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麻醉期

2024-08-02

围麻醉期(精选12篇)

围麻醉期 篇1

1 麻醉期间哮喘、支气管痉挛急性发作的诱因

诱因主要有四点: (1) 药物选择不当; (2) 分泌物等对气道的刺激; (3) 麻醉深度不够; (4) 气管插管不当。

2 麻醉期间哮喘、支气管痉挛急性发作的临床表现

持续下降的血氧饱和度;自身PEEP;气道阻力和峰压升高;呼吸音消失或听诊肺部出现哮鸣音;ETCO2升高而Pa O2下降。麻醉期间哮喘发作应与贴壁分泌物、肺水肿、误吸、肺栓塞、导管扭折、过敏反应等鉴别。痉挛缓解指征:气道压力<2.0Kpa, Sp O2>96%, 湿啰音、哮鸣音消失, 心率、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呼吸平稳。

3 评估麻醉前危险因素

对于目前无症状的哮喘患者, 术中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几率是很低的。但在近2年中有哮喘发作史的患者术中哮喘发作的几率明显升高, 且时间越近, 术中和术后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越高。对于妊娠期哮喘, 如果区域麻醉不合适或使用前列腺素类药物用于流产或分娩, 其诱发哮喘的风险明显升高。

术中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受麻醉前手术病人身体状况的影响。ASA分级高, 有器质性心脏病, 呼吸道感染, 阻塞性肺病和呼吸道阻塞病史病人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增加。有哮喘病史患者术中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在10%左右。

4 麻醉方法的选择

能在局麻或椎管内完成的手术尽量选用局麻或椎管内麻醉。有资料提示对于目前无症状的哮喘患者, 椎管内麻醉并不能降低术中呼吸系统的并发症, 但对于有症状的哮喘患者椎管内麻醉是有益的。为维持气道通畅应尽量减少气管插管, 如喉罩比气管导管更利于降低气道反应性。但对于哮喘发作频繁或较难以控制的病人, 头颈部、胸部及上腹部手术仍以气管插管全麻最为安全。

5 麻醉药物的选择

(1) 麻醉药的吸入:根据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报道, 吸入麻醉药对于一些用传统的方法治疗无效的哮喘持续状态, 反而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因此, 吸入麻醉药经常在全身麻醉哮喘患者时使用, 利用了吸入麻醉药舒张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2) 氯胺酮:于1965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的麻醉药物氯胺酮系, 在1971年开始有了关于氯胺酮对气道平滑肌张力有影响的正式报道, 近几十年来, 对氯胺酮影响气道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不断加深, 目前国内外对氯胺酮在支气管痉挛以及哮喘持续状态治疗中所起的作用达到了一致的认可。 (3) 异丙酚:关于异丙酚用于哮喘患者是有不同的说法的, 有报道称有过敏史的病人, 用该药后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达到15%, 据析是和卵磷脂及大豆油有关, 可导致正常人以及特异性过敏病人诱发组胺的释放, 进一步导致支气管痉挛。然而与巴比妥类药物相比, 其诱发支气管哮鸣音的发生率明显地降低了。用异丙酚 (2.5mg/kg) 诱导气管插管时, 其气道阻力也明显比依托咪酯 (0.4mg/kg) 和硫喷妥钠 (5mg/kg) 低。异丙酚的作用机制是和间接抑制迷走神经的张力相关的, 当大于临床血药浓度时, 有直接舒张作用, 可抑制插管引起的支气管收缩和麻醉诱导, 从而对气道有保护作用。 (4) 其它药物:用于哮喘患者的很多围术期用药 (比如硝普钠、硝酸甘油、异丙嗪、哌替啶、咪唑安定、氟哌利多、安定等) , 虽然在离体情况下均可以舒张气道平滑肌, 但是在活体上却达不到舒张气道平滑肌的血药浓度, 这些用药是否具有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临床价值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6 麻醉过程支气管痉挛的预防

如果在气管插管前对气道能够进行充分的麻醉, 能够有效地防止支气管痉挛的急性发作。针对精神抑郁诱发的哮喘, 一般在术前应用咪唑安定和抗焦虑药, 如地西泮等用来防止。

患者术前不必停用院原治疗哮喘用药, 加强肺功能锻炼以使FEV1提高能够有效预防哮喘病人的复发。

7 围麻醉期支气管痉挛的处理方法

区域麻醉时, 病人通气困难时, 判定是由咳嗽或者呼吸肌紧张引起还是支气管痉挛导致时, 可以借助肌松药。快速诊断后, 正确的处理方法就是把诱发原因解除掉, 加压给氧, 避免病人缺氧。

摘要:对于麻醉医师来说, 预防和处理发生围术期支气管痉挛非常重要, 虽然近十年来麻醉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因哮喘这一临床上常见疾病, 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却是逐年升高。麻醉手术过程中, 很多因素都有可能诱发哮喘发作, 从而导致支气管痉挛, 甚至会对病人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

关键词:围麻醉期,哮喘患者,麻醉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嵘, 邓硕曾.支气管痉挛的麻醉处理[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1, 22 (1) :37~39.

[2]周钦海, 钱燕宁, 傅诚章, 等.围麻醉期哮喘、支气管痉挛[J].医学综述, 2003, 9 (4) :218~220.

[3]张秀华, 叶铁虎.气道处理技术的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9 (7) :437~438.

[4]周钦海, 傅诚章, 林雅芳, 等.围手术期用药对气管平滑肌张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0, 16 (3) :139~141.

[5]白春学, 方晓惠, 钮善福, 等.地塞米松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5, 11 (3) :403~405.

[6]Rooke GA, Choi JH, Bishop MJ.The effect of isoflurane, halothane, sevoflurane, and thiopental/nitrous oxide on respiratory system resistance after tracheal intubation[J].Anesthesiology, 1997, 86 (6) :1294~1299.

[7]Nonaka M, Sakanashi Y, Sugahara K, et al.Incidence of asthmatic attack during anesthesia in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bronchial asthma[J].Masui, 1999, 48 (7) :759~762.

围麻醉期 篇2

一、名词解释

1.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 period):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到与本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阶段。2.围手术期处理(management of perioperative period):是指以手术为中心而进行的各项处理措施,包括病人的体质与精神的准备、手术方案的选择、特殊情况的处理、手术中的监护,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等,即术前准备、术中保障、术后处理三大部分。3.术前准备(preoperative preparation):指针对病人的术前全面检查结果及预期施行的手术方式,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使病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和机体条件,以便安全地耐受手术。

4.急症手术(emergency operation):某些外科疾病,需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准备,然后迅速实施手术。如急性阑尾炎并穿孔,外伤性肠破裂等。在呼吸道窒息、胸腹腔内大血管破裂等病情十分急迫的情况下,为抢救病人生命,必须争分夺秒的进行紧急手术。5.限期手术(confine operation):某些外科疾病,手术时间可以选择,但有一定的限度,不宜过久延迟手术时机,应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如各种恶性肿瘤根治术、已用碘剂作术前准备的针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等。

6.择期手术(selective operation):某些外科疾病,施行手术的迟早,不致影响手术效果,应做好充分的手术前准备,这类手术称为择期手术,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胃大部分切除术、一般的良性肿瘤切除术及腹股沟疝修补术等。7.术后处理(postoperative management):是指针对麻醉的残余作用及手术创伤造成的影响,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尽快地恢复生理功能,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8.Goldman指数(Goldman’s index):是综合评估心脏病病人手术风险时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该指数提供了阳性发现与额外风险有关的评分标准,可在实际应用时参考。心源性死亡、致命性心脏并发症的发生随着评分的增加而升高。评分为0~5分,上述危险性小于1%;6~12分,危险性为7%;13~25分,危险性为13%(2%死亡率);>26分,危险性为78%(56%死亡率)。9.乙级愈合:某些切口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称为乙级愈合,用“乙”字代表。

10.切口感染:是指清洁切口和可能污染的切口并发感染。

11.术后并发症(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术后由于原有疾病本身、手术对机体造成的扰乱或原有疾病的复发等因素引起的所有病症总称为术后并发症。

二、问答题

1.术前需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情况:①涉及感染病灶或接近感染区域的手术;②肠道手术;③操作时间长、创面大的手术;④开放性创伤、创面已经感染或软组织有广泛损伤、创伤至实施清创的间隔时间长或清创所需的时间较长及难以彻底清创者;⑤癌肿手术;⑥涉及大血管的手术;⑦需要植入人工制品的手术;⑧器官移植术;⑨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粒细胞减少症等;或是接受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治疗、免疫功能低下而需要手术治疗者。

2.胃肠道手术应作哪些手术前准备?

胃肠道术前准备:手术前1∽2日开始进流食;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禁水,以防因麻醉或手术过程中的呕吐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术前无需常规放臵胃管,但若是胃肠道的手术,或对胃肠道干扰较大的手术,或某些特殊疾病(如急性弥散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等),应放臵胃管。幽门梗阻的病人,术前应洗胃并胃肠减压几天。对于一般性手术,术前一日应作肥皂水灌肠。结肠或直肠手术,术前3天开始进流质,口服肠道制菌药物,术前一日服用泻药,术前晚进行清洁灌肠,使术中肠腔处于空虚状态并减少并发感染的机会。

3.营养不良:生化检查血清白蛋白在30~50g/L或以下、血清转铁蛋白低于1.5mg/L、体重下降大于10%时,表明存在营养不良,需采用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1周左右,以改善其营养状态。

术前病人营养状况的评价可以采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is nutritional index,PNI)。PNI计算可以通过测定血清白蛋白(ALBg/100ml)、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单位mm)、转铁蛋白(TNF,mg/100ml)和皮肤延迟过敏反应(SDH,按无反应、反应区<5mm、反应区>5mm分别按0、1、2计算)这四个变量进行。[PNI(%)=158-16.6(ALB)-0.78(TSF)-0.20(TFN)-5.8(SDH)]。PNI<30%为低度危险,30%~50%为中度危险,PNI≥50%为高度危险。由于营养不良可使手术耐受力降低,因此术前应尽可能予以纠正。择期手术最好在术前1周左右,经口服或静脉提供充分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利于术后组织处复和创口愈合,提高防御感染能力。

4.心脏病术前准备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心脏病术前准备的注意事项:①长期使用低盐饮食和利尿药物、已有水和电解质失调的病人,术前需纠正;②贫血病人携氧能力差,对心肌供氧有影响,术前应少量多次输血以矫正;③有心律失常者,应依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偶发的室性期外收缩,一般不需特别处理;如有心房纤颤伴心室率增快达100次/分钟以上者,用毛花苷丙(西地兰)0.4mg加入25%葡萄糖溶液20ml,缓慢静脉推注,或口服普萘洛尔(心得安)10mg,3次/日,尽可能将心室率控控制在正常范围;如出现心动过缓,心室率在50次/分钟以下者,术前可用阿托品0.5~1mg,必要时需放臵临时性心脏起搏器;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发病后6个月内不作择期手术;6个月以上无心绞痛发作者,可在良好的监护条件下施行手术。心力衰竭病人,最好在心力衰竭控制3~4周后,再施行手术。

5.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易感因素:长期吸烟史、重度咳嗽病史、肥胖、年龄超过60岁、胸部或上腹部大手术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麻醉时间超过3小时。

6.呼吸功能障碍术前准备包括:①停止吸烟2周,病人多练习深呼吸和咳嗽,以增加肺通气量和排出呼吸道分泌物。②应用麻黄碱、氨茶碱等支气管扩张剂及异丙肾上腺素等雾化吸入剂,对阻塞性肺功能不全有良好作用,可增加肺活量。③经常发作哮喘的病人,可口服地塞米松等药物,以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④痰液粘稠的病人,可采用蒸气吸入或口服药物使痰液稀薄,易于咳出。经常咳脓痰的病人,术前3∽5天就应使用抗生素,并指导病人作体位引流,促进脓性分泌物排出。⑤麻醉前给药要适量,以免抑制呼吸。使用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的药物(如阿托品)也要适量,以免增加痰液粘稠度,造成排痰困难。⑥重度肺功能不全及并发感染者,必须采用积极措施,改善肺功能、控制感染后才施行手术。⑦急性呼吸道感染者,择期手术应推迟至治愈后1∽2周,如系急症手术,需用抗生素并避免吸入麻醉。7.预防手术后肺不张的措施有哪些?

预防手术后肺不张的措施有:①术前练习深呼吸。腹部手术前需练习胸式呼吸,胸部手术前练习腹式呼吸,以增进吸气功能。②减少肺泡和支气管的分泌液。如有吸烟习惯,术前2周应停止吸烟,并注意口腔卫生。③术后避免限制呼吸的固定或捆绑。④协助排除支气管内分泌物。如鼓励咳嗽、体位引流等。⑤防止手术后呕吐物的吸入。8.哪些情况下必需进行术前会诊?

存在以下情况时必需进行术前会诊:①有医学法律的重要性时;②治疗意见有分歧;③手术危险性极大;④病人存在其它专科情况或异常,如有心脏病需请心脏病专科医生会诊;⑤术前常规麻醉科会诊;⑥病人及其家属的要求。

9.术前小结:是对术前诊断和准备工作的最后审查和综合归纳。书写术前小结应在手术前一天完成,包括下列项目:①术前诊断及诊断依据(包括鉴别诊断);②手术指征(包括不存在手术反指征);③拟行手术;④术前准备;⑤术中注意事项(主要手术步骤、解剖关系、手术难点等);⑥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预防处理和注意事项;⑦麻醉选择;⑧手术日期;⑨手术者。

10.缝线的拆除和切口愈合记录:

缝线的拆除时间,可根据切口部位、局部血液供应情况及病人年龄、营养状况来决定。一般头面颈部术后4∽5天拆线,下腹部、会阴部6∽7天拆线,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天拆线,四肢10∽12天拆线(近关节部位适当延长),减张缝线14天。青少年病人拆线时间可以适当缩短,年老、营养不良病人拆线时间则可延迟,有时可先间隔拆线,1∽2天后再将剩余缝线拆除。

初期完全缝合的切口可分为三类:①清洁切口,用“Ⅰ”表示,指无菌切口,如甲状腺大部分切除、疝修补术等。②可能污染切口,用“Ⅱ”表示,指手术时有可能带有污染的切口,如胃大部分切除、胆囊切除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的伤口经过清创后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再度切开者。③污染切口,用“Ⅲ”表示,指邻近感染区域组织直接暴露于感染区的切口,如穿孔阑尾炎切除术、肠梗阻肠坏死的手术等。

切口的愈合分为三级:①甲级愈合,用“甲”表示,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②乙级愈合,用“乙”表示,指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③丙级愈合,用“丙”表示,指切口化脓,需作切口引流等处理。

11.各种不适的处理:

1)疼痛:切口疼痛在术后最初24小时内最剧烈,2∽3天后明显减轻。如切口持续疼痛,或在减轻后再度加重,可能存在切口血肿、炎症乃至脓肿形成,应仔细检查,及时处理。

处理原则:指导病人在咳嗽、翻身、活动肢体时用手按抚伤口部位,以减少切口张力增加所致的疼痛。口服镇静、止痛类药物,对皮肤和肌性疼痛都有较好效果。大手术后1∽2天内,常需用哌替啶作肌内或皮下注射。大中手术后早期也可采用镇痛泵。2)发热:中等以上的手术病人术后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升高辐度在1.0℃左右。

处理原则:应用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法对症处理。3)恶心、呕吐:常见原因是麻醉反应。

处理原则:可先给阿托品、奋乃静或氯丙嗪等镇静、镇吐药物对症治疗。4)腹胀;术后早期腹胀是由于胃肠道蠕动受到抑制所致。

处理原则:可予以持续胃肠减压,放臵肛管,以及高渗液低压灌肠等。5)呃逆:可能是神经中枢或膈肌直接受刺激引起。

处理原则:术后早期发生者,可采用压迫眶上缘,短时间吸入二氧化碳,抽吸胃内积气、积液,给予镇静或解痉药物等措施。

6)尿潴留:较多见,尤其是老年病人。全身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排尿反向受抑制、切口疼痛引起膀胱和后尿道括约肌反射性痉挛(尤其是骨盆及会阴部手术后),以及病人不习惯在床上排尿等,都是常见原因。估计超过3个小时的手术或术中有大量输液时,术前应放臵导尿管。凡术后6~8小时未排尿,或虽有排尿但尿量甚少、次数频繁,往往提示存在尿潴留。下腹部耻骨上区的叩诊检查,可发现有明显的浊音区,即表明有尿潴留,应及时处理。

处理原则:应安定病人情绪。如无禁忌,可协助病人坐于床沿或立起排尿。下腹部热敷,轻柔按摩,用止痛药解除切口疼痛,或用氨甲酰胆碱等刺激膀胱收缩药物,都能促使病人自行排尿。如无效,应行导尿。尿潴留时间过长、导尿时尿液量超过500ml者,应留臵导尿管1~2天,有利于膀胱壁肌恢复收缩力。12.术后并发症(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术后由于原有疾病本身、手术对机体造成的扰乱或原有疾病的复发等因素引起的所有病症总数为术后并发症。

1)出血:术后出血应以预防为主。手术时务必做到严密止血,结扎血管规范牢靠,切口关闭前应仔细检查,确保彻底止血。一旦确诊为术后出血,应紧急手术止血。2)切口感染:

典型临床表现:术后3∽4天,切口疼痛加重,并伴有体温升高、脉率加速和白细胞计数增高。切口局部有红、肿、热和压痛,或有波动感等典型体征。必要时作局部穿刺,或拆除部分缝线撑开伤口以明确诊断。分泌液应作细菌学检查,为选择有效抗生素提供依据。

切口感染的预防应着重于:①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手术操作轻柔精细、严密止血;②加强术前、术中、术后处理,增强病人抗感染能力。如切口已有早期炎症现象,应采取使用有效抗生素和局部理疗等,使其不发展为脓肿。已形成脓肿者,应予以切开引流,待创面清洁时,可考虑行二期缝合,以缩短愈合时间。

3)切口裂开:常见于腹部及肢体邻近关节部位。

影响因素有:①全身因素:营养不良使组织愈合能力差。在糖尿病、尿毒病、免疫抑制剂、黄疸、脓毒症、低蛋白血症、癌症、肥胖、接受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病人以及老年病人中常见;②局部因素:切口缝合技术有缺点;腹腔内压力突然增高;严重腹胀;伤口感染、积血、积液及经伤口放臵引流管等使伤口愈合不良、预防措施包括:①对估计发生此并发症可能性很大的病人,在逐层缝合腹壁切口的基础上,加用全层腹壁减张缝线;②应在良好麻醉、腹壁松弛条件下缝合切口,避免强行缝合造成腹膜等组织撕裂;③及时处理腹胀;④病人咳嗽时,最好平卧,以减轻咳嗽时横膈突然大幅度下降、骤然增加的腹内压力;⑤适当的腹部加压包扎,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4)肺不张:

预防措施:①术前煅炼深呼吸,腹部手术者需练习胸式深呼吸,胸部手术者练习腹式深呼吸;②术后避免限制呼吸的固定或绑扎;③减少肺泡和支气管内的分泌液,术前2周停止吸烟;④鼓励咳痰,利用体位或药物以利排出支气管内分泌物;⑤防止术后呕吐物或口腔分泌物误吸。

5)尿路感染:尿潴留和经尿道的器械操作或检查是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常见原因。

预防和及时处理尿潴留,是预防膀胱炎及其上行感染的主要措施。尿潴留的处理原则是在膀胱过度膨胀前设法排尿。如尿潴留量超过500ml时,应放臵导尿管作持续引流。安臵导尿管和冲洗膀胱时,应严格掌握无菌技术。尿路感染的治疗,主要是应用有效的抗生素,维持充分的尿量,以及保持排尿通畅。

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中用电流刺激腓肠肌收缩、用冲气袖带或气靴外部挤压腓肠肌;术后补充足够的水份以减轻血液浓缩、降低血液粘度,抬高下肢、积极的下肢运动、弹性力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等,可减少此症的发生率。必要时可对高危人群作预防性抗凝治疗。明确诊断后应卧床休息,避免用力排便、咳嗽等,以防血栓脱落。治疗主要应用溶栓剂(首选尿激酶,仅限于病史不超过3天者)及抗凝剂(肝素、华法林)。也可采用中药治疗。7)肝功能异常:分为肝前性、肝细胞性和肝后性三类。

血细胞溶解、出血或血肿再吸收,营养不良、体外循环术后、先天性溶血病、使用可引起溶血的药物等致肝前性胆红素增高。

肝毒性药物、感染或脓毒症、术中失血及休克造成肝缺血缺氧、输血性肝炎以及特殊手术后等致肝细胞性肝功能异常。

围麻醉期 篇3

【关键词】实验动物;家兔;氯胺酮

【中图分类号】Q9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105-01

安全满意的实验动物麻醉,是保证动物实验手术操作成功的关键环节,是科研项目研究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其中充分的术前准备、安全高效的麻醉药品选择与正确使用、细致全面的麻醉复苏期管理,是实验动物麻醉成功的关键。结合我院近年来教学、科研中应用氯胺酮和安定复合麻醉,开展家兔动物实验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简介如下:

1 术前准备

1.1 实验动物准备 实验用家兔应选择品种、性别、月龄、体重和健康状况无差异的群组。对于需进行对照实验的科研尤为重要,以做到分组实验动物无差异。分组前应将挑选的家兔提前一周置于实验室内。即便于家兔适应新的环境,也利于观察性饲养,了解其健康情况和生活习性。记录动物的体重、生长速度、摄食能力。活泼好动、肌肉发达、脂肪饱满的优先选用。可有效提高实验动物的麻醉耐受能力。实验动物术前应禁食12小时。家兔术日禁食、禁水,防止呕吐和误吸的发生【1】。短时手术操作术前无需给药。

1.2 麻醉药品及器材的准备 根据麻醉方案准备好麻醉药品和稀释药品,同

时需要准备好抢救、镇痛、等应急药品。

2 术中麻醉的应用与监护

皮肤消毒后,选取家兔后腿肌肉饱满处行氯胺酮肌肉注射,剂量:10mg/kg。观察家兔出现垂头、睫毛反射、肌张力显著降低,趾蹼反射消失,呼吸平稳,无躁动等特征出现,表明实验兔已进人中度麻醉状态【2】。固定家兔于术台。剪毛、标记切口、消毒皮肤。术前腹腔注射安定,方法:与生理盐水等比例混合后,按照4ml/kg剂量标准再家兔下腹部,正中线旁2cm处刺入,针尖指向脊柱侧缓慢进针约2cm,全量注入腹腔【3】。短时制动麻醉时安定用量减半。切开皮肤前可选择性应用0.5%利多卡因沿切口行局部浸润麻醉。术中观察家兔如有躁动,可肌注半量氯胺酮。术中观察呼吸频率和深度、肌张力、有无呕吐和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等指标。氯胺酮术中用总量不大于100毫克。

3 麻醉复苏期管理

3.1 复苏环境

对术后需要复苏的动物,应在移至复苏室内观察。其苏醒室应该温暖、安静,灯光柔和充分,便于观察动物。复苏早期阶段应保持环境温度在27℃~32℃,避免低温对尚未苏醒、不能自由活动的家兔造成伤害。同时应将家兔以侧卧位置于清洁的棉垫之上,以便保持体温、保护切口。对于成年动物,完全苏醒后12小时至切口拆线期间,因受到麻醉和手术的创伤性操作影响,体质虚弱、抵抗力下降。此时要求环境温度维持于相对稳定的水平,避免因出现大的温差变化而致病。家兔饲养中对环境湿度要求很高,应保持在60%上下。避免出现细菌和寄生虫过度繁殖而至各类家兔疾病的发生。

术后7日内应使用消毒后的笼舍、水具、料盆饲养,避免出现切口感染、腹泻等疾病。实验室内家兔养殖密度不应大于1只/平方米,避免重叠放置兔舍,以便于维持实验室清洁和环境空气质量。实验室应有通风换气设备。每日观察两次,注意眼睛、鼻子分泌物,监测体重和切口,并作好每日的详细记录。饮食上应选择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增加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对于家兔可适当增加高质量新鲜饲草,以促进食欲利于康复。正常情况下一周后可恢复至术前健康体质水平。

3.2 并發症处置

3.2.1呕吐 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在麻醉期间都受到抑制,当麻醉变浅时逐步恢复,故复苏时间越短该并发症发生率越低。当发现动物开始呕吐时,应调整动物体位,使其头部低于胸部和腹部,以防止吸入呕吐物。

3.2.2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可以通过许多症状显示,如气喘、过度换气、呼吸时伴有呼噜声等。麻醉后易发生呼吸抑制现象,并且抑制的程度在术后可能有所加重。故复苏早期应重点观察,如果呼吸抑制明显,可吸氧并使用呼吸兴奋剂。

3.2.3 伤口感染的控制 术中严格无菌操是防治术后切口感染的关键。作为非无菌实验动物家兔,受特定生活习性的影响,仍面临较大的切口感染风险。动物术后切口的感染主要来自于粪尿的污染,故应及时清扫家兔排除的排泄物,精心护理以减少粪尿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感染的危险性。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同样重要,可应用青霉素,剂量为4万u/kg,每日一次预防感染连用3天。

4 结果 本组外科实验用家兔16只,共完成实验手术16台次,短时制动麻醉96台次。麻醉效果满意,手术操作顺利,短时制动时可安静无躁动。氯胺酮、安定注射完毕后麻醉诱导时间1.5分钟到5分钟,平均3.2分钟。麻醉持续时间20分钟到45分钟,平均28分钟。术后复苏时间45分钟只145分钟,平均64分钟。全部家兔无死亡及术后并发症出现。对于对试验动物进行每月一次的短时制动麻醉耐受良好,未发见无不良反应。

5 讨论

安全有效的麻醉是外科动物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实验动物的个体差异,术者操作经验,围手术期动物、环境、设备的管理,都直接影响着动物实验的成败。

麻醉药物氯胺酮,属非巴比妥类麻醉剂。其药理作用于皮质和间脑,选择性抑制大脑的联络系,起效时间短,作用快,镇痛作用可靠使其应用的主要特点。但易使家兔出现肌张力增高,烦躁等现象。安定是临床上常用的镇静催眠药,具有抗惊厥和中枢性骨骼肌松弛作用,加用安定3mg/kg腹腔注射,3至4分钟后,家兔肌肉完全松弛,无躁动、烦躁现象。加用安定后,麻醉持续时间无改变,对呼吸及循环系统亦无不良影响。上述两种药物简单易得,使用方便,操作安全有效。家兔因性情温顺,饲养简单方便而被广泛应用于科研、教学等实验等领域。实际操作中发现该动物对麻醉耐受的个体差异较大,对麻醉的安全性提出较高的要求。操作中因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密观察家兔的反应。麻醉用药易从小剂量开始应用。对于需要多次进行麻醉处置的实验家兔应建立完整的实验档案,确保麻醉用药的个体化,以提高麻醉效果和麻醉安全。

参考文献:

[1] 邓小明,朱科明.常用实验动物麻醉[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112-115.

[2] 李尧清, 杨小玲.氯胺酮在实验动物麻醉中的应用分析[J].上海实验动物学,2001.21(3):169-170.

小儿氯胺酮麻醉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0例,男120例,女60例,最大年龄8岁,最小2个月。手术种类:睾丸鞘膜积液50例,腹股沟疝120例,包皮过长10例。

1.2 麻醉种类

氯胺酮麻醉或氯胺酮复合麻醉。

2 临床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做好详细的术前评估

测量体温,注意防止感冒;测量体重,以准确计算用药量。

2.1.2 严格禁食水时间

麻醉前6~8h禁食,麻醉前4h禁水。固体及奶类禁食应大于8h,液体应大于6h, 2岁以内术前4h可少喝一点清水。若禁食超过12h,由于小儿代谢率高,可发生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倾向,术前应输入一定量10%葡萄糖注射液,同时注意输入量和速度。

2.1.3 心理护理

多数患儿术前精神紧张,对手术有恐惧心理;有的患儿对手术有抵触情绪,不能很好的配合术前准备,性格外向者表现更为突出[1],护士应同患儿及家属介绍与疾病有关的知识,氯胺酮麻醉后可出现的问题及正确处理措施。对年龄大的患儿耐心与其沟通,语言亲切和蔼,及时掌握患儿心理动态,取得信任,消除对手术的恐惧;对较小的患儿,应与其家属解释手术麻醉前后护理的重要性,教其学会呼吸道管理的基本方法,口唇颜色变化的观察方法及患儿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应急措施。

2.1.4 按医嘱执行术前用药

术前用药是预防手术麻醉出现意外的重要准备措施,氯胺酮可使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因此术前15~30min应用抗胆碱药物以减少支气管分泌物,降低支气管迷走神经反射,如阿托品、东莨菪碱等;并根据年龄选择适当剂量(0.01~0.02mg/kg)。

2.2 术中护理

2.2.1麻醉前准备各种急救物品, 如吸痰器、气管导管、喉镜及呼吸器等, 以确保临场抢救及时, 忙而不乱;根据麻醉情况准备术中所需体位垫、约束带及输液用物等。心前区置听诊器, 监听心率、心音和呼吸情况。

2.2.2麻醉诱导前, 给哭闹不合作的患儿在手术室门口肌注氯胺酮作为基础麻醉, 入睡后进手术室。建立静脉通道, 供注入麻醉药、补液、输血用, 要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 掌握好用药的浓度、输液的速度。

2.2.3 摆放手术体位以安全舒适为前提将四肢固定好,保证手术野显露和麻醉监护及观察,注意患儿的保暖。

2.2.4 保持呼吸道通畅,头部偏向一侧,及时吸出痰液,防止窒息的发生。腹部手术操作,动作应轻柔,术中提醒手术人员,忌用自己的手或器械压迫患儿腹部影响呼吸。

2.2.5 术中补液并注意输血输液速度

由于小儿水代谢比成人快,不易耐受脱水,因此术中掌握正确的输血输液速度,对麻醉苏醒非常重要。输液量应计算术前禁食、禁饮、散失液量、机体正常维持量及手术麻醉失液量[2]。护士应在术中精确计算液体滴数避免输液过快导致心肺负担加重,甚至肺水肿,过慢引起患儿脱水。

2.3 术后苏醒护理

2.3.1 妥善安置病人防止意外损伤

麻醉苏醒前由于患儿躁动,有时可能导致坠床,受到意外伤害,存在着围手术期的危险[3],也可能由于患儿不自主运动而导致引流管、伤口敷料脱落,因此在苏醒期应加强监护,保持室内安静,温湿度适宜,应有专人看护。

2.3.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

通过观察瞳孔神经反射等估计麻醉深浅度,如呼吸浅促睫毛反射存在示即将苏醒,应密切监护[4]。

3 体会

熟悉氯胺酮药理作用,充分作好术前准备工作,术中配合术者递好器械物品,使手术时间进一步缩短,严把禁食禁饮感冒发热关,术中严密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及口唇,有无呼吸抑制缺氧等,配合麻醉师做好麻醉前、中、后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安全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护理心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1998, 101.

[2]安丰茵.158例气道异物患儿急救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8) :1585.

[3]杨长春.学龄期患儿氯胺酮麻醉术后躁动的观察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5) :351.

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篇5

一、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护理评估,内容:生命体征;心理状态;营养状况;睡眠情况;家庭支持;教育需求;治疗依从性等。

2.落实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以达到患者能认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对手术要达到的目的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与意外事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2.2呼吸道准备: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锻炼,吸烟者嘱其戒烟。术前有肺部感染者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2.3胃肠道准备:根据手术种类、方式、部位、范围,术前给予不同的饮食和术前肠道准备。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2.4手术区皮肤准备:术前日洗头、剪指甲、更换清洁衣服,术日晨充分清洁手术区域皮肤。

二、手术当日护理

1.取下义齿、手表、首饰等,将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好。2.排空小便,遵医嘱应用术前药物。

3.准备手术需要的病历、放射线片、CT片、MRI片及药品,与手术室人员共同核对,按手术交接单做好交接。

4.参加手术的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患者安全核查和消毒隔离制度,保障患者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三、术后护理

1.做好术后护理评估,内容: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输血、麻醉等);神志、生命体征情况;疼痛及症状管理、切口引流情况;自理能力和活动耐受力;营养状况;心理状态;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安全管理

2.护理措施

2.1向医师及麻醉师了解手术中患者的情况。

2.2术后患者的搬移:尽量平稳,减少振动,注意保护伤口、引流管、输液管,防止滑脱或受污染。

2.3卧位:麻醉未清醒者应有专人守护,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腰麻、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需平卧6小时,当患者麻醉恢复,血压平稳,腹部手术后一般可取半卧位,头颈部及胸部手术后取半卧位或坐位。

2.4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术后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志、瞳孔、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等。

2.5管道护理: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经常挤压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阻塞,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及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并记录。

2.6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敷料有无脱落及感染等情况。若伤口有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如出血量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对烦躁、昏迷、小儿需使用约束带;大小便污染敷料后应立即更换;肢体手术应抬高患肢,注意患肢血运情况。

2.7术后营养:术后恢复饮食的时间根据手术的大小及性质决定。

2.8心理护理:祝贺患者手术成功,做好告知与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的心理。2.9疼痛的护理:有效控制疼痛,保证足够的睡眠,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痛剂等。2.10早期活动:手术后如无禁忌,应鼓励患者床上自主活动,协助翻身、叩背、活动肢体、鼓励深呼吸,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逐渐下床活动。

围麻醉期 篇6

【关键词】围手术麻醉期;支气管痉挛;原因;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03-01

本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麻醉的患者5628例,其中并发支氣管痉挛者28例,占手术麻醉比例的0.50%,对所有并发支气管痉挛的患者进行相关原因调查,并针对性地实施处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12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麻醉的患者5628例,其中并发支气管痉挛者28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5.25±10.58)岁;术前肌注安定、异丙秦、地塞米松者19例。术前3例哮喘持续状态者加用氨茶碱、异丙嗪、地塞米松。手术种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例,子宫切除术7例,直肠癌根治术6例,其它5例。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用药均为阿托品0.5 mg、鲁米那0.1肌内注射,术前1例有术中支气管痉挛史患者使用3 d氨茶碱、激素。所有患者均使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所用药物为地塞米松10 mg、咪唑安定1~2 mg、芬太尼1~2μg/kg、丙泊酚1—2.5 mg/kg;琥珀胆碱1~1.2 mg/kg(9例)或曲库铵0.6 mg/kg(9例)或维库溴铵0.1 mg/kg(10例)。麻醉维持用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琥珀胆碱(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术)。全部患者均为骤然起病,听诊肺部布满哮鸣音,局部、一侧甚至全部呼吸音消失(4例患者伴有湿罗音)[1]。

2 结果

2.1 诱发支气管痉挛的原因 在本文28例患者中术前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史4例,具有长期吸咽史者5例,肺炎2例,1周内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咳嗽病史并接受治疗6例,氯胺酮麻醉后诱发6例,吸痰拔除气管导管后诱发4例。

2.2 支气管痉挛处理方法 明确诊断后即行手法控制呼吸,呼吸囊压力不超过30cm水柱为宜,大部分患者使用氨茶碱0.125~0.25 g、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40mg、继以甲强龙40~80 mg静脉点滴维持。有3例加用了硫酸特布他林(博利康尼),用生理盐水稀释到5 ml后气管导管内注射。3例患者加用喘定静脉滴注后缓解;1例加用氯胺酮2 mg/kg。2例严重痉挛患者加用肾上腺素0.1 mg~0.2 mg稀释后静注或气管内给药后改善;6例患者加用喘康速喷雾吸入后缓解。1例气胸患者诱导时发生了一次支气管痉挛,术中单肺通气时再次发生,经氨茶碱、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治疗后缓解。15例患者在10一15 min左右缓解,1例拔管后患者经甲强龙、多索茶碱静脉用药、特布他林和普米克雾化吸入,60 min后完全缓解。1例原发性脾亢、溶血性贫血患者插管后气道阻力异常增高,SpO2降低为75%,拔出气管导管,面罩加压吸氧,静注氨茶碱、琥珀酸氢化可的松3 min后缓解。其余患者缓解后,继续在全麻下完成手术,直至手术结束,都未再次发生支气管痉挛。

2.3 处理结局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全部治愈。。

3 讨论

支气管痉挛是围手术麻醉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8%~0.6%[2];其发生的原因主要为气管插管不当、麻醉深度不够、药物选择不当、分泌物对气道的刺激、手术刺激、拔管过早等,上述这些因素均可诱发呼吸道痉挛,其临床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性收缩,通气阻力增加,呼气性呼吸困难。如何预防和处理围术期支气管痉挛是一个临床重点[3、4]。本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麻醉的患者5628例,其中并发支气管痉挛者28例,占手术麻醉比例的0.50%,对所有并发支气管痉挛的患者进行相关原因调查,并针对性地实施处理措施。研究结果显示本文28例患者中术前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史4例,具有长期吸咽史者5例,肺炎2例,1周内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咳嗽病史并接受治疗6例,氯胺酮麻醉后诱发6例,吸痰拔除气管导管后诱发4例。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术前做好麻醉危险因素的评估、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麻醉用药、严格掌握拔管指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术中并发支气管痉挛发生率的重要措施,能有效提高围术期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德勇.围手术麻醉期支气管痉挛的防治[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12):1038-1039.

[2]梁建文,郝志华.围手术麻醉期支气管痉挛的预防[J].首都医药,2012,3(6):32.

[3]钱卫,温文钊,黄冰,等.围手术麻醉期并发支气管痉挛的分析[J].广西医学,2002,24(11):1832-1834.

围麻醉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0例中, 男99例, 女61例, 年龄42~80岁, 平均60.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病97例 (I期20例, Ⅱ期59例, Ⅲ期18例) , 9例术前应用了抗高血压药至术前;心肌缺血63例, 有心绞痛发作史32例, ECG表现心肌缺血50例, 有心肌梗死病史1例。手术种类:择期手术136例, 包括食道癌、胃肠道肿瘤、胆囊切除、肾膀胱癌, 子宫附件切除, 宫颈癌等。急诊手术34例, 包括开放性骨折、胃穿孔、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肝脾破裂及急性阑尾炎。

1.2 麻醉

高血压患者47例术前积极治疗, 控制血压至正常水平, 心肌缺血经消心痛、硝酸甘油、阿斯匹林等药物治疗, ST段<0.05 mV 26例, ST段压低程度有所好转27例。心肌梗死患者6个月内不宜实施择期手术。对急诊血压高于180/110 mm Hg如推迟手术给患者带来的风险超过高血压时, 麻醉前用压宁定或乌拉地尔速效降压药物, 控制血压在140/90 mm Hg左右为宜。术中持续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 部分患者监测CVP和尿量等。本组选择硬膜外阻滞116例, 全麻32例, 硬膜外加全麻17例, 神经阻滞5例。

2 结果

术前应用抗高血压药物者和未用药者术中出现血压剧烈波动的例数分别为9例 (9/47, 19.1%) 和33例 (33/50, 66.0%) , 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前未进行治疗, 术中因血压剧烈升高超过180/110 mm Hg, 应用降压药39例次 (每次乌拉地尔25~50 mg或压宁定20~30 mg) , 26发生在麻醉诱导或苏醒期, 13例次发生在术中, 因血压过低, 收缩压低于80 mm Hg, 或心率低于50次/min, 用血管活性药 (每次麻黄碱10~15 mg或阿托品0.20~0.5 mg静注) 37次。并用降压药和升压药8例次。

3 讨论

研究证明术前经过系统抗高血压治疗者, 其术中血压波动及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明显减低[1], 本组术前应用抗高血压药者, 术中发生血压波动的次数明显低于未用药者。因此如果患者属轻中度高血压, 服用降压药者应继续服药至术晨, 以防心率、血压的反跳升高。对严重的高血压患者舒张压高于110 mm Hg, 应适当推迟手术, 接受几天或几周抗高血压治疗, 从而降低术中心肌缺血的发生率, 本组急诊手术, 术前合并严重高血压, 经加深麻醉血压仍未下降, 应用压宁定或乌拉地尔, 效果确切安全, 伴有明显心率增快, 可静注艾斯洛尔10~30 mg/次。术前有过频繁心绞痛发作的患者, 应推迟手术, 给予适当治疗。

麻醉选择原则要保持心肌供氧与需氧平衡和血流动力学平稳, 既要减轻心肌抑制, 又要使麻醉足以抑制手术操作的应激反应, 避免心脏事件的发生[2]。对于下腹部及四肢、会阴部手术, 采取硬膜外麻醉, 术中注意防止麻醉平面过高引起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对于手术广泛、创伤大采用全麻, 对于上腹部大手术, 采用硬膜外麻醉加全麻, 一旦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麻黄碱和阿托品处理, 不要盲目快速输血补液[3]。硬膜外麻醉可阻滞交感神经, 改善冠状循环, 减低心脏的前后负荷, 此项技术已应用于高血压和冠心病治疗[4]。全麻以其氧供充分, 增加冠状循环的携氧能力, 较适合于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手术。术前脱水和术中失血较多的患者, 根据CVP指导补液、输血。本组硬膜外麻醉引起术中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 给予麻黄碱和阿托品纠正后好转, 血压剧烈波动者用多巴胺泵入维持循环稳定。全麻诱导和气管插管是麻醉的关键, 尽量避免使用兴奋心血管的药物氯胺酮和对心肌抑制较大的硫喷妥钠和异丙酚, 使用对心肌抑制较小的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对围手术期出现的严重高血压首先选用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新型降压药乌拉地尔和尼卡地平, 可有效降压而不发生低血压。高血压仍然难以控制可选择血管扩张药硝酸甘油或硝普钠静脉滴注, 将血压控制在合适水平。

摘要:目的 探讨合并心血管疾病围手术期麻醉处理。方法 分析麻醉进行非心脏手术的170例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其中高血压97例, 心肌缺血63例, 术中和术后持续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 术前应用抗高血压药。结果 术中因血压剧烈升高而应用降压药物者39例次;因血压过低, 应用血管活性药37例次;未发现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术前应用抗高血压药物者和未用药者术中出现血压剧烈波动的例数分别为9例 (9/47, 19.1%) 和33例 (33/50, 66.0%)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心血管患者实施手术时术前用降压药、术中严密监测、合理选择麻醉方法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围手术期,麻醉

参考文献

[1]盛卓人.提高心血管病人围手术期处理水平.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 (4) :195.

[2]张丽华.围手术期高血压的认识与麻醉体会.宁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5, 19 (2) :142-143.

[3]李雅兰, 彭雪梅, 段善娥, 等.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广东医学, 2003, 24 (4) :400-403.

围麻醉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8例小儿氯胺酮静脉麻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儿34例, 其中男20例, 女14例, 年龄6个月~11岁, 平均 (6.25±1.85) 岁。患儿手术类型:腹部手术14例, 胸部手术6例, 头面部手术8例, 四肢手术6例。实验组患儿34例, 其中男21例, 女13例, 年龄5个月~11岁, 平均 (6.33±1.97) 岁。患儿手术类型:腹部手术13例, 胸部手术7例, 头面部手术9例, 四肢手术5例。两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氯胺酮麻醉药物使用期间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术前的心理准备、肠道准备、一般准备;手术中的密切观察和配合, 手术后对患儿的监护。实验组患儿在氯胺酮麻醉药物使用期间给予人性化护理:氯胺酮使用前, 护士要进入病房对患儿进行访视, 对年龄较小的、不能明白护士语言的患儿, 护士要积极与患儿家属交流, 分析患儿的实际情况;对年龄大且能够明白护士语言的, 护士要用耐心的、亲切的语言, 关心和爱护患儿, 告知患儿手术中的类型, 用简单的、形象的表述, 让患儿接受, 尤其要强调手术中的无痛。让患儿对护士和医生形成依赖感, 并利用抚触等放松方式。做好抢救准备, 包括开口器等, 以方便抢救[2]。氯胺酮使用期间, 护士要告知患儿麻醉是为了消除患儿的疼痛, 使其更好地配合, 并每0.5~1 h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3]。分散患儿注意力, 如问患儿喜欢玩什么、喜欢吃什么, 手术后就能跟健康小孩一样活动等鼓励的语言。调节室温, 在氯胺酮注射后, 如患儿有面色潮红和皮肤温度升高, 护士要为患儿再次调节室温, 让患儿感觉到更加舒适, 及时更换被汗液浸湿的衣服。妥善固定患儿, 并做好约束, 注意在约束期间要保护患儿。一般氯胺酮使用后, 患儿肌张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 因此护士在对患儿活动时要动作轻柔, 并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苏醒后护理:手术后结束氯胺酮使用时, 护士要保持呼吸道通畅, 并及时清除其分泌物, 避免误吸, 密切监护患儿, 防止出现坠床等。在确定患儿清醒后, 护士再安全地将患儿送入到病房内。鼓励和表扬患儿, 并询问患儿是否有需要, 并尽量给予满足。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手术前安静入睡时间, 患儿麻醉药物使用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儿34例, 手术前安静入睡时间为 (3.26±0.77) min, 术后不良事件1例 (2.94%) , 患儿在手术中均较为安静, 且呼吸平稳, 无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入睡时间 (5.85±1.23) min, 术中不良事件6例 (17.65%) , 术后不良事件6例 (17.65%) , 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手术后1例不良事件为气管导管脱出;对照组手术中6例不良事件为3例躁动, 3例呼吸暂停;手术后6例不良事件为2例器官导管脱出, 2例体温下降, 2例磕碰。

3 讨论

氯胺酮是全麻药物的一种, 具有镇静、镇痛和麻醉等多方面的作用[4], 但是, 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会出现有选择性的抑制和兴奋作用, 并可能会兴奋延髓及其边缘系统, 对丘脑产生抑制, 因此可能会出现麻醉后的精神症状等[5]。加之小儿对手术的接受性差、配合差、对疼痛的耐受性差, 因此容易发生各种麻醉期间的不良事件, 导致护理工作质量下降。

笔者所在医院在麻醉期护理工作中, 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这种人性化护理, 以安抚患儿情绪, 确保患儿麻醉为目的。其主要具有以下优势:首先, 人性化护理要求护士更严格地对患儿进行查对, 能够有效地防止差错的发生, 避免患儿手术前准备不当即进入手术室;其次, 人性化护理可以更好地保证患儿的安全, 加强了对患儿的保护, 避免了出现磕碰等情况;第三, 人性化护理更满足患儿的需求, 能够提高患儿的配合程度, 使其麻醉期间更加安静。最后, 这种护理干预还能够起到预防并发症发生, 降低不良反应的效果。

从笔者所在医院的实验也可以看出, 实验组患儿手术前安静入睡的时间更短, 其手术中和手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低, 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士在人性化护理工作中要注意, 人性化护理要符合患儿的实际情况, 并做到以患儿为中心, 为患儿实施更加完善的护理。在小儿氯胺酮静脉麻醉期间实施人性化护理具有较好的效果, 值得在护理工作中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在小儿氯胺酮静脉麻醉期间给予人性化护理的效果, 以供临床护理工作参考借鉴。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8例小儿氯胺酮静脉麻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实验组在围手术期实施人性化护理, 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前安静入睡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儿34例, 手术前安静入睡时间为 (3.26±0.77) min, 患儿在手术中均较为安静, 且呼吸平稳, 无不良事件发生, 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小儿氯胺酮静脉麻醉期间实施人性化护理具有较好的效果, 值得在护理工作中应用。

关键词:小儿,氯胺酮,麻醉,人性化护理

参考文献

[1]Vander Kam E L, De-Vry J, Tzschentke T M, et al.2-Methyl-6 (phenylethynyl) -pyridine (MPEP) potentiates ketamine and heroin reward as assessed by acquisition, extinction, and reinstatement of 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in the rat[J].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09, 606 (1-3) :94-101.

[2]张丽娟, 杨士华, 赵媛媛, 等.小儿氯胺酮联合咪哒唑仑麻醉术后恢复期躁动的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4) :569-570.

[3]史巍.60例神经干细胞移植氯胺酮麻醉术后患儿转运途中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11) :1040-1041.

[4]杨亚红, 罗英士.氯胺酮静脉复合全麻术后患儿转运风险评估及对策[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1, 4 (5) :76-78.

围麻醉期 篇9

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

目前有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述, 但基本病变已经确定, 多数学者倾向于子宫, 由于遗传方面的某些缺陷致母-胎免疫功能失调, 胎盘缺血、缺氧或免疫病理反应引起毒性因子产生, 损伤血管内皮, 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 从而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生理

2.1 心血管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尤以合并慢性高血压心血管疾病, 患者持续收缩压大于140 mm Hg或持续舒张压大于90 mm Hg。由于患者体内总的水分和钠含量增加, 因此体液和蛋白质从血管转移至血管外, 结果导致血容量不足, 以致于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和外周水肿。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由于心室功能障碍、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静水压增高和肺毛细血管渗透压增加出现肺水增多倾向, 出现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由于心室前负荷及心搏量降低和左心室后负荷升高, 导致心力衰竭。

2.2 中枢神经系统

孕妇常精神过分紧张或受刺激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 表现为高度的特异性, 如头痛、视力减退及相关病理反射亢进等, 但严重程度并不肯定与血压高严重程度一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死亡的孕妇有大部分是由于发生了脑出血。

2.3 血液系统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液大多数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多, 血液黏稠度会增高, 最常见的凝血功能障碍是血小板相对减少, 尽管血小板计数基本不变, 但功能可能受损。妊娠期机体凝血、抗凝和纤维功能发生改变, 表现为凝血功能增强, 抗凝、纤溶功能减弱, 出现妊娠期高凝状态[3]。

2.4 肾脏

由于肾小球血管受损及肾小球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可出现肾功能异常, 如肾血流量和肾小球率过滤显著下降, 同时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升高。文献[4]报道,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肾小球疾病有相同的免疫反应发病过程, 表现为Ig G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大量沉积。

2.5 肝脏

患者肝血流量减少, 导致功能受损, 可出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升高。文献[5]报道,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常伴有脂代谢异常, 高血脂是血管内皮损伤因子之一, 而血管内皮损伤则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直接相关。

2.6 胎盘或滋养叶细胞缺血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子宫内压增高使子宫胎盘循环血量明显减少, 因此胎盘处于低灌注状态, 可导致胎儿慢性缺氧和宫内发育迟缓。免疫病理研究表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存在明显的母胎免疫损伤, 如胎盘免疫性绒毛炎, 病灶中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和细胞的聚集与活化, 提示可能与母胎间保护性免疫机制的异常有关[6]。

3 麻醉选择

3.1 硬膜外麻醉

其具有麻醉效果好, 麻醉平面容易控制, 血压波动小, 对母婴影响小的优点, 能充分消除患者术中因紧张、激动引起的应激反应, 加快血液流速, 扩张区域阻滞内周围血管, 降低血管阻力同时增加子宫胎盘血流量, 改善肾功能, 减轻心脏负荷, 另外腹腔内压和宫内压也降低。有研究表明硬膜外麻醉的镇痛作用能使催乳素分泌增加, 促进早泌乳, 有利维持孕妇的循环稳定[7]。缺点是用药量大, 麻醉过程中起效慢诱导时间较长[8], 阻滞效果欠佳, 麻醉不完全发生率较高, 给产妇和胎儿带来一定的影响。

3.2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在临床工作中被广泛应用, 可充分发挥腰麻和硬膜外的优势避免其缺点, 它是将脊麻与硬膜外麻醉融合的一种麻醉方式, 具有起效迅速、阻滞效果良好, 局部用药量小、肌肉松弛完全[9], 对心率、血压和心脏功能影响小, 术后并发症少, 对胎儿影响小等优点, 而且阻滞平面可控性强, 通过调整注药速度, 控制平面高低, 大大降低了局麻药中毒的危险。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后, 低血压经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常使其发生率降低, 发生时间缩短及降低其严重程度。在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时间更长, 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恢复大有益处[10]。该麻醉方式麻醉药物用量相对较少, 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1]。麻醉平面在最低有效平面及解除子宫对下肢静脉的压迫均能达到有效预防效果。麻醉后虽有血压下降, 但大多数在生理范围内, 而且适度的降压可预防及控制产妇抽搐, 减轻心脏负荷, 增加肾脏、子宫的血液灌注量, 避免心衰及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缺点是麻醉平面过高时呼吸、循环抑制明显, 术后头痛发生率高。

3.3 全身麻醉

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手术中应用不多, 主要是在患者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大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肺水肿、心功能不全、伴有子痫发作者、有椎管内麻醉禁忌时。全麻具有诱导迅速, 心血管功能稳定, 良好的气道控制, 麻醉效果好的优点。缺点是必须气管内插管, 返流误吸, 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多, 插管拔管时的应激反应对体循环和肺循环血压影响大, 易诱发心肌梗死和心跳骤停等。

4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由于其病理、生理的改变, 增加麻醉处理的难度, 麻醉过程中既要镇痛、肌松完善, 以防疼痛及手术刺激引起产妇不适及脑出血意外, 又要维持产妇血流动力学平稳, 避免血压剧烈下降, 造成子宫血流减少, 还要防止镇痛、镇静药物对母婴的影响, 降低母婴死亡率, 麻醉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近年来研究表明, 血液流变学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其血液中红细胞聚集能力增强, 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浆黏度相对增高, 血液及流动性出现异常[13]。导致患者血流减慢, 并发全身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增加, 直接影响到胎盘灌注, 不利于胎儿正常发育。对胎儿影响较大, 因此要适时终止妊娠, 剖宫产就是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重要措施[14,15], 为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合理选择麻醉方式, 术中起效时间的长短、麻醉效果、舒适程度、肌肉松弛度程度直接关系到胎儿取出的快慢和新生儿安危。

围麻醉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1例, 男30例, 女21例, 年龄25~79岁, 平均46.6岁。肿瘤位于肾上腺42例。腹膜后2例, 胰腺旁3例, 腹主动脉1例, 3例位于双侧肾上腺。38例术前有阵发性高血压, 9例有持续性高血压, 3例术前不明确高血压病史, 1例腹膜后肿瘤剖腹探查时出现血压剧烈升高疑为嗜铬细胞瘤。全组术后病检均确诊嗜铬细胞瘤。

1.2 方法

术前确诊病例均经酚苄明或辅以卡托普利处理后, 控制收缩压130~160mmhg, 心率90次/min以内 (20例需用心得安) , 术前3d输液, 输胶体, 输血扩充血容量。术前30分肌注鲁米那0.1和东莨菪碱0.3mg。全麻后行桡动脉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入室后常规监测ECG、SPO2、BP, 尿量、体温、动脉直接测压。48例静吸复合全麻加硬膜外麻醉, 2例行静吸复合麻醉, 硬膜外经T9~10或T10~11朝头穿刺置管, 2%利多卡因2~3ml试验剂量, 1%的利多卡因+0.375%的布比卡因8~12mL推注使平面上达T4~5。肿瘤切除后硬膜外不再给药, 留作术后镇痛。全麻诱导:咪达唑仑0.05mg/kg, 芬太尼3ug/kg, 维库溴铵0.1mg/kg, 异丙酚1~1.5mg/kg, 气管插管。全麻后行桡动脉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监测直接动脉压, CVP, PETCO2。

术中维持:咪达唑仑0.1~0.2mg/kg, 吸入异氟醚, 持续泵入瑞芬太尼, 维库溴铵, 异丙酚。硬膜外1%利多卡因+0.375%布比卡因4~6mL/h。

2 结果

由于基本采用全麻加硬膜外麻醉, 48例病人手术开始时血压中心静脉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予大量快速输液输胶体同时监测CVP, 使CVP维持在10~12cmH2O。所有病例在气管插管及探查肿瘤时, 血压有一过性的升高, 最高收缩压超过260mmHg。通过硬膜外给药和吸入异氟醚及持续泵入酚妥拉明或硝普钠血压控制良好。肿瘤切除后36例病人血压迅速下降, 多数病例经术中进一步扩容, 收缩压可维持在80~100mmHg, 12例需静滴去甲肾上腺素加多巴胺升压。术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和贺斯 (羟乙基淀粉) (3:1) , 血浆, 浓缩红细胞悬液, 总量达3000~5000mL。全组病例均安返病房。行硬膜外或静脉术后镇痛2~3d。5例泵注去甲肾上腺素加多巴胺液10~40h后循环稳定。

3 讨论

根据本组51例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处理经过, 有以下几点体会。

3.1 重视术前准备

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性组织内生长出来的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 肿瘤细胞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临床上可引起高血压、心率失常及代谢异常等一系列症状, 麻醉处理比较困难, 手术麻醉的危险性较大, 死亡率较高。术前对病情有正确的估计, 做好充分准备, 麻醉选择应用得当, 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可以大大提高。术前控制血压, 控制心率, 扩充血容量, 控制心率失常, 是麻醉手术成功的关键。本组病例良好的术前准备为手术成功奠定了基础。

3.2 麻醉及术中管理

麻醉的重点在于完善的镇痛, 良好的肌松, 应激反应低。本组通过全麻加硬膜外麻醉及辅以异氟醚吸入, 基本达到了这一目的。考虑到肿瘤切除后, 全身血管床扩张, 有效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 为避免出现血压过低, 肿瘤切除前采用控制性降压, 直接动脉收缩压维持在90mmHg左右, 迅速补充血容量, 使CVP维持在12cmH2O, 肿瘤切除后, 应迅速减浅麻醉, 停止硬膜外腔注药, 快速补液输血, 必要时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升压, 维持循环稳定。腹主动脉处嗜铬细胞瘤的手术中, 与术者及时沟通, 防止万一腹主动脉破裂大出血, 发生意外。双侧嗜铬细胞瘤病人术中血压波动频繁, 肿瘤切除后要更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

3.3 术后处理

所有病例均应维持手术室内有效的治疗措施, 给以一定的术后镇痛, 减少术后并发症。继续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随时处理异常情况, 根据血压及CVP、尿量调整输液量及升压药, 必要时可以边输液边利尿, 维持循环功能及内环境功能稳定。术后均送ICU病房监护治疗。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759.

[2]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558.

外科围手术期护理 篇11

[关键词] 外科;全麻围手术期;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6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健康要求普遍提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也与日俱增,急症的手术越来越多。如何提高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水平,降低手術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因手术危险性大,术后并发症多,故绝大多数患者对手术感到紧张,甚至恐惧,严重影响饮食和休息。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无论大小,对每一个患者来说都是较强的精神刺激,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源,在其心理、生理上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在即将手术的短时间内,这种心理恐惧将达到极致[1]。同时,加上手术室的陌生

1.2 术前指导做好全麻常规准备 如为全麻患者通知患者术前禁烟酒、禁食、禁水;术前1d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2]若行组织瓣修复手术,则同时做好手术区和供区的皮肤准备,皮肤应无感染病灶,遵医嘱术前给药。

1.3 接入手术室前护理 测量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注意有无异常,胃肠道准备:①禁食禁饮: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6小时开始禁止饮水。肠道手术前3天起进少渣饮食,术前1天改流食。②灌肠:除急诊手术病人严禁灌肠外,普通病人于术前晚常规用0.1%-0.2%肥皂水灌肠一次或使用开塞露,肠道手术时需清洁肠腔。③放置胃管或肠管,一般在术日晨放置。④排便练习。增加机体抵抗力,加强营养,促进休息和睡眠。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 全麻手术患者术后按全麻常规护理,患者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斜坡位,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分泌物引流,降低颅内压,减轻头部充血及局部水肿;持续低流量吸氧,常规超声雾化吸入;保持引流管通畅,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观察伤口渗血情况,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做好基础护理[4]。

2.2 病情观察 术后72h内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神经系统体征,重点是瞳孔变化、眼球运动、角膜反射及肢体活动状况[5]。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及颅内出血症状,如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烦躁不安、瞳孔的改变,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同时监测患者体温、血压、呼吸、脉搏、颅内压、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术后联合使用抗生素、止血药、脱水剂。应用止血药时,进行血常规检测。应用脱水剂时,密切观察水、电解质情况,适当补充钾、钠。

2.3 观察切口情况 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在手术后3-4天内最明显,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及切口局部变化。术后初期病人低于38℃的发热,较为常见,这是由于破坏组织的分解产物及局部渗液、渗血吸收后出现的反应,称为外科热或吸收热,不需处理。若术后3-4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次出现的发热,应及时检查切口部位有无红、肿、热、痛和硬结或波动感。切口裂开发生于手术后6-9天,腹部切口裂开较常见,多发生于体质差、营养不良或是过度肥胖。切口感染、切口缝合不佳也是切口裂开的主要原因。切口并发症的预防:①严格无菌操作。②增加病人的抵御能力。③避免和及时处理术后腹胀、呕吐等导致腹内压增高因素。④肥胖病人可用张力缝线或延长拆线时间,拆线后继续腹带加压包扎伤口。⑤观察体温等生命体征的改变及伤口局部变化,化脓的切口需及早间隔拆除部分缝线,引流脓液,防止切口裂开[6]。

3 出院指导

3.1 注意休息,不做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

3.2 保暖,勿受凉,间歇性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感冒。

3.3 按时服用出院药物。

3.4 定期复查,出院后与患者保持联系,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3.5 摄入富有营养的食物,戒烟忌酒,以减少疾病的诱发因素,保持心情愉快,精神放松。

4 小 结

术前有效地沟通是让患者主动配合围手术期治疗、护理及功能康复,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而手术的成功与术前完善准备训练。术后早期有效、科学的功能锻炼,把握锻炼的时机、强度、幅度、循序渐进及个体化指导锻炼的原则,以预防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出院指导及跟踪随访,及时指导调整有效的功能锻炼方法,通过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式、熟练的操作技术、热情周到的服务,使病人感受到医护人员可亲、可信,感到医院安全,有效的消除了患者紧张、恐惧、焦虑及悲观失望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使患者能以最佳的身心状态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尽早恢复到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 董慰慈,张桢光.护理学基础.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3.

[2] 颜霞.沟通技巧对护理质量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社,2008,33(6):366.

[3] 包家明,霍杰.整体护理临床问答.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9.

[4] 于登瀛,关雪莹.心理护理应在实施上下功夫.中华护理杂志,2006,(9):531.

[5] 陈莉,邵春燕.开展病人术前教育的做法及体会.中华护理杂志,2008,10:593.

围麻醉期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椎管内麻醉患者6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模式:术前1 d常规访视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并术前宣教;入手术室帮助麻醉师摆好麻醉体位;术中配合;术后送回病房。

1.2.2 观察组

给予舒适护理模式

1.2.2. 1 术前访视

术前1 d 16:00访视护士拿着健康手册到病房, 首先通过病历详细的了解患者既往史、现病史、过敏史, 然后到病房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身体状况, 患者可以边看图边听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步一步介绍手术麻醉的重要性、基本过程, 这样患者对椎管内麻醉需要配合的体位也会一目了然, 了解的十分透彻。让患者提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也可提前演练以利于手术时麻醉操作顺利进行。手术室环境的介绍也会让患者对手术室有了先知, 进手术室时不会感到陌生。另外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解答, 安慰患者, 解除顾虑, 满足患者心理上的舒适。

1.2.2. 2 术前护理

保持手术间整洁, 将手术室温度和湿度调到最佳状态 (温度22~25℃, 湿度40%~60%) , 并播放慢节奏、抒情、流畅的轻音乐, 舒缓患者紧张的情绪, 轻音乐还具有镇静、宁神、催眠的效果[5]。巡回护士用热情的态度迎接患者入手术室, 针对不同的疾病要求, 采用附有栏杆的平车或轮椅方式接送。并且认真执行核查制度。麻醉时护士协助医生根据麻醉要求摆好麻醉体位, 并一直在旁守护, 与其有效沟通的同时防止其坠床, 并注意保暖及保护好患者的隐私。

1.2.2. 3 麻醉中护理

在进行麻醉操作前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进行操作时在患者旁边握患者的手, 并用轻柔的语言与患者交谈,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从而减轻穿刺时疼痛及焦虑。

1.2.2. 4 术后护理

与手术医师与麻醉医师一起送患者回病房, 并告知患者平躺6 h, 嘱患者家属注意患者的保暖, 必要时使用电热毯或热水袋保暖, 使用过程中注意防止烫伤。术后3天内回访, 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及心理状况, 以及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及工作上存在的不足。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及麻醉操作前测量血压及心率。

1.3.2 麻醉操作时间:从摆穿刺体位到操作完成平躺时间。

1.3.3 随访时患者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时及麻醉前生理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观察组麻醉前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均<0.05) 。见表1。

2.2 两组麻醉操作时间比较

两组麻醉操作时间比较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患者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3.1 减轻患者焦虑、恐惧情绪

患者对任何一种手术都具有普遍恐惧感, 易产生紧张不安、焦虑等不良应激反应, 这种不良应激反应作用于神经及内分泌系统, 可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 致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痛阈降低, 严重时可影响麻醉手术的顺利进行。这通过观察患者血压及心率的改变可了解患者的焦虑程度。椎管内麻醉与全身麻醉不同, 入室后需要患者配合摆体位, 然后再进行麻醉操作, 整个过程患者是清醒的, 这必然会导致患者紧张、害怕、焦虑。本观察结果表明舒适护理模式可缓解椎管内麻醉患者的焦虑情绪, 稳定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

3.2 减少操作时间

通过术前访视, 让患者充分认识到椎管内麻醉需要患者自己的配合, 可让患者提前演练, 熟悉配合过程, 尤其是下肢骨折的患者,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配合的重要性, 克服摆体位时的疼痛感觉, 如不能配合时及时更换麻醉, 以免让患者在手术室有不舒服的经历, 影响患者心理、生理功能。本观察结果表明, 观察组能马上配合摆最合适体位, 明显减少了麻醉操作时间。

3.3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实施舒适护理, 使患者在麻醉操作及手术时间感受到护士的关怀和帮助, 建立了和谐、信任的关系, 患者的不适感减少或消失, 从而提高了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明舒适护理能普遍赢得患者好评, 可以改善护患关系,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 舒适护理模式在围手术期护理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普通护理模式。对椎管内麻醉患者应用舒适护理模式, 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麻醉操作, 有利于椎管内麻醉顺利进行, 并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大大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舒适护理模式提高和改善椎管内麻醉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60例椎管内麻醉患者采用舒适护理模式与普通护理模式的满意度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在椎管内麻醉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的舒适度方面有明显优势。结论 围手术期舒适护理在椎管内麻醉中的应用, 大大提高和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舒适护理,围手术期,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岩群.椎管内麻醉的护理配合.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 (9) :1220-1221.

[2]李慧.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7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 2009.

[3]闫观琦.舒适护理在老年性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应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年会暨中西医骨伤护理观摩交流会论文集, 2008.

[4]曹维新.外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84.

上一篇:平面坐标系下一篇:转换生成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