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气道护理(共8篇)
强化气道护理 篇1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在活产婴儿中为6‰~8‰,是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手术治疗或者介入治疗是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良好的术后护理对患儿的康复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选取56例在本科室实施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在患儿术后实施强化气道护理策略的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科2014年7月~2015年5月行先天性心脏病术的患儿5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26)和强化组(n=30),对照组中男性患儿12例,女性患儿14例,年龄介于7个月至6岁,平均年龄(2.4±1.5)岁,强化组中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2例,年龄介于10个月~8岁之间,平均年龄(3.8±1.4)岁,所有患儿均予以呼吸机辅助通气。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先天性心脏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手术后予常规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包括:(1)呼吸机护理:在每次使用呼吸机前要严格对呼吸机进行消毒杀菌处理,防止细菌侵入对患儿造成感染。(2)气管插管护理:防止患儿哭闹脱管,插管成功后,采用丝绸胶布交叉固定法固定。(3)气道的湿化护理:对于长期使用呼吸机的患儿其气道的湿化功能会明显下降,为保证患儿的呼吸道湿润,可以对患儿进行气道湿化护理,使患儿的气道保持湿润。(4)吸痰护理:当呼吸机出现异常或者听到患儿肺部有痰鸣音时,予以吸痰处理,病情允许下,Q2~3 h予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开通氧气管道予胀肺,在无菌作用下行吸痰,操作中动作要轻柔迅速有效,防止对患儿造成损伤。(5)气管插管气囊护理:每隔4小时凭感觉判断气囊压力情况,如气囊压力过高,则予人工放松气囊。强化组护理内容包括:(1)呼吸机护理同常规护理。(2)气管插管护理:防止患儿哭闹脱管,改良固定方法,采用Duropore胶布固定,具体方法:Duropore是专用于固定气管插管的胶布,该胶布为布面、有丝质感,宽2.5 cm,黏着力强,更换时不会有很多残留物黏在气管插管外,固定牢固,不易移位。町撕两条25 cm的胶布,沿每条胶布断端中点,将其撕开成两条至15 cm处。气管插管完毕后,将插管移至一侧LJ角,记录插管位置与121角处的刻度,取一条胶布,将末撕开的10 cm贴于靠近插管嘴角的面颊,已撕开的上条固定于鼻唇之间并延伸至对侧面颊。将胶布下侧的一端沿嘴角刎度处固定插管,并沿此刻度顺时针或逆时针环绕固定至游离末端l cm处折返粘贴,另一条用同样方法顺时针或逆时针沿插管根部环绕、固定[2]。(3)气道的湿化护理:采用双湿化呼吸机管道进行气道湿化管理。(4)吸痰护理:每1~2小时予吸痰护理,病情允许下,Q1 h予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连接氧气管道,调氧流量6~8 L/min予胀肺。(5)气管插管气囊护理:采用气囊测压表实时监测气囊压力,保持压力在20~25cm H2O。
1.3 评价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呼吸道并发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不张、气胸等)发生率,探究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实施强化气道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统计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先天性心脏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儿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照组患儿共有9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强化组患儿共有3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对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3.1 呼吸机管理
在使用呼吸机前,要对呼吸机进行全面的检查,观察呼吸机的管道是否完好,对输送氧气的管道是否有漏气的现象,呼吸机系统的参数是否合理,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要立即予以患儿基本生命体征及血气心电的监测,因此,在手术前就要做好呼吸机相关问题的检查[3]。一般情况下,对于需要长期进行呼吸机通气的患儿要每天都对呼吸机进行消毒,以防止患儿的肺病感染的发生,除此之外,要加强对患儿的营养支持和呼吸系统护理,防止出现脱管、漏气等现象,避免再次对患儿进行插管,对患儿造成二次伤害。在进行呼吸机通气中常见的问题就是呼吸机血氧浓度参数设定问题、插管脱落问题以及插管漏气等,为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在临床应用中,要加强对呼吸机设备的管理,定期进行维护,保证呼吸机的正常运行[4,5]。
3.2 气道管理
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后的气道护理对于患儿的早日康复至关重要[6]。气道护理主要包括对患儿气道的湿化护理以及吸痰护理等,在吸痰护理前,要进行气道的湿化护理。由于患儿长期应用呼吸机,气道的湿化功能显著减弱,因此要予以患儿气道湿化护理,保持患儿气道的湿润性。本研究中,强化组采用双湿化呼吸机管道,提高了湿化效果,降低了湿化不足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在进行吸痰护理中,护理人员要严格掌握呼吸道吸痰的要领,在吸痰适用症把握上,除常规的在肺部听诊有痰鸣后吸痰外,对于一些小婴幼儿危重患者要每隔1~2 h进行强化吸痰护理,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如肺炎、痰堵等。
3.2 并发症预防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强化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对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强化组(P<0.05)。患儿在手术结束后病情复杂多变,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强化气道护理策略能明显降低患儿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实施强化气道护理策略能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气胸以及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时清除患儿呼吸道内的分泌物,防止呼吸道发生感染,保证患儿的良好通气,效果明显,因此,强化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先天性心脏病行手术患儿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英华.401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实施气道护理的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18(05):252-253.
[2]武英.新加坡陈笃生医院学习见闻一介绍一种实用的气管插管固定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0):477-488.
[3]秦雅莉,杨敏,胡可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气胸的预防及护理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4,22(11):1471-1472.
[4]顾海英,赵国珍,赵卫东,等.小儿心内直视术后呼吸护理83例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4(11):1168-1169.
[5]李玉梅,马美彩.28例连枷胸机械通气治疗的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5:85-87.
[6]赵丹,刘晋,王艳琼,等.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辅助通气管理体会[J].南方护理学报,2012,9(01):41-42.
气道护理:补水、翻身和拍背 篇2
为什么老年朋友排痰难
首先,年龄的增长导致老年朋友咳嗽反射减弱、肌肉力量下降、咳痰无力、排痰困难,这在合并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或长期卧床、营养不良的患者中表现更为突出。
其次,痰液黏稠也是造成排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水分摄入减少导致呼吸道水分不足,从而造成痰液黏稠不易排出;另一方面,在疾病状态下如发热、缺氧等,导致呼吸频率加快致使呼吸道水分丢失过多,也会导致痰液黏稠不易排出。
由此可见,治疗基础疾病、积极预防感染、适当加强营养、保证水分摄入对于排痰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长期患慢性病的老年朋友,“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其中气道的管理和护理尤为重要。
补水、翻身和拍背
做好气道护理,就要做好“补水、翻身和拍背”。
化妆品广告中经常提到“给肌肤补足水分”,同样,对我们的气道和肺组织而言,充足的气道水分对于稀释痰液至关重要,我们除了通过喝水、输液等方法补充水分之外,还可以通过局部气道湿化和雾化的方法达到补充水分、稀释痰液的目的。雾化吸入治疗是将药物或水经吸入装置分散成悬浮于气体中的雾粒或微粒,通过吸入的方式沉积于呼吸道和(或)肺部,从而达到呼吸道局部治疗的作用。
咳痰困难的老年朋友可以在家中自备湿化器和雾化器。如果没有这些仪器,可以采用水蒸气排痰法,该方法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具体方法是让病人的口鼻对准盛有开水的杯子,深呼气、深吸气,从而使水蒸气吸入气管、支气管,达到稀释痰液、减轻呼吸道黏膜充血和水肿的目的,每次持续20分钟左右。这种方法适用于意识清醒的老年患者,且家属和陪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要做好防护,以防病人烫伤。
对于卧床的病人,长期一个姿势固定不动容易导致痰液坠积在一个部位加重排痰困难,而痰液引流不畅会导致肺不张、感染加重等严重后果,因此家属或陪护人员需要定时为患者翻身,最好间断1~2小时翻身一次。
雾化或者翻身之后,家属或者陪护人员应为患者拍背,进一步促进痰液排出。拍背时,可让病人保持侧卧或者坐位,陪护人员的手应当四指并拢成弓形、掌心空虚,利用上肢带动腕部的力量拍击背部,在背部沿着脊柱两侧、从下向上用力拍击,后一次手掌落下的范围应该和前一次手掌落下的范围重叠三分之一。每次拍击15~20分钟,一天重复数次。翻身拍背之后鼓励患者将痰咳出,必要时采取吸痰的措施帮助患者排痰。
支气管扩张的“体位引流”
支气管扩张是指近端中等大小支气管由于管壁的肌肉和弹性成分的破坏导致管腔异常的、不可逆的扩张、变形,大多继发于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后,临床上可表现为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合并感染时咳痰量往往较大,每天痰量可以达到150~600ml,痰液常呈黄绿色脓性,有厌氧菌感染时痰液常有臭味。收集全天痰液放置数小时后痰液可以分为四层:上层为黏液泡沫,下层为脓液,中层为混浊浆液,最下层为坏死沉淀组织。
支气管扩张的患者排痰通畅时自感轻松,若痰液排出不畅,则往往会觉胸闷不适,继而继发全身不适等表现。痰液顺利排出有助于控制感染,加快疾病恢复。因此,促进支气管扩张患者有效排痰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除药物祛痰、吸痰管经口吸痰或支气管镜吸痰等措施外,物理治疗在促进排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体位引流、胸腔叩击、辅助性咳嗽、用力呼气锻炼等。在这里,我们着重为大家介绍体位引流的方法。
体位引流,是根据扩张支气管所在的部位选择不同的引流体位,其原则为将病变部位抬高,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依靠重力作用,使各肺叶或肺段分泌物引流排出,以达到缓解症状和消炎的目的。每次引流15~30分钟,每日2~3次。引流前辅以雾化治疗和祛痰药物,引流时辅以胸部叩击则效果更佳。引流后患者应当有意识地咳嗽或者用力呼气,廓清滞留于大气道的分泌物。胸部CT有助于判断支气管扩张的部位,明确需要引流病灶的部位。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预防体位引流时发生胃食管反流、恶心、呕吐,建议在饭前进行;如在饭后进行,应为饭后2小时以后。需要指出的是,体位引流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支气管扩张患者。如果引流体位为半卧位或角度较小的倾斜位,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但是对于头低脚高位和某些倾斜角度较大的体位,一些年老体弱、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明显呼吸困难的患者恐难承受,应慎重考虑。
林连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内科主治医师,擅长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老年性肺炎、支气管扩张、肺功能检查。
强化气道护理 篇3
关键词:气道护理,脑外科,气管切开,坠积性肺炎
脑外科的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吞咽反射抑制、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等因素容易阻塞呼吸道, 很容易造成缺氧。气管切开术是脑外科患者抢救中比较常用的一项急救措施, 可有效保持呼吸道通畅, 解除呼吸困难, 改善脑缺氧的状况。但由于气管切开后人体正常的呼吸道遭到破坏, 容易导致痰液变稠, 堵塞气道;各种细菌也可通过气管切口直接进入肺部, 诱发坠积性肺炎[1]。有研究报道指出, 脑外伤患者坠积性肺炎的死亡率为20%~70%[2]。因此, 必须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预防脑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本文对扬中市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行气管切开术的40例脑外科患者进行强化气道护理,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脑外科气管切开患者, 纳入标准: (1) 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GCS评分<8分, 有明确外伤史者; (2) 均经头颅CT确诊者; (3) 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 并自愿参加该研究, 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4) 无胸腔或腹腔大出血征象者; (5) 无手术禁忌证, 均采用手术治疗者; (6) 均行气管切开术, 但未进行机械通气者。排除标准: (1) 合并有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者; (2) 严重的感染、休克者; (3) 心、肝、肾等严重疾病者; (4) 有气管切开术史者; (5) 既往患有高血压者; (6) 术后3 d内死亡者; (7) 气管切开术后7 d死亡者。其中, 男性43例, 女性37例, 年龄为23~75岁, 平均年龄为 (45.5±14.5) 岁。GCS评分3~8分, 平均为 (4.2±0.4) 分。气管切开时间9~14 d, 平均为 (11.5±2.5) d。将该组患者按照住院床位的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GCS评分等的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在脑外科住院时接受的治疗方案具有均衡性。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气道护理, 包括病情观察、环境护理、套管护理、饮食护理及人工叩背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强化气道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
1.2.1 强化体位护理。
气管切开后提高护士抬高床头的依从性。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 抬高床头30~45°。可有效减少呕吐和误吸的发生, 还有利于改善通气、增加组织供氧。建立翻身卡, 每2~3 h翻身、叩背一次, 平卧位与侧卧位交替更换, 翻身时颈、躯干处于同一轴线, 防止套管旋转角度太大。
1.2.2 改良气道湿化方式。
注意观察痰液的性状及量, 痰液的粘稠度。若湿化不足, 易形成痰痂, 痰液不易吸出;若湿化过度, 痰液稀薄, 量多, 肺部出现湿啰音。我科改良气道雾化吸入装置, 采用0.45%的生理盐水持续滴入雾化器 (对照组采用灭菌注射用水) , 保证气道持续湿化, 根据患者的肺部体征及痰液的粘稠度调节雾量的大小。
1.2.3 加强气管切口护理。
每天用0.5%的碘伏溶液消毒创口1~2次,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若被痰液污染, 应及时更换。根据颈部肿胀程度调整系带, 防止管道滑脱, 经常更换系带。
1.2.4 改良叩背方案。
每2 h翻身叩背一次, 由下而上, 由外向内, 1~3次/s, 3~5 min/次, 配合每天振动排痰仪排痰2次。叩背时患者取侧卧位, 采用成人常用固定程序模式。
1.2.5 加强口腔护理。
根据患者口腔p H值选择口腔护理液, 每日口腔护理2次, 保持口腔清洁。对于有条件的患者, 使用可吸引式软牙刷为昏迷患者刷牙, 有效降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
1.2.6做好吸痰的护理。
以“必要时”吸痰为指征, 做到及时、适时、有效地吸痰。吸痰时动作应轻柔,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使用一次性吸痰管, 严格掌握吸痰指征,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 每次吸痰不超过15 s[3]。吸痰前让患者吸氧, 防止出现阵发性咳嗽、低氧血症、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痰液粘稠程度、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痰液粘稠程度分为Ⅰ、Ⅱ、Ⅲ度, 具体评定标准参照文献[4]。坠积性肺炎的诊断:参照《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确定, 在排除发病前肺部感染的基础上, 在入住脑外科的48 h后结合患者的气道分泌物培养、临床表现 (咳嗽、浓痰、呼吸深快) 、体征 (肺部干湿啰音和/或不同程度的肺实变) , 以及胸部X线检查 (炎性改变) 、体温 (≥38.5℃) 及白细胞计数 (≥1.0×109/L) 等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痰液粘稠程度中, Ⅰ度有33例 (82.5%) , Ⅱ度有5例 (12.5%) , Ⅲ度有2例 (5.0%) ;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为5.0% (2/40) 。对照组患者痰液粘稠程度中, Ⅰ度有25例 (62.5%) , Ⅱ度有11例 (27.5%) , Ⅲ度有4例 (10.0%) ;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为22.5% (9/40) 。观察组患者的痰液粘稠程度优于对照组, 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外科住院患者多为脑血管疾病及颅脑损伤患者, 患者合并有意识障碍和呼吸功能减弱[5]。气管切开可迅速解决气道阻塞问题,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但气管切开本身为一种创伤性操作, 破坏了机体正常的生理屏障, 加之受护理措施及一些操作因素的影响, 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较高。
坠积性肺炎大多为混合型感染, 对常用抗生素不敏感, 治疗具有一定的难度。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不仅影响了患者术后病情的康复,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而且也增加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是一种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 对坠积性肺炎的积极预防是十分重要的[6]。有研究显示, 保持人工气道进入肺组织的温度和湿度接近人体正常呼吸时进入肺部气体的状态, 是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关键[7]。本研究对常规气道护理方案进行优化, 加强对脑外科患者进行气道湿化、体位、气管切开、口腔护理, 改良叩背方案, 建立翻身卡。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痰液粘稠程度优于对照组, 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提示强化气道护理措施能够稀释痰液, 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针对脑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实施强化气道护理, 可以使患者痰液的粘稠度显著降低, 并且能够有效地降低坠积性肺炎发生率, 该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何丹, 崔玥.氧动式雾化吸入法预防脑梗死卧床患者发生坠积性肺炎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8) :1672-1673.
[2]钟丽.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14) :170-172.
[3]郑智婷.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 2013, 19 (8) :1227-1228.
[4]刘玥.ICU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气管切开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22) :115-116.
[5]朱启刚.重症脑出血患者ICU院内肺部感染原因分析与治疗体会[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 2 (3) :115-116.
[6]徐航, 张玲.预防脑卒中患者并发坠积性肺炎的观察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4) :1329-1330.
强化气道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2月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入组标准:重型颅脑创伤、脑出血,GCS<8分,排除心脏、肺等器官基础性病变。将2008年1月—12月76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8例采用人工气道强化管理方法,对照组38例采用传统人工气道管理方法,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
对照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14岁~74岁,平均年龄53岁,直接气管切开31例,先行气管插管3 d后切开者7例。试验组:男26例,女12例,年龄23岁~80岁,平均年龄59岁;直接气管切开29例,先行气管插管3 d后切开者9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患者均在合理使用抗生素前提下,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手卫生规范,空气消毒,吸氧及吸引装置消毒严格执行,经生物学检测均达标。
试验组运用强化人工气道管理方法对患者实施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见表1.
1.3 观察指标
体温、呼吸状态及肺部听诊,持续监测SpO2,血液细胞学检查,胸部X线摄片,痰量及颜色、性状,每周送检痰标本。肺部感染诊断标准:体温>37.5℃,呼吸道脓性分泌物,肺部闻及湿性啰音,外周血象WBC>10×109/L,胸部X线检查显示肺部浸润阴影,病原学检查气道分泌物分离出病原菌[1]。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组整理,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 组患者在第1,2,3周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2组患者肺部并发症的比较第1周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3周P<0.05,差异有显著性,共计3周比较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
3 讨论
3.1 传统的人工气道湿化运用注射器注入湿化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湿化的需求,但由护士手工进行间断反复操作,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大。
90%以上的患者会发生刺激性呛咳,由于刺激性呛咳将部分湿化液咳出,影响了湿化效果。微量泵控制湿化液小量、匀速进入气道内,每滴湿化液量极少,不易引起呛咳。人工气道患者呼吸道内水分不断从气管口丢失,输液泵持续注入恰好弥补了水分的不断丢失,降低了痰液的黏稠度,保持呼吸道纤毛运动,将气管隆突部位分泌物运送到声门处便于吸出。
3.2 昏迷患者长期卧床,导致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如长时间采取一种体位会使分泌物潴留,肺下部淤血致坠积性肺炎。
至少2 h翻身1次,尽可能取30°~45°(胸背部与床平面的夹角)以上侧卧位,使痰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大气道排出,利于中下肺叶痰液引流。叩背是提供一种垂直于身体表面的力量,该力对支气管黏膜表面的黏液及代谢物起松弛作用,可使黏附于支气管壁上的痰液通过间接震荡而脱落,同时加强纤毛运动,加速分泌物向大气道移动,便于吸出。促进痰液排出是预防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措施[2]。
3.3 人工气道患者声门下与气囊形成了一个腔隙,这一腔隙液体不能向外界排出,构成了细菌存储库,从而成为肺部感染菌的重要来源。
气囊上滞留物可随患者呼吸、一过性气囊压力降低以及体位变动等从气囊边沿流入下呼吸道引起定植或感染。因此,及时清除囊周围分泌物,避免含菌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可显著降低肺部感染率[3]。
3.4 对人工气道患者口、鼻腔清洁易被忽视,其内滞留的分泌物常成为肺部感染的直接原因。
据报道[4],0.01 m L口咽分泌物中即含106~108个细菌,因而加强口腔护理非常重要。随时清理口鼻腔及咽部深处分泌物可以减少口腔内细菌定植,从而预防细菌下移引发肺部感染。试验组根据患者口腔pH值选择漱口溶液,有效抑制了有害菌生长。正常口腔酸碱度为6.6~7.1,当大量使用抗生素或激素后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耐药菌乘机繁殖造成口腔内菌群失调,口腔内酸碱度发生变化,而pH值为5~6时适宜微生物生长繁殖,生理盐水在pH值为5~6时对细菌无抑菌作用,当pH值为7.5~8时,带菌率仅为6.25%.因此,pH为弱酸性时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生长,用4%Na HCO2做口腔护理使口腔pH值控制在正常范围,是预防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有效措施。双氧水可氧化微生物蛋白质活化基因,清除有机物,使口腔酸碱度维持正常范围。
3.5 胃内容物反流误吸易导致肺部感染。
据报道[5],气管切开患者70%易出现胃内容物误吸,并常在气管切开后72 h发生。胃管的留置使食管相对关闭不全,平卧位时胃内容物易反流至食管、口咽部经气管入肺内,是胃内容物吸入的潜在危险因素。鼻饲前吸尽气道内痰液,以免鼻饲后吸痰呛咳、憋气使腹压增高引起反流;鼻饲时、鼻饲后抬高床头30°以上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鼻饲后2 h内尽量避免翻动或搬动等机械刺激引起反流,以上措施均可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3.6 气管内吸痰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如果操作方法不当或吸痰过于频繁则会导致肺部感染加重,引起外源性感染[6]。
对照组每2 h吸痰1次,过于频繁易导致污染、损伤的几率增加,加重低氧血症,导致肺不张、支气管痉挛、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试验组按需吸痰,把握吸痰时机,减少了吸痰次数,减少了对患者呼吸道的机械刺激,减少了外源性感染因素,使肺部感染几率明显下降[7]。
摘要:目的 探索预防人工气道患者肺部并发症的护理关键环节,降低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方法 将2008年1月—12月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8例。试验组采取人工气道强化管理方法 ,做到勤翻身、叩背,取30° ̄45°侧卧位,按需吸痰,严格按口腔pH值选择漱口溶液,持续气道湿化,鼻饲后抬高床头30°以上等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人工气道管理方法 。观察2组患者第1,2,3周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试验组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加强人工气道管理可有效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人工气道,强化管理,肺部并发症,预防
参考文献
[1]孙学清,冯敏,杜玉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性分析与预防[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4,18(4):273-275.
[2]黎建敏.气管切开术后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护理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2):65-66.
[3]廖碧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治及护理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2(3):203.
[4]苏鸿熙.重症加强监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5.
[5]张庆龄,刘明华,刘玉馥.机械通气患者体位与胃液反流和误吸关系的实验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14):1321-1322.
[6]张发,张靖,等.气管切开后气道冲洗33例[J].护理学杂志,2004,19(19):32-34.
强化气道护理 篇5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2004和2005级实习医师和2003年-2011年在ICU轮转医师共105名, 采取随机分组法分成A、B两大组, A组为实验组, 其中轮转医师21名、学生35名 (男29名, 女27名) ;B组为对照组, 其中轮转医师17名、学生32名 (男26名, 女23名) 。分别采用教学方法加集中培训和单纯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实习教学。两组人员原有基础经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教学方法
采用集中培训的训练方法, 所有人员均由同一老师讲授理论课程, 授课内容为《临床麻醉学》 (徐启明、李文硕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1版) 气管插管术部分。实验组在示教室授课后即进行气管插管人体模型补充示教和技术训练, 让每个学生进行操作, 结合ICU日常抢救插管时见习,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气道开放技术, 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对照组则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实习教学, 即学生常规跟随带教教师进行日常的临床工作, 临床遇到插管操作时即进行带教。
2结果
教学效果评价采用相同的出科考试和问卷调查在两组中进行;资料核实无误后, 问卷调查结果采用四格表χ2检验, 测验成绩采用t检验,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见表1、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1结果显示,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在学生的客观评价 (测试成绩) 中, 实验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2结果显示,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在学生的主观印象 (问卷调查) 中, 实验组教学方法比对照组在以上各方面都显示了较大的优越性,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保持气道通畅是重症病人抢救的首要目标。对危重病人及时开放气道、加强人工气道的护理管理是所有从事危重病医学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急救技术。ICU医师需要掌握从简单的手法开放气道至复杂的人工气道建立等一系列技能[1]。研究表明[2], 急救人员普遍掌握气管插管技术, 可使严重呼衰或呼吸停止病人能在3~5min内及时通过插管建立呼吸通道和有效呼吸, 极大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心脏停搏后4min内开始基础生命支持, 8min内开始后续生命支持, 存活率达43%;而8~16min内开始后续生命支持者, 存活率仅为10%[3,4]。CPCR时在3min内建立通畅呼吸道和有效呼吸是CPCR中最重要的环节。人的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最差, 缺氧4~6min, 脑神经可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在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 应尽早开放气道, 及时恢复有效的人工通气以保护脑组织[5]。喉罩-气管插管气道开放能及时、有效、可靠地早期开放气道, 能合理地协调与胸外按压的交互性, 提高CPR病人的存活率, 宜在CPR中推广普及[6]。而最有效、最可靠的开放气道方法是气管插管。当病人生命受到威胁需要紧急建立人工气道获得有效氧供时, 尽早行气管插管、人工通气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7]。由此可见, 急救中尽快地通畅气道、恢复通气是极为重要的, 且利于吸氧、吸痰, 在抢救病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大多数基层医院遇有需要立即插管的病人时, 都是请麻醉师前来操作, 由于ICU病人的病情危重, 故要求医生在5min立即到达抢救现场。气管插管要在30~45s内完成且要求准确无误。而麻醉师从接到呼救, 拿工具箱赶到现场, 做好插管前准备, 到进行成功插管的全过程要在3~5min内完成是很难的。
气管插管术是实用性技术, 未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之前无法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运用。以前笔者发现年轻轮转医师在临床工作中, 对于如何开放气道了解的并不多。现场能否对心脏呼吸停止的病人采用正确的心肺复苏和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往往成为决定病人生死的关键。而在目前的医学院校教学中气管插管术并不是重点教学内容, 特别是非麻醉专业学生, 对于气管插管等气道开放技术知道的极少。而学生对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的了解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缺乏临床实践。重视年轻医师急救技术的培训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所面临的重要工作之一。由于气管插管术等急救技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复苏的效果, 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性, 因此在全院医护人员普及掌握是非常重要的。我院采取强化型定期 (每1个月) 、集中、固定在示教室及模型上及结合ICU抢救过程的“三位一体”的气道开放的培训和考核, 在不断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不断强化已学知识, 达到了一经教学、永不忘记的目的。教学具有感性、直观、易于记忆等特点, 带教老师可以现场指导学生完成模型训练, 及时纠正在操作上出现的问题, 师生可以在面对模型进行实践的同时进行讨论和提出问题, 老师则通过引导和启发使学生所学知识相互联系和拓展。结果是实验组同学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都优于对照组, 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们非常欢迎这一教学改革, 在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医学知识记忆、加深理解基本概念和提高临床综合素质等方面有帮助。同时在临床抢救病人时, 采用序贯性气道开放术取长补短[8]。为进一步进行抢救赢得时间, 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1.
[2]潘华明, 赖济环, 梁色明, 等.在基层医院普及抢救性气管插管技术的重要性 (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2, 14 (3) :165.
[3]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
[4]胡小琴.心血管麻醉及体外循环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8.
[5]陈英, 黄大海, 王清鸥, 等.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附86例报告 (J) .新医学, 2008, 39 (5) :320-321.
[6]朱子青.有关不同气道开放在心肺复苏中应用的比较 (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0) :1962-1963.
[7]钟强, 熊杰, 万磊, 等.Glide Scope视频喉镜在ICU中的应用 (J) .中国急救医学, 2007, 27 (1) :89.
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 篇6
1临床资料
2006年1 月至2008年10月, 57例患者使用人工气道, 其中男40例, 女17例, 年龄16~87岁, 其中气管插管15例, 气管切开42例, 脑梗塞10例, 脑出血7例, 重症肌无力危象24例,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7例, 另外9例为其他病种。57例患者全部使用熊牌电动呼吸机, 人工气道时间为2~58 d。
2临床护理
2.1 妥善固定导管位置
①护士应经常检查气管内导管上的标记, 插入气管内至门齿的长度应保持在 (22±2) cm处, 如下移至一侧主支气管可导致单侧通气, 上移至声门上即丧失人工气道的作用;② 听诊肺部以确定双肺的入气量正常及相同;③每次变换患者体位时, 应用手固定导管, 以防止脱出;④过长外露的导管部分应剪短, 以减少死腔及减低导管对声带所造成的刺激或损伤[1]。
2.2 气管切开的护理
气管切开后用系带妥善固定气管套管, 松紧度适中。密切观察切口有无渗血, 及时更换切口周围敷料, 保持切口干燥, 更换频率应视其污染程度而定, 一般2 次/d, 必要时随时更换。使用金属套管时, 内套管应每天清洗消毒至少2次, 分泌物多时, 每4 h清洗1次, 以防止痰液堵塞套管;注意有无皮下气肿、感染等并发症, 必要时切口周围分泌物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 以指导用药[2]。
2.3 吸痰的护理
2.3.1 吸痰管的选用
吸痰管过粗会造成呼吸道有效通气量不足或形成死腔, 甚至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过细会影响吸痰效果, 使痰液蓄积, 易形成痰痂堵塞气道;吸痰管过硬会加重刺激, 损伤气管黏膜;过软容易被负压吸扁, 影响护理操作。吸痰管直径不应超过导管的1/2。气道内吸痰管前端应是圆头单孔管, 因为单孔圆头管吸痰比用多孔管的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低。口腔内吸痰应选择圆头多孔管。吸痰时负压不应超过150 mm Hg。负压过小影响分泌物的吸出, 负压过大易对气管内黏膜造成损伤 [2]。
2.3.2 吸痰时间
吸痰间隔时间应视病情而定, 如患者出现咳嗽有痰、痰鸣音、气道压力报警、血氧饱和度 (SpO2) 下降, 或患者要求吸痰等情况时再行吸痰[3]。
2.3.3 吸痰方法
吸痰动作要轻柔、迅速, 边旋转边吸引, 痰液多时可延长吸引时间。应用无菌技术, 先吸气管再吸口、鼻腔内分泌物, 以减少肺部感染的机会。每次重新插入吸引管前, 应用盐水将冲洗吸痰管, 去除残留的分泌物, 如被分泌物堵塞应及时更换;在吸引气管内分泌物时, 应鼓励患者咳嗽, 以吸出深部分泌物,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3]。如遇血氧饱和度下降, 应立即停止操作, 并施行手动式通气, 以帮助患者维持足够的氧气及通气。雾化吸入、翻身拍背后再行吸痰效果更好。吸痰前后应给予高浓度氧气或纯氧吸入3~5 min [3]。
2.4 体位及鼻饲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保持平卧位是引起误吸的最危险因素。对建立人工气道鼻饲患者, 护理不当易导致胃液返流, 误吸。病情许可下尽量抬高床头30°, 并适当地抬高或充填颈部, 防止颈后部腾空所造成的不适。
2.5 气囊的管理
气囊是密闭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的主要工具, 气囊压力应保持在18 mm Hg (25 cm H2O) 以下, 每天至少应检查气囊压力1次, 以防止气管内壁受压坏死, 气囊放气1~2次/d, 5~10 min/次, 注气5 ml左右。气囊放气前应先吸净气囊上方气管及咽喉腔的分泌物或血液, 以免误吸入肺或造成窒息。[4]
2.6 人工气道的湿化
临床气道湿化的途径有:蒸汽加温湿化、雾化吸入加湿、人工鼻的应用、喷雾器加湿、空气湿化、气道内滴注加湿。临床上常选用无菌蒸馏水或0.46%盐水。因0.46%盐水吸入后在气道内浓缩, 使之接近等渗盐水, 对气道无刺激作用。国外最新研究显示, 等渗盐水不能有效稀释痰液。故对于分泌物多且黏稠, 需积极排痰的患者, 宜用无菌蒸馏水, 因其稀释痰液作用较强, 用于维持呼吸道湿润和排痰功能的主张用低渗盐水, 因其对气道黏膜的刺激性较小[5]。
湿化液用量成人为200~250 ml/d, 确切的湿化量必须视室温、空气湿度、通气量大小、患者体温、出入量多少、痰液的量和性质作适当的调整。温度一般在20℃~40℃ , 低于或高于此温度范围均可造成支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而诱发哮喘, 过热有灼伤局部黏膜的可能[5]。
2.7 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对清除口腔内细菌数量、改变口腔内环境和维持口腔防御体系有积极意义。气管插管者先将分泌物抽吸干净, 然后用等渗盐水或或碳酸氢钠稀释液棉球进行口腔擦洗, 1~2次/d, 有溃疡者可涂以贯新克 (复方维生素B12溶液) 。口唇干裂者可涂液体石蜡油。
2.8 拔管前后的护理
2.8.1 对于气管插管的患者, 于拔管前几日应做有效的咳嗽训练, 每次吸痰前让患者自己深吸气, 屏住呼吸几秒钟, 然后用力咳嗽2~3声, 训练其把痰咳出套管处, 为拔管后自己能有效咳嗽做准备。拔管后应注意观察有无声音嘶哑, 呼吸是否通畅分泌物是否排出, 以及呼吸困难, 喉头喘鸣等。
2.8.2 对于气管切开者在决定拔管前, 应先试堵管, 48 h后患者体温正常, 没有痰或痰能自行咳出就可以拔管, 拔管后妥善固定切口, 嘱患者咳嗽时用手轻轻压住切口, 是否每日换药视切口愈合情况而定。一般切口3 d内全部愈合。这期间可以嘱患者多进食含蛋白多的食品。
2.9 感染的预防
①室内温度在18℃~20℃, 相对湿度在70%以上 ;②加强空气消毒:中药苍术每周病房消毒2次;③合理使用抗生素:人工气道建立后应及时留取痰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 根据结果使用抗生素;④减少探视;⑤减少不必要的拆卸呼吸机管道, 频繁拆卸或更换会增加呼吸机管道内细菌散播到病房环境的机会[6]。
2.10 患者的需求和心理问题
由于患者在建立人工气道后不能进行正常的交谈, 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患者的需求只能通过非语言交流的方式来表达, 而医护人员往往难以理解, 常引起患者焦虑、烦躁、恐惧、孤独感等不良心理状态, 因此, 医护人员应认识到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及时为患者分忧和排除障碍, 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 主动配合医疗护理工作。[6]
3体会
本组57例患者经过严格有效的人工气道护理,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无一例因护理不当引起气道堵塞和窒息, 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抢救成功率。只有规范地应用护理流程、科学地管理、高度的责任心和严格的无菌操作观念, 才能为患者创造早日拔管的条件, 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会芝.国内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管理现状.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9) :63-64.
[2]仲继红.人工气道的护理进展,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6, 19 (12) :1137-1141.
[3]李贵梅.人工气道的临床护理, 中国实用医药, 2008, 2 (11) :202-203.
[4]王琳.气管插管的气囊管理及口腔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 24 (11) :1293-1294.
[5]潘美飞.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研究进展.护理研究, 2004, 18 (4) :668-669.
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3例, 其中男34例, 女19例;年龄16岁~87岁, 平均49.5岁;颅脑损伤27例, 心脑血管疾病21例, 其他危重病人5例。
1.2 结果
53例危重病人经过严格有效的人工气道管理, 无一例由于护理不当引起人工气道阻塞、切口感染、管道脱落导致窒息等并发症, 其中有5例病人死亡 (与人工气道护理无关) , 有效减少了医院感染, 缩短了重症监护室 (ICU) 住院时间, 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抢救成功率。
2 人工气道的护理
2.1 病室及床单位
室内保持清洁, 安静, 空气新鲜, 室温在18℃~22℃, 相对湿度50%~60%。床旁备无菌吸痰管、注射器、生理盐水、吸引器、氧气、呼吸囊和一次性手套。
2.2 体位
病人体位应根据病情而定, 对于机械通气病人, 提倡半卧位30°~45°姿势以利于呼吸并防止胃液反流[1]。特殊病人可采用俯卧位。翻身或改变体位时, 应同时转动头、颈和上身, 避免套管刺激气道或脱出。患儿或有可能自行拔出套管者应约束其上肢, 以免发生意外。根据病情实施体位引流, 每2h翻身、叩背1次, 促进痰液的排出, 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2.3 生命体征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每小时记录1次心率、呼吸、血压和指脉氧饱和度, 发现发绀、呼吸频速等现象应及时处理。
2.4 湿化气道
建立人工气道后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滤过功能消失, 机械通气必须使其达到生理需要的温度、湿度, 这对保持无菌状态非常关键[2]。人工气道建立后必须强调湿化。湿化可使支气管黏膜纤毛运动活跃, 稀释分泌物。气道湿化的目的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预防肺部感染[3]。有很多医院仍然采用吸痰前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 或是持续气道内泵入盐水来稀释痰液, 这样容易造成气道壁上的细菌移位, 增高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 病人容易出现呛咳、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升高等症状。因此, 2010年机械通气病人气通吸痰临床实践 (AARC) 指南就指出, 建议不要在气管内吸痰前常规使用生理盐水滴注。现在使用费雪派克MR850加热湿化器对病人的气道进行主动加温加湿。2012年美国AARC最新的湿化指南上提出, 对于每一位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病人推荐使用湿化, 为有创通气病人提供主动湿化时, 建议湿化器能够提供湿度水平在33 mg/L~44 mg/L, Y型件处气体温度在34℃~41℃, 相对湿度100%。对于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提供被动湿化时, 建议HME提供至少30mg/L湿度。当为低潮气量病人提供湿化, 例如肺保护通气策略时, 不推荐使用HME。建议HME不能用于作为VAP的防护策略。
2.5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气道通畅是人工气道护理中重要的内容, 呼吸道管理的质量, 不仅直接影响着机械通气的疗效, 而且对预防肺部感染、肺不张和促进呼吸功能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4]。对于急危重症机械通气的病人, 应注意勤翻身、勤叩背、勤吸痰[5]。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可以清除呼吸道及套管内分泌物, 以免咯出之痰液再次吸入气管内或结痂阻塞气道。护士要掌握吸痰的指证和方法[6]。吸痰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无菌操作。建立人工气道后, 吸痰时吸痰管直接进入隆突, 因此吸痰管、湿化注入的生理盐水都必须无菌, 操作时戴无菌手套, 一手持吸痰管, 并保持不污染, 一手控制负压。绝对禁止用抽吸过口鼻腔的吸痰管抽吸人工气道, 避免将细菌植入下呼吸道。 (2) 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的氧气。据于晓芬等[7]报道, 吸痰前后若不给予病人高于原来使用浓度的氧气, 气管内吸痰会导致低氧血症, 造成脑组织缺氧缺血, 加重脑损伤, 因此, 吸痰前后应给予2min纯氧。 (3) 带负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切开处的套管[8], 估计导管下至最深处, 关闭负压再上提1cm, 直达支气管内, 刺激呛咳, 开放负压后旋转上提吸痰管, 不可上下提吸。 (4)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管的选择是正确吸痰的基本保证, 也是病人安全的保证。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及吸痰管插入的深度是决定吸出痰量多少的关键。必须根据气管导管的尺寸选择合适的吸痰管, 吸痰管光滑, 外径应小于人工气道内径的1/2。 (5) 掌握吸痰指证, 按需吸痰, 并做到适时准确吸痰[9]。根据双肺呼吸音、有无痰鸣、血氧饱和度下降程度、病人出现呛咳、气道压力增高、呼吸机报警时, 给予及时吸痰。 (6) 密切注意生命体征, 一旦出现心律失常或呼吸窘迫, 应立即停止抽吸并吸入纯氧。 (7) 一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s, 吸痰结束至少进行5次深呼吸, 或生命体征恢复到基础水平后, 才可再次抽吸。
2.6 膨肺与叩背
无叩背禁忌的病人, 吸痰前给予叩背或振动排痰, 使痰液松动, 进行体位引流。叩背时手指并拢, 双手掌呈杯状, 由下而上有节律地震动胸背部。使用振动排痰机进行排痰时应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等来选择合适的频率和时间。可促进黏附于气管壁的痰液松动, 有利于分泌物向外移动。吸痰后给予较大潮气量 (1 0 0 0mL~2 0 0 0mL) 膨肺, 减少肺泡萎陷。
2.7 气囊管理
人工气道的病人, 如意识不清或需机械通气, 应将人工气道的气囊充气。气囊充气的压力应适当, 过高的压力可阻断气管黏膜的血流, 引起缺血、溃疡, 甚至引起日后气管狭窄和气管食管瘘。充气过少, 气囊上部的痰液流入气管, 易发生气道阻塞、肺不张、继发感染等, 而且可造成漏气, 致病人潮气量过少, 引起呼吸困难、缺氧。理想的气囊压力为有效封闭气囊与气管内壁间的最小压力即“最小封闭压力”, 一般控制在2.45kPa以下[10]。采用专用测气囊压力装置, 不能依靠传统的手指捏感法来评估气囊压力, 维持气囊压力在2 5cmH2O~3 0cmH2O (1cmH2O=0.098kPa) 。气囊压力监测每天2次或3次, 并需密切观察机械通气病人的气道峰值、潮气量情况, 或用听诊器听诊, 发现漏气随时监测。
2.8 防止误吸
及时清理口腔内分泌物, 床头抬高30°~45°, 昏迷或无吞咽功能的病人, 即使不进行机械通气也应将气囊充气, 囊内压力保持在25cmH2O~30cmH2O。应尽早留置胃管进行鼻饲, 鼻饲前应先翻身、叩背, 吸尽呼吸道分泌物, 鼻饲后取半卧位30°~60°, 以利胃排空[11]。行机械通气病人, 应定时更换呼吸机管道 (48h~72h) , 及时清除管道中冷凝水, 防止误吸。
2.9 口腔护理
做好口腔护理对人工气道的病人极其重要。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点, 生理状态下口腔内具有平衡状态的微生物。由于机械通气的需要, 气囊将呼吸道上下分开, 使声门下气囊上成为盲端。由于病人进食饮水减少或根本无法吞咽, 自洁能力减弱, 口腔内温度、湿度以及食物残渣等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大量繁殖的微生物有可能沿气囊外壁移行至下呼吸道, 造成肺部感染。因此, 人工气道的病人, 应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清醒病人气管切开后可自行漱口, 昏迷或乏力者必须进行口腔护理。生理盐水是公认的最佳口腔护理液, 根据病情也可采用其他漱口液如碳酸氢钠、过氧化氢或高氧化电位水。
2.1 0 心理护理
建立人工气道的病人病情危重, 心里负担较大。对所有行人工气道的病人, 无论清醒与否, 均应受到尊重。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要主动亲近病人, 细致的解释、鼓励的语言和精神安慰可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和通气效果。教会病人用非语言方式如手势、书写等表达需求和进行交流。多与病人家属沟通, 安排家属及关系密切者探视, 以满足双方对安全、爱、归属等层次的要求, 缓解病人焦虑、恐惧等心理负担, 配合治疗, 早日康复。
3 小结
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管理, 直接影响到病人的预后。人工气道建立后, 确保人工气道通畅和湿化是关键, 吸痰是保持气道通畅的重要手段, 要加强气道湿化和无菌吸痰, 同时加强叩背和口腔护理。在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管理中, 合理有效的气道湿化、准确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是保证氧疗有效进行的有力措施。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需要建立人工气道病人的护理, 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病人的痛苦, 防止人工气道意外情况的出现, 减少护理并发症, 创造争取早日拔管的条件, 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EICU人工气道护理体会 篇8
人工气道是指为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是抢救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目前常用的有效的人工气道包括气管切开、经鼻气管插管、经口气管插管等。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EICU成功救治各类急危重症患者数百例,护理干预措施在人工气道的有效应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合理、有效、积极的护理措施在保证有效的通气功能、减少人工气道的并发症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将笔者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气管导管、气管套管有效固定
经鼻气管插管、经口气管插管的理想深度应该是气管导管末端在距隆突上方约2~5 cm处[1]。一般情况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确定所需要的插管深度,护士做好交接班记录,确定插管深度不变,以避免插管过深导致的单肺通气,或插管过浅导致无法保证有效人工气道的建立,甚至可能因气压迫声门致声门撕裂、喉头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气管导管的固定一般由专用系带取代以前使用的胶布固定,以系带绕面颊及颈部一周,气管切开套管也以专用系带固定,绕颈部一周,松紧度以可容下一指为宜。固定的系带注意使用纱块保护系带与人体组织的受力部位,如耳廓上沿等地方,以防止皮肤压伤、坏死。同时注意对躁动患者的四肢予约束带的适当约束,以减少意外拔管的几率。
2 气管导管、气管套管的气囊压力管理
气囊压力的科学管理,是保证有效的机械通气、防止食物、口腔分泌物进入气道、防止气道黏膜压伤、坏死的有效方法。理想的气囊内压力要求阻断气管导管与气管壁间的漏气,又不对气管黏膜的血液循环造成影响。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2006) 推荐高容低压套囊压25~30 cmH2O时既可有效封闭气道,又不高于气管黏膜毛细血管灌注压,可预防气遭黏膜缺血性损伤和气管食管瘘以及拔管后气管狭窄等并发症[2]。目前常用的气囊测压的方法有手指气囊测压和气囊压力表测压法等。各种测压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常规用手指气囊测压法,也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经过反复对比训练,在压力表测定理想的气囊压力后反复用拇拇指和食指测压、感受,达到一定训练次数后再以手指测压法设定气囊的理想压力,通过压力表验证。经过系统有效的训练后,一般手指气囊测压法所设定的气囊压力与实测压力相差较小,达到了方便快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多年前有关于气导管导的气囊是否需要间断放气以防止气道黏膜压伤的争论层出不穷、众说纷纭。目前认为现在使用的多为经过改良的高容量低压气囊的一次性硅胶气管导管,气囊不需要定时放气,因为该型导管的气囊对气管内壁压迫不大,压力不高对气管黏膜不会造成损伤,气囊不需定时放气。而且气囊放气后1 h内气囊压迫过的黏膜毛细血管血流难以恢复[3]。
3 人工气道的有效湿化
3.1 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状态下设定湿化器温度以35℃~37℃为宜。
有学者研究显示,低于体表温度2℃为呼吸机湿化器的最佳设置温度[4]。湿化器设置温度以低于体表温度2℃为标准,使气体进入呼吸道后渐升至体温水平,可使相对湿度达到维持纤毛活动的生理要求,有利于气体弥散,且机体能量消耗不大。同时应注意湿化器的水位应保持在最大和最小刻度之间,湿化器水位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有效的湿化。
3.2 自主呼吸状态下人工气道的湿化以持续微量泵恒速气道注入湿化液为较有效、简便且易行。
湿化液一般以生理盐水+注射用水配制成0.45%的溶液为较理想。有学者研究表明,生理盐水进入支气管肺内水分蒸发快,盐分沉积在肺泡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引起支气管肺水肿,不利于气体交换[5],0.45%的盐水吸入后在气道内再浓缩,使之接近生理盐水,对气道刺激作用小,可以减少痰痂的形成,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而湿化液的量以每小时4~8 ml为宜,根据患者痰液的黏稠度调节湿化液的用量,笔者所在科多年来使用此湿化液方案尚未发现有因为痰痂堵塞而导致需要拔除气管导管或重新置入气管导管的病例。
4 吸痰护理
4.1 吸痰指征 患者有明显呛咳、或闻及明显的痰鸣音,或出现血压饱和度下降、呼吸频率加快等表现时,或呼吸机提示气道压力突然明显升高时,均应吸时予吸痰。
4.2 有效的吸痰方案 吸痰管应选用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带侧孔的硅胶管,吸痰负压应小于150 mm Hg,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吸痰前后2 min纯氧吸入,每次吸痰尽量在8~l5 s结束,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痰次数不能超过3次,以免发生低氧血症。吸痰时动作“轻、提、转、快”,防止交叉感染[6]。吸痰前先往气管导管或气管套管内注入0.45%的盐水2 ml更有利于痰液的有效吸出,减少痰液粘附气管导管管壁的可能性,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
5 心理护理
对有意识的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应注意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向其详细解释人工气道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告知其可能出现的不适感觉,鼓励其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7]。对于肢体活动正常,意识清醒的患者还应注意主动提示笔和写字板给患者,让患者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了解患者的忧虑,有针对性地解答患者疑惑,争取患者的配合。还可通过奖励法争取患者对治疗的配合,例如可告知患者,如果其可遵嘱安静卧床,主动咳出痰液,不擅自拔除补液、气管导管等人工装置,可以在严密看护下每天予半小时的时间解除四肢约束带,让患者有自由活动四肢的时间。通有适当有效的心理护理,最终的目的保持有效、畅通的人工气道。
以上为笔者多年来在EICU临床护理工作体会,在护理临床工作中根据各患者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和提高,保证有效的通气、分泌物的通畅引流、减少并发症是救治疗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也是医护人员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贵香, 徐绍萍, 文礼红.人工气道的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11, 6 (2) :87-88.
[2]贺敬.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护理进展[J].中外医疗, 2008, 27 (36) :174-175.
[3]梁月新.人工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6, 20 (5) :1327-1329.
[4]李文涛, 何晓明, 孙丽娟, 等.呼吸机湿化器温度设定的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2011, 17 (9) :3-4.
[5]赵青, 张春燕, 李爱军.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机械通气的呼吸道管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12) :3.
[6]曹琦.ICU气管切开患者术后人工气道的护理体会[J].心理医生, 2011, 9 (10) :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