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质控工作计划(通用13篇)
麻醉科质控工作计划 篇1
一、20xx年科室工作指导思想
实行党风廉政建设,医德医风建设责任制,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的办院方针,以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血、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为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与时俱进,同心协力,团结奋斗,和谐共处,扎实工作,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一种“人人为患者献爱心,人人为医院做贡献”的良好氛围,全力打造三级乙等妇幼院、儿童医院的名优品牌。
二、工作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
㈠、继续加强科室人员的思想道德学习和教育工作,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1、及时传达科主任会议精神。
2、遵守院规院纪,坚决杜绝私收费,乱收费。
3、每月最少组织科室人员进行一次政治学习,要求人人有笔记。
4、不迟到早退,不缺勤脱岗,严格科室请销假制度。
㈡、提高科室人员工作质量,在医疗安全优先的基础上慎独工作,开展新业务,新项目,努力推进“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快速健康发展。
1、在保证日常业务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上,按时参加院方组织的各项业务学习活动,每月组织科室人员进行业务学习2次,了解新技术,新知识。
2、进一步完善器械护士岗位工作。
3、加大力度积极开展无痛分娩与无痛人流业务。
4、积极培养年轻队伍,搞好科室人员梯度建设。
㈢、主动沟通协作,不断优化手术麻醉科工作环境。
首先要正视困难,抓住医院大发展的机遇,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大力宣传手术麻醉科在医院发展和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争取医院重视、关心和支持手术麻醉科的良好发展。
二是要与医院各科室沟通协作,对于重大手术及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要共同参与协商与讨论,最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总结积累;对于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更应如此,亦应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与体谅。
三是与兄弟医院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平台,促进共同发展。最后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建立良好的科室工作运行机制,完善各种医疗设备;使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㈣、努力减轻患者负担,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合理用药,缩短手术流程;
2、坚决抵制商业贿赂行为。
㈤、坚持以人为本,开展个性化服务,倡导为患者作好事,每人一年不少于4件。
㈥、患者投诉率保持零水平。
㈦、经济效益:在保证20xx年经济收入的基础上,20xx年通过科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争取增加x%,达到x元。
总之,20xx年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一年,是我们手术麻醉科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审时度势,努力推动科室跨越式发展的一年。
麻醉科质控工作计划 篇2
1 麻醉编制问题
乡镇医院麻醉人员缺编是影响安全和质量的第一要素, 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性问题。从安全与质控的角度谈人员配备, 就必须解决如何测算基层医院的麻醉人员编制问题。由于各级医院情况差异较大, 很难用一个公式涵盖所有麻醉人员的配备。但凡能够开展外科手术的基层医院, 总体上麻醉医师配备需与工作业务范围、手术医师数量、手术台数、年手术总量、手术台周转等因素相适应。原则上, 手术室内麻醉医师的配备应与手术医师相匹配, 即必须一个麻醉医师负责1台手术, 绝不容许跨台或同时2台以上的手术麻醉。手术室外/门诊的麻醉工作需另外配备麻醉人员。按照对乡镇医院麻醉质控的要求, 应基本达到: (1) 具有临床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2) 专职麻醉医师, 若业务工作量少, 可以兼任与麻醉学科相关的学科临床工作, 但在施行麻醉时不得同时兼做其他工作。 (3) 必须经市级以上医疗单位岗位培训, 并取得麻醉专业岗位培训证书。 (4) 初任麻醉医师, 必须在三级 (或二级) 综合性医院进修学习, 学习期限不得少于1年。年麻醉量在100例以下、插管全麻10例以下者, 每3年必须到二级医院以上麻醉科轮训累计3个月, 以强化业务, 并由上级医院定期考核并存档。 (5) 必须掌握气管内插管、心肺复苏急救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但目前, 基层医院特别是乡镇一级医院基本没有麻醉科的编制, 甚至个别医院没有麻醉医师的编制。有的是其他专业的兼职麻醉医师, 有的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短期进修或参观学习就上岗工作, 更有甚者无证上岗。麻醉人员学历、职称低下, 工作分级授权无从谈起。
2 麻醉设备问题
所谓必备设备是指每一个手术间内麻醉设备配备上的最低安全标准。包括高流量供氧源及吸氧装置、麻醉机、监护仪 (血压、心率、ECG、血氧) 、气道管理工具、吸引器、简易人工呼吸器等。关于呼末二氧化碳监测仪, 考虑到各级医院麻醉科的差异很大, 全部配备呼末二氧化碳监测仪与现实差距过大, 但从安全考虑呼末二氧化碳监测是必备的手段。因此, 强调呼末二氧化碳监测仪需在全身麻醉中应用。体温监测及保温设备则建议在婴幼儿、高龄、危重复杂疑难手术中配备。按照质控对乡镇医院开展临床麻醉的必要条件的要求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必备的基础设施麻醉机 (带呼吸机) 1台和供氧装置、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仪1台、无创血压心电监测仪1台、气管内插管设备1套、急救药品等都不完备。
3 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的保证问题
当前乡镇医院麻醉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或执行不到位。制度建立强调不断完善, 其涵义包括: (1) 重点核心制度要全, 涉及乡镇医院检查要求的制度均应建立; (2) 大多数麻醉医师的管理挂靠在外科, 麻醉制度应与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管理部门的要求相一致, 不能出现矛盾; (3) 随着乡镇医院的发展建设, 应不断发现制度的缺失并及时增补, 定期修订更新制度。制度应成为麻醉医师日常工作的行为准则, 不能只用于应付质控检查, 要强调全员对制度的知晓。
必须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流程管理不仅关系到工作效率, 更与安全和质量密不可分。比如, 合理可行的会诊流程有利于完善的术前评估;良好的术后镇痛流程能够保证术后镇痛的效果监控和并发症的及时处置。医疗流程涉及很多日常的医疗行为, 需根据麻醉医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和完善。所谓重点环节的控制是指易发不良事件的时期、环节。有些是在麻醉实施与管理的重要环节, 如诱导期、全麻苏醒期等;有些是容易忽略或懈怠放松时期, 如夜班交接班、手术室外麻醉、节假日等。针对这些重点或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控制。麻醉的技术操作和管理直接与安全和质量相关, 麻醉医师必须在技术规范指导下开展临床麻醉工作。应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项操作规范, 其修订的依据是法律法规、专业标准、指南、专家共识, 并结合本医院情况建立配套的规范和制度。应有计划地进行技术规范的培训, 特别是新技术和新方法。
每台手术麻醉的安排是保障麻醉安全的整体布局设计, 其主要考虑因素包括:手术种类、麻醉难易程度、麻醉医师资质及水平、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等。重视麻醉前评估是降低风险, 保证安全的第一步。需根据各医院的情况制定术前评估的制度与流程, 并认真做好手术风险评估和麻醉风险分级。
4 业务开展的界定问题
乡镇医院的麻醉业务开展范围须根据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而定。住院医师及以下职称者限于胸下段及其以下的椎管内麻醉、基础麻醉及腋、臂丛神经阻滞。遇有超越这些范围的麻醉术, 必须在上级医院麻醉科医师的指导下实施。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者, 可以开展各类麻醉, 但须有两人参与或必须挂靠一家二级及二级以上的医院麻醉科, 经常进行业务指导。一些乡镇医院的麻醉医师始终处在被动的工作环境与工作状态, 让干啥就干啥, 而不是应该干啥就干啥。外请专家手术, 有的带领麻醉医师, 有的就让乡镇医院的麻醉医师完成麻醉, 设备条件和技术能力均有很大隐患。而且乡镇医院多数没有ICU及麻醉复苏室设置, 无法保证接受进一步的观察和恢复。制度要求, 应该做到每一例麻醉的实施须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常规, 这也体现麻醉医师对规范和制度的依从性。这项要求不存在医院的差别, 而是必须强化的基本标准。
5 其他方面质控的问题:
5.1 应建立药品管理的全过程监控, 即从药品的领用到使用后回收或销毁的各个环节均需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抢救药品的配备、存放位置、标识及有效期等均须专人负责, 定期检查和更换。新增药品在科室应用尚未形成经验积累时容易出现问题, 需有专用管理制度。特别强调对药品不良事件的监管制度与流程。这种药品管理流程, 目前绝大多数乡镇医院均未做到。
5.2 突发事件常为小概率事件, 应对突发事件体现科室的应急处置能力。突发事件除了包括临床麻醉中的各种紧急、危机事件, 也包括火灾、地震、停电等意外事件。需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建立相应的紧急处理流程。与常规事件相比, 突发事件的经验积累相对不足, 更由于突发事件的急迫性和非常规性质, 因此, 不仅需要培训, 更要强调演练。相当一部分的乡镇医院是被动应对、被动处理。
5.3 术后镇痛需重点关注患者安全、镇痛效果及并发症处理, 这三个方面的妥善管理有赖于一套制度和流程。乡镇医院同样需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管理制度、实施与随访流程、镇痛效果评估及并发症处理流程。实施术后镇痛均需专人进行随访, 可根据本医院的具体情况指定随访人员。可以说, 绝大多数的乡镇医院的术后镇痛工作是不规范的。
麻醉科质控工作计划 篇3
关键词:废气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质量控制
1.前言
为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国发[2007]36号)[1]对现实中污染源监督性质控工作的相关要求,文章结合实际提出了国控重点污染源废气监督性监测质控抽测考核内容等,其中抽测考核全过程严格按照国家废气监测技术规范等逐步进行。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质量状况,促进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提高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
2.废气质控抽测工作具体内容
在目前我们国家中的废气质控抽测工作一般是由质控工作检查和现场抽测两大部分组成。
其中质控的检查工作一般又包括查阅监测档案和监测报告,同时还包括检查污染源监测全过程是否按照《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 397-2007)[2]及《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T 373-2007)[3]等方面的要求做好监测质控工作及监测数据受控情况。
而现场抽测工作又分为现场资料调查、仪器校验及准备、数据处理、抽测报告编写等。
3.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质控抽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采样平台和监测断面设置不规范。在实际的抽测工作中,由于监测现场操作平台空间有限,再加上采样平台不符合规范导致监测人员现场操作不方便。部分监测平台较高,但未设置可达的Z字梯/旋梯/升降梯,增大了现场工作强度也对监测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为保证气流的稳定和颗粒物的均匀分布,在《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1996)[4]和《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 397-2007)[5]中明确这样要求采样位置应优先选择在垂直管段,采样位置应设置在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小于6倍烟道直径和距上述部件上游不小于3倍烟道直径处,同时避开管道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等。
3.2监测仪器与监测方法不统一,导致的监测数据可比性不强。在目前的监测工作中,由于我们采用不同的仪器导致的方法原理也有所不同,这样监测结果也会有误差。
3.3监测能力建设没有完全到位。由于允许排放限值越来越低,这样现在使用的手工监测方法也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不能满足测量的准确性。而且随着部分企业环保投入的增加,CEMS的装备水平优于监测机构的监测设备能力,存在用测量精密度不高的仪器来检验测量精密度高的仪器的可能。
3.4仪器使用中导致监测结果出现的偏差。一般来说,在使用的烟气分析仪,它在开机后会自动校准,在这个过程中它会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传感器校为0。当现场环境空气污染严重时烟气分析仪开机后会将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浓度扣除进行自动校准,此时测试则会造成测试本底值偏高实际结果偏低。
4.措施及建议
4.1加强手工监测质控工作。在手工监测质控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 397-2007)、《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T 373-2007)的要求,保证监测过程符合规范要求。
4.2配备污染源现场监测设备。在实际的监测中,要配备像紫外荧光法和红外法多组分气体分析仪这样的高精度现场监测仪器设备,提高测量结果准确度和数据可比性。
4.3优化监测断面位置。CEMS在具体安装的时候,确保在互不影响测量的前提下,手工监测采样位置与CEMS测定位置尽可能靠近。同时也要尽可能选择与规范要求相近的监测位置。[6]
4.4监测结果出现偏差的处理措施。在仪器开机时一般要在清洁环境空气中开机,在仪器显示值变化趋于稳定记录或打印数据,保存数据后将采样探头取出,置于环境空气中清洗,直至仪器示值符合说明书要求后再关机。
4.5加强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这方面的技术标准主要是指污染源现场监测和仪器设备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及污染源现场多组分监测和自动化监测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并解决仪器设备的现场环境适应性、运行稳定性和数据可靠性问题。
总结
经过上文的分析阐述,我们得出只有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才能促使污染源监测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并有效促进国控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的有序开展,也才能有利于促进国控重点污染源监测工作朝着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对进一步扩大国控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的使用范围,实现国控重点污染源监测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Z].2007-11-17
[2]HJ/T 397-200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S]
[3]HJ/T 373-2007,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S]
[4]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S]
[5]HJ/T 397-200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S]
[6]HJ/T 75-2007,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S]
麻醉科质控工作计划 篇4
一、起草背景和必要性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疗管理的永恒主题。质控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我国医疗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缩小地区之间、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质量差距。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对当前公立医院改革措施的落实和医改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陆续建立了部分专业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积极推动质控工作进程。各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工作也在不断推进,专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是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国内各专业尚无统一的质控指标,同一专业或同一种诊疗手段各地区、各医疗机构之间无法横向比较,也无法真实了解全国质量工作的基线水平及开展情况,因此,尽快制定统一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二、起草经过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我局组织各专业国家级质控中心,起草了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考虑到麻醉、重症医学、急诊、临床检验、病理、医院感染6个专业是平台学科,其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对其他专科的医疗质量有重要作用,我们首先遴选这6个专科,制定其主要的质控指标。在起草过程中,各专业国家级质控中心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结合国际公认的相关标准,立足我国国情,坚持科学、灵活、实用、独立、可行的指标确立原则,充分利用群体决策、聚类分析等指标筛选方法,兼顾结构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质控指标初稿完成后,在全国行业内反复征求意见,并进行了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麻醉等6个平台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先期予以发布。
三、主要内容
质控组长工作计划 篇5
一、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的回避护理风险。
二、加强重点管理:如危重病人交接、压疮预防、特殊用药、病人管道管理及病人潜在风险的评估等。
三、完善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平时工作中注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四、经常复习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并进行模拟演示,提高护士应急能力。
五、每周检查在院病人专科护理质量一次,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并针对性进行改进。
六、每月总结一次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并开会反馈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并纳入下个月工作重点。
钱蓉
基础护理工作计划
1、每周查一次基础护理,每组查三个病人,对不符合要求者扣责护一分。
2、每周二为基础护理日,责护对全科在院病人进行基础护理检查,不符合规范的及时进行整改。
3、每位新入院病人都应做好基础护理三短九洁,第二天护士长检查新入院病人情况。
4、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加强对助理护士的培养。
5、做基础护理时强调保护患者隐私。
6、每月进行一次开会反馈,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改进,作为下月重点质控内容。
王亚琴
行为礼仪组工作计划
一、创建良好的文明礼仪环境;
二、每周检查护士行为规范一次,不符合要求及时整改; 3.控重点;
四、护士行为规范要求:
1、护士工作时仪表整洁、舒适、端庄、佩戴胸牌,护士帽折叠整齐、清洁,头发前不遮眉,侧不遮耳、后不过肩。
2、工作时间不得佩戴戒指、手镯、脚链、吊环、花色发结、人工指甲。
3、工作鞋大小合适,清洁、干净、无破损。
4、工作期间不得在护士站、治疗室闲坐、聊天、大声喧哗、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工作时不玩手机。
使用文明用语、忌服务忌语,主动热情接待病人。
5、操作前后应与病人沟通,禁态度生冷。
五、每周例会学习人文关怀护理学,提高护士人文意识。
刘亚丽
病房管理质控计划
一、病区物品环境管理
1、整洁:
(1)病区空间环境及各类陈设规格统一;(2)各类设备用物放置合理;
(3)环境整洁:物有定位,用后归位,地面湿扫,及时清除治疗护理后的废弃物及排泄物;
2、安静:噪音控制,四轻,积极开展保持安静的教育及管理。
3、舒适:温湿度适宜、开窗通风、安全管理、合理安排床位。
4、保持应急安全通道通畅,应急灯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二、病人责任制管理:
1、病人满意度调查
2、随机检查病房管理,按管理规范要求做质控
3、强化护理人员质控意识、提高护理人员自我质控的自觉性
4、提高病人参与质控的意识及自觉性
三、反馈:
1、质控小组每月召开质控会议,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复查整改效果,做好质控小结,护士长及质控组长随时做好督查工作。
2016年质控工作计划 篇6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医院发展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的关键年,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永恒的生命线,是医院发展之本,是患者安全就诊的保障。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从而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全面提高,现结合我院总体工作思路,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医疗质量管理主要目标:
本年度质控目标是继续提高我院医疗文书质量,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继续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各种病历文书书写符合医院各级主管部门的规范。使我院甲级病案率和门诊病历合格率达90%以上,使医疗管理制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从而促使医疗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健全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管理组织体系:医疗文书书写质量控制关键在环节质控,重点在临床科室。运行病历检查是指对在院病历进行的质量控制和检查,对运行病历进行抽查,变终末监控为事前、事中监控,能提高病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师的病历书写和临床思维能力,所以,环节质控是病历质控的关键环节。定期召开医疗质量质控员会议,对在质控工作中发现的质控缺陷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结合本院实际及医疗质量要求,不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措施,切实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工作。继续巩固三级病历质控网,形成病历质量管理网络。
①继续巩固院、科、个人自检三级病历质量控制网,把病案质量监控的重点放在运行病历(环节质量)监控上,加强运行病历的质量控制是确保诊疗全程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要求科室主任、质控员每天对运行病历质量进行质量检查,发现缺陷及时改进。组织科室质控员进行一次集中抽查,对发现的缺陷进行反馈并作出相应的处罚。
②强化病历书写者自我检查、科室病历质量小组(相关质控人员)监控。病历的初始质量在于病历书写者的自我把关;科室质控员每月要对病区的终末病历质量检查,在病历上交病案室前就起到质量控制作用;科主任每月要组织1-2次出院病例讨论会,发现问题,实时改进,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同样错误重复发生。
③结合电子病历的施行,实时进行病历的院级质控工作,对发现的病历缺陷实时反馈,并落实修改。2016年联合信息科,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对在架病历进行全面实时监控,如病历书写时限、各种病历书写质量的缺陷统计等。
(二)、制定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案: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加强医疗质量监控。以《湖南省病例(案)医疗质量评定标准》为评价依据,对运行病历、归档病历以及门诊病历实行抽查和质量评价,实施奖惩结合制度,每月对病历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对Ⅰ级病历予以奖励,不合格病历予以处罚。避免和减少病历缺陷发生率,达到提高病历质量的目的。
(三)、质控科围绕以“抓好病历质量为中心”:院级每月定期到
各科室检查运行病历和门诊病历书写情况,并每科室抽查10份归档病历,每月利用查房机会到科室进行质量分析讲评,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书面反馈至科室,以便科室及时整改。利用科主任、护士长会议,每半年进行一次病历质量分析、讲评。每月编写一期质量检查通报,发至被检科室,督促科室持续改进。
(四)、各科室要加强对病历质量管理:每月要召开质量分析会议,对存在问题要分析原因、自查自纠,持续改进并要建立质控工作记录本。规范科室质控自查内容,提高科内质控水平。质控员要切实担负起本科室的质量管理职责,科主任要督促检查科室质控工作,每月对病历书写质量亲自检查并有记录可查,使质量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五)、质控工作的重点要从提高医生的诊疗思维着手,促使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如①三级查房制度,发挥上级医师的带教指导作用和质量把关作用;②病历书写制度,入院8小时内要完成首次病志,入(出)院24小时内完成入(出)院记录,24小时内完成手术记录,即时完成术后首次病志和各种有创操作记录,病危患者班班有记录,病重患者每天有病志,入院3天和术后3天每天有病志;③会诊制度,合并外科室疾病要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④医疗技术准入制度,严格执行手术审批及手术权限制度,未取得相应资格的不得从事相应技术工作;⑤加强知情谈话制度管理,入院24小时内完成入院医患谈话,手术前、中、后谈话,植入谈话,危重时随时谈话,特殊诊疗操作、治疗、用药谈话,输血同意谈话,麻醉、手术同意谈话;
⑥严格执行病例讨论制度、交接班制度等。
(六)、以专题活动带动病历书写质量的持续推进。专题活动可以达到全员参与,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以达到病历书写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
1、联合医务科开展病历书写及医院核心制度的知识抢答赛。
2、开展百日病历书写比赛,评选出病历书写内涵最优质的科室、医生并给予适当奖励。
(七)、开展专项检查工作:
根据临床输血管理要求,针对合理用血,对15年全年输血病历进行回故性检查。
(八)、病案管理:
1、进一步规范病案管理工作,加强对病历的收缴、登记、录入、归档、调阅、复印、防损毁丢失工作管理。
2、结合医院的整体规划,整合病案室用房,争取病案室能有统一固定的用房。
3、由于目前医院办公用房的紧张,病案用房会持续紧张,积极了解目前病案存贮最新技术,适时利用新技术对归档病历进行存贮处理,以解决目前存贮地方不足问题。
(八)、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紧跟医学发展新动态,以更好的为质控工作服务。
(九)、考核评比 :质控科依据我院《病历质量考核评分标准》以及医院绩效管理规定,每月对全院各科室门诊病历、运行病历、归
档病历质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科室绩效考核及年终评比依据。
高质量的病历要求医师有缜密的诊疗思维,规范的医学术语,丰富的医学知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强烈的责任心,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医疗核心制度。通过病历质量检查考核可以提高医生的诊疗思维,培养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严格的责任心,督促落实各项医疗核心制度,促进病历书写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质控科将继续努力,积极工作,为医院医疗质量的持续提高而勤恳工作。
质
控
麻醉科质控工作计划 篇7
【关键词】劲椎创作;手术;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0035-02
颈椎创伤患者常发生颈椎骨折、脱位等可引起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或损伤,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或缺失,影响呼吸循环系统的功能。这些变化给麻醉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2005年至2010年我中心156例颈椎创伤患者的麻醉管理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进行论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資料: 156例患者中男126例,女30例。年龄20~68岁。伴不全瘫患者92例,全瘫患者16例,仅有感觉异常的48例。上颈椎损伤42例,下颈椎损伤114例。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121例,颈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33例,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2例。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证实C1-7存在骨折、脱位、脊髓神经压迫等表现。
1.2麻醉方法与管理: 麻醉前准备及监测患者入室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100 mg。入室后在颈托保护下转运患者至手术床。常规监测心电图,脉氧饱和度,桡动脉穿刺行有创动脉压监测。术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根据情况间断进行血气分析。
麻醉诱导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1-2 mg)、芬太尼(2-3μg/kg)、丙泊酚(1-1.5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麻醉诱导。待患者满足插管条件后行手法固定直视下气管插管。颈椎前路手术经口插管7.0或7.5加强钢丝气管导管。颈椎后路手术经鼻插入6.5或7.0加强钢丝气管导管。气管内插管后,行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8-10 ml/kg,频率10-12次/min,吸呼比1:2)。对于清醒下经鼻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的患者,插管前5 min面罩吸氧,环甲膜穿刺注射2%利多卡因2 ml,口咽部使用利多卡因气雾剂3-4揿行表面麻醉。插管后,检查导管位置,静脉注射诱导剂量的麻醉药。辅助呼吸至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改行间歇正压通气。
复苏及术后管理术毕患者清醒,自主呼吸恢复良好,外科情况稳定,可拔除气管导管。高位损伤患者中呼吸乏力者,留置气管导管行机械辅助通气。
2结果
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全麻诱导,全部气管插管成功。其中采用手法固定下直视插管89例,可视喉镜辅助下插管36例,清醒下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31例。术毕有6例高位损伤患者留置气管导管行机械辅助通气,其余患者均清醒拔管后送回病房。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加重的情况。根据电子麻醉记录单记录的数据,术中有62例(39.74%)患者发生低血压,其中有53例(85.48%)患者使用了麻黄碱升高血压,53例(33.97%)患者发生了心动过缓,其中50例(94.34%)患者使用阿托品提高心率,均高于同期150例颈椎病患者的发生率。
3讨论
3.1气道管理颈椎创伤的患者常伴有骨折和脱位等,颈椎的活动可导致继发性损伤,因此,麻醉中常需采取适当的措施限制颈椎活动。通常使用的方法有硬质颈托固定法,手法轴向固定等。但是这些限制措施会给气管插管带来困难。
因此,气道管理一直是颈椎创伤患者麻醉讨论的重要问题。麻醉前,我们常规评估患者颈椎损伤情况以及气道情况,制定气道管理方案。通常气管插管时患者头后仰主要影响C5以上,而对C5-7影响较小。对于稳定性颈椎损伤,特别是C5以下的损伤,如果无其他困难插管的因素存在,我们选择手法轴线固定下直视插管。一方面可以限制颈椎活动,同时也能提供较好的插管条件。插管时使用一些辅助设备如可视喉镜、光导纤维喉镜等可帮助减少颈椎的活动,提高气管插管的成功率。
对于不稳定性损伤,特别是C5以上的损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是气管插管的首选方法。但是特殊的设备和操作要求限制其应用范围,有条件的情况下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另外由于患者在清醒下接受气管插管,容易导致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痛苦,使用有效的局部麻醉可以减轻这种痛苦,也可使患者易于配合。
3.2循环管理颈椎损伤可压迫神经,损伤脊髓,可影响支配心血管系统的神经功能。主要表现为术中心率和血压的波动幅度加大以及自我调节功能的降低。另外,全身麻醉所用的药物大多对心血管有抑制作用,进一步加重循环的不稳定,使得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较高。为了维持麻醉期间的循环稳定,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循环系统进行积极调控。一是应该尽量选择对循环影响较小的药物,如静脉全麻药依托咪酯、肌松药顺式阿曲库铵等。如使用对循环影响较大的药物,要减少用量或复合其他药物使用。二是利用补液等手段积极预防低血压的出现。如果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则积极处理,给予血管收缩药(如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等)和抗胆碱药(阿托品等)等。
3.3神经保护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是颈椎创伤患者神经保护的基础。低血压、贫血、低氧血症或低血糖任何因素均可能加重神经损伤。而颈椎创伤患者由于受到创伤应激,脊髓损伤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内环境紊乱的情况。术中有必要加强监测血压、容量状况、组织氧合和血糖等,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对于初次创伤7 d内的患者,我们通常维持血压于较高水平—90 mmHg。而超过1周的患者则维持正常血压。术中使用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维持充足的容量。
3.4体位变化患者从推车到手术床上以及实施俯卧位手术时的体位变化,一方面容易加重颈椎创伤的患者损伤,另一方面体位变动易导致循环不稳定,特别是在颈椎创伤患者循环调节功能受损的情况下。所以体位变动时为了制动通常使用颈托固定患者,主要采用多人平移的方法转运患者。俯卧位手术时,我们的做法是将患者与石膏床固定,然后一起翻转患者和石膏床。为了减轻体位变化引起的低血压,通常在变换体位前补充容量。
输血科质控小组工作计划 篇8
输血科质控小组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临床合理用血,预防和减少输血反应,提高血库及输血质量,特制订2012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预防和减少输血反应,提高输血疗效,合理利用血源。
二、工作目标
1.指导输血科制订合理性用血计划
2.减少和杜绝临床的不良输血反应
3.推广成分输血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严格执行各项输血管理制度。
2.定期检查血库的各项工作制度执行情况,查对血库出入库量,要求帐物相符。
3.举行输血知识讲座
4.督促临床医生合理用血,成分输血率要求达到100%
质控科工作职责 篇9
1、在专管院长的领导下,负责全员的全面质量管理。
2、负责制定医院各部门、科室的质量标准及实施方案,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全院医疗质量信息,并提出改进意见。
3、负责定期抽查出院病历,门诊病历以及处方质量,每季度出一期质量分析简讯,按时抽查结果反馈给有关科室。
4、协助有关职能部门做好对临床、医技、功能科室的环节质量控制工作。
5、建立并领导全院医疗质控网络医疗质量互检网络,并负责质控人员的业务培训。
6、进行病历书写培训,不断提高全院医生的病历书写能力。
7、负责组织全院全面质量考核,考核结果由主管院长签字后交财务科。
益阳市桃花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质控科工作规划 篇10
医院的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为了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水平,质控科在院长及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开展医疗质量监控工作,现将2013年的工作安排如下:
一、加强全员质量意识:
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加强医疗质量监控。每月定期检查全院运行病历书写情况,今年重点从病历书写内容质量着手,提高运行病历的书写质量。高质量的病历要求医师有缜密的医学思路、规范的医学术语、丰富的医学知识。这就要求临床医生不断学习基础知识、新的医学进展,进而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计划:
1、对运行病历质控4次/月,其中分管院长带领质控2次/月,做到月有小结、季有总结及年有分析总结。
2、所有新进院人员(新调入和新分配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时,培训内容应包含有关医疗质量管理的内容。
3、各科质控医师学习有关医疗质量管理指标、方法,以加强各科的医疗质量管理力量。
二、健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网络:
为了达到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全部门控制、全过程控制,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开展一次医疗质量评议会。
2、病案管理委员会:每季开展一次病案管理工作会。
3、质控科:每月一次全院病历抽查,发现存在的病历质量问题,发现医疗安全隐患。形成质控工作报告,将发现的不足之处反馈给临床一线,为院领导提供医疗质量的动态变化。
4、科室质控小组:进行科室内的质控工作,检查科室内的全部病历,做好病历评分。
三、监测指标及主要措施:
1、要求各临床科室成立以科主任、护士长,高年资医生、护士等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根据医院的质量管理计划、方案、医疗指标制订本科室的质量管理计划方案及完成计划的措施,每月对本科室的病历质量、医疗工作质量、医疗指标完成情况,质量教育情况进行自查、自评,每季进行一次小结,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建立本专科诊疗技术常规和特殊治疗操作规范。严格执行各种医疗工作规章制度,年终有质量控制总结。
2、协调医院各质控系统的质量控制工作,每月定期召开医疗质量控制例会,汇总各质控系统的检查总结结果。按医院的医疗质控标准方案扣分,做到公平公正,责任到人。对存在疑问的提交院质控例会讨论,最后由院长做出裁定,并对汇总结果按月予以公布。
3、与医院各质控系统检查单病种限价管理工作。定期检查临床各科室相关法律法规、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4、根据每月质控考核结果,将医疗质量信息及时反馈到各科室,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水平。
计划:开展优秀病历评选活动,每月或每季度对临床医师提 交的优秀病历进行评选,评出当月或当季度的优秀病历进行奖励,并在医学平台上予以公布。对书写不合格的病历,根据病历书写规范标准予以扣分,并对相关人员予以扣款处罚,以提高医院病历书写的整体质量。
5、突出中医特色,增加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中的使用率。
6、全院临床科室总医疗指标:抓好服务质量与医疗质量,治愈好转率为≥95%,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0%,临床诊断符合率≥90%,甲级病案率≥90%,无丙级病历,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5%;院内感染率≤10%,出入院诊断符合率≥95%,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5%;住院产妇死亡率≤0.02%。其余指标继续达到二级医院标准。
7、住院病历质量由科室、质控科、医院病案管理委员会三级质量监控网络进行管理,严格按照卫生部、卫生厅第三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进行书写,严格执行三级查房制度,提高病历质量,出院病历由质控医师、科主任进行初评,在达到甲级病历标准后送病案室,再由病案科质控医师定期抽查进行终末评分、评比,对病历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各科室,要求各科的甲级病案率≥90%,无丙级病历。医院医疗质量督导小组、病案委员会也定期抽查部分病历,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8、门诊处方由药剂科及门诊部进行二级质量管理,首先在发药窗口进行把关,对不合格的门诊处方指出其错误之处并退回修改,同时进行登记,定期反馈到质控科;门诊部每周对门诊处方检查一次;药剂科每月抽查部分处方,对其进行分析,将存在 的问题公布于每月的质控汇总中,问题处方点评,以提醒临床医师注意;质控科每月进行检查评分,将处方存在的问题反馈给个人并与科室质控分挂钩。
9、门诊病历由门诊部进行管理,每周由门诊部对门诊病历进行监督、检查,门诊部每月对所查门诊病历进行质控评分,反馈给质控科。
10、为建立新技术、新项目按要求做为质控标准,使我院的医疗工作有序进行。
11、收集门诊和各科室终末医疗质量统计结果,分析、确认后,通报相应科室及负责人并提出整改意见。
12、定期组织会议收集科室主任和质控小组反映的医疗质量问题,协调各科室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四、综合考评及奖惩:
质控科将根据每月的综合质量考核结果,每次将医疗质量信息及时反馈到各个科室,并互动追踪,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水准。
2016年医院质控科工作计划 篇11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工作。2017年质控科要在院长领导下,按照二级甲等医院评审细则要求,结合2016年质控工作的经验对医疗质量进行有效管理,现制定2017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
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质量管理职能部门、科室质控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的四级管理体系。
(一)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杨院长负责,成员由质量控制科、医务科、护理部、感染科、信息科、医技、后勤等相关科室主任组成。
职责:主要是负责制定全院医疗质量控制目标、任务,并建立和不断完善关于医疗质量控制的规章制度和医疗质量考核标准;组织、实施全院医疗质量检查工作。
(二)质量管理职能部门:质控科牵头,组织医务科、护理部、信息科、感染科等对各科室质控情况进行及时全面监督管理;定期进行医疗质量的检查评比并提出奖惩意见;并对医疗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要求及整改意见。质控科每周二参加科室早交班,每周三组织业务查房,发布质控报告,提出医疗质量改进的建议并追踪落实;每周发放学习资料,每月一次“三基”考核。以上结果均与绩效工资挂钩。不定期聘请上级医院高年资、高级职称人员来我院讲课,对我院新进人员进行培训,组织我院业务学习,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我院整体业务水平。
(三)科室质控小组:各临床、医技科室设立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师、护士等人组成。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质控小组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质量管理目标、任务、措施及评价方法,对本科室医疗质量工作进行自查、总结、上报;督促落实各项医疗法规、规章制度,发现医疗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完善科室质控工作的记录及登记,对各种质量指标做好统计、分析、评价;结合本专业特点及技术水平,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急救预案。
(四)个人质量管理:临床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等医务人员是医疗行为的具体操作者,是质量管理的第一道关口,是质量管理的重要保证。职责:规范执行疾病诊疗常规和各项技术操作规范,认真规范填写各种医疗文书,确保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并为此负责。
二、明确职责,切实负责,履行岗位职责及工作制度
让各类人员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范围、义务、权利、权限。将工作职责分发给各类工作人员手中,并组织进行学习,使每个医务人员明白在自己的岗位上必须尽什么样的义务,工作权限是什么,什么时候该请示、汇报等,准确定位, 将责任明确到人。
三、建立、健全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以保证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落实,并根据质量管理要求完善落实其他相关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
(二)三级医师査房制度。
(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四)会诊制度。
(五)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六)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七)术前讨论制度。
(八)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九)分级护理制度。
(十)查对制度。
(十一)病历基本书写规范与病案管理制度。
(十二)交接班制度。
(十三)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十四)新技术准入及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四、以病历质量为抓手,加强环节质量控制
各级医务人员要做好本职工作,科室质控小组成员要履行职责,切实负起责任,保证病历质量和医疗安全。
五、加强我院医务人员梯队建设
为从根本上提高我院医疗质量,使我院医疗质量得到持续发展,按照我院制订的相关制度,加强“三基三严”培训,加强临床导师制度的督察落实,加强我院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规范化培训。
六、建立、健全考核体系
根据医院实际,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将对全院医疗质量负责;医务科对医疗质量进行检查、考核;质控科对医疗质量的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进行检查、考核;对考核结果和科室的绩效工资挂钩进行奖罚。
质控办工作制度 篇12
一、在主管院长、医务部领导下,做好全院临床、医技的医疗、护理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
二、严格按照行业标准,结合本院实际拟定全院医疗质量控制计划、质量控制标准及考核办法,经医务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审定后实施。
三、严格按照临床、医技、护理各部门质量控制与考核细则,对各类医疗过程及医疗文书进行质检与信息反馈工作。质检认定有缺陷的要限期改正、并定期复核。
四、病区架上病历和急诊留观病历,每周每科抽查不少于一次,抽查率不少于20%;每月抽查一次处方和各项检查申请与挂号单质量;每月抽查一次终末病历,其中死亡病历全部,C、D型病历不少于25%,A、B行病历15%。
五、认真做好每月医疗质量小结,写出书面总结交医务部存档。每月召开一次质量讲评会,将质检中发现的共性缺陷、错误进行通报点评,每季出版一期《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通报》,每半年进行一次病历质量评比与奖励,每进行一次质量表彰奖励。
六、协助医务部解决有关医疗质量问题。热情接待临床、医技、护理人员查询。”
七、做好认真实施住院医师强化质控训练工作。做到有专人指导,有考试成绩,出科有鉴定等,交医务部备案。
八、按时参加医院行政与质控查房。
医院质控科工作制度 篇13
质量控制办公室负责协调全院性质量改进和医院质量评审准备工作,组织全院性制度和跨部门工作流程的制定,检查医院各项制度落实情况,意外事件和质量监控指标的收集、分析、反馈和汇报,组织跨部门持续质量改进项目。
二、质量控制办公室工作职责:
1.在院长和分管副院长的领导下,负责起草、制定医院质量改进计划,并督促医院各部门的实施。
2.掌握和熟悉医院评审标准和各科室质控要求。
3.负责医院评审标准的解读,根据医院发展规划和评审周期,制定每一阶段评审工作行动计划,并做好阶段性工作总结。
4.组织全院性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并提交相应的委员会讨论,每三年或在必要时修改。
5.组织和协调相关科室和员工修订医院突发紧急事件预案。
6.根据医院评审标准、医院制度,制定和修改医疗、护理、后勤相关的质量保证(QA)检查表。
7.建立全院性质量监测指标,根据指标收集和分析结果的趋势,提出改进措施,并上报相关的质量改进委员会。8.组织相关人员对意外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RCA)和提出改进措施。
9.负责收集、上报卫计委、省卫计委质量控制和评价监控指标。10.参与医院各级质量改进委员会会议,并监督委员会提出的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
11.联系和安排评审咨询、模拟检查和正式检查等具体事项。
【麻醉科质控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麻醉科质控制度08-23
麻醉科业务工作计划09-27
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计划08-27
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计划06-26
医院麻醉科工作总结09-20
医院麻醉科个人工作总结09-02
关于麻醉科准备护士工作安排的规定07-02
麻醉工作质量控制表05-30
静吸复合麻醉麻醉05-30
麻醉手术科麻醉小结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