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醒拔管期

2024-09-24

苏醒拔管期(精选4篇)

苏醒拔管期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苏醒期气管导管拔管时气囊放气的方法。[方法]将64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苏醒期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拔除气管导管时气囊按1次放气,实验组分3次放气,在放气的过程中观察病人的心率、血压的变化及呛咳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病人在放气过程中血压、心率的变化明显低于对照组,呛咳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次放气能减少全身麻醉术后病人拔管放气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呛咳的发生。

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期,拔管,气囊放气

气管内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病人的意识逐渐恢复,肌力也逐渐恢复,当病人能完成指令性动作为清醒,并继续观察确认病人的胸腹式呼吸节律幅度均恢复后即拔管[1];拔管期可引起血压剧升、心率加快和心肌耗氧增加等强烈心血管反应[2]。带气囊的气管导管可以达到封闭气道,固定导管,保证潮气量的供给,预防口咽分泌物进入肺部,防止误吸,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等作用。在拔出气管导管的时候,通常是将气管导管气囊中的气体一次性抽出,此时由于病人已经苏醒得比较完全,往往会出现呛咳、不适应等痛苦表现,同时伴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的情况。2010年4月以来,我科尝试采用拔管时分3次将气管导管气囊中的气体抽出,可以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刺激,提高苏醒质量。现将方法与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0年6月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苏醒期病人64例,美国麻醉学会(ASA)Ⅰ级、Ⅱ级,年龄 15岁~71岁;男26例,女38例;无心血管、呼吸系统及口腔或气道疾病;麻醉诱导用力月西、芬太尼、异丙酚、氯化琥珀胆碱,经口气管插管,成功后机械通气;潮气量8 mL/kg~10 mL/kg,呼吸频率12/min,氧流量l L/min~2 L/min,吸入七氟醚,术中麻醉维持用芬太尼、维库溴胺间断推注,异丙酚微泵持续输注;手术时间2 h~3 h;术后病人进入麻醉恢复室,立即连接呼吸机、心电图、有创动脉血压(或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将64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两组病人年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气囊放气方法

当病人意识、呼吸恢复、吞咽反射出现,能完成指令性动作,脱氧观察SpO2≥95% 5 min,生命体征平稳,循环稳定即可拔管。实验组病人在满足拔管条件后,分别在第1分钟放气3 mL,第3分钟放气3 mL,第5分钟将剩余的气体全部放尽。在第3次放气后,轻柔缓慢将气管导管拔出。对照组病人的气囊则按常规进行即一次性用注射器将气囊的气体全部抽出,并轻柔缓慢地将气管导管拔出。

1.2.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在气囊放气时的血压、心率变化及呛咳的发生率。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3.1 气管导管拔管时分3次抽出气囊内气体的优点

麻醉恢复室是手术后继续监护病人生命体征的重要场所,对降低麻醉苏醒时的风险,保证病人的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全身麻醉苏醒期由于麻醉深度已减轻,伤口疼痛、气管导管刺激、吸痰、拔管等操作均可对循环的稳定产生较大的影响,病人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严重者可引起心脑血管意外。气管导管气囊的放气对于已经具备拔管条件的病人来说也是一种刺激,一次性将气管导管气囊内的气体放出后,其刺激程度不亚于一次气管内插管;对病人的循环有很大影响,致使病人在放气的过程中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另外,一次性放气对病人的咽喉部也增加了一个新的刺激,导致病人不同程度的呛咳。本研究分3次抽出气囊内的气体,病人的气道及咽喉部所受的压力在缓慢中逐渐减小,此时病人不会增加新的刺激,因此病人的心率、血压受到的影响很小,呛咳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一次性放气。所以,分次抽出气管导管气囊内的气体能使病人平稳安全度过放气阶段,有助于气管导管的拔出。

3.2 掌握拔管时机

病人意识、呼吸恢复、吞咽反射出现,能完成指令性动作,脱氧观察SpO2≥95% 5 min,生命体征平稳,循环稳定即可拔管。

3.3 气囊放气前的注意事项

气囊放气前应该将气道内、口腔及咽喉部分泌物清除干净,以防止呼吸道梗阻和误吸[3],吸痰动作轻柔。拔管时病人取侧卧位头低位,将吸痰管插入导管并越出内端口,嘱病人张口,在呼气状态下一边做气管内吸引,一边随同气管导管一起慢慢拔出(5 s左右),以便将存留在气管和导管外壁缝隙中的分泌物一并吸出。拔除导管后继续吸引咽部口腔的分泌物,并将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误吸。

3.4 拔管时注重心理护理

病人还是处于一个刚刚苏醒、意识蒙胧的状态,所以此时应注意说话的语调,用高声亲切的语气,刺激病人的听觉,给予安慰和鼓励,耐心向病人解释,解除其精神压力。向病人介绍拔管过程及如何配合,减轻病人不良心理反应,促进医患之间配合从而更加有利于拔管[4]。

参考文献

[1]庄心良.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7.

[2]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5.

[3]张振英.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吸痰方法探讨[J].护理研究,2007,21(5B):1288-1289.

[4]杨青.急诊科气管插管患者的拔管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2):2082-2083.

苏醒拔管期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8月入我院行全麻下的手术患者60例, 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0例, 研究组使用注射泵输入右旋美托咪啶, 对照组则选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经注射泵输入体内;研究组患者年龄为34.6±4.5岁, 男19例, 女11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7.3±4.3岁, 男21例, 女9例。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选用右旋美托咪啶以1ug/kg剂量缓慢泵入体内, 对照组则选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泵入体内, 输注时间均为10min。

1.3 观察指标

给予患者心电监护, 分别观察记录患者麻醉后5min、插管后2及5min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的平均值;镇静时间和拔管时间, 以及记录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低血压、心动过缓、暂时性高血压) 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镇静时间及拔管时间比较

研究组的镇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情况

研究组患者麻醉后5min、插管后2及5min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组插管后5min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暂时性高血压的例数分别为2、1、3例, 对照组5、4、8例。研究组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暂时性高血压的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现今临床上已采用右旋美托咪啶作为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时的镇静剂, 若与其他麻醉剂、安眠药、镇静剂或阿片类药物同时使用应相应地减少剂量。据国外相关研究报道, 右旋美托咪啶的镇静效果值得肯定, 但也存在如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暂时性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口干、窦性停搏等, 有统计表明相关发生率达到2%以上[3]。由于输注过程中速度以剂量的不同, 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有所不同, 可能会引起α1受体兴奋, 导致低血压, 增加迷走神经刺激引起心动过缓, 需减少或停止药物的输注, 抬高下肢, 利于血液回流, 增加脑血供, 或升高血压药物, 还需遵医嘱考虑静脉给予抗胆碱药物如阿托品以减轻迷走神经紧张性[4]。由于右旋美托咪啶属选择性α2受体激动剂, 作用于血管平滑肌, 使血管收缩, 引起暂时性血压升高, 通常不需要治疗, 减慢输注速度即可。

本研究组的镇静时间长于对照组, 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 麻醉后5min和插管后2min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 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暂时性高血压的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插管后5min,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之, 右旋美托咪啶在全麻患者围拔管期及苏醒过程中镇静效果明显, 拔管时间短, 有助于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不良反应发生率偏低, 值得临床上广泛去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志华, 李龙云, 张闻, 等.右旋美托咪啶对预防开胸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 15 (5) :926-927.

[2]安小凤, 方燕, 胡焕盛.右旋美托咪啶对全麻苏醒拔管期气道循环反应及对苏醒时间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 2011, 13 (11) :1212-1214.

[3]李慧玲, 余守章, 阎焱, 等.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期间右旋美托咪啶对麻醉深度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39 (1) :84-88.

苏醒拔管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 年5 月至2015 年5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 例高血压老年择期手术患者纳入本次研究, 其中男54 例, 女46 例;年龄60~81 岁, 平均 (66.4±5.3) 岁;ASA分级Ⅰ - Ⅲ级, 且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史;手术类型如下:胆囊手术44 例, 胃部手术32 例, 结肠手术14 例, 阑尾手术10 例。入组病例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严重脑血管或心脏病变、心动过缓、精神病史以及对本次用药过敏者[2]。通过Rev Man5.0 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 例, 两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室后常规监测两组患者生命体征以及脑电双频指数, 麻醉诱导药物为枸橼酸芬太尼、苯磺酸阿曲库铵、丙泊酚;麻醉维持用药为盐酸瑞芬太尼、苯磺酸阿曲库铵, 给药剂量分别为0.1~0.2, 4~8 μg/ (kg·min) , 同时给予2%~3%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 BIS值保持在40~60。术前30 min时停止注入肌松药物, 手术结束前10 min给予观察组患者盐酸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 给药剂量为0.15 μg/kg, 对照组给予等体积0.9% 氯化钠注射液泵注, 术毕结束给药。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泵注0.9% 氯化钠注射液/ 盐酸右美托咪定后5min (t0) 、拔管即刻 (t1) 、拔管后5 min (t2) 、拔管后10 min (t3) 4 个时点观察两组MAP、HR以及BIS值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 统计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情况对比见表1。

注:a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BIS评分变化情况对比见表2。

注:a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以中老年人群为好发群体, 当前高血压高龄化问题也日渐凸显, 合并靶器官损害的老年病患也越来越多, 麻醉危险系数随之升高。老年患者全身麻醉状态下可见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等一系列血流动力学波动, 提示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应激反应加重[3]。如何平稳拔管并尽量减少拔管期患者的应激反应成为麻醉临床关注的重要课题。盐酸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选择性 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该药物具有剂量速度依赖性, 有利于减小血流动力学在全身麻醉状态下的波动, 对交感神经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 从而有利于降低应激反应相关性不良影响。由于盐酸右美托咪定呼吸抑制作用极为轻微, 患者在麻醉后处于自然睡眠状态且易于唤醒, 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临床研究表明, 患者在应用右美托咪定后拔管期躁动发生率明显降低, 术后谵妄发生率也得到有效控制[4]。本研究发现, 观察组在拔管即刻以及拔管后不同时点的MAP与HR更低, 观拔管后5、10 min时的BIS评分改善更优,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在高血压老年全身麻醉苏醒拔管期应用小剂量盐酸右美托咪定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 在高血压老年全身麻醉苏醒拔管期, 小剂量应用盐酸右美托咪定有利于术后早期镇静, 可有效改善高血压老年患者拔管期不同时点的循环波动,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志刚.全身麻醉与硬膜外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围术期血压和心率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9) :1954-1955.

[2]徐怡琼, 罗艳, 于布为, 等.骨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高血压的发生情况[J].上海医学, 2013, 36 (2) :102-105.

[3]张海山, 王大龙, 左振芳, 等.Supreme喉罩与气管插管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应激反应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4 (6) :577-580.

苏醒拔管期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于2014年1~7月在我院择期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108例作为本研究对象, 其中包括男64例, 女44例;年龄18~60岁, 平均 (46.3±9.2) 岁;体质量41~68 kg, 平均 (59.2±10.2) kg;身高150~182 cm, 平均 (164.2±8.3) cm;麻醉分级 (ASA) Ⅰ~Ⅱ级。排除标准:合并有高血压以及关系并等心血管疾病者、合并阿片类药物过敏史及滥用史者、合并嗜酒史者、合并心肺功能异常者以及孕育期妇女等。将该10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 分组后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以及麻醉分级等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方法:麻醉前, 对所有患者静注咪达唑仑0.03 mg/kg与东莨菪碱0.3 mg;之后进行麻醉诱导:以此静注咪达唑仑0.06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芬太尼3~4μg/kg、依托咪酯0.3 mg/kg;麻醉诱导满意后进行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 设置潮气量8 m L/kg, 控制呼吸频率为10~12次/分;维持麻醉:两组患者均在麻醉诱导后采用异氟醚持续吸入, 将呼吸末氟醚浓度调整在0.4%~1.0%, 设定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3.0~5.0 ng/m L, 维库溴铵0.5~1.0μg/ (kg•min) , 二者均持续泵入。对照组在手术结束前10 min停止异氟醚、维库溴铵给药, 手术完全结束时停止瑞芬太尼给药, 观察组则在手术完全结束时将瑞芬太尼给药剂量改为1.0 ng/m L持续泵入, 直到拔管停止给药。

1.3观察指标:分别于手术结束时、拔管即刻、拔管后1 min、拔管后3 min以及拔管后5 min记录下所监测到的患者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以及心率 (HR) 等三方面血流动力学指标数值;另分别于手术结束时、拔管即刻以及拔管后5 min记录下所监测到的患者心率变异性 (HRV) , 具体包括低频功率 (LF) 、高频功率 (HF) 以及LF/HF三方面频域分析法指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 以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考察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数据比较:与手术结束时比较, 拔管时对照组SBP、DBP、HR均显著升高 (P<0.05) , 而观察组略有升高 (P>0.05) , 且手术结束后的各时间点三项指标数据对照组均与手术结束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观察组则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各考察时间点的HRV指标比较:与手术结束时比较, 两组患者拔管时以及拔管5 min后的LF、HF、LF/HF三方面指标均显著更高 (P<0.05) , 另外拔管时与拔管后5 min, 组间比较HF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LF与LF/HF均以观察组显著更低 (P<0.05) 。见表2。

3讨论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临床接受全麻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一般是直接将麻醉药物停用, 并在患者逐渐恢复意识后再将气管插管拔除, 由于此刻患者已处于苏醒状态, 故拔管所产生的刺激将可能诱发诸如前文所述之并发症, 继而导致不良后果。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比较, 我们对观察组患者在其苏醒其间采用维持小剂量瑞芬太尼靶控输注, 可较好地抑制其血压与心率的升高, 其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呼吸指标均能维持在相对更满意的水平。同时另有相关研究提示[3], 降低瑞芬太尼靶浓度后, 患者可以迅速从呼吸抑制及深度镇痛状态转为相对镇静、可唤醒且咳嗽反射相对抑制的状态, 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将大大降低, 势必更有利于顺利拔管。综上所述, 全麻苏醒期间维持小剂量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可明显改善拔管质量, 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考察全麻苏醒期间维持小剂量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苏醒拔管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08例择期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 对照组完成手术后即停止麻醉药物给药, 观察组则在手术完全结束时采用1.0 ng/m L剂量持续泵入瑞芬太尼。结果 与手术结束时比较, 拔管时对照组SBP、DBP、HR均显著升高 (P<0.05) , 而观察组略有升高 (P>0.05) , 且手术结束后的各时间点三项指标数据对照组均与手术结束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观察组则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手术结束时比较, 两组患者拔管时以及拔管5 min后的LF、HF、LF/HF三方面指标均显著更高 (P<0.05) , 另外拔管时与拔管后5 min, 组间比较HF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LF与LF/HF均以观察组显著更低 (P<0.05) 。结论 全麻苏醒期间维持小剂量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可明显改善拔管质量, 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应用。

关键词:全麻,拔管质量,瑞芬太尼,小剂量靶控输注

参考文献

[1]王晓燕, 孙雪峰, 郝建华, 等.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最低有效浓度的测定[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2013, 8 (2) :43-45.

[2]王静捷, 陈广俊, 罗爱伦, 等.全麻苏醒拔管期间维持小剂量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可改善苏醒拔管质量[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4, 34 (1) :109-112.

上一篇:嵌入式课程下一篇:一体化问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