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醒期的护理(共7篇)
苏醒期的护理 篇1
鼻内窥镜手术已成为近几年来耳鼻喉科临床上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腔肿瘤的理想方法, 它具有精确、微创、快捷安全的优点, 大大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恢复患者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功能。不仅能彻底切除病变, 而且还能保留正常组织和结构, 因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开展[1]。经口插管全麻可不受手术范围和时间的限制, 气管插管有利于术中气道管理, 防止血液误吸。现将老年患者全麻鼻内窥镜术后麻醉苏醒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92例患者中, 男53例, 女39例, 年龄60~78岁。其中单纯性鼻窦炎30例, 鼻窦炎合并鼻息肉46例, 上颌窦囊肿10例, 鼻腔肿瘤6例;合并高血压26例、慢性心肺疾病21例、糖尿病18例。
1.2麻醉方法
开放静脉, 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2~3μg/kg、依托咪酯0.3mg/kg、罗库溴铵0.7mg/kg, 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 插管成功连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舒芬太尼、丙泊酚、瑞芬太尼、罗库溴铵, 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手术结束带管送PACU, 平均复苏时间90~150min。
1.3 护理方法
1.3.1 入室护理:
接到患者即将进入PACU时, 根据麻醉医师的医嘱, 设定呼吸机的参数, 使呼吸机处于待机状态, 随时准备迎接复苏患者。患者入PACU后, 气管导管接头与简易呼吸器分离连接呼吸机通气, 检查气管插管的深度以及外固定胶布的牢固性, 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迅速建立监护, 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的变化。及时吸净从后鼻孔流入口腔的血性分泌物, 观察血性分泌物性质和量。同时因大部分患者术中采用艾司洛尔合用硝酸甘油静脉泵入控制性降压, 减少术野出血, 入室后要注意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 防止低血压发生。轻轻呼唤患者, 判断患者意识是否已经开始恢复。由于老年患者生理储备受限, 对未清醒患者不宜积极催醒, 应适当等待让其自然苏醒。
1.3.2 拔管期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各脏器功能的改变及多伴有慢性心、肺疾病, 代偿能力减退。在麻醉苏醒过程中, 对患者而言最危险的是术后拔管[2]。鼻内窥镜术后鼻腔填塞, 经鼻呼吸不畅, 为了防止血性分泌物误吸。要求在患者意识清醒, 自主呼吸恢复良好, 咳嗽吞咽等保护性反射完全恢复, 生命体征平稳, 鼻腔血性分泌物明显减少, 确保经口呼吸畅通再拔除气管导管。全麻拔管期间麻醉药物作用的消退, 鼻腔填塞胀痛、气管插管刺激气道等原因可能会发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包括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剧烈呛咳、躁动、颅内压升高以及心肌缺血等, 对于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来说可能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 (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 。在全麻拔管前, 按医嘱合理使用镇痛和镇静药, 有效控制拔管期心血管反应, 减少苏醒期内躁动、呛咳等不良反应, 使全麻患者苏醒期内更安全、舒适。对高血压老年患者在吸痰拔管前2~5min按医嘱给予静注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1.5mg/kg, 预防性使血压下降20%, 维持拔管期循环稳定。在确定可以拔管的同时, 应备好呼吸面罩, 口咽通气道以备不测。吸痰时容易发生低氧血症, 吸痰前后呼吸机给纯氧1~2min, 尽量缩短吸痰时间, 每次以5~10s为限, 切忌长时间吸引, 以免发生缺氧[3]。吸痰时先吸净气管内痰液再吸净口咽分泌物, 抽净气管套囊的气体, 平稳拔除气管导管, 吸净口腔分泌物或嘱能较好配合的患者将口腔分泌物吐出, 面罩吸氧4~6L/min。
1.3.3 拔管后护理:
气管导管拔除后内环境短期内变化剧烈, 也是患者发生意外的危险期。拔管时患者虽然由麻醉状态转至清醒, 但体内残留的麻醉药仍具有不同程度的镇静作用, 一旦气管导管等刺激除去, 患者有可能又进入深睡不醒状态, 应加强呼吸道护理。 (1) 老年患者口咽部肌肉松弛, 对各种麻醉药物的代谢作用缓慢, 麻醉药物或肌松药物的残留作用, 拔管后当其仰卧时由于重力的作用, 易发生舌后坠, 堵塞上呼吸道, SpO2进行性下降。轻者取患侧卧, 面罩给氧4~6L/min;重者立即托起患者下颌打开气道, 双手扣紧面罩给氧6~8L/min, 必要时置入口咽通气道[4]解除舌后坠引起的上呼吸道梗阻。侧卧位可缓解舌后坠引起的不全性上呼吸道梗阻, 同时也有利于口咽部血性分泌物排出, 避免误吸[2]。 (2) 分泌物或其他操作如吸痰和口咽通气道刺激, 易发生喉痉挛, 既往有哮喘史的老年患者, 更要警惕喉痉挛发生。发生喉痉挛时应立即停止任何刺激性操作, 托起患者下颌打开气道, 简易呼吸器100%纯氧面罩加压给氧, 必要时二次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支持治疗。 (3) 老年患者支气管黏膜上皮变薄、退化、咳嗽无力。鼻内窥镜术后止血纱、膨胀海绵填塞鼻腔引起呼吸不畅, 前鼻孔常有血水样分泌物渗出, 造成患者精神紧张恐惧, 应耐心解释安慰患者, 嘱其张口呼吸。同时给予去枕平卧头偏一侧或侧卧位, 有利于分泌物自然流出。从后鼻孔流入咽部的血性分泌物, 嘱勿咽入胃中, 以免掩盖出血或引起恶心呕吐、误吸。肺误吸的护理关键在于预防, 对已清醒患者予以语言上的安慰, 以减轻其焦虑情绪,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尽量减少吸痰次数, 避免反复吸引对咽喉刺激, 患者予以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5]。 (4) 老年患者肝肾对药物代谢缓慢, 使用镇痛药必须慎重。给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幅度及意识水平, 持续监测SpO2, 经常唤醒深睡患者并督促其深呼吸, 必要时使用小剂量纳络酮拮抗, 暂时关闭镇痛泵。
2 结果
92例老年患者全麻鼻内窥镜术后麻醉苏醒期: (1) 发生舌后坠5例, 发生率5.43%。3例舌后坠引起呼吸道不完全梗阻者取患侧卧, 面罩给氧4~6L/min, SpO2很快回升;2例舌后坠引起呼吸道完全梗阻者立即托起患者下颌开放气道, 双手扣紧面罩给氧6~8L/min, 5min SpO2逐渐回升。 (2) 发生喉痉挛3例, 发生率3.26%。2例经托起患者下颌开放气道, 面罩加压给氧后患者SpO2逐渐恢复正常;1例有哮喘史患者经开放气道, 面罩加压给氧, 静注10mg地塞米松, SpO2回升困难。立即协助麻醉医师再次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支持治疗, 同时静滴氢化可的松和氨茶碱, 于150min拔管后安全送回病房。 (3) 发生呼吸抑制13例, 发生率14.13%。主要表现为深睡、呼吸频率慢而浅, 甚至有自主呼吸暂停现象, SpO2<90%。在唤醒和督促其深呼吸, 暂时关闭镇痛泵等处理, 患者SpO2逐渐恢复正常。 (4) 26例合并高血压患者拔管期血压未高出术前的15.00%, 拔管期循环稳定, 无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病例。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 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老年患者接受全麻鼻内窥镜鼻腔及鼻窦手术。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下降及多伴有慢性心、肺疾病, 代偿能力减退, 对手术和麻醉的刺激耐受差;全麻术后麻醉药物残余, 吸痰拔管刺激, 鼻腔止血纱膨胀海绵填塞引起呼吸不畅、胀痛不适以及鼻腔血性分泌物渗出, 麻醉苏醒期容易出现呼吸循环等并发症。因此在老年患者全麻鼻内窥镜术后麻醉苏醒期护理中, PACU护理人员必须掌握一些老年医学的知识, 对老年患者进行整体评估, 加强监护,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护理人员不但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密切配合麻醉医师急救, 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 适当延长在PACU观察治疗时间, 针对常见的或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采取有预见性、个性化的护理干预, 减少手术及麻醉并发症的发生, 确保患者安全度过麻醉苏醒期。
参考文献
[1]胡跃馨, 张红春, 农国田.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4) :637-638.
[2]钟泰迪, 主编.麻醉苏醒期病人的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7-58, 97-98.
[3]郑文美, 祁海鸥, 陈肖敏, 等.108例全身麻醉留置双腔气管插管患者麻醉恢复期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1) :39.
[4]洪黎霞, 闵立霞.口咽通气道在舌后坠病人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 2009, 8 (4) :47-48.
[5]郑群燕.麻醉恢复室中全身麻醉术后呼吸异常患者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6A) :50-51.
苏醒期的护理 篇2
采用全身麻醉实施手术的患者在麻醉苏醒期常常因为气管导管对声门和气管的刺激而引起躁动, 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 拔管后患者因为咽喉部疼痛不适, 不愿大声说话, 不愿大声咳嗽排痰, 从而易于出现肺不张和肺部感染, 处理不当将引发以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改变为主的更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如支气管痉挛、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 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危及生命[2]。乳腺癌的众多治疗手段中, 手术切除一直是乳腺癌主要的治疗方法。目前的手术方式正在朝着缩小切除范围的方向发展。包括保乳术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大多数医师依照病情会提出手术建议, 而一般情况下都会采用全麻来进行手术, 近3年来我院将右美托咪啶应用于全麻手术患者, 文献报道其可以产生自然睡眠, 使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作用[3];对此, 我们观察了80例乳腺癌患者, 其中40例术中辅助了右美托咪啶, 40例采用常规的全身麻醉, 观察这些全麻患者的麻醉和苏醒质量。
注:◆*较对照组相比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手术, 无高血压、心脏病等合并症的全麻患者80例, 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 (A组) 采用右美托咪啶, 对照组 (B组) 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组间年龄、体质量无显著性差异 (表1) 。
1.2 用药方案:
所有患者于术前30 min肌内注射戊乙奎醚0.6 mg。入室后开放静脉, 常规监测血压 (BP) 、脉搏 (P) 、血氧饱和度 (Sa O2) 、心电图 (ECG) 后, A组采用右美托咪啶0.6μg/kg首量, 10 min泵注完毕后, 采用芬太尼6μg/kg、咪达唑仑0.1 mg/kg、丙泊酚l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 mg/kg诱导插管, 控制呼吸 (潮气量8 mg/kg, 呼吸频率12次/分) 。麻醉维持采用右美托咪定0.6μg/ (kg·h) 泵注, 丙泊酚2~3 mg/ (kg·h) 泵注, 芬太尼0.1 mg/h及阿曲库铵25 mg/h泵注;B组将右美托咪定改为生理盐水泵注, 余同A组, 所有泵注药物在缝合皮肤前停用。送进PACU后, 呼吸开始恢复时即采用新斯的明1 mg和阿托品1 mg拮抗, 在呼吸恢复至潮气量6~8 mg/kg, 清醒睁眼, 握拳有力, 脱管10 min后如果Sa O2>95%时拔除气管导管。所有患者在SBP>180 mm Hg或DBP>100 mm Hg时采用乌拉地尔降压, 合并心率快者采用艾司洛尔控制。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入PACU时 (T1) 、拔除即刻 (T2) 、拔除后5 min时 (T3) 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 发生咽痛的病例数、躁动的病例数, 苏醒期采用乌拉地尔降压, 艾司洛尔控制心率的病例数, 患者入住PACU的时间以及患者苏醒后1 h舒适评分 (BCS:0分, 持续疼痛;1分, 安静无痛, 深呼吸或咳嗽时严重疼痛;2分, 平卧无痛, 转动体位或咳嗽时轻微疼痛;3分, 深呼吸时无痛;4分, 咳嗽时无痛)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2.0统计软件, 建立数据库, 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指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差异采用ANOVA分析和LSD-q检验。双侧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年龄、体质量) 无明显差异, 见表1。
2.2患者拔管即刻和拔管后5min试验组 (A组) 平均动脉压波动明显低于对照组 (B组) , 心率变化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2.3试验组患者中仅有4例发生咽痛 (P<0.05) 、2例出现躁动 (P<0.05) , 苏醒期1例采用乌拉地尔降压, 3例采用艾司洛尔控制心率, 而对照组有32例咽痛、12例躁动、4例需要乌拉地尔降压、6例需要艾司洛尔控制心率。
2.4两组患者入住PACU的时间无明显差别, 但试验组舒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全身麻醉苏醒期质量是全麻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 苏醒期不能耐受气管导管是引起苏醒期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及躁动的主要原因, 剧烈躁动还可以导致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 也给PACU护理带来挑战, 所以进入PACU的患者一律采用约束带将患者的手和脚固定好, 以免患者发生严重意外, 也有的患者在拔管时不停挣扎, 需要好几个护士和医师联合制动才能避免患者的意外行动, 如拔除尚未达到拔管指征的气管导管, 造成呼吸抑制甚至窒息死亡, 拔除静脉输液管导致血液流到床上, 也有的拔除自己的引流管等造成伤口引流不畅增加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等。
注:◆较对照组比较P>0.05;*较对照组相比P<0.05
脑内α2A受体最密集的区域在脑干的蓝斑核, 是大脑内负责调解觉醒与睡眠的关键部位, 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啶作用于脑干蓝斑核内的α2A受体, 降低交感活性, 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产生剂量依赖性的镇静—催眠、抗焦虑作用, 引发并且维持非快动眼睡眠 (NREM) ;同时右美托咪啶具有中度镇痛作用, 可减轻疼痛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 机制为激动突触前膜α2A受体, 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并终止疼痛信号的传导, 激活脊髓α2C受体亚型从而减弱疼痛信号向中枢的传递;右美托咪啶与阿片类药物有协同镇痛效应, 且显著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而且具有遗忘作用, 对呼吸无明显影响, 可进行术中唤醒[4,5]。
在术后护理方面, 患者的心理健康是康复的关键。术后术中都要加强心理护理。由于乳腺癌术后影响患者的形体美, 此多数患者情绪极其低落, 表现出烦躁、自卑, 甚至缺乏治疗信心。除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并得到患者的充分信任外, 还应尽可能采用她们最容易接受的实施方式, 勤巡视、多交谈, 介绍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宣教化疗和放疗的不良反应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措施[6]。而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啶对于术后清醒期后患者的情绪稳定有极大帮助, 这就为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本研究采用右美托咪啶术中持续泵注辅助全身麻醉, 较单纯的全身麻醉相比, 使苏醒期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咽痛和躁动的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术后1 h舒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明显提高了患者在PACU的苏醒期质量及安全性, 能使术后护理工作顺利进行;证实了右美托咪啶围术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右美托咪啶临床应用指导意见[J].中华医学杂志, 2013, 93 (35) :2775-2777.
[2]李振威, 张诚章, 刘小梅, 等.右美托咪啶对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苏醒期恢复质量的影响[J].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 2012, 11 (13) :1033-1035.
[3]李民, 张利萍, 吴新民.右美托咪啶在临床麻醉中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7, 23 (6) :466-467.
[4]张燕, 郑利民.右美托咪啶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07, 28 (6) :544-545.
[5]许挺, 李民.右美托咪啶在功能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 2010, 19 (13) :1128-1130.
喉罩全麻对患者术后苏醒期的影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40例, ASAⅠ~Ⅱ级, 年龄34~73岁, 平均年龄46岁, 体重43~86kg, 平均体重58.5kg, 男24例, 女16例。分为两组, 一组为喉罩组 (H组) , 一组为气管插管组 (Q组) 。选择病例时排除咽痛、喉肿等喉罩应用禁忌症患者。术前血常规、心电图、胸透、凝血检查均未现异常。术前禁食8~12小时。
1.2 全麻方法
(1) 麻醉诱导:H组以咪唑安定0.05~0.1mg/kg、丙泊酚1.0~2.5mg/kg、维库溴铵0.08~0.1mg/kg、芬太尼3~5mg/kg、静脉诱导约3分钟。 (2) 喉罩置入。盲探置入, 直至感觉到咽喉底部阻力。接着给气囊充气20~30ml, 确定喉罩位置正确。 (3) 机控呼吸。确定喉罩通气效果良好之后, 接通呼吸机回路, 机控呼吸指标为:潮气量8~10ml/kg, 频率 (12~14) 次/min, 吸呼比1:2。 (4) Q组进行同剂量药物诱导后进行气管插管全麻。 (5) 麻醉维持:两组均给予丙泊酚维持麻醉, 手术中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3~0.06mg/kg和芬太尼1~2mg/kg。手术结束时停用丙泊酚。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满足方差齐性的数据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方差不齐的数据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比及苏醒时间、误吸或窒息组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躁动、咽痛、疼痛、血压升高差异较大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表1来看, 喉罩全麻术后苏醒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都要低于气管插管全麻。
2.2 术后苏醒期各项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在术后均进行了良好的苏醒期护理, 护理人员对患者精心照料, 可以排除护理问题导致的患者心理对指标的影响, 两组患者RR、HR、SBP、DBP的平均值在术后苏醒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从表2来看, 喉罩全麻术后苏醒期指标更稳定, 更趋于正常人指标。
3 讨论
气管插管全麻属于传统的全麻手术, 从进行腹腔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来看, 会出现对牙齿、咽喉粘膜、声带等部位带来不良影响, 从术后苏醒期患者的一般情况来看, 躁动、疼痛等都占有较大的比例, 通过对患者主要体能指标的测定, 气管插管的指标值变化都比较剧烈, 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喉罩全麻作为近几年医院推广和患者广为接受的术前麻醉的重要方法, 在外科手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仅能达到较好的麻醉效果, 从患者术后苏醒期的反应来看, 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也明显少于气管插管全麻患者, 特别是对于一些心血管病患者, 在进行腹腔胆囊切除术时应该优先考虑喉罩全麻, 这是因为喉罩全麻在麻醉诱导阶段、麻醉维持阶段以及术后苏醒期, 血流动力反应都比较轻微, 较少对心血管形成刺激, 诱发心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少。
全麻苏醒期是患者停用麻醉药直至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或是清醒的阶段, 是患者容易发生危险的重要时段, 通过采用喉罩全麻手术, 可以最大限度降低这一阶段危险的发生。进行外科手术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所以, 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术后苏醒期的影响可以为手术准备、手术进行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本文通过40例选择不同麻醉方法进行腹腔胆囊切除术手术患者在术后苏醒期的反应研究, 进一步佐证了喉罩全麻的临床优势。
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喉罩全麻和气管插管全麻对腹腔胆囊切除手术后患者苏醒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40例, ASAⅠⅡ级。根据手术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 喉罩组 (H组, 20例) 和气管插管组 (Q组, 20例) , 对患者进入麻醉恢复室后观察T、SpO、BP、ECG、R、HR, 密切注意不同手术患者在苏醒期的反应。结果 全麻手术部分患者在苏醒期出现了咽喉疼痛现象, 其中H组有2例, Q组有9例;两组患者SpO一直保持稳定, 没有明显差别;术后24小时Q组咽痛、声嘶发生率高于H组 (P<0.05) 。结论 对患者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时采用喉罩全麻对患者苏醒期的负面影响较少, 患者术后苏醒较快, 无并发症产生, 便于术后护理。
关键词:喉罩全麻,气管插管全麻,腹腔胆囊切除手术,术后苏醒期
参考文献
[1]倪加华, 孙晓群, 冯庆华.SLIPA喉罩全麻腹腔镜手术术中知晓情况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1:33.
苏醒期的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12月间收治的100例择期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Ⅰ~Ⅳ组, 每组25例。其中男56例, 女44例, 年龄23~65岁, 平均年龄 (40.0±7.5) 岁。所以患者ASA分级均为I级或Ⅱ级,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评审通过。Ⅰ~Ⅳ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丙泊酚 (1.5mg/kg) 、顺式阿曲库铵 (0.15mg/kg) 、舒芬太尼 (1μg/kg) 进行麻醉诱导, 之后进行气管插管, 并给予机械通气。Ⅰ组不做处理, Ⅱ组给予地佐辛 (0.1mg/kg) , Ⅲ组给予地佐辛 (0.2mg/kg) , Ⅳ组给予地佐辛 (0.3mg/kg) 。给予舒芬太尼 (0.1~0.2μg·kg-1·min-1) 与丙泊酚 (4~8mg·kg-1·h-1) 复合静脉输注进行麻醉维持, 在术中对舒芬太尼与丙泊酚的输注速度进行调控, 在手术结束时马上停用舒芬太尼与丙泊酚, 并给予患者阿托品 (0.5mg) 和新斯的明 (1mg) 进行拮抗。当患者清醒后, 把气管导管拔除, 送到监测治疗室观察2h。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Ⅰ~Ⅳ组患者从拔管即刻到拔管后10min在HR、MAP、Cor、SAS方面比较, 详见表1。
由表1可见, 从拔管即刻到拔管后10min在HR、MAP、Cor、SAS方面比较, Ⅰ组高于Ⅱ组, Ⅱ组高于Ⅲ组和Ⅳ组, P<0.05, 有统计学意义。Ⅲ组和Ⅳ组比较, P>0.05, 具有可比性。
2.2 Ⅰ~Ⅳ组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方面比较, 详见表2。
由表2可见, 在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方面比较, Ⅰ、Ⅱ、Ⅲ组比较, P>0.05, 具有可比性。Ⅳ组明显高于Ⅰ、Ⅱ、Ⅲ组,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因创伤和疼痛及吸痰以及气管拔管等操作产生的刺激会出现应激状态, 增加了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会导致患者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躁动不安[1]。在临床上为了使苏醒期应激状态减轻, 常给予患者血管活性的药物和镇静药物及μ受体激动药物, 但这些方法对患者的苏醒时间有滞后与延长的副作用, 甚至会使拔管的风险增加。而超前镇痛的广泛采用, 不但在预防术后疼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在预防苏醒期躁动与血流动力学的波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地佐辛作为超前镇痛的一种k受体激动剂, 镇痛效果好, 能够使插管反应得到抑制, 且不良反应少[2]。综上所述, 地佐辛中剂量 (0.2mg/kg) 超前镇痛对于全麻苏醒期的影响较大, 能够使应激反应减少, 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参考文献
[1]刘国华.地佐辛注射液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超前镇痛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19) :84-85.
苏醒期的护理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分级I~Ⅱ级,年龄2~3岁,其中男48例,女12例,体质量10~20 kg,ASA I~II级,均为行腹股沟疝常规手术的患儿。手术由同一组医生操作完成。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D组)组各30例。所有患儿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并经得患儿家属同意。
1.2 方法
麻醉前30 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2 mg/kg、阿托品0.01~0.02 mg/kg,入室后监测心率(HR)、无创血压(BP)、心电图(ECG)和血氧饱和度(Sp O2),开放静脉通道。麻醉前5 min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 L,右美托咪定组缓慢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5μg/kg(稀释为10 m L)。两组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5μg/kg和丙泊酚2 mg/kg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采用静脉输注丙泊酚5 mg/kg·h和瑞芬太尼0.2μg/kg·min。两组患儿在手术结束前15 min静脉注射芬太尼0.1μg/kg。所有患儿术中均保留自主呼吸,经面罩给氧,如有呼吸抑制可采用手控辅助呼吸,使其血氧饱和度持续保持在97%以上。所有患儿术后在苏醒前由麻醉医生送麻醉恢复室,待小儿完全苏醒后且无躁动后由麻醉护士送回原病房。
1.3 观察指标
1.3.1
监测并记录儿苏醒时(T0)、小儿苏醒后10min(T1)、小儿苏醒后30 min(T2)、小儿苏醒后60 min(T3)的HR、Sp02。
1.3.2 监测并记录小儿苏醒时间,小躁动评分及躁动例数。
躁动评分1分,安静、合作、无躁动;2分,焦虑、激动,但可配合;3分,轻度躁动,哭闹;4分,严重躁动,定向力障碍,不能合作。≤2分认为无躁动,≥3分认为有躁动。躁动评分由同一名麻醉医生完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l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和组内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两组间年龄、体重、手术与麻醉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小儿苏醒时间和小儿苏醒后各时间点HR、S p02
两组小儿苏醒后各时间点Sp02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苏醒后各时间点右美托咪定组患儿的HR比对照组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1)D组与C组比较,P<0.05;2)与T0比较,P<0.05。
2.3 小儿苏醒时间、躁动评分及躁动例数
D组比C组的苏醒时间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托咪定组患儿躁动评分比对照组低,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躁动例数D组比C组明显少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覮D组与C组比较与,P<0.05
3 讨论
常规小儿腹股沟疝行手术的时间较短,一般在60 min内即可完成。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全麻是常用的麻醉方法。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静脉给药起效迅速,但瑞芬太尼的半衰期较短[1],术后患儿苏醒后很快就有疼痛感觉。虽然本实验在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芬太尼,由于担心阿片类药物的抑制呼吸等副作用,用量较小,因此在本试验中没有发生呼吸抑制现象,所有患儿的血氧饱和度都在96%以上。
小儿全麻术后出现躁动的原因很多,包括年龄、心理和环境、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术后疼痛、低氧血症等诸多因素,尤其是术后疼痛是最常见的原因[2,3]。临床常用预防和治疗小儿全麻术后出现躁动的药物主要为阿片类药物、曲马多、镇静药等,其中阿片类药物、曲马多预防和治疗小儿全麻术后出现躁动的药物取得较好的效果。但阿片类药物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较多,曲马多虽没有呼吸抑制副作用,但可引起恶心呕吐。镇静药物因没有镇痛作用,对预防和治疗术后儿全麻术后躁动的效果差,并且有呼吸抑制的风险。
右美托咪定是美托眯定的右旋异构体,属于一种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和镇痛双同作用[4]。其镇静作用位点在中枢蓝斑核[5],右美托咪定的催眠作用与自然睡眠相似,觉醒系统保持着活性,维持镇静,同时能够被唤醒,易于配合医疗行为。在本试验中右美托定组患儿苏醒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平均为18.9 min,并且右美托咪定组患儿回到病房后仍然呈睡眠状态,但易于被其家人唤醒,同时减少了患儿的哭闹,患儿家属非常乐于接受,这是右美托咪定临床作用的显著特点。因本试验选取的实验对象年龄较小,没有进行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是本试验的缺陷。右美托咪定镇痛作用位点可能在脊髓,通过激动脊髓背角的α2-受体从而产生镇痛作用[6]。在本试验中发现术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5μg/kg,能很好地预防小儿全麻术后的躁动和减少小儿全麻术后的躁动例数,躁动评分也低于对照组,这可能与右美托咪定具有镇静和镇痛双同作用有关。这与国内学者研究结果一致[7,8]。由于右美托咪定对呼吸系统影响轻微[9],健康成年人持续静脉给药后出现的呼吸效应与正常睡眠相似,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加,对p H、Pa CO2、分钟通气量以及高碳酸通气反应无明显影响,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减少。本研究中两组小儿在各时间点的Sp02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保持在96%以上。因此术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没有通过应用阿片类药物预防小儿全麻术后躁动而导致呼吸抑制的顾虑。
在本试验中,右美托咪定组小儿的心率出现了心率下降,与对照组及本组基础心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虽然没有临床意义,但仍然值得警惕。其机制可能与右美托咪定降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从而导致心率减慢有关[10,11],并且这种心率减慢呈剂量依赖性。
综合上述,术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5μg/kg能有效预防小儿全麻术后躁动,没有呼吸抑制作用,患儿回到病房后仍然呈睡眠状态,但易于被其家人唤醒,同时减少了患儿的哭闹,患儿家属易于接受,容易在临床推广。因此,术前静脉应用右美托咪定是预防小儿全麻术后躁动的一个很好选择。
参考文献
[1]WEI LX,DENG XY,LIU JH,et al.The comparsion of propofoland remifentanil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and propofol,remifentanil and nitrous oxide anesthesia[J].J Clin Anesthesiol,2006,22(2):111-112.Chinesee
[2]LYNCH EP,LZAOR MA,GEUIS JE,et a1.The impact ofpostoperative pain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operative delirium[J].Anesth Analy,1998,86(4):781-785.
[3]WANG HT,LIU JC.The mechanism and therapy of pediatricagitation during anesthetic recovery[J].Int J Anesth Resus,2007,28(2):158-161.Chinese
[4]HAO J,MA ZL.The progress of clinical uses ofα2-adrenergicagonist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J].Int J Anesth Resus,2010,31(3):266-269.Chinese
[5]BASAR H,AKPINAR S,DOGANCI N,et a1.The effects ofpreanesthetic,single-dose dexmedetomidine on induction,hemodymmic and cardiovascular parameters[J].J Clin Anesth,2008,20(6):431-436.
[6]SEHOH J,TORMER PH.Alpha2-adrenoceptor in anesthesia:anew paradigm[J].Curt Opin Anaesthesiol,2000,13(4):437-442.
[7]ZHANG JQ,MENG FM,HOU,et al.Efect of Dexmedeto-midine on agitation and hemodynamics in children with sevoflu-rane[J].J Clin Anesthesiol,2010,26(7):627-628.Chinese
[8]SHANG Y,KANG WJ,LI Y,et al.Clinical observation ofpre-injection of dexmedetomidine in anaesthesia for laryngealmicrosurgery[J].J Clin Anesthesiol,2010,26(5):385-387.Chi-nese
[9]MAHMOUD M.A comparison of dexmedetomidine with propofol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leep studies in children[J].Anesth Analg,2006,109(3):745-753.
[10]GERLACH AT,MURPHY CV.Dexmedetomidine-associatedbradyeardia progressing to 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Pharmacotherapy,2009,29(12):1492.
苏醒期的护理 篇6
关键词:全麻术后,苏醒期,舒芬太尼,应用效果
患者在全麻术后苏醒期易出现躁动症状, 影响手术效果, 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有效减少苏醒期躁动情况发生至关重要。舒芬太尼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阿片类镇痛药, 具有起效快、无组胺释放、不易在人体内蓄积、循环稳定等特点。我院为研究舒芬太尼用于全麻术后苏醒期的效果, 选取收治的70例行全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给予舒芬太尼与生理盐水,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行全麻术患者7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22例, 女13例, 最大年龄75岁, 最小年龄30岁, 平均年龄 (53.1±3.4) 岁, 心脏外科手术15例, 胸外科手术11例, 脑外科手术9例;对照组男20例, 女15例, 最大年龄74岁, 最小年龄28岁, 平均年龄 (52.3±4.1) 岁, 心脏外科手术14例, 胸外科手术13例, 脑外科手术8例。2组患者均无气管插管与全麻禁忌证。2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术前半小时均肌肉注射1 mg长托宁和100 mg鲁米那钠, 随后2组患者均静脉注射0.08~0.15 mg/kg咪唑安定, 3μg/kg芬太尼, 1.0~1.5 mg/kg琥珀胆碱进行麻醉诱导, 在术中间断期静注维库溴铵, 剂量为0.05~0.1 mg/kg, 维持肌松;然后持续泵注瑞芬太尼与异丙酚维持麻醉, 瑞芬太尼泵注速度为每分钟0.08~0.15μg/kg, 异丙酚泵注速度为每小时4~6 mg/kg。在手术结束前10 min, 观察组患者静注1μg/kg的舒芬太尼, 对照组静注5 m L生理盐水, 同时2组患者均持续泵入瑞芬太尼, 速度为每分钟0.1μg/kg, 直至将气管导管拔除。
1.3 疗效判断[1]
根据躁动评分标准, 患者安静、合作, 计为“0”分;在一定刺激下, 患者肢体出现活动情况, 计为“1”分;患者在无刺激情况下, 出现挣扎但无需按压, 计为“2”分;患者出现剧烈挣扎, 需进行按压, 计为“3”分, 评分超过2分, 可视为躁动。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苏醒与拔管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2组患者躁动评分比较
观察组躁动评分为 (1.79±0.68) 分, 对照组躁动评分为 (4.11±1.15) 分, 2组患者躁动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75, P<0.05) 。
3 讨论
苏醒期躁动是全麻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由于麻醉通常会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影响, 易呈现出短暂性行为与意识分离的精神状态, 主要有兴奋、定向障碍、躁动等临床表现, 患者会出现无意识动作以及无理性言语等不当行为, 如自行损坏、拔除引流通路、输液通路等, 破坏辅助呼吸设备, 严重影响术后恢复。另外, 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窒息、呼吸道梗阻等现象, 对自身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2]。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提高, 全麻麻醉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 因此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可有效提高手术效果, 促进术后恢复。
舒芬太尼是芬太尼的衍生物, 是一种人工合成阿片受体镇静镇痛药物, 同时也是具有特异性的一种μ-受体激动剂, 具有以下优点: (1) 和芬太尼等麻醉药物比较更具亲和力, 约是芬太尼的7~10倍; (2) 舒芬太尼的亲脂性更强, 不仅易吸收, 而且能够在给药5 min时间内快速通过血脑屏障起作用, 具有药物起效快、药效持久、无组胺释放、循环稳定等特点; (3) 舒芬太尼的安全性更高, 治疗指数是芬太尼的100倍, 且镇痛作用显著, 静脉输注一定时间内无蓄积, 血药浓度稳定[3]。除此之外, 舒芬太尼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更强, 在镇静作用同时, 对患者机体氧供应情况无明显影响, 因此术后患者血氧饱和度通常保持在正常水平内, 可有效减少心肌缺血、心悸等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本文观察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分别为 (8.51±1.9) min、 (10.9±3.1) min、 (17.3±3.8) min, 对照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分别为 (11.1±3.9) min、 (15.1±2.9) min、 (23.5±4.3) min, 观察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舒芬太尼用于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 可有效缩短其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 安全性更高;观察组患者的躁动评分为 (1.79±0.68) 分, 对照组躁动评分为 (4.11±1.15) 分, 观察组患者的躁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舒芬太尼可有效降低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的躁动情况发生, 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岩.舒芬太尼用于全麻术后苏醒期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4) :173-174.
[2]朱永霞.舒芬太尼用于全麻术后苏醒期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2) :21-22.
苏醒期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拟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82例,20~60岁,ASA I~III级,所有患者术前均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能正常、无慢性疼痛疾病或药物滥用依赖史。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A组,40例)和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42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完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胸片等检查,术前一天常规禁食禁饮。清醒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吸氧2L/min,开放外周静脉给予乳酸林格式液10m L/kg,常规监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持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给予咪达唑仑0.04mg/kg、丙泊酚1.5~2mg/kg、舒芬太尼0.5μg/kg、顺式阿曲库铵0.2mg/kg,3min后进行气管插管,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调整呼吸参数潮气量VT8~10m L/kg、呼吸频率RR12次/分、吸呼比I:E为1:2,维持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为30~35mm Hg。麻醉诱导插管结束后A组患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μg/kg,10min泵注完毕后按0.3μg/kg/h恒速泵注至手术结束前30min停止输注;B组患者在相同时间内静脉输注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维持麻醉,丙泊酚(4~12 mg·kg-1·h-1)复合瑞芬太尼(0.2mg·kg-1·min-1),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调整丙泊酚的用量使BIS值维持在40~50。围术期根据手术情况合理追加顺式阿曲库铵,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两组患者均在手术结束前30min给予注射用帕瑞昔布钠超强镇痛,待患者睁眼意识清醒、自主呼吸恢复、肌张力恢复后拔出气管导管。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麻醉维持期镇静药物丙泊酚的总用量,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T1)、拔管时(T2)、拔管后5min(T3)、10min(T4)、30min(T5)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Ramsay镇静评分变化,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期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术后躁动、呼吸抑制、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Ramsay评分标准:1分为烦躁不安;2分为安静合作;3分为嗜睡安静听从指令;4分为睡眠状态,能被唤醒;5分为睡熟反应迟钝;6分为呼唤不醒。2~4分为镇静满意;5~6分为镇静过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MAP、HR、Ramsay评分变化
两组患者T1时点MAP、HR、Ramsay镇静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5时间点,A组MAP、HR明显低于B组,且A组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表示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苏醒时间以及麻醉维持药物用量比较
A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低于B组患者,且A组患者麻醉维持期丙泊酚的使用量也显著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表示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抑制、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8例术后躁动,患者明显高于A组的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切口小、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不仅减少患者术后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尽可能地保证了患者身体完整性[4,5,6]。腹腔镜手术对围术期患者的麻醉深度以及肌肉松弛效果要求高,同时术中CO2气腹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呼吸系统影响巨大,保证患者麻醉期间生命体征的平稳并提高患者术后苏醒质量一直是麻醉医生的关注重点。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7],自2009年由美国FDA引进而广泛用于麻醉手术患者以及重症监护患者的镇静[8,9],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定能够有效抑制围术期的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减少术后不适[10]。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T1时点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5时间点A组MAP、HR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是由于右美托咪定具有抗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能够激活突触前膜的α2肾上腺素受体,减少肾上腺素的合成和释放进而抑制节后神经兴奋[11,12]且右美托咪定还可以作用于突触后膜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抑制节后神经细胞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和释放[13],因此能够抑制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因此A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右美托咪定为咪唑类的衍生物,主要作用于蓝斑的α2肾上腺素受体而维持自然非动眼睡眠,产生镇静催眠作用且无呼吸抑制[14,15],相关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定对麻醉镇静药物有协同作用,能够减少镇静药物的使用量[16]。本研究中在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的监测下,两组患者的BIS值始终维持在40~50,但A组患者丙泊酚的使用量明显低于B组则进一步表明了右美托咪定能够减少丙泊酚的使用量。同时由于麻醉维持药物的总量减少,因此A组患者苏醒期恢复时间明显低于B组,且由于右美托咪定的镇静、镇痛作用A组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优于B组,术后躁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围术期使用右美托咪定,不仅能够减少围术期麻醉镇静药物的使用量,有效的维持患者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而且能够提高患者术后苏醒质量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拟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82例,ASA I~III级,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A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A组患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μg/kg,10分钟泵注完毕后按0.3μg/kg/h恒速泵注至手术结束前30min停止输注;B组患者在相同时间内静脉输注等量的生理盐水。统计两组患者麻醉维持药物丙泊酚的总用量,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T1)、拔管时(T2)、拔管后5min(T3)、10min(T4)、30min(T5)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Ramsay镇静评分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期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术后躁动、呼吸抑制、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T1时点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5时间点A组MAP、HR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丙泊酚的使用量、苏醒期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低于B组,且A组Ramsay镇静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术后躁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 :右美托咪定不仅能够减少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维持期镇静药物的用量而且能够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患者术后苏醒质量,降低患者术后躁动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