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气管拔管期

2024-10-18

全麻气管拔管期(精选7篇)

全麻气管拔管期 篇1

全身麻醉患者 (简称全麻) 在麻醉后恢复的早期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舌后坠是拔除气管导管后最常见的上呼吸道阻塞。全麻后患者尚处于苏醒时期, 舌肌肉缺乏张力, 易使舌根后坠阻塞咽喉部[1], 可造成完全或不完全性上呼吸道阻塞, 呼吸费力、急促,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呈进行性下降, 严重者甚至窒息死亡。笔者对全麻拔管期出现舌根后坠的患者采用放置口咽通气管的方法,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12月我科麻醉恢复室 (PACU) 收治的全麻术后带气管插管送入PACU复苏患者中, 有25例在拔除气管导管后出现舌根后坠, 导致上呼吸道不完全性阻塞, 男16例, 女9例, 年龄31~68岁, 体重51~68kg。25例中9例为肥胖患者, 2例为舌体较大患者。

1.2 置管方法

将患者头后仰, 上颈部伸展并托起下颌, 面罩加压给氧, 待SpO2升至95%后, 从一侧口角置入咽喉镜, 将舌体挡向左侧后, 通气管顺舌的弯度向下置入口咽部, 使后坠的舌根离开咽后壁。对肥胖、舌体较大或口腔暴露不佳者, 可将通气管弯面向上从口腔右侧反向放入, 然后边旋转通气管180°边向下推进通气管直至咽腔, 此时舌背恰好处于通气管的弯度之中。置管成功后用棉签放在通气管口, 可见棉絮随患者呼吸摆动, 或将手靠近通气管口, 能感觉到患者呼出的气流。用2条胶布分别固定通气管上、下翼缘在患者面颊部, 避免通气管移位。

2 结 果

25例出现舌根后坠患者置入口咽通气管后, 鼾声消失, 缺氧症状明显改善, 呼吸频率由28~35次/min减慢至18~22次/min, SpO2从71%~82%升至>95%。口咽通气管使用30~80min, 至患者完全清醒, 拔除口咽通气管并观察无缺氧、无呼吸道阻塞症状后, 将患者送返病房。

3 护理措施

3.1 正确置管, 防止脱落

正确放置口咽通气管可立即解除上呼吸梗阻, 改善患者缺氧症状。如果放置方法不当, 反而会将舌根推至咽腔从而加重阻塞, 引起喉痉挛, 或引起牙、舌体或咽腔损伤。置入口咽通气管前应将口腔内分泌物吸引干净, 使用过程中随时观察通气管的位置是否正确, 避免通气管移位造成气道梗阻而发生意外。若固定通气管的胶布因分泌物污染使得胶布的黏性下降, 应及时予以更换、重新固定, 防止口咽通气管脱出。

3.2 密切观察呼吸、SpO2的变化及通气功能, 注意有无呼吸困难的征象, 并做好记录

置管后常规面罩低、中流量吸氧, 保障良好氧合和有效通气,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若为拔管过早所致舌根后坠, 放置口咽通气管后患者呼吸、通气情况无改善, 立即协助医师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避免患者缺氧。

3.3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通气道堵塞

将吸痰管从口咽通气管内插入至咽部, 既能有效清除痰液, 又可刺激咳嗽反射, 使气道深处的分泌物咳出, 便于吸引, 防止分泌物积聚引发的并发症及造成口咽通气管堵塞的危险。

4 讨 论

舌后坠为临床上常见的上呼吸道阻塞, 常发生于老人、小儿、舌体过大、体形矮胖而颈短的患者[2]。全麻后由于麻醉药或肌松剂的残留作用, 使舌肌及颈部肌肉松弛, 难以将舌根抬举离开咽后壁而阻塞咽喉气道, 致使上呼吸道阻力增加, 而有害刺激 (如气管导管拔除) 的突然减轻, 药物的抑制作用与不适所致的觉醒间的平衡发生改变, 可能导致气道阻塞、通气不足[3], 呼吸时带有鼾声是舌后坠部分梗阻的典型特征, 一般只需将患者头后仰使下颌骨前移、并抬高下颏, 多能有效地使后坠的舌根上举而开放阻塞的气道, 使上呼吸道梗阻症状得到缓解。对于需长时间保持畅通气道的患者, 此法既要专人守护, 又费时费力, 且难以获得满意的通气。而放置口咽通气管是一种能有效改善呼吸道梗阻、维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 可使患者在数秒内获得有效通气, 避免或减轻缺氧造成的损害。此方法操作简单、安置容易、不需特殊器械, 很少引起损伤和出血,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口咽通气管,麻醉,恢复期,护理

参考文献

[1]钟泰迪主编.麻醉苏醒期病人的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7.

[2]陈莉莉.口咽通气管用于麻醉后舌后坠病人的观察及护理[J].天津护理, 2008, 16 (1) :5-6.

[3]Paul G.Barash, Bruce F.Cullen, Robert K.Stoelting.临床麻醉学[M].王伟鹏, 李立环译.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247-1248.

全麻气管拔管期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全身麻醉择期外科手术患者共100例, ASA分级Ⅰ~Ⅱ级, 依照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共50例, 男性31例, 女性19例;年龄28~77岁, 平均年龄 (42.5±12.3) 岁。对照组患者共50例, 男性29例, 女性21例;年龄29~76岁, 平均年龄 (41.8±10.7) 岁。两组患者均经检查排除神经肌肉传导性疾病, 且均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的前提下手术操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插管全麻处理, 选择芬太尼、阿曲库铵、咪唑安定等药物诱导, 选择美国欧美达公司提供的Datex-ohmeda Aisys麻醉机, 四个成串刺激肌松监测指标, 频率调至2 Hz, 组间刺激间距12 s, 脉冲宽度0.1 ms, 以左手拇内收肌肌张力作为主要监测对象[2]。

对照组在生命体征均稳定后, 呼吸频率>18次/min、潮气量≥5~6 m L/kg、氧合指数≥200之时拔管;实验组在血氧饱和度≥90%时拔管。

1.3 评价标准

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苏醒及拔管时间。监测拔管后1 min、15 min、30 min血氧饱和度, 血氧饱和度连续20 s<90%视为低氧血症[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

实验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总用量为 (19.16±8.12) mg、术后苏醒时间 (18.34±4.82) min、术后拔管时间 (15.11±19.24) min;对照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总用量为 (41.25±10.02) mg、术后苏醒时间 (32.14±10.07) min、术后拔管时间 (35.14±11.21) min。实验组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气管拔管后不同时间段出现低氧血症情况对比

实验组气管拔管后15 min、30 min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00%、4.00%, 拔管后低氧血症总发生率为6.00%;对照组气管拔管后1 min、15 min、30 min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6.00%、12.00%、10.00%, 拔管后低氧血症总发生率为28.00%, 实验组拔管后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该项目采用了传统经验法与肌松监测法进行科学比对, 使用了肌松监测仪客观地对患者的肌松情况进行采集、分析, 填补了我地区全麻拔管科学监测的空白。采用肌松监测仪拔管下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明显低于常规拔管, 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常规拔管组, 与其他报道相一致[4], 拔管后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方法。

尽管麻醉患者肌松监测已经为医学界普遍认识, 但全麻患者手术中肌松监测环节仍未能普遍结合到术中[5], 多数麻醉医师仍然是结合以往工作经验、依照传统的肌张力评估等方法判定气管拔管时机, 尽管有丰富的临床麻醉和气管拔管经验[6], 没有采用肌松监测技术下的传统气管拔管操作仍然不能很好地保证患者体内残余肌松很好控制[7], 患者术后肺活量、呼吸道状况仍然不佳, 低氧血症及苏醒延迟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融入肌松监测技术之后, 临床工作者可更为准确地避免肌松残余, 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缩短, 尽管会有短暂的血压、心动和情绪剧烈变化, 但多数仅为暂时现象[8], 总体来说, 肌松监测下的气管拔管更为安全、平稳。

参考文献

[1]张丽峰, 史东平, 鲍杨, 等.全凭静脉麻醉下肌松监测联合麻醉深度监测对全麻苏醒过程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12, 52 (12) :90-91.

[2]张丽峰, 鲍杨, 史东平, 等.应用TOF、BIS联合监测指导气管拔管的临床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21) :3061-3063.

[3]张丽峰, 鲍杨, 史东平, 等.不同年龄患者全麻后在肌松监测下气管拔管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0, 12 (12) :2021-2022.

[4]张丽峰, 鲍杨, 史东平, 等.肌松监测指导老年患者全麻后气管拔管与传统拔管的比较[J].中国美容医学, 2010, 19 (z1) :107-108.

[5]黄丽娜, 汪正平, 马皓琳, 等.硬脊膜外腔阻滞对维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J].上海医学, 2010, 33 (10) :900-905.

[6]谭放, 李绍清, 陈莲华, 等.不同频率喷射通气在支撑喉镜术中的通气效果及不良反应[J].上海医学, 2010, 33 (10) :915-918.

[7]李建华, 赵宏娟, 白玉玮, 等.控制呼吸和保留自主呼吸的静吸全麻用于先天性双侧唇裂手术的安全性[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23) :2954-2955.

全麻气管拔管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行颅内肿瘤切除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30例, ASAⅠ~Ⅱ, 其中男20例, 女10例, 年龄32~58岁, 平均 (37.5±13.4) 岁。将患者随机分为Ⅰ组 (艾贝宁组) 和Ⅱ组 (对照组) , 每组15例。其中Ⅰ组男9例, 女6例, 平均年龄36.7岁, Ⅱ组男11例, 女4例, 平均年龄38.3岁。

1.2 方法

患者入室后监测心率 (HR) 、脉搏 (P) 和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 行桡动脉穿刺监测血压 (BP) 和平均动脉压 (MAP) 。两组静脉均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4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丙泊酚1.5 mg/kg进行全麻诱导, 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 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 术中间断给予顺式阿曲库铵和芬太尼。Ⅰ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泵入艾贝宁0.5μg/kg, Ⅱ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泵入等量的生理盐水。手术结束后停药, 等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清醒后吸痰拔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麻醉诱导前、拔管前、拔管即刻、拔管后5 min、10 min患者的心率 (HR) 、有创平均动脉压 (MAP) 、拔管时间、躁动发生率及拔管时的呛咳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结果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AP和HR在两组患者拔管前后都有显著升高现象, 尤以拔管即刻最为明显, Ⅰ组上升幅度较小, 10 min后基本恢复至麻醉前水平;与Ⅱ组比较, Ⅰ组在拔管即刻、拔管后5 min、10 min MAP和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Ⅰ组和Ⅱ组拔管时间分别为 (9.5±6.3) s、 (8.4±7.1) s,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Ⅰ组和Ⅱ组发生呛咳分别为1例 (占3.3%) 、6例 (占20.3%) , Ⅰ组患者呛咳躁动的发生率更低 (P<0.05) 。见表1。

3 讨论

患者在全麻状态下, 血压和心率会有所升高,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反应, 尤其在术前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强烈的应激反应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对于行颅内肿瘤切除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而言, 降低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血压升高会增加颅内手术创面再次出血的风险, 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艾贝宁作为一种肾上腺受体激动剂, 在全麻气管拔管过程中的作用比较明显, 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 镇定效果较好, 与此同时对呼吸抑制轻微, 能抑制交感活性, 稳定血流动力学, 抑制应激反应, 苏醒期应用还可以减少拔管期躁动和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本实验结果表明, 行颅内肿瘤切除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于手术结束前30 min泵入艾贝宁0.5μg/kg, 能降低患者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使患者的血压、心率相对平稳[4,5], 减少躁动的发生, 对患者的呼吸抑制轻微, 从而降低由于气管拔管时心血管反应过强而引起患者颅内手术创面再次出血的风险[6], 能安全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全麻气管拔管, 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Ronald D.miller.米勒麻醉学[M].第6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2]庄心良.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周玉梅, 涂远艳, 李璟.右美托咪定在气管内全身麻醉苏醒期拔管的应用[J].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0, 23 (7) :97.

[4]许挺, 李民.右美托咪定在功能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 2010, 19 (13) :1128-1130.

[5]李英, 张忠山, 张灿英.全身麻醉苏醒期拔管时心血管的反应及防治[J].海南医学, 2005, 16 (2) :108-109.

全麻手术患者围拔管期的护理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的300例全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其中, 普外科84例, 骨科54例, 泌尿外科32例, 眼科35例, 五官科95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50例。观察组150例患者中, 男79例, 女71例, 年龄15~72岁, 平均 (40.2±3.4) 岁;对照组150例患者中, 男68例, 女82例, 年龄17~75岁, 平均 (40.6±3.2)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对性护理, 护理内容具体包括如下。

1.2.1 手术前的心理护理

麻醉师应与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缓解患者因为手术带来的紧张, 同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特征, 使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但是气管导管是在患者全身麻醉后插入的, 虽然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 却会在麻醉药后苏醒期间使患者产生不适甚至痛苦, 容易让患者不安和烦躁。所以, 相关医护人员也应告诉患者相关的处理方法, 让患者做到心里有数, 消除顾虑。

1.2.2 拔除气管导管时的护理

手术结束, 在患者停止吸氧5 min后, 其血氧饱和度 (Sp O2) 在95%以上, 无任何不良反应即可拔管。拔管前吸干净气管内的分泌物, 防止气管内的分泌物吸入患者气管。此期间内要与麻醉师密切配合, 做好准备工作, 顺利做好拔管工作。

1.2.3 护送过程的护理

在护送患者的过程中, 要密切注意患者病情, 及时发现异常变化。送达病床后护士叮嘱患者家属相关注意事项, 一有异常应立即通知相关医护人员。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全身麻醉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主要并发症包括自动拔管、喉刮伤、呕吐误吸、躁动不安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不同的护理后,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33% (14/15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33% (47/150)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22.4089, P=0.0000) , 见表1。

例 (%)

3 讨论

全身麻醉手术是指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 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 当药物被代谢或从体内排出后, 患者的神志及各种反射逐渐恢复[1]。

多项研究均表明全麻患者的围拔管期的护理对患者的后续恢复和痊愈非常重要, 稍有不当就有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例如:声带损伤、肺部感染、呕吐误吸等, 极大地危害着患者的人生健康[2]。本研究也发现不当的操作不仅会导致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还会导致如: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心脑血管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 谢桂云[3]学者认为, 应该对手术患者实行全封闭式管理, 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

本研究中, 认为患者实行手术时进行的心理护理却是重中之重, 心理护理不仅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手术时的紧张心理, 并且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更能够帮助患者术后快速恢复。但是, 吴素平[4]学者的研究中并未列出和标明不同类别患者的情况, 一概而论, 总结性地概括全麻患者的护理。

本研究中, 对比发现了对全麻患者实行针对性护理后,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33%, 明显低于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31.3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22.4089, P=0.0000) 。所以对于全麻患者来说, 针对性护理能有效减少22.00%的并发症发生率。此外, 本研究通过对比得出在对患者护理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医护人员的素质教育, 对增强护理效果, 减少手术和术后并发症有很大作用。

综上所述, 全麻患者围拔管期护理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类别的全麻手术患者围拔管期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的300例全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5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 如心理护理和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过不同的护理后,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33% (14/15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33% (47/150)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22.4089, P=0.0000) 。结论: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类别的全麻手术患者应制定相关的围拔管期的护理, 特别是心理护理, 需要高度重视和患者的心理沟通, 同时加强相关医护人员的素质教育, 对患者进行高密度的护理, 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全麻手术患者,围拔管期,护理分析

参考文献

[1]高艳敏.护理干预在全麻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1) :2000-2001.

[2]杨海萍, 冯键.口腔科手术患者全麻后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7) :660-661.

[3]谢桂云.全麻手术致下呼吸道感染的护理干预有效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0) :2058-2059.

全麻气管拔管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

选择80名全麻择期外科手术患者, ASAⅠ或Ⅱ级, 年龄25~60岁, 体重45~75 kg。均无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1.1.2 药品来源

乌拉地尔由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每支50 mg (批号:H20051889) 。

1.2 拔管期用药

入室后开放静脉, 常规全麻, 全麻诱导:咪唑安定0.05 mg·kg-1、依托咪酯脂肪乳0.2 mg·kg-1、芬太尼2~4 ug·kg-1、罗库溴铵0.1 mg·kg-1, 芬太尼、罗库溴铵、异氟醚麻醉维持, 术中持续监测ECG、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心率 (HR) 、SPO2。观察组在术毕拔管前用乌拉地尔0.4 mg/kg静注, 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静注。记录用药前、拔管时, 拔管后1min、3 min、5 min的HR、SBP、DBP、RPP值。

2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手术种类、手术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吸痰后拔管时及拔管后SBP、DBP、HR、RPP呈平稳趋势, 较用药前无明显变化 (P>0.05) 。对照组拔管时及拔管后1min、3min SBP、DBP、HR与用药前比较均显著升高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术后围拔管期出现明显的动脉压升高、心率加快与麻醉浅和疼痛、吸痰、气管导管刺激气道及咳嗽有关, 也可能由于肾上腺素能神经过度兴奋, 压力感受器功能受累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失衡, 导致血中儿茶酚胺增加, 使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全麻气管拔管过程中引起短暂而强烈的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 一般可持续5~15 min[1], 对于心血管功能健全者通常无重要意义, 但有冠心病、高血压者常导致心肌缺血和心率失常, 脑血管痉挛或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危及生命。如何预防拔管期应激反应, 保证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将是关键。

注:观察组拔管时及拔管后1 min、3 min SBP、DBP、HR与用药前比较*P>0.05;对照组与用药前比较△P<0.05

乌拉地尔具有外周和中枢双重降压作用。其外周作用主要阻断突触后α1受体, 使血管扩张, 外周阻力降低, 同时也有较弱的突触前α2阻滞作用, 阻断儿茶酚胺的收缩血管作用;中枢作用主要通过激动5-羟色胺受体, 降低延髓心血管中枢的交感反馈调节来降压[2]。乌拉地尔在具有降压作用的同时并无反射性心率加快, 故拔管时血中儿茶酚胺增加其缩血管作用被乌拉地尔的舒血管作用抑制, 儿茶酚胺的正性作用部分被乌拉地尔的中枢作用抵消, 因此, 心率变化相对稳定[3]。

临床观察, 术毕拔管前用乌拉地尔0.4 mg/kg静注, 吸痰后拔管时及拔管后BP、HR、RPP呈平稳趋势, 可有效降低心肌耗氧量和预防心脑血管反应, 避免其他降压药因剂量掌握不当引起的低血压。

摘要:目的 观察气管拔管期应用乌拉地尔预防心血管反应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80名全麻手术患者, ASAⅠ或Ⅱ级, 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比较两组用药前、拔管时及拔管后1 min、3 min、5 min的心率 (HR)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心率收缩压乘积 (RPP) 变化。结果 对照组拔管时及拔管后1 min、3 min SBP、DBP、HR与用药前比较均显著升高 (P<0.05) , 观察组各项较用药前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 乌拉地尔能有效预防全麻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

关键词:乌拉地尔,全麻,拔管期,血流动力学

参考文献

[1]金伶俐, 王勇.乌拉地尔对气管插管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 2004, 5 (33) :421~423.

[2]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全麻气管拔管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80例行全麻手术患者。其中肠切除18例, 肺叶切除4例, 胃切除16例, 髋关节置换12例, 胆囊切除21例, 乳腺切除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3例, 女17例;年龄49~84 (59.3±11.2) 岁, 病程1~6 (3.5±2.4) d。对照组中男24例, 女16例;年龄40~66 (56.7±8.8) 岁;病程1.2~6.5 (4.2±3.1) d。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具体麻醉方法如下:患者手术前30min肌肉注射0.5mg阿托品。静脉滴注0.05mg/kg咪唑安定, 0.2mg/kg依托咪酯乳剂, 维库溴铵0.1mg/kg, 芬太尼2~4ug/kg进行麻醉诱导。手术前根据患者呼吸量等设置呼吸机相关参数, 具体如下:潮气量 (VT) 8~10ml/kg, 呼吸频率 (RF) 12~14次/min, 吸呼比 (I:E) 为1:2, 氧流量1.5~2.0L/min。术中以2~5mg/ (kg·h) 速率丙泊酚、0.2~0.4mg/ (kg.h) 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维持, 患者腹腔冲洗后改用2mg/ (kg·h) 丙泊酚、0.2mg/ (kg·h) 瑞芬太尼直至冲洗完毕停药。手术期间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2~4mg, 气腹后血压升高均使用硝酸甘油0.25~0.5mg静脉注射。观察组静脉注射0.1mg/kg地佐辛, 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患者能够自主呼吸后静脉滴注1~2mg新斯的明和0.5~1mg阿托品[2]。

1.3 观察指

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 (T1) 、喉罩或气管导管置入即刻 (T2) 、置入后5min (T3) 、拔管前、拔管即刻 (T4) 的HR、MAP、SPO2。观察有无通气不足、呛咳、呕吐返流、喉痉挛等气道不良反应[3]。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麻醉前心率差异不显著 (P>0.05) ;观察组麻醉时T2指标为113.8±9.1次/min、T3110.7±7.8次/m in、T4心率为112.8±8.3次/min, 均低于对照组心率 (P<0.05) , 见表1。

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麻醉前平均动脉压差异不显著 (P>0.05) ;观察组麻醉时T2指标为79.8±5.0mm Hg、T3为78.2±5.6mm Hg、T4为80.2±5.5mm Hg, 和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Sp O2在T2时刻为99.2±0.5%;T3时刻Sp O2为99.4±0.8%, 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Pmax (气道峰压) 在T2时刻为1.6±0.5KPa、T3时刻Pmax为1.5±0.7KPa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详见表3。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1例出现呛咳、2例呕吐返流、1例喉痉挛, 不良反应率为10.5%, 低于对照组 (26.3%) (P<0.05) , 见表4。

3讨论

手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提高临床治愈率。但多数患者手术后均需要减浅麻醉, 患者在拔管时容易产生明显的心血管反应, 常见的有: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等, 对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容易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心血管反应不仅对患者手术产生影响, 同时还会影响患者手术预后[4]。目前, 医学界对于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缺乏理想的解决方法, 常规药物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 但是患者药物使用较多, 不仅会延长患者清醒时间, 同时还会造成患者呼吸抑制、心动过缓等[5]。因此, 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药物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 地佐辛在临床上使用较多, 并取得理想效果。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麻醉前心率差异不显著 (P>0.05) ;观察组麻醉时T2指标为113.8±9.1次/min、T3110.7±7.8次/min、T4心率为112.8±8.3次/min, 均低于对照组心率 (P<0.05) , 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6]结果类似。从大的角度来说, 地佐辛属于是一种混合受体激动剂, 患者全麻过程中拔管前2min地佐辛效果理想, 这些药物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其镇痛作用比比吗啡、可待因等效果更好。并且, 患者手术后该药物的镇痛作用持续时间较长, 药物半衰期能够长达4~5h, 药物到达人体后能够被人体快速吸收, 药物分布迅速。此外, 患者用药后药物还具有消除慢、呼吸抑制和药物依赖低等特点, 药物并不会在人体产生依赖感, 能够由此的促进胃肠平滑肌松弛, 减少患者手术麻醉过程中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1例出现呛咳、2例呕吐返流、1例喉痉挛, 不良反应率为10.5%, 低于对照组 (26.3%) (P<0.05) , 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7]结果类似。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8]:全麻手术拔管过程中10%~30%会引起患者血压、心率等升高, 并且这种症状会持续持续5~15min。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在拔管前2min使用地佐辛后心血管反应明显地低于对照组。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麻醉前平均动脉压差异不显著 (P>0.05) ;观察组麻醉时T2指标为79.8±5.0mm Hg、T3为78.2±5.6mm Hg、T4为80.2±5.5mm Hg, 和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类似。由此看出:地佐辛可以有效抑制气管导管反应的作用, 患者使用地佐辛后在手术后疼痛方面药物体现出更强的镇痛作用[9]。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Sp O2在T2时刻为 (99.2±0.5%) ;T3时刻Sp O2为99.4±0.8%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Pmax (气道峰压) 在T2时刻为1.6±0.5KPa、T3时刻Pmax为1.5±0.7KPa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由此看出:全麻拔管期对患者采用不同药物预防心血管反应时不会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等产生影响。地佐辛的使用不会对患者手术预后等产生影响。对于拔管后一直处于疼痛的患者采用地佐辛还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术后痛苦, 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根据相关数据结果表明[10]:患者全麻拔管期采用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方式效果理想, 患者拔管时相对比较稳定。但是, 本次研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方面, 本研究中缺乏围拔管期的应激反应的因子, 指标的监测与观察, 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此外, 患者麻醉后使用地佐辛时间相对较短, 临床上对于这种药物的使用剂量以及使用时间等还缺乏统一的标准 (本研究中0.1mg/kg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另一方面, 医护人员对患者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时存在较大的人为误差, 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探讨。

综上所述, 全麻拔管期对患者静脉注射地佐辛效果理想, 能够降低围手术期心血管反应, 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且不会延长复苏时间, 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但是, 这种药物和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摘要: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80例行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在拔管前2min注射5ml生理盐水, 观察组在拔管前2min注射0.1mg/kg地佐辛, 比较两组在预防全麻拔管期心血管反应中的作用。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心率差异不显著 (P>0.05) ;观察组麻醉时T1心率指标为110.9±9.8次/min、T2心率为113.8±9.1次/min、T3心率为110.7±7.8次/min、T4心率为112.8±8.3次/min, 均低于对照组心率 (P<0.05) ;观察组麻醉时T1MAP为80.5±5.5, T2MAP为79.8±5.0mm Hg、T3MAP为78.2±5.6mm Hg、T4MAP为80.2±5.5mm Hg, 和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麻醉前后TSPO2和Pmax差异不显著 (P>0.05) ;观察组1例出现呛咳、2例呕吐返流、1例喉痉挛, 不良反应率为10.5%, 低于对照组26.3% (P<0.05) 。全麻拔管期对患者静脉注射地佐辛效果理想, 能够降低围手术期心血管反应, 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且不会延长复苏时间, 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地佐辛,预防,全麻拔管期,心血管反应

参考文献

[1]王妍心, 闫争强, 刘俊.艾司洛尔对全麻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3 (9) :13-14.

[2]尹力, 朱昭琼, 佘廷志.经鼻气管插管麻醉在小儿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2, 35 (2) :154-155.

[3]吴新民, 叶铁虎, 岳云, 等.国产注射用瑞芬太尼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2, 23 (4) :245-248.

[4]王钊, 朱昭琼, 谢冕, 等.丙泊酚深度镇静下气管拔管的安全性评价[J].山东医药, 2012, 52 (37) :23-26.

[5]印春铭, 李阳毓.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气管导管预防全身麻醉患者体位变换时血流动力学改变[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 19 (8) :1260-1262.

[6]朱磊, 姜凤鸣, 金立民, 等.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用于减轻全麻气管拔管时心血管应激反应的临床研究[J].中国研究诊断学, 2013, 17 (4) :731-732.

[7]傅国强, 王兰, 李连红.利多卡因不同给药方法对全麻苏醒拔管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 (1) :72-73.

[8]王立奎, 王义桥, 陈坷, 等.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对应激反应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12) :1043-1045.

[9]高辉, 张如松, 于东颖.血浆内皮素、心钠素的检测在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中的应用价值.职业与健康, 2012, 18 (7) :37.

全麻气管拔管期 篇7

关键词:心理干预,气管插管,围拔管期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在围拔管期,常由于麻醉药物消退、吸痰、气管导管刺激不能耐受以及伤口疼痛等原因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从而出现躁动或不合作的表现。部分反应较强烈的患者甚至会伸手做出拔管动作,严重干扰麻醉师的正常操作[1]。本研究对拔管期患者实施系统心理干预,旨在探讨术前心理干预对全麻患者气管内气管导管拔出时合作程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择期外科手术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36~72岁;手术种类:胸部手术8例,上腹部手术22例,下腹部手术10例。全部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静吸复合麻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文化程度、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用药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心理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术前健康宣教、术中及术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干预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术前1 d,由护士进行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的社会角色、社会支持状况和经济状况,了解患者对治疗护理的各种需求及心理状态。 (2) 向患者介绍此类手术及麻醉的相关知识,重点解释气管内全身麻醉前后可能出现的异物感和轻微疼痛等;告诉患者气管导管须在呼吸恢复正常范围才能拔除,以及早拔管对手术恢复的重要性,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取得有效的配合,增强患者信心。在全身麻醉前30 min再次对患者进行麻醉苏醒围拔管期相关知识强化宣教。 (3) 了解患者焦虑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解释,提高患者对相应问题的认识,同时充分利用同病区内恢复较好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鼓励患者战胜恐惧,以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 (4) 术毕苏醒期气管拔管前后,观察组护士握住患者的手,应用平静肯定的目光注视患者,增加患者的安全感,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1.3 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给予阿托品0.5 mg,安定5 mg肌肉注射。入室给氧15 min,麻醉诱导:芬太尼0.001 mg/kg,依托咪酯0.3 mg/kg,琥珀胆碱1.5~2.0 mg/kg。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接麻醉呼吸机控制呼吸,潮气量每次8~10 ml/kg,呼吸频率12~14次/min。术中以芬太尼静注,异氟醚吸入麻醉镇痛,间断给予维库澳胺维持肌松。术毕停药后符合气管拔管指征:出现自主呼吸,咳嗽吞咽反射恢复,唤之睁眼,肌力恢复。

1.4 观察指标及合作评分标准

(1) 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 (2) 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 (3) 患者拔管时的合作程度评分:1分为强烈挣扎,完全不配合,呼吸急促,须对患者进行制动或加深麻醉;2分为轻度挣扎,呼吸较为急促,需要护士在旁边以语言安抚;3分为非常配合,患者呼吸安静,完全按照医生指令行事。 (4) 术后24 h随访并询问患者对麻醉过程的满意程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录入和计算,用SAS 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全身麻醉期间的血压、心率、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09±12) min,麻醉时间为(127±22) min,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为(108±21) min,麻醉时间为(126±23) min,两组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麻醉苏醒后拔出气管导管时两组患者的合作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对麻醉过程满意度,观察组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心理干预使患者获得心理支持

全麻插管苏醒期患者拔管前,常因麻醉变浅,感觉和运动功能逐步恢复,患者对外界的刺激可能呈高敏状态。由于没有经过适应和体验,患者对吸痰、伤口疼痛及气管导管刺激反应强烈,许多患者有恐惧和焦虑、躁动不安与不合作的表现。又由于患者对于气管内全麻插管的相关知识了解较肤浅,因此,麻醉苏醒期患者拔管前后缺乏主动配合意识。有研究显示,患者麻醉苏醒期其拔管过程的合作程度受到其对手术和麻醉过程的了解程度的影响[2]。因此,通过术前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同时教会患者主动配合气管拔管方法,使患者产生陈述性记忆,提高了心理承受阈值,通过与护士进行交流,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3,4]。当手术结束逐渐清醒时,提醒患者按术前所教的方法配合拔管,提高了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的合作程度。术后随访患者对拔管无不良记忆,对术前心理干预、麻醉与手术表示满意。

3.2 心理干预对气管内插管拔管时合作程度的积极作用

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对麻醉过程和麻醉苏醒期特点的认识等心理干预措施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思想顾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术后的疼痛感[5],从而提高了患者对导管留置时的耐受及拔管时的配合程度。本研究结果提示,在麻醉苏醒期及气管导管拔出时观察组患者合作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术前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焦虑躁动的情绪,有利于患者主动配合拔管,促进术后康复,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6,7]。

3.3 心理干预对医务人员的要求

心理干预要求手术室护士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气管内全身麻醉相关知识,术前对患者能进行麻醉苏醒围拔管期相关知识宣教和患者焦虑情绪的心理疏导。通过心理干预,患者感到被关心、重视,心理上有安全感、满足感,从而调动了患者主观能动性,使患者从身心两方面主动配合气管拔管。

参考文献

[1]戴健如.术前护理干预对全麻手术患者术后气管拔管的影响[J].护理学报, 2010, 17 (10) :68-69.

[2]赵斌江, 林爽毅, 胡晓云.术前医学心理治疗对全麻病人苏醒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3, 23 (5) :387-388.

[3]黄柳月, 王宏梗, 黄倩.心理干预对全麻患者苏醒期气管拔管时合作程度的影响[J].福建医药杂志, 2008, 6 (3) :35.

[4]赵兴慧, 程庆春.术前心理干预对全麻患者苏醒期合作程度影响的观察[J].淮海医药, 2009, 27 (5) :445.

[5]李梅, 张炳熙.心理干预在麻醉中的应用及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1999, 20 (6) :354-356.

[6]吴碧昭.术前访视对基层医院择期手术患者焦虑水平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1) :50-51.

上一篇:CEO变更下一篇:居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