数的18%;最少被使用的“Science Direct数据库”占调查人数的1.2%。表明读者对这些电子资源质量的认同度比较分散, 没有一种超过半数。而且万方数据期刊、同方知网电子资源等专业覆盖面较广的电子资源需求最大。在问道“是否需要特色数据库”时, 60%的受访者回答“是”, 说明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2.3 过半数的读者是“自己上网阅读数据库操作指南”, 而“询问参考馆员”来了解电子资源的只占15.3%, 利用“讲座”或“培训班”的占31.2%, “自己阅读使用指南”的占53.5%。表明读者了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方式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过去依赖图书馆员为主, 变为自主学习及参加各类培训和讲座为主。这要求图书馆在促进网络资源融合利用的过程中, 应同时将操作指南附之于网上, 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利用“网络数据库”作为查找专业学科资料工具的占48.9%, 用“搜索引擎”的占25%, 而用“印刷型资料”只占8.5%, 表明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已基本普及。
2.4 由于目前存贮于各个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信息资源分散在许多不同的网页上, 读者要想获得全面、完整的信息, 就要从不同网站、不同网页进行搜集、加工和整理, 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全信息。据调查显示, 被调查的师生有76%希望图书馆能够建立“一个完整、可靠的网络融合体系或网络融合器”, 通过该体系或网络融合器, 能获得所搜索信息的全部, 避免在大量信息中的搜索与甄别。因此,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融合是网络信息资源发展的方向。
3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的策略
3.1 重视用户需求分析与研究
网络信息服务应优先开展什么服务, 重点开展什么服务, 都首先要基于对用户需求的分析, 包括对用户需求的研究和用户信息行为研究[4]。高校图书馆要定期通过网上论坛、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在校师生的需求, 分析用户对资源和服务的需求和使用习惯, 挖掘出适合各类用户所需要的知识信息, 从而针对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服务。同时要开展有针对性、系统化、多元化的用户培训, 提高用户的信息素质和检索技巧。
3.2 建设特色数据库
图书馆要根据自己资源的特色及用户需求, 增加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信息数据库、音像制品等电子文献。同时建立特色数据库, 如馆藏书目数据库、联合目录数据库, 也可以根据需求开发报刊数据库、二次文献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等。特色馆藏在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的核心, 做好特色馆藏文献的收集、管理与开发是图书馆做好文献信息服务保障的工作。将学校的特色课程也纳入特色资源的范围, 与其他高校实现资源共享, 使学生在网络上也可以学习其他学校的课程精品。
3.3 建立网上虚拟图书馆
建立网上虚拟图书馆就是针对网上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更为深度地加工和更为系统地组织, 它能克服搜索引擎检索效率低的缺点[5]。虚拟图书馆的构建主要包括信息搜集和信息组织两个方面, 信息组织既有为用户提供分类检索的主题树, 也有为用户提供主题检索的数据库。网上虚拟图书馆的建立, 将是图书馆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是解决Internet内容多样性与特定用户群专业性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摘要:本文从网络信息资源及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的概念入手, 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对高校网络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 进而提出促进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的策略, 有助于高校图书馆提高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层次和整体水平。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融合,用户需求,高校图书馆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3-05.
[2]赵燕.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中的不利因素分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6 (1) :54-57.
[3]黄惠平.基于受众理论的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29) :20-22.
[4]高媛.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现状与对策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 (166) :101-103.
2003:信息化用户买什么单? 篇11
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共同主办、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02年中国IT用户年会",给出了答案。在本届大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电子政务、ERP和互联网应用等3个领域。未来就隐藏在历史中,也许明年最受用户追捧的就是这3个领域。
电子政府2000亿的大餐
尽管电子政务这一概念早就出现,但仍有不少用户还不清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邓寿鹏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电子政务的理解。他认为电子政务的职能和定位应该是指,在计算网络上以数字化技术辅助实现部分管理及部分职能。
把电子政务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双方不互动,政府与公众都没有主动意识;第二阶段是一方主动;第三阶段是双互动,政府与公众都具备主动意识;第四阶段则是网上处理阶段,整个事务可以全部在网上完成。今天中国的电子政务,多数网站已到达第三阶段,也有比较前沿的政府网站进入第四阶段。"
对于全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市场规模,国内有很多说法,但还没有定论,目前,这个市场大约在1800亿到2000亿元之间。
有了这样大的市场,厂商如何才能把握商机?厂商首先要了解电子政务的7个要素:数据库及有用数据;物理网络终端;信息采集、处理及发布体制;网络与信息安全及监管机制;系统运行、维护及技术支援;网络知识、技能培训及人才育成;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及规范。如果厂商能把握要素,在7个不同领域做出贡献,就能抓住当前的市场机遇,从中受益。
厂商要把握电子政务带来的商机,就要考虑和保证上面提到的几个条件。
ERP屏弃技术潮
众多用户对ERP的关注,让ERP厂商感到高兴。他们分别针对用户的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
是不是有高深技术的ERP产品就是好产品,这是很多用户关心的问题。把ERP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放在较为次要的地位。ERP不是软件产品,不是IT技术,也不是企业的金饭碗。有了技术不等于企业就可以持续发展。ERP最核心的东西是企业的运作模式和企业运作管理的流程,是企业组织结构和岗位设计的方法,是企业绩效监控和管理的体系,最终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一个具体用户来讲,ERP品牌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中国的ERP项目并非像很多人说的那么萧条,很多用户都有相当不错的成功经验。从另一个角度看,很多企业能在ERP项目上取得成功,厂商的变化也是重要原因。ERP产品开始从单一性向协调性发展。从前厂商喜欢拍胸脯说,把整个ERP的流程都交给我,我可以全面解决。现在不同了,ERP厂商要力求把ERP做得更开放、更灵活,让用户有机会综合多方优势,把最适合自己的东西融合在工作系统中。
其次,国内企业往往把ERP简单地看作一项技术工作,实际上一个企业的IT能力,不在于拥有什么好的软硬件设施和配套设备,而是要看,如何把这些技术设施和整个业务流程融合起来,不发生冲突;从20世经80年代起,ERP就出现在市场中,但周围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误导,这导致企业存在各种各样的误解;最后,ERP不是一个简单的办公自动化或电子化的过程,而是更强调基于流程优化的综合过程。
互联网网格连孤岛
这两年来,互联网已经深深扎根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因此,众多用户都对互联网现存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很感兴趣。
李国杰院士表示,现在互联网应用存在的问题很明显。他说:"我国已建网络的开通用户率低于10%。而美国373家运营商中,也只有两家处于处于盈利状态。很多企业在技术上投入大量资金,在铺设网络方面付出大量努力,但并没有取得好的成效。"对此,李国杰指出,互联网的瓶颈不是带宽,而是应用和市场开拓。
最初网络的建立是为了信息共享,而现在"遍地都是信息孤岛"。要实现初衷,首先要解决互操作问题。新技术为应用带来新内容,但旧产品仍能继续使用,可是互联网没有做到这一点。
如何建设网络,才能让它实现预期功能?信息化建设不同于三峡建设,它不是靠个体规划出来的。因特网是自治的,会慢慢演变。在负载条件变化情况下自动调整,连续自动地抓住机会,调整系统、优化性能和降低成本。最大的问题是,要建成一个自助餐(分布式)服务,还是超市(集中式)服务。互联网的发展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应该是自助餐服务。"
要消除信息孤岛现象,李国杰认为,关键在于网格技术的应用。网格技术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事物,很多国际大企业已在做相关研究。
网格是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高峰。它意味着网页的互联、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它能提供各种各样的电子自愿的支持,也能向各种各样的终端提供服务。
用户信息分析 篇12
一、网络环境下档案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与特点
1. 档案用户群体范围的广泛化与社会化。
网络环境完善了以往因地域、时间和空间限制而造成的服务用户单一性的不足, 呈现出用户群体向社会化、多元化、开放化和广泛化发展的特点。这种变化使档案馆信息需求用户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本地区、本系统较稳定的用户群体, 通过网络访问的任何一位用户都可成为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对象。
2. 档案用户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与精品化。
网络环境下, 档案用户不仅希望通过网络轻松地搜索到大量的信息, 还希望能快速、准确地获得决策所需的关键性信息。他们更愿意选择经过加工的、有针对性的档案信息产品, 逐渐从需要大量的一般信息转变到对特定档案信息的需求上来, 档案信息精品意识逐渐增强。
3. 档案用户信息需求的高效化与集成化。
网络信息组织、交流、传递方式的变革, 促使知识活动呈现高速度、大范围、高效率的特征, 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 如只需要通过一个节点进入系统, 就能在统一的界面中方便快捷地检索到所需的相关信息, 足不出户即可完成信息获取、加工整合、分析研究等多项工作, 享受一站式集成服务。
4. 档案用户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和全方位化。
(1) 档案用户信息需求类型的多样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档案信息的利用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逐步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 如自身的房产档案、婚姻档案和医疗改革档案等, 涉及民生档案信息的自用需求大幅度增长, 用户需求的档案信息类型趋于多样化。 (2) 档案用户需求内容的多样化。目前, 应用网络获取信息的用户不再局限于少数的专业人员, 许多原本的潜在档案用户转化为现实用户, 如一般从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青少年等。他们上网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取大众消息、熟悉民风民情和提高文化素养等, 以休闲利用为目的的档案信息需求表现得较为突出。另外, 越来越多的多媒体电子文献、声像文献和实物信息资源由于其直观生动、易被理解的特点, 得到网络用户的青睐。 (3) 档案用户信息需求的自助化。网络环境激发了用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 用户信息需求由依赖档案馆信息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方式逐步向用户自我服务的自助化方向转移, 用户开始独立上网检索, 以获取更多、更及时的信息。
二、网络环境下基于用户需求的档案信息服务
网络环境下, 档案用户信息需求决定档案信息服务的方向。档案信息服务应突破传统档案信息服务的限制, 树立“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以用户为中心, 把档案工作的重心由“以藏为主”转移到“以用为主”, 为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
1. 以传统档案信息服务为基础, 继续完善实体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目前, 我们所处的是纸质档案和数字化档案并存的时代,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纸质档案仍旧是归档的主体。传统文本型档案信息服务更多地表现出所提供档案信息的原始性、可靠性、真实性和保密性。它是提供电子档案数字化服务的基础, 离开传统型档案信息, 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档案信息服务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档案馆应进一步加强基础业务建设, 完善传统档案馆的各项功能, 继续做好传统形式的档案信息服务。
2. 建立网上档案馆, 通过档案馆主页开展服务。档案馆主页服务是指档案馆利用网络环境作为技术条件, 将信息产品通过在网上建立主页, 把自己的服务快速地传递给利用者。网站上除了介绍档案馆概况、馆藏资源、服务项目等基本信息外, 还要提供各种资源的使用方法和网络导航等服务, 将国内外网络档案馆和热门站点进行链接, 并针对档案馆的重点专业系统建立学科导航, 帮助利用者方便地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3. 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档案信息检索系统, 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完善的数字化检索系统是使档案信息得以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的前提。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应把检索扩展为可进行光盘、联机检索, 利用Internet上的各种查询工具检索;检索方式应从过去单一检索点的线性检索发展到可进行多元、多检索点的布尔逻辑组配检索, 从文本检索发展到超文本检索;提供的信息不仅应包括目录、索引、全文等文字信息, 还应包括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 以满足网络环境下用户多元化和全方位化的信息需求。
【用户信息分析】推荐阅读:
信息用户09-26
用户信息安全08-15
用户信息管理09-23
用户个人信息论文06-21
网络信息用户需求06-24
信息服务与用户11-14
用户信息检测系统09-10
用户界面信息设计11-06
用户信息管理软件设计10-25
浅谈信息服务用户管理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