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用户需求(共12篇)
网络信息用户需求 篇1
在网络环境下, 档案用户信息需求与服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要求我们深入分析档案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 探求档案信息服务的最佳途径, 推进档案信息服务工作, 最大限度地满足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
一、网络环境下档案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与特点
1. 档案用户群体范围的广泛化与社会化。
网络环境完善了以往因地域、时间和空间限制而造成的服务用户单一性的不足, 呈现出用户群体向社会化、多元化、开放化和广泛化发展的特点。这种变化使档案馆信息需求用户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本地区、本系统较稳定的用户群体, 通过网络访问的任何一位用户都可成为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对象。
2. 档案用户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与精品化。
网络环境下, 档案用户不仅希望通过网络轻松地搜索到大量的信息, 还希望能快速、准确地获得决策所需的关键性信息。他们更愿意选择经过加工的、有针对性的档案信息产品, 逐渐从需要大量的一般信息转变到对特定档案信息的需求上来, 档案信息精品意识逐渐增强。
3. 档案用户信息需求的高效化与集成化。
网络信息组织、交流、传递方式的变革, 促使知识活动呈现高速度、大范围、高效率的特征, 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 如只需要通过一个节点进入系统, 就能在统一的界面中方便快捷地检索到所需的相关信息, 足不出户即可完成信息获取、加工整合、分析研究等多项工作, 享受一站式集成服务。
4. 档案用户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和全方位化。
(1) 档案用户信息需求类型的多样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档案信息的利用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逐步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 如自身的房产档案、婚姻档案和医疗改革档案等, 涉及民生档案信息的自用需求大幅度增长, 用户需求的档案信息类型趋于多样化。 (2) 档案用户需求内容的多样化。目前, 应用网络获取信息的用户不再局限于少数的专业人员, 许多原本的潜在档案用户转化为现实用户, 如一般从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青少年等。他们上网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取大众消息、熟悉民风民情和提高文化素养等, 以休闲利用为目的的档案信息需求表现得较为突出。另外, 越来越多的多媒体电子文献、声像文献和实物信息资源由于其直观生动、易被理解的特点, 得到网络用户的青睐。 (3) 档案用户信息需求的自助化。网络环境激发了用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 用户信息需求由依赖档案馆信息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方式逐步向用户自我服务的自助化方向转移, 用户开始独立上网检索, 以获取更多、更及时的信息。
二、网络环境下基于用户需求的档案信息服务
网络环境下, 档案用户信息需求决定档案信息服务的方向。档案信息服务应突破传统档案信息服务的限制, 树立“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以用户为中心, 把档案工作的重心由“以藏为主”转移到“以用为主”, 为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
1. 以传统档案信息服务为基础, 继续完善实体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目前, 我们所处的是纸质档案和数字化档案并存的时代,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纸质档案仍旧是归档的主体。传统文本型档案信息服务更多地表现出所提供档案信息的原始性、可靠性、真实性和保密性。它是提供电子档案数字化服务的基础, 离开传统型档案信息, 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档案信息服务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档案馆应进一步加强基础业务建设, 完善传统档案馆的各项功能, 继续做好传统形式的档案信息服务。
2. 建立网上档案馆, 通过档案馆主页开展服务。档案馆主页服务是指档案馆利用网络环境作为技术条件, 将信息产品通过在网上建立主页, 把自己的服务快速地传递给利用者。网站上除了介绍档案馆概况、馆藏资源、服务项目等基本信息外, 还要提供各种资源的使用方法和网络导航等服务, 将国内外网络档案馆和热门站点进行链接, 并针对档案馆的重点专业系统建立学科导航, 帮助利用者方便地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3. 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档案信息检索系统, 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完善的数字化检索系统是使档案信息得以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的前提。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应把检索扩展为可进行光盘、联机检索, 利用Internet上的各种查询工具检索;检索方式应从过去单一检索点的线性检索发展到可进行多元、多检索点的布尔逻辑组配检索, 从文本检索发展到超文本检索;提供的信息不仅应包括目录、索引、全文等文字信息, 还应包括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 以满足网络环境下用户多元化和全方位化的信息需求。
4. 开展网上导航服务, 建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模式。 (1) 开展档案信息的深加工服务, 开设网络导航。网络环境下, 只有对海量的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提炼出用户所需的有针对性、有深度的信息, 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档案信息的深加工服务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能够满足用户对某一问题、某一知识领域的特殊需求, 正是这种特殊需求反映了其个性化、专业化的特点。同时, 要把对单份文件的引导发展到对档案文献信息中的知识单元、知识内容的引导, 尽可能地对档案信息内容进行浓缩、提炼, 引导用户在海量知识信息中, 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 (2) 开展档案数字信息咨询服务。数字信息咨询服务是指利用者可通过诸如Email、线上提问等方式提交问题, 并得到档案咨询员以同样方式传递过来的答案。
网络信息用户需求 篇2
1.客户需求管理平台建设及应用
该平台利用站、手机门户、语音服务平台和营业厅等资源,以问卷调查、暗访、外呼等方式搜集客户需求。通过电子化管理对信息采集的反馈数据进行快速汇总统计,提炼出既能体现客户需求又能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的可行性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实践和推广。
主要创新点:(1)实现各类需求信息采集的电子化操作;有效跟踪监控需求处理情况,提升处理效率;快速统计需求采集及反馈数据,缩短管理决策的响应周期。(2)需求网具有“多渠道,分类别,细挖掘”的特点,系统性进行客户需求收集、分析、处理的成功案例。
2.文本挖掘算法与需求系统的整合2.1基于自动类别关键词发现与匹配的分类方法
自动从类别中提取关键词,文本分词、关键词提取。基于关键词匹配进行分析,多个关键词的加权匹配机制。
2.2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文本分类方法
采用研究院用户行为实验室算法,将文本表示为单词向量的形式;利用数据挖掘中的支持向量机技术进行分类。
2.3两种解决方案的比较
基于关键字匹配方法:易于理解,采用少数关键词进行分类。准确率较低,依赖于文本中具有较明显的关键字。速度很快。
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较难理解,使用文本词表示的向量进行分类。准确率较高,不需要较明显的关键字,使用整个文本的词进行分类。速度较快。
基于关键字匹配需求分类:取每个类别的特征最明显的关键字进行分类,准确率53%。基于支持向量机需求分类:将每个需求文本表示为向量,采用支持向量机技术进行分类,准确率76%。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垃圾信息分类准确率92%。
从客户特征信息从易到难的获取程度来说,可以分为5个层次,分别为用户的自然属性,客户的消费行为,消费行为所衍生出来的信息,客户的知识信息,以及营销推荐的直接结论。
从结果上来说,前3种客户特征信息是显形的知识,而后2种是客户的隐形知识。从了解客户行为,到了解客户习惯特征的过程中,也是从简到繁,从容易到复杂的。
3.用户特征研究结果
3.1用户渠道偏好研究成果
渠道形式多样化。随着电信业务的发展,用户对渠道形式的偏好呈现多样化趋势。过去用户习惯于去传统的营业厅、代办点办理业务。但是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逐渐普及。网上营业厅,短信营业厅,自助式服务终端的形式越来越被人们所应用。热线也成为用户办理业务的另外一个重要渠道。可以更多地通过热线为客户提供有关业务受理、营销、咨询、申诉以及其他社会化的综合性服务。
本次研究主要从用户接触公司各个渠道为切入点,从用户与各渠道间交互的历史信息,用户联络时间的分布,接受服务的内容,咨询以及投诉的信息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时间的维度进行挖掘分析,建立起用户渠道偏好模型。
渠道偏好评分。
渠道偏好评分的原理是借用数据挖掘的决策树分类原理,计算出趋向某一接触渠道可能性,将客户以往相互关联又繁杂凌乱的各种涉及渠道接触表现的资料量化,以概率形式表述用户对各个渠道的依赖程度。
一份个人渠道偏好程度报告不仅打出个人的渠道偏好评分,还标示等级并给出比例。比如,按计算出的不同的概率值进行分档,将用户依赖某渠道的程度共分为分成5个等级:0-20%为基本不接触;20-40%为偶尔接触;40-60%为普通依赖;60-80%为较依赖;80%-100%为依赖。同时,渠道偏好报告还给出每一等级用户的比例。
3.2用户信息内容偏好研究成果
本次研究根据用户使用公司的各类新业务产品以及服务功能入手,从用户选择的产品类型,使用产品的内容及频率,享受的客户服务,用户的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建立相关业务模型。主要分析客户对“新闻类”、“商务类”、“财经类”、“体育类”、“娱乐类”、“生活类”、“文化类”、“游戏类”这八类内容信息的偏好程度。
首先,从分析客户显性特征上,我们制定了详细的业务经验模型。主要通过一些有明显内容信息承载的新业务来进行,这样的新业务包括:手机报、彩铃音乐、wap网页访问等方面。然后,还包括从客户的语音通话、短信收发情况、GPRS网站访问情况作为补充。通过分析用户对一些特定号码,比如娱乐短信的定购,每日笑话短信的定购等方面。将这些信息融合起来形成客户的内容偏好业务经验模型,用来分析客户的显性特征。
其次,通过决策树挖掘模型,结合从显性用户的样本数据信息,来建立分析挖掘模型,分析出潜在的内容偏好特征用户。模型需要有反复的训练和验证。
将显性信息内容融合隐性信息内容的综合结果,就完成了整个的客户内容信息偏好打分。
3.3用户职业定位研究成果
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的特征角度将可能获取的数据进行进行归类整理,从用户的个人基本信息,使用语音业务,增值业务的使用习惯,活动场所的变化等方面对用户的职业进行刻画,建立相关用户细分模型。
根据用户的基本信息,从客户通话的时间,通话的地点,通话时长,长途漫游类型,对端号码的离散程度,新业务收入比重,使用SP服务类型,频次,用户通话基站变化情况等多方面去排列组合,根据用户的行为特征将用户区分不同的职业定位。本次主要分析客户中“学生”、“商务人士”、“外来务工者”、“年轻白领”、“低收入人群”、“司机”这六类职业的特征偏向程。
在分析用户职业定位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职业制定有针对性的业务经验模型进行打分判断。
4.成果应用实例与前景
4.1支撑精确营销全过程
通过分析研究整个精确营销支撑全过程的情况后,我们发现,客户内容偏好,客户渠道偏好,客户职业定位可以在精确营销的三个关键步骤中进行有力的支撑。通过整个三个过程的应用,来整体提升精确营销的全过程。
4.2支撑渠道管理
将客户的渠道偏好也可以运用在支撑渠道管理相关应用中。通过对客户渠道使用行为的精确化了解得出的客户渠道偏好结果,可以为公司推广电子渠道,分流常规实体渠道压力的工作做出指导性借鉴。
5.项目总结及展望
5.1项目成果总结
本项目通过一定的固化方法,成功的从客户海量通信行为信息中,总结出客户行为特征,并找到了具体的进行应用的方法。同时,形成的方法为下阶段进行后续的行为特征分析挖掘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思路借鉴。形成的客户统一信息库作为一种经营分析信息应用的载体也已经初显成效。项目对如何从数据中,提炼出知识,最终服务于企业运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提供了一条通用的思路,值得借鉴和推广。
5.2项目展望
用户信息需求实现的障碍因素研究 篇3
关键词:用户研究 信息需求 信息获取障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5-0085-04
Analysis on Barriers in Realizing Users' Information Needs and Countermeasures
Deng Bixia (Library, 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yuan, Henan, 454650)
Abstract: Need for information is the users' expectation of acquiring knowledge. To study Barriers in realizing users' information needs is referential and directional for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departments to take measures to satisfy information needs. Begin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sers' demands in the information er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barriers in realizing users' information needs from such aspects as society, users and libraries and forwards some counter measures.
Key words: user study; information needs; barriers to get information; counter measures
CLC number:G252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5-0085-04
信息需求是对信息客体的需求,包括获取与利用信息的需求以及向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需求,其基点是实现对外的信息沟通与交流,达到社会职业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目标。[1 ]用户是获取和利用信息的使用者和接受者,也是对外发布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分析和研究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障碍因素,对图书馆及情报部门制定满足信息需求的服务策略,科学组织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和谐的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新时期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的特征
1.1 需求的社会化和综合化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用户,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信息服务,其信息需求呈社会化和综合化特征,信息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越来越多的信息以内容广泛、形态多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作为用户,信息需求已从面向部门的信息需求向面向社会的信息需求转化。用户除了学术研究方面的信息资源需求外,还需要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信息。既需要公开发表的,又需要未公开发行的会议文献、内部资料、电子邮刊、学位论文等“灰色文献”信息。
1.2 需求类型的多样化和用户类型的多元化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检索和浏览和检索网上的各种信息,用户呈现需求类型多样化和用户类型多元化特点,信息用户群空前膨胀,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不同年龄层次人员都成了图书馆用户,这些用户希望得到各种类型的信息。由于用户个体知识差异和信息检索目的不同,其利用网络信息的类型也不相同,他们不仅需要大量印刷型中外文信息资源,还需要各种缩微型、视听型、单行版电子出版物和网络数据库资源。用户既希望得到各种类型的信息,如全文型一次文献数据库,书目、索引、文摘型二次文献数据库,实时动态型数据库,也希望知道一些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的站点信息资源等。
1.3 需求的集成性和知识性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用户希望提供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资源,这就要求图书馆能提供集成性的服务,即在网络中将各类信息获取方式融为一体,使信息交流、查询、获取、全文阅读和发布集成为多功能、多渠道的信息需求与服务行为,使用户可以方便地在网络中获取所需信息。同时,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不再满足于直接获取文献信息,而是需要以解决问题、形成方案为目标,注重知识内容,针对性极强的深层次服务。他们不仅需要提供信息资源的线索,而且更需要信息资源的全文。
1.4 需求的新颖性和及时性
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和工作效率的加快,用户迫切需要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内容最新最全、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国内外各种信息,尽快了解自己的行业信息,掌握行业动态。及时、新颖的信息是人们抓住机遇、正确决策的生命,同时,又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 用户信息需求实现的障碍及形成原因分析
2.1 社会层面
来自社会层面的障碍因素有:网络信息资源因素、信息服务机构因素、网络环境因素和网速及网络服务费用等因素。
(1) 网络信息资源因素。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浩如烟海”,种类繁多、良莠不齐,信息发布的随意性使一些重复和过时信息充斥网络,造成网络信息资源的混杂,严重妨碍了用户对有用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还有一些信息服务侧重于满足信息需求的社会化,而忽略了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从表面上或形式上满足了网络信息服务的范围和信息需求的开放性,但从根本上并未真正解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问题。另外,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不规范,网上的资源分散无序,重复率高,直接影响用户对信息的获取质量。
(2) 信息服务机构因素。信息机构之间对各类信息资源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体系,不同的数据库都有自己的检索界面和检索技巧,不能实现互操作性。许多用户难以在较短时间内熟悉各类信息资源和灵活掌握不同数据库的检索技巧,从而影响用户对所需信息的获取。
(3) 网络环境因素。一方面,由于网络自身发展的不平衡,使各地区在信息化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数字鸿沟广泛存在,必然导致用户信息需求上出现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病毒的存在和网上个人隐私问题的担心,网络信息安全也是用户查询信息的障碍因素。
(4) 网速及网络服务费用因素。网络建设的不均衡发展制约用户信息需求。虽然我国的网络化建设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国内各地区网络硬件建设有很大差距,上网速度和上网费用也是限制用户获取信息的客观因素之一。
2.2 用户层面
由于每个用户职业、文化水平、信息素质、信息技能、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能力不同,直接影响其获取信息的能力高低。主要表现为:信息鉴别障碍、信息获取障碍和信息使用障碍。[2 ]信息鉴别障碍缘于用户对所需文献的确定,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了解程度和用户对检索工具的使用、检索策略的制定等;信息获取障碍表现在用户对信息服务方式的了解程度;信息使用障碍与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了解程度、自身英语能力的高低和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等有一定的关系。
用户信息获取过程中的模糊性表现在:
(1) 用户对信息表达的认知障碍。用户在网上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时,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英国情报学家N.J.BelKin等人在接触信息用户的过程中发现,用户常常不能认识、理解和描述自己的信息需求,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知识异常状态的结构化表示”,并从认知的角度对用户不得不查询他并不了解的东西这一现象做过深入的探讨,人们也许能描述自己就某一问题知道些什么,却难以描述还应知道什么。[3 ]“描述知识状态固有的困难,使提交给信息检索系统的检索式相对于知识异常状态或信息需求只是近似和不完美的”,也就是说,正是因为用户还不了解某一对象才需要获取有关该对象的信息。[4 ]
(2) 信息需求的模糊性。在实践中,由于用户自身信息能力、专业知识及理解水平等原因,能够正确表达出来的信息需求和他的客观需要存在着一定差距,导致信息表达的片面性和不确定性,这都会给用户迅速、准确地获取信息造成障碍。用户信息需求所表达出的模糊性,其实是对所需信息包含内容和涉及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同而产生的结果。况且,在人类的语言中,同义词、近义词及意义含糊不清、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普遍存在,用户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可采用不同的词语或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些都会成为准确表达信息需求的障碍。
(3) 检索表达式的模糊性。检索词的确定和检索词之间的关系限定与表达都有可能成为构造、修改、优化检索提问式的障碍。检索词,是用户检索信息的入口,不同的检索入口会产生不同的检索路径,在因特网环境下,采用目录索引或导航系统,检索点主要是以资源内容分类为依据的梯形树状分类体系和超链接导航体系。采用搜索功能的网络检索工具,检索点很多,如关键词、资源类型、检索年限、国家和地区等,并可实现多点、多属性检索。在检索中,用户必须根据自己所选定的检索工具或系统的功能特征,以及自己对检索的要求,从列举的语词和辅助条件中灵活确定检索点。
2.3 图书馆层面
来自图书馆层面的障碍因素有:文献信息资源方面、信息服务方面和自身建设等方面。
(1) 文献信息资源因素。面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冲击,图书馆缺乏对网络环境中大量零散信息、有用信息的整理,经过分析、研究、加工、整理而成的综述型信息形成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太少,这些文献资料大多没有以数字形式提供给网上用户。另外,可供用户科研需要的重要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技术标准和科技报告等也比较少。
(2) 信息服务因素。图书馆在行业间的联合与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走集成与联合发展的道路,进行馆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机数据库查询、联机参考咨询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通过图书馆主页,建立学科导航系统、OPAC查询、学科信息门户链接等。
(3) 自身建设因素。图书馆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合理揭示、组织、开发,对来自不同渠道的分布异构信息资源缺乏有效地整合导引,缺乏专业性强、信息含量大、更新及时的学科信息导航,信息检索系统构建不够科学和完善,检索工具或系统的质量、速度、使用的方便性和经济性等都会影响到用户的信息检索利用。
3 克服用户信息需求实现障碍的对策研究
3.1 宣传信息公平获取理念,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3.1.1 倡导信息公平获取理念
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信息空间,使每一个使用它的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使用者和传播者,信息突破了时空、地域和国界走入了我们的生活。用户从网络获取信息已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渠道。实现信息公平就是在全社会建立信息公平制度,防止公共信息的垄断,保障弱势人群的信息获取,制约商业领域的信息不对称及过度知识产权保护。图书馆及其它服务性机构要大力倡导在信息面前人人有自由、平等、获取知识的权力的理念,缩小数字鸿沟,为公众提供免费、平等的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无障碍获取。
3.1.2 构建信息公平获取的保障体系
健全的信息保障体系是公众公平获取信息资源的基础,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建立为社会服务、提高社会信息公平的保障制度,维护整个社会的信息公平。信息服务机构要站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角度落实好信息保障制度,为用户提供无差别的信息服务环境,保障公众公平的获取文献信息资源。
3.2 研究用户信息行为心理,培训用户信息获取能力
3.2.1 科学分析用户信息行为心理
用户信息行为是用户为了满足某一特定的信息需求(如科研、生产、管理等活动中的信息需求),在外部作用刺激下表现出来的获取、查询、交流、传播、吸收、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行为。[5 ]用户对信息的选择和理解过程中有强烈的自主性和主观色彩,从认知心理学分析,用户对信息服务有求知心理和求新心理,用户上网就是为了获取最新信息,了解新事物,增添新知识,往往对自己想知而未知的信息有浓厚的兴趣。互联网的出现,使用户不再被动地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而是参与到信息服务的过程中,让图书馆根据他们的需求、习惯、爱好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如My Library服务、信息推送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等。通过图书馆提供的主页的定位、性质、栏目、可能得到的信息和信息更新的速度,用户根据个人的评判标准、信息的内容、信息的时效性等方面,形成了对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评价。
3.2.2 加强对用户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
从网上查询信息,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面对网上信息的复杂多样,质量良莠不齐,又缺乏统一管理,各数据库和检索工具的目录、索引制作标准不尽相同,许多用户不熟悉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和检索方法,一般很难准确地找到自己的所需信息。[6 ]因此,图书馆应有计划地采取专题讲座、短期培训、网络教学等手段,对用户开展信息资源介绍、检索技能培训、信息技术教育等,帮助用户了解相关专业信息资源的主要分布、特点及各类信息源的载体形态和各类检索工具的使用,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
3.2.3 注重对信息服务人才的培养
从信息机构角度看,要不断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提供服务水平的保证。一方面,图书馆可聘请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专家作为人才资源库;另一方面,要自己培养一批德才兼备,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为开展用户信息服务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运用信息技术和技能,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层次,提供参考咨询、课题跟踪等个性化服务,在分析用户信息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分析与预测,根据已有数据、信息进行知识挖掘,开拓信息增值服务。
3.3 完善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畅通用户信息获取渠道
3.3.1 构建图书馆服务体系
合理布局有形的图书馆网点和利用计算网络技术的图书馆无形网点,通过构建完善、科学的图书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图书馆的近距离服务,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知识服务覆盖到整个地区,建立科学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通过科学采购,合理调配,建立覆盖整个地区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实现全地区便利、快捷、平等、无障碍的图书馆服务。[7 ]
3.3.2 加强馆际协作,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由于信息具有共享性特点,图书馆要走集成与联合发展的道路,打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界限,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种模式的文献信息机构,组织各类型的信息网络,充分发挥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信息的作用完善资源共享空间,提高信息的综合利用水平。
3.3.3 加强数据库建设,提高信息产品开发水平
作为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服务机构,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是吸引用户的关键,网上信息看似丰富多彩,但某一专业或某一领域的集成性资源少之又少,这就需要信息服务机构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本地区、本院校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搜集和整理这些资料,然后进行加工和整理,形成二次和三次文献,建设自己的特色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学科信息导航。[8 ]建立集成化信息检索窗口,扩大信息利用范围,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
3.3.4 拓宽图书馆服务方式和范围
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如:在图书馆主网上建立学科信息门户、网上学科导航等特色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的查询习惯及所需信息资源类型,提供个性化服务,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互动式信息服务,吸纳当前的信息推送技术,将相关信息资源或检索结果直接推送到用户桌面;依托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展参考咨询,提供专业咨询或综合咨询,在总结用户咨询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分析与预测,根据已有数据信息进行知识挖掘,开拓信息增值服务;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将自身推向市场,开展网络信息服务营销活动,利用Internet技术,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开拓市场。
4 结语
研究用户信息需求的障碍因素,对于科学地组织图书馆及情报服务部门形成情报服务体系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帮助用户克服信息交流的障碍,解决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和信息利用之间的矛盾,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一站式的服务,对用户的科研、决策、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德俊.网络环境下信息用户需求满足分析[J].情报杂志,2004,(8):124-127.
[2]陈子健.从网络信息无障碍的角度探讨缩小数字鸿沟[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41-43.
[3]N.J.Belkin etal.ASK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PartⅠbackground and theory[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82,(2).
[4]N.J.Belkin etal.ASK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PartⅡresults of a design study[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82,(3).
[5]胡昌平,乔欢.信息服务与用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79-280.
[6]王淑群.影响网络信息检索的因素与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6,(2):197-199.
[7]于良芝.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31-40.
[8]刘葵波等.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与思考[J].情报杂志,2008,(2):159-161.
网络信息用户需求 篇4
一、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呈现出的特点有如下几个: (1) 档案用户群体范围的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张。用户范围不再局限于本地区、本系统较稳定的用户群体, 通过网络进行交互访问的任何一位用户, 都成为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对象, 信息服务的深度与广度都得到了相应的扩充。 (2) 档案用户对信息“查准率”要求更高。用户不再追求“查全度”, 而是需要快速、准确地获得个人所需的关键性信息。用户追求更高品质的档案信息产品, 提高信息检索的“查准率”, 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新兴需求。 (3) 档案用户信息需求的综合性和“速度感”增强。网络信息交流、传递方式的革新, 促使信息资源交流活动呈现高速度、大范围、高效率的运动特征, 信息的时效性日益增强, 此时的档案用户更加追求检索信息的“速度感”。 (4) 档案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一是需求类型的多样化。如房产档案、婚姻档案、医疗改革档案等, 涉及民生档案信息的自用需求大幅度增长。二是需求内容的多样化。目前, 应用网络获取信息的用户不再局限于少数的专业人员, 许多原本的潜在档案用户转化为现实用户, 如一般从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青少年等。他们上网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取大众消息、熟悉民风民情和提高文化素养等。
二、网络环境下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档案信息服务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 信息的网络服务更加个性化、互动化、平等化和细分化。目前, 常见在线咨询服务方法有如下几种: (1) 电子邮件服务。电子邮件是因特网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服务, 它具有投递准确、迅速、便捷的特点。利用电子邮件开展档案信息咨询服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通过它可解答档案信息用户利用档案信息中的困难, 及时与用户沟通, 也可以通过实时在线沟通解答用户的问题。 (2) 利用网页即时软件服务。即时软件具有即时互动的特点, 能够在线传输文本、图形、声像等多媒体文件, 与利用者 (一个或多个) 进行互动沟通, 尤其是针对档案信息用户遇到的共同问题, 开展群体交流十分方便。 (3) 网络论坛。论坛是一种很常见的网络应用, 它以论坛帖子的形式在公告板上发出, 解答用户提出的问题, 用户可以将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以问题或主题的形式在论坛上发出, 由相关的档案工作人员给以解答。 (4) 提供在线阅览。网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能够利用网络软件技术, 构建虚拟的网络环境。档案信息的在线阅览, 就是虚拟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高速传输网络技术发展的结果。在线阅览是提供在线信息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 要不断充实档案信息在线阅览的内容, 表现档案信息的原始面貌, 尽可能地实现档案信息的整合和浓缩, 便于档案信息用户及时准确获取所需的档案信息。
三、网络档案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网络个性化服务
网络档案信息个性化服务可以广泛采用现代网络的信息沟通、传输、类聚、发布等新手段。档案部门要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扩大档案信息用户的范围, 充分满足个体信息的需求。一是个性化定制服务。可以将个性化定制看成是用户、资源和个性化组织机制的选择绑定, 即一定的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 选择一定的资源, 按照一定的个性化组织机制来组织和呈现。在个性化机制条件下, 要分析系统面向的对象———用户和资源, 归纳、总结出它们的一般特征, 并进行特征提取。要按照通用的网络文献检索格式, 结合网络档案信息特点, 获取统一、标准和规范的网络文献检索标识;通过对档案信息用户的自身特点和利用特征进行分析, 将用户的特征建立数据库;编制性能良好的软件, 及时、准确地对用户的需求特征和档案信息特征进行匹配、判断和绑定, 根据不同用户需求进行匹配, 从而为用户提供满足需求的档案信息。二是个性化推送服务。基于技术的主动信息服务系统, 是利用技术构建的基于个性化的主动档案信息服务系统。它是由“主动档案信息推送模块”和“档案信息搜集与加工模块”构成的, 能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网络化档案信息服务。在档案信息个性化服务系统中, 它能够主动根据用户的利用特征和信息需求, 提供不同形式、满足不同需求的档案信息个性化服务。通过网络上智能搜集并建立数据库的大量档案信息, 将最终的结果按照用户的要求, 主动推送给用户, 并对用户的利用效果进行反馈、分析, 及时调整系统设计中相应的模块, 以便提高和改进档案信息系统的主动推送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李雯.网络环境下档案用户信息需求与档案信息服务的探索与创新[J].兰台世界, 2009.14
专线用户网络信息安全责任书 篇5
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
作为贵公司的(ADSL/LAN/光纤方式接入)宽带城域网的用户,(填写公司名称,以下简称“我方”)郑重承诺:
一、我方安装宽带的地址为,使用范围
为:。
二、我方承诺仅限于在双方约定的使用范围内自用贵方提供的宽带接入业
务;不利用贵方提供的宽带接入业务经营各类电信业务(包括用于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和从事非法活动等。
三、我方承诺不以任何方式将宽带接入业务(包括但不限于端口、线路和IP
地址)转供第三方使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有偿租、售;无偿借、赠;转由第三方使用或与第三方共用;为第三方提供转接透传服务;或将线路和宽带端口设施抵押、质押及折股投资等)。
四、我方在使用宽带接入业务时,将自觉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
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和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规范,上网的信息安全责任由我方自负。
五、我方将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
网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4〕32号)和信息产业部关于《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备案管理办法》(信息产业部令33号)、《关于切实开展互联网站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信部电〔2005〕92号)等法规和文件精神及相关要求,完成所有IP地址上开设的互联网网站的备案工作。所有接入网站未完成备案工作之前,不得提供网站接入服务。
六、如发生为未备案网站提供接入服务的现象,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有权立
即停止接入网站对应的专线IP地址的80和80端口,且不负任何违约责任,一切责任后果全部由我方自行承担。
七、我方有责任向自己的最终用户(网站)宣传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中
国电信无锡分公司的有关规定,有责任监督自己的最终用户(网站)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八、我方在申请办理宽带接入业务时提供的客户资料真实、有效、完整、无
误,并愿意承担因客户资料瑕疵所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九、我方承认本《责任书》构成与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宽带接入服务协议不
可分割之组成部分,与主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我方负责人签字:
我方单位盖章:
网络信息用户需求 篇6
关键词: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策略
引言: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推行移动信息服务已成为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必然趋势。所谓移动信息服务,是指高校图书馆以比较成熟的无线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依托,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在任何场所随时查询、浏览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的一种服务方式。这种移动信息服务的使用主体是用户,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推行移动信息服务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围绕广大用户的需求做好移动信息服务工作。
一、基于用户需求的移动信息服务的内涵
面向用户需求实际上就是基于用户需求,这是高校图书馆推行移动信息服务的基本出发点。所谓基于用户需求,就是要根据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等不同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和细致研究,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推行不同的服务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改进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提升广大用户的满意度。
二、移动环境下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高校图书馆的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移动环境较之固定环境而言,时间和空间都十分灵活。所以,在移动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必须充分考虑时间和空间两大因素。对于时间需求而言,高校图书馆在推行移动信息服务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用户的闲暇性、实时性和即时性需求分别为用户提供各种“空闲”、“实时”和“临时”的资源及服务。
三、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一些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启了推行移动信息服务的先河,但是由于这项服务起步不久,移动信息服务尚未普及,还有很多用户尚未使用过图书馆所推行的移动信息服务。但是,我国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发展并未紧跟时代的脚步,发展速度较慢,发展还不平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十分简单,与国外图书馆所推出的移动信息服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图书馆提供移动信息服务的普及率明显低于国外。在我国,虽然一些高校图书馆都积极推行这项移动信息服务,但是这些高校图书馆大部分集中在中东部发达城市,只有这些地区高校的广大师生才能享受到这项服务,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的用户尚不能享受到移动信息服务带来的便利。二是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推进十分不平衡,集中体现在高校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水平高于公共图书馆。三是移动信息服务的水平较低,服务内容单一。我国图书馆大多以提供的是图书馆公告、图书到期提醒等基础性信息服务,对于数据库检索等个性化的移动信息服务还很少涉猎。四是网站功能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一些图书馆的网站建设水平落后,服务功能十分简单,主要是提供网上预约和书目查询,缺乏真正符合要求的数据网站建设,不能为移动信息服务门户信息发布提供共享平台,所以还应该在加强数据门户网站建设上下功夫。五是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有待于进一步塑树。目前很多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一切以用户的需求为服务宗旨的理念尚未树立。六是目前图书馆受多种因素制约其推行的移动信息服务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服务效果受到较大限制。通过对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离不开社会各界关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发展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水平。
四、如何提升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建设水平
一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水平。近年来,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推行移动信息服務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一背景下,图书馆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利用现代移动信息技术从而推进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更好地服务广大用户的需求。二是在主动开展服务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服务。图书馆要在主动进行社会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主动通过手机报或频道订阅等方式向广大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再最大限度地向广大用户开放移动信息服务功能的同时,根据特殊用户的特殊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和个性化收藏、个性化查询检索等服务,让用户通过手机获取各种形式、各种格式的信息,使得用户对电脑的依赖度不断降低,让用户在享受贴心服务的同时体验到移动信息服务对于降低借阅超期罚款事件发生的几率。三是为读者索取信息资源提供便利。提供书目定位服务,读者通过移动终端提交检索请求给书目定位系统,书目定位系统自动调用书目位置信息数据库中该书的相关信息,将所需的文献具体收藏位置反馈到读者的检索终端上,便于读者快速准确地索取图书。[1]四是建立图书馆移动微信。目前,随着微信的广泛应用,图书馆应设置官方微信,通过扫一扫或关注图书馆的微信,回复某些数字即可获取自己需求的信息,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功能,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网络信息用户需求 篇7
关键词:信息需求,图书馆,档案馆,多元化服务
进入21世纪,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多元化发展, 图书馆和档案馆信息服务的对象及用户信息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向。用户信息需求是图书馆和档案馆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 没有用户, 图书馆和档案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图书馆和档案馆要不断变革和创新服务模式, 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
一、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多元化的特点
1. 信息需求主体多元化。
信息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的环境, 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对信息网络的搜寻, 来自由地选择、链接和使用那些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中, 一方面, 用户不仅可以充分运用信息系统方便地检索和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而且还能通过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发布信息和传播信息, 从而形成信息的接收、生产和传递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使双向动态的信息交流渗透到整个信息活动中。另一方面, 由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从本质上改变了用户的职业工作内容、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 影响着用户信息需求的内容范围和表现形式, 成为用户信息需求不断产生和变化的社会基础。随着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 信息交流活动日益广泛, 人们的信息意识逐渐增强, 信息需求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各行各业的人们对信息都产生了迫切的需要。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使社会信息需求量迅速增长, 造就了不同类型的信息用户, 形成了信息需求主体的多元化特点。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已愈来愈不能满足社会化的信息需求。只有在信息资源网络化的组织和技术发展中, 才能够为各行各业的社会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 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2. 信息需求内容多元化。
信息需求主体的多元化, 必然使信息需求的内容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用户的现实需求多种多样, 如党政管理部门在科学决策过程中需要有关决策、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信息, 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生产和发展的信息需求涉及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金融投资及政策、法规和管理等方面;农民不仅需要科学种植、养殖方面的实用技术信息, 而且需要市场预测、产品销售方面的经济信息;城镇居民的信息需求也涵盖了商品、劳务、教育、金融、文体等诸多方面。总之, 网络环境下, 用户现实的信息需求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 体现出很明显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3. 信息需求形式多元化。
首先, 从文献类型上看, 用户信息需求的来源由原来单一的文献类型向多元化的文献类型转变。一是由过去主要需要图书、期刊和档案, 逐步发展到需要科技报告、产品样本、技术标准、专利文献、重要文件、会议记录等时间性、针对性强的特种文献资料;二是不仅需要纸质型图书档案, 而且对缩微型、音像型、尤其是机读型资料的需求不断增长。其次, 从信息获取渠道上看,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数据库、网络信息等已成为重要的信息源, 新型的信息服务机构迅速崛起, 获取信息的渠道已不局限于图书馆和档案馆, 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数据库、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扩展, 多媒体技术和电子出版物技术日新月异, 为信息渠道的多元化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 信息需求结构多元化。
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都极大地刺激了社会对信息的需求, 使各行业的社会成员产生了多种多样的信息需求。同时, 由于信息用户受自身职业、文化程度、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也在信息需求内容的表达与满足方式上各不一样, 出现了复杂的交叉现象, 呈现出多元化、层次化的特点。如网络环境下, 科技信息的用户除了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之外, 还有大量从事企业管理、金融管理和其他经济工作的用户;经济信息的用户除经济、生产部门的用户之外, 还包括相应的科技人员和其他的人员。另外, 用户的信息需求已不局限于某一种工作内容或某一社会环节的需要, 表现出复杂的结构特征。从用户信息需求的目的上看, 主要有研究型需求、求知型需求、证实型需求、解疑型需求、娱乐型需求等;从信息需求持续的时间上看, 有长期的信息需求、短期的信息需求和瞬时的信息需求;从信息需求内容的学科范围上看, 有专业性信息需求和综合性信息需求;从信息系统的利用情况来看, 有网络信息需求和非网络信息需求。
二、网络环境下创建多元化服务模式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 社会需求也发生较大变化。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 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展, 用户自身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用户信息需求不断增加, 使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 更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使得图书馆和档案馆旧有的馆藏模式和服务模式都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需求。因此, 图书馆和档案馆信息服务的问题, 在当今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不得不考虑对原有服务模式的研究、总结和变革等问题, 以及图书馆和档案馆未来的服务模式如何适应新的发展环境都是图书档案工作人员应该考虑的问题, 图书馆和档案馆如何抓住新环境带来的机遇, 重新确立服务定位, 开辟或拓展服务功能和形式, 建立有竞争力的、可持续的服务模式, 成为当今时代共同关心的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创建多元化信息服务模式的途径
1. 转变服务观念, 实现服务角色多元化。
图书馆和档案馆服务模式的转变主要是服务观念从“各自为政”转向“协调、合作、共享”。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图书馆和档案馆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用户获取信息的自由度更大了渠道更多了, 对图书、档案工作人员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图书、档案工作人员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职责, 利用现代化的操作平台,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将网上资源组织起来, 对网上不同类型内容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 建立有特色的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档案馆, 并在网上建立导航站, 根据用户的需求, 指引用户到特定的网站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从而完成从“服务员”到“信息导航员”、“网络导航员”、“主题专家”等多元化的服务角色的转变。
2. 构建多层复合分布式的咨询服务保障网络体系。
信息服务的对象及用户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趋向, 需要图书档案工作人员根据用户不同的知识、专业和年龄结构, 采用不同的咨询服务方式, 从传统的面对面、一对一的问答型咨询方式到利用信息传输设备和技术、跨越时间和空间、具有快速高效的现代咨询方式, 建立多层复合分布式的咨询服务体系, 并随着Web2.0网络技术与服务的普及与应用, 整合图书馆和档案馆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服务资源, 建立一对多、多对一的交互式问答咨询服务方式, 使咨询服务随处都可得到用户的互动参与。
3. 实现集成化的信息服务。
网络环境下, 对于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一特定用户的信息需求, 用户端面对的是“一步到位”式的计算机界面, 而后台则是整体化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图书馆和档案馆把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诸要素有机地链接成一个整体, 工作的重心从收藏向获取转移, 从信息描述向信息传递转移, 从提供文献档案线索和原文向提供分析加工的增值信息产品转移, 使用户享有具有可扩充性的信息资源保障系统, 更有利于保障用户的信息需求。
4. 探索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从每个用户的需要出发千方百计提供适合个体所需的信息服务模式, 它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或通过对用户个性、习惯的分析而主动向用户提供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务。个性化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 其服务内容有两方面:一是用户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制定自己所需的重要资源、信息和服务, 创建个性化的信息环境;二是信息提供者针对用户的个性和特点, 主动为用户选择并传递最重要的资源和服务, 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变化, 动态地改变所提供的信息。目前, 个性化服务模式有很多种, 主要包括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个性化信息检索服务等。
5. 建立馆员与用户之间的和谐关系。
为了使图书馆和档案馆在网络环境下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必须更新服务理念, 强化服务技能, 提高服务水平, 实现协调互动, 增进馆员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提倡人文关怀, 对用户自身存在的和发展中所遇到的文化知识需求和精神、心理问题给予关注、指点和解答, 创造一个亲切、温馨、便利的空间。在服务过程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满足人的需要、追求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 将人性化服务融入每一次的服务中, 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参考文献
[1]覃岚.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多元化的服务策略[J].职业时空, 2008 (6) .
[2]施少华.多元化服务对象的医学图书馆服务创新[J].航空航天医药, 2008 (3) .
网络信息用户需求 篇8
1 网络信息资源及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的含义
1.1 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放在光、磁等非印刷型载体中, 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方式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内容庞杂、数量巨大、形式多样、传递快捷、动态性强、非线性排序等特征, 在带给人们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 如何准确、快速地向用户提供所需成为了新的挑战[2]。
1.2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
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称谓和表述, 如网络信息资源重构、网络信息资源重组、网络信息资源集成等。结合高校图书馆工作实际, 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融合是为了满足在校大学生和教师特定信息需求, 依靠大学图书馆情报技术专业人才和计算机专业人才, 通过计算机软硬件设备把图书网络信息资源以特定、一致、有机联系的模式呈现给读者, 为解决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零乱存放与质量参差不齐而提出的一种信息情报综合利用模式。
2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用户需求调查分析
科技的进步, 网络技术的发展, 引发了用户需求意识、结构、特点的明显变化, 研究用户需求是拓宽服务范围, 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3]。本文选取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切入点, 期望通过对采用调查问卷方法了解和分析在校大学生使用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便为高等院校在未来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融合利用提供参考。我们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为平台, 通过对在校学生和教师发放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来研究用户需求, 并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发现:
2.1 在校园内 (包括图书馆、办公室及宿舍) 上网的用户至少在8 成以上, 不到2 成的读者是在校外上网的, 说明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利用采取IP地址身份鉴别能使80%的师生使用。
2.2 调查问卷中列出的万方数据期刊、同方知网电子资源、同方电子期刊、超星电子图书、万方科教视频数据库等10种电子资源中最被读者普遍使用的是“同方知网电子资源”占调查人数的25%, 其次是“万方数据电子资源”占调查人数的18%;最少被使用的“Science Direct数据库”占调查人数的1.2%。表明读者对这些电子资源质量的认同度比较分散, 没有一种超过半数。而且万方数据期刊、同方知网电子资源等专业覆盖面较广的电子资源需求最大。在问道“是否需要特色数据库”时, 60%的受访者回答“是”, 说明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2.3 过半数的读者是“自己上网阅读数据库操作指南”, 而“询问参考馆员”来了解电子资源的只占15.3%, 利用“讲座”或“培训班”的占31.2%, “自己阅读使用指南”的占53.5%。表明读者了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方式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过去依赖图书馆员为主, 变为自主学习及参加各类培训和讲座为主。这要求图书馆在促进网络资源融合利用的过程中, 应同时将操作指南附之于网上, 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利用“网络数据库”作为查找专业学科资料工具的占48.9%, 用“搜索引擎”的占25%, 而用“印刷型资料”只占8.5%, 表明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已基本普及。
2.4 由于目前存贮于各个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信息资源分散在许多不同的网页上, 读者要想获得全面、完整的信息, 就要从不同网站、不同网页进行搜集、加工和整理, 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全信息。据调查显示, 被调查的师生有76%希望图书馆能够建立“一个完整、可靠的网络融合体系或网络融合器”, 通过该体系或网络融合器, 能获得所搜索信息的全部, 避免在大量信息中的搜索与甄别。因此,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融合是网络信息资源发展的方向。
3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的策略
3.1 重视用户需求分析与研究
网络信息服务应优先开展什么服务, 重点开展什么服务, 都首先要基于对用户需求的分析, 包括对用户需求的研究和用户信息行为研究[4]。高校图书馆要定期通过网上论坛、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在校师生的需求, 分析用户对资源和服务的需求和使用习惯, 挖掘出适合各类用户所需要的知识信息, 从而针对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服务。同时要开展有针对性、系统化、多元化的用户培训, 提高用户的信息素质和检索技巧。
3.2 建设特色数据库
图书馆要根据自己资源的特色及用户需求, 增加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信息数据库、音像制品等电子文献。同时建立特色数据库, 如馆藏书目数据库、联合目录数据库, 也可以根据需求开发报刊数据库、二次文献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等。特色馆藏在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的核心, 做好特色馆藏文献的收集、管理与开发是图书馆做好文献信息服务保障的工作。将学校的特色课程也纳入特色资源的范围, 与其他高校实现资源共享, 使学生在网络上也可以学习其他学校的课程精品。
3.3 建立网上虚拟图书馆
建立网上虚拟图书馆就是针对网上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更为深度地加工和更为系统地组织, 它能克服搜索引擎检索效率低的缺点[5]。虚拟图书馆的构建主要包括信息搜集和信息组织两个方面, 信息组织既有为用户提供分类检索的主题树, 也有为用户提供主题检索的数据库。网上虚拟图书馆的建立, 将是图书馆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是解决Internet内容多样性与特定用户群专业性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摘要:本文从网络信息资源及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的概念入手, 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对高校网络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 进而提出促进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的策略, 有助于高校图书馆提高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层次和整体水平。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融合,用户需求,高校图书馆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3-05.
[2]赵燕.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中的不利因素分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6 (1) :54-57.
[3]黄惠平.基于受众理论的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29) :20-22.
[4]高媛.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现状与对策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 (166) :101-103.
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解析 篇9
1 信息需求的本质
1.1 信息需求中质的规定性
人的需求是价值形成的主体, 从内涵上来看, 需求产生于主体自身的结构、规定性和主体同周围世界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社会信息需求就是从不断的社会发展中螺旋式上升的, 它包括人本身完善的信息需求和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信息需求两部分,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存在前提。
1.2 信息需求的客观性
人类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都离不开信息的需求,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需求与满足, 决定了信息需求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1) 信息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伴随物, 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人作为社会化的人, 其信息需求也是离不开社会的, 信息需求的产生和发展, 是由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相互谅解所形成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决定的。
(2) 信息需求是多样性的需求。人类活动是复杂多样的, 而且影响信息需求的因素既有社会的客观环境的因素, 还有信息主体主观认识的因素, 这一系列客观主观因素的交互作用决定了信息需求的多样性。
(3) 信息需求是动态发展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使人们的总体需要不断扩大, 需求层次也向更高的阶梯发展, 其信息需求必然存在着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2 用户信息需求的主要特点
(1) 多样性:用户信息需求的多样性, 源于信息需求主体的多样性、信息需求内容的多样性、信息需求方式的多样性、信息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可以说人们无限的信息需求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 多样性、复杂性是其基本特点。
(2) 系统性:互联网的出现, 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为人们系统完整地获取信息提供了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 在网络中将各类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合, 将信息交流、查询、全文阅读和发布实现了集成。
(3) 目的性: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信息意识逐渐增强, 人们不仅要求得到所需的信息, 并且希望通过这些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 更需要注重知识内容的、针对性极强的深层次服务。
(4) 高效性:人们的工作、学习的效率越来越高, 生活的节奏也逐渐加快, 对信息的需求也体现出高效率的特点。网络信息组织与传递方式的变化, 使用户适应了利用新技术处理信息和进行信息交流的环境, 从而进一步激发了用户对信息需求的高效化要求。
3 用户信息需求的类型
对于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类型的划分, 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进行研究, 用户类型、用户需求心理特点、用户需求目的是常见的几个分析维度。
3.1 从用户类型的角度
可分为企业用户、科研教学用户、政府用户、普通个人用户等信息需求。不同类型的用户在信息需求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对信息的需求各有特点。
(1) 企业用户。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 企业如何把握市场、占领市场, 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更多地趋向于对市场信息、决策信息、技术信息、竞争信息、产品信息和专利信息的需求, 包括市场价格、行情、市场预测、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产品的来源、推销渠道等。需求特点是强调时效性、准确性。企业人员对信息的需求是要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对有关管理经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信息需求比较广泛, 强调信息针对性和指导性作用。
(2) 科研教学用户。科研人员对信息的需求与专业相连, 在资料专和深的基础上也注重资料的“新”和“全”, 由于是探索未知, 他们的需求难以预见, 不易表达, 因而在查询过程中可能变化和扩充。教师用户的信息需求目的明确, 范围比较确定, 一般查阅教学参考资料和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各种参考工具书, 多集中在某一个学科的专题文献上, 对有关本专业的文献著述、研究成果兴趣较浓, 往往自己查找所需资料, 强调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学生用户不仅关注专业性、知识性的学术性信息, 还关心与现代社会相关的热点、焦点信息, 对信息的需求呈由浅入深、由广及精的规律和阶段性特点。
(3) 政府用户。政府用户服务是一个很大的社会市场。政府用户需要的信息有:总管工作的开展情况、相关重大社会动态、社会民意、施政措施、相关建议等情况。政府用户所需的信息内容新、范围广, 涉及各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多以宏观信息为主。注重二次、三次文献, 需要整体性、政策性、智囊性的综合信息。对信息的阶段性、时效性、准确性要求更高。
(4) 普通个人用户。一般是出于增长知识, 提高文化素养和业余消遣来利用信息的, 他们往往对时事评论、文学作品、人物传记、娱乐健身等信息感兴趣。其主要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国内外有关新闻和信息;阅读网上文学、期刊、报纸;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及具体操作;寻求新的学习途径、考研、远程教育、出国深造;了解人才市场信息;应用BBS或虚拟社区进行聊天或者问题探讨;应用E-mail邮发信件和贺卡;网上娱乐等。
3.2 按用户需求心理特点分
可分为明确信息需求、模糊信息需求和潜在信息需求。
(1) 明确信息需求是指用户知道所需信息的存在并知道如何找到它, 信息服务主要是根据用户明确表达出来的需求提供其所需信息, 只不过服务的层次有所不同, 如文献传递服务、根据用户提问进行文献检索服务等。
(2) 模糊信息需求是指用户知道所需信息的存在但不知如何找到它, 信息服务者需要用所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判断快速查找到信息并传递给用户。
(3) 潜在信息用户, 是用户未曾表达出信息需求, 信息服务者有更多的机会向用户提供他没有意识到的也不知道在哪里的信息, 这需要信息服务者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检索技能以及对用户问题所涉及学科领域背景知识了解, 充分理解用户表达出的信息需求, 推断出用户尚未意识到的需求, 超越用户需求导向为其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产品。
3.3 按用户信息需求目的分
可分为研究型信息需求、学习型信息需求、解疑型信息需求、娱乐型信息需求。
(1) 研究型用户是指高层次信息用户群, 他们对信息需求的特点和专业有关, 多是围绕研究课题展开的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尤其需要理论性较强的原始文献信息, 对信息的查全率、查准率和新颖性要求较高, 提供的信息服务主要有顶替跟踪服务、信息推送和网上咨询服务等。
(2) 学习型用户, 就是以学生为主, 学习的目的是拓宽知识面,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他们对信息需求体现阶段性、集中性、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尤其是将要毕业的学生, 需要了解专业知识的最新学科成果, 信息服务主要通过对文献和电子资源的结合使用, 为他们提供二次文献信息和使用方法。
(3) 解疑型用户, 他们常常带着某一具体问题而来, 采用咨询的方式要求提供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者可以通过在线参考咨询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服务。
(4) 娱乐型用户, 一般是指没有明确目的, 信息行为呈现很大的随意性, 对文献情报源的依赖性不强, 需求倾向不稳定, 信息服务主要通过信息资源配置、文献检索方式、排列方式等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此外, 用户所需的信息类型还可以从信息源类型、信息渠道类型和服务项目类型等多方面加以细分, 各种类型的信息对不同用户重要程度不同。
4 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关键因素
4.1 用户活动因素
即用户活动的性质、内容以及活动的信息流。
(1) 用户的活动性质, 有活动的欲望才会触发需求的产生, 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实现这个需求的行为和活动, 这是用户信息获取与交流展开的根本点。
(2) 活动内容, 这是用户信息需求展开的基本因素之一, 它决定了用户信息需求的主题、专业和分布结构、信息支持体系。
(3) 活动的信息流, 它决定了不同信息需求形式和对象, 同时相应的物质流和资金流贯穿于整个信息活动中。
4.2 用户的个体因素
用户的个体差异导致了信息需求的个性化, 影响到对信息需求的认识和表达以及对所获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用户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信息心理、信息素养、知识结构3个方面。
(1) 信息心理, 用户的信息需求行为都受心理状态的作用和影响, 形成用户的信息心理和行为特征, 从而决定信息需求的引发、认知和表达。
(2) 信息素养, 包括用户的网络使用能力、信息需求的表达能力和查找技术的熟练程度等, 它决定了用户对信息需求的认识、表达和获取结果。
(3) 知识结构, 用户的信息需求只有与其知识结构相匹配时, 才能被理解、吸收和有实际意义, 对于用户难以理解的信息则需要求助于信息服务或采取其他方式将其加工为可以吸收利用的对象。
4.3 外部环境因素
用户的信息需求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展开的。
(1) 社会与政治环境, 用户需求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产生的, 政治制度、政策法规和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因素制约着用户信息需求的产生、内容、形式、结构和范围, 决定着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护方式, 决定着信息需求的认识与表达以及相关信息行为规范。
(2) 科技和经济环境, 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信息需求的构成和实现, 在宏观上决定着信息活动的规模、投入和水平, 在微观上影响着信息活动的创新和运行。
(3) 社会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的变化决定着信息资源的布局、形式、传播途径和利用方式, 信息资源和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
5 用户信息需求的结构模型
用户信息需求在国内外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学术界普遍认为信息需求结构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前苏联心理学家Bernshtein提出的三段式结构:第一阶段是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向, 包括每一个方向的可靠性数据、每一个版本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困难说明、每一个解决方案的主要障碍、每一个解决方案的组织和技术障碍。第二阶段是问题解决方案的计划, 包括需要的资源 (时间、资料、劳动等) 、分配获得的资源。第三阶段选择问题解决方案, 包括问题的每一个要素的详细信息。其次是Shekhurn提出的由个人信息需求、群组信息需求、社会信息需求和通用信息需求的信息需求结构。通用信息需求、社会信息需求和群组信息需求被个人信息需求影响, 通过个人信息需求表达。再有就是美国人Moore提出的由信息功能 (为什么人们需要信息) 、信息形态 (人们需要什么类型的信息) 、信息群 (人们需要知道关于什么的信息) 、信息行为者 (发起信息活动的作用者) 、信息用户 (不同用户群组之间信息需求的差异) 和信息机制 (用于满足信息需求的方法) 等6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维度组成的社会信息需求模型。
摘要:图书馆信息用户信息需求的研究, 是“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体现, 通过对各类用户对信息需求特点的分析, 掌握用户信息需求的因素,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服务职能。
关键词:信息,信息用户,信息需求,需求结构
参考文献
[1]齐虹.用户信息需求立体结构模型探讨[J].档案学通讯, 2009 (2) :32-35.
[2]郭亚军.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
[3]曹树金, 杨涛.国外用户信息需求及满意研究进展[J].图书馆论坛, 2006 (6) :70-75.
[4]林平忠.论图书馆用户的信息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图书馆论坛, 1996 (6) :7-9.
[5]周洁凤, 张为华.2000年以来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 2006 (8) :117-119.
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探析 篇10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特点,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目标是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对用户信息需求的分析有利于优化图书馆服务, 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有其自身的特点,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 这一需求也出现新的变化, 本文将结合新旧特点, 对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信息需求做初步研究。
1 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主体为教师与学生。首先, 我们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 教师的信息需求定向意识强、对信息的识别力高, 接受信息的能力强。工作分为日常教学和学术研究两种方向, 教学型老师的信息需求具有阶段性、系统性和计划性等特点, 他们的信息需求主要集中在与自己教学专业相关的文献资料上。研究型教师对信息的需求主要是为了某项课题, 需要掌握的是课题相关的最新科技发展动向。不同工作类型的高校教师的信息需求具有差异性, 从事教学工作, 则希望获得成熟、准确、可靠的信息;如从事科研工作, 希望获得全面、准确、新颖的信息。
在校学生的信息需求与其学历层次高度相关。本专科学生用户的信息需求目标明确, 摄取信息集中在与国家、自身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上, 对专业性学术需求次之, 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会短时间内较高频率地关注与专业对口的学术信息;研究生用户则对学科前沿、尖端、新知识及专业性强的专题、学术知识需求强烈, 论文撰写时, 文献资料需求量大。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还包括部分管理和决策用户, 这部分用户主要是高等院校的机关行政人员, 他们信息需求的特点是:注重信息利用的时效性和稳定性, 对有关方面的管理经验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情报需求比较广泛, 强调情报信息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作用, 重视信息的政治性评价, 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2 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的新特点
传统图书馆用户信息服务的最大的特点是封闭性和局限性, 其服务对象集中于本校师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本校用户, 还可以是网上的任一位访问者, 用户类型逐渐增多。这就意味着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满足本校用户的需要, 还要兼顾社会访问者的信息需求。
互联网使得传统用户的信息需求更具自主意识, 他们大多倾向于从电子出版物、网站以及国外各种数据库上获得资讯, 用户满足信息需求渠道逐渐多样化。在社会信息化的当下, 用户对于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等需求也不断增强, 除了专业知识需要外, 还需要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和生活品位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对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做出深度开发。
同时, 学生用户对于文献的需求也凸显交互性, 既需要大量的实物信息, 也需要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资料, 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的内容呈现广泛性、深度性、综合性的特点;与传统依赖馆员被动获取信息方式不同, 新时期下, 用户更希望运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便捷地从网络环境中直接获得信息, 这就要求图书馆将精力放在网络资源的开发、管理和提供上, 用户的信息需求形势将朝电子化、远程化、自主化方向发展;信息时代, 科学发展使各类学科的分支更加细化, 但是, 由于人们工作的创新性, 使得各类学科的知识相互交叉, 人们更愿意获得一种集成化的信息资源, 通过这种归纳、综合的信息更加快捷的解决问题。
3 满足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的对策
针对教师对图书馆信息需求的特点, 图书馆应该加强教师信息需求的研究, 完善“学科馆员”制度, 深入与教师合作, 切实了解他们的需求, 加大服务力度, 强化自身信息资源建设, 主动发现教师潜在需要。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高校毕业生对专业文献的需求, 加强文献检索的教学工作, 让学生学习到检索方法和技能, 开展文献利用的专题讲座, 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水平;重视专业文献的收藏工作, 统计历年来毕业生利用馆藏文献的情况, 制定核心书刊, 进行系统收藏;利用网络下载, 资源共享的方式,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检索服务;加强宣传通告, 向学生、老师介绍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现代化设备, 加强导读咨询, 辅导用户充分利用馆藏书目数据库和各类工具的书, 加强开发服务, 提高数字化建设、电子书刊的利用率, 加强外文文献的开发。
21世纪高等教育正向着信息化、网络化发展, 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也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借还模式, 网络环境下,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 对于图书馆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图书馆的发展不仅在于规模的大小, 关键在于服务质量的高低, 能否满足用户信息的需求。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应该改变观念, 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 加快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进程与水平, 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优势, 以用户信息为导向, 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前提, 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为最终目的, 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郑学艳.近几年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研究综述[J].图数学研究, 2006 (10) :78-80
[2]张宏.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与培训策略, 图书馆论坛, 2004 (2)
网络信息用户需求 篇11
关键词:网络用户;一般特征;个性需求;网络信息分类法
中图分类号:G25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21-0150-03
我们用《中图法》、《科图法》等来类分印刷文献,但网络带来了更多值得我们去进行分类的信息,许多的研究学者对《中图法》的网络信息分类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设想过创建新的适用于网络的信息分类法,各种想法归结到一点都是想找到一个很好的工具来类分网络信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里对网络用户的研究不是很全面,但笔者认为这不管是借鉴以前的文献分类法,还是自创新的分类法都是要考虑到的问题,在这里只是一个探索性的研究。
1网络用户的一般特征
1.1网络空间的基本心理学特性
网络空间是个心理空间,随着计算机与网络尤其是因特网的飞速发展,在人类原有的三维空间之外,一个新的空间正在迅速向人们打开大门,这个被称之为“心理空间”的网络世界给人类带来了一种与现实生活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与人类现实世界一样,网络世界也拥有一种被广大网络用户认可并不断发展的语言,人们通过这种语言进行交流,也正是由于网络语言及活动的产生,才使得网络心理学的研究成为可能。
1.2因特网逐渐成为年轻人最青睐的媒介
由于当时尚处于因特网介入大众传播、传媒建立网站的初期,因而不论是认为大众传媒将在因特网的冲击下归于消失的观点,还是认为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应对因特网的挑战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网络媒介共存互补的观点,可以说都是主要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预言。如今,因特网介入大众传播的实践已有了10 a左右的历史,学术界跟踪网络传播实践发展进行的有关研究也有了相当的积累,可以为进一步探讨网络时代因特网渗透进大众传播领域后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传媒消费市场上的受众选择现状,提供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所得的数据。
1.3我国网络用户的一般状况
根据CNNIC的统计与分析,我国网络用户的情况千差万别,不一而足。就普遍情况而言,我国网络用户由于信息意识、知识结构、语言能力(汉语、英语、情报检索语言、计算机程序语言)的不同,使用网络的技能高低也不同。青少年、高级知识分子因为信息意识强,知识结构较能适应电脑网络的要求,使用网络能力强,但真正能独立地、熟练地使用网络的只占网络用户的30%~40%左右;大多数不会使用或不能独立地使用网络系统查询获取所需文献信息。上网目的性也不强,有一些网络用户上网只是好奇,他们浏览或越权进行非文献信息检索或活动;有的用户用电子邮件发信,有的用BBS会友,有的在网上娱乐、游戏。真正能使用网络获取所需文献信息的大约只占网络用户的7%~8%左右。由于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落后,许多网络用户面对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束手无策。
2网络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由于网络是在近几年才得以普及的,在网上查找资料或是娱乐休闲的多是青少年和在校的师生。这里就这两类网络用户的特点和对网上信息的需求作一简单分析。
2.1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需求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网络已开始普及。据CNNIC统计,到2003年底,我国上网用户已达7 950万人,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18.8%,近1 500万人。在一些大中城市,未成年人的上网率已高达80%以上。据2000年对北京、上海等五城市未成年人上网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网络用户在“尝试、创新和自我表达”、“独立性与自治”、“民主与平等”这三个方面的得分都显著高于非用户。
2.2高校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分析
2.2.1高校网络用户信息需求的主要特点
(1)信息需求多样而复杂。据统计,现共有2 000个专门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应用非常频繁,这种高度专深和综合的趋势使高校信息用户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教学和科研人员为了研究某一课题,往往需要了解多个学科领域的方法与成果。同时,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使高校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培养“复合型”、“全能型”人才为目的。这种教育更需要广泛的综合性信息。面对高度竞争的就业环境,高校学生为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适应能力,也从一进高校时,就需要汲取各专业领域的知识,并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加之,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随着用户个人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和条件的优化,人们不仅需要文本信息,同时需要图像、声音等各种多媒体信息。总之,用户对信息的需求逐渐从单一的学术研究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全方位。
(2)信息需求的及时性与高效化。数字时代造就着高校信息用户对信息获取过程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而互联网的“信息超载”、“信息污染”等问题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了障碍。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中,由于学术信息散布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网络信息的自由性与科学研究的规范性、网络信息的巨大规模与科研人员的有限精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网络信息利用的瓶颈,阻碍了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信息用户希望获得更多的来自于信息服务部门的增值信息服务,并提供具有特色化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希望信息内容的加工深度大幅度提高。高校信息用户对高层次信息的需求处于增长状态,而这种需求不仅期待着查全率和查准率,而且期待快速、高效的信息获取过程。
(3)信息需求的专业化。在对信息内容综合性要求的同时,高校信息用户对信息及信息服务的深度的要求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其主要表现为对专业信息服务的要求。网络用户希望将分散在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与信息加以集中组织并有序化,从中提炼出有利于用户的、具有创新思路的“知识基因”,以及时掌握本专业各方面的发展动态,而不至于落后于时代。
(4)对信息的质量需求日益增加。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可分为质量需求和数量需求。当用户信息占有和储备严重不足时,用户的信息需求往往表现为数量需求;当用户自身有了一定信息积累时,用户的信息需求则多表现为质量需求。随着社会信息意识水平的普遍提高,用户的信息需求由数量需求不断向质量需求发展,并表现出一种由低质量需求向高质量需求上升的趋势。
2.2.2影响高校网络用户信息需求的主要因素
(1)用户的知识结构与社会角色。用户之间的个体差异导致了信息需求的独特个性。高校中教学科研人员、本科生、硕士生、博土生及管理人员具有不同的知识层次,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决定其信息需求的差异。用户需求利用的信息只有与用户知识结构及社会角色状态相匹配,才可能为用户吸收和有实际意义。
(2)用户的信息素质。用户的信息素质作用着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如果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很好地掌握了现代信息检索技术,也就具备了获取大量信息的工具和资本。其信息需求量会加大,对信息的内容、方式及质量的要求也就越高。信息素质低的用户在获取信息时,更依赖于信息服务人员,获取信息的周期长,信息量小,对信息需求的热情将会降低。受过良好信息素质教育的大学生其信息意识、信息检索技能和信息需求都明显强于未受教育的大学生。
(3)信息源与信息检索系统。用户最终需求的结果是获得某种信息,因而信息机构有无适合需要的信息储备、信息的载体形式、信息的组织是否有序化、信息的可获得性都会影响到用户。在网络环境下,丰富的、高质量的信息对用户尤为重要。有无适合于检索用户所需信息的检索工具或系统,以及其质量、利用的方便性与经济性等都是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重要因素。
(4)信息机构的信息服务。信息机构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包括服务的项目、提供信息的准确性与全面性、服务的易用性、速度与效率、收费标准、适应变化的灵活性等,都直接影响着信息用户的需求。
3网络用户信息共享的需要
3.1信息共享是其主要目的
共享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是人们上网的主要目的,人们可以在大范围内(甚至于整世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特别是人们进行科研的过程中,需要查找在时间空间上跨度很大的资料,也有的为了学术交流的需要而共享他们之间的资源。
3.2信息用户共享信息的障碍
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是我们上网的主要原因,也是网络带给我们的最大益处,但要真正落实这一点,也是有困难的,现实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障碍。
3.2.1信息技术方面的障碍
目前,我国的网上信息用户由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差异,信息能力尚不理想。一些年龄偏大的用户新技术应用能力差,人机对话困难,获取网上信息受阻;而一些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年轻用户,信息选择能力也比较有限且容易受庞杂信息的干扰,难以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
3.2.2自然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是世界各国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网络环境下,英语作为地理分布最广、传播范围最大的世界性媒体语言和科学技术先导语言的地位日益明确,尤其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科学系统中,英语的主导地位尤为突出。对大多数母语非英语且英语水平较差的人来说,语言自然会成为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严重障碍。
4对创建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启示
4.1根据网络用户的主要构成适当考虑其重点
在前面已经述及网络用户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重。他们在网上的主要信息需求是实现交友、娱乐,有的是为了学习;为了更好地满足其需求,在类目的设置方面,要适当地详分一些类目;在类名的设置上也要适当考虑其习惯的要求,让其更快、更好地找到所需类目。不过用网络信息分类法来定格的做法,有可能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经常实时地进行更新,这也是在设置一个这样的分类法的矛盾所在。
综上所述,青少年对于交流的需要是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更迫切的,他们通过交流而进行更好的学习,通过交流来更好地赶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在设置一个关于网络信息分类的分类法时,可以突出一些有利于他们交流的类目置于醒目的位置,还可以把这些工具进行细分,以更好地适应他们的需求。
一般的做法是先设类目,按主题被点击的次数来决定哪一个类目才是人们更关注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这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因为机器的自动标记难免会出现误差。我们可以在先了解了群体的需求时,主动地做好类目的设置,包括类名和类目的级次。
为了便于用户以最快捷的方式访问到网站提供的热门栏目和信息,在栏目的设置上,可以不拘泥与原有分类体系的逻辑层次划分,而是根据信息量和访问频率提升某些重要栏目的级位,将网站最有价值的内容放到突出位置。例如,中文雅虎和搜狐在栏目设置上,“计算机和互联网”这一热门栏目就列为一级栏目,与其属概念“科学与技术”并列。
为了控制栏目层次,栏目设置可以不局限于单一标准的逻辑划分,而是使用若干标准同时对某一上级栏目进行划分,建立若干从属于上级栏目的平行的子栏目。这样,具有不同知识结构、带着不同检索目的、使用不同分类标准的用户都可以在同一级栏目上找到所需的信息,从而满足网络用户多途径、多角度的检索特性。
4.2根据网站的主题来定分类
网络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网站,每个网站都为了适合其特定的用户群体提供着信息服务,我们有大型的综合分类网站,如雅虎、搜狐、新浪等,也有很多企业个人的网页,还有很多政府网站和科学教育方面的网站等。这些网站都涉及到很多主题,都需要分类,不管其分类的具体缘由是什么,都需要进行适当的分类,不进行分类的主题,可想而知,那将给人们造成混乱,我们是否要千篇一律地就用一种网络信息分类法来分类呢?
创建网络分类法这是必须要考虑的。虽然说网络是互联的,我们可以到达很多并非我们想去的地方,但网络中信息的提供在潜意识中是针对特定的群体的。就像我们的部门网站一样,只有具有那个网站身份识别的人方可进去。
网络用户的范围十分广泛,用户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个体的认识和认识特征、知识储备各不相同,对知识体系的了解也不同;用户的工作岗位和专业不同,对同一概念、同一事物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同、描述的语言不同,对它们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认识也有所不同,各种用户上网的目的和利用信息的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了用户查询和利用信息的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了用户查询和利用信息的视角不同、方法不同、类型不同、深浅程度不同。
但不论网络用户存在多大的差异性,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目的是明确的,他们需要的信息是有序的,并常常围绕某一个或几个专题。这种信息需求的集中性、有序性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分散性、无序性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而网络信息用户的差异性又使这种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集成化,才能使其有序标准化,方便查询,使网络信息用户真正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就高校的网站来看,各个方面的分类必须将老师和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他们各自对信息的不同需求考虑其中。我们甚至可以为其分别定制个性化的分类服务。比如,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习时,可以同时关注他们的生活,包括他们的活动(那是比较受人关注的新闻一类的),也可以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想想这种很适合他们自己的分类会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5结束语
本文就网络用户的一些特点和需求可能对网络信息的分类产生的影响展开讨论,这也只是一个设想型的探索,对于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创建现今学术界也是处于研究的过程中,文中当然考虑得不是很全面,不过在网络用户这点上,笔者认为应要加大注意力度。
参考文献
1 陈远、成全.信息管理的交叉学科——网络心理学[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
2 张咏华.网络挑战电视——解读国外两份最新因特网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4(11)
3 贾洪芳.互联网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带来什么?[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1)
4 崔景贵.网民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J].大众心理学,2001(5)
Discussion on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s
Cre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Network Users
Luo Xueying
Abstract: With the information age’s coming, the rapid growth of online information brings us a lot of new issues. Of course,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par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s creation from the network user’s point of view, and mainly describes the network user’s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individual requirements on network inform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user groups and the inspiration of creating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method.
微博用户信息传播的心理需求研究 篇12
(一) 微博简介
微博, 即微博客 (Micro Blog) 的简称, 是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 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的基础上, 形成各个社区, 以140字的文字更新, 即时共享。最早、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 根据相关公开数据, 截至2010年1月, Twitter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 成为第一家提供门户网站的微博服务的网站, 微博正式进入中国互联网主流人群视野。有报告显示, 至2011年12月, 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 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二) 微博广泛流行的现实情况
近年来, 借助新兴技术的支持及其自身的传播优势, 微博在我国已经实现了飞速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1年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2011年上半年, 中国微博用户从6331万增至1.95亿, 增长约2倍。互联网监测研究平台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2012年9月发布的《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称, 经过5年的培育, 19岁及以上的微博用户占比达到了88.81%, 微博用户总量约为3.27亿, 中国微博市场用户规模已基本稳定和成熟。
微博凭借其简洁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和良好的互动性, 已经成为人们发布信息、共享资讯、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和网站、BBS、博客等其他传统网络发布平台相比, 微博即时、方便的优势更加突出。通过微博“关注”功能, 可以得到他们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新闻话题;也可以使用“评论”功能, 实时表达自己的意见;“转发”功能与其他用户共享信息。在信息发布、获取、分享的过程中, 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将现实的关系拓展, 结交更多的朋友。由于这种新朋友圈往往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作为支撑, 逐渐成为情感交流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微博信息传播用户的心理特征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 人们的心理需求越来越高级, 不可能满足于简单的吃穿住行, 人们需要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事物的看法等, 马斯洛根据这种现状, 将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等级, 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学说”。他认为, 人的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按层次逐级递升, 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 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 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按马斯洛的理论, 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 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 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微博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平台, 它的传播特点恰好能满足用户的这些心理需求。
(一) 微博平台满足人们表达自我的需求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研究, 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有表达、交流的欲望, 微傅这个平台恰好可以满足人们自由表达、倾诉的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 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然而一些情绪和心结不想或害怕被熟悉的人知道, 就需要一个可以免费倾诉的平台, 发泄自己情绪的空间——微博平台, 这一新的空间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需要。微博最明显的特点是篇幅短小, 与成百上千字的博客相差很大, 140字的“语录体”式表达让用户不会感到有压力。微博网络集成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 实现互联网和通信网络的有效连接, 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用户可以通过网站、手机、即时通讯和其他方式登录微博, 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机终端的限制。另外, 被广泛使用的手机, 因其自身的便携性已经迅速成为使用最多的新浪微博用户终端。2013年,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指出, 截至目前, 我国已经有8.08亿户移动互联网网民, 其中手机上网用户有7.78亿户, 占绝对主流。在电子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倾诉起来更顺畅。在发布微博时, 会让用户产生在跟别人诉说的感觉, 每当自己生活里遇到挫折或者不如意的时候, 可以瞬间通过微博发泄一下, 疏散不满的情绪, 可以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 (1)
(二) 微博满足用户归属感的需求
弗洛伊德说:“如果我们至少能在我们自己或与我们相同的人们身上发现一种多少有些类似创作的活动, 那该有多好。”相关调查还发现,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趋势是追求共同生活目标或兴趣爱好, 他们更愿意结交志同道合、性格相似的人, 彼此交流思想, 也更倾向与诚实可靠、随和易相处等人格魅力的朋友更深层次的交往。毕竟, 在现实生活中, 人际关系是用户生活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于传统的信息发布平台, 微博功能进一步增强用户之间的互动。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关注等功能, 了解感兴趣的人或事的最新消息, 表达自己的个人意见, 而且用户自己发布的信息也可以从其他用户得到及时的反馈。在微博上发言的人都是平等的, 尤其与同龄人的互动, 因为没有身份差距, 消除心理上的约束, 双方沟通更自由。因此, 用户更倾向于在他们的同龄人当中交流, 在这种平等的话语背景下, 没有真正的身份地位差异, 只有思想的表达、碰撞与融合。在这种氛围中平等互动, 用户更容易找到归属感。
(三) 微博满足用户自我调整的需求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 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 一个人在与其他人打交道过程中, 别人的看法会逐渐影响个人对自身的看法, 并随之不断调整自我。自我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其实是在其他人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他人, 也就是我, 别人会成为自我个性形成的一部分。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知, 而这种认知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 设想别人如何“认识”自己; (2) 设想别人如何“评价”自己; (3) 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在判定别人如何“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时候, 往往是基于微博用户的想象力,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象力, 他们需要不断寻找证据来支持。例如, 经常看别人没有回应他的消息, 粉丝有没有增加, 等等。然后, 用户又会产生新的想法, 或在旧观念的基础上, 继续寻找基础。为什么许多用户变成了“微博控”, 就是因为他们陷入使用微博想象自我和验证想象的循环中, 并将微博作为唯一的或最重要的平台。 (1)
微博的功能可以很好地实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交流和共享信息, 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都有独自思考的能力, 微博用户更愿意表达自己独立的意见或评论别人的状态,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 用户在微博上秀自己的真实个性和最接近真实的自我。在这种真实不加掩饰的状态下, 与粉丝或其他用户互动、交流思想、评价信息的过程中, 可以来了解真实的自我, 同时承认他们的认知偏差, 从而进行自我调节。
(四) 微博满足用户被尊重的需求
新浪科技联合《新京报》健康公社推出的一项微博投票调查中, 据统计, 40%的人表示“很在意自己的粉丝数, 迫切想增加自己的粉丝”, 50%的人表示“热切期待别人发表评论或者回复, 没有评论会感到失落”, 其实, 这涉及“被关注”、“被尊重”的需求, 这是一个正常人的深层心理需求。因为人生活在世界上, 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存在感”, 为获得更多的“存在感”。人们在生活中不断通过各种方式, 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让他人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被关注”、“被尊重”是一个健康的、正常的心理需求, 不同的个人需要寻求他人的关注, 在被关注中认可自己, 同时被他人认可, 这其实是在满足需要层次理论自尊的需要, 这是一种非常普通却很重要的需要。 (2)
现实是残酷的, 竞争是激烈的, 人们很容易在现实社会中遭遇挫折, 很难得到其他人的赞誉。通过发布微博, 用户可以写自己身边最新发生的有趣消息, 或上传图片, 通过它来得到别人的注意, 获得认可和好评, 这种方式直接、简单, 没有任何压力, 同时具有娱乐效果。当然,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的用户, 也迫切需要吸引更多的粉丝关注, 更大的满足他们自尊和成就的需要。因此, 微博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满足用户自尊和成就的需要, 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慰。
(五) 微博满足用户自我实现的需求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 每个人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是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自我实现的需求”反映了体现自我设计、自我改进的个性化需求, 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是高层次社会成就需要中的一种。在当下, 人们重视自我意识的观念已日益突出。他们尊重自我感受和关注自我体验, 不断完善自我, 并强烈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从事社会活动, 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 希望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微博用户出于共同的兴趣和喜好, 往往通过“关注”、“粉丝”等功能自发组成了一个群体。某个用户群中的一位用户发布的信息可以传播到该群体的其他用户, 同时这些用户通常属于多个微博群体, 因此, 一个群体内的微博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到其他用户群, 进而被多个用户群的广大微博用户所接收, 这样就实现了信息几何式传播。这种广泛迅猛的信息传播也被形象地称为“裂变式传播”。 (3)
微博特殊形式的沟通, 为用户自我实现创造了条件。首先, 微博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微博用户可以用文字、图片等, 自由地发布自己的信息, 展示自我形象。其次, 微博用户提供了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在微博上, 用户可以发布信息, 评论和转发实时资讯, 自由表达意见, 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关注和粉丝。再次, 微博也可以成为社会活动宣传的媒体工具。当他们在自己的微博上能吸引更多的关注, 以吸引更多的“粉丝”时, 公众能够给用户舆论或社会活动领袖的成就感。
总之, 正是由于微博传播的技术特点符合用户的心理特征, 人们逐渐习惯了微博平等和自由的沟通, 凝练简洁的语言交流, 实时新鲜的信息共享, 因此迅速走红。
参考文献
[1]邢全超, 袁萌:《心理分析视角谈微博带来的社会问题》,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第11期。
[2]李春伟, 张熹:《大学生微博心理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长春教育学报》, 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