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2024-11-17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共10篇)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篇1

病人患癌症后,因为摆脱不了世俗观念,癌症乃绝症,患了癌症意味着判了死刑。因此,患者常因错误偏见和知识信息缺乏,给自己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使正常的心理失衡,产生绝望、恐惧、焦虑、情绪不安、自卑孤独、被动消极等心理障碍,影响治疗、进食和睡眠,抵抗力减弱,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癌症患者在康复期需要心理疏导。

1 资料

随机抽取2007年1~11月收治肿瘤科放疗的癌症患者74例,男47例,女27例,年龄在16~78岁,平均(48±6.5)岁。病人神志清楚,有生活自理能力。其中,肺癌29例,鼻咽癌1例,食管癌4例,恶性淋巴瘤3例,肝癌15例,乳腺癌6例,胃癌4例,膀胱癌5例,前列腺癌3例,子宫内膜癌4例,共74例,均有病理和核磁CT证实。其中手术后66例占89.2%,完成4周期化疗41例占55.4%。文化程度高中以上36例,初中31例,初中以下5例,文盲2例。城镇25例,农村49例。

2 护理

2.1 住院期间的护理

强化护理队伍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把温暖和舒适送进每一位病人心中。①病人入院后,把自己的康复和生命寄托给医护人员,希望能救治生命。对于已知病情的病人,初期一般都会感到恐惧,而后因担心癌症是不治之症而悲观失落,产生懊悔和焦虑,悔恨没能早期发现早治疗。这时接诊护士应笑脸相迎,恰当称谓,介绍自己及负责他(她)的医生和主管护士,介绍环境及安全注意事项,介绍作息时间和探视时间,给病人提供必要的帮助,消除对医院的陌生感[1]。我们护理人员要积极热情,解释和安慰,耐心劝导。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解答要稳妥,取得病人信任,促其树立信心和决心,积极配合医护战胜疾病。②宣教放射治疗前的准备,治疗过程中的配合,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对策,消除病人对放射治疗的恐惧。③提醒患者注意饮食卫生,帮助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鼓励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减少感染和因感染带来的身体不适和不必要的医疗费用。④努力增进患者舒适,分散注意力,减轻对不良反应的感受,若病人不能耐受时,更加体贴关怀病人并及时用药,减轻病人的痛苦。⑤开展“假若我是一个病人,我最需要什么”的活动[2]。要求科室每位护士做到真正站在病人角度做事情,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积极实施人文关怀措施,如协助患者适应外观的变化,帮助改变外观,帮助控制臭味,促进舒适,引导患者参加肿瘤俱乐部、戏社、画社等娱乐活动,增强自信心,消除孤独等。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必须具备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如果缺乏这两点就不配做一名自衣战士。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并形成对其的关心、支持、援助的情感。同情心是个体重要的人格品质。具有同情心的人更能体会他人的情感,更容易融入社会。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如果没有同情心,面对患者的疾苦无动于衷,就无法实施真正高效率的护理,因为他观察不到患者真正的心理需求。人道主义简单地说就是在当今以经济为中心的前提下,医护人员不能只看钱,不看病情,要根据具体情况,抢救病人为第一。同时,随着全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人文化知识的学习,如人文关怀,临终关怀等相关知识,并能将理论真正应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去,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困难,站在患者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对患者的疾苦感同身受。并学会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设想假如我是患者,我的需求会是什么,然后再去实施相关护理,更好的为患者服务,让人道主义精神在医护人员身上闪闪发光。总之,医护人员要一改以往待人冷若冰霜的态度,努力做到让冰冷的面孔变成微笑,处处关怀和体贴病人,用言语、态度、行为来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使病人改变对疾病的不正确看法,减轻或消除病人的消极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使病情逐渐好转。⑥科室管理倡导人性化服务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爱心,提倡大度、包容,提倡奉献,给病人提供一个温暖、舒适、整洁、合理的住院环境。工作人员着装整齐,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感化患者。

2.2 出院后的护理

病人出院后,在家里或养老院继续接受康复治疗,此后要与患者保持经常性的电话联系,做好随访和健康咨询工作。我们医护人员不仅要和病人多沟通,还要和病人家属经常交往、交流,把病人的心理活动及时向家属反馈[3],让家属能和病人把他们所有的疑问解释明白,并安慰他要安心养病,家中的事情不必牵挂等,在家里亲人们的参与对病人康复非常重要,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病人的情绪变化,还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让病人充分休息好,当病情严重时,向家属交代病情,告诉家属在病人面前要保持镇静,不要慌张,否则会使病人病情更加严重。亲人们要经常以谈心的方式了解其内心的想法,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护理;帮助其树立康复的信心[4]。通过有效的沟通,给患者注入了生的希望。同时尽量减少外界不良刺激。避免加重患者精神负担。当病人焦躁时,有时会有一些发泄,此时可以满足他的一些要求;当病人感到孤独、寂寞时,可以要亲朋好友们多陪他聊聊天,共同回忆那些快乐的日子;并多在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面前赞扬其子女孝顺、能干,老伴体贴入微,使其从心理产生一种满足和自豪。

3 体会

癌症在医疗科技发展的今天,仍然让大家谈癌色变,医护人员只有在使用医疗技术的同时努力做好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通过疏导、人性关怀和情感支持,74例患者心理障碍均得到缓解,消除了重度、极重度情感障碍,舒展了心理,患者能够正视现实,求生意志增强,积极与医务人员配合,主动地与癌症作斗争,减轻了患者痛苦,患者的心声是对工作的肯定。改变患者的万念俱灰的心态,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苏勤,赵爱武.癌症化疗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1):129.

[2]刘莲花,王菲.换位思考在护理中的应用[J].健康文摘,2005,3:23.

[3]相兰兰.家属在癌症病人护理中作用[J].临床现代护理杂志,2004,6 (12).78.

[4]王燕荣.癌症患者的个性化心理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99,147.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篇2

【关键词】精神病; 心理护理; 康复

【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50-02

心理护理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充分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的目的,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需要护士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同时还能够及时准确的洞穿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1]。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的程中,单纯的药物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必须充分的结合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干预。本文以2010年10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均进行了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0年10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精神病患者全部为研究对象,该80例精神病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和心理障碍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为20-63岁,平均年龄为(35.52±3.3)岁。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14例,中学20例,小学30例,文盲16例;婚姻:已婚58例,丧偶12例,离异10例;所有患者病程为2-36个月。经严格检查本组所有患者均不存在严重的其他躯体类疾病和智力障碍,均能够很好的理解调查问卷的相关内容。

1.2 问卷调查方法:采取本院精神病科自拟的心理状态评价问卷表,从着装、生活饮食、医院环境、医院住院生活、护理人员形象和态度、护患之间的沟通程度、治疗效果、娱乐活动等8个方面对所选80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每一项都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一般化、不满意、十分不满意五个等级,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形象和态度评价、疗效满意度、患者基本需求满意度、护患沟通的程度、医院的环境等,然后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1.3 心理护理的方法

1.3.1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必须始终保持护士与患者之间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拥有融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才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采取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因此,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应该充分的运用沟通技巧,确保患者能够自愿的表达自身的需求和想法,同时应该重视专业知识与技术在日常生活和护理中的应用,促使患者病情的康复。

1.3.2 充分运用沟通技巧进行有效的交流:护理人员应该要善于倾听、善于支持和理解,耐心听取病人的陈诉,并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理解病人当前处境的困难性和挫败感,使得患者能够感觉到护理的真诚和热心。同时在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思想,不能够让患者感受到唐突和牵强。当涉及到患者的隐私时,应该尽量在没有其他人的场合下进行,尽量减少谈论患者缺陷、家事以及治疗的后果等,并注重谈话的保密性。对病人进行相应的护理和治疗时应该事先告知患者治疗和护理的必须性和注意事项,以获得患者和家属的支持和合作[2]。在谈话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恰当的目光接触和自然地姿势,用友好、平静的方式有序、清楚的与患者进行交谈,谈话的声音要富于感染力和温和力。

1.3.3 建立友好的社会支持体系: 精神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受到别人的排斥和歧视,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阴影和伤害。加之医院对精神病患者往往采取封闭式的治疗和管理模式,也很容易带给患者与世隔绝的悲观情绪,增重其的社会抛弃感。因此为了避免精神病患者心理创伤的严重化,应该不断的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并在患者病情稳定时定时进行探望,并告知家属患者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期待和愿望,给予其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坚定继续治疗的决心。

2调查结果分析

中风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篇3

关键词:中风,康复,心理护理

中风病是以猝然昏厥、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语言蹇涩、口舌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病死率、病残率均较高。患者经急救治疗, 病情基本稳定后, 就进入了康复训练期, 但由于运动功能恢复缓慢, 时间久, 患者极易产生烦躁、焦虑、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 不配合甚至放弃康复训练, 从而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1,2]。我科2007—2008年共收治中风患者83例, 其中68例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在这些患者的康复训练中, 我们把心理护理放在首位, 作为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一环,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2008年共收治中风患者83例, 有功能障碍的患者68例, 其中, 男42例, 女26例;年龄28~81岁。 痊愈35例, 好转27例, 效果不明显6例。总有效率为91.2%。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康复是全面康复的基础

中风患者康复期的心理特点是由于长期卧床, 生活不能自理, 加之有些患者还伴有言语表达障碍, 情绪低落, 产生无用感。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及时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 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 最大限度地争取亲友的支持。要耐心聆听患者倾诉, 使其得到宣泄。护理人员要以真挚的感情与他们交往, 多关心, 多帮助, 多鼓励, 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并通过自身良好的语言、表情、风格和行为去影响患者, 慢慢让他们接受自己的现状, 使其认识到只有树立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信心, 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体现生命的价值。避免一切不良情绪对康复的影响, 首先达到心理康复, 这是康复成功的重要基础。

2.2 多措并举, 促进康复

中风康复期患者病程长, 见效慢, 导致患者出现角色退化和习惯化, 自信心不足, 对运动训练有不同程度的厌烦和抵触情绪, 表现出像孩子似的任性、依赖、脆弱。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采取了指导、鼓励和督促相结合的方法, 克服患者的依赖和厌烦心理, 促进康复。比如有一患者, 偏瘫6年多, 整日卧床, 安于接受亲友和护理人员的生活护理, 体质量渐增至95kg, 血脂增高, 肌肉萎缩。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起床活动的重要性, 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使之积极配合; (2) 适当减少饮食量和调整饮食结构; (3) 制定一定强度的康复训练计划, 每天由一名护士陪伴做各项功能训练, 循序渐进, 从室内到室外, 并认真指导, 把每天的计划完成情况绘制成表, 贴在患者床头, 使其对自己的进步一目了然, 每10d总结1次, 进步明显时就奖励患者看一场台球赛 (因患者酷爱台球运动) 。经过不断鼓励和强化, 患者克服了依赖和厌烦心理, 积极参加运动训练, 两个月后, 体质量减至82kg, 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

2.3 掌握正确方法, 纠正错误观念, 确保康复效果

在康复过程中, 我们经常向患者讲解医学知识, 教给正确的锻炼方法, 纠正自身的错误观念, 使患者主动接受治疗, 从而保证了康复训练的效果。如有一位患者在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时, 由于方法不正确, 用力过度, 导致患侧肩关节脱位、疼痛。我们及时给予手法复位、热敷等处理, 并再次给予示范训练, 在病人及家属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法后,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还有一位患者, 由于害怕活动早了引起再次脑出血而一直拒绝康复训练。我们耐心向患者解释康复训练的目的和意义, 介绍最新的康复理念, 即康复治疗介入越早、效果越好, 并列举了本科室几位康复训练早、效果好的病例, 让患者消除顾虑, 配合训练。经过反复讲解, 患者终于消除了对康复治疗的错误认识, 开始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很快好转出院。

3.4 加强健康教育, 纠正不良习惯

烟酒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 也是影响中风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 对有烟酒嗜好的患者, 从入院开始, 我们就利用治疗、护理的一切机会, 大力宣讲烟酒的危害, 反复同患者沟通, 提高认识, 促使其戒烟、戒酒和其他不良习惯。如有一位患者, 每天必饮白酒0.5kg, 抽烟两包, 导致其病情多次反复。此次入院后, 我们多次与他交谈,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终于使其下决心戒除了四十多年的烟酒瘾, 从而巩固了康复的效果。

通过对这些患者的康复护理, 我们体会到, 作为一名中风科护理人员, 除做好基础护理和专业护理外, 更要重视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才能达到尽快康复和全面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建章, 顾红卫.中医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79-280.

脑血栓康复期的家庭护理 篇4

心理护理

脑血栓形成的患者由于病情发展快而恢复期较长,患者产生焦虑不安、低落、悲观失望、厌倦等情绪。患者希望能被医务人员尊重和重视,期待安全可靠的诊断护理。医务人员应给于周到细致的生活护理,用护理技巧填补患者的体力、智力和意志方面的缺陷,促进自主生活的恢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脑血栓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如下:①患者角色行为缺乏:患者还没有进入患者角色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患者,是一种心理防御的表现。脑血栓患者97%出现偏瘫。偏瘫的发生往往是突然的,患者突然从一个可以自由生活的人变的只能在床上度日,洗浴、入厕、简单更换衣着都需要别人帮忙,无论他多么坚强,都难以承受这种身心磨难。长期的偏瘫使患者的性格变得怪异。②患者角色行为强化:由患者角色向常态角色转变时仍过于安于患者角色,有退缩和依赖心理,表现为被动、顺从、依赖情感脆弱,甚至带有幼稚色彩。只要家人在身边,本来自己可以干的事,也要别人代替。特别是偏瘫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时,意欲低下,缺乏主动性,不能配合每日的康复训练或动作不到位,甚至连排泄饮食等基本活动都很被动,对正常的生活缺乏信心。③患者角色行为冲突:患者患病后自我价值感明显受到挫折,尤其是年富力强的中年人,自尊心也不同程度受到损伤。不能接受患者角色,表现为愤怒焦虑烦躁茫然或悲伤等情绪反应。④患者角色行为异常:重病或愈后不佳等结果使患者不能承受,常有悲观厌倦甚至自杀等行为表现,有时患者会刻意掩饰,应细心注意观察,以防不测。每个人面对疾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而愉快健康的心理对疾病康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面对此类患者的心理护理就是要给患者创造有利于恢复疾病的健康情绪,尽快度过以上几种心理不适应期,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

肢体功能锻炼护理

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淋巴液回流,防止和减轻浮肿,使皮肤和皮下组织血运丰富,改善营养。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半小时左右,上肢从手指开始至前臂、肩关节周围。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的进行。

在床上活动瘫肢鼓励患者锻炼患肢,做各种活动。

运动训练首先要利用各种方法恢复和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预防关节挛缩,运动训练由易到难。

肩关节活动卧位时上举手臂,手臂向不同方向移动,如手摸脸,前额,枕头等;坐位时直臂前举,外展,后伸及上举。

肘关节活动时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背屈,并拢分开等动作。也可通过用匙、筷,写字,梳头,系扣子,窜珠等动作来训练手指。

癌作用的亚硝基化合物。还有苏丹红并非食品添加剂,而是一种化学染色剂,却被当作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生产中,其高致癌性是国际公认的,全球多数国家都禁止用于食品生产。

食品加工、贮藏和包装过程中引发的有机污染。

食品中的天然毒素如來自霉变土豆中所含龙葵素;河豚鱼所含河豚鱼素等。

食品添加剂的过量使用:如各地报到的民工伙食中违法添加亚硝酸盐致中毒。

⑶生物因素:包含细菌、霉菌、病毒、寄生虫及其虫卵等。如黄曲霉素使花生霉变、粮食霉变、霉变的甘蔗造成孩子终生残疾。

⑷假冒伪劣问题有欲演欲烈趋势。如①违规使用农药、添加剂、防腐剂、色素等;②把变质、过期的食品经特别处理,把患病死亡的畜禽及其产品,已经污染的食品、工业用品投放市场;③人工合成,开发的具有营养保健功效,但生产者自己绝不食用的所谓新食品(包括保健品)。

⑸新型食品因素包括以下几种:①新资源食品:如采用中草药和一些有毒动物(例蜈蚣和蛇)作为食品新资源引入过程中的减毒和副作用问题。②辐照食品:在消毒无菌食品时将致癌性和致突变物质引入食品。③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从推广以来就以其自身的四大优势而备受青睐。a、增加产量,解决粮食危机。b、改善食物品质,控制成熟期,以适应市场。c、生产食物配料,发展功能性食品。d、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研究转基因技术尤其在水稻、大豆、西经柿等农作物上,2003年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已达6770万公顷,未来5年将达1亿公顷;2011年产值近50亿美元;但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方面在国际上一直以来备受质疑。其安全性问题主要表现:①环境安全性。②食品安全性,包括毒性,过敏性,对抗生素抗性问题。③可以通过基因改造造成植物污染,损害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1.1 调查对象

我院康复科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工伤患者77例, 其中男61例 (79%) , 女16例 (21%) ;年龄:<20岁2例 (3%) , 20至44岁51例 (66%) , 45至59岁23例 (30%) , 60岁及以上1例 (1%)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7例 (87%) , 高中及以上10例 (23%) ;受伤部位:四肢骨折33例 (43%) , 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26例 (34%) , 脑外伤2例 (3%) , 手外伤12例 (16%) , 其他4例 (4%) 。住院1~6个月后, 此77例患者均康复好转出院。

1.2 方法

通过入院时、住院中期、出院前的护理评估, 并在临床康复护理过程中采取对患者及家人的访谈, 以及对患者陪护的调查了解, 与其他病友的交流等方法, 对这77例工伤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分析所得的不同心理问题, 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1.3 工伤患者的心理特点

否认心理刚进入康复的患者一般都有严重的功能障碍, 如脊髓损伤伴截瘫、四肢瘫等。患者对于不吃药不打针的现代康复治疗不理解, 存在抵触情绪, 持怀疑态度, 对治疗不积极配合, 缺乏康复意愿, 有的甚至拒绝康复治疗。 (1) 焦虑:因为工伤造成的躯体疾病和残疾的存在, 患者往往有焦虑的负性情绪出现, 主要表现为顾虑愈后, 未婚者担心今后个人的婚姻问题, 中青年患者担心家庭的幸福和稳定, 年老的担心出院后的生活无人照顾。有的患者存在心理不平衡, 觉得社会及他人都亏欠他, 容易迁怒他人, 焦虑情绪严重者还会影响食欲, 睡眠, 人际交往, 出现心身疾病症状。 (2) 抑郁:一部分工伤患者对康复治疗存在过高的期望值, 期望通过康复治疗能让其恢复至受伤前的状况, 如若不能很快达到其预期, 就会灰心丧气, 对康复治疗失去信心, 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 彻底否认自我。情绪极其低落时, 有自杀倾向。 (3) 依赖感:患者在临床治疗阶段, 由于大家都认为患者已受伤, 理所当然的应该受到他人的照顾, 所以, 无论护理人员或是家属及陪护, 都给予患者无微不至地关怀, 即使患者能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由他人代为, 这就促成患者依赖感的建立, 导致康复治疗只是被动接受, 失去锻炼机会, 影响治疗效果。

2 护理措施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护理以及治疗的基础。首先, 以关心体贴的态度、温和的语言与患者交流, 理解患者的心情, 尊重患者的人格, 使其感受到爱与被尊重, 使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介绍康复的住院环境与人员, 介绍同科的病友相互认识, 消除其陌生感, 从而减轻和消除其紧张畏惧的心理。对疾病作出科学的解释, 且医师、护士、治疗师对于疾病的解释要一致, 以免患者无所适从, 丧失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患者对护理人员要有信任感和权威感, 才能接受其提出的各种信息, 逐步建立康复治疗的意愿, 才能敞开心扉的与我们交流, 说出个人的内心世界的问题所在, 为护理的准确诊断和设计相应的护理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 患者才能对各种治疗与护理主动地参与, 认真执行。

对处于Krueger伤残后心理变化的否认期的患者, 尊重患者, 认真倾听患者的想法与要求, 理解患者适当的情绪发泄, 以减轻心理压力, 不批评患者的态度, 避免与其发生争执。给患者解释病情和愈后的时候要慎重, 避免直截了当, 应该有计划、有策略地逐步解释, 使患者看到周围患者的良好愈后与转归, 逐步地让其了解自己的病情与残疾, 而慢慢地进入抑郁期。避免使其产生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也避免家属的误解。同时,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康复知识, 强调相关的康复治疗对其病情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劝导其尽早接受和配合康复治疗[6]。

对于焦虑和抑郁阶段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 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 对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要有所预见, 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耐心解释病情及相关的康复知识, 并请有康复效果的病友现身说法, 让其看到前途与希望,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和树立未来生活的信心。运用补偿的心理防御机制, 纠正患者的不良认知, 客观合理的评价面临的各种问题, 使其看到自己除了躯体残疾以外, 还有很多长处, 有的方面甚至比健全人做的还好, 同样可以为家庭为社会作出贡献。采取倾听、启发、解释、鼓励、指导、同情等支持疗法, 消除顾虑, 让其感受到温暖。重视家属朋友与单位的作用, 家人、朋友及同事、领导的关心与帮助是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情感交流, 能使其获得良好的心理慰藉, 减轻患者的孤独与无助感。开展适宜的文体性的护理活动[1], 如组织患者集体做手工、下棋、打牌、唱卡拉OK, 电脑上网、编织、刺绣等, 既达到了缓解患者的情绪, 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 又达到了护训的目的。对于有严重抑郁的患者, 需要心理治疗师的心理治疗与干预。

进入中后期康复的有依赖心理的工伤患者, 要耐心向患者解释独立的重要性, 讲解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的不同治疗效果, 鼓励在生活和治疗中尽量自己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项目, 变他人护理为自护。对于取得的成绩, 及时给与表扬。对于不能完成的日常生活活动及治疗应提供及时的指导与帮助。

工伤患者大多缺乏相关工伤保险知识, 不清楚自己该享受的工伤待遇, 护理人员应调动各个社会支持系统, 协同相关的社会工作人员, 做好相关的知识、政策宣教, 尽力做好社保部门、单位与家属及患者的联络工作, 消除或减少其后顾之忧。进行有能力患者的再就业指导。对回归家庭及社会的生活进行指导, 帮助其掌握与他人, 与社会交往的技巧, 提高生活质量, 鼓励其走出自我, 走出家门, 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融入社会生活。

3 讨论

随着我国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工作的日益重视, 我国工伤康复工作在医疗康复、职业康复的临床与研究方面得到较大进步。但工伤康复患者的心理障碍及干预治疗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今后需要在工伤患者的心理干预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2,3,4]。随着传统的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的转变, 心理康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工伤患者受伤残疾后, 医疗、康复、社会、和心理等诸多问题都出现了, 单单某一方面人员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有必要建立患者—家属—康复人员 (医师、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等) 的治疗联盟, 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伤患者受伤残疾后, 躯体本身的病变加之婚姻及家庭面临危机, 再次参加工作困难, 经济地位及社会地位下降, 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5,6]。医护人员应顺应患者心理变化, 及时采取心理疏导, 明确所处的心理阶段, 确定处理方式, 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各个心理阶段, 身心同步康复, 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地恢复机体功能及发挥残存功能, 适应残疾, 重返家庭与社会。

参考文献

[1]韩彩萍.伤残人心理健康状况测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7, 11 (2) :82-83.

[2]黄文柱, 梁维松, 廖祥洲, 等.工伤康复患者心理障碍及干预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1) :222-224.

[3]李永荣, 王菊花, 询先梅, 等.26例急性应激障碍临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 (7) :793-795.

[4]王永团, 王道静.工伤康复患者心理状态临床观察与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 24 (5) :1090-1091.

[5]宗丽春.放松训练辅助治疗抑郁症的效果观察[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 (8) :912-914.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篇6

关键词:男性,杀人致死,康复期,护理

有冲动伤人行为的精神病患者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住院精神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精神症状得以控制, 部分患者自知力恢复,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本文通过对23例男性杀人致死精神病患者康复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疗区现住院的23例男性杀人致死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诊断符合CCMD-3[1], 经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均为无责任能力, 经一段临床治疗, 患者病情明显缓解, 对疾病有了部分认识。住院时年龄:19岁以下者1例、20~29岁7例、30~39岁9例、40~49岁6例。职业:工人3例、农民9例、干部1例、学生2例、无职业8例。文化程度:高中3例、初中10例、小学7例、文盲3例。居住分布:城镇6例、农村17例。婚姻状况:未婚10例、已婚13例。杀害对象:父母10例、邻居7例、妻子4例、子女1例、陌生人1例。

1.2 方法:

采用交谈和观察的方式进行调查, 针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 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1.2.1 常见心理问题:

(1) 想出院:10例 (占43.5%) 。由于患者在发病时, 因病态支配而杀人致死,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恐惧, 因而往往不能被家庭和社会所接受, 由于不能解决出院问题, 患者常出现情绪不稳、易怒、责怪家人或工作人员, 产生消极悲观念头, 甚至企图自杀[2]。 (2) 自责5例 (21.7%) :由于男性杀人致死精神病患者所杀害的对象大多都是父母、妻儿和周围邻居,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使他们恢复了部分的认知水平和自知力而产生后悔、自责的现象, 因而出现焦虑、抑郁和悲观厌世的心理[3]。 (3) 服药问题3例 (13%) :男性杀人致死精神病患者认识不足, 有的认为精神病“得上没好”, 所以不肯服药, 有的认为自己病已好, 不必再继续服药, 因而留药、藏药。 (4) 担心经济负担过重2例 (8.7%) :因男性杀人致死精神病患者长期住院, 最长达30年, 因为杀人, 家里通常因索赔被杀害人家属钱物而仅能支付患者伙食费及购买简单的日用品, 有些还是当地民政局出钱治病, 所以生活拮据, 故产生自卑心理、抑郁情绪[4]。 (5) 担心社会偏见2例 (8.7%) :男性杀人致死精神病患者, 由于杀过人, 所以被家人和社会歧视, 无形中使精神病患者产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下, 有的患者会产生敌视, 甚至报复心理, 有些则形成自卑心理。 (6) 监护人问题1例 (4%) :男性杀人致死精神病患者康复后回归社会, 需要有人关心、照顾其生活, 督促服药, 而男性杀人致死精神病患者杀害的都是父母妻儿, 所以监护人无法落实, 而不得不留院疗养, 从而产生被遗弃心理。

1.2.2 护理措施:

针对患者以上问题分析, 本次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分别如下: (1) 取得患者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以热情、亲切、理解、接纳的态度与患者接触, 不要激怒患者, 更不能训斥、打骂患者, 以免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敌意, 要经常密切观察患者的举止和言行, 及时和患者交流, 预测患者的心理、生活需要, 视患者如亲人, 使他们体会到医院的温暖而安心住院。 (2) 及时组织患者学习精神卫生常识, 调整患者急于出院心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 深入浅出的科学论断向患者讲述一些精神疾病方面的知识, 鼓励其说出对疾病的感受, 可以使患者了解自身的病情, 有助于患者康复。 (3) 避免或减少刺激, 使患者情绪保持平稳:患者因为杀害父母、妻儿和邻居而产生自责和悲观厌世的心理, 护理人员要用文雅的举止, 稳定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 告诉他们杀人行为是病态的反应, 给予精神上的安慰, 用真情实感帮助卸掉思想包袱, 使他们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 安心养病, 服从治疗。 (4) 始终贯彻支持性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思想动态, 防止消极情绪而产生各种意外。多与患者接触、交谈, 倾听患者的陈述, 关心体贴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 维护患者的利益, 满足患者合理化要求, 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取得信任, 使之有安全感。从而如实反映自己的心理活动,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教育患者正确对待及处理生活中事件, 适应并正确处理与自己有关的社会矛盾与不良舆论, 消除顾虑和自卑心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坚强的意志,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 鼓励患者参与院内组织的各种工娱疗活动:有计划的组织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可以转移患者注意力, 克服焦虑、抑郁或恐惧等异常情绪, 使得思维、情感和行为活动逐渐趋于正常状态, 有利于大脑功能的恢复, 防止或延缓精神衰退, 激励患者对生活的兴趣和信心, 早日回归社会。 (6) 鼓励患者按计划服药:进行用药知识教育, 教会患者认识用药的重要性, 并掌握不良反应的基本知识, 患者服药时, 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 认真检查, 防止患者藏药, 影响治疗或积累顿服自杀, 最大限度的争取患者主动配合。 (7) 作好精神卫生保健预防知识宣传[5]:帮助患者找出容易诱发疾病的因素, 提高他们对精神疾病的抵抗能力, 消除担心病情反复的恐惧心理, 教会他们怎样去对待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保护能力, 与社会有关部门和患者家属联系, 沟通病情, 紧密配合, 解决实际问题。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心理与思维失去控制, 往往表现出很多异常的行为,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耐心与患者沟通, 通过讲道理, 分析病情等方式给予患者自信, 在生活中不断帮助患者开导心理的失落与不平衡, 给予康复指导, 减少患者各方面心理压力, 增加治愈率[6,7]。

男性杀人致死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患病后, 遗留下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功能缺陷, 造成其在生活、工作、社会活动能力上的缺失。由于对康复期患者采取了良好的护理措施, 不但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整体护理的开展, 尽最大的可能, 使他们恢复社会功能或最大限度减轻缺损程度, 适应社会环境, 参与集体生活, 尽可能恢复自理能力, 减轻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负担, 重建正常心态。通过对男性杀人致死精神病患者缓解期的护理有效的防止了病情复发, 患者危害社会的现象发生。

总之, 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治疗过程, 需要社会、家庭、医护人员以及患者自身的共同合作, 尽可能给予患者良好的环境, 更主要的是在心理方面给予指导帮助, 做好各方面心理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Chen YF.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CCMD-3) :towards integration i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J].Psychopathology, 2002, 35 (2-3) :171-175.

[2]林晓方, 陆爱红, 周凤芹.住院男精神病患者不同时期心理状态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9) :1397-1398.

[3]周秀洁.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变化与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0) :317-318.

[4]孙阳.精神病患者杀人后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34) :254.

[5]梁晓会.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护理管理的重要性[J].吉林医学, 2013, 34 (13) :2602-2603.

[6]余在逻.社区115例精神病患者康复护理管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28) :273-274.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篇7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临床分期,康复期,心理护理

医院在为患者治疗的过程中, 护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促进患者痊愈的关键环节, 所以, 相关的医疗工作者和必须加强对护理工作的重视度, 特别是精神病患者, 心理护理是附加在常规服务而优于常规服务的护理, 心理护理对于一个患者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尤其是对于一个精神病患者, 更是需要心理护理这样的服务, 所以, 一定要发扬医院心理护理的服务, 使精神病患者无论是从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能够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护理, 只有这样, 精神病患者才能够用最大的勇气和信心去对抗病魔, 打败病魔。

1 精神患者心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患者的情绪不稳定

精神病患者不同于其他正常的患者, 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非常不稳定, 有些患者会因为对周围的环境不熟悉而对护理人员有敌视以及防备心理, 而且患者极容易被刺激, 情绪经常会出现波动, 致使护理人员无法控制患者的情绪和行为, 最重要的是患者的情绪波动会影响到治疗效果, 从而影响其康复。

1.2 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不到位

如今, 大多数护理人员的年龄都比较小, 年轻人年轻气盛, 很容易出现浮躁心理再加上精神患者的特殊情况, 使得护理人员很容易出现不耐烦的负面情绪, 从而影响到护理, 也有可能导致护理人员不能够及时、细致的观察到患者出现的细微的心理波动, 从而忽略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也不能够及时将心理护理工作做到位。

1.3 医院的治疗环境不够好

医院的治疗环境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好的环境可以怡情养性, 患者在良好的治疗环境中精神情绪都处于一种轻松的状态, 但是, 我国有很多医院的治疗护理环境都不够好, 导致有很多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造成影响, 也影响了精神患者的恢复进度。

2 精神病患者临床分期的心理护理措施

2.1 急性期的心理护理

在此期间的患者大多都是刚刚进入医院, 对医院陌生, 对身边的人都非常防备、敌视, 会产生紧张、焦虑、焦躁、没有安全感的心理, 容易情绪激动, 进而影响治疗。所以, 医护人员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 尽快找到与患者沟通的契合点, 用患者适应的方式与其沟通, 然后向患者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以及具体的情况, 让患者尽快对医院的情况、环境都熟悉起来, 完全信任医护人员, 进而说服患者顺利的接受治疗。

2.2 治疗期的心理护理

在治疗期, 医生会采取各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在此期间患者会非常痛苦, 导致排斥治疗。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告知患者治疗的利害关系, 尽量让患者保持放松的情绪, 提高其对治疗的兴趣和康复的意志, 说服其接受医生的安排, 顺利的进行治疗。

2.3 缓解期的心理护理

在此期间, 患者的病情相对缓解, 有了部分自知力, 此时会急于出院与家人团聚、重返工作岗位, 同时对住院之前伤害家人伤害社会的行为非常愧疚, 从而出现心理焦虑、浮躁的心理、护理人员应该尽量舒缓患者的情绪, 给患者讲解清楚治疗的进程, 并且让家属多陪伴患者, 让其可以安心的继续治疗。

3 精神病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措施

3.1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一般都已经快康复完全了, 在此期间患者的心情总体上是比较愉悦轻松的, 治疗以及护理起来都比较容易, 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此期间的患者心理都比较敏感, 会担心生病造成的问题, 担心病情是否会复发, 自己是否完全康复, 出院后是否会受到社会的舆论和歧视, 自己是否还能认真做好以前的工作, 这些不安的情绪都会影响到患者的康复, 此时患者极其需要护理人员的开导以及心理指导[2]。所以, 要及时观注患者的心理问题, 然后及时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让其能够愉悦轻松的康复。

3.2 出院前的心理护理

对在此期间的患者要做好心理护理, 以保证患者在出院前以及出院后都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来恢复健康。这就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工作, 在患者出院之前, 就应该及时做好社会宣教, 及时与患者的家属、邻里、朋友以及同事都做好沟通, 对患者的康复情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让家属在其出院后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让其他人都能够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 并且沟通患者单位对其的工作做一个适当的调配。要保证患者的心理以及生活工作环境都适合其康复[3]。

4 小结

总之, 作为医护人员一定要保证在精神病患者的临床分期和康复期给其提供最有保障的心理护理, 让患者能够最好的恢复。因此, 精神病患者护理的相关工作者需要尽力克服护理中的所有困难, 尽一切努力做好心理护理, 将心理护理系统并合理地运用到精神病患者的临床和康复工作中去, 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突发状况能够及时地研究出应对策略, 处理好护患关系以及与患者家长的关系, 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心理护理工作, 提高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 促进医院社会信誉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商丽文.精神病人临床分期的心理护理.中国伤残医学, 2007, 15 (3) :90.

[2]韩维荣.康复期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8) :220-221.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篇8

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出发,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帮助病人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创伤性骨折病人康复期的心理状态,增强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伤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我们选择2006年6月—2008年8月住院的创伤性骨折患者50例病例进行心理分析,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9例,女31例,年龄9~65(平均38)岁。其中,上肢骨折36例,占72%;下肢骨折13例,占26%;脊柱骨折1例,占2%。

2 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 心理状态

创伤性骨折病人多因意外灾害、事故,人为伤害而致伤,发病突然而强烈,病人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情绪障碍。

2.2 家庭及社会因素

骨折病人的家庭成员对他们的不同态度,会对骨折康复有不同的影响。同情和爱护会给他们以温暖、支持和康复的信心;怜悯虽无恶意,但会伤害病人的自尊。社会保障的欠缺,导致病人的康复治疗不能顺利完成,加重骨折康复病人的心理负担。

2.3 性格因素

有的患者情感易变化,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对治疗、康复缺乏信心。有的患者则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对自己的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就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不能积极配合治疗。

2.4 医源性因素

态度冷漠、生硬、责任心不强,会使康复病人感到焦虑、悲观,丧失信心。治疗操作粗暴或不熟练,会增加病人的痛苦,使病人害怕治疗,不积极配合,形成康复医疗中的心理阻力。

3 护理对策

3.1 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感

与病人做心理沟通,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解释其骨折的情况,治疗的一般程序,尽量使病人情绪稳定下来,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的医护工作,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3.2 消除病人的伤感自怜

骨折病人有时对自己的病情认识不够,一想到自己以后不能像以前一样行动自如,往往表现出自悲自怜的情绪,有时会对医护人员和家属无缘无故的发脾气。这时我们要加强护患沟通,减轻患者不良心理反应[1]。运用同感心,去倾听、接纳、理解病人的行为和感受[2],努力改变病人的消极心理,激发病人的能动性,转换其不良的心境。

3.3 调动身心的代偿功能,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人类的心理活动功能有很大的潜力。鼓励病人培养起乐观、自信、顽强的心理状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集体活动,战胜困难,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发挥器官肢体的代偿功能,恢复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3.4 正确运用心理调节方式

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实施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3]为病人排忧解难,使他们在困难和不幸中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树立勇气去战胜困难。

3.5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消除不良因素

给病人以心理支持,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4]。只有积极的情和感,才能使认知迅速转化为行为,因此就要动之以情,使其鼓起生活勇气,主动配合医疗、体疗和自我锻炼,保持融洽的医患关系,全心全意为康复病人服务。

3.6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考虑骨折康复病人面临的困难,在医疗,学习、就业、职业选择等方面,使他们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受到尊重,能享受普通人应该享受的待遇。

4 体会

创伤性骨折康复患者的心理变化较为复杂,心理疏导对促进骨折的愈合,降低致残率有重大意义。通过对50例创伤性骨折康复期病人的心理疏导,使他们树立了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心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焦虑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14(3):364-365.

[2]苏秀菊,胡素芬,牛素梅,等.创伤骨折病人的不良情绪及护理对策.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2):1016-1018.

[3]张树森.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1-118.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篇9

【关键词】护理干预 脑梗塞 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02-01

引言: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病,是指因脑动脉供血不足所致其供应脑组织急性缺血而发生的坏死。脑梗死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的人,多数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或者高血脂病史,通常起病急,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急性期治疗完成后,患者必须要渡过较长的康复期,因此做好家属及病人的康复指导对患者的康复效果非常重要。为探讨行为护理干预措施对恢复期脑梗塞患者康复的影响,为今后恢复期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提供参考。现将2011年3月-2012年5月笔者所调查的护理干预研究经过整理总结,具体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以下診断标准[1]:①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头颅ct确诊脑梗塞。②年龄≤70岁。③患者神志清楚;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颅内出血,1年内无手术史。④头颅ct未见大片梗塞。⑤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正常,凝血四项、血小板正常。以随机抽样方式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8.5±8.7)。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7.8±8.7)。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入院48 h病情平稳即接受由护士制定的综合护理干预计划进行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改善住院环境

实现病人康复,一个安静、清洁的住院环境极为重要。在病房内,建议病人保持不少于1小时的光线照射,同时保养好房内的清洁,力求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保持室内清洁和光线适宜。定期对病房进行灭菌处理,时刻关注病房的卫生情况,患者在康复期免疫力尚处于恢复状态,此时要做好卫生工作,不要给病菌可乘之机。

2.严密观察病情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瞳孔的变化,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呕吐,呕吐物的性质、颜色和呕吐量,患者在急救期间取侧卧位,防治呕吐物堵塞气管,可以采用体位引流的方式进行气道引流。

3.住院期间心理护理

脑梗塞的治疗恢复速度往往比较缓慢,而患者对治疗的期望值比较高,希望尽快消除肢体障碍,面对事与愿违的治疗效果,患者往往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此时,护士必须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提高积极的暗示,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的思考,以便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疾病,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和护理。

4.组织康复训练

光靠心理和药物的治疗远远不够,需保证患者一定量的康复训练来辅助治疗。对于失语症患者,要相应的进行一些语言康复训练,根据病人失语类型和程度的不同,制定不同强度和时间跨度的训练计划。首先,不管病人是何种失语类型,一个良好的语言训练环境必不可少。通过多渠道来增加患者的感官刺激,如广播、音乐、新闻报道等。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开始以简单的单双音节训练为主,再视情况扩大到字词和语段的训练。

对于运动障碍的患者,训练方式要注重轻重缓急,首先应该进行简单的小关节训练,由指、肘、踝等小关节活动开始,再到四肢和躯体的大幅度活动,最后患者应该能独立完成翻身及各个大关节的活动。训练的时间一般很长,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耐心,同时患者也要有信心,平时多训练自己的拄拐、搀扶行走,要到独立行走,一定不要操之过急。

5.下肢静脉血栓预防

患者卧床时要略抬高下肢远端,膝下避免垫枕及过度屈髋。护理人员应对按摩患者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情况及功能独立性得分情况。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录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得分情况:经过综合康复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得分情况见表1。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情况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要好于对照组 P<0.05。

5讨论

目前,我国脑血管病患者的发病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相关的研究报告显示,在临床致死率比较高的疾病当中,脑血管病位居第3名。同时,脑血管病还伴有较高的致残率,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对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一般是以抢救患者的生命为主,急性期患者的生命体征不稳定,大多数都存在严重的意识障碍及沟通障碍,导致对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的时间较晚,对康复治疗的效果产生了严重影响。

对于康复期患者的治疗,应以科学的训练和合理的心理治疗为主,加之食疗、针灸等方式,并鼓励患者下床运动,同时医院要加强卫生管理和营养支持,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降低感染的可能性,增强人体的各项生理机理功能。护理人员要增进与患者的交流,科学的引导和帮助,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本文中通过采用一系列的科学化、人性化的护理,实践证明,这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勤佩.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4):40-41.

[2]杨红,许静.老年中风患者恢复期伴肺部感染的护理[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34(2):231-231.

脑血栓患者康复期的护理 篇10

临床证明,病后半年内为最佳康复期。据资料统计,如果能抓住康复的最佳时机,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功能训练,在病后1年内可有70%~90%的患者能行走,生活自理,30%的可以从事工作。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资料报道,脑血栓患者经过积极及时的康复,第1年后约有60%可以达到日常生活自理,20%只有在复杂活动时需要帮助,15%需要较多帮助,只有5%需要全部帮助。如果是正在工作的患者,约有30%在病后第1年后可以恢复工作。康复的作用与疗效已得到科学证明并被世界各国学者所公认。

恢复期主要为促使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及失语症的治疗。康复治疗的目的是要防止并发症和“废用综合征”的发生。以往在急性期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全面制动”不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患者往往痛失应有的早期康复时机。患者卧床1~2个月后,就可产生肌肉萎缩、关节强直、骨质疏松、精神障碍等加大了康复的困难,严重者甚至致残。故脑血栓后遗症恢复期的护理,原则上宜及早进行,从卧床期患者的意识恢复后,就要开始给予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变换体位,并保持良好体位。发病2周后若病情稳定,患者即应开始坐位、站立、床上训练。在此期间功能锻炼可按以下3个阶段进行:

1 按摩与被动运动

对早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稍能活动的患者可在他人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

2 逐渐开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

在第一阶段基本巩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由家人搀扶向前步行。锻炼时,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分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的伸握拳等活动。

3 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达到生活自理

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患者,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在功能的康复锻炼过程中既应避免“废用综合征”的发生,又应尽量避免因动作粗暴造成关节部位的扭伤和加重肢体的痉挛。特别注意:有些患者还不能站,就不要急着下地行走,步行训练必须在体位平衡已较稳固并已能够转移重心时开始。与此同时,应进行上肢的运动功能训练。如有失语和认知障碍,也应同时开始训练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洗脸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在进行功能性锻炼的同时除树立信心外,还要有耐心和恒心,切不可操之过急、厌烦或灰心失望,半途而废。只要坚持锻炼,大多数是能收到理想效果的。护理工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在恢复期的护理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疾病预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程资源论文下一篇:小学体育兴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