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麻手术

2024-12-03

非全麻手术(通用7篇)

非全麻手术 篇1

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数已超过3亿人,中国就接近1亿人[1], 糖尿病患者有自身的代谢紊乱现象, 而长时间的手术以及麻醉会使患者发生缺氧、疼痛、失血等,让患者的应激反应增强出现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导致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研究表明高糖可以引起心肌损害,甚至形成糖尿病性心肌病[2],糖尿病是心血管意外事件独立的危险因素, 手术意外和麻醉风险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该院2011年1月—2015年5月共收治需施行大中型非心脏手术糖尿病患者256例, 并选择同期施行大中型非心脏手术非糖尿病患者260例做对照, 观察糖尿病对非心脏全麻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共收治需施行大中型非心脏手术糖尿病患者256例作为观察 组,其中男153例,女103例 ,年龄35~76岁 ,平均 (57.6±9.8) 岁 , 平均体重 (55.4±6.7)kg。 手术类型 : 腹部手术79例,颅脑手术56例,胸科手术35例,骨科手术58例,妇科手术28例 。 ASA分级:Ⅰ级157例 ,Ⅱ级99例 。 心功能分级 :Ⅰ级198例,Ⅱ级58例。 并选择同期施行大中型非心脏手术非糖尿病患者260例作对照,其中男153例,女103例,年龄35~76岁,平均 (57.6±9.8) 岁 , 平均体重 (55.4±6.7)kg。 手术类型 : 腹部手术76例,颅脑手术57例,胸科手术37例,骨科手术59例,妇科手术27例 。 ASA分级:Ⅰ级157例 ,Ⅱ级99例 。 心功能分级 :Ⅰ级198例,Ⅱ级58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ASA及心功能分级等资料均有可比性(P>0.05)。均排除患有心血管、神经、呼吸系统等疾病,孕产妇、哺乳期妇女被排除该研究。 该研究已获得患者本人和家属知情同意选择并签字。

1.2心血管事件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围手术期发生下述情况之一者即可视为心血管事件:1严重室性心律失常;2心肌缺血;3心绞痛;4非致命性心肌梗死;5急性心衰;6非致命性心跳骤停[3]。

1.2麻醉方法

采取闭式面罩吸氧, 给以丙泊酚2.0~2.5 mg/kg , 维库溴铵0.10~0.12 mg/kg , 芬太尼1.5~3.0 ug/kg诱导麻醉 , 再予喉镜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机的模式为IPPV,在监测下吸入1.0% ~2.0%七氟烷 ,手术中应用微泵匀速给以丙泊酚4~8 mg/(kg·h), 维库溴铵0.03~0.05 mg/(kg·h),芬太尼1.0~1.5 μg/(kg·h),保持BIS值为 (50±10),手术中给以患者补充血容量 ,在手术结束之前30 min,麻醉药物剂量调整减少 。 缝合时BIS值控制为 (60±10), 待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肌力、意识恢复后送回病室。

1.4观察项目

记录两组术中、术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情况。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 α=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2结果

观察组256例糖尿病患者中围手术期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32例, 心肌缺血25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11例, 心肌梗死6例,心力衰竭4例,心跳骤停1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0.9% (79/256),对照组260例非糖尿病患者中围手术期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3例,心肌缺血1例,心肌梗死1例,心力衰竭1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9%(5/260),观察组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讨论

研究表明心血管事件是手术后最具危险的并发症之一[4],是麻醉、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应激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造成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患者常本身伴一定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主要以迷走神经损害为主,造成迷走神经受抑制,交感神经功能处于相对兴奋状态,打破了交感一迷走神经的均衡性,表现为自主神经调节心脏的活性下降,而围术期麻醉药物、手术刺激等因素可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 可能是由于麻醉和手术创伤应激引起神经激素系统持续激活,使心脏 β 受体功能下调,丧失了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对心功能的支持、调节作用[5],从而导致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 约30%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50%的术后死亡都是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引起的, 其中糖尿病是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糖尿病患者的增多促进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6]。 一般病人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在0.7%以下, 而糖尿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血管事件检出率为高达31.3%[3], 该文资料显示观察组256例糖尿病 患者中围 手术期心 血管事件 发生率为30.9%对照组260例非糖尿病患者中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9% , 观察组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与文献资料研究结果一致。 说明糖尿病是非心脏全麻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

在高危病人中尽量设法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对于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防治需要外科、麻醉科和心内科医生通力合作、各有侧重。因术后72 h内最易并发心血管事件,围手术期病人要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病人恰当的镇静、镇痛治疗以消除术后疼痛诱发高血压、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等。 麻醉医师应注重围手术期血糖水平的控制,加强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以期降低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对非心脏全麻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该院2011年1月—2015年5月共收治需施行大中型非心脏手术糖尿病患者256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施行大中型非心脏手术非糖尿病患者260例作对照,先给以丙泊酚2.0~2.5 mg/kg,维库溴铵0.10~0.12 mg/kg,芬太尼1.5~3.0μg/kg诱导麻醉,再予喉镜插管,在监测下吸入1.0%~2.0%七氟烷,手术中应用微泵匀速给以丙泊酚4~8 mg/(kg·h),维库溴铵0.03~0.05 mg/(kg·h),芬太尼1.0~1.5μg/(kg·h),保持BIS值为(50±10)。待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肌力、意识恢复后送回病室。记录两组术中、术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256例糖尿病患者中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0.9%,对照组260例非糖尿病患者中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9%,观察组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糖尿病是非心脏全麻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在高危患者中尽量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糖尿病,全麻,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血管事件

非全麻手术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全部来自于我院 2012 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300例同意进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病变患者,病程1 d至3月,平均( 43. 1±10. 3)d,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其中,研究组男44例,女106例,年龄60 ~ 80岁,平均( 75. 2±10. 1) 岁,平均手术时间( 65. 7±13. 1) min; 对照组男40例,女110例,年龄61 ~ 78岁,平均 ( 70. 7±9. 2 )岁,平均手术时间( 70. 7±10. 1) min。所有患者均无凝血功能障碍,无近期感染和发热史,无高血压、脊椎病和偏头痛病史,无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心脏类疾病。所有患者术后均未采用药物镇痛,以排除麻醉剂对患者术后呕吐疼痛耐受性的影响。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和手术时间等基本资料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P > 0. 05) 。

1. 2 方法

1. 2. 1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术前护理,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术前体位训练。术前体位训练方案如下: ( 1) 术前宣传,告诉患者术前体位训练的目的和重要性,体位训练效果影响手术质量和顺利进行,并获取家 属和患者 的配合,签署知情 同意书。( 2) 训练方案,于手术前2 d开始训练,2次/d,每次约2 h( 双侧甲状腺手术一般训练2 h,单侧为1 ~ 1. 5 h) ,均在饭后2 h进行。患者取仰卧位,用一定厚度的垫子垫起肩部,保证颈部位于过伸体位,直到患者难以耐受为止。训练结束后去平卧位,头部垫高,进行颈部按摩。

1. 2. 2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颈丛阻滞麻醉的非全麻方式,即患者保持仰卧位,偏头,于第4颈椎处穿刺,回吸无脑脊液和血时注射20 ml 1% 的利多卡因,采用同样的方法阻滞浅丛。

1. 2. 3观察指标: 术中耐受程度采用术中生理指标变化进行评价,其中生理指标变化即为观察不适症状( 麻醉机强化、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和呼吸困难) 发生率,术中舒适度和耐受力分级参照文献[4]进行,即: 0级为无不适; 1级为轻度不适,患者可自觉坚持体位,肢体摆放舒服; 2级为中度不适,患者感觉体位难受,肢体疲劳,头晕,恶心; 3级为重度不适,患者难以坚持体位,呼吸困难,气喘。术后耐受程度采用头痛和呕吐进行评价,其中头痛分级标准为: Ⅰ度为无头痛,Ⅱ度为轻微头痛,Ⅲ度为中等疼痛,Ⅳ度为剧烈疼痛; 呕吐分级标准: Ⅰ度为无呕吐现象发生,Ⅱ度为轻微恶心,伴有轻度呕吐,Ⅲ度为剧烈呕吐,需服用药物控制,Ⅳ度为剧烈呕吐,服药均无法控制呕吐的进行[5]。

1. 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 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耐受程度检验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术中生理指标变化率比较研究组麻醉机强化、心率加 快、血压升高 和呼吸困 难发生率 分别为3. 33% 、8. 67% 、4. 00% 和1. 33%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 67% 、23. 33% 、12. 67% 和8. 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

2. 2术中体位舒适度和耐受力比较研究组患者术中体位舒适度0级、1级、2级和3级各含10、110、30、0例,对照组分别为0、70、80、0例。经秩和检验表明,研究组患者体位舒适度和耐受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03) 。

2. 3术后耐受情况比较研究组头晕头痛发生率为20% ,低于对照组的66% ; 研究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4. 67% ,低于对照组的46% 。经秩和检验表明,研究组对头晕头痛和恶心呕吐的耐受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 01) 。见表2。

注: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P < 0. 01

3 讨论

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因头部过伸位,头部处于低位,不同程度改变患者呼吸功能,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和术中不适,严重者形成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表现为术中术后恶心呕吐、头痛头晕。患者对术中体位不耐受的原因可能为颈脊神经根受压 ( 形成恶心、头痛症状) 、颈椎周围组织损伤( 形成肌肉疼痛症状) 和椎动脉受压( 形成疼痛、恶心症状) 等[6]。另外,患者术前恐惧焦虑也是其中一个原因。目前,大量研究人员对降低患者甲状腺术后综合征发生率进行了探讨,但尚未出现关于改善老年患者术中术后耐受的研究。老年患者较中年患者的忍受力更差,肌肉韧性低,改善其术中术后耐受恢复更为重要。

通常来说,术前宣传能够降低缓解患者紧张和焦虑情绪,因为80% 的甲状腺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会出现惊恐和担忧,而患者的这一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和体位综合征的发生。故护理人员做好术前宣传,及时沟通,可减少患者的盲目焦虑。术前体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老年非全麻甲状腺患者术中术后的耐受恢复。对照组手术中麻醉机强化、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和呼吸困难的发生率高,麻醉效率显著低于研究组( P < 0. 05) 。手术中对照组患者因无法适应体位,表现出躁动紧张的症状,使得生命体征波动范围大,故需麻醉强化,故术前训练能够使得患者适应术中体位,增加耐受力,保证手术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同时进行体位训练后,老年患者的舒适度提高。另外,术前体位训练能够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非全麻手术 篇3

1.1 一般情况

2005年1月~2009年12月以来收入我科需全麻手术患者804例, 具体情况见表1、表2。

注:手术总人数中包括部分门诊手术留观患者

1.2 全麻手术适应证

(1) 不能配合完成局麻手术的少年儿童。 (2) 手术时间较长, 如肿瘤摘除、眼整形等。 (3) 智力障碍或听力障碍, 不能满意配合的老年人。 (4) 部分因心理因素而恐惧手术、害怕疼痛并坚持要求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

1.3 麻醉方式

(1) 吸入麻醉, 使用异氟醚。 (2) 静脉麻醉, 使用舒芬太尼或芬太尼。 (3) 分离麻醉, 使用氯胺酮。另根据患者情况使用杜冷丁。氟哌叮做强化;使用维库溴铵做肌松剂;使用丙泊酚做镇静剂。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对于儿童患者, 应向家长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 共同做好患儿工作, 有计划地引导患儿转移对手术的注意力, 改善其急躁情绪, 以达到安静休息的目的。取得患者信任是做好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前提, 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只有得到了患者的充分信任, 患者才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护士, 护士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分析和心理疏导。对白内障患者鼓励其尽早手术, 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对青光眼患者讲清疾病的危害性, 劝导其及时手术, 以免造成视功能的丧失;对视网膜玻璃体手术的患者要充分讲明手术的复杂性, 使其对手术效果有一个正确的期望值。

2.1.2 术前准备

(1) 完善各种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证。 (2) 进行饮食和肠道准备, 特别强调全麻手术前4小时禁水, 6至8小时禁食及全麻术后完全清醒患儿才能进食。 (3) 按手术要求备皮及清洁皮肤, 术前晚、术日测T、R、P、BP, 术前应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 (4) 术前用生理盐水冲洗术眼结膜囊, 并用2%碘酒擦眼外局部皮肤, 75%酒精脱碘消毒后再用小方纱布包扎术眼。 (5) 术前3天患者开始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每天4~6次, 眼膏每晚1次, 预防感染。 (6) 术前还应训练患者适应床上生活, 使用大小便器。术前排空大小便, 更换衣服, 穿开襟的衣服, 以免术后脱衣时碰伤术眼。 (7) 术前30分钟按体重及手术种类给予术前用药。 (8) 术前手术室护士对患者进行访谈使患者感觉到安全、满足和被重视, 并于术前半小时护送患者入手术室, 按全麻手术要求整理床单位。

2.2 术后护理

2.2.1 全麻术后护理

(1) 全麻术后取去枕平卧位, 头偏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观察呼吸频率、深度、节律以及SPO2的变化, 详细记录各项参数, 每5 min记录一次[1], 如果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2) 患儿全麻苏醒期出现躁动是一种意识与行为分离的精神状态, 表现为无法安抚、易激惹、倔强或不合作, 典型的会出现哭喊、手脚乱动、呻吟、语无伦次和定向障碍及类似偏执狂的表现。虽然术后躁动大部分是自限性的 (大约5~15分钟) , 但是其对孩子生理方面造成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这要求有专人护理, 同时加床栏, 四肢约束制动, 或遵医嘱予以小剂量的镇静剂。 (3) 手术创伤和疼痛等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易导致老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 如左心衰竭、心肌梗死、高血压脑病或脑出血、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早搏、室上性心律失常[2], 因此应加强观察, 及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防止麻醉意外发生。

2.2.2 专科护理

指导患者术眼按时滴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等滴眼液及睡前涂眼膏。内眼手术应加用护眼罩, 防止碰触术眼, 注意伤口有无渗血及渗液。眼部绷带松紧适宜, 观察敷料有无脱落、移位, 嘱患者避免头部用力、低头和弯腰动作, 不能用力挤眼, 保持术眼清洁。老年患者耐受性差, 若反映头痛、恶心及其他情况, 应及时报告手术医生, 有前房出血者应采用半卧位或高枕卧位。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根据视网膜裂孔的位置及手术方法选择不同的体位有利于视网膜复位。

2.3 健康指导

健康指导的内容如下: (1) 出院后遵照医嘱继续用药, 一周后门诊复查。 (2) 出院后有任何眼部不适, 尤其是头痛、眼胀痛、视力急剧下降, 请及时来院就诊。 (3) 术眼不适时不能用手揉眼, 晚间睡觉也需特别注意, 勿用手碰撞术眼, 以防人工晶体脱位、切口裂开、前房出血等。 (4) 视网膜脱落患者要防止复发, 避免劳累、远程乘火车及飞机等情况。情绪波动是青光眼最大的诱发因素, 因此保持舒畅愉悦的心情, 坚持按摩眼球, 按时用药对青光眼患者显得格外重要。 (5) 手术后近期应食用质软易消化食物,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生活需有规律, 睡眠要充足, 注意用眼卫生, 适当看电视及书报。

4 讨论

我科自2005年以来逐步探讨对全麻手术患者进行无陪护护理, 结果是无一例发生手术意外、麻醉意外、严重术后并发症及心血管意外, 提高了患者的手术成功率, 促进了患者视力的恢复, 所有复明患者均达到脱盲 (视力≥0.05) 。通过实施无陪护护理, 笔者有如下体会。 (1) 有些患者, 尤其是老年患者, 视力下降明显, 因此心理负担重, 休息不好, 影响手术治疗效果, 通过心理疏导可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 积极配合手术。 (2) 给患者讲解手术过程, 术中如何配合及术前如何进行固视、减震、减压训练和点眼药水的正确方法, 可提高患者术中配合能力。 (3) 告诉患者术眼可能出现不适反应, 如术后1~3天可能出现伤口疼痛、眼内异物感等, 几天后症状会减轻、消失。 (4) 对个别患者出现的特殊情况, 如术眼剧烈疼痛、流泪等, 指导患者正确点眼药水, 讲解使用短效散瞳药的重要性及方法, 并根据医嘱告知患者出院后药物的使用时间。 (5) 出院时对患者进行正确使用眼药、饮食宜忌、原有疾病如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的继续治疗、复诊时间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出院后1周内行电话回访并登记。

我科现床护比为1:0.40左右, 难以开展全病房无陪护工作, 为保证实行病房无陪护制度, 应加强护理队伍组织建设;增加护理人员以提高床护比例, 我们认为以床护比例达到1:0.6~0.7左右为宜;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 鼓舞护理人员的士气, 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无缝隙护理的基础上提高护理质量, 促进护理继续沿着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占恭豪, 张美芬.麻醉恢复室小儿全麻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 2006, 8 (4) :441.

全麻俯卧位腰椎手术的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36例, 男25例, 女11例, 年龄23岁~75岁。腰椎椎管内肿物摘除2例, 椎间盘摘除手术22例, 椎弓根螺钉固定术12例。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俯卧位, 部位为L2~S2不等;手术时间最短1 h, 最长9 h, 未因手术体位的摆放发生任何并发症。

2 术前准备

立静脉通道, 尽量选择较粗的静脉, 如双侧大隐静脉, 以便术中快速输血、输液等。静脉穿刺完毕后, 配合麻醉医师进行静脉复合麻醉插管。

3.3 体位摆放要点

(1) 眼部保护。俯卧前先给患者双眼涂上四环素或金霉素眼膏, 或者用凡士林纱布覆盖, 使上下睑合拢, 用胶布将眼睑贴紧, 防止俯卧位后眼球外凸, 角膜干燥及消毒液流入眼内。 (2) 体位改变。麻醉医师在患者头侧, 注意观察保护患者的气管插管, 巡回护士在患者的脚侧, 注意保护患者的静脉, 手术医师分别站在患者的头颈部、胸部、腰和下肢处, 统一步调一起进行, 使患者头颈胸腰部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在翻身时需将患者先抱起再翻身, 避免患者皮肤与床垫产生摩擦。 (3) 头部、双上肢的摆放。俯卧位时, 患者头部略前倾, 颈部固定在中立, 患者头颈部用马蹄形头托固定, 双臂自然弯曲置头两侧的托臂板上, 患者固定要牢靠, 防止术中颈椎晃动而损伤脊椎。双上肢向前自然弯曲平放, 外展不应超过90°, 避免压迫尺神经。腋下要加垫软枕, 防止臂丛神经受压损伤。安放头托时注意保护眼睛, 俯卧位眼部受压可导致视网膜受压而失明。巡回护士每1 h检查1次患者眼睛、前额和双侧颧骨受压情况, 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时候可调整受力点。 (4) 保护胸腹部的呼吸活动。为防止患者因受压而影响呼吸通畅, 胸廓部及髂部用大软垫垫好, 腹部悬空。因为俯卧时使胸廓和膈肌活动受限, 膈肌上升, 胸廓容积缩小, 肺泡受压萎缩导致肺顺应性下降, 同时压迫下腔静脉回流导致血压下降[2]。如果压迫时间过长, 下半身静脉血将通过椎旁静脉网经奇静脉回流入心脏, 导致手术野渗血增多, 使手术操作困难度增加。所以摆放俯卧位时, 务必保持腹壁离开手术床呈悬空状态, 以保持膈肌呼吸动作不受限制, 同时术中应加强供氧。 (5) 关节的保护。在患者双大腿和小腿处垫软垫, 使大腿与背部呈20°, 双小腿上翘与大腿呈30°, 双腿悬空, 避免脚趾受压, 凡身体与床面着力的骨突部位, 如双膝、踝部等, 要垫以海绵垫;凹陷部位要垫以软垫保持着力均匀, 防止压迫性褥疮或损伤神经。并注意会阴部的保护, 可用大小合适的敷料膜贴封, 术后再撕掉。

3.4 手术中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 注意患者的保暖, 使室温控制在22~24℃, 并做好保护性覆盖, 避免受凉;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血压、心率、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 尿液的色及量, 有异常及时报告, 保持各种管道畅通。

3.5 手术后护理

手术完毕后, 由巡回护士、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共同配合将患者平稳翻身成仰卧位并同时移至推车上, 配合麻醉医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待清醒后拔去气管插管, 保持患者各种引流管通畅, 保护患者安全。

3.6 其他详细记录各种护理记录单, 护送患者回病房。

4 小结

俯卧位是全麻腰椎手术常用体位之一, 正确、稳定地安置俯卧位手术体位, 便于术者操作, 做好护理, 预防并发症是手术室护士的职责。作为一名合格的手术室护士, 应仔细巡视, 加强观察, 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徐畅, 程月娥, 张平.全肝血流阻断肝脏部分切除术的手术配合[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5) :369

32例小儿全麻围手术期护理 篇5

1 一般资料

(1) 我院2005年l月至2011年1月实施小儿全麻手术32例, 其中男21例, 女12例, <l岁2例, 1~3岁8例, 4~6岁14例, 6~l2岁8例, 平均年龄6岁。 (2) 实施静脉全麻29例, 气管内麻醉3例, 实施手术治疗的有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包茎、斜视等。 (3) 同过精心手术和围手术期护理, 本组病例无1例因护理质量问题而影响患儿的安危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术前1日做到常规进行访视, 全面了解患儿的全身及各项辅助检查指标, 有无特殊个体差异, 到心中有数, 主动配合。介绍手术室的环境, 帮助患儿家属了解麻醉、手术的有关问题, 为解除患儿父母的疑虑, 密切其与医护人员的关系可暗示麻醉医师和的手术医师医术高超和一些成功的病例, 多用鼓励的语言与较大患儿交流, 争取患儿及家属的理解, 做好心理疏导, 对年龄稍大的患儿可直接与之进行有效沟通, 以取得患儿的信任与合作, 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 告知术前禁食的重要性, 避免术中呕吐防止因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反流致窒息或吸人性肺炎婴儿术前禁食4h, 年大儿术前禁食l2h。 (3) 按手术部位和方案做好术野皮肤准备工作。按按千克体质量计算麻醉用药, 因此术前1日应准确测量患儿体质量。 (4) 做好麻醉前用药, 术前30min根据医嘱给予患儿镇静与抗胆碱能药, 如苯巴比妥钠、阿托品等, 为抑制呼吸道黏膜分泌, 阻断迷走神经反射应尽量减少全麻药的需要量。麻醉前用药后, 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神志、脉搏、呼吸及血压但对较小婴儿l岁以内不建议用镇静药, 以免引起呼吸抑制。 (5) 对高度紧张不合作的患儿进行安抚患儿情绪, 多用鼓励语言, 分散其注意力, 减轻患儿焦虑和哭闹, 减轻胃肠胀气、及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加。也可应用镇静剂等待患儿入睡后再入手术室。 (6) 将患儿接往手术室, 认真对患儿科室、床号、姓名、手术名称、手术部位,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必要时应与患儿家属核对, 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保持手术室内相对湿度50%~60%, 温20~24℃。 (7) 巡回护士应全面了解手术方案, 充分准备术中所需的用物、急救物品器材吸引器及管、氧气, 协助麻醉师备好麻醉机、吸氧导管、吸痰管、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 术前选择粗直静脉, 并固定和保护, 保证静脉输血输液通畅, 是保证麻醉成功、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2.2 术中护理

(1) 合理摆放患儿体位, 选择与患儿身材相匹配的固定装置, 以充分暴露手术部位为目的, 但注意保护臂丛神经损伤, 在身体突出部位如四肢、骶尾, 应加软垫以防压疮的发生。 (2) 建立静脉通道, 为便于术中静脉给药可选择合适部位留置静脉留置针, 并连接三通开关。注意固定以免因患儿躁动引起穿刺针头脱落或液体外渗而影响手术和麻醉的抢救。术中认真计算出血量, 控制液体量, 准确调节滴速, 既要防止输液不足造成血容量不足又要避免因输液过量引起的心力衰竭。输液速度和液体选择可根据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和术中出血量、生理需要量及药物性质等指标准确控制。因小儿机体糖与脂肪的储备较少, 为防止脱水和低血糖的发生, 一般先适当补充5%~10%葡萄糖液, (3) 根据手术需要, 手术中认真执行麻醉医师的口头医嘱, (4) 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及呼吸道的管理:手术开始前安放好麻醉架, 随时观察患儿面色、呼吸, 连接好心电监护仪, 密切注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并注意尿量及末梢循环, 及时发现问题并予相应的处理。协助麻醉师观察患儿呼吸频率、深浅等, 常规准备和调试好吸引装置, 以便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防止窒息。 (5) 避免因小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 调节功能差, 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特别是当婴儿使用麻醉药后, 如果室温过低、消毒、手术时问长等因素可使体温过低应调节室内温度26~28℃之间, 术中手术时应注意保暖, 但要防止烫伤。随时做好术中的体温监测, 并要防止保温措施不当引起体温过高。 (6) 术中巡回护士协助麻师严密观察病情, 守护在旁, 以防其坠床。注意保护好各种引流管, 以防脱出。不可离开手术间, 随时准备抢救。术中严格无菌操作。仔细清点器械及敷料, 以防遗漏, 密切注意手术进展, 积极配合手术。 (7) 当手术即将结束时, 应根据麻醉情况尽早停用麻醉药。避免在麻醉恢复苏醒前期, 因患儿意识尚未恢复易发生窒息和外伤, 并保持输液通畅以备用药, 密切观察患儿意识及呼吸。待麻醉苏醒、各项生命指征正常, 协助麻醉医师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将患儿送回病室的途中应特别注意给婴儿保暖, 防止输液导管扭曲受压或强行脱出, 防止搬动不当造成肢体扭曲受压引起的神经肌肉损伤, 与病房护士认真交接班, 术中特殊处理、术中用药等情况后后方可离开。

2.3 术后护理

(1) 严密观察患儿心率、呼吸的频率、节律、幅度和方式和血氧饱和度, 防止呼吸道并发症。注意有无呼吸道不全梗阻。协助麻醉医师及时清理呼吸道的分泌物。 (2) 注意保护各种引流管, 以防脱出。患儿由于使用麻醉药、肌松药使食道下段括约肌张力降低, 特别是在饱胃、腹压升高时易发生呕吐。要注意监测及护理, 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 在肩头及颈下垫一软枕, 使呕吐物易于排出, 术后保持患儿安静, 避免咽部刺激, 达到防止误吸。 (3) 护理人员要重视对患儿进行保暖, 由于术中不注意保温、室温过低、手术时间长等因素, 均可导致手术后体温下降, 术后应严密观察体温变化, 适当保暖, 也要注意因保暖过度而导致体温过高。保证室温在25℃左右, 对高热患儿术中行物理降温, (4) 注意患儿病情与安全, 尽可能的减轻患儿的痛苦与不适。观查预防各种术后并发症, 并及时处理。

3 小结

小儿疾病多病情变化快、进展迅速。需要全麻手术时, 由于小儿生理与解剖特殊性易至机体抵抗力差对手术及麻醉的耐受性差, 手术的成功与否, 离不开手术医师与麻醉医师的紧密配合, 而术中护理更是小儿全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要做到协助麻师严密观察病情, 加强责任心护理的难度也相应增加[1,2,3]。本组32例全麻患儿, 经过护理人员术前详细了解病情, 做到心中有数, 准备工作要严谨细致, 术中所用器械确保无误和安全。严格无菌操作, 熟悉各项操作技能, 加强心理护理, 消除家长和患者的紧张情绪, 争取患儿配合, 以确保了手术安全顺利完成。平稳度过麻醉期, 使患儿安全的返回到病房, 促进其早日恢复健康。

摘要:目的 探讨患儿全麻手术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全麻手术患儿在手术前的准备及手术期间的护理的要点以及全麻的配合。结果 32例患儿在正确的护理配合下, 患儿麻醉效果确切, 能满足手术操作的需求, 术中护理得当, 未发生护理缺陷, 各项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均稳定。结论 良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及时准确应用各类药物及, 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有效护理措施。

关键词:患儿,全麻,手术配合

参考文献

[1]徐启明, 李文硕.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98.

[2]瞿萍, 高兰梅.266例小儿全麻手术的护理配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1, 22 (8) :921-922.

非全麻手术 篇6

关键词: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糖尿病,腹部手术,镇痛效果

在所有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 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大约占2%,而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行手术治疗时,手术创伤和麻醉均可使得患者发生应激反应,增加手术风险系数,提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进行腹部手术治疗时要注意选择适宜的麻醉方式[1]。 该研究选取该院自2014年1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96例行腹部手术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采用分组对照法探究行腹部手术的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麻醉方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在此次研究中选取在2014年1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96例行腹部手术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96例患者均与WHO所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相符合, 且无手术禁忌症。 其中,男49例,女47例,年龄为42~75岁,平均年龄为 (56.34± 7.69)岁;手术类型 :胃癌根治术33例 ,胆道探查术25例 ,结肠癌根治术23例, 肝脏切除术15例; 体重52~76 kg, 平均体重为 (67.61±6.83)kg; 排除心肝肾功能衰竭及有既往手术史患者 ,全部患者空腹血糖值均在12 mmol/L以上。 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将9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 , 两组患者年龄 、性别、 体重及手术类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备可比性 。

1.2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在实施麻醉前0.5 , 均采取0.5 mg阿托品和0.1 mg苯巴比妥钠进行肌肉注射处理,并根据患者体重使用5 μg/kg芬太尼、0.08 mg/kg万可松及2 mg/kg司克林进行快速诱导,经气管插管接入麻醉机控制患者呼吸, 其氧气吸入浓度是98%,CO2分压控制为35~45 mm Hg。 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接受于椎间隙T8以下 ,行硬膜外穿刺 ,即使用1.0~1.5%利多卡因5 m L作实验剂量,若患者5 min中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则使用1.0~1.5%利多卡因10~15 m L进行分次注入, 并在术中继续追加麻醉剂量,同时使用麻醉机给予患者0.5~1.0MAC异氟醚吸入处理;对照组经麻醉机吸入异氟醚0.5~1.0MAC, 采取静脉静注方法给予患者每30 min给芬太尼0.05 mg,阿曲库铵5 mg,两组患者术中均通过乳酸林格氏液调控其体内体液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1.3观察指标

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分) 评估患者术后12 g、24 h和36 h的疼痛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位功能恢复时间;统计两组患者气腹时、气腹10 min后以及气腹20 min后的舒张压 、收缩压和心率情况 。

1.4统计方法

对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 χ2检验。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

观察组建立气腹时、建立气腹10 min后以及建立气腹20 min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表示 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

观察组患者术 后12h、24h和36h的VAS疼痛评分 分别为 (1.36±0.89)分 、(1.17±0.71)分和 (1.05±0.55)分 ,对照组患者术后12h、24h和36h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 (4.85±1.22) 分 、(4.78± 1.08)分和 (1.57±0.96)分 。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2.3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

观察组患者术后睁眼时间、 拔管时间和定位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 (7.11±1.47)min、(9.45±2.47)min和 (0.65±2.31)min,对照组患者术后 睁眼时间 、 拔管时间和定 位功能恢复 时间分别为(13.35±4.95)min、(21.64±7.96)min和 (23.52±7.61)min。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属于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具有不可逆的特征。 由于糖尿病可对机体心血管、神经系统和肾脏等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患者如果血糖控制水平不佳,容易引发各种严重并发症,其致残率与致死率均比较高[2]。 糖尿病患者由于并发症复杂严重 ,导致其手术耐受性极差,因而患者行外科手术的风险系数较高,加上腹部手术为患者带来的创伤较大,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在开腹探查时对患者内脏等的牵拉频繁, 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手术危险性,可能导致患者产生高血糖反应,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很可能因发生心血管意外及循环衰竭等死亡。 所以对糖尿病患者行手术治疗过程中应选择最佳麻醉方式, 在确保其麻醉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生理功能等造成的干扰,促使患者术后快速苏醒、缓解其疼痛,避免其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 有着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3]。

该组研究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全身麻醉方法, 然而全麻仅仅能够抑制患者大脑皮层的边缘系统或者其下丘脑对于大脑皮层投射系统, 但不能阻断腹部手术区域产生的伤害性刺激向患者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传导过程,致使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增加儿茶酚胺的释放量,提升其机体中交感神经的活性,导致机体的分解代谢处于亢进状态,因而术中患者容易出现心率加快、 血压上升和血糖升高等的心脑血管反应[4]。 该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在建立气腹时 、气腹10 min以及气腹20 min时的血压与心率均比较高, 可见单纯采取全麻不能充分抑制患者气腹时所产生的应激反应。 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法, 不但能弥补全麻无法阻断腹部手术区域产生伤害性刺激向中枢传导的缺陷,抑制皮质醇和儿茶酚胺等浓度的提升,扩张阻滞区域中血管, 还一定程度上代偿了气腹应激激素和机械激素所引发的体循环阻力的提升, 同时也优化了单纯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 对患者上腹部手术应激反应形成有效的抑制性作用,并消除了手术产生的牵拉反应,降低其机体氧气供需丧失平衡的危险性,大大缓解了患者在围手术期心脑血管反应,缩短其术后睁眼时间、定位功能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5]。 该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气腹时、气腹10 min以及气腹20 min时的血压与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同时间的指标水平, 表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抑制患者人工气腹引发的应激反应,缓解体循环阻力, 维护其血流动力学稳定性。 因此在对行腹部手术的糖尿病患者实施麻醉时,要注意以下几项要点:1严格把握糖尿病患者的手术适应症,优先选用持续麻醉方式进行麻醉处理;2在手术过程中强化对患者的麻醉与检测管理; 3避免应用可导致患者交感神经产生兴奋的麻醉药物, 不使用延迟患者苏醒时间的麻醉手段;4正确使用临床麻醉药物,避免使用影响患者血糖水平的药物;5对于发生高血糖反应的患者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6]。

全麻手术后患者苏醒后的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9例, 男37例, 女52例。年龄10~89岁。平均年龄 (40.2±5.6) 岁。其中15例胆囊切除术, 13例内镜下声带息肉、鼻息肉摘除术, 10例消化道肿瘤根治术, 9例小儿外科手术, 9例疝修补术, 9例胃肠穿孔修补术, 7例肾切除术, 6例甲状腺肿瘤摘除术, 6例子宫切除术, 4例乳房肿块及乳房癌根治术, 1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其中11例静脉麻醉, 24例硬膜外—气管插管复合麻醉, 54例气管插管麻醉。

2 临床护理

2.1 一般护理

(1) 术后巡回护士仍应守护患者身边, 保持吸引器通畅, 协助麻醉医师将残存于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吸净, 拔管后应将患者头转向一侧。 (2) 做好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通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每5~10min记录1次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时更换床单, 为患者安排合适体位, 为防止患者出现躁动而坠床、导管拔脱在必要时可加用约束带。 (3) 备齐抢救药品, 维持供氧设施于备用状态;妥善安放输液装置、引流管、负压装置。必要时可导尿, 注意观察尿量并及时记录。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1) 麻醉插管引起喉头水肿, 患者回病房后要侧卧或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 (2) 观察患者呼吸节律及频率, 若有分泌物可以吸痰管吸引, 切记每次吸引不得超过15s, 依据血氧饱和度为患者选择恰当的给氧方式, 使患者血氧饱和度维持在处于正常水平。一旦患者出现烦躁、发绀、呼吸困难, 应立即处理:若出现舌后坠, 应使患者头部后仰、下颌部向前向上;严重者可出现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 此时应要及时抢救, 充分供氧、静推地塞米松10~20mg或将氨茶碱250mg加入20m L50%葡萄糖中液慢静注, 必要时需重新插管。 (3) 保持患者口腔清洁, 清除口腔内分泌物, 术后患者未清醒时, 可用开口器撑开口腔, 并用棉签沾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内, 以预防口腔炎、腮腺炎发生。

2.3 注意保暖, 适时提供信息

麻醉后患者体温调节中枢暂时受抑, 体温调节失调而易过高或过低, 进而在苏醒期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以体温偏低较常见, 患者可表现为末梢冰凉、寒战, 护理时可调节室温至25~28℃, 必要时可用热水袋局部热敷;体温低同时也可影响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需与低氧血症区分。

恢复期拔管前后患者不能讲话, 但可听见, 护士可向患者告知医生采取的措施, 并教会患者正确呼吸、咳嗽, 以排出呼吸道粘液。同时告诉患者喉咙干燥、轻微刺痛感是气管插管引起的正常现象, 增强患者耐受性。

2.4 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循环系统稳定

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 (1) 低血压常见于血容量不足及麻醉药物残留起, 护理时应及时补液, 遵医嘱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同时观察患者肤色、引流物及尿的颜色、性质、量, 结合临床征象正确判断, 以促进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并注意区分是麻醉剂还是手术后出血引起的低血压, 以免贻误病情。 (2) 高血压者应查明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病史, 必要时应使用进行药物降压处理[3]。 (3) 对于老年人、有器质性心脏病变的患者, 补液时注意速度不可过快, 补液量不宜过多, 以防止引起心衰、肺水肿。

2.5 疼痛护理

全麻苏醒后麻醉药物作用逐渐消失, 患者痛觉恢复, 常感到伤口疼痛, 可出现心率、脉搏增快、血压上升、出汗, 咳嗽时尤甚, 导致患者抑制深呼吸、咳嗽。护理时应向患者解释以减轻患者焦虑, 保证患者充足休息, 并协助麻醉医师用镇痛药或镇痛泵进行缓解。

2.6 其他护理

(1) 出现躁动的患者可固定双膝关节或加床档进行保护, 防止患者坠床;静脉输液时要用甲板固定, 防止针头脱出或液体外渗。 (2) 伤口的观察护理注意观察敷料有无渗出, 伤口附近有无皮下气肿, 若敷料浸湿要及时进行更换, 以保持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3) 因术后6h不能小便, 患者膀胱充盈, 因麻醉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术前未加以练习, 不对于能自行排尿者, 可按摩按摩或热敷腹部, 无效时可用药物, 或进行导尿处理[4]。

3 结果

89例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以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为主, 其中呼吸系统并发症3例, 占3.37%;循环系统并发症5例, 占5.61%;神经系统并发症7例, 占7.87%;其他并发症12例, 占13.48%。以神经系统所占比例最高。恢复期间患者经积极治疗恰当护理, 症状明显改善, 有效率达100%, 未出现因护理原因而产生不良并发症的现象。

4 讨论

全麻是指从呼吸道吸入或静注麻醉药物, 使患者出现可逆性神志消失、全身疼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 从而便于进行手术操作。全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程度与血药浓度有关, 是可控可调节且完全可逆的抑制, 当药物经代谢或排泄后, 患者神志、反射都可恢复正常。但全麻之后存在发生并发症的可能, 尤易出现反流、误吸, 尤以老年、产科、小儿患者最为明显, 处理不当可致急性呼吸道并发症。麻醉恢复期也可出现循环并发症, 以血压、心律异常等较为常见, 严重时可出现心肌缺血、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等器官灌注不足体征[5,6]。护理时应及早提出对策, 并配以恰当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需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及潜在危险因素进行预见性的护理, 尤以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更应密切注意, 发现问题即及时解决, 对各系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要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出现护理盲点。密切监视高发的几种并发症,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手术后麻醉苏醒期的护理非常重要, 进行严密、精心观察, 有的放矢地护理措施, 可以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 对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苏醒后恢复过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进行全麻手术的89例患者在苏醒期出现进行一般护理、呼吸道护理、保暖护理、循环系统护理、疼痛护理、其他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 89例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以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为主, 其中呼其中呼吸系统并发症3例, 占3.37%;循环系统并发症5例, 占5.61%;神经系统并发症7例, 占7.87%;其他并发症12例, 占13.48%。经过积极有效护理, 患者均恢复, 有效率达100%。结论 在全麻后苏醒期并发症的出现与药物作用、引流管刺激等有关, 麻醉恢复至正常生理状态的过程是麻醉苏醒期处理的关键环节, 对患者制定一套健全且规范的护理十分必要, 经对症治疗护理患者后可很快恢复。

关键词:全麻患者,苏醒期,护理

参考文献

[1]姚月芳.全身麻醉800例恢复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2) :120..

[2]杨天凤, 唐晓凤, 赖庆利, 等.全麻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临床评估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4) :19-20.

[3]李菊红.全麻醉俯卧位手术患者术中护理研究[J].河北医药, 2009, 31 (8) :1013-1014.

[4]顾淑美.全麻患者在苏醒期间的护理[J].当代医学, 2009, 15 (27) :116.

[5]钱娟芳.全麻术后早期呼吸异常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08, 7 (1) :43.

上一篇:旅行社的竞争策略下一篇:网络伴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