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后苏醒延迟(共6篇)
全麻后苏醒延迟 篇1
在手术结束时, 麻醉过程停止。如果在全麻结束后, 患者的苏醒时间超过了预定时间或意识模糊, 不能正常反应, 即为全麻后苏醒延迟[1]。本文分析老年患者全麻后发生苏醒延迟的原因, 并研究临床处理方法,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 年3 月-2014 年9 月收治老年全麻患者34 例, 男18 例, 女16 例, 年龄69 ~ 89 岁, 平均 (75.9±6.8) 岁;ASA Ⅰ 级11 例, ASA Ⅱ 17 例, ASAⅢ级6 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为清醒的非脑外科患者, 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静脉滴注1.5 ~ 2.0 mg/kg丙泊酚、0.15 ~ 0.2 mg/kg舒芬太尼、0.1mg/kg万可松。行气管插管术, 在手术过程中进行机械通气, 保证患者在手术中持续吸入七氟烷0.8% ~ 0.15%、氧气50%[2]。在手术结束前的35 min停止注射肌松剂和镇痛类药物, 手术结束时立即停止麻醉药物的吸入, 患者全麻后苏醒时间100 ~ 530 min[3]。
评价标准:采用Ramsay镇静深度评分, 1 分为烦躁、不安定;2 分为安静地合作、具有定向力;3 分为处在睡眠状态、对大声呼唤发生灵敏的反应;4 分为处在睡眠状态、对大声呼唤发生的反应明显迟钝;5 分为对大声呼唤没有反应、对轻微刺激发生的反应迟钝;6 分为处在深度睡眠状态, 对疼痛等剧烈刺激无任何反应[4]。
结果
34 例患者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苏醒延迟。
原因分析:①药物因素导致苏醒延迟18 例:老年患者的手术时间过长、创伤面大、出血量大, 其中12 例老年患者在手术前合并慢性贫血, 手术过程中未给予纠正;3 例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肾功能障碍, 患者的血压未能妥善控制, 因此, 对这3 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取了多次加深麻醉, 以保证患者的血压平稳, 因此, 患者的麻醉药使用量相对较多;3 例患者年龄> 85 岁, 手术前身体健康, 否认有过手术史和常规服用药物史。②低氧血症或CO2蓄积导致苏醒延迟8 例:8 例患者在手术后自主呼吸恢复较差, 出现了低氧血症或CO2蓄积, 导致苏醒延迟, 这8 例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碍, 其中4例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 例患者为肺间质纤维化;另外2 例患者具有45年以上的吸烟史, 肺功能为通气轻度障碍。③ 6 例为行初次手术的ASA Ⅰ级患者, 术前的有效睡眠时间均< 2 h, 手术前有效睡眠不足是造成这6 例患者术后苏醒延迟的可能原因。④ 2 例患者体温过低, 导致苏醒延迟, 患者进入手术室时立即说明自身感觉冷, 但因手术室内温度处在正常范围内, 医护人员给患者增加被单, Ramsay评分4 分, 患者腋下体温35.2 ℃。
处理:①对药物作用导致苏醒时间延长的处理:加强基础治疗, 对贫血患者通过补充血容量, 纠正患者的贫血症状;麻醉用药量大或药物敏感的患者应积极排除其他因素, 保证患者通气充足、循环稳定。随着药物作用的减弱, Ramsay评分从4 分变为2 分, 患者在3 h内能够完全苏醒。②对低氧血症和CO2蓄积导致苏醒时间延长的处理: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不能急于拔除气管插管, 持续进行纯氧机械通气。对患者的CO2浓度和血气进行检测并分析, 在患者能够自主呼吸后, 停止机械通气。Ramsay评分从4 分变为2 分, 患者均未使用呼吸兴奋剂。③术前睡眠不足导致苏醒时间延长的处理:患者在手术结束时, Ramsay评分5 分, 90 min后进行的血气分析检查、血生化检查、神经系统等体征检查均无异常情况, 480min后, 评分变为2 分, 能够回忆起手术结束后有人呼唤自己, 但是感觉困倦, 不愿睁眼应答, 苏醒延迟期睡眠质量高, 苏醒后的精神状态佳。④对术中体温过低导致的苏醒延迟处理:手术过程中, 医护人员若发现患者体温过低, 应立即采取保温措施, 帮助患者体温恢复到36 ℃以上, Ramsay评分从4 分变为2 分。
讨论
老年患者在全麻后发生的苏醒延迟现象有很多, 最基本的处理方式是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及气道内的分泌物, 以保证气道通畅, 拔除气管插管后, 应将患者的头部侧偏, 必要情况下, 要给予口咽通气道, 保证患者通气充分、有效呼吸[5]。因此, 老年患者吸氧最好是高流量的纯氧, 以便减轻心脏负荷。对于自主呼吸功能恢复较差的老年患者, 不急于拔除气管插管, 应通过监测患者的动脉血气、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浓度, 判断患者的机体循环是否稳定, 还应该监测患者的血压及出入量, 防治持续出血的情况发生, 尽早确定苏醒延迟的原因, 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苏醒延迟出现的原因包括了药物原因、低氧血症和CO2蓄积、睡眠不足、体温过低等, 老年患者身体各个器官发生退行性变化, 对麻醉药物敏感, 机体代谢能力差, 从而会由于麻醉药物的残留导致苏醒延迟。
因此, 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既往病史、术前药物的使用、精神状态、麻醉用药情况进行询问, 根据询问判断患者是否会发生苏醒延迟。判断依据还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病史确诊、代谢性疾病, 更不能忽视患者手术中体温过低、术前睡眠较少等情况。
老年患者通常具有较多的合并症、心理压力大, 为了预防苏醒延迟, 医护人员首先应该明确老年患者的这些特点, 在手术前就应该采取措施,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手术前尽量使患者的生理处于理想状态, 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 在手术过程中要加强监测, 保证氧供平衡和血流动力学稳定, 术后加强随访。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全麻苏醒延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收治老年全麻患者34例, 总结全麻后苏醒延迟出现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34例患者发生苏醒延迟的原因为药物因素、低氧血症或CO2蓄积、术前有效睡眠时间不足、术中体温过低, 处理方法为在支持治疗的同时针对原因处理, 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了麻醉恢复期。结论:老年患者全麻后发生苏醒延迟的原因复杂, 要尽量早发现苏醒延迟的原因,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保证老年患者在恢复期的安全。
关键词:老年患者,全麻后苏醒延迟,原因及处理
参考文献
[1]陈勇.老年患者全麻后苏醒延迟原因及处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21 (29) :72-73.
[2]谭佳琦, 肖树.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4, 18 (6) :95-97.
[3]姚玉丽.老年病人全麻术后苏醒期的护理体会[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3) :395.
[4]文平山.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病因分析[J].医药前沿, 2014, 15 (6) :124-125.
[5]李秀芬, 王建伟, 刘云凤, 等.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延迟的护理[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5 (7) :179-180.
全麻后苏醒延迟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2009年5月于我院行全麻手术并出现全麻后苏醒延迟的患者60例。入选标准:(1)行全麻手术60~90分钟后神志仍不十分清晰的患者;(2)疑为麻醉性镇痛药残留作用引起的全麻后苏醒延迟的患者。排除标准:(1)术前查肝功能、肾功能异常的患者;(2)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胰腺炎的患者;(3)有出血倾向或有抗凝血治疗病史的患者;(4)行头颅CT检查有脑出血的患者;(5)孕妇及对复方麝香注射液过敏的患者。将60例患者按住院行全麻手术的单双号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0~58岁,平均(40.2±5.5)岁;体重48~65kg,平均(48.9±12.8)kg;常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32~56岁,平均(39.1±5.8)岁,体重(45±11.5)kg。
1.2 方法
在保持充分的通气、补充血容量的不足、保持电解质的平衡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纳洛酮0.4mg,肌注;复方麝香注射液10ml入0.9%盐水100ml中静滴。常规治疗组给予纳洛酮0.4mg,肌注。用药后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并记录患者用药后清醒的具体时间。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用药后1~2分钟,患者即获得清醒,对指令动作、定向能力和术前记忆得以恢复;有效:用药后5~10分钟,患者获得清醒,对指令动作、定向能力和术前记忆得以恢复;无效:用药后10~30分钟,患者仍不能获得清醒。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21例,占70.0%;有效8例,占26.7%;无效1例,占3.3%;总有效率为96.7%。常规治疗组中显效18例,占60.0%;有效9例,占30.0%;无效3例,占10.0%;总有效率为90.0%。两组之间总有效率比较,通过χ2检验,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纳洛酮的化学结构是烯丙吗啡C6的羟基变为酮基,与脑内阿片受体亲和力比吗啡或脑啡肽均大,故能竞争性对抗阿片类药物的作用,为阿片受体的纯阻断剂[3]。纳洛酮可用于麻醉性镇痛药过量时的解救,用药后病人的呼吸抑制和昏迷状态迅速改善[4]。复方麝香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石菖蒲、麝香、冰片、郁金、广藿香、薄荷脑,能豁痰开窍、醒脑安神,两者配合应用,使治疗总有效率较常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疗效较满意,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关键词:纳洛酮,复方麝香注射液,全麻后苏醒延迟,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37-1040
[2]伍香陵.全麻后苏醒延迟原因分析[J].中原医刊,2003;30(12):17-18
[3]杨宝峰.药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3,183
全麻后苏醒延迟 篇3
患者, 男, 83岁, 体重57kg, 诊断为“升结肠占位”术前实验室、特殊器械检查均无异常, 既往无肝、肾、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史, 除对青霉素及环丙沙星过敏外, 否认其他药物过敏史。术前访视患者吹吸气实验正常。于2010年10月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下行“升结肠癌根治术”, 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 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 测得血压140/80mmHg, 心率:100次/min, 血氧饱和度98%。诱导用芬太尼0.1mg、丙泊酚70mg、琥珀胆碱100mg、诱导平稳, 插管顺利, 呼吸机参数设置为潮气量500mL, 呼吸频率:12次/min, 吸呼比为1:2, 气道压力保持在16-20cmH2O, 人工通气建立成功后静注维库溴铵4mg、0.02%瑞芬太尼10-15mL/h恒速泵注。手术开始后约10min静脉滴注舒芬太尼10μg;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静滴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液500mL、聚明胶肽液500mL、乳酸钠林格液500mL、0.9%氯化钠300mL, 麻醉至术毕历时1.2h, 失血量约300mL。术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但表浅, 停用呼吸机及瑞芬太尼后仍给予1L/min纯氧吸入, 同时嘱患者做张口动作可执行, 测血压150/100mmHg、心率:116次/min、血氧饱和度99%, 患者出现抵抗气管导管反应, 遂分别静注拮抗剂新斯的明2mg、阿托品1mg, 观察生命体征平稳, 吸痰后拔出气管导管。10min后仍可做张口动作, 但未能睁眼及执行其他指令性动作, 血氧饱和度降至85%给予扶助呼吸, 血氧饱和度升至100%, 测即刻血糖9.8mmol/L, 后因血氧饱和度波动, 故间断给予扶助呼吸, 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5-100%之间。至术毕拔管30min时患者抽泣样呼吸明显, 静注纳洛酮0.4mg病人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自主呼吸未有改善。因患者尿道狭窄术前未能留置导尿管, 挤压膀胱后排出尿量约1000mL, 再测即刻血糖10.0mmol/L, 观察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mm、对光反射存在, 期间仍间断扶助呼吸。至术毕1h唤之不应, 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无数值显示, 急查动脉血气分析回报:酸碱度:6.97;二氧化碳分压:124mmHg;氧分压:114mmHg, 剩余碱:-5.8mmol/L, 立即予5%碳酸氢钠+0.9%氯化钠共计100mL静脉滴注, 再挤压膀胱排出尿量约800mL;同时插入四号喉罩间歇正压通气;设置潮气量:580m L;呼吸频率:15次/min, 以纠正酸中毒。至术毕2.5h自主呼吸恢复并好转潮气量可达约400m L;呼吸频率:13次/min, 再查血气分析, 酸碱度:7.30;二氧化碳分压:56mmHg;氧分压:431mmHg;剩余碱:-0.3mmol/L, 术毕至此时总尿量约1800mL, 术毕3h患者意识恢复, 呼气末二氧化碳40mmHg, 拔出喉罩, 仍以面罩扶助间歇通气纠酸治疗, 嘱患者做指令性动作可配合完成, 脱氧血氧饱和度98-99%, 送至ICU监护治疗, 再查血气分析:酸碱度:7.51;二氧化碳分压:27mmHg;氧分压:101mmHg;剩余碱:-1.4mmol/L。术后24h访视, 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患者未诉不适。
2 讨论
本例患者年龄偏大, 肝、肾功能较正常有所减弱;对手术时间的判断不足, 使得残余肌松药物未能得到完全代谢, 镇痛维持药物与肌松药残余作用相互叠加是导致术后苏醒延迟的主要原因;另外, 复苏过程中, 过早的拔出气管导管造成通气不足, 导致二氧化碳蓄积及酸中毒的发生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在日常麻醉过程中, 常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患者心肺功能上, 其他方面往往不被重视甚至忽视, 我们体会:
2.1 术前对手术缺乏预见;术中对手术进程观察不够, 直接导致对肌松药及镇痛维持药物的用量出现偏差, 应积极与手术医生沟通后再决定药物用量。
2.2 老年患者, 肝、肾功能减弱, 残余肌松药物与维持镇痛药物产生叠加作用, 呼吸功能被抑制, 自主呼吸恢复不完善。过早拔出气管导管;严重的通气不足;扶助呼吸不当, 导致严重的二氧化碳蓄积, 造成呼吸性酸中毒。
全麻后苏醒延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4~8月来我院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20例,均为女性,年龄39~60岁,平均51岁。按美国麻醉师协会(ASA)标准分级,均为Ⅰ、Ⅱ级。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患者。两组患者年龄、麻醉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选择手术时间2 h左右的开腹全子宫切除手术120例,术中均未进行输血。其中A组中的60例患者术中未进行有效的保温措施,此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另外60例患者均采取有效的术中保温措施,作为实验组。两组患者术中液体输注量均为3~4 ml/kg。入室开放静脉后立即使用输液加温仪,温度恒定为37℃,同时使用热风毯,温度设定为35~37℃。常规进行全麻诱导行喉罩置入,间断推注肌松剂维持手术保证良好的肌肉松弛。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3.5μg/ml)和瑞芬太尼(3.0 ng/ml)。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并行鼻温以及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监测。术毕缝完皮后立即停药,记录患者呼之睁眼的时间,即苏醒时间,以及苏醒后有无寒战反应。本次试验研究所在医院的手术室均设有中央空调,各手术间温度基本相等,室温这一影响因素可忽略不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0例患者全部按时出院,平均住院日为7 d,均无明显后遗症。A组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为(8.7±1.9)min,19例(31.7%)患者发生寒战;B组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为(5.3±1.1)min,4例(6.7%)患者发生寒战。A、B两组之间低体温发生率和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讨论
从1996年第一篇关于低体温危害性文章的发表开始[3],随后大量随机对照实验的文献证实,即使轻度的低体温存在,也能导致许多严重的后果,包括3倍几率上升的术后感染发生和抗生素的运用增加、3倍几率的心肌病并发症的发生、失血和输血输液增加、疾病恢复期时间和住院时间延长以及寒战等表现[4,5,6,7]。
临床上对围术期低体温的危害性尚认识不足,除心血管等手术外还没有做到围术期常规保温。因此应重视围术期体温的保持和监测,避免术后发生低体温、寒战和苏醒延迟,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护理水平。国内张淑月等[8]对成人术中低体温对麻醉恢复期的影响进行过一定的分析和探讨。
苏醒延迟的原因为麻醉药物作用延长、低氧血症和(或)CO2蓄积、术中体温过低等。由于术毕统一时间停药,术中严格按照公斤体重给药,因此排除了麻醉药物对术后苏醒的影响;再者由于术中常规监测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所有患者术中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均维持在35~45 mm Hg(1 mm Hg=0.133 kPa),因此也排除了低氧血症和(或)CO2蓄积因素的影响。
年龄是影响体温的另一因素,老年人因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环慢,新陈代谢率低导致体温偏低。长时间手术,使患者与冷环境接触时间增加,机体辐射散热增加。在此次试验中笔者选择的是40~50岁这个年龄段的患者,主要是考虑她们的基础疾病较少,一般状况较好。
输入液体量的不同对患者“冷稀释”作用的强度不同,患者的体温变化亦不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输入液体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三者对患者术后体温的影响程度相似。在本次研究加温输液有效性的过程中,可以排除年龄、手术时间、输入液体量等因素对体温的影响。护士不能单纯依靠加温输液来维持患者的体温,也应考虑其他因素对体温的影响,如在非手术区域覆盖热风毯。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良好的工作环境,手术间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左右,这对全身裸露接受手术的患者无疑是冷环境。几层手术敷料在较长时间的大手术中起不到保暖作用,行腹腔手术的患者体腔暴露后更易发生体温下降。手术过程中患者如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则起到了“冷稀释”作用。
本文为单中心较短时间跨度内的现况调查(4个月),由于不同医院硬件设施的差异,不同季节可能导致的环境温度等差异,均可能对全麻术后低体温的发生产生影响和偏倚,故扩大样本人群的覆盖度以及扩大调查时间范围的横断面研究,对更精确地反映目前全麻术后低体温的发生状况,有更好的流行病学资料意义。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全麻开腹患者术后体温变化进行观察分析,提醒围术期体温保护的重要性。在围术期和麻醉术中与术后,探索适合于自身环境条件的护理诊疗规范,是本课题组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盛卓人,况铣,李文硕.临床麻醉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2]Sessler DI.Temperature monitoring in anaesthesia.Linvingstone[J].NewYork,2000:1367-1386.
[3]Kurz A,Sessler DI,Lenhardt R.Perioperative normothermia to reducethe incidence of surgical-wound infection and shorten hospitalization:Study of Wound Infection and Temperature Group[J].N Engl J Med,1996,334(19):1209-1215.
[4]Melling AC,Ali B,Scott EM,et al.Effects of preoperative warming onthe incidence of wound infection after clean surgery: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01,358(9285):876-880.
[5]Frank SM,Fleisher LA,Breslow MJ,et al.Perioperative maintenance ofnormothermia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morbid cardiac event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AMA,1997,277(14):1127-1134.
[6]Rajagopalan S,Mascha E,Na J,et al.The effects of mild perioperativehypothermia on blood loss and transfusion requirement[J].Anesthesiol-ogy,2008,108(1):71-77.
[7]Lenhardt R,Marker E,Goll V,et al.Mild intraoperative hypothermia pro-longs postanesthetic recovery[J].Anesthesiology,1997,87(6):1318-1323.
全麻后苏醒延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9月本院腔镜中心择期手术病例60例, 均为男性, 年龄20~60岁, 心血管系统及泌尿系统疾病患者除外。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及身高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并进行相应手术。观察组在麻醉插管后采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尿道内灌注, 5 min后置入导尿管, 对照组在麻醉后直接置入导尿管。所有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 将苏醒期躁动评分分为:无躁动 (0分) ;轻度躁动 (1分, 刺激时稍有躁动) ;中度躁动 (2分, 无刺激时有挣扎现象, 但不剧烈, 不需制动) ;重度躁动 (3分, 剧烈挣扎, 需制动) 。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导尿后、麻醉苏醒期时的血压、心率变化。术后1 d随访两组患者尿道刺激症状, 刺激症状分级标准:0级:无任何不适;1级:可以忍受的轻微不适;2级:不能忍受的中度不适, 有尿道刺激症状;3级:难以忍受, 尿道刺激症状明显。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6.7%, 对照组为6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观察组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详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观察组术后尿道刺激症状0级和1级比例为70%, 对照组为20%,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尿道刺激症状2级和3级比例为30%, 对照组为80%,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例 (%)
观察组血压、心率导尿后与苏醒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血压、心率苏醒期与导尿后比较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3 讨论
尿道内有丰富的神经,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布于整个尿道, 行导尿时会对尿道产生强烈的刺激, 引起下腹疼痛、尿急及尿痛等不适症状, 尤其在老年男性患者表现更明显, 多数学者建议在无疼痛刺激下进行导尿。有学者尝试麻醉后实施导尿, 在麻醉状态下接受留置导尿的患者, 由于尿道感觉传入神经纤维在麻醉后被阻断, 致麻醉后患者对留置尿管的过程无不适感及疼痛感[3]。麻醉苏醒过程中, 大脑皮质逐渐恢复记忆, 手术患者对导尿刺激产生反应, 表现为躁动和要求拔除尿管[4]。全麻后留置导尿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导尿管所致的疼痛不适, 但苏醒期间对导尿管带来的不适会产生更强烈的不适感及躁动。本研究中观察组躁动发生率明显减少, 主要是因为尿道内局部麻醉药的作用, 患者无疼痛和刺激症状, 大大降低了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同时, 也避免了因为躁动而导致的各种并发症。且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
2%的利多卡因为中效酰胺类局麻药, 可用于各种方法的局部麻醉, 作用时间为60~120 min。2%利多卡因穿透性较强, 能较好麻醉黏膜下神经末梢, 起到止痛和松弛平滑肌的作用。插入导尿管前在尿道内注入利多卡因注射液, 5 min后, 由于局部黏膜的麻醉作用, 加上导尿管涂抹石蜡油的润滑效果, 使导尿过程顺利, 明显减轻术后尿道刺激症状。另外, 操作中还需注意细节, 减少尿道黏膜的损伤。选择合适的导尿管, 成年男性患者一般选择12~16号导尿管;插管时, 应提起阴茎与腹部呈60°角, 使耻骨前弯消失, 利于导尿管顺利置入[5]。
对于接受全麻手术留置导尿管患者, 良好的术前访视及心理护理非常重要[6]。采用局部麻醉药的表面麻醉作用加上轻柔的操作, 在导尿过程中可以有效减少尿道黏膜的损伤, 显著减少全麻苏醒期的躁动, 术后尿道刺激症状也明显减轻, 大大提高了围术期留置尿管的舒适度, 体现了更人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高兴莲, 赵晶, 杨磊.两种导尿方法对全身麻醉苏醒期男性患者躁动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1, 9 (7) :1796-1797.
[2]叶强, 陈守坚, 张丰.右美托咪定辅助用药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11) :1417-1418.
[3]胡晓华.围手术期护理在高龄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运用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2) :62.
[4]蒋芝英, 甘明艳, 吴夏云, 等.手术前患者导尿时机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4, 18 (5) :759.
[5]林菊英, 金乔.中华护理全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65-169.
全麻后苏醒延迟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行择期腭裂修复手术治疗的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 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协会批准, 且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同时排除近2周内出现呼吸道感染及对右旋美托咪定不耐受患者。 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 观察组:男16例, 女14例;年龄1~3岁, 平均 (1.72± 0.63) 岁; 体重8~16 kg, 平均 (11.37±2.41) kg; 不完全性腭裂10例, 单侧完全性腭裂12例, 双侧完全性腭裂5例, 软腭裂3例。 对照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1~3岁, 平均 (1.74±0.62) 岁;体重7~16 kg, 平均 (12.40± 2.42) kg;不完全性腭裂9例, 单侧完全性腭裂11例, 双侧完全性腭裂5例, 软腭裂5例。 两组患儿性别、 年龄、平均体重、疾病类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术前6 h禁食, 术前30 min所有患儿均肌内注射阿托品, 同时应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两组患儿围术期心率 (HR)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平均动脉压 (MAP) 、血氧饱和度 (Sp O2) 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等指标。 对两组患者行麻醉诱导, 诱导用药:8 mg/kg氯胺酮肌注、静脉推注0.6 mg/kg罗库溴铵、1.5 mg/kg丙泊酚, 待两组患者肌肉松弛后进行气管插管, 同时对患者进行正压通气, 调整患者呼吸频率及潮气量, Pa CO2维持在35~40 mm Hg (1 mm Hg= 0.133 k Pa) , 术中采用七氟醚维持麻醉, 七氟醚呼出气末浓度调整为1 MAC。观察组患者同时应用1 μg/ (kg·h) 右旋美托咪定持续泵入维持麻醉, 对照组仅给予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持续泵入维持麻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麻醉前10 min (T0) 、麻醉诱导后 (T1) 、使用右旋美托咪定后 (T2) 、手术结束时 (T3) 以及气管导管拔管后 (T4) HR以及MAP变化, 并测定两组患者血脉血气p H值以及Pa CO2。 记录两组麻醉时间、躁动评分、术后疼痛评分、躁动评分:根据童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 (PAED) 评定模式对患儿术后躁动进行评估, 最高分为20分, 分值越高患者躁动越厉害。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总分为10分, 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强烈。 记录两组术后缝合口出血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 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流指标比较
在T1~2阶段两组患者MAP均低于T0阶段, 在T3~4时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在T3~4阶段对照组患者HR明显快于T0阶段及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4.666 67, *P = 0.030 75;MAP:平均动脉压;HR:心率;1 mm Hg=0.133 k Pa
2.2两组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对照组患者在T4阶段p H显著高于T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T4阶段观察组患者p H与T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且低于对照组 (P < 0.05) ; T4阶段观察组患者Pa CO2与T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且低于对照组 (P < 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6.349 21, *P = 0.011 74;Pa CO2:二氧化碳分压;1 mm Hg=0.133 k Pa
2.3两组麻醉苏醒躁动分析
两组患儿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两组躁动评分、术后疼痛评分、缝合口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3。
3讨论
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是小儿麻醉过程中常见的临床现象, 目前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指出, 学龄前儿童、手术疼痛、七氟醚或地氟醚的使用是引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麻醉术后躁动病因复杂, 在以往的研究中相关学者试图采用异丙酚、咪唑安定、阿片类药物及氯胺酮进行控制, 但效果并不理想。 斯妍娜等[2]对七氟醚麻醉苏醒躁动患儿应用可乐定复合麻醉, 研究表明可乐定能有效抑制患儿麻醉躁动。 周红梅等[3]曾对麻醉苏醒躁动患儿应用2 μg/kg的可乐定进行麻醉, 研究发现可乐定组患儿躁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右旋美托咪定属于咪唑类衍生物, 是肾上腺受体激动剂, 可激活中枢神经突触受体上的G蛋白, 因此能有效抑制肾上腺素释放, 并可抑制交感神经系统, 从而起到抗焦虑、躁动、镇静、镇痛的作用。胥亮等[4]研究指出, 对七氟醚诱导麻醉的行腹腔手术的患儿应用0.15 μg/kg右旋美托咪治疗能有效减少患儿术后躁动的发生, 但其临床效果与2 μg/可乐定相比较差。黄毅等[5]研究认为将右旋美托咪使用剂量由0.15 μg/kg增加至0.5 μg/kg能提高其抑制躁动的能力, 同时患者对该剂量下的右旋美托咪均表现为耐受。 关于右旋美托咪定应用的安全性一直存在着争议。 王萍等[6]认为左旋美托咪定可增加患儿产生剂量性依赖的血压上升及心率下降, 而Slingsby等[7]则认为左旋美托咪定并不会对患儿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 同时其研究指出, 左旋美托咪定剂量在1 μg/kg的浓度中能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由于腭裂修复手术的手术部位在口咽部, 手术对咽部的损伤, 以及口腔内分泌物未及时排出导致误吸都可引起严重下呼吸道梗阻, 造成呼吸困难, 甚至发生窒息。 患儿术后躁动也可增加手术部位出血的风险, 造成气道梗阻, 影响呼吸。 此外, 麻醉苏醒期疼痛及躁动易引起患儿哭闹, 发生过度通气, 影响内环境稳定。 动脉血气p H、Pa CO2可作为了解患儿呼吸性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 通过测定p H、 Pa CO2水平可了解患儿有无过度通气, 从而避免患儿术后内环境紊乱。
本研究发现, 在T1~2阶段两组患者MAP均低于T0阶段, 在T3~4时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在T3~4阶段对照组患者HR明显快于T0阶段及观察组, 表明右旋美托咪定能有效控制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 且术后血压波动小, 减少了术后缝合口出血的可能性。 本研究还发现患儿躁动评分、术后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而说明右旋美托咪定能有效缓解改善患儿躁动情况, 减轻患儿疼痛感。 此外, T4对照组患者p H显著高于T0及观察组且苏醒期疼痛及躁动评分较高, 从而说明疼痛及躁动导致患儿过度通气不利于患儿预后。
综上所述, 对腭裂修复术患儿全麻术中应用右旋美托咪定可维持术后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及内环境稳定, 减少术后疼痛及苏醒期躁动, 从而减少术后缝合口出血的可能性, 对患儿的预后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右旋美托咪定对小儿腭裂修复术全麻后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及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行腭裂修复手术的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30例, 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后均行七氟醚吸入麻醉维持, 观察组同时应用1μg/ (kg·h) 右旋美托咪定持续泵入维持, 对照组仅给予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持续泵入维持。结果 观察组心率、二氧化碳分压、躁动评分、缝合口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术中对小儿腭裂修复术患儿应用右旋美托咪定可减少患儿麻醉后苏醒期的躁动, 有利于血流动力学平稳, 有助于患儿预后。
关键词:右旋美托咪定,小儿,腭裂,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
参考文献
[1]王萍, 徐韶怡, 胡明品.右旋美托咪定在小儿腹股沟疝术后骶管镇痛中的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4 (5) :269-270.
[2]斯妍娜, 施韬, 鲍红光.全麻诱导中右旋美托咪定的镇静效应及对丙泊酚用量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12 (7) :79.
[3]周红梅, 肖旺频, 赵慧琴.右旋美托咪定输注对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1, 12 (6) :178.
[4]胥亮, 龙丰云, 葛亚丽.右旋美托咪定对神经外科介入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1, 34 (8) :113.
[5]黄毅, 吴秀国.右旋美托咪定复合异丙酚在无痛人流中的应用[J].海峡药学, 2012, 5 (4) :665.
[6]王萍, 丛海涛, 徐韶怡.右旋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在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 (2) :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