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共9篇)
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 篇1
近年来, 宫腔镜检查以其微创伤、安全、不需住院、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被病人接受, 被广泛用于妇产科。我院于2000年开展宫腔镜检查, 采用局部麻醉下进行, 由于有些病人疼痛忍耐力差, 术中及术后会出现面色苍白、晕厥等情况发生。为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我院于2012年3月起改为静脉全身麻醉下行宫腔镜检查, 现将护理配合与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共行宫腔镜检查700例病人, 年龄21岁~68岁, 平均44.5岁;无严重内科并发症;子宫内膜息肉238例, 子宫黏膜下肌瘤62例, 不完全流产宫内残留50例, 节育环残留及取节育环76例, 月经不调164例, 宫腔粘连及形态异常42例, 不孕及闭经68例。
1.2 方法
1.2.1 静脉全身麻醉
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静脉注射全身麻醉药, 面罩吸氧, 进行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及血压监测, 术后口服止痛药 (如科洛曲片) 。
1.2.2 宫腔镜检查方法
病人排空膀胱取截石位, 术者戴好无菌手套消毒外阴及阴道, 铺无菌巾。窥阴器暴露宫颈再次消毒阴道宫颈, 宫颈钳夹住宫颈, 探针探宫腔深度和方向, 选择扩宫棒从4号扩至7号。接好摄像头及光源, 调节好冷光亮度, 连接灌注管与膨宫泵, 排尽管道空气, 缓慢置入宫腔, 用0.9%氯化钠注射液膨宫, 待宫腔充盈后可转动镜体按顺序全面检查, 根据病人具体病情实施相应手术, 留取标本送检。
2 结果
700例病人顺利完成宫腔镜检查, 无一例发生并发症。
3 护理配合
3.1 术前护理
宫腔镜检查需在月经干净后3d~7d进行, 宫腔镜检查前预约准备, 病人在门诊医生诊治后需做宫腔镜检查者, 经病人同意后安排其相关的术前检查, 如白带清洁度、B超、乙型肝炎、心电图、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等。检查当日禁食12h, 禁饮6h, 术前晚禁止性生活。
3.2 术中护理
协助病人摆好截石位, 关节处垫一软垫, 并用约束带适当固定双腿, 做好保暖工作。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手术进展, 备好吸引器、阿托品、肾上腺素、气管插管包、喉镜等应急准备。及时供应术中所需的各种物品, 根据需要调节膨宫机的压力, 一般压力为80mmHg~100mmHg (1mmHg=0.133kPa) , 调整液体流量, 一般流量为200 mL/min~250mL/min, 并记录膨宫出入量, 密切观察膨宫管有无空气, 严防空气栓塞。灌注速度不宜过快、灌注量不宜过多、光源亮度适宜, 便于医生操作。配合麻醉医生, 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 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
3.3 术后护理
检查结束后将病人平卧位, 保护病人隐私。用推车将病人送入麻醉复苏室进行复苏。观察生命体征, 给病人保暖, 观察阴道排液及出血情况。待病人清醒后告知术后注意事项, 麻醉后24h内不要饮酒, 不得驾驶各类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不得操纵复杂危险的机器或仪器及从事其他高危作业等, 避免做重要决策性事件。麻醉清醒后1h可以饮用清淡饮料, 不饮用奶制品, 2h后饮食从少量清淡流质开始, 逐渐增量, 以不出现胃胀、恶心、呕吐为原则。病人需在有负责能力的成人陪伴下方可离院, 回家后若有异常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 告诉病人联系电话。
4 体会
4.1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全身麻醉宫腔镜检查杜绝了以往在局部麻醉下对扩张宫颈及诊刮手术刺激迷走神经反射, 使病人出现痛苦面容、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心动过缓、心悸、大汗淋漓及血压下降等人工流产综合征反应[1]。在局部麻醉下行宫腔镜检查病人由于疼痛引起不配合或体位改变, 被迫检查医生中途停止检查。有时还会造成损伤、子宫穿孔、大出血, 延长检查时间, 而全身麻醉宫腔镜检查杜绝了这些安全隐患, 缩短了检查时间, 提高了检查效率, 确保了手术成功率和病人安全。
4.2 确保病人安全
以往在局部麻醉下行宫腔镜检查, 术后观察存在许多问题, 而全身麻醉宫腔镜检查后病人都送入麻醉复苏室, 由专人监测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观察病人有无呕吐、头晕、腹痛、阴道排液出血情况及口服止痛药。如有情况变化也能及时处理, 确保病人安全。所有病人观察2h后由有责任能力家属陪同离开医院。
4.3 设定内镜专科护士
我院由专人管理和配合宫腔镜检查, 有娴熟的护理配合经验, 术前用物准备充分, 术中密切配合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 术后密切观察病人情况, 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专科护士还负责设备、仪器的检查保养, 保证了仪器设备的性能良好, 如术中遇见设备故障, 也能及时处理, 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4.4 医院感染的管理
凡是来我院做宫腔镜检查的病人都必须更换清洁的衣裤、拖鞋, 戴一次性帽子。我院现有8套宫腔镜检查鞘和目镜, 并采用等离子机灭菌Ⅱ目镜, 普通器械使用高压灭菌, 做到一用一灭菌。
4.5 安全核查
我院门诊手术部有多个科室手术, 如门诊外科手术、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美容手术、宫腔镜检查术、膀胱镜检查术, 每天病人数量多, 为了确保病人的安全, 我们采用腕带识别, 每个病人凭通知单、缴费单到预约护士处登记, 与预约单查对。预约护士填写腕带信息并给病人戴上, 内镜护士拿通知单、缴费单核查病人腕带信息入手术室, 在麻醉前由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和护士三方核查后方可麻醉, 术后病人衣服上贴上麻醉缴费单, 报告单送入复苏室, 以便复苏室查对, 确保病人安全。
我院1年多来采用全身麻醉下宫腔镜检查, 无一例手术并发症和麻醉并发症发生。宫腔镜的仪器、设备处于最佳状态是保证检查顺利进行的前提, 正确的消毒方法可保证病人在检查中不被感染、安全度过手术[1]。护士对宫腔镜仪器设备和器械的充分准备及护士与医生密切配合工作是宫腔镜手术成功的关键。护士要熟悉宫腔镜的器械和设备, 对病人充满爱心和对工作具有高度负责任的精神, 做好每个细节, 才能很好地完成宫腔镜检查术的配合工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总结静脉全身麻醉下宫腔镜检查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对700例病人在静脉全身麻醉下行宫腔镜检查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进行总结。[结果]700例病人顺利完成宫腔镜检查, 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无痛检查及娴熟的护理配合是保证病人顺利完成宫腔镜检查的前提。
关键词:静脉全身麻醉,宫腔镜,护理配合
参考文献
[1]熊梦舟, 张军.宫腔镜检查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J].广州医药, 2010, 41 (4) :70-71.
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 篇2
[关键词] 全身麻醉;苏醒时;触摸心弦;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41-02
“人本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并归纳为5个层次,并依其发生的先后次序由低至高依次排列: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有一定层次性,但不是绝对固定的,人的需要满足程度与健康成正比[1]。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对安全需要及爱的归属需要不断转变及升华,尤其是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时渴望得到亲人般的情感,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恐惧、焦虑、孤独、空虚,可诱发外科术后患者伤口出血,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医疗费用也相应增加,加重患者经济负担。为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及归属感,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安全需要”与“爱与归属需要”开展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时触摸心弦护理模式的研究,由具有专业技术的护士提供亲情化护理、人性化管理、语言沟通及相关知识的宣教,从而满足患者安全需要及被爱的需要,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真正达到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效果,对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所在科室2007年9月~2010年12月进行此护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9月~2010年12月在笔者所在科室进行手术的患者300例,肝胆外科手术75例,胃肠外科手术75例,脾切除手术35例,腹腔镜手术115例。均为择期手术并排除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肺部疾患等。其中男193例,女107例,年龄18~65岁,平均(46.3±2.5)岁。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文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手术前1天责任护士告之患者术前的注意事项及术中的配合,介绍先进的医疗设备及医生的高超水平,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给予肯定保证、支持与鼓励,同时要与家属做好沟通,运用同室效应,现身说法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以最佳的心理状况接受手术。患者手术后返回病房,当麻醉苏醒时,对照组按一般护理常规进行,与患者交流,应用心理护理开展术后麻醉苏醒时健康教育。
观察组由责任护士触摸其脉搏10 min,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麻醉苏醒时触摸心弦的护理中,采用交流、沟通、触摸的方法稳定患者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时的心率、血压、呼吸、并发症。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满意率、健康教育知晓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知哓率、家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触摸心弦护理是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以“安全需要”应用于麻醉患者苏醒时的护理体验。手术结束,患者麻醉清醒时,护士要及时反馈手术情况,患者有时因麻醉原因产生不适如寒颤、怕冷、呕吐等要及时解释;正确处理术后疼痛[2],及早告诉患者术后24 h内切口最痛,48 h后即会明显减轻,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需求情况,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用触摸护理去扣人心弦,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向导,通过触摸心弦护理服务模式使患者麻醉清醒时心理压力、孤独、空虚感能得到及时解决,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增进护患之间的感情,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护士应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以其言语和行为影响和改变患者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提高患者认知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要做好触摸心弦护理,不仅要求护士具备专业理论、心理教育、诸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培养护士良好的沟通技巧,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爱心,促使护士不断学习新知识和积累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实现对患者病理状况的护理指导,使他们在手术前有信赖感,在手术中有安全感,从而平稳地渡过手术关,在手术后更要让患者体会到多方位护理的温暖,促进其身心的早日康复[3]。良好的触摸心弦护理是一种前瞻性的新护理体验,对提高护理质量有促进作用,也是现代医学护理发展的一个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景龙.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34.
[2] 姜志连.普外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50-451.
[3] 徐冬梅,李敏,臧宏科.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之利弊探讨[J].现代护理,2005,11(13):1031-1032.
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病人, 男14例, 女24例;年龄20岁~75岁;支气管结核33例, 气管插管或切开后损伤性瘢痕狭窄4例, 支气管外伤修复后狭窄1例;病人均有中度以上的呼吸困难症状, 不用听诊器即可闻及喘鸣音, 支气管镜检查提示气管重度狭窄, 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气管狭窄部位高压球囊扩张气管镜直视下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植入术。
1.2 麻醉及手术经过术前用18G~20G留置针开放外周静脉, 因病人术前均已处于呼吸困难、代偿性心率增快的状态, 为避免术前用药对呼吸的抑制及抗胆碱能药使心率进一步增快, 免用术前药。在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 (SpO2) 、无创血压监测下, 用咪达唑仑2mg、芬太尼0.1mg、异丙酚120 mg麻醉诱导下顺利插入喉罩和胃管, 接麻醉呼吸机行机械呼吸, 再给予阿托品0.5mg及地塞米松10mg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和防止术后呼吸道水肿, 麻醉诱导后用1.5%~2.0%的异氟烷和每小时1mg/kg~2mg/kg的丙泊酚维持麻醉。在喉罩上接一能插入电子纤维镜的普通双腔气管导管的接头, 作为“T”管使用, 一端接麻醉机Y型接管, 一端连接喉罩通气, 经充分通气储备后进行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 并在气管镜直视下植入镍钛记忆合金支架, 支架植入后退出导入系统和支气管镜, 经人工通气后, 再由“T”管经喉罩进行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认。手术开始至支架植入时间为2h~3h, 在支架植入前用手控呼吸, 支架植入后用麻醉机机械通气。本组有3 例病人术中发生出血, 出血量少于20mL, 主要原因由于球囊过度扩张引起气道撕裂。11例病人出现SpO2下降, 下降幅度为5%~10%, 主要原因由于在无通气状态下操作时间过长。操作结束时停止用药, 病人自主呼吸恢复、通气量满意、处于镇静状态下拔除喉罩、胃管, 面罩吸氧下病人安静清醒, 待完全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送至病房。
1.3 治疗结果所有病人均安全度过手术期, 无麻醉意外发生。38例病人在支架植入后7d, 狭窄段气道腔径明显增大, 由植入前的3.31mm±0.78mm增大到9.41mm±2.34mm。3例术中出血病人给予1∶10 000去甲肾上腺素滴入后出血停止, 扩张时压力由低到高缓慢进行, 未再出现出血;11例SpO2下降病人停止操作, 给予正压通气后恢复, 再进行操作, 反复数次顺利完成手术治疗。
2 护理
2.1 全身麻醉前的心理护理一般病人对于全身麻醉都有恐惧心理。本组病人病程长, 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迫切希望解除气管狭窄, 对支架植入充满希望, 但因缺乏治疗知识更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病情及心理动态, 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工作, 主动提供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详细介绍治疗方法、目的、围术期注意事项, 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 同时向家属说明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2 全身麻醉前病人的护理安全检查病人进入气管镜室前检查知情同意书是否签署, 严格执行身份识别。术前准备最关键的是禁食禁饮, 一定要详细询问病人术前饮食情况, 禁食>8h, 禁饮>6h, 检查病人有无活动义齿、佩戴的手表及金属饰品, 如有取下交于家属保管。评估病人有无口腔畸形、张口困难及对消毒剂、麻醉药物是否过敏, 防止发生变态反应。妥善安置病人, 避免坠床等意外事件, 病人的眼睛应用湿纱布遮盖防护, 静脉留置针通道粗直, 固定牢固, 心电监护仪能反映病人的各项指证。检查麻醉呼吸机、吸氧装置、三通管、吸引器等设备性能, 是否处于完好状态, 检查喉罩气密性及大小是否符合病人体征情况, 在通气罩前端后面涂抹润滑剂, 备齐急救药物及冰生理盐水, 根据需要准备好合适的纤维支气管镜、支架。
2.3 麻醉诱导时的护理配合全身麻醉诱导时护士需要具备一定的呼吸道控制技术, 必须警惕病人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和反流误吸的发生。麻醉诱导前置病人头低位, 偏向一侧, 诱导后按昏迷病人的操作步骤插入胃管, 通过3种方法确定胃管成功留置后妥善固定, 连接负压吸引装置, 再将病人颈伸展、头后仰, 待麻醉医生置入喉罩并检查漏气情况后, 护士及时固定头部体位于正中位置, 便于术中呼吸道管理和减少术后咽痛的发生, 此时不能托病人的下颌, 防止喉痉挛或喉罩移位, 麻醉过程中护士站于麻醉医生左侧加强观察, 注意病人面色、胸廓起伏的程度、心率、血压、SpO2的变化。出现波动及时提醒麻醉医生, 麻醉维持中应避免麻醉过浅, 遵医嘱随时调节静脉微泵药量, 保持输液通畅。本组病人由于全身麻醉诱导后均置入胃管, 未出现胃内容物反流, 4例病人出现插管困难, 护士配合麻醉医生压迫环状软骨、托下颌骨保证了病人气道通畅。
2.4 术中护理配合在机械通气情况下经喉罩插入纤维支气管镜, 占据7.0 mm气管导管的66%可产生35cmH2O (1cmH2O=0.098kPa) 的呼气末正压通气 (PEEP) , 这一作用可引起明显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和气压伤, 并在手术过程中可引起明显的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1]。护士必须具有临床观察能力和熟练的操作配合技术, 动作应快而稳。支气管镜经喉罩插入后, 配合内镜医生将已选择好的球囊导管的球囊部分送至狭窄段, 准确定位后连接枪泵, 与麻醉医生、内镜医生交流, 确认呼吸暂停后向球囊内注水3atm~8atm, 使压力保持在3atm~5atm, 保持1min~3min, 操作过程中严密监测心率、SpO2、呼吸频率、节律、血压等变化。当SpO2低于90%通知内镜医生暂停操作, 由麻醉医生进行正压通气, 当SpO2回升后再停呼吸进行操作。当狭窄段气管管径明显增大后, 抽尽球囊内水, 压力表显示为0后缓慢退出球囊导管, 配合内镜医生插入导引钢丝、支架推送器, 支架释放后退出导丝及推送器。本组11例病人术中出现SpO2下降, 特别是行高压球囊扩张和负压吸引时下降更明显, 护士除做好监测、抢救等准备外, 尽量提醒医生缩短操作时间, 并注意低氧血症可能诱发的进一步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搏骤停、呼吸衰竭等。 文献报道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4% ~86%, 发生原因除了与支气管镜操作过程中的刺激有关外, 机体的低氧也是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原因[1]。在手术过程中也可能发生高血压, 此时需要加深麻醉并应用短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因此, 需要对有心血管病史的病人做好有关的应急措施, 备好短效降血压药物, 治疗时麻醉充分, 操作轻巧, 一旦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 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工作。术前精心的准备是顺利开展喉罩全身麻醉下气管镜介入治疗的重要环节, 与内镜医生、麻醉医生配合默契、通力协作是保证病人安全的关键。
2.5 全身麻醉苏醒期的护理配合手术结束后将病人从气管镜室转移到麻醉苏醒室过程中, 注意保持头颈部在一定的水平位置, 平稳移动防止喉罩滑脱, 常规保暖、约束带固定肢体。麻醉复苏期可能出现苏醒延迟、呛咳等情况, 有的病人由于机体内麻醉药物的残留, 易导致躁动、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保持吸引装置的有效, 及时吸出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 有躁动现象的病人给予胸部约束带固定。对于苏醒延迟的病人, 观察口唇、肢体末梢循环、皮肤温度情况, 加强保暖, 因为手术时间较长可造成苏醒期体温较低, 低体温可以使麻醉药物的代谢减慢导致麻醉苏醒期延迟, 5 min监测1次生命体征, 观察意识、瞳孔、SpO2, 正确判断麻醉苏醒期。在病人逐渐苏醒过程中, 配合麻醉医生掌握拔除喉罩、胃管时间, 拔管前暂停给氧5 min~10min, 指导病人咳嗽、吞咽、握手, 拔管后嘱病人头偏向一侧, 给予鼻导管吸氧5L/min, 抬高床头, 使病人处于舒适、有利于呼吸的体位, 并随时做好再插管的准备。本组病人中苏醒期出现呕吐4例, 躁动2例, 苏醒延迟2 例, 3 例病人主诉咽喉疼痛, 未出现心血管反应、误吸、呼吸道梗阻等并发症。全身麻醉诱导和苏醒期是病人麻醉并发症的2个高危时间点, 一旦发生并发症将会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 因此, 在麻醉苏醒期护士不能忽视, 认真细致做好观察与护理, 以便快速应对苏醒期可能出现的麻醉并发症, 保证病人顺利度过麻醉苏醒期。
3 小结
全身麻醉气管镜支架植入是内镜医生和麻醉医生共用气道, 术中管理是医护面临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整个治疗小组人员之间的交流是治疗成功的基础, 支气管镜操作护士术前的充分准备, 术中的默契配合, 术后的精心护理能有效降低围麻醉期的各种风险, 是保证病人生命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 篇4
【关键词】全身麻醉;护理干预;躁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28-02
大多数病人在麻醉苏醒期分为四个阶段:1、麻醉深度变浅,感知和运动功能逐步在恢复;2、自主呼吸,能进行自我调节;3、呼吸道反射恢复;4、清醒[1]。而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EA)为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的行为,在临床上表现为躁动、兴奋和定向障碍并存,使患者出现了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哭喊或妄想等不恰当的行为。一些严重躁动的病人还会出现暴力倾向,如拔除静脉留置针、引流管、气管导管、尿管,肢体会不停的运动,从而导致手术切口裂开出血[2-3]。因此,全麻手术后对患者苏醒期的护理相当重要。本次研究针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120例全麻手术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现报告如下。
1基本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120例全麻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19-69岁,平均(48.9±4.3)岁;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18-70岁,平均(45.6±3.2)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上无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患者在出现躁动时,对患者进行口服止痛药及注射镇定剂等常规护理。
1.2.2观察组行护理干预 ①心理干预:由于患者在手术后,伤口的疼痛及一些术后的不良反应,使患者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应该更多的在心理上对患者进行指导,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与患者进行交流并消除他们心理上的一些悲观情绪。让患者能正视自己的病情,用积极的态度去克服病魔,争取能早日康复。②协助运动:因为患者手术后需要静养,这时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协助做一些运动,如翻身、病床的升降及四肢的伸展,帮助病人活动。③加强巡视:患者在手术后,由于患者需要静养,自身的不适不能准确、直接的表达出来,此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增加对病房巡视的次数,随时关注患者的伤口是否有感染及出血的情况。④用药:对全麻手术后处于苏醒期的患者,应密切地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当患者出现了躁动时,可给患者注射适量的镇定剂,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利用SPSS 19. 0软件,计数资料釆用χ?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发生躁动的比较,详见表1。
3结论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其可能会导致病人出现许多的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当,后果严重,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其临床表现主要有:①患者会有严重的焦虑和躁动,会极度的烦躁和挣扎;②患者心率增快,血压上升,血氧饱和度降低;③患者会出现幻觉、多动的现象;④气管导管的刺激,患者不能耐受导致有呛咳的现象,患者会企图拔除气管导管。⑤小儿患者会出现无休止的哭闹和无法安慰[4]。术后各种不良的刺激常常是导致病人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原因,而疼痛是造成全麻手术病人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原因,疼痛的刺激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动过速、高血压,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导致心肌梗死。其次还有气管导管、尿管等所引起的刺激,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上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临床上对躁动进行了分级,分别是①平静睡眠;②清醒但平静;③易怒,易激惹;④难安抚,无法控制的哭喊;⑤谵妄,无法安静[5]。当评定分数为4分或者5分的时候,在临床上大多要采取相关药物的干预。
本次研究是针对2014年1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120例全麻手术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结果发现:对照组躁动发生率为56.7%,高于了观察组的11.7%(p<0.05)。说明,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可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分别从心理、运动、健康教育、用药上對患者进行护理,多与患者进行交流,让患者有个积极的心态,正视自己的病情,让患者变得有自信,从而消除患者在心理上的恐惧与障碍,有利于患者的健康。
综上所述,全麻苏醒期躁动是临床上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它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对临床工作者想必深有体会。造成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有多种,从外部不良刺激到自身心理素质都有,因此需要医护人员予以重视。而对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防止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从而能促进患者的健康,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梓.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4):41-42.
[2]邱带妹,邹春招,潘俊环等.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后留置尿管病人复苏期躁动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09(6):472-473.
[3]何希华.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9,8(8):47-49,9.
[4]王娟,温桂芬.全麻手术后苏醒期躁动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海南医学,2011,22(13):154-155.
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本院近2年收治的6000例实施全身麻醉手术及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3200例, 女2800例, 年龄9~85岁, 平均年龄45.7岁。其中, 耳鼻喉手术2100例, 口腔科手术1700例, 泌尿科1650例, 心胸外科250例, 骨科200例, 脑外科及其他科室共100例。所有患者均不存在长期应用镇静药物史, 无显著呼吸、循环系统疾病, 重要器官功能检查普遍正常。对患者采取静吸复合型麻醉方法, 经鼻腔 (或口腔) 进行气管插管。手术时间较短者采取喉罩插管方式, 均留置尿管。
1.2 特殊护理方法
术后, 护理人员及时将患者送至麻醉复苏室, 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体位进行休息。若存在特殊体位要求, 则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应用多功能监护仪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测量患者呼吸、脉搏、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1) 呼吸道护理:插管、手术损伤气道可造成喉头水肿或痉挛, 严重时可发生低氧血症, 若发生这种现象, 要立即为患者注射地塞米松, 必要时要应用面罩进行加压给氧。也可为患者静脉注射氨茶碱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若患者呼吸道存在大量不良分泌物, 应及时为其清理干净; (2) 舌后坠护理:肥胖、颈部短粗的患者在麻醉复苏期易发生舌后坠现象, 使得患者氧分压连续降低。因此护理时不仅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 还要取患者头部合适位置, 使其偏向一侧, 必要时重新进行插管; (3) 呕吐误吸护理:呕吐误吸属于麻醉复苏期常见并发症, 可进一步引起患者呼吸道出现梗阻, 若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可导致患者死亡, 应引起足够重视。出现误吸后, 应立即将患者头部向一侧偏离, 并取俯卧位, 充分将呼吸道中残留物质吸出。为预防感染, 应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支气管; (4) 针对烦躁不安患者, 可根据症状采用约束带进行有效束缚, 必要时做吸氧处理;保证患者静脉输液通道顺畅, 并做好呼吸道护理, 预防窒息现象发生。
2 结果
本组6000例患者中, 336例 (5.60%) 患者出现低血压, 1020例 (17.00%) 患者由于手术原因出现恶心、呕吐, 56例 (0.93%) 患者出现血氧下降, 37例 (0.62%) 患者拔管后发生舌后坠。通过针对性特殊护理干预, 所有患者病情均顺利恢复, 且并未出现复苏期护理并发症。
3 讨论
目前, 麻醉复苏期临床观察和护理干预, 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身麻醉通过吸入麻醉药物或静脉注射麻醉剂后, 对手术患者大脑皮质产生抑制作用, 使人暂时失去知觉, 在此基础上实施手术, 能够保障患者生命体征各项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手术过程中, 患者呼吸由呼吸机进行控制[1], 进一步保证机体供氧, 将患者生命体征 (如血压、心率、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等) 严格控制在手术允许条件下。术后, 麻醉药物在一定时间内代谢, 患者逐渐恢复意识。由于麻醉药在不同患者体内代谢速度不同, 部分麻醉药会集聚在体内, 导致生理功能受到限制, 因此全身麻醉复苏期特殊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是临床重要组成部分[2]。当患者保护性反射未能完全恢复时, 常会出现呼吸道梗阻, 若不能及时处理, 将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本组1020例患者在复苏期发生恶心、呕吐, 占比高达17.00%, 临床开展特殊护理时发现及时, 并未产生严重后果。若术中出血严重, 则会造成患者血容量不充分, 在麻醉药作用下患者可产生低血压、心率过快等临床症状, 对手术切口良好愈合带来制约。重视复苏期特殊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防止术后早期并发症, 提高手术成功率。在充分做好上文护理干预外, 特殊护理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取适宜体位:手术结束后, 对麻醉患者复苏期患者采取对症措施和精细化护理干预, 对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对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意义深远。术后及时调整患者体位, 有利于预防麻醉复苏期并发症。如, 取患者平卧位, 使其头偏向一侧, 能够有效防止误吸发生; (2) 复苏延迟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 如果患者术后出现复苏延迟, 应及时告知医师, 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警惕患者出现脑水肿和低血糖症状, 若患者已经出现脑水肿或低血糖反应, 应给予脱水等对症处理; (3) 术后疼痛护理:患者苏醒后, 护理人员应及时与其进行交流、并对情绪紧张、精神郁闷的患者进行疏导, 进一步消除其恐惧心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适当给予镇痛剂, 严格遵照医嘱进行给药。另外, 为患者创造良好复苏环境, 注意麻醉恢复室相对湿度和温度。 (4) 引流管护理:患者术后需要留置引流管和导尿管, 应保持引流管及导尿管通畅。密切观察引流物质的性状、颜色, 若发生异常, 及时汇报给临床医师进行处理。
目前, 各大医院相继建立手术麻醉恢复室, 对全身麻醉复苏期实施特殊护理干预, 不仅颠覆了传统护理医学模式, 也能满足患者生理、心理诉求, 使患者感到人性化护理服务。同时也为手术室护理人员提升自身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了方向, 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要: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患者麻醉复苏期临床情况, 探讨特殊护理体会。方法 6000例接受全身麻醉实施手术的患者,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总结麻醉复苏期特殊护理的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病情均顺利恢复, 本组6000例患者中, 1020例 (17.00%) 患者由于手术原因出现恶心、呕吐, 336例 (5.60%) 患者出现低血压, 56例 (0.93%) 患者出现血氧下降, 37例 (0.62%) 患者拔管后发生舌后坠。通过针对性特殊护理干预, 所有患者病情均顺利恢复, 且并未出现复苏期护理并发症。结论 对全身麻醉患者麻醉复苏期实施具有针对性和人性化的护理干预, 能够促进患者良好预后,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全身麻醉,复苏期,特殊护理
参考文献
[1]陆雅萍, 黄冰, 孙利, 等.全麻患者达到出恢复室临床标准时血气状态分析及盐酸多沙普仑干预效果.浙江医学, 2012, 5 (1) :108-109.
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6例全身麻醉老年病人中, 男55例, 女21例;年龄60岁~83岁;普外科46例, 神经外科3例, 胸外科11例, 骨科4例, 泌尿外科10例, 妇科2例;美国麻醉学会 (ASA) 分级Ⅰ级~Ⅲ级, 体质量47 kg~63 kg;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连硬外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连续腰麻下, 七氟醚吸入, 复合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手术时间2 h~5 h, 术后6例带管入PACU。记录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苏醒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1.2 结果
PACU老年病人全身麻醉术后发生低氧血症11例, 高血压7例, 躁动6例, 低体温4例, 苏醒延迟2例。
2 全身麻醉术后观察与护理
2.1 完善病人交接, 监测和记录
病人应由麻醉医师、手术医生和巡回护士一起送入PACU, 向PACU护士交代病情, 包括术前病史及麻醉手术过程。入室后监测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体温变化, 详细记录各种参数, 5 min记录1次。如病情不稳定, 应及时通知麻醉医师和手术医生, 同时做好各项记录, 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皮肤黏膜颜色、体温、肌力和肌张力的变化。
2.2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2.2.1 低氧血症
低氧血症是全身麻醉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血氧饱和度≤90%持续15 s以上定为低氧血症, 血氧饱和度≤90%持续2 min或血氧饱和度≤85%为严重的低氧血症[2]。老年病人极易发生肺部并发症, 导致低氧血症[3]。病人入PACU后应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幅度、潮气量、血氧饱和度及皮肤黏膜的颜色。拔除气管插管后由于老年病人对刺激反应迟钝, 要及时吸出口腔、鼻腔的分泌物, 鼓励病人咳嗽、有效咳痰, 嘱病人做吹气球和缩唇运动。大流量面罩吸氧, 纠正缺氧。在自主呼吸恢复、气道通畅的前提下, 如果肺功能不全, 可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 进行辅助呼吸。
2.2.2 高血压
全身麻醉恢复期随着麻醉药物的消失、痛觉和意识的恢复, 病人逐渐感到疼痛和不适, 拔除气管导管、吸痰的刺激以及低氧血症、寒战等因素极易发生高血压。应保持PACU内安静, 充分的术后镇痛, 减少躁动的发生。呼吸功能恢复正常, 循环稳定应及早拔管, 吸痰时动作轻柔。遵医嘱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并密切监测血压的变化, 血压维持以不低于基础血压的30%为准, 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及时处理。
2.2.3 躁动
躁动表现为兴奋、高度烦躁、强烈挣扎、多语、心率增快等。全身麻醉苏醒期大脑高级中枢神经功能尚未全面恢复, 但对外界刺激已有反应, 当机体遇到应激源时, 都要选择一系列应对行为进行适应, 因而出现烦躁。肌松药的残余作用可导致病人严重的焦虑和躁动, 以及疼痛、引流管的刺激都可引起病人躁动。病人入PACU后应加强安全护理, 使用床护栏, 专人守护, 正确使用约束带, 密切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 妥善放置好各种引流管。发生躁动时, 应给予镇静, 避免坠床、拔除气管导管、引流管、尿管等意外的发生。及时拔除气管导管, 减少不良刺激,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吸氧, 使血氧饱和度≥95%以上。术后给予充分镇痛, 减轻病人伤口疼痛。
2.2.4 低体温
术后低体温指麻醉手术后中心体温低于36 ℃。由于手术长时间的暴露, 大量补液及麻醉药对机体调节功能的抑制等因素, 很容易造成低体温。而老年人因机体的退行性病变及脏器的储备功能降低, 容易出现低体温。首先调节室温24 ℃~26℃, 相对湿度50%~60%, 及时更换术中潮湿的衣服, 盖上毛毯, 减少身体暴露面积, 减少体温的散失, 做好保暖。密切监测体温的变化, 如病人体温过低, 可加盖棉被, 使用热水袋或充气式保温毯。术后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 对吸入的气体行加温和湿化, 使病人吸入的气体温度达到37 ℃左右, 从而加快复温。
2.2.5 苏醒延迟
全身麻醉在停止给药后, 病人一般在60 min~90 min即可获得清醒, 对指令动作、定向能力和术前记忆得以恢复。若超过此时限意识仍不十分清楚, 可认为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本组病例有1例发生苏醒延迟。麻醉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 低氧血症或二氧化碳蓄积, 术前有效睡眠严重不足及体温过低都可引起苏醒延迟。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如麻醉用药量相对过多的病人, 积极排除其他原因, 保证充分通气, 循环稳定, 随着药物作用的消退, 病人会完全苏醒。对于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蓄积的病人, 不急于拔除气管插管, 给予纯氧机械通气, 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及血气分析, 自主呼吸恢复良好时停止机械通气, 保留气管插管, 给予高流量吸氧, 血氧饱和度≥95% 5 min后可拔管。加强保暖设施, 使病人体温达36 ℃以上, 按医嘱给予氟马西尼或佳苏伦拮抗剂, 观察药物用药后的反应, 做好安全护理。
3 小结
手术后由于麻醉药及麻醉辅助药的残余作用, 病人还不能立即完全恢复正常状态, 对手术前用药或老年体弱病人麻醉恢复时间更长。病人术后极易出现低氧血症、高血压、躁动、低体温、苏醒延迟等并发症。因此, PACU护士应该全面掌握老年病人全身麻醉术后的特点, 密切观察病人的各项监测指标, 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护理, 缩短苏醒时间, 避免苏醒期各种意外及并发症的发生, 使病人安全、平稳、舒适。
参考文献
[1]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
[2]Squadrone V, Noha M, Ceruttl E, et al.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pressure for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hypoxemia: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J].JAMA, 2005, 293:589-595.
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4 年10 月~2015 年6 月本院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160 例, 根据入院顺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80例。观察组中男48例, 女32例, 年龄22~62 岁, 平均年龄 (43.42±6.19) 岁。对照组中男42 例, 女38 例, 年龄20~59 岁, 平均年龄 (41.54±5.82) 岁。参加研究的所有患者对分组方式以及护理方式均知情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手术后采用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包括: (1) 严密监控:严密监控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数据, 检查静脉输入是否通畅, 记录出入量, 时刻预备好应急处置措施, 以防万一。 (2) 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患者在麻醉恢复时期, 可能会出现意识模糊、情绪不稳等状况, 所以要加强安全防护的工作, 以防止患者出现摔倒、坠床等意外情况。必要情况下可以使用约束带固定患者。 (3) 加强病房空气卫生管理:空气中的细菌是引发手术患者出现感染的重要原因, 所以要加强室内空气卫生, 注意通风换气, 保持病房干净和整洁。 (4) 心理干预: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在语言和情感上、有技巧性的进行沟通, 帮助患者减轻忧虑和不适, 配合治疗和康复, 提高患者对于整个治疗过程的满意度。 (5) 维持患者呼吸道顺畅:经常检查患者是否有咽喉气道堵塞的情况发生, 检查导管连接处是否发生松动, 是否有阻塞的情况。一旦发现要及时抢救, 缓解患者不适。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患者对于术后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满意度= ( 满意+ 基本满意) / 总例数 ×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4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5.00%, 对照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11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3.7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中满意50 例, 基本满意28 例, 不满意2 例, 满意度为97.50% ;对照组满意35 例, 基本满意34 例, 不满意11 例, 满意度为86.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对于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 术后的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恢复情况和生命安全。麻醉药药效逐渐退去, 患者会出现剧烈疼痛、呼吸不畅、甚至气管阻塞无法呼吸, 均为全身麻醉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危害性大, 轻者妨碍术后休息和康复, 严重的可能会引发心力衰竭、心肌梗死, 危及生命。所以遇到此类情况, 要加强术后的护理工作, 针对每例患者做好相应的护理干预工作,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00%, 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75% (P<0.05) , 说明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全身麻醉术后呼吸循环的并发症发生几率。另外, 观察组患者中对术后护理的满意度为97.50%,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6.25% (P<0.05) , 说明术后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大幅提高患者对于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
综上所述, 在患者完成全身麻醉手术后,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 使患者更快、更安全的康复, 对医院的护理工作更加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涂萍, 熊晓云, 熊云飞.护理干预预防老年全身麻醉腹部术后苏醒延迟的效果.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3 (20) :91-92, 98.
[2]吴左丽, 懂瑛, 魏伟, 等.护理干预对麻醉术后恢复患者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20) :95-96.
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 年1—11 月实施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200 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110 例, 女90 例, 年龄最小12岁, 最大84 岁, 平均41.3 岁。 其中, 脑外科24 例, 心胸外科26 例, 普外科113 例, 泌尿科11 例, 骨科及其他科室共24 例。 所有患者无长期服用镇静药物史, 且无明显呼吸或循环系统疾病, 各器官功能检查正常或接近正常。 麻醉方法为静吸复合麻醉, 经口腔或鼻腔气管插管, 估计手术时间短者使用喉罩插管。 所有全身麻醉患者均留置尿管。
1.2 方法
1.2.1 术前访视: 参加手术的护士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 了解患者年龄、 诊断、 病变部位、 手术名称、 手术方式、 所需时间、 既往史、 家族史和过敏史, 用和蔼的微笑、 亲切的语言向患者做自我介绍及手术室环境介绍, 针对不同的病例讲解成功的实例,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解除其思想负担。 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尽量鼓励患者讲出心里话, 尊重其隐私。 满足他们的心理舒适需求, 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
1.2.2 术中护理: 平稳地将患者送到手术床上, 手术室室温控制在22~25 ℃, 相对湿度为50%~60%。 尽量控制噪音, 给患者营造一个安静、 舒适的环境, 不允许有喧闹声。 麻醉时, 帮助患者维持体位不动, 轻声平静地告诉患者会有什么感觉。 手术过程中不说与手术无关的话题。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对手术中发生的特殊情况, 要及时向麻醉医师汇报, 保持镇静, 快速解决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护理问题, 以免引起患者的猜疑, 增加心理负担。
1.2.3 术后护理: 患者术后送至麻醉复苏室, 采取合适体位卧床休息, 术后有特殊体位要求的按照手术医生医嘱安置体位。 对烦躁的患者可用约束带束缚、 吸氧; 同时采用多功能监护仪实时监测各项指标, 定时测量脉搏、 血压、 呼吸及血氧饱和度, 根据需要急查血液生化指标; 确保静脉输液通路畅通; 如患者术后有恶心、 呕吐现象, 应预防误吸导致窒息, 帮助患者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及时吸出呕吐物, 防止患者舌后坠, 造成咽喉气道堵塞; 对术后因放置口咽通气道者在患者不能耐受时要及时取出, 取出后要注意观察其呼吸变化; 手术后常见血容量偏少或残余麻药引起患者低血压, 护理人员需及时遵照医嘱补充血容量, 必要时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如体温不升的患者, 首先应控制室温在22 ℃左右, 用热毛巾、 暖水袋保暖; 注意观察各引流管是否通畅, 同时要注意观察引流物的颜色及引流量, 将异常出现的引流物及时向医师汇报; 认真做好床旁交班, 将患者复苏期出现的异常情况详尽地记录于恢复室记录单上。 患者病情平稳后决定送回病房时, 要用温盐水拭去患者皮肤残留的消毒液和血迹, 帮助患者穿好衣裤并盖好被单。 送患者回病房后, 要和病房护士做好交接, 介绍所带出液体及所使用的药物, 简要介绍手术过程及各种引流管的部位。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进行必要的术后指导。 根据病情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及卫生指导。
2 结果
本组200 例全麻患者中, 出现低血压13 例, 占6.5%;烦躁不安、 谵语16 例, 占8.0%; 恶心、 呕吐者36 例, 占18.0%; 出现体温不升4 例, 占2.0%; 拔出口咽通气道出现舌后坠、 血氧下降者9 例, 占4.5%; 其他3 例, 占1.5%。对上述患者均采用具有针对性、 精细化的特殊护理, 所有患者病情恢复顺利, 无一例出现意外情况, 均安全返回病房。
3 讨论
目前, 麻醉复苏期的护理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全身麻醉是吸入了麻醉药或静脉注入麻醉剂后, 抑制大脑皮质, 使患者暂时失去知觉。 患者的呼吸由呼吸机控制, 保证了机体的供氧, 一切生命指标如血压、 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麻醉过后, 患者逐渐清醒, 但由于麻醉药的代谢快慢不同, 对机体功能的影响也不同, 部分麻醉药残留、 蓄积在体内, 在恢复期会出现生理功能的限制或不适。 首先, 当部分患者保护性反射未完全恢复时, 易发生呼吸道阻塞、 通气不畅, 特别是呕吐物误吸, 会造成严重的呼吸道梗阻, 如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其后果不堪设想。 本组200 例患者在复苏期出现恶心、 呕吐者高达36 例, 但临床特殊护理的及时发现, 未出现一例并发症。 其次, 由于手术当中出血, 造成血容量不足, 加之麻醉药物的作用, 恢复期可出现血压不升、 心率加快等症状, 继而出现烦躁不安, 伤口渗血, 对伤口的愈合极为不利。 所以, 麻醉复苏期重视特殊护理, 是预防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关键, 对提高手术成功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手术结束后, 麻醉患者复苏期采取有针对性的、 精细化的护理不仅可防止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并且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对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全身麻醉患者麻醉复苏期特殊安全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⑴调整患者体位: 舒适的体位有利于预防患者麻醉复苏期并发症的发生, 如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可预防误吸发生; ⑵全麻术后复苏延迟: 及时发现并告知医师, 脑水肿者给予脱水, 低血糖者给予高张糖等对症处理; ⑶缓解患者疼痛: 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交流, 疏导其恐惧心理, 必要时可以使用镇痛剂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 遵医嘱给药; ⑷保持术后各引流管通畅, 包括导尿管通畅, 对引流物的颜色、 性状及时判定并汇报; ⑸预防患者术后恶心、 呕吐, 及时查找病因, 给予相应处理, 防止误吸导致窒息; ⑹创造良好的复苏室环境: 护理人员需确保麻醉恢复室的空气温度、 湿度及采光。同时, 护理人员需缓解患者孤独、 烦躁和脆弱等情绪, 确保患者床位的干净、 整洁和舒适, 室内灯光柔和; 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时, 应用屏风隔离病床, 以免引起其他患者的恐慌。
总之, 随着手术室麻醉恢复室的建立, 对全麻复苏患者采取有针对性、 精细化的特殊护理, 彻底改变了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 提高了患者心理、 生理两个方面的舒适度, 使手术患者感到了人文关怀。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充满了信心,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而且给手术室护士提高业务素质带来了新的动力, 激励了广大护士学习满足患者舒适需求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进一步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自智萍, 易亚玲, 王琦, 等.全身麻醉患者恢复期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 2005, 26 (5) :463.
[2]吴敏.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躁动原因的分析与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 2009, 8 (4) :19.
[3]张旭光, 胡丽娟.麻醉恢复期呕吐患者的预防和护理[J].中原医刊, 2003, 30 (4) :57.
[4]秦秦, 董雪琴, 杨瑞, 等.导尿时机对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影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 10 (1) :57.
[5]洪琳.舒适护理运用于手术室护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8) :5831.
[6]高辉.术前心理指导对全麻苏醒期躁动及恶心呕吐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 2006 (2) :46-47.
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全身麻醉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采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5例观察组以及45例对照组。观察组男20例, 女25例;年龄最大88岁, 最小10岁, 平均 (42.21±13.36) 岁。对照组男22例, 女23例;年龄最大85岁, 最小9岁, 平均 (44.13±12.06) 岁。从两组患者的疾病类型看, 观察组中属于骨科疾病11例, 泌尿科疾病5例, 神经外科疾病7例, 妇科9例, 普外科13例;对照组中骨科疾病10例, 泌尿科疾病7例, 神经外科疾病5例, 妇科12例, 普外科11例。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所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均采用了全身麻醉法,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尿管留置。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本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帮助患者平卧、给予流质食物护理、定期观察记录病况并及时反应、定期清洁气管等辅助机械。
观察组:对本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安全护理措施, 其具体内容包括: (1) 对患者的恢复环境进行细节化护理, 首先定期对室温进行检测与调节, 根据气温变化与室内同期程度将室内温度尽可能控制在25℃左右, 使患者处于舒适的状态, 避免炎症、流汗、受寒等情况发生;其次, 对室内湿度水平进行严格控制, 一般以50%为标准;同时,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房内各项设施进行细节检查, 包括卫生状况、运行状态可以及功能效果等, 保证病房设备的正常使用, 避免出现由于设备故障引发的安全问题。 (2) 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呼吸状态检查, 对其呼吸的基本情况进行密切关注与记录, 记录项目主要包括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及氧饱和度等, 避免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出现呼吸障碍, 如误吸、窒息等情况。 (3) 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 包括术后病房交接以及病房的日交接, 向麻醉师详细了解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情况提及生命体征, 为进一步护理提供确切依据。 (4) 护理人员应严格观测患者在恢复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状况, 平均每15分钟进行1次详细记录, 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应立即向医生反映并协助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在全身麻醉患者的恢复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使其保持头部偏侧一方的平卧状, 并进行去枕处理,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其头部偏侧方另一方进行垫高处理。 (5) 护理人员可根据医嘱采取必要的约束护理措施, 以约束带的常规应用为主, 于患者的膝关节上部10 cm处以及患者手腕部位进行约束带约束, 并避免出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若患者的挣扎情况相对频繁或难以控制, 可在其胸腹部进行约束带约束;在约束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严格控制好约束带松紧度, 使患者尽可能处于舒适状态。 (6)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在恢复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引流管道运行情况, 对其引流管道中的引流量进行实时监控, 包括形状、流量以及流速等, 一旦发现存在异常情况, 护理人员应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并协助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本研究主要观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服务满意度两个指标。其中, 并发症发生率所囊括的观察评价项目包括躁动、疼痛、低氧血症、低温以及恶心呕吐五个方面;护理服务满意度以笔者所在医院自拟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为基础, 对患者家属进行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在内的调查, 统计分析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 19.0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31.11%, 对照组为53.33%,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为97.78%, 对照组为82.22%,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从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工作实践来看, 一般采取全身麻醉处理的患者其疾病程度相对严重, 而在术后麻醉药物与患者完全清醒恢复的阶段期间, 常常容易发生因患者耐受、病况等因素引发的安全事故, 对患者的治疗恢复进程以及生命安全不利。针对这种情况, 护理上通常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而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 安全护理模式对处理全身麻醉患者清醒前的恢复期事故具有更为显著应用效果[3,4,5]。为了进一步探究安全护理在处于恢复期的全身麻醉患者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通过护理模式的并发症与满意度对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研究结果。
安全护理模式兼顾了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包括生命体征、呼吸道、舒适度、伤口感染等在内的隐患因素, 通过环境护理、体位护理、呼吸道护理、管道护理以及意外护理等措施为患者提供了安全、细致、人性化的治疗与恢复环境;不仅有助于解决患者在恢复过程中的突发风险, 且为其麻醉恢复以及疾病的治疗进程奠定了良好、舒适的基础,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6,7,8]。从本研究的具体结果看来,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 观察组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得到明显控制;这说明安全护理模式在呼吸道的定期清理以及气管分泌物的及时处理基础上, 为患者的呼吸功能障碍提供了较大的缓解基础, 达到了明显的防止刺激的目的, 且安全护理在总体上降低了患者恢复过程中的并发症风险水平, 应用价值较高。另外, 观察组护理服务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该护理模式有助于建立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 对处于恢复期的全身麻醉患者采取安全护理模式, 有助于降低其并发症风险, 满意度高, 可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晓明, 廖瑞熹, 赖妮, 等.安全护理在全身麻醉术后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29) :106-108.
[2]胡传美, 丁玉华, 汪宇虹.腹腔镜胆囊切除全麻术后患者转运的安全护理[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5, 23 (9) :56-58.
[3]周晓娇.200例全身麻醉患者麻醉复苏期特殊护理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4, 28 (5) :105-106.
[4]高燕平, 刘燕君, 胡琳, 等.两种全身麻醉方法对患者术后恢复期躁动影响的观察及安全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10) :61-62.
[5]赵爱平, 贾彦彦.麻醉恢复室复苏病人的安全护理[J].全科护理, 2014, 12 (18) :1694-1695.
[6]沈蔽.安全护理在全麻患者麻醉恢复期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 (1) :233-234.
[7]曹喜华.浅析手术室安全护理与职业道德[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6) :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