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麻醉

2024-12-03

气道麻醉(精选4篇)

气道麻醉 篇1

气道消融术是利用纤维光学支气管镜 (纤支镜) 导入气道以氩气流凝固病变组织, 常用来治疗内镜下可见的气道内新生物引起的阻塞性病变。气道消融术是一种辅助和姑息治疗方法, 能明显改善通气, 可多次重复治疗[1]。由于该手术患者大多肺功能欠佳, 且纤支镜操作要占用气道, 手术时间不确定等因素, 我科探讨适于该手术的麻醉方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 0 1 2年1~1 2月行气道消融术患者2 3例, 其中, 男1 5例, 女8例;A S AⅠ~Ⅲ级, 年龄2 9~8 0岁, 平均 (5 4.8±1 9.7) 岁;体重4 5~8 5 k g, 平均 (6 7±1 0) k g。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术前禁食禁水6 h, 麻醉前1 5 m 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 g、地西泮1 0 m g, 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 同时监测S B P、D B P、H R、E C G、S p O2, 常规麻醉机面罩吸氧去氮。麻醉诱导静脉缓慢注射咪达唑仑3~5 m g、舒芬太尼0.3μg/k g, 顺阿曲库铵0.1 5 m g/k g、依托咪酯脂肪乳0.2 m g/k g, 待5 m in肌松满意后进行气管插管, 接麻醉机采用间接正压通气模式, 按潮气量V T=8 m l/k g、呼吸频率R R=1 2次m i n、吸呼比 (I:E) =1:2进行纯氧通气, 术中丙泊酚以0.3~0.4 m g/ (k g·h) 的速度持续静脉靶控输入, 间隔3 0 m i n分次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0.0 5 m g/k g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和肌肉松弛。

纤支镜置入前连接气道三通, 在纤支镜置入或者移出气管导管时用人工快速充氧补偿气管内溢出的气体。术毕待患者完全清醒, 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和出血后, 拔除气管导管。

1.3 观察指标

持续监测S B P、D B P、H R、S p O2, 气道压, 记录患者入室时 (T 1) 、气管插管后 (T 2) 、纤支镜置入后 (T 3) 、术毕拔管时 (T 4) 4个时间点的监测指标及患者术后苏醒时间、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 P S S 1 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以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3例气道消融术患者, 1例插管失败改为置入喉罩, 其余2 2例均为置入气管导管完成手术, 无麻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2 0~1 3 0 (7 5±2 9) m in, 麻醉时间3 0~1 5 0 (9 3±3 2) m in, 苏醒时间5~5 5 (1 8±1 3) m in。术毕拔管后S p O2高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置入纤支镜后气道压高于置入单腔管时,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S B P、D B P、H 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患者术毕拔管后S p O2高于术前说明气道消融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因术中纤支镜操作需要反复进出气道, 为避免喉头水肿气道受损, 应尽量选择经口置入单腔管全身麻醉 (本观察中1例置入喉罩患者, 术中给予地塞米松1 0 m g预防喉头水肿, 术后无不良反应) 。纤支镜外管径4.9 m m, 选用的8~9号单腔气管导管时, 纤支镜占气管导管横截面积3 8%~3 0%, 实际剩余导管通气横截面积与置入7.5号单腔气管导管相当, 所以在纤支镜置入前后患者气道压改变对患者无影响[2]。使用气道三通, 确保纤支镜在气管导管中的良好密闭且在移出气管导管时可人工补偿气管内溢出的气体。术中不易行高浓度氧气吸入, 以防点燃高频电流[3]。

因为术中要开放气道便于纤支镜操作, 选择静全身麻醉以避免采用气体麻醉造成环境污染。选短效麻醉药物, 丙泊酚不仅有镇静作用, 而且有短镇痛效果, 起效快, 作用时间短, 持续输注无蓄积用, 术后苏醒迅速完全, 适用于该手术。丙泊酚对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与患者年龄和注药速度有, 对于老年人缓慢注射可减少其发生。

本研究表明, 采用8号以上气管导管置入, 术中丙泊酚维持全凭静脉麻醉用于气道消融术,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苏醒迅速, 治疗有效[4]。

参考文献

[1]Sutedia G, Bolliger CT.Endobronchial electrocautery and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in:Bouiger CT, Mathur PN, eds.Interventional Bronchoscopy[M].Switzerland:Karger, 2000:120-132.

[2]Jaffe, R.A (美) , Samuels, S.L (美) 编著, 陈宁, 韩建阁, 主译.斯坦福临床麻醉全书[M].第3版.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5:273-275.

[3]张东明.纤维支气管镜下氩气刀治疗中心型肺癌的临床研究[J].国际呼吸杂志, 2007, 27 (6) :417-419.

[4]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81-487.

气道麻醉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需气道插管救治的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23例, 女22例, 年龄21~64岁, 平均 (31.5±6.4) 岁, ASA分级:Ⅰ级30例, Ⅱ级15例。平均体质量指数 (18.8±23.9) kg/m2。同期选择需气道插管救治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 男22例, 女23例, 年龄21-63岁, 平均 (31.2±6.1) 岁, ASA分级:Ⅰ级28例, Ⅱ级17例。平均体质量指数 (18.5±22.8) 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肾功能异常及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知情的情况下签署自愿协助调查的协议书。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用合适的方式给予患者苯巴比妥钠、阿托品、咪唑安定、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药物镇定, 仅观察组患者之后在高压氧的作用使患者雾化吸入2.0%的利多卡因进行表面麻醉。麻醉后给予患者气道插管, 若患者有咳呛反应可重复追加适量丙泊酚, 必要时给予辅助呼吸支持。

1.3 疗效观察

测量记录45例患者插管前和插管后即刻及插管3min后的平均动脉压 (MAP) 和心率 (HR) 等指标;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插管前后不同时间内各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插管前MAP和HR水平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插管后即刻MAP和Hr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插管3min后MAP和HR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患者插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术后随访90例患者, 未发现有口周麻木、气道损伤、喉痛、声音嘶哑等并发症发生, 所有患者均无插管记忆。

3 讨论

有资料显示[2]:临床麻醉中有0.43%的患者因为气道病变或异常使声门显露不好导致插管工作的失败, 这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 病死率占麻醉死亡患者中的30%。保留自主呼吸清醒插管方法的出现较好的解决了以上难题, 该方法能保留患者自主呼吸和气道的正常发射, 使气道困难的患者能较为安全的行气道插管术。表面麻醉和合适和镇静是决定插管成功的关键所在[3], 但是一般的麻醉和镇静工作常会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4], 这给麻醉医师提出了一个新的难题。

本研究运用雾化吸入2.0%的利多卡因表面麻醉方法, 疗效优越。首先本方法用高压氧气作为介质, 不仅可以使利多卡因药物雾化更好, 喷洒更均匀, 同时也符合了氧疗的原则。其次该方法能实现无创操作, 避免了常规球囊喷雾麻醉法的有创性侵袭。另外为高压氧气可以使呼吸道粘膜麻醉完善, 为插管操作提供较好的插管条件[5]。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观察组45例患者插管后即刻MAP和HR均升高, 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插管3min后患者MAP和HR均降低到正常水平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果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了本方案具有优越的效果, 并且本研究所有患者术后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说明了本方案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利多卡因雾化吸入用于气管插管气道表面麻醉, 具有并发症率低, 效果优越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雾化吸入用于气管插管气道表面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需要气管插管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镇静后给予患者2.0%利多卡因雾化吸入进行表面麻醉, 而后给予患者气管插管, 同期选择45例需要气管插管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仅给予患者气管插管, 比较两组患者插管前和插管后即刻及插管3min后的平均动脉压 (MAP) 和心率 (HR) 等指标, 观察患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插管前、插管3min后MAP和HR水平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插管后即刻MAP和Hr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利多卡因雾化吸入用于气管插管气道表面麻醉, 效果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气管插管,表面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牛丽君, 杨芃, 蒋海, 等.2%利多卡因超声雾化吸入用于清醒镇静气管插管的效果评价[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0, 26 (60:1244-1248.

[2]滕永杰, 李军, 上官王宁, 等.利多卡因雾化吸入用于纤维支气镜引导清醒气管插管患者的效果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27 (4) :346-348.

[3]季惠, 尤新民, 程志军, 等.利多卡因雾化吸入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 2012, 35 (12) :998-1000.

[4]胡陈鳞, 陈丽芬, 李荣金, 等.氧驱动雾化吸入表面麻醉在清醒下纤维光导喉镜引导插管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 2011, 23 (7) :756-757.

气道麻醉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病人, 男14例, 女24例;年龄20岁~75岁;支气管结核33例, 气管插管或切开后损伤性瘢痕狭窄4例, 支气管外伤修复后狭窄1例;病人均有中度以上的呼吸困难症状, 不用听诊器即可闻及喘鸣音, 支气管镜检查提示气管重度狭窄, 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气管狭窄部位高压球囊扩张气管镜直视下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植入术。

1.2 麻醉及手术经过术前用18G~20G留置针开放外周静脉, 因病人术前均已处于呼吸困难、代偿性心率增快的状态, 为避免术前用药对呼吸的抑制及抗胆碱能药使心率进一步增快, 免用术前药。在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 (SpO2) 、无创血压监测下, 用咪达唑仑2mg、芬太尼0.1mg、异丙酚120 mg麻醉诱导下顺利插入喉罩和胃管, 接麻醉呼吸机行机械呼吸, 再给予阿托品0.5mg及地塞米松10mg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和防止术后呼吸道水肿, 麻醉诱导后用1.5%~2.0%的异氟烷和每小时1mg/kg~2mg/kg的丙泊酚维持麻醉。在喉罩上接一能插入电子纤维镜的普通双腔气管导管的接头, 作为“T”管使用, 一端接麻醉机Y型接管, 一端连接喉罩通气, 经充分通气储备后进行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 并在气管镜直视下植入镍钛记忆合金支架, 支架植入后退出导入系统和支气管镜, 经人工通气后, 再由“T”管经喉罩进行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认。手术开始至支架植入时间为2h~3h, 在支架植入前用手控呼吸, 支架植入后用麻醉机机械通气。本组有3 例病人术中发生出血, 出血量少于20mL, 主要原因由于球囊过度扩张引起气道撕裂。11例病人出现SpO2下降, 下降幅度为5%~10%, 主要原因由于在无通气状态下操作时间过长。操作结束时停止用药, 病人自主呼吸恢复、通气量满意、处于镇静状态下拔除喉罩、胃管, 面罩吸氧下病人安静清醒, 待完全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送至病房。

1.3 治疗结果所有病人均安全度过手术期, 无麻醉意外发生。38例病人在支架植入后7d, 狭窄段气道腔径明显增大, 由植入前的3.31mm±0.78mm增大到9.41mm±2.34mm。3例术中出血病人给予1∶10 000去甲肾上腺素滴入后出血停止, 扩张时压力由低到高缓慢进行, 未再出现出血;11例SpO2下降病人停止操作, 给予正压通气后恢复, 再进行操作, 反复数次顺利完成手术治疗。

2 护理

2.1 全身麻醉前的心理护理一般病人对于全身麻醉都有恐惧心理。本组病人病程长, 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迫切希望解除气管狭窄, 对支架植入充满希望, 但因缺乏治疗知识更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病情及心理动态, 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工作, 主动提供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详细介绍治疗方法、目的、围术期注意事项, 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 同时向家属说明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2 全身麻醉前病人的护理安全检查病人进入气管镜室前检查知情同意书是否签署, 严格执行身份识别。术前准备最关键的是禁食禁饮, 一定要详细询问病人术前饮食情况, 禁食>8h, 禁饮>6h, 检查病人有无活动义齿、佩戴的手表及金属饰品, 如有取下交于家属保管。评估病人有无口腔畸形、张口困难及对消毒剂、麻醉药物是否过敏, 防止发生变态反应。妥善安置病人, 避免坠床等意外事件, 病人的眼睛应用湿纱布遮盖防护, 静脉留置针通道粗直, 固定牢固, 心电监护仪能反映病人的各项指证。检查麻醉呼吸机、吸氧装置、三通管、吸引器等设备性能, 是否处于完好状态, 检查喉罩气密性及大小是否符合病人体征情况, 在通气罩前端后面涂抹润滑剂, 备齐急救药物及冰生理盐水, 根据需要准备好合适的纤维支气管镜、支架。

2.3 麻醉诱导时的护理配合全身麻醉诱导时护士需要具备一定的呼吸道控制技术, 必须警惕病人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和反流误吸的发生。麻醉诱导前置病人头低位, 偏向一侧, 诱导后按昏迷病人的操作步骤插入胃管, 通过3种方法确定胃管成功留置后妥善固定, 连接负压吸引装置, 再将病人颈伸展、头后仰, 待麻醉医生置入喉罩并检查漏气情况后, 护士及时固定头部体位于正中位置, 便于术中呼吸道管理和减少术后咽痛的发生, 此时不能托病人的下颌, 防止喉痉挛或喉罩移位, 麻醉过程中护士站于麻醉医生左侧加强观察, 注意病人面色、胸廓起伏的程度、心率、血压、SpO2的变化。出现波动及时提醒麻醉医生, 麻醉维持中应避免麻醉过浅, 遵医嘱随时调节静脉微泵药量, 保持输液通畅。本组病人由于全身麻醉诱导后均置入胃管, 未出现胃内容物反流, 4例病人出现插管困难, 护士配合麻醉医生压迫环状软骨、托下颌骨保证了病人气道通畅。

2.4 术中护理配合在机械通气情况下经喉罩插入纤维支气管镜, 占据7.0 mm气管导管的66%可产生35cmH2O (1cmH2O=0.098kPa) 的呼气末正压通气 (PEEP) , 这一作用可引起明显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和气压伤, 并在手术过程中可引起明显的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1]。护士必须具有临床观察能力和熟练的操作配合技术, 动作应快而稳。支气管镜经喉罩插入后, 配合内镜医生将已选择好的球囊导管的球囊部分送至狭窄段, 准确定位后连接枪泵, 与麻醉医生、内镜医生交流, 确认呼吸暂停后向球囊内注水3atm~8atm, 使压力保持在3atm~5atm, 保持1min~3min, 操作过程中严密监测心率、SpO2、呼吸频率、节律、血压等变化。当SpO2低于90%通知内镜医生暂停操作, 由麻醉医生进行正压通气, 当SpO2回升后再停呼吸进行操作。当狭窄段气管管径明显增大后, 抽尽球囊内水, 压力表显示为0后缓慢退出球囊导管, 配合内镜医生插入导引钢丝、支架推送器, 支架释放后退出导丝及推送器。本组11例病人术中出现SpO2下降, 特别是行高压球囊扩张和负压吸引时下降更明显, 护士除做好监测、抢救等准备外, 尽量提醒医生缩短操作时间, 并注意低氧血症可能诱发的进一步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搏骤停、呼吸衰竭等。 文献报道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4% ~86%, 发生原因除了与支气管镜操作过程中的刺激有关外, 机体的低氧也是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原因[1]。在手术过程中也可能发生高血压, 此时需要加深麻醉并应用短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因此, 需要对有心血管病史的病人做好有关的应急措施, 备好短效降血压药物, 治疗时麻醉充分, 操作轻巧, 一旦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 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工作。术前精心的准备是顺利开展喉罩全身麻醉下气管镜介入治疗的重要环节, 与内镜医生、麻醉医生配合默契、通力协作是保证病人安全的关键。

2.5 全身麻醉苏醒期的护理配合手术结束后将病人从气管镜室转移到麻醉苏醒室过程中, 注意保持头颈部在一定的水平位置, 平稳移动防止喉罩滑脱, 常规保暖、约束带固定肢体。麻醉复苏期可能出现苏醒延迟、呛咳等情况, 有的病人由于机体内麻醉药物的残留, 易导致躁动、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保持吸引装置的有效, 及时吸出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 有躁动现象的病人给予胸部约束带固定。对于苏醒延迟的病人, 观察口唇、肢体末梢循环、皮肤温度情况, 加强保暖, 因为手术时间较长可造成苏醒期体温较低, 低体温可以使麻醉药物的代谢减慢导致麻醉苏醒期延迟, 5 min监测1次生命体征, 观察意识、瞳孔、SpO2, 正确判断麻醉苏醒期。在病人逐渐苏醒过程中, 配合麻醉医生掌握拔除喉罩、胃管时间, 拔管前暂停给氧5 min~10min, 指导病人咳嗽、吞咽、握手, 拔管后嘱病人头偏向一侧, 给予鼻导管吸氧5L/min, 抬高床头, 使病人处于舒适、有利于呼吸的体位, 并随时做好再插管的准备。本组病人中苏醒期出现呕吐4例, 躁动2例, 苏醒延迟2 例, 3 例病人主诉咽喉疼痛, 未出现心血管反应、误吸、呼吸道梗阻等并发症。全身麻醉诱导和苏醒期是病人麻醉并发症的2个高危时间点, 一旦发生并发症将会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 因此, 在麻醉苏醒期护士不能忽视, 认真细致做好观察与护理, 以便快速应对苏醒期可能出现的麻醉并发症, 保证病人顺利度过麻醉苏醒期。

3 小结

全身麻醉气管镜支架植入是内镜医生和麻醉医生共用气道, 术中管理是医护面临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整个治疗小组人员之间的交流是治疗成功的基础, 支气管镜操作护士术前的充分准备, 术中的默契配合, 术后的精心护理能有效降低围麻醉期的各种风险, 是保证病人生命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气道麻醉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1 年3 月-2013 年4 月收治行全麻胸腔手术患者100 例, 男59 例, 女41例, 年龄20~72 岁, 平均 (26.4 ± 1.4) 岁; 体重51~70 kg, 平均 (56.3 ± 0.3) kg;身高155~175 cm, 平均 (160.8±2.8) cm。100例患者中, 食管手术6例, 肺部手术62例, 气胸手术32例。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进行针对性临床比对 (P>0.05) 。

方法:患者进入手术室建立1~2 组静脉通道, 监测SPO2, P, BP, 心电图, 术中检测有创动脉压, PETCO2。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5~0.1 mg/g, 舒芬太尼0.5 μg/kg, 顺式阿曲库铵1.5 mg/kg, 丙泊酚1~2 mg/kg麻醉诱导4 min后, 行双腔气管插管处理, 待插管成功后接入相应麻醉机, 行机械通气。通气参数分别为:潮气量8.0~10.0 m L/kg、呼吸频率12 次/min、氧气流量1.0~2.0 L/min。手术中根据患者情况和需求实施单侧通气, 参数分别为:潮气量4.0~8.0 m L/kg, 呼吸频率15~20次/min、氧气流量1.0~2.0 L/min。术中采用静吸复合麻醉, 七氟醚1%~3%, 异丙酚3~5 mg/ (kg·h) 泵注, 瑞芬太尼0.1~0.2 μg/ (kg·min) 泵注, 舒芬太尼5~10 μg/h、顺式阿曲库铵间断静脉注射, 手术结束前20 min停止吸入七氟醚, 术前5 min停止丙泊酚, 手术结束, 停止瑞芬太尼。

观察项目: (1) 观察患者临床手术前、手术结束、气管插管拔出前、拔管、拔管后等时间段的患者心率、动脉压、血压指标。 (2) 观察患者临床相应指标。

统计学方法:借助SPSS 18.0 软件对本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选择对结果中相关计量数据进行表示, 在本文中对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 若结果显示P<0.05, 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患者不同时间段临床指标观察:临床结果显示, 患者临床手术结束期间心率、动脉压、呼吸指标和术前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拔管期间和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患者临床指标观察:结果显示, 100例患者手术时间70~172 min, 平均 (86.3±3.3) min;麻醉恢复停留时间30~230 min, 平均 (45.6±3.6) min;麻醉恢复期留置导管时间26~140 min, 平均 (50.8±4.8) min。所有患者术后均快速苏醒, 未出现不良反应, 均痊愈出院。

讨论

麻醉恢复期是指患者从停止麻醉药物使用后到自主恢复呼吸、意识的时间段。该阶段中, 由于临床麻醉药物深度逐渐减少, 患者自我防护能力逐渐增加, 极易产生血液流动异常、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 影响手术效果[1]。近年来, 伴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手术难度、手术风险增加, 间接导致术后麻醉复苏期危险系数提高, 增加麻醉复苏期气管插管、拔管难度。因此, 应加强麻醉复苏期气道管理, 包括以下几方面[2]。

DLT带管期间的管理:术后, 患者入麻醉恢复室后, 麻醉医师应要求护理人员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维持呼吸机待机状态, 做好患者复苏准备;准备两根吸痰管、负压吸引瓶, 注意区分左、右管, 并检查外固定胶布的牢固性, 并于左右管间铺设无菌吸痰盘, 检查气管插管深度、牙垫位置;患者入麻醉恢复室后, 密切监测病人心率、血压及呼吸。

DLT拔管的管理:麻醉失效后, 对于已清醒者, 护理人员与其有效交流, 注意安抚患者, 提高其舒适度, 有效疏导患者心理, 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后续治疗[3]。插管可能会刺激、压迫其咽喉部, 患者不适感大、心理焦虑, 同时由于拔管的强烈刺激, 患者心率、呼吸可能出现较大波动。从表1 的研究数据可知, 拔管期间心率、动脉压、呼吸等指标和术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拔管时心率、呼吸变化大。因此, 脱氧15 min后可给予拔管处理。拔管时, 患者可佩戴呼吸面罩, 避免吸不畅;清理病人口腔分泌物, 给予吸氧, 待血氧饱和度超过95.0%后, 可即行拔管。拔管后, 再行清理口腔分泌物, 并给予吸氧面罩辅助呼吸。

DLT拔管后的管理:拔管后, 患者机体内环境在短时间内会出现较大变化, 这段时间内, 意外事件发生率高[4,5]。拔管后, 保持患者呼吸畅通是管理的主要工作。同时, 密切观察肺泡内毛细血管的通畅性。程志军等研究认为[6]:呼吸道堵塞临床表现差异性大, 轻重各异, 突然发作的可能性大。因此, 医师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指导患者正确地排痰、有效地深呼吸, 使患者安全度过麻醉复苏期。

综上所述, 本组研究中的患者, 术后均在在短时间内苏醒, 未出现不良反应, 均痊愈出院, 说明患者在全麻实施DLT期间加强麻醉复苏期气道管理, 可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 缩短术后苏醒时间, 保障生命健康。

摘要:目的:分析双腔气管插管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气道管理。方法:收治行全麻胸腔手术患者100例, 手术期间实施双腔气管插管, 观察手术麻醉结果。结果:100例患者拔管时间段内心率、动脉压、呼吸指标和术前相比, 差异性鲜明, 拔管10 min后恢复正常指标。结论:患者全麻实施双腔气管插管期间加强麻醉复苏期气道管理, 可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 缩短术后苏醒时间, 保障生命健康。

关键词:双腔气管插管,麻醉复苏期,气道管理

参考文献

[1]范里莉.双腔气管插管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气道管理探讨[J].海南医学, 2011, 32 (17) :94-95.

[2]陈进芬.PDCA管理方法在麻醉复苏室气管脱管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22 (13) :89-91.

[3]贺伟忠.喉罩过渡对双腔气管导管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4, 18 (6) :589-591.

[4]杨静.机械通气患者7059例的麻醉复苏期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4, 26 (10) :947-949.

[5]卢玉林.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2 (2) :159-161.

上一篇:民族地区英语教师发展下一篇:水化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