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预防及康复论文(精选12篇)
心理预防及康复论文 篇1
为了探讨产后综合康复护理对产妇产后康复及感染预防的影响和作用,本文主要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80例进行相关研究和相关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和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40例,产妇年龄19-31岁,平均(23.0±4.0)岁,妊娠35-41周,体重65-79 kg,孕次2-4次;对照组产妇40例,年龄20-32岁,平均(23.2±4.2)岁,妊娠时间36-41周,体重66-80 kg,孕次3次左右。两组产妇和家属都对该研究内容知情,并提前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排除存在理疗禁忌症、精神障碍以及脑部等系统疾病的患者;胎膜早破产妇、合并泌尿疾病、死胎产妇以及产后并发症严重,产妇[1]。两组新生儿都正常,不存在相关先天性病症。两组产妇相关信息和相关数据上不存在明显差异,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针对对照组产妇来说,在产后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产后母乳喂养护理、产后知识健康教育、产后会阴护理、产后卫生护理以及产后饮食和运动护理等[2]。针对观察组产妇来说,主要在产后进行综合康复护理。第一,加强对产妇的产后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加强与产妇的交流沟通,改善护患关系,多为产妇讲解母乳喂养方法和挤奶技巧,加强对产妇的产后饮食护理,还要加强对产妇的新生儿护理知识、卫生知识、避孕知识等宣教力度[3]。护理人员要了解产妇内心想法,给予产妇必要的心理支持,引导产妇放松心情,改善产妇的不良情绪还要重点加强对产妇的生理功能康复护理。引导产妇进行相关锻炼,缓解产妇的内心压力,给予产妇关心和温暖。第二.护理人员要加强对产妇的乳房护理,使用温度适宜的热毛巾敷在产妇乳房上,在热敷完成之后,为产妇涂抹适量的凡士林,加强对产妇的乳房按摩,每次按摩时间持续五分钟。在按摩过程中,要注意力度得当。第三,护理人员要加强对产妇的子宫护理,采取子宫复旧按摩措施,在保证产妇膀胱有效排空的基础上,在产妇子宫部位涂抹适量的凡士林,加强对产妇子宫的穴位按摩.保证按摩用力均匀[4]。第四,护理人员要加强对产妇的盆底护理.引导产妇保持平卧位姿势,使得产妇肛门收缩,在产妇出现盆底肌.上提现象后间隔一段时间继续训练[5]。
1.3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选择x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妇产后临床指标对比
经过产后护理情况观察,在产妇产后基本指标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产妇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经过后期评分比较,在产妇产后生活质量改善评分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2.3 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产妇产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3。
2.4 产后感染率对比
对照组产妇产后感染问题产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具体见表4。
3 讨论
综上所述,对于每一个女性来说,分娩过程都是十分重要的,针对产妇来说,其相关器官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不仅会出现生理性变化,还会出现心理性变化,患者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应激状态和相关问题[6]。
当产妇分娩结束后,要加强对其的产后康复护理,要从产妇生理和心理各个方面入手,保证产妇身心健康,促进新生儿正常成长。由于产妇自身知识不充足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产妇一系列问题出现[7]。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妇产科护理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加强产妇产后康复护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总之,针对产后产妇来说,加强综合康复护理十分必要,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产后相关指标.还能在避免产妇产后感染的基础上促进其身体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范围内应用和推广[8]。
摘要:目的 探讨在在产妇生产结束后,综合康复护理方法 的应用效果,旨在从根本上促进产妇后期身体康复,降低产妇后期感染率。方法 选取我院分娩的产妇80例,随机均匀分成两组,对照组产妇主要加强产后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主要加强产后综合康复护理。结果 在产妇产后相关指标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产妇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和护理满意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产妇产后感染率上,观察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产后综合康复护理对产妇产后康复及感染预防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产后,综合康复护理,产妇,预防感染,效果
参考文献
[1]孔秋菊.产后综合康复护理对产妇产后抑郁及子宫康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6(10);2637-2638,
[2]石慧萍,官友爱,周丽芬,等.产后综台康复护理对产妇壤复及产后抑郁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5,24(1):41-43.
[3]于素莲,魏红光,李丽,等.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应用于产妇产后康复的临床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9):206-206.
[4]陈积兰.产后综台康复护理对产妇产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236-237.
[5]郭忠芳,孟秋丽.顺产后患者的临床康复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4):179-180.
[6]沈国美,刘海燕,邬开会,等.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842-1843.
[7]张忠娟.产后康复缘台涪疗仪在产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08(21);100-101,102.
[8]李慧.综合康复护理对产妇产后抑郁及子宫康复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1(9):139-140.
心理预防及康复论文 篇2
众所周知脑血管病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脑血管病重在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这就是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倍。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性别之间的明显差异,从总体看,卒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1.5∶1。此外,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还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性。可干预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等。
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尽管近年来我国已开始重视对高血压的防治,特别是在宣传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总体情况尚无显著改善,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对血压的自我知晓率、患者的合理服药率、血压控制率等仍处于较低水平。有待于采取更加积极合理的对策,进一步加大健康教育和干预管理力度,使上述指标尽快得到提高。高血压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提高控制率,以减少脑卒中等合并症的发生。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的达标同等重要,且重点应放在收缩压的达标上。当血压水平<140/90mmHg时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有糖尿病和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更低一些,以<130/80mmHg为宜。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是防治高血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包括戒烟、限酒、减少热量、膳食平衡、增加运动等。
心脏病跟脑卒中也有密切关系,美国明尼苏达的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何种血压水平,有心脏病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都要比无心脏病者高2倍以上。对缺血性卒中而言,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冠心病者其相对危险度均为2.2,先天性心脏病为1.7。凌主任给出了如下建议:
1、成年人(≥40岁)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
2、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
3、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但必须监测国际标准化比(INR),范围控制在2.0~3.0;对年龄>75岁者,INR应在1.6~2.5之间为宜;或口服阿司匹林50~30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4、冠心病高危患者也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15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
糖尿病是脑卒中的另外一个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糖尿病高发的欧美国家,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增加2倍。脑血管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病情控制程度有关,因此,应重视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美国TIA防治指南建议:空腹血糖应<7mmol/L(126mg/dl),必要时可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凌主任给出了如下建议:
1、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浆白蛋白。
2、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
3、糖尿病患者更应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体重和降低胆固醇水平。
第四个危险因素是血脂异常,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与心血管病有密切关系。近期国内外有不少研究表明,应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3项关于他汀类药物的大规模二级预防研究(北欧的4S、美国的CARE以及澳大利亚的LIPID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预防治疗可使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减少19%~31%。另一方面,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过低(<160mg/dl)时可增加出血性卒中。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凌主任给出了如下建议:
1、血脂异常,尤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者首先应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复查血脂。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
2、对既往有TIA、缺血性卒中或冠心病史,且TC高于5mmol/L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TG增高者选用贝丁酸类药物治疗。
经常吸烟是一个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其对机体产生的病理生理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影响全身血管和血液系统如:加速动脉硬化、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使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等。
肥胖人群易患心脑血管病已有不少研究证据。这与肥胖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分不开的。有研究显示,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肥胖者患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国内对10个人群的前瞻性研究表明,肥胖者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2.2。
关于脑血管病后遗症的康复,凌主任简单的介绍了如下内容:
康复对脑血管病整体治疗的效果和重要性已被国际公认。据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发表的资料,脑卒中患者经康复后,第一年末约60%可达到日常生活活动自理,20%需要一定帮助,15%需要较多帮助.仅5%需要全部帮助;且30%在工作年龄的患者,在病后1年末可恢复工作。凌主任也给出两条建议
1、重视早期康复:早期康复对于预防并发症、改善功能非常重要,特别是早期床旁的康复如患肢的保护。被动活动等,这些方法简单实用,很容易掌握,也非常有效,建议各医院能充分重视。
截肢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康复指导 篇3
【关键词】截肢;心理护理
由于交通?外伤等引起创伤程度严重而无法保存患肢时必须
截肢,在人的生命历程中,遭到丧失健康?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等
不幸时,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应,如失衡和挫伤感,使其经历各
种省心应激,通过对58例截肢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及康复指导,取
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截肢患者48例,女19例,男29例,年龄6-69岁,
截上肢18例,下肢30例,其中双下肢2例,高位截肢15例,有16
例经过积极的保肢治疗无效后截肢,32例受伤当日急诊行截肢术?通过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指导,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情绪稳定?乐观,未出现心理绝望?抑郁及自杀倾向,残肢一
级愈合,康复出院?
2 心理护理
2.1 协助截肢患者应对失落与悲哀:因突然致伤,伤后肢体挫伤严
重,使患者遭受身体损伤和精神损失的双重打击,往往缺少心理
准备,护士应耐心倾听其痛苦感受,关心体贴患者,表现出高度的
同情心和责任心,使之解脱精神痛苦?
2.2 关注心理需要,提高情感支持:巧用治疗性沟通技巧,让其接
受截肢现实,鼓励讲出内心想法?感受,使其恐惧不安?疼痛委屈
等情感得以宣泄,密切关注情绪变化,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共同帮助患者战胜痛苦,树立新的人生理想,使不良情绪得以控制?
2.3 有针对性地加强意志锻炼:截肢后意志力减退,表现为软弱?
焦虑?悲观?痛苦等消极心理,以消極的方式应对病痛,应向患者
介绍现代医学科学假肢技术先进,讲述身残志坚的人物故事,提
高其意志力,恢复信心,使其敢于面对健康问题,学会在逆境中生
存?
2.4 加强患者家属的心理指导:因突然残疾,家属缺乏心理准备,
使正常应变能力减弱或消失,出现非理性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
出极度伤心悲哀,为他们讲解有关悲痛过程和失落心理反应的知
识,尽量满足治疗?护理?生活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如尽量放松陪
护时间,劝慰家属不要过分自责,因为这不仅加深自己的精神痛
苦,而且影响患者的情绪?
2.5 积极动员社会支持系统:动员家属?同事?朋友等尽可能提供
帮助,维护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尤其配偶和家人是其精神支柱,
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其缓冲疾病所带来的压力,树立战
胜残疾的信心,抵御创伤造成的损伤?
3 康复指导
3.1 锻炼患者的自理能力:帮助患者合理安排生活,开设一些适当
的娱乐活动,充分发挥健康肢体的作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并且在做完每一件事情后,都对其进行鼓励和肯定,使其对生活充满信心?
3.2 健康宣教: 应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宣传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以多种形式组织康复期患者与其他人员一起讨论,为其重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4 讨论
遭受灾难性的创伤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尤其是突然截肢不能活动,就会出现心理障碍,患者和家属可能经历失落与悲哀,因此应帮助他们应对失落,跨越悲哀,维系希望,预测和理解失落
者的行为改变,指导失落者 疏导内心情感,修复内心伤痛起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精神分裂症的预防复发及康复对策 篇4
1做好出院准备
当患者自知力恢复, 病情基本痊愈或好转稳定, 准备出院时, 医护人员应改变对患者的管理方法和态度, 应采取开放式的管理, 医护人员应多与患者交谈, 了解其内心想法及对疾病的认识, 因为此病于患者的病前个性特征紧密相关, 为达到预防的目的, 患者出院前影响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复发的先兆:情绪改变, 睡眠改变、生活懒散、兴奋或话多、怪异行为。家属要争取及时发现, 及时治疗, 避免复发。充分说明服药的重要性, 药物的不良反应, 定期复查。
精神健康除直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外, 与一个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有密切的关系。巴甫洛夫学派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指出, 神经类型虽然有天赋的特性, 但仍存在着高度的可塑性。培养其忍耐、克制和涵养的能力, 通过个性锻炼, 还可以增进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防止因外环境的急剧变化, 造成高级神经活动的失调, 还要注意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当高级神经活动处于消弱的情况下, 如过度疲劳, 长期失眠或躯体耗竭时, 容易引起复发, 应引起复发, 应嘱咐患者注意睡眠情况, 劳逸结合, 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为了使患者能尽快恢复社会劳动技能, 主治患者看书、读报, 尽自己的能力参加病房的康复活动, 协助收拾环境卫生, 管理花木, 帮助伙房摘菜等, 为日后出院参加社会活动打下基础。
2药物维持治疗
国内外临床对照法的观察资料, 均说明药物维持疗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减少复发和再住院[1]。不用药物维持治疗的患者在4~6个月有40﹪~60﹪复发, 而服药者仅有5%复发, 间断服药半停药者, 复发率为15%, 有的作者综合了大量资料, 发现维持疗法组与停药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2%、59%, 在住院率分别为10%、15%, 维持的剂量通常认为应用治疗期高剂量的1/5~1/3, 应连续服用1~2年药物, 因为第1、2年复发率家庭环境最高。家属应督促患者按时服药, 因为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 故宜饭后服用, 保证药物全部服下, 防止患者将药物扔掉或压在舌下等过后吐出, 特别要强调妥善保管药品, 防止患者吞药自杀及防止药物受潮, 嘱家属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如果发现患者迟发性运动障碍立即看医生。家属不能擅自调整药物。
3家庭及社会对预防复发的重要性
告诉患者人生活在社会中, 难免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 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并且能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做事不必要十全十美, 避免因小事而怨天尤人, 必须认识到每个人遇到烦恼是在所难免的, 特别现在社会存在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理解, 认为患了此病是丢脸的[2]。有28%的患者家属明确表示厌烦家里的精神病患者。影响预后最为重要的是家庭照顾, 有资料表明, 家庭环境气氛及成员之间的关系较好者, 复发率低。纠正对精神患者不正确的看法, 使家属及单位同事了解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 理解患者, 给患者创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 从心理上接纳患者。从日常生活上照顾患者, 生活护理对预防疾病的康复非常重要, 因为有的患者部分自知理缺乏, 必须照顾好饮食起居, 保证营养, 多吃蔬菜和水果, 膳食做到色、香、味俱佳, 不吃刺激性饭菜和饮料, 早起早睡, 生活有轨规律, 保证足够的睡眠。
在精神疾病的预防中, 家庭和社会因素起到很大的作用, 因此应提倡对精神病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 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争取缓解, 减少复发。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脱离现实与整个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病情反复发作、慢性迁延, 有发展为衰退的可能性, 因此应重视预防、促进康复、防止复发。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预防复发,康复
参考文献
[1]精神病学.北京医学院.人民卫生出版社, 664-665.
心理预防及康复论文 篇5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身心不健康的大学生日后是难以立足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因素,而片面、错误的认识方式和观念,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焦虑、自卑、痛苦等不良情绪的根本原因.要进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健康情绪情感.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要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做好预期干预.要做好心理危机的监控工作,预防干预;要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及时干预.
作 者:田云 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00 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4(5) 分类号:G444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问题预防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预防及康复论文 篇6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分析归纳法等课题研究方法,对济南市全民健身中心健身锻炼者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及心理康复疗法进行研究。经研究发现,健身锻炼者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主要有:应激反应、心理障碍、人格特征、运动动机、心理准备、心理疲劳以及生活事件等;主要心理康复疗法有:认知疗法、自我暗示疗法、心理演练疗法、激发疗法、目标设置疗法、音乐调节法以及阅读疗法等。
【关键词】健身锻炼 运动损伤 心理致因 心理康复
前言
运动损伤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话题,其产生原因也是错综复杂。传统意义上认为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是训练水平不够,健身锻炼者的心理状态不好,运动时的天气、场地不好等,而对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分析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近来实践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引起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开始加大对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及心理康复疗法的研究,但大多数都是针对运动员或体育学生的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及心理康复疗法的研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引领我国进入了全民健身的时代,后奥运时代的全民健身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荼,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健身锻炼的行列。而随之增加的,还有越来越多的运动损伤。因此,对于健身锻炼者运动损伤的相关心理因素及心理康复疗法的研究刻不容缓。
国外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1983年Smith R E就已建立应激—疾病的模型, 1988年,Andersen和Williams参照应激—疾病的模型,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建立在应激理论基础上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针对应激—运动损伤模型存在的不足,Williams和Andersen于1998年又对应激—运动损伤模型进行了修改,2000年,针对Andersen和Williams应激—运动损伤模型的不足,Astrid Junge在总结最新研究的基础上,修改了Adersen和Williams的应激—损伤模型,也提出了一个交互理论模型,并将其运用于社会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我国在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及心理康复疗法的研究方面,还处在初步研究状态,并且研究的对象大部分还是针对运动员或者学生,而针对普通的大众健身锻炼者的研究留有很大的空白。
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20-60岁的经常参加健身锻炼的人群。以济南市全民健身中心、济南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为依托,调查20-60岁的健身锻炼者。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信息,我们得到以下方面的结果:
2.1不同年龄段健身锻炼者的运动损伤情况不同。根据调查中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归类,得出以下结论:30-40岁健身锻炼者运动损伤情况最严重;50-60岁健身锻炼者运动损伤情况最轻;20-30岁与40-50岁健身锻炼者的运动损伤人数分别占该年龄段健身锻炼人数的93.75%、92.76%,分别为45人、39人。
2.2男性运动损伤情况较女性严重。男性运动损伤人数为100人,占受测男性人数的94.3%,女性运动损伤人数为76人,占受测女性人数的90.5%。
2.3不同健身运动项目健身锻炼者的运动损伤情况不同,选择足球进行健身锻炼的运动损伤比例最大,选择自行车、跑步进行健身锻炼的运动损伤比例最低。
2.4在《健身锻炼者运动损伤的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中,此项调查为多项选择,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运动损伤人数之和虽然不是受试者中运动损伤总人数,但其整体反映了各项心理因素对运动损伤的影响程度。根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和《健身锻炼者运动损伤的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健身锻炼者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主要有:应激反应、心理障碍、人格特征、运动动机、心理准备、心理疲劳以及生活事件等其他因素,其中,应激反应水平、心理准备、运动动机与心理障碍人数最多。
2.5健身锻炼者运动损伤后主要的心理康复疗法有认知疗法、自我暗示疗法、心理演练疗法、目标设置疗法、音乐调节法以及阅读疗法等。其中,最常见的心理康复疗法为认知疗法、自我暗示疗法、目标设置疗法。
2.6通过调查问卷以及采访的到信息,我们还得到以下结果:不同损伤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造成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不止一个,往往是由多个心理原因一起造成的;每个人的运动损伤或多或少都受到心理原因的影响。不同原因导致的运动损伤所需要的心理康复方法不同;运动损伤后的所应用的心理康复疗法不止一种,是由多种心理康复疗法一同作业,对伤者的心理进行干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因心理因素造成的运动损伤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心理因素对运动损伤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研究心理因素对健身锻炼者运动损伤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刻不容缓,对大众健身方面的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以及康复治疗的研究已经成为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话题。
3.1.2健身锻炼者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包括健身锻炼者自身的应激反应水平、运动动机、运动锻炼时的心理准备、心理障碍、人格特征、心理疲劳等因素。
3.1.3每一种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都不止一种,都是由多方面的心理因素造成的,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伴随有消极情绪等状况。
3.1.4不同心理因素所引起的运动损伤需要多种心理康复疗法来综合治疗。
3.1.5健身锻炼者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有认知疗法、自我暗示疗法、心理演练疗法、目标设置疗法、音乐调节法以及阅读疗法等,在治疗因心理因素造成的运动损伤的时候,应根据引起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3.2 建议
关于健身锻炼者以及大众健身这方面的研究在我国由于经济水平的制约,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心理因素对运动损伤的影响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希望能够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关注。并将目光从专业运动员身上慢慢分散到大众健身者,为社会体育的发展以及运动损伤心理方面的研究服务。
关于健身锻炼者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以及其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在我国还不是特别的成熟,国家正在不断培养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健身锻炼者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进行研究,并进行科学的指导。相信不久的将来,关于运动损伤在心理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成熟,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不断丰富,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数据来帮助健身锻炼者进行科学的锻炼,在后奥运时代引领新的健身狂潮。
【参考文献】
[1]李永刚. 学生运动损伤的中医病机[ J ]. 吉林中医药,2006,26(12):9-10.
[2]Kraus J F,Conroy C. Mortality andmorbidity from injuries in Sports and recreation[ J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1984(5):163-192
[3]路燕,梁枢.运动损伤心理因素研究综述及其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11(1):154-157.
[4]钱建龙,孙颖玲.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与心理健康相关关系的研究[J].Scientific Research, 2012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91-94.
[5]何颖,徐明.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研究[J].成都大学报,2012,31(3).
[6]牟学忠.运动损伤的相关心理因素及心理干预措施[J].运动,2011,17:53-55.
[7]李广周.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及心理干预措施[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5(117):155-157.
[8]程禹. 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及其心理康复疗法[ J ].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2):95-96.
[9]季浏. 体育心理学[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3.
心理预防及康复论文 篇7
“心病还需心来医”,正如失常的心理会成为致癌的前提一样,健康充实的心理则同样是战胜癌症的重要条件。有关心理学家指出,只要让癌症患者做好自我心理康复疗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用理智去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乐观的情绪、健康的心理投入到生活中去,便会激发机体潜能,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缓解症状,提高疗效,甚至使肿瘤“不攻自破”,自然消退,明显改善癌症患者的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1 癌症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恐惧与悲伤
很多人认为“癌是不治之症”,是“判死刑而缓期执行的人”,谈癌色变。患者一旦确诊患了癌症,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种可怕的恐惧和悲伤情绪,对亲人的眷恋、子女的牵挂、事业的留念等诸多问题困扰着他们的身心,表现出精神紧张,惶恐不安,闷闷不乐。强烈的求生欲望使患者情绪及行为反应过激,愤怒、怨恨、嫉妒、无助、痛苦等复杂心理交织在一起,使患者常迁怒于医务人员及家属,发泄内心的不满,并到处寻医问药,企图用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来掩饰内心恐惧与不安,来达到心理平衡。
1.2 悲观与失望
治疗未见转机,癌肿的广泛浸润、剧烈频繁的疼痛等,使患者忍受着痛苦的肉体折磨和精神折磨,患者预感到病情的严重性,认为生命即将终结,而陷入极度的悲痛与失望之中。表现自悲,情绪沮丧,整日忧心忡忡,精神恍惚,食不下咽,夜不能寐,把自己看作是被判了死刑的人,进而产生敌对情绪,不配合治疗与护理,认为治不治都是个死,对各种检查和治疗丧失信心,对生活丧失信念。
1.3 抑郁与孤独
病情逐渐恶化,患者体质极度虛弱,全身呈衰竭状态。心情越来越沉重,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着他们,当患者发现身体状况日益恶化,认识到治疗无望,无法阻止死亡的来临时,患者大都自我克制,不愿谈及自己的病情和预后,表现得精神抑郁,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孤独无助。
1.4 痛苦与绝望
癌症进入晚期,病情日益恶化,死亡的威胁渐渐逼近,患者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患者万念俱灰,生还无望,产生绝望心理,或消极地等待着死神的降临,或期望尽快地结束生命,以求解脱,表现得异常平静。
2 癌症患者的自我心理调节
即便是一个心理素质很好的人,在开始怀疑得了癌症到检查确诊之后,以及在进行治疗和后期康复中,都会有一个心理的波动和变化过程。那么这就需要癌症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克服恐惧心理,从思想上藐视癌症,战胜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是每位癌症患者所持有的有力“武器”。
2.1 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癌症的坚定信心
既然得了癌症,继续悲哀、怨天尤人,也是无济于事的,不如鼓励自己振作起来,坦然面对这一客观现实,尽快摆脱不良情绪,树立强大的精神信念。以乐观的情绪,豁达的心境,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与病魔抗争到底。要相信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癌症的治疗随时都可能有重大突破,生命每延续一天,都可能会获得新的机遇和希望,要相信奇迹会在自己身上发生。
2.2 转变观念,及时调整心理状态
近几十年来,人类为征服肿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癌症不再是绝症。专家认为,过去的不治之症在今天有10%的患者可以不治痊愈,靠的就是心理疗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奇迹,世界各地癌症患者自愈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因此,癌症患者要改变通常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的观念,尽快渡过“绝症”的心理危机。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恢复正常情绪,从绝望中看到光明,激发其求生的欲望,确信通过治疗自己还有生存的希望。这种“精神胜利法”时常有助于心理平衡。调查表明,同为晚期癌症患者,对疾病持积极态度,心情开朗者的存活时间儿倍于态度消极、悲观抑郁者。
2.3 寻求支持,尽情宣泄内心情感
癌症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家庭与社会是患者的精神支柱,离开了家人和社会的支持,患者会感到空虚无助,失去与疾病抗争的力量。所以癌症患者应尽可能多的与家人团聚,与社会接触,应向能够帮助自己重获健康的每一个人伸手求援,多与医务人员及亲人进行心理沟通,向他们倾诉内心的痛苦和烦闷,请他们理解和宽容你的情感需要和情绪波动;多与家人讨论治疗感受,向他们要求更多的爱护和照料;想哭就哭,尽情宣泄内心的各种不快,将有害情绪释放出来。患者沐浴在亲情、友情与关爱里,心理上得到了很大的安慰,解除了沉重的思想负担,爱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足以让患者抵挡死亡的威胁,尽快走出阴影。
2.4 陶冶性情,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癌症患者在家静养或住院时间一长,不免产生孤独、与世隔绝的感觉。这时不妨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培养多种爱好和兴趣,如下棋、集邮、养花、跳舞、登山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将集中于病痛的思想转移到这方面来。这种“精神转移法”可以使人忘记病痛、忧愁与烦恼,提高身体素质,调节紧张环境,松弛心理压力。另外,癌症患者可以经常参加抗癌乐园、癌症康复俱乐部开展的活动,很多癌症患者在一起,进行集体心理治疗,相互交谈,交流抗癌经验,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对改善心境,提高生活质量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2.5 自我放松,进行身心放松训练
患癌症以后,由于癌症本身造成的病痛和长时间的强化治疗,身心都极度紧张,内心活动是十分复杂的,想得很多,如自己的病情是早期还是晚期,目前的治疗是否有效,患者一方面想了解自己的病情,另一方面又担心知道真实的病情后自己承受不住打击,所以常不敢正视疾病,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愿捅破窗纸。这种内心矛盾如长时间存在,无法排解,造成抑郁情绪,可以削弱人体的免疫力,使病情趋于恶化,对康复大为不利。所以癌症患者应该进行自我松弛训练,使身心放松,以减轻紧张心理。可以采取听音乐、练气功、太极拳等,都是使身心放松的好方法,多阅读鼓励人与疾病和厄运抗争的书籍,增强精神安全感和抗癌信心。通过松和静,排除外界干扰,调整神经内分泌的活动,使大脑耗氧量减少,从而有利于能量的积蓄,机体的修复和心理情绪的调整。
幼儿四肢骨折的心理及康复护理 篇8
1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10月我科共收治幼儿骨折患者46例, 年龄3~12岁, 平均6.2岁, 男32例, 女14例, 通过徒手手法整复, 小夹板综合外固定及手术复位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2幼儿的心理特点
2.1 恐惧不安
幼儿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 表现为兴奋过程占优势, 因而易激动, 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 对外界的刺激耐受力较低, 反应性强。幼儿骨折住院后, 陌生的环境、疾病的痛苦、对治疗的无知, 使患儿处于十分惊恐不安的状态中, 通常表现为吵闹或哭闹不止, 拒绝检查与治疗, 不同意手术。
2.2 依赖性强
幼儿骨折后, 躯体疾病的影响导致精神、体力不佳, 父母看到后给予加倍的关爱, 特别是独生子女, 自小在娇惯、溺爱的家庭中长大, 患病后更是有求必应, 从而使幼儿的依赖性增强, 通常表现为易激动、激惹性增高、稍不遂愿就乱发脾气。稳定家长情绪也是护理的关键, 患儿家长的心理不容忽视, 医护人员要理解患儿家长的不安心理, 并注意稳定家长情绪, 以配合手术。
3护理
3.1 疼痛护理
疼痛是骨折的主诉, 不同的儿童对疼痛的耐受性不一样, 表现也不一样, 笔者通过仔细的观察, 结合患儿家长的帮助, 摸清患儿的具体情况, 家长的参与对疼痛评估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为家长了解患儿的习性, 通过仔细观察、积累经验, 从中作出判断, 逐渐学会判断真痛, 防止遗漏早期并发症, 又要防止被患儿的虚痛误导, 要了解疼痛的性质及程度, 确定引起疼痛的病因伴随症状, 详细观察、检查患肢的肿胀程度、有无张力性水泡、肤温、肤色、肢端血液循环、肢体远端主被动活动情况、有无被动屈伸指痛、牵引或外固定效果及肢体摆放位置等, 如有异常应及时纠正, 根据疼痛程度及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 必要时应用药物缓解疼痛。
3.2 手术的心理护理
3.2.1 术前的心理护理。
术前对幼儿探视访问时, 应给患儿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医务人员衣着干净、整洁、得体, 可以随身携带小玩具与患儿共同游戏, 以拉近医务人员与患儿之间的距离, 温柔的语气、微笑的面孔, 同样减少患儿的陌生感, 尽量运用易懂的儿童语言与之交谈, 通过适当的谈话, 减轻患儿对手术的恐惧感。
3.2.2 术中的心理护理。
患儿进入手术室后, 由于与大人分离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 在接受患儿入室时应用和蔼可亲的语气与之交流, 尽可能满足其特殊要求, 同时手术室还可准备儿童喜欢的小玩具吸引儿童, 分散其注意力并取得其信任和好感, 与患儿建立感情, 使其感到犹如在母亲身边。对于不懂解释的低龄儿童, 在入室前予基础麻醉, 待麻醉后抱入手术室, 减少哭闹, 降低呼吸道的分泌物, 提高手术安全度。对术中清醒的患儿应使用积极鼓励性语言, 儿童都喜欢被夸奖, 称赞的语言可使患儿心情愉快, 愿意接受解释和安排, 容易让其配合操作和手术。
3.2.3 术后的心理护理。
在术后回访中, 医护人员应用亲切的语言给予安慰, 传达有利的消息, 鼓励和支持患儿战胜术后带来的不适感, 有条件的病室也可以播放患儿喜欢的动画片, 分散其注意力, 术后需要功能锻炼的患儿, 医护人员应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 减少因骨折疼痛引起的对功能锻炼的抵制心理, 给予正确的指导, 活动范围从小到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
4康复指导
4.1 指导患儿接受治疗饮食
患儿来自不同的家庭, 有各自的生活饮食习惯, 护士应根据患儿疾病的不同阶段, 在饮食上予以指导, 让其接受。在骨折的初期, 患儿由于卧床及缺乏活动, 食欲差, 饮食时注意清淡有味、容易消化, 刺激食欲。可多食一些肉汤、鸡蛋汤及新鲜鱼汤, 以后逐渐增加瘦肉、鱼类和大豆制品等。同时, 鼓励孩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摄入足够的维生素, 增加含钙、锌较多的食物, 如牛奶、牛肉、芝麻、牡蛎等, 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对于患有肾病的骨折患儿, 要限制钠的摄入量, 要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对于学龄前及学龄期的患儿可以向他们讲清饮食与疾病的关系, 使他们易于接受。对于婴儿, 除给予母乳喂养外, 应及时添加辅食和富含维生素D或钙的食物, 以保证骨折的愈合和生长发育。
4.2 指导患儿功能锻炼
患儿由于骨折引起疼痛, 往往对功能锻炼产生抵触反抗心理。护士应耐心解释, 说明功能锻炼的目的和必要性, 使患儿意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并以较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开始可先帮助患儿进行远端关节的活动, 并逐渐地增加次数和幅度, 待达到一定的程度后, 再开始进行近端关节和肌肉的活动锻炼。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另外, 儿童骨折的特点多为不完全骨折, 其骨折端的生长比成人迅速, 应定期复查、拍片, 一般二、三周为宜, 以便能及时准确拆除外固定, 加强功能锻炼, 最大限度地回复患肢功能。
5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 医学心理学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 幼儿作为患者中的特殊群体, 他们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掌握骨折儿童的心理需求、心理特点, 做好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 是骨折儿童在心理、生理上和社会活动上全面康复的有效保证。做好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 对于正在广泛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做好心理和康复护理, 才能使整体化护理得到贯彻实施。
关键词:幼儿,四肢骨折,护理
参考文献
心理预防及康复论文 篇9
关键词:截瘫,心理健康,心理康复
截瘫患者指临床中由于各种损伤从而致使患者出现残疾的情况[1], 在本研究中, 为了分析截瘫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及心理疗法对患者心理康复的效果, 对我院收治的80 例截瘫患者进行分组试验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 年4 至2015 年4 月我院收治的截瘫患者80 例, 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0 例。患者截瘫均由脊髓损伤、骨髓癌症所引起, 其中脊髓损伤39 例, 骨髓癌症51 例, 患者在治疗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并且排除精神障碍、严重肝肾疾病、传染病及药物过敏者。研究组40 例, 男23 例, 女17 例, 年龄18~60 岁, 平均 (36.2±2.4) 岁, 截瘫原因:脊髓损伤21 例, 骨髓癌症19 例;对照组40 例, 男26 例, 女14 例, 年龄19~61 岁, 平均 (38.4±2.6) 岁, 截瘫原因:脊髓损伤18例, 骨髓癌症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 包括运动治疗及作业治疗, 具体为:每天有专门负责的护士人员定时帮助患者进行运动治疗, 在治疗时需要注意适度, 保证在患者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行, 帮助患者及早恢复各种能力。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心理疗法治疗, 在治疗时需要选择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帮助患者进行治疗, 在治疗前需要采用心理健康量表 (SCL-90) 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 在治疗时根据每例患者实际的心理健康水平设定具体情况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时可以采取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方法进行, 另外在治疗时需要注意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对患者出现的负面情绪要积极处理, 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必须仔细认真负责, 以提高患者的心理治疗水平。
1.3 治疗评价标准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按照如下指标进行评价: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采用心理健康量表 (SCL-90) 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定, 共9 个维度, 具体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每个维度结果以因子分表示, 因子分超过2 则为阳性, 表明患者存在心理问题; (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仍采用心理健康量表 (SCL-90) 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t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两组的心理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心理水平相当, 其中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及恐怖这5 个方面的因子分均超出2, 表明患者存在障碍, 在治疗时可以着重从上述方面进行。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研究组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及恐怖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因子分降低, 这表明心理疗法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见表2。
3 讨论
在治疗初期, 由于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 同时也难以接受自己的病情, 因此极易产生不良情绪, 再加上躯体上的障碍, 患者通常会无缘无故发脾气。此时治疗的重点应在注重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上, 帮助患者发泄不良情绪, 可以采取放松治疗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在治疗中期, 当患者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时, 及易排斥治疗, 此时须采取激励疗法, 通过向患者呈现治疗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克服恐惧情绪和抑郁情绪, 建立治疗信心, 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 对于存在严重抑郁的患者, 必要时可以结合药物治疗。当患者的恐惧、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有所缓解时, 我们需要采取认知疗法, 帮助患者建立合理正确的认知, 接受现实并配合医师进行康复训练。在治疗的后期, 需要鼓励患者尽早投入社会, 参加社会活动, 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在整个治疗期间, 需要家庭成员的支持, 要关心并且无条件地支持患者, 要帮助患者家属做好长期帮助患者治疗的准备, 使患者的健康受到每个家庭成员精神和经济上的帮助[2]。
综上所述, 研究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 其心理健康水平要优于对照组患者, 这说明对截瘫患者采取心理疗法治疗, 可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13-19.
心理预防及康复论文 篇10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文章以功能性训练在我国国家队的应用以及膝关节损伤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进行相关研究。
2功能性训练对膝关节损伤的预防及康复的相关研究
国外有关功能性训练(Functional training,简称FT)最早起源于康复领域。最初是由理疗师在患者进行完手术后,依据患者来设计一些模仿动作使患者在家中或工作中练习,促使患者尽快地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岗位去。现在,功能性训练的发展和演变,正从康复中心,逐渐向竞技体育渗透。
美国“IHP”身体功能性训练的创始人Santana J.C认为,身体功能性体能训练是以与身体的功能和针对目标运动的专项性相一致的方式进行的训练。美国体能训练专家James C.Radcliffe指出,“除了让训练者能更加健康外,功能训练还能提高运动员的比赛能力,同时预防运动损伤。”
3功能性训练研究
3.1功能性训练的概念
我国对于功能性训练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的人认为,功能性训练是应用运动疗法来对抗有障碍机体的一种训练方法。而有的人认为功能性训练是通过加强身体的核心力量,从而提高神经肌肉系统发挥其效率的一种训练方法,它主要是指加强运动中动作衔接的速度、动作的稳定性以及一些减速的练习,最终达到提高运动员的力量,减少身体上的损伤。笔者认为功能性训练是运动训练的一个分类,包含力量训练,爆发训练,敏捷训练,平衡训练,核心训练等,通过这些训练加强身体体能,如大绳甩动,能量包训练,敏捷梯、平衡半球、药球等训练方法。
3.2功能性训练的优势
功能性训练主要包括运动过程中的预防和康复训练,它跟传统的训练方式不一样,它是将预防和康复的训练,提前加入到训练当中。因此其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2)当运动员身体出现损伤时,能够快速地诊断和评估,找出受损的关键部位。(3)快速地解决运动员受损的情况,使其受损的部位能够很快恢复。由此可见功能性训练是将损伤预防和运动员的日常训练结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损伤的几率,提高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延长运动员的运动生涯。
3.3功能性训练与普通训练的比较
功能性训练与普通训练的联系:两者都是运动训练分类中的一种训练模式;都是为了提升人的体能或者其他方面的竞技能力;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在某一方面的潜能,使其在某一方面的能力特别突出的训练方法。
通过功能性训练这一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能使受伤着最大限度地恢复原来的面貌;传统的普通训练方式往往都是运动员受伤的最根本的原因,正是不合理训练的种种遗留问题才导致了运动员受伤,早早地结束运动生涯,更有甚者影响运动员正常生活,根本谈不上预防受伤和康复作用。
4膝关节损伤概述
4.1膝关节损伤的概念
膝关节损伤是运动损伤的一种,它主要是指在训练中运动员的膝关节出现受损,从而影响其活动功能。引发膝关节损伤的原因有很多,不只是训练过程中造成的,还有很多是因为竞技性体育比赛日益增多造成的。当竞技性体育比赛增多,就得加大运动员的体能训练,高强度的训练就使运动员的身体开始出现超负荷现象,久而久之会引起运动员身体出现包括膝关节损伤在内的很多运动损伤。
4.2损伤预防
在训练过程中,如果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可以大大减少运动员身体上的损伤,还能使其在身体受损后能够快速地康复。在其他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训练过程中的损伤预防,经常会针对运动员身体机能比较弱的部位进行有目的的预康复训练。所谓的预康复训练就是日常的运动训练过程中,针对训练中运动员易损伤的部位进行预防性训练,从而使身体的每个环节的力量和协调性都能够达到一个理想状态,实现训练的最佳效果。并且预康复训练方式也在呼吁所有的教员和运动员,不要等到身体出现损伤后再做康复训练,而要提前就做一些针对性的预防练习,降低运动员身体受损的几率。
5功能性训练对膝关节损伤的预防及康复结果分析
我国目前只抓“量”的传统训练模式,给许许多多优秀运动员带来诸多伤病,诸多隐患。虽然让他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也早早地葬送了他们的职业生涯。传统的训练模式是不科学的,而科学合理的训练模式,也即笔者文中所述的功能性训练模式在我国并不普遍,仅在少数发达地方有所体现,而纵观世界各国,也只有这种训练模式是最科学、最合理的,这种训练模式不仅能在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同时预防运动员受伤,还能够使受伤的运动员有效地康复。上述所列案例的当事人也都是去外国,或者聘请外国著名的训练师通过功能性训练来恢复的。
6结语与建议
6.1结语
功能性训练的训练理念有助于运动员长期保持健康,有助于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有助于运动员运动损伤恢复。就目前我国现状而言,应在全国大力推行这一训练模式,特别是在一些传统模式训练接触较早的专门运动项目上,如跳水、乒乓球等运动,要从源头上改变传统的模式,接受新的模式,为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保驾护航。
6.2建议
为了减轻传统训练模式给运动员造成的膝关节伤害,应大力倡导功能性训练方法。同时更要清楚地认识到功能性训练方法只是一种科学的训练方法,能起到降低伤害风险的作用,也能对受伤的运动员的恢复起到作用:但它毕竟只是一种运动方法,运动员若是受伤还是得到专业的医院接受治疗,再通过这种训练模式来恢复才是最重要的。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法的运用,对膝关节损伤的预防及康复和功能性训练进行研究。众所周知,膝关节损伤关乎每一个人的健康和正常生活,运动员也不例外。通过功能性训练,可以有效地降低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风险,预防膝关节损伤;同时对于膝关节受伤的运动员来说,还可以起到有效康复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功能性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关键词:功能性训练,膝关节损伤,预防,康复
参考文献
[1]Bill Foran,著.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M].袁守龙,刘爱杰,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2]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4):19-29.
心理预防及康复论文 篇11
【关键词】盆底康复操;分娩;盆底肌力;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50-01
在妇产科临床上盆底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多发性疾病,致病危险因素主要是分娩和妊娠,症状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对产妇产后恢复造成了不利影响。本次研究以我院妇产科6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盆底康复操锻炼在产妇预后中的作用和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4年7月~2015年6月接收的6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23~31岁,平均(25.3±2.1)岁,孕周13~24周,平均(17.6±1.9)周。按照抛硬币法分为常规组和锻炼组各34例,给予常规组产妇常规护理模式,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指导锻炼组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操锻炼。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锻炼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孕期阶段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1)由专职健康教育护士为孕产妇进行授课,提升其对女性盆底功能的生理学认知,以及盆底肌力锻炼的意义和锻炼方式;(2)对产妇实施心理干预,避免产妇因妊娠后遗反应产生不良情绪,促进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生活[1]。
锻炼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加入盆底康复操锻炼,根据产妇生理状况进行设计,节拍与《第六套广播体操》相似,背景音乐为《梁祝》,盆底康复操包括引导语、动作名称和节奏控制,例如“第一节,臀部运动,全身放松,平躺舒展,缓慢收缩臀部肌肉,双腿紧绷,感觉阴道往上提,放松肌肉;第二节,束角运动。保持坐姿、膝盖弯曲打开,两手握住脚尖。伸展脊椎,脚掌对贴,双手协助脚跟尽量靠近身体,将两膝下压,靠近地面,注意动作时保持挺胸,肩膀打开,保持3-5个自然呼吸。第三节,提肛运动,动作要领为自然收缩括约肌,每收缩一次持续7s,7~8次/min。”
1.3观察指標
两组产妇均在干预60d后对盆底肌力、心理状态评分进行评定。盆底肌力测定以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为准,分为5个等级,等级越高说明肌肉张力越优秀。心理状态评分采用SAS(焦虑评分量表)和SDS(抑郁评分量表)进行评定[2]。总分为80分,分数越高心理状态越差。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7.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锻炼组心理状态评分[SAS(41.7±4.2)分,SDS(40.5±2.9)分]要明显低于常规组[SAS(50.2±3.7)分,SDS(49.4±7.6)分],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组盆底肌力明显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产妇分娩时,盆底肌组织神经源性和肌源性均会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导致盆底功能障碍,若产妇在产后早期进行体力劳动也会对盆底肌肉恢复产生不利影响,严重威胁到产妇产后身心健康。
在关美芹等人[3]研究中表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通常会让产妇有尿频、小腹胀痛、便秘等不适感,严重者会出现尿失禁、膀胱直肠膨出、尿失禁等并发症,对产妇心理和生理均造成负面影响。在韩丽琼[4]等人的研究中表明,引导产妇分娩前后进行积极盆底功能锻炼,可预防产后尿失禁、宫缩乏力等并发症。本次研究在常规护理干预前提下根据产妇身体素质特点对其进行盆底康复操锻炼指导,让产妇学会正确收缩盆底肌肉的方法,提高盆底肌肉张力,延长收缩持续时间,通过一系列康复运动,可促进盆底血液循环,增强会阴部及括约肌张力,对子宫韧带和平滑肌缩复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可防止产妇出现产后尿失禁和子宫脱垂。本次研究中锻炼组干预后盆底肌力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充分证实了上述观点。
此外,在产妇早期进行盆底康复操锻炼还有利于改善心理状态,在本次研究中将康复操与舒缓音乐结合,在节奏感充实的音乐背景中进行锻炼,能有效提升产妇锻炼依从性,且音乐能有效缓解产妇产后压抑的心理状态,与康复操相结合则效果更佳。本次研究中锻炼组心理状态评分要明显低于常规组,也证实了上述观点有科学依据。
综上,在产妇产后早期引导其进行盆地康复操锻炼,能加快产后盆底肌力恢复,改善产妇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降低了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芳,钱永华,林丽,等.盆底康复操锻炼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5,30(12):97-100.
[2]陈燕辉,杨卫萍,邓敏端,等.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J].广东医学,2012,33(6):757-759.
[3]关美芹,尚雪琴,王秀媛,等.普林格尔治疗仪结合手法按摩在自然分娩盆底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6):236-237.
浅谈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康复及护理 篇12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精神病患者69例, 年龄21~63岁, 平均 (26.7±3.2) 岁;男42例, 女27例;按CCMD-2R中相应标准诊断, 精神分裂症28例, 情感性精神障碍9例,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2例, 疑病性神经症3例。首次住院29例, 2次及2次以上13例。
1.2 方法
当患者带着恐惧、焦虑、缄默不语、行为退缩或敌视的情绪入院时, 护士在首次接触患者时态度要诚恳、亲切、热情、耐心, 举止沉稳, 使患者产生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 如主动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规章制度、作息时间等诱导他们安心住院, 接受治疗。在接触患者时还应留心他们的外观、举止、精神反应、情绪变化, 以便迅速判断患者存在的问题, 给予有效帮助。其次, 应设法让患者说出其姓名、住址及联系方式, 尽快联系家属, 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2结果
2.1 心理护理
护士在首次接触患者时态度要诚恳如主动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规章制度、作息时间等诱导他们安心住院, 接受治疗。
2.2 服药护理
我院采取集中、专人督促下定时服药的办法。对由妄想导致拒药者, 服药前应做好解释, 使患者清楚服药的目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如情况允许, 可使服用相同药物的患者将药换服, 以消除不必要的疑虑。
2.3 病情观察
要准确地掌握病情, 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综合判断。如细心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衣着、动作、精神状态、与病友交往、环境适应等方面。通过观察, 掌握患者的一般表现, 以了解其情感变化, 是否有消极悲观或冲动伤人行为等危险因素存在, 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警惕性。
2.4 注意沟通方式
首先, 可从患者感兴趣或最关心的事作为切入口, 以引起其谈话的欲望。在与患者沟通时要认真倾听、表情专注, 保持合适的距离和舒适的姿势, 要保持目光的接触, 点头或微笑, 不要有分心的举止, 以赢得患者的信任。沟通要根据患者当时的情绪、反应快慢来决定沟通的速度。
2.5 做好消毒隔离措施
由于无主患者流动性较强, 病情复杂, 对于刚入院的患者, 我院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将患者安置在隔离室, 适当限制其活动范围, 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全身检查, 根据检测结果, 再决定是否解除隔离。
3讨论
3.1 我院是吉林市唯一一所优抚医院, 许多患者享受国家的优抚待遇, 家人怕接出院后指标被他人占去或出院后怕患者发病不会护理而使患者长期住院。
3.2 医院管理方面主要的冲突原因在此方面的冲突所占比例亦不小, 特别是认为住院相当不自由的占66.5%, 这与医院医护人员相对不足、封闭式管理方式有关;早上起床觉得没睡够的占55.3%, 与医院规定患者统一起床、而抗精神病药对精神行为方面的不良反应, 常见过度镇静及瞌睡, 患者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 睡眠时间延长有关;认为穿着太单调的32.5%, 与医院统一患者服装有关;认为病房结构不合理的占28.8%, 与医院仍然为多人间大房间有关;嗜好受到约束的占50.8%, 主要是吸烟的嗜好受到约束, 与医院环境优美, 从而统一管理吸烟的时间及地点有关。
3.3 被尊重方面存在的主要冲突原因在受尊重方面虽然所占的比例相对小些。但也不容忽视, 这反映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3.4 家人关心程度及与家人的联系方面存在的冲突原因想与家人联系的占82.7%, 认为与家人联系不自由的占35.8%, 而与家人联系的方式 (如打电话、探家) 得不到满足的占40.10%, 与大部分患者家庭经济条件差, 经济来源不够, 无法支付所需费用有关。
4护理对策
4.1 增加开放式管理的时间, 增加患者与外界的联系。
4.2 开展丰富多彩的娱疗活动可以开展主题月活动, 每月专心学习某个项目, 可进行此项目的表演、比赛等形式的活动。
4.3 增加与家人的联系, 护士可适当为患者代写书信, 让患者与家人之间相互了解, 可联系家人打电话给患者增加家人对患者的关心程度。
4.4 进行病友间的接触交流技巧培训, 提升病友问的沟通能力, 培养病友问的相互关心、理解, 解决病友之间吵架或打架的冲突。
总之, 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满足患者多方面的要求。护士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和观察力, 能主动、迅速地发现护理问题, 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而且需要更有耐心、细心、爱心、关心。促使精神病患者早日康复重返社会。
摘要:目的 探讨精神病患者经常遇到的心理冲突, 为精神病患者制定人性化护理以及心理康复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的精神病患者心理冲突调查问卷, 对精神病患者下发调查表, 统计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心理冲突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精神病患者存在出院要求、医院管理、被尊重、被家人朋友关心、要求良好饮食等多方面的冲突, 所占比例大小不一。结论 精神病患者存在着多种心理冲突, 提醒精神科护理管理者和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精神科护理管理应有新思路, 满足患者多方面的要求。
【心理预防及康复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及心理危机干预05-11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查分析及预防论文05-25
自杀的心理与预防论文09-13
预防和纠正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论文05-13
心理预防体系05-31
心理预防与干预07-17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10-11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10-03
老年人心理障碍的预防08-16
康复训练及心理治疗10-31