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吸全麻

2024-12-17

静吸全麻(精选4篇)

静吸全麻 篇1

吸入麻醉是将吸入麻醉药通过机械回路进行通气送入患者的肺泡, 形成麻醉药气体分压, 弥散入血后, 对中枢神经系统直接发生抑制作用, 配合静脉用药, 从而产生全身麻醉效应。吸入麻醉易于调控, 因而安全、有效, 能满足各种手术需要。静吸复合全麻有一定时间的诱导期。由于诱导期用药剂量大, 机体状态的变化及麻醉药对心血管的作用影响剧烈, 易出现躁动、喉痉挛等并发症。因此, 做好静吸复合全麻的护理十分重要。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行静吸复合全麻手术病例42例, 男12例, 女30例, 年龄24~56岁, 平均40岁。

2 静吸复合全麻前的护理

2.1 术前1

d访视患者及其亲属 麻醉前探望患者时, 根据其病情, 掌握其主要病情的心理特征, 与患者交谈时态度热情、诚恳, 向患者介绍自己是手术、麻醉时的护士, 通俗易懂地介绍所使用的麻醉方式以及需要患者如何配合, 麻醉时的感觉以及麻醉所产生的效果, 使患者对麻醉有初步认识, 做到心中有数。讲解镇痛、麻醉与术后肠蠕动恢复的相互关系, 讲解术中留置各种引流管道对康复的影响, 访视过程中, 对于患者提出的特殊问题, 尽量保持与手术医生口吻一致, 必要时让主管医生解释, 做好保护性医疗措施, 同时避免伤害患者自尊, 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让患者获得更多的信息, 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

2.2 用物的准备

备好麻醉用品, 包括麻醉插管盘、麻醉药品、急救药品、麻醉机等。协助麻醉师检查麻醉机、氧气及吸氧用管, 备好吸引器及吸痰用物。吸引器应处在良好备用状态。 术前30 min准备好术中需要的各种器械、物品。

2.3 入室后的护理

患者入手术室后, 要根据手术通知单进行必需的查对制度, 严格核对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 (何侧) 、手术时间及术前医嘱执行情况。接待患者要热情, 主动与患者沟通, 关心患者, 了解术前1 d的饮食和睡眠情况, 如有义齿的患者, 协助取出义齿。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根据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做好适当的调节, 使手术室温度保持在22℃~25℃, 相对湿度保持在40%~50%, 所输液体经过加温处理, 尤其儿童、老年人尽量常规下体温监测。协助麻醉医生摆好体位, 以利于麻醉操作的顺利进行。

3 麻醉诱导期的护理

3.1

建立静脉通道, 连结输液用的三通接头, 有利于静脉给药。输液途径一般采用桡静脉、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等部位套管针留置。对较大的手术可采用颈内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道和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是麻醉及手术中给药、补液、输血及患者出现危症时极为重要的一项抢救措施。需要建立多条静脉通道, 以保证麻醉和手术顺利地进行。

3.2

与麻醉师核对静脉用药, 所有静脉用药均应有明显标记, 以防与其他药物混淆。遵医嘱静脉给药, 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观察用药的不良反应, 如患者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 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向麻醉医师报告。

3.3

摆好手术体位, 束缚固定患者四肢不宜过紧, 避免肢体、神经受压, 不影响呼吸、循环功能。

3.4

全麻过程中密切观察术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出血量、尿量及体液丢失量、输液量, 保持导尿管通畅, 观察用药的反应, 准备记录, 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麻醉师并遵医嘱给予纠正。

3.5

全麻过程中密切注意保障患者权益和隐私, 同时避免伤害患者自尊。

3.6

准确记录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尿量、生命体征、术中特殊用药及用量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4 复苏期患者护理

复苏期的观察和护理直接影响患者的安危和术后恢复, 复苏期的护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4.1

手术要结束时, 提醒麻醉师停用相关药物,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有异常及时向麻醉师报告并给予相应处理。

4.2

当患者在苏醒过程中出现烦躁不安, 须考虑原因, 加固束缚, 防止坠床。

4.3

加强保暖:加盖毛毯, 提高室温。

4.4

苏醒评估的护理。根据意识、呼吸道通畅、肢体活动进行评分, 患者离开手术室必须≥4分。

4.5

患者完全苏醒后, 协助麻醉师拔管, 清除口腔分泌物、停氧5~10 min无异常变化, 和麻醉师一同护送患者回病房。

5 术后护理

5.1

全麻后其他麻醉中辅助药应用过多或用量过大都会导致患者延期苏醒, 为维持呼吸道通畅常将患者头侧向一侧以利于鼻内分泌物排出, 必要时进行吸痰处理。

5.2

呼吸功能依据呼吸频率、节律及幅度来估计, 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及尿量, 使用心电监测仪监测血压、心率。麻醉药物和手术创伤对循环系统有一定的抑制, 并不因为手术结束而消除。麻醉后继续密切观察血压、中心静脉压、脉搏、尿量、引流管及伤口渗液等情况, 并根据所得的各种数据给予补液、药物应用等。

现代护理比过去的单纯手术室内护理对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具有丰富的医学、护理学知识, 而且需要具备社会、人文知识, 还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 充分体现护理在当代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静吸全麻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014年我院治疗的1 520例行全麻手术患者,包括各个年龄阶段,手术类别包含颅脑外科、胸外、普外、骨科、耳鼻喉及妇科等各类手术,麻醉方式均为快速诱导下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术前需留置导尿管。

1.2 方法

在手术结束后,麻醉苏醒期,根据患者有无自主呼吸,判断是否保留气管导管,根据呼吸频率及强弱判断是否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或气管导管内给氧(氧流量为2 L/min),同时监护仪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当患者出现躁动时,判断患者呼吸、意识及肌力恢复情况,达到拔管指征者拔除气管导管,若不能拔管者,给予2 mg咪达唑仑镇静后继续呼吸机辅助呼吸或气管导管内给氧。若患者拔管后依然躁动者,询问其不适原因,给予对症处理,包括镇痛、吸氧、补充血容量、小剂量的镇静药。

1.3 观察与记录

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气管导管拔除前后发生躁动的比例、气管导管拔除后患者躁动的原因,观察患者发生躁动时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并记录。

2 结果

本组180例全麻术后躁动患者中,男119例,占66.1%,女61例,占33.9%;低于60岁的患者160例,占88.9%,老年患者20例占11.1%。手术结束后尚未拔除导管发生躁动者约80例占44.4%,当达到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趋于安静;部分患者需带管返回ICU进行监护治疗,给予充分镇静及镇痛纠正躁动症状。手术结束后经判断拔除气管导管后,发生躁动的患者约100例占55.6%。经观察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1)伤口疼痛42例,给予曲马多或地佐辛镇痛治疗后,患者躁动缓解。(2)由于导尿管或引流管引起不适者有3例,安慰解释后基本能平复情绪。(3)血氧饱和度下降引起低氧血症的躁动患者有8例,立即吸痰并面罩加压给氧,静脉注射小剂量的地塞米松,症状逐渐好转。(4)由于术后创面出血量忽然增大,导致血压降低,脑血流量下降引发躁动有2例。均为耳鼻喉科双侧扁桃体切除术患者,经充分镇静,迅速补充血容量,立即创面止血,待患者再次清醒后,躁动症状消失。(5)术前就存在意识不清的神经外科患者发生躁动为45例。在监测生命体征中发现,基本都会出现心率和呼吸频率增快,除手术创面大量出血患者血压均会升高。

3 讨论

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危害性较大,患者会自行拔除气管导管、动静脉穿刺导管、输液针、引流管、导尿管等引起不适的医疗导管;心率增快,血压增高,容易引起脑血管意外、心肌缺血、手术创面渗血量增多;呼吸频率增快,容易导致使用呼吸机治疗时出现人机对抗、气道压力增高,致使通气不足,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或降低,增加心肌和脑的氧耗,诱发意外。

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发生与疼痛、年龄、手术类别、药物影响、留置的气管导管或导尿管等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出现术后躁动患者见于以上各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麻醉恢复期间,患者意识尚未完全恢复,药物的残余作用致使苏醒不完全,进而出现躁动。经对比静吸复合全麻术与全凭静脉全麻术的术后躁动率,发现静吸复合全麻术后更易出现躁动,由于吸入性麻醉药未充分排出体外,而这些吸入性麻醉药(如七氟醚、异氟醚)易引起术后躁动,已有研究表明患儿七氟醚麻醉恢复期躁动发生率较高[1]]。。由由于于手手术术创创伤伤、、药药物物残残留留、、痰痰液液阻阻塞塞等等多多种种原原因因引引起起的低氧血症,可导致脑组织缺氧,产生意识障碍及躁动不安,本文中有8例患者因低氧血症导致躁动,经及时对症纠正处理,躁动症状消失。当患者不完全清醒时,患者的各种不适是导致术后躁动的主要因素,包括气管插管未拔除,术后伤口疼痛,留置的导尿管、引流管、胃管、营养管等医疗导管,为了摆脱这些不适的感觉,患者会本能地多动、挣扎、烦躁、变动体位,甚至伸手拔除各种导管,因此,需及时去除诱因,使用镇静药及镇痛药消除躁动症状。此外,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已清醒无躁动症状,但在ICU监护治疗时,出现手术创面大量出血,导致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出现意识障碍,烦躁不安,躁动挣扎,经迅速补液,再次手术止血后,躁动消失。本文发现男性患者发生躁动的人数多于女性患者,可能是因为生育使女性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有所增加;年轻患者发生躁动的人数远比老年患者多,可能是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刺激的感应程度降低有关。

为了防止全麻术后躁动的发生,要针对其诱发原因,做到术前、术中及术后各种相关工作。术前针对过于紧张的患者,需要缓解其恐惧感,可适量服用镇静药保证睡眠;针对一些手术类别,术前给予适量的M胆碱受体阻断剂抑制腺体分泌,预防呼吸道阻塞引起的低氧血症。术中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加强镇痛效果,减少容易引起躁动的吸入性麻醉药用量。研究表明,术中给予芬太尼、舒芬太尼等阿片类镇痛药可降低吸入性麻醉药(七氟醚)恢复期躁动的发生[2];更多临床麻醉研究证实,术中镇痛完全对术后躁动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手术结束后应充分排出吸入性麻醉药,达到拔管指征者应尽早拔除气管导管,充分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防止脑组织缺氧,应用术后镇痛,抑制各种不适感引发的躁动。地佐辛是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剂-拮抗剂,具有较强的镇痛和轻度镇静作用,在麻醉中多用于术后镇痛[3],可降低麻醉期躁动的发生率,成人单次静脉注射地佐辛用于预防全麻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常用剂量为0.1 mg/kg[4]。在手术结束时或术毕前30 min静脉给予1~2 mg/kg曲马多,发现术毕前30 min使用曲马多能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但不会延长患者的清醒和拔管时间,用药剂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总之,综合各方面因素,应尽量减少躁动的发生,减轻其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Uezono S,Goto T,et al.Emergence agitation after sevoflurane versus propofol in pediatric patients[J].Anesth Analg,2000,91(3):563-566.

[2]Bakhamees HS,Mercan A,et al.Combination effect of low dose fentanyl and propofol on emergence agitation in children following sevoflurane anesthesia[J].Saudi Med J,2009,30(4):500-503.

[3]王力峰,陈丽.地佐辛用于小儿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2011,32(23):3011-3112.

[4]安礼俊,胡伟.地佐辛对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1,24(1):40-42.

静吸全麻 篇3

关键词:小婴儿,腹部手术,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骶管麻醉,安全性

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 使许多先天性或后天性腹部疾病的患儿, 在小婴儿期就能得到有效的手术治疗, 但如何才能保障这一特殊年龄段患儿手术的安全性, 无疑对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旨在比较单纯静吸复合全麻与单纯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骶管麻醉在小婴儿腹部手术中的安全性与可控性, 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儿, 年龄7 d~6个月, 体重3.1~6.2 kg, ASAⅠ~Ⅱ级;其中肛门闭锁12例, 幽门狭窄18例, 先天性巨结肠22例, 胆总管囊肿8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 Ⅰ组患儿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骶管麻醉、Ⅱ组患儿采用静吸复合全麻, 所有患儿术前常规行胸部X线透视, 实验室检查排除心肺疾病及呼吸道感染。

1.2 麻醉方法

2组患儿术前均禁食3 h~4 h, 入室后常规开放静脉, 所有患儿诱导用药阿托品0.1 mg、氯胺酮2 mg/kg、丙泊酚2 mg/kg、芬太尼1μg/kg、维库溴铵0.08 mg/kg, 插管成功后给予0.6%的异氟醚吸入维持。

Ⅰ组患儿在此基础上, 插管后翻身后行常规骶管穿刺, 使用7号穿刺针, 于骶管裂孔入路, 穿刺成功后注入局麻药, 骶管用药 (0.75%布吡卡因1 mL+2%利多卡因+生理盐水1 m L, 按0.7~0.8 mL/kg给药) 拔针后迅速用棉球及胶布加压固定, 防止药液外渗。

60例手术患儿成功插管后通过Drǎger Vapor 2000进行麻醉操作, 具体潮气量定于10~15 mL/kg, 呼吸频率25~32次/min, 呼吸比1∶1.5, 并通过电热毯对输液装备进行温控处理。手术操作过程中患儿进行异氟醚吸入麻醉, 若有肢体的活动可增加丙泊汾使用, 术中操作完毕后停止吸入麻醉。

1.3 观察项目

术中持续监测2组患儿的SBP、DBP、HR, 并记录术前、切皮、术中、拔管时心率血压, 观察并记录手术结束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及术后躁动哭闹等情绪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Ⅰ组患儿手术时间 (69±28.2) min, Ⅱ组患儿手术 (65±18.3) min。Ⅰ组患儿术中循环相对稳定, 骶管注药后, 术中HR、SBP、DBP较术前下降较明显, 但切皮和拔管时波动不大;Ⅱ组切皮、术中、拔管时上述指标较术前波动明显, 见表1。Ⅱ组有10例患儿术后多次追加丙泊酚加深麻醉。所有患儿术毕待自主呼吸、呛咳等反射恢复脱氧吸空气, Sp O2>95%出现手足扭动、睁眼后拔管。Ⅰ组患儿自主呼吸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及术后躁动哭闹率均低于Ⅱ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Ⅱ组8例患儿术后出现躁动哭闹, 躁动率为25.8%;Ⅰ组无1例患儿术后出现躁动哭闹, 躁动率为0%,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635, P<0.01) 。

3 讨论

小婴儿的各个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对麻醉药代谢能力比较差, 且用药相对过多易造成苏醒延迟甚至不醒, 麻醉药和麻醉方式的选择在此类患儿中尤为重要[1]。本文研究发现, 术中操作过程中Ⅱ组患者血压及心率变化较为明显, Ⅰ组患者血压及心率波动较小, 说明全身麻醉可达到理想的上级中枢阻滞, 但对于低级的交感神经中枢阻滞并不完全, 可导致患者出现部分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等兴奋性递质分泌增多。而骶管麻醉有效地阻滞了交感神经, 阻滞了高级及低级的刺激传导, 从而减少了患儿术中不当刺激的发生[2]。骶管阻滞可以使小婴儿腹部和会阴部肌肉松弛, 且该项区域部分神经阻滞明显减少了伤害性刺激向中枢的传导, 使全麻的患儿用药量明显减少;且苏醒快、苏醒后基本无疼痛, 患儿苏醒后多数能保持安静, 减少了哭闹、躁动所导致的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手术切口渗血甚至伤口裂开, 有利于术后恢复[3]。

全身麻醉虽然可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 但麻醉诱导完成后并不能完全阻滞伤害刺激的传导, 部分低级中枢仍可有刺激传导, 其中枢受到刺激后导致交感神经兴奋, 引起肾脏髓质系统的兴奋, 使得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提高, 因此患儿术中可出现血压、心率的变化, 表现为升高、增快。所以在术中会适当增加麻醉药物的使用量以提高麻醉效果, 但其可导致患者出现中枢抑制, 延长清醒时间[4,5]。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骶管阻滞不仅能大大减少全麻用药量, 苏醒时间也明显缩短, 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以给患儿提供较好的术后镇痛, 减少了术后躁动哭闹, 从而有利于伤口愈合。

综上所述, 小婴儿腹部手术中应用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骶管麻醉安全有效, 患儿耐受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祁会龙.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在小儿骶管阻滞中的临床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6 (4) :163-166.

[2]田航, 熊雨美, 黄俊祥, 等.静吸复合麻醉联合骶管阻滞用于低体重新生儿手术的效果观察[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15) :56.

[3]樊娟, 田青川, 赵永泉, 等.舒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血液动力学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8, 12 (6) :8-9.

[4]李学成, 邱月荣, 程平瑞, 等.全身麻醉复合骶麻与单纯静脉全身麻醉在基层医院小儿手术中的应用比较[J].淮海医药, 2009, 27 (6) :516-517.

静吸全麻 篇4

关键词:静吸复合全麻,老年LC,瑞芬太尼

LC和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 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因而在临床手术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我院收治42例静吸复合全麻行LC老年患者,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42例静吸复合全麻行LC老年患者为分析对象, ASA 1~2级, 其中男24例, 女18例, 年龄60~82岁, 平均年龄71.4岁, 体重50~85kg, 平均74.3kg, 均在静吸复合全麻下行LC。

1.2 方法

42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形式, 于全麻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 苯巴比妥钠0.1g, 入手术室后, 开通静脉通道, 预扩容, 监测心电、血压、脉搏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并记录。全麻诱导方法采用静脉缓慢滴注咪达唑仑0.03~0.04mg/kg, 瑞芬太尼0.5~1μg/kg, 维库溴铵0.08~0.1mg/kg, 丙泊酚1.0~1.5mg/kg。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麻醉维持采用的是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双通道微泵15~30ml/h分别持续泵入, 同时吸入1.0%~1.5%的七氟醚。待患者胆囊切除后, 则停止吸入七氟醚并增大氧流量进行“洗肺”, 撤离腹腔镜时则可以停止使用静脉麻醉药。手术中加强对于BP、HR变化的监测, 必要时使用维库溴铵、阿托品、新斯的明及血管活性药物。

1.3 观察指标

停药后到患者呼吸恢复时间和呼之睁眼时间;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以及躁动、心血管反应;利用VAS评估术后疼痛程度, 从0~10分表示无痛~剧痛。并对患者麻醉前、手术时的心率 (HR) 、舒张压 (DBP) 、收缩压 (SBP) 详细记录进行对比。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于本次试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42例患者中, 自主呼吸恢复是时间为5.98~6.97min, 平均6.41min;呼之睁眼时间为7.03~7.64min, 平均7.31min;疼痛评分为7.13~3.67, 平均4.98。均顺利完成手术, 有1例出现轻微呕吐, 过一段时间后自行好转, 术后随访没有出现麻醉后并发症。患者麻醉前即刻和手术时SBP、DBP以及HR变化差异对比,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全麻在老年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患者血流动力学具有一定稳定性。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如表1所示。

注:1mmHg=0.133kPa。

3 讨论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 身体各系统功能逐渐减退, 不少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重要脏器功能受损, 因此对手术麻醉的承受力减弱。在临床麻醉中, 能够最大化减轻老年患者手术痛苦, 同时确保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的稳定, 提高手术治疗安全性是麻醉医师面临的问题。在本文中, 患者麻醉前即刻和手术时SBP、DBP以及HR变化差异对比,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以明确的看出静吸复合全麻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对其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有保障, 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 改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1]。

本文中, 结合腹腔镜手术的特点和老年患者的生理情况, 在围术期时需要尽量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最大限度的避免对生理功能形成的干扰, 这就对全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只要确保气管插管、可以耐受控制呼吸即可, 尽量避免麻醉太深。基于以上因素, 麻醉医生在手术前需要做好充分、谨慎的准备, 同时还应选择合理的药物。在麻醉维持过程中笔者使用了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及七氟醚, 前者属于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 是一新型超短效镇痛药, 不依赖肝肾功能代谢, 起效快, 消除快, 持续输注半衰期短, 长时间输注无蓄积, 在体内迅速被代谢和清除, 苏醒迅速而完全[2]。丙泊酚则属于静脉全麻药, 具有起效快、镇静充分等优势, 且消除半衰期短, 苏醒完全。七氟醚味香无刺激性, 心血管抑制反应轻, 有支气管扩张作用, 常用浓度下不增加心率, 血气分配系数低, 苏醒迅速, 可靠性更强。同时,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 还应当强化观察, 对于各种异常变化应当密切监测, 及时处理, 根据手术步骤适时停药, 以使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苏醒, 防止出现迟发型呼吸抑制等一些麻醉后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该全麻方法在老年LC中麻醉效果良好, 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麻醉方法, 可以在临床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余丽华, 刘仕莲, 等.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3) :7-8.

上一篇:交通公路工程下一篇:循序渐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