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苏醒期并发症

2024-08-14

麻醉苏醒期并发症(精选8篇)

麻醉苏醒期并发症 篇1

麻醉复苏室又称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 , 是对麻醉后病人进行严密观察和检测, 继续治疗至病人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科室[1]。麻醉和手术对病人均会造成生理机能影响, 几乎所有危及病人生命安全的麻醉并发症, 都会在麻醉和手术结束后短时间内出现, 而提高麻醉复苏室护理质量, 预防并发症发生, 使病人安返病房, 可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更重要的是确保术后病人的生命安全。现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138例复苏期间发生常见并发症的观察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人138例, 全部采用插管全身麻醉, 其中男72例, 女66例;年龄最小10岁, 最大87岁, 平均50.34岁;PACU停留时间30 min~90 min, 平均时间60 min;手术种类包括耳鼻喉手术36例, 骨科手术31例, 腹部外科手术26例, 胸外科手术22例, 妇科手术15例, 乳腺手术8例。对病人麻醉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观察, 其中包括: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舌后坠、呼吸遗忘、喉痉挛、喉头水肿、呼吸抑制、呕吐、反流和误吸、心血管并发症等。本组138例病人全部复苏成功, 无死亡病例。

2 结果

根据表1结果显示, 插管全身麻醉苏醒期常见并发症中发生比例居第一位的是舌后坠71例 (51.5%) , 其次为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41例 (29.8%) , 呼吸遗忘10例 (7.3%) , 心血管并发症7例 (5.0%) , 喉痉挛4例 (2.9%) , 喉头水肿2例 (1.4%) , 呼吸抑制2例 (1.4%) , 呕吐、反流和误吸1例 (0.7%) 。 见表1。

3 讨论

根据并发症发生的比例, 对发生前四位的并发症进行讨论分析如下。

3.1 原因分析

3.1.1 舌后坠

舌后坠为插管全身麻醉病人复苏时最常见的呼吸道并发症, 其发生机制主要跟麻醉药、肌松药残余的作用有关, 好发于肥胖、颈粗短的病人。本组结果显示, 全身麻醉复苏期间并发症中舌后坠发生率相对较高, 出现71例, 达51.5%。

3.1.2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 (emergence agitation, EA)

为全身麻醉病人全身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 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快, 血压升高, 并存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等, 是气管内全身麻醉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2]。其发生原因分别是疼痛、气管导管刺激和尿管刺激。病人手术后苏醒期虽然意识已经恢复, 但部分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致使大脑皮层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 (觉醒激活系统) 高级中枢的功能仍未全部复原, 从而影响病人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 对外界刺激呈高敏状态;苏醒期病人由于气管导管在咽喉气管部, 是一个刺激因素, 病人会感到异物在喉难受, 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等不适症状而引起躁动不安;不同病人对尿管的耐受程度有较大的差别, 部分病人有明显的尿道疼痛、强烈的尿意等。本组出现苏醒期躁动41例, 经控制疼痛、减轻各种不良刺激等对症处理, 病人烦躁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

3.1.3 呼吸遗忘

是少数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 其发生与术中使用药物种类有关, 本组发生10例, 占7.3%。病人刚清醒时往往会忘记呼吸, 但可以完成医护人员发出指令性的呼气、吸气动作。

3.1.4 心血管并发症

对于全身麻醉病人术后出现心血管并发症本组病人出现7例, 均为血压升高。对于术后病人来说, 血压升高可能与疼痛、烦躁和呼吸困难等因素有关。

3.2 护理

3.2.1 舌后坠

病人发生舌后坠时应立即给予托下颌开放气道, 置入口咽通气道并简易人工呼吸器加压给氧, 同时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 待呼吸趋于平稳或病人意识完全清醒后取出口咽通气道, 也可以不取出, 带回病房进一步监测呼吸情况。

3.2.2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

由于疼痛是术后病人躁动的主要原因, 重度躁动病人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无痛、无虑和安眠。因此在处理病人重度躁动问题上, 止痛剂的给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应先疼痛控制, 再给予镇静剂, 唯有在疼痛缓解后, 镇静剂的作用才能完全发挥。给药途径通过静脉注射, 可根据病人反应做出适当的调整, 给药时要针对每个病人的病情及所需的治疗时间选用不同药物, 并强调个体化原则。①因为适时的拔除气管导管, 可避免有害刺激, 从而明显减轻术后躁动的发生。故应协助麻醉医生适时拔出气管导管,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气道通畅; ②因尿管刺激产生躁动的病人多表现为大声呼叫要起来小便, 甚至用手拉扯导尿管, 主要由于尿管刺激尿道引起, 而实际上病人膀胱并不充盈, 尿液引流通畅。故麻醉前护士应向病人解释这种症状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原因, 以取得其术后的配合, 从而避免术后应用镇静剂或止痛剂, 如果无效, 则可以在病情允许情况下考虑拔出导尿管, 以减轻刺激症状;对于其他原因, 如固定不当引起的躁动, 可给予镇静剂, 同时应检查及妥善固定静脉留置针, 妥善固定各种约束带, 防止各种管道滑脱移位。

3.2.3 呼吸遗忘

病人刚清醒时往往会忘记呼吸, 但可以完成医护人员发出指令性的呼气、吸气动作。因此, 在麻醉复苏期间要加强巡视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 尤其对复苏期间比较安静的病人可能存在的隐患远远大于烦躁病人。可采用经常呼叫等办法呼唤熟睡尤其发出鼾声的病人, 询问其有无不适主诉, 用简单的指令性动作如摇头、抬腿、举手等方法判断病人的清醒程度, 从而保持病人处于清醒状态, 减少呼吸遗忘情况发生。

3.2.4 血压升高

若血压波动较大, 可导致术区渗血等严重不良后果, 控制血压就显得至关重要, 可在血容量充足的情况下实施控制性降压, 观察尿量, 保持出入量平衡, 严密观察血压, 充分给氧 (血氧饱和度≥95%) , 以保持血压平稳。

4 小结

作为麻醉复苏室的护理人员, 应了解麻醉基本知识, 掌握气管插管等临床麻醉中的一些常用操作技能, 熟悉常用麻醉药物的用途、用量、不良反应, 确保麻醉复苏室的设备完善, 及时与手术及麻醉医生沟通并进行详细的交接, 全面了解病人术中情况, 对异常状况能采取迅速而有效的措施, 从而减少全身麻醉苏醒期并发症的出现, 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摘要:[目的]探讨插管全身麻醉病人苏醒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术后出现麻醉后常见并发症的插管全身麻醉病人的临床资料, 分析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以及采取的对症措施。[结果]本组138例病人发生苏醒期躁动41例, 舌后坠71例, 呼吸遗忘10例, 喉痉挛4例, 喉头水肿2例, 呼吸抑制2例, 呕吐、反流和误吸1例, 心血管并发症7例。[结论]重视插管全身麻醉病人术后苏醒期并发症的全面评估, 可减少全身麻醉苏醒期并发症的出现, 是确保病人安全度过麻醉复苏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插管,全身麻醉,并发症,护理

参考文献

[1]黎彩玲, 钟爱玲, 詹翠萍, 等.麻醉恢复室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的探索[J].护理学报, 2009, 16 (2A) :40-42.

[2]李仁虎.全身麻醉病人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舒芬太尼对其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 2011:1.

麻醉苏醒期并发症 篇2

【关键词】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37-01

随着医疗和护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医生和护理人员技术越来越精湛,效果良好的手术方法和护理方法不断被推广到临床上,深受患者的好评。手术麻醉的应用十分广泛,麻醉苏醒后患者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干预会影响术后恢复[1]。所以对于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护理是非常必要的,能够缓解病人的情绪,避免影响医生继续手术。2013年10月到2014年5月我院选取80例腹部手术全麻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40例。进行不同的护理方式,现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5月80例腹部手术全麻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平均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40例,男患者和女患者各20例,年龄范围从14岁到84岁,平均年龄为(49.7±2.9)岁,手术所用时间为(12±1.2)小时;试验组患者40例,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为22例和18例,年龄范围从9岁到92岁,平均年龄为(62.1±3.5)岁,手术所用时间为(10±3.5)小时。对两组腹部手术全麻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确保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所用时间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麻醉苏醒后接受临床常用护理处理;试验组在常用护理基础上采取术前预测和对症性护理。试验组护理内容为①术前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和病情预估,对护理人员和患者说明可能情况和注意事项;②跟家人进行术前交流,大概讲述一下流程,对意外情况交代清楚;③对症性护理:若患者呼吸出现急促,频率和幅度发生变化,应监测血气变化和调节氧含量;若患者情绪或行为发生异常,护理人员应询问医生,选取相关镇静药和剂量;若患者感觉不适,应适当调节患者体位,防止患者体位不适压迫血管和神经[2]。④护理人员应时刻注意血压和心率,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和苏醒期出现躁动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 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用 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腹部手术全麻患者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

表1结果显示,在选取的80例腹部手术全麻患者中,进行不同的护理方式,试验组全麻患者苏醒后血压、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腹部手术全麻患者苏醒后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 X±s]

组别例数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脉压差(mmHg)心率(次/min)对照组40150.6±21.295.2±8.765.4±5.990.3±5.8试验组40136.7±20.983.5±8.953.2±5.675.5±6.8*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后出现躁动情况对比

表2结果显示,80例腹部手术全麻醉患者,接受不同的护理方式,试验组躁动发生率(5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躁动发生率(80.00%),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后出现躁动情况对比[n(%)]

组别例数患者出现躁动人数(例)发生率(%)对照组403280.00试验组402050.00*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手术麻醉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麻醉患者苏醒后容易出现躁动,导致血压和心率出现异常变化。手术过程中医生和护理人员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一点轻微刺激因素都会干扰医生和医护人员的情绪[3]。患者苏醒后出现躁动不仅会影响医生术中判断和操作技术,还会因为随意乱动造成伤口缝合困难、腹部脏器发生移位、出血量增加。腹部手术是临床上常做的手术,麻醉是手术中必备的过程[4]。患者全麻苏醒后出现躁动的原因有①麻醉药的药效减弱,使患者的疼痛反射恢复。患者意识恢复后,不能忍受这种疼痛出现躁动;②麻醉药使呼吸肌功能受到抑制,患者苏醒后,麻醉药对呼吸肌的抑制作用没有消失,患者感觉呼吸困难,出现躁动;③医生手术过程中,对脏器的牵拉和器械的刺激使患者机体感到不适,引起防御性反射,出现肢体的不随意运动;④患者意识恢复后,面对手术室安静的环境难以适应,容易造成恐惧出现躁动[5]。所以,对于麻醉患者苏醒后有效地护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防止患者躁动影响医生继续手术,还可以安抚患者的情绪,采取对症性护理缓解患者的痛苦[6]。因此,为了了解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的临床效果,2013年10月到2014年5月,我院选取80例腹部手术全麻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40例。研究结果显示在选取的80例患者中,试验组全麻患者苏醒后血压、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术前预测和对症性护理可以使护理人员对术中出现的意外从容面对,针对性解决患者出现躁动的因素。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护理方式,试验组躁动发生率(5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躁动发生率(80.00%),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具有很好的疗效,有效减少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避免患者随意运动影响手术的进程,值得广泛应用[7-8]。

综上所述,有效的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措施临床指导意义重大,为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是临床上专业的操作规范的医护人员相对缺乏,护理理论知识经验掌握不足。所以,我院应加大研究力度,术前预测和对症性护理临床效果明显,临床使用价值非常高,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可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志峰.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884-1886.

[2] 胡同慧.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作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5(6):1327-1329.

[3]卫静,卫小娜. 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J]. 健康之路,2015,5(1):105-105.

[4] 柏晓庆. 手术室护理对降低手术患者苏醒过程中躁动的作用分析[J]. 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6(7):214-215.

[5] 李经纬,谭洪光,姚爱军,等. 地佐辛诱导对苏芬太尼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7):999-1000.

[6] 李烜,王艳,张光明,等. 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注射对七氟醚全麻患者恢复的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2011,18(2):246-249.

[7] 钱叶兰.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分析[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16(4):82-83.

麻醉苏醒期并发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患者100例, 男55例, 女45例;年龄44~78岁, 平均年龄56岁。患者术前神志清醒、无精神病史、无感知觉障碍、无泌尿系统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50例, 男26例, 女24例;对照组50例.男29例, 女21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实验组为麻醉后留置尿管组, 对照组则在病房进行留置导尿后再进入手术室。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麻醉插管方式进行麻醉, 催醒方法及药量相同。置入导尿管时所有患者均采用16号导尿管, 要求严格无菌操作。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室麻醉显效后按导尿常规行导尿术, 对照组按操作常规在病房内行导尿术。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返回麻醉科恢复室苏醒期的血压、呼吸、心率变化和尿道刺激症状。

1.3 躁动评定指标

评定指标根据患者躁动情况的轻重分为如下等级:

0级:完全无不适, 无疼痛, 安静, 无尿意;1级:轻微不适, 轻微疼痛, 可忍受, 有尿意, 稍难受;2级:中度不适, 明显疼痛, 刺激症状较强但能忍受;3级:严重不适, 剧烈疼痛, 不能忍受, 尿急尿道疼痛、强烈烦躁不安、心率增快、血压增高。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进行f检验和秩和检验。采用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躁动评分平均分>2分, 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对照组两组患者在苏醒期疼痛反应发现, 实验组患者的疼痛反应较对照组严重, 见附表。

P<0.01。

3 讨论

3.1 麻醉后留置尿管对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麻醉后留置尿管组的患者在麻醉苏醒期极度躁动, 心率加快, 血压增高, 并且试图拔除尿管。相比麻醉期患者肌肉松弛、神经反射迟钝, 苏醒期患者对置入的尿管越来越敏感, 随之产生尿急、疼痛和欲排尿感等不适, 致使患者强烈躁动并引起心血管应激反应, 增加了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

3.2 麻醉后留置尿管引发躁动的原因

在麻醉的状态下, 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不规则的下行性抑制, 此时可以镇痛、使肌肉松弛、意识消失及神经反射迟钝。在这种状态下患者的不良刺激感和应激反应得到了极大的减弱, 还可以减轻了患者的手术前的紧张和焦虑。由于术前留置导尿管会导致患者极度的痛苦和恐惧, 所以为了减轻患者术前留置尿管带来的不适, 临床中开始使用麻醉后留置尿管。但是麻醉诱导后置入导尿管却引发了麻醉苏醒期的躁动。相对于麻醉前置入导尿管的患者, 麻醉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对尿管置入时和尿管留置期间的尿急、疼痛和欲排尿感等没有切身体会, 由于缺乏这种适应和体验, 患者对留置导尿管的适应性非常差, 反应异常强烈, 临床中许多患者表现出剧烈的躁动, 严重影响了麻醉苏醒期的平稳过渡, 并引起心血管应激反应, 增加了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反对照组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进行留置导尿, 此时由于尿道处的神经分布非常的丰富, 患者的感觉极其灵敏。这种状态在置入导尿管极易由于患者精神紧张而导致易致插管失败, 而反复插管会造成尿道损伤、出血甚至尿路感染。此时患者深刻的体会到了尿管置入时和尿管留置期间的尿急、疼痛等感觉, 并在大脑皮质留下短暂的记忆且产生耐受性, 增加了患者在术后对留置尿管的适应性。所以在苏醒期对照组的患者能够接受尿管的存在, 躁动的情况较少。而麻醉后患者在无意识状态下置入尿管, 此时尿道处于抑制状态, 缺乏对留置尿管的刺激反应, 以致对尿管置入的不适感没有记忆, 因此苏醒后对留置尿管的耐受性较低、适应性也较差, 并且苏醒期心理上也不易接受尿管带来的疼痛不适, 从而导致术后恢复期患者剧烈的躁动。

3.3 护理措施

研究发现手术前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指导, 能够减轻麻醉后留置尿管苏醒期病人的躁动反应。手术前要求护士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并根据患者的心理压力情况向患者讲解相关的手术及麻醉的知识, 特别是对一些心理压力过大的患者更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消除其种种疑虑, 其目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留置尿管的目的以及麻醉后留置尿管的优点, 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重要的是要向患者说明在麻醉清醒时可能出现的尿急、尿疼等尿路刺激症状, 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并告诉患者应对术后尿道不适感的方法, 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建立正确的心理防御机制、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更好地配合麻醉苏醒。并且在麻醉苏醒期要主动向患者询问患者其感受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具体的护理措施如:术后妥善固定好尿管, 防止尿管打折或扭曲;对烦躁不安的患者要特别进行看护, 避免其将尿管拔出造成尿道损伤;翻身及搬动患者时尽量避免牵拉导尿管;为缓解反应强烈者的疼痛感, 可适当给予镇静药或给予肌注安定。

虽然麻醉后留置导尿会导致麻醉苏醒期躁动, 但是如果在手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并在术后进行有效的护理, 其躁动反应会极大的减轻并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 与清醒时导尿相比较弊大于利, 因此我们建议今后的临床多采用麻醉后留置导管。

参考文献

[1]廉爱玲, 王丹.全身麻醉前后留置导尿对男性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9 (8) :25.

麻醉苏醒期并发症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全身麻醉手术患儿一共有183例, 当中男129例, 女54例。年龄在4-13岁, 平均为8.2±3.5岁。手术时间30分钟-4小时, 当中在1h以下一共有45例, 1-3h一共有95例, 3h以上一共有43例。

1.2麻醉方法

静脉全身麻醉一共有131例, 麻醉使用药物主要为氯胺酮;静脉联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52例, 麻醉使用药物包括有丙泊酚、氯胺酮辅助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患儿在手术过程当中保持生命体征平稳, 整个手术顺利完成。

1.3临床判定标准

采取5点分级法对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给予判定, 同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给予分析研究[2]。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病请

本文患者在全身麻醉苏醒期出现躁动的患者一共有23例, 占总体的12.6%, 当中男15例, 占总体的65.21%, 女8例, 占总体的34.78%。

2.2 危险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手术类别、麻醉方式以及手术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 (P﹤0.05) , 详见表1。

2.3 危险因素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以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给予非条件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其因素为年龄、手术时间、麻醉方式以及手术类别, 详见表2。

3 讨论

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指的是小儿在全身麻醉苏醒期间出现行为与意识分离的精神状态,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大声哭喊并无法进行安抚、四肢乱动、语无伦次, 严重的还会出现定向障碍, 没有办法辨认熟悉事物等, 其发生率相对比较高, 与此同时, 苏醒期躁动还会造成小儿循环系统出现剧烈波动、呕吐返流误吸、气管痉挛以及手术创面再一次出血等相关危险情况出现。小儿在临床手术以后发生躁动的几率相对比较高, 特别是学龄前的小儿[3]。小儿全身麻醉以后苏醒期间躁动一般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当前尚没有单一发病诱因可以完全解释清楚为何小儿全身麻醉以后会出现走动, 一般会认为病人的年龄、手术之前的焦虑、麻醉之前使用药物、在陌生环境较快苏醒、手术以后疼痛等均与手术以后躁动的出现有密切关系。

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4],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其发生躁动的主要因素包括有年龄, 年龄越小, 发生躁动的几率就越高。其躁动属于一种神经精神系统功能紊乱, 其生长发育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完善。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5], 临床手术时间以及类别也是影响其躁动的危险因素, 同时体格状态分级是根据其各个主要器官功能发生改变以及疾病状态, 其不同水平表明小儿麻醉手术的风险程度, 因为患儿各个脏器大部分没有严重的慢性疾病或者功能改变, 因此, 这个差别对临床手术以后的苏醒期躁动发病无明显影响。所以, 根据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出现的高危因素全面评估小儿发病的可能性, 从而有效避免躁动出现。本文试验结果显示, 本文患者在全身麻醉苏醒期出现躁动的患者一共有23例, 占总体的12.6%;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手术类别、麻醉方式以及手术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 (P﹤0.05) , 与上述相关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 儿童全身麻醉苏醒期发生率相对较高, 其危险因素包括有年龄、手术时间过长以及静脉全身麻醉, 因此, 要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 进而有效避免全身麻醉苏醒期出现躁动。

参考文献

[1]傅焕珍, 史素丽.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9 (S1) :53-54.

[2]李向荣, 彭顺秀, 覃丽华, 等.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危险因素探讨[J].护理学报, 2013, 14 (12) :1-2.

[3]明豫军, 李辉, 肖峰, 等.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10, 30 (3) :196-200.

[4]房师荣, 孙阿妮, 张翠环.全麻患儿术后苏醒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8 (20) :4966-4967.

麻醉苏醒期并发症 篇5

患者, 男, 37岁, 入院诊断“脑挫裂伤, 左额叶硬膜外出血, 颅底骨折, 创伤性下颌骨骨折”, 急诊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麻下行去骨瓣减压, 颅内血肿清除术。入手术室后, 常规心电、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血压监测, 检查双侧瞳孔等大, 开放静脉通道, 以咪唑安定5 mg、芬太尼0.15 mg、丙泊酚100 mg、琥珀胆碱100 mg依次静脉诱导, 经口腔明视下行气管内插管, 控制呼吸。术中以维库溴胺、芬太尼和丙泊酚间断静注维持麻醉。

手术时间90 min。术毕时患者自主呼吸恢复, 生命体征平稳, 但尚无意识。检查发现患者左侧瞳孔散大约5 mm, 对光反应迟钝, 右侧瞳孔正常。遂用地塞米松10 mg静注, 20%甘露醇250 ml快速滴入。20 min后患者意识清醒, 左侧瞳孔仍达5 mm, 头颅CT和视神经管CT均未见异常。留置气管导管送监护病房 (ICU) 后约40 min左右, 左侧瞳孔恢复正常, 拔除气管导管。经眼科医师会诊, 诊断“左角膜上皮剥除”, 予金霉素眼膏等消炎治疗。

2 讨论

麻醉苏醒期并发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58例全麻条件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33例, 女25例。58例患者在麻醉之前依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进行分级, 确定为Ⅰ~Ⅱ级。排除孕妇、精神心理性疾病与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都未发生呼吸循环障碍, 手术前睡眠时间约为 (4.9±3.0) h。将58例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 每组29例。对照组男17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 (62.5±4.8) 岁, 平均麻醉时间 (4.7±1.5) h;研究组男16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 (63.8±4.1) 岁, 平均麻醉时间 (4.8±1.3) h,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 主要包括术前访视、麻醉之前导尿以及手术之后等待患者苏醒等。

给予研究组依据全麻苏醒期躁动的诱发因素采取预防性、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 术前护理:在手术之前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密切交流, 并向其简要说明麻醉过程, 麻醉之后可能发生的感官异常情况, 及留置胃管、导尿管以及手术后设置各种引流管的重要性, 对因此而导致的身体不适症状预先对患者讲明, 让其做好心理准备。同时, 还要告诉患者建立自身心理防御机制, 以减轻在全麻苏醒期的惶恐[3]。 (2) 术中护理:在实施全麻手术的过程中要依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合理使用镇痛类药物, 以减轻患者在全麻苏醒期的躁动程度。在手术后随着麻醉药作用的减弱, 患者出现痛感若不及时镇痛, 伤口的疼痛会导致患者躁动, 故要求护理人员及时告诉医师, 按照医师的医嘱使用镇痛药物。若患者的经济条件允许可以自行使用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 (3) 术后护理:手术后去掉患者枕头, 使其平卧, 以免体位或者医护器械压迫其大血管、神经组织, 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使用约束带的患者需要提醒其松紧程度适宜, 并定时调整其体位[4]。对于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机体循环功能异常或者有药物依赖性的患者, 需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意识状态, 以防出现全麻苏醒期躁动。最后,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1.3 评定标准。

按照下述标准评分:0分, 患者安静, 基本没有出现躁动;1分, 在对患者实施吸痰等操作时患者发生肢体躁动, 但给予其适时的心理安慰后, 不安情绪明显改善;2分, 患者有明显躁动情绪, 并且试图拔除各种导管、引流管, 需要护理人员制动;3分, 患者出现强烈挣扎, 需要多名医护人员强制制动。其中躁动发生率=[ (1分+2分+3分) 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SPS16.0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所得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表1可知, 研究组的躁动发生率为17.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0%,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和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外科手术对于每一例患者而言都是一种很强烈的应激源, 而且手术后残留的些许麻醉药仍然会影响到患者的感觉反应。若患者缺乏对麻醉药引起相关生理反应的认识, 那么可能任何外界刺激或者身体不适的感觉都会诱发患者发生反射性反抗。所以, 在手术前为患者讲解全麻的原理, 麻醉以后可能发生的感官异常症状, 使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确十分有降低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概率[5]。由于手术后苏醒的患者可能会因为麻醉、镇痛或者肌松药物的残留效应, 而出现呼吸不畅、通气不足的症状。如果遇到特殊情况, 个别患者发生下颌松弛、舌后坠的不良症状, 可能会导致其上呼吸道梗阻。针对上述情况要求护理人员做好术后护理, 认真观察患者气道通畅程度, 按照医师的嘱咐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的躁动发生率为17.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0%,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充分说明了麻醉苏醒期护理能够明显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概率。

总之, 在行腹部手术患者的全麻苏醒期实施预防性、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可以减少患者在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概率, 降低病情严重程度, 进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疗效, 以提高全麻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 研究组依据全麻苏醒期躁动的诱发因素采取预防性、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躁动发生率为17.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0%,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行腹部手术患者的全麻苏醒期实施预防性、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可以减少患者在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概率, 降低病情严重程度, 进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全麻苏醒期,躁动

参考文献

[1]明豫军, 李辉, 肖峰, 等.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J].国际病理科与临床杂志, 2010, 30 (3) :196-200.

[2]陈志峰.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20) :185-186.

[3]黄瑞云, 宣应.全麻术后躁动原因分析情形处理方法探讨[J].广西医学, 2010, 32 (7) :825-827.

[4]王娟, 温桂芬.全麻手术后苏醒期躁动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海南医学, 2011, 22 (13) :205-206.

麻醉苏醒期并发症 篇7

关键词: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腹部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

苏醒期躁动属于全麻术后常见并发症,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易引发心脑血管事件,增加手术风险及麻醉风险[1]。为了研究全麻苏醒期麻醉苏醒护理在降低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我院选取收治的110例在全麻状态下进行腹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腹部手术常规护理与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在全麻状态下接受腹部手术患者11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男30例,女25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25岁,平均(61.5±3.6)岁;其中胃肠道手术患者25例,肝胆手术患者22例,其他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7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61.1±3.5)岁;其中胃肠道手术患者28例,肝胆手术患者20例,其他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手术类型等方面根据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术前巡视、麻醉后导尿以及术后等待苏醒等内容。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①术前综合评估。首先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全麻苏醒期躁动产生原因、护理对策、相关因素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术前对患者进行巡视,对其心理状况以及机体承受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根据患者具体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性、个体化的护理方案。术前加强健康教育,积极向患者讲解具体的手术内容、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并给予积极心理疏导,帮助其建立心理防御机制,从而降低其心理应激反应。②术后护理。术后需协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防止因体位不适或治疗器械对其神经、大血管造成压迫,并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对于部分合并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需密切观察其意识变化情况及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且术后加强患者血气分析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及时给予对症处理。③科学应用镇静、镇痛药物。术后患者麻醉药效逐渐减退,其痛觉逐渐恢复,患者常因剧烈疼痛产生躁动,因此护理人员需准确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根据医嘱给予适当镇痛药物治疗。并且部分患者可根据其自身状况采用自控镇痛泵进行术后镇痛,缓解术后疼痛程度。

1.3疗效判断[2]: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全麻苏醒期心理、血压情况及躁动程度。躁动程度评分:0分:患者配合良好,无躁动现象出现;1分:在吸痰过程中,患者可出现肢体躁动,给予语言安慰后躁动现象可明显改善;2分:在无任何刺激后,患者出现躁动现象,需给予制动后进行操作;3分:患者出现剧烈挣扎现象,需要多人进行制动。躁动发生率=(1分例数+2分例数+3分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基础值及苏醒期血压及心率情况比较:观察组心率及血压基础值:收缩压为(130±9)mm Hg,舒张压(82±6)mm Hg,心率(72±8)次/分钟;苏醒期:收缩压为(135±10)mm Hg,舒张压(85±9)mm Hg,心率(76±9)次/分钟。对照组心率及血压基础值:收缩压为(131±10)mm Hg,舒张压(81±8)mm Hg,心率(71±9)次/分钟;苏醒期:收缩压为(149±11)mm Hg,舒张压(95±10)mm Hg,心率(88±9)次/分钟。两组患者心率及血压基础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苏醒期,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观察组0分49例(89.1%),1分4例(7.3%),2分2例(3.6%),3分0例,躁动发生率为10.9%(6/55例);对照组0分39例(70.9%),1分8例(14.5%),2分5例(9.0%),3分3例(5.5%),躁动发生率为29.1%(16/55例)。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腹部手术中全麻为主要麻醉方式,麻醉深度及麻醉时间较为理想。但经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全麻患者在术后苏醒期间,易出现心率、血压波动较大现象,及出现苏醒期躁动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恢复,且严重患者可出现气管痉挛[3]。苏醒期躁动主要临床症状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及多种不合理肢体动作,可增加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于心肺功能不全及高血压患者,可大大增加其心脑血管发生率,从而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降低其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4,5]。

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与患者术前缺乏对身体麻醉后反应的了解、心理准备不全、麻醉效果消失后疼痛感的影响、呼吸抑制效应以及多种刺激性操作有密切关系,因此给予患者预见性及针对性护理,可显著降低其躁动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以预见性及针对性护理实施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苏醒期血压水平及心率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躁动发生率为10.9%,对照组躁动发生率为29.1%,观察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在患者接受腹部手术前,积极对其综合状况进行评估,加强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预,提高其认知水平,缓解不良心理情绪,可降低其心理应激反应,从而降低躁动发生率。术后帮助患者取舒适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其术后疼痛程度情况,科学使用镇静药物或镇痛药物,可降低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减轻患者躁动发生程度。另外,全麻术后患者在残留药物作用下,可出现通气不足,或上呼吸道梗阻现象,诱发高碳酸血症及低氧血症发生,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头痛、烦躁等躁动症状[6]。给予针对性护理,术后加强动脉血气分析检测外,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可降低其躁动发生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作用显著,通过给予患者麻醉苏醒护理,可有效消除引发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改善患者血压、心率水平,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明豫军,李辉,肖峰,等.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0,30(3):196-200.

[2]钟宝琳,李优春,黄桂明.成人全麻苏醒期躁动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858-2859.

[3]钱志成,万勇.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医学,2011,32(11):1710-1712.

[4]钱叶兰.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31(4):82-83.

[5]陈志峰.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0):1884-1886.

麻醉苏醒期并发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手术全麻患者6 0例。随机分成两组:喉罩组 (A组) 和气管内导管组 (B组) , 每组30例。A组男19例, 女11例。年龄30~69岁, 平均 (42.75±14.99) 岁, 体重40~70kg, 平均 (54.25±8.27) kg。B组男18例, 女12例, 年龄24~60岁, 平均 (39.75±13.38) 岁, 体重45~67kg, 平均 (53.03±8.81) kg, 两组病人年龄、体重、性别差别无显著意义 (P>0.05) 。

1.2 方法

全部病人诱导时异丙酚2.0mg/kg, 万可松0.15mg/kg, 芬太尼3ug/kg, 咪唑安定0.1mg/kg静脉推注诱导。喉罩置入与气管内导管插入操作均一次成功。术中全静脉维持, 根据病人心率、血压、肌松等判断麻醉深度, 分次追加麻醉用药, 手术结束停用麻醉药, 所有病人不用拮抗药。待清醒 (呼唤患者睁眼可睁眼) , 自主呼吸恢复良好 (潮气量>7mL/kg, 频率>10次/min) , 用无菌吸痰管吸净气管内痰液及口腔内分泌物, (喉罩者吸引口腔内分泌物) , 吸痰后吸氧至Sp O2100%。抽净套囊内气体, 轻轻拔除喉罩和气管内导管, 不予吸氧,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发生低氧血症时 (SpO2<90%予面罩吸氧。记录手术结束时 (T1) , 拔除喉罩和气管内导管即刻 (T2) , 拔除后5min (T3) 的SBP、DBP和HR, 并询问患者是否咽痛, 记录发生咽痛、呛咳及低氧血症的病例数。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 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苏醒期拔除喉罩或气管内导管时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见表1) 。

A组病人发生呛咳、咽痛、低氧血症的病例数较B组低 (P<0.01) 。

2.2 两组病人苏醒期拔除喉罩或气管内导管时的血流动力学比较 (表2)

与T 1时比, A组病人在T2、T3时心率、血压无明显变化 (P>0.05) , B组病人在T2、T3时心率、血压明显升高 (P<0.05) 。

3 讨论

全身麻醉时, 气管内导管一直作为传统的首选方法, 但在诱导插管与麻醉苏醒期拔除时发生一些气道不良事件和引起较强的心血管应激反应, 这可能会对伴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造成损害。本组资料通过比较发现喉罩组比气管内导管组在麻醉苏醒期拔除时气道事件发生率低, 应激反应也相对小, 体现了喉罩的一些优点。

由于使用喉罩时, 操作简单, 不需要借助喉镜暴露声门, 不用插入气管, 可最大程度减少对咽喉部组织及气管黏膜的机械性刺激, 使术后咽痛的发生率降低。全麻时, 气管内插管或拔管的应激反应是会因厌舌根及气管粘膜手刺激引起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反应所致[3], 从而出现一过性血压升高及心率增快, 对伴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产生损害[4]。而喉罩由于不刺激气管及声门, 患者可较好的耐受, 故心率、血压的波动较气管内导管者小, 而且呛咳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另外, 应用喉罩时, 由于对气道刺激小, 术中患者易于耐受, 要求的麻醉深度相对较浅, 故在全麻时减少了肌松药及其他麻醉药的用量, 这些均可能与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低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喉罩的应用也要考虑到其适应症与禁忌征, 也会出现一定的并发征, 如因其气道密封性弱, 施行正压通气时容易泄漏。分离气道与食管不够充分, 当发生胃内容物返流时, 会有误吸可能, 高通气压力时可能将气体压入胃内等。所以, 在选择病人时一定要全面考虑, 确保安全。

注:A组与B组组间比较, **P<0.01

注:与T1比较, *P<0.05

综上所述, 喉罩比气管内导管在全麻患者苏醒期拔除时不良气道发生率低, 应激反应小, 体现了应用喉罩的优点, 有利于麻醉苏醒期的管理, 可安全的用于老年病人及心血管病人的全麻中。

参考文献

[1]Joseph R.Brimacombe.喉罩麻醉原理与实践[M].岳云, 田鸣, 左明章, 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93~194.

[2]李英, 张忠山, 张灿英, 等.全身麻醉苏醒期拔管时心血管的反应及防治[J].海南医学, 2005, 16 (2) :108~109.

[3]姚家祥, 张毅.喉罩应用于全身麻醉的应激反应临床观察[J].云南医药, 2002, 23 (5) :384~385.

上一篇: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下一篇:农民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